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4:11:23

研究生科研论文

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第1篇

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

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要认真研究导师和所在院所相关导师的科研论文、科研方法和成果等,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去,及时关注现有的研究新进展、研究中遇到的科研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通过对文献资料整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统计及科研论文的撰写,主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熟悉科学研究步骤,学到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4]。在科研过程中,要加强对研究生科研学术态度的培养,严格及时书写每天的实验记录,同时认真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分析哪些问题是实验过程中人为疏忽造成的,哪些问题是实验本身造成的。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与导师、课题组成员商量,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定期向课题组汇报实验的进展情况,撰写研究工作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学术创新氛围

导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学术论坛、学术讲座、课题评审会、课题答辩会等,积极创造机会和平台使研究生有机会聆听国内外学者的学术历程、学术经验、学术成果,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扩展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思路、增长学术见识[6],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掘独特地研究视角,这些都使得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更加活跃;多鼓励学生参加毕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汲取别人的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同时也会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促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全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搭建科研合作平台

研究生在做科研期间,如果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实验室,科研思维可能会局限于所在的学科,但是随着新兴学科的不断兴起,研究方法不断在创新,在面对一些新的交叉学科的问题和新的研究领域,研究生往往无从下手。这些知识如果仅靠研究生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开展与一些科研单位的科研合作将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让研究生多走出去,多和其他科研单位开展交流学习。导师可以将部分实验委托科研单位来承担,同时选派研究生去该科研单位实习协助完成实验。在实习期间研究生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来做科研,除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导师的实验,还要积极协助实习单位的其他课题工作,促进研究生和实习单位的友好合作交流。实习不仅让研究生学到更多更全面新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同时也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交际合作能力。也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在现代化创新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7]。

参与医院药学科研和实践活动

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第2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十分重要和紧迫。应该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可见创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是当前教育乃至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

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历教育,而且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的特点,是国家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主要标志。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以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入手分析杰出学术创新人才生成机制是较为直接和可取的。

目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否很好地实现了创新目标?自9月以来,受国务院学位办和清华大学的委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课题组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其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国家要拥有大批杰出的学术创新人才归根结底在于,学术系统内部能够按照较合理的规律挖掘真正有潜力的人才并支持其发展,而且国家或政府也应该为这些有潜力的人能够尽快发光提供支撑。鉴于前者涉及到学术系统内部人员识别、评价、及组织运行规则等一系列复杂的、长期积累的问题,笔者不做深入阐释。而是重点研究后一个问题。

进入“大科学”时代,政府和国家需要依靠大学培养的学术创新人才来实现整体发展战略,大学的科研同样必须依赖国家或政府强>!

二、研究界定

学术人才的成长具有周期,其创造力的发挥也同样有规律可循。学者库克根据对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创造力发挥情况所作的统计提出,研究生毕业后工作开始承担研究任务,新鲜事物的吸引新环境的激励,使其创造力呈加速增长,提高很快,这一段为初任期,约0.5年到1.5年。初任期后进入创造力发挥的黄金时期,大约可保持1年左右时间,这一段为峰值期,随后进入初衰期,这一段表现创造力趋下降状态,最后趋向一个稳定值,这个过程呈一条扁形s曲线,反映了一个发展、发挥、衰退的过程[5]。可见在出任期和黄金期,创造力持续增加。参照其研究,笔者认为博士研究生在就读期间已经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并开始承担一些研究任务,为以后的创新和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创造力处于初步积累阶段,并且增加的趋势已经出现,对应库克曲线的初任期前后一段时期。紧接着在毕业后的两三年往往冲劲大、有热情、可塑性强,容易潜心找到富有创造性的突破口或者产生最初的创造性成果,这一时期对应库克曲线的出任期后段和黄金时期。因此,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其就读和毕业后的两年左右(总和一般为5年)是连续的创造力增加期,是创新潜力初步释放的关键时期,是成为杰出创新人才的黄金发展期。笔者把这段时期称为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具备强烈的学术追求和浓郁的创造力,除了自我努力以外往往需要外部加以支撑和激励。而且由于创造力的发挥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尤其是初期的增长态势具有时限性。因此相应的科研资助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在最合适的时期给予最需要的支撑,保证一定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三、情况分析

那么目前的学术科研资助制度是否在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呢?通过对目前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科研资助的整体状况和机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希望结合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特点,找到让科研资助更好地起到支撑和激励作用的策略,并借此提供一些具体建议。

1、明悉资助作用

目前,在资源稀缺和竞争的压力下,科研资助的作用无形中被夸大或者抬高,资助机制在导向偏离的时候也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虽然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需要科研资助的激励和支撑,但是笔者认为科研资助不能成为创新人才必须要去努力完成的工作。竞争性学术资助作为一种外部识别机制,不能代替人才评价制度。研究者希望通过科研资助来保障并更好地去实现创新性成果可以,如果不想费力或无需申请科研资助也取得了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应该以科研成果的价值来认定创新人才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认定为前者优于后者,使得潜在创新人才被本来不是评价制度的资助机制排除在外。

必须警惕哈克特所指的“你获得资助越多,项目越大,晋升就越快,你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声誉,否则你就出局”的游戏规则所带来的压力,对学术活动价值的扭曲,尤其是对年轻学者的学术热情的冲刷[6]。另一方面,如果学术人员也把科研资助看成是对自己成就的认定和评价,把科研资助看成是获得晋升、学术地位的手段,势必导致学者以浮躁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科研,容易以低风险的、主流的研究路径去追求短期内完成的原创性不高的成果。

另外,科研资助作为一种外部识别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术人员获得所需的资源、谋求学术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所带来的无形价值使得人们并不看重资助的具体金额。但是笔者认为必须纠正这个取向,科研资助不同于加斯顿所言的看重认可和荣誉的奖励体系,还是要强调它不是评价机制。科研资助不是要鼓励和要求学者去申请资助,是要在有创新潜力的学者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找到资助。科研资助本身提供经费支持,也是希望让学者能够无顾虑地保证研究成果的顺利开展,因此金钱本身可以成为学者自由研究保障的话,强调科研资助的金额无可置疑

。国家和政府的科研资助也可以在资助金额上,根据研究的进程和考评情况做适当的追加或者削减,改革僵化的资助模式。同时注意保障资助项目的实效性,真正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贴心服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科研资助一定程度上是风险投资,不能只从现实的利益考量,要给申请者学术自由和空间,同时允许有一些应用性方面缺乏创新的研究取向。

2、调整资助结构

目前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的科研资助有两种:一种是以解决博士生后顾之忧为出发点的政府以及社会其他机构对博士生提供基础性经济资助的科研补给,一种以鼓励研究生进行高难度、高风险课题研究并在最前沿取得创新性的成果为出发点,对博士生提供的基金式科研资助(包括研究生科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博士生优秀论文项目、出国进修基金项目)。前者是普惠性的,后者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竞争性项目;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有三种职业发展:博士后学习、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从事学术工作、从事行政管理或其他非学术工作。其士后阶段的科研资助主要是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学术人员则进入教师资助体系中,以国家青年项目资助为主。从事非学术工作的人员暂不讨论。可见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和毕业后的科研资助分属不同的体系。

笔者认为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是创造力积累和连续增长时期,应该给予较为连续的支撑和保护,这样才能够让学术人员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但纵观博士研究生就读和毕业之后两年左右的科研资助情况,各成体系,没有交叉,并不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和延展性。虽然这是我国科研体制历史所形成的,但可以在大的框架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目前这种资助模式不能给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创造力持续增加提供有效的保障,应该积极探索符合创新人才需要的科研资助整合机制。笔者建议博士生培养阶段提供的基金式科研资助,对于毕业后仍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资助可以顺延至毕业后两年,并建立项目评价和追踪机制,通过追加资金的方式对创新性成果进行稳步支撑和保护。当然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可以不予资助。同时博士后的学术人员也可以和高校教师一样,独立申请诸如国家青年项目的资助。国家或者高等学校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设立的项目资助,也允许博士生申请并承担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如果考虑到在读博士生独立承担项目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在项目资助大类下设立低一层级的项目。笔者相信,经过调整的、连续的、贯通的科研资助体系能够顺应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创造力持续增长的规律,能够更好地满足博士研究生的需要,为其成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大的资源保障和激励源泉。

3、完善资助模式

通过分析国家对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资助项目,可以发现目前的资助基本上是对所有的学科进行普遍性资助,资助项目也鼓励所有的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笔者认为,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科研资助与杰出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的科研资助应该抛弃大而全的资助思想,对重点的学科和领域进行整体的倾向性资助,让处于此领域的博士研究生能够享受此资助平台带来的效应,甚至对此学科和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提供特定的创新性资助项目。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科和具体研究成果对某些博士研究团队进行科研资助。

况且随着博士生培养规模、理念、目标的变化,政府或国家的科研资助项目并不一定要鼓励所有的博士研究生参与相同的资助项目。笔者前面提到,博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就有三种选择,他们对科研资助的需求不同,在科研资助的类别和适应性方面也应该逐步探索分类管理的模式。比如说对于以后不打算从事学术工作的博士研究生,可设立具有通识意义的资助项目,鼓励多种途径产生创新成果。

目前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资助项目是普遍性的、固定性的项目,资助的类别和金额尚有待扩充和增加。相信资助种类的丰富,能够更好地满足博士研究生在黄金发展期的创新需求。比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决定设立“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对学业成绩优异、科研创新潜力较大的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进行资助[7]。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今后应该针对不同的需求分设不同项目的资助。当然,也可以在博士研究生入学阶段试探性地进行部分筛选和识别资助。像清华大学就决定从明年起将设立“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全校每年奖励名额为100名,奖励标准为每人3万元。其目的是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优化生源结构,激励博士生安心学习和研究,提升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笔者认为,今后科研资助分类管理的理念应该逐步得到完善。

另外所有的资助项目应主要以竞争性资助为主,对于逐步并明显偏离创新的项目应该停止资助,改变之前申请成功就必须资助的缺乏实效性的资助模式。

4、警惕行政干预

我国对博士研究生黄金发展期的科研资助主要以国家财政拨款或经费支持为主,国家干预不可避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但是对一向具有“学在官府”传统的中国而言,受整个体制的影响,政府和行政权力在科研资助乃至学术认可中,充当直接参与角色,是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变量。有学者研究发现行政权力的干涉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学术认可和资源分配的整个过程[8]。笔者认为具体到科研资助,虽然国家或者政府承担了重要的任务,也是经费的主要投入者。但是应该必须保证学术自由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利益。

目前的情况是,国家或者政府的干预已经大大加入了行政干预的色彩,把科研资助看成是资源分配的手段,伤害了学术人的士气。并且为了弥补对公平造成的伤害,这种行政干预又打着公平的旗号进行所谓的平均化分配,形成了指标化的格局。事实上,为了实现资助本身对于科研项目价值的挖掘,指标化只能使的有潜力的研究项目被无奈地筛选掉。在科研资助现实操作过程中,提供给学术人员诸如“‘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候选人名额分配表”的现象比比皆是。平均的、指标化的现实往往会更加打击申请者的积极性,使也许可能的创造性成果落得流产的地步。

笔者认为科研资助本身就是在竞争性的机制下尽可能地甄别出可能有突破的创新性成果,它首先也应该为可能成为学术精英的人提供支持,以学术成果预期效益作为资助的主要评判标准。除了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基础性经济补助以外的科研资助,不应该着重考虑公平的因素。科研资助的决策机制,应该关心研究项目本身的科学价值如何以及研究者的能力能否符合研究的要求,而不是关心研究资助是否公平地分配给了来自不同学校、地域、性别的博士研究生。在择优的过程中,并不是说一定要加大对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资助和倾斜,而是如果某所重点大学确实很多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

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第3篇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5]。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2.5完善科研思路培养科研精神强调对未知的探索,科学研究要求有新颖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不断追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在阅读最近发表的高水平文章后,进行读书报告,能锻炼自主学习、阅读前沿文献的能力。通过整理PPT、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读书报告,研究生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研究生科研思路的培养,除了课题的开题报告,每周安排学生整理PPT、进行工作汇报、报告近期的实验进展、分析实验中的问题,以便导师及时发现研究思路的偏差并纠正,讨论下一步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的输出,对学生本人、导师水平以及实验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本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作用,思路明确,环环相扣,使研究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多的实验技能、严谨的科研习惯、高尚的科研精神,为其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第4篇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着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着,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着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

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5]。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第5篇

调查工具:在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社会实践对研究生个人成长作用的调查问卷》。统计方法:采用Excel2007建库录入数据,运用SPSS15.0进行描述性和多元分析,包括频数、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卡方检验等。

二、结果

按照年级整群抽样的原则发放问卷,三个班共发放177份,回收问卷153份,回收率达86.4%。经核查,有142份问卷符合条件,合格率达92.8%。

(一)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中,男生占被调查总数的26.1%,女生占73.9%;一、二、三年级的比例依次为49.3%、33.1%和17.6%;来自东、中、西部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7.7%、34.5%和7.7%;管理类专业(卫生管理等)和非管理专业(流行病等)占比分别为33.1%和66.9%;有过工作经验的学生占总数的7.8%;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2.8%、47.2%;保送和考研学生的比例分别为38.7%和61.3%;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群众的比例分别为69.7%、28.9%和1.4%。

(二)参与实践与实践认知情况

93.7%的研究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必要,其中47.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很有必要,仅有1.4%的研究生认为没必要。

1.社会实践的形式

75.4%的研究生参与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其中84.8%参与的社会实践内容与专业相关。对比研究生目前和期望参与的社会实践形式发现,两者间存在较大差异。

2.社会实践的动机

询问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因,发现68.2%的研究生是为了增强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其他主要的原因为增强团队合作能力(56.1%)、增强组织协调能力(54.2%)、增强社会责任感(42.1%)、认识自我(41.1%)、赚钱减轻家庭经济负担(35.5%)和个人偏好(33.6%),其他较少的选择是被动接受学校学院等组织安排、受同学等周围人影响,比例分别为19.6%和11.2%。

3.社会实践的组织

调查社会实践的组织单位,发现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最多为教研室,比例为59.8%,其他主要组织者分别为学院、班级/支部和学校,比例分别为43.9%、43.0%和36.4%,仅17.8%为自发组织。研究生主要承担参与者的角色,作为组织者的比例仅占到了13.3%,而53.2%的研究生都希望担当组织者。

4.社会实践的时机与频次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次数大部分集中在1-3次,占66.7%,现实耗费在社会实践上的时间占全部生活时间的比例大部分集中在5-10%,这也他们的期望值保持一致。在具体社会实践时机和频次上,现实和期望存在较大差异。

5.社会实践的支持系统

询问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发现绝大部分是通过同学、老师和朋友介绍进行社会实践的,其他主要的途径包括组织机构(21.7%)和传统媒体(21.7%)。导师对社会实践的态度也较为重要,87.9%的研究生导师较为支持社会实践活动,仅有2.1%的导师很不支持。此外,研究生认为目前社会实践存在的不足体现在缺乏足够的时间(52.9%),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宣传(46.4%),无生动的内容(44.3%),多数同学参与积极性不高(35.7%),缺乏老师指导(32.9%)和缺乏场地(10.7%)。

(三)社会实践的作用情况

研究通过调研社会实践对个人社会责任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专业认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自我了解等七个方面的作用,来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的有效性。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这七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均有较高的促进作用,认为无变化的人数占比普遍低于10%,其中促进作用最为突出的是对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持此观点的研究生占比分别达到了69.7%和62.0%。

(四)社会实践的影响因素

课题组研究认为影响社会实践效果的因素可能包含研究生所处年级、性别、生源地、政治面貌、工作经历、专业和就读方式等,因此将这些因素与具体实践效果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1.实践参与次数。研究生参与实践的次数与其所在年级显著相关(P=0.000),表现为年级越高,参与实践的次数越多,以参与5次及以上的实践为例,研一到研三的参与率分别为13.9%、34.1%和36%。

2.实践参与持续时间。研究生参与实践的持续时间也与其所在年级显著相关(P=0.004),表现为年级越高,实践参与持续时间越长,以参与持续时间半个月及以上为例,研一到研三的参与率分别为20%、20.9%和44%。

3.实践耗费时间比例。研究生参与实践的耗费时间比例与其所在生源地显著相关(P=0.043),体现在东部地区研究生耗费时间比例较高,中部和西部次之,以耗费时间10%比例以上为例,东、中、西部学生占比分别为43.5%、38.2%和22.2%。

4.实践参与角色。研究生参与角色与其性别显著相关(P=0.027),表现为男生更倾向于担当组织者的角色,如28.6%的男生当过组织者,而只有8.1%的女生担当过这一角色。5.实践导师支持程度。研究生实践导师支持程度与性别显著相关(P=0.046),表现在导师更愿意支持女生去参与社会实践,支持男生和女生去参与实践的导师比例分别为75.7%和92.3%。

三、讨论

(一)研究生对社会实践现实认知与期望尚有差距

调查发现医科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较高,然而对于社会实践的现实认知和期望认知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在社会实践形式方面,课题研究是目前社会实践参与比例最高的形式,而研究生最感兴趣的形式则是校外实习/兼职。如目前研究生作为组织者的比例仅占13.3%,而53.2%都希望担当组织者。如研究生社会实践持续时间一般集中在一天,而最期望的则在一周左右。因此在社会实践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研究生的期望,结合研究生的兴趣点,在实践的形式、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改进。

(二)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作用深远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生均认为参与社会实践会促进个人社会责任感等七个方面的能力的提升,其中提升最明显的是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如社会实践前认为自己专业知识扎实和创新能力好的研究生比例分别为7.9%和10.7%,社会实践后认为这两方面能力提高的比例达到52.8%和40.8%。

(三)社会实践作用的发挥应施行差别化设计

分析社会实践的影响因素发现,社会实践参与次数和参与持续时间都与研究生所在年级相关,表现为年级越高,参与次数越多,持续时间也越长,因此针对不同年级的社会实践指导应有所侧重。研究结果还发现社会实践耗费时间比例与学生生源地相关,表现为中西部耗费时间普遍较少,鉴于社会实践对于个人成长的促进,在实践设计上可多鼓励中西部地区研究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此外历年就业情况显示医科女研究生在就业方面相对弱势,考虑到社会实践对于个人成长的诸多作用,学校应为女研究生提供相关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并鼓励其担当实践的组织者。综上,高校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围绕着医科研究生专业结合点和兴趣点指导开展社会实践,从而促进研究生个人成长。

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第6篇

美容手术存在不定型手术方案设计思路与美容个性化的要求,要求专业医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具体来讲包括空间想象能力、心理描绘能力等。美容专业与理工科、社会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广泛交叉;注重外形改善与功能兼并恢复;与心理学有密切关系;需要深厚的美学艺术理论与技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整形美容外科医师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良好心理想象能力,广博的社会知识和阅历,尤其需要熟练的外科操作技术和丰富的审美知识[3]。正是这些特殊要求决定了整形美容外科医师成长的缓慢性。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未来学科发展,提高美容整形外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思考许多东西,将目前陈旧的教学体系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吸收国内外其他专业学科先进理念,改革研究生培养的传统观念和模式。

1.1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教育部已下发文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目标、内容和临床实践等有了进一步的说明。如何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已提上日程,这是单位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而考核评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逐步规范和完善教学体系,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体系,建议设立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拓展学生的思路,可开展各种临床操作模拟训练,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估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填写轮转手册作评价的考核方法,建立临床能力量化考核指标,构建了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1.2阶段式培养模式的建立所谓阶段式培养模式是根据研究生接受教育培养的侧重点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理论学习阶段(第一学期);(2)临床学习阶段(第二学期、第二学年);(3)—科研课题阶段(第三学年)。研究生教育是一个重要阶段,是从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造就优秀专业整形美容医师的重要培养阶段。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教学医院的共性化培养模式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没有针对性设计培养方案。学生学习动力往往大部分来自外部压力,太强的压力适得其反,内在驱动力被抑制,从而使之只注重结果,对求知过程缺乏热忱与向往。通过多阶段,目的性针对性明确的学习,逐步培养研究生全面的临床工作能力。

1.3个性化培养模式初步探讨个性化培养首先需要了解、掌握每位研究生的性格特征、长处和劣势,根据不同知识水平或素质特点制定带教方案。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让每个研究生绽放各自光彩,尽可能使每位研究生发挥长处,避其缺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增长其自信心。在个性化培养方案中,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所侧重,如强调美学思维的培养,增加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强调心理素质的锻炼,包括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了解整形美容患者特殊的心理思维也非常重要。

1.4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基本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自己做的研究领域,所选题目应从研究的深度或广度上寻求创新点,探索新试验依据。导师必须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坚决避免低水平科研的重复,毫无新意的盲目研究。研究生要瞄准国外前沿领域,应该全面掌握最新进展,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交流,积极总结自己的研究论题,主动参加讨论,培养创新性思考的能力。只有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和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1.5临床技能提升结合研究生需要,在临床工作中训练其发现、分析临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研究方案的科研能力。根据这些问题挖掘研究生医师的特长,如分析问题、表达问题能力,应变能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等,使其通过特长的发挥建立起一定的自信心,从而削弱其对临床生疏的不适应。针对他们缺少临床实践的缺陷,应重点加强其外科基本功的训练。

1.6培养系统的科研思维学习并掌握系统的科研思维方法远比学会那些具体的实验技术重要。研究生在校期间,都尽可能锻炼学习书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因为这是目前研究领域最客观有效的评判机制。研究生课题无论大小,都必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合理的科学假说,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假说进行验证,得出适当的结论并进行讨论。我们有必要确立:实验能力建立是硕士水平,而博士一定要做前沿的生物学实验才可以。

2结束语

美容整形外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飞速更新,这一切有赖于创新人才的不断推动,创新人才来源于集教、科、研一体的美容整形外科。良好的平台不断激发研究生这个主体的创造力和智慧,我们作为导师必须常常总结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结合他人带教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思索、不断总结。

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第7篇

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

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

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

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2.4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

生在开展科研的准备过程中,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验室管理的规范,还面临着最关键的科研精神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与最终科研活动的完成并被接受认可密切相关。研究活动中,能拿到客观的数据至关重要,而严谨的科研习惯恰恰决定了客观数据的可信度,所以我们要培养研究生客观详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习惯,也就是实验记录的撰写。一份好的实验记录能让人知道为何开展该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如何进行(实验流程),实验得出什么结果(实验原始数据),这些结果提示了什么,其中有什么问题(结果分析)。所以实验记录的培训是研究生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本实验室引进了Elab电子实验记录,学生通过电子实验记录,将实验结果通过Word文档或附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导师可以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对研究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纠正,把研究生弄虚作假的现象消灭于萌芽,有效预防了研究生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的发生。这些实验记录可以长期保存,弥补了纸质记录保存期限的不足。科研的严谨性还在于数据的客观性。因实验有一定的变异,人群或动物个体差异,实验结果都需要重复,由统计学得出结论。所以要让学生掌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在涉及人工计数的实验,需要至少两位同学分别统计,最后得到客观的计量结果。科学研究靠的是自身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合作。现在科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方法越来越多,好的研究结果工作量也很大,常常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需要多人互相配合协作,所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团队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研究方法,甚至触发研究思路和灵感。为此,本实验室研究并实行“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探索学习,如此不仅使得实验技巧得以传承并优化,更能通过不断交流学习迸发更多科研想法和理念,实现双赢。

2.5完善科研思路培养

科研精神强调对未知的探索,科学研究要求有新颖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不断追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在阅读最近发表的高水平文章后,进行读书报告,能锻炼自主学习、阅读前沿文献的能力。通过整理PPT、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读书报告,研究生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研究生科研思路的培养,除了课题的开题报告,每周安排学生整理PPT、进行工作汇报、报告近期的实验进展、分析实验中的问题,以便导师及时发现研究思路的偏差并纠正,讨论下一步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的输出,对学生本人、导师水平以及实验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本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作用,思路明确,环环相扣,使研究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多的实验技能、严谨的科研习惯、高尚的科研精神,为其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管类研究生 培养机制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11-03

经管类研究生是我国经管类科研队伍的主要来源,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管类科研队伍的科研质量。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虽然一直将科研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但是,通过多年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观察发现,我国现行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并未实现科研能力的核心目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理念,从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发探讨科研能力培养和以其为核心的培养制度构建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拟对经管类研究生科研能力核心化的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努力弥补上述不足,以提升经管类科研队伍水平。

一、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概述

目前,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包括完善知识结构和培养科研能力两个环节,其培养时间的分配比一般为1∶1。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即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并辅以社会实践来培养科研能力。

培养单位对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环节有着明确的时间安排,即分列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而学术论文的发表及社会实践则在这两个阶段中自由安排。

(二)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问题

1.教学与科研相脱节

伯顿・克拉克教授在《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一书中曾指出,国际上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四个共同趋势,即大众化高等教育运动趋势、劳动力市场对各行专家需求的增长趋势、前沿知识和可教知识之间不断增长的断裂趋势、政府赞助和监督的增长趋势。克拉克教授同时指出,这四个趋势常常使得“科研从教学的环境中漂离,教学活动从科研场所拉开”。

克拉克教授所指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中十分突出,这使得国家对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培养,不仅仅在时间上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在培养的实质内容上、培养效果上也存有明显的非衔接性。

2.学术论文要求重量不重质

我国在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方面虽有弱化的趋势,但是仍有多数高校存在硬性要求。①从相关规定来看,各高校仅是将“是或否”发表学术论文与“是或否”准予毕业相挂钩,而对发表学术论文的途径、创新性、专业性等方面不予考量。于是,以功利性为目的发表学术论文不可避免。结果,虽然研究生按照规定发表了学术论文,但其科研能力是否真的获得了提高呢?姚利民等(2008)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认为与科研能力相关。这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学术的制度性要求脱离了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质。

(三)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缺乏科研能力内涵

目前,较多高校对经管类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安排,仅仅是套用本科阶段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做法来组织,即把社会实践停留在参观访问走过场的形式上,而缺乏深入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这种安排,不能够实现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和提高科研能力的目标。

(四)未形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通过对经管类研究生各培养环节中有关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缺乏把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的整体意识,并没有形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系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具有系统观、全局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致研究生培养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社会实践环节甚至流于形式;学术过于指标化;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相对于本科生的教育而言,体现不出是针对科研工作者的培养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就整个培养环节来看,仅仅是形成了单纯以学位论文为科研能力培养方式的培养模式。

二、科研能力核心化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设计

(一)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与科研并重是19世纪初德国大学改革中威廉・洪堡提出的一个理念。这个理念一直是各国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标。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来说,也应秉承这一理念。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科研锻炼则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开展科研实践是合理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是经过了大学本科教育或者说是经过了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测试的。这样,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就应以“专业知识深化、专业知识运用”为理念来进行,将研究生尽早纳入课题研究阶段,让课程学习作为课题研究的同步理论学习,这样就可以将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环节中,实现以科研为核心的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因此,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与课程学习的安排应该同步进行,并且力争实现课程设置可围绕课题研究进行弹性选择。首先,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导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学识背景和专业,与学生共同探讨后,确定出大致的研究方向。其次,学院需要根据研究生的专业提供较为宽泛的课程选择;导师在明确学生研究方向以后,协助学生完成以研究方向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安排。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由入学起就可以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综合起来;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所从事的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向任课教师提出要求,并且可以提出专业知识应用性方面的问题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问题来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

(二)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柔性学术机制设计

发表学术论文制度设计的本意是通过撰写论文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但是,单纯的数量追求是无法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的。由于高质量的期刊相对于投稿者的数量而言是九牛一毛,同时由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提高阶段,因此,通过规范发表期刊来要求研究生,以达到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是行不通的。这也是截至目前,一些高校对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弱化的原因。而发表学术论文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因此构建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术制度势在必行。

1.柔性学术机制设计

一是学校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应该有“数量”要求,目的是通过外力强制约束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锻炼”。二是通过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要求提高其科研能力。“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术制度”的设计如下(见表1):将研究生依研究方向设立研究团队;允许和鼓励以研究团队为单位发表学术论文;针对学术论文设立专门的发表途径;设定针对研究生的评审环节;对已发表的论学术探讨和交流;对的激励以进步最大为原则。针对研究生论文评审的基本原则可以设定为:存有学术不端态度问题的不予发表;积极发表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至于这类论文在方法上、结论上的合理与否可以再度探讨。

2.柔性学术机制预期实现目标

通过柔性的学术制度设计可以实现以下五方面的目标:(1)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合作进行专业知识的迅速补充;(2)通过特设的发表途径,使研究生的努力成果都能有所展现;(3)基本评审原则设计的目的是:端正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态度、鼓励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创新精神;(4)对已发表的论文设定学术探讨和交流环节,可以使研究生在所钻研的领域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5)的激励原则是使所有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不断获得进步,而不是单纯谋求论文的发表数量。

(三)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机制设计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应不同于本科,应该以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进行设计。经管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应该依照经管类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指导性特征,采取“参与课题”的方式来进行。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导师会组织自己的学生参与到其课题中来,但这种实践活动的参与仅是导师自发性的,是局部学生的参与,还未形成制度化。

国外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科研组织,这些组织由社会、科研机构、 企业、 学校等多方组建,目的是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并推动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在这些组织中,研究生不仅可以参与课题的研究,而且还可以申请独立承担课题。

以上方式为加强我国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借鉴,即组织专门的研究生科研机构,该机构以高校的科研力量为支撑、以高校教师为指导团队、以研究生为业务骨干,按照市场的运行机制,承揽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研究课题,目的是让研究生通过参与完成实际的科研课题,真正在实践中使科研能力获得培养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阶段,科研团队的组织设计应该仍以团队为基本的工作和考核单位,以科研进步最大化为主要的激励原则来进行。

三、结论及建议

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教学围绕科研进行安排、以量为约束以质为目标、社会实践以“参与科研项目”为根本内容,从而形成“提高科研能力”贯穿始终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

在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下,培养院校应该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提供宽泛的课程选择,对每一门课程设置教学团队,从而为研究生课程提供即选即开的条件。二是根据研究生的科研方向,设置科研团队,团队中配置相应方向的指导教师。三是为研究生提供专门的途径、设定专门的论文评审专家团队,包括匿名评审专家团。四是为研究生科研团队设定专门的科研奖励基金和科研奖励机制。五是制定鼓励各学院承担各级课题、通过课题参与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激励机制。六是制订旨在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和指导动力方面的激励机制。

[注释]

① 通过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到:姚利民等(2008)对重庆、湖南高校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3.4%的学生指出学校要求;56.6%的学生指出学校要求在核心期刊。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秀珍,符得团. 再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1).

[2][3](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 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4] 李娟. 研究生科研管理的制度设计[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

[5] 姚利民,史曼莉. 研究生的调查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2008,(1).

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目前,医学研究生被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两种类型。科研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主,适应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实验学科。临床型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为主,适应了各临床医学学科。临床型研究生在完成临床相关科审轮转、考核等工作,已基本接近毕业,从事科研的时间很短。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不 足[1-2]。调查显示70%临床犁研究生感觉自己好像是进修[3]。由于没有经历系统的科研工作,以后在基金申请、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笔者自2005年开始招收临床型研究生,根据近几年来的工作体会,对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1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存在的方面

1.1缺少提出临床科研问题的能力 医学科研的问题来源于临床医疗活动,并最终服务于临床。面对患者,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发现疾病的难题,进行研究设计,采用必要的实验研究,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研究生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接受的多,能力培养得的,缺乏临床思维。而且刚刚参加临床工作,临床经验缺乏,因此,大多数研究生提不出临床科研问题,论文选题多依赖导师。

1.2论文写作能力低,书写不规范 许多研究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及写作知识不了解,表现为格式不对、语言口语化、上下文不连贯、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条理不清楚、缺乏必要的分析归纳等。加之毕业找工作的需要,研究生很难集中精力撰写毕业论文,导致了论文写作水平不高。

1.3学位论文水平不高 由于紧张忙碌的临床轮转工作,研究生没有足够时间、精力用于课题研究。而且做课题是为了学位、应付毕业,没有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很多课题是病例简单总结分析,研究多为现象观察缺乏机制探讨,实验结果多为观察指标的罗列而缺少指标间的逻辑关系的阐述,进而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不高。

1.4科研诚信缺失 近年来从研究生到老师学术造假屡屡曝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诚信势必会受到影响。一份在校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诚信状况调查显示: 23%的研究生承认阅读文献数少于20篇,其中还包含对有的文献仅阅读了摘要部分;17%的研究生坦言在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时可能会对某些文献断章取义;16%的学生承认在实验中为与预期设想一致,曾不同程度地修改数据,编造结果;15%的学生坦言,自己的论文"借鉴"了师兄、师姐的论文;38%的研究生在发表文章时对参考文献标注不准确;5%的研究生从来没阅读过论文所附的参考文献[4]。

1.5导师指导、监管不力 医院的研究生导师不同于高校。他们首先必须完成繁重的医疗工作,包括门诊、查房、手术、与患者沟通交流等,然后还须完成教学、科研工作,有些导师还承担行政管理工作。尽管每位导师都希望能够认真带好每个研究生,但由于时间、精力严重不足,在课题完成、论文写作中常忽略对研究生的指导、监管,而是由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

2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2.1提高研究生课题设计能力 课题设计前,由导师帮助研究生制定出2~3个选题方向,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基础、兴趣爱好等选择1个研究方向。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并做成幻灯准备课题论证。做课题论证时应邀请科室相关的老师及正在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参加,就选题的意义、依据、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实施方案、技术路线、可能遇到的困难、工作进度、预期结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导师及研究生应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做出相应的修改,完善课题设计。这一过程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2.2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 文献阅读是科研的基本工作。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避免科研少走弯路。要求研究生熟练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导师应定期举行文献阅读指导会,帮助研究生学习如何提出及分析问题,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为了减少阅读文献的难度,建议研究生按照从易到难的阅读原则,即从中文到英文、从综述文章到研究论著的顺序。

2.3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 由于大部分研究生没有科技论文的写作基础,而且临床型研究生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临床科室轮转,所以很多研究生不会写学位论文。开始导师可以让研究生撰写文献综述。研究生初次撰写的综述中一定会有很多错误和问题,导师应多引导,帮助研究生分析研究现状,还存在哪些问题,自己课题准备做什么。完成1篇好的综述,对研究生的写作能力会有大的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难点在前言和讨论部分。导师应指导研究生根据综述完成前言部分。讨论部分很多研究生往往写得没有条理。导师应帮助研究生分析实验结果、结论,理出讨论部分的框架,让研究生补充内容,必要时须再次检索、阅读文献,使论文写作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语言的修改也应严格要求,以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风。在论文写作中导师应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不厌其烦地指导研究生反复修改。通过论文反复的修改,培养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同时还能大大减少论文的错误率,提高论文的质量。

2.4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 改变目前许多高校将研究生文凭与论文数量挂钩的现象。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惩治不良学术行为,营造诚信、和谐的科研社会大环境。

2.5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监管力度 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讲,科研能力在开始是空白的。导师从最初的课题选择、科研思路、实验设计、课题实施、结果分析及论文撰写等方面把关。导师应定期检查、指导研究生的实验工作,及时掌握研究生的实验进展,并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导师应了解实验的原始数据,避免研究生修改和编造实验结果,并帮助研究生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必要时调整实验方案,补充新的实验内容。导师应对研究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都应进行切实地督促和指导,以确保论文的质量。如果导师工作太忙,无法指导研究生,应委托副导师协助指导、监管研究生[5]。

参考文献:

[1]连铸淡,陈新超,徐永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5-66.

[2]施毅.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心得和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4):337-339.

[3]岩东,金发光.关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239.

[4]彭志红,唐波,汪荣泉,等.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37-139.

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第10篇

医学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前、中、后期科研诚信缺失的原因

医学研究生教育期限大多数为三年,第1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考试获取学分;第2-3年进入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因此,尽快完成学业、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证书成为研究生阶段的三大愿望。然而,这三大愿望合力的结果导致研究生在短期必须得出创新性成果。当研究生经过数月的课题研究得不出肯定结果,不能在相应期刊杂志上,或仅得出一些阴性结果或重复性结果,不能达到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文凭,应付导师和学校的检验,加之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研究生便铤而走险,通过捏造实验数据或随心所欲地篡改数据、编造学术论文。可见,涉足科学研究后,过大的压力会导致科学研究后期科研诚信的缺失、学术腐败的出现。学术规范教育不全导致科研诚信缺失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中仅仅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知识,并未开设如在科研中如何诚实做学问、如何尊重他人科研劳动成果等学术道德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没有系统地设置对学生进行科研诚信、学术规范的教育;研究生在读期间接触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最大的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受生师比例的影响,导师常忙于自己的教学科研、行政和其他事务,对有关科学精神、学术诚信等问题仅仅给予强调或提示,没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4]。可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规范教育不全亦会导致科学研究的中、后期科研诚信缺失。

应对医学研究生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诚信缺失的有效途径

加强科研道德素质教育,营造诚信氛围研究生阶段的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科研道德素质教育、诚信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贯彻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切实强化科研道德意识、诚信意识。从研究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细节抓起,把科研道德素质、诚信素质落实到一言一行上,提高研究生科研道德水准和自控能力,杜绝他们在科研、学习过程中因思想偏差而引起的学术失范行为。将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贯穿研究生科学实验、科研活动、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与日常管理相互渗透,确保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科研道德,运用身边典型事例引导研究生,营造讲科研道德为荣、不讲科研道德为耻的诚信氛围。制定切合实际的毕业考评体系,缓解科研压力研究生毕业考评不以发表文章数量为依据,采用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制定研究生学术的要求。如研究生毕业后不是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则不必要做发表学术论文数量的硬性规定。另外,医学研究多数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多数是要进行造模、干预、处理等步骤,研究周期较长,倘若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确有困难的,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不要强行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篇数。但是,为了谨防放宽要求后的钻空子行为,还可以制订其他的补充实施细则。例如,可以要求研究生在毕业之前提供详实的研究数据和在学期间的研究报告,以便未完成的研究能够在后人的介入下继续进行;也可以从研究课题的整体出发,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发表影响因子较高的论文,而不是由单个研究生发表个人研究的那部分不完整、不成熟的研究成果。通过制定合乎实际的毕业考评体系来缓解科研压力,使医学研究生树立勇于对自己的研究结论负责、诚实守信的科研诚信理念。合理设置科研诚信课程,发挥导师作用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开设学术规范课程,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学界倡导、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为学界禁止,是违反学术研究、学术评审、学术奖励基本要求的越轨行为,树立起良好的学术道德底线;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课程,举办有关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讲座,让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写作、引文和注释规范,使研究生基本掌握学术规范常识,了解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与失范行为。充分利用导师与研究生接触和交流最广泛、最频繁的优势,以科研为契机,开展每周与研究生科研谈话一次活动,了解研究生的课题进展、科研思路以及学习生活情况;用导师自己的治学态度、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等为研究生学习的榜样[5];要求导师从研究生书写开题报告、到论文中期检查、论文交流、论文盲审、直至论文答辩全过程对研究生的诚信意识进行指导,培养研究生在科研中学会治学和做人。

作者:宋峰 郑茂 郜亮 华芮 张原媛 周海峰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上一篇:电子商务英语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考英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