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鉴定范文

时间:2023-03-21 17:53:35

医疗事故鉴定

医疗事故鉴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异地鉴定;经验体会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b)-0165-03

Remote authentication of medical accidents

ZHANG Xue

Songyuan Medical Association, Jilin Province,Songyuan 138000,China

[Abstract] Remote authentication is to solve the dispute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a new way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the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mainly local identification,timely organization of medical accident off-site identification work,to maximize the technical authentication of medical accidents fairness,justice.

[Key words] Medical tangle;Technical appraisal for the medical negligence;Remote authentication;Experience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处理医疗纠纷的核心程序,为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纠纷和人民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诉讼案件提供重要证据[1]。为进一步落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科学、公正解决医疗纠纷,自2009年以来,松原市医学会根据医疗案件的特殊性及具体情况,组织多例医疗事故异地鉴定,得到长春、延吉、大连、伊春、兴安盟等医学会的大力支持,医患双方对鉴定结论的满意度很高,仅有1例申请省级医学会再次鉴定。实践证明医疗事故异地鉴定是解决重大、疑难医疗纠纷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为处理棘手医疗纠纷开辟了一条新思路。本文总结了笔者对开展异地鉴定的法律依据、必要性、可行性、时效性等问题的一些体会,现分析如下。

1 异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没有法律障碍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0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2];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从上述规定看,国务院赋予医学会受理、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重任,并未出现对医疗事故争议实行异地鉴定的限制或禁止性规定。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4条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医学会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需要,可以组织医患双方在其他医学会建立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鉴定会或者函件咨询”,另外《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23条规定:“现有专家库成员不能满足鉴定工作需要时,医学会应当向双方当事人说明,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他医学会专家库中抽取相关学科专业组的专家参加专家鉴定组”,上述规定为开展异地鉴定工作和鉴定程序中抽取异地专家提供了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鉴定机构没有属地的要求,凡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均可受理相关鉴定。司法鉴定没有地域限制,法院委托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际上承担着司法鉴定的责任,法院委托进行异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没有法律、法规禁止。

异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没有法律上的障碍,只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在属地鉴定上作一个突破。

2 异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必要性

自2002年9月1日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来,松原市医学会负责组织全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成立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筹建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医鉴工作的深入探索,鉴定工作仍需不断完善。

2.1 鉴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鉴定实际工作中,发现有相当比例的患方当事人对鉴定工作心存疑虑,担心鉴定会偏向医方,即使确实是坚持公正鉴定,做到了实事求是,患方仍然会心存疑虑或有不满的表示,究其原因,他们对当前鉴定模式有以下担心。①担心“兄弟姐妹”鉴定:即从本地专家库中抽取的来自本地各医疗机构的鉴定专家,会有可能与当事医疗机构有着某种亲疏联系,在鉴定中会倾向于被告医院[3];②担心行业保护:顾虑医学专家给当事医师鉴定,会有同行保护倾向。由于患者及社会有关方面对当前鉴定模式褒贬不一,患方当事人大多认为临床医师作为医学专家鉴定会偏袒医方当事人,导致鉴定不公,当鉴定结论达不到心理期望效果时,整个鉴定工作会遭到质疑。医鉴工作者积极探索,寻找一条能够保证鉴定结论客观公正、令医患双方当事人信服的鉴定途径是当务之急,因此,以当地鉴定为主,适时开展异地鉴定,能更大限度消除患方当事人对鉴定不信任而引发的不安定因素。

2.2 本市医学会专家库的特点

本市医学会专家库的特点是某些专业专家人数较多,如妇产科、骨科、普外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等专业,基本能满足鉴定需要;有些专业如眼科、口腔科、皮肤性病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法医等专家人数则比较少,不能满足鉴定需要[4]。另外因为本市辖区较小,专家库专家相对集中在几个大的医疗机构,一旦这些医疗机构发生纠纷,按照《条例》回避当事医院医疗机构专家后,剩下的专家数量往往不能满足鉴定需要,给鉴定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为进一步做好医疗事故鉴定工作,为医患双方搭建一个解决纠纷的平台,尽快解决医患矛盾,拓宽思路,组织异地鉴定很有必要。

3 异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可实施性

3.1 选择异地鉴定的条件

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原则上采取以本地鉴定为主,没有合法理由不允许当事人拒绝本地鉴定,当遇到特殊情况时,征得委托方及医患双方同意后,可组织异地鉴定。

①本地医学会专家库会成员不能满足鉴定需要时,应选择异地鉴定[5];②患方当事人强烈要求,坚持认为地域局限性因素可能影响鉴定结论的,当事医疗机构在当地确有一定影响力,或当事医师为知名专家或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的医疗案件;③医疗事故争议案件属疑难、技术要求较高(即医疗新技术、新方法,在当地未普遍开展)的案例,应选择异地鉴定;④法院司法辅助办公室应当事人申请委托医学会组织异地鉴定的案件。

3.2 异地鉴定抽取专家方式

①医患双方当事人自行前往异地医学会,由异地医学会工作人员组织医患双方当事人抽取专家;②在征得医患双方书面同意下全权委托异地医学会,由他们代为抽取;③将异地相关专家信息输入当地医学会专家库软件,就地抽取。笔者认为此种方法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值得推广应用。

3.3 异地鉴定的具体实施方法

3.3.1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完全由异地医学会组织 在现行制度下此种异地鉴定方式较难实施,因为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当事人申请后,直接委托异地医学会的可能性不大,且实际操作起来也有较多困难。

3.3.2 医疗事故鉴定仍由本地医学会组织,借用异地专家 借用异地专家,在本地医学会召开鉴定会。因整个程序都在本地进行,此方法方便于医患双方当事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外请专家有诸多不便。①异地专家不受本市医学会的制约,鉴定又不同于邀请讲学,有很多责任在其中,多数专家不愿意来参加鉴定;②外请专家要在往返路途上耽搁很长时间,很多专家工作繁忙,时间安排上也有困难,不能保证鉴定会如期开展。

3.3.3 医疗事故鉴定由本地医学会组织,借用异地专家场地在异地召开鉴定会 受理和组织仍由本地医学会负责。借用异地专家场地在异地召开鉴定会。这种鉴定方式是可行的,既不违背现行鉴定制度法规,也可以消除患方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担心,又可以打消除专家的顾虑,更有利于作出公平、公正的鉴定结论[6]。

3.4 异地鉴定做好沟通工作

3.4.1 与委托方沟通 与委托方(卫生行政部门或法院或医患双方当事人)沟通,当医学会专家库不能满足鉴定需要时,通常给委托方发函说明情况,由委托方与医患双方沟通,是否选择异地鉴定(可以选择协商解决或调解委员会调解或法律诉讼),如同意异地鉴定,委托方来函,学会便可进一步开展异地鉴定工作,以不增加新的矛盾为前提。

3.4.2与异地医学会沟通 根据医疗纠纷案件的实际情况,选择本省内及邻近省同级医学会组织异地鉴定,在外地医学会鉴定条件允许情况下,商定鉴定时间、专家数据传送、鉴定材料寄送等,多数兄弟医学会都能给予大力支持。

3.4.3 与医患双方当事人沟通 有关异地鉴定专家抽取时间地点、鉴定会召开的时间地点、相关费用等以函告方式书面告知医患双方,并要求医患双签字确认。此函告与鉴定材料一并存入档案。

4 异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弊端

4.1 办案成本增高

如异地鉴定增加通讯费、邮寄费、场地费、住宿费、交通费、异地专家劳务费按异地标准支付等额外费用支出增多[7]。对于增加费用如何处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实际工作中没有异地鉴定增加费用的物价标准及相关文件规定。

4.2 功能障碍的患者参加异地鉴定会有较大困难

因为鉴定会程序中鉴定专家必要时需要对到场的患者进行医学查体,通过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来判定人身损害后果情况。

因此,没有特别申请或实际需要,本医鉴办很少主动选择异地鉴定。笔者认为,应采取就近、水平较高的原则选择其他医学会的专家库专家进行异地鉴定,既可以达到异地鉴定的目的,又方便医患双方当事人,还可以减轻经济负担。

5 异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积极意义

5.1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信任度

目前很多患方很难接受与自己预期有差距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最主要原因是对当地专家的鉴定公正性表示怀疑:①当地专家彼此之间比较熟悉,②医疗机构在当地的影响力。对患者来说,最担心的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的“地方保护”,异地鉴定能很大程度避免鉴定专家的“同行保护”。

5.2 可以有效消除鉴定专家的顾虑

专家在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时承担一定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来自医患双方当事人,也可能是来自行政等方面的干涉。与就地鉴定专家比,异地专家与医患双方当事人没有交往机会,没有那么多利害关系要考虑,专家顾虑少,对医疗事件往往能比较公平、客观地作出科学评价。

5.3 可以有效避免双方当事人与鉴定专家之间关系变得紧张

由于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与鉴定专家相对比较熟悉,特别是大医院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往往为低等级医院医师给高等级医院医师鉴定,医学会可以将“不易处理”的医疗纠纷案件组织异地鉴定,很大程度的缓解了患者与医疗机构、鉴定专家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8]。另外,采取异地鉴定的方式,极大地解决了本地专家库中某些类型专家缺乏的问题;回避地域性因素,大大减低鉴定专家受干扰的程度;鉴定现场医患双方来人相对减少,便于维持秩序。

异地鉴定可以给患者和医疗机构多一份选择,可以 提高医患双方当事人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信任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鉴定的公信力。因此,在现行鉴定制度下,以本地鉴定为主,适时组织医疗事故异地鉴定工作,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 朱秀恩.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中国司法鉴定,2003,(3):41-43.

[2] 周舟. 浅议医疗事故异地鉴定的可行性[N].法律快车,2011-8-31.

[3] 邢学毅.医疗纠纷处理现状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238.

[4] 范正栋.关于组织医疗事故异地鉴定的经验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8,(S1):51.

[5] 宋洪章,李国洪.谈医疗事故异地鉴定[J].中国卫生法制,2006,14(3):39-40.

[6] 汪建荣.建立医疗事故异地鉴定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卫生法制,2008,16(3):4-5.

[7] 张永超.异地鉴定:利好还是负担?[N].医药经济报,2006-2-24.

[8] 钱文娟.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心得与思考[J].中国卫生法制,2007,15(6):38.

医疗事故鉴定范文第2篇

为医学会。分析论证我国的医疗鉴定结论证明能力与证明力,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完善建议。

【关键词】医疗事故鉴定;医疗过失鉴定;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证据能力;证明力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3-0220-05

analysis of related problems of medical malpractice identification.cai xiao-xia.the law co ,southeast uni—

versity,nanjing 21009~jiangsu

【abstract】the concept of “assessment result of medical malpractice” should be replaced by the concept of

“medical negligence assessment”. i1le author thinks the forensic organizations in medical lawsuits should be integrated

as medical association.in this paper,evidence ability and strength of medical malpractice identification was an alyzed and

the related legislation proposals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medical malpractice identification;medical negligence identification;evidence abili~;evidence

strength

、“医疗事故鉴定”概念的重新厘定

(一)对“医疗事故”概念的质疑

多年来,医疗事故及医疗事故鉴定概念沿用至

今很少有人对其提出质疑。在实践中对此概念的释

义更是五花八门。笔者认为,多年来沿用的“医疗事

故”称谓应当置换为“医疗过失”。国务院1987年颁

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医疗事故”概念强

调其后果要件:造成患者“死亡、严重残疾和严重功

能障碍”。强调后果的严重性。该定义符合事故本身

的汉语意义及习惯。而国务院20__年4月颁布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的后果要件

是: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并且只是将其作为医疗侵

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而医疗行为构成侵权责任

的更为重要的要件是:医疗行为有过失、医疗过失与

人身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同时。后果要件是卫生行

政部门关注的问题。“事故”概念体现了结果状态。而

民事诉讼侵权责任的追究关注的是主观要件,在医

疗侵权案件中。判断医疗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失,

过失概念体现的是心理状态。因而以更具法学术语

特点的“医疗过失”取代“医疗事故”合乎法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当将“医疗事故”的称谓

置换为“医疗过失”。相应地“医疗事故鉴定”的称谓

置换为“医疗过失鉴定”。

(二)“医疗过失鉴定”概念的提出

笔者尝试将医疗过失鉴定定义为:医疗过失鉴

定,是指医学会医疗鉴定机构。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或

法院的指定,依据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

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技术或

者专门知识对医疗纠纷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

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定义明确医学会

的法定鉴定机构地位;明确了鉴定启动者即可以是

申请人(即患方或医方),也可以是法院;鉴定的内容

[作者简介] 蔡晓霞(1969一),女,江苏六合人,东南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医事法、民事诉讼法。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06sjb820__6)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3期)

就是依据各项医疗规范,运用医学科学技术对专门

性问题做出判断。①

二、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的统一

(一)关于医学会鉴定资格问题。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专

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

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

部门鉴定。”最高人民法院2o03年1月《关于参照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

知》中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根据当事人的

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司法鉴定的,交

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以上引述的两项

规定虽对医学会的鉴定地位已予以了肯定.但国务

院公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属于 行政法规,法律

位阶底,授予医学会法定医疗事故鉴定权似乎底气

不足:此外,医学会章程的业务范围中也并无医学鉴

定一项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的

《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该决定规定司法

鉴定机构要实行登记管理制度,笔者认为,或应将医

学会鉴定纳入司法鉴定范畴。或也应出台立法级别

的规定,对医学会鉴定部门实行登记制度,以便在医

疗鉴定机构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时,有登记管

理机关予以行政处罚,有利于管理、协调鉴定工作。

(二)关于医学会独立鉴定问题。

医疗鉴定这一实践活动是否能实现立法意图及

得到公众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主体——

鉴定主体是否独立。鉴定主体应享有身份独立及实

质独立。身份独立指职位条件有适当保障。而鉴定主

体独立行使职务的前提是公众对鉴定主体群权威的

高度认可。这种认可的基础性因素是进入这个群体

的是医学界精英,他们不仅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更

具有不畏权势、维护正义的人格品质。实质独立是指

鉴定人执行职务时,除受法律及良知约束外.不受任

何外力干预。鉴定主体的实质独立亦即指该职业的

抗干扰性。同时为确保独立性、中立性.应引入回避

制度。而现实的状况是,中国医学会章程规定的“依

法维护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医学科

学技术工作者服务”的服务宗旨使得医学会鉴定的

公信力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医学会经费来源之一是

卫生行政部门的拨款,在经济上它无法独立于医院

的主管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直接制约了

鉴定人行使职务的实质独立。

· 221 ·

此外.医学会下属的医疗鉴定机构与其他法定

鉴定机构不同的一点是,他们与医疗纠纷的一方当

事人即医院方有着业务联系、人员交叉的关系缠绕,

这至少在形式上会影响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因此

许多人认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未能改变“自我鉴

定”的现状。这确实使我国的医疗鉴定陷入了颇为尴

尬的境地:一方面医学会作为专业学会暂时无法替

代。另一方面,医学会做出的鉴定结论又因疑似不公

正而备受责难。现今的出路惟有打破地域限制、切断

瓜葛联系。制定中立的保障措施。惩治徇私违法的鉴

定者。

(三)关于二元鉴定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20__年1月《关于参照(医疗事

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指出:

“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

诉到法院的。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医疗事故

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

则的规定。”同时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根

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司法

鉴定的,交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因医疗

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需要进行

司法鉴定的,按《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

定》的有关规定处理。”如此,对什么是“医疗事故以

外的原因” 的理解不同,法律适用就有了不同的做

法。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就审理医疗纠纷案

件的法律适用问题答记者问” 代表了审判机关对该

问题的理解。该负责人认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只是从特别规定的意义上解决了医疗事故这一特殊

侵权类型纠纷的责任承担问题。对不属于医疗事故

的一般医疗侵权纠纷,还是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的

有关规定处理。”从该段话语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法院可以将医疗赔偿案件分为两类:医学会鉴定构

成医疗事故的,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鉴定不构

成医疗事故的适用《民法通则》。相应地,可理解为,

司法实践中,患者可以选择“人身损害赔偿”或“医疗

事故损害赔偿”作为案由提讼.前者由当事人或

法院选择鉴定机构,不必一定选择医学会。这样一

来,患者为了避开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就会不以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而以一般人身损害赔偿为案由提

讼,况且,人身损害的赔偿标准明显高于医疗事

故的赔偿标准。颇有意味的是,通常医方也愿意以人

身损害赔偿方式结案,因为如果通过鉴定认定医方

发生了医疗事故将会给医方单位的评优、升级、领导

考核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医院宁愿损钱保名。这样

① 虽然本文主张医疗过失鉴定概念,但由于我国立法没有修改,为保持引用法条与论述的一致性,在行文上仍然使用医疗事故

鉴定作为与本文提出的医疗过失鉴定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并相互替代。

· 222 ·

一来.原本最有实力和资格评价医疗行为的医学会

鉴定组织就被架空了。对此,笔者的观点是,因医疗

侵权纠纷需要医学鉴定的应当统一由医学会鉴定。

当然.这样的论断一定会遭到各方质疑。首先是患者

无法理解。因为医学会鉴定机构的鉴定结论如果无

法达到患者的心理预期,患者有理由认为这种鉴定

是“哥哥给兄弟鉴定”,是同业者的相互偏袒;①其

次.甚至医方也认为医学会鉴定专家总是不能考虑

地域、时间、医疗设备的差异,而一律以最高标准评

判普通医师的医疗行为;再者,对医学会专家来说,

他们也不愿意处在夹板中,因为鉴定结论得来的结

果.要么是患者骂娘,要么是得罪同行。因此为避免

矛盾.医学会以各种理由拒绝鉴定的情况屡见不鲜。

实际上.任何领域的鉴定人都是该行业内的专

家.其鉴定结果都应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只因长期

以来,在医疗领域,医患双方当事人地位的不对等,

回扣、医疗改革的措施不得当等因素,使得患者对医

方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缺乏信任。这个问题,不是仅靠

医疗鉴定体制的改革就可以解决的,它是一个系统

工程。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市的做法。上海市高级人民

法院、上海市医学会就关于人民法院委托医学会进

行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若干问题达成了意见。确定

无论是医疗事故还是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医

疗赔偿纠纷需要进行 司法鉴定的,应首先委托医学

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组织鉴定。上海市高院

和医学会还商定,除当事人不配合或其他特殊原因

外,医学会一般不拒绝鉴定;医学会认为无法鉴定

的,法院应分析案件具体情况,一般情况可根据证据

规则做出处理,如案件确有鉴定需要和可能的.可依

据《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另行委托

市内外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鉴定。这样就统一了上

海市法院系统内的医疗纠纷鉴定机构.从而有效抑

制了多头鉴定、二元鉴定,这个意见值得由最高人民

法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三、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证明能力及证明力的分

(一)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证据能力构成要件分析

我国在职权进行主义背景下,医疗鉴定结论证

据能力制度与大陆法系一脉相承。鉴定人处于中立

地位,证据能力的构成要件亦为必要性、合法性、事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3期)

实性。【

1.必要性。医疗纠纷案件大多涉及医疗专门知

识领域.其技术的复杂性与法官认知程度的有限性

形成较大反差,因而,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医疗事

故鉴定结论大多成为具有杠杆作用的关键证据。不

过.有些医疗纠纷案件可能并不需要鉴定或鉴定事

项单一.因此,法官须对案件鉴定的必要性进行审

查.同时明确鉴定的事项。鉴定的委托事项必须是医

学专门性问题,是现有的其他证据无法验证的,法官

依据知识与经验无法判断的。然而,在实践中有这样

一种倾向:只要是医疗纠纷案件,就不问青红皂白先

进行医疗事故鉴定。这样做法官便可以轻易将事实

认定的任务推托给医学会。笔者认为,从诉讼经济出

发应当是能不鉴定就不鉴定,毕竟鉴定意味着昂贵

的费用和诉讼时间的延长(鉴定时间不计算在审理

期限内)。

2.事实性。民事诉讼中的鉴定对象通常是案件

事实问题。有些学者据此认为:医疗事故鉴定亦只能

依据医疗纠纷的争议事实确定是否为医疗事故,不

得对医疗单位的过错问题提出意见。否则,便超出事

实范围.进入法律问题辖区,此类鉴定结论不具有证

据能力。四笔者认为,此种观点在有些司法鉴定中是

适用的,如笔迹鉴定,鉴定人通过检材对比判断笔迹

的真伪,涉及的只是事实判断;司法精神病鉴定,也

只是判断被鉴定对象的精神状况。但医疗鉴定不同,

因为医疗鉴定在判断事实的同时。也判断了法律事

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阐明,医疗事故

本身的构成要件即是医方是否有过错,过错与损害

后果是否有因果关系,这已经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医

疗鉴定本身包含着法律判断,有准司法的性质。因

此,笔者认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证据能力构成要件

的事实性既指向案件事实,更指向法律事实。

3.合法性。法官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否具有

证据能力的确认,除了上述两个要件外,更会适用非

法证据排除规则,因而合法性是审查具体的医疗事

故鉴定结论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关键。

前述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及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

民事案件的通知》规定,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具有法

定证据能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制定规范部

① 南京患者张某在本市一大医院做右下肺切除手术,医患双方发生纠纷,经过三次鉴定均不构成医疗事故,患者认为不公,理

由之一既是:主刀医生本人就是市医学会专家库的成员。参见:吴聪灵.一起医患纷争,历经七年坎坷.《现代快报》】a3版.

20__年6月13日.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3期)

门的不同,先后时间差异等原因,医疗事故鉴定结论

文稿的形式上有法律瑕疵。卫生部于20__年8月6

日公布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34条规

定,鉴定结论文稿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盖医学会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印章。可见《医疗事故处理条

例》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都未规定鉴定

人的独立鉴定权及独立负责制,这样的规定使得医

疗事故鉴定结论在形式上显露出合法性瑕疵。首先

它与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则第29条第七项不符,该

项规定要求鉴定人员及鉴定机构在鉴定结论上签名

盖章。其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的

《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中要求鉴定人应当

独立进行鉴定,对鉴定意见负责并在鉴定书上签名

或者盖章;多人参加鉴定的,如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

见,应当注明。笔者认为,人大《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

题的决定》规定的鉴定人独立鉴定、独立承担责任的

制度,更具法律特性和更易获得社会公信力。而按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1条规定,鉴定结论以专家

鉴定组成员的过半数通过为准,则是典型的合议制

度,实行的是集体负责制。集体负责意味着无法追究

集体中的任一成员,必然导致无人负责。医疗技术鉴

定不是民主选举,它是科学判断,而少数服从多数的

模糊判断方式显然不符合科学规律,容易导致鉴定

人员的从众或屈从权威的心理,由此带来鉴定结论

的伪真实。

(二)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证明力分析

前述提及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则肯定了鉴定结

论的证据优先地位,由于医疗事故鉴定的准司法性,

在医疗事故纠纷案处理实践中,医疗事故鉴定结论

的证明力得到强化,于是造成了法官对医疗事故鉴

定结论的高度依赖。若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判定医方

负有责任,法院就判医院败诉,甚至鉴定结论认定的

过失参与度也成为了判决赔偿额的主要依据。但法

的判断与医学判断终归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判断,法

官必须对鉴定人鉴定的正确性做出评价,而不是不

加评判地全盘接受 【2】

(三)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质证

由于鉴定结论本质上是言辞证据。而言辞证据

必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

英美法系都要求对鉴定结论进行法庭质证。例如。德

国民事诉讼法第402条规定;“除以下另有规定外,

关于人证的规定适用于鉴定。”【3】日本新民事诉讼法

(1996年)第216条更是明确规定,除由特别规定的

· 223 ·

场合,关于证人询问的规定准用于鉴定。嗍医疗鉴定

结论本身技术的复杂性使得鉴定人的推论、说明或

解释的主观性表现更强。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基于相

同的鉴定客体或基础资料,由不同的鉴定人鉴定得

而出不同的“结论”的情况。既然医疗事故鉴定结论

的主观性无法避免,民事诉讼程序就应 设计相应的

制度和程序保障当事人与鉴定人能够交换不同意

见,从而使法官通过辨析对事实乃至法律问题做出

正确裁判。

鉴于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多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

现,一些学者认为,鉴定结论是书证,不是人证,所以

不需要出庭。[4】而笔者认为,鉴定结论无论从英美法

系或是大陆法系证据制度看,还是从其自身历史发

展看无疑都是言辞证据。既然是言辞证据,即应遵守

质证规则。法官决不能被鉴定的所谓专业性、科学性

所迷惑而让自身所承担的认定案件事实的大权旁

落。笔者还认为,有些学者和法官认为鉴定结论具有

科学性和客观性,这是将诉讼中对鉴定结论作为证

据的条件要求当作了鉴定结论自身具备的性质,这

是危险的看法。鉴定结论只是人民法院审查认定医

疗纠纷案件中确认案件事实的民事证据,是否作为

确定医疗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应当经过人民

法院审查后确定。

我们知道,在普通法系国家中,证据规则最初是

围绕陪审团设置的,后来稍做变更和调整后便用于

法官的审判之中。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审判最初就是

由经验丰富的法律专业工作者主持的。因此没有特

别需要去建立复杂的证据规则。法官可以听取一切

证据,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证据法的发展。l-j中国法官体制形式上类似

于大陆法系,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法官素质

水准并未达到大陆法系法官的高度,所以应强调借

鉴英美法系制度,加强证据规则的制定,加强质证。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20__年10月28日在

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慎重

对待医疗事故鉴定。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只是人民法

院审查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是否作为确定医疗单

位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应当经过法庭质证。”

但我国医疗事故纠纷案司法实践中的做法是:

许多地方只出具书面鉴定结论,在法庭上进行宣读,

而鉴定人不出庭接受质询。由于双方当事人在专业

知识享有上的不对等,患者往往无法发现医疗事故

鉴定结论中的技术难点及疑点。当事人对鉴定结论

· 224 ·

有意见的,法官不是通过对鉴定结论进行询问、交叉

询问从而形成自由心证,而是要求当事人申请重新

鉴定,以此来达到解决鉴定结论之争的目的。这样,

对鉴定结论的质证异议的解释义务就变相地移交到

了重新鉴定的鉴定人,重新鉴定的鉴定人成为实质

上解决鉴定结论的质证异议的裁判人。[1]而且法律

规定本身也支持这样的无休止的鉴定,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

题的意见》第59条规定:“对鉴定结论有疑问的,人

民法院可以指派或者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者鉴定

机构.对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补充鉴定或

者重新鉴定。”虽然证据规则第27条对此进行了限

定,但实践中,由于法官自身专门知识的缺乏,使得

他们对当事人鉴定异议的处理方式,只能是以重新

鉴定来回避矛盾,同时根据鉴定机关的等级①、鉴定

的先后顺序、以及单纯数量上的对比来判断多份鉴

定结论的证明力。但是,从成本、效率的角度来看,不

断的重复鉴定远不如对鉴定结论进行质询高效,

证明力也弱化不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医

疗事故鉴定的特点,我们的制度设计应适应我国多

年审判制度改革的趋势—— 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

的相互借鉴,证据法定与自由心证兼而有之;既要重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3期)

视医疗鉴定的中立性,又要利用直接言辞原则和交

叉询问程序最大程度地让法律事实接近客观事实。

笔者认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质证制度的完善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规定鉴定人出庭为法定义

务。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医疗鉴定所采用的医学理

论、技术方法的可靠性是常常被忽略的问题,而这样

的问题必须借助于当事人的专家辅助人的询问而辨

析。因而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是常规,而在诉讼法中

排除不出庭的情况。(2)推广专家辅助人制度。最高

人民法院证据规则第61条规定了专家辅助人制度,

但实践中应用不多。笔者认为,即便法官和患者当事

人能以各种方式参与鉴定活动,但由于专业知识的

不对等,面对具有丰富专业学识和经验的鉴定人,也

无法从专业角度去质疑鉴定结论的实质内容,他们

寻得的公正、公平只能是程序上的。因而为其提供专

家帮助,帮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才是实现正义的重

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郭华.鉴定结论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__.3

[2] 夏芸.医学鉴定与法的评价—— 以日本的判例为视点[j】.法律与

医学杂志.20__(1)22—28

【3】何家弘,张卫平.外国证据法选译(上、下卷)【m1.人民法院出版

社.20__.10

【4】 梁慧星.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n].人民法院报.

20__—7—13(5)

医疗事故鉴定范文第3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若干规定》)第四条(8)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结合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称《条例》),我们发现,近两年,患者医疗机构的案件日益增多,根据《若干规定》第四条(8)之规定,医患纠纷案件举证责任倒置,即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作为被告,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要向合议庭提出申请,要求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于是医患纠纷案件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便启动了。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鉴定材料的来源与收集便是一个很重要又很敏感的问题。笔者经常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发现医学会在收集鉴定材料时杂乱无章:有的让双方当事人直接提供至医学会,有的让办案单位提供,在鉴定之前又要让双方当事人对鉴定所依据的材料进行质证,当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不认可时便不再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据此可以看出,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所依据的鉴定材料是由双方当事人提交的,而诉讼中法院委托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材料是否亦应当由当事人提供呢?笔者认为,涉诉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材料应当经庭审质证认定后由法院向医学会提供,而且经庭审认定后的鉴定材料具有强制性,即使医学会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核实鉴定材料,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对鉴定材料提出异议,医学会亦应当以鉴定材料已经法院庭审认定为由依据材料进行鉴定,不再顾及异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之一,其所依据的鉴定材料当然属于法庭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双方当事人互相质证,由合议庭认定后,交由鉴定部门鉴定。除此之外,其他一切取得鉴定材料的途径和方式均是非法的,依据此而出具的鉴定结论当然不具备法定效力。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国务院颁布的一项行政法规,旨在通过行政手段处理诉前的医患纠纷,是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反行政处理、监督医疗机构依法行医的重要依据。其效力低于法律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使用法律。医学会受理卫生行政部门移交的鉴定及医患双方共同委托的鉴定时,依据该《条例》的有关规定收集鉴定材料进行鉴定,无可厚非;但医学会在受理法院委托的诉讼中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应遵循《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有效的规定,即依据法院提交的经过庭审认定的鉴定材料进行鉴定,而不能自行收集由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未经庭审认定的鉴定材料。

医疗事故鉴定范文第4篇

一、 鉴定程序和内容

(一)鉴定程序

1、鉴定会前程序

医学会在开始鉴定前通知双方当事人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随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

医学会在向双方当事人和其他组织、个人进行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2人。

医学会应当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7日前将鉴定的时间、地点、要求等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应按通知参加鉴定,鉴定时各方参加人数不超过3人。任何一方当事人无故缺席、自行退席、拒绝参加鉴定,不影响鉴定的进行。

参加鉴定的专家实行回避制度,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专家在鉴定时应予回避:①专家是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②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这里的利害关系是指鉴定结论可能会与鉴定专家产生经济利益、学术地位、名誉声望等方面的影响;③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这里所说的其他关系是指邻居、同事、同学、师生、战友或者有远亲属关系等关系。鉴定组组长由专家鉴定组成员推选产生。

在进行鉴定之前,鉴定组还应对下列事实予以审查:

①查明争议事实:患者是否存在损害事实,此损害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存在损害事实,那么损害事实与医疗机构的关系,是否涉及其他医疗机构和个人;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如何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是否导致其人身损害;患者对损害事实的发生有没有责任。

②审查与调查: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关联性、合法性,向双方当事人调查、收集有关物证,鉴定或检验调取的物证。

2、鉴定会程序

①鉴定会由组长主持,鉴定时先由患方陈述意见,然后由医疗机构介绍治疗经过,医患双方的陈述时间相同。

②专家可以向医患双方提问,在向医疗机构提问时可以召集医方参加诊疗的各当事人逐个进入鉴定会现场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对患者进行现场医学检查。

③专家听取双方陈述答辩意见,对当事人的答辩意见,专家在进行分析后决定取舍,但是必须给予双方当事人这个机会。现实中有的鉴定组不允许当事人陈述答辩意见,认为当事人只需对诊治过程讲明情况即可。这种理解有偏差,不仅无助于鉴定结论的客观真实性,还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因为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陈述意见和理由”,这不仅是义务也是权利,也就是说当事人在鉴定时陈述意见和理由是其法定权利,鉴定组应当尊重当事人对这项权利的行使。

④双方当事人退场。

⑤专家对当事人提供的书面材料陈述及答辩等进行讨论。

⑥专家合议,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成员在鉴定结论上签名,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在会议记录中予以注明(注意:不是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中予以说明)。

⑦医学会应根据鉴定结论作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其文稿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

⑧医学会应及时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送达移交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对符合规定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及时送达医患双方当事人,医患双方共同申请委托的鉴定书无须送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可直接送达医患双方当事人。

(二)鉴定内容

1、要确定医疗机构是否有过错。鉴定时要确定医疗行为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是否违反诊疗操作常规、教科书的规定,是否违反医学常识、常规。

2、专家要分析如果存在医疗过失行为,那么该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里的因果关系包括:①一因一果,即一个医疗过失造成一个损害后果;②复合因果关系即两个以上的医务人员同时具有过失,共同导致患者不良后果,如二个医生互相推诿;③连锁的因果关系,即两个以上医务人员共同过失,但行为不是同时发生,例如医生开错处方,药剂师发错药;④异步的因果关系,即多因一果,其他原因占一定比例,如车祸、打架、自己摔倒、建筑物倒塌、自杀、被人下毒等等,根据侵权法理论这些情形属于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⑤助成因果关系,即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过失,例如病人不配合诊疗,不如实反应病史。⑥无因果关系,虽然医务人员存在不足,但与患者不良后果之间无因果关系。在上述因果关系中,专家还须综合考虑患者自身疾病的因素比例,然后据此确定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比例。

3、分析确定患者不良后果程度。确定患者治疗后的情况:死亡、伤残等级、损失程度。

4、确定医疗事故等级。医疗事故分为一级医疗事故(分甲等、乙等)、二级医疗事故(分甲等、乙等、丙等、丁等)、三级医疗事故(分甲等、乙等、丙等、丁等、戊等)、四级医疗事故。

5、分析确定责任比例。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①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即医疗机构承担100%的责任;②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医疗机构承担50-90%的责任;③次要责任,指其它因素为主要因素,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医疗机构承担20-50%的责任;④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医疗机构承担10%以下的责任。

6、鉴定书中还需确定患者今后是否需要继续治疗、护理。如果需要,应对其今后的继续治疗和护理提出医学建议,确定其今后继续治疗和护理的范围、等级,并对可能产生的费用支出作出合理预算,在确定赔偿金额时以此作为依据,并可方便患者今后的继续治疗和护理。

二、鉴定书的内容和结论

医疗事故鉴定书应注意写明下列几点内容:

①双方当事人的情况、身份、参加到会人数;

②双方当事人的要求和反驳意见;

③鉴定依据资料,医患双方提交的各种资料应注明原件还是复印件;

④鉴定

过程(专家分析的内容);

⑤确定过错、损害后果和程度、因果关系、责任程度、医疗事故等级;

⑥今后医疗护理医学建议。

三、鉴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医疗事故鉴定不是学术讨论会,鉴定过程中,不能单纯以学术上的观点来衡量一个医疗行为是否符合最新理论,或者该医疗行为是否采取了最佳方案,而应采用类似“无罪推定”的原则进行鉴定,即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存在违法或不当之处之前,应认为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是合法的、恰当的。在鉴定中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但也不是法庭判案,不应采用举证责任倒置、推定过错原则,而是根据病历资料和医学经验判断诊疗过程的正误。

其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的依据,同样也是法院审理案件中的重要证据,对于当事人双方的权益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鉴定结论书中不能采用模棱两可的语言,例如“不排除”、“可能性为大”、“难以鉴定”、“暂不鉴定”“不能得出鉴定结论”等诸如此类,这些过去常出现在各种鉴定书中的词语,已经成为医疗纠纷的行政处理和民事诉讼中的一大障碍。也是当事人不服鉴定结论,到处申请重新鉴定;不服据此作出的判决、裁定,缠讼不息的症结之一,同时也降低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威信和地位。如果在鉴定结论做出后又出现新证据、新情况足以原结论的,当事人可以通过申请重新鉴定来解决。而不应做出“不排除”、“可能性为大”、“难以鉴定”、“暂不鉴定”等等此类没有结论的结论。

再次,鉴定专家在鉴定时不能感情用事,应当公正、科学、客观。有人把医疗事故鉴定称作“医学法庭”,鉴定专家在这个“法庭”里充当着“法官”的角色,这个说法不无道理。鉴定组所作的鉴定结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事人双方的实体利益,因此鉴定专家在鉴定中,既不能因自己的角色意识(可能都是医生)而对医疗机构有所偏袒,更不能因所谓“同情弱势群体”而对患方有所“照顾”,而应公正、科学、客观地进行鉴定,以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最后,鉴定专家在鉴定中应该抛开思想顾虑和压力,《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明文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不得威胁、利诱、辱骂、殴打专家鉴定组成员”,第五十九条也规定“以医疗事故为由,寻衅滋事、抢夺病历资料、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依照刑法关于扰乱社会秩序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有了法律的保护,专家大可不必为人身安全多虑,尽可公正鉴定。

四、司法机构委托医学会进行专家咨询

1、有些时候,司法机构在审理案件中对一些医学专业知识和问题需要找专家进行咨询,如交通事故赔偿中伤者今后是否需要治疗、护理等方面的内容,这时法院可以委托医学会对交通事故中伤者的伤情、今后治疗、护理等牵涉到的医学知识出具专家咨询意见。医学会接到这样的委托时,可以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对法院委托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后,出具正式的专家咨询意见书,意见书的内容只针对法院委托的内容作出回答,而无须得出是不是医疗事故的结论,一般不回答未委托咨询的内容。

医疗事故鉴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事故鉴定;管理机构;质证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14302

医疗事故鉴定,是指专门的组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法定的程序,对医患双方争议的医疗纠纷事件所涉及的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损害后果与医疗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等专门性的问题进行技术性判断,进而据相关法律规定,判断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确定事故等级及责任程度的专门性活动。对于鉴定结果,属于我国诉讼法上的鉴定结论,在诉讼法中是法定证据之一。但是我国现行医疗事故鉴定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以致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备受指责,且在操作程序上颇具争议。

1 我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存在的弊端

1.1 鉴定机构设立的非中立性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是中华医学会,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在医学会下设立专门管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机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表面上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由医学会来独立完成的,但是实际上,医学会在组织、实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各级卫生行政机关的影响。医学会虽是行业自律组织,但是从各地的医学会章程来看,医学会要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卫生行政部门拨款、会费和收取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费。另外,医学会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与医疗机构、医生间利益相关。各地的医学会章程中大都规定:“本会依法维护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该条规定可看出,医学会是为了维护医疗工作者合法权益而设立的机构,作为医学会内部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及其聘任的医疗专家具有双重身份,与医疗机构和医生具有利益相关性,医学会和医疗机构类似兄弟关系,由医方权益的维护者对医方医疗过错进行评判,显然违背了中立性原则。

1.2 鉴定文书的不合法性

虽然医疗事故处理鉴定文书体例、格式已由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统一定制,鉴定文书的内容也在《条例》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中有所规定。但是,作为法定证据,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明显不符合证据学和诉讼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医疗事故鉴定书只需加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印章,而鉴定人无须签名或者盖章。而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鉴定人未签名盖章的鉴定结论形式不合法,不具可采性。

1.3 让专家出庭接受质询难以实施

根据《证据规定》的规定,对于鉴定结论有疑问的,可以要求专家出庭接受质询。但是,首先因为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没有鉴定人签名,所以无法确定是哪个专家做出的结论,当然也就难以要求专家出庭。另外,就算费劲周折找到鉴定的专家,由于专家们都是一定范围内的医学权威,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已经非常繁忙了,无论是施展技术才能的机会,还是所获得的经济收益,都已经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程度,让他们因为做了医疗事故鉴定结论而要出庭接受质询,会成为他们非常不情愿的一种负担。以陕西省为例,根据《陕西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关于陕西省医疗事故鉴定收费标准的通知》,省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3000元/例次;西安市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2800元/例次。在这样的费用标准下,据笔者跟陕西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某专家了解的情况,目前让他们出庭接受质询简直不可能。

2 对医疗事故鉴定体制改革的建议

2.1 鉴定机构管理机构的重设

为了避免鉴定机构设置的非中立性,应改革鉴定机构的管理机制,将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由原先的医学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变更为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使其不再受卫生行政机关的约束。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应当向省司法行政部门提交相关材料,申请登记。其活动和监督参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及地方司法鉴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诉讼活动中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办案机关应当委托省司法行政部门编入名册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鉴定;尚未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卫生行政机关或者当事人需要进行鉴定的,也可委托省司法行政部门编入名册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鉴定。

2.2 医疗事故鉴定专家遴选条件的改革

按照《条例》,鉴定专家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2)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或者是具备高级技术任职资格的法医;(3)健康状况能够胜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4)被当事人随机选中,且与本案没有利害关系而无须回避。如前所述,专家们在本专业领域大多都是权威,他们参与鉴定的积极性并不高,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可考虑降低鉴定专家的准入标准,即将高级技术职务改为有一定从业年限的中级技术职称。中级技术职称,已经具有某个医学学科的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和经验,且有专业上的努力进取精神,他们会相对重视和珍惜充当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的机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专家不足的问题。另外,出具鉴定结论是一项法律服务工作,专家除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笔者建议建立考试和考核制度,考试除了医学专业知识以外,还要考查法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合格者取得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考核主要是指对鉴定人员的资质、技术水准、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估,促使鉴定人员不断鞭策和提高自己。

2.3 鉴定结论与诉讼程序中的质证制度相衔接

对于鉴定结论,首先要改变现状,取消落款“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这样一个有名无实的签名,参与鉴定的每个专家都必须按照诉讼证据规定的要求,签署自己的姓名。同时,建议鉴定结论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后的意见按照多数人意见做出,但是持不同观点的少数人意见应该记入评议笔录。其次,就是要落实出庭质证制度。对于在诉讼中,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在庭审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就鉴定的主体资格、鉴定材料的真实性与充分性、鉴定程序的合法性、鉴定结论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鉴定结论表现形式的合法性等问题进行质询,法官据此决定是否采信该鉴定结论作为判决依据。

参考文献

[1]刘鑫.医疗侵权纠纷处理机制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57.

[2]许宁.试论我国现行医疗事故处理制度的缺陷[J].延边党校学报,2006,(2):47.

医疗事故鉴定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一般来说,大陆法系国家医疗事故鉴定的性质属于司法鉴定。在英美法系国家,医疗侵权纠纷案件与其他侵权案件一样,采用专家证人制度。两大法系的鉴定制度有其各自的特点。我国应该借鉴他们各自的优点,来完善我们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其他国家、地区与医疗事故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可以为构建我国医疗事故鉴定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以下是笔者对大陆法系鉴定法律制度与英美法系的鉴定法律制度的介绍、比较研究及借鉴。

一、大陆法系医疗事故鉴定法律制度

一般来说,大陆法系国家医疗事故鉴定性质属于司法鉴定。当事人如果要进行鉴定,只能向司法机关提出申请,而是否进行鉴定以及鉴定的内容都由司法机关决定。

备选鉴定人的资料登记在专门的名册中,法庭从名册中指派鉴定人进行鉴定。如《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56条规定,“任何预审法官或审判法官,在案件出现技术方面的问题时,可以根据检察院的要求,或者依自己的职权,或者依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命令进行鉴定。”第157条规定,鉴定人“应当从最高法院办公厅制作的全国专家名册中所列的自然人和法人选取,或者从各上诉法院与总检察长商定提出的名册中选取”,紧急情况除外。第159条规定,负责进行鉴定的专家,由预审法官指定。遇情况需要,预审法官可以指定数名专家。

大陆法系国家的医疗事故鉴定人的地位是中立的,不代表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立场。其主要作用是运用医学知识对案件中涉及的医疗问题进行鉴别和审定,以弥补法官在医学方面的知识不足。他们作为中立的诉讼参与人,不从属于委托的当事人或司法机关,可以较客观中立地鉴定案件中有关医疗技术方面的专门性问题,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作出鉴定结论。鉴定人并不能代替法官,他所作的鉴定结论的证据力是有限的,是否采纳由法官自己判断,属于法官的自由心证。对于鉴定结论,同样适用对立辩论原则,可要求鉴定人出庭作证,让双方当事人对其进行询问和质证。

以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德国为例,德国也有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但该机构与法官组织的鉴定人不同。德国类似于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机构是医生协会,该协会对医生进行管理,代表医生的利益。在每一个州的医生协会分会中都设立鉴定委员会。如果发生了医生责任的争议,病人可以请求这个委员会进行鉴定,并且进行调解,如果患者能够接受调解和鉴定,则病人不再,就解决了纠纷。病人如果不同意鉴定意见或者调解,甚至认为鉴定结论是偏袒医生的,都可以向法院。

在医疗侵权诉讼中,虽然鉴定不是法定程序,但是法官如果遇到相关问题,就必须进行鉴定。法官可以采用医生协会的鉴定结果,也可以完全不采用自己组织医生进行鉴定。每个法院都有一个包含各个专科的医疗事故鉴定人列表,法官从中选取鉴定人组成鉴定委员会。《德国民事诉讼法》第404条规定,“鉴定人的选定与其人数,均由受诉法院决定。受诉法院可以只任命一个鉴定人。受诉法院也可以任命另一鉴定人以代替先任命的鉴定人。”根据同一条规定,法官也可以要求当事人指定鉴定人,“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指定适于为鉴定人的人。当事人一致同意某特定人为鉴定人时,法院应即听从其一致意见”。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做出的结论,法官根据自已判断接受或者不接受。因此,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还必须对法官有说服力,如果法官认可鉴定委员会的结论,则会指定其中一名专家对鉴定结论签字以作为证据使用,由签字的专家负相关责任。法官也可以不认可鉴定委员会的结论,另外找专家进行鉴定。《德国民事诉讼法》第405条规定,“法院认为鉴定不能令人满意时,可以命令原鉴定人或命令另一鉴定人为新的鉴定。”而受诉法院可以把这一权力授予法官。法官自己的判断与专家的鉴定意见相左,则法官在判决中必须做出说明,说明自己意见的理由,否则,判决将会被撤销。

二、英美法系医疗事故鉴定法律制度

在英美法系国家,医疗侵权纠纷案件与其他侵权案件一样,采用专家证人制度。

专家又被称为专家证人。专家是在某些行业或者领域中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其在某些专门性问题上具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专门知识和经验。《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702条规定,如果科学、技术或者其他专业知识有助于事实审理者理解证据或者裁决争议事实,则凭借知识、技能、经验、训练或教育而够格为专家的证人,可以以意见或其他形式就此作证。根据该条规则的规定,专家证人不是狭义上的专家,不仅局限于科学的或技术的专家。专家证人并不一定是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人,任何有技巧的人都可以成为专家。在医疗侵权案件中,专家则是指具有专门医学知识的人,要想成为专家证人还必须通过资格审查。

专家证人的鉴定结论被视为证人证言,专家的证言与普通证人的证言在法律效力上是等同的。根据法庭提供的证据材料,专家证人凭借其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做出自己的推理、判断,以专家意见的形式协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实。鉴定结论作为一种意见证据,需要陪审团审查判断。而且,为了使专家意见具有证据效力,专家证人应该对鉴定所涉及的专门问题做出明确的结论,并在鉴定书上签字、盖章。英国有关专家制度最主要的现行规定《专家证人指南》第2条规定专家证人的一般职责为:(1)专家不管诉讼胜负,提供独立的意见。检验标准为,如对方当事人向其发出同样指示的,专家将做出同样意见。专家没有支持指示当事人主张的责任。(2)专家仅就对当事人争议之重要的事项以及就其专业领域内的事项提供意见。如专家接受指示的事项不属于其专业领域范围内,须明确提出。(3)专家在发表意见时,须考虑发生意见时的全部重要事实,专家须列明其意见形成所依据的事实、文献或其他材料,如认为需考虑进一步的情形,或者因任何其他原因对最终表达的意见不甚满意,认为不符要求的,则须陈述其意见为临时性意见(或者根据不同情形,陈述为合格意见)。(4)专家对重要事项的意见如有改变,不论意见改变的原因如何,皆应立即告知指示方当事人。[4]与大陆法系不同,英美法系国家实行当事人委托鉴定制度。鉴定人由当事人选任或聘请,双方可以各自选任或聘请鉴定人。因此,双方选任的鉴定人在对同一事项进行鉴定时往往代表本方的利益,而持互相对立的观点。与普通证人一样,鉴定人要接受严格的交叉询问,且其证言的法律效力也与普通证言等同。通过交叉质询,控辩双方都努力提高有利于己方的鉴定结论的证据价值,努力降低不利于己方的鉴定结论的证据价值。鉴定结论要通过激烈的质询的考验,因此,专家证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有利于鉴定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鉴定人往往代表已方当事人的立场,鉴定人给法官和陪审团提供的意见是否公正可能会引起争议,所以美国法律也允许法官指定独立的鉴定人。但独立鉴定人也属于专家证人,其证言的法律效力与普通证言相同,也要接受质询。以美国为例,美国在法庭外不设专门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虽然各州有管理医生的委员会,但这些机构不会介入医疗侵权的相关司法事务。在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有各自委托医学专家作证的权利。但医学专家的资格要经过审查,双方可以对该专家的特别知识、经验或者技术水平进行询问,并审查其教育程度、学术水平、个人素质、有无鉴定失误的经历等各方面信息。当事人如对某一医学专家资格有疑义,可以直接请求法庭将其排除于专家证人之外,但法官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资格审查的结果。专家虽然是受当事人委托,但是他的证词必须根据事实与其掌握的知识做出。在庭审过程中,作为专家证人的医生还要接受对方律师的质询。

美国规定专家证人必须出庭作证。如《联邦证据规则》第706条(a)规定法庭或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传唤该专家证人出庭作证,该专家证人应接受包括传唤其作证的一方当事人在内的每一方当事人的交叉询问。第706条(d)规定不限制当事人根据自己的选择传唤专家证人。

美国最高法院还规定了审核专家证词的法律标准,即道伯特标准。这个标准要求医学专家的证词不仅必须和案情相关,而且必须具有科学的可靠性。在考虑科学的可靠性的时候,法庭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1)医学专家举证所依据的技术或理论是否能够或者已经被他人所检验,这里所考虑的是专家的理论是否经得起客观的检验。(2)医学专家举证所依据的技7R或理论是否已经被同行评审以及是否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过。(3)对医学专家举证所依据的技术或理论是否有已知的错误率;医学专家举证所依据的技术或理论是否已经被同行所接受。除以上这几方面的因素之外,法庭还可以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考虑其他的因素。另外,以上每个单一因素都不具有决定作用,法庭是要考虑各个因素之后对医学专家的举证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

三、两大法系医疗事故鉴定法律制度比较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两大法系的鉴定制度有其各自的特点。

关于医疗事故鉴定的启动与鉴定人的选任,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的规定完全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医疗事故鉴定人被认为是法官的助手,是为了弥补法官医疗知识不足而选任的医学参谋。因此。在诉讼过程中,法官有权决定是否进行医疗事故鉴定、鉴定什么内容、以及由谁实施鉴定。而英美法系国家把医疗事故鉴定人视为专家证人,而证据的提出由控辩双方负责,因此,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进行医疗事故鉴定,以及由谁进行鉴定。在医师事故诉讼程序中,控辩双方都有启动医疗事故鉴定的平等权利。

关于鉴定人的资格,大陆法系采用的是鉴定权主义,即国家明确规定哪些人具有鉴定资格或者是哪些机构具有鉴定权。除非是特殊情况,医疗事故鉴定人从既定的名单中选任。而英美法系采用的是鉴定人主义,即不明确规定哪些医疗专家或机构为鉴定人,而是任何具有专门医疗知识的人都有可能成为鉴定人,前提是通过资格审查。

关于鉴定人的出庭,在有些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其诉讼模式的职权主义色彩,鉴定人可以向法庭提交书面意见,鉴定人是否出庭由法官根据需要来决定。如《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282条和第283条的规定,鉴定人应向法院书记员提交鉴定报告,如法官依据鉴定报告仍不能充分查明真相,则可以听取鉴定人的说明。但现在,鉴于鉴定结论本身所固有的特点,鉴定人出庭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对不肯出庭的鉴定人可以处以罚款,而对于鉴定人作伪证的,则可以处以伪证罪。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证人制度贯彻得较为彻底,鉴定人的角色是专家证人,应当与普通证人一样出庭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和质询。除非有法定的例外情况,鉴定人应当出庭,否则可能面临鉴定结论不可采的结局。C6]也就是说,专家证人在庭外所作的陈述或者向法庭提交的书面意见都不具有证据的可采性。根据美国法律,专家证人适用证人的有关规定,专家证人应当出庭作证而拒绝的,法院可依藐视法庭罪予以论处;专家证人作伪证的,则可处以伪证罪。

大陆法系强调法官的作用,法官依据职权可以决定是否进行鉴定以及规定鉴定的内容,对于鉴定结论也是法官采取自由心证来自己判断。由于鉴定人的中立性,以及强调法官的作用,因此,大陆法系鉴定制度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鉴定的客观公正性,其缺点便是当事人只有申请权,对于鉴定与否、鉴定事项、鉴定人人选都无法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当事人的权利不利。且由于法官往往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因而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对法官影响较大,有时甚至替代了法官从事的审判活动。而英美法系国家鉴定制度充分地调动了当事人的主动性,双方能够各自选择自己的鉴定人,并能通过质询的手段去做削弱对方鉴定结论效力的努力。这种竞争式的鉴定制度能通过竞争使鉴定的质量和效率都有所提高,并能利用当事人双方的主动性来更全面地揭示案件的客观事实。但其缺点是有些鉴定结论的权威性远不如大陆法系国家,因为鉴定人代表本方当事人的立场和利益,其鉴定结论就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有时难以宁人信服。

总之,两大法系的鉴定制度各有所长,我国应该借鉴他们各自的优点,来完善我们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

四、两大法系医疗事故鉴定法律制度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首先,我国医疗事故鉴定的性质应确认为司法鉴定,改变其医学鉴定的性质。

之所以将医疗事故鉴定确定为医学鉴定,理由就是医疗事故鉴定是专业鉴定,法官不懂医学。因此,只能由医学机构组织鉴定,而不能由法官自己组织鉴定。这是一种误解。医疗事故鉴定是医学司法鉴定,其基本性质是司法鉴定中的一种。法官不懂医学,并不能否定医疗事故责任鉴定是司法鉴定性质,法官也可能不懂刑事鉴定专业,也不懂物理、化学,尤其是不懂人类基因识别专业,但是,都由他们组织司法鉴定,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确认实事,作出法律认定。医疗事故鉴定同样如此。而且唯有如此,才能够打破医疗事故鉴定的垄断性,实行科学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定。

既然医疗事故鉴定是医学司法鉴定,那么,法官就应当享有全面的医疗事故司法鉴定的决定权、组织权和审查权。需要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应当由法官决定;对于医疗事故的鉴定,应当由法官组织,确定鉴定的合适人选,确定鉴定的时机和内容;对于医疗事故医学司法鉴定的结论,应当像其他司法鉴定结论一样,法官有权进行审查,有权决定是不是应当重新鉴定,有权决定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否采信。

其次,我国医疗事故鉴定制度立法时,应摒弃以机构名义做出鉴定,建立完善的独立鉴定人制度。

西方两大法系国家在鉴定制度上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有两点大体上是一致的;其一,接受法官委托、指定或者控辩双方传唤的鉴定人,必须是自然人,而不能是某一鉴定机构。鉴定应当属于一种个人行为,而不是集体行为。鉴定人应当亲自实施具体的鉴定活动,亲自在鉴定报告上签字,并亲自接受法庭的传唤或者控辩双方的申请,在法庭上出庭作证。其二,鉴定人都不具有官方人员的地位和背景,而只是接受控辩双方或者法官委任,帮助事实裁判者确认某一事实是否存在的人,即使是被列入鉴定人名册的专家,也不过是普通的专家而已。

再次,我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建立鉴定结论排除制度,保证鉴定人的出庭。

英美国家的专家证人制度贯彻得较为彻底。鉴定人和证人一样,必须出庭接受当事人和法官的质询,在庭外所作的陈述或者向法庭提交的书面意见都不具有证据的可采性,法庭对不出庭者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大陆法系某些国家,由于其诉讼模式的职权主义色彩,鉴定人可以向法庭提交书面意见,鉴定人是否出庭由法官根据需要来决定。但鉴于鉴定结论本身所固有的特点,鉴定人出庭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有的国家还规定对鉴定人不出庭的,可以剥夺其鉴定人资格或对其科处秩序罚款。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77条规定,负有鉴定义务的鉴定人如果应传不到,要承担由此产生的费用。对他同时还要科处秩序罚款。如果再次不服从命令的,除了要求承担费用外,还可以对他再次科处秩序罚款。

最后,我国医疗事故鉴定制度的改革应该吸取鉴定人当事人化的教训,防止利益驱动的影响。

医疗事故鉴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疗事故;鉴定结论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00-2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按其法律属性而言,是医学会对医疗部门在医疗行为中是否存在过失的一种结论,是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单位进行行政处罚的主要依据,是司法部门审理医疗纠纷的重要证据,如何在实践中采信和执行此鉴定结论,医疗行政部门与司法部门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本文就鉴定结论的多样性论述如下。

1医疗事故与医疗侵权的同异

1.1首先要明确两个观念,一是不惟鉴定论,即医疗事故鉴定不是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惟一证据;二是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应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即不构成医疗事故并不能当然地排除医疗单位过错。

1.2其次医患纠纷繁纷复杂,而医疗事故仅为医患纠纷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不分事故与侵权、不分案情,一味简单处理医患纠纷的现象是应该值得更多的人深思。发生医疗纠纷后,如果未被鉴定为医疗事故的,是否就不构成医疗侵权,不能简而论之,否则会混淆两者的界限,实际上两者存在重大区别。对于构成医疗事故的,医院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应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不属于事故,但医院存在诊疗和护理错误,并且因这种错误给患者造成伤害,构成伤害侵权,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医院也应承担赔偿责任,而不应认为不是医疗事故便不存在侵权。

1.3再者对于医疗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医务界、司法界和民法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并形成“过错论”和“事故论”两个不同的观点。过错论者强调人身侵权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衡量标准是行为人主观是否有过错,而不是事故,既诉讼中如果医院不能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和过错举证证明,就应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事故论者认为患者必须先获得医疗事故鉴定,然后才能医院请求赔偿,把医疗事故鉴定作为启动司法赔偿程序的前置条件。国务院2002年4月14日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也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有些人,特别是医务界认为,只有构成医疗事故的,法院才能作为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受理;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法院当然不能作为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受理。但这是不全面的,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不仅仅限于医疗事故损害,还应包括不构成医疗事故,但依照法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责任的非事故性医疗损害。国内许多知名医学法学专家,从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的角度也提出过,即使不是医疗事故,医院也应做出一定赔偿的看法。但从条例的上述条款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条款忽视了医疗事故纠纷做为特殊民事案件的特殊性,成了医院方面免除过错的保护伞。

2医学会鉴定与司法鉴定

目前,医疗纠纷已经成为捆扰医疗界的一大难题,而与医疗纠纷处理密切相关的是鉴定问题。从我国目前的鉴定体制来看,医疗纠纷的鉴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司法鉴定部门进行人身损害的因果关系鉴定;一是医学会鉴定专家组进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于二者的启动程序,鉴定人员的组成、鉴定方式、鉴定内容等不相同,必然会造成两种鉴定结论在司法诉讼中的不同“采信率”,从而引发医务人员产生这样的疑惑:到底是司法鉴定权威还是医疗鉴定权威,二者有什么关系。

2.1医患纠纷与医疗民事纠纷是不同的概念,其内容有交叉之处。需要加以重视的是:凡是对医疗行为有争议即对医疗行为是否造成患者不良后果和该医疗行为是否有过错的争议便为医疗事故争议,此类纠纷的处理应当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既医学会鉴定。因此,凡是医疗事故争议,其核心证据就可能是医学会的鉴定结论,但不是惟一的证据。

2.2目前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是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医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科学的问题只能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而鉴定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行政处理和司裁判过程中的一些疑难专业问题。过去是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来进行鉴定,被人们评论为“老子给儿子鉴定”,实践中的确存在着结论不公正的严重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此改为由医学会组织,并且设首次鉴定为市级。应当承认这是一种进步,情况也有了一定的改观,主要表现在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比例较以前有了大幅度上升。当然,我们注意到,市级医疗学会还是有抵御性,鉴定专家在一定程度上偏袒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对此,我们呼吁对专家库可以跨抵御设立,聘请外地专家的新增费用可由申请人预交,以此使专家的来源更广泛一些,使鉴定结论少受人际关系的干扰。

2.3司法鉴定的组织者是司法鉴定机构,其在鉴定中的功能与作用与医学会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司法鉴定机构与医学会二者在与医疗机构的关系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医学会虽然是独立的社会团体,但一般仍挂靠的是卫生行政机关,并且与卫生行政机关和医疗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就是医学会的会员(单位)。而司法鉴定机构可能隶属于不同的司法机关。甚至是在司法行政机关注册的社会中介机构,其与医疗机构的关系相对较远。

2.4在涉及民事赔偿的医疗纠纷中,目前一般是将医疗损害事件当侵权纠纷来处理。因此,法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医疗损害事件是否符合侵权责任构成的4个要件,即损害行为、损害结果、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以及医疗行为本身是否具有过错。而其中后两个要件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法官难以判断真伪,即使医疗机构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举证,法官也难以从医疗机构提供的证据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法官更多地需要医疗鉴定机构来解决这些问题。司法鉴定由于也有医学专家参与,可以满足法官的这一要求,在鉴定中着重解决医疗行为是否具有过错,过错的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根据《条例》(第31条)和《鉴定办法》(第35条),医学会专家组作出的鉴定也包含上述特定内容。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和卫生行政处理的特定要求的原因,目前医学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仍然只注重是否属于医疗事故。这就使得医疗鉴定不能满足司法审判的需要,导致法官不得不启动司法鉴定。

2.5这样医学鉴定和司法鉴定都有临床医学专家的参与,所不同的是参加鉴定的医学专家数量的多少和在鉴定中的主次地位。因此,医学鉴定与司法鉴定似乎各有利弊。但是,鉴定毕竟是一项为法律服务的特殊工作,有其特殊的鉴定思维和鉴定方法。这其中还涉及法律问题,证据审查和甄别以及事实认定等问题。因此,单纯的临床医学专家开展鉴定很难让鉴定做得完美。

2.6这样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鉴定专家组具的鉴定文书只盖医学会的鉴定专用章,不署具体鉴定专家的姓名。这样的做法,首先是不符合证据法上对鉴定结论这种证据形式的客观要求,不利于法庭质证。其次,由于专家不署名,鉴定专家对鉴定结论的负责不清,从程序上难以保证鉴定专家的公正。

2.7同时还有一个医学会鉴定人员的业余性问题。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专家都是临床专家,这些专家都是相关临床学科上的行家里手,但不是鉴定专家。毕竟鉴定也是一门专门的学科,鉴定人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并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胜任。特别是鉴定过程涉及适用法律的情况,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必须要按照法规的要求来判断。而适用法律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认知,判断活动,对于没有任何法律专业知识的临床医学专家,在诸如证据甄别、法条理解等工作中会有许多不便。

2.8在一般的诉讼中,法官可以比较明确地向鉴定人提出鉴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员由于具有专门的鉴定知识和经验,又有法律知识,长期与司法人员接触,因此比较容易理解法官所提出的鉴定目的,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完成鉴定任务,弥补法官在审判案件中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尽可能令案件裁判科学、公正。

综上所述,司法鉴定与医疗鉴定确实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而且从诉讼的角度来看,司法鉴定确实要优与医疗鉴定。但是,医疗鉴定的作出又是卫生行政处理医疗事故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条例》明确规定医学会组建的专家组是开展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惟一合法机构,因此,在医疗纠纷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认定上,却是司法鉴定机构不能逾越的鸿沟。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疗鉴定又优于司法鉴定。

医疗事故鉴定范文第8篇

二ΟΟ二年四月四日国务院第351号令,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同年九月一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同步颁发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了从同年四月一日起人民法院审理医患纠纷案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随着两个法规性文件的颁发,加之人们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近两年来医疗纠纷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亦有同感,这一现象表明:过去医疗纠纷处理难,热门而又沉重的话题,经有关人士、部门和政府的努力,目前在处理医疗纠纷问题上形成了新的基点,无疑《条例》对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医疗纠纷鉴定和医疗纠纷审理工作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现就法医在医疗事故鉴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初步探讨如下:

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法医受聘进入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并参加鉴定组进行鉴定工作。

《条例》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具有良好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并具备高级技术任职资格的法医可以受聘进入专家库。《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涉及死因、伤残等级鉴定的,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法医参加专家组。以上两项条款明确地规定了法医参加医疗纠纷鉴定工作,这在医疗纠纷鉴定工作方面是一个新的举措,明确了法医在医疗事故鉴定中的地位;克服了过去在社会上反映较大的医疗事故鉴定工作单纯由医疗专家和医疗行政部门组织的“老子鉴定儿子”的不良社会反映;增强了鉴定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体现了《条例》中提出的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基本原则;促进和提高了医疗事故鉴定的工作质量;有利于依法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法医参加医疗事故鉴定工作,对于妥善处理医疗事故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执行《条例》以来,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组织的160例医疗事故鉴定中,随机抽取法医参加的鉴定70余例,占医疗事故鉴定的40%,对死亡病例一般都随机抽取两名法医参加,并按医疗事故鉴定程序有关规定进行了投票表决及少数服从多数,允许保留不同意见的作法,保证了法医在鉴定工作中与临床医学专家同等的权力和地位。在开展这项工作的初期,有些聘请进入专家库的法医自然不自然地有些担心,在不同的医疗事故鉴定人员中,临床医学专家和法医的比例一般在2.5―4:1,临床医学专家人数比法医人数多,即使法医有不同意见也只能是“保留意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只要依照法律、法规条款及医院管理工作程序提出的问题以及提出不同意见,比较容易被鉴定组其他成员接受或赞同。

二、法医在医疗事故鉴定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法治工作不断完善,在目前医疗纠纷制定综合法律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条例》就是处理医疗事故的法规性文件,按照《条例》规定被聘任到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的法医工作人员,尽职尽责,秉公办案,亦为应有之义。由于医疗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加之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特色,要正确处理民事法律的普通性和医疗服务特殊性的关系,既要处理好涉及公民的健康权和财产权,又要考虑到医疗行为及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和风险性,所以在医疗事故鉴定中,必须本着以《条例》为准则,遵循《刑法》、《民法通则》、《执业医师法》、《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法规性规定,及有关医院管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常规要求的同时,严格按照医学科学的推理及论证来审定每一件医疗纠纷案件。在实际工作,对医疗活动中医学科学理论推断,同一专业的鉴定人员一般会有深刻准确的判定,而法医对每个专业性的理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本人认为,法医在医疗事故鉴定中的作用主要是:

三、医疗事故鉴定中法医应注意的问题

参加医疗事故鉴定工作的法医,是党和人民的信任,要使用好人民和法律法规赋予的鉴定权利,在医疗事故鉴定的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把自己掌握的医学科学知识和法医学知识及法律法规,医疗行政管理规章制度较好地运用到医疗事故鉴定工作实践中去,用正确的理论和条款来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和合法权益。

2、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平办案、秉公执法,尽管目前医疗事故鉴定组成人员,采取微机随机由医患双方抽号的方法组成的,在鉴定会召开前医患双方无法知道鉴定组成人员的,显得比较公平,但大家毕竟在一个城市生活,一旦在鉴定会上见面后,难免有熟人关系之类,这就需要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是对法医鉴定人员职业道德的一种考验。

3、坚持实事求是,克服照顾面子和随大流的思想。在病历讨论和表决过程中,在认真听取其他鉴定成员发表意见的同时,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在表决过程中,不能有顾面子随大流的思想,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念和看法,准确运用科学理论和事实与鉴定组成员共同讨论,据理力争、力求取得大家的共识,必要时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要怕“保留意见”。

4、准备充分、以理服人。在参加鉴定会以前,要针对鉴定病例的特点和质疑的问题,翻阅资料,查找理论依据,对医患双方的陈述,质疑和答辩做到胸中有数。对专业水平较强的、科技水平较高的疑难或质疑问题,可以咨询请教本专业较权威的专家。

5、广泛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医学是一个专业性较强、分科较细的高科技行业,法律法规和医疗行政管理在我国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只有广泛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赶上社会和专业技术及专门理论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医疗事故鉴定成员。

医疗事故鉴定范文第9篇

【中文图书号】d9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3—0168-02

作为省级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大多接手经地、市

级鉴定。医患双方仍相持不下的案例,找到医患双方

都能认可的客观依据,方能使医疗纠纷终结。现报告

以药物副作用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客观依据终结的

两个案例。

案例资料

【案例1】患者,男,37岁。因心跳骤停在当地某

医院急救。值班医生在行cpr同时,护士遵口头医

嘱在患者前臂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 mg。数分钟后患

者心跳恢复。但血压在90—80/60—50之间。躁动、意

识不清。8 h后患者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

亡。医生补抢救记录时写:皮下注射正肾上腺素(又

名去甲肾上腺素)1 mg,家属认为用错药致患者抢救

无效死亡而引发医疗纠纷。鉴定时距患者死亡

已数年,尸体腐化法医无法取得尸检证据。鉴定专家

询问家属透露在病人死亡后第二天曾探望过。未发

现患者手臂有任何病变。从而间接证明护士当时遵

医嘱皮下注射的是肾上腺素,属医生笔误。鉴定结

论:不构成医疗事故。

【案例2】患儿1,女,7岁。误服“1605”污染的

玉米粥昏迷1 h。当地医院医嘱用0.5 mg/2 ml阿托

品急救,在院18个小时共用阿托品212支。累计

106 mg,用药之初患儿症状有所好转。但随着阿托品

的继续使用患儿逐渐深昏迷,转至县医院时查体:全

身皮肤粘膜干燥,灼热,颜面、颈部、前胸皮肤潮红,

双瞳孔散大4.5 mm,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

鸣。心率160次/min,胆碱酯酶3442.8 u/l(ie常范围

5 400 10 000 u/l),出院诊断:阿托品中毒(重度)并

中毒性脑病,有机磷农药中毒(轻度),自动出院后三

天死亡。

患儿2,男,5岁。同餐昏迷1小时人院,医嘱纪

录18小时使用0.5 mg/2 ml阿托品86支,累计43

mg.转至县医院时查体:t 41.5。c、p 180次/min,r44

次/min。深昏迷,呼吸表浅不规则,颜面口唇青紫,双

瞳孔等大等园约5 mm,皮肤粘膜干燥,灼热,双肺布

满湿罗音,心率180次/min,尿失禁,胆碱脂酶

2255.3 u/l。在该院治疗36小时后停用阿托品,累计

用阿托品17mg,解磷定3.3g,第6天清醒,第11天

转市某院头颅ct检查提示中毒性脑病,心肌酶谱

均升高。经吸氧、高频通气、营养心肌和脑细胞,抗感

染及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鉴定专家查体:患

儿反应迟钝。步履蹒跚,双下肢肌力ⅲ一ⅳ级。病例资

料中两患儿昏迷后血钠均低于130 mol/l。医疗纠纷

的争议在于:家属认为是阿托品中毒。而脘方认为与

阿托品剂量无关。鉴定结论:轻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抢

救失当致死亡及轻度智力障碍与阿托品的过量使用

存在因果关系。本例构成一级甲等及三级乙等医疗

事故。医方负主要责任。

讨 论

有报道表明1 mg经过稀释的去甲肾上腺素渗

入皮下数小时后就会引起皮肤发白、甚至坏死ili ,而

1 mg去甲肾上腺素原液的致皮肤缺血、坏死作用更

强。时间更短。分析案例1病人初期复苏成功,且存

活达数小时之久。如果基础生命支持阶段使用的是

正肾上腺素原液。皮肤、皮下软组织会有相应的缺

血、坏死变化。以此反证医生是笔误,与患者死亡不

存在因果关系,不构成医疗事故。(下转167页)

[作者简介]蔡春(1961一),女,浙江瑞安人,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学士,曾从事急诊工作15年,现从事预防保健工作。

tel:+86—029—84775 106:e—mail:caichun@fmmu.edu.c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3期)

人员提高医务水平外,手术完毕时,应仔细对纱布、

器械进行点数,对于手术后准备出院的患者,建议医

院对其做x光摄片,一为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异物遗

留.使其早期发现得以早期治疗;二为防止患者因自

做异物遗留诈病或在另一家医院造成异物遗留后进

行做证据准备。x光摄片的共同特点是金属止

血钳位于右下腹或盆腔中,且双环向上,齿部向下且

一齿断裂.这种现象是由于腹腔的解剖位置的特点

和重力吸引.造成遗留的止血钳双环柄向上,双齿部

向下的特点,提示若止血钳长期遗留腹腔中,可能出

现上述x光改变。至于遗留的止血钳齿状部经过多

长时间断裂.有待于进一步积累研究。反过来,亦证

实若止血钳因重力作用滑落,长期遗留下腹腔或盆

腔中.与不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相符合。

在法医鉴定中,为了鉴别诈病,除了上述x光摄片

特点外,还有其他注意事项,如案例1,尽管只有x

光正位摄片但还有自身能触及金属异物,再次手术

· 16。7 ·

取除止血钳以及ct摄片检查溶解的金属碎片。案

例2通过x光正位摄片确认止血钳遗留,而法医鉴

定时一定要进行同一认定,且要正侧位摄片以便确

定止血钳在腹腔或盆腔内。

参考文献

【1】gawande aa,studdert dw,john 0,et a1.risk factors for

retained instruments and sponges after surgery[j].n ensl

med,20__,348:229~235

[2]易旭夫,汪秉康.剖腹产后蚊式止血钳遗留13年一例[j】.法

律与医学杂志1995 2(3):133.

【3】易旭夫,陈晓刚,林霞,等.医源性相关的异物医疗纠纷研究

[j】。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12(3):170

宋咏堂,项红兵,罗五金.体内异物遗留纠纷案例的赔偿

责任[j】.中国医院管理,20__,23(10):22~23

【5】孟俊红.浅论医疗纠纷精神损害赔偿[j】.河南教育 学院学

报.20__.24(93):95—98

医疗事故鉴定范文第10篇

养宠物的人却说:“它就是我的孩子!”

然而“孩子”总是娇弱的,当“父母”们抱着生病的“孩子”四处求医时,却不得不面临对医生医术毫无把握,一旦误诊无处说理的境地。

在某机关工作的王先生养了一只小沙皮狗,近日他发现一向活泼的沙皮狗突然一声不吭,成了一条“哑狗”。他连忙抱着沙皮狗四处求医。然而多家宠物医院的医生要么说是感冒发烧,要么说是气管炎,王先生花了好几百元药费,但就是不见好,一个星期后便死在自己的窝里。

沙皮狗到底得了什么病?王先生花了30元请来一家宠物诊所的医生,划开“豆豆”的喉管一看,一块小小的塑料袋薄膜赫然堵在气管上。

王先生也曾想过找误诊的医生讨个说法,但转念一想:对方最多就是说声对不起,除此之外还能怎样?

上月初,市民罗先生闻到自己养的波英达犬“仔仔”耳朵里有一股怪味散发出来,于是便把它抱到合群路一家宠物诊所,医生说:“这狗患的是伤寒,要用好药才行!”然而几百元的药用了一个星期,“仔仔”仍不见好转,罗先生只好另寻良医。

“怎么会是伤寒呢?明明是耳朵发炎嘛,我保证治好。”一家宠物诊所的医生如是说。“仔仔”又用了一个多星期的药,精神却越来越差,直到有一天哀鸣了几声,里流出鲜血,就一头栽倒再也没有爬起来。罗先生找到宠物医生,对方却称这是另一种早已潜藏在体内的致命病毒发作所致,对此他们只能深表遗憾。

罗先生伤心之余却又无可奈何,“不知道哪个部门能管这事。”

记者走访了市区数家宠物诊所,发现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病历档案,它们离真正意义上的“医院”还有相当差距。

在多家宠物诊所,记者发现医生对待生病的宠物似乎都只有一招——打针输液。问及注射的药水为何物?态度好点的医生随便敷衍几句,有的干脆不加理会。而且部分诊所由于场地狭小,几十个药水瓶子随意堆放在一张桌子上,真不知道他们如何确保用药的准确率。

谈及宠物诊所必须的设备,一位医生表示,要想准确诊断宠物的病症,起码要有血样分析仪、尿检仪、X光机及B超等多种设备,但这样的投资至少也要二三十万元。目前许多小型的宠物诊所都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这位医生坦言,给宠物看病如同撒网捕鱼,碰对了就医好了,反正医死了也不犯法。归根到底,给宠物看病其实全凭经验。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大部分宠物诊所都没有为就诊宠物设立病历档案的制度。问及此事,一位宠物医生理直气壮地说:“目前没有哪条法规要求我们建立病历档案”。而据了解,由于无法报销,畜主们又大多不会索要相关票据。因此一旦发生纠纷,畜主拿不出任何凭据,也就很难追究宠物诊所的责任。

目前许多地方对宠物诊所监督管理的依据,是1998年制订的《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从事动物诊疗活动,应具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并取得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发放的动物诊疗许可证”。

上一篇:医疗事故罪范文 下一篇: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