影像设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7:14:29

影像设备论文

影像设备论文范文第1篇

日前,德州仪器(T1)宣布推出首款面向磁共振成像(M

>> 德州仪器推出首款单芯片双插槽热插拔管理器 德州仪器易电源纳米系列让电源模块变得更小 德州仪器推出首批完整模拟前端产品系列实现卓越超声波系统 德州仪器推出全新DLP LightCrafter 4500评估模块 德州仪器推出高性价比C64xDSP 德州仪器 更小、更快、更简便 德州仪器电源转换器延长便携式医疗与工业系统的电池使用寿命 德州仪器推出业界首款适用于高速网络设备的H级VDSL线路驱动器 德州仪器推出业界首款集成 WLAN、蓝牙与FM音频功能的移动无线三重业务解决方案等 德州仪器推出业界首款面向电源工具与电动自行车的单芯片电池管理器件 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方法 浅谈医疗影像仪器的设备维修方法 德州仪器宣布推出DLP IntelliBright提升移动设备投影亮度 德州仪器推出全新微投显示芯片架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德州仪器推出宽泛电压输入高功率 LED 驱动器 德州仪器DLP推出微投显示芯片全新架构 德州仪器推出0.33英寸全高清DLP Pico 德州仪器宣布推出下一代DLP影院电子平台 等 德州仪器推出业界最小正弦至正弦波时钟缓冲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科技 > 德州仪器推出首款支持更快\更小医疗影像 德州仪器推出首款支持更快\更小医疗影像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设备的四信道16位100 MSPS ADC

日前,德州仪器(T1)宣布推出首款面向磁共振成像(MRI)等医疗影像应用的四信道16位模数转换器(ADC)。该ADS5263支持10 MHz输入,采样频率高达100 MSPS,可实现84.6 dBFS的信噪比(SNR),从而可充分满足设计人员采集清晰明确的信号以及对更快采集速率的需求。除高性能外,ADS5263的四通道架构、每通380 mW的低功耗以及小型封装可帮助工程师成功设计现有单信道或双信道器件所无法达到的更小、更紧凑的医疗影像系统。非磁性封装选项支持在MRI等强磁场设备中应用。ADS5263主要特性:

14位与16位分辨率模式使设计人员能够在低功耗与高速度、高分辨率工作之间切换:

在16位模式下,ADS5263可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时,实现清晰的影像:

10MHz输入与100MSPS采样频率下SNR为84.6dBFS:

单位通道功耗为380 mW:

4Vpp满量程输入:

在14位低功耗模式下,ADS5263可将功耗锐降50%:

10MHz输入与100MSPS时,SNH为73dBI-S:

单位通道功耗为195mW:

2Vpp满量程输入。

紧凑的封装:采用9mmx9mmQFN封装的四通道架构,板级空间比现有单信道或双信道器件低50%:

非磁性封装选项可使在MRl等强磁场设备中实现无影像失真的工作:

除医疗影像系统外,ADS5263还可为工业仪表应用带来相同的优势。

影像设备论文范文第2篇

1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的必要性

1.1超声诊疗对人员素质的依赖性大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诊疗费用仍是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与其他影像检查(CT、MRI等)相比,超声诊断的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性能价格比最优,得到大多数患者的青睐,在临床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程序相对简便,使得超声诊断过度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与CT和MRI等技术有所不同,超声影像诊断由人工控制检查速度,即使仪器成像速度再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也仍由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n;准确无误的诊断涉及到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对多学科信息综合分析,从多角度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超声影像诊断对人员素质、人员数量的依赖性极大。为有效应对超声科室不断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进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超声诊断医务人员已成为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1.2新型超声诊疗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难度加大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现代超声诊断技术的难易度已出现明显的二极化态势。部分较为容易掌握的常规或传统诊疗超声技术由一般超声技术人员完成。部分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超声脱机分析和图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强时相分析、三维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师完成。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超声诊疗技术与日俱进。部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显得比较繁琐、复杂和耗时,但在疑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推动超声医学不断向前发展。这对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超声影像专业人员队伍主要由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高等院校医科毕业生和早期培养的超声影像技术人员组成,前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传统的超声影像设备和诊断驾轻就熟。与国外医师和技师互相配合不同,我国医院单独设立超声科室,由医师或技师独自操作和诊断。这样,病例采集与诊断之间衔接紧密,医师可及时获取信息,调整诊断思路,效率较高,短期内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声影像人员虽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诊断,但对某一类疾病的了解不及临床专业医师。超声科室的诊断性与技术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对超声影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识和技能兼备的超声影像人员仍较为缺乏。

2.1“学院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卫生部《关于医技人员出具相关检查诊断报告的批复》规定“出具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诊断性报告的,必须是经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超声诊断专业队伍正在朝着纯医师化方向转型。我国超声专业医师的培养,已形成了本科(临床医疗/医学影像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体制。影像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虽会有短期实习,但多数毕业生缺乏临床操作经验,且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等资质证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养周期才能完全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计划大多是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加2年的专业临床学习,在此期间还需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在较有限的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同时面临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实验、以及上,毕业后无法在实际岗位上看病问诊,对疾病的认识多止于书本之上。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科研能力,但远不能保证其临床水平。

2.2部分在职人员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在岗的经验丰富的超声影像医务人员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这部分人员具有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在“学院型”超声诊断人才初入岗位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其学历构成水平仍以专科为主。虽然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进修、函授教育,因在岗学习时间有限、系统性不强,部分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甚至报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敷衍了事,难以弥补其较为薄弱的综合素质。如今很多大型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原因,许多检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甚至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高尖端的设备只发挥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达到50%嘲。

3超声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超声影像涉及多门学科,知识量大,理论教学较为单调,学生易产生倦怠感。临床知识丰富、专业理论扎实的教师在超声影像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互动式讲座、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确保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同时,可定期开展与住院医师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各专科医师的定期讲座将极大丰富超声影像专业学生的临床见闻,各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立和维护与医疗机构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本科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通过医院内的观摩、考察、讨论以及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优秀校友和资深医师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校外导师制;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就业意向,实施阶段性的院内实习,合理安排医院见习时间,要求掌握各种型号超声仪器的操作和特点,掌握常见多发疾病的超声诊疗技术,熟悉各种检查方法及先进的超声诊疗技术,同时协助医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论文。

3.2加强在岗培训,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影像设备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诊疗费用仍是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与其他影像检查(CT、MRI等)相比,超声诊断的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性能价格比最优,得到大多数患者的青睐,在临床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程序相对简便,使得超声诊断过度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与CT和MRI等技术有所不同,超声影像诊断由人工控制检查速度,即使仪器成像速度再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也仍由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n;准确无误的诊断涉及到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对多学科信息综合分析,从多角度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超声影像诊断对人员素质、人员数量的依赖性极大。为有效应对超声科室不断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进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超声诊断医务人员已成为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1.2新型超声诊疗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难度加大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现代超声诊断技术的难易度已出现明显的二极化态势。部分较为容易掌握的常规或传统诊疗超声技术由一般超声技术人员完成。部分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超声脱机分析和图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强时相分析、三维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师完成。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超声诊疗技术与日俱进。部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显得比较繁琐、复杂和耗时,但在疑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推动超声医学不断向前发展。这对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超声影像专业人员队伍主要由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高等院校医科毕业生和早期培养的超声影像技术人员组成,前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传统的超声影像设备和诊断驾轻就熟。与国外医师和技师互相配合不同,我国医院单独设立超声科室,由医师或技师独自操作和诊断。这样,病例采集与诊断之间衔接紧密,医师可及时获取信息,调整诊断思路,效率较高,短期内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声影像人员虽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诊断,但对某一类疾病的了解不及临床专业医师。超声科室的诊断性与技术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对超声影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识和技能兼备的超声影像人员仍较为缺乏。

2.1“学院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卫生部《关于医技人员出具相关检查诊断报告的批复》规定“出具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诊断性报告的,必须是经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超声诊断专业队伍正在朝着纯医师化方向转型。我国超声专业医师的培养,已形成了本科(临床医疗/医学影像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体制。影像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虽会有短期实习,但多数毕业生缺乏临床操作经验,且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等资质证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养周期才能完全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计划大多是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加2年的专业临床学习,在此期间还需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在较有限的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同时面临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实验、以及上,毕业后无法在实际岗位上看病问诊,对疾病的认识多止于书本之上。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科研能力,但远不能保证其临床水平。

2.2部分在职人员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在岗的经验丰富的超声影像医务人员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这部分人员具有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在“学院型”超声诊断人才初入岗位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其学历构成水平仍以专科为主。虽然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进修、函授教育,因在岗学习时间有限、系统性不强,部分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甚至报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敷衍了事,难以弥补其较为薄弱的综合素质。如今很多大型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原因,许多检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甚至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高尖端的设备只发挥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达到50%嘲。

3超声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超声影像涉及多门学科,知识量大,理论教学较为单调,学生易产生倦怠感。临床知识丰富、专业理论扎实的教师在超声影像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互动式讲座、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确保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同时,可定期开展与住院医师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各专科医师的定期讲座将极大丰富超声影像专业学生的临床见闻,各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立和维护与医疗机构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本科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通过医院内的观摩、考察、讨论以及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优秀校友和资深医师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校外导师制;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就业意向,实施阶段性的院内实习,合理安排医院见习时间,要求掌握各种型号超声仪器的操作和特点,掌握常见多发疾病的超声诊疗技术,熟悉各种检查方法及先进的超声诊疗技术,同时协助医院开展科学研究 工作,并完成论文。

3.2加强在岗培训,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影像设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影像创作实践,历史学习,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14-0065-04

由于传统历史学习模式在学习对象、学习手段及学习效果方面均体现了诸多弊端,因此历史学界对新型历史学习模式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新型历史学习模式主要通过问题探究,自主合作,情境体验等手段来实现。本文提出历史影像创作实践引导的创新历史学习模式,强调学生从问题出发,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深入历史现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在影像创作实践过程中建构历史知识,并培养影视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及信息检索技术等现代技术的操作能力。与传统学习模式比较,该学习模式产生了更好的效果,从而证明它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创新历史学习模式。

传统高校历史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病。首先,本末倒置,以教师为主体,①过于注重老师的个人发挥,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受教材束缚严重,教学内容单一,忽视多种史料来源的探究。再次,教学形式僵化,强调课堂讲授,轻视现场调研和实践操作,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由于传统高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于高校历史教学改革及新型历史学习模式的提出,一直是高校历史教育工作者热衷探讨的问题。

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推行较早的欧美高校,高校历史教育工作者针对历史教学,提出了三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从而催生了“自主――合作”“情景――体验”“问题――探究”三种新型历史学习模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1998年,美国学者针对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了“相互作用的幻灯课”,“社会学科技能的建立”,“经验练习”,“解决问题的小组工作”,“反应小组”,“为理解而写作”六项有力的建构主义措施。③这六项建构主义的实施是典型的创新历史学习模式的开展。又如,美国很多大学注重挖掘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历史教学的实用性,采用了应用史学学习模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大学倡导“应用史”教学,引入计算机开展技术应用性课程,拓展了人才培养的口径。④还有研究者力求从学习手段的角度来发现历史学习的新模式,如建议将基于真实历史背景开发的互动游戏引入历史学习过程中来,①让学习者“沉浸”在虚拟历史情境中学习历史知识,深入体会历史。这也体现出情境体验在新型历史学习模式中的重要性。

而在国内,有专家提出,大学教育的根本, “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化和完善育人环境,以人为本构建教育教学体系”。②该论述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控诉,更是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模式的呼吁。国内很多学者对创新历史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而很多教育工作者也依据相关新型学习理论进行了切实的教学改革实践,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比如杭州师范大学的研究者对历史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实施讲授型和探究型相结合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几个教学改革措施。而暨南大学有研究者仔细分析了本校历史系本科学生的基本特点,然后从多元设计培养目标,区别对待教学内容,加强“历史考察”(教学实习),加强网络教学几个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调研分析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③还有福建师范大学的研究者从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角度,提出了“主导――主体”的历史教学模式,并对该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了具体实施。他们的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公民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功效。同时他们还进一步提出该新型教学模式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加大对教学环境建设的投入,建构数字化历史信息资源,建立新型的考核与评估机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等。④另外,近年来提出的其他新型历史学习模式还包括,基于SOLO理论的“了解――理解――见解”历史教学模式;⑤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真实任务学习模式,⑥以及参与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⑦等。

从以上国内外关于高校新型历史学习模式的探究成果,可以总结得出,新型历史学习模式针对传统历史学习模式的弊病,强调从学生本身出发,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基于问题、深入情境中体验学习。而具体学习手段则包括从具体问题出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深入历史现场实地考察,通过多种信息媒介发掘史料等。

历史影像创作实践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简称“影像创作引导式历史学习模式”),是作者参考国内外相关学者关于新型历史学习模式的探讨,并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出的一种新型历史学习模式。该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而且必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历史影像创作实践过程是以问题为出发点,深入历史现场,通过多种途径发掘史料,探求史实,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影像创作实践自主建构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具有真实有效,牢固可靠的特点。而且,通过历史影像创作实践,学生的影像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更加符合当今信息多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历史影像创作实践过程包含准备、影像史料采集与编辑及影像修订审核三个阶段。

(一)历史影像创作实践过程

1.准备阶段

首先,确定历史影像作品的题目,即确定选题。历史影像作品选题与历史论文选题类似,其选择依据也基本一致。创作者应选择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历史影像创作选题关注历史对于现世社会的借鉴意义,历史知识教育意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意义。另外,创作者本身的知识结构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尽量选择跟创作者研究方向一致或者相近的主题。其次,确定关于选题的观点。创作者在确定观点之前,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史料。通过搜集提炼史料信息,确立基本的选题观点。再次,梳理总结支持观点的史料素材。主要是对之前搜集整理的史料再次进行梳理筛选,从而确定支持选题观点的史料素材。

准备阶段类似于针对特定历史选题进行论文撰写,将形成一份影像创作前期论文文本,之后的影像素材采集与编辑过程将参考该论文文本。

首先,对影像史料进行采集。创作者参照影像创作前期论文文本,针对其中的史料素材信息,采集相关影像史料素材。影像史料素材可以通过五种方法进行采集。第一,采集历史现场场景照片以及视频;第二,采集人物口述内容视频,口述内容可为历史史实,也可为权威观点;第三,采集电话访谈录音音频,对于无法当面接触的人物,可通过电话对其进行访谈,并录下音频;第四,扫描或者拍摄纸质版史料,获取数字化史料;第五,通过网络检索获取数字史料。通过这五种方式采集的史料素材包含图片、音频、视频这三种格式,作者将之统称为影像史料素材,影像史料素材是构成历史影像的基本元素。

然后,确立影像作品的结构,即架构影像史料的组织大纲。影像创作前期论文文本已经确立了粗略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并结合搜集的影像史料素材的实际情况,同时依照影视剪辑理论,对素材进行有序排列,并对素材占用时长进行标记,从而撰写形成影像史料组织结构文本。

最后,编辑整合影像史料。根据影像史料组织结构文本,利用影像编辑软件,对影像史料进行编辑集成。从而得到初期的历史影像作品。

3.影像修订审核阶段

经过准备阶段,以及影像素材的采集和编辑阶段,得到的历史影像作品还只是雏形,需要反复审核修订,以最终完善。首先,小组成员对影像作品进行自审,这跟自我修订学术论文类似,需要反复浏览检查,发现纰漏,改正错误。在小组成员一致认同的基础上,输出历史影像的中期版本,标记为自审终稿。接着,指导教师对小组的自审终稿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并返回给小组。小组再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最终得到历史影像成品。

以下表格对历史影像创作实践各个阶段的目的,内容及结果进行了总结。

(二)历史影像创作实践引导历史知识的三重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学习是知识建构”①已经得到大多数教育专家的认可。历史影像创作实践从历史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其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对于历史知识进行三重建构。

首先,准备阶段中,学生通过确立选题,观点以及史料素材的过程,对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进行初期建构。只有把历史知识当成结构化,系统化的有机整体,并根据已有的知识条件,才能从中确立有价值,可行性较高的选题。而把观点建立在大量史料信息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利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意识。

接着,在影像史料素材采集与整合阶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历史现场,并借助信息网络手段,进一步探究、采集大量的影像史料的过程,初步完成历史知识的二重建构。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历史知识主要通过文字史料得以建构。而影像创作引导的历史知识建构具有更深广的史料基础。不仅史料形式更加丰富,而且来源更加广阔,因此对观点史实的佐证更加有力,学生据此建构的历史知识也更加牢固长远。通过确立影像素材组织结构,编辑整合影像素材的过程,学生最终完成知识的第二重建构。通过对影像素材进行有序梳理整合,历史知识以有组织、系统的方式建构在学生的意识中。

最后,在审核修订阶段,学生通过反复检查,修正错误,以及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修订的过程,完成对历史知识的第三重建构。至此,学生就完成了历史知识的三重建构。

同时,历史影像创作实践引导的历史知识建构是一种有效的协作知识建构。①历史影像创作实践中的各个过程,都不是单人之力能完成的,需要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实施。学生在实践小组中共同参与,互相协作,确定选题,形成关于某个历史选题的观点,创作史学论文以及创作相关历史影像作品。影像创作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意性。历史影像创作实践将传统史学的严谨性与影像创作的创新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能够将学生有效地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影像作品的创作进行探索性学习。

(三)历史影像创作实践助力综合能力培养

学生在影像史料素材采集阶段,需要操作摄影摄像设备、音频录制设备以及数字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很好地锻炼了影音多媒体设备操作技能。在利用网络对数字史料进行检索的过程中,较大程度地培养了信息检索能力。在对影像史料进行编辑整合的过程中,提升了非线性编辑软件的使用技能。随着数字化史料的深入人心,这些能力有可能是以后历史学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信息多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无形中拓展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与美国的公共史学②达到了类似的效果。

作者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影像实验室,本实验室实施“影像实践引导式”历史学习模式,进行历史教学改革。实验室学生成员在实验室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若干历史影像创作项目。较应用传统历史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历史影像创作实践引导下的学习效果更佳。下面的表格从历史基本理论与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程度、史料采集能力的锻炼情况、对史学前沿发展动态的敏感程度及工程操作能力的提升程度几个方面,对两种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比较,反映了“影像实践引导式”历史学习模式的优势。

本文从国内外历史学界积极倡导新型历史学习模式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传统历史学习模式的弊病,新型历史学习模式的特点与实现手段;阐述了历史影像创作实践过程,及该模式引导的三重历史知识建构与对综合能力的培养;比较了传统历史学习模式与该新型历史学习模式的学习效果,从而得出该新型历史学习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值得倡导的历史学习模式。

【作者简介】敖雪峰,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实践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影像设备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作业已经进入医学影像界,并以奔腾之势迅猛发展,伴随着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陆续应用于临床,如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正电子体层成像(positiveelectrontomography,PET)、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及数字放射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等,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在客观上要求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的计算机化、标准化、规范化。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整个放射科发生着巨大变化,提高了影像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述

PACS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1-4]。PACS分为医学图像获取、大容量数据存贮、图像显示和处理、数据库管理及用于传输影像的局域或广域网络等5个单元[2,4]。

PACS是一个传输医学图像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是信息传送的先决条件。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标准是第一个广为接受的全球性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它利用标准的TCP/IP(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网络环境来实现医学影像设备之间直接联网[3]。因此,PACS是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的核心构架,DICOM3.0标准则是保证PACS成为全开放式系统的重要的网络标准和协议。

1998年我院放射科与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GEHangweiMedicalSystems,简称GEHW)合作建成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系统,它以DICOM服务器为中心服务器,按照DICOM3.0标准将数字化影像设备联网,进行医学数字化影像采集、传输、处理、中心存储和管理。

材料与方法

一、系统环境

(一)硬件配置

1.DICOM服务器:戴尔(Dell)PowerEdge2300服务器(奔腾Ⅱ400MHzCPU,128MB动态内存,9.0GB热插拔SICI硬盘×2,NEC24×SCSICD-ROM,Yamaha6×4×2CD-RW×2,EtherExpressPRO/100+网卡;500W不间断电源(UPS)。

2.数字化医学图像采集设备:螺旋CT:GEHiSpeedCT/i,DICOM3.0接口;磁共振:GESignaHorizonLXMRI,DICOM3.0接口。

3.医学图像显示处理工作站:SunAdvantageWindows(简称AW)2.0,128MB静态内存,20in(1in=2.54cm)彩显,1280×1024显示分辨率,DICOM3.0接口。

4.激光胶片打印机:3M怡敏信(Imation)969HQDualPrinter。

5.医学图像浏览终端:7台,奔腾Ⅱ350~400MHz/奔腾Ⅲ450MHzCPU,64~128MB内存,8MB显存,6GB~8.4GB硬盘,15in~17in显示器,10Mbps以太网(Ethernet)网卡,Ethernet接口。

6.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打印服务器:2台图像浏览终端兼作打印服务器。

7.激光打印机:惠普(HP)LASERJET6LGOLD×2。kr~e6w=,N!''''#X_Ow+bafe~nNw法律论文b&mWw;\+?=u(tAvzA€\J?~^v=

8.集线器(HUB):D-LINKDE809TC,10MBPS。

9.传输介质:细缆(THINNET);5类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电缆。

10.网络结构:星形总线拓扑(STARBUSTOPOLOGY)结构。

(二)软件

1.操作系统:螺旋CT、MRI、AW工作站:UNIX;DICOM服务器:WINDOWSNT4.0SERVER(英文版);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WINDOWSNT4.0WORKSTATION(中文版)。

2.网络传输协议:标准TCP/IP。

3.网络浏览器:NETSCAPECOMMUNICATOR4.6。

4.数据库管理系统:INTERBASESERVER/CLIENT5.1.1。

5.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开发软件:BORLANDC++BUILDER4.2。

论文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来自免费论文网

6.医学图像浏览终端:GEHW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

7.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GEHW医疗诊断报告1.0。

8.刻录机驱动软件:GEAR4.2。

(三)系统结构

螺旋CT、MRI和AW工作站按照DICOM3.0标准通过细缆连接到主干电缆(细缆)上形成总线拓扑结构的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通过双绞线以集线器(HUB)为中心连接成星形拓扑结构的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星形总线拓扑结构的PACS。螺旋CT、MRI、AW工作站各自通过光纤电缆与激光胶片打印机相连,进行共享打印。本PACS由如下各子系统构成:

CT/I:GEHISPEEDCT/I;AW2.0:SUNADVANTAGEWINDOWS2.0;MRI:GESIGNAHORIZONLXMRI;DICOM: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ETHERNET网络:以太网络;T-BNC:同轴电缆接插件T型连接器;TERMINATOR:终结器;TRANSCEIVER:收发器;UTP:无屏蔽双绞线;THINNETCOAXIALCABLE:细同轴电缆

1.数字化图像采集子系统:从螺旋CT、MRI等数字化影像设备直接产生和输出高分辨率数字化原始图像至DICOM服务器,供中心存储、打印、浏览及后处理。

2.数字化图像回传子系统:将中心存储的图像数据回传给螺旋CT、MRI等数字影像设备,供打印、对比参考及后处理(三维重建等)。

3.医学图像处理子系统:在AW工作站及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上进行调节窗宽/窗位、单幅/多幅显示、局域/全图放大、定量测量(CT值、距离、角度、面积)、连续播放和各种图像标注等。

4.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子系统:书写规范、标准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5.图像中心存储子系统:图像短期内(5~7天)保存在DICOM服务器的硬盘中,当图像数据累积到一定数量(650MB)时,将其刻录到CD-R(COMPACTDISK-RECORDABLE,刻录盘)盘片上作为长期存储。

二、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

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使用的软件包是由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简称GEHW)提供的ADVANTAGEVIEWERSERVER/CLIENT1.01。该软件以WINDOWSNTSERVER/WORKSTATION4.0为操作平台,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服务器端软件负责完成医学图像的传输、中心存储、数据库管理等任务;客户端软件具有医学图像浏览和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

服务器端软件包括图像浏览、图像管理、光盘数据库和系统设置4个模块。(1)图像浏览模块具有简单的图像浏览功能;(2)图像管理模块包括存储、删除、图像输出等子模块,在这些子模块中通过以患者姓名、年龄、性别、CT号、检查序号、检查类型、检查日期等为关键词在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查询所需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3)光盘数据库模块储存有每张光盘图像检索信息以备查询;(4)系统设置模块管理各输入输出设备的IP地址等。

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可以通过网络从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调阅所需图像,并进行图像浏览和后处理。它包括窗宽窗位、图像、几何、网络、显示格式、连续播放等功能模块:(1)窗宽窗位模块通过预定义、用户自定义及精确设定窗宽窗位,使图像得到最佳显示,另外还可以通过鼠标左键进行调节;(2)图像功能模块可以对图像进行放缩(1~300倍)、滤波、对比度(-100~100)、旋转(0~360°)、三原色(RGB)色彩处理;(3)几何功能模块可以将图像垂直或水平翻转、加网格、负片处理、定量测量(CT值、距离、面积、角度)及标注等。经过后处理的图像可以直接输出至诊断报告系统或以不同文件格式存盘以供制作幻灯片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软件镶嵌于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内,可以在浏览图像后直接书写诊断报告。医疗诊断报告主窗体上的输入项如姓名、性别、年龄、CT号、检查序号及检查日期可直接从数据库获取,报告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科别、报告模板等项通过下拉菜单选择。检查所见、印象两项可直接从诊断支持库提取正常或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查所见、印象,直接或经局部修改后形成诊断报告主体。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复制、粘贴、清除、全选、字体等编辑功能。该软件可输出4种格式的诊断报告,其中可包含1~2幅典型图例。用户可通过1个或多个关键字段检索和调阅诊断报告。

结果

在上述PACS的硬件设备安装、组网完成后,在基础网络连接(TCP/IP)和DICOM水平传输这2个层次上,对PACS进行整体调试,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易机图像处理、不同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NT)不同格式图像(Adv和Dic)在DICOM3.0标准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影像交流,以及PACS内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共享、打印等功能。1999年初PACS正式用于我科的CT及MRI室,显著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讨论

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学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生工作模式的变革:要求医生逐渐习惯于在显示器的荧光屏上观看医学图像;通过计算机检索和调阅医学图像,并且调节窗宽窗位;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所需的医学图像及诊断报告等相关信息。

一、传统的医学图像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保存胶片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间。(2)在显影、定影、冲洗、烘干、归档等环节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3)胶片库手工管理效率低,查询慢且容易把胶片归错档。(4)数年后由于胶片的老化使其上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给再次查阅和科研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5)把CT、MRI等图像硬拷贝到胶片上,固定的窗宽、窗位已经丢失了大部分原始信息,保留的只是操作医师认为有用的信息,图像无法后处理,丢失了对病人复诊和其他医师认为是有用的诊断信息。

二、PACS在影像学科中的应用价值

(1)利用PACS网络技术,在CT、MRI等影像科室之间能快速传送图像及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方便医师调用、会诊以及进行影像学对比研究,更有利于患者得到最高的诊断治疗效益。(2)PACS采用了大容量可记录光盘(CD-R)存储技术,实现了部分无胶片化,减少了胶片使用量和管理,减少了激光相机和洗片机的磨损,降低了显定影液的消耗,节省了胶片存放所需的空间,降低了经营成本。(3)避免了照片的借调手续和照片的丢失与错放,完善了医学图像资料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4)可在不同地方同时调阅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像手段的多幅图像,并可进行图像的再处理,以便于对照和比较,为从事医学影像学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方便的工作、科研和学习的条件。(5)有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运用PACS可无损失地储存图像资料,待日后调阅发现有价值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图像,标上中英文注释,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教学幻灯片,采用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示教。

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可打印出图文并茂的影像诊断报告。

三、诊断报告规范化、计算机化

(1)基本项目要求规范化。诊断报告中反映病情的一般项目齐全,备查项目比较完整。(2)报告的专业术语规范化。内容表述清楚,主次分明,先描述阳性征象,后描述阴性征象,先描述主要病变,后描述次要病变,描述部分与结论一致。(3)基本格式规范化。先一般项目,再描述图像情况,然后作结论表述,最后还有做其他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与人工书写相比较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1)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系统可以更加完整地保存各种影像诊断数据资料,避免重复性劳动。(2)报告格式规范,字迹清楚,克服了手工书写报告字迹潦草的缺陷[5]。(3)可打印出图文并茂的影像诊断报告。(4)患者查询及科研病例的统计分析快捷。

影像设备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迷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医院影像学科管理模式变革的决定性意义和作用,大型综合性医院通过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全院医学影像科室的整体优势。

医院的医学技术装备建设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学影像学科体系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中,医学图像信息量占医疗信息总量的70%左右,医院影像科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备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与临床的分工协作问题对全院影像技术功能的发挥、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效益取决于管理。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通过组建疗影像中心,从人才、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加强医学影像科室建设,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成立影像中心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科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技术决定战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趋势和介人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影像、常规x线机、pei,一ci’, ct, mri, dsa,cr, dr以及pacs、电子内镜等多种技术组成的现代影像学科体系,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医学影像学科已经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三分之一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必将改变医院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促进影像学科的发展。

1.1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成为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随着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和设备进步的新形势下,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的紧密结合,影像科医技人员按系统分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向着人员专业化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这种专业化、标准化构成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像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随着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进程,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工作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更加深人,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了解更好,或一人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可以身兼两职。同时,影像学科亚专业各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交汇点,在诊断与治疗上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一个新的、高层次上协作共进。

1.3数字化成像、存储、传输的实现,pads系统的建立,使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得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使诊断综合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ls)是医学影像技术与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它使得影像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一台设备,而是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科室间数据流的屏障被解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内数据流的无缝连接。

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化分组,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一经济效益。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在管理模式上影像科室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科化发展阶段~专科协作发展阶段~系统专业化发展阶段。

当前,国内外医院pacs的规模有四种类型:

1.4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是优化医院诊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影像科室管理模式下,医学影像信息在医院各影像输出科室之间以及影像输出与输人科室之间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程环节多、周期长、通道狭窄、手工作业化程度高,经常发生诊疗工作的延误和堵塞,影像信息的丢失和误差率也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由于借出、会诊等,x光片丢失率也会在10%一20%之间)。通过对全院医学影像(输出)科室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调整与改革,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后,就可以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简化医学影像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快捷、优良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手术待诊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三日确诊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成为现实,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争取最佳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标。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院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1.5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通过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强强联合”,使医院影像学科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影像学科体系和影像技术装备体系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医学影像(输出)学科实力的增强也将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教、研能力。

2医院组建医学影像中心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掌握标准、注重实效

对大型综合性医院而言,医学影像装备及临床医学信息网络建设是组建医学影像中心的物质基础,应本着“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掌握标准、注重实效”的方针,在建立r1s, pacs. c1s建设的基础上,为医学影像中心的组建准备充分的装备、网络、人才、技术条件和管理经验。

影像设备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电影 电影技术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021-01

电影是一门艺术化的技术,也是一门技术化的艺术,能够采用特有的技术处理手段,艺术的表达导演的一些想法,因此,电影的表达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影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胶片电影技术市场。

本论文主要结合数字电影技术,详细分析现有的数字电影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数字电影技术的数字电影系统,以期能够为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技术应用模式,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1 数字电影技术分析

1.1 数字电影技术概述

数字电影,顾名思义,是和计算机相结合起来的一种电影技术,目前,数字电影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设备实现的摄像、存储,并通过数字设备实现电影内容的传输传送,最后经过专业设备将数字信号还原成影像信号并进行播放。

传统的电影摄制是将影像信号摄录在胶片上,这种电影技术具有分辨率大、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胶片不易保存和传输,因此对于电影的传输普及带来不便;而数字电影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数字电影基本上都是采用高清摄像机直接获取高清质量的数字影像,也可以采用胶片拍摄电影,在后期将胶片扫描为数字信号。

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电影技术的普及和大众化应用,这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电影技术最主要还是指的电影摄制的数字化,以及所需配套的数字化制作、数字化放映等设备的应用。

1.2 数字电影技术发展应用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好莱坞一大批震惊世界的电影,无不采用了数字电影合成技术,例如《星球大战》、《泰坦尼克号》、《黑客帝国》等等,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胶片电影所无法实现的视觉感官感受。目前全球数字电影的制作已经超过了几千部,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主。我国的数字电影技术发展也很快,已经建立的全亚洲最大的数字电影技术中心,以及数字电影拍摄、发行、放映等一系列技术应用也有很大的提升,这些都表明我国数字化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但主要应用设备还是大量的依赖进口或合资生产。

另一方面,数字电影的发展,必然也推动了数字放映设备的建设。目前,全球数字电影银幕数达到7万多块,我国城市影院建设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银幕数从2002年的1845块增加到了现有的13118块,其中2K数字银幕超过1.2万块,主流院线影院基本全面实现数字化放映。

近两年来,数字中间片(DI)技术成为世界电影行业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所谓数字中间片技术,一般是指整个后期制作都在数字平台上进行。数字中间片技术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开发传统工艺难以实现甚至无法实现的功能,从而取得更灵活、更丰富的创作手段;二是为了提高影片质量,降低制作成本。数字中间片工艺主要有胶片扫描(胶转数)、套底、调色、特效和修饰、制作字幕、数字母版制作和胶片记录(数转胶)等。出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目前的数字中间片技术大多还是基于2K分辨率的,属于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仅能满足DCI中的低档要求。目前,数字中间片的实施与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美、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并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2 数字电影系统设计探讨

2.1 数字电影系统结构设计

相较于传统的胶片电影技术,数字电影系统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因而能够很方便的实现数字化的摄制、存储和传输,但是其前提是必须要能够很好的解决图像的实时传输存储问题。为此,数字电影系统的基本结构可以设计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

(1)数字式图像传感器。

数字电影的摄制,首要解决的就是数字化拍摄的问题,为此可以采用数字式图像传感器,通过配合光学取景器,将镜头前的内容直接摄制并转化为数字信号,传输给图像处理单元。

(2)高速图像处理单元。

高速图像处理单元是实现数字电影的关键结构单元,在整个系统中处于类似CPU的角色,主要负责对数字图像的编解码、灰度处理、二值化处理,以及对数字信号的还原等处理,从而确保数字图像的实时摄录和编解码。

(3)数字存储器。

目前常用的数字存储器通常都是硬盘,既能够大幅降低数字电影系统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数字电影存储、传输的兼容性,有利于数字电影的普及推广和传输应用。

(4)交互数字单元。

交互数字单元主要是负责实现数字电影的互动及特效等场景的二次编辑加工,其内含基于DSP单片机的编辑器能够很方便的实现对音频信号的加工,以及对色彩、亮度等视频信号的编辑和调整,极大的丰富了数字电影的加工手段和方式。

2.2 数字电影配套系统分析

数字电影要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仅需要数字电影摄录设备,不是只依靠高清数字摄像机就能够实现数字电影技术的普及应用的,对于数字电影相配套的系统,也必须要大力发展,才能够最终推动整个数字电影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数字电影系统处理需要数字化摄录设备,还必须配套数字化编辑设备,数字化放映设备。数字化编辑设备目前主要集中的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包括对胶片影像的扫描,数字影像的再加工等内容;数字化放映设备则主要包括数字电影的立体式放映及多感交互式互动系统,目前国外已经发展到4D立体式放映系统,能够很好的实现数字电影的多感交互放映。

3 结语

数字电影技术是电影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它实现了过去传统无法实现的一些创作,更为重要的是,数字电影技术的出现,使得个人创作电影成为了可能,只要拥有一台数字电影设备,以及具备编辑修改的多媒体系统,就能够实现数字电影的创作,这对于电影艺术的大众化普及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目前数字影院发展态势蓬勃,使得数字电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应用空间。本论文简要探讨了数字电影技术及其系统的设计,对于数字电影技术的普及发展和提高,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 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2001(2):23-24.

[2] 刘兆君.数字技术与电影[J].剧作家,2006(5):78-79.

[3] 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J].当代电影,2003(3):40-41.

影像设备论文范文第8篇

那么,“SCCT 2013”召开的背景是什么?中国区分会的成立及首届国际心血管CT协会中国区论坛的召开,将对我国心血管CT的学科发展产生怎样的促进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吕滨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在蒙特利尔获得

中国SCCT论坛的申办权

采访一开始,吕滨教授首先对国际心血管CT 协会的年会相关背景做了介绍:国际心血管CT 协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SCCT)是由欧美心血管CT 领域的知名专家发起、于2005 年在美国成立的。它是国际心血管CT 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机构。2006年召开了第1届学术年会,到2013年的蒙特利尔会议,已经是第8届了。

吕滨教授认为:“在地域分布上,SCCT年会覆盖了除美国之外的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中东、南美、中国等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作为第11个区域性组织在2013年第一次加入;在周期上,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举办5到10次的专题培训班;在内容上,充分地交流CT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进展、设备硬件进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公布,同时既有高端学术研讨,也开设有基础培训项目。”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SCCT第8届学术年会,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775人参加,学术讲座、论文交流超过250个,均超过了历届年会,可谓盛况空前。” 吕滨教授继续介绍说,“尽管我是在中国区委员会成立后首次参加这个学术会议,但实际上这已经是我第5次参加SCCT年会了。每次参加这个会议,都感到有很多新收获。但是,对于中国心血管CT医生来说,本届SCCT年会是特别值得记忆的。因为本次参会中国医生历年最多,超过25人,且均为国内各大医院主任或该领域专家,每人均坚持在会场听课交流,普遍对本届会议反响良好,认为开阔了眼界、获取了新知。”

吕滨教授详细回顾说:“在7月13日晚上,中国代表团与GE医疗总部、本届会议承办方、SCCT协会办公室和协会主席等,进行了专门的见面会和交流活动。参加的高层领导和专家包括我方的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李坤成教授、总医院的杨立教授和我本人,以及GE医疗全球CT与分子成像的首席执行官(CEO)、本届论坛主席Dr. Leipsic教授、SCCT现任主席Lesser教授等。那次见面活动不仅进行了学术交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我还代表中国医生,向本届年会和SCCT协会介绍了中国开展心血管CT的现状、申请SCCT会员和申办SCCT中国区论坛的情况。同时,承办中国区论坛的申请,也得到了SCCT协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并在当时就获得了申办权,定于2013年11月1至3日在北京召开首届SCCT中国区心血管CT论坛。”

在国际学术讲台上

发出“我们的声音”

在2013蒙特利尔SCCT年会上获得SCCT中国区论坛的申办授权,实际上只是吕滨教授等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的使命之一。一个国家能否获得这样的授权,最大的因素取决于该国的学术实力。因此,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吕滨教授介绍说:SCCT年会是国际上有关心血管CT领域最高学术规格的交流平台。年会汇聚了本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公布和发表最新的大型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展示最高端的新技术及临床应用。2013年的热点领域包括:亚毫西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心肌灌注和血流储备分数CT等。

谈及对2013蒙特利尔SCCT年会的印象,吕滨教授感慨地说:“这届年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采用了市场化运作模式,而且组织得井然有序、驾轻就熟。它的协会Logo及其形成的文化色彩无处不在;它的日程紧凑且层次清楚,既包含了高端的技术和学术前沿,又涵盖了基础读片和技能培训;既有‘大腕儿’之间面红耳赤的激烈辩论,又有体现团队精神的密切合作;既有‘慢条斯理’的讲座,又有‘你争我抢’的竞猜。真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但无论怎么‘出新’,整个会议都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心血管CT的科学规范应用与学术交流’进行的……”

“非常荣幸的是,我在这次会议上受邀做了《中国CCTA现状和FFR-CT临床应用的报告》,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中国不仅广泛开展了CCTA技术,且每年以15%到20%的速度增长,最近开展了FFR-CT这项最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展示了我国的临床实力,展现出了光明前景。”吕滨教授还介绍说,“很多人都知道,每年由SCCT协会现任主席所做的回顾性报告非常引人注目,Lesser教授所作报告提纲挈领地总结了最近一年的‘十大学术进展’和‘十大新技术’,另一位权威专家James Min教授所作的报告‘未来一年的最新科研和技术进展展望’,使人理清了思路,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吕滨教授充满激情地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科学突飞猛进、勇于争先、立足创新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合作共赢、鼓励参与与交流的时代,我们深感肩头的责任与重负。我们是有人口优势,但不能仅仅拥有‘例数’而沾沾自喜,更应该站在学术讲台上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设备一流,但我们却缺乏原始创新的技术;我们有众多病源资源,但缺乏对循证医学研究模式的深刻理解,从而使我们的学术成果难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因素,都是我们申办SCCT中国区心血管CT论坛的初衷……”

在更广泛的平台上

展示我国的临床实力

回顾起申办SCCT中国区心血管CT论坛的过程,吕滨教授言语间显得颇不轻松,他坦陈:“实际上,中国首次作为会员国加入SCCT,中间是经历了严格的审核过程的。早在2012年7月,我们便开始进行委员会成立的筹备工作。当时国内知道SCCT的专家很少,我作为牵头人之一,与总医院的杨立教授一起提出成立国际区域委员会的建议,同时向国际组织递交申请材料。经过SCCT国际委员会全体委员讨论通过,并由SCCT主席审核、签署,这才通过了中国区委员会的成立申请。”

吕滨教授详细介绍说,截至目前,除美国以外共有11个国家和区域申请并成立了“国际区域委员会”,按成立的先后分别是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拉丁美洲、巴西、中东、英国、韩国、中国、以色列。区域委员会的职责是,以SCCT的名义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属地心血管CT工作人员。目前有68位中国内地医生申请加入了SCCT,其中9位专家被暂时任命为委员会成员,主席是杨立教授,共同主席是吕滨教授。中国区委员会成立后,召开了首次委员会成员会议,明确了近期任务和操作规程,开通了学术交流网站,并于2013年11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心血管CT论坛。本着“关爱、规范、交流”的主题,首届论坛按照SCCT要求,致力于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定向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重点讲述心血管CT领域科研和设备技术等最新进展,回顾该领域最重大的科研成果等;在论坛开幕的第二天,以4个分论坛形式,分别对心血管CT规范化应用、科研方向、基本教程和领先技术等,进行了充分交流。

吕滨教授进一步解释说:“首届国际心血管CT协会中国区论坛是SCCT在中国的分论坛,来自欧美及亚洲7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专家,以及全国400余位心血管CT临床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这场学术盛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共同分享了学术与技术进步的成果,一起开拓并引领着中国心血管CT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关于首届国际心血管CT协会中国区论坛的学科意义,吕滨教授进一步诠释说:“早在2004年,以64排CT为标志,心血管CT成像成功应用于临床,并迅速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基本解决了各种心血管病的解剖和部分功能诊断问题,SCCT于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且逐步国际化。我们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更应该迎头赶上。目前我国64排及以上档次CT设备近1800台,并且正以15%至20%的年增长速度发展,设备拥有量和临床病例数已经列世界第二位,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在‘量’的问题上就会居于世界首位。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术影响力不足、话语权不够,高端的论文等学术成果罕见,这与我们的‘量’是极不匹配的;所以,这个论坛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相关领域的同仁,能够在更多、更广泛的平台上展示我国的临床实力;也就是说,我们又多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良好平台!”

在更广阔的视野中

认识我们的差距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吕滨教授曾于1995年在我国最早应用电子束CT 做心血管病的检查, 完成了“正常国人电子束CT心血管径线和功能值”等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完成后距今已近20年,我国学界对心血管CT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那么,就近年来国际心血管CT临床应用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心血管CT应用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都有哪些优势与差距?

对此问题,吕滨教授首先回顾说:“1972年,英国科学家Hounsfield和Cormack教授首先将CT应用于临床,并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1984年,随着电子束CT的发明,CT开始应用于心脏检查,这是全世界最早应用于心脏检查的CT设备。20世纪80和90年代,CT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检查。2004年,64排CT的发明是CT冠脉成像技术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随后该技术相对成熟,并得到了真正的广泛推广。2005年,国际心血管CT协会在美国成立,为同行间进行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近10年间,全球心血管CT发展迅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拥有最先进设备;第二,开展了大规模的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第三,权威专家共识、指南的。这期间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引领着国际心血管CT的发展潮流。”

吕滨教授继续介绍说:“我们国内心血管CT成像技术在2004年之后基本实现与国际同步,但应用水平有一定的局限。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的优势主要在于,首先是硬件设备与国际同步发展。从2002年开始,国内开始陆续引进4排、8排、16排CT等,2004年的64排CT,以及2007年引进的双源CT,标志着CT技术开始应用于心血管各领域,包括冠状动脉、肺血管、主动脉、先心病等,积累了相应经验。其次是临床经验与其他诊疗技术同步发展。我国病例多、资源丰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等技术均普遍开展起来。临床需求的持续增加,为心脏CT检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我们在拥有这些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差距”,吕滨教授强调说,“我们的差距目前主要表现在临床诊断经验不足、循证医学研究不够、与国际交流不足此三大问题。目前,国际上有SCCT,亚洲有‘亚洲心血管影像协会(ASCI)’,邻国日本和韩国等均有心血管影像分会等学术组织;而我们的论文数量、质量与之相比有一定差距。所以,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反观自身,我们就能清晰地认识到,未来中国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目标是,加强与临床的结合与合作,融入国际组织,跟上学科发展,不断缩小我们与国际间的差距……”

采访到最后,吕滨教授满怀信心地说:“让我们一起努力,积极协作,协同创新,并俯下身来致力于基础培训,把心血管CT规范化、科学化地应用好,把我国的心血管病临床工作推向前进!”

专家简介

影像设备论文范文第9篇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内容:①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与职业岗位能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案。②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整合教学内容,确立项目、任务。③将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逐级分解子项目和单项具体工作任务。④建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质量标准,最后邀请行业专家一起,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岗位能力的整体评价。

改革目标:通过上述改革与实践,凸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为基层、农村及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解决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②解决工学结合任务不够明确,与职业岗位要求末达到零距离接轨的问题。③是解决质量评价不够全面,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忽视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和创新意识养成等问题。④是解决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问题,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实现与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相适应。

实施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法:根据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思路,设计出凸显学生能力培养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与逐级分解出集“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实施项目和工作任务目[2]。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试内容,重新设计制定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包括:⑴任务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每次课堂教学(2学时计)给学生下达1~2个单项工作任务(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质量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单项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所表现的工作态度等,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评价方法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作多种形式实施。⑵项目评价(阶段性评价):以一个教学单元作为一个子项目,由若干个单项任务组成。每一项目完成后,通过对前期完成的各个任务的整合,设计出阶段性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核心职业能力等进行阶段性综合评价。⑶学生毕业实习前的多综合项目评价:在学生毕业实习前,利用两周时间对学生进行1次多综合项目评价。评价方法拟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其中考试内容中技能操作知识的考核比例不少于20%,注意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接轨。技能考核要求有行业专家参与评价。⑷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终结性评价:评价方法由实习单位评价与学校毕业考核两大部分组成。①实习单位评价:由于岗位实习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通过40周的临床实习,其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等职业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在实习是的各种表现与展示出的职业能力,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能够给予最综合、最完整、最准确和最客观的评价。因此,设计将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能力评价作为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纳入学生毕业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沟通,出科笔试或口试考试成绩,现场操作能力,科室实结,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实习单位的评价好坏应在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也增加了学生能力评价的效度。②学校毕业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考核和毕业考试。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根据选题、资料采集、知识运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撰写态度等,由行业专家进行评判。

可行性分析: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内有完整实训室,实训设备仪器完备;教学医院拥有彩超、数字胃肠、介入、ECT、CT、MRI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齐全,具有进行教改的设备与技术基础。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有校院一体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行业专家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观念转化快,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高,具有进行教改的人力条件。③选择的教改对象基础文化素质较好,对教改方案的实施能给予积极配合专科学生。

综上所述,本教改研究课题,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对象,拟结合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要求,旨在突出专业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确立培养目标,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为主,实施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力求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使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符合和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目的。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日趋成熟完善,但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 张朝晖,盂悛非,叶姗姗.提高放射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2):4748.

影像设备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计算机化病历

计算机化病历是医学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是指存在一个系统中的电子病历,这个系统可支持使用者获得完整、准确的资料;提示和警示医疗人员;给予临床决策服务;连接管理、书刊目录、临床基础知识以及其他设备[2]。电子病历的优点如下:完整的电子病历存储系统支持多个用户同时查看,保证个人医疗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通过网络,医师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随时获得患者的电子病历。同时可根据不同的用户给予不同的资料查询权限,从而保证了病历的安全性。授权用户在适当时间才能查看合适的病历。

此外,电子病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医疗记录。论文通过与图像信息的整合,可提供实时医疗监控,药物剂量查询等多种功能。电子病历已成为新兴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的基础。

电子病历目前可大致分为单机电子病历和网上电子病历两种。网上电子病历的优点是采用了ASP服务器提供全球,安全性与数据完整性则由ASP供应商解决;缺点则是数据不在医师所工作的计算机上。

虽然医疗界投入巨资,电子病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3]。首先,病历数据的输入界面仍不够简单;其次,电子病历需要统一的医学用语标准。目前,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已制定出统一医学用语系统(unifiedmedicallanguagesystem,UMLS),这一系统包含了近一百万个术语描述医学概念。一旦该系统得以推广,将极大地促进全球医学用语的标准化。

二、医学信息系统

医学信息系统与其他工业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毕业论文不同的部门对信息的要求不同,这是对医学信息系统最大的挑战。例如,信息系统用户可分为基本用户和二级用户,基本用户包括医师和其他护理人员;二级用户则包括医疗保险公司、政府医疗保险机构等。不同用户需要的信息不同,导致信息管理的复杂性。同时,如何有效地利用不同的信息系统解决不同的医疗管理也日益成为人们重视的课题。

信息系统包括实验测试系统、医疗设备订购与维护系统及影像图片存储与交换系统等,存储于不同的计算机和不同的信息网络中。对于特定的用户来说,前端界面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后端数据必须是一体化和标准化的。

医学信息系统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患者关系管理系统(patientrelationshipmanage—ment,PRM)、数据挖掘及决策支持系统等|4J。ERP技术在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近年来,其在医疗机构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其特点是将企业信息整合为一体(整合的数据库),所以各系统都提供一致的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使用,有效地降低了输入费用,并保证各系统得到完整、实时、一致的数据。其次,ERP系统可用来决策医疗设备订购、管理和维护,例如通过一个整合的数据库,根据病床的使用率,ERP系统可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PRM是侧重于患者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PRM记录患者生活习惯、个人病史、家庭病史以及过敏反应等,医院从而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同时通过PRM,患者也可向医院询问医疗方案。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管理上也日益重要,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降低成本,为医师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医疗诊断的质量。Bresnahan[5]指出,上千种的服务、多种治疗方案以及相互关系使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而这种复杂性推动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上的使用,已远远超过其在银行业和零售业的应用范围。

三、医疗决策系统

医学实践最重要的是作出正确的医疗诊断,因此医学信息学将研究重点也放在决策系统上。硕士论文决策系统不仅需要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和工具,而且需要理解医师如何利用推理知识作出医疗判断。

当前决策系统主要基于两种方法论:着重于统计分析的定量分析法,以及侧重于逻辑推理的专家系统法。定量分析法产生于上世纪50和60年代,主要用于解决心脏疾病和异常疼痛等临床问题。早期系统以概率决策理论为解决问题的依据。最新的此类系统以美国Stanford大学PANDA项目最为著名[6]。PANDA项目使用了决策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胎儿期诊断,根据概率分析方法对胎儿期中的问题作出最有利于患者的选择。专家系统法以逻辑推理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最著名的第一代专家系统是MYCIN系统[7]。此系统主要用于对多种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中的医学知识不是包含于工具中,而是存储在规则中。第二代专家系统则以Asgaard系统最为成功[8]。系统大大扩展了MYCIN的功能,并补充了一系列的推理方法,其中包含了所有相关领域中的复杂知识。通过与数据库的连接,系统可自动提取带有时间标志的数据,而这种功能则使系统可针对某个患者作出特定阶段最适合的治疗方式。另外通过反溯法可比较不同的医疗护理,并作出相应的质量报告。

四、影像信息学技术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随着数学、生物物理学和工程模型学蓬勃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各类学术会议侧重于影像,而忽视了信息学,导致医学影像信息学科发展缓慢。

直到近年,界面友好的医学影像数据库与二维、三维结构及可视化的结合将医学影像信息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于1990年的“可视人”项目提供了大量的人体模拟图像,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各类解剖学教育软件的开发,更为重要的是引发了关于模型、摸拟及大型数字化图像搜索等一系列的信息学问题。同一时间开始的“人类大脑”项目则直接导致了大量关于大脑数据图谱登记、分ShanghaiMedJ,2004,VoI27,No9区等课题的开展。新的信息学、生物计量学、计算图像学的结合,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影像信息与模拟学的重要性。

现代影像信息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图像传递标准、传递规则、医学术语、信息压缩、图像数据库索引及图像病例传递安全等。从“虚拟细胞”[9]到“虚拟人”[10],当前影像信息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到个体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医学信息学面临着更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影像信息的完整化需要更深层的科学、技术和医疗实践的结合,包括对二维和三维图像自动分区与注册的新技术;数据抽象与概括;图像数据库中生物多样性来解释群体图像数据和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开发医学信息数据注释语言整合高级图像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等。

五、远程医疗与互联网

随着宽带网进入千家万户,远距离传递诊断和患者管理信息成为可能,远程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通过网络电视和无线技术,使医师及患者能随时传递相应的医学相关信息,从而为远程医疗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远程医疗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其现阶段只限于特定的人群。

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图片和文字传输的介质,而且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数据。英语论文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医师不仅可以全球共享医学资源,而且可以针对某一特殊病例进行广泛的交流。例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提供医药在线(MEDLINE)数据库,其成员可查看、打印各类文献资料;医学网(CLINICWEB)则提供所有临床信息的索引,是医学界常用的搜索引擎。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一些身患相同病症人群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可能,此类患者交流组织的形成有利于自我寻找最合适的治疗。

六、数据标准的重要性

电子病历和病案的大量应用、医疗设备和仪器的数字化,使得医院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地膨胀。然而简单存储信息只是数据库的低端操作,数据的集成和分析以及医学决策和知识的自动获取才是信息学研究的重点。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分析,数据必须以特定的结构方式来存储。数据结构允许计算机轻易地传递符号和像素,并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然而,这种数据结构不是仅由输入来决定的,医护人员必须有一约定俗成的数据标准,并为社会所公认。这一数据标准明确了数据库中存储的特殊符号所具有的涵义。其作用正如字典一样,起到咨询和定义的功能。数据标准又可分为文字标准和信息标准。

文字标准是指标准必须以文字形式表示,而不能以图像形式表达,国际上称为医疗数据系统,它包括一系列有特定涵义的单词。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医学和信息组织参与到此标准的制订中来。其中最著名的为美国病理协会制订的人类与兽类医学系统术语标准SNOMED和英国健康中心制订的医学系统术语标准ReadCodes。

信息标准则同时定义文字和图像数据。当今最通用的信息标准称为HL7(HealthLevelSeven),也可称为标准卫生信息传输协议,其中又包括医学数字化图像和传递标准(DICOM)。HL7标准确定了数据库系统中信息传递的顺序和格式,涵盖了实验测试术语、药品设备采购术语、收费术语、出院转院术语及电子监护术语等,并提供了一种类似于数据库的结构,利于患者信息在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系统等多种数据系统中传递。

DICOM可明确图像在数据流传递过程中压缩和加密的格式,并确定CT图像或B超图像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方式。

七、结语

医学信息学是计算机技术、生物物理学、统计学等与现代医疗结合的新兴学科,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水平和降低成本的必然结果。这一学科需要多领域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大力合作。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医学信息学将在医院管理、教学和科研、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发挥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带动整个医学界的革新。

参考文献

1GreenesRA.ShortliffeEH.Medicalinformatics:anemerginga-cademicdisciplineandinstitutionalpriority.JAMA,1990,263:1114—1120.

2SteadWW.HalrlmondWE.Computer-basedmedicalrecords:thecenterpieceofTMRMDComput,1988,5:48—62.

3McDonaldCJThebarrierstoelectronicmedicalrecordsystemsandhowtoovercomethemJAmMedInformAssoc,1997,4:213—221.

4SiauK.Healthcareinformatics.IEEETransInfTechnolBiome-di.2003.7:1-7.

5BresnahanJ.Dataminging:adelicateoperationCIOMag(on-line).1997.

6OwensDK,ShachterRD,NeaseRF.Representationandanaly-sisofmedicaldecisionproblemswithinfluencediagrams.MedDecisiMaking,1997.17:241—262.

7YuVL,FaganLM,WraithSM,eta1.Antimicrobialselectionbyacomputer:Ablindedevaluationbyinfectiousdiseaseexperts.JAMA,1979,242:1279—1282.

8ShaharY,MikschS,JohnsonP.TheAsgaardproject:ataskspecificframeworkfortheapplicationandcritiquingoftime-on-entedclinicalguidelines.ArtifIntellMed.1998.14:29—51.

9LoewLM.SchaffJCTheVirtualCell:asoftwareenvironmentforcomputationalcellbiology.TrendsBiotechnol,2001,19:401—406.

上一篇:近代文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土地测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