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9 11:55:27

学校心理教育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今天,21世纪的今天,在关于素质教育的话题谈了很久的今天,在实施"减负、减负、再减负"方略取得辉煌战果的今天,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为何还有那么多的青少年,竟不假思索地去毁灭自己,伤害别人?

我想: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学生本身主观的原因,是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恶劣表露!

在谈论有关教育的问题时,人们总习惯于从学校硬软件的设置、中高考的升学率、以及青少年的成材率等方面加以考虑,却很少有人提问:"该校的学生心理状况如何?心理健康与否?"

众所周知,在中、小学的课程表上,从来就不知道"心理保健"这几个字怎么写!无数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心理保健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那,情有可原。但现在,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许多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如果还不赶快行动,采取相应措施,那就是我们工作的严重失职,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进行学生心理保健的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保健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

逐步建立一套由"学生--学生干部--课任老师--班主任--学校领导"组成的分布广泛、功能齐全、整体联动、效果明显的心理保健体系。

在进行心理保健辅导时,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

一、认清自我"我是谁?"这个问题怍一看来,似乎十分简单,答案几乎可以脱口而出,但仔细思量,便不难发现,由于所提问题的内容及方式均较为奇特,要想一语中的,实属不易。

环顾众生,我们到处可见:成功仁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以为无所不能,目空一切到无以复加程度的"自我膨胀",以及失落者所流露出来的那种自以为无能为力,垂实丧气到无所事事地步的"自我萎缩",都是因为人们找不到"自我",所表现出的心态,是对"自我"认识上的一种错觉,同时也是心理不健康的具体表现。

其实,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需要每个人自觉地去感觉、去呵护。一个理想远大、道德高尚、勇于进取、富有事业心的人,才是心理上最健康的人。要想每个人都有上述表现,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人人都应当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在困难时,要能想到顺利的一面,以增强自信心;在成功时,要能看到不足的一面,以戒骄戒躁。

为了心理健康的需要,我们还必须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来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正确地看待荣与辱、是与非、得与失,真正认清"我是谁?"只有教育学生正确地认清"自我",才能使其保持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确切领会"我是大海中不可缺少的一滴水"这一充满理性的答案。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的学生才会以平常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二、保护自我请为自己的心理,增添一扇半掩的门。现代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都应当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

不少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关心、体贴、呵护、甚至溺爱里,渐渐地,就成了笼子里的那些可怜的、丧失了本性的动物,只知道饭来张口,觉来闭眼。可社会是现实的,更是残酷的!他们那从不设防的心灵往往成为一触即破的易碎品。加上他们缺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协作等方面的有素训练,因此,一旦置身于社会,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除了挫折,还是挫折。

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他们除了表现出极为夸张的痛苦、沮丧、绝望的表情以外,几乎不知道该做什么,下次成功的希望渺茫依旧。

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过早地进入了"大同世界"。他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摩拟别人的心态,并从内心里希望得到一种对自己绝对有利的所谓的公平!其实,"万众一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世界大同"也只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谎言,自有她动人的媚力;陷阱,更具有隐藏的动机。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理解、适应与包容,还得学会协作、防范、与保护。别忘了为自己的心理增添一扇半掩的门。

三、调适自我在现实生活中,仅仅做到认清自我、保护自我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有时谋事在人,可成事在天,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我们不愿意听到、看到、或想到的东西,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将意志薄弱都彻底击垮。因而,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

挫折有可能使人吃一堑长一智,更有可能使人情绪波动,行为失常,甚至引起心理方面的障碍。挫折就其实质而言,是人心理上的一种主观感受,所以挫折的大小以及挫折后的反应,会因自我调适能力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

调适能力的大小与个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挫折总归是挫折,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的问题还得靠自己去面对、去研究、去解决。任何形式的退缩、回避、沮丧、绝望都于事无补。只有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原因、查找真相、寻找方法,以便尽快、及时地克服因难、摆脱危机,这才是面对挫折所应采取的唯一正确的措施。

我们要看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人们应如何去面对挫折呢?

首先要控制挫折情绪影响下的一些不妥当的言行和态度,防止因冲动而损害自身形象,甚至错伤他人,殃及无辜。

其次,要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诉说、甚至抱怨,这样既可以从中找到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又可以通过倾听来转移自己的主观感受,藉以缓解内心的紧张、压抑、不安、消沉等情绪,尽快使自己恢复理智状态。

第三、面对现实,冷静地分析挫折的原因,以健康的心情、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把坏事变成好事,为以后的成功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第四、提出摆脱挫折困境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并视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适,直至摆脱挫折,走出阴影,迎取希望。

四、保健自我学习不仅具有知识的、能力的、社会的意义,还具有心理保健的意义。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保健自我,使自己获得满足,受到激励,心情愉快。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学习能够驱散因无知而轻狂,因无识而忧伤、因不解而彷徨的种种不良心境,使心理恢复常态。学习还可以避免因过于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或物质方面的所谓缺陷而自寻的种种烦恼,保持心情舒畅。

在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保健自我,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群,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交往中开放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

二是以诚相待遇,包括真诚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虚伪的恭维会拉大彼此的心理距离;真诚的说明,则会增进相互的友好情谊。

三是待人随和,但不作无原则迁就。在与人友好交往中,无疑需要彼此适应,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比较随和的态度,但是,决不可作无原则迁就、附和;否则,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毫无独立性格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

四是关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希望自己为人所关心,乃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状态。你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这样的相互关心对增进彼此的友谊、促进双方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

只有我们将学生心理保健这项工作抓紧了、落实了,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做为教师,我们不仅在传统理念方面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还注意加强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实施了对人类灵魂的改造工程,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一、大心理教育观的提出

大心理教育观是在整合论心理教育和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的研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该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心理教育在学科多元分化中整合的必然性及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学科从原先的分化趋向新的整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学科对话、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视界融合己成为当代教育主流。赢在整合,整合出效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教育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宏观整合指多学科视野的整合;中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指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各种教育力量,教育影响力的整合,形成心理教育的整体合力;微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是心理教育要素的整合,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的整合。而有序的结构、有机的联系、在场的系统是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哲学思考及方法论依据。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文理克深,哈维格斯特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发展观,即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个体心理的成长,重视环境、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标准的重新界说促成了一种新的学校心理辅导理论模式的形成,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该模式以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强调将心理辅导放置于学校整体工作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结合。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及人性论依据。

二、大心理教育观的内涵

大心理教育观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程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放置于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联系,与德育教育、各学科教学、学生校园生活和文化活动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心理教育场。根据心理学家温勒的说法,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心理场之中,这个“场”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非常类似于新物理学中所描述的“场效应”,即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要准确,清晰、具体地理解心理教育场,先需理解四种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这是中国教育的特殊性。西方心理咨询和服务注重生理、心理的结合,直接的价值干预是不允许的。中国传统讲究做人要“修身养性”,强调生理与伦理的和谐平衡。今天我们已认识到生理、心理、伦理都是影响人健康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是生理、心理、伦理三结合模式(胡凯,2000,1)。鉴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的侧重、教育方法、乃至语言表述范式均有差异,所以既不能简单地将二者混同,也不能截然地分割、对立,而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提升。

2、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健康意味着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和谐平衡的心态,与之相适应的神经系统也会处于一种平衡灵活的状态,其中包括强烈而持久的动机,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寓道德之舍,载知识之车,缺乏学科知识作为载体的心理素质训练会陷入孤立和空洞。因此教师课堂教学除了明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外,还要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既要育人,又要育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文化活动的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有明确的指示: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成长与其日常生活活动紧密相连,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中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育者的共同责任,这是大心理教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是学校心理教育场持续、有效、良性运转的动力来源。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性、技术性很强,需要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层级划分,各负其职。层级划分依据于以班级为基础,系部为重点,学院为依托,家庭和社会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将各层级的教育力量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由兼职为主的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如: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医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等。为了确保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必须通过资格认定,规范持证上岗管理,建立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通过考核评价督促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明确角色,准确定位,真正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发挥工作潜力;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三、大心理教育观的实施原则

大心理教育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追求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性;对未来生活的建设性。将视角定位于学校生活本身,开发校园中蕴藏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走出为健康而健康,舍本求末的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演绎为健康生活方式和有效学习方式的培养。大心理教育观在具体实施中应遵循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目标是一切思想落实在工作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要与学校整体的培养目标一致,另一方面要能满足学生成长三个阶段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服务于学生求职就业;为学生未来生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标不能是抽象、模糊、单一的,而应当是具体、多元、可检测的,因此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既要认清各项具体目标的先后、主次及内在联系,又要确定相应的检测项目、手段和评价标准,并据此建立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体系。

2、主体性原则。在学校心理教育场中,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教师、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学生)的角色会模糊,双方均为教育的主体,双方互动所构建的主体间性关系是“场效应”的原动力。要形成“场效应”的良性运转,首先要明确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其次重视对“个人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所谓“个人理论”是指师生原有的价值体系,即受个人遗传、成长环境、生活经验影响形成的“实践理论”。与此同时,集体反思、平等对话、共同价值观的培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效益性原则。即优化心理教育各要素,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原则。学校视阈中具有独立功能的心理教育各要素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各要素应围绕目标的实现有意识地进行结构化,结构越优化整体的功能越强大。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建立评估、跟进、辅导;再评估、再跟进、再辅导,循环上升式工作流程的过程。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大心理教育观是在整合论心理教育和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的研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该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心理教育在学科多元分化中整合的必然性及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6: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学科从原先的分化趋向新的整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学科对话、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视界融合己成为当代教育主流。赢在整合,整合出效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教育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宏观整合指多学科视野的整合;中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指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各种教育力量,教育影响力的整合,形成心理教育的整体合力;微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是心理教育要素的整合,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的整合。而有序的结构、有机的联系、在场的系统是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哲学思考及方法论依据。63世纪<3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文理克深,哈维格斯特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发展观,即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个体心理的成长,重视环境、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63世纪43年代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标准的重新界说促成了一种新的学校心理辅导理论模式的形成,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该模式以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强调将心理辅导放置于学校整体工作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结合。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及人性论依据。

二、大心理教育观的内涵

大心理教育观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程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放置于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联系,与德育教育、各学科教学、学生校园生活和文化活动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心理教育场。根据心理学家温勒的说法,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心理场之中,这个“场”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非常类似于新物理学中所描述的“场效应”,即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要准确,清晰、具体地理解心理教育场,先需理解四种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这是中国教育的特殊性。西方心理咨询和服务注重生理、心理的结合,直接的价值干预是不允许的。中国传统讲究做人要“修身养性”,强调生理与伦理的和谐平衡。今天我们已认识到生理、心理、伦理都是影响人健康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是生理、心理、伦理三结合模式(胡凯,2000,1)。鉴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的侧重、教育方法、乃至语言表述范式均有差异,所以既不能简单地将二者混同,也不能截然地分割、对立,而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提升。

2、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健康意味着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和谐平衡的心态,与之相适应的神经系统也会处于一种平衡灵活的状态,其中包括强烈而持久的动机,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寓道德之舍,载知识之车,缺乏学科知识作为载体的心理素质训练会陷入孤立和空洞。因此教师课堂教学除了明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外,还要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既要育人,又要育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文化活动的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有明确的指示: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成长与其日常生活活动紧密相连,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中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育者的共同责任,这是大心理教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是学校心理教育场持续、有效、良性运转的动力来源。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性、技术性很强,需要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层级划分,各负其职。层级划分依据于以班级为基础,系部为重点,学院为依托,家庭和社会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将各层级的教育力量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由兼职为主的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如: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医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等。为了确保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必须通过资格认定,规范持证上岗管理,建立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通过考核评价督促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明确角色,准确定位,真正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发挥工作潜力;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三、大心理教育观的实施原则

大心理教育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追求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性;对未来生活的建设性。将视角定位于学校生活本身,开发校园中蕴藏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走出为健康而健康,舍本求末的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演绎为健康生活方式和有效学习方式的培养。大心理教育观在具体实施中应遵循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目标是一切思想落实在工作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要与学校整体的培养目标一致,另一方面要能满足学生成长三个阶段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服务于学生求职就业;为学生未来生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标不能是抽象、模糊、单一的,而应当是具体、多元、可检测的,因此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既要认清各项具体目标的先后、主次及内在联系,又要确定相应的检测项目、手段和评价标准,并据此建立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体系。

2、主体性原则。在学校心理教育场中,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教师、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学生)的角色会模糊,双方均为教育的主体,双方互动所构建的主体间性关系是“场效应”的原动力。要形成“场效应”的良性运转,首先要明确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其次重视对“个人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所谓“个人理论”是指师生原有的价值体系,即受个人遗传、成长环境、生活经验影响形成的“实践理论”。与此同时,集体反思、平等对话、共同价值观的培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效益性原则。即优化心理教育各要素,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原则。学校视阈中具有独立功能的心理教育各要素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各要素应围绕目标的实现有意识地进行结构化,结构越优化整体的功能越强大。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建立评估、跟进、辅导;再评估、再跟进、再辅导,循环上升式工作流程的过程。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育;课堂教学;心理教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受教育者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为培养青少年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是指教师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心理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增强心理技能,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任务: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心理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要高质量地完成好德育这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建立在健康的心理教育基础之上。1.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是优良品德的前提,学生缺乏良好的“知、情、意、行”等心理品质,就谈不上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形成。这样“德育为首”就会落空。凡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问题行为的学生,其品德的发展也是畸形的,只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才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例如,同志青少年时就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他从小就有“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雄心壮志。入湖南师范读书,有时身无分文,但他心忧天下,抱着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宏愿,刻苦攻读,博览群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2.心理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这些内容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代替,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一联系体现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之中。一个人的性格具体标志着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健康的性格,如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自力更生,勇敢坚定,严于律己,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等是先进思想,优秀品德的基础和组成部分;而不健康的性格,如狂妄自大,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狭隘猜疑,畏惧困难,悲观厌世等是落后思想,低劣品德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培养健康性格与形成先进的思想和优秀的品德是同一德育过程的两不同的侧面,只有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与德育紧密配合,对学生进行兴趣、动机、情感、毅力、个性的心理教育,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源头活水,那种没有心理科学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牢牢扎根于心理科学和心理教育之中,德育工作才能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德育中渗透心理教育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德育中,要注意发挥心理教育的基础工程作用,必须将它纳入德育之中,使心理教育渗透在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全方位,逐步形成心理教育的整体效应,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主体,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先进思想的容器的原则教师要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激发他们良好的动机,产生驱动力,获得正常的需要。健康的观察,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注意力,意志力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动寻找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合适位置。青少年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如果把德育当做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适得其反。

2.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决定学生思想品质好坏的关键,是人的心理及精神的自我观念。事实上,每个学生进校后逐步形成心理上的自我形象,即“我是属于那种学生”的自我评价判断。正是这种思想在悄悄地左右人的行为,向“坏的我”或“好的我”发展,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将良好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和心理行为,并把优良的传统道德,人生哲理融化在学生的心理行为之中,努力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思想品德课中常采用“心理换位”,提高道德认识。如,在《青春误读》一课中,叫小菲的女同学喜欢向本班成绩好的李瑞请教,喜欢和他交往,其他同学就在背后议论小菲对李瑞有意思,小菲听到后,气的哭了。如果进行心理换位,“你是小菲心情会怎样?”让学生体会那种被误解,心理难过,痛苦,气愤的心情,既对学生进行了行为问题的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还可以利用“心理换位”来指导道德行为。

3.班队活动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班队活动是德育教学的课堂之一,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时常在行为,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变化,老师要善于观察,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班队活动课,让学生敞开心扉讨论,或开展“排除心理障碍”的讨论会,“我的成绩为什么下降了”,“你近段怎么啦”谈心会等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也可以采取措施,如采用目标激励,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竞争激励,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平等机遇,自我锻炼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性和不容置疑的地位,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成长,无一不受到心理的影响,现已被教育界视为智力发展和品德培养相提并论的教育目标。鉴于目前状况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认清学校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由于受当前教育考评机制的制约,青海农村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不够重视,缺乏系统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被等同于“副科”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是被班主任或政治老师作为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班会课、活动课加以实施。一些条件较好的镇中心学校虽有相对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被当作装点门面的学科。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宣传和普及活动,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误解;以点带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繁荣。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由专兼职人员组成专家小组,依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开设、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毕竟属于新兴学科,缺乏相关专业教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相当强的农村学校领导,即使到高校招聘了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因这些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落到实处;而其他农村学校大部分没有专业老师,甚至让政治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且,在农村,很多家长乃至部分教师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学科,因此教师和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业余和兼职的心理教师匮乏。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心理教师的现状,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地方教育部门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课标进行考核,并要求每个学校都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的地位,解决好各种津贴待遇。

2.充分挖掘社区、家庭、学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让社会各界都来支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业余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目前农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大多没有硬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因此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随意性很大,主要根据各校领导的意愿和师资条件开设。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缺乏,又导致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低下,教育方式多以学科化方式进行,重在照本宣科地灌输概念。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与新课改精神不符,而且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对学生的伤害。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吸收他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拓宽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2.针对学校教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以学习心理研究为突破口,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3.探索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学校—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合作模式、班级心育模式、学科渗透模式及以心理辅导课为载体的心育模式等,都有其行之有效的一面,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该考虑学生、教师的特征,教育内容,学校环境条件等因素。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机能认知情绪行为心理教育

[论文摘要]以心理咨询理论为研究范式,得出心理机能的构成要素由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构成。通过分析和比较多种不甚理想的教育形式后,发现心理教育要同时从这三方面着手,在注重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要注重提炼理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引言

心理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今天的心理教育,不仅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权宜之计,且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心理教育是一种提升和改变被教育者心理机能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什么是心理机能的的构成成分呢?

以心理咨询理论为研究范式来进行讨论:精神分析理论中,领悟是对来访者的认知进行改变,移情则是来访者情绪的释放;行为主义则是对来访者的行为作出改变;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来访者的情绪得到宣泄;认知疗法主要是改变来访者的认知。

尽管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各异,且各有侧重。但最后的结果,均是让来访者从一开始不适应的状态变为较为适应的状态。因此,可以认为,心理机能存在共同因素,即认知,情绪,行为。因此,本文将以心理机能为切入点,讨论对心理教育的若干思考。

二、第一个思考

传统私塾式教育中,老师扮演严厉的父亲的角色,教育就是灌输知识的过程,一旦出现错误,就挨板子,慢慢的,孩子们不敢出错,注意力都放在死记硬背上,单纯的接受老师教的知识上,几乎没有独特性可言。私塾式教育,侧重改变的是被教育者心理的认知,行为部分,至于情绪是忽略的。这样教出来的人难免迂腐,缺少创意及主动性,类似“学习机器”。

如今的赏识教育,其特点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赏识教育,侧重改变的是被教育者心理的情绪部分。这样教出来的人良莠不齐,有的的确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有些却被赏识教育弄的忽略自己的缺点,自己也缺少自省的能力,结果导致孩子自负狂妄,甚至不再听从家长,老师的教诲。

再看现在的心理教育则强调要从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同时着手进行教育,不可重此轻彼,要整体的提升和改变被教育者的心理机能。同时,心理教育也指出,之前的传统教育到现在的五花八门的教育方式都只是抓住心理机能的某一方面,因而教育效果不理想。来源于/

可是,在心理咨询中,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侧重心理机能的某些方面,来访者都会产生良好的咨询效果;但为什么不适用与教育呢,包括心理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有很多,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关系。打个比方说,在太空中人们听不到任何声音,原因很简单,声音要通过媒介才能传播。虽然已经对心理的共同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三个要素:认知,情绪,行为,但外界不是直接对这些进行作用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这个媒介就是关系。

在心理咨询中,一对一的密闭式空间本身就容易让人产生安全的氛围,来自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完全关注,价值中立的态度,保密原则的规范等等,这些都为形成良好的关系增加了砝码。而在教育中,不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心理教育,一对多的开放式空间,一个老师很难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完全的关注,而且经常不可避免的重此轻彼,价值引导的态度,时刻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教育方式等,这些都不利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单单侧重心理要素中的某一方面就不够了,就很难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第二个思考

现如今,教育形式已经多种多样,似乎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状态,可一看最后的教育结果,让人不禁心寒。逐年上升的学生自杀问题,谋害老师事件,谋害亲人事件等,都让教育者思考,现在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教育者对教育形式的摸索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导致这些悲剧不断上演?的确,教育者对教育形式一直抱着摸索的态度,而且近乎是疯狂的摸索,一旦看到哪些教育形式取得了成功,便迫不及待的拿来便用。这就如同盲人摸象,一只完整的大象摆那里,就如同一个获得成功的教育形式,接下来一群盲人过来摸索大象是什么样的啊,就如同其他教育者来观摩这一获得成功的教育形式是什么样的啊,然后有盲人甲摸到大象大腿说,“哦,大象原来是一根很粗的柱子啊”,盲人乙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哦,大象原来是一根绳子啊。”这就如同观摩结束后,有的教育者就回去开展了惩罚教育,有的就开展了赏识教育。可是,事实上,没有谁对大象进行了完整的诠释,也没有哪个教育者真正学到了,学懂了那个成功的教育形式究竟是什么。

因此,一个成功的教育形式之所以获得成功,务必要从心理机能中的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同时着手进行,就如同心理教育强调的那样。所以,一个教育者在观摩学习时,若不仔细经过思考,将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来指导之后的教育实践的话,是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育结果也会很不理想。

四、第三个思考

那么,若想进行心理教育,什么是最重要的一步?在笔者看来,关键的一步就是发生改变。心理教育由教育者,教育过程,被教育者三部分构成,这三者就构成了一个场。一个稳定的心理教育所产生的场也是稳定的,那么想要发生改变,就必须有人先打破这个稳定的场,谁来走这第一步呢?教育者有责任也有能力走这一步,一旦教育者先发生改变,就会引起原本稳定的场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会影响被教育者,被教育者也会做出相应的回应,这个回应又再次引起场的变化,再被教育者感受到,再做出回应,如此循环下去,会形成螺旋式上升的。那教育者要走的这第一步将是怎样的呢?其实,这一点,可以从教育者自身的心理机能来探讨。教育者可以从认知上,情绪上,行为上,发生改变,走出那第一步。认知上,教育者意识到目前教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来鉴别出适合的教育形式;情绪上,教育者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事业,爱护自己的学生;行为上,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育者若这样用心走下去,相信不久之后,就会看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了。

五、总结

心理教育是“心理”与“教育”的结合,但这一结合不是内容上的简单叠加,不是功能上的简单互补,它是一种重构与创新,是一种整合与超越,它带有的“心理学”基因,使得“教育学”学科增加了一个直指人的心理机能,更具人性化教育特质的新成员;它带有的“教育学”基因,也使得“心理学”学科拥有了一个直接以提升心理成长为核心的新个体。若要心理教育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科灵魂,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但作为充满生机的新学科,其未来令人期待。

参考文献:

[1]刘晓明.视域融和:心理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玲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

[4]王小卫,王晓丽.心理咨询工作着基本素质及有效咨询关系的确立.

[5]钟友彬.心理咨询关系和心理咨询家的作用[J].健康心理学,1993,1(1).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 情绪感染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广泛的活动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状态,积极的进取精神,稳定的学习热情。

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关键,是要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以各种心理卫生措施,提高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免疫”力,使他们了解各种心理疾病致病因素。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校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培养积极情绪

情绪感染是人际关系间情绪同化的反应形式,它表现为个体对他人和特定情境中的情绪状况的自觉共鸣,或产生相类似的情绪活动。

1.为学生创设能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

充分发挥教师的情绪感染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有情绪感染力的教师,能使学生更好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使学生受教师情感倾向、情绪表达方式的影响。马卡连柯说“我从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情绪在生了病儿童面前表示出来……仿效的方法在教育上本来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假如你们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带着一副好像牺牲自己生命的样子,孩子怎么去仿效你们呢?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学会从正面来表示自己的情感。情绪感染既然是以情动情,那么,教师能否表达出积极的感情就非常重要。”教师每天要有饱满的精神走上课堂。如我的孩子刚满周岁,家务繁满劳累,但我从不把劳累带进课堂,每天以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走进课堂。学生受我的情绪感染,情绪饱满,精神愉快,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既轻松效率又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生生活活泼愉快。活泼好动是中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们身心健康的要求和表现,活泼愉快的生活经验包含着快乐情绪,可使人体产生轻松的感觉,减轻心理压力和降低心理冲突强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活泼愉快的学习生活,可通过欣赏音乐、抚琴弄箫、下棋打牌、书法绘画、爬山涉水、打球跑步等文体活动实现解除心理紧张、陶冶自己的情操。

3.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教会学生锻炼意志,克服“情绪应激”,可向学生介绍几种心理排遣方法:理智,转移,幽默,宣泄,升华,自控。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们生活社会群体中,在不断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在学校,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心理气氛,是最有影响力的心理环境,它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协调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融洽、充满友谊和温暖的集体环境,能使学生体验到强烈的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责任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已成为学校教学中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贯穿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协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其道德修养、态度、情感、行为等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经常地、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育态度、作风和行为进行调节、自控。做到热爱和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善于进行“心理位移”,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与手段,“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开始增强,但教师的权威性力量还是存在的。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自身的教育态度、作风和行为。

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方法和手段永远都是第二位的,决不能本末倒置。教师从心底里热爱学生,自然会从一举一动中流露出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自然也会“报之以李”,这种互动规律已被教育理论与实践所证实。例如,我以前刚去山区学校任教时,参加一次校运动会,突然,天气突变,冷风阵阵,我催促学生们把带来的衣服穿在身上。这时,爱和老师吵架的“闹将”小林就坐在我的身边,冷得缩着身子。我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外衣披在了他的身上。同学们都以惊讶、羡慕的目光看着他。这样一个细微的举动竟然改变了这个顽皮学生。从此,小林上课能够认真听讲,愿意和老师接近,乐意帮助同学。学习成绩大幅上升,还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成为一名优秀生。

三、注意用脑卫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各种措施,保护、提高学生的用脑功能。预防脑疲劳是学生维持较高的心理、身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的用脑卫生:

1.时间安排法。学生连续学习的时间过长就会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想像迟滞等心理功能障碍。所以,我们不能使学生的学业负担超过其生理能力限度,影响智力发展。

2.兴趣诱导法。学生学业效果的好坏,很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大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要多用启发和诱导,激发他们产生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

3.动静交替法。学习时,交替学习不同功课,动静配合。如学完数学听听音乐,看看报纸、小说,就可以使学习数学的那部分脑细胞得到较好的休息;学习外语、识记单词时,看看录像、实物,能使左右两半脑都参与活动,学习效果会更好。

四、注意心理保健

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心理保健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要妥善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要真诚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自觉地确立正确的教育态度,教师正确的教育态度对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搞好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心理意义。评定要客观,让学生看到学习的成果而充满进步的希望,产生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积极的情绪反应,自觉抑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反应,提高学习成绩。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学校体育健康课;终身体育意识

中学体育健康课是在学校内以身体练习、学生活动为基本手段,以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的学校活动,有着独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以外,并具体强调了心理健康练“身”,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把握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健康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心理教育于体育健康之中。

一、体育健康课开展现状的问题分析

1.场地器材、经费保证、专业教师普遍不足

学校场地设施配备有限,教师专业、编制受限、学校体育专项经费紧张。这些硬件上的问题已经制约着学校体育健康课的基本开展。

2.体育健康无法得到广泛、普遍重视

很多学校的体育健康课几乎成了“杂课”,更遑论经费保障了。学校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家长对文化成绩的“一边倒”认识,社会的功利、浮躁心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体育健康学科的态度认知,进而造成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没有重视体育健康的重要性。

3.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不高,课堂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配备根本无法保证体育专业的人才选拔,甚至有的用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而事实上体育健康课与其他理论学科不同,不仅要求教师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包括德育、心理教育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但部分教师的文化素养存在不足,影响着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质量。

二、德育、心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朱永新教授曾这样诠释理想的体育:“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息,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理想的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暗示促成效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体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过程。本人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运用好心理暗示:(1)适宜的心理暗示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保持稳定的学习积极性和浓厚的练习兴趣,使学生的每次练习都富有成效。如在耐力练习中,教师少报成绩,通过心理暗示,让学生觉得每一次成绩都在改进中进步,这样学生即使疲劳了,也不会产生厌倦心理。(2)教师的示范也有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如果教师示范效果不好,学生接收到的是危险信号,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进而影响学生掌握动作。如,在跳高练习中,将达不到标准的学生集中,在学生不察觉的前提下降低高度,要求学生注意动作要领,分散学生的恐惧感,这样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和成绩得到显著的提高。(3)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也有暗示作用。如,在跳远练习中,教师站在起跳点以手势暗示学生做踏点起跳练习。教学实践证明:适宜的心理暗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调节学生的心理,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生态度与协作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悦情感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学习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比如,笔者在足球运球训练中采取男女混合小组比赛的形式,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得以很好的体现。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通过解决困难品尝成功的快乐。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诱导其自主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指导调节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其树立自信,培养坚强意志。

3.消除畏难提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教育学生正视困难,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鼓励他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努力克服困难,品尝胜利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良好的示范、鼓励的语气、及时的纠正、正确的帮助和保护,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使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消除顾虑,有信心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自身运动技能。学生小丁,个高体瘦,腿长。由于身体瘦弱,其在篮球场上的表现却不能与他的身高成正比,常常被身强体壮的队员撞倒,比赛时往往成为同学的嘲笑对象,几次下来,小丁越发自卑,甚至有点自闭倾向了,随后的篮球赛再也不愿上场。笔者与班主任沟通后发现,小丁心肺功能突出,热爱长跑,只是由于身体瘦弱,故而对力量型的运动有些畏惧情绪,篮球赛让他打中锋位置真是勉为其难。发现问题症结后,我把小丁招来,加入了学校的运动队,重点训练肌肉和力量,一段时间下来,小丁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在举行的1500米长跑比赛中拔得头筹。笔者结合其对足球的热情,硬是让小丁成了市中学生足球联赛的“最佳守门员”,小丁同学找回了自信和笑容。

4.后进转化齐发展

后进生指的是部分先天运动细胞较弱、肥胖、学习运动态度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这类学生的发展工作:(1)要求教师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到每个“体育后进生”特殊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身体素质,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干预。(2)关心爱护、对症下药。对这部分学生,要和他们做朋友,以鼓励表扬为主,根据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3)激发个性、耐心指导。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后进生”,承认每个个体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促进其个性发展,在尊重个体的同时,还应该耐心找准问题,提出纠正办法,坚持不渝。

三、几个建议

(1)注重学习,潜心研究德育、心理教育与体育健康的内在联系,寻找结合点。(2)狠抓常规,德育管理的基本就是课堂常规,良好的课堂秩序也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3)寓教于乐,在体育健康课程更多采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团队合作意识。(4)竞赛促进,通过学生间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并引导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更培养了优胜者的自信心。总之,体育课是身心教育合一的教育活动。我们不仅应该规范课堂常规,从教育教学方法入手,寻求德育心理教育与体育健康教材上的结合点,探索更立体、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体育健康课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团队意识,更应该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练习中想出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真正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达到真正健康。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 心理教育

1前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扩招使中职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学生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2如何有效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

2.1明确认识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理教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它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只有重视心理教育工作,使师生的素质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健康发展。

2.2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十分重要,因为心理素质档案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可以帮助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在学生刚一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测试,并且根据测试结果建立起学生的心理素质档案。同时,学校还应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动性和阶段性,适时在学生中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心理测验,以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2.3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在教师。中等职业学校需要高度关注教师的心理素质。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鼓励教育心理学科组的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学习,使他们尽快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承担对其他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术与方法的任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为开展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发展思路。再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让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走进课堂,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2.4树立心理教育观念,加强心理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我们始终要把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教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注重探讨心理教育规律,注重应用现代化的心理教育手段。并且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方法、创新理念,把心理教育教育工作看成是一个细微的、理性的多种形式、多种层面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心理教育教育工作才能应对全球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社会改革深人带来的错综复杂形势;只有这样,我们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才能以点带面,开展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创高等职业学院心理教育工作崭新良好的局面。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所以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刻不容缓,这是一项神圣而艰辛的工作,需要多方的努力与配合,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配合的一项任务。中职学校要提升教学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融人到教学内容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做好充分的准备。

2.5坚持与时代俱进,与学生同心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 心理教育

1前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扩招使中职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学生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2如何有效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

2.1明确认识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理教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它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只有重视心理教育工作,使师生的素质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健康发展。

2.2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十分重要,因为心理素质档案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可以帮助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在学生刚一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测试,并且根据测试结果建立起学生的心理素质档案。同时,学校还应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动性和阶段性,适时在学生中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心理测验,以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2.3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在教师。中等职业学校需要高度关注教师的心理素质。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鼓励教育心理学科组的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学习,使他们尽快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承担对其他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术与方法的任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为开展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发展思路。再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让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走进课堂,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2.4树立心理教育观念,加强心理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我们始终要把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教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注重探讨心理教育规律,注重应用现代化的心理教育手段。并且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方法、创新理念,把心理教育教育工作看成是一个细微的、理性的多种形式、多种层面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心理教育教育工作才能应对全球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社会改革深人带来的错综复杂形势;只有这样,我们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才能以点带面,开展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创高等职业学院心理教育工作崭新良好的局面。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所以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刻不容缓,这是一项神圣而艰辛的工作,需要多方的努力与配合,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配合的一项任务。中职学校要提升教学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融人到教学内容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做好充分的准备。

2.5坚持与时代俱进,与学生同心

上一篇:行政管理工作范文 下一篇:税收属地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