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01:57:17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1篇

短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运营商在开展3G业务时,短消息业务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论述短消息系统的互通网络结构,并对互通时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短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短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短消息业务提供终端发起、终端接收的信息服务,必须由MSC或SGSN及HLR配合完成。

不同平台及运营商间短消息的互通原则上都是由短消息网关完成的。短消息网关负责消息转发、协议转换、路由管理、话单输出等,具体包括互联网关和汇接网关的功能,前者用于SMSC和SP之间的交互,后者用于路由信息的管理即与其它平台及运营商的短信系统互通。

与固定网短消息的互通

所谓固定网短消息,就是利用现有的固定电话网,向固定电话用户提供多种信息的服务。

为实现固定网用户和移动网用户之间相互成功发送和接收短消息,可以直接在短消息中心之间互通,也可以经过短消息网关互通,一般情况下为了使网路结构简化,网间结算以及组网方便,大都是经过短消息的互联网关互通。运营商通过网间互联网关的连接以及互联网关与短消息中心之间的连接达到互通的目的,也就是一方的短消息中心在向对方用户发送短消息时,该短消息经双方的互联网关提交给对方短消息中心,由对方短消息中心向自己全网内用户发送。

网络结构

和固定网短消息互通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此方案中,运营商可新建3G移动短信网关,并与其他运营商的固网短信网关相连实现3G移动网短消息和其他运营商固网短消息的互通。

此方案互联点位于3G短信网关和固网短信网关之间(即虚线处),互联点清晰且便于3G短信及固网短信系统各自的计费结算及维护管理。

编号问题

目前,移动用户给移动用户发送点对点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接受短消息用户的号码)就是移动用户的号码。但是,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除点对点的短消息以外,还包括了与各个ICP发送的短消息,为此必须给每个ICP分配相应的号码,而这些号码的分配是由移动运营商自行分配的。号码的分配当时并没有考虑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还会与固定网的短消息业务互通,因此给ICP所分配的号码是与固定网电话用户的号码类似的号码。据初步统计,已经被占用的长途区号达几百个,包括已经使用的和空余的,同样也占用了一部分本地电话号码。当移动用户向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与现有的ICP的号码是重复的,而且这种重复没有规律。因此,在固定网和移动网的短信互通时就需要解决号码的冲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息产业部决定在固定号码前面加上一个标识码,即起用一个未使用过的号码“106”。当移动用户给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时在被叫用户号码前面加上标识码“106”,号码长度最长可达15位。

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

在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由于从固定网用户编号上无法区分其归属于哪一个运营商,故需经过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来完成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的路由选择工作。

当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经过移动网的短消息中心到移动网的互联网关,移动网的互联网关不需要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的运营商,把短消息发送给第三方的互联网关,由第三方的互联网关去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运营商的用户,随后就可以把短信发送给此固定网运营商的短信互联网关,再经其短消息中心将短消息发送给用户。

在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上需要有相应的各本地网的不同运营商的号码分配纪录,且要保持实时更新。

与移动网短消息的互通

可采用3G互联短信网关与其他运营商的移动网短信网关互联的方案,互联短信网关可按照目的地进行接续和计费。互联短信网关之间可采用专线或者INTERNET相连。

由于移动网短信互联互通已经相当成熟,故本文不再赘述。

多媒体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多媒体消息业务(Multi-mediaMessageService)提供了一种非实时基于存储转发机制的多媒体通信方式。它可使多媒体消息在手机、PC/PDA以及email客户端等多种通信终端之间实现互发互收。收发的信息类型包括:文本、图片、音频、email及视频。多媒体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内容丰富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多媒体消息作为一种位于IP网络层的增值应用业务,它可连接各种载体(例如:GPRS、CSD及HSCSD等),因此,也是面向3G网络的。多媒体消息业务的实现必须由MMSC、WAPGW和HLR等网元配合完成。此外,多媒体消息业务要使用短消息中心(SMSC)来发送多媒体消息的通知给用户终端。

多媒体消息业务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是整个多媒体消息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负责存储并处理进出MMSC的消息,完成在网络上发送由文本、声音、图片及其他媒体格式组成的多媒体消息。多媒体消息中心内部主要分为MMSRelay和MMSServer,互通的功能主要由MMSRelay完成。MMSRelay负责在不同的消息系统之间进行消息传送,它在服务器和用户之间提供一个综合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网络综合不同的服务器类型。根据需要,MMSRelay和MMSServer可以合设也可以单独设置。

在多媒体消息业务系统中,MM4接口是多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之间互联互通的保证。3GPP多媒体消息规范本身对于互联互通就已经定义了MM4接口(在各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中实现),因此,只要各运营商在3G多媒体消息业务网中遵循3GPP规范设置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则不必设置多媒体消息网关就能实现多媒体消息的互通。但由于现有移动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均未采用3GPP的规范设置,中国移动的“彩信”是采用基于3GPP规范并进行修改的非标准形式,而中国联通的“彩e”则是基于电子邮件的形式,故在与这些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互通时,视其采用的多媒体消息系统结构的不同,可通过多媒体消息网关实现运营商之间的多媒体消息的互通。具体的多媒体消息互通网络结构图如下:

在此方案中,当运营商A与其他运营商的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可以将运营商A的MMSC和运营商B的标准MMS系统直接连接,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C和其他运营商标准MMS系统之间。当与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则需要通过设置MMS网关来进行协议转换,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网关和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之间。

即时通信(IMPS)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3G系统支持的新业务非常多,本文将以即时通信消息(IMPS)的互通为例,简要论述一下3G新业务的互联互通。

IMPS业务是由InstantMessage(IM)业务和Presence业务组成的。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2篇

短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运营商在开展3G业务时,短消息业务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论述短消息系统的互通网络结构,并对互通时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短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短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短消息业务提供终端发起、终端接收的信息服务,必须由MSC或SGSN及HLR配合完成。

不同平台及运营商间短消息的互通原则上都是由短消息网关完成的。短消息网关负责消息转发、协议转换、路由管理、话单输出等,具体包括互联网关和汇接网关的功能,前者用于SMSC和SP之间的交互,后者用于路由信息的管理即与其它平台及运营商的短信系统互通。

与固定网短消息的互通

所谓固定网短消息,就是利用现有的固定电话网,向固定电话用户提供多种信息的服务。

为实现固定网用户和移动网用户之间相互成功发送和接收短消息,可以直接在短消息中心之间互通,也可以经过短消息网关互通,一般情况下为了使网路结构简化,网间结算以及组网方便,大都是经过短消息的互联网关互通。运营商通过网间互联网关的连接以及互联网关与短消息中心之间的连接达到互通的目的,也就是一方的短消息中心在向对方用户发送短消息时,该短消息经双方的互联网关提交给对方短消息中心,由对方短消息中心向自己全网内用户发送。

网络结构

和固定网短消息互通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此方案中,运营商可新建3G移动短信网关,并与其他运营商的固网短信网关相连实现3G移动网短消息和其他运营商固网短消息的互通。

此方案互联点位于3G短信网关和固网短信网关之间(即虚线处),互联点清晰且便于3G短信及固网短信系统各自的计费结算及维护管理。

编号问题

目前,移动用户给移动用户发送点对点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接受短消息用户的号码)就是移动用户的号码。但是,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除点对点的短消息以外,还包括了与各个ICP发送的短消息,为此必须给每个ICP分配相应的号码,而这些号码的分配是由移动运营商自行分配的。号码的分配当时并没有考虑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还会与固定网的短消息业务互通,因此给ICP所分配的号码是与固定网电话用户的号码类似的号码。据初步统计,已经被占用的长途区号达几百个,包括已经使用的和空余的,同样也占用了一部分本地电话号码。当移动用户向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与现有的ICP的号码是重复的,而且这种重复没有规律。因此,在固定网和移动网的短信互通时就需要解决号码的冲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息产业部决定在固定号码前面加上一个标识码,即起用一个未使用过的号码“106”。当移动用户给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时在被叫用户号码前面加上标识码“106”,号码长度最长可达15位。

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

在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由于从固定网用户编号上无法区分其归属于哪一个运营商,故需经过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来完成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的路由选择工作。

当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经过移动网的短消息中心到移动网的互联网关,移动网的互联网关不需要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的运营商,把短消息发送给第三方的互联网关,由第三方的互联网关去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运营商的用户,随后就可以把短信发送给此固定网运营商的短信互联网关,再经其短消息中心将短消息发送给用户。

在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上需要有相应的各本地网的不同运营商的号码分配纪录,且要保持实时更新。

与移动网短消息的互通

可采用3G互联短信网关与其他运营商的移动网短信网关互联的方案,互联短信网关可按照目的地进行接续和计费。互联短信网关之间可采用专线或者INTERNET相连。

由于移动网短信互联互通已经相当成熟,故本文不再赘述。多媒体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多媒体消息业务(Multi-mediaMessageService)提供了一种非实时基于存储转发机制的多媒体通信方式。它可使多媒体消息在手机、PC/PDA以及email客户端等多种通信终端之间实现互发互收。收发的信息类型包括:文本、图片、音频、email及视频。多媒体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内容丰富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多媒体消息作为一种位于IP网络层的增值应用业务,它可连接各种载体(例如:GPRS、CSD及HSCSD等),因此,也是面向3G网络的。多媒体消息业务的实现必须由MMSC、WAPGW和HLR等网元配合完成。此外,多媒体消息业务要使用短消息中心(SMSC)来发送多媒体消息的通知给用户终端。

多媒体消息业务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是整个多媒体消息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负责存储并处理进出MMSC的消息,完成在网络上发送由文本、声音、图片及其他媒体格式组成的多媒体消息。多媒体消息中心内部主要分为MMSRelay和MMSServer,互通的功能主要由MMSRelay完成。MMSRelay负责在不同的消息系统之间进行消息传送,它在服务器和用户之间提供一个综合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网络综合不同的服务器类型。根据需要,MMSRelay和MMSServer可以合设也可以单独设置。

在多媒体消息业务系统中,MM4接口是多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之间互联互通的保证。3GPP多媒体消息规范本身对于互联互通就已经定义了MM4接口(在各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中实现),因此,只要各运营商在3G多媒体消息业务网中遵循3GPP规范设置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则不必设置多媒体消息网关就能实现多媒体消息的互通。但由于现有移动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均未采用3GPP的规范设置,中国移动的“彩信”是采用基于3GPP规范并进行修改的非标准形式,而中国联通的“彩e”则是基于电子邮件的形式,故在与这些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互通时,视其采用的多媒体消息系统结构的不同,可通过多媒体消息网关实现运营商之间的多媒体消息的互通。具体的多媒体消息互通网络结构图如下:

在此方案中,当运营商A与其他运营商的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可以将运营商A的MMSC和运营商B的标准MMS系统直接连接,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C和其他运营商标准MMS系统之间。当与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则需要通过设置MMS网关来进行协议转换,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网关和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之间。

即时通信(IMPS)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3G系统支持的新业务非常多,本文将以即时通信消息(IMPS)的互通为例,简要论述一下3G新业务的互联互通。

IMPS业务是由InstantMessage(IM)业务和Presence业务组成的。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中国移动通信业从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发展过程中,其市场竞争行为是不同的通过分析中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研究在不同市场竞争结构中企业的竞争行为,提出了移动通信企业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推行差异化营销的策略,就是将价格竞争逐步转变为以产品差异、产品质量、及服务等为主的多样化竞争;提出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正处在从垄断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转型期,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业长期的垄断经营缺乏有效竞争,导致移动通信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缺乏,营销手段侧重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虽然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但同时过度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了企业尤其是新进入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所以,使移动通信企业充分认识不同市场竞争结构特征和竞争主体竞争行为特征,进而采取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我国移动通信业在不断改革中一方面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处理好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另一方面增进社会福利,最终达到移动通信业改革的目的.

1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将原来的中国电信总局一分为四,成立了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经营移动业务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经营无线寻呼的国信寻呼公司和经营卫星通信业务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1999年5月,将国信寻呼公司并人中国联通。

2001年1月,中国联通作为我国唯一经营CD—MA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正式建成覆盖全国的CD—MA移动通信网络并开始放号.

在此期间,国务院加快了我国电信运营体制改革步伐,决定分割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为南北两部分.南方部分成立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北方部分成立中国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允许两个集团公司在对方经营区域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电话业务.

截止2002年底,移动通信业经过l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容量的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网,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l5%,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亿.在移动通信业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的竞争格局.从世界各国电信业的改革发展历史看,通信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独家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两个市场竞争结构发展阶段,而寡头垄断是目前和将来的主导市场竞争结构.

我国自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联通公司,打破了中国移动通信业独家垄断局面,理论上形成了市场占有者中国移动(原中国电信)与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新竞争格局.但截止2001年底,,我国移动通信业务总收人为1617亿元中,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78.8%,中国联通仅占总收入的21.2%,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8.5%中国联通业务收入增长率为44%;我国移动用户总数为1.5亿中,中国移动占71.7%,中国联通占28.3%.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在19952001年期间,中国联通公司收入占有率和用户占有率一直未达到20%,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所以市场结构仍视为独家垄断市场结构.2002年以后,随着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收入份额和用户份额均超出20%,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形成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结构.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的时间分界线是2001年底.市场竞争结构的划分是从两方面表现出来的.首先,新进入者的市场分额达到了经济理论20%标准;其二,政府逐步放松了资费政策管制,标志着资费的”不对称”管制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标志着移动通信资费标准将从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变.

2双头垄断市场竞争分析

2001年以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政府对移动通信企业采取了”不对称”管制,即给予了新进入企业中国联通一系列政策上的扶持,如移动通信“双8折”资费优惠政策(入网费、月租和基本通话费是标准资费的8折),同时政府加强了移动市场资费政策管理.在此期间由于资费价格的差距,中国联通用户发展迅速平均增长率比中国移动高30%,收入增长率高20%.

2002年至今,随着各种资费价格套餐的推出,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由于双方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价格政策,所以两个企业都面对着“曲折”的需求曲线.价格的需求弹性变小导致价格竞争对双方用户发展数量增加的相对作用逐渐减弱,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比例很高,用户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企业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变,所以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都没有放弃”针锋相对”政策的理由,但移动通信企业运营企业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价格竞争手段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从价格竞争向网络竞争、服务竞争转变的营销策略是我国移动通信企业长远发展之路.

2.1卡特尔和串通

移动通信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显著特征和高固定成本(网络投资)、低边际成本的特点,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固定成本被分摊,即单位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相对固定成本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之下,所以移动通信企业呈现收益递增现象.根据经济理论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福利函数最大_2,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所以企业将出现亏损;又根据经济理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企业利润最大化,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的收入与成本的特点,此时的产量是企业亏损最大的产量.移动通信业成本构成与收入的特点造成了“定价难题”.

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往往导致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因此两家企业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串通按垄断或接近垄断价格水平定价,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虽然在串通协议中的市场分割和利益分配等条款的确定上存在很多困难以及政府政策对此行为的限制程度,但成功的串通对两家企业的利益都有好处,所以两家企业都有串通的意愿.

不失一般性,串通的移动通信市场可视为垄断市场结构J,假设结成的卡特尔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为决策变量,移动通信市场需求方程为P=n—bQ,平均成本为C,则边际收入是MR=d了。R/dQ=d[(n—bQ)Q]/dQ=n一2bQ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利润最大化产量.n一2bQ=C得:利润最大化的总产量Q=(n—C)/2b,求得最大化总利润R=(n—C)/4b.为了说明2家企业博弈过程,在此不妨假设两家企业产量和利润均分,即两家企业的最大化利润分别为q=q=(a—c)/4b,两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的产量分别为(a—c)/8b.

2.2串通欺骗

串通能提高卡特尔所有成员企业的利润,但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例如:在某寡头垄断行业的所有企业串通形成卡特尔并决定提高价格,但未按协议提价的欺骗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收入.不失一般性,在双头垄断的移动通信市场,假设企业1严格按照q,=(a—C)/4b的串通产量生产,而企业2在协议上搞欺骗,则企业2的边际收入是:

MR2=dTR2/dq2=d[(a—O(a—c)/4b一6q2)q2]/dq2=a一2bq2一(a—c)/4b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产量:

a一2bq2一(a—C)/4b7--C

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3(a—C)/8b又根据需求方程可得在产量Q=q+q时的价格P为

P=a一6Q=a—b[(a—f)/4b+3(a—C)/8b]=(3a+5c)/8

所以企业1、2的利润分别为

r1=Pq1一Cq1=(3口+5c)/8(n—C)/4b—C(a—C)/4b=3(a—C)/32b

r=Pq2一Cq2=(3a+5c)/83(a—C)/8b—C3(a—C)/sb=9(a—C)/64b

显然,企业2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所获得的利润9(a—c)/64b高于企业

1)严格按照“串通”的产量生产所获得的利润3(a—c)/32b.

2)移动通信业双头垄断博弈结果分析.

设(a—C)/b=R,并将不同组合情况下2企业利润填入收益矩阵:

根据最小最大原则可以得出两家移动通信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解是采取“降价”策略,即两家企业都会选择“降价”而获得较少的利润0.111R.现在分析企业在选择“不降价”或“降价”的决策过程.由于“不降价”的利润较高,所以企业1会首先考虑选择“不降价”决策,但同时也顾虑协议条款协商的困难,更主要的是一旦企业2在串通协议上欺骗(即“降价”)则企业1利润将只有0.094R,是所有情况下的最低利润.所以企业1的最佳选择是”降价”同理企业2的最佳选择也是“降价”.超级秘书网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完全符合非合作性博弈:囚徒的两难境地的理论分析结果,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价格竞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断升级的广告宣传也属于此类问题,两家企业广告竞争结果是利润降低,广告费支出快速增加.

3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对策建议

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恶性”竞争是移动通信企业在特定市场竞争结构下的“必然”.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移动用户新增6o139万户,其中预付费用户超过了90%,而签约用户仅占不到10%.价格竞争的结果使这些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已经占据了主流,ARPU较去年同期下降25%.可以推断,如果恶性的价格竞争长期进行下去,移动运营企业(移动通信行业)获利能力将持续下降,将直接影响企业(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企业也无法更好地履行对消费者的服务承诺和所应承担的义务.

因此,一方面我国移动通信企业要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推行差异化经营策略,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在竞争中合作的双赢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部门规范电信市场竞争行为,保证我国移动通信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之间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数据的整理.运用线性回归的计算方法。构建了双寡头竞争的需求、成本函数,继而对价格竞争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1.引言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 gsm移 动通信制式 的商用 ,数字蜂 窝移动通信技术 以其 用户的移动性 、终端 的便 携性 、业务 的多样性而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移动通信业 尤其 是在 2l世纪更是得 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 2008年 1月通信行业统计 月报 ,我国移动通信 用户已经达到5.6亿之多 ,而两大运营商中国移 动与 中国联通 已分别 建成 了规模全球第一和第三的移动通信网络 。

我国移动通信业的迅猛发展无疑得益于市场竞争的推动。移动通信行业由于具有典型的规 模效益和需要巨大的资产投入而归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在该行业中,双寡头竞争的主体: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业务的价格、品牌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竞争,由于业务的替代性很强,价格竞争成了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无论从消费者的体会还是通信运营商的年报数据来看。移动通信业务价格一直处于下降的过程中。本文旨在通过实际计算构建我国移动通信业务价格竞争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价格竞争情况进行博弈分析。以探寻价格竞争的均衡点 .继而针对移动通信业务的 良性发展 提出建议。

2.价格模型构建

2.1需求函数的构建

需求函数的构建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价格的持续 降低推动了行业需求的不断提高,价格与需求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二是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价格差异的变动是导致二者市场占有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二者同样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在这两个假设基础上构建需求函数,在计算竞争双方价格对双方需求量的影响时,基本上可以规避移动业务需求的自然增长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根据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上市公司年报中的数据可以整理出二者以及行业的需求、价格、市场占有率以及价格差异等数据。如下表所示 :

假定行业需求 函数为:

其中:d为行业总需求

p1为联通平均价格

为移动平均价格

u为待回归量

b为相关系数

利用表一1行业类第 1、3列数据进行线性 回归计算可得:

d=30523+67961·tp p |2

另假定市场 占有率函数为:

其 中:p为市场 占有率

c为待回归量

d为相关系数

分别利用移动、联通类第4、5列数据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可得联通市场占有率函数为:

联通与移动的需求函数分别用行业需求与市场 占有率函数相乘得出:

2.2成 本函数的构建及均衡求解

假设成本函数为线性函数。如下 :

整理联通及移动年报中的产量与成本数据(其中,成本是按移动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进行同比例估算得到的。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可以得出下表 :

利用表中数据对成本函数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可得联通及移动成本函数分别为:

c1=115.29+0.188-d1 (3)

c2=485.83+0.130-d2 (4)

将公式 1、3和 2、4分别代人利 润公式 i-i=d-p-c后 ,根据 mr=mc的利润最大化原理,分别对只和 p2求偏导,并令其为o,联合两方程求解可得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的均衡价 格与均衡产量为:0.30元,分钟,2421.7亿分钟;o.33元,分钟,6693.2亿分钟。

3.博弈分析

3.1博弈理论

博弈论。英文名为 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侯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博弈双方面对一定的环境.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 的行为或策略 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博弈问题多是建立在“个人行为理性”基础上的“非合作博弈”。博弈有很多分类方法。根据博弈双方的次序可将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根据双方对相关信息的了解.可将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根据博弈双方所获得的利益情况,可将博弈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对于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而言,二者之间的价格战在很多时间均表现为互相降价,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有先后次序的降价过程。同时,双方的定价信息最终是公开的,而相关的经营信息尤其是设备类的投入也不存在太大的差异。因此二者之间可以认为是完全信息 的博弈。另外,从实际情况来看,二者价格不断地相互变动.二者价格博弈表现为一种连续重复的博弈过程。

3.2博弈分析

假设博弈自2003年开始.现以 2003年 的数据为基础进行模型计算及博弈分析。

从2003年的基本情况来看.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平均价格分别为0.405元,分钟和0.332元,分钟。而通过 以上计算所得出的双方获得最大利润的均衡价格为0.33元,分钟和0.30元,分钟,因此,双方均存在超额垄断利润。为争夺市场占有率.形成更大的规模效益,双方如果选择降价.均有一定的降价空间以支持降价策略的实施。

根据第2部分推导得 出的公式,我们可以从四种情况分析双方的竞争策略和相应的市场占有率、获利情况:

(1)中国移动降价 10%,从 0.405元,分钟降到 0.365元,分钟,而中国联通保 持 0.332元,分钟价格不变 ,此时 ,中国移动市场 占有率为0.732、获利 691亿 元 .而 中国联通 市场 占有 率为 0.268、获利 149亿元。

(2)中国移动降价 10%,中国联通也降价10%,从0.332元,分钟降到0.299元,分钟,此时,中国移动市场占有率为 0.700、获利825亿元,而中国联通市场占有率为 0.300、获利150亿元。

(3)中国移动保持价格不变,而 中国联通 降价 10%,此时,中国移动市场占有率为0.662、获利 716亿元,而中国联通市场占有率为0.338、获利 132亿元。

(4)双方均不降价,中国移动市场占有率为 0.693、获利 559亿元,而中国联通市场占有率为0.307、获利 127亿元。 把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四种定价策略下所获得的市场占有率及收益汇总成支付矩阵形式。如下表所示:

从表 3双方的支付矩阵来看,对于任何一方而言,不管对方的价格降与不降,自身降价都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市场占有率提高、获利增加。因此,对于寡头垄断竞争的双方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而言,降价始终是最优策略。换而言之,对于博弈双方来讲都具有各自的支配性策略 。从而形成了“纳什均衡 ”。

从理论上讲,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之后,博弈双方可能达成某种不降价的协议,但事实上,由于担心会被对方“出卖”,这种协议很快就会被打破口。从2003年之后的数据来看:博弈双方的价格持续下降,双方共同选择的策略仍然是继续降价策略,双方并没有在价格上达成合作协议,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陷入“囚徒困境”。

3.3伯川德悖论 的应用

根据伯川德模型,谁的价格低谁就将赢得整个市场,而谁的价格高谁就将失去整个市场,因此寡头之间会相互削价,直至价格等于各自的边际成本为止。即均衡解为:p=-mc=co。虽然该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很少提及,但在本文 的计算 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2006年的平均价格分别为0.236元,分钟和0.217元,分钟,与二者的边际成本0.130元,分钟和0.188元,分钟已经非常接近,即使按照伯川德模型中的结论,以边际成本作为均衡价格。博弈双方的降价空间也已经变得很小。

4.结语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是我国移动通信行业中的双寡头.在实施竞争策略的过程中,不约而同的采用了降价策略。降价策略的实施,大大降低了移动通信业务的使用门槛,从而大大推动了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移动用户数和移动业务使用量每年都以很快的速度在增加,我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

就我国的移动通信行业而言.降价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移动业务对固话业务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这势必导致固网业务的下降。导致固网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移动业务的两大运营商在不断的降价中也势必会导致利润降低直至利润为零的结果。因此,在经过很多次重复的降价博弈之后,我们应该尽快打破囚徒困境,找到新的均衡点。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走产品差异化的道路,通过产品差异化可以打破伯川德模型中对产品同质的假设,从而解开伯川德悖论。

(2)以品牌竞争取代价格竞争,并为客户提供更有特色的服务。目前中国移动主要有“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等品牌,而中国联通主要有“世界风”、“新势力”、“如意通”等品牌,二者在对各品牌用户的服务中都有相应的办法.在品牌建设上均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3)快电信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加大对价格的管控力度。以及建立合理的网间结算标准。

(4)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运营商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需要适度合作,以充分发挥通信网络的整体效能,提升通信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提高各自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摆脱“囚徒困境”,实现双赢的良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陈亚丽.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战的博弈分析[j].市场周刊,2005,(4):106.

[3]黄洁-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战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移动需求价格弹性价格弹性

1价格弹性的概述

所谓价格弹性,即是需求量对价格的弹性,则指某一产品价格变动时,该种产品需求量相应变动的灵敏度。而价格弹性分析,就是应用弹性原理,就产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进行分析、计算、预测、决策。

价格弹性表明供求对价格变动的依存关系,反映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求的相应的变动率,即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价格信息的敏感程度,又称供需价格弹性。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替代品价格,以及消费者的爱好等因素都会影响对商品消费的需求。价格弹性是指这些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该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需求有弹性的情况下,降价会引起购买量的相应增加,从而使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货币支出增加;反之,价格上升则会使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货币支出减少。在需求弹性等于1的情况下,降价不会引起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货币支出的变动。

价格弹性取决于该商品的替代品的数目及其相关联(即可替代性)的程度、该商品在购买者预算中的重要性和该商品的用途等因素。价格弹性主要应用于企业的决策和政府的经济决策。

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是指某一种产品销量发生变化的百分比与其价格变化百分比之间的比率,是衡量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数量变动的敏感度指标。当弹性系数为1的时候,销售量的上升和价格的下降幅度是相抵的。当0~1之间的弹性意味着价格上升也将使得收益上升,而价格下降使得收益下降,我们说这类物品的需求是相对缺乏弹性的,或者说价格不敏感。大多数食品的需求弹性是低的,而大多数的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如香水,高档服装等都相对较高。

2中国移动的需求价格弹性

在市场上,有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后,会吸引大批的消费者业购买,使商家的销售收人迅速增加;而有的商品价格下降后,只吸引少量的消费者前来购买,使商家的销售收入减少。为什么两种商品降价后,给商家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不同。需求的价格弹性是被用来衡量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根据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但变动方向相反。在价格上升或下降后,需求量减少或增加的幅度会因商品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有的商品价格稍有变化,需求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情况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相讨反应是非常敏感的。

中国作为WTO成员国,承诺2005年前开放电信市场,国际电信业巨头必将纷纷抢滩中国这一最大的、最具潜力的市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电信的主导地位。对于中国移动通信业来说,竞争加剧、资费下调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中国的移动通信企业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1)总体规模、容量;(2)技术先进性,如CDMA;(3)既成的市场占有率;(4)本土化的人;(5)突出的人才成本优势。这将是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制胜的关键。居安思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如前面所的,基于差异性的理性竞争战略有助于中国移动通信企业长远。从国外成熟的移动通信业发展历程来看,企业间应减少价格战。在统一技术服务标准下,基于差异性展开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兼并与结盟,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企业间合谋制定高价。由于移动通信业中网络设施本身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互补性产品——手机的生产成本的降低,加之中国潜在市场有效需求量的不断开发,移动通信产品的需求弹性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应国.移动增值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5)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超级秘书网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可刚,王树勋,刘立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4)

[2]谢显中.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7篇

在TD的网络建设过程中,TD网络性能也不断提升。截止目前,TD网络的切换成功率达到94%,接通率已经与2G水平相当,达到95%。TD与2G的切换成功率已达到98.72%。

与此同时,TD终端进展也非常显著。截止2010年10月底,获得入网许可证的TD终端有565款,其中TD手机356款,TD数据卡162款,TD数据终端77款。在用户发展方面,截止2010年9月,TD用户已达到1528万户,在国内3G整体用户中的比例达到43.7%,发展规模处于领先地位。

从应用方面来说,TD业务应用累计注册用户突破2500万户,注册开发者近45万家,商家在售产品4万个,累计下载应用超过6000万次。

此外,中国移动还积极推动TD在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应用,目前已成功拓展了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市民服务等各方面的应用,并已在全国27个地市通过TD无线城市建设开展网上政务办理、旅游信息查询等应用。

在TD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信息通信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信息通信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在TD产业的带动下有了巨大的提升。通过TD产业的发展,一个以企业和运营商为核心的中国信息通信业自主创新体系得以建立,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全面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TD产业的发展,我国信息通信业也积累了推动自主创新发展的许多宝贵经验,总结和交流这些经验,对于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 TD网络创新研讨会”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组织召开的。本次研讨会由TD 产业联盟和《移动通信》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TD产业联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TD-SCDMA 设备提供商、TD-SCDMA 网络优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通信规划设计院所等单位和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共二百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创新是TD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相关领导介绍TD产业发展现状、自主创新情况、TD网络建设进度以及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邀请了来自TD 产业链企业、中国移动设计院、中国移动研究院、多个移动省公司及其他相关通信行业的专家围绕“TD 网络创新”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内容涉及TD网络技术创新、网络质量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提升、网络智能优化、2G/TD协同优化、TD 室内覆盖、Femtocell 家庭基站、TD高话务量下干扰问题的解决、TD 客户感知评估、TD 网络建设中的节能减排、TD 传输网的技术创新、智能天线以及TD 网络数据业务发展等方面。

会议组织期间,组委会特向业界开展了广泛的“2010 TD 网络创新研讨会”征文活动。此次征文共收到来自中国移动集团、知名网络规划设计院所、国内外著名设备厂商等专业人士撰写的稿件共132篇,集中展示了TD 产业界在TD 建网和网络质量提升中的宝贵经验和创新成果。通过评审专家委员会专家的认真斟选和评定,最终有53 篇文章入选“2010 TD 网络创新研讨会”论文集,并有12 篇文章被评选为“2010 TD 网络创新研讨会”优秀论文。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集群通信从模拟升级到数字、数字集群产业的国产化等问题已经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无线集群通信领域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用户希望享受到更加融合的集群通信业务和更丰富的集群服务。文章主要简单的介绍了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的网络运行体制。

引言

集群通信系统在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专用通信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要求要大大高于公众移动通信系统,所以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运营者必须从各方面考虑如何增强系统的抗灾变能力,如何使系统更安全可靠的传递信息。只有全面的重视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才能使数字集群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未来数字集群通信技术 发展 方向

3.1 高安全性

数字集群在基站与手机之间,信息完全依靠无线电波的传输,很容易被人们从空中拦截,在通话状态、待机状态都会泄密,即使关闭电台,利用 现代 高科技,仍可遥控打开,继续窃听,从中截取、破坏、调换、假冒和盗用通信信息。

3.2 高抗毁性

专业移动通信在使用过程可能遇到恶意破坏的人为因素或雨雪灾害的 自然 因素等影响,导致 网络 不能正常工作,因此,未来ppdt系统要求可靠、准确地提供业务,具有高的抗毁性和可用性。通常情况下,系统以集群方式工作;在遭遇危害的极端情况下,系统以故障弱化方式或直通方式工作,保证系统能满足基本的集群业务需求。

3.3 高环境适应性

专业移动通信由于它是用于全球的表层和空间,会遇到各种恶劣的气候、地形和环境;因此,要求通信装备必须能抗拒酷暑、严寒、狂风、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必须适应山岳、丛林、沙漠、河海、高空等三维空间的不同地形环境条件;既可车载船装,又能背负手持,要经得起各种移动体的安装机械条件;在嘈杂的噪声环境,要具有背景噪声滤除功能,使通话对方听不见噪声干扰,话音清晰;在高速行驶时,通信不能中断,质量不能下降,可支持500km/h的高速运行。

4.结论

集群共网毕竟具有它自身的缺陷,那就是这些共网往往是调度功能要相对弱一些,即使是利用与专网相同的系统来组建的共网,也同样会相对使得调度功能减弱。那些在公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度系统由于是在原来的系统协议和结构上增加了调度功能,由于原来的体制、协议和系统结构是以公网的电话业务为主而建立的,要想完全能够符合专业用户对专网的需求,应该讲目前还是达不到的。

参考 文献 :

[1]郑祖辉.数字集群通信漫谈[j]. 电子 世界,2003,(12).

[2]潘娟.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保障[j].当代通信,2006,(13).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卫星通信 发展现状 应用 通信业务 发射

中图分类号:TN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081-02

卫星通信从20世纪50年代正式实用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应用领域,都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被大规模的用于包括民用、商业和军事专用等范围中,如地球资源探索、天气预报、搜索和营救、定位以及个人通信等。随着21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因此更加推进力卫星通信在技术方面的发展。该文结合卫生通信的特征,系统阐明卫生通信的应用发展现状。

1 卫星通信介绍

1.1 卫星通信相关知识

卫星通信是指凭借卫星信道为传输媒介,传输各种数据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由通信卫星、地面基站等有机组成,其中通信卫星具有通信功能,通常置放在距离地面数万公里的太空中,用来作为地面发射出去的信号的中继站,能够对在空中传输的信号进行接收、放大和再发射,一般说来,通信卫星对地球而言可以分为两种,同步定点通信卫星和相对固定的静止卫星,通信卫星上能够装载几个到几十个的转发器,可以按照卫星的功率,具有多种通信容量,一般彩色电视可达12路以上,还可开通几个到几十万路的话路,并且能够提供数据传输及其他多种通信方式使用;地面基站又称为地球站,其主要功能是用来发射、接收卫星信号,地面基站使用卫星天线对于通信卫星跟踪非常方便,设备装置也比较经济,通常对于指定的目标区域,使用基站对准卫星的天线波束非常容易,可以连续24小时通讯。

卫星通信和计算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利用卫星在计算机各站点之间进行通信,甚至在许多用户使用卫星发射机的全部频带的情况下进行多路访问,更能显示卫星通信的优势。地面站使用上行通道的某一波段的频率多路访问通信卫星,而通信卫星则使用下行通道的另一波段的频率对地面站进行广播,地面站由发射装置、接收装置、地面天线、控制系统等设备组成,将现代化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有机的结合,共同融为一体,可按通信协议通过卫星信道、接收装置接收网内其他地面站发来的数据信息,同时也可以可按通信协议通过发射装置、卫星信道向网内其他地面站发送数据信息,非常的实用。

1.2 卫星通信的特点

卫星通信具有以下特点。

(1)卫星通信覆盖范围广,面积大,能够在很长的距离内以极快的速度发送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具有组网灵活,见效快和多址通信能力。

(2)卫星通信可以提供廉价、稳定可靠的信道,并且能够克服恶劣的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3)卫星通信使用地面基站和通信卫星有机组成,与其他通信装置相比,起维护也很方便,无论通信距离的远近,跨地域维护所需费用相同,更适合人口比较分散地区使用,对于各洲之间、世界各个国家地区间和国内各城市之间的数据通信和信息传递,都能够满足准确化和快速化的需要,其应用领域非常的广泛。

由其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卫星通信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长途通信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和潜在的价值。

2 卫星通信的应用发展

2.1 卫星通信的应用发展历程

英国著名科学家阿瑟・克拉克于1945年10月,其在文章中提出在进行全球无线电通信的时可以利用同步卫星科学设想,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通过不断研究和试验,人们终于在20年后将这一伟大的设想变成现实,美国在1964年8月发射的第三颗“新康姆”卫星定位在东经155 °的赤道上空,通过它顺利地开展了传真、电话和电视的传输试验,并在同年依靠它向美国转播了东京奥运会的盛况。到那时,卫星通信的早期试验时期正式完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卫星通信开始迈进实用时期。西方发达国家财团所成立的“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在1965年4月把第一代“国际通信卫星”发射到地处大西洋上空的西经35 °的静止同步轨道上,该卫星从此正式承接欧洲和美洲之间的一般通信和商务通信业务。半个月后,前苏联顺利发射了首颗“闪电-1”非同步通信卫星进入远地点4万 km、近地点500 km的倾角为65 °准同步轨道(运行周期为12 h),该卫星可以为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北方、中亚地区提供传真、电视、广播和电话通信业务,这预示着卫星通信的应用成果―― 世界通信业务开始了。

20世纪70年代初,卫星通信逐步渗透到国家内部的通信领域。加拿大在1972年顺利发射了国内通信卫星“ANIK”,完成了国内首个卫星通信业务,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期间,地球站也陆续使用10 m、18 m、21 m等较小口径的天线,使用常温参量放大器接收机和几百瓦级行波管发射级等使地球站呈现小型化的发展态势,成本得到了极大地削减。与此同时,还产生了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依靠大型岸上地球站转接,为海洋运输船舶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务。

20世纪80年代,VSAT(极小口径终端)卫星通信系统的成功问世,标志着卫星通信迈向了极速飞跃的发展时期。VSAT集计算机通信和技术于一身,智能化和固态化的小型号无人值守地球站。20世纪90年代,中、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的出现为国际个人通信创造了便利条件,加快了世界信息化的步伐。

进入21世纪,卫星通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或者是再应用领域,比如GPS,都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果。中国卫星的研究和使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我国利用引进的国外设备,并且租用国际第四代通信卫星,在我国最发达的城市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四座大型地球站。我国于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位于东经125度的赤道上空,从第一颗实验卫星的发射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发射了数十颗卫星以供军事和商业使用,目前,全国已有数百个市县可以通过卫星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通信,我国今后还将发射具有更多转发器的卫星,以便使卫星通信水平获得跨越式发展。

2.2 卫星通信业务的应用发展现况

无线定位业务发展的现况

如今,国际上存在两类卫星定位系统:俄罗斯的世界轨道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和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GLONASS系统包含24颗卫星,其中,备用的卫星有3颗,匀称地布局在相隔为120 °的三个轨道平面上,每一个轨道平面同赤道平面呈64.8 °的夹角。卫星朝地面传输两个不同频段的扩谱信号,依靠卫星信道完成卫星的区分。

GPS起初被广泛应用在美国航空、航海及国防军事等诸多领域,并通过美国军方负责机构开展必要地操作、维护和监督。因GPS拥有导航、测量、测绘等优势特征,所以,在民用领域依然有着较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前景。GPS系统可以为世界24 h供应快速、持续、实时和高精确度的三维坐标,并能提供精密的时间定位信息,有着较好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GPS系统目前共有24颗卫星,平均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其中21颗基本星为主用,3颗为主轨的备用星,卫星距离地面20200 km,以12 h绕行轨道一周的速度运行,这些轨道为均匀分布在与赤道夹角55 °的近圆形,任意轨道平面间夹角为60 °。每个卫星以两个频率发送电码,电码有两种,分别为军用电码与民用电码,军方搜索目标的误差仅1 m,民用搜索目标保持100 m的误差。尽管雷达系统及测向机技术等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方法也能达到侦查测试地形方位的目的,然而,主要运用在军事领域,且开支浩大,假若能同GPS系统加以密切结合,会显著地削减成本。GPS系统能够极大地运用在地质勘查探测、海上搜索救援、探测大气层、沙漠方向引导、汽车定位、森林消防、飞机导航等诸多方面,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来,在我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之下,已成功自主研发了通信导航定位卫星―― 北斗导航卫星,其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于2011年4月和7月分别发射了第八颗和第九颗北斗卫星,完成了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第一代系统)的建设,具备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的定位、授时、报文和GPS广域差分功能,并已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2.3 卫星固定通信的发展现况

到21世纪初,国际经营卫星固定通信业务的企业大致有30余家,在轨静止卫星总共200余颗。其中,国际通信卫星企业有28颗、SES全球公司存在37颗、泛美卫星公司存在24颗和欧洲通信卫星公司具有22颗,这些企业所具有的卫星数目,占世界卫星数的一半以上。上述卫星中最具典型的先进卫星包含iPSTAR卫星与阿尼克-F2。iPSTAR卫星由泰国企业―― Shin于2005年8月发射成功,是目前拥有全球最大通信容量的商务类宽带卫星,总共拥有114台转发器,其Ku频段用户链路包含84个点波束、7个赋形广播波束和3个赋形通信波束,Ka频段的馈线链路存在18个点波束,通信的总容量高达45 Gbit/s,大致与超过1000个常规36 MHz带宽转发设备的容量相当,整星功率为15kW,卫星的重量高达6300 kg。阿尼克-F2卫星由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 Telesat在2004年7月发射成功的全球首颗面向大众的商务类宽带卫星,拥有94台转发仪器,包含Ku频段32台、Ka频段38台、C频段24台,Ka频段拥有38个点波束,个别部位的转发设备可以实现星上处理,整星的功率为16 kW,卫星的重量高达5950 kg。

2.4 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现况

卫星移动通信将通信卫星充当中继站,以便实现在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和固定用户之间完成彼此通信。该技术形式是传统意义上的卫星固定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相衔接的代表。就表现方式而言,它不但是一个将卫星充当中继站的移动通信系统,也是一个供应有效移动业务的通信系统,不仅能运用对地静止的轨道卫星,也能运用非静止的轨道卫星。近些年来,卫星移动通信时所采用的卫星系统包含全球海事卫星系统、亚洲蜂窝卫星系统、瑟拉亚卫星系统和移动卫星-2系统等,其中,亚洲蜂窝卫星系统与全球移动卫星系统的波束均能成功覆盖到我国。

全球海事卫星系统是由世界移动卫星企业直接运营的世界卫星通信系统,该卫星已迈向第4代。Inm arsat-4F1发射于2005年春,卫星总重量达5959 kg,该卫生运用一台具备波束成形和选用信道功能的透明弯曲管式数字信号处理设备与一副可以生成较多波束的直径为9 m的L频段天线,包含宽点波束19个、世界波束1个和窄点波束200个,其点波束供应用户终端的卫星等效全向辐射功率的强度为67 dBW,其运用极大地促使用户终端的小型态化,并能实现用户终端通信的手持化,提高了通信数据的运行速率,使视频直播通信走向高清晰化,Inm arsat-4F1卫星能够支持全部的Inm arsat业务及宽带国际区域网业务,还包括因特网接入业务。

亚洲蜂窝卫星系统由印尼等国联合研发、并于2000年2月发射成功的区域卫星通信系统。该卫生功率达14 kW,卫星的重量高达4500 kg,服务范围覆盖到亚洲全境。星上设有两副直径为12 m的L频段接收-发送天线,拥有140个点波束,其中,有45个点波束覆盖到我国,其等效全向的辐射功率强度为73 dBW,该卫星能实现对200万用户和20000条话音信道的支持。地面用户终端包含移动式、稳固式、便携式与手持式,可向用户供应双模的传真、话音、速率较低的数据及地区漫游等各种通信业务。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中,有全球星系统、铱系统和轨道通信系统等。全球星系统1999年开始商业运营,其由48颗低轨卫星有机组成,卫星运用透明转发设备,多波束天线,馈线链路与用户链路同是VHF频段,为广大用户供应寻呼、传真及短数据等业务。用户终端主要包含车载、手机、船载、机载等多种移动终端,还包含固定和半固定终端。铱系统由66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国际卫星通信系统,2001年成立新的铱卫星企业,并再度承接新的通信业务,该系统在全世界的覆盖范围包含北极和南极,星上的转发设备运用前沿的交换技术,多点波束天线,拥有星际链路,堪称最前沿的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其用户链路是L频段,馈线链路和星际链路是Ka频段,并能供应传真、数据、寻呼和电话等多项业务,用户终端包含单模、双模及三模手机,固定终端与车载设备。轨道通信系统正式投入运营始于1997年,该系统由37-48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国际卫星通信系统,每个卫星均运用单波束天线、转发处理设备,终端为单模手机和寻呼机。

3 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卫星通信事业日新月异,小到人类生产生活都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其便利,大到一个国家和整个世界都能深刻的体会到卫星通信的有利之处,随着其他学科先进技术的问世和应用,如光开关、超导体技术、光信息处理、智能星上网络监控、新型发射设备及新型轨道技术的应用,将会促使卫星通信产生重大的发展变化,也会对未来生活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洪钧,刘榕,韩福春,等.浅析卫星通信发展现状及对策[C]//中国通信学会.虚拟运营与云计算―― 第十八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中国通信学会,2013.

[2] 张更新,谢智东,谭哲.卫星通信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世界,2009(6).

[3] 周皓静.中国电信卫星通信业务与传统地面通信业务的融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4] 龙清清.基于SCPC/DAMA的VSAT网络带宽调度算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5] 慕名.VSAT卫星通信的个性化生存之道[J].中国电信业,2014(1).

[6] 忻向军,张琦,王厚天.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与展望[J].国际太空,2013(6).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纵观全球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电信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火车头,通信技术正发生着百年未遇的巨大变化。本文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展望了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移动通信;3G;发展;展望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1写作秘书网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可刚,王树勋,刘立宏.移动通信中的无线定位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4)

[2]谢显中.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泰国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扩频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