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岁感言范文

时间:2023-03-18 21:09:16

一百岁感言范文第1篇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百岁感言范文第2篇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是家中第四个女儿。1928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借读。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一起赴英、法留学。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一生创作不竭,著作丰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我们仨》,剧本《称心如意》等,还有《堂吉诃德》、《斐多篇》等译著。

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悉,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京逝世。杨绛一生淡泊低调,在丈夫钱锺书眼里,她既是“最贤的妻”,也是“最才的女”。

据悉,2001年,钱锺书、杨绛把一生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截至2016年,该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元,惠及学子上千人。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对记者说:“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和她挚爱的丈夫、女儿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团聚。”

【语录】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城》中的名句出自杨绛之手

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没有了。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一向隐忍克制的杨绛在《我们仨》中悼女儿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岁沾染的污秽回家……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静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杨绛《坐在人生边上》

民国才女:无名无位活到老

杨绛出身名门,其父杨荫杭曾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还在《申报》担任过副总编兼主笔。杨绛留给世人最深的印象,是她的淡泊与低调。曾以中新社记者身份采访过杨绛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追忆称,“她的纯真与智慧,善良与从容始终如一。先生的离去,代表一个时代的远去。”

在清华就读期间,杨绛将她人生中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交给朱自清指点修改,没想到朱自清十分赞赏,认为“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好改的”。“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城》中的这一名句,实际上出自杨绛之手,这是她写在钱锺书《围城》扉页的一句话。

杨绛晚年常要“躲”生日,一再告知出版社等机构不要去她家看望、祝寿。她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对于出版社开研讨会的邀请,她打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或许是“史上最高龄的小说作者”――2014年,长篇小说《洗澡》续篇《洗澡之后》首次公开发表,当时杨绛已103岁,“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

与钱锺书:并非一见倾心

1932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正要去清华看望表兄钱锺书。于是,21岁的杨绛和22岁的钱锺书在清华校园相遇了。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锺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两人当时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话。

《听杨绛谈往事》的作者吴学昭曾问杨绛:“您和钱锺书先生从认识到相爱,时间那么短,可算是一见倾心或一见钟情吧?”杨绛回答:“世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

杨绛后来回忆,与钱锺书在清华古月堂门口第一次见面,孙令衔告诉她,钱锺书已经与叶恭绰的女儿叶崇范订婚。同时,孙令衔还告诉钱锺书,杨绛是费孝通的女朋友。

钱锺书见过杨绛后,曾写信给她,约她见面,想和她谈谈。两人见面后钱锺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正是因为孙令衔所说的不实,才有了两人这场被人们奉为经典的交谈。

杨绛曾告诉吴学昭,两人虽都是无锡人,但并没有用家乡话交谈,因为当时并没有“那么亲密”。此后,两人开始书信来往,“我们只是互相介绍书,通信用英文。那时清华园内有邮筒,信投入邮筒,立刻送入宿舍,通信极便。他的信很勤,越写越勤,一天一封。”

学期终了,钱锺书要杨绛留校补习一两个月,考入清华研究院,两人就可以再同学一年。“他放假就回家了,他走了,我很难受,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LoVE了。”

1935年,钱锺书获得公费留学英国的资格,还没有毕业的杨绛下定决心跟他结婚并一起去英国。在英国期间,杨绛怀孕了,住院期间,钱锺书只能一个人过日子。杨绛回忆,钱锺书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于是钱锺书放心地回去了。然后他又把台灯砸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了。结果下一次他又愁容满面地来,说把门轴弄坏了。杨绛照例说:“不要紧,我会修。”

钱锺书对于杨绛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回到公寓后,杨绛真的把钱锺书做的种种“坏事”全部修好了。后来,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婚姻的话,“我在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把这段话念给钱锺书听,他当即回答说,“我和他一样”,杨绛也说,“我也一样。”

我们仨: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7年,杨绛与钱锺书的独女钱瑗因患脊椎癌病逝,终年59岁。一年后,钱锺书也溘然长逝。杨绛在92岁高龄时,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杨绛写道:“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在《我们仨》中,杨绛多次总结了钱瑗和钱锺书的相似之处:瑗瑗手足的骨骼造型都和锺书的手脚一模一样;瑗瑗安静,手脚不麻利,像锺书;瑗瑗胆子大,像锺书;瑗瑗格物致知,像锺书;两个指头翻书像锺书,翻得快像锺书……三口之家的相处点滴,其乐融融,令人羡慕。

1959年,钱瑗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导。有人说,钱瑗出于学界巨擘之家,其论著肯定得力于父母。可据北师大外文学院教授章廷桦了解,钱瑗有疑难时,钱杨二老总是提出查找范围或书名,让她自己去找、去读,自己解决问题。

晚年痛失爱女,对杨绛和钱锺书打击极大。据徐泓回忆,杨绛与其父徐献瑜通信时,曾谈到钱瑗去世的情景:“1996年11月我方知她病情。学校、医院和女婿都一直瞒得紧腾腾,我以为她的病一定会好,到病危时方才告诉我,但我还是很镇静。”

这样的“镇静”,或许只是杨绛为了不让老友担心所做的掩饰。“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没有了。”一向隐忍克制的杨绛,在《我们仨》中,表达出痛苦的心绪。“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拾遗

笔名“杨绛”来自其话剧处女作

杨绛才思敏捷,中英文俱佳。1941年,钱锺书从昆明回到上海,准备写《围城》。由于日本人接管了她所任职的工部局北区小学,杨绛也辞去了小学代课老师的工作。家中一时没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此时,同在上海的陈麟瑞、李健吾夫妇知道杨绛早在东吴大学便有“笔杆子”的美名,鼓动她也写写剧本。“为稻粱谋”,杨绛即刻动笔写了一个故事: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个失去父母的女孩李君玉来投靠亲戚,被势利的舅舅们嫌恶,却得到舅公的怜爱,最终继承遗产。这是她的话剧处女作《称心如意》。

发表时,杨绛怕出丑,不敢用本名。杨绛本名杨季康,她说:“我们家姐姐妹妹最懒,总把季康念快了叫成‘绛’。由此杨绛变成了笔名。”

杨绛真是出手不凡。《称心如意》很快被当时上海滩四大名导之一黄佐临看中。1943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剧院上演,在沦陷区剧坛引起轰动。杨绛的名字也随之红遍上海滩。

此后,杨绛又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杨绛晚年回忆和父亲及姐妹去看《弄假成真》的演出,父亲见全场哄笑,问她:“全是你编的?”她答:“全是。”父亲笑说:“憨哉。”

杨绛的文学事业,实在是机缘巧合由话剧起步的。1945年,据说夏衍读到了杨绛的剧本,不禁拍案叫绝,说:“你们都捧钱锺书,我却要捧杨绛!”

述评

她是“几十年来中国最好的翻译家之一”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告诉记者,1990年他入职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杨绛先生曾为中国社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时,杨绛先生已退休。“因为在外文所工作,逢年过节,或者杨先生生日,会去看看她。”陆建德说。虽然交往不多,但陆建德感到“杨先生待人特别谦和,总是非常客气”。

陆建德透露,杨绛生前独居在北京三里河的家中,一位保姆照顾其饮食起居。“她的生活其实特别简单。她非常注重锻炼,每天会到三里河她的住处外面散步,看书,休息。她的生活也特别有规律。虽然只是两个人住,但总是会有邻居、好朋友时不时去看看她。”

两三个月前,陆建德打算与外文所的朋友一道去看看杨先生,得知杨先生在医院里养病。“保姆阿姨说杨先生情况挺稳定,准备天稍微热一点回到三里河她们的住处。总是觉得杨先生个子小小的,但是生命力非常强盛。以为到了初夏这种时候,也许还能看到她。”

听到杨绛先生5月25日凌晨离世的消息,陆建德感到非常突然。

在陆建德眼里,杨先生是“这几十年来中国最好的翻译家之一”。十几个《堂吉诃德》的中文译本,陆建德觉得杨先生的译本读起来最为“顺畅”。

“她的文笔是非常‘化’的。她能用非常贴切、合适的中文,把外文的意思表现出来。”陆建德说。

陆建德也喜爱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之类的散文小品,认为杨绛先生本身非常热爱语言,是一位语言大师。

“看她的文字,能让人觉得特别准确到位,又很鲜活。话说得不多,背后蕴含的内容又特别丰富。她和钱先生两个人都是中国文字、文化的守护人。通过他们的语言运用,丰富了我们中文的传统。”陆建德说。

澄清

网传《杨绛百岁感言》部分是伪造

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一份手写体的《杨绛百岁感言》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刷屏:“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有人为这简短的几十个字深受感动,也有人认为这段“鸡汤文”不符合杨绛先生的文风。

记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处获悉,人民文学出版社责编曾和杨绛先生确认,网上和朋友圈流传的《杨绛百岁感言》(全文)有的部分并不是杨绛先生所写。但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确实来自《坐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岁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静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此外的多段人生感悟,皆乃捏造拼凑而成。宋强向记者出示了杨绛先生2010年亲笔写的“敬贺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字幅,笔迹与网络所传的手写体《杨绛百岁感言》截然不同。“也许是网友善意的伪造吧!”宋强向记者表示。

一百岁感言范文第3篇

事实是,这些“读来极好”的文句过半是网友仿造,而被杜撰、篡改的名人名言在社交网络上大规模传播,这不是头一遭。

曾在网上红极一时的《胡适打牌日记》,文字呈现出一个风趣幽默、有血有肉的胡适。然而这看似极真的日记却来自网友的调侃。《胡适日记》中的确提过打牌,但并非像杜撰日记中所述,每天唯一所做之事就是打牌,且一打数天,而是把打牌当做业余消遣。

被杜撰篡改、大肆流传于网络的“伪名人名言”又何止于杨绛、胡适?从柏拉图到尼采,从孔子到张爱玲,“亚里士多德说”“老子说”“林徽因说”“莫言说”……古今中外,一应俱全。

例如,“莎士比亚说: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就叫一见钟情”。注意,摄氏度的概念由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时,莎翁早于1616年去世。

再如,“仓央嘉措说:你见或不见我,情都在那里,不增不减”“哈佛经典校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前者被证实为扎西拉姆・多多的诗,后者则纯属编造。

细读被杜撰出的名人名言,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关乎爱情、友情、亲情,颇为感性,富有煽动力;言语温和,多传递正能量,激发人生斗志;读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文辞优美,偶有佳句……

这或许能折射出,在物欲泛滥的微阅读时代,匆忙的公众有着空虚与干涸的心灵,他们期望重返经典阅读时代,而多样的娱乐方式又使他们分身乏术,只能通过微博、论坛等撷取只言片语,聊以慰藉。

去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演员舒淇曾在其微博分享了“莫言小说里最深刻的十句话”,其中不乏“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这样一眼便可拆穿的伪名言,旋即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句大赛。众网友纷纷参与其中,写一句极其稀松平常的话,冠以“某某说”,如“海燕呐,你可长点儿心吧。――托尔斯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郭敬明”“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孔子”“孔子说的对!――孟子”……

一百岁感言范文第4篇

从2001年起,杨绛就把她和钱钟书的稿费和著作权,都托管给清华大学,成立了“好读书”基金,资助困难学生。

如今,杨绛先生已度过一百零二岁生日。杨绛优雅、宁静而博学,她内心充满着高贵精神和平民情怀,无论是知识界,还是普通百姓,都广为称道。

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

网上有人对杨绛先生设立的“好读书”基金评论说:“钱这东西对穷人来说是恩物,对先生来说是俗物。俗物是可养人,但对神仙来说全是赘物。”事实上,杨绛并非神仙,她有的是平民的情怀。

《杨绛文集》的责任编辑王瑞曾经说过这么一件事:杨绛先生退休工资不高,稿费也捐了,她的生活非常简单,“有一次,看她穿的鞋还挺别致,她说是女儿钱瑗留下来的,当时我都快哭了”。

熟悉杨绛的朋友,对她生活上的简朴可谓众口一词。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说,每次去看杨绛先生,都感觉好像受到了洗礼,“对她来说,名利都不在考虑之内,你到她家就可以看到,家里很简朴”。

这些年来,提到杨绛先生,总会让人肃然起敬。人们在敬慕她的优雅、她的睿智、她的学识和她的高贵的时候,都会流露一种敬慕之情。一篇名为《杨绛百岁感言》的文章在被李开复等名人转载后,流传甚广。文章的开头说: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核对2011年7月15日杨绛先生接受上海一家媒体采访的《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这段话确实是杨绛先生的原话,但后面的内容则是拼凑而成,并非杨绛先生的原话。

曾经,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说:“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从“杨绛的丈夫”到“钱钟书夫人”

钱钟书和杨绛,一对神仙爱侣。曾经有评论家说,“不写杨绛,钱钟书的形象就是不全面的”。在当代人的眼中,杨绛是一直隐藏在钱钟书身后的,“钱钟书夫人”似乎是她的“终身职务”和最响亮的称号。

1994年,在杨绛的力促下,钱钟书编定了自己的《槐聚诗存》。杨绛把全书抄完后,钱钟书拉起妻子的手说:“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在钱钟书心目中的地位,只有钱钟书最清楚。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钱钟书被称为“杨绛的丈夫”,要比杨绛被称为“钱钟书夫人”早。1947年,当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围城》的时候,人们问“钱钟书是谁”?得到的答案是“杨绛的丈夫”。

1943年,小学老师杨绛的首部剧作《称心如意》上演,一鸣惊人,而后又连续创作了喜剧《弄假成真》、《游戏人间》以及悲剧《风絮》。原名叫“季康”,被兄弟姐妹的快嘴叫成“绛”的她,干脆取了“杨绛”作笔名。一时,“杨绛”名声大噪。

而此时,当钱钟书说要写长篇小说《围城》的时候,杨绛不假思索地揽下了所有的家务,让学校减少钱钟书的上课课时,自己甘当“灶下婢”,全力支持他创作。每晚,钱钟书把写出的稿子给她看,她大笑,钱钟书也大笑。

拍电视剧《围城》前,导演黄蜀芹来征询他们的意见。杨绛边读剧本,边写修改意见。这部令万人空巷的电视剧《围城》,每集片头的那段“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的著名旁白,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1949年5月,按清华的旧规,夫妻不能同时在本校任正教授,于是杨绛做了兼职教授。也许,正因为杨绛甘于做“钱钟书夫人”,才润物无声地成就了钱钟书。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曾经,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婚姻的这段话,并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当即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不久,女儿钱瑗也因病住院。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异常辛苦。“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她称为“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前,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后来,她在《我们仨》中伤心地写道: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一百岁感言范文第5篇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品德才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闻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一百岁感言范文第6篇

去探望友人,她忽然问:对你来说,幸福时刻是什么?想了许久,没找到合适答案。

那阵子,经常携带这个问题去和人打交道,收获的答案五花八门――幸福时刻就是加官晋爵,幸福时刻就是买房购车,幸福时刻就是父母双全……

都对,但都不能打动我。

有一天,去见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

茶过三道,我忍不住继续兜售这个问题,这位台湾朋友微笑着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过去了的事情来不及衡量是否幸福,将来的事情没必要揣测是不是幸福,所以,在你问我这个问题时,我能想到的最幸福,就是用心享受面前的好茶,让此刻愉快的感觉更醇厚。

这一刻,我终于领会到了何谓“醍醐灌顶”。

年轻时,也曾喜欢什么人,但总是怯于启齿,小心翼翼把心事窝在心里,幻想有一天,勇敢地全部抖开,等啊等啊,这份情愫终于像种子一样腐烂在土壤里。

我们都太喜欢等,固执地相信等待是永远没有错的,美好岁月就这样被一个又一个遗憾消耗掉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此刻珍重,身上衣、眼前人。

(摘编自《知识窗》 铁凝/文)

百岁感言

人到百岁,已到人生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也曾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摘编自《城市晚报》 文/杨绛)

平凡最难

与几位演员一起聊演戏心得。

一位说:“我喜欢演冲突性强的人物,生命有高低潮。”另一位说:“怪不得你演流氓演得好,演老师就不像样了。”

还有一位说:“每次演悲剧就感觉自己能完全投入,演得真是悲惨,喜剧反倒很难投入。”

另外一位这样答腔:“那是由于在本质上,人生是个悲剧,真实的痛苦很多,真实的快乐却很少。”

最后得到了两个根本的结论:一是演流氓、失败者、邪恶者总是容易一些,那是因为大家对坏的形象有一种共同的认知,可是对善良的人生却没有共同的标准;二是全世界最难演的,就是那些平顺地过着日子的人,他们的一生一开始是那个样子,结束也就是那个样子了。

一个演员感慨地说:“平凡是最难演的呀!”是呀,平凡最难!

尤其是当一个人可以选择轰轰烈烈地过日子时,他却选择了平凡;当一个人只要一动念就可能获名求利满足欲望时,他却选择了平凡……

每个人青年时代的立志,多是要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要做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可是到了后来才发现,其实自己也不过是社会里平凡的一分子。但我们从更大的角度看,那些自命为大人物者,何尝不也是宇宙的一粒沙尘呢?

平凡不只是演员在戏台上最难扮演,在实际人生里也是最难的一种演出。

一百岁感言范文第7篇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英国诗人沃尔特・兰德晚年写下的诗句,题目是《生与死》。杨绛喜欢这个关于火焰的譬喻,把它译成中文,置于晚年散文集《杨绛散文》的卷首题词。

105岁,不可谓不长寿。但火萎了,她利利落落起身,便也走了。

作为一个文化世纪老人,杨绛的身体状态一直牵着很多人的心。这段时间,先是“病危”的传言让许多颗心被提到嗓子眼,又是各方辟谣让它们放回肚子里。正当人们以为不过是一场寻常小恙时,猝不及防地,却等来了最终被官方证实的消息: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京逝世。

杨绛有遗愿,希望去世不作为新闻,火化后再发讣告。但在这样一个新媒体、自媒体迭出的时代里,可以想来,这个遗愿实现起来太难。一时间,缅怀和悼词呼啸而来,无处不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乃至假托她“百岁感言”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种山呼海啸,大概不是杨绛自己愿意看到的吧――2012年,社科院院长陈奎元看望她时,她曾提出了三个要求:一、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二、不受奠仪;三、至多七八至亲送送。

作为一个有影响的文化人,她低调得有些不可思议,像个古代的隐士。这些年来,她闭门谢客,拒绝采访,甚至不参加自己文集的会。九十大寿,一百大寿,这些对旁人来说格外重要的节点,她也都谢绝了上门祝寿。她爱用“隐身衣”的比喻,许多年里,她都披着一件“隐身衣”,“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因了这“潜心一志”,四十年代,她有成名剧本《弄真成假》《称心如意》,被称为“喜剧双璧”,被夏衍和李健吾垂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成了一个重要的现代知识分子创作现象;新世o以来,93岁时写了她和钱钟书、女儿阿瑗的《我们仨》,96岁时出了《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103岁时出了《洗澡》的续集《洗澡之后》。还有翻译,包括最为重要的《堂吉诃德》;还有为丈夫编的作品,包括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72卷本的钱钟书手稿集。很难想象,若不是披着“隐身衣”,这琐碎杂乱的工作,如何能够延续许多年,并安安心心地完成。

“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这是她在2011年100岁诞辰时,于《文汇报・笔会》上所做的一次笔谈专访。她早已做好火焰枯萎的准备。“边上”,是她对于年岁的自我意识,是她以一种并不清晰唯一的模样游走于文学史上的姿态,也是她为人生划定的位置。

(选自《北京晚报》2016年5月27日,有删节)

杨绛先生走了,人间再无“我们仨”。

先生的一生跨越一个世纪,历经沉浮沧桑,然而她却始终以轻盈的姿态来承担生命的沉重;她居于精神的“高处”,却以“不争”的品格寻“平处”而居。

一百岁感言范文第8篇

是因为年轻吧,才会这样去理解那些善意的声音。咱们中国有句谚语,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当然不必把经验主义作为指引我们前行的准则,但完全规避那些经验与教训,拒绝那些真切的生命体验与感受,是不是也是另一种极端呢?长辈们也曾像我们一样年轻过,他们从岁月的河流中穿行而过,留下深深浅浅的足迹,也定有无数的故事与感怀。所以啊,听听又何妨。

【例文一】

不顾一切地老去

文/张丽均

天光有些暗。我侧脸照了一下镜子,竟被镜中的影像吓了一跳。那个瞬间的我,像极了自己的母亲;一愣神儿的工夫,我越发惊惧了,因为,镜中的影像,居然又有几分像我的外祖母了。我赶忙揿亮了灯,让镜中那个人的眉眼从混沌中浮出来。

――这么快,我就撵上了她们。

母亲有一件灰绿色的法兰绒袄子。盆领,泡袖,掐腰,用今天的话说,是“很萌”的款式。大约是我读初二那年,母亲朝我抖开那件袄子说:“试试看。”我眼睛一亮――好俏气的衣裳!穿在身上,刚刚好。我问母亲:“哪来的?”母亲说:“我在文化馆上班的时候穿的呀。”我大笑。问母亲:“你真的这么瘦过?”

后来,那件衣服传到了妹妹手上。她拎着那件衣服,不依不饶地追着我问:“姐姐,你穿过这件衣服?你真的那么瘦过吗?”

现在,那件衣服早没了尸首。要是它还在,该轮到妹妹的孩子追着妹妹问这句话了吧。

人说,人生禁不住“三晃”:一晃,大了;一晃,老了;一晃,没了。

我在晃。

我们在晃。

倒退十年,我怎能读得进去龙应台的《目送》?那种苍凉,若是来得太早,注定溅不起任何回音;好在,苍凉选了个恰当的时机到来。我在大陆买了《目送》,又在台北诚品书店买了另一个版本的《目送》。太喜欢听龙应台这样表述老的感觉――走在街上,突然发现,满街的警察个个都是娃娃脸;逛服装店,突然发现,满架的衣服件件都是适合小女生穿的样式……我在书外叹息着,觉得她说的,恰是我心底又凉又痛的语言。

记得一个爱美的女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揽镜自照,小心翼翼地问候一道初起的皱纹:“你是路过这里的吧?”皱纹不搭腔,亦不离开。几天后,再讨好般地问一遍:“你是来旅游的吗?”皱纹不搭腔,亦不离开。照镜的人恼了,遂对着皱纹大叫:“你以为我有那么天真吗!我早知道你既不是路过,也不是旅游,你是来定居的呀!”

有个写诗的女友,是个高中生的妈妈了,夫妻间唯剩了亲情。一天早晨她打来电话,跟我说:“喂,小声告诉你――我梦见自己在大街上捡了个情人!”还是她,一连看了八遍《廊桥遗梦》。“罗伯特站在雨中,稀疏的白发,被雨水冲得一绺一绺的,悲伤地贴在额前;他痴情地望着车窗里的弗朗西斯卡,用眼睛诉说着他对四天来所发生的一切的刻骨珍惜。但是,一切都不可能再回来了……我哭啊,哭啊。你知道吗?我跟着罗伯特失恋了八次啊!”――爱上爱情的人,最是被时光的锯子锯得痛。

老,不会放掉任何一个人。

生命,不顾一切地老去。

多年前,上晚自习的时候,一个女生跑到讲台桌前问我:“老师,什么叫‘岁月不饶人’啊?”我说:“就是岁月不放过任何一个人。”她越发蒙了:“啊?难道是说,岁月要把人们都给抓起来吗?”我笑出了声,惹得全班同学都抬头看。我慌忙捂住嘴,在纸上给她写了五个字:“时光催人老。”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回到座位上去了。其实,再下去几十年,她定会无师自通知晓这个词组的确切含义的。当她看到满街的娃娃脸,当她邂逅了第一道前来定居的皱纹,当她的爱不再有花开,她会长叹一声,说:“岁月果真不饶人啊!”

深秋时节,握着林清玄的手,对他说:“我是你的资深拥趸呢!”想举个例子当佐证,却不合时宜地想起了他《在云上》一书中的那段话:一想到我这篇文章的寿命必将长于我的寿命,哀伤的老泪就止不住滚了下来……这分明是个欢悦的时刻,我却偏偏想起了这不欢悦的句子。――它们,在我的生命里根扎得深啊!

萧瑟,悄然包抄了生命,被围困的人,无可逃遁。

离开腮红就没法活了。知道许多安眠药的名字了。看到老树著新花会半晌驻足了。讲欧阳修的《秋声赋》越来越有感觉了。

不再用刻薄的语言贬损那些装嫩卖萌的人。不经意间窥见那脂粉下纵横交错的纹路,会慈悲地用视线转移法来关照对方的脆弱的虚荣心。

柳永有词道:“是处红衰绿减,冉冉物华休。”这样的句子,年少时根本就入眼不入心。于今却是一读一心悸,一读一唏嘘。说起来,我多么为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两个演员庆幸,如果他们是在自己的青葱岁月中冒失闯进《廊桥遗梦》,轻浅的他们,怎能神奇地将自我与角色打烂后重新捏合成一对完美到让人窒息的厚重形象?

不饶人的岁月,在催人老的同时,也慨然沉淀了太多的大爱与大智,让你学会思、学会悟、学会怜、学会舍。

去探望一位百岁老人。清楚地记得,在校史纪念册上,他就是那个掷铁饼的英俊少年。颓然枯坐、耳聋眼花的他,执意让保姆拿出他的画来给我看。画拿出来了,是一叠皱巴巴的仕女图。每个仕女都画得那么难看,像幼稚园小朋友的涂鸦。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兴致勃勃地欣赏。

唉,这个眼看要被“三晃”晃得灰飞烟灭的生命啊,可还记得母校操场上那个掷铁饼的小小少年?如果那小小少年从照片中翩然走出,能够认出这须眉皆白的老者就是当年的自己么?

――从子宫到坟墓,生命不过是这中间的一小段路程。

我们回不到昨天;明天的我们,又将比今天凋萎了一些。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三分庆幸七分无奈,宴飨此刻的完美吧……

“老去”,还真是“又凉又痛的语言”。可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接受年华的逝去,也就是接受每一天的那个不一样的自己。从容貌到心态,全然的接受,便是对生命的一种成全。文章不乏许多读之心动的领悟与感受,素材又极其的丰富,龙应台的表述、林清玄的感慨、《廊桥遗梦》的经典、百岁老人的涂鸦……这一切都让内心的感受有的放矢,稳稳地站立在生活的真实之上。而这些素材又有着气质上的高度统一,那是一种经岁月磨砺过后的温柔的慈悲。

【例文二】

坦然老去

文/陈丽桔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荣枯生死,自然规律的赐予永远多情而又无情。它让你呱呱坠地,让你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柔弱走向强壮;然后一点一点地剥夺你青春美丽的容颜,把你从强壮赶向衰老。

幼时不懂自然规律,对人之老去,有着深深的恐惧感。每次,看到邻居家老爷爷的腰弯得像挂在牛脖子上的弯扛一样,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看到邻居的老奶奶那张皱得像核桃的脸、瘪着无牙的嘴咀嚼东西……我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忍不住想,人要是能永远不老,那该多好!因此,每每看到电视里播放帝王费尽心机雇人炼取仙丹、寻求永葆青春之药的荒唐事儿,我总特能理解他们的心情。

渐渐经历了人事沧桑之后,对人之老去的恐惧感虽有所递减,却不知不觉地转化为心底里拂之不去的凄凉。上班路上,看到老妇人坐在阳光下,一脸静寂地晒着阳光;或看到因病而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别人的搀扶下蹒跚练步。我会不自觉地尝试从他们那混浊的眼神、黯淡无光的皮肤、蹒跚的步履中,找寻一丝半缕年轻时的痕迹,但这一切又总是白费力气。岁月那双无情的大手,如一块巨大的橡皮擦,只那么轻轻一擦,就拭掉了曾经双目炯炯肤若凝脂步履如风的过往。让我看着看着,甚至忍不住怀疑他们一生似乎就是这么老。而他们的今天,便是我的明天。于是,忍不住对自己说,看,这就是老,无法抵抗的老。瞬间,悲悯的情绪变成了无法抑制的忧伤,在我心海兴风作浪。

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对身边人说,衰老真是件可怕的事,人要是能不老该多好!身边人倒挺坦然,一副智者形象开导我:老是自然现象,一个人永远不老,不就成精了。人成妖精,那才真叫可怕呢。诚然,时间不会因为我的担忧而放慢脚步,人也终究成不了妖精。特别是人到中年后,便知道自己一步一步地在走向老去的境界。既然不可逆转,只好说服自己学着以另一种心态,坦然去对待。

记得有首歌里唱着: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那么当我老了,能看到爱人虽然和我一样慢慢变老,却依然完好地陪在身边。心存一份小小的疼惜与依赖,像老小孩疼着老小孩。高兴时会亲切地喊着:老太婆,走,我们一起看夕阳去!不高兴时会拌嘴,会赌气,会唠叨,但那不高兴也只是老小孩式的不高兴,转过身,又咧开没牙的嘴笑起来。这样的结局其实并不坏。

当我老了,在我还能走得动时,我希望能有一点小小的积蓄,够得上让我到最向往的地方去走一走,拍些相片,带点感慨回来,珍藏着。等走不动时慢慢翻出,美美地回忆。

当我老了,四肢已经不听大脑使唤,走不了远路时,我愿意在家替儿子看看门,扫扫地。闲暇时,搬一把椅子,捧一本书,坐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安静地看着;或者和老头子唠叨点陈年的芝麻小事,让那皱巴巴的脸笑成阳光下的。

当我老了,岁月剥夺了我的行动能力,而我活着成为别人的负担时,我希望上帝尽快挥起手中的棒子,收回我这具无用的躯体。我愿意笑着,作别我最爱的人,迅速地去迎接它!

这样想来,老去,也就不再那么可怕了。因为年轻过,因为爱过,因为还爱着。坦然地老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由恐惧到坦然,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直面衰老的心路历程。年轻时耳闻目睹老人们的生命状态,再去联想自己的将来,这种“类推式”的思维方法自然会将情绪引向“无法抑制的忧伤”。而造成这种思维方向发生转变的,恰恰是“时间”。生命本来就是由一段段的时间组合而成,对于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我们拥有的一天都是同样的24个小时,如果不认真地去对待这具体的每一天,妄掷时间无所作为,即使年轻着,又有何优势呢?这样想来,“年轻过、爱过、还爱着”的老人,确实是有足够的幸福的资本啊!

【例文三】

一百岁感言

文/杨 绛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本文写于2011年)

一百岁感言范文第9篇

——朴谨惠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一百岁感言》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莫言

法官,嫖的不光是娼,嫖的是法律。警察摔百姓婴儿,摔的不光是婴儿,摔的是平安。接生医生贩婴,贩的不光是婴,贩的是医德。教师猥亵学生,猥亵的不光是学生,猥亵的是师道尊严。

——郑渊洁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得很难看。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他殷勤,那是他刚刚爱上你。他笨拙,那是他深深爱着你。他从容,那是他已厌倦你。

——李碧华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李开复

一百岁感言范文第10篇

我常常想,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教师首先得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因为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教师的人生态度、品格修养、志趣爱好将决定教师的人生幸福度,也将给学生的人生以巨大的影响。

那么,教师应该有怎样的人生呢?

首先,要有积极的人生。不论何时,总是对生活有所期待和追求,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永远不灰心,永远有一个向上的心态。

其次,要有书香人生。当下,电子产品的碎片化阅读取代了纸质书籍的深度阅读,人们的读书状态不容乐观。第四届全国国民阅读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呈下降的趋势,并首次跌破50%。相反,犹太人平均每年每人的阅读量是45本书。犹太人是一个阅读的民族,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美国人流传这样一则笑话:说全世界的钱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口袋在犹太人的脑袋里。

著名作家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说: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而滋养精神的营养就是书籍。

第三、要有艺术人生。一位哲人说:“世上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说“欣赏音乐,不一定要懂,你只要觉得它好听就行啦”。我们不仅仅要听王菲、周杰伦,陈楚生、萧敬腾,我们还应该听听中国的京剧、昆曲,听听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听听肖邦、巴赫、拉赫玛尼诺夫。绘画也不要仅限于中国的徐渭、董其昌,当代的陈丹青、罗中立、靳尚谊、毛彦、周春芽等,还要欣赏一下西方的柯罗、塞尚、雷诺阿、毕加索等。

闲暇时,听听那些古典音乐,你会觉得生活很美,很安静。假期的时候,到剧院看看话剧、到博物馆看看画展,你会在潘玉良的画面上,看到莫奈的印象派风景、马蒂斯野兽派的充满张力的人体和人体轮廓上中国水墨画润染的效果,你懂得了什么叫中西合璧,你的艺术修养不知不觉间就会提高。

第四、要有绿色的人生。我常常看着天空发呆,因为城市的天空很难看到鸟在飞翔。而你想到那些污染严重地区的天空,你会更加悲哀。环境的治理,做一个普通人真的无能为力吗?我首先管好自己,在我的包里放着循环使用的塑料袋,每到超市或者菜场买东西,我都说,我自己有塑料袋。

第五、要有健康的人生。

长寿必须在健康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所以,锻炼身体,象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你不想给你的孩子、给你的爱人找麻烦吧,你不想被人虐待吧,你想提高生活质量吧,那你就挤时间锻炼吧。

上一篇:生活感言范文 下一篇:教师获奖感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