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出异常名录申请书范文

时间:2023-03-18 10:27:51

移出异常名录申请书

移出异常名录申请书范文第1篇

创业企业“注册难”

创业“难”,“难”往往不是难在公司如何经营,而是难在公司如何诞生。

证明材料过多、审批手续繁琐、注册成本太高……太多的毫无必要的条条框框困扰着创业者。

我们不妨先简单梳理一下创业者注册一家公司要经历的若干步骤:

步骤一:企业名称查询。申办人填写企业(字号)名称预先核准申请表,由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综合审定,给予注册核准,并发放盖有工商行政管理局名称登记专用章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步骤二:新注册公司申办人提供一个法人和全体股东的身份证各一份以及相应要求的材料。如有特殊经营许可项目还需相关部门报审盖章,特种行业许可证办理,根据行业情况及相应部门规定不同,分别分为前置审批和后置审批。特种许可项目涉及,如:卫防、消防、治安、环保、科委等。而这里面又往往存在让申办人抓狂、崩溃的事情,前置审批部门说,没有营业执照就不是一家企业,怎么给你审批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说,你没有前置审批,怎么给你发营业执照?

步骤三:去公安部门刻章,包括公章、财务章、法人章、合同章等,并编写公司章程。

步骤四:验资。申办人带上公司章程、工商局发的核名通知、法人代表的私章、身份证、用于验资的钱、到银行开立公司验资账户,各股东按自己出资比例向此账户中缴足相应的钱款,银行会发给每个股东缴款单。然后到会计师事务所办理验资报告。

《公司法》规定允许股东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等出资,但由于公司尚未成立,设立之初无法完成过户转让手续,公司的首期出资实际仅限于货币出资,限制了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股权、债权等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如果股东以非货币形式出资,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先评估其价值。

步骤五:申领公司营业执照。填写设立登记申请表等公司设立登记的各种表格,连同核名通知、公司章程、房租合同、房产证复印件、验资报告一起交给工商局,经工商局核定,即发放营业执照,并公告企业成立。

步骤六:申办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提出申请,通过审定,质量技术监督局发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步骤七:申领税务登记证。提供的材料包括经营场所租房协复印件、所租房屋的房产证复印件、固定电话、通信地址。

步骤八:开设企业基本账户。应提供给银行的材料:营业执照正本原件与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正本原件与复印件、公司公章、法人章、财务专用章、法人代表身份证原件与复印件、国地税务登记证正本原件与复印件等。

步骤九:申领发票购用簿,开设纳税专用账户,购买发票。

如此一个流程,创业者不得不连日奔波于政府各个部门以及银行等机构。创业的“高门槛”,极大挫伤创业者的热情与积极性。如此市场环境下,微小型企业如何能发展壮大呢?

很显然,现行的商事登记制度下,市场主体登记与营业登记没有区分,商事登记制度“碎片化”,法律文件的内容既有交叉重叠又有相互对抗,企业登记注册与市场主体设立、经营项目审批许可纠缠混淆,带来了企业登记机关与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不清,从而更引发市场监管执法问题。

注册资本、住所(经营场所)、经营范围等具体登记事项的实体性规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实际脱节。以验资为例,验资只能证明企业在某个时点账上有这个钱,对企业没有实质意义,仅是行政审批的一个形式化流程。硬性规定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不仅没有达到制度设计所要求的保护交易安全的目的,客观上增加了创业者的创业成本。走过场的验资,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某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与一些注册中介机构以及少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寻租空间,无助于遏制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无照经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广东先行探索商事登记改革

商事登记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应有之义。

2012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支持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广东省在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开展统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在保障各类商事主体登记的地位平等、规则公平、标准统一等方面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2011年5月28日,全国首个商事登记政府规章《珠海经济特区横琴新区商事登记管理办法》出台。

2012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批复同意广东商事登记改革试点范围扩大为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和佛山市顺德区。广东省人民政府也先后批复同意佛山市顺德区、东莞开展商事登记改革试点。

通过特区立法程序,2012年10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11月29日,珠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上述两部特区商事登记法规均定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2013年2月20日,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工商总局关于同意广东省商事登记营业执照改革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广东省商事登记营业执照改革方案》,3月1日起在深圳、珠海两地试行改革后的营业执照。

此次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周伯华在两会期间,表示商事制度改革的方案已经初步形成,“既有时间表,也有路线图”,将在本次两会后全面施行,“深圳这次尝试是有益的探索,我国近期将进行类似的重大商事制度改革。”因此,通过观察深圳、珠海试点地区的改革内容,我们可以掌握商事制度改革的大致方案。

深圳珠海商事登记改革的亮点

深圳、珠海商事登记改革的最大亮点是降低了登记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和实收资本备案制。珠海《条例》规定:“实行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的登记制度,无需审批的一般经营项目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经营,依法需经许可审批的凭许可审批文件经营。”申请人申请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时,商事登记机关登记其全体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无需登记实收资本,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企业可直接到工商部门获得登记,先拿执照再审批。

长期以来,我国商事登记实行“折中审查”模式,即“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但在登记实践中,受现实条件制约,对实质审查的边界难以把握,造成实质审查的自由裁量权较大,既增加了申请人负担,同时在当前尚不完善的追责制度下,登记机关也承担着权责不对等的执法风险问题。新条例明确商事登记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公司和股东对注册资本缴付情况的真实性负责,实行公司和股东自律。

两地取消了验资和年检这两项要求。两地的商事改革将对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即申请人申请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时,商事登记机关登记其全体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而无需登记实收资本。深圳《条例》规定“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商事主体应就登记事项、备案事项、注册资本实缴情况、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等情况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年度报告,无需进行年度检验。

长期以来,经营范围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及企业登记机关。一方面,企业和登记机关均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明确经营范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交易活动愈加频繁,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能满足形势发展要求,企业经营范围的核定也就成为了一个难题。根据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立法,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不再作为登记事项(改为备案事项),将确定经营范围的权利交回给了企业,体现了商事登记从“审批许可”向“核准登记”的转变,以及“有限政府”的转变。通过经营范围的改革,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导商事主体自主经营、诚信经营,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改革后的营业执照不再记载企业的经营范围,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由其章程、协议、申请书等确定。但社会可以通过商事主体公示信息予以查询。商事登记机关应当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制定经营范围分类目录,为申请者提供指引。

住所和经营场所问题也是以往企业登记的难题。现行登记规定对于场所(住所、经营场所)的要求较为严格。按照国家工商总局以往规定,住所证明为:自有房产提交房屋产权证复印件;租赁房屋提交租赁协议复印件以及出租方的房屋产权证复印件。有关房屋未取得房屋产权证的,属城镇房屋的,提交房地产管理部门的证明或者竣工验收证明、购房合同及房屋销售许可证复印件;属非城镇房屋的,提交当地政府规定的相关证明,由此带来场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增加了创业投资成本。一些经营者由于住所问题无法办理工商登记,也带来了无照经营等突出问题。深圳、珠海的商事改革进一步放宽了企业登记的场所条件,深圳商事登记特区立法提出:商事主体设立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经营场所与商事主体住所不一致且在特区内跨区的,商事主体应当办理分支机构登记;分支机构经营场所和商事主体住所不一致但在特区内不跨区的,商事主体应当选择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或者将分支机构经营场所信息登记于其隶属的商事主体营业执照内。珠海商事登记特区立法提出:商事主体的经营场所是其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场所,经营场所可以与住所不一致。经营场所和住所不一致的,可以办理分支机构登记,也可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备案。在珠海经济特区的办公区域内,经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出具住所使用证明的,同一地址可以作为多家商事主体的住所。在“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方面的积极探索等,有助于解决当前场地登记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于创业就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改革试点的成果具体集中体现在新版营业执照上。目前使用的各类营业执照(登记证)达18种,营业执照的种类过多,且记载事项设置不一、规格也不尽一致,每类营业执照均对应特定的申请表格等,无论是对申请人还是企业登记机关,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增加了办事成本和行政成本。营业执照样式改革后,除了特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企业集团登记证、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暂不作调整以外,其余15种营业执照精简为4类,分别是《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非法人企业营业执照》、《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如示图,新版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同时设置“重要提示”栏。重要提示栏的内容,除了重点提示商事登记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制度的改革,还注明了商事主体经营范围、出资情况、营业期限和许可审批项目、年报及监管等信息的查询方法。一方面,有利于改革的平稳衔接,强化商事主体的社会监管和部门监管;另一方面,随着营业执照记载事项的相应精简,了解商事主体基本信息的渠道不再主要依赖营业执照,而是通过查询商事主体公示信息的方式,符合现代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另外,两个特区商事登记立法均明确规定,商事登记,是指申请人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由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的设立、变更或者注销事项登记于商事登记簿予以公示的行为。商事主体,是指经依法登记,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珠海特区立法则进一步明确商事主体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分支机构等。现行国家层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司法解释中,此前都没有关于商事主体或商事登记的概念,商事登记的定义体现了其“审批许可”向“核准登记”的转变倾向,商事主体的定义则明确了“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来抽象概括商事主体的本质,这在我国商事登记立法中尚属首次,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重新定义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极大地简化了前期审批程序,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降低了企业登记的门槛,将大大增强市场活力,使得许多有潜力的创业企业得以进入市场。

活力和秩序历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向市场、企业和个人放权的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的监督管理。政府的审批权限小了,而监管的责任大了。企业注册登记的门槛变低,客观上可能会助长空壳公司、皮包公司的兴起,为了规避相关风险,政府职能部门必须有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政府部门必须建立起一套长效的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与事后监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构建“宽入严管”的新制度体系。

根据两个特区商事登记立法,均规定实行商事主体年度报告制度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其中,年度报告制度为:商事主体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年度报告,无需进行年度检验。年度报告包括商事主体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注册资本实缴情况、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为:商事主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事登记机关将其从商事登记簿中移出,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纳入信用监管体系:(一)不按时提交年度报告的;(二)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商事登记机关在作出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决定之前,应当通过本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信息平台告知商事主体作出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其依法享有的权利。对商事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负有个人责任的投资人、负责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纳入信用监管体系。

实际上,企业提交年报的改革取代了此前年审的做法,除名制度则完善了此前的吊销营业执照制度。年报制度改革,一方面简化了提交材料,如审计报告、财务报表等;一方面减少了办事环节,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并且使得商事主体从被检查变为自愿提交报告,体现了商事主体自治的转变。除名制度主要是改革企业退出,过去是逾期年审直接吊销营业执照,现在改为年报逾期后除名,增加了信息公示环节,发挥信用惩戒作用,同时对企业确因疏忽等原因给予救济帮助,进一步完善了商事主体退出机制。

上一篇:交通事故复核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教师调动工作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