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选择
我是福建省漳州市人,2001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大学时代的我,一心只想做个好医生,所以1998年大专毕业后我选择继续读三年“专升本”。由于家中生意上的变故,本科期间我连学费和住宿费都交不起,所幸当时有辅导员帮助,费用可以暂欠。为了生计,这三年我边上学,边打工,做过家教,做过DM单派发员,最难忘的是我还几次充当了学校制药厂的“小白鼠”,让别人一天从我胳膊上抽10次血……
毕业前一年,同学介绍我到一家部队医院上班,听说能包吃包住,一个月还有300块钱,我激动得一夜未眠。在这家医院,我学到很多专业技术知识,记得那天第一次独自上夜班,凌晨来了一个满头鲜血的病人,我给他缝了10针,不过是用一直颤抖的双手完成的……临近毕业,医院来了一位患骨肉瘤(骨痛)的小女孩,因为家境贫寒,无力负担治疗费,医院几次催他们离院。我痛恨医院的无情,也一直鼓励她,经常给她讲一些名人成功的故事。我听说即使在美国,经济状况不错的骨肉瘤患者也很难活过5年,她的离去,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医生的无奈与无能。
2001年毕业后,我没有去医院开始第一份工作,而是去了厦门一家国营火药房当营业员,一个月800元钱。很多同事都笑我,父母也很不理解,他们认为我应该选择一个崇高的职业,应该去大医院上班。
三进三出
初来乍到
在这家国营大药房,我从擦玻璃和擦货架开始做起,每天抄一些药品数据回家背,有时候边走边背,一个月后,我闭着眼睛就能说出100多种药品的品名、价格、功效和禁忌症。我逐渐体会到中国医药零售业发展的滞后,也开始学习国外医药零售的运作模式,并向店经理提议,希望将一些当时的先进理念加以修改和应用,比如,实行会员制,为顾客提供免费测血糖、量血压等增值服务,当时这位经理觉得有些天方夜谭。
但有一个建议很快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开架式销售”。在2001年,这家药房不仅是厦门首家,也是福建省第一家实行开架式销售的大药房。不到7个月,我就被提升为总店经理,本以为可以大干一场,没想到此后这家国营大药房就开始改制,新总经理上任,我被提升为连锁部经理。但是新任总经理对零售并不太懂,在重要岗位上唯亲是任,不久整个公司就人心惶惶。
2002年2月我辞掉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来到广东中山,因为不会讲粤语,那里的公司不要我。于是我又向海南省进军,去一些大的连锁公司应聘店长,都被一一谢绝,在海口市的4个月里,我面试的单位至少有100家,多数以失败告终。
知遇之恩
当生计无法保障时,我回到福州市,在这里似乎找到了家的感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醒目的招聘广告,标题写着“福建省首家大型仓储式医药零售大卖场即将隆重开幕”。我兴奋不已,连忙寄了求职信,不到一周他们就通知我去面试。
这家公司是香港开办的,也就是后来的“惠好医药”,说实话,我从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医药超市,“惠好”的高层们也没有太大把握开这样的大店,他们曾经在上海开过大卖场,经营“惠好”的基本理念将全部照搬大卖场,但对于商品陈列,他们就没经验了。作为首任店长,这样的任务自然落在我身上,我当时也不懂依据关联症状、顾客心理进行陈列,只是参照药品分类原则和按功能性陈列。
经过3个多月筹备,2002年11月,这家1500平方米的福建省首家最大型敞开式药店终于开业了,开业那天人山人海,我第一次体会到“卖药也能这么夸张”,此后每天的业绩都在20万以上,一个月后平均也有15万。2003年我被派到福建闽北地区筹备“惠好”的第一个分公司,总部设在福建南平市,我担任地区总经理,这里的第一家店面同样是1500平方米,开业的成功让我有了“第二次创业”的感觉。
艰难选择
2003年底,有朋友多次邀请我回厦门筹办厦门好又惠医药商场,当时听说这家店是美信医药国际连锁全球最大的店(1400平方米)。我很喜欢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何况又能接受美信深圳总部的系统培训,思虑再三,我不得不作出一个痛苦的选择――离开“惠好”这家培养我的公司,开始接受美信深圳总部的全程培训。回到厦门后我吸取“惠好医药”和“美信”的先进经验,结合厦门地区特点,编写了几万字的《营运手册》,为好又惠医药商场在厦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这家店也成为当时厦门医药行业争相学习的“模范店”。
然而,我担任商场营运总监还不到一年,这里的股东开始发生矛盾。2004年11月,多位股东彻底分裂,很多承诺自然也无法兑现,12月我正式辞职。
步入职业经理人
反思过去
那时候,我已经开始总结医药零售业发展的一些规律,并报读在职MBA。我发现,一个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要克服浮躁,保持成熟的职业心态,较好地把工作热情和务实作风结合起来;其二,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努力达到职业道德和专业规范的要求;其三,是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能够把教育培训和职业经验恰如其分地发挥在职业过程中。
从2005年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医药零售的路应该怎么走,中国医药零售究竟路在何方?
尝试与困惑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加盟了一家全国知名的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HN大药房,不久就被派驻河南公司任营运总监。为了首次尝试应用与其他省公司不同的考核方案,我多次与部门经理沟通,也几次深入门店与员工和店长交流,尝试用KPI指标来考核激励门店与部门。对于门店,我设计了几个重点指标:营业额、毛利额、经营费用和库存周转天数等,由于这些指标都是跟门店课长和店长商定的,所以也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执行,不到3个月河南公司整体毛利比去年同期增长10%。
2005年10月,HN大药房全国管理机构来了位新总裁,他是台湾某大学MBA讲师,曾经是中国“好又多”的创办人之一。当年12月我有幸成为他的助手,在他的指导下我深刻体会到企业标准化和职业化的重要性。2006年2月,我把他的一些运作思路带到广东公司作试点,实践证明这是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
HN大药房在业内被认为是创造“神话”的企业,曾经连续两年荣膺全同销售量冠军。但这样的企业
同样遭遇了发展的困惑――2005年在全国开的十几家大卖场多数以“亏本”告终,甚至还关了儿家门店。但公司决策者认为:2005年放慢发展步伐,并通过各项整合可以使整个集团有一个质的飞跃。尽管整个集团毛利率的确有所提升,可是截至2006年5月,绝大多数门店的业绩还是在下降,尤其是客单数在迅速下滑,高管离职率也有升无降。
其实,2006年初我已经总结出一套方案,或许可以改善HN大药房的发展瓶颈(2006年11月我将这些理念在厦门作初步试点时就取得了一些成就)。事实上,经过4年的快速发展,整个医药零售行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的整体战略也该随之改变。企业这时可以考虑整合健康相关行业和中医学院的一些成果,尝试新项目的开发――向弘扬和发展中医中药文化精粹的方向发展,集中打造以食疗、营养、体检和中医康复为一体的大型健康广场。也许我在集团内还比较“位卑”,一切努力皆是徒劳,HN大药房复杂化的流程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作风都让我压抑得无法透气。
回家
就在此时,重组后的厦门美信好又惠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的老板多次联系我,希望我回去施展身手,共同做大。我终于离开HN大药房,回到了家乡,这时久压在心中的石头终于不见了。2006年5月底,我被任命为厦门美信好又惠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和厦门美好医药有限公司(物流公司)总经理,接管后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并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我从全国各地招聘部门经理,开始实行职业经理人管理,部门经理和店长没有一个是股东或我的亲戚。
2006年是公司“大整合”的一年,我们整合了美信医药国际连锁、HN大药房、海王星辰和福建“惠好”等4家优秀企业的成果,结合好又惠3年的营运经验以及厦门地区的特点,总结出我们企业特有的管理体系和营运手册。截至2006年12月,好又惠的所有门店全面盈利,年毛利额比上年增长58%,经营费用下降48%。2007年4月有4家门店开始装修,预计到12月将在厦门再开10家,其中一家将是福建省规模最大(2000平方米),预计零售额也将是厦门第一。
我希望在公司做大做强的同时,能够帮助更多的医药零售企业走出困惑。我们目前正在计划成立厦门美好医药企业(中国)管理有限公司,定位于帮助医药零售企业进行诊断、管理和资源整合,同时也准备成立店长、职业经理人培训学校,希望能为中国医药零售业培养出一些实用型人才。
回首职涯
看完我的经历,很多同行会有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觉得药店职业经理人并不好做,专业人才市场处于混沌之中,缺乏最基本的流动性、规范性和诚信保障;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药店职业经理人,是否也存在眼高手低、意气用事和过高的心理预期?很多人也会问我,在短短5年的从业时间里是怎样从一个不懂零售的人做到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呢?
首先,中国医药零售业犹如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更像个接受能力强又容易冲动的少年。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职业经理人的日子能好过吗?要么忍气吞声,听天由命,运气好的话还可能成功;要么继续寻找新的东家――职业经理人离开了东家就像断了奶的孩子,但有时新东家未必会比老东家好到哪里。
其次,中国医药零售业的迅速发展来源于政策开放与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而这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多数出身“草根”或是“半路出家”,他们骨子里最信任的人并非职业经理人。只有变换角色,低调处世,把工作热情和务实作风相结合,也许才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和重用。在美信好又惠任总经理,刚开始老板同样也会监督我,但是当我改变浮躁的心态,处处为公司考虑的时候,就是老板开始放手让我充分发挥的时候。
2001年到2006年,从营业员到总经理,从厦门到河南,从国营小公司到大型医药连锁企业,5年中,每到一家公司我带去的都是与众不同的新东西――我从不喜欢做与人雷同的事情,所以每到一处我都努力地学习、工作,把这家公司最好的东西迅速吸收然后应用和创新。当没有发展空间的时候,我会换一家更好的公司上班,做更高级别的职务,这是我30岁前的职业规划。这些年,我浮躁过、失败过、痛苦过,但所幸我还很年轻。每次遇到挫折,我都会总结得与失;每做错一件事情,我就会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详细总结,提醒自己不能重复犯错。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社会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53-04
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日益推进,福建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人才匮乏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给福建省医药类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相互促进。到2015年,实现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与年培训规模大体相当,把高职院校建成区域、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应用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作为医药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医药成人教育如何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提升成人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2005年由福建医药学校独立升格的公办高职院校,隶属于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学校在1985年就设立了成人函授部,开办成人中专函授教育;1997年起与福建经济干部管理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联办了大专函授;随着海西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医药人才提出大量需求,2008年开始自办成人大专函授教育,并与沈阳药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联办成人本科函授教育。学院不断拓展成人教育服务功能,服务海西生物医药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着很多影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成人教育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成人教育极大的发展空间,但社会上仍把成人教育看作“次等教育”、“二流教育”,许多省份包含福建省在内的成人函授教育均没有给予生均财政补贴,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为此,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有限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用于应对不断扩张的全日制办学,而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高职院校的“副业”,在教育资源配置、硬件设施投入和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成人教育开发教育培训项目、拓展培训教学点、招生改革等后继乏力,影响了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
(二)非学历培训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基本上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包括高职专科函授,与本科院校合作的专、本科函授和网络教育等,职业准入培训、岗位职业能力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仅占很小的比重。近几年来,福建省医药类高职院校能为社会提供的非学历培训项目,基本上是与社会劳动保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合作开展的职业准入培训,如职业技能鉴定等,在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开发创新培训项目方面缺少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导致有限的岗位职业能力培训项目对社会从业人员吸引力差,社会反映冷淡。一些实用性强、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如执业药师资格培训、“qa、qc”等质量控制人员资格培训等,大多数由政府职能部门直接提供给社会;国家计划安排的“三农”培训工程,如中药栽培技术、中药加工技术等,由于管理体制、利益驱动等种种原因,高职院校难以拿到此类培训项目;高层次培训项目,如“职业经理人培训”等因缺乏品牌实力,难以与区域本科院校抗衡;而为企业、为“三农”服务量身定做的培训项目由于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效益难以立竿见影,高职院校主动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所以,非学历培训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
(三)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一是高职成人教育的计划下达和招生录取都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由政府职能部门下达,招生由省级招生部门负责。高职院校在成人教育专业设置、自主招生、教学点设置等方面还依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全方位政策扶持和指导。二是当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也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蓝本,教学模式与知识结构没有突出“成人
、“职后”、“应用”的特点,总体上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导致成人教育学制刚性、教材匮乏、内容空泛、方法陈旧,教师在有限的面授时间中满堂灌输,重知识理论传授、轻能力培养,实践性、职业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成人职业发展的需求,无法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都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办学理念,构建现代成人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辐射能力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平台之一,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办学活力的重要体现。高职成人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效益、办出活力,学校的决策层和职能部门必须创新成人教育办学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变单一的学历补偿教育模式,拓展发展空间,将成人教育纳入学校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在资源配置、硬件投入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统一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具体计划,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让成教学员享受到高职院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优质的管理服务。基于这种认识,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海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面向农村、行业和企业培训为重点,坚持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主动为海西生物医药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构建“技术培训+学历教育”的多元化成人教育体系,把成人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大力推进“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的建设。
(二)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成人教育办学质量
推进管理模式创新成人教育本身是一个多样化、开放性的教育体系,具有业余性、分散性、自主性、自学性的特点。福建省医药行业成人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分布在“三品一械”的生产、检验、流通部门,脱岗学习时间有限,工学矛盾突出。这就要求医药类高职院校在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兼顾成人教育的特点,充分考虑在职人员学习时间的特殊要求,采取灵活多变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采用个别辅导、集中面授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现场答疑与网络教学配合等教学方式,确保成人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推进学制管理创新,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学分银行”等举措,适应成人学习特点,满足成人学习需求,确保成人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还要进一步改革成人教育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相结合;对于专业技能性考核应提倡现场操作的考核方式,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技能操作;在评价人员构成上,除授课教师外,还应包括成人学员的领导以及同行职工代表等,突出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一是要根据海西生物医药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充分利用与台湾地区的“五源”优势,引进台湾高职院校营养保健、运动康复、美容保健等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成人教育示范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二是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要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使其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实用性等特点。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本专业最新成果、能使成人增长岗位核心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能。三是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技能鉴定融合,依托学校或者地方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如中药专业的成教生毕业时获得中药调剂员证书、医药商品购销员证书等。四是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解决成人学习中的路途距离问题和工学矛盾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和视频,建立网络学习平台,通过e-mail进行教与学互动;通过网络“bbs”平台发贴交流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联络;通过“qq群”对话等方式进行实时咨询与辅导。五是加大教材建设。组织行业企业、学校中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根据行业特点,渗透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编写出具有地方特色、符合高职成人教育要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教教材。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应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一是规范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管理队伍建
设,建立一支熟悉成人教学规律、乐于奉献的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建立一支既精通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学历教育、非学历技能培训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成人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三)构建多元模式,提高成人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要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改革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构建符合成人特点和适应社会岗位层次多元化需要、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模式。这是高职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出路。
实施联合办学战略,开展学历教育工作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断进入各就业岗位,给社会人员带来了提高学历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只有向更高学历层次发展,才能满足社会成员对于继续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必须照顾本区域中小企业初、中级人才学历偏低的问题,想方设法拓展办学思路,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构建成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为此,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不仅积极探索与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或校际联合开展“3+2+2”(三年制高职+两年本科+两年硕士)培养专业硕士试点,还进一步加强与台湾高职院校的合作交流,探索与海外院校、教育机构开展联合办学新模式。
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网络高职院校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就必须着力构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的开放式培训体系,建立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服务网络。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在福州保健品化妆品检测中心、厦门生物制药中心工业园区等大中型企业举办教学点(培训中心),组建行业继续教育中心,实行“送教进厂”;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充分借助“政行校企”合作平台,与国家部委和行业协会、学会合作,引进行业企业急需的职业资格考证培训,进行“订单式”非学历培训,如连锁药店店长培训、车间工段长培训等;加强与省内外生物医药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共建融实践教学、产品生产、社会服务与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托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为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如质量管理人培训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化学检验工等职业技能鉴定。
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提升,农村转移就业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日渐突出。高职院校要积极投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使高职成人教育直接进入为“三农”服务的大市场。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与柘荣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培养中高职药学技能人才的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与“中国太子参之乡”柘荣县政府合作,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太子参栽培实用技术培训”、“太子参遗传育种技术培训”、“贮藏与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让农民掌握中草药植物引种栽培、育种,中草药销售与管理,技术开发推广等。以农民为中心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武夷山齐云峰自然博物园合作组建中药实训基地,集科研、科普、教学、旅游、休闲、养生保健于一体的药用植物博览园,为农民工转移就业开展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训,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开展有社区特色的专题培训高职院校要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参与到社区服务,把高职强项延伸到整个社会。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社区卫生院、养老院、社区活动中心等为平台开展中草药真伪鉴别培训、药物的配伍禁忌培训、合理使用抗生素培训、科学选择保健品培训、药妆知识培训、运动康复保健培训等活动,深受社会好评。
开展对口院校支援培训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双师型”师资队伍优势,利用学院的教学设备、设施,定期通过交流研讨、举办师资培训班、共享网络资源等方式开展对口院校支流活动。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通过对口院校支援,为新疆昌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福建工贸学校、柘荣职业技术学校等职业院校培训教师,培养学生,促进区域医药类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
(四)创新管理体制,实现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
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和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立教育培训现代管理体系的项目开发流程:(1)开展市场调研,形成调研报告。(2)了解潜在学员或拟招生对象,甚至学员所在单位对培训的需求和要求,确定培训目标。(3)制定培训项目策划书和实施方案。(4)实施教育培训与教学活动。(5)进行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了解学员的反馈信息、意见及建议。(6)对教育培训项目进行总结和持续改进。转变以往成人教育的办学思路,变成主动适应和满足学员及相关利益方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保证成人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教育培训项目对学员及所在组织产生的效益。
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管理制度,梳理各项管理流程,制定各项工作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做到培训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成人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规模和质量。
建立合理、科学、执行流畅的内部管理激励机制,尤其在新开发项目上给予灵活的机制和优惠的政策,鼓励教学系部参与开拓新项目,在统筹兼顾下,充分调动学院各部门和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院校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院校机构设置的实际,对各职能部门进行优化资源调配,提高成人教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在目前形势下面临着种种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加强内涵建设,拓展成人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必将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超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和策略[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123-125.
[2]旭仁其木格.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60-62.
[3]李寿和.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22-23.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