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4:26:32

畜牧业论文

畜牧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畜牧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畜牧基础设施发展明显滞后内蒙古、新疆一直是我国草食家畜生产的主要产区,但两者畜牧业发展水平却相差甚远。2012年,新疆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82%,内蒙古则为45.68%。根据《农业统计年报》相关数据统计,新疆现有8.6亿亩草原,但80%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其中40%严重退化,产草量下降30%~50%。新疆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额由2000年的5867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52025万元,增长24.9倍,占农林牧渔业投资的比重由2.4%提高到8.8%,而2009年内蒙古对畜牧业的投资已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为31.6%。如果把所有投入均用于草场建设,内蒙古草场每亩投入9.23元,而新疆草场每亩仅投入1.98元。从基础设施方面看,2010年新疆拥有水库577座、内蒙古494座;水库总库容量新疆为135.6亿立方米、内蒙古为163.2亿立方米;治理除涝面积新疆为60.3万亩、内蒙古为415.5万亩,内蒙古是新疆的6.9倍;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新疆为590.85万亩、内蒙古为15851.1万亩,内蒙古是新疆的26.8倍;青饲料播种面积2012年新疆为60.9千公顷、内蒙古为230.8千公顷,内蒙古是新疆的3.79倍(见表3)。

(二)饲草料资源分布不均衡,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过低新疆的农业经济发展属于典型的绿洲经济模式,每一块绿洲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条件、种植业结构、种植规模和农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农业饲草资源整体表现为北疆地区好于南疆地区。北疆地区小麦、青贮玉米、玉米、黄豆等秸秆资源相对丰富,而南疆地区农作物秸秆主要为木质化程度较高、营养价值较低的棉杆。正常年份,小麦秸秆价格南疆地区比北疆地区高出近1倍左右;而受灾年份,南疆地区小麦的秸秆价格都超过了小麦的价格。新疆自2011年起开始实施草原禁牧,禁牧面积为1.515亿亩,其中,退化严重的温性荒漠、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禁牧1.181亿亩,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为15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对草原生态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牧区禁牧将使畜牧业的重心由草原畜牧业向农区舍饲畜牧业转移,“草畜”矛盾日益凸显。有研究指出,我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年产量6亿吨左右,而目前利用率仅占1/3。2012年,新疆粮食总产量(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和其他谷物)1273万吨,若统一按谷秸比1∶1计算,则拥有1273万吨的农作物秸秆。如果按1个羊单位每天采食1公斤干草计算,仅粮食作物秸秆一项就可养活3487万个羊单位。然而,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农区重粮棉生产、轻秸秆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养殖户大多仍采用传统落后的饲喂方式,对秸秆采用科学加工技术的积极性还不高,秸秆利用方式还比较单一,科学搭配、配方饲喂、综合利用水平低;饲草加工转化的基础薄弱,秸秆加工、储藏、配送体系不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薄弱,乡站技术人员少,服务和技术指导力度不够。在秸秆饲料利用技术上,主要采用青贮、微贮、粉碎等常规技术,而且农户养殖分散,秸秆转化利用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养殖受饲草短缺的制约难以突破。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秸秆利用的机械化装备条件还很薄弱,秸秆利用推广工作仍存在很多障碍,这些都造成秸秆饲料的浪费。例如,北疆地区特别是昌吉州和伊犁州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秸秆利用率还不足50%。

(三)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农区养殖业融资困难在实施草畜平衡的政策环境下,新疆由草原退减下的牲畜需要农区承接,但目前农区养殖业还存在饲草料成本居高不下、基础母牛羊成本过高、人工成本上涨等制约因素,使得农区养殖业发展十分困难。如当前北疆地区麦秸价格较2010年上涨100%,达到0.6元/千克,而南疆部分地区的麦秸价格已达到2元/千克以上。疆内实行全舍饲的肉羊养殖场基本上是肉羊育肥场和种羊场,养殖户普遍反映,按照目前的肉羊出栏市场价格,农区全舍饲养殖一般肉羊品种基本处于亏损状况。此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一次性建设投入大,且投资回收期相比其他产业较长。由于前期成本投入和养殖成本过高、收益期长且收益较低等影响了部分社会资本进入畜牧业,使得农区养殖业融资困难。

二、制约新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难点

饲草料不足是新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主攻方向。2012年新疆启动了《新疆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12—2015)》,如按羔羊6个月出栏,则需新增干草约117~235万吨;若再加上牧区禁牧而转入农区的牲畜,60.9千公顷的饲草料地远远不能满足草食畜牧业对饲草料的需求。

(一)现有饲草生产体系无法支撑草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饲草地总量减少和饲草种植水平下降现象共存。一方面,自国家对内蒙古、东北、中原、新疆等牛羊肉主产区实施草原禁牧政策以来,一部分草场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等,总量上用于放牧的草地数量有所减少;另一方面,虽然2012年新疆出台了三年新增1000万只肉羊生产的规划,增加了饲草料地,但在国家种植业补贴政策的刺激下,一些牧区只将苜蓿种于田间地头和林间,部分草场大都被种植小麦和其他经济作物。“粮”抢“草”、“林”抢“草”的现象仍是造成牲畜饲草料不足的重要原因。2.农民种草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政府出台行政政策鼓励农民种草,但由于广大农民在种植粮食、棉花等主导产品中得到的实惠多,如国家对种粮的补贴为220元/亩,而对种植牧草的补贴只有10元/亩,因而农民对饲草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疆每年所产生的风干番茄渣、葡萄渣、菌糠等农副产品约30万吨,而这些饲料资源仅有10%~20%应用于畜禽饲料生产;新疆约1273万吨的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率也仅1/3。一方面,南疆三地州的农民已习惯于用麦草养羊,不习惯配合使用其他粗饲料;而另一方面,新疆还有庞大的棉花副产品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农民对番茄渣、葡萄藤嫩枝、甜菜渣、粕、甘草茎叶、棉杆、芦苇和菌糠等非常规饲料多元化综合利用的认知程度和利用水平还比较低,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普及,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效率。

(三)饲草资源与畜牧业结构不配套发展畜牧业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饲草资源的存储量和饲草料地的配套。一些地区适合发展猪、鸡这种以精料利用为主的畜牧业,一些地区适合发展肉牛、肉羊这种以粗饲料利用为主的畜牧业。例如,内蒙古畜牧业依据草原畜牧业、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国营农牧林场畜牧业和城郊(工矿)畜牧业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使之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整体推进,走全方位发展的路子,其草原畜牧业利用天然草场13.2亿亩,其中,分布在牧区的天然草场达9亿亩,牧区牲畜总头数占全区的42%,形成了重要的草食牲畜种源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内蒙古畜牧业的主要增长点,其充分利用辖区内3亿多亩天然草场和每年至少还有30多亿公斤粮食、140多亿公斤农作物秸秆及其它副产品的转化,饲草料资源比较丰富;加之利用其国营农牧林场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形成了较完善的产加销、牧工商一体化产业,在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方面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内蒙古的城郊、工矿区畜牧业是全区城镇居民肉、禽、蛋、奶等副食品供应的直接依托,已形成了以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与市场紧密连接的“速效”型草食畜牧业。与内蒙古相比,新疆在饲草资源与畜牧业结构相配套方面还存在差距,内蒙古的经验值得借鉴。

(四)科学饲喂牲畜的意识尚未形成首先是良料使用不尽人意。通过近年来的品种改良,牲畜的良种率已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绝大多数养殖企业仍随意性饲喂牲畜,形成了一流品种、二流管理、三流饲养、四流收入的局面,影响了养殖效果、效率和效益。其次是缺少大量优质高产的饲料专用作物种植。新疆以反刍畜为主,而反刍畜以粗饲料为主,由于没有专门为反刍畜生产的优质日粮原料,只好以种植业的副产品———秸秆,甚至棉花杆来填饥果腹。可见,新疆畜牧业还未形成科学饲喂牲畜的意识。

(五)养殖场缺乏配套的饲草料地饲草料地是人工栽培青绿饲草、青干草、青贮牧草、全株青贮饲料作物等优质饲草的基础,而优质饲草的充足供应又是草食动物畜牧业现代化(尤其是奶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物秸秆通常被认为是低(劣)质饲草,优质饲草能供给草食动物丰富的营养,不加或少量添加精料就能达到良好的生产性能。在配套的饲草料地种植饲草料可以有效降低饲料的成本投入。如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草原广阔的国家还对奶牛、肉牛和绵羊等采取人工草场放牧的方式饲养,主要是因为草场放牧可降低饲养成本。而目前我国许多养殖场都缺乏配套的人工草料地,而且受国家对种植业补贴政策的影响,使得从事饲草料生产的地越来越少,故无法保证充裕的饲草料,这也是造成饲草成本不断上涨的原因之一。

三、加快新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提高饲草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实施饲草种植财政补贴政策1.重新认识饲草料种植的地位。饲草料种植调整需要战略眼光,即将短期适应性调整与长远战略性调整、对当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考虑结合起来,从整个产业链上认识饲草种植的收益,而不是简单地、割裂地认识“卖草”这一个环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层次、生产先进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大多数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例如,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达50%。美国把苜蓿、甜高粱等饲料作物都列入主要的农作物范畴而不是传统“草”的概念。所以,美国以苜蓿为主的人工草地十分发达,有力地支撑了美国奶产业和肉牛产业的发展。2.完善饲草产业基础设施及补贴政策。新疆应制定扶持饲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饲草科技攻关、饲草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饲草仓储设施、饲草机械配置等方面的建设。建议新疆参照国家对养猪和小麦生产的扶持政策,尽快出台扶持牛羊养殖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包括饲草料种植的补贴政策,并积极争取获得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因地制宜调整畜禽结构,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本地域畜禽养殖数量、结构的确定应与当地的饲草资源相一致,避免不利因素,走特色养殖之路;应将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产业之间互相补给、互相促进的循环生态农业。

(二)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建立完善的饲草料生产体系1.坚持草业先行。在草原建设上,要注意改变过去那种盲目求大求多的倾向,围绕“三水”(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利用,适当收缩规模,着力提高建设标准,讲求建设效益;综合推广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草场改良、围栏封育等技术措施,加大对沙化退化草场的治理,不断提高饲草料生产水平。为了切实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要在依法打击破坏草原和浪费资源行为的同时,大力推行草牧场有偿承包使用制度,建立“草原有价、使用有偿、建设有责”的新机制,引导农牧民制定合理的载畜量,坚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走建设养畜的路子。2.因地制宜,推广“粮饲兼用型”和“经饲兼用型”饲草种植。合理开发利用饲草料资源,引导农民种植大力士高粱、玉米等“粮饲兼用型”和甘草等“经饲兼用型”饲草,既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储备饲草料,又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3.引入社会资本,实施草业发展重点工程建设。制定高新节水的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方案,鼓励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加入饲草料地建设,大力推广大力士高粱、玉米、苏丹草、紫花苜蓿、棉籽饼粕等饲料资源,增强优质饲草供应能力。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户实施林下种草、粮草间作、果间种草,增加饲草料的供应量。

(三)加强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提高秸秆饲料利用效率鼓励支持科研单位与草料加工企业联合,开展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攻关;继续推广饲用青贮玉米、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揉丝破碎、秸秆制粒和秸秆TMR技术,降低秸秆饲料的浪费;对采用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的饲草料加工企业、合作社、规模养殖户进行奖励性补贴;重点推动秸秆养畜示范和秸秆饲料利用推广项目,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效率。

(四)加强饲草多元化利用知识的普及,提高非常规饲料的利用率推动饲料综合调制技术的普及,提高番茄渣、葡萄藤嫩枝、甜菜渣、粕、甘草茎叶、棉杆、芦苇和菌糠等非常规饲料的综合利用。由于各种饲料所含营养成分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很大差异,单一使用或几种饲料简单地混合使用都不能满足家畜的实际营养需要。因此,应进行饲料的多元化利用,互相搭配,使之满足家畜各阶段的营养,提高非常规饲料的利用效率。

(五)加大草食畜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使良种与良料、良舍、良法有机结合是新疆畜牧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基本途径。在当前畜种改良已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应全面改善饲养管理才能使优良畜种充分发挥遗传潜力;要从饲料、棚舍、饲养方法上采取配套措施;要抓好饲草料加工调制和棚圈建设,普遍推广青贮饲料、氨化饲料和配混饲料,推广塑料暖棚接冬羔和早春羔,大搞舍饲精养,发展牛羊快速育肥,加快畜群周转。特别是牧区要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尽可能地把牲畜饲养周期和牧草生长季节统一起来,扬夏秋青草期之长,多繁多养,避冬春枯草期之短,加大出栏,实现“热胀冷缩”,最大限度地节本增效。

畜牧业论文范文第2篇

畜牧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也就是畜产品加工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融入现代市场经济进行的必然选择,是一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畜牧业产业化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巨大差距,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加工层次低,精深加工产品少,需要重点投入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1建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各地产业化的实践表明,龙头企业是多个产业化经营环节的中心,在产业链发展和完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带动农民致富方面,更是举足轻重,其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应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导向。首先要注重规模,注重培育大型企业集团,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才能在信息、技术、营销等方面实现综合协调发展。其次要注重标准,不管是新上的项目,还是新开发的产品,标准一定要高,有了高标准,才能确保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第三要建立长远规划,不断拓宽发展领域,要做到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同步发展。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向国外拓展,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从而拉动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2建设现代养殖业生产体系,把农民组织起来

养殖业产业化关键是促进生产的组织化,只有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小规模分散的生产和加工企业、市场连接起来,才能形成产业链,促进产业化进程。这其中应遵循的原则是:自愿原则、风险和利益共担共享原则、综合服务原则。财政和金融要加大投入,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组建贸工牧、产加销一体化的联合体。

1.3提高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养殖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是产业化的基础。目前,实行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出现农民的利益受损害。二是由于农民不履行合同,企业利益受损害。三是小规模饲养难以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使经过加工后的终端产品质量标准降低。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低。要提高产业化程度,就要推行“公司加基地”、“公司加合作社”、“公司加牧场”等多种产业化模式。专业化和规模化有利于产业化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保证,有利于诸环节间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合同契约的履行。因此,要把专业化和规模化作为推动产业化的基础措施,抓实抓好。

2重点投向畜牧业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任务,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从市场需求出发,把产业结构和畜产品结构“调新、调优、调强”。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使养殖业、加工业、饲料业和兽药业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统筹发展。目前我省各产业发展十分不平衡,养殖业发展速度快,但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兽药业发展均比较缓慢。要改变这种局面,在保持养殖业稳步增长的同时,要把加工业,饲料业和兽药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平衡推进,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群,提高产业群体效益。二是要优化品种结构。根据不同的资源特点和养殖业发展的基础,在品种结构上坚持做到“三个调整”:第一,向优质上调整,大力提高三元杂交猪、牛所占比重,羊、禽要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使优良品种率不断提升。第二,向食草型上调整,大力发展牛、羊、鹅,使秸秆和饲草资源得到开发利用,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牧业整体经济效益。第三,向特色上调整,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打造我市畜产品的特色品牌。三是要优化产品结构。要把优质、营养、安全、绿色的畜产品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扩大加工能力,延伸加工层次,按照国际质量标准要求,加快畜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到平面调整和立体式调整相结合,通过调整,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市场、质量、效益优势突出的开放型产业。

3重点投向畜牧业标准化

标准化是提高畜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提高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一项基础性措施,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很难把畜牧业经济做大做强,这一点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标准化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可以说只要有养殖生产存在,就要有标准化,因此,要把标准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标准化还是一项系统工作,它涉及到标准的制定、实施、管理、认证等诸多环节。因此,一定要做到标准的制定要科学、全面,要配套实施,要严格管理,要准确认证。

4重点投向畜牧业科教领域

科教兴牧是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要在加快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普及的基础上,把实施科教兴牧战略的着眼点放在从业人员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上,这是实施科教兴牧的根本所在。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之所以低,从业人员文化科技素质低是一个根本原因。只有从业人员观念上有更大的更新,从业人员文化科技素质有更大的提高,才能把牧业科技广泛地应用在牧业生产实践中,实现牧业科技对牧业经济的有效支撑。因此,要把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科技素质作为牧业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抓实抓好。一是要组织好农民参加农广校和绿证教育,使广大农民在接受农广校和绿证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系统地学习到养殖业和其它各业的专业知识。二是要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农民的培训工作要做到培训有计划,有教程,有系统,各级培训部门要把培训工作真正开展起来。三是要培育科技典型,抓好牧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广大农民做出示范,带动农民对牧业科技的应用。总的要求是要做到“教育、培训、示范”三结合,扎实有效地把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科技素质工作抓出成效。

畜牧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动物防疫经费不足。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用于专门的防疫经费仍然缺乏,导致疫苗费、消毒费等问题一直不能很好解决,严重阻碍了防疫工作的开展。

(二)动物防疫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畜牧养殖业动物防疫人员缺乏普遍缺少必要的专业培训,不能按照正确的免疫操作规程进行免疫,或注射部位不准确,或注射剂量不足,导致免疫效果差,动物防疫力量不足。

(三)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薄弱。

动物疫病防治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是春秋普免与月月补免相结合的防疫办法,由于防疫工作量大、工作面广,特别是基层防疫环境条件恶劣,防疫人员易出现厌战情绪,致使免疫密度不能常年保证达100%,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薄弱。

(四)科学饲养管理能力差。

长期以来,我国对畜牧养殖业的动物疫情管理采取的是一种封闭的内部管理方式,遇重大疫情才以密级文件形势内部通报,不公开、不透明的管理方式存在诸多弊端,造成科学饲养动物的管理能力较差,难以有效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二、今后养殖业发展对策与探讨

畜牧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的现状,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谈一谈抓好动物防疫工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增强风险意识,认真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一方面大力开展《动物防疫法》宣传,宣传疾病的重要性和危害性,提高广大养殖户对防疫工作的认识和正确理解,消除他们的依赖和对抗情绪。另一方面增强风险意识。清醒地认识到动物疫病控制的长期性,增强风险意识,同时要更充分认识到,动物疫病是可以防预控制的,因此,政府要多宣传,多引导,多监督,根据综合防控的战略,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科学防疫,高效防疫,构建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的长效机制。

(二)县乡两级财政部门逐步增加动物防疫工作的经费

对发展生态畜牧业减免税收、优惠贷款,对疫病发生的费用和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对畜禽养殖企业征收排污费,用于环境治理和环境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生产生活条件,并在保障必要防疫经费的同时,重点将动物疾病防疫疫苗补助经费列入财政经常性支出中,确保经费到位。

(三)加强疫病防控,增强保障能力

一方面应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领导防疫责任制,实行行政业务两条线责任制,以防为主,防重于治,使防疫工作做到高密度,不留死角。另一方面应规范动免疫工作。每年应按各种动物疫病的流行特点,做好大面积的强制免疫工作,例如春秋防疫只针对少数疫情,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发动各级动物防疫人员做好动物疫情普查和预防注射工作。再次,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从疫苗保存、使用剂量、注射方法等方面加强培训,提升防疫人员的整体素质,逐步使防疫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确保免疫安全,提高免疫效果。

(四)加强养殖创新,改进生产方式

畜牧业生产方式与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密切相关,规模化饲养便于集中采取动物疫病防范措施,因此,应创新养殖,切实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对于小规模散养农户应加强知识培训和教育宣传,引导其向健康的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应重视大规模养殖对外污染、外部负效应等弊端,改进生产方式,加快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的进程。

(五)畜牧养殖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

畜牧业论文范文第4篇

(1)试验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坡地草地、平地草地进行围栏内外植被和土壤变化情况的观测,天然草地围栏禁牧又分为禁牧1年、禁牧2年以及禁牧3年以上。观测时间为每年的7月30日~8月15日。在禁牧和放牧草地上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定位观测,样地面积均为250m×40m。样方选定采用对角线法,草本测产样方面积为1m×1m,齐地面剪割,做2~3次重复,分别称其鲜重和风干重;灌丛草地的小叶锦鸡儿冠幅大小均一,在测产时按一个等级标准株丛进行测定,做3次重复,每次均为5丛,剪割当年生枝条及直径在3mm以下的老枝条,称其鲜重和风干重,平均算出单株重。(2)观测内容:禁牧与放牧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多度、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舍饲与放牧养羊对比试验(1)体重变化情况:通过放牧与舍饲对比试验可知,放牧基础母羊的体重随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月动态变化而变化。草地植物在4月中旬开始返青,其生物量占一年峰值的6%左右,这一时期的放牧羊主要依靠枯草和补饲来维持生理需要。5~6月份是植物生长季的早期,发育较慢,其生物量占峰值的20%~30%左右,放牧羊在此期间靠吃青草已能满足维持生理代谢和生长所需营养,体重开始增加;7~8月份为牧草生长旺季,体重快速增加;8月中旬达到峰值;9月份生物量下降,植物进入生长季后期并过渡到牧草枯草期,放牧所获取的饲草基本还能满足生理代谢及生长的需要,羊的体重也随之下降。(2)产毛量:经过试验,舍饲羊比放牧羊每只平均多产毛1.08kg。(3)产肥量:舍饲羊常年不出圈,粪肥全部产在圈内,经多次测定,每只羊平均日产纯肥1kg,而放牧仅能产纯肥0.5kg,相差1倍。(4)产羔初生重:舍饲母羊产羔初生重平均为4.26kg,放牧母羊产羔初生重平均为3.9kg,舍饲比放牧羔羊初生重多0.36kg,差异显著。(5)效益情况。①经济效益:一只放牧羊的全年牧工工资为12元,冬春季补饲草料为(1kg×0.3元×7个月×30元)+(0.15kg×0.8元×7个月×30)=88.2元/只,一年共需100.2元,而舍饲羊年需精料25.2元,饲草151.2元,共需176.4元。每只舍饲羊投入比放牧羊多76.2元,而一只舍饲羊可使禁牧草地增加生物量506.96kg,直接经济效益为152.09元。因此,舍饲羊的效益比放牧羊高75.89元。同时,舍饲羊在产毛量与产肥量上均高于放牧羊,由此可见,舍饲羊整体效益要比放牧羊效益大。②生态效益:舍饲养羊,既不减少群众的牧业收入,又可减少羊只对草地的践踏和破坏,对恢复草地植被有着重要的意义。

2.2禁牧与放牧草地对比试验

2.2.1放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经过试验,禁牧草地地上生物量、盖度、高度、多度与放牧草场相比均明显高于放牧草地,特别是生物产量比放牧草地平均高103.05~811.5kg/hm2。草地长期过度放牧利用,使绝大多数优良植物个体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如羊草、针茅、冰草、糙隐子草等,但对低劣、有毒植物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冷蒿、星毛萎陵菜、狼毒等,对小叶锦鸡儿、羽茅等植物个体生长有利,但对其种群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对区域的草地大规模实行舍饲休牧是恢复草原植被,维持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

2.2.2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1)放牧对草地土壤质地的影响:由禁牧与放牧草地土壤机械组成对比可以看出,放牧草地土壤表层粒径>0.25mm的土粒比禁牧草地占的比例大,表明土壤质地变粗,草地沙化严重。(2)放牧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禁牧草地0~20cm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变化在0.846%~3.42%之间,经过过度放牧利用的草地,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0~20cm仅有0.496%~2.12%。此外,随着时间的延长,禁牧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特别是下层土壤表现的尤为突出,但对于放牧草地的土壤来说,表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地逐年减少,而下层土壤变化较少。(3)放牧对土壤含氮量的影响:禁牧草地的土壤全氮含量普遍高于放牧退化群落的土壤全氮含量,前者表土的全氮含量变化在0.044%~0.164%之间,而后者变化幅度较大,在0.03%~0.118%之间。(4)放牧对土壤含磷量的影响:磷是构建生物细胞膜和传递能量的重要营养物质,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壤全磷含量明显降低,最终影响到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力。

3结论

(1)通过实施草地禁牧,草场生产力有明显提高,禁牧3年以上的草地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5%,比放牧草地提高25%;草层高度平均达7.9cm,而放牧草地平均草层高度仅为3.5cm;放牧草地土壤表土粒级比禁牧草地高9.25%~10.2%,有机质含量比禁牧草地低0.35%~1.28%;禁牧草地1~1.58hm2能养一个羊单位,放牧草地需2.11~3.23hm2才能养一个羊单位。(2)实施羊只全年舍饲,必须有科学配套的基础设施,设置科学合理的圈舍和操作性强的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及其设备,是生态畜牧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3)通过草地禁牧、家畜舍饲等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的实施,可以避免“畜牧业生产发展依靠增加牲畜加剧草畜矛盾草地破坏加剧草地退化、沙化加重”的恶性循环,解决了舍饲羊群的饲草料问题,同时,也满足了羊只在生理上对运动的需求,实现了以饲草料产量调节牲畜饲养数量的目的。

畜牧业论文范文第5篇

根据中央关于畜牧业保险保费补贴的规定,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藏系牦牛及藏系羊5种险种的保费补贴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补贴比例根据地区间财力状况大致分为东、中、西三地区及中央直属农垦总局四类;地方财政包括省市县三级。就5种险种的保费补贴分担情况,本文选取东部地区的北京、浙江,中部地区的河南、海南和西部地区的陕西、四川与内蒙古等7个省区进行对比。表2可以看出,保费补贴多为中央、省、市、县四级结构,补贴比例≥70%,农户自筹保费较少,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在中央财政补贴方面,中西部地区补贴比例高于东部;地方财政补贴方面,财政收入较好的地方政府承担较多保费,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政府承担较少保费。除以上5种险种有中央财政补贴外,财政部提供保费补贴的地区可根据本地财力状况和农业特色,自主选择其他养殖险种并由地方财政予以支持(表3)。这对于健全畜牧业支持保护体系,创新和改革畜牧业保险制度,推进畜牧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比较发现,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政府财政压力小,畜牧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普遍在50%左右,其余由龙头企业或农户承担。西部地区则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区别在于陕西省仅有省级财政保费补贴;宁夏的保费补贴则分自治区和市县两级,补贴比例达到75%。保费补贴划分到市县一级的做法可以降低省级财政保费补贴压力,提高总体财政补贴比例,减轻农民负担;但对于部分养殖大县,具有较强保险需求的同时又相对贫困,财政预算资金不足,客观上造成部分市县财政不能及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的突出问题,影响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2保险金额与保险费率

各省区针对不同险种制定了不同的保险金额与保险费率,保险金额多参照投保标的的生理价值确定。如表4所示,在能繁母猪险种上,除北京,上海少数发达地区的保险金额达到2000元,其余省区均为1000元,费率为6%,无明显差异。奶牛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差异较大,费率从4%到8%,保险金额从3000元到8000元不等,部分省区根据奶牛年龄、品种及饲养模式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保险金额。如:北京市奶牛的保险金额按奶牛的牛龄及胎次分为两档。四川的育肥猪保险费率按规模进行了区别,鼓励规模化养殖,以便集中管理,降低风险。新疆参照羊只品种、畜龄、饲养成本、市场价格的70%将保险金额厘定为6个档次。2.4保险责任与赔付标准内蒙古畜牧业保险险种有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均为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保险责任范围如表5所示,在赔付标准上规定能繁母猪和奶牛按保险金额进行赔付;育肥猪按照尸重和出险时当地生猪市场收购价格计算赔偿。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对3种险种的保险责任与赔付标准大致类似,北京在能繁母猪的保险责任方面增加了难产;奶牛则针对固定圈舍内死亡或伤残,经畜牧兽医鉴定失去产奶能力的奶牛进行赔付,保险责任包括难产死亡或胎产所致伤残失去繁殖能力。在赔付标准上,北京市也有创新,若能繁母猪、奶牛死亡,根据实际情况按保险金额的80%进行赔偿;奶牛因胎产造成子宫受伤所致伤残失去繁殖能力的,在此基础上再减去奶牛残值。除以上3种险种外,中央财政补贴险种还包括藏系牦牛和藏系羊,主要在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省和自治区开展。各省区也相继开展了其他养殖险种,制定了相关的保险责任,如表6所示。肉鸡的保险责任范围大体一致,在赔付标准上,北京按肉鸡的饲养日龄成本,江苏按肉鸡尸重计算赔付。2.5风险控制北京、江苏、浙江、河南及黑龙江五省市所采用的不同的农业保险风险模式是目前中国现行的主要农业保险风险控制模式;不同模式下政府与保险人在赔付责任和风险防范上承担不同责任,具体如表7所示。在巨灾风险分散措施方面,目前,北京、江苏的巨灾风险基金制度较为完善,但筹建方式上差别较大。北京按农业增加值1‰计提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并建立再保险巨灾分散机制;江苏则由保险公司和政府分别建立巨灾风险基金,构建省市县三级巨灾风险基金制度。对比内蒙古,自2008年开始着手准备巨灾风险准备金,实践中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有效落实。

3各省区畜牧业保险的特点总结及启示

以上从保险品种、补贴政策等7个方面分析了各省区畜牧业保险政策的异同点。基本特点如下:在保险险种上,除中央财政补贴险种外,北京、浙江等多省都相继开展了符合当地养殖条件的保险险种。东部沿海省区多开展水产、家禽保险;中西部地区多开展畜禽保险,对保障养殖户收入水平,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保费补贴上,财政保费补贴比例普遍在50%以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的影响,财政补贴具有差异性,西部地区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对于较贫困的市县,保费补贴的承担存在困难。在保险金额上,保险金额多参照投保标的的生理价值确定,北京、黑龙江等省区按品种、规模、生长期将保险金额进行了细分,有利于畜牧业的规范管理和畜牧业保险的持续发展。在保险责任上,保险责任多针对由重大病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导致的保险个体死亡。各地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养殖环境也进行了调整。相比北京的做法更为合理,针对牲畜的经济价值进行赔付。在风险管理上,目前,只有北京、江苏等部分省区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农业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易发生农业巨灾,各省区应加快大灾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自2007年以来,内蒙古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面临保险责任范围不切实际,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内蒙古畜牧业保险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得到如下启示:

(1)政府财政补贴应加大对畜牧业保险产品研发的支持。

保险产品是否符合保险标的的特点,满足投保人规避风险的需求,直接影响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内蒙古畜牧业保险目前包括奶牛、能繁母猪、育肥猪三个畜种,而在内蒙古畜牧业中占重要地位的肉牛、绵羊等并没有保险产品。在养殖过程中这些牲畜同样面临诸如病害、自然灾害等多重风险。开发研究这些畜种的保险产品,既是完善内蒙古畜牧业保险制度的需求,也是提高内蒙古畜牧业风险规避水平,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2)根据牲畜养殖特点和经济价值,调整责任范围。

目前内蒙古实施的畜牧业保险大多是保障牲畜生理价值的死亡保险。保险责任所涉及的重大病害大部分属于非常发性疾病,而在饲养过程中农户经常遇到的疾病问题(奶牛养殖中常见的炎、产后死亡等)并未囊括其中。应结合实际,了解养殖户的保险需求,适当保障一些疾病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养殖户参保的积极性。

(3)进行合理的风险分层,完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合理的风险分层与完善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有效保障畜牧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内蒙古畜牧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模糊,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巨灾风险准备金放在保险公司的账户上,一旦发生巨灾,资金很难被调动。建立健全农业巨灾分散机制,能有效分散巨灾风险,提升内蒙古大灾防范能力。

畜牧业论文范文第6篇

大同市发展现代畜牧业,在不放松猪、鸡生产同时,集中打造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四大优势产业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现代畜牧业格局。现代牛奶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大同南郊区、大同县、阳高县3个县区,到2015年,区域奶牛存栏16万头,产奶32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16%、95%。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园区和奶站,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奶牛品种改良步伐,推广TMR饲喂技术,建立苜蓿、青贮优质饲草饲料基地;净化奶牛重大疫病,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现代肉牛优势产区。

重点包括大同县、新荣区、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5个县区。到2015年,区域肉牛出栏19万头以上,牛肉产量3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23%、132%。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园区,扩大养殖规模;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推广优良牧草种植、粗饲料科学加工、配混合饲料饲喂、标准化管理等技术;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肉牛增重和牛肉品质。

现代肉羊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6个县区。到2015年,出栏肉羊395万只以上,羊肉产量5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71%、134%。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小区、场),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推广杂交改良,着力提高母羊繁殖性能;推广饲草科学加工,实施高效育肥模式,提高肉羊出栏率。现代绒山羊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6个县。

到2015年,存栏绒山羊31万只以上,羊绒产量104吨以上。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小区、场),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推广晋岚绒山羊优质品种,提高产绒量和绒细度。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有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来支撑。大同市在发展现代畜牧业过程中,围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新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园区(场、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畜产品产量。到2015年养殖园区将达到639个。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加快标准化改造和扩建,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采取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的办法,引导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场户向标准化养殖场区集中。饲草饲料高效利用工程。大力推进草地建设保护与“三化”草地治理,到2015年,全面完成天然草地确权,建设人工草地70万亩,飞播种草9万亩,改良草地328万亩,建立“三牧”草地(禁牧、休牧、轮牧)242万亩,使草地植被盖度提高到70%以上,载畜量提高1倍以上。选择6个5万亩的集中连片草地,实施种草养畜、划区轮牧,建设大草原、大牧场。发展青贮玉米种植,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建立饲草料基地50万亩,青贮秸秆100万吨,秸秆饲用率达到50%,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畜牧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扶持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引导本地资本转型发展现代畜牧业力度,吸引雨润、顺鑫、宝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大同,加快提升大同畜牧企业的规模和素质。到2015年,培育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8个,畜产品加工率达到80%。鼓励企业建立基地,形成与养殖户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体。

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建设19个大型物流企业,包括畜产品储备基地、大型综合物流园等,搭建物流交易信息平台,形成产销衔接体系,拓宽流通渠道。在京津等城市的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建立45个大同品牌鲜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实现农超对接。畜牧业安全保障工程。建立动物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9个县区建立数据采集终端,7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立数据采集点,实现从动物饲养、运输到屠宰各个环节标识和信息查询可追溯管理。

畜牧业论文范文第7篇

畜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在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分散的养殖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日本的经验看,小规模经营农户之所以能顺利地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与大市场接轨,正是得益于其背后的综合农协。以调研对象———中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和其所在的榆树市大坡镇养鸡业为例,该镇养鸡业始于1992年,由于养殖规模小、成本高、技术落后,养鸡户各自为战、互相排挤,在市场竞争下,养殖积极性不高,养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该合作组织成立于2009年,分散的养殖户依托合作组织,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整体参与市场竞争,集鸡雏供应、饲养、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2年多以来,该镇养鸡业快速发展。所带动的乡镇中,弓棚、保寿、黑林和秀水都是吉林省粮食产量前100名的乡镇。可见,畜牧合作组织在联合养殖户的过程中,扩大了小农经济的外部规模,形成规模优势,以横向联合推动纵向发展,为粮食主产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设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关键的2点就是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1]。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户依托畜牧合作组织统一培训、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免疫、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等,畜牧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达到一定标准的合作组织可进行行业的产品标准认证和生产标准认证,以自己的商标走向市场并形成特色品牌,使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散养户无法实行标准化生产,并非由于其没有引进优良品种、饲料的愿望或是对免疫、技术等不感兴趣。而在于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这些诉求,并且小规模的家庭养殖收益无法弥补标准化的技术成本。因此,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不只是表面上的标准化统一,而在于把分散的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从生产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使标准化成本得以由规模经济所弥补。

首先,畜牧合作组织根据成员需求与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外部经济的内部化,改变了单个养殖户在大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了产销各环节的议价能力,经济收益明显。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社会收益明显。长期以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被倡导和鼓励,但家庭经营的小规模生产无法激发可持续生产的动力。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倍,污染严重。调研中看到,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充分利用鸡粪,兼业发展鱼虾养殖和经济林木种植,田丰合作组织将猪粪进行有机处理,发展沼气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吉林省畜牧合作组织发展的起步较晚,20多年的发展中,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服务规范的合作组织。但受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农民合作意识以及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调研发现,在成员构成多元化的同时,非农民身份的成员在畜牧合作组织中占比较大,且在股权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还有很多的主要成员,身份虽然为农民,但早已脱离真正的农业领域,即真正农民成员的力量还处于弱势。农民内生力量的薄弱造成外来资本大量侵入畜牧合作组织,产权结构与真正意义的农民合作组织要求还存在偏差,外来工商资本所固有的逐利性与“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宗旨存有矛盾,不利于畜牧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大部分畜牧合作组织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且规模较小,业务多停留在生产资料与初级畜产品的生产流通上,角色是联结农资供应企业、养殖户与畜牧产品加工企业的中介。不具备运作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条件,市场竞争力较弱,合作水平较低,对成员带动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成员的综合需求。对吉林省榆树市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58户农户进行访谈,60.1%的受访者表示,未加入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合作组织”。

合作组织既要解决成员的畜产品销售,又要将畜产品销售给加工企业或消费者。目前,多数组织以协议约定同成员之间的畜产品定向转移关系。而实践中,畜产品转移数量有时无法确切约定,有时又无法约定。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出发点,一方面成员在市场环境较好时,常会受利益的诱惑而减少与合作组织的畜产品转移量。另一方面,合作组织成员往往存有不信任的心理。这就产生了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内部冲突[2]。与成员定向转移产品关系的稳定性是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依靠协议不能根本解决内部冲突问题。多数畜牧合作组织缺乏科学的利益机制,无法通过紧密的利益关系吸引成员并维持稳定的合作。很多畜牧合作组织业务定位不准,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营的随意性较大,各种外部力量交叉混乱,违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有些由政府牵头或参与发起,由于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导致政企不分;有些由农村“能人”或农资公司发起,又由于能人或公司的力量而演变为私人或合伙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和个人以兴办畜牧合作组织为旗号,侵占市场,空享国家的政策、资助和补贴。不规范的、假冒合作组织的存在,形成不正当的利益竞争,侵占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公共支付,扰乱了正常的发展秩序。目前,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整体的综合素质较低,真正能够带领组织发展的人才不多,成为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资金方面,农民手中的资金非常有限,须向金融机构融资来解决。然而,农村金融目前正在发展之中,支持额度有限且贷款成本高于城市一般工商企业贷款。

在畜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准确定位,将力量集中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政策的引导和落实。在实践领域要充分调动发挥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通过畜牧合作组织加强政府与养殖户、生产加工企业之间的联系,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满足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等软需求,关键要看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否真正实现。政府应通过公共管理和服务,运用市场手段,输出合理有效的政策产品,加快畜牧合作组织的成长,使之成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吉林省畜牧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上要加强支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扶持政策”,细化支持其发展的税收、信贷、财政、信息等政策体系。但不能过度依靠向有关部门灌输“为农服务”的观念,要注重对支农政策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加以制度的细化和完善。此外,更要重视政策落实的环节,向吉林省23家调研对象征询发展的政策建议,60.9%的受访组织表示“希望把现有政策落到实处”,可见,相比于政策体系的支持力度,政策落实水平也同样重要。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互助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享有国家的支持政策和资助补贴等公共支付;另一方面,又在实质上作为一类企业法人进入市场并参与竞争。因此,既要鼓励其在竞争中成长和增强实力,又要引导其避免过度竞争,平衡生存与发展,兼顾效率和安全。同时,要细化法律法规来防止其向私营企业的性质演变,甚至假借合作组织的名义侵占国家的公共支付。#p#分页标题#e#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也包括“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还规定“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体现出以农民为主体的法律原则,但简单地对成员数量比例的规定无法限制那些成员数量结构上符合规定,而实质上却由非农民成员在股权结构和管理结构中占据优势比例的做法。因此要进一步细化明确法律规定,保障农民成员实质上的主体地位。科学有效的利益机制,能从各方面实现成员利益,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发展。借鉴畜牧合作组织成功的经验,既要从成本和销售上努力提高经济收益,成员收入按规定灵活支取;又要保证规范运营,对盈余按章程规定分红。这2项从根本上保障了成员利益,有助于化解组织内部冲突。调研还发现,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如根据成员收入预期为其提供免息生活贷款,对医疗、保险及子女升学等大事提供咨询和协助,设立会员便民社区等,都极大提高了成员对合作组织的信任度,加强了合作组织的紧密程度。这也说明专业性的农民合作组织已无法满足多样的现实诉求,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法律层面就将农民综合合作组织排除,适当时机应考虑鼓励综合性质的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3]。

畜牧业论文范文第8篇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畜牧业向着现代畜牧业转变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地区基层畜牧业体制建设,强化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服务能力、物资储备能力和畜牧业信息化服务和建设能力。应该始终坚实科学技术为先的发展理念,并对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内动物品种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良,将提供优良的改良动物品种作为畜牧业服务的突破口。同时在发展本地区动物改良品种之外,还应该积极的引进国外优秀的牛羊品种,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更加优质的牛羊新品种,逐渐形成完善的牛羊品种改良和推广的全新体系。

此外,还要做好动物产品加物流配送和品种改良地的建设。在动物养殖过程中要强化动物检验检疫工作,保障畜牧业动物制品及其副产品的安全性。做好动物检疫接种服务工作,对于新引进的牛羊品种进行隔离观察,一个月后在不出存在任何传染病的前提下,才能将其混入到牛群和羊群中。做好强制免疫工作,全面实施免疫标志制度,经过免疫的品种都应该打上耳标,提高畜牧产业动物养殖的疫病防治质量。同时还要完善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动物免疫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疫情预警监督机制,做好动物疫病的各项监督工作,通过不断对疫情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是,提高整个专业对舞蹈额质量,保证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畜牧业生产的安全化和有序化。

2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要发展畜牧养殖新模式要保证科学化养殖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在发展畜牧业过程中应该及时的转变发展模式,将过去的那种依靠经验养殖的模式及时的摒弃,转变为科学养殖。首先,动物饲养过程中应该由原来的自然放养向着集中化和规模化养殖方式转变,积极的发展当地的草产业资源,对草产业资源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样不但能够为动物规模化养殖提供充足的材料,同时对于保护当地草场生态多样性有着显著的作用,最终能够降低动物养殖的经济花费,提高畜牧业养殖的经济效益;其次,畜牧业的经营方式应该有粗放型向着专业化方向转变,实现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畜牧业经营发展的规划化和产业化;再次,改进生产方式,提高动物养殖的质量和品质。

在本地区可以积极的推广进过改良的优质肉牛和羊品种,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展与动物品种改良的相关产业,为本地区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加大对养殖户的科学培训教育,解决农牧民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最后,发展方式应该由原来的散养转变为大企业规模化养殖,积极发展畜牧业产业的龙头标志性企业,树立企业品牌,进一步拓宽畜牧业产业化链条,扩大畜牧业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最终全面促进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畜牧业向前发展。

畜牧业论文范文第9篇

1.1畜牧机械拥有情况

积极做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2014年用于购置畜牧业机械的各类补贴资金510万元,使我县的畜牧业机械新增303台,到2014年为止全县拥有畜牧业机械1156台。

1.2畜牧业机械化作业完成情况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饲用玉米的机械化种植,2014年初及早维修保养、调试了90台玉米点播机,使饲用玉米的机械化播种面积达100%。收获时积极协调周边各县大型饲用玉米青贮收获机,2014年秋收期间共投入大型饲用玉米青贮机12台,割、搂、捆机械500余台,收获玉米面积2万亩、天然草场机械化收获完成3.91万亩。

2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的限制,我县的特色农业主要以马铃薯、大露菜为主。马铃薯产业在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也是县委确定的优势产业。2014年建立马铃薯、露地蔬菜、玉米、小麦四个标准化作业示范区,其中:饲用玉米标准化建设完成面积1.2万亩;全县种植马铃薯1.3万亩,马铃薯标准化建设完成0.5万亩。

2.1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拥有情况及机械化作业情况

巴里坤县人民政府在前几年出台了对购买马铃薯种植及收获机具的农户给予惠农补贴。农机部门进村入户做了大量宣传,并做好机具对比选型,购进的样式在各乡镇召开现场演示,经试验及改进,各类机械已基本满足巴里坤县的种植习惯和模式。几年共购进马铃薯种植机具113台,马铃薯收获机104台。2014年巴里坤县种植马铃薯1.3万亩,机械化种植0.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46%;机械化收获0.36万亩,占种植面积的27.7%。

2.2建成大露菜推广示范面积3500亩

2014年在巴里坤县实施露地疏菜种植、贮藏、保鲜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根据巴里坤县露地蔬菜种植分布情况,在石人子乡建成露地蔬菜推广示范面积1000亩,4月底在种植区石人子乡大泉湾村二组做好露地蔬菜种植的耕整地作业,5月份开始铺膜播种,截至6月10日全面完成1000亩蔬菜种植任务,种植了小颗粒种子窝笋、莲花白、红萝卜、花菜。在5月初召开蔬菜机具现场演示会,培训种植户及技术人员210余人。在6~7月引进一台旋耕机,并通过改进后进行除草,除草效果较好。蔬菜自8月份陆续上市。经测产,花菜亩产量2t、莲花白4t、大白菜5t、西兰花1.8t。

3存在问题

(1)天然可利用草场退化严重,从而降低了草料收获机械的利用率;(2)饲草料基地不能形成规模,导致畜牧业收获机械的利用率太低;(3)马铃薯机械化种植程度高,但机械化收获有待提高;(4)大露菜的生产一直靠人工点种、除草、收获,费时费力,种植规模小,生产的露地蔬菜量尚不能满足本地需求。

4意见和建议

(1)积极申报建设全国现代畜牧业机械化技术示范区,进一步推进我县现代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和饲草料基地建设的发展,推动畜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畜产品化经营区;(2)尽快建设马铃薯产业标准化体系,通过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形成标准化、产业化和一体化服务体系。通过新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点,为大面积实施机械化技术奠定基础;(3)使露地蔬菜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指导菜农做好露地蔬菜的贮存保鲜,提高露地蔬菜产品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宣传、带动、辐射周边乡(镇)。

畜牧业论文范文第10篇

截至2010年底,片区有林面积163.97万hm2,占全盟有林面积98.8%,活立木总蓄积6107.5万m3,森林覆盖率达27.6%。2004年片区共界定公益林155.71万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94.33%。在《东北振兴规划》中,兴安盟总面积的13.27%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要为东北和京津冀提供生态保障。受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片区可采森林资源锐减,中幼龄林比重占到用材林总面积的71%,生态功能减弱。中南部缺林少树,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在北部林区,五岔沟、白狼林业局施业区内目前所剩的森林资源绝大部分为天然次生中幼龄林,约占总蓄积的85.3%,成过熟林面积很小,已不足3.5%。最近,阿尔山市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片区主要林区被划入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后,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因此,应将发展重点放在生态旅游、特色养殖、绿色食品、中蒙药种植、林产工业、矿产开发等非林非木产业上。

2片区农业从业人员状况和农民收入状况

2.1农业从业人员状况乡村人口占大多数。2010年,片区总人口为135.5489万人,乡村人口106.8035万人,占片区总人口的78.79%,其中,科右前旗占29.3%,扎赉特旗占27.8%,科右中旗占17.0%,突泉县占22.9%,阿尔山市占0.9%。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数量的比例较高。从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例来看,第一产业人口占片区就业人口的75.33%,第二产业占7.15%,第三产业占17.52%;其中扎赉特旗一、二、三产业人口分别占该县社会就业人口的83.20%,4.29%,13.20%;科右前旗分别为70.89%,9.04%,20.06%;科右中旗分别为76.06%,5.30%,18.64%;突泉县分别为78.84%,9.86%,16.31%;阿尔山市分别为48.21%,7.56%,44.23%。片区乡村劳动力为53.1285万人,乡村劳动力中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86.6%,各旗县(市)乡村劳动力中,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比分别为扎赉特旗91.39%,科右前旗81.44%,科右中旗89.61%,突泉县84.48%,阿尔山市81.01%(表4)。总之,片区乡村人口比例高,城镇人口比例低,且乡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农林牧渔业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2.2人均收入现状片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一、二、三产业产值的结构比来看,片区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89%,第二产业产值为26.16%,第三产业产值为29.95%,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为44.0∶26.2∶30.0,全区为9.5∶54.6∶35.9,全国为10.2∶46.8∶43,全区和全国的产业结构特征为第二、三产业比重大,第一产业比重小。片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结构所占比重偏高,片区各旗县(市)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分别为扎赉特旗49.5∶18.9∶10.9,科右前旗47.4∶26.0∶26.6,科右中旗40.4∶26.1∶33.4,突泉县47.4∶35.0∶20.4,阿尔山市20.9∶23.63∶55.48,除阿尔山市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外,其他4旗县(市)第一产业比重均较大。片区生产总值为175.4139亿元,人均GDP为12941元,比全盟人均GDP(16204元)低3263元,比全区人均GDP(47347元)低34406元。片区内人均GDP最高的是阿尔山市,为18745元,其次是科右前旗,为14232元,科右中旗最低,为11892元。2010年,片区5个旗县(市)的生产总值在全区101个旗县中的排名分别为:扎赉特旗第68位,科右前旗第69位,突泉县第80位,科右中旗第90位,阿尔山市第101位。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片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2010年,片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扎赉特旗3412元,科右前旗3568元,科右中旗3577元,突泉县3388元,阿尔山市4188元,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5530元)和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分别为全区平均水平的61.7%、64.5%、64.7%、61.3%、75.7%,全国平均水平的57.6%、60.3%、60.4%、57.2%、70.8%。2010年,片区5个旗县(市)的农牧民人均收入在全区101个旗县中的排名分别为阿尔山市第88位,科右中旗第90位,科右前旗第91位,扎赉特旗第92位,突泉县第93位,排名均较为落后。片区农业生产经营户占全盟农业生产经营户的93.34%。2009年,兴安盟农牧民经济总收入为408127.70万元,人均3823.00元。该盟农牧民经济总收入主要由3部分组成:首先,农牧民经营净收入301081.00万元,占总收入的74%,其中包括农业收入202690.30万元,人均1899.00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50%;林业收入5828.70万元,人均55.00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4%;牧业收入66449.90万元,人均622.00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6.2%;渔业收入36.50万元,人均0.34元;工业收入3541.20万元,人均33.00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0.9%;建筑业收入4824.60万元,人均45.00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2%;运输业收入4126.20万元,人均39.00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商饮业收入5700.40万元,人均53.00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4%;服务业收入2872.80万元,人均27.00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0.7%;其他收入5010.40万元,人均47.00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2%。其次,农牧民外出劳务收入46434.30万元,人均435.00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1%。第三,农牧民从集体外获得转移性收入60612.40万元,人均568.00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5%。农牧民经营净收入、农牧民外出劳务收入、农牧民从集体外获转移性收入3者的比例为74%∶11%∶15%。在农牧民经营净收入中,农业收入占50%、牧业收入占16.2%,林业收入、渔业收入、工业收入、建筑业收入、运输业收入、运输业收入、商饮业收入、服务业收入及其他收入合计占7.8%,表明片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支撑,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少。

3片区贫困状况

片区5个旗县(市)均属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因灾致贫、返贫人口较多。由于长期历史积累,加上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片区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非常严重,且贫困人口构成复杂,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难度较大。5个旗县(市)均具有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闭塞,资源贫乏,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等农村牧区贫困的典型特征。

3.1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贫困标准,片区现有贫困人口47.4989万人,占片区乡村人口的44.3%,占全盟贫困人口的90.1%。由于5个旗县(市)区域特点不同,贫困人口分布也不相同,2010年末,扎赉特旗有贫困人口(家庭年人均收入2300元以下,国家标准)12.4129万人、3.7627万户,农牧业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9%,贫困人口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84元;科尔沁右翼中旗贫困人口为9.6846万人、2.7075万户,农牧业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9%,贫困人口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223元;阿尔山市贫困人口总数为2.307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4%,其中,乡村贫困人口为1.4284万人(农牧业贫困人口为8584人,林业下岗贫困人口为5700人);突泉县现有138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600元的贫困人口10.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43%;科尔沁右翼前旗贫困人口为12.3942万人、2.9535户,农牧业人口贫困发生率为4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131元。

3.2基础设施薄弱,科教文化卫生体系不完善片区内连接区域发展的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严重缺失,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科右中旗旗内110个嘎查不通沥青(水泥)路,占嘎查总数的63.58%;全旗121个嘎查尚未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嘎查总数的69.94%,特别是扎旗内铁路尚未贯通,严重影响了区域融合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突泉县有147个行政村不通油(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78.2%;有7个乡级农林牧场不通油(水泥)路,占乡级农林牧场总数的87.5%;有11个村级农林牧场不通油(水泥)路,占村级农林牧场总数的91.7%;178个村尚未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94.7%。片区的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阿尔山市是自治区19个边境旗县之一,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有边境线125.8km,20世纪70年代被列为国家反修战略要地,属不投资、不建设地区,因此,导致其基本建设严重不足。此外,片区的“用电难、出行难、看病难”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片区3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条件简陋,无标准化卫生室的嘎查村有833个,4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

3.3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片区的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表明其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较慢,商业不发达,缺乏核心增长点,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尚未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上一篇:畜牧科技论文范文 下一篇:畜牧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