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5 14:35:52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创建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为载体,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作用,不断提高我县中医药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统筹兼顾、共同提高,推进中医药在中医药服务机构、综合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全面发展;坚持继承优先、科学创新,既保持特色优势,又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事业发展、产业联动,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

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年11月底,县基本落实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任务,并完成自查验收工作。此基础上由县创建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年初向市申报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验收报告,力争年底建成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

三、创建内容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1.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建立与下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中医药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制定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2.县政府成立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制定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每年至少研究一次中医药工作,向相关部门分解发展中医药的工作任务,落实人、财、物等各项基础保障。

3.县卫生局有分管中医药工作的局长,设有中医药工作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干部。主管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专职干部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管理知识和我县的中医药工作情况。

4.中医药事业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县级中医药投入占全县卫生总事业费不少于20%用于中医药基础条件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中中医药服务项目经费比例不少于1/5

5.深化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1)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补助标准提高到同级综合人民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

2)将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乡镇卫生院必须设立中医科、村卫生所必须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3)医保经办部门严格落实城镇医保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提高10%优惠政策。对定点医疗机构使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年版)中的甲类中成药、中药饮片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版)中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为城乡居民诊治疾病所产生的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给予全额报销。将定点医疗机构自制生产、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并只在本院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用药范围,按照甲类药品给予报销。

4)新农合经办部门严格落实县级以上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30%报销比例提高20%优惠政策。对定点医疗机构使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年版)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年版)中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以治疗为目的基层实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为城乡居民诊治疾病所产生的费用,分别在门诊和住院统筹资金中定给予全额报销。

5)根据疾病谱排序确定10个优势病种,编制中医药协定处方,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地产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由新农合全额报销工作覆盖率达到100%

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工作覆盖率达到100%实施零差率销售工作中,对中药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较多的社区和乡村卫生机构适当提高补偿标准。

7)公立医院改革中充分考虑中医药服务费用低廉的特点,科学合理增补中医药服务收费项目,适时调整中医药诊疗服务收费标准。

二)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1.中医医院基本条件。

1)基础设施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要求,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

2)一级临床科室达到10个以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为必备科室)市级中医医院一级临床科室达到15个以上(除中医科室外,ICU为必备科室)临床科室命名符合国家《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要求。

3)医院设备配置符合《中医医院设备配置标准》要求。县上还要积极为医疗机构配置中医诊疗设备。

4)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要求。

5)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从服务理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6)信息化建设达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要求。

2.综合医院中医药基本条件。

1)设立中医药管理科并设有专职工作人员,门诊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住院部设立不少于总床位数5%中医病床。

2)中医临床科室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要求。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要求,中药煎药室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要求。

3)将中医药内容纳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基本指标和日常业务工作考核指标,建立西医临床科室中医药业务考核评价体系和工作促进激励机制。

3.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基本条件。

1)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2)建成10个以上有中医药特色的乡镇卫生院,中医就诊人数占总就诊人数的1/3以上,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1/3以上,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的1/3以上。

3)建成1个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2个以上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中医药优势病种。

4)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包括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5)中药房应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等,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并能提供煎药服务。

4.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基本条件。

1)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电针仪、TDP神灯和中医治疗包(箱)内含针灸器具、刮痧板、罐具、艾条等)等中医诊疗设备。

2)所有村卫生所开展利用地产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农民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由新农合全额报销工作。

3)90%以上的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200种,村卫生所的中药饮片可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送。

5.建立中医药业务对口帮扶与协作机制。积极争取市级中医医院与县级综合医院和县级中医医院建立业务帮扶合同,对综合医院进行中医药技术指导,对中医医院进行业务帮扶。

6.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业务协作。县级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安排专人负责,对乡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要组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专人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所开展中医药技术业务指导,定期对基层中医药人员进行培训。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综合医院院内参加3个月以上西学中培训班学习人员占西医临床执业医师总数的60%以上。综合医院西医临床科室至少配备1名中医执业医师。

2.县中医医院院级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比例不低于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60%

3.积极开展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县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至少督导检查一次师承教育工作,强化日常监管,保质保量完成经省级有关部门批准备案的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任务,出师合格率达到90%以上。开展本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4.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比例不低于30%

5.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所至少有1名以中医为主或能运用中西医两法防病治病的乡村医生。

6.开展中医药人员和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有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1)有具体培训计划和措施,并注重培训的正规化、系统化,近3年县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药人员,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均参加一次以上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率达到100%

2)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培训,提高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中成药应用水平,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培训率达到90%

四)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1)至少有2个市级以上或3个县级以上重点中医药专科(专病)

2)急诊科(室)具备常见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常见危急重症救治成功率不低于80%

3)临床科室能够根据我县疾病谱科学规范制定并实施本科室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本科室医师熟练掌握本专业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等)熟练运用本科室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4)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不低于10%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计算)不少于60种。

5)住院病案甲级率达到90%中医处方书写符合《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病床使用率不低于95%平均住院日低于卫生部门公布的县内平均住院日。

6)积极使用中药饮片和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门诊处方中,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处方比例不低于60%中药饮片处方比例不低于30%常年应用的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不少于20种。

2.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1)门诊至少设立1个中医综合诊室,开展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不少于4种的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门诊日均中药饮片处方数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占本科室门诊人次比例不低于70%中医临床科室日均门诊人次占全院日均门诊人次比例不低于5%中医病房病床使用率不低于80%

3)每个西医临床科室至少有1个中医优势病种或2个病种的中医优势治疗环节,严格执行有关中医药诊疗规范,治疗过程能体现辨证施治。

4)建立并完善中医临床科室与西医临床科室的会诊、转诊制度以及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平均全院西医临床科室申请中医会诊次数不少于每月10次。申请中医会诊的西医临床科室占全院西医临床科室的比例不小于80%要在急诊科、ICU开展中西医结合急救工作。

5)中医药管理科对全院临床科室中医药服务比例、中药使用比例、中医药特色三级医师查房、中医医师会诊、中医非药物疗法、康复治疗人次等中医药服务内容建立考核体系,有考核分析记录,有改进建议,有激励措施。

3.提高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1)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站能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门诊、病房、出诊、家庭病床等工作中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常见病、多发病。

2)有中医药特色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充分结合当地疾病谱排序,至少确立3个以上重点发展的中医优势病种。优势病种的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不低于80%

3)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占全院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

4)村卫生所利用地产中药材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处方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50%

4.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1)县级中医医院设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有专门的示教室,配置视频会议系统、录音录像等设施设备,制定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制度,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5名、每个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名医生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2)投入专项工作经费,为基层配备必要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设备,配备的必要设备不少于5种。

3)建立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队伍,并以师资为主要成员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家指导组,建立长效的业务指导机制。

4)分层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①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基层临床类别医师和以西医为主的乡村医生推广临床简易、安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

②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基层中医类别医师和以中医为主的乡村医生推广针灸、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压、蜡疗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③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系列丛书,重点向县中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推广平衡针、铍针等中医药新技术。

5.积极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

县级综合医院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县级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能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疗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肢残、骨科术后功能障碍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

五)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1.健全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成立中医科,配备中医药人员,研究运用中医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

2)卫生监督所成立中医药监督科,负责监督检查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对中医药法律法规、有关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考核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医药工作量,净化中医药服务市场。

3)县级中医医院设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室(治未病中心)按照《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并对基层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进行指导。

2.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健康指导,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中中医药内容不少于30%

3.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城乡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资料。每年提供不少于10种有中医药内容的文字资料,播放不少于2种有中医药内容的音像资料。

2)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设有固定的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年至少有4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内容。

3)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每半年至少开展1次公众健康中医药咨询活动,每年至少举办4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城乡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

4)每个村卫生所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宣传,每年不少于4次。

4.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妇幼保健院积极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包括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产后康复等)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等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亚健康人群等重点人群制定中医药保健方案,指导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活动。

6.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不少于5种慢性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肿瘤、骨关节病等)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中医药干预。

7.卫生行政部门应将中医药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并及时总结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工作经验与成果。

六)促进中医中药的协调发展。

1.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并出台当地的实施方案,投入一定资金,扶持地方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积极开展当地中药资源调查,择优确定符合地方工作实际的优良中药材品种,研究制定并积极推广道地大宗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和加工技术规范。

3.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有关机构以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原材料,研发院内中药制剂、中药新药、保健产品、日化用品和中间提取物。

4.支持有关企业研发中医诊疗新设备,并积极引导我县医疗机构优先使用省级招标目录中的地产药品和医疗器械。

5.集中农林、旅游、中医药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建设以中医药文化资源为题材的生态旅游区,积极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新闻出版和广电部门能够以艺术形势传播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七)提高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和知晓率。

城乡居民中医药常识科学知晓率不低于90%对当地能够提供的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对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90%辖区内的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95%

四、职能分工

发改局:积极争取项目,统筹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单位严格落实在深化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卫生局:作为创建工作的主要实施部门,要对中医药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经常性开展对创建工作的督促、指导、检查和考核;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创建经费的测算工作。

财政局: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中医药事业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县级中医药投入占全县卫生总事业费不少于20%用于中医药基础条件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中中医药服务项目经费比例不少于1/5要保证中医事业费和各项专项经费及创建经费及时到位。

人社局:优先解决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及人才引进工作,落实中医药工作管理机构负责人待遇。

工信局:按照《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并出台我县的实施方案,促进地方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教育局:学校宣传中医药文化,努力提高老师、学生中医药常识科学知晓率。

农牧局:集中林业、旅游、中医药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建设以中医药文化资源为题材的生态旅游区,积极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林业局:积极开展我县中药资源调查,择优确定符合地方工作实际的优良中药材品种,研究制定并积极推广道地大宗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和加工技术规范。

药监局: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有关机构以我县中药材为主要原材料,研发院内中药制剂、中药新药、保健产品、日化用品和中间提取物。

文体局:以艺术形势传播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广电局:积极宣传中医药文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中医药常识科学知晓率。

五、实施方法和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由县政府召开创建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营造创建氛围,研究制定创建具体工作方案。

二)自查评估阶段:对照《省中医药先进和示范市(州)县(市、区)建设标准》进行自查评估和经验总结,形成书面申报材料,积极创建全省(农村)中医药工作示范县。

三)巩固提高阶段:积极总结工作经验,全力巩固创建成果,完成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建设任务,建成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

四)建设验收阶段:由县创建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完成全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申报工作。进一步对照标准,查漏补缺,全力完成各项建设任务,顺利通过省上评审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卫生局局长为副组长,发改、财政、人社、工信、教育、农牧、林业、食药、文体广电等部门为成员的创建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领导,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中医药事业发展。县上每年将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向相关部门分解发展中医药的工作任务,落实人、财、物等各项基础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负责创建省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日常事务工作。

二)密切配合,协同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作,严格执行创建内容,共同推进创建工作,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认真落实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共同推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三)完善网络,全面监管。卫生部门要转变管理职能,实行中医药工作全行业管理。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管理机构的职能,制定中医药事业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建立和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从业人员的行业准入制度,依法加强对各级各类中医服务机构和中医医疗行为的管理和监督,不断完善中医药行业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承担中医药工作的业务指导与检查。

四)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使中医药行政管理模式及中医药行业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中医药学术进步与现代科技水平相适应。要根据中医药各个领域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中医医院要积极推进以人事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转变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积极稳妥地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建立民营中医医疗机构。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1三年内。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并保持在90%以上。参保人数分别达到和超过12.53万人、18.18万人和241.69万人。

2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按属地化原则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努力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问题。

3扩大城镇居民医保覆盖范围。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年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政府对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费用给予补贴。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1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年。全市新农合个人缴费提高到人均30元。城乡低保对象中的一二类人员、农村五保户、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等个人缴费部分可由相关部门组织代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年。

2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探索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纳入门诊报销范围。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简、便、验、廉”特点。提高报销比例10%以上,年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60%和60%以上。扩大门诊统筹试点范围。降低中医药起付标准20%以上。将中医、民族医诊疗服务项目列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围。年,7县区全面推行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

3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

三)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

1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结余过多的地方要采取提高保障水平等办法。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把结余逐步降到合理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

2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金制度。规范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金制度。防止基金透支风险。严格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审批制度。

3严格基金管理。加大基金监察、审计工作力度。基金监察、审计工作要列入监察、审计部门年度工作计划。规范和完善基金收支情况社会公示制度。确保基金安全。规范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严肃查处虚报冒领、侵吞挪用等违纪、违法问题。

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简化救助资金审批拨付程序。资助城乡一二类低保人员、农村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救助标准。有效使用救助资金。

五)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1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付费方式。控制成本费用。合理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

2改进医疗保障服务。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探索市内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和异地就业务工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逐步实现市内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市内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3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全市互联互通。初步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系统。逐步推行城乡参保人员持社会保障卡就医“一卡通”完成身份认定、诊疗记录和费用结算。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疗保险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市内相关业务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

4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结算同步、监管统一的一站式”服务。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统一的信息平台。

5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推广与之相衔接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根据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基本医疗保障对象和范围。与基本医疗保障形成良性互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需求。商业保险机构要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理赔效率,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水平。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一)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1推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年确定陇西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确保本地药物充足供应。实现基本药物“三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药品购销双方根据招标采购结果签订合同并严格履约。年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配送按全省统一政策执行。要在省上招标确定的配送企业范围内招标确定本地配送企业。

2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将基本药物列入重点抽验品种。并向社会公布抽验结果。完善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建设。定期开展专项检查。

3严格执行非目录药品的招标采购和配送政策。省上确定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外的药品品种目录。统一配送。省国家基本药物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并实行网上集中公开招标采购。

二)切实健全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经费保障机制。

保障正常运转。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的合理补偿。

三)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

1从年起。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配备全部基本药物并优先使用。

2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足患者需要。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

3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按照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且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1修订区域卫生规划。制定资源配置标准。完善服务体系。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各类医疗卫生资源。

2根据国家和省上确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明确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设施建筑面积、配套设施建筑面积、医务人员数量和结构、床位数量、医疗设备配备数量、品种等。

3三年内建设7个标准化县级医院。新建、改造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医疗废物处理等辅助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建成28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应急救治能力建设。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1年公开招聘650名医学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经选拔录用到乡镇卫生院的毕业生。与县区卫生、人社部门签订就业(工作)合同。资金每年由省财政按年人均1.5万元(月人均1250元)标准补助,全部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并进行免费岗前培训。其工资待遇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当地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政策标准。市县按有关政策落实。

2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定期培养制度。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市医院对口帮扶2个县级医院。并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卫生管理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和培训。县级医疗机构都要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3年内为每个县区培养15名大专以上中医药人才。

3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对中央所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五年以上的人员,从年起。经自愿申请、公开招考去乡镇卫生院工作3年以上的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方面给予倾斜。

三)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1政府负责承担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所在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平均水平相衔接。

2鼓励多种形式举办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城乡个体医疗机构。对其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从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等渠道补偿。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乡村服务整体水平。通过签订医疗保险定点合同等方式。实行按定额定向和政府购买服务给予补助。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不得接受药品折扣。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绩效工资等管理制度。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制定。逐步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加成率。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

4落实村医补助政策。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给予补助。经考核合格后。

四)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设置中医科、中药房、煎药机。开展面向社区家庭的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咨询。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必须配备中医药工作人员开展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大力推广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

2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方式。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病例和地方病病例管理、人群防治指导、结核病病例管理、重型精神疾病病例管理等服务。制定分级诊疗标准,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要转变服务模式。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相关业务的技术指导、培训和监督考核职责。要建立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及家庭病床制度。

3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临聘人员人事制和派遣制。全市推进人员竞聘制、院长竞聘制、绩效工资制、岗位责任制、资格准入制管理模式。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职责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一)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从年开始。并实施规范管理。逐步在全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

2定期为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为全市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

3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大力开展以家庭为单元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倡导控烟、控酒、控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从年起全市各级各类媒体要逐步开设健康教育专栏。

二)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三)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1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鼠防机构、残疾人康复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市级及7县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建成市级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2加强重大疾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监管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逐步为乡镇卫生院配备急救车辆和设备。

3落实传染病医院、鼠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4加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向各县区逐步配置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

四)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2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年按人均不低于20元安排。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适时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

1公立医院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明确各级医疗机构职责和功能定位。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医疗机构分级分工管理制度。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

4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规范诊疗流程。

5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建立疾病预警机制。有效预防控制各类疾病的发生。做好疾病谱排序和疾病监测与分析。加强重大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实施免疫规划等9项任务。

6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巩固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及医疗费用清单公示制度。并进行横向比较,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医院院务公开制度。公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住院自费比例、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平均住院和门诊费用、单病种和单项检查费用、大型检查阳性率等。促使医疗机构降低医疗成本和费用。

7探索推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之间的病历共用。减轻患者负担。由市县区卫生局负责实施)检查化验结果共享互认。

8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

9探索建立由卫生、发改、人社、财政、审计、监察、医保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

10积极推行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第三方解决医疗纠纷机制。

1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健全监管机制。建立医德医风考核制度、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良业绩记录制度。

二)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1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1公立医院基本建设;2大型设备购置;3重点学科发展;4公共卫生人员工资;5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6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补助。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职业病、精神病、妇幼保健等医疗机构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由市县区卫生局、财政局、发改委[局]负责实施)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

2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医疗机构贷款行为。

3探索医药分开。医院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规范医疗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逐步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和劳务价值。适时调整中医药服务价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合理调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

4完善医药价格监测和医疗服务成本监督审查制度。建立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体系和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控制指标。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

5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三)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1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确辖区内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主要功能。

2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产权多元化的医疗机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职工合法权益。制定公立医院转制政策措施。

3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民营非营利性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完善营利性医院税收政策。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税收鼓励扶持政策。

4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各类医疗机构强化服务准入和监督管理。

六、工作进度安排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年9月—年3月。制定在校大学生、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医保等相关管理办法。制定城乡医疗救助同基本医保制度衔接的相关方案。落实方案中的各项措施。制定出台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制定出台新农合规范化管理意见。

2年4月—12月。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全面落实新农合和城镇居民人均120元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医保受益面和受益水平。研究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继续巩固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开展基本医保门诊统筹。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建立市内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及具体办法。

3年。改进医疗保障服务。完善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管理。

二)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1年9月—年5月。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文件。陇西县开展基本药物制度试点。

2年6月—12月。做到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时。不断完善基本药物管理的制度措施。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药品质量监管。

3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年9月—年3月。努力实施项目建设任务。制定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2年4月—12月。完成2/3以上的建设任务。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等补助方式,制定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配套政策。落实好财政补助政策。落实村医补助政策。启动实施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3年。完成人员招录和在岗培训任务。全面完成中央规划建设任务。完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建设规划。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年。实施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年。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改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重大疾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监管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落实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3年。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措施。

五)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认真贯彻落实公立医院改革相关配套政策。结合实际。研究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调整问题,借鉴市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经验。适时开展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补偿机制改革。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制定公立医院补偿政策,推行电子医疗档案和常见病临床路径等。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保证改革稳步推进。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

二)加强财力保障。要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转变投入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市、县各级财政要确保每年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改革补偿办法。增长比例不低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制定分步骤、分阶段的宣传方案。广泛宣传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医疗机构行业作风建设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调动医务工作者支持医改工作的积极性。及时总结、宣传改革经验,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

四)建立政府部门医改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负责、共同参与”原则。进一步落实医改工作责任制。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卫生部门要做好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做好公立医院改革的前期准备等工作;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人事制度改革和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等工作;财政部门要抓好医改财政补偿机制的落实工作,建立高效的政府部门医改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发改部门要搞好综合协调。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权责明晰,又通力合作、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上一篇:对口帮扶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扶贫精准帮扶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