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疗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9:34:39

药疗法论文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1篇

肝炎后肝纤维化在肝纤维化疾病中是最常见的一种,中药疗法的方案也多种多样,有的根据不同个体的不同病期及不同证候,辨证施治给予不同组方;有的一方通用或一方为主辅以成分适当加减;有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这里选择几例简单介绍之。

1.1标本兼顾

辨证施治周信有教授[1]在肝炎后肝纤维化治疗上强调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综合运用,整体调节,反对墨守一方一法。他认为肝炎后肝纤维化,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正气亏虚,复感邪毒,内外合因,导致乙肝发生;乙肝迁延不愈,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络阻塞,导致血淤肝硬,引起臌胀和癥积。而胁下癥积、瘀血不行又可阻碍气机,导致新血不生,成为促进气血虚损的因素,如此则形成“虚”与“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特点。在肝功能代偿期,辨证为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治疗上既要采用活血祛瘀,也要疏肝理气及健脾益气。处方:虎杖、茵陈、板蓝根、半枝莲、仙茅、仙鹤草、淫羊藿、党参、白术、黄芪、赤芍、皮参、莪术、鳖甲、枳实各20g,制附片、砂仁各9g。水煎2次和均分3次口服。1剂/d。另以三七粉早晚分吞。守方服药1年。在肝功能失代偿期,周老辨证为脾肾阳虚和虚癥积两型。采用攻补兼施的原则,予以培补脾肾、祛瘀化癥、利水消肿之法。处方:仙茅、淫羊藿、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各20g,制附片15g、赤芍、皮参、莪术、延胡索各20g,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益母草、枳实各20g,炙鳖甲30g。水煎2次和均分3次口服。1剂/d。另配以生水蛭粉、三七粉各5g早晚分吞。守方服药1年2月。附经验举隅说明疗效。张琪教授[2]则采用抑木扶土,消疸解毒;峻剂逐水,攻补兼施,专方专治。在肝病早期则清热利湿退黄,疏肝柔肝,益气健脾,以四苓散加参芪苓术等方药加减:苍术15g,茵陈50g,白蔻仁15g,石菖蒲15g,藿香15g,芦根30g,紫苏15g,陈皮15g,黄连10g,板蓝根15g,砂仁15g,蒲公英20g,金银花30g,大腹皮15g,甘草10g,1剂/d,7d后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处方加减。在肝硬化重症腹水期,中西医多方医治无效者,往往用大黄、甘遂等峻烈迅猛之药,配以枳实、厚朴、三棱、莪术、槟榔、牵牛子之类,实践证明,效果满意。

1.2一方通用或一方为主

辅以适当加减陈立新[3]自拟强复丸(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羚羊角粉、黄芪、白术、赤芍、丹皮、郁金、土鳖虫、三七参、桃仁、龟版、鳖甲、莪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176例,连续服药9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肝功能、B超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治疗组总体疗效达92.61%,与对照组(苦草甜素片及丹参片组)比较,有显著意义。扈晓宇等[4]用灵甲柔肝方(仙灵脾、炙鳖甲、紫丹参、苦参组成)为主,肝肾阴虚明显者,加黄精、枸杞子、女贞子;肝肾阳虚明显者,加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伴肝胆湿热明显者,加虎杖、白花蛇舌草;有腹水者,加大腹皮、汉防己;湿热伤阴明显者,加石斛、沙参。1剂/d水煎并均分3次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43位肝炎后肝纤维化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达88.37%。徐海洪[5]用软肝丸(白术、黄芪、丹参、炙鳖甲、桃仁、土鳖虫、白芍、生牡蛎、虎杖、半枝莲)为主药。另用茵陈、陈皮等量加大枣、生姜少许煎水服。有明显肝气郁结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者,分别选用四逆散、平胃散、茵陈四苓散、一贯煎、肾气丸等煎水送服。疗程3个月。观察56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肝功能、B超指标改变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

1.3中西医结合治疗李鸿晟[6]

运用黄芪注射液及西医一般护肝疗法,对50例患者进行了为期30d的治疗,其方法是:休息,饮食控制。维生素C2.5g,肌苷0.4g加入极化液(GIK)中静脉滴注,1次/d。同时给予黄芪注射液40ml加入250ml糖或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共30d。也取得了满意效果。钱梅艳等[7]采用西医护肝、补充白蛋白、抗感染、限制水钠摄入、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行气化瘀通络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60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肝功能及B超指标的改变情况,该法总体疗效达91.7%。行气化淤通络方组方:鳖甲、土鳖虫、鸡内金、青皮、陈皮、龟版各15g,穿山甲20g,生牡蛎、丹参各30g,当归、枳壳、党参各12g。加减:如胁痛重者,加郁金、川楝子;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加黄连、栀子、龙胆草;如伴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纳差加焦三仙、莱菔子。1剂/d水煎服,连续服药3个月。

2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中药疗法

胡晓临[8]采用软肝丸治疗慢性血吸虫性肝纤维化200例,运用B超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肝的影像表现,总有效率94.0%。软肝丸为9位中药组成,它们是:丹参、鳖甲、泽兰、琥珀、明矾、蜂蜡、胡桃仁、大枣、浮小麦。方中丹参、鳖甲、泽兰活血化淤,清热解毒、咸寒软坚;琥珀、明矾消积化痰,止泻利火;蜂蜡解毒生肌,补血养脏;鳖甲配胡桃仁、大枣、浮小麦补益肝肾,活络润燥。诸药共奏活血化淤、软坚缩肝之功效。服法:10g/次,3次/d,连服6个月。黄晓华[9]观察了抗纤保肝汤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随机将11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81例,对照组31例。两组同时给予抗病原治疗后,治疗组给予抗纤保肝汤,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药,疗程结束后,通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检测及B超观察,分别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结果。临床实验表明经抗纤保肝汤治疗后,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显著,两组之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B超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疗程结束后,肝回缩率及肝实质改善或恢复率分别为77.8%,64.2%。对照组仅分别为28.9%,15.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抗纤保肝汤组方:丹参20g,桃仁20g,当归20g,芍药20g,柴胡20g,鳖甲20g,黄芪20g,鸡血藤15g,水飞蓟15g,苦豆子15g,生地10g,甘草10g。1剂/d,分两次水煎服。对照组的常规护肝药为:肌苷、护肝片、肝太乐和维生素。陈四喜等[10]将138例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8例)和对照组(70例)。实验组口服强肝胶囊20g/次,2次/d,并加服维生素和肝太乐,连服6个月。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及维生素和肝太乐,疗程相同。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肝脏B超、肝功能、血清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查。结果表明,两组间纤维化四项指标值的差异有显著意义。而其它检查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强肝胶囊组方:茵陈、板蓝根、党参、山药、黄芪、当归、芍药、生地、黄芩、丹参、郁金、山楂、神曲、秦艽、泽泻、甘草共16味中药组成。

3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药疗法

田德禄教授[11]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属中医“酒癖”范畴,病因主要是纵酒日久,湿热为患,痰湿蕴结,体质从化是酒癖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脾胃虚弱贯穿于酒癖病程始终;肝郁脾弱,气痰瘀结是酒癖病机的关键;把握病机规律是确立辨治法则的前提;注重脾胃,鼓舞正气是阻止病机演变的有效方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宜在调肝理脾的基础上加用解除酒毒之品。调理肝气多用柴胡、香附、青皮、陈皮、厚朴等;活血化淤多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当归、王不留行、丹参、益母草、虎杖、鳖甲等;化痰湿多用茯苓、薏仁、陈皮、半夏等;解酒毒多用栀子、葛花、黄芩、黄连等;补虚多用黄芪、白术、冬虫夏草、茯苓、仙茅、西洋参、党参、沙参等。殷文慧等[12]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腹水32例。依椐辨证将32例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分为肝郁湿阻型、脾虚湿困型、湿热蕴结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进行治疗。同时给予西药利尿,重者给予支持疗法。总有效率达87.5%。肝郁湿阻型:五苓散加陈皮15g,香附12g,厚朴12g;湿热蕴结型:五苓散去桂枝,加茵陈20g,黄芩12g,黄连8g,青皮12g,陈皮12g,郁金10g,香附9g;脾虚湿困型:五苓散加附子10g,干姜6g,大腹皮15g,木香10g,草蔻30g;脾肾阳虚型:五苓散加附片10g,丹参10g,山萸肉10g,山药12g,车前子15g,仙灵脾15g;肝肾阴虚型:五苓散去白术、桂枝,加青蒿及一贯煎。1剂/d水煎服。

【参考文献】

[1]吴全学.周信有教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经验介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3):3.

[2]孙元莹,张玉梅,姜德友.张琪教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经验介绍[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封3.

[3]陈立新.强复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176例[J].河南中医,2004,24(4):31.

[4]扈晓宇,陈云凤,王灵台.灵甲柔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43例[J].中医研究,2005,18(6):28.

[5]徐海洪.软肝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56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4,36(2):37.

[6]李鸿晟.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1):88.

[7]钱梅艳,聂山文,郑丽.行气化瘀通络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60例[J].新中医,2006,38(3):74.

[8]胡晓临,刘红艳.软肝丸治疗慢性血吸虫性肝纤维化20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4):2214.

[9]黄晓华.抗纤保肝汤治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5,17(3):227.

[10]陈四喜,侯循亚,李英.强肝胶囊治疗血吸虫病早期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6,4(2):78.

[11]李丰衣,孙劲晖,田德禄.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经验浅探[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32.

[12]殷文慧,刘娇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硬化腹水32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5):452.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中医急症》(CN:50-1102/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以推动中医急症学术进步为宗旨,报道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疗法参与)急症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刊载有关急症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疗法参与)治疗、预防、康复、科研、教学、护理和组织建设等内容的论文,适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期刊文献;偏头痛;使用规律;借鉴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儿童期和青春期起病,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常常伴随遗传背景,以发作性单侧颞部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特征,一般持续4~72h,在头痛前可有眼前闪光或视野缺损、麻木等先兆,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症状[2]。偏头痛在祖国医学又称“偏头风”、“头风”,属“头痛”范畴。针刺治疗偏头痛等原发性头痛,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偏头痛列入针灸治疗疾病的推荐病谱,成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目前治疗偏头痛的西医疗法非甾体抗炎药类、巴比妥类镇静药及阿片类药物以及特异性治疗药物,但是往往作用周期短,易复发,以及造成药物滥用性头痛。研究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针刺治疗偏头痛在临床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本研究深入分析相关文献,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找出出现频次最高,临床疗效最好的方法,并总结该方法的运用规律,为临床提供可行性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80~2015年国内有关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根据患者病情特征进行随机分组对照试验,采用针刺法或者针刺配合其他方法治疗偏头痛的文献,研究对象偏头痛诊断明确,无不良适应症,病因由头颅结构异常有关疾病所诱发的头痛患者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感染性病变,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头痛以及血管性病变如高血压,颅内病变,神经干痛等进行排除。

1.2方法

1.2.1文献来源及采集 全部期刊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起止时间为1990年~2014年12月,共搜集到针刺诊疗偏头痛文献690条,经过初步筛选后录入数据库共259条。

1.2.2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①文献纳入标准:凡记载在针刺为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具体操作,不同针刺手法,穴位配伍,或者配合其他方法的文献、期刊等均符合纳入标准。②文献排除标准:综述性文献,叙述性文献研究,病例复习和回顾性研究,个人经验,临床评论,专家杂谈,重复发表的文献等均排除。

1.2.3文献检索方法 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入区域锁定为医药卫生科学在专业检索下输入针刺、偏头痛及年份作为检索词。

1.2.4数据的处理及资料提取 将纳入标准的文献按标准进行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列表,将资料进行电脑录入并保存,后将纳入的针刺配合其他疗法的文献进行分析提取,最后用Access数据库分别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形成数据报表。

1.2.5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考核 录取的数据量较大,种类繁多,交叉较广,因此采用分级审查制度,交叉检查,录入者自我审查,录入者之间互相审查,专业人员复查。针对审查过程中出现的分歧,采取相应措施,做规范化处理。

2 结果

经过计算机搜索和手工复查,通过第一次筛查期刊中共有211篇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经过第二次矫正和核查后,排除不合格的文献50篇最后实际纳入实验的文献数量为161篇。

2.1针刺治疗偏头痛文献频次统计 所有纳入标准的文献中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纯针刺法,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法,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法,电针法,针刺配合推拿手法,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法,埋线治疗法,针刺配合西药疗法,针刺配合艾灸疗法,梅花针配合温针灸疗法,针灸配合刺络放血疗法,头皮针电针疗法等12种分类。其中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出现频次最高,出现32次,其次特殊穴位配伍法及单纯针刺法出现频次为24次,针刺配合西药疗法出现频次为18次,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法13,电针法12次,针刺配合推拿手法12次,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法16次,埋线治疗法9次,针刺配合艾灸疗法7次,梅花针配合温针灸疗法6次,针灸配合刺络放血疗法7次,头皮针电针疗法5次(见表1)。

2.2针刺为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统计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文献报道中,所使用的方法中,文献样本集中在针灸配合内服中药,其占所有文献的19.87%,其次是单纯针刺法,占比为14.90%,再其次是针灸配合西药疗法,占比为11.18%。表2中可以看出,在单纯针刺组中,用特殊穴位配伍法凤池配百会占比最高,为19.5%,其次是凤池配合谷,为17.0%。统计分析,使用穴位分布频次最高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及手少阳三焦经,使用穴位频次排列依次是风池、率谷、百会、太冲、外关、足临泣[3]。

3 结论

偏头痛的三叉神经血管放射学说、植物神经紊乱学说备受青睐,认为由于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于神经及血管,而使神经伴血管功能失调所致[4]。中医学认为偏头痛因外感风邪,肝风痰浊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血行缓滞,瘀阻脑窍,而致不通则痛。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方法有多种,配合其他疗法,效果明显提升,本研究基于现代数据的挖掘技术证明,单纯针刺法取穴有多种,配伍众多,针灸配合中药药物内服法治疗偏头痛在临床疗效确切,适应症较广。因此,临床可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及穴位配伍,配合药物治疗偏头痛,在临床疗效上得到有效提高。

4 讨论

数据挖掘[5]技术是通过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通常与计算机科学有关,并通过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和模式识别等诸多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医学数据挖掘[6]则是通过上述技术挖掘出有效信息,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发挥数据挖掘的价值。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证实针刺配合中药药物治疗,在临床上治疗偏头痛是可行的,在具体手法和穴配伍上可灵活选用。

参考文献:

[1]张霞.针灸配合中医药治疗偏头痛60例[J].西部中医药,2003,26:101-102.

[2]张大国.近十年针灸治疗偏头痛进展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3,11:54-55.

[3]赵凌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用穴特点[J].中国针灸,2009,29:467-468.

[4]李焰.生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94-695.

[5]梁繁荣,任玉兰.针灸数据挖掘与临床决策[M].成都:巴蜀书社,2009:1-3.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 246.2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 目的:调查影响腰背痛患者到针灸科求治的因素并观察针灸治疗腰背痛的初期疗效。方法:将45例腰背痛患者采用叙述性研究方法,通过问卷形式了解患者到针灸科求治的原因。针灸取穴以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为主,治疗1、2次,以治疗前后疼痛、烦恼评分和欧氏失能指数(ODI)评价其初期临床疗效。结果 :推荐(12例, 26.7%)、相信中医(10例, 22.2%)、医院品牌(6例,13.3%)、医生口碑(5例, 11.1%)是患者到针灸科求治的主要原因。治疗后ODI、疼痛评分和烦恼评分分别为11.0±7.3、5.0±1.9、4.8±2.1,与治疗前12.6±7.7、6.5±1.8、6.7±2.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医院、医生的良好信誉,中医针灸的良好口碑是患者求治于针灸的主要外在因素,针灸治疗腰背痛的初期疗效与病人的预期值一致。

[关键词] 腰痛/针灸疗法;背痛/针灸疗法;因素分析,统计学;针灸疗法/统计学和数值数据

Survey of factors of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early days

HE Jing1, Ernest Volinn2, ZHAO Yu1, LI Jia1 (1.Rehabilitation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Center, Huaxi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2.Pain Research Center, Judas University, US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factors of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early days.methods The factors of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in 45 cases of lumbago.The patients enrolled were treated by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for 1-2 sessions with Shenshu (BL 23), Dachangshu (BL 25),mingmen (GV 4), Yaoyangguan (GV 3) selected.Changes of pain, restlessness score and ODI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used for assessment of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t early days.Results Recommendation (12 cases, 26.7%), believing Chinesemedicine (10 cases, 22.2%), reputation of hospital (6 cases, 13.3%), public praise of doctors (5 cases, 11.1%) weremain causes for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ODI, pain score and restlessness score were 11.0±7.3, 5.0±1.9, 4.8±2.1 after treatment and 12.6±7.7, 6.5±1.8, 6.7±2.1 before treatment,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ll P0.05).Conclusion Good reputation of hospital and doctors, and good public praise of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aremain external factors for the patient with lumbago seeking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moxibustion on lumbago at early days is identical to the patient′s expectation.

KEY WORDS:Low Back Pain/am ther;Back Pain/am ther;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Acupuncture-Moxibustion/statist

腰背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综合征,是造成人们工作能力下降和生活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欧美国家的腰背痛病人常常到骨科、神经科、康复科和疼痛科就诊。我国的腰背痛患者除了到上述科室就诊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求治于针灸疗法。西方国家的研究者逐渐意识到用镇痛药对症处理腰背痛,不但医疗费用逐年升高,而且易成瘾,胃肠道反应和男性荷尔蒙减少等副反应越来越值得高度关注。所以,一些国外研究者开始关注针灸治疗腰背痛的疗效以及相关因素[1]。腰背痛的临床调查有助于确定患者的求治原因和疗效影响因素,从而有效地指导腰背痛的治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针灸中心和美国犹他大学疼痛研究中心Ernest Volinn教授合作,于2007年9月―10月对到华西医院针灸科求治的腰背痛患者进行临床调查,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叙述性研究,对符合纳入条件的受试者进行调查。纳入条件:腰骶臀部等解剖部位出现疼痛症状,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症状[2],包括:①非特异性腰背痛:引起疼痛的具体病理部位不能十分肯定,涵盖了腰肌劳损、肌纤维织炎、肌筋膜炎等急慢性腰部病变的各种诊断;②根性腰背痛:又称坐骨神经痛,多数由椎间盘突出引起症状。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20岁、大于64 岁者;②做过背部手术、脊椎骨折、孕妇、脊椎肿瘤、结核等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本研究共纳入了45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40.4±11.1)岁;体质指数22.3±3.0;工作强度4.5±2.5(以0 代表根本不需任何体力,10 代表需要非常强的体力)。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的收集

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相关问卷答案手写填入“腰背痛调查”表格,表格有以下3个部分:①筛查(调查研究前准备):对愿意参与研究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给一个编号;②基线问卷(主要内容见表1);③基线问卷后的48 h电话随访问卷(主要内容见表2)。

所有内容在调查结束后由2位统计员录入Epidate库(问卷电子版)。

2.2 治疗方法

(1)针刺:均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毫针,针长25~40mm,直径0.30mm。操作规范:令患者采取俯卧舒适位,穴位选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昆仑、复溜等,选用毫针双手夹持直刺进针10~35mm左右,采取轻提重插的轻补行针手法,患者以有酸胀感为得气指征,得气后留针,其间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次采取同样轻补手法行针2min左右。留针30min。

(2)灸法:在留针期间,医生用点燃的药物艾条(成都滨江药用灸条生产厂出产),悬灸命门、腰阳关,每穴灸疗均以患者感到穴位皮肤温热舒适为度。每日治疗1次。

本研究观察基线问卷后48 h的初期疗效,所以患者共治疗了1、2次。

2.3 统计学处理

按照Epidate建库(问卷电子版),2位统计员分别录入,导入Excell表,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指标

以治疗前后疼痛、烦恼评分和ODI评价其初期临床疗效。

3.2 结果

(1)45例患者既往3个月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腰背痛的情况

45例患者中,25例(55.6%)接受过中医药疗法,这25例中只有6例接受过1~7次针灸治疗,19例只接受过中药内服或/和外敷治疗。33例(73.3%)接受过西医药治疗,12例(26.7%)只是采取热敷、揉按、叩打等方法缓解腰背痛。

(2)到华西医院针灸科求治的原因

推荐(包括朋友和挂号员)12例( 26.7%),相信中医10例(22.2%),医院品牌6例(13.3%),医生口碑5例(11.1%),为了寻找有效治疗5例(11.1%),希望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只提到症状、无回答各有1例(6.7%),还有4例(8.9%)以上原因都不是。45例患者中有24例(53.3%)其直系家庭成员在过去5 年中接受过针灸治疗。

(3)45例患者治疗前后ODI、疼痛、烦恼、估计帮助评分变化见表3。

表3 45例腰背痛患者治疗前后ODI、疼痛、烦恼、估计帮助评分比较 (x±s)

由表3可见,45例腰背痛患者治疗后ODI、疼痛、烦恼评分有改善(P0.05),说明针灸治疗腰背痛的初期效果与预期效果是一致的。

4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用“下背痛”作为“腰背痛”标准术语,逐渐规范其临床诊断与治疗。但目前无论是在诊断还是在治疗上都存在相当的难度[2]。

从本次的调查可以看出,推荐(包括朋友和挂号员)、相信中医、医院品牌、医生口碑是患者到针灸科求治的主要因素。这说明中医针灸的良好口碑,医院、医生的良好信誉,是患者求治于针灸的主要外在因素。但大多数腰背痛患者(73.3%)首先采用了西医药方法缓解症状,半数患者(55.6%)用了中医药疗法,但这25例中只有6例接受过1~7次针灸。可见,针灸疗法可能受时间、疼痛、就诊方便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在其他治疗效果不佳后,患者往往受亲人、朋友的影响,开始寻求针灸疗法,但往往有部分病人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从笔者的调查还可以看出,针灸治疗腰背痛的初期效果与病人的预期值一致(7.1±1.5,7.2±2.3),这与治疗前后ODI、疼痛和烦恼评分的变化符合。治疗后ODI、疼痛评分和烦恼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

针灸作为一种在国内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医传统疗法,也应该成为世界卫生组织下背痛治疗指南中的一种主流方法,这对提高患者对针灸疗法的认知度,促进中医针灸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有一定意义。探讨患者为什么到针灸科求治、疗效如何,有利于培养针灸工作者宣传针灸疗法、提高针灸技能、创造专业品牌的意识。

关于针灸治疗腰背痛的远期疗效以及疗效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蒋垂刚.近5年SCI源期刊针灸临床治疗腰痛论文分析[J].中国针灸,2007,27(3):225-227.

[2] 查松柏,钟志延.慢性下背痛的鉴别诊断[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10):632-633.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5篇

抑郁症到底有多严重?当你身边的亲友突然传来噩耗,就像罗宾・威廉姆斯那样,失去了生活的希望选择离开人世,这时,我们才发现,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医学科技发展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快速,治疗抑郁症的方法通常无法立竿见影。一直以来,抑郁症研究领域的共识都是使用药物、心理疗法、经颅磁刺激等方式来进行治疗,至少需要数周的时间才能见效,患者病情的改善也是由慢慢发生的量变而引发的质变。但最近,两种值得期待的见效非常快的新疗法被发现,由此带来了科学家对抑郁症起因的再次探索。也许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及电波活动对抑郁症的影响并不像我们之前想的那样,换个思路治疗抑郁症,也许会给更多患者带来新福音。

电磁刺激法

低场强磁刺激(Low Field Magnetic Stimulation)就是其中一种新疗法,它通过第一次临床实验表明,此法可以快速而显著地缓解重度抑郁症患者及两极性抑郁症患者的病情。相关研究由美国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开展,在最近一期的《生物精神病学》上。

此疗法最初是由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的迈克尔・罗翰(Michael Rohan)博士率领的团队发现的,当时他们正在给健康的实验对象进行核磁成像检查,结果却发现了能对抗抑郁的反应。于是,他们制造出第一台低场强磁刺激设备,可向大脑发出低强度、高频率的电磁波。

此疗法与另一种无创疗法“经颅磁刺激”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罗翰博士说:“与经颅磁刺激及电休克疗法相比起来,低场强磁刺激的电磁波能量很低,但是频率很高。”经颅磁刺激的效果不错,使用它的患者中68%的人抑郁症状都有改善,45%的人治疗结束一年后情况仍然很稳定。在低场强磁刺激疗法的第一次临床实验中,参与的63人都是确诊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或两极性抑郁症患者,所有人都服用抗抑郁药6周以上;其中近一半的人接受低场强磁刺激,另一半的人被医生假装进行了刺激;治疗用时20分钟,接受低场强磁刺激的患者的情绪马上有了显著好转,也没有出现副作用。

它的一个很大的缺点是需要频繁治疗,一周五天,一天1个小时,且要持续6周以上。与此相比,口服药物的疗效也不慢了,抗抑郁药吃4~6周也能见效。

新药疗法

第二种疗法是口服药物“克他命(Ketamine)”,它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也很显著,几乎马上就能缓解病情。克他命已是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药物,用处是进行全身麻醉、用作镇静剂或止痛剂。也有些人将它滥用来取乐。

在实验中,10名抑郁症患者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了克他命,最多注射次数是6次。其中9人在第一次注射后病情减轻,但是大部分人3周内就出现了反复,因此这种疗法的长期效果还无法保证。

静脉注射法并不适用于临床实验。今年《生物精神病学》杂志的网络版上曾发表一篇文章称,一些研究人员通过鼻喷雾的方式给抑郁症患者使用了克他命,结果在一个小时内40%的患者病情有所减轻。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6篇

通讯作者:沈文清

【摘要】 目的 观察透针加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透穴刺法加中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患者38例,以7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愈23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结论 透针加中药对顽固性面瘫是一种安全方便、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顽固性面瘫; 针灸疗法; 透穴刺法; 中药疗法; 针药并用

面瘫又称“口僻”,亦称“口眼歪斜”,是临床中医科常见病。多数患者治疗方法得当,常在2个月内完全治愈,如不能治愈者,称为顽固性面瘫。面瘫虽然不会给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但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既给患者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也在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针灸是治疗面瘫的有效疗法,但方法较为单一,临床治愈率并不是很高。综合治疗周围性顽固性面瘫的疗效肯定,已被广泛应用。笔者自2007年10月~2010年1月采用透穴刺法加中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为主,治疗顽固性面瘫38例,获得较理想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部会诊患者,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11~56岁,均为发病后3个月或发病后经过针药等治疗3个月以上未见明显疗效者。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余,有5例为反复发作2~3次。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中面瘫诊断标准[1]。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闭眼、皱额、蹙眉,眼闭合不全,眼有露白,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歪向健侧。耳后可有自发性疼痛及压痛,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耳道疼痛或感觉迟钝及疱疹等。

1.2 治疗方法

1.2.1 透穴刺法:针刺多取手足阳明经为主,采取局部近选与循经远选方法取穴。患侧阳白透鱼腰,人中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颊车透下关,四百透地仓,承浆透地仓;健侧阳白透太阳,太阳透下关,下关透颊车,颊车透地仓,地仓透人中,地仓透承江,合谷(双),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瘀血盛加三阴交(双),血海(双),痰湿盛加丰隆(双)面部诸穴行透穴刺法,针体与皮肤呈15°角,紧贴皮下组织由一穴向另一穴透刺,患部与足三里用补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30 min,中间不行针,7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3 d,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2.2 中药疗法:补阳还五汤加牵正散加减。其组成:黄芪30 g,赤芍、当归、川乌、地龙、丹参各15 g,桃仁、红花、僵蚕、桂枝各10 g,蜈蚣2条,甘草5 g;重者加白附子10 g,全蝎10 g;头痛加白芷10 g,藁本15 g;肝阳上亢黄芪减至15 g,加钩藤12 g,杭菊12 g,石决明30 g,痰盛者加半夏10 g,天竺黄10 g;脾虚者加党参,白术。每日一剂,10剂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颜面对称,面肌功能恢复正常,面瘫症状完全消失;显效: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基本恢复,症状明显好转,额纹、闭目、示齿3项指标中有部分未完全恢复正常;好转: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较前好转,但额纹、闭目、示齿3项指标未恢复正常;无效:经治疗3个疗程,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23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7%。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56岁,右侧面神经麻痹4个月,症见右侧口眼歪斜。右鼓腮不能,漏气,右鼻唇沟变浅,右眼不能闭合,右侧额纹消失,头颅CT未见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胃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时溏。按上法,患侧面部用透穴刺法,平补平泻,足三里,中脘用补法;方药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患者经治疗2个月后治愈。

4 体会

顽固性面瘫多因患病日久或失治误治,致正虚邪恋,瘀阻脉络,筋肉迟缓不收而成。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以阳明经、少阳经为主,以致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经脉失于濡养纵缓不收所致[2]。在治疗中所取各穴针刺多取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如颊车为阳明胃经穴,地仓为阳跷脉、手足阳明之会穴;颧骼为手少阳、太阳之交会穴,迎香为手足阳明之会穴;阳白为足少阳、阳维脉之会,攒助为足太阳经穴,丝竹空为手少阳经穴;鱼腰为经外奇穴,主治目睑下垂,口眼歪斜。所用的手法中,患侧与足三里用补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以达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化瘀通络,纠偏正邪之目的。

透穴刺法即从一穴进针,针尖透达另一穴(多穴),早在《玉龙歌》中就有该法的记载“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透穴刺法既加强两穴之间的经气传导、扩散,又加强经气感应,增强针刺效果,对改善面部的气血运行,激活面神经功能,效果要优于传统针刺法[3,4]。本法适合于各个时期的面瘫,特别是顽固性面瘫久治不愈所造成的面部麻木、感觉迟钝、肌肉无力,此方法可使局部瘀闭之经脉通畅、肌肤舒展。对改善面部歪斜有特殊功效。

对于顽固性面瘫安定期或后期,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入中脉络,面部气血不和而痹阻,治宜祛风通络,养血和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5]。牵正散中具有祛风化痰,通络之功效;补阳还五汤益气固表,活血通络,调和营卫,濡养经脉,提高肌体免疫力,与牵正散配伍使用,相得益彰,效力更大。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不伤正;白附子辛散,祛风化痰;僵蚕、全虫祛风止痉通络;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养血活血通络,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地龙通经活络,起到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该方法使面瘫患者恢复快,且疗程短,疗效好,安全可靠。

临床研究表明,透针加中药的针药并用疗法对顽固性面瘫是一种安全方便、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以两种治疗方法对机体进行双重调节,可大大增强治疗效果,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8.

[2] 徐世祥,刘述昌.医学论文精粹.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3.

[3] 郭明岐,贾志强,张志忠.多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09,4(20):232.

[4] 李珠,陈洪茂.环形针灸术配补阳还五汤加牵正散治疗面瘫118例疗效观察.中国疗养医学,2005,14(5):354-355.

[5] 王延阁,席加进,王延伟.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35例.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6(3):34-35.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7篇

1.1资料来源(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2004年8月的文献题录。(2)《医学论文累积索引・肿瘤分册(19491979)》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手工检索1949年1月~1980年12月的文献题录。(3)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4)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5)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馆藏过刊合订本。

1.2检索式肝肿瘤[展开全部树]/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疗法,中药疗法,中医疗法。

1.3检索结果共检出题录1110条,除去个案报道、单方验方等文章,共检出文献978篇。

1.4分类汇总记录978篇文献中所记录的原发性肝癌中医分型、治法、方剂和中药;将各项目输入MicrosoftExcel2000电子表格;按照我们以往的研究结果[1],将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气滞证、湿证、热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8个类型,将中医治法、方剂和中药按照活血、理气、祛湿、清热、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8个类别进行分类汇总。

2结果

2.1原发性肝癌的中医治法978篇文献中明确记录治法的有201篇,治法共计1130项,由于部分治法无法归类于8个证候,故另外单列扶正、祛邪、止痛、泻下通便、止血这5种治法。分类汇总结果见表1。

表1原发性肝癌中医治法汇总表(略)

Tab1TherapeuticmethodsofTCMforprimarylivercancer

2.2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方剂978篇文献中提及明确方名的有321篇,共列出方名277种,计616项。其中经方、名方384项,占总数的62.33%;自拟方232项,占总数的37.67%。384项经方、名方的分类汇总结果见表2。

这些经方、名方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20种依次排列如下:一贯煎(23)、逍遥散(23)、茵陈蒿汤(20)、四君子汤(19)、龙胆泻肝汤(16)、膈下逐瘀汤(16)、柴胡疏肝散(15)、补中益气汤(15)、小柴胡汤(11)、香砂六君子汤(11)、参苓白术散(9)、茵陈五苓散(8)、六君子汤(8)、血府逐瘀汤(8)、知柏地黄汤(7)、滋水清肝饮(6)、六味地黄丸(6)、黄连解毒汤(6)、四逆散(6)、大黄虫丸(6)。

2.3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中药978篇文献中提及明确中药名的有248篇,共列中药459种,计7075项。分类汇总结果见表3。

表2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经方、名方分类汇总表(略)

Tab2FormulasofTCMforprimarylivercancer

表3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分类汇总表(略)

Tab3HerbsofTCMforprimarylivercancer

我们将文献中出现频次较多的50种药物依次排列如下:茯苓(236)、黄芪(194)、白术(186)、白花蛇舌草(185)、当归(174)、柴胡(173)、党参(170)、丹参(159)、半枝莲(153)、甘草(143)、白芍(142)、莪术(141)、鳖甲(139)、郁金(129)、陈皮(115)、赤芍(105)、茵陈(99)、八月札(85)、三棱(84)、生地黄(82)、薏苡仁(82)、栀子(74)、大黄(73)、枳壳(73)、香附(70)、桃仁(66)、半夏(64)、泽泻(63)、延胡索(61)、猪苓(61)、丹皮(60)、川楝子(58)、山药(57)、厚朴(55)、麦芽(54)、黄芩(53)、蜈蚣(52)、人参(51)、木香(48)、女贞子(48)、枸杞子(47)、红花(47)、山甲片(47)、太子参(47)、蚤休(47)、山楂(47)、鸡内金(46)、麦冬(44)、三七(43)、牡蛎(42)。

3讨论

几十年来,通过辨证论治,中医药在改善肝癌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控制癌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有关肝癌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报道很多,但至目前为止,肝癌的辨证分型仍然不统一。我们从1999年开始对原发性肝癌的证候规范化进行研究,通过归纳中医证候学原理,借鉴国内证候研究的经验和方法,并根据原发性肝癌中医临床实践,确立了从构成证候的核心(基本证候)到复合证候、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思路,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及临床验证等方法,首先制订了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的定性诊断规范,将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候归纳为血瘀证、气滞证、湿证、热证、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8个类型,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这8个证候类型及其定性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的实际[1]。

肝癌的病机,不外乎本虚标实。本虚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者血瘀、气滞、痰湿、热毒。发病之初,多为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日久则气郁化火,湿热内生,致火毒内蕴,血瘀气壅;病至晚期,邪毒耗气伤血,则见肝肾阴虚、生风动血,或见阴阳两虚之证。不同的临床阶段证候表现各不相同,治法方药也有很大的差异。肝癌初起,以疏肝理脾为主,兼顾活血化瘀;癌毒日久,湿热内生,则以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兼以理气健脾;病至晚期,变证丛生,则以滋阴补肾、养血柔肝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理气健脾。正如《医宗必读》所言:“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邪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从研究结果来看,在文献中明确提出的治法,以活血(化瘀)、补气(健脾)、清热(解毒)、理气(舒肝解郁)、滋阴(补肾)、祛湿(利水、化痰)为主,以上六种治法占治法项目总数的89.65%(1013/1130);对应这六种治法的方剂和中药分别占总数的95.57%(367/384)和93.51%(6616/7075)。肝癌病位在肝,其本在脾[2]。肝癌所表现出的湿热、水液、瘀血等病理变化皆可由脾虚气滞发展而来。所以健脾补气、疏肝理气是肝癌治疗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治法。本研究结果显示常用方剂为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为主的健脾补气方剂,及以逍遥散、一贯煎、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为主的疏肝理气方剂。用药方面,茯苓、黄芪、白术、党参是常用的健脾补气药,而柴胡、陈皮、八月札、枳壳、香附、川楝子为常用的疏肝理气药物。在配伍方面健脾补气多兼渗湿,疏肝解郁常伍滋阴,理气散结多配活血。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有肝区刺痛不移、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或红血管痣、舌质紫黯或见瘀斑瘀点、舌下静脉青紫怒张等瘀血的表现,活血化瘀方剂和药物利于疏通经络、消瘀散结,诸如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大黄虫丸等方剂,而莪术、三棱、郁金、赤芍、桃仁等药物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亦十分广泛。中医认为热毒是肿瘤形成的原因之一,临床观察及药理学研究也表明[3],清热解毒药物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和黄连解毒汤为肝癌治疗中常用的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的方剂,而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则为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常用抗癌药物。肝癌晚期,气血耗伤,肝阴亏虚,损及肾阴,出现胁肋隐隐作痛、低热、消瘦、盗汗等症,当滋补肝肾之阴,常用方剂一贯煎、知柏地黄汤、滋水清肝饮、六味地黄丸,常用药物为当归、白芍、鳖甲、生地黄、丹皮。

综合本研究的统计结果,肝癌的治法,以补气健脾、疏肝解郁和活血化瘀为主,兼顾清热解毒、渗湿利水、滋阴补肾,临床选方用药当以此为法。

[参考文献]

1凌昌全,刘庆,李东涛,等.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2):9598.

2花海兵,胡燕姣.中晚期肝癌四大症状皆宜从脾论治[J].浙江中医杂志,1996,31(12):555556.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8篇

90 mm Hg者,均称为高血压。临床上常见原发性高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792,81202630)第一作者:王梓宁,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中医药文献计量分析。E-mail: *通讯作者:张华敏,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药古籍的管理与利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策略研究。E-mail: 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类型[1]。中医学中虽然没有高血压病名,但相关症状可见于“眩晕”、“头痛”等病证中,并且历代医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关于高血压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2]。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目前多数医家治疗眩晕以辨虚实为关键,其次从风、痰、火、虚等方面辨证论治[3]。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4],对CBM里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为该领域研究人员了解研究概况、研究热点及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信息支持[5-6]。1 资料与方法1.1 数据来源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检索源,使用“主题检索”,选取“高血压”为主题词,以“按摩疗法”、“穴位疗法”、“中医病机”、“中药疗法”、“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疗法”和“中医疗法”等为副主题词,进行组配检索,文献年代不限,下载全部题录信息,去重后获得文献3 488篇。1.2 数据处理将导出的文献导入Excel中,以文献的标题进行排序去重;并对文献记录中出现的作者、机构、主题词、发文期刊等进行词频统计,得出高产作者、核心机构、高频主题词以及高载文量期刊等。最后使用MySQL语句,将确定得出的高频主题词进行两两配对,导入Spss19.0进行共词聚类分析,以揭示文献中的研究热点。2 结果对符合条件的3 488篇文献进行统计,得出发表文章在10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8位,发表文献数在10篇及以上的单位有9家,收录文献在40篇及以上的期刊有14种。

表1 CBM数据库中发表高血压相关文献量≥10篇的作者序号 作者 发文数量(篇) 1 段学忠 21 2 李运伦 19 3 邢之华 18 4 唐蜀华 14 5 王崇行 14 6 谭海彦 12 7 邝安 12 8 杨丁友 12 9 孙西庆 1210 蔡昌龙 1111 周端 1112 严灿 1113 刘文军 1114 张臣 1115 徐贵成 1016 符德玉 1017 潘毅 1018 李炜 10合计 2292.1 发文作者分布根据3 488篇文献的作者统计结果显示,来自总医院的段学忠学者以21次的出现次数居于首位,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利用益脉降压流浸膏(胶囊),调节患者血浆内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胰岛素抵抗(IR)和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可以改善老年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的病情[7]。李运伦、邢之华等学者分列发文量的第2、3位。表1为发表文章在10篇及以上的作者统计情况。2.2 发文机构分布经过数据清理后,选取发表文献数在10篇及以上的单位进行发文机构数据分析。其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以23篇文献居于首位。该所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由王崇行和邝安两位学者联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要研究了通过气功锻炼,不仅可以取得降压疗效;并且随着病情的演变,气功锻炼可以调节血浆中环磷腺苷(cAMP)与环磷鸟苷(cGMP)的水平,即随着阴虚症状的改善,cAMP含量趋向降低;随着阳虚症状的改善,cGMP含量趋向降低[8-9]。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总医院分列第2、3位(见表2)。表2 CBM数据库中发表高血压文献≥10篇的机构序号 作者单位 发文数量(篇)1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 232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3 总医院 184 广州中医药大学 145 安徽中医学院 136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37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138 山东中医药大学 139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12合计

1392.3 发文期刊分布经过数据清理后,选取收录文献在40篇及以上的14种期刊,共收录文献768篇。其中,《中医杂志》以收录79篇文献居于首位,《新中医》和《陕西中医》以73篇文献并列第二(见表3)。2.4 高频主题词统计最后,将出现的所有主题词进行清理后,将不同领域排名前10位的主题词及词频统计如下(见表4)。表3 CBM数据库中发表高血压文献≥40篇的期刊序号 来源期刊 发文数量(篇) 1 中医杂志

79 2 新中医

73 3 陕西中医

73 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61 5 河南中医

55 6 辽宁中医杂志

55 7 四川中医

52 8 山东中医杂志

51 9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4910 吉林中医药

4911 上海中医药杂志

471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4213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4114 中国针灸

41合计

768最后,将前两类高频主题词经过转换,导入Spss19.0中进行共词聚类,以揭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热点。结果见图1。聚类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文献已经形成了4个主要的研究集合:①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常使用天麻钩藤饮来治疗;②常用的降压西药有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等;③在治疗妊娠高血压中,常合用川芎和丹参;④葛根可以调节血浆中NO和血管紧张素水平,从而在控制血压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3 讨论CBM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研制的综合性医学文献数据库。具有收录范围广,数据规范,以及检索方式灵活,并与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具有良好兼容性等特点,是目前检索国内生物医学文献最权威的文摘型数据库。从发文数量和发文机构中可以看出,高血压是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热点之一,这与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并易诱发其他相关疾病有关。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山东、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这些地区人口稠密,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多;二是这些地区的中医药科研实力较强,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出了相关的病因病机依据,以及治疗药物和方法。从对主题词的聚类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作用机制的阐明,以及其可能诱发的相关疾病等方面。其中天麻钩藤饮通过表4 CBM数据库中高血压高频主题词统计表分类 高频主题词 频次疾病名或治法 高血压(A1) 4 491 活血(A2) 219 肝阳上亢(A3) 121 妊娠并发症,心血管(A4) 102 高脂血症(A5) 98 冠状动脉疾病(A6) 88 肥大,左心室(A7) 88 血瘀(A8) 77 阴虚阳亢(A9) 61 痰湿阻肺(A10) 61中药及有效成分研究 内皮缩血管肽类(A11) 203 一氧化氮(A12) 78 丹参(A13) 75 天麻钩藤饮(A14) 69 卡托普利(A15) 61 硝苯地平(A16) 52 针刺疗法(A17) 48 钩藤(A18) 48 血管紧张素Ⅱ(A19) 46 葛根(A20) 46 川芎(A21) 46其他相关概念 降压剂(中药) 317 随机对照试验 252 大鼠 203 汤剂 189 辨证论治 187 血压 186 治疗结果 171 胶囊 135 综述 113 抗高血压药 105改善血管中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具有一定的疗效[10]。此外,高血压会对心血管功能造成损害,使得心肌细胞中钙离子含量增加,引起左心室肥厚。而活血祛痰、痰瘀同治的方法可以通过降低血压和心肌中钙离子含量,改善细胞组织中氧自由基代谢紊乱。有效逆转高血压造成的心肌肥厚[11-12]。单味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丹参、川芎、葛根的有效成分研究,通过改善血管中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修复受损心肌细胞,调节血流变等,起到调节控制血压的功效[13]。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在临床上根据头痛的性质分为:阴虚阳亢头痛、瘀血头痛 、肝气上逆头痛、阴虚火旺头痛。根据不同证型的特点加以辨证治疗。

Class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o Headache Syndrome. Li Ying.Count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Ningnan 615400, Liangshan, Sichuan, China.

【Abstract】The headache i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may occur alone, or in a variety of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 On the clinical headaches are divided into: yin asthenia yang resist headaches、congestion headache、upward invasion of liver headache、asthenic yin causing excessive pyrexia headache。Use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on the different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Headache,Differential Treatment,Chinese Medicine Curative Effect,Prescription Treatment

1 阴虚阳亢头痛

主要表现:头痛且胀,多头顶痛为著,眩晕。伴有腰膝酸软,心烦、急躁易怒、夜寐不宁、甚或则恶心欲呕,或兼有胁肋胀。舌质正常或偏红,舌苔薄黄,脉弦或弦细。

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佐以止痛。

药用生赭石30克,怀牛膝30克,生杭芍20克,生龟板25克,生石决25克,生龙骨25克,生牡蛎25克(以上先煎),寄生20克,杜仲炭20克,天麻10克,15克,牛蒡子20克,水煎服,每日3次。

按:肝肾母子相生,且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肾阴不足,木少滋荣,风阳升动、循经上扰清空所致是证。故以龟板、寄生、怀牛膝、白芍、杜仲炭、滋补肝肾以潜阳;生石决、生龙牡、生赭石、天麻,重镇平阳以熄风;、牛蒡子止头痛。诸药合用,肝肾阴复,肝

阳潜藏,头痛得愈。

2 瘀血头痛

主要表现:头痛有定处,经久不愈,舌质正常或暗青,舌下系带青紫,脉涩。

治宜活血通络止痛。方用川芎丹参饮加减。

药用:川芎15克,丹参20克,全蝎5克,蜈蚣2条,益母草15克,玄胡20克,15克,牛蒡子20克,水煎服,每日3次。

按:遵久病入络之古训,宗王清任通窍活血汤旨意,自拟丹参饮。其中,川芎、丹参、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据现代药理研究,川芎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血循环及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且能通过血脑屏障,在脑干分布较多,丹参对改善微循环、加快微循环血流量有明显而肯定的效果,故为主药而命其方;全蝎、蜈蚣通止痛,尤对顽固性头痛有良好的通络止痛功效;益母草活血祛瘀;玄胡活血行气止痛,尤其止痛效果显著,作用部位较广泛;、牛蒡子止头痛。诸药相伍,则瘀血得化,脉络得通,头痛可止。

3 肝气上逆头痛

主要表现:头痛略胀,疼痛每因气郁恼怒等情志变化而增减。伴有胸胁胀闷,时太息,性情急燥易怒,舌苔薄黄,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降逆止痛。方用柴胡舒肝汤化裁。

药用:柴胡15克,白芍15克,香附15克,枳壳15克,川芎10克,生赭石25克,怀牛膝20克,青皮15克,川楝子10克,15克,牛蒡子2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3次。

按: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升主动,情志调节功能与肝气关系密切,且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气为血之帅。肝脉贯膈,布胁肋,上达巅顶。暴怒伤肝,疏泄失常,肝气上逆,血随于上,而发头痛。故以柴胡疏肝汤疏肝理气,加生赭石、怀牛膝重镇降逆,引血下行;苔薄微黄,是气郁化火之象,故加川楝子以清肝热;青皮疏肝理气;、牛蒡子止头痛。合之,使气血调达,归于和平而痛即止。

4 阴虚火旺头痛

主要表现:头痛且晕,面红是而烘热。伴有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舌偏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数。

治宜滋阴降火,潜阳熄风止痛。杞菊地黄汤合镇压肝熄风汤化裁。

药用:熟地25克,山茱萸20克,枸杞20克,炙龟板25克,白芍20克,怀牛膝15克,生石决2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15克,牛蒡子20克。水煎服,每日3次。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10篇

早期发现

发现乳腺癌的方法主要有自我检查、临床检查、B超和钼靶X线检查。

自我检查作为一项患者自己发现异常的方法,优点是经济、便捷、很少受时间限制。

临床检查是医生对的体格检查,更为专业。

B超检查经济简便,对患者无痛苦、无损伤、无辐射、可反复进行,适用于任何年龄,尤其哺乳、妊娠期妇女;能较好地显示出肿块的位置、形态、结构、性质等情况;同时还可以观察腋下、锁骨上窝是否有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提高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为早期发现乳腺癌提供了敏感的检查手段。但对微小肿块、特殊型乳腺癌(如炎性乳腺癌)的诊断有一定困难,对细小钙化灶显示不清楚。

钼靶X线检查不但可以发现早期乳腺癌,而且还能发现临床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以微小钙化灶为特征的乳腺癌。但是由于钼靶检查有放射线直接暴露的风险,不宜过多做此检查,特别对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不适合。

合理的检查方法:每月月经结束1周内进行一次乳腺自我检查,每半年到医院进行一次常规的临床检查和B超检查,对于45岁以上的妇女,每1~2年进行1次钼靶摄片。

中医药疗法有何优势

在乳腺良性疾病中,发现非增生性病变并不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而增生性病变发生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较高,尤其伴有小叶或导管不典型增生者。所以应积极治疗增生性乳腺病,降低癌变的可能。西医治疗主要是激素治疗,如三苯氧胺,副作用大,而无明显副作用的中医药在治疗乳腺增生病方面有充分的优势,可缓解乳痛,消除肿块,减少乳腺癌的发生。

西医在诊断乳腺癌、清除癌灶以争取根治方面有优势,但也存在手术及放化疗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造成机体的气血耗伤,脏腑功能失调。而中医药疗法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在祛邪抗癌的同时,扶助正气,改善机体内环境,减轻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减少乳腺癌的复发转移,使乳腺癌患者有更好的生存质量。由此可见,中医与西医在治疗方法上各有优势和不足,取中西医之长相结合,互补其短。

目前已经证实了中医药在乳腺癌术后的临床应用,作用稳定,副作用小,疗效肯定。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国家名老中医陆德铭、唐汉钧教授为首的中医师专业队伍,在治疗乳腺癌术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期宜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宜扶正祛邪同时兼顾;晚期宜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强调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攻补兼施。

如何进行生活调摄

首先,乳腺癌患者饮食不应过于禁忌,宜多样化平衡饮食。忌食鸡、甲鱼、黄鳝、花粉、蛋白粉、蜂皇浆、胎盘、西洋参、女性保健品、蛤士蟆油等;不要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如肥肉、乳酪、奶油等;戒绝烟酒。

失去一侧的,为了消除因切除后胸部不平衡所引起的肩部肌肉酸痛等症状,可行重建术,或者配戴假乳,患侧选用与健侧大致相等重量的填充物以保持体形美。注意术后患肢的保护,不在患肢抽血、静脉注射;不提重物;避免患肢皮肤破损及感染。

适度恢复工作,从中得到快乐,对进一步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一般在手术1年之后,病情相对稳定,可以恢复工作,但不要勉强,要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避免过度疲劳,可从半日开始,逐渐适应。

乳腺癌术后,患者由于长期治疗的经济负担、肢体活动障碍、对癌症的恐惧、失去的自卑,影响到工作生活、夫妻感情、社会交往,可导致严重的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的症状会引起免疫系统和内分泌失调,导致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因此,术后康复期,不仅应注重身体上的调治,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调治。通过咨询乳腺科专科医师,正确认识乳腺癌相关知识,勿因自己片面的认识,造成不良心理反应;与病友交流,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与家人好好交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获得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减少孤独无助感;运用心理治疗技术,如音乐、锻炼、放松训练,建构健康的生活理念。一旦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乳腺癌的预防

1.一旦发现自己患有纤维囊性乳腺病,就应立即治疗,不要拖延治疗的时机。

2.对于授乳期的妇女,在每次授乳的时候,应尽可能多地排出乳汁,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分泌乳汁,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上一次分泌的乳汁在内滞留的时间。

3.减少酒量和戒酒。一些西方国家研究证明,有饮酒习惯的妇女比不饮酒的妇女易发生乳腺癌。

4.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除了坚持自我查体,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较全面的检查。

5.新加坡研究人员最近发现,红苹果和红辣椒等“红皮”水果和蔬菜对乳腺癌等肿瘤疾病有防治作用。新加坡国家癌症中心的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红皮”瓜果蔬菜中所含的某些植物化学成分,可以有效遏制肿瘤细胞中蛋白质的生长,同时还能降低肿瘤细胞对雌激素的反应能力。研究人员称,除了红苹果和红辣椒,洋葱、紫葡萄等也含有该植物化学成分。该成分对前列腺癌和其他癌症也有抑制作用。

哪些人易患乳腺癌

乳腺癌发生与体内激素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影响女性内分泌,易发生乳腺癌的因素主要有:患乳腺增生病;月经初潮年龄在12岁以前或停经在55岁以后;第一次生育年龄大于30岁和不生育;反复人工流产;没有哺乳史;应用雌激素以控制更年期症状;饮酒;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绝经后体重超重的等。

此外,精神因素及乳腺癌家庭史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刘胜,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中医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及乳腺病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曙光计划、曙光跟踪计划资助者、上海市医苑新星、上海市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对象、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主编、副主编著作6部,40余篇。

上一篇:烟草营销范文 下一篇:蓄水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