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03 12:27:46

医疗技术

医疗技术范文第1篇

体检只需呼口气

定期的健康检查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很多人都因为体检太麻烦、医院人太多而没有做,经常因此耽误了疾病的最佳诊治时问。在未来,一种瞬时诊断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麻烦的体检只需要呼口气就可以了。

这种时瞬时诊断仪由一个称为“光学频率梳”的激光器驱动,光频梳能发出宽频光波与空中的化合物进行反应,整个光频梳可涵盖广泛的光谱范围,很像彩虹的颜色,一旦呼气分子穿过“彩虹”时,所掀起的共振频率将使光频梳看起来像缺了齿一股。当许多呼吸分子被同时监测到时,就能得到特定疾病的高可靠信息。譬如,最后的图示显示存在一氧化碳、过氧化氢和一氧化氮,呼气者就可能患有哮喘病。

早期肿瘤抑制术

癌症无疑是现在最可怕的疾病之一,几乎人人都次“癌”色变,而治疗癌症最好的办法就是早发现早治疗。未来的早期肿瘤抑制术也许能为癌症病人带来希望。

就像地震和雪崩,癌症是整个序列的不稳定情况所造成的结果,而早期肿瘤抑制术则是通过利用一种称为CDDO~Im的化合物扰乱这个序列。这种化合物具有抗炎活性,并能激活能消除有毒化合物的天然酶。所有这些使得CDDO Im具有癌肿预防作用,并比至今所知的其他癌肿预防制剂都更有效。

实时监测血压的植入式纳米线

在医生的办公室进行例行的血压检查,也许很快将成为往事。美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可植入式的纳米线,能持续不断地测量血压的波动,使病人在家里就能追踪他们自己的身体状况。

这种纳米线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它既是半导体,又是压电材料。这意味着,如果血管收缩,纳米线就会产生一个线内电场。此电场的存在影响了纳米线的导电率,而这是可以测量的。如果导电率发生变化,也就表明血压正在变化。

杀灭超级细菌的超红外激光器

艾滋病病毒和葡萄球菌这样的超级细菌要杀死可不容易,现在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也存在对人体造成伤害的严重弊端,而未来医生将使用超红外激光器来对付这些超级细菌,并且,不会伤害周围组织。医生将利用激光器在细菌或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上制造一个大的振动,将其激活至足够高的能量态,致使其与外壳的微弱联系被打破。因为哺乳动物细胞没有这样的外壳,这种方法就能在保持患者身体完好无损的情况下摧毁那些不想要 的病菌。

无副作用的微泡靶向递药

药物能治疗疾病,但是有些药物在到达患区之前被血液吸收,从而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譬如,化疗片剂可引发恶心和脱发,而抗生素则能引起疲劳和呼吸短促,而一种类似于靶向导弹运载系统的药物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将药物粒子放入氟碳气体的微型气泡中,然后注入患者的血液中。当气泡到达治疗靶区后,再发出一个高能超声脉冲,与气泡形成共振导致气泡破裂,释放出药物粒子。

贴在胸口的无缆心电图仪

早上睁眼醒来后,只要往胸口上贴一块特轻的贴片,就能保证电脑一整天时刻监测你的心跳。这就是下一代心电图监测器。

隐藏在这个超小型检测器背后的秘密是一个芯片,该芯片可监测来自贴片电极的信号,行以无线方式传输至电脑来读取信号。这个新型智能芯片具有低功耗的优化性能,无需笨重的电池盒,从而为其应用于预防医学铺平了道路。

深入大脑内部的磁脉冲

医疗技术范文第2篇

为使一旦发生的医疗技术损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严重后果发生,制定本预案。

一、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

二、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三、尽快报告有关领导。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都必须立即如实报告。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领导或者总值班,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隐瞒或瞒报。

四、组织会诊协同抢救。

患者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时,立即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当事科室要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或首 席医师或现场 高年资医师主持)并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应急补救措施。

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技师或业务院长及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措施,防止再次或继续发生医疗技术损害。

科室负责人或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在十五分钟内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会诊讨论,研究进一步的补救处理对策和是否继续进行原医疗技术操作。医院和科室选派技术骨干根据补救对策及时处理患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其他并发症。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保留标本报业务院长和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

患者当时有生命危险时, 医疗技术操作立即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 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和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及业务院长。科室上级医师、技师或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及业务院长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在事发地点组织相关技术专家抢救患者生命,同时讨论和采取补救处理对策;必要时由医务科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指导(医务科或主管院长主持)。

待患者生命危险解除后,在进一步会诊讨论、研究详细补救处理对策。补救对策应防止发生患者的进一步损害,尽量减少损害和避免发生其他损害后果。技术操作完毕后,必须派专人严密监护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保留标本报业务院长及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

五、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证据,包括实物、标本、手术切除组织器官、剩余药品、材料、试剂、摄像和录音资料、各种原始记录等。

六、妥善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扰抢救和发生冲突。

七、如患者已经死亡,必要时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其亲属正式提出并送达书面尸检建议,并力争得到患方书面答复。

八、全面检查、总结教训,找出技术损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及时完善相关记录。

九、如属医疗过失,应当区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责任者做出合理处理。

十、随时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应诉准备。

十一、因技术损害构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进行处理。患方以不正当手段过度维权、聚众滋事、扰乱医疗秩序时,在耐心劝导和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报警的同时,组织力量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院设施。

医疗技术范文第3篇

此次上榜的十大医疗技术危害依次为:警报危害、输液泵使用过程中用药管理差错、患儿遭遇CT射线暴露、EHR和其他医疗信息系统中数据不完整或不可靠、混合手术室中职业辐射危害、对内镜设备和手术器械的再处理不当、忽视联网设备与系统的改变管理、患儿使用成人技术时的风险、由于培训不足而造成的机器人手术并发症、遗留器械和未取回碎片。除了警报危害、输液泵使用过程中用药管理差错,和对内镜设备及手术器械的再处理不当,其他7项均是新上榜危害。

ECRI指出,这10项危害均是基本危害(generic hazard),即由某种医疗技术或多种医疗技术的使用而造成的固有风险。在这10项危害中,有些是长期频繁出现的危害,有些是未来可能变得更加普遍的危害,还有一些需要再次引起人们重视的危害;不过所有危害都可以通过小心谨慎的管理和应用,避免或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此次衡量的标准增加了“可预防性”这一新项目(见链接)。

1警报危害

2013年4月,美国医院认证机构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下称JC)列举了过去三年半期间发生的98件警报相关不良事件,其中80例造成患者死亡,13例造成患者功能永久伤害。

警报危害不容小觑。JC随后在7月宣布,警报管理应该设立为国家患者安全目标,一些规定在2014年生效。

警报失灵固然会对患者安全造成危害;但如果警报过量,尤其是并非危重情况也引发警报,容易造成医务人员疲劳,进而对真正需要注意的警报反应不及时,患者安全也会受到危害。

应对警报危害需要设立涉及整个医疗机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综合性警报管理项目。一方面尽可能减少非紧急情况的警报或可避免的警报,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对亟需关注的警报迅速作出反应;另一方面优化警报提醒和反应规则,以便患者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得到适当的医疗服务。

2输液泵使用过程中用药管理差错

一家医疗机构的库房中可能存放着成百上千个输液泵,任何纰漏都有可能对患者安全造成危害。这对医疗机构而言是巨大的技术管理负担。因此,医疗机构可以分配专门的资源来提供定期培训和评估。这不但针对长期使用输液泵的医务人员,也针对刚刚进入医疗机构的新员工,确保他们能够始终遵循适当的指示来操作。此外,医疗机构还可以利用先进技术,例如将输液泵和相关的信息系统整合、设置警报等。

3患儿遭遇CT射线暴露

CT系统在诊断过程中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这种诊断成像技术并非毫无风险,尤其对于患儿而言,因为他们对电离辐射的反应比成人更加敏感。尽管这一风险难以量化,但是近期发表的研究显示,幼年患儿在诊断成像过程中暴露于电离辐射,会增加其成年后罹患癌症的风险。

为了避免患儿接触高剂量的电离辐射,医务人员在适当情况下可以选择更加安全的诊断方式,避免重复扫描,并遵循“使用能够达到诊断目的所需尽可能低的剂量”原则。

4 EHR和其他医疗信息系统中数据不完整或不可靠

2009~2012年期间,美国使用EHR的医院数量增加了两倍有余。这不但要归功于EHR比传统的纸质记录具有更高的质量和安全性,还要归功于《医疗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和临床医疗法案》(即HITECH法案)提供的经济激励和惩罚措施。然而,随着EHR和其他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系统内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对患者安全的影响也逐渐加深。数据的不完整或不可靠危害,包括患者信息不匹配、数据发送延迟或缺损、纸质和电子两种方式共用、时钟同步差错、默认值使用不当等。

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措施包括:评估临床工作流以便了解一线临床人员如何使用数据;测试系统和相关接口以便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提供充分的用户培训和支持;为用户建立问题上报机制。

5混合手术室中职业辐射危害

混合手术室的应用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内的新兴趋势。手术室融合内嵌式、全方面的血管造影系统,此举带来了先进的成像技术,用于指导复杂的微创手术。然而,不论对患者还是对医务人员,血管造影系统同时也带来了辐射风险。尤其是对手术室的医务人员而言,由于当他们并非特别熟悉辐射职业危害的防护知识时,因此可能暴露于不必要的辐射。

如果医疗机构引入混合手术室,则必须制定辐射防护项目,为医务人员提供减少或避免职业危害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防护项目可以概括为“培训、防护、监控”三步。其中防护包括为医务人员提供铅围裙和铅防护板等。监控则要求对辐射监控表计进行适当的携带、维护和检查,因为它们记录了医务人员受到辐射的剂量。

6对内镜设备和手术器械的再处理不当

医疗机构每日要清洗消毒的可循环使用手术器械和设备数量高达上千件。如果再处理不当,就可能发生患者交互感染,进而造成诸如HIV和肺结核等传染病的传播。由于内窥镜设备通常比较狭窄,难以清洗,因此在再处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加以注意。

内窥镜和其他手术器械的有效再处理,要求医疗机构制定适当的再处理规定,并落实在纸面上和行动中。医务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空间、时间、设备,以及指导材料来正确地执行操作。

7忽视联网设备与系统的改变管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医疗实践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不同系统连接在一起,一旦其中一个系统或设备进行升级、修改或更新,就会对其他联网系统或设备产生影响,例如远程操作失效、数据丢失等。这种系统之间互操作性带来的影响或结果,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因此,联网系统或设备的更改需要在受控模式下进行,管理或使用联网系统或设备的人员也必须得到充分的告知。医疗机构应当创造一种相互合作的环境,信息技术人员、临床工程师和医务人员不但应当明白自己的工作会如何影响其他操作、医疗服务和工作流程,特别是临床工作流程;还应能够分工协作来确保信息技术相关更改并不会对联网医疗系统和设备产生负面影响。

8患儿使用成人技术时的风险

医疗技术的研发通常以成年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因此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治疗患儿时,只能依靠成年患者的医疗技术。而患儿还在发育过程中,有可能会对此产生不良反应。例如患儿用药的剂量很难确定,诊断成像过程中遭受的电离辐射对其成长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应当尽可能使用儿科技术,而非针对成年患者的技术。然而,可惜的是,由于患儿需求不如成年患者需求那么多,医疗设备又存在高风险、高研发成本的特点,市场上针对患儿的设备和技术比较少见。因此医务人员不得不使用针对成年患者的技术,但在此过程中必须多加小心。

9由于培训不足而造成的机器人手术并发症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来代替传统的开胸手术和微创手术。但是近年来一些报告描述了一些患者遭遇的并发症,指出机器人辅助手术可能没有考虑对医务人员进行足够的培训就用于更多种类的手术或额外的操作。虽然这些报告并没有详细说明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功效,也没有达到循证研究的标准,但是它们强调了适当培训和认证的重要性。

设备供应商提供的初级培训能够帮助医务人员熟悉系统,但是这并不包括对执行具体手术流程的指导。外科医生和医务人员需要完成多方面且详尽的培训项目,以便获得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技巧。项目还应当要求监理手术应当达到一定数量,成功完成项目的人员在医疗机构中会取得一定的资格认证。手术团队如何维持使用系统的能力也应加以考量。

10遗留器械和未取回碎片

2013年10月,JC了一份有关异物意外遗留患者体内的警讯事件通报,指出2005~2012年期间,JC警讯事件数据库中共接受了772件此类报告,其中16例造成患者死亡。异物意外留在患者体内,或是整个器械被无意留在患者体内,或是器械的一部分损坏意外遗留在患者体内。这轻则造成手术延长或额外手术,重则造成并发症,导致患者伤害或者死亡。

理论上,手术前和手术后清点检查器械,严格遵循手术操作流程,是避免异物遗留事件的关键措施。

十大医疗技术危害评选标准

严重程度

该技术危害的危险程度如何?危害会致死还是造成严重伤害?

发生频率

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危害会经常发生吗?

影响范围

技术应用广泛吗?如果技术危害发生,无论是在一家医疗机构还是在多家医疗机构,它会影响很多人吗?

潜在危害

该危害是否难以确认,或发生后难以修正?该危害在被确认或修正前,是否会造成一系列的差错或问题?一旦危害发生,解决问题是否会有时间或资源方面的障碍?

关注程度

危害发生后是否会引发媒体报道,迫使当局尽快解决问题?危害是否被报道过,受此危害影响并报道的医院是否受到负面影响?该危害是否因此成为监管机构或认证机构关注的重点?

可预防性

医疗技术范文第4篇

影像诊断,减轻痛苦

代表:胶囊内镜

上述医疗新技术中2/5(约1778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来自内科诊断技术,包括核医学成像、胶囊内镜等。

美国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近十年来,医用成像技术将成像时间缩短为几秒,拍出图像是三维、全彩的,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过去的穿刺活检。比如核医学成像技术为肝纤维化的无创检查打下基础;胶囊内镜让患者免受痛苦。胶囊胃镜比普通胶囊略大,有一个米粒大的摄像头。吞下后,它会以每秒两张的速度拍照,并将照片实时发送到体外图像记录仪中,6~8小时后随大便排出。医生只需分析收集到的照片,就可对胃肠道的状况一目了然。胶囊胃镜甚至实现了在家检查,然后用手机、电脑将照片发给医生,就可能早期发现胃癌等。但它也有弊端,如8小时拍出的5万张照片中,七八成是没有诊断价值的,而且存在盲区。这些问题需要厂家和医生合作解决。

分子诊断,定位癌症

代表:分子靶向治疗

顶尖科学杂志《自然・遗传学》早在几年前就将分子诊断技术列为十大健康技术之首。它在遗传病、传染病、肿瘤等的预防、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上发挥巨大作用。

以肿瘤为例,世卫组织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指出,2012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为220万,占全球总数的26.8%,我国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解决之道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及对晚期肿瘤进行精确治疗。约八成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传统化疗属“试错治疗”,往往按照指南选择一种化疗方案,2周期治疗后评价疗效,有效则继续原方案,无效则更改方案。该模式疗效不佳且副作用较大。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往往与基因异常有关,比如肺癌,特别是肺腺癌,多存在特定的驱动基因。要明确驱动基因,就需要分子诊断来帮忙。找到特定基因,给予针对性的分子靶向治疗,疗效好且副作用小。比如携带EGFR敏感突变基因的晚期肺癌患者,给予EGFR-TKI(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靶向治疗,疾病控制率可达90%,患者无需住院,生活质量很高。许多药企因此投身该领域,分子诊断市场以15%~18%的年增长率递增。

微创技术,缩小伤口

代表:微创内固定

1987年,法国医生穆雷完成了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创了微创外科新纪元。几十年来,从胃肠镜到腹腔镜,微创概念已深入到各医学领域。有国外学者将微创外科、基因工程、器官移植并称为21世纪医学发展三大主流。

骨科微创技术正引领方向。以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最易发生的股骨粗隆问骨折为例,过去多采用动力髋螺钉,也就是“打钢板”固定,创伤大,患者需长期卧床,易诱发血栓。随后,伽马钉等微创设备的开发克服了手术切口大的问题,但不能把伤骨完全复位。对此,总医院骨科医院院长唐佩福设计出内侧支撑髓内钉,通过微创内固定技术,在伤骨内侧增加一个固定。该技术让患者可以早下地,避免发生致死性并发症,并得到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认证、批准,并在国内推广。

药物输送系统,按需给药

代表:纳米晶体技术

国外报告显示,附加有药物输送系统(DDs)的药品已占据约1108亿美元的市场份额。DDs早期研究集中在缓控释制剂上,让患者打一针就能维持较长时间。比如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曲普瑞林微球、利培酮微球等在肿瘤、代谢性疾病、精神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近几年,DDs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弥补因药物本身化学结构所导致的生物利用缺陷。比如美国阿维马克斯(AvMax)公司开发的肠道滞留技术,使药物在生物利用度最佳的小肠停留,保持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美国义隆(Elan)公司的纳米晶体药物输送技术包含一种防止聚集和改善溶解的赋形剂,解决了择时给药问题,药物输送与人体节律同步,保持24小时均衡的血药水平,在高血压的治疗上已产生效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斯蒂芬・莫顿研发了一种治疗癌症的双药、延时纳米输送系统,可避免癌细胞对化疗药产生抵抗。可见,纳米技术是DDS发展的重要方向。

非侵入性检测,取代穿刺

代表:唾液体测血糖

血液、羊水、骨髓……这些液体的指标是许多疾病的诊断依据。但获取它们需要穿刺,有侵入性,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容易交叉感染。像糖尿病患者更需要不间断监测血糖,治疗依从性较差。

基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非侵入性检测设备的发展,为患者带来希望。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一种传感器,能通过泪液和唾液检测糖尿病,还可诊断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症。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临床与转化遗传学系副主任玛丽・诺顿博士则开发出非侵入性产前检查技术,可检出超过80%常见染色体三倍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有望取代绒毛膜取样和羊水穿刺。

随着可穿戴医疗的发展,非侵入性检测技术有望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全天候监测。比如以色列BIG公司开发出手表式血糖监测装置,通过测量生物电阻变化监测病情。但美国科技杂志《收集世界》提出,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仍处于开发初期,尚无产品上市。如何保证数据更准确、分析更可靠,是此类设备面临的技术难题。

移动医疗,保证安全

代表:医院信息化

一位美国医生坐在办公室,就能通过可穿戴设备查看中国病人的心电图,这就是移动医疗带来的美好展望。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埃里克・托普将其列为最具潜力的医学新技术。

移动医疗的优势在于以病人为核心,最大限度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同时提高效率。如输液或发药时,护士用移动掌上电脑分别扫描患者腕带及药品上的条形码,若匹配则会弹出“执行成功”的字样,否则会给出“病人与医嘱不匹配”、“医嘱不存在”等提示,实现用药零差错。

医疗技术范文第5篇

本校美容专业已开办十年,就业情况十分良好。历年来的就业反馈、市场调研等工作,使我们对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和市场就业信息有了清楚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根据应用领域和技术特点等,笔者将该专业的技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中医美容技术;②生活美容技术;③包括美甲、化妆、纹绣等的修饰美容技术;④美容仪器的使用与保养技术;⑤化妆品调配技术;⑥销售技巧。

1 中医美容技术

中医的优势之一是治病方法的多样性,这种特点也集中体现于中医美容。概括起来,中医美容的技术手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点穴(包括耳穴)、药膳食疗和健身功法等部分。其中针灸、推拿、刮痧、拔罐和点穴(包括耳穴)都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进行的,它们的工具和操作技法虽各不相同,但都有明确的认可和规定,且可以协同用于同一项目。

药膳食疗是以“药食同源”为依据,在充分发掘中医药膳、食疗(包括茶疗、药酒等)的养生价值和现代适用方法的基础上,将食物、果蔬的性味归经、营养价值(中医功效和现代营养学的组成成分)等知识和个人的素体特征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饮食营养配方,在保证膳食营养的同时,全面调理或继续保持体质偏颇状况或健康状态。

大家最熟悉的关于健身功法的记述当属华佗的五禽戏。虽然不少高校早已将太极拳作为必修的体育项目纳入考试课程,但只有少数老年人将中医传统的各种静功(易筋经等导引方法)和动功(太极拳、八段锦等)作为健身运动坚持练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对于养生保健和美容养颜都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以中医气机理论为指导的中医健身功法,应当作为公益的、实实在在的辅助方式,作为中医美容文化的一部分直接应用于市场。另外,虽然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不再具有从医的资格,但中医美容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那么,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原医学的基础上又该如何调整呢?这将是技术应用过程中必须首要解决的。

2 生活美容技术

2006年,卫生部下达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将不允许报考临床助理医师后[1],以面部养护技术、芳香美体技术和塑身技术等为主的生活美容技术和以磨削、剥脱、激光、冷冻、抽脂、注射填充等理化美容技术、美容整形手术为主的医疗美容技术的界限就更加清楚了。

鉴于市场上微雕等美容技术的普遍实施,医疗美容技术的学生可以选择在医疗整形机构担任咨询、顾问、术后护理等工作,所以对于理化美容技术和美容整形手术也需要熟悉其基本理论,掌握手术设计和术后护理等内容。

生活美容技术主要指在非医疗美容院实施的专业美容技术。其中,面部养护技术主要包括最基本、最常用的面部清洁、脱屑、按摩、面膜等程序和面部刮痧、淋巴排毒、眼部养护、颈部养护等专项技术,是美容院面部项目必备的基本技术;芳香美体技术一般指芳香开背、肾保养、肩颈活络、卵巢保养、十四经络等常用项目的操作技术;塑身技术主要指健胸和减肥技术。除此之外,还有烫睫毛、嫁接睫毛、脱毛等,也都是生活美容常用的技术。这些都是美容院的基本项目,也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3 修饰美容技术

修饰美容技术包括化妆造型技术、美甲技术、纹绣技术等,既可以作为独立的美容技术在影楼、美甲店、纹绣店等从事专业工作,还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帮助个人提高自信、提升魅力,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确保工作的良好发展和有序进行。

4 美容仪器的操作和养护技术

随着美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美容仪器已经成为美容市场上的一枝奇葩,是美容养护和修复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作为该行业的优秀人才,不仅需要熟悉仪器的原理和功效,能够依据不同皮肤性质及身体状况,指导顾客选用适宜的美容仪器,还要懂得仪器的操作、保养及简单维修等知识,能够及时反馈其优势与不足,从而推动期科学、有效的应用,充分发挥其美容效能。

5 化妆品调配技术

化妆品是美容行业运营的主要媒介,也是美容业实现“服务”的重要保障。掌握一定的化妆品调配知识,一方面可以科学分析其成分和功效,从而结合顾客的个人体质和皮肤性质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合的产品,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在一些化妆品企业从事生产工作,或深造后进行产品研发工作。对该技术的掌握,使学生更客观、科学地认识美容行业的运营模式和利益链条,也为其正确分析和把握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6 销售技巧

美容业“服务”的工作性质,“专业线”的运营模式,决定了销售是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技术,而其媒介则是其他各种技术的实施应用。

美容销售和其他行业就技巧而言并无区别,所不同的是销售的内容不仅仅是产品,还包含了更多的美容、养生知识和服务。只有使销售融于“服务”, 真正想顾客之所想,解顾客之所需,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指导顾客,用良好的职业素养帮助顾客,才可能取得顾客的信任,进而带动美容行业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

从我校历年来的市场调研和企业反馈来看,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既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对各种技术进行系统的学习,又要引导其进行综合运用,才可能在就业时做到对技术的融会贯通和选用自如。从业后,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现状,对技术进行举一反三的综合应用、评析和完善,必将成为当之无愧的高级技师!而对广大美容教育者而言,如何优化课程结构,有效开设基础课程,在有限的培养周期内彰显技术优势,依然值得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李祝华,胡葵葵,王朝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展望[M].中国医学美容,2005,14(1):85-86.

医疗技术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b

i文章编号】1007一.9297(20__)01-0006-04

、医疗过失与医疗技术规范

(一)医疗过失

医疗过失是医疗事故和医疗侵权认定的重要要

件,这可以从分析《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相关内

容得出结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

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

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

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的事故。

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有:1)事故的主体是医务

人员:2)事故的行为是发生在医疗服务中的;3)事故

的后果是造成一定程度的患者人身损害;4)医务人

员主观上有过失。可见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

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归责原则由附有条件

限制的过失责任原则转变为完全的过失责任原则。

前两项都容易明确。而患者人身损害可以通过参照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来确定,也是有一客观

标准的。惟独医疗过失的判断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

客观标准。而这项内容在医疗事故处理中又非常的

重要。

医疗过失是指医师在实施医疗行为时没有履行

其应尽的医疗义务。关于医疗过失的判断,有学者提

出了从医疗水准、地区性差别原则、一般医师与专科

医师的不同义务等方面进行判断;也有学者提出了

医务人员应负有特定的注意义务、医疗者义务的层

次化与类型化等观点。同时对不同的医疗服务阶段

的医务人员的义务的差别和医务人员的义务来源进

行了探讨;还有作者提出了认定有无医疗过失的标

准是医务人员是否尽到了应有的注意义务等等。[z

但是这些学者都没有指出这些种种义务出自何处,

以及对用何种客观标准用来对医务人员这种专业性

特别强的义务来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如何来衡量医

务人员的特定义务呢?根据我国民法的原理对过失

的认定是主观说和客观说结合的,由于过失的概念

本身就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概念,因而过失的判

断标准亦采取主客观结合的标准,民法上的过失是

指行为人通过违反义务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应

受非难的心理状态。[3】任何人的客观行为都是在一

定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产生的,因此可以通过人的客

观行为来推断出行为人的主观意识状况,从而可以

从医务人员的客观医疗行为推断出其在为医疗行为

时主观上是否存在医疗过失。也就是说对于医疗过

失的判断是可以通过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与特定的

义务所规定要求的特定医疗行为进行比较而推断

的,这就需要有一客观标准来衡量医务人员的义务。

应当说医疗技术规范是医务人员承担义务的渊源,

其依据是: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

22条的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遵

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第二,《护士管理

办法》第23条的规定,护士执业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和医疗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因此衡量

医务人员的客观医疗行为有无医疗过失的标准就是

医疗技术规范。

(二)医疗技术规范

医疗技术规范是指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制定或者认可的与诊疗活动有关的技术标准、操

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医疗事故

处理条例》第2条规定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统称为

医疗技术规范。医疗技术规范可以作为判断医务人

员主观上有无医疗过失的客观标准。通过把医务人

员的医疗行为和医疗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技术标准、

操作规程相比较就可以得出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是

[作者简介]王(1968一),男,汉族,福建古田县人,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兼职律师,供职于大理学院附属医院和云南大理

苍洱律师事务所.主要从事口腔医学与法律研究。te1.’+86-一872—2257503;e-mail:wenge517@sohu.ccrtl。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1期)

否有过失,如:全体医务人员都应当知道在肌肉注射

或静脉输注青霉素之前,需对患者作青霉素皮试.若

是阳性则不能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注青霉素,这就是

一个很基本的医疗技术规范,若医务人员在对患者

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注青霉素之前不作青霉素皮试,

无论是否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就可以得出医务人

员的医疗行为肯定有过失的结论:如果因此而造成

患者的人身损害,则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由此可见医

疗技术规范在认定医疗过失中的重要作用。

二、医疗技术规范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适用

目前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最主要法律依据

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

法》和《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从《医疗事故分

级标准(试行)》的内容看也有缺陷,医疗事故的分级

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人身损害程度,只是从患者人身

损害的客观情况来衡量事故等级,没有医务人员医

疗行为是否有过失及其程度的标准。根据我国的民

法理论.过失可以分为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因此在

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必需要有相关的医疗技术

规范作为判定有无医疗过失的依据,并且区分出一

般医疗过失和重大医疗过失。

在当前大众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普遍持不信任

的态度.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普遍认为医疗

事故鉴定是一种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确实目前医

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过程和结论很少引用具体的技术

规范,如哪个文件(技术规范)第几条等等;因此给人

的印象就是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过失认定的依据是不

公开的.因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很大的随意性。医

疗过失判定是医 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关键,在目前在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中,所依据的医事法律和行

政法规的都是公开的.广大患者是很容易获悉其内

容的.因此如果医务人员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很容易被发现和判断,但由于医

疗技术规范的不健全和不公开,医务人员是否违反

了医疗技术规范,行外人就很难判断。真正让广大患

者感到不透明的恰恰是这一点,也是大众对医疗事

故技术鉴定普遍持不信任的根本原因之一。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

定暂行办法》的规定,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程序

中.患者方有权通过抽签选择医学鉴定专家,并且可

以根据相关的规定要求有些医学鉴定专家回避,可

以自己参加或有权委托他人参与整个技术鉴定过

程.在技术鉴定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和对

· 7 ·

方进行辩论,这一点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是

巨大的进步。在申请鉴定前患者方还可以把自己的

身体伤害的具体情况与《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

相比较.从而得出其人身损害后果是否达到了医疗

事故的程度。但是最根本的问题是,患者方又是如何

根据医务人员的客观医疗行为去推断其在为医疗行

为时主观上是否有医疗过失,广大患者并不知晓医

学鉴定专家用什么标准判断医方有无医疗过失,如

何在鉴定时有针对性地指出医方的哪些医疗行为是

有过失的。同样的问题是.医方又是如何证明自己没

有过失.用什么来标准说明自己对患者已经尽到了

最善义务。更重要的是,医学鉴定专家在进行鉴定时

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是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来判

别医方有无医疗过失的.这其中不同的医学鉴定专

家对同一医疗问题可能还有不同学术观点。如果医

学鉴定专家与待鉴定的医疗机构之间有不同的学术

观点,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一点《医疗事故处理

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都没有明确

规定.因此难免结论会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可

预测性.因此引进一个客观标准是很有必要的。如果

引进了医疗技术规范,医学会需在进行医疗事故技

术鉴定之前.也必须将鉴定时所涉及的、需适用的医

疗技术规范向医、患者方予以说明,才可能做到《医

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条要求的“公开、公平、公正、

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

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对医学

鉴定专家的鉴定权力给予一定的制约,避免医学鉴

定专家鉴定时的随意性,使医、患者双方都能信服、

认可.也有利于医、患者双方的沟通、理解,最终化解

医疗纠纷。

三、医疗技术规范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中的证

明标准作用

自从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

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后,医疗事故技

术鉴定就不再是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前置程序和必

经程序。患者若与医疗机构发生医疗纠纷,可以直接

医疗机构.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也不再是“证

据之王”了,如果没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或者医

疗事故技术鉴定认为不是医疗事故的,人民法院可

以通过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来解决医疗案件中的技术

问题,即医疗机构是否有医疗过失以及医疗行为与

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由于我国的诉讼

模式是职权主义,根据《证据规定》中对证据形式和

· 8 ·

内容的规定.即使是有这两种技术鉴定书的结论,法

官也并不是就自然要接受,对作为证据的这些鉴定

结论最终是要经过法庭辩论、质证,法官也要对这些

证据有无可采信性进行判断,而法官没有完整、系统

的临床医学知识,对于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中

是否有过失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特别是如果这两种

鉴定结论是矛盾的。或者有一方通过专家辅助人制度

对鉴定结论提出反驳,法官依据什么标准对结论进行

取舍?这里似乎涉及了“自由心证”的问题,但法官的

“心证”好像缺乏依据。如果引入了医疗技术规范作客

观的衡量标准,法官就相对容易作出判断了。

在医疗纠纷案件中,普遍认为患者方的人身损

害后果是明显的,是可以通过《医疗事故分级标准

(试行)》来衡量的,而要取得医务人员过失和医疗行

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证据是十分困难

的,所以《证据规定》作了在医疗损害案件中举证责

任倒置的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

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

不存在医疗过失承担举证责任。也有学者认为这种

作法是本末倒置。如果有了医学技术规范作判定医

疗过失的依据,有利于法官对医务人员有无医疗过

失进行判断,患者方也能知晓、判断医务人员有无过

失,在对医疗机构提讼之前,能够对胜诉前景做

出评价,增加了对医疗案件诉讼风险的认识,可以减

少不必要的诉讼。

许多法学界的人士对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的医学鉴定专家不签名和不出庭很有意见, 目前已

有安徽省、山东省和北京市出现了人民法院要求出

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医学鉴定专家签名和出庭

的规范性文件和案例,如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不

符合《证据规定》的要求很可能就不能作为有效的证

据来使用。 但是新问题又出来了,如果出具医疗

事故技术鉴定书的医学鉴定专家真的出庭了,并且

与患者方聘请的专家辅助人—— 医学专家在法庭上

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进行质证和辩论,那么他

们进行法庭质证和辩论的基础是什么?同样的问题.

在法官不轻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结论,医疗事

故技术鉴定书要经过质证的情况下,医方又是如何

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失?医方的举证责任的程度是

什么?医方的举证怎样才能到法官心中的证明标准?

而法官又是根据什么来甄别、采信哪一方医学专家

的结论呢?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一个证明标准。证

明标准是指诉讼中负有举证责任的诉讼主体对案件

情况及其他待证事实进行证明所应到达的程度或要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1期)

求。在医疗纠纷案件中,无论是经过医疗技术鉴定还

是司法鉴定.不论是医疗技术 鉴定结论还是司法鉴

定结论,最关键的还是医疗过失的认定,若是鉴定结

论有差错.还可以通过法庭的相互质证予以澄清。将

明确而具体的医学技术规范作为证明标准,有利于

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对医务人员过失的判定。因此,在

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中很有必要需要引入医疗技术规

范作为判定医疗过失的证明标准。

四、目前我国医疗技术规范的现状和展望

在我国医事法律领域中尚有许多法律法规不完

善的地方,尚无一部医事法律、法规来系统、完整地

调整和规范医事领域中的医患关系,但是我国基本

上建立了关于医事基本法律,其中法律共有10部,

行政法规共有32部,可以说还是比较完善的。其实

真正缺乏的是没有一整套关于临床、科研、教学、试

用药品等具体医疗行为的操作规范,比如某种疾病

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相关适应证的选择和治愈

标准等等。

卫生部出台的《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

术操作规范》、《放射性口腔炎的诊断标准》,《产前诊

断技术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工作

制度》、《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等等,这些就是

典型的医疗技术规范.但是与纷繁复杂的医疗工作

相比,卫生部已出台的与诊疗活动有关的技术标准、

操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还是很少的。

目前我国的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所遵循

的有关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绝大多数是来自医学教

科书和一些药典。在我国的医学教科书中有许多关

于疾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相关适应征的选择

和治愈标准的论述.这些医学教科书和一些药典多

数是医学专家编写的, 自然有医务人员就想到了用

医学教科书来证明自己没有过失,但是法律界人士

对此争议很大 根据法律法规的构成要件、法律渊源

和《立法法》的规定看,这些医学教科书毕竟不能起

到有法律强制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作用,因而还不

是法律渊源,不能作为适用法律的依据。因为医学教

科书名目繁多,水平参差不齐,有许多书是这些专家

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编写的,其中还有一些学术争议

的问题,不同的教科书对同样的医疗技术问题可能

有不同的观点,即使是卫生部和教育部指定的教科

书也是不能作为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而且由

于医学的高度专业性,要求普遍缺乏医学知识的法

官就教科书内容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认定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4卷(第1期)

也非常困难,从而导致法官普遍认为这些证据不具

有关联性。其中最大的缺点是没有既定的权威性,广

大民众也难以理解其专业术语。

卫生部及相关部门可以召集权威专家根据其相

应的学科中技术已成熟的、没有大的学术争议的技

术标准、操作规程,制定出其相应学科的医疗技术规

范,以卫生部门的名义公布,使之成为具有法律约束

力的技术规范,并且根据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进行定

期的修改,既能使广大医务人员根据医疗技术规范

明确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可以指导医师在执业过

程中实施的具体医疗行为,也能使患者知晓医务人

员有无过失,有利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减少医、患的

冲突。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医疗技术水平参差

不齐,医疗设备也有很大的区别、技术含量并不相

同,并不合适制定一个全国标准,而是应当根据各地

的医疗水准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标准、操作规

程,而对于一些常见病和成熟的诊疗技术的技术标

准、操作规程是可以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标准的。

目前。卫生部已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临床诊疗

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据相关介绍,这些

技术操作规范是判断医疗过失的依据。问题是这些

《规范》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有法律效力,那么它

的效力层次又是什么呢?如果与其他规范性文件发生

冲突又如何处理呢?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是否可以

直接适用《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来判断医疗机构

是否存在医疗过失。而且要得到司法机关的认同。根

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的规定,卫生部似乎是

想将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医疗技术规范)提升为一种

法的渊源,但是这里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

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国务院的下属部委是

有相应的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规章,但是要有相应

的法律依据。然而中华医学会不是国务院下属的部

委也不是~行政机关,因此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

是行政规章,只是一行业规范,是不能成为一种法的

· 9 ·

渊源。但是中华医学会制定了的《临床诊疗技术操作

规范》是受卫生部委托的,如果以卫生部的名义颁

布,应当是可以成为一种法的渊源。从立法法来看。

卫生部也有这样的立法权限.但是需要有相应的法

律依据,同时是要以卫生部的名义颁布,使之成为具

有类似部门规章强制性的法律效力,部门规章规定

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

决定、命令的事项。但遗憾的是,从目前已出版的部

分《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来看,似乎没有注意这

~ 点。

作为法的渊源,其公布的方式和从内容上看应

当为能够为司法机关所认可,并且大多数公民所能

掌握和运用,而且应当明确规定施行日期,如此才能

成为~ 种法的渊源。因此是要有公开性并作一定的

宣传使广大公民知情,虽然广大公民的文化科学素

养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其中还是的许多技术

的术语不能为大众和司法机关所掌握,这也是一个

很大的问题。就其内容而言。这些《规范》的专业权威

性似乎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其编纂者并不是

国内最权威的专家,有许多内容是一家之说,也是其

漏洞之一。

卫生部制定《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作法是值

得肯定的,但有许多问题考虑不周,应当在公布这些

《规范》的同时,指明制定的法律依据和适用范围,明

确规定施行日期。报国务院备案。而且应当由相关学

科中最具有权威的专家群来制定,内容上要通俗而

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1】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o1.163-

35

i21 梁华仁,医疗事故的认定与法律处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64~73

f3] 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043-1049

[4】陈志华.医学鉴定缘何证明无力[n]. 健康报,20__—07—27

t5] 冯立中.专家一定要在鉴定书上签名吗?in].健康报20__-06—8

医疗技术范文第7篇

病人离开医院之后,生活往往恢复正常。平日里他们应该遵照医生嘱咐呵护好自己的身体,比如放松心情,提高心率,加强营养等等。可是无论什么情况,人们总有遇上极限的时候。一个简单的病患监控设备可以是一个让病患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双赢的解决方案,其不但能减少病患到医院看病的次数,还能大大提高每次就医看病的价值。

仅仅在数年前,传感器的尺寸还太大,不适用于昼夜连续监控;但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其尺寸缩小,单组电池工作时间不断延长。血糖监测仪和注射器属于最初的成功应用案例,最新的进展是闭环测试以及胰岛素管理设备。这些设备现已成为I类糖尿病病患每天全日使用的设备,但这种概念应该不限于糖尿病患。

过去5年中,小型电池技术基本变化不大。而电源设计的技巧和IC技术的进步,却直接使得这些传感器工作寿命延长。这些借助手机标准得到实现的进步包括:UsB充电、高效DC/DC调节器、I/O标准(I医疗电子技术降低医疗保健成本C、SPI、SDIO等)的采用,以及显示技术的改进等等。

在医疗保健行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产品何时能够面向病患供货。项目设计周期一般都非常漫长,常常跨越数年之久。虽然并非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电气设计阶段,但很多时候电气设计团队往往是公司内部团队中规模较小的,而化学、法律和测试团队都要大得多。电子产品的一大关键趋势是缩短上市时间,同时降低风险。所有便携式产品都需要某种形式的电源,一般是以原电池或可充电电池供电。电池的功率必须经过调节以满足下游复杂传感器所需,这种设计可以延长电池的寿命,并使功能集独立使用。

过去,这种功率调节模块消耗资源和实际工作功率,占用板上面积。而如今,对于Dc/Dc应用,一个简单的开关PWM周围放置多个MOSFET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不再需要众多无源器件来增加最低程度的保护了。我们现在谈论的是过去5年来不断得到采用的集成式DC/DC降压IC。目前,电子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包括积极开发单芯片电源模块。这些器件与功率更高的电信行业中的DC/DC模块不同,是可经由大量销售渠道供货、带专门部件编号的真正模塑封装IC。

Dc/Dc模块集成化,提高效率并降低风险

飞兆半导体的FAN4603 uModule就是这样的一款IC。其原理见图1所示。

集成有FET的基本控制器与输入/输出电容以及DC/DC降压拓扑所需的开关电感共同封装在单个模块中。其前期优势十分明显,比如:尺寸减小,库存部件只有一个,设计周期相应缩短。此外,还有一些技术上的优点。

由于单一模块中所有有源部件是如此的接近,大电流和高频路径得以缩短,从而可降低EMI,而对于需要复杂传感器和人体接口的医疗设备行业来说,低EMI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规范。将这款模块的降压拓扑开关频率提高至6MHz,就能够集成层叠式电感。由于开关频率的提高,电感尺寸得以减小。因为这些电感和电容等无源组件是由实际PWM和FET设计人员所选择,各项指标均经过细调,在建议的负载范围内具有理想的互操作性。

这种调节的缺点是模块的输出电压固定,然而可变输出电压又会导致无源元件的匹配不平衡。因而,可以提供具有一定输出电压的不同模块来解决问题。首先推出的模块的输出电压为1.8V,vin为2.3~5.5V。这一电压范围是单一可充电电池、AA和AAA双电池盒,以及单一3V锂离子电池的理想选择。

由便携式医疗设备设计需求所推动的电子行业的另一项重要进步是,功率模块在不同负载上的效率得以提升。医疗应用设备常常处于休眠状态,当传感器未加偏压和不采集实际数据时,仅消耗极少的功率。在这段时间内,系统Icc可降至10mA以下。在这些轻负载和中等负载状态下,可使用PFM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模块内部的损耗。图2所示为FAN4603的典型效率曲线。

请注意其额定效率范围为70%~85%,具体取决于输入电压,在对数x轴上仅为1mA。当应用范围为10mA~200mA之间时,如数据采集或与基站进行RF通信期间,这一曲线对于电池寿命是至关重要的。

下游智能FET技术简化功率分配

为了更好地将功率模块的能量分配到下游传感器、处理器和LCD,使用负载点功率开关正在业界变得流行。使用简单的P沟道FET来传输功率本身并不新奇。FET周围环绕着众多二极管和晶体管以增加功能,比如负载放电、浪涌电流限制和反向电流阻隔(reverse currentblocking,RCB),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功能。显而易见,发展趋势是转向真正的智能FET,其可在单个IC中集成这些功能。飞兆半导体提供的IntellimaxTM系列产品是可供设计人员可以选择的智能FET系列之一,其突出特性是集成了所有下述功能,过压保护(OVP)、过流保护(OcP)、RCB、压摆率控制(slew rate control),以及用于通知处理器出现故障的错误标记。图3所示为一个典型的IntelliMAX器件的内部示意图及所采用的封装。

医疗应用的一大优势是可以在不使用时限制外部传感器以及连接器的功率。当传感器或连接器的功率超出推荐级别时,智能FET能够隔离电源,并向处理器发出一个错误标记。这就增加了终端应用的可靠性,减少其现场故障频率,最终降低总体系统成本。

信号路径技术的发展实现进一步节能和互操作性

除了先前讨论过的DC/DC效率大幅提升之外,通用小信号技术亦有进步,为医疗设备应用带来更多价值。模拟开关是非常普通的IC产品,以往用途有限,主要用于多路复用或隔离低速数据线。现在开关中集成的新功能可以实现更好的导通阻抗和平坦度、断电保护、更高的数据率,以及低得多的功耗。了解这些功能及其不同优势,是充分发挥医疗设备功用的关键所在。

医疗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管理;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56-02

医疗设备计量检测与医疗安全和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医疗安全和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如何做好医疗设备计量管理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计量技术档案是计量技术机构在检测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系列资料,它是开展计量检测工作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计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

1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性和历史性,在计量检测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资料,是检测机构质量体系管理、运行及质量体系有效性、规范性、真实性的反映和记载,它不仅是检测机构规范化管理的基础资料,也是日常工作及机构考核的重要凭据[2]。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为医院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医院管理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中,由单纯经验型、粗放型向科学型、集约型转变,促进了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增加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高了医院的竞争实力。医疗设备计量检测有其特殊性,它的计量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病患的检查、治疗、康复等方面,而记录、保存相关的计量检测报告、数据等技术档案则是必须的、重要的工作,是开展计量检测量值溯源等工作的必要依据。充分利用开发科技档案,有利于医学科研成果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作为医疗技术档案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医疗设备技术档案的科学发展对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都产生重要影响。

2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重要性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真实性。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主要内容有计量标准检测合格证书、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计量标准操作流程、开展检定校准工作的原始记录等,它真实反映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过程及结果。(2)实用性。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是经过收集、分类、鉴定等科学方法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价值的文件体系,以确保相关人员能够进行查阅和参考。(3)保密性。对某些有特殊价值的医疗技术档案要根据国家保密法确定其保密等级,并正确处理好利用和保密关系。(4)专业性。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是在医院医疗设备计量检测工作中形成的,而医学专业发展迅速,相关的计量检测技术也相应的提高,要求从事医疗设备技术档案管理的工作者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3]。科技档案、资源档案的可利用价值是保存档案的前提条件,也是档案的生命之源。合理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对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都 将产生重要影响。

3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3.1前期准备工作的资料档案

医疗设备计量检测技术档案须有专人专管,明确分工制度和工作流程,掌握一定计量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熟悉相关法规文件[4]。在医疗设备计量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既要不影响正常的诊疗工作,又要进行计量检测,设备正在运行或操作中以确保日常诊疗工作,配合计量检测问题、医务人员人力资源分配问题等,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计量检测相关的法规文件、通知、日程表等安排。

完整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归档资料主要包括:计量工作的工作依据、审批文件、通知、日程表、地点安排、人力资料分配及计量检测方式等,将以上资料分类、按时间顺序进行归档。

3.2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资料收集

技术档案的信息收集是做好技术档案归档的基础。由于计量标准档案就涉及报、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论证、采购、验收使用维护、量值溯源以及考核评审批准、中间运行核查、能力验证、到期复查、设备更新、更换、报停及封存的审核批准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涉及到具体的技术人员、采购人员、管理人员、审核评审人员、论证人员,因此,它既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的工作。制定计量检测数据表格,对计量检测过程结果数据进行登记、收集,动态记录相关医疗设备的设备计量检测情况。表格填写清晰、具体到每项数据及检测结果。医疗设备计量检测范围登记:如监护仪、流量计、分光光度计等。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数量登记。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相关的原始数据及检测历史情况登记。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统计对比报告、证书保存[5]。

3.3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整理、建立电子数据源

审阅技术资料完整性,是否有前期、计量检测过程、结果等完整的相关资料;审阅技术资料是否填写清晰、详细、签字的有效性等;技术资料的分类、时间顺序排列整理;整理台账数据,录入相关计量检测管理软件,生成各类汇总报表。

3.4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组合、装订、归档

准备相关专业的档案装订工具,将技术资料组合装订成册、归档,汇编目录或粘贴标签,按年度汇编存放。

3.5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电子档案。

将归档的所有资料扫描,方便查阅,为进一步实现无纸化档案管理作准备。

3.6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保存。

档案的保存要注意防虫、防潮、防火,有专门的档案存放地点,专人专管。

3.7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借阅、查阅管理。

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必须有专用的借阅、查阅登记本,确保借阅查阅情况的可追溯性。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计量检测是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必要手段,而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则是医院医疗设备计量检测的一个重要依据。它真实、完整并科学地记载了医疗设备计量的历史过程,对医院医疗设备计量检测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现代医疗设备技术管理的重要问题,只有不断总结汲取教训,并不断掌握和学习新的技术档案管理知识,才能让医疗设备计量技术档案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从而为提高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作出必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孟庆勇. 技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2011,6(7):140.

[2] 王英秀. 浅谈医疗技术档案管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14): 245.

[3] 畅秋菊. 从机构考核谈计量技术档案管理[J]. 中国计量,2011,10(9):46-47.

[4] 罗宝文. 浅谈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管理[J]. 医疗装备,2009,9(8):40-41.

[5] 任杰,王娇. 浅谈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J]. 档案天地,2010,10(8):290.

医疗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调研;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5-0590-04

通过调研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法规,从而探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在医疗美容行业中的发展空间,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明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修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及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探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建设相关标准,提升毕业生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1 内容和方法

1.1 调研内容:包括医疗美容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现状与趋势;医疗美容岗位基本情况、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职业岗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等。

1.2 调研对象

1.2.1 调研范围:中国境内开展美容服务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涉医美容机构、大型美容院及化妆品公司,国家卫生行政机构,行业协会、学会及同类院校等。

1.2.2 调研对象:美容行业专家、医院美容科负责人、医疗美容机构负责人、生活美容机构负责人、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同类院校专业负责人等。

1.3 调研方法: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人员、同类院校及本校往届毕业生中广泛开展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综合应用文献与网络信息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团体焦点访谈法、个人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调研方法,其中发放问卷共计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72份,回收率89.6%;团体访谈11次,个人访谈30人;重点调研同类院校40所,美容企业352家。

2 调研结果及分析

2.1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1.1 我国美容行业现状与趋势:以《中国美容时尚报》为首的专业权威调查机构协同中国美容美发协会、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及业内同行对中国美容业调查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美容业属于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它的总体规模将在本世纪超越任何产业而成为最大的社会产业。目前,全国美容业就业人员是“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全国城镇美容机构总数约为154.2万家,平均每家美容店的就业人员为5.1人。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专门的美容机构已超过100万家,美容从业人员达600多万人,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35.1%,高中或中专学历者占53.53%,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1.37%,其中具备医学背景者只占3.83%,从业人员多为1~3个月短期培训,未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要求差距很大。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从事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员多为临床医生转型,需要医疗美容技师约100万人,而每年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足6000人,就业率高达100%,历届毕业生人数仅占全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0.1%。

2.1.2 人才需求情况与职业岗位要求:通过对18个省、2个直辖市的国有综合医院、民营医疗美容医院、民营美容机构及化妆品公司等352家美容机构的调查显示,77.38%的机构需要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逐年上涨。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医疗美容(医疗美容咨询师、医疗美容技师)和生活美容(美容顾问、美容美体技师、美容导师/讲师)两大职业领域。2008~2012年的5年间,在医疗美容咨询岗位从业的应届医疗美容技术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升[1]。调研结果显示(见表1),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职业领域的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有所差别,教学内容虽基本相同,教学重点却各有侧重,用人单位在选人、育人、用人上主要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选取。

2.1.3 我国美容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我国美容行业日趋规范,先后颁布多种政策法规,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2002年4月16日颁布《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2002]103号),指出从事美容医疗应用技术的医务人员可以是美容医师,也可以是医疗美容技师或专业性美容护理人员。2004年3月1日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正式出版,分册指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培养的人员是不同于美容医师和美容护士的第三类人才即医疗美容治疗师。2004年10月22日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文件将美容医学相关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正式列入“医疗技术教育系列”的专业目录[2]。2006年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06版)》卫医发〔2006〕125号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不允许报考临床执业医师。2010年颁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美容服务监管的通知》,指出医疗美容行业存在着准入标准不高、人员素质偏低、质量管理不严等问题, 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严格技术操作规范[3]。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活业”[4],各省市人民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重庆、广东、江西等省市均提出要加快发展美容产业文件,做为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区域的经济发达的城市,十二五期间对医疗美容人才的需求将表现为量更大,质更优的特点。

2.2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2.2.1 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点分布情况: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有近20年的历史。1993年原大连医学院、原江西宜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创办了第一批大专层次的医学美容专业[5],到1999年,相继有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办此专业的大专教育,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办学状态数据库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9月,全国有64所高等(职)医学院校开办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职高专的学历教育[6]。

2.2.2 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就业情况:通过对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本专业毕业生三年后毕业岗位调查统计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综合性医院的美容科、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化妆品厂(公司)、美容院等多个岗位,岗位主要包括医疗美容咨询师、文刺师、激光操作技师、美容美体师、美容顾问、美容导师、美容店长等岗位,见图1。

3 结论

3.1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美容业现在正处于市场发展的较快增长期,这种快速发展态势表明:该产业属于朝阳产业。目前,每年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足6000人,就业率高达100%,历届毕业生人数仅占全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0.6%。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广阔的就业市场为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应适应市场岗位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职业领域:目前美容市场的人才需求以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为主,这个结果提示教育者,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核心技术应该作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教育重点。专业人才培养应将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条培养路线同时进行,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掌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医学美学相关知识,掌握医疗美容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在医疗美容机构、生活美容机构及化妆品公司等医疗美容技术岗位,从事医疗美容咨询师、技师、美容顾问及美容导师/讲师、美容美体技师等工作,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医疗美容技术专门人才。

3.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适应市场岗位的“多样化”需求:根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特点和人才需求现状,以校企合作双赢为前提,深化“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双线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多方订单、多类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灵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方订单是指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与不同的企业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分方向实施订单培养,完全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多类订单是指针对用人单位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实施长期、中期、短期等订单培养模式,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专业课程体系要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经过调研、分析,不同职业岗位的教学模块有重叠也有区分,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进行教学模块的选择和设计,根据“多方订单、多类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整合、重组各个模块,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构建“因岗设课,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岗位化、职业化、模块化改革便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组,对于企业开展不同的职业岗位培训、开发职业岗位培训包、开发职业岗位培训项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3.5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各类办学院校应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依据,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7],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是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医疗美容咨询师”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的建议[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262-2263.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1):74-84.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美容服务监管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管发〔2010〕202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3).

[5]吴勇.高职医学美容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972-973.

[6]孟群,中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6-206.

[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医疗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非医疗技术服务;影响因素;医疗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c)-0158-05

Study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non-medical technology service

MU Yuan1 DUAN Lizhong1 KANG Qianqian1 SUN Qiaoqiao1 LU Qi2

1.College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The Internship Centre of Business & Law,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non-medical technology service,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non-medical technology service, help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edical service. Methods Doctors and patients were surveyed by questionnaires in 10 hospitals including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hospitals in Hohhot City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method of consulting literature materials was us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about non-medical technology service were extracted. The method of expert interview was used to do screen for the influence factors which were extracted. Th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survey doctors and patients. Frequency analysis, arithmetic average index and assignment method were used for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Results The top of factors both doctors and patients among the 33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non-medical technology service were as follow: the doctor's work ambition (ranked first in both doctors and patients); doctors complying with law and working system (ranked second in doctors); the doctor's service consciousness (ranked third in doctors and forth in patients); doctors strictly performing diagnosis standard and medication guide (ranked fourth in doctors and second in patients); doctors paying attention to communicate with patients (ranked fifth in doctors); doctors love their job (ranked third in patients); doctors strictly performing medical services and drug pricing policy(ranked fifth in patients). Conclusion Non-medical technical servi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hole medical service level.

[Key words] Non-medical technology service; Impact factor; Medical service

医疗服务可以分为医疗技术服务和非医疗技术服务两方面。非医疗技术服务,是指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外的医方提供的体制、人文、环境、人员等要素的服务[1]。从非医疗技术服务的角度看,多数研究提出了非医疗技术服务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规范完善非医疗技术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还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非医疗技术服务的因素[2-6]。在关于非医疗技术服务的法律文件方面,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中提到的考评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的执业规则第二十一条关于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七条权利,可作为医生提高非医疗技术服务的影响因素进行参考[7-8]。在关于研究医生职业道德方面,多以医生职业道德现状、探讨对策和建议为内容,也提出了医生职业道德指标体系[9-15]。本研究偏重于医患双方认为非医疗技术服务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分别对医生问卷和患者问卷的影响因素进行由高到低排名,发现有属于医生和患者公认的重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展开论述并提出解决措施。这为进一步提高非医疗技术服务提供依据,从而有利于医院等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关于非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的问题,进而有利于整体医疗服务的提高。

2014年9月25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卫生部门对全市范围内的20家二级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质量安全和医德医风管理工作全面大排查。检查组对医疗质量、护理工作、药事和药物使用等质量安全几大方面、2302个考核点进行详细排查,同时对各二级医院的医德医风管理进行考评审核,考核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文明行医严禁推诿拒诊病人”“拒收红包”等10多项内容。检查发现6家公立医院存在未制订高值耗材管理制度,4家民营医疗机构存在医德医风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无医德医风考评方案和量化标准、无岗位职责与行为规范的教育培训等问题。提高非医疗技术服务能够促进整体医疗服务的提高[16]。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医院进行非医疗技术服务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0所医院为研究对象,分别为三级医院1所,二级医院3所,一级医院6所。2015年7月10日~8月25日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医生问卷和患者问卷两类。其中,针对医生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39份,有效问卷222份,无效问卷17份,有效率为92.9%。针对患者(发放医生调查问卷的医院中的住院患者)发放调查问卷190份,问卷全部回收,全部有效,有效率为100.0%。

1.2 问卷设计及编制

利用文献查阅法提取影响非医疗技术服务的因素,采用专家访谈法对所提取的影响因素做筛选,最终对所选择的影响因素编制调查问卷。问卷的前半部分为医生或患者的基本个人信息,后半部分包括影响非医疗技术服务的因素,共有33个。每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分为很大、较大、一般、较小、很小5个等级,其中,“很大”是指此因素影响程度达到80%~100%,“较大”是指此因素影响程度达到60%~

2 结果

医生认为的33个非医疗技术服务影响因素由高到低排名情况,见表1。患者认为的33个非医疗技术服务影响因素由高到低排名情况,见表2。由表格可见,在医生和患者认为的由高到低排名的影响因素中,医生工作事业心、医生服务意识、医生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医生重视与患者沟通交流、医生热爱本职工作5个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医生的工作事业心

医生的工作事业心为医生和患者共同认为排名第一位的重要影响因素,说明工作事业心作为在职人员首要必备的心理素质,与服务质量的好坏息息相关。医生如果工作事业心不强,便会产生缺勤晚到、工作不专注等问题,严重的还会表现出生理疲乏拖沓、情绪烦躁,甚至漠视患者等不良情况,这些情况会严重影响非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的提高。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医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一方面,做到对职业技术的熟练掌握,另一方面更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而超越自我。同时,医院应按科室工作负担的不同对医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医院举办定期工作以外的活动来缓解医生心理压力,从而使其更加有信心的面对工作[17]。另外,政府应该鼓励医院定期召开培训班,通过心理引导、道德约束、奖惩表彰让医生建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

3.2 医生的服务意识

医生的服务意识为医生认为排名第3位和患者认为排名第4位的重要影响因素,说明医生能够较患者更清楚地认识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医生如果具有服务意识就懂得换位思考,能够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展开工作[18]。医生服务意识的提高是高品质服务质量的保证,可以间接增加医疗机构的效益,医生也有信心更加努力投入到工作当中。

对于如何提高医生的服务意识,首先,医生要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方便的服务;其次,医院应该建立系统的医疗服务培训体制,加强医生服务意识培养工作;再次,政府应该督促医院将其服务理念上升高度,要求医院的各项工作必须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生服务意识为前提展开。

3.3 医生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

医生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为医生认为排名第4位和患者认为排名第2位的重要影响因素,表明虽然医生认为有比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更重要的影响因素,但站在在患者和医生认知的角度看,其影响程度的大小无差别,平均分相等(4.38分)。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医疗质量的好与坏。如果服务过程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那么基本医疗服务就会到位,服务质量就不会差。如果医生没有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不仅伤害患者也会损害自身的合法权利,走上犯罪的道路。医疗工作对于多数患者而言是很陌生的,而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丝毫的差错都极其可能对患者治疗造成不良影响[19],从而使患者不信任医生,导致非医疗技术服务质量下降。

对于如何提高医生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首先,医生个人必须严格遵守关于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的约束和规定,否则,医生医技越高超,越具有危害性,其不仅不能履行医疗职责,反而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其次,医院及其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督查体制,做到有错必罚,违纪必纠;再次,政府应该加强和完善关于医生严格执行规范的相关法律,真正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有法可依。

3.4 医生重视与患者沟通交流

医生重视与患者沟通交流为医生认为排名第5位和患者认为排名第6位的重要影响因素,说明医生较患者更认为沟通交流很重要,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有部分原因是出于沟通问题。首先,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够体现出医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医患交流这个互动过程不仅是信息间的交流更是情感上的交流,只有高效的沟通才能够使医患间更加了解彼此,提升彼此的信任度,从而使医患关系良性循环。再次,医生与患者如果能够良好沟通,就能够缩小医生与患者的认知差异,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确定最佳的治疗方式,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自身的合法权益,减少医疗纠纷。

医患沟通交流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首先,医生在医患沟通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地点尽量选择便于沟通交流并且环境安静的地方,时间应该选择患者情绪及精力相对充沛的时间[20]。其次,医生在沟通方法上应该针对患者的不同个人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要以倾听、肯定和鼓励为原则,服务用语文明规范,服务态度要好,而非语言沟通则要面部表情亲切自然,目光温和坚定,动作干练。再次,作为医院管理层,应该开展多样的沟通交流宣传活动,使医生和患者充分认识到医患沟通交流的重要性[21]。医院管理层除了扩大宣传效应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沟通制度,注重沟通的方法、内容、技巧和注意事项,强化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意识。政府应协助医院管理部门建立医患沟通的约束监督机制,对违规的医务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

3.5 医生热爱本职工作

医生热爱本职工作为医生认为排名第7位和患者认为排名第3位的影响因素,表明患者所重视及其内在要求更多的在医生热爱本质工作这个影响因素上,而医生较患者容易疏忽这个因素。热爱本职工作是医生从业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发挥更多的工作激情,才能更有责任和信心面对自己的工作。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在医疗这个领域做出成绩,从而提高非技术医疗服务质量。

作为医生必须做到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首先,坚持从学习入手,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虽然工作忙碌,仍要在业余时间自我充电,抓住每一个可以提升自我的学习机会,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其次,在上班过程中,举止端庄,服务热情周全,对人对事认真负责。再次,工作中主动承担责任,不能因为事小而粗心,也不能因为事情繁杂而乱了次序,要能分清轻重缓急,有序工作。最后,政府应当督促医院及相关部门更多地给予医生工作便利和政策支持,这样医生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所热爱的职业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 刘汉英.以病人为中心的非医疗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个案[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2] 张丹.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非技术因素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

[3] 杨苏华,楼斌,杜筱蓓.改善非技术因素缺陷提高病人满意度[J].中国医院,2007,11(12):73-74.

[4] 牛永祝.非医疗过失性医疗纠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1.

[5] 邓梦筑,耿仁文.非医疗技术因素对门诊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9):35-37.

[6] 余雪梅,乐虹,郝敏,等.规范完善非医疗技术服务――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J].医学与社会,2006,19(10):12-14.

[7]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S].2008.

[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S].2005.

[9] 王济强,刘艳.新形势下医生职业道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313-315.

[10] 姜玲.医生职业道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2):44-45.

[11] 刘奕玲.当代我国医生职业道德的缺失与对策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0.

[12] 王英文.医学人才的道德修养探讨[J].学理论,2014,(23):295-296.

[13] 齐现波.对当下医生职业道德现状与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4,21(19):34.

[14] 徐航.《医生职业倦怠量表》的编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3.

[15] 陈惠珍,张雯.加强医生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社区医疗质量[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0):67-68.

[16] 皇甫秀玲.呼市加强医疗质量安全与医德医风管理[N].内蒙古日报,2014-09-24.

[17] 秦晏平,刘力全.医生执业特点引发的心理变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41-42.

[18] 张国政.当前我国医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0.

[19] 佟彤,林强,王大南.医患沟通培训及其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2):75-76.

[20] 崔佳颖,刘源.医患沟通过程模式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11(3):81-83.

[21] 赵棋诗.医患沟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2.

上一篇:影像设备范文 下一篇:分子影像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