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8:09:24

医疗技术论文

医疗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1无统一医疗器械产品信息库

目前国内尚未建立涵盖已经由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产品数据库,无法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各地采用条形码技术管理时,需自建产品信息库,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由于产品信息实时动态变化,使用自建产品信息库,维护难度较大,从而难以保证产品信息的准确。

1.2医疗器械条形码信息单一

近年来,国内许多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为了利用条形码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功能提升单位的物流管理水平,都在尝试开发医疗器械条形码管理系统。但是,由于我国医疗器械条形码使用程度低,医疗器械条形码仅包含品名信息,而与医疗器械密切相关的生产批号这样的重要信息游离于条形码之外,不便于直接通过医疗器械自身包装上的条形码来快速准确完成数据采集。使用者只能是根据自身单位管理的需要另行统一编码、打印,再对医疗器械逐个加贴,即所谓的“贴码”,才能实现条形码技术管理。额外贴码需要增加人工和成本,还可能造成人为的差错。

2建议

2.1以高风险品种开展试点工作

医疗器械分类复杂,品种繁多,同步实行条形码技术管理工作量及难度较大。应以高风险的植入性医疗器械等品种为突破口,启动医疗器械国家统一编码工作,制定统一的条形码标准,开展试点,待医疗器械条形码技术、管理技术、电子监管网络趋于成熟后,再逐步实现全面推行。

2.2制定统一的医疗器械条形码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与国际通用的商品条码标准相一致的医疗器械条形码标准,统一规范医疗器械编码方式、分类标准、条码印刷尺寸及条码在医疗器械包装上的位置,条形码所含内容包括:国家医疗器械编码、医疗器械批号等。为在医疗器械流通、使用全领域实行统一条码化管理创造条件,同时促进国际间合作。

2.3建立基于条形码技术的医疗器械准入制度

为强化条形码技术的推行力度,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从生产环节就开始重视条形码的推广使用,建议监管部门出台政策,规定进入市场(包括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的相应医疗器械品种,均须印有全国统一标准的条形码,以便于医疗器械在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之间流通流通时的条形码管理实现无缝对接,避免经营、使用单位额外“贴码”负担。

2.4搭建远程医疗器械产品信息平台

为实现远程产品信息数据对接,应通过互联网搭建远程医疗器械产品信息平台。由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根据分工,通过平善基本信息数据库。并通过授权实现基本信息数据库信息的共享。

3结语

集监管与实用意义于一身的医疗器械条形码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用械的安全,更能使医疗器械在流通、使用环节的入库、出库、调剂、发放、库存盘点、效期管理等实现科学化、准确化、效率化,降低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物流管理成本和人为差错,减少供应链的资源耗损,提高流通效率。所以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医疗器械条形码技术的规范进度,使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接受,并加以运用。

医疗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基于4G通信的远程医疗结合了高速移动通信和多种模式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实现无线远程医疗、远程监护、远程医疗教学等。它不仅融合了移动通信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可提供足够的带宽以保证大容量多媒体数据的安全高速传输,还有助于医疗资源的高度共享,随着远程家庭监护的推广,患者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救护,特别是在灾害、事故和战场救援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

二、4G通信技术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根据美国最大的无线通信公司Verizon的最新资料,2013年9月密歇根St.Clair公司利用4GLTE网络研制出先进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为医护人员和急救室提供具有双向音频和视频直播无缓冲宽带网络。并使用专业的医疗视频传感器采集现场视频,使得急诊室的医生通过服务器查看高清晰度视频画面,并可以远程评估患者的病情。由医护人员传递重要的信息,如症状和生命体征,医生可以放大伤害,提供诊断,制定治疗计划,在病人到达之前联系专科医务人员和预定急诊室。这种实时、高质量的视频沟通有助于急救人员和专科医生更迅速地做出明智的临床决策,从而减少诊断时间,最大限度挽救病人的生命。

1.在放射医学中的应用

作为计算机支持工作项目的一部分,4G通信网络可用来传递MRI和CT图像。研究证实通过4G通信网络的带宽,可用低成本网络传递13张会厌炎或咽后脓肿的颈侧软组织X线片和15张关节积液的肘部X线片,经最优秀的放射学专家和儿科急诊医师阅读这些图片,两者的解读均100%正确。

2.在家庭保健中的应用

自1982年起到现在,由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和华盛顿VA医疗中心监护的病人已超过11000人。当电池快用完时,起博器将改变其正常的工作节律,这可从心电图中检测出来,装在电话上的仪器可把心电图传给中心,中心就能够在非常远的地方检测出这些异常问题。糖尿病病人自我保健,尤其是血糖自我监测,对糖尿病治疗极为重要。基于4G通信网络的血糖监测系统,可作为糖尿病病人初级保健助手,对病人的症状、血糖、饮食和药物进行监控。病人还可在摄像机前与医生交谈,将关节活动范围,体温表读数或其他与身体状况有关的可视信息传给医生。装在家庭视频元件上的各种仪器还可传递心音、血压测量值等,将视频与其他技术结合后进行家庭监护和会诊。随着4G无线通信的发展,一旦发现自觉症状时,可通过4G网络将12h持续心电图传送到中心。在多个国家,已有30000人向该系统申请预定这项商业服务。

3.在外科中的应用

远程医疗可帮助经验不足的医师成功地完成手术,使微创外科手术(如腹腔镜手术)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已有研究表明通过4G无线通信模块,经验有限的主刀医师可在远程外科医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腹腔镜手术,且无一例并发症。

三、总结

随着4G移动通信网络的广泛覆盖,移动健康监护系统能实现对用户远程、即时的健康监护,用户不但能及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还能及时应对诸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突发疾病。因此,将移动健康监护系统带入社区和家庭,对患者或亚健康人群实施移动远程健康监护,不论是提高预防能力,减少患者或者亚健康人群的经济负担,还是增强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疗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1视频监控方式

视频监控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在医疗机构、医生房间、患者病房、开刀室、监护病房处设置监控摄像头,通过监控中心的监控系统对房屋内外部进行全面的监控、在医疗机构的院、科等各级领导可以直接在办公室或者其他重要的工作人员直接进行计算机网络、实时查看到监控的场景,并能够统一的管理和处理各种相关事务。视频监控系统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实时的查看到医院的最新情况,管理层能够不出门就能够处理各种相关的内容,甚至主治医生能够在远处可以紧急处理多起急诊患者。这能极大的方便医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提升医院的管理效率。

1.2数据监控方式

数据监控方式主要是指使用大型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的监控,数据监控关键点在于通过实施获得患者的信息。医疗专家等在办公室或家中,只需连入英特网,便能方便实时查看医疗机构的监控信息,达到远程监督和管理的目的;监控系统还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向公安机关,上级部门等提供接口,让这些机构部门可以查看监控的历史资料和实时监控资料;实现远程监控。

2计算机技术在医疗监控应用展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技术对于医疗监控系统提出更多的想象与发展空间,其不仅能够进一步带动医院的管理,而且能够提升以下几点的服务:

2.1提升医疗机构的日常监控管理应用

对于医疗机构的日常内部监控和管理,主要是指医院的安保工作,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及时的对医院中出入口、手术室、停车场等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的监控,及时返回,让医院的处于安全的保护当中,也有利于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

2.2提升医院的挂号、收费的简洁应用

在医院的流程当中,医生开出处方,门诊操作员将病人的项目输入电脑,并给病人打印发票,写清楚收费明细。在病人进入医院之后,病人就处于整个计算机管理监控过程中,直至病人出院系统都会将其开药品、单据等详细保存至计算机当中,从中减少了医生查询历史病历沟通的环节,有利病人的医疗。

2.3提升医院病区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病区管理中,病区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病区病人的情况,通过医嘱管理系统将医生的要求直接进行管理,并实时安排护理人员按照时间点去查看病人情况、更换输液,并能够通过监控直接反馈到专属医生当中,以便医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病患当前情况,对症下药。

2.4提升药品管理方面的应用

监控系统对于药品管理系统是非常广泛和严格的,从药品的计划、采购、入库、调价、领药、消耗、到期等的监控都实现了计算机监控管理,药库通过把药品的信息录入电脑,让电脑将当前药品的库存、药品信息、以及门诊收费金额等多种信息传递到各个科室,让医生在开药的同时,清楚了解此次开单需要花费的金额,也让患者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整个医疗过程中的花费。这不但有利于病的医治,也降低了医疗纠纷的产生。

2.5提升远程医疗方面的应用

在当前远程医疗手术已经成为现实,专家通过远程观看手术画面,在远程就可以和现场的医生讨论和实施医疗方案、指导手术的进行。这让医疗更加简单和方便。然而我们可以预想未来在家就可以让专家给自己看病,这种方式无疑更加会提升医院的管理效率。

2.6提升远程教育方面的应用

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当中,医疗远程教育也是临床教学的重要方向,由于医院的环境有限,医生们无法通过实地的教育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医院进行同等的学习,而采用远程监控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实习生参与到手术、现场医疗的学习当中实时学习,这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也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安全系数。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带动着的是整个医疗机构产业的发展,医疗机构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医疗水平和网络监控技术之间的结合,才能够在提升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疗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律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医疗体制进一步改革,社会福利性的医疗单位逐渐向营利性的经济实体转变,加上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整体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多,且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同时由于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误导,医患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复杂化,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难点。原有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纠纷处理的需要,在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成了一纸空文。为了妥善处理解决医疗纠纷,2002年月日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依据条例卫生部了相应的配套规章。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概念

卫生部制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对我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医疗事故鉴定的概念性质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我们可以这样介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概念: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由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收取物证(包括尸检结果),查阅书证(病历等病案资料),听取证人证言,当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属陈述,分析原因,依据法定标准,判定事件性质,作出是否属医疗事故及何类、何级、何等事故的科学鉴定结论的过程。本文所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指医学会组织专家组依法(《条例》)进行的鉴定。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机构

《条例》明确了由医学会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条例》第21条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机构为医学会,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组织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实行市、省二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省级鉴定为最终鉴定。医学会建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家库,参加鉴定的专家由医患双方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程序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提起可以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书面委托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学会对单方面委托的鉴定申请不受理。第二种,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书面移交负责首次鉴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第三种,法院审理涉及医疗事故问题诉讼案件时,依职权或当事人申请移交委托负责首次鉴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医学会在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收取物证(包括尸检结果),查阅书证(病历等病案资料),听取证人证言,当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属陈述,分析原因,依据法定标准,判定事件性质,作出是否属医疗事故及何类、何级、何等事故的科学鉴定结论。鉴定实行合议制度,过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予以注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根据鉴定结论作出,其文稿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

卫生行政部门对鉴定结论的人员资格、专业内别、鉴定程序进行审核,不符规定的重新鉴定,符合规定的及时送达双方当事人。

任何一方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均可以进行再次鉴定。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性质

研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首先必须研究其鉴定行为的法律属性。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法理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有一种意见认为,由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作“医疗事故鉴定是一种行政行为,当事人对医疗鉴定结论不服,向法院的,法院应作为行政案件受理”。这种观点是由原《办法》中规定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自治州、市)、县(市、市辖区)三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和卫生行政部门之间具隶属关系所得出的。目前医学会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受理机构,是独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不是行政主体,所以鉴定行为也就算不上具体行政行为。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行为

1.医学会从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分析

《条例》规定医学会具有从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权利和义务。2003年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法[2003]20号)“二、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司法鉴定的,交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按照《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组织鉴定。”医学会由于行政法规《条例》的授权加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使医学会成为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唯一合法组织。其合法性不容质疑。

但是中华医学会是一个具有行业利益色彩的社团性组织。新修改通过的《中华医学会章程》增加了“本会依法维护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等内容,这种行业保护倾向明显的学会性组织,已不同于纯粹的学术团体,具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在利益纷争的一般场合,这种利益要求和倾向是合理的。但医患纠纷中,这种行业性的利益要求应当受到合理的和公平的约束。不仅因为医患纠纷的另一方是单独的社会个体,而且因为这种社会地位的不对等,极易引发对患者合法权利的侵犯。

我们必须肯定医疗事故与否的判定只能由医疗领域的专家进行鉴定。对病人的疾病进行诊疗的时医生,评判其诊疗过程是否造成人身损害,行为是否有过错,行为过错和后果是否有因果关系等一系列的专业技术问题只能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由于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医学科学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治方式,医疗事故的发生往往涉及多个医学专业,所以“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的方式进行”。

2.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医鉴定、司法鉴定之比较

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进行分析,我们先来分析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要构成医疗事故必须包含以下要件:违法的医疗行为、损害后果、医疗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医疗行为有过错。因为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最终解决的是民事赔偿问题,最终解决途径还是司法。目前我国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规则原则在审判中一般是按照过错侵权行为来认定的。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过错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我国通说将其概括为:违法行为、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过错。其构成要件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医疗事故的损害后果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而过错侵权则无相关规定。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医疗事故包括在内。但是就侵害生命健康权而言,医疗事故的成立和侵权行为的成立基本上是一致的。法庭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其目的也就在于认定医疗行为是否有过错,违法的医疗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至于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并无太多实质性的意义。换句话说,法院委托的医疗事故鉴定实质上是医疗行为过错鉴定,医疗行为违法鉴定,因果关系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其名称容易造成一定的误解,拟改为“医事鉴定”为好。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月王保洁主编的《法医学》(第三版),法医学研究范围可以作如下划分: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临床法医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分析学、法医精神病学。与医疗联系比较密切的就是法医病理学(对象:尸体鉴定死亡原因、死亡性质、死亡时间、损伤时间等),临床法医学(对象:活体,鉴定损伤性质、损伤程度、劳动能力、其他生理病理状态与损伤的关系)。法医鉴定暂时无法律规定其鉴定的范围,但是从其研究的范围就可以看出,在医疗损害纠纷中只能从事死因鉴定和伤残等级等损害后果鉴定,无权鉴定医疗行为的违法性,无权鉴定医疗行为的过错性。缺乏临床经验的法医,在临床领域并不是专家,无法对诊疗措施的选择,手术指征的掌握等医疗行为作出客观的合理的评价。医疗损害侵权赔偿(侵害生命健康权)诉讼中,所应该进行鉴定应该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医鉴定只能鉴定其损害后果的存在,伤残等级的存在。所以法医关于医疗行为过错违法,行为和后果的因果关系鉴定是无效的,法院应该不予采信,只能采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存在“重复鉴定,多头鉴定”的情况了。

《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为查明案件事实,人民法院依据职权,或者应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申请,指派或委托具有专门知识人,对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评定的活动。”这里很清楚地表明司法鉴定也就是法院指派委托的鉴定。无论是何单位鉴定均具有司法鉴定的性质。法院委托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同样也是司法鉴定。目前存在很多“司法鉴定所”其当事人委托的鉴定结论称为“司法鉴定”。这是值得探讨的。同样双方当事人委托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其性质不是司法鉴定。但是一般情况下,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机构(医学会)是唯一的,无论是诉前还是诉中,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只能是医学会。不同之处就在于是法院委托还是双方当事人委托。但是无论是双方委托还是法院委托,其鉴定结论应该是唯一的共同的。无论是双方委托医学会还是法院委托医学会,送检材料,当事人陈述等等鉴定的依据是唯一的共同的,得出的鉴定结论也是共同的。且其鉴定机构合法性不容质疑,法院对待任何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态度应该是共同的,无论是司法鉴定还是当事人委托。最高院应该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加以肯定,将其纳入到司法鉴定的轨道。

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种诉讼辅助行为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过程是依据法律法规,诊疗护理常规等等,对病案资料以及各种报告进行审查,判定行为性质,是众多医疗专家的思想结晶形成的过程,是对事实的一种说明和解释的过程。鉴定的过程是对事实的一种评判。鉴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组织实施,由于委托人的不同可以分为司法鉴定和非司法鉴定。由法院委托的情况下,该鉴定即为司法鉴定,该鉴定行为即是一种诉讼活动。鉴定就成了整个案件诉讼活动的一部分。医患双方共同委托的鉴定实际上是医患双方寻找的第三方对事实进行客观的评价,类似于仲裁,但并非仲裁。其法律属性难以介定。目前我们可以这样认可:鉴于医学会鉴定的中介性和非司法性,其合法的鉴定行为我们可以认定为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但是鉴定不能解决赔偿问题,赔偿问题可以通过行政处理,双方调解,民事诉讼这三种途径来解决。民事诉讼是最终的解决途径,问题的根本还是要走向诉讼,进行鉴定的最终走向就是民事诉讼。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最终还是要跟诉讼相结合。鉴定解决的是事实判定问题,有助于进入诉讼程序。诉讼中大部分案件还是要借助于鉴定来进行审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无论何时提起,何人委托,我们都可以看作为诉讼辅助行为,一种诉讼活动。(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特点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特点具有多重属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法律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备法律依据——《条例》。鉴定结论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鉴定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定。

第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专门性。鉴定人、涉及学科、鉴定机构等等均具有专门性。

第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主观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主要的是专家组的主观活动,根据事实,鉴定人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

第四,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准司法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对事实的一种评判,是由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收取物证(包括尸检结果)

查阅书证(病历等病案资料),听取证人证言,当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属陈述,分析原因,依据法定标准,判定事件性质。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

我们研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包括其性质、特点和诉讼中证据效力。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性质

我们来看看各国对鉴定结论的规定。英美国家的诉讼理论将鉴定结论称为“专家证言”、“意见证据”,认为“意见是指从这些事实中推理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并不是以鉴定结论的方式出现,而是以专家证人(expertwitness)的身份被通知出现在法庭上,鉴定人实际上也是证人,鉴定意见即为“专家证言”。大陆法系国家中,鉴定人是法官的帮手,他们在法庭上比一般证人享有某种特权,如有权查阅相关卷宗询问当事人等。证人和鉴定人相区别,遵循古老的法谚“鉴定人是关于事实的法官”。在原苏联,鉴定结论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鉴定人和证人相区别,鉴定人不是证人,因为他不是向法院说明他自己看见或听到的什么事实,也就是说,他不是证明事实,而是对事实作出分析,从科学材料或者自己专门角度来说明事实。原苏联将鉴定分为法院鉴定(法院指派委托的鉴定)和非法院鉴定(非法院指派委托的鉴定隶属于某一管理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了七种证据:“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这里鉴定结论指的法律明文规定的法定鉴定部门作出的或者是由人民法院所认可、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很显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结论也包含在内,在诉讼中也是作为证据来使用的。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运用其专门知识和技术对案件的某些方面进行鉴定所得出的合乎科学的结论。鉴定结论并不是案件形成时或形成后留下的客观事实而是根据其原有的一系列证据作出的结论。它是不仅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同时还有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推断。正是这种反映和推断产生了对客观事实的认定,也就形成了鉴定结论。鉴定的过程是解释和评断的过程,鉴定结论是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科学解释、评断所得出的推断结果,不是对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同时也不是客观事实。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是一种独立的原始证据,也不是直接证据,而是一种衍生证据。无论是诉讼前的得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还是诉讼中得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诉讼中其本质都是证据。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特点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直接结果,鉴定结论的性质直接决定了其证据形式的特点:

第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具有主客观双重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鉴定活动的结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主观性质必然带来其结论的主观性,但并不是否定鉴定对医疗行为的认定,否定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行为作出一个客观的评判,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而且其主观性更浓一些,因为鉴定主要就在于评判部分。

第二,真实和失真的双重倾向性。鉴定的科学性,如专家合议等决定和保证了其鉴定结论具备更大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特殊的科学,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鉴定的主观性决定了其必然存在失真的可能性。

第三,鉴定结论客观真实性的严格条件性。《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法》对鉴定作了一系列的严格规范,特别是程序性规范等,只有鉴定行为、程序、鉴定人等等均合法,鉴定按照严格的条件进行,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客观真实性。如鉴定人的回避等等。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效力

鉴定结论是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的依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法》41条),也是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的依据,在这两种行为中鉴定结论的作用本文不作探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相关问题。包括诉讼中移交医学会进行鉴定作出的鉴定结论,还包括诉前已经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诉讼中的证据效力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诉讼前或诉讼中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具有同等的效力。诉讼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能视为书证,也应该视为鉴定结论。一般情况下,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机构(医学会)是唯一的,无论是诉前还是诉中,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只能是医学会。不同之处就在于是法院委托还是双方当事人委托。但是无论是双方委托还是法院委托,其鉴定结论应该是唯一的共同的。

前面已述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法定证据的一种。任何一种证据都必须依法定程序经司法人员审查或当事人提供经法庭质证后才可以作为判案的依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同样如此。只有当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被充分证实后才能被法官采信。而且,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具有主观性、失真倾向性、客观真实性的严格条件性等特点,更要求我们做好鉴定结论的审查和质证。但是我国现行法缺乏对其采信应有的审查、质证等有效的程序性规定,应该尽快加以有效地规范。1.法院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审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下称《证据规定》)71条“人民法院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当事人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和理由的,可以认定其证明力。”29条规定了法院对鉴定书的格式进行审查。可见,法院对法院委托的鉴定得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结论持绝对之肯定态度,法院无须对鉴定结论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双方当事人委托的则未作规定。《证据规定》77条已经明文规定鉴定结论的证明力要大于一般书证。法院为公正公平地判案,必然要求正确对待鉴定结论,应该对鉴定结论进行程序性审查和实质性审查。鉴定结论既然作为证据,法院就应该有查明的义务来认定其证据能力。法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法理和良知,对医疗事故鉴定人员、医疗事故鉴定组织、鉴定程序、鉴定依据、鉴定结论、鉴定书的格式等进行合法性审查。在上述几点的合法性都得以确认之后,才可以于以采信。以确保鉴定结论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正确认定案件。对于不合法的鉴定结论应当不于采信,要求医学会另行组织专家组进行从新鉴定。新条例并未规定法院对鉴定的审查权、否定权,这是应然的。鉴于《条例》的行政法规的性质,无权对司法程序、法院职权作出规定。最高院在法[2003]20号通知中已经作出了一定的确认:“人民法院对司法鉴定的申请和司法鉴定结论的审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处理。”按照法理,法院有权对相关证据进行审查的,对鉴定结论也应该积极进行审查,无论是诉讼前的还是诉讼中的鉴定结论应该一视同仁地进行审查。由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业性,法院对审查有困难时可以考虑引进专家辅助人,作为对鉴定结论提出质疑、帮助法庭审查的专门人员,其费用可以由败诉方承担。否则,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审查最终还是流于形式。

2.双方当事人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质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66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证据规定》47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根据直接言词原则,双方当事人应该对案件的证据进行质证,排除合理疑点,才能说明其证据效力,才能被法院采信。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一种同样要由双方进行质证。《证据规定》61条使欠缺医学专门知识的当事人借助诉讼(专家)辅助人对鉴定结论提出有抗辩力的质疑,有助于法庭的对抗,有助于法官理性判断鉴定结论,确保公正公平与正义。《证据规定》59条“鉴定人应当接受当事人质询。”这必然要求鉴定人必须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回答对方问题,解释说明鉴定问题,解释说明鉴定过程,特别是鉴定结论中的疑点,论证其结论的科学依据。但是目前鉴定人出庭率底、庭审质证流于形式。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调查的100例案件中,只有一件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法医出庭就鉴定结论回答当事人的提问。由于法官缺乏专门知识,受害人缺乏专门知识,而鉴定人又不出庭对鉴定结论进行论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鉴定结论的庭审质证流于形式。

鉴定人出庭是质证的必然要求。这也就涉及到鉴定人作为诉讼参与人的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问题,目前我国法律未作出明确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人是医学会临时召集的专家鉴定组,鉴定结论采用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合议制。专家鉴定组成员均应该是鉴定人。他们均参加了鉴定活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定结论是这“临时集体”的共同结论,鉴定人中可能有人持有不同意见。这种情况下,鉴定人参加庭审,出庭参与质证就成了一个问题。如果规定所有鉴定人都有出庭的义务,那么强加给持不同意见的鉴定人一个难以做到的任务,这是讲不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人的出庭问题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与现代诉讼制度接轨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们可以这样规定,作出签发鉴定书的专家鉴定组组长即可看作是主鉴定人。鉴定作出之后由主鉴定人承担下列义务:按时出庭;在法庭上依法陈述鉴定报告;接受双方当时人的质询。特殊情况下,经过法庭许可也可以不出庭参加质证,但是必须接受“书面质证”。法官或当事人对鉴定书书面提出疑点,书面文件交给组织鉴定的医学会,由原专家鉴定组给予书面答复。答复意见由鉴定组组长签字,加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章。

经法院审核和庭审质证,该鉴定结论无足够合理疑点,当事人或者法官无足够证据据以反驳,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即被法院认可,应当作为判案的依据。法院或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持有异议,应当陈述其理由,鉴定结论法院采信与否都应当在判决书中说明理由。

四、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监督机制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对是医疗行为事实的判定,直接影响到双方协商和诉讼结果。其活动过程必须依法受到监督。目前已经存在相关的监督,比如:程序合法性监督,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其鉴定程序。目前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我们应该加快完善监督机制,以保证鉴定的客观公正。前面已提及法院加强审查,庭审专家质证。在这里主要分析责任承担问题,应该尽快建立错鉴追究制度。

(一)错鉴责任追究制度

错鉴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对于鉴定人主观上故意或过失作出错误的或虚假的医疗事故鉴定,造成被鉴定人经济损失或其他严重损害后果的,依法追究鉴定人行政、民事和其他法律责任的制度。

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审判制度,如合议制,二次鉴定制。二次鉴定赋予了当事人再次鉴定的权利以防止错鉴的发生,防止错鉴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目前的现状是二次鉴定制度,对于错鉴不承担任何责任。建立错鉴追究制度可以让鉴定组更加客观公正地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的鉴定已经赋予了专家们过多的负担,再加上错鉴追究制度是否会让众多的专家们如履薄冰,加重鉴定专家的心灵负担呢?我们就要掌握一个度的问提。

我们可以考虑设立这样一个错案追究制度:首次鉴定,已经赋予当事人再次鉴定的救济途径,鉴定人不承担错鉴责任。由中华医学会设立全国性的专家鉴定组每月定期从各地省级鉴定的鉴定中抽查,对整个鉴定进行检查,是否存在错鉴情况。存在错鉴的原则上不于纠正,除非应法院要求从新鉴定,但是追究主鉴定人(专家组长)和医学会的责任。可以考虑给专家组长小数额的罚款、和小范围内通报。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的由医学会承担责任。但是对于错鉴法院已经结案的不予纠正,以维护鉴定,以及法律的公正。

(二)关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可诉性

笔者认为,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可诉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种诉讼辅助行为。医学会出具的相当与咨询结论,法院是否采纳,是审判范围的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结论不存在可诉性。

五、结束语

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条例》的颁布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这使鉴定的组织机构、人员资格选择、鉴定程序公开透明,体现了民主作风,对于保障鉴定结论的公正,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能够规定到这种程度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目前的鉴定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于诉讼制度的接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明确:医学会是从事医疗鉴定(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行为过错鉴定,行为过错和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鉴定)的唯一合法组织,鉴定结论是一种证据,法院和当事人应当加以审查和质证,鉴定人应该出庭接受质证,同时应该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最高院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和诉讼制度良好地接轨,确保鉴定的公正和权威,以更好地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

【注释】

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P73)

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P410)

沈达明.英美证据法[M].中信出版社(P93)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调查报告.人民司法[J].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起草小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P62)

医疗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条例》的颁布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这使鉴定的组织机构、人员资格选择、鉴定程序公开透明,体现了民主作风,对于保障鉴定结论的公正,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鉴定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与诉讼制度的接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医疗体制进一步改革,社会福利性的医疗单位逐渐向营利性的经济实体转变,加上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整体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多,且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同时由于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误导,医患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复杂化,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难点。原有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纠纷处理的需要,在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成了一纸空文。为了妥善处理解决医疗纠纷,2002年月日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依据条例卫生部了相应的配套规章。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概念

卫生部制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对我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医疗事故鉴定的概念性质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我们可以这样介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概念: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由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收取物证(包括尸检结果),查阅书证(病历等病案资料),听取证人证言,当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属陈述,分析原因,依据法定标准,判定事件性质,作出是否属医疗事故及何类、何级、何等事故的科学鉴定结论的过程。本文所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指医学会组织专家组依法(《条例》)进行的鉴定。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机构

《条例》明确了由医学会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条例》第21条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机构为医学会,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组织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实行市、省二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省级鉴定为最终鉴定。医学会建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家库,参加鉴定的专家由医患双方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程序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提起可以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书面委托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学会对单方面委托的鉴定申请不受理。第二种,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书面移交负责首次鉴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第三种,法院审理涉及医疗事故问题诉讼案件时,依职权或当事人申请移交委托负责首次鉴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医学会在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收取物证(包括尸检结果),查阅书证(病历等病案资料),听取证人证言,当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属陈述,分析原因,依据法定标准,判定事件性质,作出是否属医疗事故及何类、何级、何等事故的科学鉴定结论。鉴定实行合议制度,过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予以注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根据鉴定结论作出,其文稿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

卫生行政部门对鉴定结论的人员资格、专业内别、鉴定程序进行审核,不符规定的重新鉴定,符合规定的及时送达双方当事人。

任何一方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均可以进行再次鉴定。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性质

研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首先必须研究其鉴定行为的法律属性。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法理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1]。有一种意见认为,由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作“医疗事故鉴定是一种行政行为,当事人对医疗鉴定结论不服,向法院的,法院应作为行政案件受理”[2]。这种观点是由原《办法》中规定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自治州、市)、县(市、市辖区)三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和卫生行政部门之间具隶属关系所得出的。目前医学会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受理机构,是独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不是行政主体,所以鉴定行为也就算不上具体行政行为。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行为

1.医学会从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分析

《条例》规定医学会具有从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权利和义务。2003年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法[2003]20号)“二、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司法鉴定的,交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按照《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组织鉴定。”医学会由于行政法规《条例》的授权加上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使医学会成为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唯一合法组织。其合法性不容质疑。

鉴定的目的使为了更好地解决医疗事故民事纠纷,在医患双方对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医方侵权责任程度,危害后果,因果关系等方面存在异议时,势必寻求公正的第三方(中介性组织)对此加以评判,以更好地进行协商处理。进入诉讼程序后由于法官对医学专业性问题难以评断,也需要借助一个有力的公正的鉴定。中华医学会章程第二条“中华医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是全国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医学会在性质上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具备法人资格,这与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组织的性质不同。医学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医学专业性社会团体法人,与任何机关和组织不存在管理上、经济上、责任上的必然联系和利害关系,这也体现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业性、中介性。[5]

但是中华医学会是一个具有行业利益色彩的社团性组织。新修改通过的《中华医学会章程》增加了“本会依法维护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等内容,这种行业保护倾向明显的学会性组织,已不同于纯粹的学术团体,具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在利益纷争的一般场合,这种利益要求和倾向是合理的。但医患纠纷中,这种行业性的利益要求应当受到合理的和公平的约束。不仅因为医患纠纷的另一方是单独的社会个体,而且因为这种社会地位的不对等,极易引发对患者合法权利的侵犯。

我们必须肯定医疗事故与否的判定只能由医疗领域的专家进行鉴定。对病人的疾病进行诊疗的时医生,评判其诊疗过程是否造成人身损害,行为是否有过错,行为过错和后果是否有因果关系等一系列的专业技术问题只能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由于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医学科学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治方式,医疗事故的发生往往涉及多个医学专业,所以“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的方式进行”。

2.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医鉴定、司法鉴定之比较

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进行分析,我们先来分析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要构成医疗事故必须包含以下要件:违法的医疗行为、损害后果、医疗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医疗行为有过错。因为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最终解决的是民事赔偿问题,最终解决途径还是司法。目前我国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规则原则在审判中一般是按照过错侵权行为来认定的。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过错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我国通说将其概括为:违法行为、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过错[6]。其构成要件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医疗事故的损害后果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而过错侵权则无相关规定。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医疗事故包括在内。但是就侵害生命健康权而言,医疗事故的成立和侵权行为的成立基本上是一致的。法庭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其目的也就在于认定医疗行为是否有过错,违法的医疗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至于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并无太多实质性的意义。换句话说,法院委托的医疗事故鉴定实质上是医疗行为过错鉴定,医疗行为违法鉴定,因果关系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其名称容易造成一定的误解,拟改为“医事鉴定”为好。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月王保洁主编的《法医学》(第三版),法医学研究范围可以作如下划分: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临床法医学、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分析学、法医精神病学。与医疗联系比较密切的就是法医病理学(对象:尸体鉴定死亡原因、死亡性质、死亡时间、损伤时间等),临床法医学(对象:活体,鉴定损伤性质、损伤程度、劳动能力、其他生理病理状态与损伤的关系)。法医鉴定暂时无法律规定其鉴定的范围,但是从其研究的范围就可以看出,在医疗损害纠纷中只能从事死因鉴定和伤残等级等损害后果鉴定,无权鉴定医疗行为的违法性,无权鉴定医疗行为的过错性。缺乏临床经验的法医,在临床领域并不是专家,无法对诊疗措施的选择,手术指征的掌握等医疗行为作出客观的合理的评价。医疗损害侵权赔偿(侵害生命健康权)诉讼中,所应该进行鉴定应该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法医鉴定只能鉴定其损害后果的存在,伤残等级的存在。所以法医关于医疗行为过错违法,行为和后果的因果关系鉴定是无效的,法院应该不予采信,只能采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存在“重复鉴定,多头鉴定”的情况了。

《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为查明案件事实,人民法院依据职权,或者应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申请,指派或委托具有专门知识人,对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评定的活动。”这里很清楚地表明司法鉴定也就是法院指派委托的鉴定。无论是何单位鉴定均具有司法鉴定的性质。法院委托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同样也是司法鉴定。目前存在很多“司法鉴定所”其当事人委托的鉴定结论称为“司法鉴定”。这是值得探讨的。同样双方当事人委托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其性质不是司法鉴定。但是一般情况下,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机构(医学会)是唯一的,无论是诉前还是诉中,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只能是医学会。不同之处就在于是法院委托还是双方当事人委托。但是无论是双方委托还是法院委托,其鉴定结论应该是唯一的共同的。无论是双方委托医学会还是法院委托医学会,送检材料,当事人陈述等等鉴定的依据是唯一的共同的,得出的鉴定结论也是共同的。且其鉴定机构合法性不容质疑,法院对待任何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态度应该是共同的,无论是司法鉴定还是当事人委托。最高院应该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加以肯定,将其纳入到司法鉴定的轨道。

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种诉讼辅助行为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过程是依据法律法规,诊疗护理常规等等,对病案资料以及各种报告进行审查,判定行为性质,是众多医疗专家的思想结晶形成的过程,是对事实的一种说明和解释的过程。鉴定的过程是对事实的一种评判。鉴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组织实施,由于委托人的不同可以分为司法鉴定和非司法鉴定。由法院委托的情况下,该鉴定即为司法鉴定,该鉴定行为即是一种诉讼活动。鉴定就成了整个案件诉讼活动的一部分。医患双方共同委托的鉴定实际上是医患双方寻找的第三方对事实进行客观的评价,类似于仲裁,但并非仲裁。其法律属性难以介定。目前我们可以这样认可:鉴于医学会鉴定的中介性和非司法性,其合法的鉴定行为我们可以认定为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但是鉴定不能解决赔偿问题,赔偿问题可以通过行政处理,双方调解,民事诉讼这三种途径来解决。民事诉讼是最终的解决途径,问题的根本还是要走向诉讼,进行鉴定的最终走向就是民事诉讼。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最终还是要跟诉讼相结合。鉴定解决的是事实判定问题,有助于进入诉讼程序。诉讼中大部分案件还是要借助于鉴定来进行审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无论何时提起,何人委托,我们都可以看作为诉讼辅助行为,一种诉讼活动。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特点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特点具有多重属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法律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备法律依据——《条例》。鉴定结论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鉴定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定。

第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专门性。鉴定人、涉及学科、鉴定机构等等均具有专门性。

第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主观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主要的是专家组的主观活动,根据事实,鉴定人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

第四,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具有准司法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对事实的一种评判,是由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收取物证(包括尸检结果),查阅书证(病历等病案资料),听取证人证言,当事人、受害人或其家属陈述,分析原因,依据法定标准,判定事件性质。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

我们研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包括其性质、特点和诉讼中证据效力。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性质

我们来看看各国对鉴定结论的规定。英美国家的诉讼理论将鉴定结论称为“专家证言”、“意见证据”,认为“意见是指从这些事实中推理得出的结论”[3]。实际上并不是以鉴定结论的方式出现,而是以专家证人(expertwitness)的身份被通知出现在法庭上,鉴定人实际上也是证人,鉴定意见即为“专家证言”。大陆法系国家中,鉴定人是法官的帮手,他们在法庭上比一般证人享有某种特权,如有权查阅相关卷宗询问当事人等。证人和鉴定人相区别,遵循古老的法谚“鉴定人是关于事实的法官”。

在原苏联,鉴定结论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鉴定人和证人相区别,鉴定人不是证人,因为他不是向法院说明他自己看见或听到的什么事实,也就是说,他不是证明事实,而是对事实作出分析,从科学材料或者自己专门角度来说明事实。原苏联将鉴定分为法院鉴定(法院指派委托的鉴定)和非法院鉴定(非法院指派委托的鉴定隶属于某一管理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了七种证据:“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这里鉴定结论指的法律明文规定的法定鉴定部门作出的或者是由人民法院所认可、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很显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结论也包含在内,在诉讼中也是作为证据来使用的。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对发生的医疗事件,通过调查研究,运用其专门知识和技术对案件的某些方面进行鉴定所得出的合乎科学的结论。鉴定结论并不是案件形成时或形成后留下的客观事实而是根据其原有的一系列证据作出的结论。它是不仅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同时还有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推断。正是这种反映和推断产生了对客观事实的认定,也就形成了鉴定结论。鉴定的过程是解释和评断的过程,鉴定结论是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科学解释、评断所得出的推断结果,不是对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同时也不是客观事实。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是一种独立的原始证据,也不是直接证据,而是一种衍生证据。无论是诉讼前的得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还是诉讼中得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诉讼中其本质都是证据。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特点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直接结果,鉴定结论的性质直接决定了其证据形式的特点:

第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具有主客观双重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鉴定活动的结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主观性质必然带来其结论的主观性,但并不是否定鉴定对医疗行为的认定,否定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行为作出一个客观的评判,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而且其主观性更浓一些,因为鉴定主要就在于评判部分。

第二,真实和失真的双重倾向性。鉴定的科学性,如专家合议等决定和保证了其鉴定结论具备更大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特殊的科学,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鉴定的主观性决定了其必然存在失真的可能性。

第三,鉴定结论客观真实性的严格条件性。《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法》对鉴定作了一系列的严格规范,特别是程序性规范等,只有鉴定行为、程序、鉴定人等等均合法,鉴定按照严格的条件进行,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客观真实性。如鉴定人的回避等等。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效力

鉴定结论是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的依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法》41条),也是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的依据,在这两种行为中鉴定结论的作用本文不作探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相关问题。包括诉讼中移交医学会进行鉴定作出的鉴定结论,还包括诉前已经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诉讼中的证据效力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诉讼前或诉讼中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具有同等的效力。诉讼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能视为书证,也应该视为鉴定结论。一般情况下,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机构(医学会)是唯一的,无论是诉前还是诉中,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只能是医学会。不同之处就在于是法院委托还是双方当事人委托。但是无论是双方委托还是法院委托,其鉴定结论应该是唯一的共同的。

前面已述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法定证据的一种。任何一种证据都必须依法定程序经司法人员审查或当事人提供经法庭质证后才可以作为判案的依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同样如此。只有当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被充分证实后才能被法官采信。而且,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具有主观性、失真倾向性、客观真实性的严格条件性等特点,更要求我们做好鉴定结论的审查和质证。但是我国现行法缺乏对其采信应有的审查、质证等有效的程序性规定,应该尽快加以有效地规范。

1.法院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审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下称《证据规定》)71条“人民法院委托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当事人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和理由的,可以认定其证明力。”29条规定了法院对鉴定书的格式进行审查。可见,法院对法院委托的鉴定得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结论持绝对之肯定态度,法院无须对鉴定结论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双方当事人委托的则未作规定。《证据规定》77条已经明文规定鉴定结论的证明力要大于一般书证。法院为公正公平地判案,必然要求正确对待鉴定结论,应该对鉴定结论进行程序性审查和实质性审查。鉴定结论既然作为证据,法院就应该有查明的义务来认定其证据能力。法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法理和良知,对医疗事故鉴定人员、医疗事故鉴定组织、鉴定程序、鉴定依据、鉴定结论、鉴定书的格式等进行合法性审查。在上述几点的合法性都得以确认之后,才可以于以采信。以确保鉴定结论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正确认定案件。对于不合法的鉴定结论应当不于采信,要求医学会另行组织专家组进行从新鉴定。新条例并未规定法院对鉴定的审查权、否定权,这是应然的。鉴于《条例》的行政法规的性质,无权对司法程序、法院职权作出规定。最高院在法[2003]20号通知中已经作出了一定的确认:“人民法院对司法鉴定的申请和司法鉴定结论的审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处理。”按照法理,法院有权对相关证据进行审查的,对鉴定结论也应该积极进行审查,无论是诉讼前的还是诉讼中的鉴定结论应该一视同仁地进行审查。由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专业性,法院对审查有困难时可以考虑引进专家辅助人,作为对鉴定结论提出质疑、帮助法庭审查的专门人员,其费用可以由败诉方承担。否则,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审查最终还是流于形式。

2.双方当事人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质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66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证据规定》47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根据直接言词原则,双方当事人应该对案件的证据进行质证,排除合理疑点,才能说明其证据效力,才能被法院采信。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一种同样要由双方进行质证。《证据规定》61条使欠缺医学专门知识的当事人借助诉讼(专家)辅助人对鉴定结论提出有抗辩力的质疑,有助于法庭的对抗,有助于法官理性判断鉴定结论,确保公正公平与正义。《证据规定》59条“鉴定人应当接受当事人质询。”这必然要求鉴定人必须出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询,回答对方问题,解释说明鉴定问题,解释说明鉴定过程,特别是鉴定结论中的疑点,论证其结论的科学依据。但是目前鉴定人出庭率底、庭审质证流于形式。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调查的100例案件中,只有一件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法医出庭就鉴定结论回答当事人的提问。由于法官缺乏专门知识,受害人缺乏专门知识,而鉴定人又不出庭对鉴定结论进行论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鉴定结论的庭审质证流于形式。[4]

鉴定人出庭是质证的必然要求。这也就涉及到鉴定人作为诉讼参与人的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问题,目前我国法律未作出明确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人是医学会临时召集的专家鉴定组,鉴定结论采用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合议制。专家鉴定组成员均应该是鉴定人。他们均参加了鉴定活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定结论是这“临时集体”的共同结论,鉴定人中可能有人持有不同意见。这种情况下,鉴定人参加庭审,出庭参与质证就成了一个问题。如果规定所有鉴定人都有出庭的义务,那么强加给持不同意见的鉴定人一个难以做到的任务,这是讲不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人的出庭问题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与现代诉讼制度接轨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们可以这样规定,作出签发鉴定书的专家鉴定组组长即可看作是主鉴定人。鉴定作出之后由主鉴定人承担下列义务:按时出庭;在法庭上依法陈述鉴定报告;接受双方当时人的质询。特殊情况下,经过法庭许可也可以不出庭参加质证,但是必须接受“书面质证”。法官或当事人对鉴定书书面提出疑点,书面文件交给组织鉴定的医学会,由原专家鉴定组给予书面答复。答复意见由鉴定组组长签字,加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章。

经法院审核和庭审质证,该鉴定结论无足够合理疑点,当事人或者法官无足够证据据以反驳,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即被法院认可,应当作为判案的依据。法院或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持有异议,应当陈述其理由,鉴定结论法院采信与否都应当在判决书中说明理由。

四、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监督机制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对是医疗行为事实的判定,直接影响到双方协商和诉讼结果。其活动过程必须依法受到监督。目前已经存在相关的监督,比如:程序合法性监督,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其鉴定程序。目前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我们应该加快完善监督机制,以保证鉴定的客观公正。前面已提及法院加强审查,庭审专家质证。在这里主要分析责任承担问题,应该尽快建立错鉴追究制度。

(一)错鉴责任追究制度

错鉴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对于鉴定人主观上故意或过失作出错误的或虚假的医疗事故鉴定,造成被鉴定人经济损失或其他严重损害后果的,依法追究鉴定人行政、民事和其他法律责任的制度。

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审判制度,如合议制,二次鉴定制。二次鉴定赋予了当事人再次鉴定的权利以防止错鉴的发生,防止错鉴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目前的现状是二次鉴定制度,对于错鉴不承担任何责任。建立错鉴追究制度可以让鉴定组更加客观公正地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的鉴定已经赋予了专家们过多的负担,再加上错鉴追究制度是否会让众多的专家们如履薄冰,加重鉴定专家的心灵负担呢?我们就要掌握一个度的问提。

我们可以考虑设立这样一个错案追究制度:首次鉴定,已经赋予当事人再次鉴定的救济途径,鉴定人不承担错鉴责任。由中华医学会设立全国性的专家鉴定组每月定期从各地省级鉴定的鉴定中抽查,对整个鉴定进行检查,是否存在错鉴情况。存在错鉴的原则上不于纠正,除非应法院要求从新鉴定,但是追究主鉴定人(专家组长)和医学会的责任。可以考虑给专家组长小数额的罚款、和小范围内通报。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的由医学会承担责任。但是对于错鉴法院已经结案的不予纠正,以维护鉴定,以及法律的公正。

(二)关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的可诉性

笔者认为,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可诉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种诉讼辅助行为。医学会出具的相当与咨询结论,法院是否采纳,是审判范围的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结论不存在可诉性。

五、结束语

目前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条例》的颁布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这使鉴定的组织机构、人员资格选择、鉴定程序公开透明,体现了民主作风,对于保障鉴定结论的公正,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能够规定到这种程度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目前的鉴定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于诉讼制度的接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明确:医学会是从事医疗鉴定(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行为过错鉴定,行为过错和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鉴定)的唯一合法组织,鉴定结论是一种证据,法院和当事人应当加以审查和质证,鉴定人应该出庭接受质证,同时应该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最高院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和诉讼制度良好地接轨,确保鉴定的公正和权威,以更好地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

【注释】

[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P73)

[2]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P410)

[3]沈达明.英美证据法[M].中信出版社(P93)

[4]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调查报告.人民司法[J].

[5]《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起草小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P62)

医疗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1.1医疗设备盘点分析

医疗设备盘点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整个过程很难完全实现账物相符[4]。入账医疗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盘点,在每台设备上粘贴单一条形码,通过对条形码的扫描获得设备的相关信息。但是,这种条形码很容易丢失或者损坏,且条形码在设备的位置一般比较特殊,经常出现乱贴和错贴的情况,从而导致部分设备甚至不知道存放在哪个科室,容易出现盘点困难,账物不符等问题。

1.2设备维修分析

医院经常面临医疗设备维修不及时的问题,一旦维修不及时,设备可用性大大降低,极大地影响医务人员诊疗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管理中,通常是维修人员通过临床人员反馈的情况来判断设备是否需要维修,反馈流程过长,降低了设备维修效率,加强对医疗设备的实时监测可以更好的帮助维修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5]。

1.3设备使用效率分析

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信息化程度低,不能准确的对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大多数医院将工作重点放在设备的招标采购与日常维护中,而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关注较少。除了超声科和影像科大型设备配置叫号系统可以进行实时统计外,多数医疗设备并无实时数据支持和分析[6]。由于设备运行时间和使用频率很难被医学工程部收集,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更加无法迅速调整,导致设备使用效率降低。

2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于解决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RFID和红外感应器以及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医疗设备与互联网连接,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换与通讯,最终实现智能化与实时定位[7],消除信息的滞后和不精确。

2.1RFID技术概述

RFID技术又称之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主要由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以及天线与管理软件四部分组成,电子标签进入读写磁场之后,阅读器会发出一种射频信号,感应其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经过解码之后传送到管理软件中进行相关的处理,实现对物体的自动识别[8]。这种技术在数据存储、传输以及多标签识别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被逐渐应用到交通运输和工业自动化以及物流管理中。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引入RFID技术也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从而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9]。

2.2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初步应用

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医疗设备盘点。设备盘点建立在入库和出库信息完备的基础之上:设备入库主要是将设备的相关信息录入到医院设备管理系统中,同时通过写码器编入到电子标签之中,使每个设备有自己的身份;一旦设备需要出库时,设备的基本信息可以在出入库管理的界面中显示[10]。设备的盘点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系统会自动发出具体的盘点清单,管理人员在盘点过程中通过读取设备上的电子标签信息,将设备的实际库存信息填入到整个管理系统中,与清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完成设备的盘点。由于管理人员不需要逐一对每个设备上的电子标签进行扫描即可将实际数量填入管理系统,有效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误操作。(2)简化医疗设备维修。运用RFID技术可有效的利用无线网络远程监控医疗设备,并通过网络报修的方式实时监控,从而提高维修效率。主要原理是,利用医疗设备上现成的报警系统,加装信号采集与发送装置,将报警信号与终端网络连接起来,一旦出现报警,管理人员可以依据终端显示的信息第一时间作出反应[11]。对于无法加装报警信号的设备,也可利用专业医疗设备维修软件进行网络连接,简化报修流程,更快的将设备送入到维修中心进行维修。此外,通过信息系统,维修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对设备故障进行统计,并总结故障原因,提高设备管理质量。(3)助力医疗设备使用效率提升。传统做法采用人工统计的方式监测医疗设备使用情况,不但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11]。利用RFID技术,大部分医疗设备可以自动记录其电压和电流,以及患者相关信息,确认使用时间和频率,并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射频技术传输到网络终端,管理人员在电脑上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还可以监测设备水电的消耗、日常养护费用等信息,更好的评估设备使用效率并及时作出调整。

2.3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意义

与传统的条形码相比,RFID技术更加方便,其电子标签比较薄,体积小,能够应用在任何的医疗设备上。同时,其内部芯片存储信息量大,具有可重复性,尤其在移动的设备中具有较好的应用。点子标签还具有防水和防磁以及耐高温的特点,使用的寿命也相对比较长,能适应医院各种恶劣环境。传统的条形码需要逐一扫描来读取设备信息,而RFID技术可以在设备覆盖和遮挡的情况下读取相应信息,将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设备管理精确性,进一步降低设备维护成本的同时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并为后期科学合理的购买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4RFID技术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在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费用方面。RFID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这种技术的投资回报率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由于电子标签的成本相对比较高,使得该技术在医疗设备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其对周围设备的较高要求也使得执行成本居高不下。如何做好成本控制,利用不断发展的RFID技术本身来降低执行费用,是RFID技术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2)技术安全方面。随着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不断应用,RFID技术是否会影响医疗设备本身的性能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2]。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排除其对医疗设备性能正常发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RFID技术在解决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同时如何有效的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也是未来面临的挑战之一。(3)统一标准方面。由于标准不统一,导致RFID技术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指导体系,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针对该问题,国际上尤其是欧美国家对RFID技术的标准制定了简单的技术大纲,但仍然缺乏可操作性;而国内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也相对比较缓慢,依然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因此,能否制定统一有效的标准,直接关系到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开展的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

3结论

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成分,也是医院设备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应逐步展开。本研究从目前设备管理遇到的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了RFID技术对提高医院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并提出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依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希望能引起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更好的发挥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中的优越性。

医疗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这一硬杠杆多年来始终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门槛标签。而此次文件的无疑将基层医生从“临床和科研,二者难以兼顾”的水深火热中拯救了出来。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规则改变后,新的秩序该何时形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向《中国医院院长》表示,每名主任医师都应该是响当当的优秀医生,又何必需要降低要求。

为此,《中国医院院长》特邀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徐毓才、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院长郭廷建、北京市延庆县医院院长张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呼吸科主任何权瀛分享真知灼见。

徐毓才:为外语、论文不做“硬性”规定点赞

长期以来,我国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都把外语、论文和科研能力作为硬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能力的提升。实际上,一篇具有创新性的科技成果或学术论文确实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专业学术水平,而对于及时掌握国外的新技术进展,外语水平同样很有必要。

然而,“聪明”的中国人总是比较喜欢把好的政策引入“邪”道。在职称外语考试中,替考、诞生了;在职称论文撰写、发表方面,也构建起了一整套、的产业链条。如此这般,愣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制度糟蹋得面目全非。

在基层,除了这些怪现象之外,还有一件更加令人难堪的事情,就是对于基层医务人员,外语、论文等的实践意义不大。一方面指实际用处不大,另一方面则是指,相比能够体现实际工作能力、临床业务水平的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来讲,这些能力确实就显得不太必要或重要。由此,这些硬性规定一直遭到基层医务人员的反感与抵触。同时,它们极大地制约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也将基层医疗服务的重点导向不注重医疗服务而偏爱写论文、考外语的“邪路”上去。因此,总理曾直言,医生职称晋升不要搞“花架子”。

如今,《意见》提出,基层医护人员的职称晋升不再将外语和论文、科研要求做硬性规定,很显然这是一个顺应“民”意的好政策,对于引导医生回归临床意义重大。更令人高兴的是,《意见》所讲的“基层”不但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基层”范围,还将县级医院、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囊括在内,其中既包括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还圈入了民营医疗机构。

在普天欢呼雀跃的同时,《意见》也难免显露出几点遗憾。其一,也许是出于稳定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的考虑,提出“对取得基层卫生专业高级职称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应限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聘任,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流动时,应取得全省(区、市)统一的卫生高级职称”。其二,仍然没有放开倍受业内诟病的继续教育学分。

郭廷建: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

有关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基层评审文件,业界是一片叫好之声。然而,从基层实际出发,此次文件的仍然是各有利弊。

诚然,随着医改的稳步推进,尤其是分级诊疗的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在未来将会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诊疗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业务量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注重基层医生的实绩、让基层医生回归临床,有助于增强群众对于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但是,无论是二级、三级医院还是县级医疗机构,只有医教研三方面并重共进,才能提升医院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从医院发展角度来看,科研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基层医院发展不平衡,此时放宽职称晋升门槛反而不利于基层医院的全面协调发展。就另一方面而言,此次政策的出台或显操之过急,应当设定一个过渡期,稳步推进。再者,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业绩信息采集不全,难以保证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公正、透明评审。

在国家颁布《意见》的同时,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同步出台了《关于深化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将县(市、区)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下放至各设区市。评审权限下放后,实行“哪里评审哪里发证”的流程,这意味着卫生高级专业人员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由单位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根据高级岗位空缺数,实行人员申报竞聘,经单位全面考核后按一定比例差额,择优推荐评审;对于通过评审并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的人员,由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在空缺岗位内择优聘任,并享受相应待遇,实现评价与使用统一。如此一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压力无疑就更重了。

而就在这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前,为了打破实际存在的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和评聘不分的现象,苍南县人民医院已经采用了评聘分离的方式。简单地说,对于经过省或市级统一筛选后的人员,医院会再次在技术、科研等方面设置相应条件,按照岗位对照指标进行面试,并打出分数;在此之后,由有关专业委员会人员进行投票,其中约1/10人员会落选;对于这部分落选人员,医院会在下一年度根据工作改进情况对未聘人员实行重新考试、投票再聘任。当然,院内职称评定对于论文必然有着相应的要求。此次国家卫生计生委文件的出台,将会给院内职称评审带来怎样的变化,或许还有待考量。

张莉:探索基层评审“新路子”

《意见》提出,不再将职称外语作为申报的硬性指标;对论文、科研要求不做硬性规定,评审标准更侧重于基层医生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引导医生回归临床。它明确了基层卫生职称评审工作的方向并探索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新路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职称评定对论文、外语要求的硬性规定,迫使不少基层医务人员忙着写论文、考外语,本欲以科研促进临床创新,实际情况却是产出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工作严重脱节,同时造成医务人员整体临床能力的停滞不前。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吴昌归就曾指出,根据多年参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经验,县级及县级以下医务人员的主要责任应在于临床服务,并非所有医生都要掌握外语,取消外语考试可以让基层医疗机构中许多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医务人员有机会评上职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的卫生服务水平。《意见》一出,各地已经根据实际情况相应作出职称评审的改革方案,对于广大基层医务人员来说,可谓迎来了职称评审改革的曙光。

首先,《意见》与深化医改密切相关。《意见》强调,要为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人才支持。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国家分级诊疗的要求,三级医院主要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二级医院承担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和常见多发病的诊疗;一级医院承担一般常见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诊疗和患者管理服务。《意见》强调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标准有所区别,重点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和康复等任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考核评价,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避免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这有利于明确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主要职责,有利于深化分级诊疗。

其次,《意见》引导基层医生回归临床。事实上,很多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很高,论文却成了阻碍职称晋升的一项难题,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县级以下医院的医生手术没做好,患者的问题没解决,只是论文写得不错,职称便成了“花架子”。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水平的提高除了理论知识不断充实外,更多的是需要临床实践经验的多年积累。因此,取消英语、论文作为申报职称的硬杠杠,将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专题报告、病案分析资料、工作总结、医疗卫生新技术推广使用报告等作为评审标准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医德医风考核,引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突出工作业绩上多下功夫,才能使基层医务人员真正回归临床,切实服务临床。

此外,考虑到地区差异,各地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步推行,逐步完善评审标准,合理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保证评审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

何权瀛:尽快回归基层医生晋升本位

《意见》指出,不再将发表医学论文和外语考试成绩列为基层医生晋升的必备考核项目。应当说,这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深入了解国情和广大基层医生意愿后作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明智决策。

目前,我国约有100万基层医生。他们主要工作在农村县乡以及城市社区医疗单位,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领域的重要方面军。他们担负着光荣艰巨的医疗任务,具体包括以下几项:第一,身处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工作。第二,作为各种疑难病、危重病诊治的初筛者和转诊者,绝大多数患者初诊都在基层医疗单位,基层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他们起着重要的初筛作用。第三,基层医生承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大量慢性病的康复、教育、管理工作。第四,基层医生身兼预防、保健工作重担,包括接种各种疫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等。第五,基层医生还肩负众多应急医疗工作,例如地震、水灾等灾难急救。因此,要求基层医生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甚至是优秀的全科医生。

大概从20年前开始,中国基层医生的晋级要求中除考核医疗工作外不仅增加了一些原本不应该被纳入的项目,包括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出版医学专著,外语(英文)考试成绩等,并将它们作为必备的硬性指标纳入晋升考核项目,即不达标者不能晋升。上述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不能说一无是处,但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起到了恶劣的负面作用。

具体说来,首先,在中国医生的晋升对于医生本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常被认为是人生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会影响到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家庭幸福等切身利益,因而深受普遍重视。为了能够按时晋升,基层医生往往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开展科研工作,即使本医疗机构不具有相应科研条件,也要硬着头皮搞科研,成文后再想方设法在学术期刊发表。这样势必会耗费医生的大量精力,无形中侵占大量的宝贵时间,从而影响日常医疗工作,甚至出现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培养出一批整天热衷于撰写论文而轻视临床的医生。众所周知,我国基层医生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做好各项医疗工作,如果这样不顾客观条件而硬性规定基层医生晋级必须,势必会冲击并干扰正常的医疗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单位并不具备正规的科研条件,基层医生通常也缺乏规范的专业科研训练,只是为了晋级而硬着头皮东抄西摘、拼凑文章,即使勉强完成了一些医学研究工作、发表了几篇论文,多半也属于重复性且毫无新意的工作。了,但无人问津,无疑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浪费。更为恶劣的是,少数人采取剽窃、抄袭、假造数据,严重败坏了医学研究的风气,毒害了基层医生的灵魂。

正因为医疗领域内有这样的需求,还引发国内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现象,诸如杂志越办越多,甚至出现不少山寨版的中华牌杂志。只要作者愿意支付发表费,杂志就会,无人顾及发表后的文章是否有人看、是否具备科学价值,进而诞生出一批名存实亡的传播媒体。更有甚者,雇用职业论文替他们“撰写”论文和,在社会上形成了论文的生产线和产业链,影响十分恶劣。

《意见》后,有一部分人虽然承认现行的基层医生晋升办法中确实存在许多弊端,但他们仍对现有晋升指标取消后该如何来实现公平公正的考核存有疑虑。其实,解放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层医生的晋级条件中并没有包括和外语考试两项,依旧有条不紊地推进。现在看来,只要能抓住临床医疗工作这一根本环节,全面客观考核医生并不困难。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层医生进行全面、科学、公开、公正考核。第一,单位时间内(如1年)完成的各项医疗工作数量,例如门诊工作量、病房收治患者数量;第二,医疗工作中诊治的疑难患者数量,抢救危重患者的成功率;第三,医学理论水平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第四,是否发生重大医疗差错事故;第五,患者的投诉和表扬;第六,背对背的同行评议等。

医疗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领导,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要分管领导和成员,根据本单位专业优势制定本单位科技工作远、中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督促落实,建立健全科技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诚信科研,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氛围,提升医药卫生科研人员科学道德修养,确保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目标任务

(一)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对往年已立项开展而正在继续中的科研课题,要按课题设计的要求予以结题,并力争有新的实用性强、效益大的科研课题立项。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骨科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在科研工作上起到标榜作用,年内要有一项以上新科研课题立项,并争取有市(州)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其它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业务专长拟定科研课题立项计划,力争有新的科研课题立项。

(二)加强重点专科能力建设。各单位要以省、市重点专科建设的要求为标准,着力打造有特色的重点专科,加强科室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充分发挥本单位技术优势,进而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三)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运用。各单位要积极开展卫生科技成果推广运用,要根据本单位专业需求和人员、技术能力建设的要求,按照国家、省、市批准公布的先进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和适宜技术项目,积极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转化为社会和经济效益。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年内要引进和推广三项以上的卫生科技成果项目;乡镇卫生院要充分利用卫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积极开展推广适宜基层群众需求的适宜项目,年内要引进和推广一项以上的适宜项目。

(四)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各单位要结合医务人员晋升职称的要求制定激励措施,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撰写本专业论文的积极性,争取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年内要10篇以上,其他市级单位5篇以上。乡镇卫生院要积极鼓励卫生技术人员,针对农村卫生工作、基层临床经验题材撰写论文。对在部级、省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市医学会组织专家评选,给予优秀论文作者奖励。

三、目标考核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将科技工作纳入本单位目标考核内容,以促进本单位科技工作的开展。市卫生局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医疗卫生单位的年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以督促科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资料上报

(一)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务必于年3月前将本单位科技工作实施计划上报市卫生局医政中医科教科。凡往年已立项开展的科研课题,需提交进展情况小结,与科技工作计划同时上报。新立项的科研课题,事先应将课题设计提交卫生局医政中医科教科备案,对重大科研立项需经专家论证。

(二)凡开展新技术成果推广的项目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前应将项目资料提交卫生局医政科教科备案。

医疗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子文件;学位论文;定量分析;PQDT

1 引言

学位论文已逐渐成为与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说明书等同样重要的文献信息源[1]。博硕士论文因其新颖、独创、系统等特性,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利用美国UMI公司博硕士论文文摘库——PQDT(ProQuest Dissertations&Theses),统计了1992年~2012年国外电子文件专题博硕士论文。选择“标题”为检索途径,在该数据库的BASIC SEARCH中输入检索式ti(electronic) AND ti((records OR record OR archive OR archives))进行检索,删除不相关的结果后得到样本文献185篇。

2 学位论文载文分析

2.1 年度统计。将学位论文按年度进行归类,结果如表1所示。

最早的学位论文是Cox的《档案人员、电子文件和现代信息时代:对美国档案机构和档案教育的重新审视,尤其关注国有档案和国家档案人员》[2]。该文作者希望通过审视档案机构的设置和形式以及档案基础教育,挖掘出电子文件管理和保存系统迟迟未被开发的原因。从表1可知,国外电子文件学位论文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期(1992年~2004年)。该时期年发文量均在6篇以下。学位论文研究之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萌芽,是因为直到这一时期“电子文件”的称谓才开始取代之前的“机读档案”。这种取代并非一种简单的称谓改变,电子文件带给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比机读文件更加全面和深刻[3]。这一时期的研究还不成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文件的概念、真实性、可靠性等基础理论层面。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期(2005年~2009年)。这一时期不仅论文数量明显增长,而且论文的研究范围从理论向应用层面深入,如Shi K的《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电子文件和归档管理》[4]。该文介绍了电子文件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生成、捕获与保存,讨论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问题。第三阶段是稳步发展期(2010年至今)。这一时期年均发文量均在20篇以上,实践研究成果显著,尤其在电子医疗文件方面。如Belcher K L I的《关于在家庭医疗保健中实施电子医疗文件是否具有经济价值的定量研究》[5],通过对三个家庭保健机构的调查,从三个经济指标的角度探讨了电子医疗文件的经济价值。

2.2 国别统计。将学位论文按国别进行归类,其中,美国142篇,加拿大26篇,中国和英国分别为16篇和1篇。学位论文呈高度集中,涉及的国家数量很少。毋庸置疑,美加两国是电子文件研究的核心地区,这与美加实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密切相关。2002年,美国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启动了“电子政府的电子文件管理动议”。2005年,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制定了“联邦机构文件管理框架”,将文件管理与业务管理集成。加拿大通过建立国家图书与档案馆,将电子文件与其他电子信息一同纳入数字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并开展“可信数字仓储”等典型项目[6]。国家层面战略项目的推进,促使越来越多美加学者投入电子文件研究领域,从而在论文数量上表现出领先优势。

2.3 授予学位的机构统计。将学位论文按授予学位机构进行归类,共涉及103个机构。对发文3篇以上的机构进行排名,如表2所示。

在这15个机构中,美国占有10个,再次印证其研究的领先地位。发文量第一的是美国凯佩拉大学,它开设专业主要为信息技术、护士教育、健康护理管理,因此,所发学位论文多和电子健康文件相关。武汉大学被PQDT收录了6篇学位论文,显示了武大档案学专业的科研实力。这6篇论文涉及多个方面,既有偏向技术的,如《基于XML语言的电子医疗文件研究》,也有纯理论的研究,如《电子文件管理中版权和个人隐私法律保护探究》 。

2.4 学位类型统计。将学位论文按学位类型进行归类,发现类型十分广泛,在文学、医疗卫生、教育、法律等多学科领域都有所涉及。取发文多于2篇的学位类型进行排名,如表3所示。

注:①国外哲学博士(Ph.D)和国内的含义不同,国外任何学科博士只要是偏重理论研究方法的,均可以被授予Ph.D。②标*的D.H.A、D.N.P为凤凰城大学、亚利桑那大学、西维吉尼亚大学的医疗卫生管理博士学位,M.H.I为戴尔豪西大学授予的医疗卫生管理硕士学位。

在所有学位类型中,博士学位论文107篇,占总量的57.8%,其中以哲学博士为主。硕士学位论文68篇,其中以理学硕士为主,文学硕士排第二。可见硕士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既有理科硕士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如Wu,Ruoyu《在云计算中电子医疗文件的安全共享》,又有文学硕士的理论性研究如Nanouris《在泛加拿大电子医疗文件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2.5 导师情况统计。将学位论文按导师进行归类,著录“导师”一项的共162篇,导师177位,平均每篇有1.1位导师指导,有两篇由3位导师指导。这一现象不同于国内一篇学位论文只有一个指导老师,学术的团队合作精神值得借鉴。本文将指导2篇以上的导师进行排名,如表4所示。

表中8位导师构成了核心导师群,他们所属的机构如亚利桑那大学等同时也是发文量靠前的机构,再次印证了这些大学在该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3 学位论文主题分析

PQDT为每篇论文提供了若干主题词来表示该论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按十年间隔将所有主题词分成三个时间段,分别统计出高频词如表5、6、7所示。

表中所列高频词展现了电子文件的研究热点。其中,每个时期都出现的如“计算机科学”、“电子健康文件”等主题词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重点。电子文件是由计算机生成和处理的,与其有天然联系,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科学成为热点不足为奇。学者对电子健康文件的研究热情持续不减,在2000年后一直居于首位。加拿大2001年推出研发覆盖全国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解决方案“蓝图”,美国在2004年众议院的年度国情咨文中提出在十年内确保绝大部分美国人拥有个人的健康档案[7]。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美加电子健康文件研究的进展。

对比表5、6、7,可以看出,国外电子文件的研究逐渐从基本理论过渡到管理和应用,并在最近几年突破原有研究热点,渗透到教育、公共政策、工业工程、生物信息学等新领域,体现了电子文件研究跨学科特点和学科交叉趋势。

4 研究方法

方法是完成研究工作的工具或手段,对学位论文的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论文文摘进行阅读,初步得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访谈、随机抽样)、历史研究法(传记、文献法)、模型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大多数论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较少有论文采用历史研究法进行纯理论研究。有关电子健康文件的论文中,定量研究方法占了很大比重,如Hines的《定量探析病人的健康状况与个人电子健康文件的关系》[8]一文,测量了北富尔顿地区病人的健康状况和使用电子健康文件的关系,通过详细、准确的数据分析,得出了使用电子健康文件确实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和身体状况的结论。这一结论相比于纯理论研究更加客观。

5 结束语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位论文国家分布集中化,中外差距较大。学位论文数量逐呈年上升趋势,但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我国被PQDT收录的高质量论文数量较少。我国应借鉴美加两国国家层面的电子文件管理战略,通过典型项目推进等措施,使电子文件研究获得更多国内学者的关注,提升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

(2)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多元化,理论实践结合。论文作者很多不是档案专业学生,研究学科涉及医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各个领域,交叉性、边缘性的选题呈增长趋势。同时研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理论上关注信息技术新发展,实践上将研究扩展到国民健康、医疗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电子文件的社会价值,具有更多的技术、人文、经济色彩。

(3)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多样化,定量分析为主。大多数论文都依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实践经历来进行研究。通过科学的调查获得客观的数据,得出可靠的结论。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学位论文相对较多依赖文献调研法,定性研究比例过大,研究成果难免带有主观色彩。

笔者相信,通过对国外电子文件研究的了解与借鉴,会给我国电子文件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视角,开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华薇娜.国外咨询研究方向学位论文的定量分析[J]. 新世纪图书馆,2006(6): 6~9.

[2]Cox R J. Archivists, electronic records, and the modern information age: Re-examining archival institutions and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state archives and state archivists[D]. United States --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92.

[3]黄霄羽.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修正与发展[J]. 档案学研究,2003(1):6~9.

[4]Shi K. Electronic Records and Archiving Management in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Environment[D].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uhan Universit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

[5]Belcher K L I.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ocial Barriers to Digitizing Medical Records[D]. United States -- Arizona:Northcentral University,2012.

[6]冯惠玲,刘越男.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王萍,张帅,张诗敏. 国外近十年电子档案研究述评[J].档案学通讯,2011(3): 58~62.

[8]Hines D W. A quant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 health and electronic personal health records[D].United States -- Arizona:University of Phoenix,2009.

医疗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论文要求:

在担任副主任医(药、护、技)师的有效任职期间,出版、发表的本专业著作、论文,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三级医疗机构论著至少2篇,其它医疗机构论著至少1篇;至少1篇在A类期刊上;所有增刊论文均无效)。

2.作为主编、副主编本专业专著1部以上或参编本专业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且已正式出版)1部以上。

(二)科研要求(此项不作为申报必备条件,但作为评审时重要的评价项目):

具有跟踪本专业先进水平及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据本专业的发展提出课题,并有课题设计、组织和总结的能力。担任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工作期间,取得下列业绩、成果之一:

1.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奖项(含同级政府颁发的同等级别奖项)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2.市厅级以上立项综合研究课题1项或县政府单项研究课题2项以上的课题负责人,已结题(以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为准)或课题进展良好,取得阶段性成果(项目申请合同书为准,并提供年度执行报告)。

3.获本专业新技术国家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上(以专利证书为准)。

二、副主任医(药、护、技)师论文及科研要求

(一)论文要求:

1.在担任主治(管)医(药、护、技)师的有效任职期间,出版、发表的本专业著作、论文,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论著至少1篇,所有增刊论文均无效);

⑵出版本专业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1部。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2.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及按照《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做好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资格考评结合工作的通知》(川人办发[]367号)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山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担任主治(管)医(药、护、技)师工作后,发表出版的本专业论文、著作,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公开发行的杂志()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

⑵在由中华医学会(或其它与卫生相关的专业学会)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大会交流文章1篇(每篇字数在2000字以上)。

⑶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公开发行的杂志()增刊上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或在由省医学会(或省级其它与卫生相关的专业学会)举办的省级学术会议上大会交流文章2篇(每篇字数在1500字以上)。

⑷作为第一作者在市厅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3篇以上(每篇字数在1000字以上)。

⑸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或本专业讲义1本(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

(二)科研要求(此项不作为申报必备条件,但作为评审时重要的评价项目):

1.对本学科涉及的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行为医学、管理科学及技术操作有较强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承担科研课题或担任科研课题的主要合作或协作者,开展与本学科相关的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管理科学或行为医学及技术操作的研究和创新。担任主治(管)医(药、护、技)师工作后,具备下列业绩、成果之一:

⑴市厅级科技进步奖及相应奖项(含同级政府颁发的同等级别奖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或县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⑵县级及以上立项科研课题1项以上的课题负责人,已结题(以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为准)或课题进展良好,取得阶段性性成果(以项目申请合同书为准,并提供年度执行报告)。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⑶获本专业新技术国家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上(以专利证书为准)。

2.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及按照《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做好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资格考评结合工作的通知》(川人办发[]367号)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山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担任主治(管)医(药、护、技)师工作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⑴县级科技进步奖以上获奖项目(含同级政府颁发的同等级别专业技术成果奖项)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⑵对本专业技术操作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提炼出的经验在本地区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并推广,取得实效。

三、医学"论著"认定的基本标准

(一)论著是医学论文体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特定的概念。它是作者将自己的科研、临床、教学的成果、经验、体会,以严密的逻辑论证、规范形成的文字作品,是医学论文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体。医学论著应具有四大特点:

1.在写作的形式上有比较规范的要求,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属地、邮编,符合问题内容要求的中文、英文摘要、关键词(3-8个)、前言(引言)、资料(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体会)和参考文献等各项内容(论著字数应在2500-3000字以上)。

2.医学论著是作者从自己已占有的基本素材(第一性资料)出发,经过科学、严谨地整理、加工、分析、论证,得出论点并形成规范性的文字作品。

3.医学论著所表达的结论比较明确、可信,论文质量与学术价值较高。

4.医学论著应为一次性文献(含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

(二)论文的文体结构具备"论著"所要求的各项规范内容及特点,同时刊载于公开发行的合法主流期刊(非增刊或学术会议的论文集)上,不论刊载期刊是否设置"论著"栏内,均认定该论文属"论著".如果该论文不具备"论著"所要求的各项规范内容及特点,即使该论文被编排于刊物(特指"合法"刊物)的"论著"栏目内,也不能认定该论文属"论著".

四、有效论文界定标准

(一)综述和个案报道由专家把握,一般综述、译文不能算有效论文。

上一篇:建筑评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学创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