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欣赏范文

时间:2023-02-27 02:53:54

影视欣赏

影视欣赏范文第1篇

我的校级公选课影视欣赏不知道开设于哪一年。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数字,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它是河南师范大学历史上迄今为止选修学生数量最多的选修课。在教务处规定校级公选课每学期每位老师只能上一个班之前,每学期选修它的学生都在600人以上。过后,还会有大批学生因为没有“抢”到影视欣赏找我倾诉,请求我同意他们旁听。

担心是前段时间教务处要重新审查校级公选课时报材料出了问题,我又打电话问了文学院教学秘书才知道,教务处这学期开始把所有带“电影”“电视”的校级公选课都取消了。

我拥护教务处的决定。

我有话要说。

大约三四年前,我自己也曾想把这门课停了。原因一,该课确定为校级公选课时,学生们还没有条件拍摄自己的电影电视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爆红之后,DV和微电影蓬勃发展,特别是河南师范大学学生拍摄出《薇薇》《不信治不了你》《追梦》之后,影视欣赏已经不单单是“欣赏”,还包括了创作。除课程名称不方便改之外,这门课程实际上已经名不副实。原因二,校级公选课都安排在周五晚上,我个人周六周日的摄影创作和影视作品创作计划不得不因为上课取消。原因三,几乎每年都有我们专业之外的学生因为影视欣赏课而改变了自己的考研方向……于是,我与影视欣赏课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勾连,我下不了停课的决心。现在真的停了,我竟有点怅然若失,还有点恋恋不舍。

电影电视是迄今为止最气派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最具有价值的文化表达方式,多媒体和网络把这种艺术和文化加力为裹挟着泥沙的汹涌波涛。所以说,看电影看电视,会看是学习,不会看是浪费时间。

很多人认为电影电视是通俗艺术,错了,电影电视是动用社会资源最多的艺术形式,通俗只是它的外表。电影符号派认为,电影中的每个情节、每个人物甚至每句台词都是一种符号表达,都具有隐喻意义和典型象征。看电影看电视一定要通过故事透过人物辨析它的主题,认准它想要表达什么。

假如生活给了你蜂蜜和可口可乐,你想拥有与人分享的喜悦,你首先想到的会是电影电视;假如生活给了你黄连甚至是一锅粥,你想拥有与人分担的愁苦,你也会首先想到电影电视。

我正在装修我自己的影像工作室。得到合伙人资助,我已经花费数十万元购买了电影电视拍摄制作设备,目的之一就是让我的影视欣赏课程不只停留在课堂上,我还要指导我的学生拍出优秀的电影电视作品。影视欣赏选修课没有了,但你仍然可以成为我的学生。

影视欣赏范文第2篇

一、影视信息符合艺术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众所周知,电视《百家讲坛》栏目的收视率日创新高、影响力也如日中天,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东方晨报》曾报道了孙丹林教授分析的《百家讲坛》之所以得到观众青睐的原因,就是专家学者灵活的讲述,加上电视手段的运用,让《百家讲坛》这个安静的节目成了观众收视的一匹黑马,另外《百家讲坛》使原来一些只在书斋里传播的文化和观点,与普通百姓见面了,百姓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那么,他们为何会如此渴望呢’笔者认为,这与影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是分不开的。在现代社会中,影视文化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正日益发挥着消遣娱乐、宣传教育和信息传播等功能,而《百家讲坛》正是切中了百姓对影视信息的兴趣点,同时又建立在百姓对影视信息了解的基础之上而开展的学术探讨。它不断培养的是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的是影视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从而最终实现多方共赢。这种现象可给从事历史教学的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影视信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取得实效的可能性较大。

回到艺术职业学校来看,丰富多彩的影视文化同样给我们的学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他们是参与影视文化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影视屏幕对当代艺术职业学校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还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影视节目直观形象,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比起其他传播媒介更容易受到艺术职业学校的青睐。如果说,五六十年代的学生最初接触历史、认识历史主要是以阅读历史连环画、历史小说开始,那么八九十年代的学生,则更多的是历史题材影视片中了解历史。尽管当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的,但影视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是因为影视图像是非逻辑性的,它把各种观念、各种信息以直观动态的图像展现在人们面前,引导人们观察和理解各种事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信息、受到教育,这种感受型的传播媒介与学生直观思维的特点相吻合,而同书刊、报纸等理解型传媒相比,影视更容易切中学生的兴趣点。因此,历史影视对学生了解历史已首先起了引路、启蒙的作用。再次,影视录像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通过影视录像,让学生感知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这也是他们产生概念、推理和作出合理逻辑结论的依据,从而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心理学的研究和测试表明,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是最高的,相对于传统的电教媒体而言,影视信息视听兼备,声形并茂,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学习,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影视信息与历史知识密切相关

作为影视文化向教育文化的渗透,影视与历史的关系比任何学科都要密切。简单地说,历史就是“昨天的事”。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它们是无法追回的,它也不像有些学科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去直接观察,或通过某些实验,使认知的对象(现象)重新出现。历史教师是不能使过去的史实重演的,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都是以直接的感性知识开始的,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在课堂上提供历史形象,重现当年的历史现象、人物和环境。而影视信息能使学生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了感性材料,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替代的优势,影视信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已呈现出了必然的趋势。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在时间上,贯穿古往今来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在空间上,横跨世界各国各个地区:在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等各个领域。丰富的历史题材为影视片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建国以来,我国拍摄的影视片约有2000多部,其中有不少再现了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范。同样历史课程中几乎所有的历史知识点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它的位置。历史学科的影视资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情景;另一类是历史题材的故事影视片,它虽然不是历史实录,但也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和某些历史人物。这些影视录像能冲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把原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能正确理解历史知识。同时,一些优秀的历史影视片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大大增强历史学科情感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对艺术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灵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愉悦中改变他们的人生,尤其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其时效性、深刻性会超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三、影视信息与历史教学的最佳切合

在这种“大变脸”的历史教学中,要杜绝为影视而播放影视,否则就会漫无目的、一盘散沙。如何在欣赏影视的同时或前后,细细品味历史的底蕴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找准以下影视信息与历史教学两者间的切合点。

1、影视信息要选择典型,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形成学生连贯的历史知识体系。

在选择丰富多彩的历史影视资源时,要结合历史新课程标准下的学习专题,牢牢把握文明史的发展线索,始终把握人类争取生存、追求发展这一文明发展的主流,注重表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特征。在影视信息的选材上,要注意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方法,选择人类文明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制度和成果的基本史实中的某一“点”为典型影片,将这些相关的“点”串联成线,反映这一时期文明发展的“面”。例如教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时,通过将秦、汉、唐、元、明、清六个时期的六部代表性影视,用专题形式综合呈现出来,时间跨度两千余年。这种历史教学也正符合了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巧妙地将学生零散历史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构成一个个新的专题板块,从而引导学生学成连贯的、有内在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

2、影视信息要贴近生活、忠于历史原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

在影视信息的选材上,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媒体报道的热点新闻中,从热播过的影视作品中提取,使影视范例根植于现实生活中,在遥远的历史时空中架起一道与现实联系的桥梁,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例如:在播放了《南京大屠杀》记录片后,紧接着就可选择影视新片《东京审判》以及日本首相参见靖国神社、两国人民的民间申诉等新闻信息,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但重要的是,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光是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去获取知识,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当前“戏说”历史剧泛滥,严重误导学生的情况下,要将这些较严肃的、忠于历史系统的影视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比较,让他们认清什么是“历史真相”,什么是“胡编乱造”,从而提高影视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学生欣赏影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品味历史,开设历史影视剧讨论、研讨,并汇总学习、收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提取、整理的能力,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提取影视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甄别、归类和提升,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探讨发生在学生身边和当今社会中的事件,突出历史课程的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教育功能,为学生在信息时代下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程考试要引进影视,以人为本,突出对学生的能力评价。

与影视历史相配套的历史课程考试,照样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突破传统历史试卷题型呆板、载体死板的封闭模式,要以全新的面貌“闪亮登场”,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从命题设计入手,要以贴近学生认知兴趣和水平,要以一种故事情境式的专题模块开展。以开、闭卷两种形式并举,闭卷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核,开卷则侧重学生能力的检测。两种形式间存在内在联系,学生阅读就像在读一本微型小说。这种灵活新颖的命题方式,防止了考试对课本的简单重现,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也使考试富有情趣。其次,从考试载体入手,打破历史试卷以书面材料为载体的单一表现形式,开创性地利用影视资源,进行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试卷可巧妙地利用艺术职业学校学生对影视普遍喜欢的心理,让影视走进试场,不仅使试题具有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考试水平的发挥,避免了以往文字“一统天下”的乏味现象。同时,引入影视当考试载体,也超载了传统的智力本位的课程观,深化了学生内心体验,体现出认知与情感相统的完整教育目标,例如不同的人看同一部影视,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想法,即在评价上打破了“标准答案”的框架和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束缚,更有利于消除学生对考试的被动局面,有利于激发每一位同学更大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在历史课程的考试中,同时也考查了语文等多学科的综合能力,这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

影视欣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审美;心理;过程

艺术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是艺术家们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的汇聚,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并且它正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对艺术的欣赏早就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活动的一部分。在对艺术进行欣赏的审美活动中,我们总会不断地进行追问和认知,也不断地在审美欣赏中进行着创造。我们先单就审美欣赏本身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活动,并且专为人类所独有,它本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的一种认识,一种创造,更是一种价值体现。而对于艺术的审美欣赏而言,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物质媒介都是独特的,也因此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我们对艺术的欣赏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这种物质媒介去挖掘艺术作品中的美。综观那众多艺术类型,影视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影视艺术具有其他各种艺术的特征,但是它的蒙太奇式的组接技巧又极具艺术性,超越了其他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然而,大多数的人并不是内行的电影电视作品的鉴赏家,审美欣赏也不是审美鉴赏般去讨论研究这种艺术类型中的具体理论表现,那么我们只能从电影电视艺术的规律中去了解关于它们的一般概念,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去欣赏每一部影视作品,以此方式使观赏者的审美欣赏能力提高,从而促使欣赏主体自身的人格更加完整更加完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

影视欣赏的心理机制

任何一种艺术欣赏活动都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并非简单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在镜像文化愈发发展的今天,我们会问电影电视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来吸引千千万万的观众,要解开这一谜团,首先要了解欣赏过程中的若干因素,了解影视欣赏中的审美心理结构。彭吉象先生在《艺术学概论》中曾把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活动分为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我们这里暂且来讨论注意与想象这两个占有特别重要位置的要素。

(一)注意

关于“注意”这一因素,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这些因素的基础,如果没有“注意”的开始,那么后面的因素也自然成了空话,它是影视欣赏活动的最初阶段和基本阶段。

“注意”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关注一个人、一件事,而更应该从审美的层面上去理解,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者说是审美期待状态,是要把主体对象从实用中脱离出来,转为审美的。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曾提出“距离说”,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美距离”,具体到观赏影视作品上来讲,就是首先要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触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等,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感。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就举过一个例子:一位英国老太婆观赏《哈姆雷特》最后一幕时,就大声警告“王子”当心毒剑。这就是距离太近,让局部的幻象将荧屏中的世界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而有的人在观赏影片时距离又过远,导致无法产生审美。

可见,“注意”在影视欣赏中尤为重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感”更能够有助于我们观赏影片,从而得到审美愉悦。

(二)想象

我们刚才谈到艺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那么审美主体也就是欣赏主体绝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想象去对影视艺术形象进一步再加工再创造。由此可见,想象在这欣赏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是非同一般的。清代画家沈宗骞说过,“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必揣摩传作,能于精神意象之间,如我意之欲出,方为学之有获。”虽然沈先生讲的是画,但其意味仍可通影视艺术。然而,要进入这创作主体之中,就必须先得借助想象,并且将这想象与自己的生活、情感、知识修养等结合,从而去领会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蕴,可以说,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对影视的真正层面上的欣赏。

前苏联著名导演罗姆的影片《十三人》中,描写主人公疲惫不堪地在大沙漠中去寻找援军的镜头,就不是硬生生地通过主人公的脸部来表现,而是在镜头里展现了一组画面,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一排马蹄印,随后变为人的脚印,再之后人的脚印变得愈来愈零乱,路上丢弃的诸如背包、水壶之类的随身必备物品愈来愈多……这样的镜头展现完全可以使观众想象得到主人公这一路上的艰辛,这就比直接去捕捉主人公疲惫的面部表情来得更加深刻,更容易抓住人的心弦。

另外,在文学作品、绘画作品中,我们常常见到表现残缺不全的语言空白点和绘画空白点,这些空白并非作者无意留下,而是有意为之,似乎就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具体体现,这些空白之处具有浓郁的美学意味,比如老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短短几句,却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任读者发挥。那么,在我们的电影作品中是否也有这样空白的悬念?答案是肯定的,空白是艺术作品共有的一种特性,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就认为没有这种简化的空白,那么就不再存在艺术家们倾力创造的“有意味的形式”,具体到我们的电影艺术中,空白看似一种“缺失”,实则为观赏者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作品的意蕴留给观赏者自己去挖掘,同时作品本身的意蕴的天地也将大大拓宽,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影视欣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欣赏影视音乐影视资源音乐教学创新可视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抽象的艺术。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努力使音乐“听起来很美”,还要想办法让音乐“看上去很美”。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同舞蹈、绘画等艺术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必须通过“聆听”才能感受得到,通过聆听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快慢及力度的强弱等,来感受音乐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正由于音乐欣赏的这一特殊性,使得基于抽象的声音的联想与想象几乎成了人们进行音乐欣赏的重要手段。对于绝大部分并未经过长期的专业的音乐训练的人来说,仅靠这一手段来获得音乐的真正的内涵,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他们更希望通过某种具象性的指引,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音乐的“可视性”,从而更有助于理解与欣赏。我经过细心的调查。实践和研究,找到了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影视音乐与音乐教学相结合”的特殊方法。

一、音乐教学与影视音乐内在联系

音乐的审美功能与艺术魅力在于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它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强有力的穿透力。它常常绕过人们的智能思维而直接融入心田,撞击人们的心灵。音乐在表达人的复杂情绪、情感方面的功力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不可替代的。许多用语言难以传达的情感,音乐却能自如地表现出来。正如法国作曲家卡来尔·圣桑所说:“在言辞穷尽的时候便有了音乐,音乐能够说出那种无法说出的东西,它促使我们在自己内心中去寻找前所未知的深处:它能表达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的情绪和‘心态’。”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切艺术向往音乐。

电影、电视同样是时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但它更是空间的艺术、形象具体可视的艺术。它具有直观的艺术形态。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它所表现的事物的空间状况和运动方式,不必像语言、音乐等抽象艺术那样须经过思维的“翻译”才能将所表现的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的空间形象:画面具有瞬间的表现力,一个面部表情或一个飞逝的动作可在瞬间捕捉到。而音乐的乐思需要一定的时间展开,最简单的音乐也要求一定的曲式。电影、电视作为运动的艺术,是具体可见的,外部的,而音乐的运动是内心情感的、抽象的发展运动。画面表现的是运动的本身,音乐表现的是这一运动在人的意识中所引起的体验。感情的深度和强度用画面是不容易表现出来的,而对音乐来说是相对容易的。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首先是建立在时间的延长性这一共性特征上,进而是建立在纵向发展的延长性与横向发展的伸展性的交叉组合上,由此形成的时空互补性,结构了立体的视听空间:

画面在空间运动中展示时间:音乐在时间过程中描绘空间。

画面是对概念的形象再现:音乐则是对思维的抽象概括。

画面与音乐从具体到抽象的有机组合,艺术地连接空间的描绘与时间的展示,诞生了新概念的音乐——影视音乐。

二、现代教学手段是提升学生《影视音乐欣赏》水平的主要载体

通过对音乐艺术和影视音乐的研究分析,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网络教学优势对学生进行影视音乐欣赏方面的训练。

1、贴近时代的需求。当今社会。能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是脱离“新文盲”的标志,综合素质教育能反映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能体现对年轻一代教育问题上的共同价值理念如学会学习、终身教育。网络教学能提供众多有实际价值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理解教育。强调相互依存、重视和谐合作的实践态度的培养;环境教育,增强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美学教育,补充贫乏的美学观念,培养对于美学的鉴赏与批评的能力等等。教育的多功能作用,都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得以同时实现。

2、为学生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性。在新世纪中,知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创新与创造成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基调,把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是一个优秀的教育递送媒介。教育信息贮存媒介。在提供创新环境与创造性学习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3、创设学生协作的学习环境。学生首先可以就某一感兴趣的音乐或影片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其次,学生可与同学、教师相互探讨,着手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可以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创新观念、想法,为《影视音乐欣赏》增添有利的新资源。这样,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其协作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并使之具有面对新问题的勇气和自信,从而使个性得以全面的发展。

三、以影视资源做为推进音乐教学的动力源,拓展学习空间

1、影视资源的运用使教学导入充满动感

导入是通向学习新课的桥梁。在一堂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影视资源的运用使教学导入更有动感。如教唱《桑塔露琪亚》时。我先播放了三位世界著名男高音演唱的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他们完美的艺术表现。洪亮的嗓音,及气势恢宏的场面,激起了学生们对歌唱家的崇拜和向往,激发了学习新歌《桑塔露琪亚》的热情。又如在学习《走进》之前,我让学生们在电视配乐散文《诗话》中领略的神秘文化和雪域风光。它色彩鲜明。诱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赞美了壮丽的西域风光。学生流连忘返,迅速地领会了《走进》是一首人歌唱孔繁森的赞歌,达到了“移情”的效果。

2、影视资源的运用使节奏教学轻松进行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而正是这付“骨骼”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它的学习是比较枯燥和困难的,学生对它缺乏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找来了相关的影视资料,辅助学生攻克难关。例如:在七年级学习第四单元具有进行曲风格的节奏时,播放一些如《义勇军进行曲》、《进行曲》之类的电视录像。学生们在听着刚劲有力的音乐,看着动感整齐的画面时,会情不自禁地踩起进行曲的节拍。这种直观性的教学,学生很快就会掌握进行曲的节奏。

3、影视资源的运用使欣赏真正成为享受

欣赏课难上。是音乐教学中常会碰到的一个实际性的问题。音乐欣赏特别是那些器乐曲的欣赏常会令老师和学生觉得头疼。在以往的欣赏课上学生们不是忙着做与欣赏无关的事,就是听得呆若木鸡,听完了也说不出个

所以然来。老师则只能艰难地维持着课堂纪律。这样的欣赏,不听也罢,丝毫没有体现审美的宗旨。

面对这种状况,运用影视资源的融入使欣赏真正成为享受。例如:欣赏《樱花》时,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日本电影片段,画面中那迷人的异国情调。盛开的樱花,醉人的旋律,把学生带入了影片极情渲染的情景中。学生们很自然地就体验到了这个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了。又如欣赏器乐合奏《瑶族舞曲》,用瑶族民族风情及瑶族舞蹈的影视资料。带领同学们进行瑶乡之旅。学生们完全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青山绿水,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盘龙歌,长鼓舞,美丽的少女一幅幅绚丽多姿的优美画卷,学生们很陶醉,很向往。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眼中能“看”。耳中能“听”,手中能“舞”,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亲生体会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影视欣赏范文第5篇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影视艺术

现代社会生活脚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期待值在上升,人们往往很难从文学作品中吸收和构建自己的文学欣赏,但是影视艺术的发展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文学的色彩。很多时候影视艺术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艺术,人们可以通过电影院进行文学的熏陶和文学传播。将影视艺术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高雅的文学进行广泛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自己的欣赏,对于其中的电影艺术进行思考和评述,达到文学性的欣赏。从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来看,将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改编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编剧和导演对影视题材和文学名著进行选取的过程就是影视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过程。文学与影视创作通常是影视艺术将过去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而搬到银幕上来,同时也是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我国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可读性,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红楼梦》,这些经典名著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文学欣赏的基础。当受众通过这些电影的传播,可以从中找到文学欣赏的动力,这样不仅仅让影视的受众增多,而且也起到令文学作品家喻户晓的作用,同时文学转化为影视的过程使影视艺术的受众人数增多,这样可以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提升人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在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是影视艺术传播的重要使命,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的过程就是文学欣赏大众化的过程。通过对影视艺术的欣赏提高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受众感觉自己在欣赏大众化、娱乐化的影视艺术作品的同时,其实就是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进行电影的观赏。影视艺术是一门集文学、现实生活、理想化的想象于一体的文艺形式,它传达给受众的是生活的艺术和精神领域的上层建筑,而受众应该本着去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欣赏,这样才能够将电影艺术上升到精神需求的高层次发展,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电影艺术的述评,也是对于影视艺术欣赏的一个新的角度。总之在电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抛除了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会使原本活生生的影视艺术空洞化,不能达到原有的传播艺术、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悟及审美享受。

影视艺术应该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

文学对于影视作品的滋养是多方面的,从诗歌那里借鉴了含蓄生动的比喻;从散文那里领略了清淡的风韵;从戏剧那里学到了紧凑顺畅的整体结构和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从小说那里懂得应该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我国的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带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较多,如在文学经典著作中的王熙凤出场和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被广泛借鉴,成就了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风格。从这些角度来看影视艺术是来源于文学的,文学为影视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和完善。从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对于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等的重大历史活动都有文学作品的出现,可以说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丰富多彩而又透穿古今的,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学创作的艺术形式上都是层出不穷的。所以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的文学资源是丰富的,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节选都可以完成一部影视艺术的创作。文学作品通过对影视艺术的思想内涵的渗透、故事和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滋养,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用的完美题材。影视艺术的发展是来源于文学作品的,就应该从文学视阈中发掘创作的源泉,影视艺术的生命与文学基础是高度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空洞的想象,而不能够高雅地进行传播,人们对于影视的需求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欣赏,而是对于故事情节后的人性的思考和哲理的阐述,这才是影视艺术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国的文学作品通过历史经典故事和优美的文字来描述故事情节,透过文学作品把人们共同价值的存在内炼提升达到传播的目的。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精神,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和发展。结语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在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着不时的改善和发展,同时透过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对于提升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完善,让影视艺术能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共有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长青不老。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直观或迅速地通过感官传达着咨询、情感、刺激,使人们能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图像画面传导的信息。从受众出发,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影视艺术的发展,使影视艺术创作更加贴近文学作品,让影视艺术不仅能够在场面上打动观众,更能从故事情节和蕴涵的哲理中打动观众,这样的影视艺术才是人们所追求的影视艺术,透过文学作品在影视艺术中的渗透和发展,让受众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完成对于影视艺术的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贴近生活、并能在受众的心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影视欣赏范文第6篇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联性

影视艺术和文学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感触,对于现实生活进行描述和思维形成表达作品的一种方式,同时影视艺术和文学都是作者通过媒介,影视艺术通过图像,文学通过文字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作者思想感情,来唤醒观众和读者对于社会生活审美的一种艺术表现。总之不管是作家通过自己的笔来进行现实生活的描述,还是导演通过自己的摄影镜头来对现实生活进行拍摄,都无非是想通过这样的媒介来完成对于生活艺术的升华,让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来去品位艺术的真谛,来去体验和回味生活的滋味,达到艺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另外影视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在使用现代媒体的广告效应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迅速及时的传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面积的传播,让大多数的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影视的文化特性。而文学作品却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由于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限制,不能够和影视艺术相比,文学作品需要印刷、销售等方式进行传播,在时间的限制上面就出现了间隙,让文学作品慢于了影视艺术的传播。影视与文学在时间推进上彼此相似, 文学才有可能反过来学习影视的表现手法。由于文学与影视同有时间艺术的美学特征, 所以它们将继续在互相影响中并肩而行。

二、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影视艺术

现代社会的生活脚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期待值在上升,人们往往很难从文学作品中去吸收和构建自己的文学欣赏,但是影视艺术的发展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增添了文学的色彩。很多的时候在影视艺术都是有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艺术,人们可以通过电影院进行文学的熏陶和文学传播。将影视艺术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高雅的文学进行广泛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自己的欣赏,对于其中的电影艺术进行思考和评述达到文学性的欣赏。

从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来看,将其他的文艺形式的作品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改编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从编剧和导演进行影视题材和文学名著进行选取的过程就是影视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过程。文学与影视创作通常是影视艺术将过去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而搬到银幕上来,同时也是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我国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学可读性,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红楼梦》这些历来的经典名著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文学欣赏的基础。当受众通过这些电影的传播,可以从里面找到文学欣赏的动力,这样不仅仅让影视的受众增多同时也能够让文学作品达到家喻户晓的作用,同时文学转化为影视的过程使影视艺术的受众人数增多,这样可以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提升人们的文学欣赏水品。在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中,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去看待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是影视艺术传播的重要使命,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来的过程就是文学欣赏大众化的过程。

通过对于影视艺术的欣赏提高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受众感觉自己在欣赏大众化、娱乐化的影视艺术作品的同时,其实就是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进行电影的观赏,影视艺术是一门集文学、现实生活、理想化的想象与一体的文艺形式,它传达给受众的是生活的艺术和精神领域的上层建筑,而受众应该本着去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欣赏,这样才能够将电影艺术上升到精神需求的高层次发展,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电影艺术的述评,也是对于影视艺术欣赏的一个新的角度。总之在电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抛除了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会使原本活生生的影视艺术空洞化,不能达到原有的传播艺术、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 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受及审美享受。

三、影视艺术应该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

影视艺术的发展是来源于文学作品的,就应该从文学的视域中发掘创作的源泉,影视艺术的生命与文学基础是高度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空洞的想象,而不能够高雅的进行传播,人们对于影视的需求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欣赏,而是对于故事情节后的人性的思考和哲理的阐述,这才是影视艺术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所在。我国的文学作品通过历史经典故事和优美的文字来描述故事情节,透过文学作品把人们共同价值的存在内炼提升达到传播的目的。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精神, 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和发展。

四、结语

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在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进行着不时的改善和发展,同时透过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对于提升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完善,让影视艺术能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共有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长青不老。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直观或迅速地通过感官传达着咨询、情感、刺激, 使人们能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图像画面传导的信息。站在受众的角度,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去看待影视艺术的发展,给影视艺术创作更加贴近文学作品,让影视艺术不仅能够在场面上打动观众,更能从故事情节和蕴含的哲理中来打动观众,这样的影视艺术才是人们所追求的影视艺术,透过文学作品在影视艺术中的渗透和发展,让受众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完成对于影视艺术的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在受众的心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程天飞.论影视艺术的跨文化传播. [J].新闻传播.第33页.

[2]刘涛.擅变: 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思考.[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影视欣赏范文第7篇

关键词:影视欣赏;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70-02

199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李岚清副总理关于青少年影视工作的讲话。李岚清副总理指示:“运用优秀影视片加强对孩子和青年进行素质教育肯定是有效方法,前几年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影响,就是有力的证明。”遵照中央领导的批示和《全教会》的文件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开展影视欣赏教学活动确是一种有效办法。广东省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中艺术欣赏的要求编写了《艺术欣赏·影视戏剧》课本并在高中授课。

自从拿到《艺术欣赏·影视戏剧》这本教材,我就开始考虑它和中学音乐课的关系。对一名音乐教师来说,影视戏剧艺术欣赏课是比较新而且比较陌生的。经过一段时间影视教学的研究、探讨和摸索,我发现其实影视戏剧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艺术、科技知识为一体的活教材,是形、声、色、知、情、意融合在一起的大课本。在影视欣赏课中,通过观片,学生能充分调动学习的激情,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更凸显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从而达到观看——释疑——理解——应用——提高的目的。认识到这一点,我又结合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受力强,对影视也更为敏感和关注的特点,对于如何上好《艺术欣赏·影视戏剧》这门高中音乐欣赏课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加强引导,转变观念,找准切入点,运用多种手段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工作,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欣赏掌握影视音乐作品

据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到94%,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而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人们同时运用着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欣赏电影、电视。因此,面对学生讲授欣赏课,一定要引导学生紧抓视、听这两个手段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这就要求一方面老师要转变观念,要学会运用多种手段开展音乐教学工作,不能简单地认为欣赏影视作品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或对学生提高作用不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品背景、人物性格、情节设置、音乐运用等等多种角度去欣赏掌握影视音乐作品,这样影视欣赏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我教育习惯,提高学生理解、审美、表达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从看看听听的低层次要求上升到艺术鉴赏的高素质。

在实际教学中,我所教授的学生属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喜欢港台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较低、纯粹搞笑的滑稽片。为了能够先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上来,我以他们喜好搞笑情节为切入点,第一节课就选择播放了既滑稽搞笑又颇具艺术性的好莱坞歌舞片《出水芙蓉》。影片中“男主人公模仿女人起床”、“男主人公上芭蕾形体课”的片段让学生捧腹大笑,在播放片段的同时介绍影片的背景、人物性格、内容概要等等。重点介绍、播放当时体现好莱坞歌舞特点和爵士音乐的片段,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学生乐学、好学的特点,有效地改变了学生上音乐课一听交响曲就打瞌睡的现象。从此,学生开始走上了欣赏正规、高雅的影视作品的道路。

二、精选影片片段,加强讲解分析,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不能光是简单地让学生在学校将挑选的影片从头到尾看一遍,而不对影视作品进行讲解分析,这样就达不到课堂教育与学习的目的。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觉得在上这类课程时,最好的方法是不放整片而是选播具有代表性的各个影片的片段,再配上故事背景与大概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影片的情况有个初步了解。要通过一部成功的影片的精彩片段来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但又不下子满足学生的观赏需求,关键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去主动寻找、欣赏全部作品或其他更好的作品。譬如:我在教学中播讲了音乐片《音乐之声》中的“玛利亚去上校家当家教的第一天”、“玛利亚带孩子们郊游”、“家庭舞会上孩子们的《再见》歌舞表演”等等这些片段后,学生都兴趣浓厚,对该片爱不释手。下课后,许多学生纷纷争先恐后地找我借碟回去看,或去音像店买碟,想更进一步地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达到了以点带面地调动学生欣赏高水平影视艺术作品的目的。

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欣赏学习中培养自身发散性思维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教师要积极地利用让学生欣赏各种优秀影片的机会,使他们也能够学习了解到电影本身的一些知识,如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科技性,其创作的群体性,表现形式及手段的特点等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广大学生爱看科幻片、惊险片。我在播放《蜘蛛侠》等影片片段时,给学生讲解特技镜头的产生是由于“蒙太奇”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神奇作用,进而讲授电影艺术的基础——蒙太奇的知识,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要引导学生提高鉴赏影视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学素养中欣赏美、评价美的素质。同时,还要有意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是教有所值,学生才学有所得。记得我在组织学生观看名片《魂断蓝桥》时,除了正常的剧情介绍外,在学生欣赏完后又组织他们进行课后讨论,分析片中悲剧产生的原因(背景、人物性格、环境等等)和对悲剧性结尾的看法。而且,我又让学生大胆去设想:如不满意故事结尾将如何进行改编,背景音乐将如何体现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去思考,结果学生想法层出不穷,常常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答案,达到了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帮助学生在影视欣赏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

任何影视作品都是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和折射人生的。那么欣赏课上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出影视作品这个本质特性的作用。影视作品中,无论是故事情节、剧中人物还是作品音乐、画面场面,都会对观赏中的学生从视听觉到内心情感造成冲击和影响,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欣赏优秀影片的同时,将自己放到了其中,融入了电影音乐或人特内心情感中,同悲同喜。这时,教师就要适当地给学生以帮助和引导,让他们去接受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摒弃那些不良的糟粕,不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年的影视戏剧欣赏后,都发现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已增长了许多知识,了解了世界电影及电影音乐的多元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影视特色;日新月异的电影艺术手段与技术的发展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有教育意义影片的欣赏,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出了全面发展的学生个性。如歌曲《哆·来·咪》是每个人上小学就会唱的歌曲,而学生在欣赏完《音乐之声》的影片后再唱此曲,已是别有一番情趣,比以前唱得更为生动、活泼。相反,在欣赏完《魂断蓝桥》后再唱《友谊地久天长》时,却多了一份深沉,多了一与哀伤。

五、重视教学信息反馈工作,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实现教、学双赢的局面

十个手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教师挑选出来的欣赏影片,也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教师这种教学方式。为了掌握学生对上课的意见,我尝试过找学生谈话,他们大部分碍于老师的面子均表示赞同,就算是有不同意见,也强调那是代表他个人而不是全体。那么,如何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双赢的局面则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也作了一些尝试。

在期末音乐考试试题中的最后一道问答题,我将它设计为一道送分题。要求学生谈谈这学期对影视欣赏课的内容、方法等的看法,写明必须写真心话、必须有自己的见解,不管是什么回答均给满分。结果,经过统计,学生中认为“在学校欣赏了众多优秀影片获益不少,欣赏能力与水平都大幅度提高了”的占66.4%;认为“学习完后有一股买碟再看并收藏”的占28.7%;认为“自己没什么变化,原来就喜欢这种影片”的占3.2%;认为“自己没什么变化,还是喜欢港产影片,觉得大多名片政治性太强、或太艺术化、太闷,港产影片更让人轻松愉快”的占13.7%;认为“并不是所有名片都好看,也不是所有港产影片都是垃圾”的占6%;认为“有些名片枯燥无味、看不懂”的占2.5%;认为“两三小时的电影只欣赏四十分钟的片段不过瘾”的占25.3%;认为“欣赏片段有利于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电影,增大知识面”的占37.1%;认为“无所谓,但比上原来的音乐欣赏课有意思”的占2.3%。对老师来说,这些教学反馈信息非常重要。我及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确保了今后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影视欣赏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欣赏 审美直觉 审美理解与体验 审美“升化”与“超越”

影视艺术欣赏是欣赏主体欣赏影视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既然是认识活动,也就和人类其他的认识活动一样,必然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整体上说,对影视艺术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它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初级理性上升到理性超越等等,一次次循环往复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由于影视艺术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欣赏主体的差异性等,导致影视的欣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而使欣赏过程呈现出繁复的多样状态,我们根据大多数人的亲身体验,大体上把欣赏者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初始阶段,高潮阶段和效果延续阶段。这三个阶段不仅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就是在逻辑上也互为因果关系。

一、初始阶段:审美直觉感受阶段

审美初始阶段,即指进入影视的审美状态,开始了审美直觉感受的最初层次,其表现是由于接触影视艺术形象而产生悦耳悦目的感官或相反;其特点是与日常意识状态的暂时切断。

所谓审美直觉感受,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艺术感觉”、“艺术知觉”或者说“艺术直观”。它是不经过推理过程,就直接感知到作品的形象及意义,是在迅速的似乎不存在障碍的感知中,快速进行判断的认识能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直觉是对整体情境的把握,直觉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由于人们的知识、经历、性格等各不相同,各人直觉判断的可靠性、准确性也有较大的差别。直觉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以及已有知识、经历、环境影响、个性特征等等在短时间内的整体体现。一旦观众产生了这种感觉便进入了影视欣赏的第一阶段,审美直觉感受阶段。

在这阶段,从审美心理发生的过程来看,欣赏者首先感知的是影视艺术作品的形式。如色彩、光影、形体、语言等等,在接触几个镜头或几个形象后,便会迅速地做出“好看”或是“不好看”或者是“一般”等简单的判断。比如观众在欣赏影片《英雄》时,首先感知也是它的独特的色彩、逼真的声音、生动的人物形象等,便会迅速做出“好看”的判断,而在这种判断做出时,观众同时也就获得了悦耳悦目的感官。但还需说明的是,一旦观众的审美直觉判断形成,假设判断为“好看”的话,那么,此时观众就会产生对影片很高的审美期待,进入一种强烈的审美欲望之中,一旦观影结束,如影片达到或超过了观众的审美欲望和期待,观众就会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如相反观众则会大失所望。这种体验在我国近期的大片如《十面埋伏》、《无极》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

影视艺术欣赏过程的最初层次在初始时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与日常意识状态的暂时切断,即完全被影视艺术的“表象”所占住。欣赏者通常会忘记欣赏对象以外的实用世界,把整个心灵寄托在作品“表象”之上。在此时,“审美注意”这个心理因素对审美直觉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注意”,就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227页。)正是“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曹日昌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188页。)在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注意主要表现为观众在欣赏活动的最初层次,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影视作品的艺术形象上。一旦形成审美注意,他们就很快就通过审美的感觉和知觉进入“角色”,即进入到影视艺术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去。这就是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最初层次,在这个层次里观众欣赏的效果主要还体现为悦耳悦目的感官愉悦。随着欣赏活动的深入进行,欣赏者的审美体验必然会上升到更高的阶段。

二、高潮阶段:审美理解与体验阶段

影视欣赏的审美理解和体验,是欣赏者通过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对影视艺术形象进行“完形”的感知和理性认识,使影视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再现出来。但这再现必然是调动并融入了欣赏者个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和艺术修养等因素的再现。所以,又可以把这阶段称之为审美再创造阶段。

在这阶段,影视欣赏活动始于对影视直觉的感知,经过选择,注意集中于影视片中具体生动的形象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审美的种种感受和体验。在这过程中,单靠低级的感知是不可能完成的。审美主体必然会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联想、运用通感等能力与影视世界中的艺术形象融合,并对艺术形象加以一定的补充、理解和发挥。一旦欣赏者在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了对艺术形象的“认同”,且这种“认同”又处于不断地加强,最后达到情感交流的巅峰之时,即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二者互相交流,物我两忘的“共鸣”高潮阶段。

“共鸣”一词是从物理学上发声体引起频率相同的共振概念借用来的。影视欣赏中的共鸣,是一种情感活动中的精神现象,不可与物理现象机械划等号。影视欣赏中的共鸣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艺术原因;一是社会原因。

一般来说,只有艺术精湛的影视片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影视史上经典影片如电影《魂断蓝桥》、《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尽管已出品几十年,时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仍然能以感人的艺术魅力征服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另外,产生共鸣的还有社会原因。如果影视片与观众或是实践相通,或是社会矛盾类同,或是生活处境近似,也很容易产生共鸣。如台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因表现了孤儿寡母的苦难生活,很容易使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观众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总之,“共鸣”是所有艺术的共同追求,艺术创作如不能从情感上打动欣赏者,就不会使欣赏者有深切的审美体验,也就难以实现其艺术价值和真正的社会效果。

影视欣赏范文第9篇

据相关调查报告,接近60%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历史知识,20%的学生是通过电视剧获取的,从中就可以看出影视剧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面就谈谈如何在中学生历史教学中引入影视欣赏课。

一、引入历史影视欣赏课在教学中的意义

1.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

开设历史影视欣赏课是增加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讲述、讲解、演示等与学生的观察、材料研习、讨论、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

从这段文字中就可以看出开设历史影视欣赏课的重要性。所以,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更直观、更生动、更活泼的智能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有效性。

2.通过历史影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历史影视剧是多种媒介的组合体,通过光、影、声、画等元素综合到一起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学生一直在教室里看一纸教育要灵活得多,而且学生还会从中找到乐趣,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全新的视觉和听觉的体验,学生的学习环境由静止状态变为了动态,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发。通过历史影视,可以让学生看到更直观、生动、活泼的画面,以提供学生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

3.补充和扩展学生历史知识

正常教学有时间限制,一般为45分钟。教师要在这45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又要在课间播放影视剧,这样时间上就不够用,所以很难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只能把它放在活动课上,这样做的好处有:第一,不担误学生正常上课时间,历史教师可以正常教学。第二,可以让学生重新温习学过的历史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4.历史影视欣赏课能够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

中学历史课一直都只注重书本教育,如果给学生提供欣赏历史剧的机会,除了能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外,还同时对学生进行着情感教育。好的历史影视剧可以给学生以正能量,通过传达情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5.通过历史影视欣赏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知识素养,还要具备艺术修养。通过观看相关的影视片,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做出正确评价。例如《武则天秘史》这部电视剧,它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武则天的个人生活,但是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书本上主要展现的是武则天的政绩,通过这样两种形式的对比,可以直观地说明一件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单一地看一方面,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

二、如何选择历史影视欣赏课的内容

1.考虑学生兴趣

选择历史影视欣赏课的内容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同时,要与教材内容相关。开设历史影视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不爱学历史课的现状,因此,在选择播放影视剧时,一定要将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影视剧放在首位。

教师应把将要讲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然后让学生列出他们愿意观看的影视剧名单,教师再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二次筛选,选出既复合教材内容,又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影视剧。

2.选择反映真实历史的影视剧

首先,教师必须保证所播放的影视剧符合真实历史情况,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编,那种胡编乱造的或是把历史的真实性给改了的都不可取。所以,选择影视剧要将真实性摆放在第一位。

3.选择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影视片

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觉悟,要选择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影视剧播放给学生看,否则就违背了开设的初衷。

4.选择的影视素材一定要健康、积极

教师在选择历史影视片时,一定要仔细考虑影视剧所反映的内容。我们需要正面的知识,所选影视剧首先得适合中学生观看,其次一定要选能够激发学生斗志的影视片。要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人物的伟大情怀,同时,以此激励、督促学生做有志之士。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合理开设历史影视欣赏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司冬梅.历史教学中影视资料的选择和运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2]李爱丽.历史教学中影像作品应用再探索:从各国电影看二战历史[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12).

影视欣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审美特征;结构方式;蒙太奇

影视艺术是当代最具群众性的艺术之一,是通过银幕或荧屏上的艺术形象进行思想熏陶、情绪感染的一种精神活动。

一、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影视艺术是异于众艺而又博采众艺的综合性艺术

不同于文学。虽然它们同样通过情节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但是,电影电视人物形象的活动看得见,而文学却是靠叙述和议论。

不同于音乐。虽然它也通过音响构成和谐感、旋律感、节奏感。虽然它那画面的衔接犹如音乐的音符组合。但电影(视)既是丰富的音响世界,又是画面的旋律。

不同于绘画和雕塑。虽然它们都是造型的艺术,但电影电视是“真”的活动的造型艺术。

不同于戏剧。虽然它们都是综合的艺术,但电影电视是更高一级的综合,称为“第七综合艺术”。它改变了戏剧观众总是从一个固定不变的距离和角度看舞台的局限,改变了戏剧舞台固定不变的空间局限。它,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比戏剧有更大的自由。

电影电视的综合性,使得它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力。它打破了现实时空和舞台时空的束缚,它既可以在空间上迅速转移,又可以在时间上自由转换。电影《牧马人》,一开始的画面是蓝天似盖、大地如盘的敕勒川草原,可第二个镜头一下子就转移到了北京饭店,许景由的秘书宋蕉英在向中国旅行社的工作人员谈寻找许灵均;北京饭店房间里许灵均在剥着茶叶蛋,想起了秀艺,场景一下子又跳到了敕勒川牧场到县城去的黄土路上。可以说,人物活动需要什么空间,就可以转移到什么空间。再看时间的转换,北京饭店,许灵均从楼上眺望着天空,是现在,而随着旁白“30年了……”一下子回到了30年前,时间转换也是很自由的。

电影电视的影像,只要符合生活逻辑,只要艺术需要,就可以自由分切,可以自由组合,任何画面都可以和其他画面并列,等等。

(二)影视艺术的结构方法和结构方式及核心内容是蒙太奇

电影电视,它通过蒙太奇手段组接画面,调度音响,创造银幕和荧屏形象。蒙太奇,是法语译音,原为建筑学上的一个常用术语,意思是装配、构成。在电影艺术中,它是构成方法与构成手段的总称。有人把它说得神乎其神,其实,它不仅指镜头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对电影的各种组成要素:时间、空间、运动、画面、音响、表演、光效、色彩、节奏等的组织和综合。前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那段起义水兵炮击沙皇在敖德萨的司令部的戏,影片用垂卧的石狮、抬起头的石狮、跃起怒吼的石狮三个镜头快速闪接炮击场面,隐喻人民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沙皇残暴的专制制度,成为蒙太奇的典范。

蒙太奇手法在电影电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完整地叙事,可以抒情与写意,可以表现同时的动作,可以创造独特的时空……蒙太奇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十分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要打开影视艺术的大门进行电影艺术美的欣赏,它是一把重要的金钥匙。

(三)影视艺术是造型性与运动性相结合的艺术

影视艺术是在电影银幕或电视屏幕上造型,靠画面的运动使得影视形象“活”起来。因此,造型性与运动性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造型性是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美工、摄影(摄像)、导演总体构思中的造型艺术部分,乃至演员的外部造型等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在电影电视中都是通过画面反映出来的,因而电影电视的画面造型集中体现了电影、电视造型的美学特征。画面造型如同绘画、雕塑、摄影一样,既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又通过造型展现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画面造型性可以通过色彩、光线、构图等来表现。

电影、电视有人称之为“活动的绘画”。运动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正是它区别于绘画、雕塑等其他造型艺术的根本所在。因此,连续的运动是电影电视的又一美学特征。影视的运动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它包括客体的运动,即拍摄对象的运动,也包括主体的运动,还包括主客体的复合运动,更包括蒙太奇剪辑组接的运动,将两个静止的画面衔接起来,造成时空的自由跳跃。这些运动的复杂组合形成影视中连续不断的多变形式的运动,构成了影视迥异于其他艺术的美学特征。

当然,造型性与运动性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造型性更多地注意了每一个画面本身;运动性则更多地关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联系。同时,造型性又不能脱离运动,画面造型的叙事、抒情、传神、情节的发展等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得以实现;而运动性如果离开了造型性,就无法达到运动的目的,运动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四)影视艺术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影视艺术是一种给逼真地再现现实提供了最大可能性的艺术。它能真实精确地再现事物的一切特征。这是因为:

影视的逼真性来源于影视画面的照相本性,具有直观的记录性。声音和色彩的出现,更加丰富和发展了电影、电视的这种逼真性和纪实。

影视表现的是一种直观的真实。这种直观的真实,使得电影观众不能容忍银幕上的任何虚假。影视中的道具、服装、布景、表演上任何一个细节的失真,都会直接影响观众的审美感受。

影视表现的应该是生活的本质。影视形象如果不能体现这种本质的真实,即使画面是逼真的也是不真实的,因此,影视艺术又应该是“本质的逼真”。

电影、电视的逼真性不排斥影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使得影视艺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努力更接近现实,更逼真。

综上所述,影视的逼真性与假定性同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影视的逼真性靠其假定性来艺术化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假定性又以逼真性为前提,这就构成了影视又一独特的美学特征。

二、影视艺术欣赏

为了更好地欣赏影视艺术,以上我们已将电影和电视的个性与特点作了大体的介绍,那么,在具体欣赏一部影视作品时,怎样才会更感兴趣、更有收益呢?换句话说,根据什么去判断鉴别其好差优劣呢?以下几点供欣赏者把握。

(一)要善于捕捉影视作品的思想光芒

一部精彩的影片或电视,一般都有自己特有的“思想光芒”。英国的雷纳逊在《电影导演工作》中说过一句话“影片就是思想”。感染,是认识上、感情上产生共鸣的一种反映。因此,在欣赏一部影片或电视剧的时候,最要紧的或者说最基本的就是要全神贯注地致力于“捕捉”那“思想的光芒”;也就是说,要紧紧抓住思想感情上一瞬间出现的微妙的“共鸣点”,去发现、提炼蕴藏在影、视片之中的“思想内涵”或“思维价值”。电影和电视都靠形象思维。但它提供给人们的形象,理所当然地应该是能够给人们以不同程度的启迪。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区别着一部影视作品艺术质量的高低、优劣、雅俗、粗细,检验着创作者各方面的功力。凡是看过《牧马人》的观众,可能都会感到有一股极其强烈的内在感染力量迎面扑来。影片里并没有任何爱国主义的说教,但是,那股浓郁的爱国主义感情却洋溢于片中,使人们可以具体而亲切地感受出来,从心底激起共鸣。这里所包含的内涵,是那么深刻;可以启发人们回味与深思的人生课题与哲理,又是那么丰富。

(二)要善于把握影视作品的艺术特色

“捕捉”影片“思想光芒”的过程,同把握影视的“艺术特色”是很难分开的。当我们在看电影或电视时,也常会有另一番“感受”:尽管影片的作者通过主人公之口,声嘶力竭,耳提面命地不断点示“主题”,或者说了许多看上去很富“哲理”和“诗意”般的“美”的语言,或者“大恸”“大喜”“大悲”,但观众却往往无动于衷,反映淡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就说明,影视作品特有的“思想光芒”,是要靠而且只有靠影、视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靠电影、电视本身的艺术特色,才能“反射”出来。一部谈不上什么艺术质量的影片或电视,当然也就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思想光芒”。因为一部作品的思维价值与艺术价值,总是像水乳那样交融在一起而无法孤立分开的。

一部精彩的影视片,它的主题,它所企图表达的思想与意念,总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有的强烈些,有的含蓄些,而绝不是靠说教和图解。好的画面所产生的银幕和屏幕效果,将通过观众的眼睛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心灵。那些艺术价值优异像上面谈到的《牧马人》《巴黎圣母院》之类的影片,就能看了令人思维踢蹑,有一股魁惑力在促使欣赏者运用感觉的综合去咀嚼,去回味,去联想,甚至去想象,去补充。

一部堪称佳作的影、视片,还必须从视觉上为观众提供真正“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电影、电视也是写人。不同的是,电影和电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有目共睹的具体可见的视觉形象。回顾一下我们的“观影生涯”,脑海里活现着多少生动的银幕人物形象:林道静、聂耳、林则徐、李双双……《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这类影片之所以那么感人,不正是因为它们塑造了许灵均、李秀艺和梁三喜、靳开来等鲜明动人的形象吗?

可见,有没有塑造出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人物形象,是检验一部影视作品质量高低的试金石。此外,一部杰出的影片和电视,还应提供给观众十分清晰、真实而又浓郁的典型环境和时代气氛,使观众产生“如临其境”“亲与其事”之感,这也是影视欣赏中不可忽视的艺术特色。

(三)要善于审视影视作品的整体格调

一部能称得上艺术精品的电影或电视佳作,必须是真正的综合艺术。它多种艺术成分的基调、风格在作品中应该是完全和谐、协调统一的,从而互为映照,互相衬托。而且每部影视片还应该像人物形象一样,有它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整体格调是个性产生的基础;个性则是整体格调的生动体现。整体观察、局部审视是影视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三、结 语

对一个影视艺术的初赏者来说,掌握入门的常识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清楚片种分类,从性质分,有正剧片、喜剧片、悲剧片和闹剧片;从体裁分,有故事片、抒情片、惊险片、推理片、科幻片、动画片等;从题材分,又有现代片和历史片之别。就创作部门而言,有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录音、美工、化妆、服装、道具、剪接、特技、洗印等;就每部影、视片的结构分析,有片头、结尾、铺垫、展开、高潮、悬念、渲染等;演员的表演,则有主有次,有“正”有“反”……因为是综合艺术,从文学结构到音乐语言,美术造型,直到音响效果,每一门都是一类学科。概而言之,宽泛地涉猎影视的这些相关领域,大量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才能不断提高欣赏影视艺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阚莉莉,滑晓军.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影视艺术发展[J].电影文学,2007(20).

[2] 夏光富.论影视艺术的文化属性[J].新闻界,2007(03).

[3] 吴建新,赵伯飞,王彩凤.试析当代中国影视文化审美价值的实现[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4] 段吉方.文学幻化中的美丽――中国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文化品格[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

上一篇:设置管理范文 下一篇:粉喷桩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