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范文

时间:2023-03-22 00:15:04

药品价格

药品价格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品价格监管;医药价格;药品管理政策

1当前医药价格的形成及存在的主要弊端

当前体制下的部分药品价格偏高,尤其是临床使用高价药品现象更是普遍,廉价药品企业不愿生产,医疗机构也不愿使用,直接导致了患者的药费负担较重。造成药品价格偏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1药品管理政策影响药品价格我国药品价格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严格控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基本放开,再到九十年代后期逐步加强管理的过程。1997年政府只管理约200种药品价格,2000年扩大到1500种,2004年扩大到2400种,但也只占有市场流通数量的 20%左右。许多药品在放开过程中价格快速上涨,积累的矛盾较多。重新纳入政府定价范围后,降低药品价格,疏导价格矛盾有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

1.2现行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价格中包含了“补医”的费用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格长期偏低,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方面总体上是收不抵支的,为维持医疗机构运行,促进医疗机构发展,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国家允许医疗机构通过销售药品获得利润补偿医疗服务亏损。随着医疗机构规模扩大和硬件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成本上升较快,对药品收入依赖也比较严重。改革“以药补医”的现状,取消药品中“补医”的费用尚需要时间。

1.3流通环节过多过滥,药品不合理加价行为比较普遍药品从药厂到医院的中间流通环节过多,导致了药品层层加价,这也是药品价格虚高,患者药费不断高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药品从生产到销售终端一般要经过6-9个环节,而且进入药品流通交易的主体过多,例如: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药品机构、药品招标中介机构、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医药代表、医院药房、医院负责人、有处方权的医生等。在药品流通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试图赢取最大的利益,最后当药品到消费者手中时,其价格和价值已远远脱离,给消费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1.4药品市场监督不到位政府不断降低政府定价药品价格的同时,对市场调节价的药品价格还缺乏监管手段,药品的价格既不反映生产成本,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而且一些企业变换名称、剂型变相涨价行为时有发生,监督部门监督、管理责任不到位更加剧了药品市场的作假作乱行为。

2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建议

建立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的要点,就是在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充分考虑患者和社会的支付能力的同时,使医院得到合理补偿以达到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目的。科学合理医药价格机制的形成需要相关部门协作完成,不是某一个机构能够单独完成的。

2.1健全政策管理,完善政府职能药费持续涨高直接加剧了“看病贵”,给人民群众就医带来了压力与负担。在20多次药品降价并没有有效缓解这一问题的经验教训下,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单纯的降价行为是无法解决药费涨高这一问题的。由于我国医药市场的复杂性和相关性的各方面原因,有效管制的难度很大,因此应当长远规划,逐步解决问题。政策是科学合理药品价格机制形成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政府在制定药品价格相关政策时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分析,不仅要权衡各方面的利益问题,参考各方意见,保证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药品价格机制的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2.2规范流通环节,建立现代药品物流网根据新医改的精神,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兼并重组,发展统一配送,实现规模经营,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这样有利于取消药品流通中的繁琐环节。建立药品科学、严密的流通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程序,增强流通环节的透明性,改变药品流通环境,鼓励药品直销,使药品由生产企业直接到医疗机构,建立低成本、明标价的现代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加强消费者对流通体制的监督。

2.3规范医院用药行为,改变“以药补医”现状我国药品零售市场中80%的药品都是由医院卖给病人的,医院是事实上最大的药品零售商。因此规范医院用药行为,对于缓解患者药费增长有重要意义。另外,药品费用的增长不仅受药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药品的使用量以及药品的品种组合也是影响药费增长的因素。虽然药品的价格下降了,但医院或药店等医疗部门为了自身利益给患者开“大处方”,这一现象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造成了国家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的浪费。

2.4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强消费者购药自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具有生命关联性、高质量性、公共福利性、高度专业性、品种多产量有限等基本特征,由于这些基本特征造成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药品流通领域的信息不对称最严重的是药品使用领域,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存在于医师和患者(消费者)之间,在用药者的药品使用行为模式中,患者在选择药品时,面临着医疗诊断信息和药品使用信息双重信息不对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药品消费者对药品的基本信息了解甚少,使得其根本无法参与到药品价格的制定甚至监督中,所以药品的消费决策一般由医疗机构单方决定,致使消费者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3小结

药品价格偏高,药品消费者经济负担沉重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综合治理,形成科学合理的医院价格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药品价格虚高,患者药品费用负担沉重这一现状。这需要政府、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医药市场监督部门、药品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蓬.杨世民.药事管理学[M].4.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药品价格范文第2篇

系统性疾病

要想弄清中国的监管者为什么会要进行医药价格改革,以及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首先要理解中国的医疗系统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还一直在为个人医疗保健的花费买单。然而,中国推行市场经济改革以后,国家取消了公共医疗补助,到2007年,国家给予公立医院的总体补助只有所有医院年收入的7%。考虑到政府补助的水平如此之低,医院只能着眼于另外两个创收途径: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但是,对于想努力赚钱的医院来说,提供医疗服务实际上是个经济负担,因此,要想生存下去,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药品销售的收入。

这样的现状让医院的动机发生了扭曲,同时也对中国的制药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医生的动机同样也受到了扭曲。有调查显示,中国的医生对自己的工资水平极为不满。通常情况下,他们的报酬要靠医院因为收入增长而发放的奖金,从而,造成医生过量开药、为了赚钱而开药。

制药企业同样为药品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增加自己以及主要客户――医院的利润,在自报生产成本时,制药企业存在虚报的动机。这种动机也是低价药品短缺的原因之一。

不满的病人

在中国,人们普遍觉得医药价格过高。而一些研究者在将中国药品的价格与国际通行价格做比较研究之后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中国的药品价格处于低端水平。与此形成对照的是,2004年,在山东省完成的一项药价调查得出的结论则是:虽然“仿制药”的价格与国际通行价格大体相当,但是,品牌药在中国的价格则要高得多。(“仿制药”是指最初发明人的专利保护到期以后制造的药品,通常与“品牌药”的疗效相当,但价格比品牌药低很多。)

毋庸置疑的是,药品价格对消费者的医疗支出具有重要的影响,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药品花费占门诊病人全部花费的50%,占住院病人全部花费的43%。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杜乐勋指出,从1978年到现在,卫生保健支出的增长速度一直比GDP的增速快。这一沉重的负担基本都由个人承担了。他认为,这种情况造成了个人在卫生保健服务上的开销大幅增加。

中国医疗保险体系不够健全的特点,使不断上涨的个人卫生保健支出雪上加霜。山东大学的孙强等人指出,虽然推出了扩展社会保障计划的举措,但覆盖范围依然很有限。

增加人们买得起的药品的供应,因此而成了政策制定者需要优先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国家发改委已经在全国范围实施了24轮降价行动,据称,这些行动为个人共节约了500多亿元人民币(约合73.2亿美元)。现在,在中国销售的药品有大约60%已经被纳入了价格管制的范畴,采用竞标过程,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药品的程序也被引入到了省一级的水平。

然而,监管者推出的各项举措的结果却令人失望。

孙强等人谈道:“对药品价格的调控措施对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似乎作用有限。这种举措甚至还会带来使药品短缺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副作用。”此外,他们还提到,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公开竞标真正刺激了竞争。很显然,他们认为,中国的药品价格改革应该与医疗卫生系统的其他改革协调起来,尤其是医院的财政改革和医疗保险扩大覆盖人群的改革。

治标还是治本?

直到今天,监管者似乎一直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没有抓住造成中国医疗系统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这次推出的文件上看,政府的改革方案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了。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要在影响人们对药品价格承受能力的三个关键环节:医院财政、医疗保险以及医药流动系统,推出不只是“缓解症状”的改革举措。

针对公立医院和医生扭曲的动机,该改革方案提出了将医院重新恢复为非营利机构的构想。改革方案还提到,要为公立医院制定补贴政策,医院的所有收入将上交国家,并进行以处方费来提高医生工资的试点。

这一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到2010年,为全部人口的90%提供医疗保险,在下一个10年结束的时候,医疗保险将覆盖所有人,正如世界卫生组织的莎拉・巴伯(Sarah Barber)博士谈到的,这一计划的所有环节都非常符合以人为中心的宗旨,非常符合由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基本卫生保健模式。

该改革方案还采纳了外国投资的制药公司提出的一项建议――废除目前执行的在医院药品上加价15%的统一规定,支持试行差异化定价办法。更昂贵的药品实行更低的加价率,反之亦然。

此外,如果有效,那么针对基本药物实施的试点计划,将有助于限制药品批发商的加价率,同时,还能将规模经济注入到药品流动网络中去。无论人们对这一改革蓝图的其他方面存有多少争议,巴伯博士都主张,在基本药物上一定要取得一致意见,基本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给予重点关注的对象。

就像很多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然而,正如这个改革方案含蓄承认的,现在依然存在着无法获得基本药物以及基本药物价格无法承受的问题。按该方案的目前版本,到2010年,80%的基层医疗机构将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价格合理的基本药物。此外,针对基本药物的医疗保险补偿制度也将得以实施。巴伯博士认为,总而言之,就基本药物来说,中国的监管者的思路是正确的。

此外,根据一项有人认为将会对药品批发商加价产生广泛影响的创新,改革方案要求,将基本药物的价格印刷在药品的外包装上。为降低药品批发商的加价率,人们已经尝试了很多试行办法,但效果不一。比如,广东省率先采用了“阳关在线公开招标”的方法,以增加药品集中采购的透明度。这种方式强迫制药企业将药品价格在进入医院之前削减了大约20%。与此同时,江苏省试行了让省内销售额最高的药品批发商托管80家医院药房的举措。但这种办法未能取得成功,因为批发商和医院达成了协议,前者将自己收入的40%以酬金的名义划转给医院。

然而,“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项目”的李主任认为,新方案将会给药品流通行业带来直接的重大影响。他认为,虽然创新性举措会在基本药物上首先试点,不过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全面铺开。小规模的药品批发商将会被挤出市场,因为规模经济会让它们逐渐走向衰落。

李主任说:“这些政策还会对中小型制药企业产生间接影响。”过去,中小型制药企业主要依靠地方药品批发商销售自己的产品。但以后,它们必须得向大型批发商求助了,另外,如果它们的产品不合标准,那么,批发商就不愿意销售,到时,小型制药企业会发现,自己很难存活下去。从理论上说,规模经济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压低药品的价格。

改革:如何开具处方?

尽管如此,中国的很多学者和评论家还是对该方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改革方案公布之前酝酿了很长时间,据称,争论的焦点在于:政府增加的投入是应该用于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还是用于资助医院。两种观点都出现在了最后文件中,从而,人们担心,机构间的僵局尚未被打破,改革的效力会受到削弱。

这一改革方案尚缺乏细节,没有解释如果医院被重新恢复为非营利机构,政府将会如何为它们提供财政支持。而且也没有为政府的支出设定具体的目标,只是要求政府逐渐增加支出,以减轻医疗系统对病人花费的依赖。那么,医生的工资结构有什么明确的改革措施呢?

另一方面,世卫组织的巴伯博士谈到,系统性的改革必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正如独立卫生保健分析家刘易斯・何塞(Lewis Husain)所说:“这个改革文件只是试验的蓝图,而不是全国推行的行动计划。”他还谈道:“这就意味着它是判断官方潜在路线的途径,但是,它离真正发挥作用尚有很长距离。”一旦收集到了更多的意见,并将它们包容进来,便会进行更多的试验,试验的结果将会被用于更进一步的评估,而评估的结论则会在后续的改革中贯彻实施。“关键在于,从眼下来看,这一改革方案的影响很可能相当有限。”何塞认为。

就处理医药定价过程中的根本性缺陷而言,人们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能达成一致尚不得而知,而分析家和病人在能对此做出精确判断之前,还必须耐心等待,直到方案的细节出台。配套的11份说明性文件有望在明年公开。不过就目前的改革蓝图来看,中国的监管者似乎还没有下定决心,要在不远的将来承担医疗费用的更高份额。此外,他们似乎也没有决定,为消除医院为病人开昂贵药品和不必要药品的动机,自己准备投入多少资金。

药品价格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为了降低我国药品价格,使大众真正得到药品降价的福利,新医改已经明确即将取消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加成的政策。本文通过对我国药品价格规制失灵的经济学分析,深刻诠释这一政策的含义,同时对这一政策做出客观评价。

关键词:药品价格规制失灵规制改革药品加成竞争非均衡

我国药品价格规制失灵已是近十年来药品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药品价格虚高、一药多价、价格倒挂等药品价格混乱的现象比比皆是。2009年1月新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对新医改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走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改革发展道路”在有效利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涉及药品市场的改革举措,卫生部提出要在全国推行取消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加成政策,先试点后推广,预计一至两年内争取在全国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是否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药品市场价格规制失灵?其对改革药品价格规制失灵的影响又是如何?不妨从药品价格规制失灵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本文以此对这一新的改革举措有深刻的经济学认识,以期以理论的研究来指导更有效的实践。

药品价格规制失灵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药品价格规制失灵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究其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药品价格两级管理体制

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的物价部门是药品政府定价的规制主体,而且我国实行的是政府和地方的两级药品价格管理体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简称医保目录)中医保甲类是由国家发改委定价,乙类药品是由地方政府物价部门核定。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业务上接受中央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但在行政经费和人事任命上则须依赖地方政府。因此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影响下,在鼓励和促进各地方企业积极扩大销售、提高本地企业在药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活力和加速地域经济增长的背景因素下,各地的价格规制部门对药品价格虚高现象表示默认。致使在药品定价过程中尽量满足生产企业的要求,形成企业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定价过程。

(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内在缺陷

成本加成定价机制是形成我国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制定模式。因此成本是药品价格制定的核心和唯一的重要依据。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医疗和药品市场领域,成本的考量成为药品价格规制机构制定价格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方面企业相对于规制机构掌握大量的有关药品研发、生产、管理的各项成本信息,处于绝对的信息优势地位,规制机构缺乏对药品生产的各项成本的确凿信息,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信息不对称下的被规制者具有完全的动机可以进行逆向选择,通过虚报、瞒报各项成本开支,从而将药品价格制定远高于其内在的价值,获得药品市场价格的竞争支持。因此信息不对称是现有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制约。

成本加成定价模式,使其成为重要的定价依据。而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其内在的价值,价格制定必须以商品的价值为依据,商品价格脱离价值不仅违反了价值规律,而且不具有实现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药品成本定价并不能反映商品的内在价值,药品价值的外在表现应该是药品和同类产品相比所具有的疗效性、经济性、更安全性、创新程度等一系列能够反映成本——效益的经济评价指标。单一的成本定价不仅不能反映药品本身内在的真实价值,而且助长了企业降低生产效率,通过成本上升转嫁成为价格而剥夺消费者剩余,降低了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福利。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采用外部定价法、药物经济学定价法等更适宜药品市场的定价方式。德国的参考定价制度是欧洲部分国家仿效的价格管理方式。通过对某一种成分或者一组具有相同特性的主成分(指在治疗效果或分子结构上相似)制定一个封顶的报销价格。如果生产企业制定价格超过参照价格,则以上部分规定由私人自费,参照价格制定使得企业在制定价格时具有了很大的外部性压力,而且企业的成本——效益具有了更加明确的外在表现。因此外部定价法较广泛的应用在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的药物经济学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国开始改革原有的药品价格管理方式。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来制定药品价格不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能体现药品成本——效益的性价比原则。

(三)药品市场竞争的非均衡导致药品市场价格难以形成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的深入,价格放开成为重要的市场化改革内容。随着越来越多的药品不同规格、不同剂型、不同包装的出现,价格的制定已经成为浩大的工程,每年近一万种新药的不断上市,使得部分药品由企业自主定价成为“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趋势。我国药品具有同质化较强的特征,市场上流通90%的化学制剂都是仿制药品,在5600多个生产企业和近两万家医疗机构及20多万家零售药店的市场规模下,按照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分析,药品价格最终决定于市场均衡价格。因此企业将药品的价格制定远高于价值,在市场竞争的充分作用下,价格最终会甩干虚高的水分,恢复到真实价格基点上。然而我国药品市场却是非竞争均衡的市场结构。药品供方表现为过度竞争的格局,数量多、规模小、产品趋同、竞争激烈;而药品市场的需求方不仅有20多万家的零售药店同时还包含了近两万多家的公立医疗机构,尤其具有典型特征的是20多万家的零售药店占据了整个药品消费市场20%的份额,而目前这一份额还是在各方改革的不断努力下成长起来的,从5%——10%——20%;而公立医院占据了80%的销售份额。公立医院处在买方垄断的市场格局。药品市场表现为供方的过度竞争和需求方垄断的市场结构。竞争的非均衡势必导致市场经济系统内的微观主体打破这一局面,在各项经济参数的作用下使得竞争在市场内趋于均衡。然而医疗机构非市场化的环境、医疗机构的体制性因素成了阻碍市场竞争均衡的重要制约因素。公立所有制的体制性因素内在缺乏药品降价的动力机制,因此药品市场非均衡现状和医疗机构体制性因素决定了药品价格难以在市场形成。

(四)医药合业和“以药养医”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实行的是医药合业经营,医疗机构不仅提供医疗服务而且提供药品销售服务。同时医疗保险体制将80%的处方药品尤其是针剂药品锁定在各公立医院内销售。因此药品利益分配在医疗机构、医生环节发生了重要变化。信息不对称不仅导致消费者用药处于被动选择状态,医生处方行为是处方药品消费者唯一的选择途径;同时也导致医生一方面在不损害病患者利益前提下优先实现个人的利益动机,另一方面是有损于病患者利益下获得其个人效用最大化。因此只要医院销售药品,医生的个人利益势必和药品利益挂钩,据医药行业的潜规则:凡是带有促销费的临床药品,一般县级以下的医院是按照药品零售价的20%给医生,市级医院一般是按照30%给付;到了省级的三甲医院最高可到达40%返给医生或科室。这种情况反映在药品定价中,即在公立医院医生处方权垄断条件下,如果药品价格定得低,无法和医生利益衔接就势必退出医疗机构药品市场,或者很快被其他高价具有类似疗效的药品所取代。药品要想在医院中占有市场,价格至高是制胜的法宝。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本身是建国以来为了保障卫生经济服务发展而制定的一项“开源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明显匮乏。全国上下各医院引进大型设备、增加诊疗项目、开展多种服务、强化医院收入与个人利益挂钩,在一系列开源增效过程中,药品销售作为占据超过医院总收入40%的重要来源,在医院经济增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能提高药品销售收入的相关政策,如增加价格较高的品种,淘汰价格低、销量小的品种,引进进口药品、合资药品等具有增收创收的实践措施对药品销售在医院的增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结上述原因,药品规制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缺陷是药品价格规制失灵的源头及内在因素,而药品市场的非均衡和医药合业及以药养医的机制是药品价格规制失灵的深层次因素,也是药品价格规制失灵的重要实现因素。上述因素决定了治理药品价格规制失灵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改革,非单一因素能彻底解决。因此本文对新医改中关于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对药品价格规制失灵的影响作用有必要分析和研究,以期对现阶段这一新的改革举措有更深理解和实践指导意义。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影响分析

(一)依据是“以药养医”的现实

以药养医改变了药品利润的分配效率,促使医院对以药养医的制度性依赖,尤其是表现在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医疗机构,药品加成具有明显提高医院效益同时也导致了药品价格越来越贵、药品费用日益增高的趋势。目前,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不能共同分享改革所带来的成果,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在医疗、药品消费方面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是有效解决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重要措施,是药品消费市场的重要改革,也是打破药品消费医院垄断的前置条件。这一改革措施对药品利润的重新分配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使得15%的加成重新在药店和消费者之间分配。取消药品加成意味着500多亿的垄断利润返还给消费者,而且通过在零售药店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将远大于500多亿利润返还给消费者,增大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个人、医疗保险基金、国家的整体福利效应,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影响。

(二)药品规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竞争的非均衡现象促使政府必须要对市场进行干预,无论是借助于内在亦或是外部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必然要从非均衡走向均衡,它只是一个时间过程。因此现阶段在市场不完善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职能的发挥,利用有形之手对药品市场加以干预,打破非均衡的制约因素,在医疗机构非市场化的环境下,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无疑是促使药品零售市场发展的重要解决策略,零售市场的发展也将逐步实现药品市场的竞争均衡。而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日益完善、市场环境和秩序的改善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完全、充分的竞争更有益于市场价格规律、竞争规律的作用发挥。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综合评价

药品价格范文第4篇

1.1 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受计划经济影响,政府对医疗收费的定价相对偏低

财政补助不足,药品收入成为医院收入的最主要部分。“以药养医”的实质就是以药品的差价收入来补偿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和财政补助不足的部分,也是导致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本原因。如今医院已失去药品销售的优势,在医疗技术服务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单方面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势必严重影响医院的经济运行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1.2 药品价格降低后,在政府没有出台相应补偿机制的情况下,医院为了生存必然要采取一些应对方法

有的医院为增加检查收入,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就为病人多做各种检查;有的分解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扩大收费范围;有的鼓励医生“多卖药、卖贵药”,使病人大量使用高价药;有的医院在药品采购中选择高利润率的药品取代低利润率的药品等等。

1.3 药品价格降低后,严重影响医院的药品收入和收支结余

药品收入大幅度地减少,意味着资金会大幅度地减少,势必会影响医院的资金周转,从而影响医院的设备、物资购买力,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行;收支结余大幅度地减少,意味着净资产大幅度地减少,更具体地讲,事业基金、专用基金会大大减少,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医院的发展;由于收支结余大幅度地减少,必然会导致职工个人收入的减少,从而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实行药品价格改革后医院的措施

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顺加作价”办法以来,各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想方设法,增加医疗、药品收入,致使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而要真正解决这一矛盾,并不是某个人能做到的,它牵涉到医院的体制问题。作为医院财务人员,我们经过认真的思考,有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2.1 呼吁政府健全和完善补偿机制 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以药养医”的医院运行格局。为此,我们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台新的医疗收费标准和引进高新技术项目的收费标准,将医院的服务费、医生的诊疗费、手术费、护士的护理费等价格适当调高,适当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规范使用医用卫生材料。通过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结构性调整,使医务人员付出的劳务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从而弱化直至消除药品收入对医院的补偿功能。

2.2 进一步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2005年药品价格将进一步降低,要让医院的药品价格有更大的下降空间,必须进一步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在药品的采购和使用上给医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和患者更多的知情权,公开药品性质、药品价格,由医院通过透明的、价格竞争的电子商务系统采购,逐步实行按病种收费,这样,医院就会有积极性,更多地选用价格低廉的适用药品,降低医疗过程中的药品成本,最终使老百姓从中真正得到实惠。

2.3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整治医药行业的不正之风 医药行业中的提成、回扣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必须加大纠风工作力度,严肃查处严重违法、违纪、违规的工作人员。

2.4 重视经济管理,加大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的力度如何使医院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抓好医院的医疗业务管理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抓好医院的经济管理。一个医院的经营状况如何,不光看它的创收,更应该看它结余多少。在收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想结余高,就必须降低成本。成本越低,结余就越高,而结余越高,就越有利于医院的发展。所以,医院只进行成本核算,把成本费用落实到科室还远远不够,还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关键要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搞好消耗定额管理,并制定适当的奖罚制度,强化每一位职工的成本意识,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

药品价格范文第5篇

我国的药价改革经历过一个漫长的阶段

1)1996年,《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医保目录内药品和目录外特殊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政府指导价。

2)2014年,《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经过国家发改委系统内部多轮讨论通过后,开始在全国8家医药行业协会内征求意见。

3)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什么是政府定价和指导价格

政府定价和指导价格,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体制――在上述范围内,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及国家医保目录中的处方药,垄断生产经营的药品,由国家发改委定价,约1900种;属于国家医保目录中的非处方药,及地方医保增补的药品,由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定价,约800种。

现在,药品市场快速发展,市场化竞争越来越充分,所以政府决定撒手,让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绝大多数的政府定价,也就取消了。那现在的药品定价机制到底是怎样的呢?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药品实际交易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价格的形成环节其实在招标

事实上,有医药从业者反应,通常,药品的价格在招标采购环节已经被压低了,是低于最高零售限价的,相当于最高零售限价形同虚设。换句话讲,此前真正对药品零售价起决定作用的是招标采购机制,这是药品价格的形成环节。为什么你买的药那么贵?秘密就隐藏在这里。

先来说说这药品招标制度是怎么来的:设立之初,招标机制旨在通过政府统一采购,降低药品进入医院时的价格,防止企业和医院之间通过商业贿赂抬高药价。一种药品,只有先在卫计委中标,才能进入医院的采购名单。最初,药品招标采购主体是医院自身,后来逐步发展出第三方的药品招标机构,最后演变为各地卫计委统一进行药品招标。

所有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都由当地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部门统一竞价采购,形成药品目录及招标价格,其中包括基本药物、医保药品及非医保药品。医院从省级政府核定的药品目录中进行选择,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医院可在药品招标价格基础上加价15%销售给患者,但招标价格加价15%不能超过发改委规定的药品最高零售价格。

药价形成机制何时公开化

药品招标正是权力寻租的黑暗地带。有医药行业人士反应,药品的超高利润在业内并非个别现象,政府集中招标的过程不是降低药品费用的过程,不是减少返利回扣等不正之风的过程,而是相关政府部门参与药品利益分配的过程。

此前,央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常用药品的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很多,有的药品从出产到医院的中间利润甚至超过了500%。此前,山东方明药业生产的规格为2毫升20毫克的盐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厂价为每支0.32元,中标价为18.49元,医院零售价为21.26元,中间利润竟然高达6500%以上。

此外,药企的商业贿赂的问题也不得不提。此前,北京市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光曾经指出,“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个品种的定价权,平均公关费用是1000万元。”花这么多钱公关是为了什么?中标啊!所以,最高零售价虽然取消了,药价还是降不下来,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的机制仍然存在,医院还是只能按照招标价格采购药品。所以,只有将药价形成机制公开化、透明化才能更好的实现更好的监督。

药品价格范文第6篇

摘要:造成药品价格虚高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药养医”框架下的现行药品价格管理体制。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环节同时进行规制,核心措施是废除“以药养医”体制,实行药品价格上限制度。

关键词:药价虚高;以药养医;价格上限规制

药品价格虚高是指政府规定的药品最高零售限价或企业自主制定的药品零售价格远远高于其社会平均成本,使药品最终以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价格出售。目前,我国药品售价基本达到以下比例:中成药出厂价格一般为零售价格的20%-25%,化学药品为10%-20%,极个别在10%以下。。也就是说,药品的零售价格一般是出厂价格的4-10倍,甚至更多。药品价格虚高是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已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一、药品价格虚高的原因

(一)“以药养医”的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是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本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支出预算逐年下降,医院为谋求更大的利润,把目光转移到药品上,开大处方,提高药价,实行“以药养医”。从2001年至2006年的六年间,我国人均药费占人均医疗费用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2.7%以上,医院本来应依靠医疗服务获取收入、维持运行,而出现药费支出过高的情况显然不合理。国家对“以药养医”的体制基本采取默认态度,在药品定价上直接预留了医院的利润空间,成为导致药价虚高的根本原因。

(二)医药生产企业以给医院高额回扣推动药品销售。我国医药生产企业数量多,很多企业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导致成本高。而企业研发新药的能力低,以生产仿制药为主,同一药品往往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竞争力。最终的后果是药品企业间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企业只能以给医院高额回扣推动药品销售,造成药价虚高。

(三)医药流通企业销售费用高。据统计,我国前10位药品批发商仅占国内医药批发28%的市场份额,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1%,而销售费用率却平均高达12%。医药批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高,单个企业市场覆盖率低,造成销售环节多,费用高,提高了药价。而不计其数的医药个体商规模更小,并且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回扣更隐秘,数额更大。个体商经销的药品种类和数量往往有限,无法实现市场覆盖,所以转手频繁。每次转手,都提高药价。值的注意的是,个体商合法的经营身份和政府监管的缺失在客观上为哄抬药品价格创造了便利条件。

(四)医患间信息不对称使医院提高药价。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体现在患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方。患者缺乏专业知识,而医生利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的绝对优势成为患者用药的决定者,医生与患者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缺乏监督机制和利益的驱使下,基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便大面积产生。医院提高药价,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提供药品,造成药费上升。

(五)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存在“暗箱操作”。1999年,为改变药品采购腐败和混乱现象,降低虚高的药价,我国开始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但从目前看,上述目标都没实现,相反,药品招标采购却使“中介机构获利,患者和企业受损”。药品招标又增加了医药企业的负担,企业为招标成功,不得不拿出一笔可观的“公关”费,进行“暗箱操作”,这些费用都追加到药价上,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药价并未降低,甚至出现越招标药价越高的现象,药品招标的作用只不过是通过招标增加了一个利益分享者而已。

(六)多头管理的医药管理体制造成药价虚高。我国目前的医药管理体制是:发改委负责药价的调控,卫生部分管医院,药监局分管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药品定价机制上,分为非医保品种和医保品种两大类,其中,非医保品种由药品生产企业自行定价,只需将有关定价资料报当地物价管理部门备案即可在全国销售。而医保品种则分为甲、乙两类,实行不同的价格管理办法,其中甲类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和调价,全国执行同一价格;乙类由各地物价管理部门分别定价,在生产企业自行定价的基础上有上下15%的调控空间,各地分别执行各地的价格。近年来,虽然发改委屡屡降低药价,但医院、药店和医药企业每次都能迅速地找到替代药,使降价药“消失”,形成“降价死”的现象,将发改委的降价努力化为乌有。替代药品中,不仅包括疗效相同或相近的药品,更多的是通过改包装、改剂型、改规格等办法使同一药品改头换面,逃避降价,以高价重新上市。在这一过程中,药监局管理失控,为“四改”大开绿灯,使新药审批达到泛滥的程度。药品生产企业对自行定价药品往往虚报成本,以提高药价。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的考虑,对药品生产企业上报的定价资料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缺乏真实有效的测算和监管,造成企业自行定价药品和医保乙类药品价格虚高。

二、治理药品价格虚高的措施

由于药品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因此政府有必要介入进行规制。从目前的情况看,从根本上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各环节同时进行规制。

(一)实行全国统一的涵盖全部药品的价格上限规制。在药品定价方法上,取消预留的医院的利润空间,实行价格上限规制,制定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应以药品的生产和流通费用为依据进行制定。对疗效确切的廉价经典药和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创新药,应适当提高限价,以鼓励企业生产廉价经典药并进行新药研发。价格上限规制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最大限度的使企业在关注利润的同时,进一步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创新。将现有的按厂家、按规格、按剂型、按给药途径定价的单一被动的定价方法,改为同一药品按厂家、按规格、按剂型、按给药途径定价和按剂型、按给药途径制定单位数量的价格两种方式并举的复式定价方法,并以单位数量的定价乘药品的规格数量计算得出药品的定价。这样,无论医药生产企业怎样“四改”,都无法躲避规制,摆脱了通过所谓的“新药审批”逃避规制的被动局面,避免“新药”审批的泛滥,便于患者监督药价。同时,在定价药品的范围上,考虑到现有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应对全部药品实行定价,这有利于解决企业自主定价所产生的虚报成本问题。

(二)设立专门的药品价格规制机构。在药品定价的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上,应取消地方政府的定价权,在中央政府内成立药价规制机构,作为全国统一的药价管理机关,配备一定数量药学专家、临床医生专家和经济学专家等专业技术人员,对所有药品进行动态、实时的成本跟踪测算,并通过网络等传播媒体,实时公布,提高透明度,实行全社会监督。药品价格规制机构应建立新药审批的联动机制,将药品定价作为新药审批的一个必要程序,没有进行药品定价的新药一律不得审批。为了规范新药审批程序,严格新药审批管理,可考虑在各省市建立中央药价规制机构的派出机构,承担与当地医药企业的联络工作,但派出机构没有定价权。通过这些机构的设置,统一全国药价并可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保证所有药品包括新药都纳入药价规制的范围内。为防止在药品定价过程中产生腐败现象,审计部门应加强对药价规制机构的审计监督,对定价药品进行抽样测算,提出整改意见,使药价规制更透明、更合理、更科学。

(三)全面整合医药流通企业。整合医药流通企业可扩大市场覆盖,减少流通环节,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进而降低药价。我国应由政府出面,推动医药流通企业的兼并重组,培植大型医药公司,提高药品流通产业的集中度。在整合过程中,不宜按行政区划为医药企业指定市场范围,以免造成某一行政区划的市场垄断。应保持全国统一的、完整的药品市场体系,允许所有的医药公司在全国市场范围内开展业务,展开竞争。在医药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上,应引入现代化的物流运作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集中配送,连锁经营,高效率利用人力资源,提高配送效率,实现成本低、效率高、投资少的目的。应取消医药个人模式,消除医药个人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净化医药流通市场。

(四)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加快推进医药分家。财政预算资金足额投入后,医院已经没有“以药养医”的压力,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大处方的道德风险依然存在。政府部门应完善处方监管制度,加强处方监管。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将职业道德记录作为医生执业资格的一项重要考察内容,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出现开大处方等职业道德不良记录,直接吊销医生执业资格,以实现对医生的制度震慑。应改革医院收费标准,明确医院的主营业务是提供医疗服务,医院的主营业务收入也应是医疗服务收入。应提高目前过低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合理拉开不同水平医生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差距,作到质价相称,真正体现出知识的价值,使医生的价值能通过直接的、正当的收费得以实现,而不再以大处方和高额的设备诊察费用等这些扭曲的形式体现出来。应认真测算设备诊察收费标准,适当降低高额的设备诊察费用。加快推进医药分家,将医院药房从医院剥离出去,成为拥有独立产权的实体,切断医院与药品销售间的利益关系。医院药房的客户群主要是来自医院的患者,医院药房对医院有很深的依赖关系,这就决定即使其独立出去,仍将会与医院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医药分家必须与其他各项措施共同实施,才能发挥作用。

药品价格范文第7篇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药品(指药品制剂)。

第三条本规则对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药品,按照价格管理的需要进行了归类。

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西药,凡中文通用名或英文国际非专利药名(INN)中表达的化学成份相同的药品制剂,归类为同种药品(化学成份相同,命名中的盐基、酸根及溶媒不同的,归类为同种药品);

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中成药,国家标准规定的正式品名中剂型前部分的名称相同且国家标准规定的处方相同的药品制剂,归类为同种药品(处方相同正式品名不同的,归类为同种药品)。

第四条本规则所称的剂型、规格及药用包装材料定义,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规定为依据。

第五条本规则所称药品差比价,是指同种药品因剂型、规格或包装材料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或比值。

第六条本规则所称代表品,是指同种药品中临床常用的剂型、规格品种。

第七条确定药品差比价关系考虑的主要因素为:平均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水平、临床应用效果、使用方便程度以及治疗费用等。

第八条剂型差比价,是指同种药品在单位含量相同的前提下,不同剂型之间价格的差额或比值。未标识有效成份含量的中成药剂型,以相同日服用数量为前提计算剂型差比价。常用剂型差比价见附表一。

第九条规格差比价,是指同种药品同一剂型由于规格(包括含量、装量、重量、包装数量或药品性状等)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或比值。

(一)本规则所称含量,是指一种药品制剂中包含的国家标准规定的有效成份的数量。

(二)本规则所称装量,是指单位容器内药品制剂的容量。

(三)本规则所称重量,是指最小计量单位的药品的重量。

(四)本规则所称包装数量,是指零售包装内包含的按最小计量单位计算的药品制剂数量;零售包装指最小零售包装(不包括医院住院药房拆零出售的包装)。

(五)本规则所称药品性状,是指药品制剂的物理特性或形态。

第十条规格差比价中的含量差比价关系

以代表品价格为基础,其他条件相同,含量增加1倍(或减少50%),价格相应乘以(或除以)1.7。两种以上有效成份的含量变化幅度,以有效成份的市场平均价格为权重加权平均计算。

非整倍数关系的含量差比价计算公式为:(K=比价值,X=待定规格品含量÷代表规格品含量)。

葡萄糖、氯化钠等调节电解质类的输液,暂不适用上述含量比价。

第十一条规格差比价中的装量或重量差比价关系

以代表品价格为基础,其他条件相同,装量或重量增加1倍(或减少50%),价格相应乘以(或除以)1.9。

非整倍数关系的装量(重量)差比价计算公式为:(K=比价值,X=待定规格品装量或重量÷代表规格品装量或重量)。

有含量标识的注射液,溶液(剂)装量在10ml(含10ml)以下的,在价格上不予区分;10ml以上的,溶液(剂)装量每增(减)10ml,价格加(减)0.05元。

第十二条规格差比价中的包装数量差比价关系

以代表品价格为基础,其他条件相同,包装数量增加1倍(或减少50%),价格相应乘以(或除以)1.95。

非整倍数关系的包装数量差比价计算公式为:(K=比价值,X=待定规格品包装数量÷代表规格品包装数量)

常用含量、装量、重量和包装数量差比价系数见附表二。

第十三条规格差比价中的药品性状差比价关系

注射剂型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普通粉针在小水针基础上每支加1元,冻干粉针、溶媒粉针价格在小水针价格基础上每支加3元(中成药注射剂暂不适用)。

药品其它性状,原则上不考虑差比价。

第十四条包装材料差比价,是指同种药品相同剂型和规格,因使用不同的包装材料而形成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或比值。本规则所称包装材料,是指药品最小零售单位的药用包装材料。

盒装(指内包装为板装的)口服固体制剂,在价格上不区分包装材料差异;瓶装口服固体和液体制剂,在价格上不区分容器类型和材料差别;颗粒剂在价格上不区别包装袋材料差别。

小容量注射液在价格上不区分容器类型和材料差别;大容量注射液,以同容量规格玻璃瓶为基础,塑料瓶最高加2元,软袋最高加4元。

第十五条按差比价计算零售价格时,尾数按以下原则取舍:百元以上零售价格尾数保留到元;百元以下、一元以上零售价格尾数保留到角;一元以下零售价格尾数保留到分。

第十六条本规则未明确规定具体差比价系数的,可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按本规则确定的有关原则制定差比价并暂行,同时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七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市场和技术发展变化情况,不定期调整、补充有关差比价系数。

药品价格范文第8篇

关键词:药品价格;生产企业;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02

1引言

药品价格对于药品的生产企业来说能够决定它们的盈利水平,当药品的价格不能达到维持生产企业正常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价格水平时,企业可能会无力经营。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研究药品价格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生产能力、产品需求量、政策扶持度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探寻药品价格的合理空间。

2文献综述

目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研究了药品的价格可能带来的影响:

药品定价政策方面,周窑生,余伯阳认为采用自由或者相对自由的定价方法的国家普遍具有较强的产业实力具有垄断性质的药品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使企业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利润水平,政府直接定价控制药价的国家,药品生产企业几乎达到了零利润的程度,药品价格的过低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医药企业做大做强;韩智道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药品统一定价制度没有做到用价格杠杆提高国产优质药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千方百计降低药品成本,严重影响了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药品价格与药品市场占有率间的平衡关系方面,徐伟教授认为药品价格的变化对制药企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市场份额和竞争品以及替代品的价格实现,在同类药品细分市场上,随着药品价格的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这给我们启发:适当的高价能够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一味的采取低价策略对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方面,朱航宇认为公立医院在品销售使用过程中处于垄断地位,药品生产企业在于医疗机构进行谈判时处于弱势地位,当政府对药品价格实行降价措施的时候,被压缩的利润空间全部由制药企业承担,这种承担是以牺牲未来的药品研究开发投入为代价的,将医药生产企业推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刘旭宁等人认为,我国药品销售市场事实上是一种医院买方垄断的市场结构,这对医药企业的研发激励能够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现有医院买方垄断的局面都对制药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的研发投入起到抑制作用;药品价格与医药企业技术的关系方面,谢娟等人认为,过去几次的药品降价风波与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产品重复性较大、供过于求的现象有关,我国出台的几次降价政策给它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褚淑贞教授等在对低价药品价格改革进行研究以后认为,由于改革以前部分疗效较好的老药价格过低,企业的盈利空间被压缩,最终被弃市。因此一味地限价压价,不仅不能达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目的,反而会挫伤企业积极性。

总体来说,学者们认为我国的药品定价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多数研究将药品价格与药品企业所处的环境要素割裂开来。药品价格对于药品生产企业的影响存在于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药品价格的某些细微的变动经过一系列的传递可能会对药品生产企业产生不同的结果。仅以静态的角度来审视药品价格是不全面的。而学术界目前在药品价格方面恰恰缺少这种动态性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基于这种研究思路,本文借助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药品价格的影响机制,动态思考药品生产企业在面对药品价格变化时的反应机制,完善学术界对药品价格的研究。

3药品价格对生产企业影响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因果关系图是系统动力学中分析经济、社会和管理问题时合乎逻辑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由一系列的因果链连接而成的闭合回路。下面我们根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正常生产行为以及市场对该种行为做出的反应,从药品价格与企业生产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构建出了因果图。

通过因果图我们可以得到,药品价格通过影响生产企业盈利空间、药品质量、药品销售量等,在企业技术水平、企业扩大生产的能力、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和政府的支持力度五个方面最终影响药品的生产。

3.1药品价格通过销售量影响生产企业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数量;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资金能力;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扩大生产能力;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税收贡献――+企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政府支持力度――+企业所处环境的优越度;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技术水平。

通过上面的五条影响路径可以得到,药品价格与药品的销售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药品的销售量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企业的盈利水平能够决定企业在资金积累、技术革新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会影响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数量,当一种药品的企业盈利空间较大时会吸引竞争者加入,有限的市场份额被瓜分,市场上的竞争变得激烈。这个时候实力较强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而实力比较弱的企业则被挤出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自我调整,市场中的企业数量会逐渐稳定。此外,企业的盈利能力决定了企业对于当地经济的拉动力,相应的吸引政府的注意,实力较强的企业往往会得到政府的额外关注,获得更优的发展环境。

3.2药品价格通过药品质量影响生产企业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技术水平――+药品技术附加值――+药品质量――+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扩大生产能力;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技术水平――+药品技术附加值――+药品质量――+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税收贡献――+企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政府支持力度――+企业所处环境的优越度;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技术水平――+药品技术附加值――+药品质量――+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资金能力;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技术水平――+药品技术附加值――+药品质量――+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数量。

当市场上的竞争变得激烈时,生产企业会试图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或者提高药品质量等方法压倒竞争对手,获得超额利润,这样会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方法改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此外,当市场上同类生产者通过技术、管理的调整获得超出其他同行的优势和竞争力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其他同行的效仿,使整个行业的水平都得到提高,新一轮的竞争继续,直到那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将实力较弱的小企业挤出生产市场,新的稳定格局产生,企业的数量减少,留下来的都是技术更新换代快,管理高效的企业。

3.3药品价格通过企业盈利空间影响生产企业

药品价格――+药品生产企业盈利空间――+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数量;

药品价格――+药品生产企业盈利空间――+企业盈利水平――+企业资金能力;

药品价格――+药品生产企业盈利空间――+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扩大生产能力;

药品价格――+药品生产企业盈利空间――+企业盈利水平――+税收贡献――+企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政府支持力度――+企业所处环境的优越度;

药品价格――+药品生产企业盈利空间――+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扩大生产能力。

药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药品生产企业的盈利空间。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低价老药退市的现象。2014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针对的就是一批疗效良好、价格较低的药品,这一类药品由于数十年来价格始K较低,没有给生产企业留下基本的利润空间,企业不仅要支付药品原材料、人力、动力成本,还要维护药品的流通环节,过小的利润空间使企业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经营。只有当企业具有足够的盈利空间时才能进行资金积累、技术开发。

3.4结论

(1)企业的盈利能力取决于药品价格和药品销售量两个方面,而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只有盈利率最大的药品才能吸引企业的注意力。价格与销售量又相互影响,在价格与销售量之间,药品的质量因素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药品市场,一般而言价格越贵的药品患者认为质量会更好,而质量更好的药品需成本也就更多,价格理会更贵。如何获得最大的盈利率是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2)药品的价格对药品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技术水平、扩大生产的能力、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和政府的支持力度五个方面。药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所生产药品的技术附加值,企业扩大生产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反映了一个国家药品行业的集中度,政府的支持力度作为外部因素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环境。

(3)医药行业作为一个高技术产业,创新才是最终的出路,只是走简单的低水平模仿创新道路是行不通的,我国未来的医药行业要向原始创新看齐。高水平的新药研发活动既需要企业自身资金、技术实力作为支持,还需要政府营造有利的环境作为助力。

(4)企业的数量一方面受到行业进入门槛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当药品生产企业数量过多的时候,就会产生低级价格战,行业整体的盈利水平就会偏低,因此药品市场需要必要的竞争。要营造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使市场发挥作用,实力弱小的企业被兼并重组,资源得以集中到少数几家企业中,完成最初的资金积累,才有可能走向研发创新。

4建议

4.1国家不能一味的牺牲企业利益

通过对药品价格的系统动力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药品价格对于调节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药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进、生产主体的数量、生产主体的扩大兼并活动、药品的销量,甚至是医药产业的升级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如果药品的利润空间过小企业就无法完成最初的资金积累。为了公众利益牺牲企业利益实际上也是一种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医药产业做大做强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贡献,对公众的福利是显而易见的。

4.2放弃低级价格战,以质量取胜

药品的价格和药品的质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当药品质量优异时需要的生产成本自然会增加,同时药品价格较高时才会激励企业用心做好药。在同类药品中,病患会宁愿选择价格相对较贵但是效果较好的药品。因为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疾病甚至生命安全。因此优质高价的药品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的企业生产的药品有很大重复性,在市场竞争中也更多采取价格策略。价格战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发展空间,应该从技术方面考虑,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4.3更大程度发挥市场作用,实现兼并重组

行业的发展需要竞争。我国的医药企业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虽有竞争但是并未达到企业间兼并重组的效果,实力可与国外制药巨头相媲美的本土企业尚未出现,因此我国的企业需要资源的重新配置。要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政府进一步放开对药品价格的管制,让市场供求发挥作用,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市场化竞争中,我国在2015年底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目的就是放开药价,说明我国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了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窑生,余伯阳.药品价格政策与医药产业的发展[J].现代经济,2009,8(5):6843.

[2]韩智道.议药品价格政策对医药工业的影响及对策[J].药学进展,2007,31(4):177180.

[3]徐伟,李梦姣.药品价格变化对我国制药企业市场份额和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J].中国药房,2015,26(24):33133315.

[4]朱航宇.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药品价格管理[J].药学进展,2007,31(4):177180.

[5]刘旭宁,臧旭恒,林平.公立医院买方垄断对制药产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基于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4753.

[6]谢娟,李正赤,朱方.论医院药品价格下调的影响[J].临床医生论坛,2008,29(3):6364.

药品价格范文第9篇

[关键词]药品;价格管理;完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42

[中图分类号]F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药品价格管理中出现的价格虚高问题一直是社会探讨的热点内容之一,国家针对这一问题也多次出台相关规定以调整药品价格,但效果并不明显,人民群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实惠,因此我国政府应对药品生产企业提供更大的支持,促进药品的创新发展及企业的重组,药品监管机构则需要加强审查工作的开展,尽快健全价格管理体系,真正解决药价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1 药品价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药品定价方法不完善

药品一般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制定价格,所有制企业成本组成存在差别,跨国公司参与投资或单独投资的企业,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费用在成本中占比较大,固定资产投资也较大。国有企业在经营中进行GMP改造及环保方面的工作有时会存在欠账情况,其所拥有的科研与市场开发资金比较少,在计算社会平均成本时比较困难。在药品价格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高新技术应用的附加值,新药品的开发有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的特性。国外新药的研发会享受到相应优惠,但是在我国新药利润只包含各种材料成本,没有将技术成本计算在内,从而影响新药开发后其价格的制定。另外,药品生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容易出现企业与政府间成本信息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导致生产企业虚报成本。这使得很多企业都加入药品流通环节中,形成一种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的状态,对药品行业的正常经营发展形成阻碍。

1.2 药品价格监督、审批难度大

从全国范围来看,药品生产企业约已经达到7 000个,药品的生产种类则达到了几十万种,其中“三证”齐全的药品批发企业大约有1.65万家,在药品价格管理中医药管理机构按照成本加成法对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以及每种药品的价格进行核算,难度非常大。现阶段,物价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将药品价格管理的重点放在了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及医疗机构中,对药品零售界的价格管理力度则相对较弱。每年国家对新药的开发达到1 000多项,但其中能获得专利认证的只有20项左右,在当前市场中销售的各种新型药品大部分都是仿制药品或者更换剂类型的药品,但其出售价格却是原有价格的几倍或者几十倍。由于对新型药品的审批工作还不完善,药品生产企业为得到更多利润,就会加入到药品仿制的行列中,进而造成了药品价格与其实际质量不相等的情况。

2 完善药品价格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合理的药品定价体系

建立并完善药品价格监测体系,利用药品电子交易平台,高效、准确地掌握药品市场供求、价格动态,为政府价格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对药品经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技术全程实时的监督、管理,形成企业生产的成本监测机制以及制造成本的审核制度,使企业药品从原材料到加工成成品的整个过程都有明确的成本核算。改善药品企业原有的成本结构,同时结合相应的政府价格管理审核模式,以企业经营信息控制为中心,开展严格的成本监控工作,防止出现企业实际成本与政府所得到的信息不相符的状况。科学确认社会药品生产的平均成本,在定价中优先考虑社会平均发展水平,完善药品价格结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药品价格的制定中要对这一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结合药学、制造学、医学等各学科知识,建立政府组织、专家参与的政府定价系统,使药品价格管理可以获得合理、科学的进步。

2.2 加强药品价格的监督与管理

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建立由企业代表、消费者代表、专业性消费者协会代表等一起参与的价格听政制度,这有利于相互制衡的约束制度与信息沟通制度的形成。在药品价格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中,还可以利用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加强药品行业的自身约束力,在监督工作开展中让熟悉药品行业运作的人员参与其中,在监督中要将生产、提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加入管理范畴内,监管药品价格的总体发展,实时关注与公布市场动态。规范药品相关广告的制作与传播,避免出现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被错误引导的问题。此外,还应逐渐形成药品价格制定的审计体系,使药品价格监管与新药审批部门一体化发展,加强药品价格审计,以使药品定价监督管理工作更加严谨。

3 结 语

药品的价格管理与生产企业、医院及经销商、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有关系,也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当前在药品价格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尽快解决,可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药品价格管理经验完善我国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改善定价方式,加强对药品价格管理的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莹华,杨青.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其完善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9):41-42.

[2]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完善药品价格政策改进药品价格管理的通知[Z].2016.

药品价格范文第10篇

根据省物价局《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头孢呋辛等22种药品零售价格的通知》(粤价[2005]186)精神,近期我局开展药品价格检查工作。我局于10月20日起组成两个检查小组,开展药品价格检查。原创:具体做法是,一个小组负责区内各个医院药品价格执行情况检查,一个小组负责区内各药店零售药品价格检查,重点对国家公布的22种降价药品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经营者是否真正落实降低药品价格,确保降价措施落到实处。

一、医疗单位药品价格执行方面:

本次检查区内医疗单位药品降价执行情况,以抽查的方式进行。共抽查医院9家,其中区、镇医院8家,私营医院1家。除x医院属民营医院不需参加招标药价外,各医疗单位对国家最近公布降低的头孢呋辛等22种药品的零售价格,都在10月10日通过招投标海虹网的通知,全部已按规定把药价调整下来,所经营的品种对照文件的规定,约有15%至20%的品种实际零售价还低于政府规定最高零售价格,如氟康唑胶囊0.15g*1粒,医院执行招标中标品价是8.40元/盒,政府最高零售价是8.90元/盒,阿奇霉素针0.25g*100ml招标中标价是26.5元/盒,政府最高零售价是29.20元/盒。而x也严格执行药品价格政策,没有高于政府限价。没有发现有医疗单位超出网上采购中标药品的零售价。同时医疗单位对库存药品的价格都进行了调整,都相应执行降价后的药品价格。

二、药店零售药品价格执行方面:

本次检查区内药店零售药品降价执行情况,原创:也是以抽查的方式进行,共抽查区内药店15家。从国家公布降低的22种药品的零售价执行情况来看,x医药连锁店有限公司属下的各分店落实得比较好,原因是该公司在降低有关药品价格后,进行清现,对应批发价、零售价按规定作了调整,并列出降价药品清单,于2005年10月8日下发给属下各分店,各分店按新的价格标准执行。而其它的药店,如x药店在我区分店,x药店的分店,及其他一些单独经营的个体药店,对公布降低的22种药品零售价销售标价方面,市场价仍执行降价前最高零售价,没有即时降价,如:氧氟沙星(泰利必妥)片剂100mg*10片的,规定18.9元/盒,标价22元/盒;盐酸环丙沙星片(林青)250mg*20片规定19.5元/盒,标价21元/盒。对这些违反价格规定的处理,由于都是个体经营,在购销过程中,查无记录,取证难度大,因此责令这些店铺立即纠正。在明码标价上,一些药店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大部分以打码形式标价。我局对标价不符合规范的,作出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的,我局将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处罚。

上一篇:放射性药品范文 下一篇:药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