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9:31:05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体制;潜规则;医疗潜规则

中图分类号:R197;C9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4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110-03

新中国成立之初,民生凋敝,百业待兴。但是我国这个时期的医疗卫生事业成为世界公认的成功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创造了三十多年高增长的奇迹,但是经济增长的奇迹却没有带来医疗卫生和人们健康水平的上升,虽然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都有明显的增加,然而医疗行业的问题却是越来越严重。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现象愈演愈烈,医疗卫生部门仍然是老百姓最不满意的部门之一,医疗费用、医患关系等都是媒体上曝光的热点。并且,医院和医生也是哑巴吃黄连,高风险的收入却无法换来高收入的保障,政府出台的政策其效果也很有限。总之,医疗卫生体制的经济主体各方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面对如此不协调的现状,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笔者看来,医疗行业的任何潜规则都离不开实施的经济主体,而经济主体也离不开现存的医疗卫生体制,他们的效用是现有体制的函数。并且,医疗行业的潜规则是潜规则的一种,因而我们有必要了解学术界对潜规则的研究现状,从而,这篇综述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关于我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的研究

(一)研究现状

现有的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一是宏观的维度,从整体着眼来分析医疗卫生体制的内容规定、优点缺点,再针对分析的缺陷来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梁中堂(2006)在其论文《宏观视野下的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指出,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三次产业关系和畸形的经济结构,是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我国经济社会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源。改革以往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转化的制度障碍,进一步放开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加快城镇化过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获得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经济社会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前提下,医疗卫生体制别无选择地要实施市场化改革。缺少整体改革方案和改革严重滞后,是造成当前医疗卫生领域许多问题的直接原因。医疗卫生费用过高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许多问题主要是由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目标不明确,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等原因造成的。解决我国医疗卫生领域诸多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缩短经济转型期,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1]

另一类的文章是以中观为视角,不是从总体上分析体制的优劣,而是分析政府、市场等因素在体制中发挥的作用,分析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的运行机制并且将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与世界一些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进行对比。蔡江南、胡苏云、黄垂、张录法(2007)在论文《社会市场合作模式: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中指出,医疗卫生的组织形式和融资方式,是构成一个医疗卫生体制的两个基本支柱,两者分别从供求两方面制约着体制的运行和功能。改革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是一个由政府同时主导了生产和筹资的高度集中型体制,医改后,这个高度集中、高度依赖政府财政融资的医疗卫生体制跳跃到了另一个极端,即政府在组织形式和融资方式两方面都采取了大步撤退的做法。[2]

(二)小结与评述

阅读了有关研究我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文献之后,笔者对现有的文献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小结与评述。

首先,现有研究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的文献,不论是从宏观的视角还是从中观的视角,大部分作者都是先理清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脉络,把握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趋势与改革规律,从时间与空间的两个维度对我国的体制进行评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也使读者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在从中观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的文献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将医疗卫生体制与国际发达国家的体制相比较,按照政府、市场、社会在医疗卫生体制中的作用将不同的医疗卫生体制进行分类,并且分别论述不同类别体制的不同特点,有利于我国体制的定位与根据自身的国情明确改革方向。

再次,现有文献的一个不足点是没有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医疗卫生体制中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从而分析体制的运行机制,众所周知,在一定的体制下,与体制相关的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都是体制的函数,其效用随着体制的变动而变动,在一定的体制下,任何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经济主体的策略选择将会决定体制的运行,因此,这个角度是现有研究文献中的一个空白。

二 潜规则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潜规则”一词起源于吴思先生的著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之后便见诸于各种报刊,杂志。虽然吴思先生对潜规则的界定还不足以形成定义,但是其中包含的一些要点早已得到大家的认可(私下认可的):约束彼此的行为以达到稳定;背离了正式观念和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获取正式制度所不能得到的利益。

现有对潜规则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宏观的视角与微观的视角,所谓的宏观视角指的是将社会各行各业的潜规则作为研究对象,论述潜规则的含义、特点、影响与解决策略。并且不同的学科也从不同的方向对潜规则进行了研究,王涛(2008)的硕士论文《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潜规则产生原因及扼制途径的研究》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潜规则的,他将潜规则纳入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中,认为潜规则是一种制度机会主义,它是依赖于正式规则并解构正式规则的非正式规则,它的存在阻碍着制度文明的发展。在分析了潜规则古代和现代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作者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潜规则存在的历史原因与现代原因,最后,文章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创新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扼制潜规则对策。[3]

另一个研究潜规则的视角是微观视角,它指的是以社会具体的某个行业中的潜规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行为选择,指出潜规则的消极影响并做出经济评价,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厦门大学郑磊(2009)的硕士论文《“裁判潜规则”的经济学分析》主要论述的是足球比赛裁判潜规则的来龙去脉,该文章借助博弈论对“裁判潜规则”的产生与演进展开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对“裁判潜规则”的效率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两个评价标准:一是制度本身的效率,即制度本身运行所需要的成本及其所带来的收益;二是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制度是促进经济发展还是阻碍经济发展。通过对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两方面的分析,文章得出“裁判潜规则”缺乏效率的结论。最后,文章对“裁判潜规则”问题提出了治理措施,并尝试从制度效率出发,通过实验方法,寻找最优政策组合。[4]

(二)小结与评述

通过对研究潜规则文献的大量阅读,笔者对现有的关于潜规则的文献做出如下的评述。

首先,在以社会各行各业的潜规则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潜规则的含义与潜规则存在的特点,使得读者对潜规则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但是,在对潜规则存在原因的分析中往往都是就事论事,是对事实的一种描述,缺乏理论基础,缺乏说服力。

其次,从微观方面分析潜规则的文献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缺少对该行业我国现有体制的分析,体制的运行没有纳入到作者们考虑的范围之内,使得文字的叙述也成为事实的描述,模型的构建成为空中楼阁,没有基础。

三 医疗行业潜规则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

现有的对我国医疗行业潜规则研究的文献主要是以医生收取红包现象与医生吃回扣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杨善发(2005)在其论文《科尔奈对医生收受“红包”现象的研究及其启示》中介绍了科尔奈对该现象的观点与看法,科尔奈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时期的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也就是其文中的第一种收入与第二种收入,他认为医生收受的红包是第二种收入,并且这种交易有着不透明的市场,价格也会是不清楚的,所有人都担心给的太多或者太少,于是患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竞争,从而使得红包越给越高。此外,科尔奈认为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相关部门对医务人员工资的控制也不断放松,但是,人们还是去一些定点医院就诊,再加上医生的工资与其提供的服务不匹配,因此也就对红包照单全收。从经济学上来说,红包现象是缺乏效率的,可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卫生服务参与各方之间的某种平衡,维护了各方的既得利益,因此是难以根除的。[5]

复旦大学徐鹏(2006)在其论文《红包现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中提出,红包现象是发生在医生与病人之间,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卫生改革进程中发生的一种不规范现象,是制度不健全的产物。全文从红包现象的形成,红包的影响与制度创新对杜绝红包的作用三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在红包现象的形成方面,作者认为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的不完全和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产生基础是有限理性状态;索要基础是医疗服务提供方对委托合约的不完备和可能不遵守;三是法律法规和惩治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违规成本不高,风险不大,医疗服务提供方接收红包的机会主义上升;四是我国现有公立医疗机构工资分配制度存在弊端,医务人员劳务价值未能得到体现,促使医疗服务提供方追求自身的利益。其次,在红包的影响方面,红包不仅扭曲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也是一种财富的掠夺,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此外,红包现象本身的负面影响也有很大的示范效用,从而影响了社会各界对医疗卫生改革的支持。最后,在红包现象的解决方面,作者提出了要加强对医疗服务市场的政府规制,改革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等三大措施去根除红包现象。[6]

王灵美(2009)在硕士论文《医疗行业潜规则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中首先介绍了潜规则的制度经济学的定义和一些创新理论,然后引入了医药厂商,政府和医院的博弈分析,从每个个体的利益最大化的效用函数中得出医药厂商获取利益最大化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创新降低成本,获取自身产品的垄断性,一是通过潜规则屏蔽其他对手获取自身的垄断性。进而提出当实施潜规则的成本大于创新的成本时,医药厂商就会选择潜规则的政策。从我国现有的体制来看,无论是在医药的生产环节还是在医药的流通环节都是弊病百出,这些都为潜规则提供了广大的生存空间,医药厂商实施潜规则的成本大大小于创新的成本,创新也就失去了动力源泉。最后,文章根据得出的结果,再结合国外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7]

(二)小结与评述

通过阅读了关于医疗潜规则的文献,笔者对该类的文献做出如下的小结与评述。

首先,在对医疗潜规则产生的原因分析中,都是假定医疗潜规则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固定的稳定状态,再联系这种状态所生存的社会背景,从现存的社会现状中得出医疗潜规则存在的原因,很显然的缺陷是,现有的研究没有为我们很好的解释现在的医疗潜规则的稳定状态是如何形成的。

其次,在对医疗潜规则产生的原因分析的过程中,作者们往往都忽视了我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体系,忽视了医疗体制对经济主体的决策是如何影响的,因而许多原因的阐述都是现象的描述,不能真正地说明潜规则存在的原因,稳定性的根源以及为什么没有取代正式制度成为新的正式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要努力的对象。

参考文献:

[1] 梁中堂.宏观视野下的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J].经济问题,2006,(03):12-17

[2] 蔡江南、胡苏云、黄垂、张录法.社会市场合作模式: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J].世界经济,2007,(01):1-9.

[3] 王涛.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潜规则产生原因及扼制途径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4] 郑磊.“裁判潜规则”的经济学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6.

[5] 杨善发.科尔奈对医生收受“红包”现象的研究及其启示[J].理论与方法,2005,(12):7-9.

[6] 徐鹏.“红包”现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管理,2006,(04):147-149.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卫生经济学;医疗改革;政府补贴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繁荣发展,行业的划分逐渐细化,行业间的交叉融合日益频繁,一些新兴行业门类纷纷出现。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如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科学,它应用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方法阐明和解决卫生及卫生服务中出现的现象及问题。研究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揭示上述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最优化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分析卫生系统改革和执行卫生政策的主要工具。

卫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首先,经济发达国家卫生费用的急剧增长促进了卫生经济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医学科研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诊疗手段和卫生设施、设备的现代化,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的剧增和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水平的提高等等原因,造成医疗卫生费用的大量增加。高额的医疗卫生费用对政府、企业主、劳动者个人和家庭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客观上要求分析卫生费用迅速增长的原因,寻求抑制卫生费用增长的途径。其次,卫生事业的社会化使卫生经济学的发展更加必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卫生事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装备越来越先进,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发展成占用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力的“卫生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卫生部门经济问题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始于70年代末期。1978年以后,卫生部门总结了建国以来卫生事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卫生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弊病和造成卫生资源严重浪费的原因,探讨卫生工作中提出的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着手改革管理体制,并采取了加强经济管理的措施,从而推动了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开展。1982年建立了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现在,在我国卫生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中国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卫生事业的经济性质和经济作用问题;②卫生事业的经济管理体制问题;③卫生保健制度的经济问题;④卫生费用的构成和发展变化的趋势。

这些问题所关注的因素无一不是制约我国当前医药领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问题的研究如何将直接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影响着我国的医疗卫生发展状况。

资料显示,虽然我国从09年就开始实行医改了,但实施的整体效果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自新医改实施方案公布后,各项配套政策在相继公布,而且已有许多省的实施方案陆续出台。然而,从所有已出台的方案和政策看,被称为"深水区"的公立医院改革并未发现有多少实质性的措施安排。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将对公立医院亏损项目进行全额补贴,以此减少公立医院过度医疗行为。此前,湖北省召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动员部署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这是继镇江、芜湖、鞍山、宝鸡等城市后,又启动的一个试点。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政府对医院的补偿只占总体运营费用的不足10%。而药品收入占到了医院总收入40%左右,医院的牟利动机也加大了"看病贵"的问题。但是,目前公立医院改革的进展很多还仅仅是局限在文字方案上,执行的配套具体措施还都没有真正出台。我国目前共有33万多家医疗机构,其中有7万多家医院,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分类登记的统计分析表明,营利性医院只占医院总数的不到1%。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都是非营利的,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些非营利性医院上,非营利性医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包括医政管理、医疗保险、药品监管等所有深层次的改革到此都将“戛然而止”。

中国的新医改已经行进了一段路程,但是公立医院迟迟还没有真正拉开帷幕,从它的迟缓的进程就可以看出改革者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谨慎,毕竟这是整个医改规划的核心,也关系到整个医改成功与否。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立医院的医疗改革迟迟不能执行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公立医院的多头管理令改革牵涉极广。财政部门管钱,负责给医院拨;卫生部门负责机构和人员准入;物价部门负责定价;社保部门负责医疗保险;税务部门照章收税;外经贸部门负责涉外管理;工商部门负责注册和审批;药品监督部门负责药品的监管;组织部门负责管理人员的任命和提拔;人事部门负责编制。这么多部门管医院,都有权力但又都很尴尬,造成了谁也不管或者是管也管不好的混乱局面,名义上是政府的医院,可到底谁是投资主体?谁是决策主体?谁是管理主体?谁是监督主体?这一切都不清楚,因此医院模糊的角色定位,造成了医院的失控状态。简单来说就是产权不清造成的。

而应该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将我国的医改事业顺利的推广开来,如何将我国的医疗卫生发展的更加完善更加利民,这些都是卫生经济学所应该关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卫生经济学正在努力的方面。可见,卫生经济学的发展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研究卫生经济学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医疗卫生始终是人民所关心和关注的话题,而与之相随的卫生经济学也将随之不断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张红.卫生经济学原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学界,2010,(12).

[2]吴焕.卫生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

[3]管兰芳.用卫生经济学原理解读新医改方案[J].吉林医药学报,2010,(2).

[4]郑长德.卫生经济学的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8).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一、“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基础

年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实施以来,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末,我县卫生国有资产总值达7.94亿元,比末增长217.6%;医疗总收入达4.86亿元,比末增长440%;各级政府投入达14956万元,比末增长率400%;财政性卫生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6%,比末提高3个百分点。

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1679个;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病床数达到3272张,比末增加1837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2.05张,比末增加1.12张;有各类卫生人员4987人,比末增加854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7人、比末增加0.61人;人均期望寿命从末的72岁提高到末的73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由末的13.72‰、17.96‰、101.29/10万降到末的6.06‰、9.02‰、6.79/10万。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全覆盖。年参保人数达到138.04万人,参合率达到97.2%,进一步提高了筹资水平和住院费用补偿比例,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到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4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26%,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倍。与此同时,城镇医保覆盖16万人,城乡居民参保超过154万人;城乡医疗救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县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县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

3.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不断增强。健全了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执法监督大队、精神病医院为龙头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稳定在95%以上。全县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现了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报告质量和疫情监测敏感性逐年提高,传染病总发病率从2005年的528.03/10万下降至年的295.03/10万。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在69个乡镇卫生院设立了艾滋病监测哨点,覆盖了各重点人群;所有县级医院均具备艾滋病检测能力。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到99%以上;碘缺乏病防治达到国家消除标准;建立了精神专科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指导机制。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全县妇幼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效显著。建立起食品、学校等公共卫生日常监管工作机制;成功处置人感染猪链球菌、三聚氢铵问题奶粉事件、甲流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有效保护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围绕“微病不出村(社区)、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中心镇、重病不出县”的思路,积极做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期间,共争取到中央拉动内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妇幼保健院、村卫生站建设项目129个,争取上级资金7796万元,改扩建医疗卫生机构75个,新征用土地168亩,改扩建面积66257平方米。年,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采购,并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急诊综合楼和第二住院综合楼、县康复医院改扩建项目已开工建设;县中医医院住院综合楼、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工程已投入使用。

5.卫生科技教育稳步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期间,全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水平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获省级科研成果奖2项,市级科研成果奖5项,省级科研立项4项,市级科研立项15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4项,发表部级论文67篇,省级论文278篇。人才培养速度加快,期间,有4800人参加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资格培训考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实际录取1400人;完成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300人,技术骨干培训600人,农村全科医师转岗培训6600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2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10人。制发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城乡对口支援制度逐步健全,累计抽调205名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

6.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德医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医疗机构实施“16个核心制度”为重点,坚持在“质量、安全、服务、费用”四个主要环节上下功夫,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共建成等级医院14所,其中,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所、二级乙等综合医院1所,一级甲等综合医院11所。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建成省级乙级重点专科,县中医医院骨伤科、中风病专科建成省级重点专科,中医儿科、脾胃科、康复理疗科建成市级重点专科。

,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量为3017352人次,入院总人次数达130048人次,分别比“十五末”增长6.51%、134.29%。加强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县卫生系统开展“十佳健康卫士”、“十佳护士”、“十佳村医”评选活动,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塑造了卫生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7.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加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工作,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高升、偏岩等18个乡镇创建“农村中医先进乡镇”工作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巩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成果。全县中医药从业人员已达611人,中医病床556张,年,完成首届“全县十大名中医”评选,中医药得到健康发展。

8.卫生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以职业卫生、放射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为重点,开展了各项专项行动,推行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加大医疗广告监督力度,开展打击“医托”专项行动,食品安全、就医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十二五”期间,党和国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增加财政投入,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居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二是“十二五”期间,我县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全县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明确提出了卫生事业的投入补偿政策,各级政府对卫生的投入不断加大,卫生事业发展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经济条件。三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的服务需求也不断提高和增长,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但是,我县卫生工作也正面临着多重挑战,尤其是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县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制约卫生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科学稳定的卫生投入与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公平性和绩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仍然较为薄弱,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亟需提升;卫生人才、科技、信息化等建设仍然较为滞后,卫生软实力提升尤为迫切。此外,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卫生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坚持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坚持预防为主、以社区和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依靠科技与人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转变卫生发展方式,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医药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惠利于民。坚持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全县人民病有所医。

2.坚持立足县情,协调发展。坚持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探索建立有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3.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公平。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正确处理各方关系,兼顾供给和需求等各方利益,切实增强公共医疗卫生的公平性。

4.坚持政府主导,突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大投入,重点向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倾斜。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全面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重点工作,促进医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发展目标

到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药物制度体系,形成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城乡居民各项主要健康指标力争全市领先,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到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基本配置要求,重点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系统建设和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开展重点疾病监测,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和管理,完善专病监测系统。健全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和信息管理制度。加强职业病防治,县人民医院要达到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县精神病医院要在年年底前完成竣工并投入使用。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完善健康素养监测体系。

2.加快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县妇幼保健院为主体,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县妇幼保健院年要达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标准;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产科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完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建设。

3.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日常准备、应急队伍、应急处置等方面能力建设,完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平台建设,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急物资储备,积极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不断提高卫生应急水平。

4.强化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卫生监督体系,年,全面启动国家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项目。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能力建设,完善检测网络直报系统。继续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强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执法等卫生监督及其技术支撑机构的能力建设。

(二)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对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岳阳镇、龙台镇等55个乡镇卫生院和495个村卫生站的业务用房根据医改相关政策及时申报项目进行改扩建;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配置必要的急救设备和救护车;引进社会资本,新建1所非公立医院;逐年对各级公立医院的医疗设备,根据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更新与补充;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55000万元。

通过人才引进、专业能力建设、进修和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卫生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卫生队伍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十二五”期间计划临床进修、学历教育、乡村医生适宜技术培训、继续医学教育8500人次左右、规划投资1000万元。建立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医疗机构制度,鼓励和引导县级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加大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力争达到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每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85人,每千人拥有执业护士1.45人,60%以上医生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全科医学的医科毕业生达到同期毕业总数的30%以上;卫生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率和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三)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全面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继续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步扩大服务内容并确保覆盖全民;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加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逐步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餐饮卫生、饮用水卫生、精神卫生、卫生应急等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针对重大疾病防控、重点人群健康、健康危险因素三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着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进一步强化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落实艾滋病病人“四免一关怀”政策,完善美沙酮门诊工作。全面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和措施,新涂阳肺结核病患者治愈率≥85%。开展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6%以下。以乡(镇)为单位强化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接种率达到95%以上,使疫苗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维持无脊灰状态,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全县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保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充分重视和有效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巨大挑战,全面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加强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和预防性干预,到年底,重点慢性病病人规范化管理率达到60%;开展儿童伤害干预工作;加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治疗,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达到70%;扩大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覆盖面,加强龋病和牙周病防治工作。

3.不断加强妇幼等重点人群健康促进。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巩固提高“降低孕产妇死亡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成效,进一步做好以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为重点的农村常见妇女病防治工作;为农村生育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费增补叶酸,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重点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对危重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诊治和管理水平,开展儿童贫血干预,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开展“健康学校”工程,整体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强化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公共卫生服务。加大职业病防治力度,加强对重点职业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开展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

4.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卫生创建和健康城市示范建设活动,争创省级卫生县城。推动以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扎实推进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认真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加强对农村饮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水点的水质监测,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质量和卫生防病效果。

5.加大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完善卫生执法监督网络,全面推行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继续实施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片区派驻制度和协管员制度,提高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卫生监督覆盖率。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实现行政许可、日常监督、行政执法等卫生监督工作全面信息化和数据网络直报。加强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和采供血的综合执法监督力度,公共场所实施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95%,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90%。

(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到年底覆盖率分别达到93%、93%、95%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5%、70%、80%。全面开展新农合儿童白血病、先心病保障工作,逐步推行妇女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重性精神病,耐药性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等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在资助城乡所有低保对象、“五保户”参合的基础上,对其医保报销后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救助。全面推广就医“一卡通”,到年在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地区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逐步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门诊费用总额预付制和住院费用床日付费制等支付方式改革。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

“十二五”期间,以群众受益为“标尺”,攻坚克难,不断把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推向深入。全面深化“五惠民、四分开、三协作、二发挥”的主要工作措施。“五惠民”包括:一是强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优先发展县医院;重点加强中心镇卫生院等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大力拓展优质医疗资源。二是改进群众就医服务。县级公立医院普遍开展预约诊疗、优化诊疗流程、普遍开展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和医保费用即时结算等改革措施。三是加强医药费用控制。全面实施单病种费用控制工作,严格上网采购并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进一步推广检查结果互认,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不断规范医疗机构网上药械集中采购,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费用增长。四是完善医疗安全监管。全面推进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完善医院等级评审、目标考核、不良执业行为计分、院务公开和医德医风考评“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五是提升中医药服务。“四分开”是:进一步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三协作”是:一是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全方位开展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中心、乡镇卫生院,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使群众在基层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二是加强基层人才培训。加快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全面实施全科医生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三是加强远程医疗工作。全面推动各级各类医院深入开展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二发挥”是:一是进一步发挥医务人员积极性。二是发挥群众监督、理解、支持的作用。

(六)建立和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建立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站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按规定比例使用。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推广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确保临床首选和合理使用。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人民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规范基本药物配送。建立完善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医用耗材网上集中采购与监管信息平台。

(七)完善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立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物监测与报告网络,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与食源性疾病信息的报告系统与互动机制。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与调查处理工作,认真组织和参与查处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落实政府责任,健全监管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专业监督队伍建设,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加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力度,强化餐饮服务环节监督执法的目的性、针对性、威慑性;加强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体系,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安全预警制度,加大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整治力度,加强监督性抽验及风险评估,探索保健食品科学监管模式,形成监管合力,增强监管成效。

(八)大力推进中医工作

支持特色中医事业发展,实施名院、名科和名医战略。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和服务。推进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建设。健全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中医科(室),中医药人员比例达2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有1名中医或能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全科医生;村卫生站中医药服务量达到40%以上。推广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工程,继续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项目。

(九)提升队伍能力和科教水平

1.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合理确定基层卫生人才规模,着力提高基层卫生人才服务能力,实施“工程”、“六大项目”,建设“三大基地”,创新卫生人才评价、流动配置机制,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落实绩效工资制度,保障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以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为主线,健全医学终身教育体系。增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数量。以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为主要途径,大力开展全科医生队伍培养。完善逐级进修制度,建立继续教育管理网站。

2.努力提升医疗科技水平。集中优势资源,精选研究方向,促进学科交叉,围绕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需求,优化重点学科布局。建立健全医学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推广机制,每年筛选、推广1-2项适宜卫生技术,促进城镇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提高。

(十)提升卫生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进全县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卫生信息管理等内容的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主要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加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加强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要建成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医院;加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县、乡远程医疗服务;加快“一卡通”的实施,居民健康卡的发卡率达到60%。大力开展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卫生信息的标准化和安全体系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卫生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实施卫生“十二五”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卫生部门要加强全行业管理,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提升卫生整体服务水平。

(二)增加政府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政府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卫生财政资金监管,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转变卫生管理方式。进一步转变卫生管理职能,突出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在规划、准入、监管等方面的职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卫生宏观调控和全行业管理。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加大卫生法制教育与宣传力度,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理念,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和促进事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办事程序,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全系统岗位设置和分级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设岗合理、分级聘用、科学考核、按岗定酬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各类卫生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投入和激励机制,建立高学历中青年技术骨干培养机制,为中青年卫生技术骨干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鼓励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个学历层次,逐步减少中专在学历结构中的比例。

(五)营造卫生和谐发展氛围。加强卫生系统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以卫生文化引领卫生事业发展。大力倡导卫生人文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时期卫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增强全县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激发推动事业发展、服务人民健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突出技术、人才、科研三个重点,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稳步推进特色专科建设,提高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技术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湘赣边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交流合作四个平台建设,重点实施卫生计生“23511”工程,即在全市医疗单位打造20个特色专科,公选30名35岁以下卫技人员担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副职或市属医院中层干部,培养50名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100名本土化乡村医生,招聘1000名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含博士研究生10名)充实卫生队伍。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特色专科建设

积极推动市人民医院妇科、市中医医院中医肺病科、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专科(特色专科)、市集里医院眼科和神经内科、市骨伤科医院骨伤科等长沙市医学重点专科在建项目的建设,力争一次性通过评审验收。在市临床医疗、公共卫生等领域着力打造20个特色专科。各单位要科学制定医学特色专科建设规划,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促进相关学科集中交叉,提升科研技术内涵,扩大学科辐射影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仪器设备配备,为医学特色专科建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使其成为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临床诊疗中心。以医学特色专科为依托,在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名医工作室、镇和镇名医工作站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创建长沙市名医工作室2家,名医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家,加大名医名科宣传力度,发挥名医工作站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基层卫生技术水平。(宣传教育科技科、政工人事科、医政医管科)

(二)强化人才培养教育

加强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全市遴选50名45周岁以下的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进入我市医学后备人才库,由各单位制定培养计划,一年一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资格。支持后备人才到省内外知名大医院学习、进修,支持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为学科后备人才申请科研课题、积极创造条件。与长沙卫生职业学院联合开设乡村医生定向委培班,5年内定向培养100名乡村医生,充实乡村医生队伍。5年内招录1000名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含博士研究生10名)充实卫生队伍,激发队伍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力度,储备卫计事业发展后备人才,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全市公选30名35岁以下卫技人员担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副职或市属医院中层干部,充实医学管理人才队伍。积极申报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逐步把全科医生培训作为所有新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工作毕业生的必经阶段,到2020年,实现注册全科医生达到2名/万人。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十三五”末,所有新进二级以上医院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率达100%。(宣传教育科技科、政工人事科、医政医管科)

实施卫计人员“双向交流锻炼”,市属医疗单位临床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前必须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6个月,同时安排基层医疗机构骨干医师分批定期到市属医疗单位培训;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卫技人员通过参加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及专项适宜技术培训等模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政工人事科、宣传教育科技科、各医疗卫生单位)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精准医学,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重大慢病防控是国家、省卫生科技重点专项计划,各单位要依托国家、省、市科研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医学科研项目,努力在重大、疑难疾病以及突发传染病防治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提升卫生科技创新水平。“十三五”期间,争取省级科研项目10-20个,市级科研项目10-20个,本级科研项目20-30个。结合我市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谱改变的实际,争取3-5个区域内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重要疾病防治项目,3-5个本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重要卫生问题开展联合研究和探索联合攻关的项目。继续做好基层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培训工作,探索建设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以常见病、多发病、肿瘤疾病预防和孕产妇保健领域等适宜技术为重点内容,推广一批特色鲜明、技术规范、疗效确切的新技术,促进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宣传教育科技科、各医疗卫生单位)

(四)促进学术交流合作

推广和普及远程会诊平台,加快新技术、新项目的应用,探索建立医学重点专科与省内外知名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创新平台。针对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中重大疑难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关键问题,争取每年能引进安全有效、经济适用并有竞争实力的技术4项。鼓励并支持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承办省级甚至部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搭建医疗卫生人员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提升能力的平台,扩大在省内外医学领域的影响力,打造医疗卫生服务向创新型、外向型、多元化、开放式的科学教研全面发展的新格局。鼓励专业和管理人才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分享科研成果。(宣传教育科技科)

四、保障措施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农村医疗卫生属于公共产品,正处在一个市场失灵的领域,正是公共财政发挥作用的范围。文章在论述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的经济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方面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公共财政;政策建议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全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内容。发改委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可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目标是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具有较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正是一个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此时,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福利。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共财政作为支持政府行使其职能的主要手段,需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反思当前公共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支持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公共财政如何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更公平、更有效率地发挥其作用十分必要。

一、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环境下,常常存在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失灵等市场失灵的情况。公共财政的基本出发点是“市场失灵”的现实,其理论核心是“公共产品”理论,其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确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和活动空间。从公共财政来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以市场失灵为存在前提和范围的,即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范围和领域,政府不必介入,而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范围和领域,才是政府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

公共财政的存在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如果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采取的干预、调控和其他所有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等无形产品都看作是政府部门提供、生产的“公共产品”,那么“市场失灵”和“公共产品”理论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的。卫生领域正是存在市场缺陷,是市场失灵的领域。主要表现在卫生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保险市场的缺陷以及卫生服务的外部性。许多卫生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是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同时,对卫生领域的投入能提高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不致于让部分人因为贫穷而不能享受基本的健康权,是公共财政实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职能的要求。

二、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财政体制的变迁,1980年后我国的卫生体制也由计划经济医疗卫生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医疗卫生体制过渡。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下,政府将医疗卫生等众多具有社会公共服务性质的行业推向了市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而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公共财政的卫生筹资系统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一)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规模分析

卫生总费用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支出的总和,反映了一个国家医疗卫生的总体水平,由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构成。这三者间构成比例的不断变化反映了各方在医疗卫生支出方面责任分摊的变化。而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则是衡量一国卫生投入的总体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整体对卫生领域投入的高低。表1反映了1980年以后我国卫生总费用的构成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体制转型以来,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数量急剧增长,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1980年的143.23亿元,增长到2006年9843.3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3.15%上升到2007年的4.52%。但是,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要求,而发达国家如英国为8%、德国为11%、美国则超过了15%。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卫生投入在总量上严重不足。而且,从卫生总费用的构成看,不难发现,政府的卫生预算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36.2%下降到2000年的最低点15.5%,再到2007年的20.3%;个人的卫生支出在1980年仅是21.2%,而到2001年却高达60%,之后逐步下降到2007年的45.2%。可见,体制转型以来,卫生总费用虽在快速增长,但政府和社会的卫生支出比例基本是逐年下降,个人的卫生支出比例不断增长,表明政府和社会的卫生支出责任在减少,而个人的卫生责任却越来越大。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各国的实践来看,都是很不合理的。一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增长,政府的卫生支出也应不断提高。

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构成时,发现问题更为严重。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由1991年的12.54%下降到2002年的6.23%,而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由1991年的80.73%上升到2002年的89.11%,12年间上涨了8.38个百分点,年均上涨0.7个百分点;而同期农村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支出的比重一直低于40%。可见,占我国总人数70%以上的农村人口享受到的公共财政卫生支出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医疗卫生费用要自己承担,加之农村收入低、医疗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大量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二)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结构问题

1.政府间医疗卫生支出不均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包括的种类很多,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医疗保健服务等,依据产品的竞争性、排他性和外部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属于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提供财政支持是财政的责任。通常,外部性越强的公共产品应由高端政府负责投入,地区内、外部性弱的公共产品由低端政府负责投入。我国政府间卫生投入责任划分,纵向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医疗卫生支出十分不均衡;横向上,各省级政府之间卫生投入差异性明显。以2006年数据为例,国家财政卫生总支出为1320.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支出1296亿元,占国家卫生总支出的98.16%,中央财政支出24.23①亿元,仅占不到2%,这与体制转型以来,我国政府在卫生领域形成的分级管理、分级投入,本级财政只负责本级卫生机构,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县为主的卫生财政投入体制等卫生政策相关。这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上的差异,加之分税制下我国县级财政收入的缺乏,造成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投入的严重不足。而且在这种以地方政府负责筹资的医疗卫生政策下,由于各省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能力上的差异,进而导致各省市在卫生领域财政投入水平的差异明显。横向上,在现行卫生投入责任主要在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下,因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的差异,导致各省市人均卫生投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各省之间人均卫生经费差异比较大,以2007年为例,人均卫生经费财政投入,北京为728.43元,而湖南仅有93.15元,是北京的八分之一,这种巨大的差异在其他年份同样存在,且差异更大。可见,以地方政府负责卫生筹资的政策加剧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省市之间在卫生服务上的不公平性。2.城乡间卫生支出不均衡。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政府卫生投入结构在城乡间呈现非均衡性,加剧了城乡间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卫生总费用城乡分配不均衡以及政府卫生事业费分配的城乡不公平。以2004年为例,58.2%的农村人口卫生支出只占卫生总费用的34.9%,而41.8%的城镇人口卫生支出却占卫生总费用的65.1%。农村人均卫生经费只有301.6元,而城市卫生经费为1261.9元②,是农村人均费用的4倍多,如果考虑收入水平的话,农村人口的医疗卫生费用负担相对城市人口将更大。虽然随着城市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占据了城市的部分卫生资源,但短期内城乡间卫生总费用构成的非均衡性难以扭转。这种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卫生服务获得的不公平性。财政用于卫生的投入,更加侧重于城市,城乡间卫生资源分配很不公平。

(三)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效率分析

我国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总量本来就偏少,而且这些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并未产生较优的效率,主要体现在:政府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资金缺乏科学的运作机制。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资金运用效果缺乏科学的考核、监测指标体系,缺乏资金运用效果的信息机制和改善资金运用的决策机制,造成农村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资金的不足与浪费并存,农村卫生发展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房屋设备的更新、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重一次性投入、轻经常性维护,使农村稀缺的卫生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健康效益,政府有限的资金用于养人,而不能用于改善服务。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乡镇卫生院,由于技术、服务和管理上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不适应农村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服务质量下降,服务能力萎缩,大部分面临着生存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发展和农民健康目标的实现。

三、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费用的公共财政支持

要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目标,要求医疗卫生事业的目标应走向全民健康保障,目前只面向部分人的医疗保障体制不仅违背了公平性原则,而且成本很高。加强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的公共医疗卫生投资不仅是出于公平的考虑,也是最具有效率的。因此,加大财政农村公疗卫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公共财政原则,基本公共卫生支出应主要由本级财政和上级财政共同负担,但由中央政府决策支出将使得社会福利水平更高。因为中央政府考虑了每个决策对全国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某个地区的影响,把所有的外部性都内部化了,再加上地方政府税收权力和财政收入的限制,难以支付公共卫生系统的建设,所以中央政府能够提供最优的公共卫生支出。除此而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农村卫生投入应纳入政府的总体预算,以防止地方在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上的随意变化和压缩,保证基本医疗和保防工作的正常经费。

(二)建立农村医疗卫生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投入不足的一个因素就是地方财政的困难,而地方财政尤其县乡财政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分税制,尤其是省以下分税制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因此,要在分税制的框架下,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财力,使三者达到一个合理的配置,尤其要尽快把省以下的财政体制推进真正的分税制的轨道。但在各地方分税制体制的设计中,在合理配置财权之后,必须再配之以合理、有力的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以确保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的财力与其事权大体相一致。这是因为在我国,基层政府担负着直接向70%的居民提供大部分公共服务的任务,但由于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尤其是贫困地区县乡财政缺口十分巨大,根本不能保证向本地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只依靠县、乡镇政府的力量建设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实现各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均等化,要加强中央政府向农村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要建立对农村医疗卫生的专项转移制度,通过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专项资金,控制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总量,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基层政府对医疗卫生转移支付资金的滥用和压缩。但是,由于中央专项拨款一般要求地方配套资金,这样恰恰给发达地区提供了便利,而对贫困地区来说,专项拨款越多,反而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对此,中央财政可以根据政策目标和某些特殊的因素,给予一些地区以非对称性专项拨款,比如对于民族地区、困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每年可从中央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通过非对称性专项拨款的形式予以扶持,使那里的农村居民尽早享受到一般标准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达到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三)转变公共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补贴方式

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主要集中在服务供给方(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的需求方(农民)补贴很少。这种补贴机制是适应传统时期农村普遍缺医的现实情况而建立起来的。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问题已经解决,主要的困扰是没钱看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政府原有的补贴模式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除对少数医疗机构缺乏的偏远地区,政府加大对医疗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外,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尽量交给市场来调节,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价格。政府转而补贴服务需求方,支持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农民购买医疗和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

(四)改进农村卫生服务公共财政投入方式,提高产出效率

公共卫生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领域负有责任,但并非一定要由政府来直接组织生产经营。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采取政府包办农村卫生机构的方式直接生产和组织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证明,这种政府直接提供农村公共卫生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要求,其弊端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监督机构缺乏,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经营者的自得不到真正落实;人员负担过重;缺乏竞争意识导致的低效率等。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医疗体制改革;构建

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与社会和谐休戚相关,医疗卫生事业服务所有人群的生老病死,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众民生事业。正因为如此,医疗卫生事业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代表了社会发展水平,也包含着科技进步,维系着社会基本关系,反映出社会根本制度。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缩影,是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高度发展的标志。但是,医患关系紧张,彼此缺乏信任,医疗纠纷增加,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医保覆盖面低

2004年的调查显示:32.3%的城市居民,59.9%的小城镇居民,79.4%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这与政府的卫生经费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我国投入的卫生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0.4%~0.5%之间。2004年预算内卫生事业费和卫生基建投资为1274亿元,占GDP的0.9%,与上年持平,人均仅98元。可见,我国在公共卫生支出上的比例是与当前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医疗保障的发展落后于经济水平的发展,离建立起覆盖全体国民的,保障公民人人享有最低医疗保障还有很大差距。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1)医疗卫生资源在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我们来看两组数据,第一组:城市医院的病床数上世纪80年代平均35%现在为65%;第二组:农村乡镇的卫生从业人员上世纪70年代平均为350万人,到80年代降为250万人,现在更降为不到50万人。这两组数据表明去乡镇卫生医院看病的人在减少,乡镇卫生院在萎缩,医生在减少。即是说,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平,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农村的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地方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农民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2)医疗卫生资源在医疗卫生服务层级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合理的医疗资源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社区医院是根基,大型医院是塔尖。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小病进社区医院,大病和疑难病症才进大医院。而现在的情况是:本应该承担常见病和预防保健任务的社区医院冷冷清清,而大医院却人满为患,使得医疗资源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型。这种不合理的医疗结构导致了各大医院不断扩大规模,争相重复购进大型医疗设备。而社区卫生服务由于资源短缺,导致服务能力低下,从而不能适应群众的卫生服务要求。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出现“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的现象。许多县、区医院甚至一些中小地市医院连续几天见不着病人,医院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而病人在中心城市大医院却半夜去排队都挂不上号,甚至出现了“专业号贩子”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现象。

(3)医药费用过高看病贵是当前广大群众的普遍看法。2005年8月9日-11日,中国青年报对全国733名30岁以上公众调查显示:89.8%的人认为看病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比10年前增加了,81.2%的人认为医院是营利机构而非公益性机构,导致“看病贵”的最主要原因是药费高。现在各大医院以药养医、以设备养医的情况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收入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医生动不动就给病人开大处方拿药,大仪器检查。医院要生存,就必须自己找出路,这个出路主要就是药品、诊疗收费。在目前技术性收费不高的情况下,以药养医是普遍现象。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和仪器使用费挂钩,药价虚高现象屡禁不止。成本只有几十元的药品,经过定价、销售等环节到消费者手里可以高达几百元。近年来,药价虚高已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尽管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干预下,药品已经过多次降价,但降价的药品很快就不见了,过些日子换个包装又以新的品名、更高的价位出现了。

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各级政府要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体制的财政投入。大力购置现代化医院所需仪器与设备。为医务人员提供必需的现代化医疗手段。

2.面向基层,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4]。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不仅是平衡卫生资源的分布,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缓解老百姓“看病难”之苦。如果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都能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一些多发病、常见病在基层就能解决。患者就不用“一窝蜂”地涌进大医院了,“票贩子”自然就会失去“立锥之地”。

3.全民覆盖,以各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辅助,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在看病就医方面给广大群众吃一颗“定心丸”。

4.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广大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服务,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而实现“重治疗”向“重预防”的转变,坚持预防为主,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5.公立医院要坚持以公益性为改革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各级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特别是要摒弃只想赚钱的“趋利”行为,进一步促进医患和谐。

6.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负担。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同时还要尽量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挤掉药价中的水分,保障群众的基本用药。药品监督管理和物价部门,要加大审批和监督力度,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的利益链条,以降低群众的药费负担。

7.加快医院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走优质、高效、低耗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实施绩效挂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工资管理机制和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制。要在公立医院广泛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制定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向重点岗位、关键岗位、技术岗位以及一、二线倾斜,拉大岗位间的薪酬水平差别。激励广大员工节省卫生资源,增加经济效益。强化增收节支的现代化成本运行机制,既要提高医疗收入,又要降低医疗成本。

三、前景展望

1.进一步普及社区卫生服务

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中明确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蓝图,并要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在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对社区卫生服务稳定的投入机制。要普及社区卫生服务,要保证并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为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政府对社区医院充足、正确的投入是关键。加大政府对社区医院的投入,并不是说要将先进的设备,高级的房子投入给社区,而是说要加快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培养,加大基本医疗服务投入和预防保健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承担起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建立对社区卫生服务稳定的投入机制,调整卫生投入结构,新增城市卫生资源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

2.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首先,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要确保尽可能多的农民进入到该制度中来,针对仍有一些贫困地区农民因10元缴费而被拒之合作医疗之外的情况,国家应该在这些地区将10元的标准下调,国家则多一些补助。要使医疗卫生事业归位于“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牢固的国民健康基础,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建立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科学的宏观调控机制,使医疗卫生事业能够从正常渠道补充源头活水,消除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执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其次,在加大农村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中,要确保卫生经费能确实让农民得到使用。这样的措施使得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大大增强了,值得其他农村地区借鉴。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负担。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同时还要尽量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挤掉药价中的水分,保障群众的基本用药。药品监督管理和物价部门,要加大审批和监督力度,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的利益链条,以降低群众的药费负担。

3.全面推进医药分开

首先,要调整医疗的服务价格,尤其要注意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的价值。但需要强调的是,医疗服务性收费的标准应该是逐步地在适宜的时候提高。只有当社区卫生服务得到较好地发展后,大医院提高技术性收费才是可行的。如果社区医院的服务没得到保障,而大医院提高的技术性收费又将会把许多人挡在医院门外,人民的看病问题仍是没有得到保障。

其次,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切断医院收入与药品收入之间的关系。应该把医院的门诊病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使之与医院外的药房一样独立核算,照章纳税。病人既可以凭处方在医院内的药房购药,也可以在医院外的药房购药。这样使医院内的药房与医院外的药房形成平等竞争,从而让医院药房药价高的情况好转。

最后,要辅之严格的监管体系。针对医生开大处方的现象,医院配有相应的药剂师对医生开出的处方进行复核,对于违反规定的医生要给予处罚。针对大医院争相引进大型医疗器械设备的情况,医疗监管体系应该注重进行医学技术评估,对高、精、尖技术设施要做到统筹规划,避免不顾需要和社会效益的只讲规模求数量的错误做法。

4.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医学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援朝,范亚飞,赵国华.和谐社会 民生为大[N].光明日报,2009-3-30.

[2] 高洁,李梦辉.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北方经济,2007,(17).

[3] 毕景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及完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9).

[4] 秦小红.试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当代财经,2007,(5).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一、老年疾病的分析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也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许多新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本课题研究调查期间,一共对铜仁市15家县级以上医院的行政领导人员、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该地区,老年疾病主要有10种,这是能走动或者是患者家属送来医院进行救治的疾病,而在广大的农村,有很多老年人一般的疾病,只要能在自己承受的痛苦范围之内,都不采取治疗,偏远地区的老年人,更有甚者为了给子女省钱,哪怕自己再疼痛难忍,依然坚持在家,不到大医院检查,接受治疗,且子女没多少钱,也只能看着自己的父母遭受疾病的折磨。这种情况在乡村确实存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年轻人出门打工,对空巢老人的照顾不周更加突出。“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从老龄化速度看,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2021—2035年,中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人。”因此康复医学在老年疾病工作中会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调查的数据显示,在铜仁市的老年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支气管炎、脑性瘫痪、神经衰弱、中风、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冠心病等二十多种疾病。同时,这应该也是我国和全世界老年人易患的疾病。

二、康复医学发展的影响因素

康复医学的一个服务对象就是老年病的康复与治疗。因此,康复医学对于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1.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影响因素。

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对于康复医学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老年疾病治疗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调查数据中,有51%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有37%的人认为本单位的康复科工作开展一般,不是很好,有2家县级医院还未开设康复科。因此,可见老年疾病在医院的康复治疗也不是那么理想。

2.康复医学发展影响因素。

中国的康复医学,已经逐渐从传统康复医学向现代康复医学过渡发展,传统康复,主要是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而现代康复则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包括OT、PT、ST、SW、RE等项目在临床上的运用。技术手段和医疗设备都是全新的。那么对老年疾病的治疗也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一,当前康复医学对于老年疾病来说,是近期的发展服务目标。还没有真正地与老年疾病治疗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开展康复医学本身就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但是还未真正的落实,有的医院也才刚刚起步,对于老年疾病的康复治疗,还未提上真正的日程安排上来。总体来说就是医院对康复医学重视发展因素与医务人员的自身对康复医学的认识性因素。第二,患者方面,因为老年疾病多数本身就是一个慢性病的治疗,现代康复医学的治疗费开支必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中小城市,低收入家庭,必然也是让患者和患者家属担忧和必须承受的问题。同时,对于康复医学对老年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的作用有多少。是否有必要进行康复治疗也是患者和患者家属思考的问题,如果有一些疾病已经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那患者或其家属也会放弃治疗。所以说康复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其治疗和康复的费用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3.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医疗水平也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在西部落后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还欠发达,康复医学的发展当然受到了阻碍。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空巢老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首先要明白空巢老人的概念以及分类,刘克仁学者在他的《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生存状况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毕业论文中,是这样给空巢老人定义的:空巢老人是指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来自空巢家庭,二是年龄在60岁以上。他把空巢家庭老人分类为来源于完全空巢家庭、半空巢家庭和隔代空巢家庭的老人。因为这些空巢老人疾病治疗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费用由谁出,由谁来照顾,得病了是否愿意到医院去治疗。康复医学的治疗对于这样一些特殊的病人是否能够起到作用。笔者在调查时问及是否许多农村老年人患病后都不愿意到医院接受治疗,而是在家中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有26.3%的医务人员认为会有60%人不愿意到医院进行救助治疗。康复医学对于老年病的治疗,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即空巢老人疾病的康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医学人文因素的影响。

康复医学涉及老年疾病的临床治疗和临终关怀,因为老年疾病一旦不能治愈的情况下,对于老年人是临终关怀显得比治疗更为重要,因此,在此过程中,对于“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原则,以及在保护个人权益和隐私方面,应当尤为重要。对于农村的空巢老人来说,他们在个人权益维护方面以及法律意识淡薄,不懂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老年病人由于身体、疾病原因,都更需要有耐心、细心的专业人员照顾。因此,在老年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医院、医务人员,更应加强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对于患老年疾病的特殊群体要加以特殊对待。

三、改变康复医学对老年疾病的治疗途径

治疗疾病,就是要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但是,这只是医学的传统目的,现代的医学的目的应将治疗、照料与疾病管理以及疾病预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1.治疗疾病、照料护理无法治愈者。

老年人由于各种功能衰退,疾病的抵抗能力低下,与非老人群相比,他们易患各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因此,老年人及老年患者的利益不仅包括抢救生命、预防疾病、治疗疾病,还包括对慢性病情的护理和照料,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据统计,在60~70岁人群中,大部分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到80~90岁患有三种或者更多。85岁以上的老人至少有半数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进行日常生活。”康复医学对于老年人来说,生命质量的提升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2.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老年疾病的治疗、康复,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随着老年化人口的不断增多,政府对老年社会的投入也会随之增加,但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全靠政府的财政资金的预算与支配。还有就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疾病和健康的关注与关心。政府在投资和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到医疗卫生行业中,特别是老年医学发展事业中,在政策上的优惠、照顾和鼓励是非常关键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对于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疾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政府对老年医学的重视程度,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资金的投入。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和发展程度。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到目前为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3.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

现代康复医学人才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光懂得康复医学知识,更应该学习和了解医学人文相关的知识。而目前在工作岗位上的医生、技师和护士,对于医学人文知识的欠缺,是康复医学对老年疾病治疗的一个影响因素。当然,不只是医学人文知识,还有医学心理知识,都是需要医务人员掌握的重要内容。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培养。第一个方面,就是最基层人才的培养,高职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这一类人才最主要是技术型的人才,对于他们来讲,技术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强调的技术性人才;第二个方面就是本科层次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对于本科层次的康复医学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术,是临床理论知识和技术双重强调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个方面,是研究生型的科研或临床技能型人才,这是对康复医学的前沿和实践进行深度的专业研究型人才。在专业人才方面,比如护理专业可以开设康复护理专业或方向,为医院、社区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专门、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四、老年医学疾病的转归

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有的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康复作用。任何疾病的转归,无非就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康复,另一个就是走向反方向,是很多人,包括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最不期望的结果。但是在对于老年疾病来说,更多的疾病会是走向第二个方面,很多疾病是无法能够得到彻底康复和复原的,甚至会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老年疾病对康复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对老年医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支持和扶持康复医学发展;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逐步建立临终关怀医院;就目前情况下,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开展社区老年康复医院;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合理培养康复医疗卫生人才。老年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老年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也离不开老年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所有学科以及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和支持。作为康复医学来说,临终关怀知识和死亡教育的普及显得更为重要。如何更好地对医务人员、老年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有待于下一步的研究。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了解老年疾病,认识康复医学在老年疾病中发展的影响因素,积极探讨和发展老年康复医学,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注重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为老年人和老年疾病服务成为康复医学对老年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的关键。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学者经历展行事风格

2003年即黄如欣到厦门市卫生局任职的第二年,时逢“非典”。由于当时我们国家缺乏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机制,疫情信息极其有限。人们不知道“非典”到底是什么样的病,举国上下一片不安。“从医学发展规律和我的业务专业知识的角度看,我认为传染病并不可怕,任何传染病都是可防可控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无非三个――一是控制传染源;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三是保护易感人群。当时我们面临的情况是:不知道传染源是什么,要控制就比较难,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控制患者;因为不知道是什么病毒,所以对它的传播途径也不太了解,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跟患者接触;同时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保护那些免疫力比较低下的人。”基于这样的原则,厦门市卫生系统在当时的防控工作上,由于有了科学的防治策略,做到了有力、有序。“现在回过头来看,非典的影响会波及那么大的范围,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主要是与没有做到科学防控,甚至与有的地区信息不够公开有关。”黄如欣感慨地说。

当厦门市卫生局决定把所采集到的疑似“非典”病毒样本送到国家相关部门做鉴定时,最初地方上也有一些不同意见――是不是自我曝光,会不会影响城市形象等等诸多质疑接踵而来。“从我以前做科研,如今从政的思维角度看,有些东西不搞清楚它的来源,要做到科学防控是不可能的。”最终,在黄如欣的坚持下,样本被送出去做了鉴定。突如其来的“非典”给黄如欣的震动非常大,因此,他对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领会也特别深刻,他认为厦门的区域卫生有两方面要加强:一是公共卫生。“非典”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主持制定了《厦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并积极推进实施,至今,厦门所有的公共卫生机构都重新建设了一遍,购买了很多设备,机构和人员都进行了大力度的加强,公共卫生三级体系健全起来;二是医疗资源整合。“非典”以前,厦门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厦门岛的西部,而在岛内的东部和岛外,占的是厦门的大部分面积,所拥有的医疗资源却是少之又少。截至2006年,厦门市的医疗资源完成了比较大的调整和布局,实施了厦门市第一医院兼并杏林医院、思明医院,托管翔安同民医院;市中医院兼并江头医院;市第二医院与市集美医院合并,并将总部迁至集美;厦门市中山医院兼并厦门铁路医院、市第一门诊部、湖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整体搬迁至集美;完成同安、翔安、海沧、集美4个区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战略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所谓‘唇齿相依’,就是城市间的各个环节都是联动的,所以就不能让一个城市某些地区的卫生做得好,某些地方做得差。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把西部的医疗资源向东部搬迁、向岛外延伸,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纵向整合。”通过多年的努力,黄如欣实现了厦门全市的医疗资源分布比较均等的目标,提高了全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医改不应拘泥于形式

谈到新医改政策,黄如欣认为,新医改总的指导思想和路径都是非常正确的,目标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是说把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个基本的公共产品提供给广大百姓,这也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但在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从今年1月1日开始,厦门市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百分之百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用的一些药物,价格比较便宜,但种类比较少,这在一些经济不太好的地区可能行得通,但在厦门这样的经济较发达地区,百姓对此便不太理解,因为他们不在乎多花一些钱,需要的是方便。因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导致大医院的门诊量有反弹,社区的门诊量在下降,这样的结果与新医改的目标有悖。“这并不是说基本药物制度不好,而是说药品目录上药品种类应该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因地而定,要有所差异甚至可以有较大的差异,不要搞一刀切。同时,零差率的基本药物的补偿机制要很明确,如果补偿不到位的话,会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黄如欣对上级的政策,总是既严格执行,又积极思考,善于联系实际,力求把好的政策贯彻落实得更好。

作为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厦门市在政事分开、医药分开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争议比较大的是“管办分开”,“用什么形式实施管办分开,怎样分开?方案还没有最后正式出台。我认为,谈公立医院改革,不必要过多的去争论形式上的内容,比如争论一些机构一定要怎样分,意义不大,我们要探讨的是怎样能够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黄如欣这样表达了自己对公立医院改革的看法,“是不是划分出一个新的部门就一定能把医疗机构管理好?不一定,因为原来的管理者都是懂医疗、懂卫生的人,如果说这些人尚且管理得不够好,成立新的部门就一定能管理好吗?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实质上,老百姓不关心谁在管医院,谁在办医院,他只关心怎样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只有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医疗卫生改革百姓才必然会拥护。如果我们每天在过多的讲究形式,而忽视了对机构的管理,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改进,老百姓得不到实惠,最终的结果是老百姓会认为你的改革是失败的。”

“当然,这不是说不需要顶层设计,只是我们不要太注重形式创新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更多的还是要围绕着‘让老百姓受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目标来做工作。只有这样医务人员才会支持,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医改成功的希望。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思路,每天争论如何做一些形式上的东西,结果只能是浪费时间,于事无补。”黄如欣回顾了国内其他地区的一些改革,说:“比如宿迁改革,大家最终也没能给出是对是错的结论。整个医疗体制改革很多东西都是内在相互联系、制约的,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一句对或不对。在我看来,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能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怎样做都对!公立医院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出一种最佳模式。”

医疗市场也要细分

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如何看待公立医院的最终走向?“医疗卫生改革最终要走不同层次的发展路线――政府办公立医院,解决中下收入群体的医疗服务需求;鼓励多元化办医,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市场,做高端医疗,满足那些需要特殊医疗服务的富裕人群。但现在的问题是,90%的医疗机构都是公立医院,即使政府给予补偿,穷人依然觉得很贵,富裕的人则感觉公立医院提供的服务很差,如此导致两边的要求都不能满足。”因此,从2006年起,厦门市便开始鼓励多元化办医。时至今日,厦门的多元化办医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有台湾长庚医院入驻,厦门市眼科中心被纳入厦门大学附属医疗机构,副总理还专门表扬了厦门多元化办医取得的成效。“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医疗市场也是要细分的。医疗市场存在供方、需方、支付方,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患者群、不同的保险公司都要分别找到自己的定位。经过这样重新洗牌的医疗市场,就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为中国医疗卫生成就巨大而自豪

去美国、加拿大考察相关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后,黄如欣感触颇深,“拿中美所取得的医疗成就比较,我认为中国的医疗卫生成就巨大。说到‘看病贵’,也就是钱的问题。中国用了GDP的5%~6%来解决13亿人口的看病问题,美国用了GDP的16%~18%来解决3亿人口的医疗问题,美国的GDP大约是中国GDP的六倍,换算成人民币,美国是在用中国的GDP总和为美国人看病,他们的人均医疗费用是7000美元,相当于5万人民币,即使这样,依然有近50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看不起病;再说‘看病难’,也就是资源的问题。中国用占世界2%的医疗资源来解决占世界22%的人口的医疗问题,为这么多人提供医疗服务,但医疗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少看病当然会难。进一步说,厦门地区的医生每人每天看诊七八十个甚至上百个患者很常见,但在美国、加拿大会限制医生每天看患者不能超过十个,因为他们要保证看病的质量。我在国外生活过,对国外的医疗市场还是有些了解,做一个择期手术等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是很正常的,包括欧洲、中国香港等地区都是这样。你能说他们看病不难吗?我们有如此多的患者,如此少的医生,如果他们每天不多看一些,剩下的患者怎么办?再谈医疗服务,我们有同行考察的人说发达国家的医院像宾馆,我说:‘对啊!厦门地区的人均医疗费用也就500块,500块和5万块怎么比?花500块钱能够得到5万块钱的服务吗?’当然,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富有的人,我们可以为这些人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黄如欣意味深长地说,“但现在社会舆论导向上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有一个误解,貌似是医院使得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了,很少有人能想到中国用这么少的钱在给这么多人看病,这是多么大的成就?你不能拿我们的国情、经济基础和发达国家的国情、经济基础比较。这样比较,有失公允。我列举出这些数据,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而是说社会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从事这个行业也要越来越努力,但首先社会舆论应该对这个行业有一个公正的评价。”黄如欣呼吁说。

厦门卫生未来建设目标

目前,厦门市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78.72岁(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76岁的平均期望寿命水平)。女性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68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等卫生健康评价指标都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立足于这样一个基础,谈到未来的厦门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黄如欣告诉记者――到2015年初步建成“立足厦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紧密联系海峡东岸,面向海内外”,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打造医疗卫生品牌战略,重点扶持发展医学中心、重点专科、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医学专家等作为医疗卫生品牌,推动区域整体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集群、特色突出的专科医院集群、医学高等院校,使厦门市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医疗服务及医学教育、科研中心。

――打造旅游医疗产业,初步建成国际医疗城市,开发高端健康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建立完善的两岸中医药合作交流“四个联盟,一个机构”,促进两岸深度合作、交流和发展。支持长庚医院等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发展,台商同胞可在长庚医院就医保健享受台湾保健。

――具有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较好水平。

后记

见到黄局长之前也就是给黄局长拍照前,厦门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的孙中海就叮嘱:千万帮我们给黄局长多拍几张照片,最好能有几张有笑容的,因为我们很少见到黄局长有笑容的照片。于是,琢磨着黄局长是不是严肃得很吓人?是不是很难将采访进行下去?心里涌动着丝丝不安。采访中虽然能够感受到黄局长言辞的谨慎,但紧张的心情总算慢慢放下了。黄局长的大局意识和整体思维,总在不断的打动着记者。

漫步在鹭岛街头,看着过往悠闲自得的人们,我想,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因为有这样一些为百姓利益着想的领导者在这里。有心系民生,求真务实的领导者在岗实为一方百姓之福。

黄如欣小传

1966年9月出生,福建省南安市人。1988年7月上海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毕业。1992年至1994年在美国红十字会生物医学研究发展中心做访问学者。1998年7月西安医科大学法医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7月厦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历任厦门市中心血站站长、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现任厦门市卫生局局长、党组书记,兼任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组书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主任技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卫生系统优秀回国人员,厦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黄如欣被誉为“学者型官员”,具有较丰富的卫生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近年来在部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卫生管理论文6篇。在部级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多项成果获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主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实践》专著一部。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重要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子课题――“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研发与应用(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任课题组长,2009年该课题成果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黄如欣荣获 “2009年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突出贡献奖”。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改革面临问题相应对策

农村医疗卫生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难点,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据第一次经普资料显示,**市农村乡镇卫生院**个,设置医疗活动点**个,从业人员**人,病床数**张,拥有固定资产**万元。虽然农村医疗卫生在发展,并有所改善。但整体水平较差,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矛盾突出,农村医疗卫生存在诸多问题。结合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实际,笔者就进一步深化我市农村卫生改革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思考和对策,

一、我市农村卫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政府对农村卫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已投入部分资金用于解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用房和基本设备问题,但农村卫生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导致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不能按标准建设。一些乡镇卫生院虽然已投资改建,但因经费不足无力再添置新的仪器和设备,只能沿用现有的医疗设备。乡镇卫生院现有医疗设备80%以上都是购置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不能正常使用,尤其是X光机和检验设备已经失去辅助诊断价值。村卫生室现有的医疗设备也仅限于血压计、听诊器、温度表的“老三样”。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如果网底建设不牢,那么这个网络就会运行失效。全市现有行政村**个,村卫生室**个,**个村无卫生室。现有的卫生室78%以上是“以家代室”、“居家座医”。而那些空白村的农民因为一些小病只能到邻村或者到更远的乡镇卫生院就诊,看病难问题十分严重。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表明,农民门诊就诊量53%在村卫生室,但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村卫生室这一网底的建设和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忽视。

2、农村卫生卫技人员队伍素质较低

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中大专以上学历医护人员仅占13.5%,无规定学历的医护人员所占比例达51.6%,50岁以上老龄人员比例占到30%,而30岁以下的比例连10%都不到。我市的农村卫生人员结构状况体现出了人员学历状况偏低、人员职称偏低、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村卫生所人员老龄化严重、无学历无职称人员普遍存在等问题。

3、卫生服务人员士气低落

卫生服务人员士气低落是现在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一是受乡镇卫生院收益下滑的影响,卫生服务人员的劳动与报酬比例关系得不到反映,乡镇卫生院在收支平衡或有亏损的情况下,无法体现多劳多得和经济激励机制。二是福利待遇低。三是技术力量薄弱,青年医务人员在本岗位上得不到提高或进修机会少。主要表现是:①医疗、保健、预防服务质量低。②人才外流。

4、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重治轻防,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差。现在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只注重看病创收,忽视了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机制不健全,应急设施薄弱,组织指挥不统一,信息渠道不畅通,应急准备不充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较低。

作为防保枢纽的卫生院因生存困难而重医疗轻预防,防保人员少,每院仅1~2人,医防关系严重倒挂。防保经费没有单列,为弥补经费不足,卫生防疫机构把主要精力放在有偿服务上,防保工作被削弱。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网底的村卫生室基本由个人承包管理,在承担防保等公共卫生任务时由于国家补助不足,很难调动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积极性。

5、病人流向不合理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合作医疗解体,对乡镇卫生院产生很大的影响。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时,采用逐级转诊形式,患病病人首先去村医生处就诊,由村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去上一级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一般情况下,不经转诊直接到上级医院就诊,不予报销。总的说来,就诊的医院层次越高,医疗费用的补偿率就越低,且差别较大。这种转诊制度就是利用经济激励因素刺激病人更多地去利用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提供的医疗服务。然而,合作医疗制度的解体打破了这种转诊制度,越来越多的病人越过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直接去县或县以上医院就诊。

6、农村医疗设施简陋设备陈旧

**个乡镇卫生院平均每所拥有医疗设备价值**万元,全部拥有显微镜、B超机、X光机、心电图机这四类常用设备的乡镇卫生院不到68%。有的卫生院虽然有这些常用设备,但为数不少已落后、老化、功能残缺,属被淘汰设备。在相当多的村医疗卫生所,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镊子、剪子是当家设备。不少村级医疗卫生所租1间15平米不到的房子,摆放1张办公桌、1条方便病人打针坐的长凳,再加1个药柜,有的还外加1张病床,大件固定资产可全算来了,不过大都是破旧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之差令人担忧。

二、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重点,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1、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将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的要求拨付卫生经费,投资的重点向中心卫生院和边远乡村倾斜。

2、强化卫生院的公益性质。解决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包袱过重问题,把握好国家政策,在工资拨付时,建议将离退休人员工资列入财政单独预算,或者将这部分人纳入社会保险管理,这样可大大减轻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负担,增加一部分在岗职工的工资,研究解决医疗机构职工医疗保险,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基层工作。

3、抓住国家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这一契机,做好协调工作,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设备,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基础设施落后、医疗设备简陋等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以满足广大农民小伤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要求。

4、理顺卫生院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农村卫生院体制改革,尽快完成卫生院上划管理工作,重新确定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妥善分流安置卫生院人员。为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能力,应将卫生院原有内设的防疫保健组改设为防疫保健室,在卫生院统一领导下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并接受市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和市卫生监督管理所的业务指导。

5、解决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政府投入是重要保证。为此,政府应合理增加投入,加强财政扶持政策,以适应农民健康的需要。一是在县(区)—乡(镇)—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政府应集中建设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加大缩小城乡卫生资源反差的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增强供给能力。二是要明确政府在乡镇卫生机构中的财政支出范围,加强政府对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预算支出。从公共支出的角度来看,乡镇卫生院所承担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职责,其主要筹资渠道应列为财政拨款,以利于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正常运转。三是要加强村级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农民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可得性。在财政支持方面,对村卫生所的基本医疗购置设备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以激励村卫生所补充和更新医疗设备。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看,村卫生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责均应得到相应的公共财政支持。

(二)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医疗队伍整体素质

1、大力加强在岗人员临床进修及在职培训。既要考虑到在职人员面上的普遍轮训、不断更新知识,解决知识老化问题,又要重点选拔技术苗子和业务骨干到上级医疗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培养一些永久性、实用性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全科医师培训与资格认证的步伐。

2、继续扎实开展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合作活动,探索二级以上医院对乡镇卫生的领管和托管的路子。要研究制定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人员定期轮换到农村工作的具体办法,大胆提拔具有一定学历和业务水平的青年医务工作者,让其在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岗位上接受锻炼。

3、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对自愿到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应制定优惠政策,可实行提前定级,政府给予一定经济补助。

4、推进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制定卫生院人员准入制度,重新整合卫生院的人力资源,禁止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各卫生院的院长和所需要的医护人员、防保人员,先设定任职条件,然后公开竞聘,择优上岗。同时,应尽快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医学本科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卫生院服务,充实到卫生院的医疗技术岗位。

5、加快卫生队伍建设。我市卫生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市级医疗机构及少数地域位置较佳的卫生院,大部分农村卫生院卫生人才奇缺,专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要尽快克服这种局面,必须加快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我县城乡卫生均衡发展。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和“引进来”等多种形式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同时继续加快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快卫生队伍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改变农村卫生人才缺乏的现象。

6、鼓励大型国有医院培训乡村卫生人员。虽然我市有规定要求各大医院定期培训一定数量的农村医务人员,但是正规医院由于担心卫生院人员素质低,易造成医患纠纷损害医院声誉而不愿意接受卫生院人员实习培训。因此,这项政策目前很难落实。该问题的解决在现阶段仍需政府进行一定的干预。我们建议政府应通过行政手段鼓励大型国有医院医务人员到卫生院短期工作一段时间,切实落实市卫生局2008年下发的实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必须有半年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经历的文件要求。这样既可以提高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又可以培训医务工作人员,解决卫生院的人员素质问题。

(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进一步抓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畅通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加大对重大疫情防患知识的宣传,加强对疫情防疫的监测、检查和及时报告,抓好对人群密集公共场所的消毒和“脏、乱、差”清理,通过多种手段,使各种预防、保健、康复等项工作落实到位,做到各种疫情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治,各种传染病和新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农民的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2、要进一步依法加大对农村医疗市场的管理。卫生主管部门要严格实行准入制,严格把好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运用等方面的准入关,注意医疗机构合理规划和布局,防止盲目、无序竞争。关注农村医疗、医药市场运行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虚假医疗、医药广告,特别是利用医托诱骗老百姓上当的不但要严厉打击,而且要重罚。

3、终坚持以人为本。陈竺部长在2008年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卫生改革必须突出公益性,坚持利民惠民。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与其他产业部门有着不同的存在和发展目的。卫生事业主要的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疗患者而获取经济收益。党的十七大强调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这是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对公共医疗卫生提出明确要求,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由于受观念、投入、监管、治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弱化,已经成为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重大民生问题,群众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医疗卫生机构自身也不满意。如不有效解决,不仅无法保证群众病有所医,而且将对社会稳定和谐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公共卫生卫生的公益性质,重点着眼于政府举办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一方面坚决执行和落实现有的政府补助政策,另一方面还要随着公共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而加大投入。

4、整合现有卫生资源,针对乡镇卫生院分布不合理的弊病,每个乡镇所辖地,确定一所卫生院为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凡所在地有中心卫生院的乡镇卫生院与中心卫生院合并,其余的医疗单位全部进行改制,全面推行人事和全员聘任制,分配上采用绩效工资制,按劳分配。

5、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体制改革为主的卫生体制改革,由于乡镇卫生院资产总量较少,其收入差距区域性强,其净资产难以置换职工身份和支付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因此,对乡镇卫生院能实行资产整体转让的一律予以转让,不能转让的则实行“能人领办制”(即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卫生院及其人员性质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非营利性性质不变。坚持机构重组、资源整合、合理布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入外来资金,以合作或融资等渠道,投入农村卫生院。(5200字)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人民网(/rmrb/html/2008-10/15/content_118553.htm)-《人民日报》(2008年10月15日01版)

2、杜乐勋等主编.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成功.医改对企业医院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年17卷1期,20页

4、张世清.我看当前的医疗改革.中国医院.2007年11卷6期,80页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因为扩招,中医药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急剧增长,各高校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难问题并相继出台了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些政策的理解,提出拓宽中医药专业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意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等文件,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优势与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然而,毕业生的择业观始终未转变:倾向于去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单位,而不愿去那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基层医院。这导致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医院人才严重缺乏,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1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状况

据报道,上海中医药大学从1996级起,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已从100%逐渐下降到目前的79 % ,引起了该校的高度重视。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除个别专业外,近几年已经难以达到100 %,而且也是大部分就业于大中城市尤其是珠三角发达地区,只有少部分下到基层。“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成为时下学生的一种想法。

部分学者报道目前中医药毕业生想去的单位人满为患,急需人才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就业难”将成为短时期内难以渡过的“瓶颈”。一方面大中城市的二甲以上医院逐渐饱和,而且人员流动较少,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日益庞大,若不打破传统“忽视了农村、企业、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陈旧的就业观念,毕业生面临的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2适应国情,响应政策号召,到基层去发展

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资源发展不平衡,占全国2/3人口的农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资源。农村卫生资源的薄弱和匮乏早已提到了日程,党和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为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现了政府对中医药事业负责的重要态度。中医药事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承担着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相当重视,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而且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存在有“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窘境,中医“简、便、验、廉”的临床疗效对农民群众将非常实用。所以说,中医药事业在广大农村将会有开阔的发展空间。

该条例同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不仅要求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将中医纳人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群众方便的卫生服务网络,而且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农村中医药网络建设,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并通过行政法规的保证和政策引导,形成中医药发展的社会基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

卫人发「2002)321号“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农村卫生机构就业,以及对面向基层农村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优惠的工资分配政策,并对定向到农村的考生可从降低高等医学院校录取分数、减免学费、优先获得勤工助学机会等方面鼓励其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服务等。

由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可以预见农村公共卫生发展前景广阔。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将会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开阔的新天地。

3拓宽中医药专业学生就业途径的建议

3.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新时期,中医药院校的就业工作要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我们应当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成立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带头的稳定的工作机构,加大对人员、经费的投人,加强对就业工作做深人的调查研究,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教育广大毕业生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到一些最需要自己的基层部门和地区去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这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我们要认真地、客观地帮助学生分析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要使学生明白,为实现国家发展农村医疗卫生的宏伟目标,应有长远的眼光,把握政策的脉搏,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合理的择业期望值,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调整就业模式,造就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中医药人才。

3.2大力营造全方位的舆论氛围,树立全社会认同的创业价值观

毕业生的思想观念的树立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而且也受到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方面的因素更为重要。父母和社会对就业、创业的看法和观点往往在关键时刻左右和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或者改变他们的行为。所以,大力营造有利于建设基层、建设西部的舆论导向,树立全社会所认同的创业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包括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甚至是街道的宣传栏等,加强对国家的基层政策、基层和西部的发展潜力、涌现出来的基层先进人物等的宣传,从而树立起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择业观。

3.3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加强相互的合作与协调,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

在落实各项政策的作用上,各级政府的职责不同。基层政府负有直接建设的责任,要向上级政府负责,如实反映本地的经济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制定建设的规划与细则。而上级政府则负有指导、支持和监督下级政府建设的责任,做好对基层人力、物力的调配工作,尤其是经费的投人。省级以上的政府部门主要负起制定政策与法规,以及经费的调配等职责。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加强合作与协调,保证各项政策的切实执行,如对于志愿到基层、西部工作或创业的毕业生,除卫生部门外,教育部门可减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及补贴生活费等,人事部门则在人事调动、职称评定与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方便等。

3.4切实改变基层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创造能吸收人才的工作环境

政府对指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负有重要责任,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但是目前的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落后,一是业务用房陈旧,二是常用设备短缺,构成了毕业生不愿服务基层的客观因素。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投人,设立专项经费,努力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物质条件,为毕业生提供诱人的工作环境。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到当地对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的投人,因此应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筹下,制定统一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条件和水平,投人经费由各级政府分摊,经济发展水平只能体现在基建和舒适度上,而非医疗条件和水平。

3.5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待遇和福利,为毕业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保障

国家虽然早已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和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服务,但具体措施不完善,而且力度不够。如规定“志愿到艰苦、边远地区以及乡(含乡)以下卫生机构工作的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1-2档”,由于本来基数就不高,实际上就多了几十元而已,难以吸引人才。而据有关报道,北京的大学生“村官”月薪2000—2500元,比一般村干部的工资高500—1000元,这就具有相当的诱惑力。除此以外,规定中尚未涉及其他更具有吸引力的方面。若要留住人才,须加大提高福利和待遇的力度,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满足人才的需要,提高工资收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居所,其最低生活保障线必须达到所在省市的中等水平。

除此以外,个人发展也是毕业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为更好地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更好地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可采取以下措施:

(1)鼓励农村临床医学与科学研究的开展,从实践与理论双方向发展农村卫生服务。农村或基层设备落后,开展科研活动有一定的困难,政府可制定法规让大中城市医院的卫生资源与农村基层医院对点共享与交流,为基层医疗工作者提供科研的良好环境与条件。

上一篇:卫生资源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疗卫生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