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04 18:35:25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73-02

研究生招生之阶处于整个研究生培养大厦的入口。研究生招生历来倚重宣传,高校与考生之间的联系常常由此发端并逐步深入。好的招生宣传,应该能够充分展示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明显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因此,如何采用多样、高效的宣传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招生宣传模式,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

1 现有的主要招生举措

目前,国内外研究生招生宣传的主要策略有国家层面的高校信息会,就业情况展示,师生专题报告,招生指南手册,对外开放日(如俄罗斯),向生源单位定时寄发招生简章等招生宣传资料,实地宣讲,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微信等新兴平台展开宣传,通过高校宣传视频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等[1]。国内外通过类似上述持之以恒的举措,对高校招生宣传策略做了有益探索,制订了内容丰富的宣传方案。

实践证明,招生宣传方法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研究生的报考人数[2],但是并没有注重宣传的持续性和经常性,宣传重点不突出[3]。

2 系统总结历年经验,创新研究生招生宣传模式

研究生招生工作集中于特定的时间段[4],因此,招生宣传工作要务实、求成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更新招生宣传策略。如通过对近几年报考生源状况系统分析,归纳招生宣传产生的实际效应,扬长避短,对产生效果好的招生宣传要加以推行,对产生效果较小的方法、措施要及时改进;通过对近几年录取生源状况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对于下年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的指导意见,然后反复比照招生宣传材料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内在对应联系,找出历年宣传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优点,扬长去短,不断完善宣传工作,从而切实增强招生宣传的效果。

3 建立全方位的研究招生宣传模式,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也为高校学科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科发展了,导师的国际国内知名度会随之提高,对考生的吸引力会进一步加强,如此一来,研究生招录工作将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趋优走强,毫无疑义地将使研究生生源质量得以提高。高校广泛开拓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增强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稳步建成招生宣传长效机制,既扩大生源数量,又力保生源质量,做到两者兼顾。同时,虽然研究生招生是有时间性的,但是研究生招生宣传不应该受此局限,不应该仅是“临时抱佛脚”,而应该做到时间轴线上的常年宣传、长期宣传,人力投入上的全员宣传,逐步建立起一个纵横有机交织、结构立体多元呈现的全方位全新宣传模式,如图1所示。

纵向宣传 纵向宣传是指高校充分发挥各级各层次的人力资源力量,鼓动校招生部门、二级学院、研究生导师和在校大学生等层面的主人翁责任感,形成校、院、系、师、生五级宣传联动模式。尤其是着重调动院、系、师、生的集体力量,上下联动,形成研究生招生宣传的强大力量和良好氛围。同时重视校友工作,建立畅通的、高效的、高质的校友链,尽量发挥校友能力,往届生在校生人人争当宣传员,多渠道地进行招生宣传工作。

横向宣传 横向宣传是指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及时提供高校招生信息,如电视媒介、新兴网络等,善打组合拳,充分展示学科特色、就业情况和研究生奖助体系等,使学生家长及学生及时获取招生信息。通过导师或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前往外出讲学等机会,大力介绍和推广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以此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立体宣传 立体宣传是指竭尽全力,为考生家长及考生本人提供全方位招生相关信息以及高水平的招生宣传服务工作,促使高校美誉流传,声誉日隆。开展QQ或者微信咨询,为广大考生答疑,始终坚持以考生为本的理念,提高服务意识,通过人文关怀,着眼招生宣传的长期性,彰显学校的学科和人文特色,使考生及家长更多地了解和认同高校文化氛围,从而提高本校保研学生就读力度,同时吸引校内外优秀生源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

4 研究生招生宣传对策

高校要将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紧迫性和竞争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勇探宣传策略,获取更佳研究生招生宣传效果,争取到更多、更为优质的研究生生源。

早安排、早准备,逐步做到宣传的潜移默化 在日益激烈的生源争夺赛中,高校应主动出击,尽早完成招生宣传方案,编制招生宣传材料。同时,注重研究生招生宣传的持续性和经常性,尤其注重最佳的研究生宣传时间,可常年多地开展连续不间断的宣传,采取灵活和生动的宣传方式,这样更有利于达到研究生招生宣传的预期效果,建立研究生招生宣传的长效机制。同时,每年的推荐免试研究生阶段,主动搭建校际推免生交流平台,吸引校外推免生保送本校。

进行调查分析,制订合理的招生宣传方案 面对形形的考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分析考生择校的思维模式,得出其看重的信息方面,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招生宣传;掌握考生报考研究生的初衷及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期望,有的放矢,据实、灵活地制定和实施招生宣传策略。

“请进来”和“走出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通过暑假夏令营活动让考生深入了解学校建设、科研实力、导师队伍、人才培养、研招政策和就业等方面的信息[5],留住本校优秀生源和吸引校外优秀学生。通过学科交流为平台,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充分调动学院和学科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招生宣传,与考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使招生宣传深入相关院校的本科生中,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保持逐年扩大态势,生源数量却逐年减少,这就必然导致高校间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研究生质量首在生源质量。扩大生源离不开招生宣传,提升生源质量更是离不开优质的招生宣传模式。通过创新研究生招生宣传模式,建立横向、纵向及立体的全方位宣传模式,注重宣传的持续性,以期达到扩大生源并有效提升其质量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玉芳,刘浩.多学科视角下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4(1):39-42.

[2]李远颂,张银东,朱国鹏,等.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生源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373-379.

[3]马玉平,卫茂荣,韩连玉.非热门专业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法的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56-59.

[4]魏萍,刘大双.浅谈院系教学秘书之研究生招生工作[J].科教文汇,2014(3):199-205.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23-04

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研究生扩招,硕士研究生人数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近五年来全国研究生稳幅增长,增长比例在4%左右。北京农学院属于北京市属高等农业学校,其办学理念为打造现代都市型现代农业教育。北京农学院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8年第一次招收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年随着国家研究生结构改革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现已经形成同时招收三类研究生、有12个学术型学科、14个专业型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招生格局。2014年,在全国农科院校生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在校党委、校行政正确领导下,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研究生处与各学院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按照“稳定规模、优化布局、适度发展、宏观调控”的工作要求,坚持“按需招生、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加强招生管理,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招生机制,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并在招生过程中争取增加了4.5%的招生指标。

一、招生基本情况

1.全日制研究生。①学院、学科分布。2014年度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共24个(其中学术型12个,专业型12个),实际招生人数比2013年增加3个,增长了17.68%,其中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分别占总招生人数的39.1%和60.9%。学校整体招生情况趋于良好,有利于学校学科发展及整体实力的提升。全日制研究生除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指标外,后期又向市教委争取增加了10个招生指标。通过多次(5次)指标调配分配,将指标调配给生源充足的专业,最终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招生任务。

北京农学院2014年植科学院、动科学院、经管学院录取人数所占比重较大(图1),说明这些老牌学院、学科在北京农学院考生中认可度相对较高,这也是支撑起北京农学院农、管、工三大学科群建设的主力。但是目前北京农学院工科、管理学科(不计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只计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人数相对不足,不利于北京农学院更名大学的目标;文法、计信两个小学院招生人数过少,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成本核算。②考生来源成分分析。在考生来源方面,应届本科毕业生共181人,占总人数的77.68%;科学研究人员2人,占总人数的0.86%;中等教育教师1人,占总人数的0.43%;在职人员及其他类别考生共49人,占总人数的21.03%。在录取的学生中,229人通过普通全日制学习完成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98.28%,一志愿生源为156人,占总人数的66.95%;其中学术型研究生一志愿生源41人,占学术型招生总数的45.05%;专业型研究生一志愿生源115人,占专业型招生总数的80.99%。北京农学院近几年一志愿生录取率也在逐年提高,2013、2014两年一志愿生录取率分别达到了74.51%、66.95%,具体见表1。③考生来源地区分布。从考生来源地区来看,2014年北京农学院录取的233名考生,来自21个省市,来源最多的是北京本地考生,共127名,占54.51%;其他考生来源比较多的地区是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几个省份。外地生源基本分布在学术型学科和传统优势学科中,例如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以及园艺等专业。④考生来源院校分布。从考生来源院校分布来看,本科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的学生共128人,占总人数的54.94%;来自“985”、“211”院校的学生共7人,占总人数的3%;来自省市级大学的学生共63人,占总人数的27.04%;来自省市级学院的学生共34人,占总人数的14.59%;从国外院校取得学历的学生1人,占总人数的0.43%。本校生所占比例为54.94%,其他院校所占比例为45.1%,本校生源高于其他院校生源,“985”、“211”等高等院校招生人数较少,需继续加大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同时加强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对各学院、学科的生源院校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优势学科果树学、园艺、兽医、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等考生来源学校质量等级相对高,而两年制专业型考生绝大多数来源于本校。⑤考生性别比例。2014年录取的全日制研究生中,男生有79名,占34%;女生有154名,占66%。可以看出北京农学院所录取的考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女生偏多,男生偏少,比例相对失调。具体到各学院、学科也做了男、女生录取比例,全校总体男、女生比例为0.51∶1,男生占比较大的是规模较小的新招单位――计信学院、文法学院,分别是5∶1、1.5∶1,说明新招单位比较注意招生中的性别比例问题。其次,男生占比重较大的三个单位是经管学院、动科学院、植科学院,分别是0.7∶1、0.57∶1、0.54∶1,这些学院内都是规模比较大、招生时间相对长的传统专业,说明传统专业也在随着规模的扩大适当地注意到了性别比例问题。

2.在职研究生。①学院、专业分布。本年度北京农学院招收在职研究生录取人数195人(录取上限额度为450人),比上一年度增加30%。录取学生分布在农业推广硕士9个领域和兽医硕士类别当中,农业推广硕士种业、养殖2个领域今年没有招生。招生比较多的学院有经管学院81人、动科学院29人、文法学院26人、植科学院25人。经管学院录取人数远远高于其他院系,在总人数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其他学院需要加强招生宣传力度,迎头赶上。②考生来源成分分析。本年度北京农学院录取的在职专业学位学生共195人,生源成分包括26种,在职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生源来源更加广泛一些。其中应届毕业生、其他人员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41人、46人,说明我们可以继续发掘北京农学院应届毕业生和其他就业人员生源潜力;而在各种涉农部门中招的学生比例不大,我们可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将这一部分生源发掘出来。③考生来源地区分布。从图3中可以看出,2014年在职研究生所录取的195名新生中,来自8个省市,北京生源占绝大多数,共153人,外地生源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④考生毕业院校分布。2014年在职研究生所录取学生中,毕业院校为北京农学院的生源(94人)所占比例为48%,毕业于其他院校的生源(101人)所占比例为52%,例如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目前生源以本校生源为主。⑤考生性别比例。相比于全日制研究生,2014年在职研究生录取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男生占51%,女生占49%),这样有利于各学科专业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其中性别比例相对均衡的专业为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食品加工与安全、林业等专业领域。

二、复试录取工作

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农学类作为冷门专业,生源极其紧张,据教育部数据全国农学类研究生上线人数不及所下计划人数多。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研究生处与各学院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北京农学院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在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开展了以下工作。

1.领导重视,及早确定招生工作方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招生指标分配、复试工作方案等重大事项,制定了《北京农学院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方案》。2014年2月28日即在外网上调剂通知,布置好各学院接收调剂生源登记工作,3月31日开始招生复试工作,确定“2014年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方案”,参照去年各硕士点招生数确定招生基本量,同时将北京农林科学院、生物学院招生指标根据往年招生数单独核算。招生指标分配总体原则是“总量平衡,总体稳定,适度控制,微量调控,适量补偿”。这样就抓住了工作的主动性。

2.适度调控,校院两级招生机制有效运行。2014年研究生招生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宏观调控”的工作要求,建立了有效的校院两级招生机制。学院抓具体工作,同时赋予学院一定的自,例如各学科专业招生指标学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一定调整。校级研究生招生部门做好总体调控工作,特别是在最后关键阶段,部分学科专业生源十分困难,为避免招生指标浪费,学校于4月15、17、18日连续三次在各学科专业中重新调整指标,将指标调整到生源富余的专业,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招生任务。

3.及时沟通,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增加招生指标。2014年最初上级下达给北京农学院的研究生招生指标比2013年198个招生指标增长12.63%,经北京农学院与教委规划处、市考试院研招办积极沟通,及时上报增加招生指标的报告,最后为北京农学院增加了10个招生指标,最终北京农学院招生指标比2013年增加了17.68%。

4.总量平衡,年度招生政策相对稳定。从2014年开始,招生指标方案和招生指标基本量稳定下来,以后每年继续沿用,每年重新调配的就是年度新增指标和学校机动指标。招生指标基本量稳定后,学校、学院在接下去的招生中基本能做到总体规模心中有数。

5.策略灵活,做到上下渠道畅通。针对一些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及时解决,上下信息渠道保持畅通。同时在大政策稳定的基础上,采取了诸如各学院复试、体检、心理测试等工作。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灵活掌握录取综评成绩中初复试成绩比例,根据复试中有无笔试科目进行一定调整。

6.公正透明,招生信息公开。2014年国家对招生信息公开要求更加严格,教育部专门在网上(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建立了“全国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平台”。要求各招生单位对重要的招生信息进行公开。针对于此,北京农学院对复试基本分数线、学校复试录取办法、各学院及学科专业复试录取细则、复试考生名单、复试录取成绩、拟录取名单、咨询及申诉渠道和其他按规定应予公开的招生录取信息均在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网上以向社会公开。

7.有效监督,及时整改。硕士生复试、录取工作由校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进行。学校研招办与纪检部门配合,对各学院、学科专业的复试工作进行巡视监查,对其中不符合规定的做法及时反馈整改。在复试工作办法中公布考生接待电话和纪检监察部门受理考生投诉的监督举报电话,保证考生申诉渠道畅通,对于考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

8.全员培训,发挥和规范导师群体在复试选拔中的作用。校研招办对校级层面参加复试录取工作人员及各相关学院主管领导、研究生秘书进行培训;在校研招办指导下,各相关学院按照要求对本单位参加复试的人员进行全员培训,主要是政策、业务、纪律等方面的培训,为了充分发挥和规范导师群体在复试选拔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导师的人才选拔能力。

9.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①针对校体育部提交的请示――有两位同学在本科期间为学校高尔夫球队发展做出过较大贡献、在校期间多次在北京市比赛中为农学院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同学,希望在考研录取中给予特殊考虑,学校决定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这两个考生,最终这两名考生获得录取。②鉴于北京农学院部分教授已接近退休年龄,不能带满一届研究生,根据其教学与科研工作成绩、是否延聘及其可能性等,由学院根据自身招生指标、导师情况,批准其在2014年继续招收研究生。③对于因各种原因放弃研究生录取而空出的名额进行了及时的补录工作。④招收了一名海外获得本科学历考生,并根据政策进行了各种审查程序,经过努力最终该考生通过了教育部的录取审查。

三、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思考

1.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的力度,出台各种激励措施,引导各学院、学科加大研究生招生力度。例如实施以师招生、以生招生、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评选、学院一把手工程等措施。

2.建立校院两级招生机制,充分发挥学院招生力度。走下去,多到基层,多到与北京农学院相关专业的高校去,争取他们的学生积极报考北京农学院。在以后的研究生招生中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第一志愿上线考生人数,从而获得优秀的、足够的第一志愿生源,为将来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高研究生招生信息化水平,引进研究生招生系统,节省人力物力,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工作。发挥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手机网站等的作用,通过老师、学生等微信圈、朋友圈宣传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政策。

4.增强保密室建设、考试标准化考场建设,增强招生考试保密工作。北京农学院研究生考试保密室现与四、六级考试共用,空间狭小,每年工作人员整理试卷、答卷、成绩、保密室值班看守统考试卷,在狭仄的空间内都非常艰苦。

5.设立研究生招生宣传、研究生考试命题评卷、研究生保密工作等专项经费,增加经费预算投入,专款专用,加大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投入力度。

6.对于在职研究生招生,还需要多方、多种形式发动生源。例如多走下去,与北京各区县、外地省市相关机构、企业增强沟通或联合招生;采取以师招生、以生招生、村官班等形式与继教学院、科教兴农办各种培训班多加联系、联合招生;采取多种办班形式,发掘外地生源。同时要增强监控,保证教育质量。

7.在职研究生在招生过程中,建议上级部门在报名现场确认、报名资格审查过程中先做学历审查,以免造成后续问题,引起考生不满。要提高对研究生教育观念的认识,全面树立研究生教育观。

参考文献:

[1]侯俊,等.研究生招生质量评估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

[2]孙虹,等.对农科博士研究生招生质量与管理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3).

[3]安丰勇,等.地方高校提高博士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

[4]高丹,吕伟.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研究_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S1).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究生招生 内地高校 港澳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Graduate Enrollment

――Take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OU Liping

(Graduate Admissions Offi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7)

Abstract For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regions to recruit graduate students, both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strengthen the important regional education channe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case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over the years, Zhejiang University Graduate Admissions example, analysis of existing conditions admissions and enrollment professionals'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publicity channels for a single, time is tight, focused and weak admissions work. Mainland universities to attract talented people and selection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region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recruitment campaigns to raise publicity targeted;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service manage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graduate enrollment; mainland universities;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1 近年来我校港澳台研究生招生的基本情况

1.1 招生与选拔模式

每年十月中旬左右教育部办公厅将公布关于做好下一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下达的招生规定与要求,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港澳台招生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招生宣传、招生命题、制卷、机要寄送、阅卷等有关考务管理工作。

招生类别包括公费全日制研究生,该类研究生在学期间免交学费并享有学校普通奖学金和公费医疗待遇;以及自费全日制研究生、自费兼读研究生,该类研究生在校期间按学校的规定交纳学费(学费额度和大陆学生相同)。此外,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可以申请国家设立的台湾、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

1.2 报考与录取趋势上升

随着内地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放对港澳台地区的招生政策,港澳台地区学生报考内地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人数也呈递增趋势。自2008年起,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对港澳台招生改为“申请制”,①对其他高校的报考有一定影响。从总体数据上看,报考我校的港澳台学生人数和录取人数呈基本稳定并逐步上升趋势(如图1)。

1.3 报考专业注重实用性

港澳台地区尤其是台湾地区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因此学生在选择报考与学习的方向比较集中于应用学科。从图2中对2008年至2013年报考人数的学科比较中看出,经济管理类考生居于首位,医学类其次。就专业的热门度来看,企业管理、金融学、工商管理、口腔临床医学、经济法学等专业报考人数较多。由此看出,港澳台地区考生在经济、管理、医学、法学等传统实用型学科方面比较热衷,同时也看出考生在根据自身兴趣选取报考专业的过程中,目标主要集中在内地重点综合性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图2)。

2 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弊端

2.1 招生方式单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高校已放开了在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为争取招收优质生源,各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对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如清华、北大等高校2008年开始实行的“申请制”。我校到目前为止,对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渠道仍然是单一的国字号专办,即在教育部印发招生通知之后,根据新的政策制定我校的招生简章,然后委托教育部认可的对港澳台招生专门机构(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广东省高校招生办公室、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和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等)开展研究生招生政策咨询、组织港澳台地区考生报名和考试、负责考生与内地高校沟通联系等工作。虽然该招生方式具有权威性,但渠道太单一,且主动性弱,不利于取得突破性的招生成果。

2.2 招生宣传缺乏主动性

我校在对港澳台研究生的招生宣传上采取的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和研究生招生网招生信息,这是一种需要学生自己找信息的较被动的宣传模式。内地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被动宣传不适应时展的弊端,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招生宣传模式,如武汉大学借助组团赴台的招生宣传模式,克服高校在台湾知名度和地理位置带给武大的不利因素,获得了巨大的生源回报,成为对台研究生招生的成功案例。②

3 新形势下对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

3.1 以研究生综合改革为契机,加强研究生招生改革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各高校需结合自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在港澳台研究生招生上,既要以生源质量为核心,也要考虑港澳台与内地学生教育培养的差异,在研究生入学考试阶段,需要掌握考试题目的宽严适当,在复试阶段,重点考察考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研究生培养前景。

3.2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宽多元化的招生渠道

我校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其中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港澳台招生宣传的有力武器。一方面,我校每年开展两岸高校研究生短期交流互访项目,台湾、香港学生来我校交换学习,通过参观校史馆、实验室、图书馆,感受我校求是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开放包容的校园环境,触动交换生欲报考我校研究生的想法。另一方面,我校学生被派往港澳台地区高校学习交流期间,可将我校的研究生招生政策、报考办法、专业优势、奖学金政策等信息提供给有兴趣报考我校研究生的学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此外,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也是一种宣传渠道,如近年来,我校举办了多次“亚洲博士生创新论坛”、来自台湾、香港、澳门、韩国、日本等地的高校学者及研究生参加论坛,论坛分院系设置了分论坛,论坛可充分展示我校不同学科研究生地学术创新实力,可能吸引在学术研究上有所要求的港澳台学生前来报考。因此,充分利用多种交流途径,积极主动的进行港澳台招生宣传,不仅可以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注释

① 台生读大陆高校研究生不求最好但求合适.人民政协报,2011-12-03:C02.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地方工科院校 研究生 招生宣传

研究生招生宣传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招生质量,关系到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它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增加报考人数、吸引优质生源、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示学校研究生培养实力、学科优势、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各高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生源竞争。随着全国考研人数的不断增加,报考大城市重点院校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而报考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的人数却逐年减少。

近三年全国与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报考人数对照表

由于办学层次、学科设置、科研实力、师资力量、就业形势、地理位置等因数的限制,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完成一直受到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少、生源质量低的制约。针对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实际,如何掌握研究生招生宣传时机,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我近日对辽宁科技大学2010级208名研究生进行了考研情况调查,对其考研时确定报考院校的时间、决定报考院校的因素、改变报考选择的原因、调剂院校的确定等五方面问题进行统计,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地方工科院校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的有效方式。

一、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有效问卷208份,共设20个问题,现将与有效开展招生宣传相关部分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问题1.您是什么时间确定报考院校的?

选择A.大三上学期的22人,B.大三下学期的67人,C.大四上学期的59人,D.正式报名前的59人。

研究生报考时间是每年9月开始,处于大四上学期,从调查结果看报名前确定报考院校的占57%,有89%以上的人是在大三下学期后确定的报考院校,这样看来每年的4―9月应是招生宣传的最佳时期。

问题2.您确定考研时是否有明确的院校专业?

选择A.有的161人,B.没有的44人。

22%的学生确定考研时并没有明确的报考院校,可以说招生宣传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虽然78%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但还有很多因素会使他们改变初衷。

问题3.您对报考院校了解的途径有哪些?(多选)

选择A.同学介绍的104人,B.老师推荐的79人,C.网上搜索的99人,D.院校宣传的44人。

通过同学和老师了解报考院校的占56%,说明各院校除了要加强网络、媒体等各种形式的招生宣传外,还要发动在校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工作。

问题4.选择报考院校时哪个因素最重要?

选择A.学校名气的40人,B.学校位置的34人,C.专业名声的95人,D.自身成绩的39人。

学校名气和学科专业声望对学生选择报考院校的影响最大,占64.9%,部分学生会从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报考院校,部分学生比较看重学校的地理位置。

问题5.改变您报考选择的因素?(多选)

选择A.自身成绩119人,B.老师推荐41人,C.院校宣传23人,D.其他39人。

53.6%的学生根据自身成绩、考研准备情况最终选择报考院校,这就要求招生宣传时要做好定位,同时老师的推荐作用也不容忽视。

问题6.网报后您是否改变了报考志愿?

选择A.是的27人,B.否的178人。

网上报名是每年的9月份开始,网报后改变志愿的可能性占13%,这个结果说明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最佳时间应在网上报名前,但为了争取每一名生源,招生宣传工作应持续进行到最后。

二、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招生宣传的方式

1.早安排、早准备,选择好研究生招生宣传时间。研究生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生源争夺战中争取主动,必须尽早策划招生宣传方案,制定招考政策,制作招生宣传材料,抓住时机落实招生宣工作。建议每年的5月份开始集中进行招生宣传工作。

2.以学生为本,立足本校,深入到大三本科班级中。本校的本科毕业生一直是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生源的主力,但与应届本科生考研总数和考生质量相比,还存在报考本校研究生的比例不高、生源质量差、学科专业不平衡等问题,常常困扰着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招生工作每年都要进行,招生宣传应该作为学校一项常规工作深入细致地落实到大三本科生中。如以班为单位召开考研学生报告会,与考研学生面对面交流,使他们既了解学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就业前景,又了解研究生招考工作的最新政策、奖励办法等,同时可以结合学生们的自身情况,一对一地进行细致分析,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报考本校研究生的优势。

3.“走出去”,以学科间交流为平台,广泛建立合作关系。针对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学科特点,充分调动学院、学科的积极性,有选择地到某些地区、某些高校进行招生宣传,实现院系与对口高校对接、和对应的学科面对面、和考研的学生及时有效互动,使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深入到相关院校的本科生中,让他们全面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招生政策、录取原则。

4.“请进来”,以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为契机,让更多高校的老师认识学校。利用各种会议,邀请相关高校相关工作的负责人亲临学校,通过游览校园、参观实验室、听讲座,深入了解学科建设、科研实力、导师队伍、人才培养、研招政策等各方面情况,从而加强已有生源高校的合作关系,并争取在“零”生源高校取得新的突破。

5.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相对专业的招生宣传队伍。招生宣传不仅仅是贴贴招生简章,更重要的是宣讲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发展、特色专业、教学成果、就业前景、学科的研究方向、导师队伍、招考政策、优惠条件等,同时还要以考研学生为本,因人而异地进行现场咨询。招生宣传人员的责任心、沟通的能力水平、对学校的认识、对招生宣传内容的理解是有效开展招生宣传的保障。

6.吸收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加入到招生宣传工作中来。很多研究生导师深受同学们的敬仰、爱戴,组织名师报告、教授座谈会、学科专业推介会,进行研究生招生宣传,让同学们感受名师的风范、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在读研究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读研的感受、体会和对学校学科的认识,与师弟师妹进行交流,会更直接、更亲切、效果更好。另外,可以把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与研究生假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利用研究生假期返乡时机,带上招生简章,走进家乡周边的高校或回到研究生本科就读的母校进行宣传。

7.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和网络进行宣传。通过电视台、电台、权威报刊、杂志、网络平台等现代传媒,将校园风光、办学特色、优势学科、招生政策、录取原则等相关信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对外传播,使广大考生方便快捷地了解学校。

8.建立奖励机制,制定规范、完善的奖励办法,调动大家参与研究生招生宣传的积极性,保证研究生招生宣传的有效性。关于奖励,邓小平有一段很深刻的论述:“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所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白榕,吴磊,肖岗.对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张鸿莹.对优化矿业类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2).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招考方式 招生选拔机制 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创新能力

一、硕士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的背景

(一) 研究生收费改革措施

2013年以来,国家为了推动研究生全面收费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相继出台了“一个意见,两个办法”,分别是《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以下简称《意见》),《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3】219号)和《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3】220号)(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研究生全面收费改革和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改革工作全面展开,具体实施办法为,即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目前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奖助政策体系是与全面收费改革政策配套的,改革后资助种类增多,投入加大,覆盖面广泛。

这一系列政策,全日制学生不仅在生活上能够得到资金支持,在学术和个人能力上也能收获财富,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国家、学校、社会等多方资助,完成学业并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中。完善研究生收费和奖助政策,加大研究生培养投入,激发学术和科学研究热情,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二) 改革对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影响

1.研究生在校期间待遇变化进而影响考生报考

两项《办法》的推出,对于即将参加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来说是颇为有益的。多管齐下的举措保障了广大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来源,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热忱和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生活和物质上的保障给他们潜心做研究以及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准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因此,即将到来的“全面收费”政策对于2014年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影响,总体来看,报考人数应该能够与往年基本持平。

2.考生与招生单位对新政策理解存在问题

从《意见》到《办法》,国家确保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实行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后,广大考生普遍理解取消原有的公费名额,且不论初试复试排名都需要缴纳学费。对于家庭困难或考研动机是通过提高学识来谋求更好职位的考生来说,考取研究生不是必需之路。因此,针对此种顾虑,国家对于学费标准适度从低确定,同时全面加大奖助力度,使奖助学金的覆盖面更广。政策措施实施后,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资助水平得到提高。

3.促进研招工作思路进行相应调整

毫无疑问,“收助奖三条线”有利于研究生培养。新形势下,作为选拔人才的入口,研招工作面临的是要发现当前工作方法中与新政策不相适应之处并及时调整。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研招工作应该以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考试招生改革,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4.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意见》规定,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覆盖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包括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此前,就读专业学位型的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是自费的,只有很小的公费比例。按照新规,考取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研究生也能够享受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对于考生来说,无疑又为他们多提供了很多专业和职业选择;对于招生单位来说,能够选拔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而更快地实现学术型和专业型专业在校硕士生比例1∶1的目标;对于学科发展来说,随着更多学生投入到专业领域学习,使得学科能够动态调整,学科交叉与融合更进一步,从而突出了学科特色和优势;对于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来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够具有更加夯实的基础,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

二、当前硕士研究生招考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结构和质量

2013年是实行原先收费政策的最后一年,纵观从2011年―2013年的分专业的招生计划数、录取数、报考数、一志愿录取数、应届生录取数、定向委培数,不难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热门”专业依然热门;二是各专业间报录比不平衡情况明显;三是部分专业无人报考或一志愿录取数为零;四是一些实务性强的专业,生源构成中应届毕业生比例偏高;五是个别专业报考数是录取数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造成大量一志愿合格考生过剩无处调剂;六是部分专业调剂生源质量优于一志愿录取生源质量。这就要求招生单位加强招生宣传,避免过分集中报考某几个或某些学科的专业,突出各个学科的优势,给予考生在报考过程中的正确引导。

(二)报考分布

各校与各个专业报名人数分布不均衡,从201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情况来看,新规对招生单位的总体报考人数产生的影响还不十分明显,报考全国联考几个专业的考生数量呈增加趋势;与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相近的专业学位型专业的报考考生数相比学术型较多,究其原因,在资金成本相当的情况下,考生选择较少时间成本的专业学位型专业(专业学位型专业学制为两年,通常学术型专业学制为2-3年);再者,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网上调剂系统能够为合格考生提供招生单位的缺额信息,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考生高分落榜。因为个体差异,考生获取信息渠道可能不全面或不正规,无法完全理解招生单位公布的招生简章或招生公告中所提供的关于专业设置和专业情况等相关信息,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生源报考分布的不均衡。

(三) 招生单位自命题相关工作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中除了政治、外语、数学以及联考科目外,每一个招生年度招生单位还要承担自命题考试科目的命制、寄送、评卷、公布成绩以及核查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试卷准备、寄送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疏忽,尽管试卷寄送都是通过机要形式,但是邮寄本身的滞后性,以及突发状况和问题即便在考前已经有考务手册和突况处理预案为各单位打好预防针,并且都是属于国家“机密”级别,但是一旦有严重问题,因为全国有几百个考点分布30多个省份和地区,“多对多”的网络分布可能会延误第一时间处理问题的紧急性和时效性,因此,每当考试季,对于从事研究生招生工作战线的同仁来说,都是一次对身心重要的挑战和考验。

(四) 复试在招考方式中的作用

重初试而轻复试,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数量而轻质量,初试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初试的结果是复试的重要参考依据,使硕士研究生的复试工作难免流于形式,必须重视复试在整个硕士研究生招录过程中的重要性。招生单位以及复试工作领导小组要正确行使权力,切记滥用,时刻谨记手段是为选拔优秀人才的目标服务。

三、硕士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措施

(一) 改革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招考方式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做法是在进行全国统一组织的初试基础上,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复试。我国硕士研究生初试内容涉及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硕士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完善招生选拔机制,逐步建立“两段式”考试制度,即第一阶段是国家按照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统一命制试题统一组织考试,并统一划定进入第二阶段的合格分数线,只有第一阶段合格的考生才可以参加第二阶段的考试;第二阶段考试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结合本单位的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安排考生参加笔试及面试,从而选拔出不仅专业知识扎实又兼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1]

复试中,招生单位拥有很大的自,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复试方案。相比现行的招考方式而言,改革后的复试方式对招生单位的组织协调能力、学科建设水平、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验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此做法不是忽视初试的选拔作用,而是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试环节,优化考试流程,能够避免考生因为各校初试考试科目不同而分散备考精力。对于招生单位来说,也能节省可观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充分备战复试工作,从而提高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效率并且保证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效率和录取质量。

(二)强化复试工作

研究生生源质量关乎研究生的招生质量,也是束缚和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初试筛选专业基础好的考生,在复试中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正确处理好初试和复试成绩的比重问题,复试方案的制定应与选拔创新人才的目标一致。成立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全程监督复试流程,关键环节严格把关,保证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工作的公开、透明、公正。[2]对于合格生源充足的专业应该适当扩大复试比例,按照现行标准,各专业的差额复试比例在120%左右,以辽宁大学为例,2013年会计和审计这两个专业学位型专业的一志愿合格考生数量远远超出拟招生人数,为了选拔优秀的综合性人才,可以考虑分批复试,并且适当放宽复试比例到150%。前提是只有合格考生才有资格参加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并且只有第一批复试全部结束后,才可以安排顺延成绩排名的考生参加接下来批次的复试,分批复试也一定要按照统一的复试标准,不搞特殊化,复试流程和结果公开透明。此外,管理类联考的部分专业在初试中没有考核考生的专业基础,因此在复试时应该加考专业课笔试,这样就能通过复试来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只以初试的考试成绩来评判考生的真实业务水平。

做好调剂工作。招生单位要明示选择调剂考生的标准和要求,科学设计复试环节,对于多批次复试要合理安排,一是可以避免考生盲目提交调剂志愿,二是减轻招生单位筛选调剂志愿考生的工作量和难度。对于不符合招生单位具体要求的考生,招生单位要尽早解锁,而不要等到系统48小时给考生自动解锁,使考生能够有时间选择和准备其他招生单位。考生切记要谨慎填报调剂志愿,招生单位也要审慎同时填报两所招生单位调剂志愿的考生,尽早确定考生归属避免浪费招生计划。[3]

(三)优化推荐免试工作

努力增加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生招生规模,对推荐免试生实行多种鼓励政策,包括资金支持、专业的灵活选择、导师的提前选定等。推荐免试生可在招生限额内灵活选择所要就读的专业,推荐免试生可在申请推免复试过程中(入学前)选定硕士阶段的指导教师。[4]

(四)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办法

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办法,推动研究生培养结构以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针对有培养价值的优秀在职人员,应该政策倾斜,扩大招生宣传,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实践经验,加之配套更符合的个人培养方案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因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素芹,宋洁绚,戴进军. 我国研究生招考重点政策评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16-21.

[2]车如山. 和谐视野中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J]. 教育与现代化,2010(2):75-78.

[3]杨欣翥,高溥,王红,孟建军,郭齐声. 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48-51.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以及研究生导师制度等三方面,探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加。以我院为例,1978年,我院仅招收9名硕士研究生,而目前,在读研究生已过千人。在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的同时。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也在持续进行。教育工作者力求寻求最佳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实践证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能单纯的重视教学培养教育,这是一项涉及研究生招生、培养、导师制度等各个方面、所有环节的系统工程。下面,结合我的工作的经验,就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研究生招生工作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起点。在目前的研究生招生体制下。要从源头抓好研究生教育工作,要着重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1,控制生源质量

生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成品”的质量。因此。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生源的质量。而提高生源质量一般需要较大的报考人数作为保障,这对某些热门专业来说不成问题,但相对冷门的专业、新招生专业就很难了,这些专业往往报名人数却很少,上线人数甚至达不到招生简章上公布的招生人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突出学科特色,以广泛吸纳优秀学生报考。其中,尤其要重视鼓励外校优秀生源报考,这一方面可以扩大考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又可以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2,改进录取办法

目前。我校硕士研究生人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考生的最后成绩采用综合计分法,其中初试总成绩占60%复试总成绩占40%其中专业课笔试成绩占20%面试成绩占15%外语听力、口语成绩占5%。这种录取方式的优势在于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但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一些专业突出、学术上有一定潜力的“偏科”考生因为初试时的外语或政治成绩不达国家线不能进入复试,而有些“全科”考生虽然进入复试但专业方面却很平庸,二是由于复试成绩在综合计分中所占比例较低,有些靠着“背功”在初试阶段取得高分,但在复试中证实专业素质不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却由于综合计分排名较高而被录取。

为改变这一状况,建议在保持综合计分法录取的前提下,对录取方式以下改革,第一,加强初试试卷的合理性、科学性,使之能真正考出考生综合素质水平和学术能力。通过这一层筛选把“死背书”的考生直接拦在复试门外。第二,适当加大复试成绩在综合计分中的比例。将录取的决定权更多的留给学校和导师。第三,规范复试评分标准。着重考察考生的学术潜力和科研素质。由于新的录取方式大大增强了导师在研究生录取方面的决定权。必须同时制定严格的评分规则和录取纪律,杜绝人情分。

二、培养工作方面

提高研究生教学培养水平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而研究生的培养基本上是按照各专业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学分、培养方式、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必读书刊等基本内容,是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及日常管理的依据。提高研究生教学培养水平首先要提高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水平。

目前,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研究生的教学必须重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应该在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既有一定的覆盖面又具有方向性,应该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教学与科研前沿更加紧密的结合。

但是,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师资的增强不成比例,造成师资的相对匮乏,致使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不是从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根据教师情况,有什么人就开什么课,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甚至还出现一名导师开设七门专业课的情况。这使得研究生课程体系不规范,缺乏必要的严肃性,影响研究生全面掌握本基础理论知识。知识面不能达到应有的宽度,对本学科不具有必要的全局观。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进行必要的改革,一是力求做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二是集合全校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组合。以应对师资匮乏的现实,三是通过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等多种途径,采取学生代培、教师代课等多种方法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四是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组的作用。通过随机听课、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研究生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培养环节,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培养脱节

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写作两个阶段。根据我校《关于修订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硕士生前四个学期主要是课程学习阶段,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内要学6—8门学位课,在第四学期完成论文的开题,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课程学习阶段因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学习、消化。开题前仓促选题,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方面都很不足。从第五学期开始又面临就业压力,要忙于用人单位的面试、公务员考试等。很大的精力用于找工作,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质量,有的甚至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

建议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由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一份个人培养计划。制订培养计划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课程安排,还应该把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起并相互促进。使学生早定下研究的方向,早些接触和收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这样的课程学习就有目标性,也能使学生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的水平充分反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却存在着有些研究生不会选题、导师指定了选题却写不出符合要求的论文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能如期提交论文、抄袭他人论文的现象。

要想把好学位论文质量关,首先要把好开题关。只有选题适当,对课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和价值等能作出说明和通过可行性论证的才能进行课题研究。开题小组专家不认可的选题要重新做开题报告。其次要把好论文评阅关。严格按照学校的《研究生管理规定》、《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从时问上、形式上严格要求,只有按时提交论文并通过校内外专家评阅的论文才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不通过者视论文修改情况再提出论文评阅的申请。同时要扩大论文“双盲”评审的范围和比例。不仅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进行“双盲”评审,抽检对象也应包括同等学力、高校教师、教育硕士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抽检的比例也应适当扩大,促进研究生及导师更注重论文的质量。最后要把好论文答辩关。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着“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审『蒯论文,组织论文答辩。审议授予学位等工作中要严肃认真、坚持原则、不投违心票。指导教师应回避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答辩委员会根据申请人论文写作和答辩情况以无记名的方式投票表决。决议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答辩。杜绝出现看导师面子“放水”的现象。

三、导师制度

完善的导师制度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

众所周知,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对研究生的全过程指导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举措,是构成教育质量过程监控的主要部分。导师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指导能力和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搞科研,更要善于培养和指导研究生。目前,在导师制度的落实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导师队伍缺乏

虽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学位点不断增加,但导师的数量并没有得到同比例的发展。以致出现个别导师要带二十多个研究生,导师很难指导好每一个研究生,也出现了先带学生后评硕士生导师的现象。

2,导师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对增评研究生导师有明确的科研成果、项目等方面的要求,但只要成为导师,不论其是否履行了导师职责,也不管其学术水平,都不影响其导师资格。

我认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对于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大胆的破格评聘,同时也应加大兼职导师的队伍,对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的评聘不仅可以扩大导师队伍也可促进学术交流。

目前,按照我校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文件中的条件。由本人申请、学位点推荐。经院、校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者即具有本校研究生导师的资格。具有导师资格者经校学位委员会聘请成为一名“导师”。但提高导师质量仅把好“评”、“聘”关还远远不够。个别导师不履行职责的情况主要是缺乏对导师指导行为的监督和奖惩制度。应该建立严格的导师监督和淘汰制度。加强对导师的定期评价,对于水平和能力欠缺的导师要敢于取消其带研究生的资格,以此来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避免导师资格荣誉化的倾向,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都市型农业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2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对农业提出了多元化的服务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以城市为依托,形成服务于城市的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业体系。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着力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2015年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比例将控制在1∶1。招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环节,招生质量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由国家主导,自上而下,有着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进度。我国进行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高校分为中央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中央部属院校实力较强、学科特色鲜明,尤其是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享受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在硕士招生中拥有充足的生源,具有自划线的权限,有较多自。地方院校在硕士招生过程中必须严格按国家划定的分数线进行复试录取,生源数量和质量均处于劣势。因此,为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地方院校要切实提高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从而在高校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关乎地方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北京农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于2008年4月获得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权,虽然专业学位工作在学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但经过努力和建设,已成为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再加上北京大都市的特殊地位,如何立足都市型农业特点,办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尤为重要。

一、北京农学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实践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生源,招生就在于吸引和挑选出高素质的学生。作为地方院校,在名气上和综合实力上较中央部属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如何争取优质生源成为招生工作的工作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北京农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机制,通过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较好地把握招生工作的主动权。

1.以学科特色吸引优秀生源。北京农学院紧密围绕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学校承担了“973”、“863”、支撑计划、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农业行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国家项目。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研究、作物品种研究、肉牛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中兽药和生物农药等方面在国内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近三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重点解决了一批北京乃至全国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突出特色,以点带面,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吸引优秀生源。

2.以名师魅力吸引优秀生源。北京农学院现有教授90人,副教授202人。教师中受聘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长城学者2人,北京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5人,北京市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学术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13个,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通过名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吸引优秀考生报考。

3.以改革培养机制吸引优秀生源。为吸引优秀生源,同时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大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增加校外实践的时间与机会。同时保证研究生在学期间基本学习、科研和生活的需要,我校不断提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学待遇,2012年9月起将在学待遇发放标准提高到900元/月/生,我校硕士研究生在学待遇一直列于全国院校前列。

4.以规范管理制度吸引优秀生源。①拓宽宣传途径,提高生源质量和数量,作为地方院校,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主动进行多形式立体式地宣传,吸引优秀考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对专业学位性质认识的转变是招生前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由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对这一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存在“比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低一等”的偏见认识,造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率偏低。例如,北京农学院第一届全日制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第一志愿不足10%。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加大了宣传力度,使应届本科毕业生明确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没有本质的区别,均属于同一学历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区别仅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即专业学位教育突出与职业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北京农学院还加大了就读专业学位的优势: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一般为2年,毕业后直接就业可以节省1年;由于培养更注重应用,因而就业更有针对性,成功率更高;在培养过程中,个别学生如果发现自己对学术更感兴趣,想继续深造,也可直接考博士,同样可以节省1年。通过宣传,北京农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率由过去不足10%到目前已超过200%。学校组织各学院积极动员本校本科毕业生报考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召开专场动员大会,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在校本科生;充分利用教师本身资源优势,发挥推广教授下乡服务的优势,将招生信息传递给个郊区县的人员;同时开拓京外渠道,每年组织多支小分队到京外高校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②充分利用网络,畅通沟通途径,提高招生工作效率,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以时间紧任务重而著称,作为地方院校,除了一志愿考生的录取外,关键是出色地完成调剂任务,调剂工作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增加了工作的艰难性,因此,北京农学院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展示自身,并通过高效工作来吸引考生。通过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及时向广大考生公布招生进程、招生规章制度、招生复试工作规定等,实现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初试成绩、复试结果、录取情况、档案到达情况等考生密切关注信息的网上查询,得到考生的好评。③遵循“按需招生、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招生程序,我校坚持公正选拔的原则,详细制定招生工作方案,成立校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再由各学科制定复试工作细则,成立学科复试工作小组,各复试小组中每一位成员参与评分,取平均值作为考生的复试成绩,复试过程全程录音,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50%加权折算成综评成绩,根据考生综评成绩在本学科中的排名确定拟录取名单,最后在拟录取考生中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另外复试名单和拟录取名单要在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上公示,纪委全程监督。④人性化管理,提高招生服务质量,我校招生工作一方面坚持公正选拔的原则,另一方面尽量人性化和细致化,对考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从而吸引优秀的考生。复试时间尽早安排,努力争取一部分尚处犹豫状态的优秀考生;设置专人接听电话,耐心细致地回答考生的问题;复试报到流程明晰流畅;复试录取工作时间紧凑有序,复试结束后三天内公示录取结果,保障未录取考生能尽早再次调剂。

5.以建设强大的都市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吸引优秀生源。由于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将理论运用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而都市型人才培养“用武之地”实践平台的建设显得特别重要。近年来,北京农学院针对这一新的农业需求现象,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办学优势,率先开展一系列适应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建设。在硬件上,学校有3个北京市人才培养基地和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5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大学科技园等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在软件上,学校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尝试。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创建实施“政产学研推”教育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的17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进行硕士的人才联合培养。学校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强校校联合、教科联合和校企联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和作用,先后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农业职业技术职院签署“三院联动”协议,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有效的联动与合作机制;学校与首农农业集团、北京雷利集团、北京金六环农业园、内蒙古永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绿都林科技园有限公司等多个省市的涉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农业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形成了校企联合的研发体系。

二、北京农学院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成效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自2004年以来,学校从无到有,现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2个类别涉及1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从2009年的30人,到2012年的11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4%。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质量不断提高。2009―2012四年录取初试成绩高出国家分数线50分以上(含)的研究生平均占15%,高于国家分数线30~4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30%,高于国家分数线10~2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62%。同时我校录取的考生中来自“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的毕业生逐年增多。

3.提高招生效率和师生满意度。通过招生网站,增加了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与考生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招生工作效率,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复试选拔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导师组和导师在复试当中尤其是业务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坚持第一志愿优先,并兼顾选拔优秀。对于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招生质量和效率的思考

1.建议改变国家硕士招生政策文件下达方式。目前国家教育部硕士招生文件实行一年一发,常常又滞后于招生进程,不利于安排招生工作。因此建议硕士招生政策文件更宏观和更稳定,避免地方院校一直处于被动期望中,不利于招生效率的提高。

2.建议硕士招生计划下达时间提前。建议招生计划应在国家分数线下达前,最好能在考生报考前,对考生更具参考性。

3.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的特色建设。高校之间招生的竞争最终都是各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在综合实力上地方院校无法与综合性部属

院校比拟,因此地方院校需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不断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以特色立身,在高校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4.加强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更强调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要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刘爱荣等认为专业学位硕

士论文应具有实、新、高的特点:“实”是指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生产、科研实际,论文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生产;“新”是指论文选题要应用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解决都市型农业中急需解决的难题;“高”是指硕士论文的科学水平、创新水平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科研成果能取得较高的实际价值。

专业学位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是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构成的关系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是受这个关系链上其他环节状况牵动。北京农学院利用其办学优势和地理优势,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看作是一次发展机遇,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仅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而且了促进本科生教育。

参考文献:

[1]方志权,吴方卫,王王威.中国都市农业理论研究若干争议问题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521-525.

[2]刘洁,卢中秋.地方院校提高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3,43(1):67-69.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45-02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确立及重要意义

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正式确立大学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此后,世界各国大学开始重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逐步调整办学理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开创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先河,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正式成为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和科研,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时刻把握社会发展需求,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迅速地被全世界所认识和认同、接纳。我国专业学位的设置始于199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制经历2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日趋成熟,无论从培养目标到人才培养再到考核评价过程,处处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本且带有职业属性的独有特色。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拥有“化学工程”、“材料工程”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及“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学术型学位授权点。本文通过对比与分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和培养情况,论述现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情况对比与分析

根据学院的招生统计数据显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由2009年至2014年增长25倍,但一直不被学生认可,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比例远远高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4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的40%。这说明,学生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和专业学位存在一定的质疑和误解,反映出专业学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这就需要相应政府管理机构、高校招生部门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广泛宣传,提高专业学位的社会和企业认知度,平等看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帮助扶持专业学位成长,使其早日实现教育部关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录取比达到1∶1的规划目标。

(二)培养方案的设置对比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设置中,修读学分情况差别不太明显,课程学习期限一致均为1.5学期,即课程修读要求几乎相同。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多半年,使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综合环节和学位论文的时间相对紧张。如果要求硕士在读期间,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更难以完成,这容易导致学生不愿攻读专业学位,导师不愿接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造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偏低的冷淡局面。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虽然采用双导师制,但由于企业导师缺乏指导经验,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业绩上没有给予企业导师相应的支持鼓励,企业导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中。校内导师拥有多年的指导经验,长期与学生接触,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能够更好地沟通,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这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的原因。但校内导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企业导师在实践培养中的作用是校内导师无法替代的,比校内导师的作用更加突出。学院经过不懈的努力,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积极与企业单位建立联系,争取聘请专业领域内有丰富实践经验、个人指导能力和专业具有较高水平的资深人士担任企业导师,至今正式受聘的企业导师为21人。

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和综合环节,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涉及面广泛,增加工程领域技术课程、工程实践、新技术讲座等内容。但能否真正接触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满足就业需求,体现职业特性,需要通过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和就业单位反馈的情况来检验,不断改进、完善课程设置,明确实践研究方向。反馈信息的调查、收集和整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学校和学院应建立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评价反馈机构与制度,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真正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本院至今共建立10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和“协同创新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够实现校企互惠共赢,满足研究生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有机结合。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积聚科技资源和外部人才优势,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新兴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发挥实践基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使实践基地真正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职业技能实践训练的平台,有效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研究生通过实践基地平台锻炼实践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实现职业理想。教师通过实践基地的桥梁,实现校企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开发。学院的紧要任务是建立规范实践基地管理模式,使实践基地优势发挥最大化,满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实现校企双赢共建模式。

(三)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评阅审核、最终考评方法的比较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边疆地区;农科类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

一、边疆地区农科类研究生教育现状

(一)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较低

全国研究生教育实力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边疆地区因经济欠发达、地域偏远等因素,教育发展较国内中心城市滞缓。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对全国的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和排序,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5-2006》,北京、江苏、上海等中心城市的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最强,而新疆、贵州、等边远地区居倒数位(见图1)。以新疆为例,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普遍较弱,学科实力一般(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5~2006》,该报告中将各培养单位的该学科实力依次分为5个等级:①A+为重点优势学科的单位,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培养单位;②A为优势学科的单位,占单位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单位;③B+为良好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21%~50%的单位;④B为一般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单位;⑤C为较差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单位,对其只给出等级,不列出得分和排名。

(二)一志愿生源流失严重

农科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全国大统考之后,“本地学校好考”的优势丧失,名校效应凸显。大多数考生在选择一志愿学校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先报考心仪的内地名校,如果落榜,还可以调剂到其他学校。因此对于边疆地区的高校,不仅外地生源极少,本地生源的流失也非常严重,最终导致一志愿报考人数直线下降,调剂生占录取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在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诸要素中,生源质量尤为重要。生源是影响边疆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学位教育,没有优质的生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无从谈起。

二、边疆地区农科类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

(一)加大对边疆高校的投入力度,增强高校和学科竞争力

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充分正视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研究利用优势的科研人才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使之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相对称;另一方面,通过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为保持和扩大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优势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大对边疆高校的投入力度,扶持和鼓励边疆地区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再者,边疆地区的高校作为区内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也应当正视自身不足,努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强师资力量、学科实力、科研水平建设,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增强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

(二)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

1.加大推免力度,留住本校优秀生源。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制度,是激励本科学生勤奋学习、改革拔尖人才选拔方式的重要措施,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对于选拔优秀人才、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农科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要留住优秀生源,边疆地区高校应考虑加大推免力度,适当加大农科类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推免比例。以石河子大学为例,自2008年之后,学校加大了农科类一些冷门专业招收推免生比例,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有效地留住了本校优秀生源。因此加大推免力度,留住本校优秀生源,可以说是边疆高校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2.加强招生宣传,以优秀师资吸引一志愿考生。高校应加强本单位宣传,帮助考生正确认识和理性选择一志愿报考学校,尽量降低生源报考分布的不均衡。每年的招生简章修订完成后,及时在学校主页及相关网站,以便考生查询。在国内主要媒体刊登招生广告,宣传本校学科优势、科研特色、师资队伍等情况,以增强对考生的吸引力。还要动员全校师生的力量,通过各个渠道参加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招生、人人参与招生的局面。

在影响考生选择报考学校的众多因素中,导师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优秀的导师总是从学术、人格、学风等各个方面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成为重要的领航人,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对一个边疆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关注调剂考生群体,吸引优秀调剂生源。调剂是我国现有硕士生招生体制的产物,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平衡生源、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使招生计划顺利完成的有效手段。统考形势下,对于处于地域劣势的边疆高校,调剂考生为农科类研究生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近年来的招生经验,笔者认为加大对农科类调剂生源的经费支持力度,是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杠杆。笔者调剂工作中发现,考研调剂生中一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家庭比较困难的应届毕业生或工作不理想的往届毕业生,是否交学费是学生选择招生单位的主要考虑,边疆高校对调剂生给予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将是提高生源质量和调剂成功率的重要砝码。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调剂生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如对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在申请“助研、助教、助管”或其他勤工俭学工作岗位时优先考虑,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同时,边疆高校应当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兄弟院校的联系,由于农科执行全国统考后,大部分生源集中在北京、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区的高校,这些上线生源富余单位可以为生源匮乏地区高校推荐符合调剂资格的考生,加大了调剂生源数量,也提供给边疆高校一个选拔优秀生源的机会。

(三)理性扩张研究生招生规模,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稳恒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及时地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幅度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有效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但是问题也随之产生,农科专业连续多年的扩招与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农科本科生生源结构的不合理、农科专业招生与就业的“冷门化”等多重因素导致农科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倾向滑坡,进而使农科研究生的整体生源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因此,边疆地区高校的办学资源有限,应结合现有条件和资源理性扩张研究生培养规模,在生源匮乏的情况下,严把质量关,招生宁缺勿滥。同时为了保证农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恒性,边疆高校还应通过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多途径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优秀研究生,为边疆的农牧业发展输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儒忠,牟淑芳.新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报告[Z].2007.

[2] 2009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_考研频道_中国教育在线kaoyan.省略/html/ky/paihang/yjs_2009.shtml.

[3] 程诚,莫文萍.影响新疆地区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3):30-31.

[4] 贾秀丽.湖北省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调剂工作研究[J].湖北招生考试,2008,(4):45-49.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提高 研究生 培养质量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由1978年的1.0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53.82万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数将达200万人。我国已进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重点已由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向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即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本文从生源质量、过程管理、导师队伍建设、心理素质教育、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等方面探析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从事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1、从源头抓起,提高生源质量

1.1从本科入手

为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考虑从本科教育入手。首先,高校应鼓励或要求本科生多参加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交流,使他们更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攻读研究生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空间,打好专业理论课基础,明确上研目的。其次,在本科阶段可通过实验室学习、参加社会实践、单位实习等方式提高动手能力,为学生在研究生期间能很好设计论好铺垫。同时,也要在本科阶段注重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把好入口关

为提高生源质量,一方面研究生招生工作者应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有针对性的在部分院校召开招生咨询会,详细介绍招生专业情况,突出地方对招生专业研究生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并用就业率数据说明,突出本校招生优惠政策以争取优秀生源,如招收推免生、报考第一志愿者公费、设立奖学金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复试面试成绩比重。为避免出现高分低能,在复试面试环节,要规范程序,提高面试水平,加强过程监督,使复试真正能够做到择优录取,把好研究生入口关,保障生源质量。

2、严格过程管理,把好研究生出口关

2.1完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是研究生培养的两种不同类型。因此,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要针对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特点,科学、合理、规范,能体现本学科的内涵,既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又要根据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不断进行更新,也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外语水平等。

2.2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根据社会需求,结合相关学科的国际发展趋势,及时对所开设课程及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完善,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一方面可成立教学督导小组,采用集中普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检查监督,从而提高教师对研究生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可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综合研究生网上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评价结果,评选奖励先进教学典型,督促鼓励落后教师。

2.3积极开展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为培养硕士生教学能力,可在第三至第五学期中组织研究生参加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活动,承担大学本科的部分教学工作,包括部分专业课的课堂讲授、实验实习、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有关生产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是跨专业学习的研究生,还应组织参加一定的生产实践活动,以了解社会,了解生产实践专业的需求,并增加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所参加的活动,要求研究生及时提交心得体会报告,并纳入考核指标,对考核不合格者不准毕业。

2.4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学位论文是全面衡量研究生毕业水平的主要因素,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关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高校的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应切实发挥作用,指导学科组认真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工作,保证研究生论文具有创新性和可实施性,并采用各种措施,如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双盲评审制、建立学科专家库,随机选择答辩委员、答辩委员论文质量保证责任制、导师回避制等,实现答辩公平公正,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2.5建立动态激励机制,实行淘汰制

我国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淘汰比率接近于零,随着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零淘汰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淘汰制,可以引起研究生的重视,达到促进研究生科研进度,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等效果。激励与淘汰制度要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如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等环节。对学习或工作表现突出的要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学校要打破过去平均化的分配体制,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对鼓励研究生钻研学术,勇于创新起到激励作用。

3、明确研究生导师职责,提高导师整体水平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社会责任感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首先,要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在导师遴选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导师在学术科研和教学方面的能力,也要重视导师的指导能力,更要注重导师的人格魅力。其次要明确导师职责,建立激励机制,营造一种公平、公正、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有效地激发出导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导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导师工作质量。再次,要加强对导师的培养培训,针对不同梯队的导师实施有计划、有区别的培养和提高。对新任导师要进行岗前培训,使其能够尽快地进入角色,适应指导研究生工作;对在岗导师要多组织参加学术交流会,尤其要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和专题学术会议,吸取各种学术营养,博采众长,使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4、转变传统理念,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高校应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研究生学习条件,充分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高校应根据学科特色,利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使研究生参与到学校申请的项目中,尤其是一些部级重点项目,同时也要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使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得以锻炼;其次,高校也要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和高校具有研究前景的项目和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研发型、应用性人才为重点,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使科技成果得以转化,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结合科学研究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5、强化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

强化研究生心理素质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心理素质在人的行为过程中起着定向、动力、调控、导向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取得成功。当前,研究生的心理状态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仍有少数研究生在心理上存在某些缺陷,主要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抑郁、孤傲自恋、交往障碍等形式[8]。要做好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对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将心理素质教育全面渗透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研究生入学后采用面对面谈话、心理试题测试等形式进行心理素质摸底工作,对心理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心理咨询,及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在研究生培养期间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媒体网络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引导研究生树立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指出:“高等学校内部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应从德、智、能、绩4个方面来评价[9],完善的评估体系不仅是高校对自己培养的研究生进行的评估,还应包括政府、社会结合社会实际需求,针对高校研究生宏观把握和具体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的评估。因此,要尽可能量化评价指标,使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来监督实施。

总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我们必须顺应形势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http:///tjsj/ndsj/

[2]武晓维,朱中超,季燕.美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举措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3]曹光群,方云,刘晓亚,等.从本科入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初步探索[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

[4]王俐.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5]李永红,洪书生.重视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基于江西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1,(12).

[6]王丽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途径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7]王建民,楚红丽.扩招中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与提高_以北京市全日制统考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

[8]刘胜江.强化心理素质 提高培养质量—从几起案例谈研究生心理素质的培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3).

上一篇:发传单招生宣传方案范文 下一篇:公考招生宣传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