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范文

时间:2023-03-09 10:48:20

影像检查

影像检查范文第1篇

门诊时间:每周星期一至五上午出诊。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第二年就被用于对人体进行检查,形成了放射诊断学,以后设备和技术不断发展,到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包括数十种检查手段的庞大体系,可用于诊断也用于治疗,这一学科被称作医学影像学。那么各种影像检查方法有哪些优缺点呢?

透视:是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之一。可通过透视看是否是肠穿孔或是肠梗阻;定位取异物;骨折手法复位等等,都离不开透视。透视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出结论,而且费用低。当然,X线透视也有缺点,透视时X线的辐射量较大,尤其对于儿童及孕妇,所以应当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透视检查。

超声:B超是我们最熟悉的另一种影像检查方法。它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安全无辐射,可以动态观察人体内部器官的运动,目前在腹部、盆腔,已成了首选方法。用于体检、妊娠过程观察时,更能体现它的优势。还有彩超,除观察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外,还可以观察病变内部的血管生长、血流供应情况,对于定性诊断帮助很大。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上,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手段,如先天性心脏病,彩超是常规和必备检查。当然,超声检查也有一定的限度,它的分辨率不高,对病变的识别上不如CT、MRI等其它检查。

X线拍片: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之一。外伤时怀疑骨折,可拍X线片,确定有无骨折及部位,并作为骨折治疗后,观察有无骨痂形成,前后对比,看对位对线以及生长情况。X线平片几乎可以用来观察全身的骨骼系统情况,另外,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发展过程的观察有较突出的优势。现在医院里的CR、DR是数字化X线拍片的名称。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在颅脑具有独特价值,如对出血、梗塞、颅内肿瘤、脓肿、脑外伤的诊断及治疗后复查,为病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已成为颅脑病变的首选方法。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上,作为X线片的补充,可以明确肺内有无实质性病灶,纵隔有无淋巴结或是肿瘤转移灶。在腹部、盆腔疾病方面,作为B超检查后的一种进一步检查手段,可以观察肝、胆、胰、脾、肾、妇科、盆腔、男性前列腺等的肿瘤、炎症及外伤情况。螺旋CT检查速度快,尤其多排螺旋CT扫描,克服了以往检查的,如用于心脏检查,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血管造影效果接近,已成为冠心病的一种筛选手段;另一方面,一次扫描可以获得大量信息,可做三维重建,从而以一种立体的方式显示病变,观察细节,更易为临床医师或病人所理解和接受。

磁共振成像(MRI):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明显优于CT,不论是颅脑还是脊柱都能提供近乎解剖图谱的清晰图像。在临床上,它可以在病人无任何创伤的情况下,无需病人特殊的配合,清晰地显示血管,诊断血管病变及其它病变与血管的关系。在腹部,其优势是水成像,包括胰胆管成像、尿路成像,可不使用造影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幅图像,现在已基本取代了原来的胰胆管造影像检查。然而,带有心脏起搏器的人,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禁用此项检查。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新兴的检查并可治疗的方法,它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进行诊断或治疗。对于肿瘤,栓塞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肿瘤缩小,利于手术切除,减少术后复发。恶性肿瘤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者,介入治疗是一种满意的选择,可以进行肿瘤栓塞、化疗,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对于血管性病变,如外伤性出血、产后大出血、胃及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肿瘤出血、动脉瘤等,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在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已成为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冠心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介入治疗术已成为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并立的第三种治疗方法,其禁忌症是相对的,如凝血功能障碍,全身衰竭、年龄过大、心肺肝功能不良、甲亢及造影剂过敏等。

SPECT:核医学成像属于“功能显像”。如:SPECT的全身显像,指显像剂进入人体后,进行全身采集放射性的分布信息,获取全身性分布图像。全身骨显像,全身血池显像,全身淋巴显像,全身软组织显像,全身肿瘤标识物显像等,进行“全身普查”,对寻找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十分有价值。

PET:即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能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鉴别肿瘤有无复发,对肿瘤进行分期和再分期,寻找肿瘤原发和转移灶,指导和确定肿瘤的治疗方案、评价疗效。

影像检查范文第2篇

认真做好检查前准备

认真做好检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获得优质影像的前提条件。比如,做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在检查前就得不吃、不喝,否则,不利于钡剂在消化道里涂布,因食物的存在造成假性占位性病变。如果是做钡灌肠,就得在上述基础上做好肠道准备,避免将粪块当成肿瘤影。做泌尿系检查,无论是做泌尿系的腹部平片X线摄影,还是做静脉肾盂造影,也得这么做,避免将粪渣疑为结石,或是因粪渣挡住结石影。在做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前要禁食4小时,以防在造影或是化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呕吐而造成窒息。在做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或CT)检查前不仅不能吃不能喝,还需要控制血糖,以免因局部摄取造成浓聚。在做CT的冠状动脉成像前需要控制心率,通常在65次左右其检查的效果较好。在做腹部CT前需口服稀释的对比剂,并根据腹部所需检查的部位定量、定时地口服,且定时检查,这样不仅可减少因肠腔气体造影的伪影,还可因稀释对比剂的填充利于解剖结构的分辨。此外,在做妇科超声检查前需憋尿。

检查时认真做好每个细节

在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时往往需关闭检查室的门,其目的之一是为待查病人进行X线防护,是为了保护病人的隐私,因为检查时病人不仅需要除去一切干扰影,如项链、玉佩、胸罩、拉链、金属扣、皮带、膏药等,避免这些产生伪影或阻挡影像学诊断;同时为了提高X线摄影一次性成功,减少因重复拍摄给患者带来的X线辐射,病人必须暴露一定的部位,好让医生根据身体部位来确定摄影的中心线。紧接着,就是配合好医生进行检查,尤其是呼吸与屏气的把握,谨防因呼吸移动产生模糊伪影,或是因呼吸移动使诊断漏检。与此相关的检查有:X线胸片和腹部平片,胸腹部CT和磁共振检查,以及腹部超声检查。此外,为避开人体某些组织与结构的重叠,要配合医生做适当的转动,一切行动听指挥。在做消化道钡餐检查及心胸三位片时,应吞咽一口钡剂,叫你咽时才能咽,避免配合不协调。在做颈椎平片检查时,让你上下牙齿动,这是为了通过自加断层使牙齿及颌骨通过移动达到模糊,从而突出后面的颈椎影像,但不可将头部及其他部位跟着动。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做完检查单上的影像学检查后,医生有时会发现某种病变,例如在肺部发现一个或多个小结节,这时就得对这极个别的小病灶进行薄层扫描,也就是通过减小层厚来察看其周边的细节或内部结构。当确定是肺癌后,想知道有否淋巴结转移,就得做对比增强的造影检查,这有利于癌症的分期。如果这类病灶是在肝脏,就需要对其占位进行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的鉴别诊断,这不仅要平扫,还得增强,更主要的是需要延时扫描,通常间隔5~6分钟,看看病灶内对比剂有否变化。这一步步有条不紊地进行医学影像学检查是为给病灶定性,必要的话,还得给局部病灶进行灌注扫描,通过对同一层面的病变进行连续扫描,看其对比剂峰值特征,以判断其良恶性。

规范影像学复查

影像检查范文第3篇

外伤 由外伤所引起的腹痛,少不了要做超声检查,看看是否有肝脾破裂,有否腹腔积液和肾脏问题。其次做CT检查,以证实上述情况的存在。如果考虑有肠穿孔的可能,还得进行站立位的腹部x线平片检查,看看膈下是否有一轮“弯弯的月亮”,以考虑膈下游离气体的存在。如果外伤伤及尿道,还得做尿道的X线造影,以明确尿道受伤狭窄情况。

胃肠道检查 如果病人常常在饭前或饭后腹痛,应考虑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可能性,通常要做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如果发现溃疡,考虑其癌变,或是直接发现肿瘤,则需做CT平扫加增强,以明确肿瘤与其周边的关系,是否有远处转移。如果是下消化道的肿瘤,需要做钡剂灌肠,以及CT检查。如果是小孩肠扭转,以及怀疑手术后或是肿瘤占位引起的肠梗阻,需要做站立位的腹部X线平片检查。如果是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还得做CT平扫加增强,寻找肿瘤所在位置。

消化腺检查 如果是肝脏的问题,少不了要做超声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特别是区分肝囊肿、肝血管瘤以及肝肿瘤时,离不开CT的平扫加增强,以及CT的延时扫描,甚至需要做磁共振帮助诊断。如果确诊为肿瘤,还要进行大范围的CT平扫加增强,看看是否有远处转移。如果上腹部疼痛是因为胆囊引起,同样也离不开超声检查,看看是否有胆囊结石,或是胆囊肿瘤。前者仅需做CT平扫,有时考虑阴性结石,需进行磁共振的胰胆管成像;后者需要在CT平扫的基础上进行CT增强扫描。如果是暴饮暴食所引起的腹痛,考虑有胰腺炎的可能时,需进行CT扫描。如果有考虑胰头癌的可能性时,除了CT平扫加增强外,还要进行超声检查,以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泌尿系统检查 如果腹痛是因为泌尿系统结石所引起,就得做腹部超声检查、X线平片检查。倘若考虑阴性结石存在,或是要看看肾脏泌尿功能的情况,则需要进一步行泌尿系统的X线造影检查;如果X线造影显示不佳,还得进行逆行性尿路造影,有时需要做CT平扫。如果考虑肿瘤、结核,或是囊肿、多囊肾,以及泌尿系统畸形时,除了超声和泌尿系统的X线造影外,还得做CT平扫加增强及三维重建。如果是膀胱结石,需要做膀胱X线平片检查,甚至是膀胱造影。如果是膀胱癌、膀胱结核,需要做X线膀胱造影检查,以及CT的平扫加增强,甚至是磁共振检查。

影像检查范文第4篇

一、影像学检查对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仍有不确定性

尽管影像学检查是临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但它对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在疾病的早期,病灶的微小程度有时会超出影像学检查仪器的分辨能力,从而可导致疾病无法被查出,即使查出了病变,有时也会由于其影像不明显而无法明确诊断。例如,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在发病之初虽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在为其做影像学检查时却往往很难发现其病灶。又如,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虽然其结核菌素试验已呈阳性,但在为其做X线检查时也常常看不到病灶。因此,对这类患者应密切观察其病情的变化,避免造成误诊。

二、影像学检查提供的间接征象有时候难以得到确认

从整体上讲,影像学检查为诊断提供的依据是间接征象,它不像尿液检查、血液检查或在显微镜下甚至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所做的病理学检查那样确切,因为在做这些检查时人们用肉眼在显微镜下直接看到了检查的结果,把这个结果与规范的标准一对照便可明确诊断。而影像学检查提供的只是患者身体某部位的间接征象,这些间接的征象还要通过医生的判断得到确认。因此,检查结果就有一个难以确认的概率。

三、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医院就医环境较差。有些患者在看病时习惯将医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使医生不能在安静的状态下工作。更致命的是,临床上的医疗官司频繁发生,以至于有些影像科医生轻意不敢为患者做出最后的诊断,生怕自己因为诊断上的失误而惹上官司。于是,有些癌症患者的检查报告单上没有“癌”的字样,而只写:某处有占位性病变,不排除炎症或结核等模棱两可的诊断。更有甚者,有的影像科医生在为患者做完检查后竟然会列出几种不同的结论,把临床医生也弄得一头雾水。此外,我国的大多数影像科医生一天平均要看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这样的工作负荷难免不出现差错。

四、影像学检查有时会出现假象

影像学检查靠的是“捕风捉影”。而且在影像学检查中,有时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伪影或假象。这其中包括患者身体外在的异物影,也包括患者身体内部及其病灶所产生的伪影。此外,相邻的两个结构密度相差悬殊的部位,如骨嵴、钙化灶、空气或异物与软组织邻近处往往会产生伪影。患者移动身体或身体内的生理性运动(呼吸、心跳、吞咽、肠蠕动等)也会产生伪影。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中,对影像学检查造成干扰的主要原因是组成减影对的两帧影像不能精确地重合。这是因为人的很多自主和不自主的运动都会使检查的部位发生移动,从而使两帧影像在形成的间隙期出现伪影。轻微的移动伪影一般不会影响检查结果,严重的移动伪影常常使减影图像失去诊断价值。磁共振检查也是一样。此外,人体内的血液和脑脊液的流动也会使影像学检查产生伪影,甚至检查机器在工作期间也可以产生伪影。就拿CT机来讲,由X线源引起的伪影就有线束硬化和量子噪音等,其装置发生故障后更容易产生伪影。对于影像学上的伪影,人们有时难以识别,况且伪影的存在往往还会掩盖患者的病情,致使其无法获得正确的诊断。

影像检查范文第5篇

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93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其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甲级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医疗检测手段问世。上世纪70年代以来,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等先后应用于临床,并已成为当今诊断疾病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技术。然而,影像学检查报告虽然是医生们诊治疾病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并不等同于临床诊断。

例如,一位年过花甲、已出现记忆力减退的退休女教师,作头部CT检查后,报告上写的是:“脑沟脑池增宽加深。意见:脑萎缩。”仅凭“脑萎缩”三个字,老教师认为自己重病缠身了,已萎缩的脑子治不好了,因而情绪低落、心灰意冷。事实上,她的思维、计算能力都比较好,对重要事情的记忆也不错,只是对一些锁碎小事丢三落四。看CT片,其脑池脑沟改变只是与年龄有关的老年生理性变化,并无明显脑室系统扩大,尚未达到临床“脑萎缩或痴呆病”的诊断。

又如一位50多岁有头昏脑胀、心慌、颈肩痛的患者,在某医院作颈部CT检查,报告为“颈椎病”。他便直接找到一家专治颈椎病的私人诊所,经过按摩、牵引等治疗10多天后,颈肩痛加重,并出现胸骨后疼痛,再到医院作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心肌梗死,住院及时治疗后方才好转。目前诊断上常用的“颈椎病”,只是“颈椎退行性变神经系统综合征”的简称,临床上要有符合这种综合征的表现才可下此诊断。单纯的影像学上的改变,可能只是年龄性变化。据我们医院统计,40岁以上人群,约80%颈椎X片上可有骨质增生的退行性变,在颈椎CT或MR检查中,与退行性变有关的改变(包括无症状的椎间盘异常)发生率更高,而这些人中仅一小部分符合临床颈椎病的诊断。颈肩和上肢的麻木疼痛、头昏是很常见的症状,病因多种多样,如果仅凭影像学报告就轻易诊断“颈椎病”,往往会掩盖了真正的“杀手”,延误了治疗时机。另外,中老年人MR报告的“腔隙性梗塞”,也有相当一部分只是老化性改变,并非病态。

影像检查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影像学

影像检查

TCD:是一种无创性检测颅底大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诊断技术,检测异常率在60%以上。由于 ①TCD无创性穿透颅骨,直接获得颅内动脉包括will's环的血流动态信息。②对VB2的病变部位和范围作出诊断评价。③由于颈内动脉系统缺血也可产生类似VB2的表现,因此可鉴别诊断。VB2在TCD中有如下表现:①平均血流速度减慢。②搏动指数增加(p2):p2是反映周围血管阻力的指标,p2高于正常值上限时,表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③供血指数(SB2)降低:因TCD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操作方便、费用较低,因此可对VB2进行随访观察,但无法检查其小分支的血流情况,并受颅骨厚度、颅内动脉走行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仍需参考其他检查。

CT脑血管造影:CTA具有无创性、检查方便、易于推广普及的优点,具有灵活方便的三维后处理功能,既可单独显示血管,又可同时显示血管邻近结构,可作为VB2的重要检查手段,但其应用未得到DSA证实。Brund等于CTA及TCD在急性基底A缺血的患者紧急评价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CTA在可行性和确诊性方面更优于TCD,尤其对基底动脉近端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高。CTA诊断椎动脉夹层分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8%、98.5%、95%和100%。证明CTA是诊断椎动脉夹层分离的一项敏感和精确的检测技术,因此可将CTA作为VB2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

MRA:是近年来影像学快速发展而形成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分辨率高,适合二级以上血管病变的检查,对VB2的诊断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登记处对MRA及DSA进行比较后发现:MRA在检测基底动脉的狭窄敏感性高于椎动脉;另外MRA具有无创性,无需注入造影剂,操作简单安全,因此MRA是后循环的可行性检查,但MRA反应的血管解剖结构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可将重度狭窄报告为闭塞,空间分辨率低于DSA,存在假阳性,因此MRA评价VB2应进一步完善。

DSA: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直观表现血管走行和血流状态,准确测量血管内径,指导治疗,优于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血管造影为金指标,为具有高危因素的单纯性眩晕患者的评价及干预治疗提供有利的证据,但DSA存在有创性,因此不作为VB2的首选检查方法。

放射性核素成像:目前只有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能够测定CBF和客观反映脑组织代谢情况,因此可作为诊断VB2的金标准,但价格昂贵,极难普遍开展。有人研究70例VB2患者,行99mTc-ECDSPECT脑血管灌注显象,并于CT及MR2对照,结果SPECT诊断阳性率为90%,CT88.2%,可探测缺血后存活的脑组织。

CDFI:经颅CDFI是评价颅内动脉血流的一种重要的非创伤性方法,诊断颅内后支椎动脉狭窄的敏感性高达90%,特异性达75%,具有以下特点:①较好的显示血管内径,判断椎动脉有无狭窄。②可显示管壁动脉粥样硬化或钙化。③检测血管内血流情况。④迅速了解血管的组织结构。走行和血流动力学信息为诊断VB2提供可靠的依据。

小 结

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从不同角度反应VB2病理生理学变化,结合症状,合理应用各种检查方法,可提高临床确诊率,对VB2的诊断、治疗、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春霞,迟路湘,史树贵,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患者血管结构.中风临床康复,2005,9:103-105.

影像检查范文第7篇

郑老先生突患重病住院,诊断却一直不明。医生先后安排郑老先生做了几次X线检查。儿女们对此很担心,X线对身体有损害已是众所周知,如果需要反复做X线检查,那么有没有一个身体耐受的安全上限呢?比如一年内最多做几次X线检查?

自从伦琴1895年现X线起,一百多年来,X线设备从最简单的X线装置,发展到数字化计算机化设备(CR、DR、CT等),但其基本原理相同。随着其应用越来越广泛,X线电离辐射危害也成为医生和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家对放射辐射危害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过度恐惧,另一种是满不在乎。

X线检查对人体的损害到底有多大?这要视其照射剂量而定。据有关专家测定,胸部正位摄片时,肺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仅为造成人体损伤的单次最大剂量的1/20000。另外,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推算,一次X线拍片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为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有一点值得注意,胸部透视检查的射线剂量是胸部摄片的几十倍,因此应尽量用拍片替代透视。

CT辐射剂量是X线100倍

王女士因病住院,先做了X线检查,后来医生又为其安排了CT检查。王女士想,既然要做CT,那么能不能直接做,而免受X线伤害呢?

X线摄片检查和CT检查,对于身体不同部位各有优缺点。X线摄片可更好地显示宏观表现,CT则能更好地显示内部细节。有一点可以肯定,CT不能完全代替X线检查,因为两者是互补关系。

CT成像的X线剂量大约是普通X线成像剂量的100倍,但越来越多的CT设备增加了辐射剂量控制措施和低剂量扫描方式,来降低辐射。随着设备的更新,临床诊断率逐步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因重复检查受到的辐射。尽管如此,与摄片相比,CT的辐射剂量还是很高的。合理检查是减少辐射损害的唯一途径。因此,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

CT排数越高越好?

张先生因颈椎不适到医院做了CT检查,拿到结果后发现,自己做的是32排CT。同事告诉他,CT排数越高,检查越准确。张先生认为自己的检查结果不够准确,计划着到另一家医院再做一个64排的CT检查。

排数代表CT内部安装探测器的数量,排数越高,接受射线信号的效能越高,可以加快扫描速度,提高图像质量,缩短患者受辐射的时间。多排(层)螺旋CT与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相结合,能使人体内的器官以立体的、高分辨率的形式显现出来,更真实、清晰地显示病变。但是,设备只是医生使用的诊断工具,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并不需要使用高新设备,也能达到诊断要求。此外,再先进的设备也要合理使用,同时结合影像医生丰富的经验,才能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MRI与CT孰优孰劣

祁先生在驾驶车辆时发生交通事故,医生怀疑其有颈椎外伤。因此给他同时安排了CT检查和MRI检查。祁先生心里琢磨,两项检查做一个不就行了吗?有必要同时都做吗?

各种检查方法都各有其适应症,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不好。有时要一起使用才能准确地对疾病作出鉴别诊断。CT和MRI也是各有特点,比如CT有辐射,而MRI没有;CT成像快,MRI却成像慢,因此CT更适合于急诊检查;CT空间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细小的结构;MRI的组织分辨率好,更适合软组织的检查;CT对骨质和钙化的显像更好,而MRI对骨质和钙化则显像不清晰。

在颈椎外伤的检查中,CT更好地显示复杂骨折的骨质情况,MRI更好地显示脊髓的损伤情况,二者结合则可完成全面诊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医生会在诊断过程中给患者更合理的建议。

CT适用急诊检查

赵女士的母亲因突然出现侧肢瘫痪,被救护车紧急送到了医院。医生简单检查后,安排其尽快做CT检查。赵女士认为,医生抢救过于敷衍,只会乱开检查单,因此心生不满。

CT检查简便易行,安全、无创伤,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各种急症的急诊检查,对包括中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各种急腹症和全身外伤都有极佳的诊断效果。虽然CT是一种有射线辐射危害的技术,但正是CT的应用,使无数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随着CT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逐步普及到县以下医院,CT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威胁生命、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根据病因不同,该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由于二者的治疗方法截然相反,一旦误诊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在CT问世之前,临床医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率仅为67%左右,而CT的应用将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提升到接近100%。对中风患者进行CT检查,虽然患者会受到一定量的射线辐射,但是其生命却能得到挽救,所以CT检查十分必要。

PET检查肿瘤最敏感

魏女士的两名同事近期都被检查出患了癌症。魏女士因此很担心,她怀疑自己身体是不是也有问题。听朋友说,有一种检查叫PET,做一次就能查出全身的肿瘤。魏女士也想尽快去医院做一次。

PET是目前最昂贵的影像学技术,也属于有射线辐射技术,其一次检查费用在万元左右,我国现行医保不予报销。但是PET能在活体显示代谢情况,而且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在肿瘤的良恶性分级、肿瘤分期和发现恶性肿瘤的全身转移病灶方面有价值。

由于PET的空间分辨能力不足,显示组织器官的清晰度还不够,近年又有将PET和ICT集成一体化设备的PET-CT问世。该设备既能敏感地显示肿瘤等病变的异常代谢改变,又能利用CT的高清晰度把病灶准确定位,受到临床的欢迎,尤其在肺周围性孤立性结节评价方面有较高价值。

检查前准备很重要

做各种检查都有相应的一些注意事项。既要保护患者,又要保证影像质量,这都需要医患的密切配合。这里只简要提出几点常识性注意事项。

1.做X线摄片时,患者应按医师要求做好检查准备工作,如除去项链、胸罩、发辫、膏药等可能造成伪影的东西。

2.CT检查时最重要的是避免身体移动,同时要配合屏气等。腹部检查时应配合必要的胃肠道准备,检查前一周内避免钡剂检查。增强检查前应配合医务人员做好造影剂安全使用方面的工作。

3.进行上述检查时,患者有权要求检查部门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孕妇和儿童是辐射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和减少此类检查。确实需要检查的,应尽量选用辐射剂量小的检查方法,同时做好防护工作。

影像检查范文第8篇

外伤后检查

如果是由于外伤所引起的腹痛,少不了要做超声检查,看看是否有肝脏破裂、脾脏破裂,以及有否腹腔积液和肾脏的问题。其次,就是做CT检查,以证实上述情况的存在。如果考虑有肠穿孔的可能,还得进行X线的站立位腹部平片的检查,看看膈下是否有一轮“弯弯的月亮”,以考虑膈下游离气体的存在,诊断肠穿孔的可能性。如果外伤伤及尿道,还要做尿道X线造影,以明确尿道受伤狭窄情况。

胃肠道检查

如果病人是吃饭不规律,常常在饭前或是饭后所引起的疼痛,可考虑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可能性,通常要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如果发现溃疡,考虑其癌变,或是直接发现是肿瘤,则需做CT平扫加增强,以明确肿瘤及其与周边的关系,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如果是下消化道的肿瘤,就要做钡剂灌肠,以及CT检查。如果是小孩肠扭转,以及手术后或是肿瘤占位所引起的肠梗阻时,就得做X线站立位腹部平片检查,看看是否有气、液体的存在,以考虑肠梗阻的可能性。如果是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就要做CT平扫加增强,寻找肿瘤所在的位置。

消化腺检查

如果是肝脏的问题,就要做超声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特别是需区分肝囊肿、肝血管瘤或肝肿瘤时,离不开CT平扫加增强,或CT延时扫描,甚至磁共振。如果确诊为肿瘤,还要看看是否有远处转移,就得进行大范围的CT平扫加增强。

如果上腹部疼痛是因为胆囊引起,也离不开超声检查,看看是否有胆囊结石,或是胆囊肿瘤。如果是前者,仅需做CT平扫,有时考虑隐性结石,还得进行磁共振的胰胆管成像;如果是后者,又得在CT平扫的基础上进行CT增强扫描。

暴饮、暴食者所引起的腹痛考虑有胰腺炎的可能时,需进行CT扫描。如果是考虑胰头癌的可能性时,除了CT平扫加增强外,还要进行超声检查,以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看看十二指肠圈有否增大的迹象,以间接判断胰头癌存在的可能性。

泌尿系统检查

如果腹痛是因为有泌尿系统结石所引起的,就得做腹部超声检查、X线平片检查,看看泌尿系统是否有结石存在。倘若考虑隐性结石存在的可能,或是要看看肾脏泌尿功能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泌尿系统的X线造影检查。如果泌尿系统的X线造影显示不佳,还得进行逆行性尿路造影。在考虑结石时,也得做CT平扫。如果考虑肿瘤、结核,或是囊肿、多囊肾,以及泌尿系统畸形时,除了超声和泌尿系统的X线造影外,还得做CT平扫加增强及三维重建,观察肿瘤情况,或是其他变异情况。如果是膀胱结石,需要做膀胱的X线平片检查,甚至膀胱造影。当然,如果是膀胱癌、膀胱结核,就需要做X线膀胱造影检查,以及CT平扫加增强,甚至磁共振检查。

生殖系统检查

影像检查范文第9篇

【关键词】脑肿瘤;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提供的信息量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且它提供的信息也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所以用它诊断疾病具有很大的优越性。MRI无X线损伤,亦无其他有害的生物学效应[1]。其次,MRI可直接做多轴位成像。除可做横断面、冠状面观察外,还可以做矢状面观察,最先进的MRI机甚至可做斜面或做任意层面观察。这对于肿瘤的定位、定性和确定肿瘤的范围都有很大帮助。MRI一般不受颅骨伪影的影响,尤其是对颅后窝和脑干处的病灶,均能清楚显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MRI 检查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60岁,平均26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半年。肿瘤生长部位:生长局限于桥脑8例,延髓3例,中脑2例。弥漫生长的有2个部位者17例,其中桥脑、延髓9例,桥脑、中脑6例,桥脑、小脑1例,中脑、丘脑1例。

1.2 方法

检查设备临床研究使用VISART 1.5T扫描仪,利用头部扫描线圈,FOV为22mm,扫描层厚为6mm,矩阵为256×192,进行常规冠位、矢位和轴位扫描。

2 结果

MRI上颅内肿瘤常出现密度和信号的异常改变,这种异常改变是与正常脑组织密度相比较而言的。MRI检查时,同样,肿瘤信号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较,亦可分为高信号、低信号、等信号和混合信号四种。MRI虽有一定的数值来代表其信号强度,但由于该数值常受机器场强、机器型号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病例各种机器所测数值也不一致,因此一般诊断时都不测此数值,而只依靠目测做一相对的比较。颅内肿瘤的密度和信号的改变,可反映肿瘤组织本身情况以及继发的坏死、囊变、出血、钙化等,根据这些改变常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肿瘤的性质。如在生长较快的肿瘤(如III、IV级星形胶质细胞瘤、转移瘤)中心常出现坏死、囊变。肿瘤出血多与肿瘤侵蚀血管和肿瘤内血管形成不良有关。某些肿瘤特别好发出血,如黑色素瘤、绒癌、转移癌等。肿瘤钙化常出现在少突胶质瘤、颅咽管瘤、星形胶质细胞瘤、脉络丛状瘤等肿瘤中,尤以少突胶质瘤钙化最为明显。此外,肿瘤的大小、形态、数目及边缘情况,在肿瘤定性诊断中亦有重要意义,如转移瘤常为多发性;星形胶质细胞瘤常呈不规则状且边界不清。

颅内肿瘤MRI造影检查,是显示肿瘤特征的另一重要手段,有时可起决定作用。现常用的CT造影剂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碘剂水溶液;常用的MRI造影剂为GdDTPA。这些造影剂对肿瘤组织的增强原理,CT和MRI相仿,主要取决于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和血脑屏障情况,多数恶性或偏恶性肿瘤均有血脑屏障的受损,如果该肿瘤血供丰富,则在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大量造影剂经受损的血脑屏障外溢,而使肿瘤增强[2]。因此,肿瘤越是恶性,其血脑屏障受损越重,增强越明显,这种情况如III、IV级星形胶质细胞瘤、转移瘤等。但有时肿瘤尽管有明显血脑屏障受损,但血供不丰富或无(如肿瘤中心坏死、囊变区),则可不出现增强。有些良性或偏良性肿瘤,尽管无血脑屏障损害,但其血供非常丰富,而且肿瘤内血流缓慢,因此,单位体积内血流量增加,注射造影剂后,肿瘤组织的造影剂含量亦增高,故出现增强。此时肿瘤的增强程度与恶性程度不呈正比,这种情况见于脑膜瘤、神经鞘瘤等。正常垂体本身无血脑屏障,因此在注射造影剂后的即刻扫描,正常的垂体组织往往会出现明显增强,而这时腺瘤组织相对增强不明显,显示为相对低密度或低信号区。

3 讨论

颅内肿瘤无论大小,一般均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占位征象,而引起颅内正常结构的移位。在MRI检查时,这种正常结构的移位往往是定位,乃至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造成这种移位的主要原因有:①肿瘤本身的体积;②肿瘤周围脑组织水肿;③肿瘤周围胶质增生;④肿瘤引起的脑积水。前两者是主要原因,尤其是脑水肿,有时病灶较小,而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因此正常结构的移位也很明显[3]。

颅内肿瘤可发生在颅内任何部位,因此正常结构的移位随肿瘤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分述如下:额区肿瘤包括额叶脑实质、矢状窦旁、前颅窝底等处脑内、外肿瘤。常影响到侧脑室额部及体前部。当肿瘤较小,而且位于额底、额极等处,由于远离侧脑室,可不出现侧脑室改变,当肿瘤较大,而且位于额叶中、后部或位于额叶深部时,侧脑室改变较为明显,在MRI图像上表现为患侧侧脑室额角及体部受压变形、狭窄,向内、向后方移位,严重时可引起侧脑室前部闭塞;肿瘤对侧侧脑室常可因室间孔受影响而扩大;第三脑室变窄和向对侧移位。顶区肿瘤包括大脑顶叶脑实质、矢状窦旁、顶叶凸面的脑内、外肿瘤。常引起侧脑室体后部和三角区的改变。在MRI图像上表现为患侧侧脑室体部及三角区受压变形和向对侧移位,病灶较大时第三脑室常同时受压而变窄和向对侧移位。但顶叶肿瘤常涉及附近地区,即顶额、顶枕或顶颞区,顶额区肿瘤多影响侧脑室体前部和额角,而三角区可扩大;顶枕区肿瘤则首先影响侧室三角区,使三角区变狭、缩小,侧室内的脉络丛钙化斑或注射造影剂后的增强影常向内、向后移位,两侧不对称;顶颞区肿瘤常使患侧侧脑室体部上抬,颞角下移和扩大。枕区肿瘤包括枕叶脑实质、天幕、横窦和大脑镰后部肿瘤,常引起患侧侧脑室后角、三角区以及脉络丛的改变。在和MRI图像上表现为病侧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狭窄或闭塞,有时可发生前移;患侧侧脑室内的脉络丛影(钙化或增强影)亦随之移位,两侧不对称。患侧侧脑室下角常因后部向前倾斜而缩短或因脑脊液通路受阻而扩大。第三脑室后部可轻度受压和稍向前移。颞区肿瘤包括颞叶脑实质、蝶骨嵴、中颅窝等处的脑内、外肿瘤,常影响到第三脑室、侧脑室体后部、侧裂池和侧裂动脉等解剖结构。在MRI图像上表现为第三脑室受压变窄和对侧移位;侧脑室下角向上和向内移位,并发生狭窄变形或闭塞。当肿瘤位于颞后时可见侧室下角后部受压变窄,而其前部反而扩大。颞叶内肿瘤常引起同侧侧裂池变窄,失去正常形态,甚者可完全闭塞。在增强后行MRI检查时,有时可见大脑中动脉的侧裂主干向内、向前移位。颞深部肿瘤常可造成对侧侧脑室扩大。鞍区肿瘤包括鞍内、鞍旁、鞍上及第三脑室周围的脑内、外肿瘤。常影响到鞍上池、脚间池、第三脑室、侧脑室、侧裂池和脑干等结构。在MRI图像上可见,当鞍内肿瘤向鞍上发展时,首先突入鞍上池,使之变小,部分或完全填塞;肿瘤继续增大可引起第三脑室前下部的视隐窝和漏斗隐窝受压变钝和缩短,第三脑室变形或闭塞;严重者可压迫室间孔,造成单侧或两侧侧脑室扩大。鞍上肿瘤如颅咽管瘤、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等均可造成上述改变,只是对鞍内影响较小,而鞍上影响更大。鞍区肿瘤向后发展时,常造成脚间池填塞,脑干及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受压移位;有时肿瘤可沿斜坡向后发展,而造成桥前池填塞。

【参考文献】

[1]桑林琼,邱明国,王莉等.基于统计阈值的脑肿瘤MRI图像的分割方法[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0,29(4):237-239.

[2]段玉婷,张梦龙,姜玉芝,谢国华.模糊聚类技术分割颅脑肿瘤MRI图像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9):1091-1093.

影像检查范文第10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7-0091-01

【关键词】胃癌 诊断 分期 CT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引起的年死亡率高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达到25.21/10万人。胃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在10%~30%之间,总体治愈率在大多数国家仍然徘徊在10%左右[1]。胃肠道双对比造影和胃镜检查是临床诊断胃癌的主要手段。随着医学影像设备性能的提高,多层螺旋CT应用于临床以来扫描技术和图象质量有了明显改善,CT能清楚地显示了胃癌病变全貌、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使影像诊断医师通过CT图象对胃癌进行更细致的诊断分析成为可能。本文研究就是用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胃癌病灶,判断病变程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我院2003年6月-2007年5月38例胃癌患者,男28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2.8:1;年龄24~82岁,平均年龄56.2岁。全部病例均行胃部螺旋CT扫描,并经胃镜活检或手术获得病例资料确诊。

1.2 检查方法 扫描在GE Light Speed CT上进行,38例均行CT平扫,其中30例经手背静脉网注入25%碘海醇100ml增强检查。病人检查前禁食10h,检查前10min肌注654-2 10mg~20mg,随即饮水800ml~1200ml,饮水时嘱病人尽可能不吞咽空气,上检查床后翻滚数次开始扫描。常规取仰卧位,对胃窦、幽门处病变加扫描层俯卧位。自膈顶至双肾下级水平进行CT平扫,以观察胃囊充盈程度是否足够[2]。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胃底部位:胃底贲门部8例,胃窦部10例,胃体部15例,全胃癌5例。

2.2 胃癌灶的CT表现

2.2.1 胃壁局限性增厚 胃适度扩张后厚度超过1cm,见于全部病例。

2.2.2 胃壁呈肿块状增厚突向胃腔者28例,25例增强扫描,20例病灶均匀强化,5例呈不均匀强化。

2.2.3 胃旁软组织肿块10例,肿块与胃分界不清,增强扫描病灶均显示不均匀强化。

2.2.4 全胃癌5例,全胃壁均匀性增厚,温水充盈不佳,增强时胃壁呈均匀强化。

2.3 胃癌向周围侵犯及转移情况 胃旁淋巴结转移15例。

2.4 根据胃癌CT表现,将其分为四期 Ⅰ期:限于腔内的肿块,无胃壁增厚,无临近或远处扩散;Ⅱ期:胃壁厚度>1.0cm,但癌未超出胃壁;Ⅲ期:胃壁增厚,并直接侵及临近器官,但无远处转移;Ⅳ期:有远处转移的征象与表现。以此标准38例中Ⅰ期0例,Ⅱ期8例,Ⅲ期20例,Ⅳ期10例。8例Ⅱ期者病灶均被切除,Ⅲ期中18例病灶被切除,2例因病灶广泛黏连,手术无法分离而行姑息性手术,Ⅳ期中只有3例行病灶切除加部分淋巴结清扫及化疗,其余均行化疗。术前CT检查分期对胃癌手术可行性估计的准确率为83%。

3 讨论

胃为实质中空器官,依其充盈程度不同而形态及胃壁厚度变化较大,过去,在胃疾病检查时,CT并不是主要手段,近些年来,随着CT检查技术不断提高、改进,使CT诊断胃疾病的地位得到肯定,有关文献报道也逐渐增多[3]。但早期胃癌在未形成肿块时,CT检查易漏诊,诊断仍应以钡餐和内窥镜为主。随着病变的进展,则CT检查对侵润深度、转移程度及临近脏器之间关系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本组检出的38例胃癌患者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与文献[4]报道相似,其主要表现有: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常超过1.0cm,胃壁内缘常凹凸不平,病灶与正常胃壁分界不清,增强扫描病灶处胃壁明显强化,侵及浆膜层时外缘轮廓多不光整;胃壁软组织肿块,肿瘤向腔内或腔外同时生长形成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临近胃壁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早期肿块强化显著,内部坏死区则不强化,显示更为清楚;肿瘤外侵,胃轮廓不清,浆膜面毛糙,胃周脂肪线或与临近脏器的脂肪间隙消失,病变区见伸向胃周的不规则条状和带状致密影;淋巴结转移,判断淋巴结转移通常依其大小衡量[5],一般认为淋巴结直径大于1.5cm为可疑,小于1.0cm则拟诊为正常,但多个1.8cm~1.0cm的淋巴结聚集成团,易被误诊为淋巴结转移。值得注意的是,CT对病变局部肿大淋巴结显示率较低[5],不易检出小的但已转移的淋巴结;肝、肺和肾上腺等转移,可见单发或多发异常密度灶;增强CT扫描可见胃壁局部增厚的软组织密度灶呈不均匀增强,周围淋巴结显示更加清楚。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对于术前胃癌胃壁浸润程度及转移程度判断有很大价值,但对早期胃癌的诊断还必须综合其他(如胃镜或胃肠造影等)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 Dicken BJ,Bigam DL,Cass C,et al.Gastric adenocarcinoma:review and considerations for future directions [J].Ann Surg,2005,241(1):27-39.

[2] Blackshaw GR,Stephens MR,Lewis WG,et al.Progressive CT system technology and experience improve the perceived preoperative stage of gastric cancer[J].Gastric Cancer,2005,8(1):29-34.

[3] Kazerooni EA,Quint LE,Francis JR.Duodenal neoplasms:predictive value of CT for determining m alignancy on tumor resectability [J].AJR,1992,159(2):303-308.

[4] 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38.

上一篇:肿瘤影像学范文 下一篇:影像系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