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7:27:38

研究生美术论文

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术活动月 艺术类研究生 创新能力 西安美术学院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成主流,高层次人才竞争已是国家竞争的根本。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随着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要求的不断更新,目前创新思想培养已成为教育的核心所在。创新教育应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培养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更多地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了解学术动态。但是,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教育相比于其他学科门类有着自身特色,它包含着专业能力培养和研究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艺术类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把专业能力的提高作为学习的重点,而忽略了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践行创新教育理念,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更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如何使二者更好结合,相互促进,是各个有着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艺术类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特色。前多年,高考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大多为高中阶段文化课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由于艺术类高考对于文化课要求的降低,形成了“艺考热”,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不是很好。近几年,情况虽有所好转,但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学生,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还是相对较弱。进入大学之后,本科阶段的学习专业技法训练又占了很大比重,相对的专业理论学习就稍显薄弱,形成了重“技”轻“道”的观念。因此,考上研究生之后许多同学对于如何进行理论学习非常迷茫,学术论文的撰写、学术素养的提高更是令众多同学烦恼不已。而且,在专业技能学习方面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出好作品也是教育的关键所在。艺术类院校针对这些实际培养中的问题,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思考当下美术类研究生教育如何面对新的时代,如何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艺术人才。

近几年,国家不断强化研究生教育创新理念,如何将这一理念深入艺术类研究生日常培养之中,成为各个学校研究生教育思考的问题。西安美术学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致力于中国特色美术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兼容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鼓励研究生的尝试与探索,力求使研究生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艺术功底、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逐渐形成了依托陕西人文资源,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教学理念,先后开展了“学院大讲堂”、“关中历史文化遗存考察课程”、“艺术理论基础公共课”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使研究生教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近几年,又借鉴其他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开展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以学术月的形式带动学生和导师理论学习、技法技能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筹备组织学术月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因此,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必须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了解学术发展动态。为了引导、督促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听取学术报告。学院决定每年举办“研究生学术月”。学术月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登坛畅谈学术前沿问题。同时,鼓励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活动,作学术报告。这样不仅能够活跃学术气氛,锻炼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使同学们获取大量的学术信息。同时又把学术月作为研究生实践培养的重要环节,让研究生参加具体工作,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科研和社交能力。

1.参加学术活动月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筹备大型活动的能力

“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作为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的举措之一,旨在为研究生相互间学术交流、思想碰撞搭建一个平台,因此,学院没有将学术月局限于校内举行,而是面向全国艺术类研究生广泛征集论文和作品,并邀请优秀者参会研讨。此项活动的组织承办工作全权交予研究生学生会,作为学生会一次大型集体活动,老师们只是作为指导者。学生会学术部根据活动要求拟定学术月活动的详细方案、经费预算、分工等事项,并将各项工作交由研究生学生会各部门具体实施。

学生会各部门根据学术活动内容分别由学术部负责学术论文的征集、论文集的编辑出版等工作;外联部负责论坛专家组成员的邀请,外校学生参会等事项;展览部负责展览的筹备和布展等。学生会随时召开筹备会议,通告各部的工作情况,有问题协商解决。因此,会议大到内容的确定、议题的选定、作品征集、专家的邀请、展览的组织布展、每一场学术活动的主持,小到海报、邀请函的设计、张贴、投递等工作统统交由学生完成,充分让学生领会了一场完整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从筹备到结束的过程。

从筹备到结束,学生们承担着学术月的全部工作,分工到人的思想压力促使每个人全身心投入,学生有成功的喜悦。虽也有出错的地方,但是正是这种完全的放手,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组织和协调能力,也很好地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

2.参加学术活动月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为了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交际范围,学术月论文征集面对全国艺术类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委会从征文中择优结集出版。论文的筛选和编辑基本是交予博士研究生来完成。书籍的装帧设计交予硕士研究生完成。在论文编选中,学生认真地看过每一篇投稿论文,既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视野,也从中看到了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优与劣,更好地掌握了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为以后学术论文撰写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经验。

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第2篇

制定个性培养计划,强化艺术个性发展

根据每个学生学科基础及当下学科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培养目标和规划,使不同基础不同能力,处于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实际找到自己相应位置。由于我校美术学研究生生源学科背景较为复杂,美术基础差别较大,艺术修养参差不齐。在以往我们所招的研究生中,既有纯粹美术专业院校毕业的基础较优秀者,也有综合性大学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以及部分跨学科、跨专业非艺术类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他们前期学科背景不同,不论是专业实践能力或理论修养、艺术审美水平等方面都明显存在很大差异,统一模式的培养计划和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学生艺术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时,就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包括素质基础、审美修养、发展潜质等综合因素,制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的个性化培养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激活和放大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艺术基因,让不同背景学生各自发现自我艺术个性所在,调整和确立自己未来发展目标。

艺术个性发展问题,实际上涉及艺术创造与艺术创新的问题。艺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艺术共性,需要共同的原则,也需要差异化表达,需要个性发展。缺失了个性的艺术是无法突破和创新的。因此,我们在美术学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将寻找和发现学生不同个性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导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学习中外艺术传统,研究和汲取艺术传统的精华,而且更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对传统经验的总结,从中悟出艺术创造的真谛,从中发现自己艺术上的潜在基因与个性,并鼓励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个性存在的价值,张扬那些常常忽视的与众不同的独自特点与细节,扬长避短,创造出自己的一份艺术天地。

强化艺术实践能力,减轻论文压力

我国目前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应该分为两个大致方向,一是较为纯粹的美术理论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总结和研究过去和现在已经发生的美术现象、美术成果、理论评价及未来发展研究,学生既可以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也可以抛开实践,全力以赴进行理论探索。另一方向则重点在于艺术实践,在于以培养艺术创造创新人才为目地。这一方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其自身较深厚艺术实践能力做支撑。一个缺少基本艺术实践能力的人,是无论如何难以创造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理想的。对后者而言,能否拥有相当艺术实践能力,能否拥有相当艺术形象创造能力,显然是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合格的关键所在。由于我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及研究生培养机制、考评标准的原因,在过去的培养机制上一直存轻实践,重论文的问题,不论学生艺术实践和创造能力如何,都难以作为考察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依据,毕业论文的撰写特别文字数量的要求,才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关键。美术类学生在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问题上与其它学科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相比较,往往表现出较大劣势。就我校以往研究生情况,同样字数要求的论文,对其它学科背景学生,特别是理工科或文科背景学生可能并不太难,论文质量也较好,而美术类学科背景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大难度。为完成论文字数要求,学生大多或过早地将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撰写上,极大影响了艺术实践探索;或与自己研究内容脱节,论非所用;或拼凑内容,偏离论文核心;或内容大而全,缺少对主题核心内容的较深层次的实质性研究,甚至将论文写成教科书停留在知识通识和介绍阶段。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学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甚至学生未来发展趋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美术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特点,调整机制,适度减轻美术学实践类学生毕业论文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多时间用于艺术实践与探索。能否充分保证美术学实践类学生艺术实践,强化艺术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艺术创造创新的基础所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

艺术个性的建立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独立思考。是艺术创造者独特心性、独特审美思想支持下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艺术表现,是自我心灵感受的自然流露与表达。对于美术学研究生培养,如何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感受,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是逐步培养艺术个性发展与艺术创新思想的关键。因此,美术学研究生教育,首先导师应站在更高的宏观角度,破除师承门户之见,培养和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己艺术未来趋向目标,鼓励学生学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导师的讲解,敢于对老师观点提出质疑和不同看法,甚至敢于质疑和打破前人既有的认识和定论。鼓励学生向大师学习,不仅研究大师的艺术,更要研究大师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善于从不同侧面做出不同判断,努力培育和造就研究生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由于我国整体教育存在的弊端,我们的学生往往即便到了研究生阶段,还大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就我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对绝大部分学生,共同的问题就是不喜欢独立思考,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却喜欢处处听命于老师的安排,本来要靠自己去寻找的答案,却习惯听老师的讲解与评判。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艺术创新问题,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实践基础,需要学生充分把握艺术上的本质与规律,更需要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需要丰富鲜活的艺术审美思想,它涉及由“技术”到“艺术”之间的区别与升华问题。因此,我们的美术研究生教育,不单要为学生更多提供不同形式艺术成果,供其从中寻找和总结艺术创造规律,更要注重开阔学生生活视野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艺术审美思想和敏锐的艺术洞察能力。当然,相对技术的层面,人文修养的问题显然要虚幻得多,也困难得多,是其学科培养问题上伸缩性很强的一个难点。

改善学习环境,增强艺术氛围

美术学研究生教育,环境与氛围是刺激学生自发学习研究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美术学学习、创作、研究等不需要也没有多么先进贵重的设备,但需要良好创作与展示空间条件,需要良好艺术氛围去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热情。由于我校整体办学目标、竞争考评标准等因素制约,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始终在夹缝中生存。虽然经过几年不断努力,在教学空间环境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也只是达到教学最基本要求。特别是在艺术氛围问题上,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原因等限制,一直缺少外来美术交流与展览,缺少外来美术学术讲座,特别是国内知名艺术家和理论家的交流与指导等,艺术氛围极为淡薄。在一个缺乏艺术氛围的环境里,要激发起广大同学高昂的学习与探究热情显然是很难做到。因此,如何不断改善艺术办学条件,在学科建设上给予更多支持,能够不断引进一些高水平艺术交流、展览,艺术讲座,使学生及时扑捉和了解最新艺术发展状况和发展动向,丰富自己艺术信息,合理规划自己未来发展走向与目标,是当下和今后都将面临的问题

(第一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记得当年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是关于贡布里希的《艺术与幻觉》中的视觉艺术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基于我对他这本书的翻译出版。当时同年级的谢成林、陈聿东和我三个人一起答辩,本系老师四五人,院外专家两人,记得好像是北大和故宫的教授、专家,因为谢、陈的专业是中国画史和书画鉴定。审议的细节已经没有印象,但是似乎比较顺利,没有提出难于回答的问题,所以三人顺利通过。

美国的博士论文答辩则是过五关斩六将之后的“最后的晚餐”。前面三四年是修学分,修一百到一百五十分不等,而且多是“半工半读”,因为很少自己掏钱读这种文科博士的,基本都拿奖学金,但需要工作(医科博士则从来没有奖学金,全部自己掏钱)。学分修完后的一年是资格考试(qualify),当时我们学校实行季度学期制,秋冬春夏四个学期,每学期考一门,学期开始时老师开一个书单,自己去读,期末就根据这些书考,没有知识类的题目,而是观念性很强的论述题,每次考三个小时。四门课的考试过了,才有资格做论文“开题”。开题是和导师一起讨论完成,短则一个学期,长则两三个学期。题开好了,在系里作公开演讲(Colloquium ),导师、系里的各领域的教授、研究生们都在座,大家提问题,演讲者需要回答各种问题,题目、研究范围、材料来源、研究方法、专业准备等等,五花八门。幸运者经过两小时左右的“记者招待会”式的“穷追猛打”,能通过都早已是“遍体鳞伤”,因为大家会指出很多问题,提供很多意见,一点不含糊。接下来的你被称为ABD (all but dissertation),意思是万事俱备,只欠论文。做论文则可长可短,短则三年,长则五六年,端看导师脸色,以及你自己的实力。期间与导师的拉锯战是最折磨人的阶段,其间的酸甜苦辣,一如寒冬饮水,冷暖自知。

直到所有这些关卡都被你一一征服以后,你的论文终于大功告成,这才有三堂会审般的答辩。和国内不同的是,答辩不是一组学生,而是答辩委员会针对一个学生,时长为三个小时。答辩委员会由导师、论文第二读者(本系教授)、第三读者(外校教授)组成,再加上一位由研究生院指定的外系教授(我记得参加我答辩的是一位英语系教授)。先是学生用半小时配合PPT讲解论文提要,然后就是各位老师提问。印象中总体而言严肃认真,但气氛也并不僵硬。导师先前说了,如果你把研究进行得很细致,不可能有什么问题能够难倒你的,因为教授们学有专攻,在你做论文的领域和方向,你一定是权威,教授们很难刚刚好对你的论题非常了解并且有独到见地,所以只要你脑子清醒,仔细应对,应该是可以通过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此言不虚。

2012年,应天津美院美术史系邀请,我参加系里的硕士研究生答辩,这回我坐到了“答辩委员会”的席位。系里一周前把同学的论文给我,去年是六位,今年更多,八位。读完十四位同学的硕士论文,说实话,感想挺多。

首先,选题大为宽泛。1980年代的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基本上就是中西美术史和美术理论这几个领域,而我参加的这两年之中天津美院美术史系的论文选题从中国当代美术、艺术经纪人、民营美术馆、天津地方艺术史、中日美术交流史,到西方美术史、艺术哲学与现当代艺术、艺术史书写,不一而足(还不包括我没有参加的以中国画研究为主的另一组)。这说明今天的美术史教育和学习,已经不再限于纯美术史论,实践类的课题尤其是和艺术管理专业相关的课题进入了一些学生的兴趣范围,这无疑是所谓的“与时俱进”。

其次,学生水平差距较大。人分三六九等,如果从水平而不是从阶级划分的话,这句话放在哪里都没错。只是,我所读过的这些论文,最好的就和一篇精彩的博士论文没有什么区别,题目新颖有时代感,篇幅很长像一本书稿,结构严密丝丝入扣层层推进,理论上有洞察力,作品分析条理清晰令人信服,从论据到论点最后到结论水到渠成。而有的论文则连基本的中文表述都出现问题,不是时不时蹦出几个错别字,就是句法、语法有问题,要么就是句与句或段落与段落之间逻辑关系松散乃至跳跃。而去年和今年的几篇论文共享的一个问题就是,口语化,感想化,换句话说,学生写论文有点像在一个讨论会上发言,口语多不说,而且经常发表没有学理的感慨、感想。这种感慨或感想,作者自己讲出来可能觉得天经地义,可是读者只能从文字的逻辑来理解,而不可能从文字“读心”,于是往往不知所云,或者因其逻辑付诸阙如而不得要领。

其三,阅读学生论文,对每个老师而言,其实都是个学习过程,因为没有哪个老师对学生的研究项目了如指掌的,充其量略知一二。这是因为学生钻研一个课题,需要深入进去,尽管你学富五车,但绝没有人家一篇论文研究得那么深入,更不用说对你不太熟悉的领域,说是门外汉都不夸张。这次有个学生写关于拉康的“凝视”理论,就很让我长见识。我在写关于后殖民主义的文章的时候,曾经接触过一点关于“凝视”的概念,但只是皮毛。但是学生的这篇论文,从拉康的十分晦涩的观念,到传统架上画中的凝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乃至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凝视,有理论,有分析运用,十分受用。另一个同学研究民营美术馆,绝对有现实意义,高名潞先生对本世纪头十年美术界的界定就是“美术馆时代”,指的就是公立美术馆的转型,民营美术馆的崛起,以及画廊发展的此伏彼起。这位同学讨论了民营美术馆的现状、问题,找了三家民营美术馆做个案研究,最后展望了未来民营美术馆的可行性发展。所以如果要书写本世纪当代美术的历史,美术馆是个大话题,这位同学的论文可以作为重要的研究资源(图5)。但是话说回来,阅读论文并不总是愉快的经历,有时候见到不忍卒读的文字、段落、篇章,其实是很生气的。毕竟一个硕士毕业生,假如连中文基本功都有问题的话,将来又怎样去当编辑、老师、策展人、批评家、乃至经纪人呢?这是颇让我忧心忡忡的地方。于是,我会仔细的用红笔将错误的地方划出来,像一个编辑一样细细修改一些篇章,然后在答辩的时候把主要的问题指出来,把带有眉批的论文发还给学生,让他们回去仔细读,毕竟答辩不仅仅是通过论文好毕业,更是一种学习过程。未料此举竟得到了系里几个老师的好评,说很少有老师把事情做得如此细致认真的。我想,可能一方面我的工作不像他们多,另一方面我在美国看论文就是这样看的,已经成了习惯的工作方式(图6)。

第四,论文写作有没有价值取向,需不需要有价值判断?这是个严肃的但是似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问题。去年的答辩中有个同学研究当代一位体制内的油画家,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他的生平、历史,总结出他的一个重要的性格特质就是“坚持”,具体而言就是画了几十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题材,直到今天当代艺术已经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之后,这种“坚持”还在继续。我的评论是,“坚持”作为一个抽象概念似乎是正面的,问题是你坚持什么:为了一个有价值的事情坚持,值得肯定;而为了一件没有价值甚至只有负面价值的事情坚持,轻点说是刚愎,重点说是浪费人生,糟践社会。而一个研究生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这样一个个案,而且认同而不是批判个案对象的价值观,这就有问题了。当然,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的个案,但是真的值得我们的艺术研究者思考。

第五,论文写作和答辩的技术性问题。技术性的细节不可忽视,而且是可以在学习期间就努力学习提升的。比如,我看了相当比例的论文在“鸣谢”部分,很少感谢具体的某个人,感谢大家,感谢朋友,甚至感谢父母,但是就是没有提名字,而且缺乏具体的事实。如果读过一些西文著作的同学应该会注意到,作者会感谢那些对他写作乃至人生有帮助的人,而且有名有姓,有具体的“贡献”事实,诚意十足。另外,简述论文概要部分,有不少同学就是念稿子,而且时间把握不好。在美国读书从中学开始,学生会经常需要用PPT演讲。在我的课程中,学生会在期末提交课程论文以后,做一个论文演讲( presentation),5-8分钟。我会让学生事先在同学面前练一下,知道5-8分钟能讲多少内容,而且需要把内容背下来。经过这样的训练,一般上台演讲,时间掌握大多八九不离十,不怯场,而且很少有照稿念的。我们的同学也需要这样的训练。

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弊端

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以前比较传统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种是办班式的集体授课方式。前一种方式,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院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刚刚恢复的时候,较为普遍。那个时候,研究生人数很少,正规的在教室集体上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导师和学生一般是一带一、一带二。导师实际上就相当于民间某些行业的师傅,研究生相当于徒弟。这种方式,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密切,能言传身教,学生也切实能从导师那里学到真正的东西。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即研究生的学习对象较为单一,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可塑性小,研究领域狭窄,并且导师的水平往往就决定了研究生的水平。

后一种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一个班的形式而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各学科需要大量各级专门人材,研究生扩招而导致的研究生数量膨胀。而原来的研究生培养师资有限,因此只能采取以办班的形式、以授课的方式来进行,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我认为,这种方式标志着研究生培养大众化阶段的开始和形成。就具体的学习过程而言,每个专业都有导师组,由不同的老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这样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可带给学生更宽阔的知识面,扩大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多方面地选择研究方向。并且,这种培养方式使研究生有可能成为复合型人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种方式也有它的弊端,即较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专门的研究领域而言,无法培养出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人材。而另一方面,研究生要应付各门课程的学习,忙于挣学分,导致基础知识薄弱,研究能力相应下降,以至于使近几年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质量滑坡现象。而我们在近些年来采取的以社会课题的研究方式,铺就研究生成长道路的做法,就是为了弥补以上两种方式的不足,实践说明这样的研究生培养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因此引起一些人的关注,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不过,我认为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理论和实践还只是开始,因此有待于我们加以总结与提高。这也是我们今来谈这一话题的来由。

二、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的新思路

国务院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2005年1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说:“今后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重科研工作的比例。没有科学研究工作的课题,就不能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没有研究课题的导师,就不能带研究生。周济指出,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进行学习的学生。”因此,国家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将紧紧抓住研究工作,推进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提高质量,关键是科学研究。

从2005年起,国家教育部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体制,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和选拔制度改革,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学制。要支持研究生参加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创新,着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最近几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专业,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研究生的年培养规模从2000年的50人,发展到2009年的300人,在校人数达800人的规模。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一部分在校研究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如2007、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的论文是全国唯一的榜上有名的美术学论文。有关艺术现象学研究、当代艺术研究、艺术市场研究、高等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等课题都被列为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导师与研究生的一系列合作研究成果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杂志上发表,承担和完成了一些政府和社会委托的重大科研课题或项目。而据了解,这其中大多是我院这几年来培养的研究生。这说明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院有着一种独特的眼光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我院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主要经验是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产学研互动培养。

在近几年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院尝试着采取另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以特定的社会课题研究方式,让研究生参加到社会课题组开展的各种研究活动中,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研究生培养是一种严格的学术训练,如放任自流,随便选题,敷衍成篇,是达不到学术训练的效果的。所以,由导师或导师组所申报与提出的社会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这些社会课题,能使研究生得到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因为这种研究有时间、水平、学术成果、层次的要求,有课题评价体系的限制。而同时,以社会课题方式带动研究生培养,可以创造一起研究、自由讨论、相互碰撞、共同提高的氛围。我院认为,这种与实践、任务相联系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可弥补前两种方法的不足,也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使研究生培养在不可避免的陷入大众化趋向的困境中,不失其精英性质,成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培养方式。

关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教育界和社会上也曾经有所议论。有的人认为八十年代的本科生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有的人认为九十年代以来的本科教育是失败的。因而研究生教育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质量。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大众,为造就更多的人材而努力。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政治发展趋势的。英美各国的本科教育比我们的要差,这是公认的事实。如果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一定要保留在精英教育的水平,如果只有很少的人受过高等教育,那我们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建成的。研究生教育相比于本科生教育来说是精英教育,但既然本科教育质量有所降低,那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以前相比有所降低也是自然的事。但我不认同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绝对的下降。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有所提高的。因为作为导师来说,我们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下降了。我们的要求是更加具体化了,而不是更加抽象化了。

我们知道,每一个研究生往往都发表过好几篇学术论文,并且有的发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我院所指导的研究生在我们所举办的学术会议中,往往也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与我院这种培养方式有较大关系。

在1999级和2000级研究生中,我提出了“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级重点课题”。我还拟出了 “国外高等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民办高等美术教育”等题目,与研究生一起共撰写了4篇有关“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研究生孔莉莉发表相关论文2篇。我本人也写了10万余字的《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这样一些论文在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中中国处于理论空白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艺术教育管理研究的关注。

学生成就的取得,当然不仅是哪一个方面的原因,也不是哪一个导师单独工作的成果。导师在为研究生上课,提出课题和研究方法,收集资料中虽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研究生的努力和大量的时间投入也是课题推进的重要基础。当然,在我所指导的研究的人生之途中,我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一点。在这几年的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要求研究生尽早选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入学后一学期内不能选定,那就要由导师指定。这一点我是很明确的。因此,在05级、07级设计艺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我提出了海派设计的研究课题。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设计的发源地。上海在中西文化融合领域里的影响,上海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度不容置疑。在中国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年代里,海派文化是重要的文化流派。中国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侧重于石库门文化,高度肯定其创作的成就,研究论文达数百篇。而对于海派设计,却很少有人研究。且研究成果档次不高,数量不多,影响也较小,研究的侧重点在建筑。对广告、包装、产品、服饰、珠宝首饰、旅游纪念品、礼品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国内有关海派设计研究的硕士论文,几乎没有。而我个人认为,海派设计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因此我提出了一系列选题,来对海派设计进行重新发现和评价。这些选题包括:“百年上海、百年设计”、“设计成就上海”、“上海设计产业发展研究”、“上海设计产业三年规划”等。对于这些选题,每一个研究生选一个题目,经过对原著的反复阅读,仔细思考,拟出提纲。并且组织讨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多次讨论,反复推敲,最后形成正式的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设计作品。而作为我个人来说,也完成了《上海设计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工业设计产业三年发展规划》、《上海工业设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3个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的年度课题,撰写了一部40余万字的海派设计简史研究专著《上海设计简史》。这也说明我们的课题研究对于本专业的研究生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给研究生树立了一个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的标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说是一次又一次地集中讨论,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往往对学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学生完成较好的论文并得以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因为此前学术界从来没有如此集中地谈论这一话题,因此也形成了设计产业发展研究的小小热潮。另外,有两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以“海派设计”作为研究对象的。像周益竹的《上海设计博物馆设计》、金泠泠的《新海派设计》等。研究生金泠泠、周益竹以海派设计研究作为毕业设计和论文题目,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这说明这样的社会课题研究与讨论,对我们专业的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其学术道路是有影响的。

在2003级研究生中,我承担了主持了部级设计孵化器――上海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器项目的建设工作。我带领研究生花了大量的时间,不断地进行调研论证发现:设计产业是需要培育与孵化的。尽管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甚至是世界品牌的聚集地,名牌产品在智利生产、在这里销售,却不在这里发源。设计产业是无烟产业,适合在闹市高楼大厦中发展。培育与发展设计产业,建设一个有关高新设计与创业服务的设计孵化器,不乏是一种新思路。于是,一个在闹市高楼大厦集中空间中,为设计企业创办和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共事空间、共事服务及扶植企业的优惠政策,推进合作与交流,使之逐渐走上发展道路的设计孵化器的创意策划方案新鲜出炉了。经过努力,这一项目后来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部级设计孵化器。

在2004级研究生中,我提出了“艺术设计类大学后职业培训研究”的课题,向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出申请,组织研究生共同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最后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表了《工艺美术师》、《机构形象设计师》、《玩具设计师》、《商业美术设计师》、《旅游纪念品设计师》、《三维广告设计师》等近9部教材,在全国设计杂志上6篇,9个调查报告。结合职业培训,我还组织了研究生承担了上海市创意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平台建设的项目。在我的组织和指导下,研究生直接参与了该项目的策划、设计、施工、教学、管理工作,在获得最新设计科技方面的收获极大。研究生们在导师的指导和设备供应商的培训下,掌握了大量的最新设计科技,如时间凝固系统、蓝箱抠像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在设计教育与管理的实践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强调社会课题研究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

从以上谈论的状况来看,我院所推行的这种方法的确是行之有效的。那么,我院为什么想到要以社会课题研究方式来铺就研究生成长的道路?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能适应国家、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导师根据国家、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申报选择一些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以及通过招投标形式争取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社会课题,这是设计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重要的培养方式。因为设计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设计在中国已被认为是即科学技术以后的又一新的生产力或“第二生产力”。设计教育不重视产学研合作、不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就失去了学科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明确的提出了设计教育要服务于张江(学院所在的社区――部级高科技园区)、服务于浦东(学院所在的地区――中国最具开放的前沿地区)、服务于上海(学院所在的城市――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服务于长三角(学院毗邻的更大范围的地域――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经济圈)。

第二,能体现导师的学术积累和学术眼光。我们知道,每一个导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在他多年积累、开垦的领域中,是有着浓厚的积淀的。哪些问题是研究的空白;哪些问题是薄弱环节;哪些问题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哪些问题能体现出研究的前沿性;哪些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能开发出哪些重要问题,在具体研究中还需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等等,作为导师来说都非常了解。因此,他能够提供给学生多年积累的资料,能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哪些材料是真实可靠的,哪些材料是需要重新考证的,哪些材料是虚假、以讹传讹的、不可靠的。因此,他能让研究生直接地、便捷地进入研究门槛,抵达学术研究的殿堂。

第三,能够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思路。这实际上是一种命题课题方式。导师提出的话题都是值得讨论和研究的,而且往往会把自己的思路、研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理论观点的运用及学术研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直接传授给学生。这方面最能体现出导师的学术个性、学术传统和学术风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四,能够防止抄袭和剽窃行为的发生。因为这些题目规定了思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是否综合别人观点、沿袭别人材料导师很清楚。如果不是这种命题课题,由学生任意选题,在短时期内写文章,容易导致抄袭、剽窃行为的发生,导师也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学术研究是有规范的:一是创新规范,二是引用规范,三是格式规范。学术研究必须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必要写论文。只有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才能形成学术论文。因此,这种命题研究方式,为学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有的研究生在硕士论文撰写的时候,不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修改的现象。后来那个老师不同意其参加答辩,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你不能按照老师提的意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那么就说明很可能你的论文的整个思路是抄来的,那很可能出现非常大的问题。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那导师的确有这个权利与义务。因此,采取命题课题的方式要求研究生撰写论文并达到发表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抄袭等学术腐败现象发生。

四、研究生的专业方向与课题研究的社会命题(选题)

强调社会课题研究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即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忙于应付导师所分配的课题任务,除了写出两三篇文章外,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不是有所欠缺呢?

因为我们的研究生都是百里挑一挑出来的,本来就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研究生阶段当然也是打基础的阶段,那只是相对于研一阶段而言,但研究生是必须进行研究工作的,是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经受严格的学术训练的。研究生阶段不可能什么书都读,什么知识都要了解。因为已经分了专业,如设计艺术学专业的每一个研究方向都有很大的专业差异。每一个研究生都要有坚定的方向感,即我的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研究设计艺术教育与管理的。那研究生对于本研究方向的书是必须读的,而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史或设计实践方面去。因此,命题课题是必须在广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才可能完成的。每一个研究生不论是命题课题还是非命题课题,他也只能选取某一个非常专门化的问题来进行分析与研究。而他自己再选取一个题目是很难的。如果没有导师的指导,半年时间甚至一年时间也选不出一个真正有意义的题目。那才是真正的糊里糊涂地过了一年、两年,自己耽误了自己的时间。

况且,我们一般给研究生分配课题与选题,是从二年级开始的,这时,他们已经过一年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在导师组或不同老师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一基础上,让他们参加一些具体社会课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一次检验,是如何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次最好的实践。研究生在学术上如何成长,是必须有实践的。研究生在做社会课题的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一方面会和导师讨论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反思,会让他们主动地去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漏洞。所以参加课题组研究,实际上是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一次巩固。

“命题课题”的方式其实是给每一位研究生提供的一个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一个平台,但这种培养方式对于导师而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我院虽然身兼数职,但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是热情饱满、精力充沛,而且乐在其中。那么,我院是如何平衡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的呢?

首先是我对于自己的学生是充满热情的。自己的学生就是自己的子女。自己的生命也许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有很大的发展,相当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特别是学术生命得到了延续。其次,我与研究生的讨论时间是固定的,即每周一的晚上和每一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前者是单独讨论,后者是集体讨论。如果有学生要与我讨论关于开题报告与硕士论文在写作方面的重要问题,则需要与我事先约好,我再安排时间。也就是说我与研究生对话的时间是有计划的。因此我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是特别多。前提是讲究效率、讲究结果。第三,我往往将刊物编辑、学科建设、学术会议、设计大赛、设计论坛与研究生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研究生帮我们做了许多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少有的训练,比如每年一度的上海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连续三年的一等奖获得者均为我院的在校研究生。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实际的工作由研究生来参与,研究生的成长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的迅速。其实,这也是一种像社会课题研究本身一样的方式,也是带动研究生群体成长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我这几年能够做到的,就是工作再忙,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事情再多,也没有将研究生培养的事放在很靠后的地位。因此,我所指导的研究生才有那么多人,也才有那么多的教学和项目管理经验。

除以上所谈到的,设计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也是我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是我所申请到的一个国家教育部项目――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纲要和同编教材的编写。由于这两个课题所涉及到的设计范畴和作品特别多,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让研究生先按一个一个内容的作品做,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1999级和2009级的研究生,每一个人都写《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方面的教材与论文。并且基本上都将此作为他们硕士学年论文的题目,目前正在进行中。他们对于《设计基础》和《设计与制作》的研究,是从大学在校期间对这两门课程的认识开始的。并注重查阅国外的文献资料,所以做得非常扎实、也非常艰难。这门课的课时少、内容多。我们采用了直线型和螺旋形的两种编排方式。这个课题我一直进行了10年的研究。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到光构成、动态构成,也有新的发展,现在还在进行之中。但我相信这种创新的教材和论文会很有意义与价值。

五、导师资助研究生是以社会课题带研究生的一种新形式

由导师资助自己所带的研究生是国际惯例,世界著名的大学基本都采取类似的做法。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提出的“改革研究生选拔制度,推进学分制并调整修业年限,推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和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也是为了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接轨。导师资助研究生的方式亦可理解为是导师责任制的组成部分。但中国大学的校情毕竟不同于国外大学,笼统地讲“导师资助制”,不仅让局外人不解其意,导师自己也如入云里雾里。

导师资助制,当然是指导师拿出科研课题的部分经费,对研究生的研究工作进行补贴。按照国外的做法,导师一般是用社会课题经费的一部分负责研究生的科研支出,乃至生活费用的。这样看来,“没有课题的导师不能带研究生”的论断,也没有问题。但国外的导师一般都有课题经费,不仅有而且此项经费足以支撑和支付他所带研究生或者担任他的研究助手的基本开销。这样优厚的条件,国内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都不具备。因此,实行导师资助制的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导师必须有充足的自主支配的科研课题经费。

充足的和自主支配的科研课题经费的获得,说起来可能很容易,按照成本分担的原则,只要国家拨一部分、学校拿一部分,导师从研究生的学费中提成一部分,加上导师申请课题项目经费,这些只要划归导师使用即可,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

国家拨款,学校资助的力度应该多大,导师提成多少才算合适?按人头平均拨付是一个办法,但要知道近些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大大增加,资金的缺口也相应变大,这部分钱显然难以彻底弥补缺口。部分专项资金的到位虽然聊胜于无,但毕竟是杯水车薪。如果导师的科研经费都不足,又怎么有余力,资助自己带的研究生呢?

解决导师的科研经费问题的办法之一,自然是社会课题项目的申请。但这里仍有个课题项目数与导师人数不对称的问题。各级各类的纵向和横向课题项目每年都有,但导师能争取到的比例并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源有限,但更主要的是有限的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基础理论和设计艺术学这些最应得到资助的社会课题,受资助的比例却最少。而应用性强,自身能够产生经济效应的设计艺术应用性社会课题,却不断得到巨大的投入,其结果只能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另一方面,课题项目的分配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也加重了“贫富不均”。一个设计类项目本来是不需要太多经费的,但因为某种科研以外的因素起作用,有的课题如政府下达的纵向课题一下可以拿到几万。有的横向项目属于重大设计工程,如我主持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虚拟西方艺术馆、上海大学生创意产业创业基地、上海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器等项目更是上千万。不能说,所有获得重金资助的项目都没有社会意义或学术价值,但确有项目在价值与投入上不成比例。如果这部分经费,合理地投入到许多看起来并不“重大”,但却有学术潜力的社会课题上,对中国学术研究发展的切实而深远影响,将远远超出一个哪怕是“重大工程”。由此推出实行导师资助制的另一个前提条件,应该是科研经费的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课题分配的公正化。

参考文献:

1.《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6年7月18日

2.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新华网,2004年3月30日

3.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网站,2010年3月29日

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研究生;学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选题深度问题

(一)选题深度意识不强,缺乏研究目标

选题的深度取决于选题的价值,选题的价值体现出主体对客体的内在属性、功能等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或有用性。论文的选题不在于一味寻求新颖或华而不实的内容,而在于选题角度是否具有研究价值,是否对研究方向有深度挖掘。大多数研究生对选题深度的意识不清晰,这直接影响到其研究观点不够全面,强调某些方面的价值而忽略了另外一些重要价值,不能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辩证。选题的深度不明确在论文中表现为研究目标不准确。研究目标的准确定位有助于量化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针对明确的研究目标展开研究。在目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由于研究目标缺乏,因此对研究内容模糊不清,论文写到最后分不清是否按照研究目标完成了研究内容,有的甚至偏离了研究方向。研究目标是研究的主线,要始终坚持并明确。在研究论文中要体现研究目标,并通过对研究目标的了解去掌握研究的方向,这是评判学术论文质量的较为重要的指针。在研究生教育中,对于论文的选题,要强调学生在务实的基础上拓展角度,增强对论文选题的研究意识、目标意识、深度意识。

(二)研究现状不清楚,弄不清研究起点

研究的开展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和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的。研究现状的分析是研究生的基本功,要通过学术现状找到研究方向中的重点问题,它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别人的观点并罗列出不同的内容,而是要在掌握和梳理同领域研究现状基础上对不同研究观点高度概括。如,他人在相同领域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解决了什么学术问题、提出了哪些该领域的学术观点、对该领域起到何种影响等等,由此解决目前未曾解决的问题。研究现状的分析是论文提出论点的起点,有了明确的基本方向,研究的内容才有新意。在对研究现状不明确的状况下去奢谈研究的方向或内容创新,是本末倒置。没有清晰的研究思路作为支撑,研究的起点就如空中楼阁。

(三)资料占有不够,全凭臆想推测

对于研究生论文而言资料的占有是比较重要的,正确地掌握和解读文献资料才能在撰写论文时有所依据。胡适曾说:“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1]700“研究者需要从看上去毫无联系的散乱文献中寻觅出蛛丝马迹,进而依情理、事理和‘道理’把它们勾连起来”,以形成“合乎逻辑的证据链”[2]。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对待资料的占有关注不够,没有足够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支撑论点,仅仅靠对于研究对象的主观推测和臆想得出结论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得出的结论也是有问题的。有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不会做结论,甚至不敢做结论,直接用结语结束论文是不规范的,这样缺乏严谨的学术精神,也不能称其为学术论文。

(四)理论基础不够,缺乏应有的历史知识

现在很多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很差。尤其是做史学的,比如美术史、音乐史、艺术史等方向的研究生,缺乏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所有艺术写作的目的都是真实地描述作品。”[3]2目前研究生论文过多关注所谓的创新,但选题方向无论大小,所体现的研究价值不是突如其来的新异、新变,而是基于掌握史料基础之上的深入分析与问题挖掘。忽略了艺术史研究中历史的事实和真相,艺术史学论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学术问题意识

(一)没有真正的学术问题,需要辨清伪问题

现在很多的研究生论文里没有学术问题,有的论文有学术问题,但是他的学术问题是个伪问题。很多研究生没有能力去辨别什么是真正的学术问题或者什么是假命题,这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加强的部分。在指导研究生写论文时,要让他们明确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实问题还是空问题,从论文中研究的意义可以看出是否把学术问题做实了。如果把假命题或者伪问题当成一个学术问题来做研究,做到最后是不能成为学术论文的,所以,ξ侍獗旧硪有辨析。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要逐步树立学术问题意识,具备真正的问题意识才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

(二)提不出问题,看不到问题,罗列资料

研究生的学习主要是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很多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提不出问题,也看不到问题。没有问题意识何谈学术研究?学术问题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研究当前相同领域中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找到的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在目前研究生论文中,常常看到学生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最后只是附在论文中,没有根据论文的思路和框架合理地驾驭资料并灵活地运用在论文中,失去了其在论文中的意义。尤其是做史学的,比如美术史、音乐史、艺术史等方向的研究生对资料的运用能力更是缺乏,堆积查找来的文献资料成为他们研究的常态。

(三)缺乏学术敏感,缺少追问问题的思维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强调对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这需要研究生对学术有敏感性。陈寅恪认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4]236有些学生对于学术问题比较敏感,和导师探讨时,能根据一些问题马上追问,并在交流中发现一些真正的问题,由此深度挖掘,从而有了自己的创新点。而有些学生在导师千百遍讲解中也提不出一个问题,对学术的敏感度不够。没有创新思维,学术研究就只能原地踏步。尤其是理论研究,它不像设计学方面的研究是结合现实社会的实际需求提出某种研究对策、方法和措施,它不解决实际问题,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有的学生把理论研究方向的论成了应用方向的论文,出现了论文跑题的现象,理论方向研究偏离了理论研究的初衷,成为理论研究逃避问题发掘的脱身之术,这样的论文显然是不合格的。怎样才能变得对问题更敏感呢?应该培养研究生养成多思考的习惯,阅读资料时候,要带着问题,要勤于思考、不断联想,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同时,不能把视野单一放在某一个方向,而是要辐射开来。当然,辐射的范围要以研究方向为中心,并作对比,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思考,才能有问题意识。

三、学科性质问题

(一)学科意识不清

前面提到的很多学生缺乏学术敏感,对自己所学的学科领域提不出问题,这是由于平时对学科领域思考太少,也是由于对学科认识不清,临到毕业也搞不清自己所学的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只有理清了学科的研究对象,才能对选题的方向及其价值意义有正确的判断。

(二)艺术学理论学科与其它学科

张道一在《艺术学研究的经纬关系》中用“经纬相错而成纹”来比喻艺术学研究,认为:“应以艺术的总体共性和总的特征为经,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艺术为纬。具体的某种艺术只能说明具体的某个问题,不能说明艺术的整个问题。只有认识理解了艺术的整体,才能抓住艺术的整个特点。”[5]4-5“艺术学理论是宏观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理论研究,相对于其他门类艺术研究而言比较形而上一些,当然也不是说艺术学理论研究就空,不深入,不具体。也不是这样的。不同于门类艺术那样具体到可以仅针对某个局部问题展开研究,艺术学理论是从大处着手,宏观把握、综合思考、整体入手。”[6]104-114只有理清艺术学理论学科与其它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才能较好地实现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三)跨学科研究的学科主次问题

跨学科的研究强调在系统、有机的整体上看待研究的问题,但是在整体基础上要分清楚学科的主次、上下关系。在跨学科的研究中各学科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相互结合和配合,甚至还要相互融合。跨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主次关系。要站在自己所学的学科上进行跨学科,分清楚跨学科里学科的主次,不要在别的学科上跨学科,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四、学术规范问题

(一)摘要、关键词、绪论和结论

“关键词和内容摘要是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为的是满足和便于他人检索的需要,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7]17摘要、关键词、绪论和结论等这些学术规范问题是2017年研究生年会的主题。很多研究生毕业论文反映出来的问题,首先是不会写摘要。摘要不能使用第一人称,不能在摘要中用“本文”如何,@样会弱化摘其要点的功能。据《国家标准GB7713-87》的界定:“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次是关键词不关键,没有起到论文的核心词的作用。关键词要让人一眼看到,就可以获取论文的主要信息。再次,在现在研究生论文里,很多把绪论中,比如研究方法等作为正文放在第一章节,这是不正确的,论证过程才是正文,论证结束后要得出结论。正确的学位论文格式有摘要、关键词、绪论、正文、注释、结论等。从论文格式体现出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大多关注选题的价值、论文的结论等,而忽略了作为研究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

(二)参照国家标准GB7713-87

研究生应该查阅国家标准GB7713-87,它是对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的规范文件,对怎么写关键词、怎么撰写绪论、怎么做结论等也都有明确的说明,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有这样的国家标准。在研究生教育中,从这些规范开始做学术研究,也体现了学风的严谨。

参考文献:

[1]耿云志,欧阳哲生.胡适书信集(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谢维.考证行为,体察动机――读茅海建《史事考》[J].近代史研究,2005(4).

[3](美)大卫・卡里尔.艺术史写作理论[M].吴啸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M]//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张道一.艺术学研究的经纬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2004(2).

[6]李倍雷,陈小琴,徐子涵.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研究与相关问题的思考――李倍雷教授访谈录[J].艺术百家,2015(3).

[7]赫云,李倍雷.艺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艺术类研究生 培养模式 美术学专业 设计专业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研究生的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中心,科学研究创新的基地、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艺术类硕士生教育[1,2]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艺术文化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提高其质量任重而道远。

目前除了专业的艺术学院比较重视艺术类硕士生教育之外,开设艺术专业的普通高校偏重于理、工、文等传统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往往忽视艺术类硕士生教育。当前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教育”的社会热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膨胀景象。因此,艺术类硕士生教育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其培养目标怎样定位、培养模式[3,4]如何设计等一些关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成为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课题。我结合在普通高校艺术学院工作的经验,从培养方案设计的目标出发,分析了目前高校艺术类硕士生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艺术类硕士生教育的特点,探索了培养模式中的关键因素。

1.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我所在的高校没有音乐专业,所以本文专注于美术学和设计专业业务素质的培养目标。另外,思想素质这一教育目标在普通高校有专门的学生工作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与教育,本文也不探究。

美术学专业的业务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美术学相关性学科(包括自然科学),有广泛的了解和一定的研究。在本学科范围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不断追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要具备在本学科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学术与思想研究方面,富有开拓创新的精神。(2)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能从事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美学研究性人才。

设计专业的业务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掌握坚实的设计艺术学基础理论,正确理解、把握设计领域动态及发展趋势。(2)掌握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具有敏锐视角和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从事设计研究和设计开发的能力。(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设计、研究和教学等工作。

这两个专业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坚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具有敏锐视角和创新能力。很显然,如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高端艺术人才。

2.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高层次教育,主要包括独立研究训练、专业教育和第一学位教育三个部分,具有研究性、更专业化及学科广泛性、交叉性、边缘性诸多特征。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特殊形式,制约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前在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科建设缺乏重视

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目前多由普通高校承担,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普通高校对艺术学科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也成为院校本科教育的点缀品、附属品。到目前为止,具备博士点的高校凤毛麟角,甚至很多高校都未获艺术学一级学科的授权。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建立在学位点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提升,学位点的建设就必须不断加大力度,不断提高。目前很多高校动用全院乃至全校的力量进行学位点申报,等拿到学位点以后不重视建设,缺乏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体系,在学科点的发展上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乏力。甚至有的导师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能站在学科点建设的高度上考虑研究生的培养,这非常不利于学科建设的扩展和维系。总之,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承载体,与研究生教育休戚相关。缺乏学科的支持,研究生教育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2培养模式简单化

研究生在三年的培养期内,第一年基本上以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效果却十分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本科式教学为主,即“满堂灌”的形式,缺少与研究生的互动。同时研究生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系统性,研究的成分太少,很多是本科阶段课程的翻版。

很多导师没有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培养没有目的性。另外,有的导师开始制定培养计划,但仅仅是一纸空文,根本不遵照执行,常常依据所承担的项目随意更改,甚至很多研究生在开题之前一个星期才能确定开题的内容。好的开题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正常情况下,研究生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了解相关研究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些工作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在培养过程中,日常的研讨也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围绕相关的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在论文准备阶段,导师和学生都对论文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硕士论文只撰写了几十天,却也能通过答辩,这样的培养方式如何保证培养质量?论文的字数与论文质量之间虽无必然的因果关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一定的数量,便无法保证一定的质量。

2.3课程设置本科化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着本科化的倾向,在内容上与本科课程的设置拉不开档次,不少课程甚至是本科阶段的重复。首先在培养大纲的设置上与本科培养方案如出一辙,不能够突出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方式比较单一,不能引起研究生的共鸣,不能引导研究生如何思考问题的起源,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异同点,比如对设计艺术学,缺乏对交叉性的边缘学科的较大的重视。最后是缺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3.培养模式的改进

3.1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在本科阶段教学以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为主。依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在研究生阶段应该是导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与导师一起解决问题。因此,研究生教学应该极力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研究生了解相关课题的背景后才能做出有实际意义的成果,由此可见,大量的并且有深度的阅读,积极的研讨和辩论,勤奋的写作实践是研究生学习的基本要素。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课题都充斥着大量的资料。每个研究生不可能把这些都读完,必须有选择地阅读。可以将资料分成两类:一类是精读资料,这类资料一般是经典文献,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求研究生必须认真反复阅读,并且能够写出评论。另外一类是泛读资料,这类资料有助于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引导其探求新的知识领域,引发其新的思考。对这类资料要求学生从论文的摘要和引言当中知道论了什么工作,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还存在什么问题。

3.2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其独立从事专业研究所需要的综合素养及应用、创新能力。根据学科和专业特性,又有基础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之分。目前很多高校盲目追求论文的数量,导致大量垃圾论文的产生。据相关报道,目前国内大约95%的论文无人引用。对于不同的学科,其特性决定了它该拥有的考核模式。就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来讲,应该着重于艺术实践创新及其设计理论创新的培养。研究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长时间的体验和感悟,由此产生的研究论文将具有新的理论和独到见解,这样的应用性研究才有社会价值。然而,在近几年的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倾向,导致研究生实际的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所撰写的论文内容空泛,缺乏说服力。因此,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对于面向应用型的学科,应由原来的以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3培养导师的创新能力

导师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导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从这个层面上讲,培养导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学校要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导师的创新能力。第一,学校学院要鼓励教师创新。创新是一个艰苦而且有一定风险性的事情,学校应该放宽对教师的考核,比如延长考核周期,可以每2―3年考核一次。考核指标可以灵活多样,只要被业内人士认可的成果则均应得到承认,而不能一刀切,一切以核心论文的数量衡量。第二,在导师的遴选中,要注重参选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性、前沿性,而不能仅仅以科研经费的多少、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等级来衡量。第三,制定严格的奖励措施,对于创新成果的导师给予重奖。第四,定期举办学者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第五,克服一切困难,每年举办3―4次高级别国际国内会议,不断开阔教师的创新视野。第六,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拜访名校名师,攻读博士学位,为导师队伍培养后备力量。

3.4校企联合培养

应用型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研究生除了应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学校应积极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依据学院的特色,有选择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持社会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更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应用过程,增强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贡献率。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还可以提高合作单位的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这样,在校企联合培养的过程中,研究生能积极地将理论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增强学习动力,降低一直学习理论的厌倦感,感觉到一定程度的成就感。因此,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加强研究生能力与潜力的培养,能够为研究生在未来实际的工作中储备更多的能量。

3.5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使命,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树立人人创新的风气,充分调动研究生创新的激情,挖掘其创新潜能。第二,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严格淘汰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毫无创新可言的项目。对于积极探索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审上要给予重视,将创新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第三,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要积极联系相关专家,以往的成功的创新者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解答他们在实际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四,导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论文的开题、研究、写作过程中重视创新,以创新为主线引导研究生的培养。

4.结语

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为未来培养高层次人才,其中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艺术类教育的进步紧密相关,也关系到未来社会物质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带动整个艺术教育的发展。好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艺术类研究生,因此培养模式对艺术教育、艺术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时态的发展,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结合时代特色,因此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好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金峰.对高校艺术教育根本的探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3):219-219.

[2]周星.艺术学从一级学科调整为门类的设置方案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52-54.

[3]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第7篇

今年春季学期,我教《当代中国美术史》。在综合性大学里,这种研修课通常是给研究生开的(本科生也可以修,只要他们觉得自己有此能力)。我所在的是一所文理学院,四年制,没有研究生。美国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规模不大,1000-2000学生,师生比例约1:15,四年本科,学科则全是基础学科,数理化生,文史哲艺等,没有应用学科。也就是说,它不以培养立即就业人材为目标,而是以为学生打好终身学习基础为目标,这种基础包括基本的人文和科学常识,沟通技巧,写作技巧,基本的研究能力,也包括很抽象的道德、价值、人生观的养成。学生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院者占75%左右(包括毕业几年后读研者)。由于老师和学生互动机会多,基本功训练扎实,很多希望子女将来读研深造的中产阶级父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种学校来打基础,而不是让他们很快进入职业训练。

文理学院也给本科学生开设通常在综合性大学只给研究生开的研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研究技能、原则、表达、写作,为将来的硕士、博士学习打基础。我上的《当代中国美术史》(Contemporary Chinese Art)是讲座课,没有很多讨论,基本上是老师一言堂。因为课堂小,学生人数不多,所以提问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每个学期一开学,头一堂课就是把教学大纲发下去,英文叫syllabus。我的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老师办公室地点和会见学生的时间,电话号码,邮箱;接下来是课程宗旨/目标,教科书题目,阅读书目(通常会预先订好放在图书馆,学生随时可以在前台借阅,只要告知课程代号即可,称之为Reserve Books);考试和学期论文的安排和要求;参与和出席的规定,评分百分比;然后是详细的每周学习内容,包括三次考试时间,论文提纲、草稿和终稿的交稿时间,演讲时间;最后是参考书目,一般列出二十本左右,供学生写论文参考。一切都清清楚楚,有章可循,按部就班,基本不作改动。现在学校里电化教学手段使用越来越多,我们学校就有一个称为Moodle的系统,老师可以把各种文字文件(考试复习内容、论文写作指导等)、带图的课件统统放上去,注册的学生有密码可以进入,方便学生复习考试、论文写作。

和其它美术史课程一样,注册来上当代中国美术史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五花八门:不光是美术史专业的学生,还有美术、英语、心理学、历史、国际关系、亚洲研究等专业的学生,甚至有考古学、人类学专业的学生。理科的学生不多(文理学院没有工科),他们也被要求选人文学科的课程,可能一般选哲学、历史、英语文学的为多,美术史有点“偏远”。

我定义的“当代中国艺术史”是从1949年到现在的艺术发展。一个学期上十四周课,内容大体上是:

第一周:引言— 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背景,1949年作为艺术的分水岭。

第二周:乌托邦:从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9-1965)

第三周:新中国上下文中的文化身份(1949-1965)

第四周:“文化革命”中的艺术(1966-1976)

第五周:向现代主义过渡(1977-1984)

第六周:“八五”美术运动:理想主义与新乌托邦(1985-1989)

第七周:“八五”美术运动:理想主义与新乌托邦(1985-1989,续)

第八周:先锋艺术之外(1980年代)

第九周:对抗与协商: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

第十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政治波普与犬儒主义,公寓艺术(1990年代)

第十一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极多主义(1990年代,续)

第十二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艺术市场的兴起(1990年代,三)

第十三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美术馆时代(2000—迄今)

第十四周:期末考试

大纲的分周日程中还包括考试日期,论文交稿和演讲日期。说到考试,每个老师的方式都有点小小差别。美术史系的课程考试离不开图像,通常会有三部分:鉴别图像;比较图像;小论文。

鉴别图像(identification,三题,共18分),使用讲过的作品图片,要求写出作者姓名、标题、制作年代、材料,然后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主题、风格、意义等。例如:罗中立,“父亲”,1980年,布面油画。“”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属于从伤痕绘画向乡土写实主义过渡的作品,以超级写实的手法和领袖像的尺寸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民形象,成为该时期最为打动人心的作品之一,这里的“父亲”也成了全中国普通百姓的父亲,成为呼唤“善”的回归的代表作。当然很多学生会花较多篇幅描述精彩的细节,例如皮肤、皱纹、缺牙、稀疏的胡须和毛发、破瓷碗,手上的“创可贴”,甚至怪异地放在耳朵上的那根圆珠笔等,都可以给些分,但是其人道主义情怀是重点。

比较图像(comparison,两题,共32分):给出两件互有关联的作品,先要和前面一样作鉴别,然后要求写出相似和不同之处,包括主题、风格、文化背景、意义等。例如:刘春华的“去安源”和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基本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谈:二者都是的正面全身像,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内涵,属于歌颂领袖的题材。不同在于,前者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标示领袖的特点、身份、所处的背景等,例如直视的眼神和攥紧的拳头代表坚毅;手中的纸雨伞表明领袖在风雨中为革命奔波,也指明了南方农村的地域特点;向后吹拂的头发和长衫的下摆呼应天空中的风云,表示领袖迎着变幻的风云前行等,这一切都为“”中“造神运动”的偶像性作品设定了一个范例;而“主席走遍全国”画于1960年,此时还没有开始“造神运动”,所以人物形象仍然显得朴素、亲切、接近凡人而不是神祗,手中的草帽虽然也有风尘仆仆的含义,但是那更可能是“亲民”的道具而不是“意识形态”的象征。

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院校研究生;管理系统;规划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5-0076-03

一、引言

随着美术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信息量以倍数增长,传统手工或计算机单机处理信息的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工作需要。鉴于这种新形势,开发一个稳定、高效率、满足研究生管理工作需要的研究生管理系统势在必行。本文力求在充分调研美术院校研究生管理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对基于网络的研究生管理系统进行规划与设计。

二、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目标

(1)通过系统管理工作能有效地整合与共享各项数据,实现自动化处理, 把管理部门从繁重重复的手工工作中解放出来。

(2)将研究生参加入学考试、录取、学籍管理、课程学习、学位授予、毕业分配整个培养过程纳入统一管理,实现数字化、规范化信息管理,建立完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数据库系统。

(3)系统处理的覆盖面广,能处理各学科门类、各培养层次学生的信息。

(4)有良好的查询与统计功能,能用报表或图表等各种形式输出结果。

(5)能实现网络化,用户可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随地对数据库进行浏览、查询及信息反馈。

(6)立足于美术院校研究生管理工作需要,体现本校学科特色。

三、用户分析

使用该系统的用户有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工作秘书、研究生处、管理员六类。(见表1)

四、系统界面各模块的功能分析

1.通知公告管理模块

管理员可在该模块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相关规定及日常的通知公告,用户通过浏览系统可快速获取学校最新内容。

2.学科建设模块

学科建设模块包括学校学位授权点、各研究生培养部门及导师的情况介绍,内容由研究生处录入,一些动态信息(如课题介绍、导师历年招生信息及所指导学生情况)由系统从其他管理模块自动链接提取。

3.招生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括汇总各培养部门的招生计划、目录,编制招生简章,考生数据导入,考号编制,考试科目及考场安排,考试成绩录入,录取结果,数据统计打印等功能,各培养部门、研究生处根据管理权限可进行相关操作。

4.学生信息管理模块

该模块包括研究生基本信息、学籍信息管理以及校友信息管理。研究生新生基本数据由招生录取数据导入,还包括党团员管理、缴费拨款管理、报考英语四六级管理、就业信息管理、作品登记、获奖论文作品登记等奖惩记录。学生可实时在线查看并修改基本信息。每学期注册报到情况由工作秘书录入。研究生毕业、休学、复学、退学、结业或者肄业等学籍信息的变动根据学校处理结果,由管理者在线录入信息。已毕业及获取学位的研究生转入校友库,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查询。

5.课程管理模块

该模块是对研究生课程目录、选课、成绩、考勤以及中期筛选的管理。课程介绍由任课教师输入内容,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自己实际情况进行网上选课。上课时,教师做好考勤并在系统里备案,最后课程成绩由任课教师输入,学生可上网查询该门成绩。系统能进行分数统计,可即时打印每个研究生的成绩单,并对研究生中期筛选情况进行统计。此外,学校可通过系统组织师生进行抽查调研,对教学质量评价加强管理。

6.学位管理模块

学位管理模块包括研究生申请学位、学位授予、上报学位授予信息给教育部等环节。研究生需在网上填写申请学位的相关内容,在线上传硕士论文及毕业创作(设计)到学校服务器存档,工作秘书需将学生的论文、创作答辩等信息录入系统。系统可打印供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是否授予学位的材料,学位授予最终结果将生成并上报给教育部的学位授予信息系统。当前国家已有网上上报学位授予信息系统,因此在编制软件时须与国家上报系统的数据库保持一致,减少后期上报数据库遇到的麻烦。

7.就业管理模块

通过就业管理模块,学生能及时了解最新的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及动态,研究生培养部门和研究生处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工作单位签约的同学需在网上登记个人就业信息,由培养部门网上审批,并提供《就业协议书》(已盖章)纸本文件,最后由研究生处登记备案。

8.研究生导师管理

包括新增导师报名系统、导师信息管理及统计功能。根据学校导师遴选条例相关要求,申报导师资格人员上网填写个人信息,系统能进行下一步的信息汇总和审核工作,生成可供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的材料,最终获得导师资格的教师信息将转入在校导师资料库。学校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导师数据进行统计与管理。导师也可随时通过网络更新本人信息,并可随时查询到自己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9.维护模块

管理员可在维护管理模块进行信息输入及更改,根据需要设立多个用户,并根据不同的用户给予相应的管理权限。此外,管理员可在该模块更改系统登录密码。

五、应该注意的问题

(1)根据美术学院的学科特性,系统应该富有个性化,能满足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系统界面的设计在美术学院是很受重视的,良好的系统界面设计能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此外,对美术院校来说,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存档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系统必须增强多媒体的显示、储存等处理功能,例如在登记学生获奖信息时,其获奖作品、获奖证书等图片必须上传保存;研究生毕业创作/设计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成果,也必须上传存档。

(2)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执行统一的信息标准。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许多信息是共享的,有些则是后续过程的实现条件,比如课程学习成绩是有资格被授予学位的前提条件等。这些只有以信息传输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互相支持和配合,才能实现管理的实质性突破。

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是开发管理系统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管理环节的数据共享。目前研究生教育从招生开始, 经历录取、课程学习、学位评定、就业等过程,上级各个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给出的信息标准没有完全统一,造成学校管理部门必须对各项数据重新转换,才能得到需要的数据,数据转换过程必然容易产生失误、数据遗漏等问题。希望上级管理部门给出的信息标准能尽快实现统一,从而减少重复劳动,避免上报的数据信息标准不一致。

(3)充分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增强全校性人文选修课选课功能。

目前部分美术院校的研究生课程暂未开设全校性选修课,学生只能在本院系或自己联系别的院系选修课程。学分制研究生管理系统的使用,将为开设全校性研究生选修课提供平台。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充分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各院系可推荐优质课程或由学校开设人文选修课供研究生选修,构建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和通变创新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课程体系,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环境中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4)以人为本,加强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培训。

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人的参与。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以人为主导, 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等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传输、更新、检索和维护, 以提高管理效率的人机系统。因此信息平台的开发设计只有充分征求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具有实用性。积极创造机会让用户之间加强交流,促进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优化;同时也对用户加强培训,提高信息平台的操作能力。

六、结束语

网络化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设计涵盖了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美术院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发一个功能完备、实用、稳定的,满足研究生教育管理需要的研究生管理系统,搭建一个良好的共享、互动、互补的现代化平台,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推动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黄春雨,齐欢.华中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教育信息管理系统[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0(7).

[2]叶霞,汪飞.基于网络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浅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5).

[3]蒋业权.计算机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s2).

[4]韩刚,沈伟哉.论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第9篇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对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延安精神”将在青年中薪火相传。为了在全体研究生中更好地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践行“八荣八耻”与“延安精神”,特将相关工作安排如下:一、征文活动

时间:4月1日——4月18日

主题:“八荣八耻”与“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内容:广大研究生同学,结合本专业内容与“八荣八耻”、“延安精神”的主题写论文一篇。最后,集中评出优秀论文若干,(优秀论文数根据论文总数而定)并颁发证书、奖品。

二、关注生活中的点滴

时间:4月7日——4月20日

内容:以征集的形式,在研究生的生活周围关注有关“八荣八耻”与“延安精神”的每一细节,形式以新闻、杂记等简短的内容来概括,向“交流”和网站投稿。

三、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

时间:4月8日——4月15日

内容:为了使广大研究生同学对“八荣八耻”与“延安精神”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以发放精美书签的形式,既做宣传,也可使大家时刻关注着“八荣八耻”与“延安精神”。

四、志愿者储备库的建立

时间:4月8日——5月20日

内容:只要是自愿倡导、践行“八荣八耻”与“延安精神”的研究生同学都可成为储备库中的一名志愿者,以网络的形式为广大志愿者建立一个储备库,以备日后的工作所需。

五、知识竞赛的开展

时间:4月24日——4月30日

内容:在“五一”青年节到来之际,以“八荣八耻”与“延安精神”作为知识竞赛的主要内容,更好地展现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

形式:各学院选送研究生代表5名,竞赛分为抢答和必答题,最后采用记分制,评出三等奖项和优秀奖,并颁发证书、纪念品。

竞赛题目通过广泛征集老师、同学们所投上来的题目等形式来完成。

六、美术作品展

时间:4月15日——5月12日

内容:以国画、油画、漫画等美术作品为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八荣八耻”与“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所有参赛作品将统一展出,评出优秀作品,并颁发奖品。

七、摄影作品展

时间:4月17日——5月10日

内容:以摄影的形式,多角度地拍摄有关身边的“八荣八耻”与“延安精神”内容的照片,所有照片将统一展出,评出各种优秀奖项,并颁发奖品。

八、理论研讨会的召开

时间:5月17日

内容:本次大会将会邀请学院领导、老师和研究“延安精神”的老领导们出席,研究生代表们以上述开展的工作为契机,总结经验,畅谈体会。领导们对研究生汇报的工作加以总结、指导,切实把践行“八荣八耻”与“延安精神”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此次大会既是对上述工作的总结也将是主题的升华。

九、配合学校党委完成主题教育的工作:

(一)3月31日,组织了座谈讨论会。

(二)4月1日——4月22日,学生工作部主办、各学院组织参加主题为“寻找校园道德细节”的flash创作大赛。

(三)4月1日——4月22日,学生工作部主办、各学院组织参加主题为“我身边的荣辱故事”的漫画大赛。

(四)4月1日——4月22日,校院两级组织征文、演讲赛

(五)4月20日——5月15日,园区教育管理办公室组织“五心四情”主题教育活动。

十、关于践行“八荣八耻”与“延安精神”的成果展

时间:5月18日——5月30日

内容:以展板宣传的形式,参加学校党委所要求的教育内容与活动成果展,进入评比阶段。

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第10篇

范迪安/中央美院院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一年一度花盛开,年年岁岁花不同,今天,我们毕业季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正式成立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而毕业季的展览活动,也将以今年的研究生毕业创作和论文展出作为开始。中央美院的研究生教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象征。几代艺术名家和名师,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为培养一代新人,付出了心力。他们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时代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教学,引领了全国美术院校研究生教学的改革发展。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学水平,努力发展高端岂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学院决定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研究生院的领导班子成员为:院长苏新平教授,常务副院长陈琦教授,副院长马路教授,副院长宋协伟教授,副院长尹占男教授,副院长吕品晶教授。

苏新平/中央美院副院长

大家晚上好。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毕业季的启动,研究生院挂牌成立,研究生毕业展览即将开幕,三件事情,在今天同时发生。无论对于中央美院来讲,还是对于中国艺术教育领域来说,今天无疑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对于同学们来讲,今天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三年辛勤学习之后,大家可以回忆―下曾经的过往,回味―下曾经的所思所想,同时谋划,或者说规划一下未来,为重新启程做好准备。当然,对于导师们来讲,在兴奋或者是欣慰之余,更多的是一种期待,因为毕业仅仅是意味着学业的结束,其实在我们看来,毕业更意味着重新开始。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未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的发展道路。对于学校来讲,研究生院的成立,无异于将会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新的转折点。我们都知道,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在这三十多年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所需要的优秀艺术人才。其中不乏在国内和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学子和艺术家。如果我们回顾―下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教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在任何的时期、任何阶段,我们的目标和定位,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能够与时俱进,在调整中维持着自身的地位和高度。其实研究生院成立,正是与时俱进的具体的体现。

今天也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我在这里祝贺毕业季的成功启动,同时祝贺研究生院的成立,还有研究生毕业展览的即将开幕。

上一篇:美术研究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艺术鉴赏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