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21 08:51:58

影像技术

影像技术范文第1篇

《影像技术》(CN:12-1173/TB)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影像技术》在国内外影像行业有广泛影响。本刊主要报导各种影像体系的发展状况、基本原理、相关装备和材料、生产工艺、应用技术、市场经营等,为促进影像技术和影像材料发展服务。

影像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刑事影像 数字化 刑事影像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7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刑事影像技术逐渐的实现了数字化,对我国的刑事影像处理工作创造了诸多的便利条件,而且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的基础上,具体的阐述了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刑事影像处理工作(包括刑事照相、辅助物证检验、模糊或者低质量的刑事图像增强、刑事图像重建与演示、刑事图像分析与鉴定等)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介绍

所谓的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应的电子设备进行刑事影像处理,同时也可以从三个层次分析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即:(1)低层次的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该层次包括刑事图像的采集、压缩、存储、输送、显示等,同时还包含刑事图像的合成、变换、复原、增强等,另外,该层次的数字化刑事影像充分的体现出图像的数字水印及信息隐藏技术的特点;(2)中层次的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该层次包括刑事图像的测量、分类、描述、分割、边缘检测等技术,能够有效的对图像的纹理、颜色、运动、形状等基本特性进行科学分析,而且能够有效的提取并且验证虹膜、指纹、人脸等生物特征;(3)高层次的刑事影像技术。该层次可以理解为图像剖析,主要包括图像校准以及匹配技术、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图像检索技术、在先进的三维场景中实现重建技术,同时,该层次的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还体现出对图像的感知、判断决策、理解等描述性特征。

二、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刑事影像处理工作中的应用

1、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图像采集及传输工作中的应用

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图像采集及传输工作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现场照相、物证照相以及图像辨认。(1)现场照相。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刑事影像中的现场照相改变传统的胶片照相模式才,利用数码相机无需进行化学冲洗等一系列繁琐的过程,大大的提升了刑事现场照相的效率及质量。另外,现场照相完成之后,照片可以直接输入计算机,利用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字照片进行科学的裁切、编辑、打印、标注,并且严格的按照刑事照片制卷质量标准对处理过后的数字照片进行成卷。除此之外,现场照相所获取到的所有物证图像信息可以与公安图像管理系统(如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人相识别系统、足迹查询系统等)进行连接,更加便捷的对刑事照片进行归档管理。(2)物证照相。物证照相与现场照相有诸多类似的地方,但是区别在于:无证照相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数字图像进行科学的分色,方便相关文件的字迹、弹药残留、体液、足迹等物证信息的显现及验证。(3)图像辨认。数字化刑事图像技术具有叫强大的图像存储与管理功能,能够高效的对采集到的人犯面貌照片、物证及尸体等照片的辨认,而且对于面貌不易被辨认的尸体照片,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适当的修复,及时的改变辨认条件,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工模拟图像所特有的主观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刑事图像的辨认度。

2、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改善刑事图像质量工作中的应用

模糊或者低质量的刑事图像增强是改善刑事图像质量工作的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利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对模糊或者低质量的刑事图像的对比度、色彩、锐化程度、平滑状态等进行增强,主要是为了有效的弥补人眼视野小、感光范围狭窄、分辨力低、时间鉴别能力弱、图像灰度识别能力弱等局限性,从而大大的提升刑事影像的使用价值。另外,在刑事影像的处理工作中,利用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可以实现刑事图像重建与演示,将退化的图像有效的还原到原本的面目,如监控中所出现的车辆车牌号在运动状态下比较模糊,则可以利用数字化刑事图像处理技术,通过成像设备、去噪等,还原真实的车牌号。

3、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图像鉴别工作中的应用

辅助物证检验、刑事图像分析与鉴定等均属于图像鉴别工作的范畴。在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图像鉴别的简化,而且可以高效的鉴别出图像的真伪,避免伪造的刑事影像给社会安全带来的不稳定性安全隐患,同时,利用自动成像原理,根据刑事场景的特征,利用计算机方法,鉴别篡改留痕等,还原刑事图像的真实性及原始性,从而为刑事辨别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另外,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图像鉴别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刑事侦查质量,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安全,总之,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在图像鉴别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良好,且对于整个刑事影像处理工作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刑事影像技术实现数字化,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刑事影响处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另外,数字化刑事影像技术具有时效、便捷、质量高等应用优势,在刑事照相、辅助物证检验、模糊或者低质量的刑事图像增强、刑事图像重建与演示、刑事图像分析与鉴定等刑事影像处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能够为我国刑事影像处理工作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本文的分析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 张慧.浅析刑事影像技术在案件侦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风,2014,(4):174-174.

[2] 朱晓光.刑事影像技术在案件侦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科学导报,2015,(4):236-236.

[3] 陈文奎.浅析刑事影像技术在侦查、调查取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9,(7):173-173.

[4] Guo Dingshan, Zhang Xianghui. The scene photography and camera imaging technology on the field of criminal [J]. read and write count (Teaching Research), 2014 (35): 493-493.

影像技术范文第3篇

推动着各公司和机构提高了对影像测量技术的重视,影像测量仪的品种和规模也不断扩大[2-4]。国外影像测量仪技术的由于起步早,技术发展比较成熟,因此市场占有比例高,产品知名度和普及度也较高。美国OGP公司设计的VidicomQualifier863,是首个使用固态CID相机和灰度图像处理技术的现代影像检测系统。该公司在影像测量技术领域拥有着多项核心技术和专利。德国蔡司(ZEISS)公司旗下的高端三坐标测量机处于行业先进水平,代表性产品为光学三坐标测量机O-INSPECT系列。其他生产影像测量仪公司如日本MITUTOYO、NIKON,瑞典HEXAGON等也有着雄厚的技术力量。国内的影像测量技术由于起步晚,技术力量薄弱,但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相关技术水平持续提高,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智泰集团(3DFAMILY)代表性的VMC250S型影像仪使用XYZ全闭环伺服控制系统;采用了自主研发的OVMPro全自动光学测量系统,并具有SPC报表分析功能,提高了批量检测的效率,但难以测量高度尺寸。天准公司于2007年自主开发了一款二维自动影像测量仪,打破了国外厂家的技术垄断。其他新兴企业如冶信、新天等生产的影像测量仪器和设备也逐渐在国内市场上崭露头角,占据着一席之地。

2影像测量仪的结构分类与特点

影像测量仪主要由机械主体、标尺系统、影像探测系统、驱动控制系统以及测量软件等组成。影像测量仪的结构型式主要有柱式、固定桥式和移动桥式。柱式一般用于小量程的机器,桥式一般用于中大量程的机器。

2.1柱式影像测量仪

柱式结构底部为基座,二维工作台分别沿X和Y向移动,影像探测系统可在固定立柱上沿Z向运动,结构牢固、精度高,不过工件的重量对工作台运动有影响,不能承载过重工件,适合于中小行程影像测量仪。

2.2固定桥式影像测量仪

固定桥式测量仪的X、Y、Z轴相互正交并沿着各自导轨运动,其中Z轴上安装有影像探头并可以相对Y轴做垂直运动,而Y轴则安装在基座上。Z轴部分和Y轴部分的总成牢固装在机座两侧的桥架上端。每轴都由电机来驱动,可确保位置精度,但不适合手动操作,该结构稳定、整机刚性好。

2.3移动桥式影像测量仪

移动桥式结构是目前大量程影像测量仪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中,工作台固定,其中一个桥框由导轨带动在工作台上沿X轴移动,同时由另一个导轨带动滑板在桥框上沿Y轴移动,主轴则沿Z轴移动。被测工件安放在工作台上,影像探测部件安装在主轴上。这种形式的影像测量仪结构简单、紧凑,刚度好,具有较开阔的空间。

3展望

相较于传统的接触式CMM每次测量只能通过触碰待测物体获取单个测量数据而言,影像测量仪可以同时获取待测物体的部分测量图像,且有着非接触性、高可靠性和高准确性的优点,可以灵活地适用于现代工业各种场合的测量中,如汽车零件的表面质量与缺陷的检测、机械零件的自动识别与分拣以及几何量的测量、微电子部件自动检测、生产线中机械手的定位与瞄准等等,在机械制造、航天航空、汽车生产、手机模具、电子信息等不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影像技术范文第4篇

1磁共振成像检查 磁共振成像是影像技术的一项革新技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学以及神经学的发展。磁共振成像具有对软组织具有较好的分辨力;具有多种成像,有利于对病灶的观察,使医疗诊断更准确;可根据检查的需要自由选取剖面;对人体没有电磁损伤等特点。核磁共振的主要缺点是: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为昂贵,由于磁场较强,会引起一些特殊病人的不适。 2检查方法的选择 由于急诊患者情况较为危急,应根据患者的特点以及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影像诊断方法。检查方法选择的原则为在保证病人安全的情况下,选择安全、高效、便捷、便宜、准确的检查方法。 2.1头部及五官急诊中,较为容易出现的患者多为颅内出现、脑血栓、脑栓塞、颅脑外伤等,较为合适的检查手段为磁共振成像检查和CT检查。由于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时间较长,所以在急诊中多选用CT对患者进行检查。对于眼外伤或喉外伤等患者,利用CT检查仍旧具有诊断价值。 2.2胸腹部由于胸腹部内多为实质性脏器,所以在对胸腹部疾病的急诊患者进行检查时,首选超声检查和CT检查。对于胃、肾、脾、肝等器官进行检查时,应首先进行超声检查,若需对患者病灶进行进一步观察,则应选择CT检查。当出现体内大血管损伤时,应选择CT检查手法,对血管进行检查。大部分的重伤员无法采取站立位完成检查,平卧位的胸片极大地降低了胸腔积液的检出率,可以选择CT平扫加三维重建成像,排除液气胸、气管损伤、纵隔气肿和心肺钝挫伤的同时,还可以了解胸壁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和肋骨骨折情况。急诊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首选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focusedassessmentofsonogra—phyfortrauma,FAST),检测腹腔、胸腔、心包有无液,由于不要求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因此可以在几分钟内快速判断有无腔内出血和脏器损伤,较CT更为快捷、方便。也有学者认为,超声诊断气胸、积液,具有便捷、可靠、无辐射低成本的优点。 2.3颈椎与关节对于骨外伤的急诊患者一般采取X线或检查,由于这种方法的检查时间较短,为患者的治疗节省时间。对于骨外伤,也可选取CT检查,尤其是螺旋CT检查方法,能够发现隐匿骨折,对多处骨折部位能够清晰扫描,对患者的没有具体要求。 3急诊中影响技术的合理使用 随着医疗体系的发展,影像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并提高了急诊患者的抢救率和诊断的准确率。但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来治疗不同的患者。对于胸腹部内脏受损的患者应首先选有B超进行检查,而且可以直接对患者进行检查,对环境要求较低。对于急性颅内出血以及空腔脏器受损的患者应首选CT检查技术,能够对受损部位的观察更加清晰。美国Hopkins医院急诊科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表明,急诊入院患者常规进行CT和MRI检查从1998年的6%升到2007年的15%。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用来检查脑、脊髓以及软骨组织的损伤情况,但对于颅内出血和颅内骨折的检查相对于CT检查略显不足。对于急诊患者影像技术检查方法的选择以及对患者的鉴定都应该与临床相结合,根据医生的初步诊断以及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技术进行准确、及时的分析和鉴定。应持有对病人负责的心态选择相关检测方法,本着科学、人文、负责、合理的标准,在提高诊断准确率的基础上降低影像技术检测对患者所造成的副作用以及相关的经济负担。 作者:张超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影像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abstract: for the sak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or medical research, medical image use non-intrusive manner to acquire the image of part of a person's body. The technique and processing procedure provide reference frame for clinical disease diagnosis.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which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clinic applications from the point of independence and complementarity. Moreover, I look far ahead into the futu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Key wor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diagnostic image;relationship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面相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互为一个整体,前者离不开后者的支持,而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则依赖于后者。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与医学影像诊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和影像诊断人员应当严格依据相关标准执行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逐步提升临床医疗诊断效率及水平,在进一步减轻患者就诊痛苦的同时,将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方国才.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理因素对误诊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5)

影像技术范文第6篇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曾说过:“人们有着再现现实的永远冲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开始满足人们的观看现实的需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不仅可以表现现实,而且能够虚拟现实。这种虚拟现实的影像,不仅可以表现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而且可以对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物进行重组产生新的含义。“再现”,是将某个事物再次呈现出来。“虚拟”,指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事物,“虚拟”是通过表现来完成的。

在今天,数字影像技术使得任何的影像都是可能的,数字化的影像即为现实主义,也为非现实主义的可能。即形象、文本、语言形式。所指通过能指传达出来的一种意蕴、意旨、情感、情怀。法国电影理论家卖茨在其名文《想象的能指》中道:在影像中“想象的能指”是分为两个部分,1、故事的虚构行,2、指影像和声音作为能指技艺的想象性。

在影片《哈利波特》中,我们看见一个有魔法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人人都可以拥有超能力;在吕克贝松的《第五元素》中汽车是可以在半空中来回穿梭的,地球上的居民在星际旅行;在《阿甘正传》里出现了阿甘和美国总统肯尼迪握手的镜头。在刚上映的影片《爵迹》使用三位扫描系统,把演员扫描成1:1的3D数字人物,无论体型、肤质甚至表情都与真人几乎一样。《爵迹》是一部全CG电影,观众看到全片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将是电脑特效生成的,没有任何实景拍摄。这套3D扫描系统广泛运用于好莱坞电影中。比如《阿凡达》、《蜘蛛侠》系列、《星球大战》、《猩球崛起》等等。但《爵迹》更难的地方在于,其他特效电影中的角色,多少都会不太写实,比如《阿凡达》的面部,就是在演员原有五官特征上进行了大幅改动。但《爵迹》却需要尽可能地还原演员真实的样子,模型的还原程度直接影响拍摄时演员表演时“表情捕捉”。真人cg的这种技术,第一部便是2001年著名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它实现了全程都用动作捕捉拍摄,甚至还实现了多人同时动作捕捉,成为动作捕捉史上的经典作品。2004年,好莱坞原汁原味的全真人CG诞生,就是《阿甘正传》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的《极地特快》。在这部讲述圣诞传说的动画电影中,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一口气演了包括圣诞老人在内的六个角色。这些影片中的很多镜头都是违反真实生活的,这些现实生活中不曾出现的场景在现代影像中被虚构出来,正是这些被虚构的素材体现出作者的构思,满足了作品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

传播学界大师麦克鲁汉对于媒体阐释的精辟不在于它的文化内涵,而在于他把媒体看作社会交往的技术媒介。按照他的观点,要用那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有效地转化和形成新的时空关系,重新结构公共和私人生活,重新建构社会关系和感觉方式。比如《双面情人》一扇电动门在开关之间,将时空一分为二重新组合,产生两个故事。两条时间线交错在一起,以戏剧中的相同时间剪接事件,两个叙述事以时间为点分成很多的小块,然后再拼接到一起。这种时空的错位、跳转、在对影片本身的描述上就是非常有意思的。这种有效地转化和形成新的时空关系并重新结构的手段可以用在各种影片。

数字技术在不断完善电影视觉效果的同时,也极大的拓展了电影创作空间,数字技术主要通过两种“虚拟真实”手段来不断拓展电影艺术创作空间。郭敬明导演的《爵迹》,虽然还有诸多不足之处,观众对此片也是众说纷纭,但是不能否定他对于国产电影这数字技术这块的贡献,数字技术对电影发展的推动作用的重大意义有别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进步对电影发展带来的变革。

影像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方法;流程

针对医学影像,利用全网服务器向患者提供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有效解决了大规模数据网络传递等重难点技术问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便捷。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会诊中心、手术室、内外科中广泛应用,使得医学影像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诊疗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

1 医学影像的简介

医学影像技术是当代医学主要的构成部分,而且是当前医学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其主要由医学影像分析处理技术、医学成像显示技术和医学图像压缩传输技术构 成[1]。传统医学成像技术是以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物理学技术为理论指导,以成像机理将其划分为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射线成像、放射性核素、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红外线成像及放射性核素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三息摄影为基础的三维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诊断技术的准确度和清晰度。

2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方法及流程介绍

在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不管是采用功能影像技术还是结构影像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医学影像后怎样开展后处理,这是医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人员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

2.1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方法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是在影像学检查结束后,为了对患者病情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分析,应该对影像进行后续处理与加工的技术。后处理技术主要是全面分析、识别、分割、分类及解释医学影像技术呈现出的结果。该技术的额目的在于更好地分析患者病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准确的影像识别。

医学影像后续处理方法主要分为两类,①直接处理技术,这一技术在患者影像学检查完成后,在影像设备上采用软件技术直接进行处理,例如在MRI和CT设备上直接生成血管成像等。但是这一处理方法的缺点在于无法改变影像,只有检查人员基于自身多年处理经验对病理学进行处理。②脱机应用工作站处理,该处理方法是在工作站或把胶片通过扫描仪对已经生成的医学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再对其进行影像后处理。例如多维影像(以MRI/PET/CT,SPECT)进行融合,同时采用专门软件自动识别、分割影像图。这种影像后处理方法的优势在于处理后的结果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可靠性、准确性较高。

2.2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 对于医学影像技术而言,其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医学图像分析处理和图像压缩传递环节中,这一关系表现得更加密切。医学图像分析处理的流程示意图,见图1。

图1 医学图像分析处理的基本流程

3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具体介绍

善于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医学影像,其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加精确、可靠的判断依据,从而才能更加深入分析患者病情。按照医学影像特点和后处理的目的,医学影像的常见方法包括影像增强、影像分割、影像配准与融合、影像可视化、影像数据压缩等。

3.1医学影像增强 通过相关设备获取的医学影像主要分为CT片、X线片、MRI、B超等,然而这些医学影像成像普遍都是灰度图像。对于临床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专家而言,便能够从图像中总结分析出患者准确的病情情况。然而,由于成像设备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影像质量的降低;即便是获得了高品质医学影像资料,但是对于临床技能和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而言,便难以从中分析出患者具体病情。所以,应该利用t学影像增强技术。医学影像增强主要是开展信噪比增强操作,对感兴趣对象区域或边缘予以突出,从而为患者病情分析和相关计算提供依据。

3.2医学影像分割 在医学临床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为了获取患者组织的功能或病理相关信息,一般需要准确测量人体某一种器官和组织的截面面积、边界、形状及体积等方面。医学影像分割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体解剖结构不同,且采用设备获得的医学影像具有不均匀和模糊特征。基于此,采取分割技术重点突出医学影像中能够体现出患者病理的重要信息,从而有助于医护人员按照医学影像分析患者病理状况。

3.3医学影像配准与融合 医学影像成像模式较多,不同成像模式的影响包含了不同的病理、生理、解剖学或功能等方面的信息[2]。为了增强诊断可行性和效率,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对包括不同信息的医学影像进行人工综合方法,这就是医学影像配准和融合。

将具有不同信息来源的影像通过配准后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多模式图像,便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为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治疗方案设计、外科手术和疗效评价方面更加准确、全面。例如,把密度分辨率最高、显示钙化和骨质结构最佳的CT同软组织对比分辨率最高的MRI,或者把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的CT或MRI与显示功能和代谢改变的SPECT或PET影像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图像,增加了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更加准确定位了病灶,或者更加直观地显示了形态结构,使得医务人员能够从代谢功能和心态学两方面全面判断患者的病灶。

3.4医学影像可视化及压缩 对于医学影像处理技术而言,医学影像可视化是一种价值较大的模块[3]。医学影像可视化的过程便是把CT、MRI等数字化成像技术获得人体信息在计算机上以三维模式呈现出来,利用三维模拟表现出传统手段难以获取的结构信息是该技术的最终目的。医学影像可视化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能够有效弥补影像成像设备在成像方面的缺陷,在辅助医务人员诊断、引导治疗和手术仿真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价值。

当前,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CT/MRI在临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在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在三维世界中实现可视化的影像成为可能。为了适应CT/MRI技术的改革浪潮,作为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并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是医学影像有效的补充,将其同传统影像诊断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宁春玉.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其在X线影像优化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

[2]刘睿,刘亚军.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的全网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03(04):97-98.

影像技术范文第8篇

一、 对于影像技术的理解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影像技术发展从诞生起就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每个时明出来的重要技术,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影像技术所吸纳。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影像提供了载体和传播方法,而火药则被我们用来制作人类有史以来最为绚烂的影像――烟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大都也是科学家,精通透视、解剖,能通过化学技术合成出富于表现力的颜料。电影作为当代影像技术的集大成者,更是在短短百年里享有了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光学、电学、化学、机械学、电子科学、计算机及网络科学等全部丰硕成果。我们的影像从静态到动态,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画面越来越大,清晰度越来越高。那么人们为什么对于影像技术如此着迷呢?对此有学者指出,影像技术是一个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中心地带,在这个目前看起来模糊地中心地带里,潜藏着人类生命绵延地不绝的动力。[2]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则认为造型艺术中蕴藏着人类的“木乃伊情节”,即希望复制身体外形使其与时间抗衡,从而在时间的长河里获得永生,“人类降服时间的渴望是难以抑制的,文明的进步只不过是把这种要求升华为合情合理的想法罢了”。[3]加拿大传播学派的奠基人哈罗德・伊尼斯也认为体现在符号/媒介系统中的技术,主要折射出来的是人类欲望的两个向度:生命在空间中的扩展以及在时间中的永恒。[4]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绵延生命的永恒欲望,推动着影像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而电影作为当代影像技术最主要的承载者,其形态和内容也必将深受技术影响。这种影响是复杂的,而对这一复杂性全面解读必将助益于电影内涵的诠释与认知。

二、 以技求艺:影像技术发展的动态分析

可以说,没有影像技术,就没有电影艺术,影像技术在电影发展中起着原动力作用。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分期,往往以影像技术发展为先导,如默片时代、有声电影时代、彩时代、数字电影时代、立体电影时代。影像技术推动了电影的变革。

但正如巴赞所说:“技术发明为电影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但据此尚不足以了解电影产生的原因。”[5]电影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其发展是艺术、商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电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也应以发展眼光看待影像技术在电影中的作用。

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技术媒介进化论视角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启示。保罗・莱文森以电影为例分析了技术性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玩具―镜子―艺术,或是前现实―现实―后现实。[6]第一阶段:求新,媒介往往是人们的一种小玩意、小聪明,人们更多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新奇感;第二阶段:求真,媒介技术形式退潮,内容功能高涨;第三阶段:求美,技术性媒介不但要复制现实,而且能够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重组现实。

受此启发,我们可以把每一项技术介入到电影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预备期、初期和成熟期。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在每个阶段中影像技术、艺术、商业等因素的互动以及对电影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影像技术在电影中的作用。

(一)预备期

电影发展史上每一项新影像技术从其出现、成熟到应用于电影之中,经常会有一段预备期,这段期间影像技术会受到了商业和艺术等因素共同影响。

电影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诞生便是以第一次进行商业放映为标志。而商业需求往往是某一项技术进入电影的重要原因。以有声电影为例,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拍摄于1927年,而在此10年前有声电影所需要的技术就已经成熟,只是因为当时默片正在巅峰,而商人们也不愿意自己的设备过早被淘汰,因此一直对有声电影持观望态度。而华纳公司拍摄《爵士歌王》也是希望借此缓解自身经济困境。宽银幕电影拍摄和放映技术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已经成熟,但出于经济原因,好莱坞制片公司一直对其不感兴趣。直到50年代感受到电视带来的巨大威胁,才将宽银幕作为吸引观众重新走进影院的救命稻草,由皮克斯公司于1953年制作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圣袍》。而立体声技术,及今天大行其道的3D技术也大体如此。

另外,电影艺术家在艺术表现力上的追求,也是电影吸纳某项技术的重要推动力。艺术家们总会想尽各种方法来实现其在艺术表现及叙事上的诉求。同样以有声电影为例,在有声电影出现以前,艺术家们便通过现场伴奏等手段来为影片加入音乐,而很多导演则试图通过镜头语言以及剪辑节奏来表现出声音节奏。而这种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有声电影的出现,就像电影先驱们在有声电影《宣言》中所承认的:“这一新技巧的发现,在电影史上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无数的电影先驱者们在遇到一系列无望的难题之后找到的出路。”[7]

(二)初期

影像技术进入电影领域伊始,总伴随着一段炫技时期,关注于营造奇观视听体验而忽视了电影叙事以及艺术表达。邓肯・皮特里曾说:“电影是以机械为根本的。在媒体处于初起时期,吸引观众便是新技术而不是它所展示的内容”。[8]电影新技术往往领先于内容而更受关注。从有声电影到彩色宽银幕电影以及今天的立体电影,每一次新技术介入都会为电影注入一针强心剂,以此为卖点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而观众也会沉迷于技术所带来之中。这一时期技术因素与商业利益相结合,成为影响电影的主要力量。

在这个阶段技术更像是一个“花瓶”,是用来炫耀的,而不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毕竟是一种内容大于形式的艺术,观众对于新技术营造的视听奇观迟早会产生审美疲劳。由于新技术和原有技术体系及艺术表现手法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往往会对原有艺术系统带来破坏,出现一段阵痛期,甚至在艺术上出现暂时倒退。有声电影在诞生初期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有声电影技术还不成熟,与原有技术系统会产生冲突,比如摄影机在拍摄时所发出的巨大响声会干扰到同期声录制,笨重的隔音物又限制了摄影机运动;另一方面,在表现手法上艺术家们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传统剪辑技巧似乎与声音元素格格不入,而默片时代的明星们也都不知该如何表演了。[9]正因如此,有声电影也受到了卓别林等大师强烈抵制,卓别林曾说:“有声电影彻底埋葬了传统的哑剧,而这却是电影艺术的基础。电影演员应该懂得,是镜头在讲述故事,而不是对白。”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有声片初期,那些从头唱到尾或是堆砌大量戏剧化对白的影片很快就成为了人们的笑料。电影《雨中曲》以及《艺术家》都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那段历史。但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暂时倒退是事物螺旋形上升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也为技术和艺术进一步融合打下了基础。

(三)成熟期

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电影艺术家们不会“因噎废食”。创作者们不断地探索新技术带来的艺术表现的新可能,对于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造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及艺术理论,最终将技术追求上升为美学追求。曾经强烈抵制有声片的卓别林并没有对声音一概排斥, 而是谨慎地渐次引入音乐、音响、对白等声音元素,并最终创作出了《大独裁者》这样伟大的有声电影。

当一项新技术所创造的视听效果能够真正为影片叙事以创作者个人思想表达而服务时,这项技术才算彻底融入到了电影之中,成为电影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不断的实践,艺术家不仅仅用声音来对白,还用它来表现空间营造氛围,声画蒙太奇也为电影增加了表现的可能;摄影师不但单纯表现运动而是利用运动来叙事、创造节奏;色彩的作用也从还原真实到上升为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正因如此,马塞尔・马尔丹才将1964年的《红色沙漠》称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如果说技术为电影提供了身体,那么艺术则赋予身体以活力。

另一方面,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成本降低,制作方和院线也更愿意采用这些技术,这也促进了它们的普及。而这时艺术家和商人也正式成为这些新技术的主宰者,技术升华为艺术。

新技术介入以及新艺术表现手法并不意味着原有体系会退出历史舞台,新旧融合,反而会赋予原有表现手法以新的生机。有声电影出现后,电影史上诞生了很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经典镜头;在彩出现后,黑白画面往往具有一种历史感,无论是国内的《小花》,还是国外的《辛德勒的名单》《艺术家》,黑白画面在影片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运动镜头技术越来越先进,但固定镜头也没有消失,并在小津安二郎这样的大师手中产生了独特表意功能和美感;而在今天大行其道的数字后期合成技术其原理是和传统特技中光学特效相通的,只不过是具体实现方式进步了而已。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影像技术在电影中的作用是一个动态变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邓肯・皮特里所说:“这样,他们(电影学者)的任务,就不仅仅是简单描述和识别特殊的技术发明、技术方法与技术理论,而是在一个原动力学的透视下去展望它们(电影技术)的发展和变化。”[10]

结语

以上所分的三个阶段是对影像技术与电影关系的总体描述,某一影像技术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其特殊性:这三个阶段可能是同步的,融合在一起的,甚至会缺少其中某一阶段。电影“以技求艺”的道路是曲折的,而动态考察影像技术在电影艺术中作用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影像技术及其所带来的变革,面对新技术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近年来,3D电影、4K超高清电影、48帧电影、弹幕电影、交互电影等新兴影像技术及电影形式纷至沓来,如何不为“乱花”所“迷眼”,合理驾驭这些新技术是电影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当首先界定出这些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策略。

对于互动电影、4D电影这些技术,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公司做过一些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创作出一些影视作品,但其仍处于“预备期”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商业环境都不成熟,因此对于这些技术,我们应当加大基础研究,重视相关专利申请,争取树立技术标准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先机。

对于48帧电影、弹幕电影等影像技术,我们认为其处于“初期”,虽然已有创作实践,但更多是形式大于内容。对于这些技术,电影人应当努力挖掘其艺术表现力,促进其与叙事融合,但这种探索应多集中在对该技术具备掌控能力的少数创作者手中,切忌一哄而上,以新技术为噱头扰乱正常电影创作。

对于3D电影、IMAX电影等技术,我们认为其已处准“成熟期”,相关技术已经成熟,已经创作出了如《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智取威虎山》等成熟作品,这些技术已经有机的融入到电影的艺术表现及叙事之中,另外国内3D银幕数量高速增加也为技术普及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创作者在实践中提高对这些技术的掌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促进该技术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屠明非.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

[2]梁国伟.跨越时空的影像交流――数字电影的媒介形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

[3][5]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

[4]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12.

[6](美)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

[7][9]黄英侠,王红霞,王婧雅.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状况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6):72.

影像技术范文第9篇

(一)影像技术的跨界研究

将图像打印在布料上的这种技术兴起以后,走在前列的荷兰、奥地利、日本和美国,由于技术尚不够成熟,一时未能全面推广,国内现阶段也只限于通过纺织品转印这种技术来完成。在此基础上,将其与170多年前“利用了一个黑暗的屋子的一堵墙上的孔,将外面的景物投射到了平面上”的这种传统拍摄照片方式相结合,将会在服装领域中开创全新的影像技术模式。

(二)服装面料研究

相纸是最为传统的显影材质。在服装设计中面料就相当于相纸一样,属于影像技术的根基。根据质地均匀且不易变形的纤维纸基、增加洁白度的薄层氧化钡、阻止冲洗相纸时化学液体进入纸基的树脂层、感光乳剂层以及相纸表面保护层的这五层相纸构造的原理,选择能够承载影像技术实施的面料就显得极为重要。依据市场考察以及对面料的特殊要求,材质的选用应具备以下特性:

1.经纬纱线细密,布面上没有纤维过于稀疏造成的洞眼(窟窿多的面料会造成化学药剂的渗漏,不适合制作)。

2.布面平整,带有清晰的粗纹理肌理,纺织过程中由于接线过多造成的线头疙瘩越少越好。

3.具有高纯度的面料材质,且纤维含量越高,变形程度越小。

4.酸碱度适中,在面料生产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化学物质加以漂洗等,如果化学物质残留过度,就会导致酸性或碱性过高,会使药剂在保存过程中的损毁加速。

5.色泽自然最佳,在新型面料完成之前必然会涂刷底料,所以材质本身的颜色应对显影的影响不大。在选购过程中,最好不采用过分白或颜色不自然的面料,很可能是加工过程不规范导致化学试剂使用过度造成的结果。

(三)工艺流程研究

用现代与传统暗房工艺的流程在面料上“拍摄”独一无二的画面,让人们大为赞叹。首先是将新型面料“曝光”,形成看不到的影像或“潜影”。再于黑暗中将不同的显影药品涂抹于面料上,使其在普通光线下持久显示更真实的影像。然后去除上面没有感光的乳剂后,进行清洗和干燥。最后是印相即有图案的面料装在立式投影机中,用放大镜头在新型布料上形成影像。因面料颜色、材质不同的特性,制出的成衣主要有两大区别。浅色面料可按正常工艺流程进行,然而深色面料因有易变色的局限性,所以,在最终印相的过程中放张可以反复使用的隔离纸,成像后取出即可。

二、影像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

在影像技术迅猛发展更新的今天,把传统工艺保留并延续在影像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与之前不同的成像载体和新兴的影像技术相结合方式运用在服装领域中,将会呈现一个全新的影像视觉效果。

(一)多元化的技术手段

随着保留传统工艺并延续影像手法的技术革新,影像质量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它解决了制作工艺粗劣、对小批量个性化服装的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满足了人们对服装带有独具一格特性的需求。也可以在质地松软的皮革、无机物或变化多端、成分复杂的有机物上显影。技术的完善对材质有了更多更好的兼容。

(二)新颖的显影材质

一是新型面料的生产解决了传统影像技术只适用于表层是聚酯纤维及棉质含量极高衣服的现象。这不仅可以对化纤服装进行“拍摄”成像,还可选用亚麻布、涤纶等材质的面料服装。其次,不会出现类似用专用打印机经过高温熨压后颜色会发生变化的情况,如白色会变黄。制作完成后深色面料品质稳定,药剂与纤维完美融合会使图样的色泽与原来相同。再次,增加了布料的通气性和柔软程度,延长了使用寿命。最后,既提高了图案的色彩真实性,又使韧性更强,并富有强烈的层次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横向拉扯导致图案出现小细纹的可能性。

(三)完善的工艺流程

市面上常见的纺织品转印技术工艺流程主要按照深、浅色面料分两大类型,一般采用含有胶质的转印纸或特殊升华材料生产服装。但现代与传统暗房的制作流程大大克服了国内印刷设备缺陷的问题,例如颜色多了不会化色,细线变粗、漏色等现象均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出现,另外在制作过程中不会出现蓝点、红点等问题,材质本身有纹理也能够有清晰的人物类、风景类等细腻图样出现。

(四)独特的显影效果

照片冲洗后即为固有的影像,而面料上显影效果是随材质的软硬程度或曝光时间长短变化。若整件衣服中从衣身到袖口部分的柔软程度逐渐递增,在制作过程中曝光时间也较短,则图样会出现渐变的效果。在定影过程中面料发生平面转动也能达到如幻影般的不清晰图案。或者,可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喜好量身定制不同图案效果的新型面料,从而裁剪出各种廓形的个性化服装。经过以上的分析及考量,在传统影像技术基础上的创新是通过进一步对影像技术、面料材质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新型布料的纹理赋予服装的深度和立体感是普通纸张无法实现的。尝试投射影像在布料上经过“曝光”后显影成像,最终根据不同的服装设计手法进一步完善裁剪,这就像一件珍贵的原创艺术品。

三、结语

传统与数字相结合的影像技术对服装设计的创新有着不可小觑的份量,其全方位的渗透并改变人们的生活。用不同形态影像设计出的服装把时尚信息输送的更为准确和广泛,是未来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接触的一种服装表达方式,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乃至服装发展趋势。

影像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公安 刑事技术 影像技术 图像

中图分类号:D6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357-01

1 前言

在许多刑事案件中公安机关都能够获取到影像资料,这些影像资料为案件的侦破带来了非常大的价值。影像视频侦查技术是继刑事技术、行动技术、网侦技术之后服务于侦查破案的一项新的技术手段,其通过视频监控获取图像能够辨别嫌疑、定时定位、目标追踪,锁定犯罪目标,具有真实客观、可静可动、可回溯等特性。

2 实战反思

尽管实践中各地公安机关也经常利用影像视频侦查服务于侦查破案,但由于地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不均一性,各地公安机关影像视频侦查技术发展的理念、技术水平和设备还存在着差异和不平衡。

2.1 侦查理念急需更新

视听资料是《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的七大诉讼证据之一,它与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刑事证据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在案件侦查中“视频侦查”也具有直观指导侦查方向的作用,它已渐渐发展成继刑事技术、行动技术和网侦技术后的侦查破案的第四大技术支撑。许多地区的公安机关侦查理念落后,影像视频人员对监控点的具置、朝向不甚熟悉,有的充当了“录像拷贝员”的角色,导致视频监控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监控和巡防之间缺乏互动,快速反应能力不强,制约了工作绩效的提升。

2.2 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在“视频侦查”起步较早的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行机制。他们专门设计了电子地图,将辖区内所有监控点均清晰标识出来,并围绕探头的位置、朝向、所属单位和资料保存时间等建立起基础台账,安排专人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维护。这样一旦发生案件,现场周围有哪些监控点,需要布置哪些工作,一目了然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反观视频侦查刚起步的省市在案件侦破中,侦查员到现场后需要找附近有哪些探头,走访探头是哪家单位的。等侦查员找到探头所属单位,结果或不少是未录像,或监控录像已被覆盖,或因设备故障早已不在使用。这种监控运行机制,不仅无法给破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3 硬件支斡写提升

要充分发挥“视频侦查”的作用,离不开硬件设备的支撑,各地的“视频侦查”的硬件支撑亟待提升。在社会面监控系统建设方面,全区的监控系统由于建设年代不同、管理单位不一,缺乏统一标准,在图像质量、资料保存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一定程度尚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不少探头因年久失修已经损坏。就公安机关内部而言,派出所治安监控录像的保存时间一般也只在一个星期左右,最长的不超过半个月。

3 相应对策

3.1 更新理念,优化视频侦查机制建设

要让影像视频侦查尽快发展起来,使其进入程序化、系统化的工作,就必须注重理念和习惯养成,像刑事技术勘察现场一样,案件一来就知道每一步的工作该如何去做。首先,要做实基础工作。要以各个社区为单位,统计所有能够覆盖到路面的监控探头,记录好每个探头的所属单位、所在位置和保存时间等信息,并在电子地图上详细标注;公安内部的治安监控要明确专人定期进行维护,发现故障及时报修;科学规划监控探头布局,对重复设置和位置不合理的探头进行调整,以便用最少的探头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次,做强监控队伍。要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通过破案奖励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让他们熟悉辖区内的各个监控点,与路面巡逻人员实时联系,切实做到以控导巡。在视频监控中发现可疑人员后,可以引导附近的路面巡逻人员迅速合围盘查。在接报重大警情后,可以根据指挥中心指令在监控室里对辖区内的重要路段、路口进行视频守卡。再次,组建专业队伍。要在业务部门组织专业化队伍,由一支专门的队伍来应对需要进行影像视频侦查的案件,提高影像视频侦查的专业化水平。

3.2 加大投入,做强视频侦查硬件支撑

虽然各地区公安机关的硬件投入暂时还无法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但应当将影像视频侦查列入科技强警、科技强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经费投入。对视频侦查的专业力量,应尽快配备便于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大容量的移动硬盘、照相机、摄像机等必备硬件;对于各派出所监控中心,则应增大硬盘容量,延长资料保存时间;对社会面监控探头,应尽可能统一规划、统一技术规格、统一图像保存管理,安装图像质量较高的监控探头,完善辅助光源配备。通过大力投入,强化硬件支撑,为视频侦查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及时总结,注重视频侦查战法提炼

视频侦查是一种新型的侦查手段,虽然沿海发达地区刑侦部门已经总结归纳了利用视频监控进行侦查破案的战法,但这并不能涵盖视频侦查的全部,应当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提高。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注重于未破案件的分析,对于抓获嫌疑人及时破案的案件,往往把案件结掉就再没人过问。其实这些经验和过程同样是宝贵的财富,也应该仔细的进行分析。因此不管是未破案件还是已破案件,我们都要认真进行反思,及时提炼好的经验做法,查找工作的缺失,形成具有各地特色的视频侦查品牌。同时,我们还应当注重影像视频侦查能手、标兵的培养,总结推广他们的技战法,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推动视频侦查工作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随着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科技手段为侦查破案服务,是我们公安机关科技强警的发展方向,影像视频侦查技术逐渐在各类犯罪案件侦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利用更多更新的科技成果为侦查破案服务,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取到更大更多的贡献,为我们确保社会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耀.物证鉴定科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2] 吴茜.基于模糊技术的图像处理方法分析[J].电子测试,2013(22):79-80.

[2] 杨洪臣,黎智辉,彭思龙.模糊图像处理技术概述[J].警察技术,2009(5):4-7.

作者简介

杨睿松(1979-),男,安徽蚌埠人,云南省曲靖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工程师,主要从事影像检验工作。

上一篇:创业创新范文 下一篇:口腔医学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