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3:00:30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同时委托外部机构经营管理中的部分职能。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动向,是企事业单位理性选择的结果。作为知识领域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地从理论上探索内部审计外部化所面临的问题和必要条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监管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经济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同时委托外部机构经营管理中的部分职能。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动向,是企事业单位理性选择的结果。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科研攻关的重要基地,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人力和科技支持作用。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与单位经济协作活动的日益增多,其办学和科研经费正在迅速增加。在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式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而现有的审计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必须认真应对,以开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1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概述

1999年6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市,由12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一致同意通过了一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与IIA在1990年《关于内部审计职责的声明》中内部审计的定义存在着两个重大的差别:一是新定义增加了内部审计具有“保证”和“咨询”的作用,这就反映了现代内部审计活动已经扩大了它的范畴;二是新定义中去掉了“在组织内部”一词。这就表明内部审计不再是一种组织内部的自检活动,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能,即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这种变化说明,内部审计的主体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也可以不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审计的主体可以由第三方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投标,以获得对组织的内部进行审计的权利。

2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意义

2.1有助于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又往往因为受到学校管理层的干预而失效,使内部审计不能公允地评价高校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名义上是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但实际上却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独立性在开展工作时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如果将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由注册会计师根据与高校签定的合同开展内部审计,他们虽然也需要与高校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但只是因为开展工作的需要,没有附带任何感彩和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这就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毫无顾忌地指出管理活动及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从而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有一套保证审计准则受到遵循的机制,促使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时遵循职业标准,从而确保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2.2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内部审计费用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的需要。因此,为适应高校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必须不断扩充其职能,逐渐向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拓展。而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业务的开展需要金融、会计、市场、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如果借助于外部注册会计师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如果高校聘请注册会计师充任管理审计师,他可以根据内部审计业务的需要,利用其分支机构和固有渠道,合理地配置资源,避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重复劳动,节省审计成本。再者,注册会计师对一个组织同时进行财务审计和内部管理审计,可以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节约内部审计费用。内部审计费用是内部审计人员全面履行职责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开展业务活动的公用经费和内部审计人员经费两部分。若自己设立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支付员工薪金、培训费和管理费用。如果从外部聘请人员承担内部审计工作,则不仅可以节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培训内部审计人员的费用,在不进行内部审计时便不必支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等,这就降低了学校的成本支出。

2.3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内部审计对高校来讲并不像生产经营那样是一种经常行为,在高校管理需要的时候,从外部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内部审计并提出报告,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为注册会计师远比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而且在对不同类型的组织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社会资源。高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人才的知识而不必再去培养自己的内审人员,减少管理成本。内部审计外部化还能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将一些组织的先进经验介绍给高校管理层,避免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过长的适应期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3如何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

在我国高校领域,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在某些方面依靠外部审计,但内审职能主要还是靠内部审计机构来承担。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理论界的一个新生事物,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践并迅速发展,它的存在给现有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给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

3.1高等院校实行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需要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

3.1.1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特别适用于有房屋基建和大型维修项目的高校。如果高校在几年中仅有为数不多的房屋建设项目,若配备工程造价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在工程建设期间支付的审计费用可能会低于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所需费用。但工程完工后,工程审计人员如不具备其他方面的审计知识,在其他审计工作中发挥不了作用,而高校仍需为其支付各种费用;同时内审人员具有的专业知识一般会低于外部专业审计人员。因此,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聘请注册会计师比高校自身配备工程造价审计人员明显降低成本费用。

3.1.2在新设立、新升格的高校和原来没有设立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素质偏低的高职院校可优先考虑采用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这样能尽快改变这些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工作不到位的现状,较大幅度地提高这些学校的审计工作水平。

3.1.3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适用于高校所属的经营单位或已经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实体较多的学校。因为这些经营单位或实体分别执行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和采用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对其审计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依靠高校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全面完成审计任务。

3.1.4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适用于现代化教育集团及教育资源共享的大学城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在现代化教育集团的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聘请外部审计人员配合集团人员加强对所属单位的财务审计和下属教育单位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可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3.2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健全科学管理机制,还要从自身作起,才能达到审计工作目的

3.2.1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内部审计工作开展20多年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探索创新。实践证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没有创新,内部审计工作就会陷入停滞和僵化。当前内审工作的创新,应着重在以下方面下工夫:第一、创新工作理念。要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问题发生后再审计,虽然可以达到找出原因、分清责任、采取措施的目的,但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无法挽回的;第二、要创新工作目标,不断拓展审计领域。内审工作目标应放在促进部门与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上来,目的就是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要创新工作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经济犯罪手段也越来越隐蔽,方法也越来越巧妙,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手段。

3.2.2要继续深化高校内部审计体制改革。要以内部审计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高校内部审计思想、制度、作风建设。正确处理内部审计的内外关系,建立“权责明确、运转灵活、服务高效”的内部审计体制和机制。内部审计一定要眼睛向内,真正成为本单位、本部门自我约束和加强管理的工具,并且按照这一要求积极研究探讨教育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理顺关系,完善机制,保证内部审计健康有序发展。

3.2.3要紧紧把握好高校内审工作的质量。作为高校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内审工作只有不断提高质量,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内审作用,实现显性与隐性价值。首先要在加强审计综合分析,使审计成果成为决策的依据上下工夫;其次要重视未曾涉及到的重要领域,主动探索经济活动与经营管理的规律和特点,把审计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结合起来;第三要把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结合起来,实现以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将查错防弊与效益、效率、效果审计结合起来,实现向绩效审计的转变,争取审计工作每年都有提高。

3.2.4要注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的更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落实审计制度、促进审计工作持续开展和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广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积极参加注册内部审计师的考试,使自己加快更新知识结构的步伐,为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4结束语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内部审计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围绕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和改进对策展开论述。主要介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并重点结合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从审计独立性、组织架构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高校 内部审计 现状 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资力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经济活动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此外,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增多。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在高校的监督作用显得愈加重要。

然而,内部审计在高校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应有的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尽管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事业起步晚,但只要对现状加以整治,相信内部审计能够在高校中发挥出应有的作有,为高校的正常发展保驾护航。

一、文献综述

在研究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问题上,国内学者已经做了一些有益工作。

内蒙古民族大学白静榕(2003)认为,开展审计监督是保证教育科研事业的需要,是维护财经纪律的需要,是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此外,教育事业费是关系到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经费途径之一。要掌管好教育经费,确保教育落实到位,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核查 。厦门大学王秋华(2005)从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的角度指出了高校内部审计目前的缺陷,他认为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①审计资源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审计需求。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和时间资源,其总量非常有限,而各种审计需求远超过现有资源所能支撑的范围,二者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②审计资源布局不合理。其中又主要表现在审计形态不合理、审计目标不合理、审计方法不合理。③审计资源质量不均衡。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技能和道德水平差异较大。

此外,阎银泉(2009)还从体制创新的角度提出了若干改进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建议。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存问题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已有20余年,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基本上与我国的内部审计事业保持同步。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校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实质独立性缺失、内部审计思路方法落后、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均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运行效能。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账”的,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审计人员不可避免地要同熟人打交道,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于本单位,造成审计人员工作时判断缺乏独立性。

三、完善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改变当前机构设置模式

第一、内审部门应由高校主要领导人直接领导,甚至于由高校所在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内部审计的直接领导者层次越高,就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独立实施审计监督权和发表审计意见,不受外界的干扰。将审计部门重新从合署办公的模式中独立出来,设置独立的、与财务部门等职能部门平行的审计部门。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调整配备好内部审计负责人,切实将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事业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领导岗位上。

二是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选拔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爱岗,遵纪守法,精通业务的审计人员进入内部审计机构。

(三)尝试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

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领域应当大幅度拓展,将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大中专院校以及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提出该建议旨在用外部审计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即注册会计师不参与高校的内部审计),以此来达到提升管理质量、确保合法经营的目标。

从会计师事务所出发,高校审计繁重的工作量和过低的收费使得事务所缺乏激情。此外,事务所审计对象范围广泛,因此事务所审计人员不可能对每个领域的审计都有很高的专业审计技能和专业水平。社会审计组织与国家审计机关在对高等院校行业特点和学校内部情况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上,相比内部审计机构,具有明显的劣势。

国家并没有强制实行必须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高校的政策。因此,为促进高校与注册会计师的合作,应该从学校与会计事务所两方面进行考虑。

一方面,督促学校出于提升管理水平目的自觉让事务所进行社会审计;另一方面,增加高校审计预算,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落到实处。

此外,学术界也应加强对高校等非营利组织效益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秋华.高校内部审计运行绩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5.

[2]刘建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9.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 绩效审计; 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118-04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研究背景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指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促进学校管理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绩效,从而建设资源节约型高校。我国的财政管理改革已进入以支出管理改革为重点的阶段,高校教育经费支出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开展绩效审计,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和审计,无论是对高等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的管理改革还是审计事业的发展,都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

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的审计主体可分为内部审计部门和政府审计部门,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多数是以政府审计部门为出发点,探讨政府对高校的绩效审计,但是仍未形成完善的制度规范和统一的指标体系,高校的政府绩效审计处于初步建设时期,开展还需一段时间。

2015年3月24日,《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强化过程监管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资源绩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延伸,在高校绩效审计中具有主动性,是推进高校绩效审计的动力与保障。因此本文选取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审计主体,以内部审计部门为研究视角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进行研究。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理论基础

1.公共产品理论

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既不是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由政府、学生和社会共同承担,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入了成本效益观念,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满足了利益相关者对经费支出效果的需要。

2.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认为,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经营权分离后,一方面委托人希望人能诚实、公允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不仅要实现财产的保全,还要实现财产的增值;另一方面,人也有义务向委托人说明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履行过程和结果。政府对高校投入资金,委托高校负责人对投入资金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为社会最大效率地提供公共服务,输出优秀人才;校企合作方、银校合作方等委托方投入或借出资金,希望高校为其盈利;学生缴纳学费,希望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保障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履行,满足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产生了绩效审计的要求。

(二)现实意义

1.绩效审计是高校厉行节约的重要保障

目前,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如设备仪器的采购与管理不善,重复购置;基建修缮项目没有长远规划,重复拆建;参加或举办没有意义的会议与活动,铺张浪费。这些不仅容易滋生高校腐败,还会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当前的高校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收支的总量审计,缺乏对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高校教育经费的某项支出不超预算,并不代表这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高,这项资金的支出不一定达到了预期效果,因此这笔资金即使不超预算,也是低效的支出,甚至是浪费的不合理支出。因此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进行绩效审计,对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可以保障经费支出的合理性与节约性,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绩效审计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成为西方国家审计的主流方向(安杰等,2010)。在我国,高校虽然一般都设置了独立的审计部门,对经济责任、财政收支、基建修缮、科研经费等方面进行审计与监督,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局限于财务预决算以及日常收支活动的准确性、差异性,却很少考虑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因此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2014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正式实施。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内部审计的目的与绩效审计的内容相统一,因此引入绩效审计不仅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方向,更是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审计

经济性审计是指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是否以最低费用获取一定质量的资源,审计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是否节约以及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性审计是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按照厉行节约以及经费优化配置的方针进行经济性审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审计:

1.经费支出的节约性审计

审计在保证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下,资源的购买成本是否有压缩空间,是否达到最低;审计资源的购买与获取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有无挤占挪用资金;审计是否严格执行了政府采购政策。

2.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审计

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高等学校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经济性审计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审计经费的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最大限度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率性审计

效率性强调的是成果与支出的比例关系,追求比例的最大化。对于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来说,效率性审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为取得同等的教育成果,高校教育资源的消耗程度,即审计是否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一定量的成果;审计购入的资源是否优化配置,有无资源闲置与浪费。效率性审计是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关键,是连接经济性审计与效果性审计的桥梁。效率性审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获取教师、行政人员等各种人力资源,其中教师资源是核心,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发展潜力,因此人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的重点是审查教师的人数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2.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

物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审计房屋、设备、图书等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审计物力资源是否优化配置,有无闲置浪费。

3.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

财力资源的效率性审计主要是审计高校教育经费在人才培养和发展科研两方面的支出效率性。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效果性审计

效果性审计是审计教育经费支出后所实现的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关系,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效果性审计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审计:

1.人才培养效果性审计

我国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是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评价教育经费支出效果的重要内容。

2.科学研究效果性审计

高校的另一职能是科学研究,即通过科学研究不断输出新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效果性审计主要是审计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四、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本身是一个多指标综合性的审计模式,涉及到从资源的购买、使用到产出的全过程审计,因此一套科学实用、清晰可比的高校教育经费绩效审计指标是绩效审计的关键。本文基于内部审计的视角,初步探索了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见表1。

各审计指标的具体描述如下:

(一)经济性审计

1.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比例=(实际支出/预算支出)×100%

该指标越大,说明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性越差;该指标值大于1时,实际支出超预算,经费使用可能存在浪费。

2.本年实际支出增加比例=(实际支出-上年支出)/上年支出×100%

该指标值大于0,说明本年支出大于上年支出,指标值越大,超出上年支出越多;指标值小于0时,本年支出较上年支出节约。

3.教学支出比例=(教学支出/总支出)×100%

该指标反映了教学经费的使用情况,该指标值保持较高才是合理的支出结构。

4.三公经费支出比例=(三公经费/公用经费)×100%

三公经费包括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是应该严格控制的支出,该指标应维持在较低值。

5.设备购置支出比例=(设备购置支出/公用经费)×100%

设备购置支出比例包括可分别计算教学设备购置比例和行政设备购置比例,并进行对比分析。教育经费的支出重点应该是教学,教学设备在满足师生需要的同时还要及时优化更新,因此教学设备购置支出应该远大于行政设备购置支出。

6.人员经费比例=(人员经费/总支出)×100%

人员经费包括在教职工工资、福利、补贴等,人员经费比例越高,公用经费必然少,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该指标值应维持在较低水平。

(二)效率性审计

1.学生教师比例=(学生人数/教师人数)×100%

该指标值高,表明高校教师资源利用效率高。但是不能过高,生师比太高说明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影响学校办学质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文件的规定,符合基本办学条件的生师比不能超过18:1。

2.教师人均工作量=全校教学工作量/教师人数

该指标反映了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指标越高,效率越高。该指标不能过高,过多的工作量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会挤占教师的科研时间。

3.专业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专业教师人数/全体教职工人数)×100%

专业教师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指标值高,说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高;该指标值低,说明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可以精简非教学人员,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4.高层次人才占专业教师比例=(高层次人才数/专业教师人数)×100%

高层次人才是指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面向国内外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学历的教师。该指标越大,说明师资力量越好,教学和科研发展的实力越强,人力资源效率越高。

5.房屋利用率=(实际使用的房屋面积/可使用的房屋面积)×100%

房屋包括高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运动馆等,该指标高,说明房屋资源利用率高,反之说明基建项目缺乏合理规划,导致资源闲置与浪费,效率低下。

6.设备更新率=(当年更新的设备数/当年购入的设备数)×100%

该指标低,说明当年购入的设备未能及时投入使用,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设备重复购置或者设备更新不及时。这一方面导致了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学生未享用到优质资源,物力资源效率低下。

7.设备使用率=(设备实际使用小时数/该设备可充分使用小时数)×100%

该指标反映设备使用效率,值越高说明设备使用越充分。

8.图书借阅率=(图书借阅量/图书总数)×100%

图书资源是学习知识和发展科研的重要资源,该指标反映了师生对图书的利用率,指标值越高说明该项教育经费支出的效率性越高。

9.科研成果数与科研支出比=科研成果数/科研支出

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出版的图书、获取的专利。该指标反映了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指标越高效率越高。

10.学生人数与总支出比=学生人数/总支出

该指标反映单位经费支出所能负担的学生数量,该指标值越高说明经费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效果性审计

1.学生毕业率=(毕业人数/学生总数)×100%

学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毕业,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合格大学生的比例。

2.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100%

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指标值越高,表明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越高,教育经费的支出效果好。

3.学生人均获奖数=获奖数/学生人数

包括部级或地方级举办的知识竞赛、体育竞赛、实践竞赛等各类获奖数,该指标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例越高效果越好。

4.教师人均论文数=数/教师人数

该指标反映了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高校教师科学研究获得成果越多。

5.核心期刊论文比例=(核心期刊论文数/总数)×100%

该指标反映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数,指标值越高,说明教师科研能力越强。

6.教师人均科研专利数=科研专利数/教师人数

该指标反映了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指标值越高,经费支出的效果性越好。

7.教师人均出版教材数=出版图书数/教师人数

图书出版包括教材、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等的出版,反映了教师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和完整化,指标值越高,科研效果越好。

五、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设,推进高校教育经费的绩效审计

(一)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而在高校管理体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局限于过去的监督职能,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功能,内部审计在高校的独立性受到制约,不利于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应设置独立内部审计部门,足额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依法审计、依法查处问题、依法公告审计结果,不受其他机构和个人的干涉。对拒不接受审计监督,阻挠、干扰和不配合审计工作,或威胁、恐吓、报复审计人员的,要依规查处。”因此,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根基与核心,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推进绩效审计的根本保障。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是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全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计与评估,审计范围更加广泛,审计业务的性质更加复杂,这不仅加大了审计的工作量,而且要创新审计方法,如果仅依靠传统的审计方法,绩效审计工作很难开展,其优越性也无法体现。目前,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使信息化建设深入影响到校园内各类用户和管理部门,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更是快速。但是,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却不甚理想,一部分高校自行开发了简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一部分高校仅是利用Excel表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审计主体,却无法跟上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步伐,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的水平,不仅是绩效审计的需求,更是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需求。

(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多元化建设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要顺利开展绩效审计,必须创新审计方法,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仅靠硬件设备的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审计人员队伍的多元化建设。审计人员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推动力和实施者,具备一支由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背景和专业资格的人员组成的审计队伍是高校实施绩效审计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安杰,国效宁,徐铭禧.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10):92-94.

[2] 张建林,刘韩婷.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J].河北企业,2013(1):63.

[3] 伍清.绩效审计视角下高校教育经费审计内容研究[J].会计师,2014(1):53-54.

[4] 冯彦妍.高等教育经费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校 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

国家审计署2003年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做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以及工作者,历经多年制定了一套内部审计准则,准则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目前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领导的思想认识落后,导致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学校的个别领导对内审工作的认识还十分欠缺,大都认为学校内部设置内审部门的目的在于应付上级检查工作,而不是加强学校的经济管理,同时为提高学校的整体经济效益而设置。所以,他们对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并不重视,并不在学校内部设置具有独立性的内审部门,有的尽管设置了这样的部门,但是却没有及时安置必要的审计人员。此外,有的甚至将内审部门设置在财务部门或者纪检监察部门,这就给内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漏洞。

(二)内审人才缺乏,素质不高

当前在很多学校的内审部门里,专职人员非常缺乏,而兼职人员很多,有的兼职人员的身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些学校内审部门之中,受过专门审计教育的人才非常缺乏,而且学校也不会专门培养审计人才,这就导致学校的内审工作不猛做到专业化、科学化。此外,有的学校将财务部门人员与内审部门人员合用,即将一个部门的人员用在两个部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工作人员既是财务部门的人员,又是内审部门的人员,存在自己审自己的弊端,所以,这就导致内审工作的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内审工作的实际需要。实际上,学校的内审工作不仅需要专门化人才,而且还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与思想素质,对内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而现在的内审现状无法满足学校内审工作的需要。

(三)内审工作职能不健全

当前很多学校内审部门的组成人员几乎都是从学校各个部门临时抽调组成的,他们不仅要做好审计工作,而且还需要同时做好其他工作。此外,有的学校的内审部门的职能存在异化,既存在内审部门不专任内审工作,而关注其他工作职能,这就使得学校内审工作的职能遭到弱化。目前,很多学校的内审工作主要完成财务审计,纠正学校内部存在的违纪违规现象,审计的方式还只是采用手工操作,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微机内审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加强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树立内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学校的领导应该对加强学校内审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视,为更好地开展内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一是要树立内审部门的权威性,保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具有独立的审计职能,同时为独立的审计部门配备具有独立性的工作人员,在业务上、经费上给予独立的支持,同时保证内审部门与其他工作部门的分离;二是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应该将内审部门置于学校主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保证内审部门独立行使职权,开展独立工作,为学校内审部门树立权威性与独立性。

(二)提高内审人员整体素质

学校首先应该选拔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保证审计人才的可靠性与专业性,同时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学校内审工作人员的职位准入制度,坚持做到无审计资格证不能上岗执业,完善选拔内审人员的工作制度;二是积极组织学校内审部门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在有条件的学校,可积极组织学校内审工作人员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促使学校内审人员具备国际认可的审计师资格,加强学校内审人员向现代化审计人才转型,从而从长远角度提高学校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与规范性。

(三)更新观念,拓展职能

对于学校内部控制系统而言,必须具备完善的信息支撑系统,为加强学校内部控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随着学校会计电算化步伐的推进,内审工作也应该做出必要的转变,加强内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与财务系统的管理软件实现相互融合、相互支持、信息共享的模式,同时,加强内部网络化建设,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实现网络化管理,通过这样一个整体网络,加强学校内审工作对学校整体工作的监督实效,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内审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四)加强制度建设

对于学校内审工作而言,一套具有完备性与实效性的制度体系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必要前提与保障,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国家《审计法》的指导下,尽快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学校内部人员工作职责》等,进一步完善内审机制,促进学校内审工作实现规范化发展。同时,必要在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管理思想上实现转变,注重对各个部门工作的实时性监督控制,发挥学校整体效益,做好预防工作,保障学校整体工作实现顺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世林.基于决策、执行、监督分离治理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地位探讨[J].北京:会计研究.2010(2)

[2]卢丽娟.试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基础[J].杭州:经济研究,2008(12)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独立性 信息化 审计风险管理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校发展迅速,全国每个地市级的行政区一般至少有一所本科院校。200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的规定,足见国家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高校数量的增加、招生人数的扩大,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是,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的财会制度并没有长足的改进,很多高校依然实行的是几十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高校会计制度。高校内部审计自然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甚至视之为虚设。为了对国家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高校经费的合理利用,我们有必要而且必须重视高校财务制度和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设。因此,完善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体制迫在眉睫。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1)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首先,我国高校审计部门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很多学校将审计处和财务处放在一块,也有些学校将审计部门和学校的纪律监督委员会设在一处等。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其次,审计部门委托人的强权地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委托人一般是高校党政领导层,这样即使高校成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但是同时他还是处于校领导的决策领导下。所以,当校党政领导公正廉明时,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强;当校党政领导在对审计的认识上有偏差或者不够公正廉明时,处处干预内部审计的执行,那么,内部审计就不能发挥作用,其独立性就弱。

再次,审计部门的弱势地位。在高校里,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受到人事部门的制约,审计人员的调动、考核、职称、晋升等都受到人事部门的制约,而人事部门又受制于校党政领导层,因此,受到利益关系的羁绊,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就受到了极大地威胁。

(2)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制度陈旧,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的科研经费、基建等都是由国家统一调配,高校审计部门的职责就是监督这些经费的使用情况,相对来说,这时期的内部审计职能比较简单,容易操作。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也参入了市场经济的洪流。高校的科研经费不仅有国家定向划拨的,也有学校自筹的,也有各院系、老师和校外企业单位合作的,科研经费的来源管道比以前宽。

再者,高校的基建、采购、资产管理等相对于以前高校有了相当的独立性,但是,高校内部审计对这些方面的工作却只停留在监督方面。其次,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近几年来,高校的贷款破产事件屡屡发生,这就凸显了我国高校审计在高校财务风险、基建风险、贷款风险等各项工作的风险管理的缺失;另外,高校的预算编制审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预算对于高校财务运行至关重要,但是很多高校却忽视了这一点,这就造成了年初无预算,年末无决算的尴尬局面。最后,很多高校对于其基建工程的审计往往都是事后审计,即建成之后再审计,这样就忽视了对工程进行时工程物资、工程进度、经费用途等的跟踪审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审计成本,但是,在整体方面却浪费了更多的经费资源。

(4)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比较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很多高校领导以及内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够到位,使内审工作流于形式,对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缺乏认识,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经济上不愿投入,影响了内审工作信息化的进程。在实践的过程中,目标还不够清晰、着力点往往把握不准。多数单位的管理层虽然意识到实现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由于对高科技有一种畏惧情节,而不敢轻易组织和实施单位内部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导致单位信息化假设一拖再拖,迟迟没有起步。尽管有的单位已经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大多任停留在电子数据的处理上,并没有深入到审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再加上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其实际工作与管理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管理层有时会直接干预内部审计的建设,从而阻碍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很多高校在实际的工作中只重视对高校的财务、基建投资、资产管理和投资等的监督,忽视了其在高校宏观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采用的仍然是手工方法,并没有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这就造成了审计效率的低下。虽然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作出巨大的努力,也获得了一些不菲的成绩。但是,我国高校审计信息化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计人员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很多审计人员年龄偏大,知识面比较单一,不愿也很难接受新的信息化技术,在硬件设施完备的情况下仍然很难实施审计的信息化。

第二,审计信息的共享程度依然很低。尽管市面上的财务软件众多,但是,成熟的审计共享软件却很少,因此,高校的各个计算机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孤立的个体,很难实现快捷的信息共享,审计报告等审批仍然使用纸质档,这就造成了审计效率的低下。

(4)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范围局限,忽视审计信息的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重点是审计计划的管理,而对审计质量和审计信息的管理方面的投入则相对较少,甚至没有。缺乏审计绩效评估机制,不能给予审计质量高的员工和项目给予应有的鼓励,也不能给审计质量低的员工和项目给予适当的惩罚,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局面,这样显然对内部审计的管理不能产生其监控的职能。

(5)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限制了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单位利益的限制,面临着单位领导层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部门和个人利益,难以客观公正、公允独立地开展评价工作。这种内部审计管理模式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发表的审计意见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服从企业大局,一定程度影响了其客观性,无法为外部所认同,减弱了内部审计在单位管理中的作用。

二、完善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增强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定》就明文规定高校应设置与财务机构相同级别的独立于其他单位的审计机构。因此,首先,高校应当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已经设立的与其他单位共同办公的审计机构应该从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审计机构。这样才能在形式上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独立性。其次,对审计人员进行严格的准入机制,只有那些职业道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能担任内部审计职务;实行内部审计轮岗制,审计人员不参与行政管理职务。再次,高校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实行内部审计的外部化。高校可以和事务所合作进行审计或者外包给事务所,让事务所全权负责审计。事务所对高校的审计一般只是出于自己的职业要求对其进行审计并提供咨询业务,一般比较客观公正,从而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优化选拔考核机制,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一方面,高校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可以从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中选拔优秀的人才。利用高校丰富的师资,可以对审计人员进行法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等方面的培训,使审计人员不仅精通审计专业工作,而且对涉及这些方面的问题的处理也能从容不迫。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各种鼓励措施鼓励审计人员参加注入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司法考试等这些方面的考试,以此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紧审计信息化的建设。高校领导层应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建设,选拔优秀的年轻员工或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建设一支熟练地审计信息化队伍;利用国家的“金审计”政策,对高校的审计专网、审计内网、审计因特网接入网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加强各高校之间审计信息的交流,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完全可以自己开发审计软件,建立便捷的高校审计系统。

(三)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我国高校财务风险、贷款风险等备受社会关注,也是我国高效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高校实行风险导向管理势在必行。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能够提高高校的竞争力。由于当今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高校与企业、金融业的科研合作和贷款合作、联系也日渐紧密,对于企业和银行而言,如何使自己的投资和贷款的风险降到最低使其选择高校进行合作的首要考虑因素,同时,高校为更多的引进企业的投资和金融业的贷款就必须降低投资风险。这样就形成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竞争优势。第二,能够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将高校各方面资源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风险程度高的资源可以进行重点考虑,对其进行严格的审计;对于风险程度低的资源则不许投入过多的精力。这样以来就明确了审计的重点,也节省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

(四)改变内部审计的单一化,扩展内部审计范围

一方面,根据《内部审计指南》得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包括财务管理、科研建设、教学管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设备采购等方面的审查以及对高校预算决算、基建工程建设等的审查,这就告诉我们,高校内部审计应从单一的财务审计上升为对以上各方面的多元审计。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该扩大,内部审计不只是对高校的资源进行审查,更重要的是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管理信息,对高校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后,实行审计绩效评估机制,对审计质量的优劣进行评估划分,质量高的奖励,质量低的惩罚。

(五)重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尝试有效地新型审计模式

按照在预算管理中的地位,可以将预算执行审计分为三个层次:总预算管理部门审计、部分预算管理部门审计、预算经费支出部门审计。对这三种预算执行的审计可以按循环审计的方法进行,即第一年是总预算管理部门审计,第二年部分预算管理部门审计,第三年是预算经费支出部门审计,实行这种“三年一审,一审三年”的方法,对高校资源进行审计,这样就可分清层次,抓住重点。

综上所述,在现在信息化环境下,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是单位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内部审计作为信息系统控制最重要的执行者之一,实际手段必须从手工操作向信息化、自动化转变,实现内部审计的全面转型和发展,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设计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钟希余,钟沛.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新模式:循环审计[J].财会月刊,2011,(6).

[2]李德王鹏.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刍议[J].商业会计,2011,(21).

[3]谢莉.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1,(20).

[4]唐楚俊.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杨练.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4).

[6]何岸.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李晓东.信息时代的财务监控变革方向[J].现代会计,2005, (06).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6篇

高校内部审计要践行促进高校法制建设的增值路径,首要任务就是建章立制,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与审计业务直接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审计部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开展工作,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项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如重要审计项目审计方案外部“论证”和内部“会诊”制、审前调查操作规程、审计组长岗位目标责任制、委托社会审计相关办法等。同时要建立高校审计联动机制,一是要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促进审计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审计实施顺利及审计结果运用。二是要建立审计公告制度,规范审计公告的程序、形式和内容,真正履行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职能。三是要建立跟踪审计整改落实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督查机制。四要建立内部审计轮审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对若干下属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年限内完成一轮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二、优化高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

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正常履行职能、提供增值服务的基础保障,在总量稀缺的客观条件下,审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考虑风险、重要性水平和审计目标等因素,对审计资源科学有效地加以配置,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价值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依据风险分配审计资源,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识别学校各部门、领域的风险系数,根据高风险高配额的原则分配审计资源,将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和关键控制点上,放弃低风险环节得以释放审计资源,减少审计成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要依据重要性水平来分配审计资源,审计人员靠专业判断科学合理地对各个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确定,包括性质、涉及金额、牵涉面等,确定审计资源的配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依据审计目标来分配审计资源。按审计目标分主要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等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一般不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促进规范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则侧重于效益性审计目标,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促进被审计单位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等量的审计资源投入,效益性审计为高校增加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大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机构发挥增值功能的本源条件和筹码,其控制可从机构质量和项目质量两方面上下功夫,确保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能满足内审增值服务职能的要求。

1.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

实现独立机构的设置,实行向校长报告的工作负责制,配置合理数量、合理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过硬的专职内审人员,提供系统性长期性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内审人员的能力和资质与内审工作的要求相匹配。利用高校特有的学术优势,建设“研究式”内部审计组织,可以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审计,以先进的技术实施审计,以专家型的审计队伍创新审计,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2.高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确立“质量至上”的理念。针对高校机构运行特点,合理选择内部审计增值点,加强贯穿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结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审计准备阶段,要加强对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质量控制。要建立和执行审计立项相关制度,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成立可胜任的审计小组;备足审前功课,抓住关键节点,编制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细化审计步骤,合理组织、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要加强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复核的质量控制。善于解剖易麻雀,坚持查深查透,灵活应用观察、询问、函证、监盘、审核、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充分有效的证据,适时做好延伸审计、追踪审计,并设置审核环节,落实审计承诺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客观的审计评判;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格式和内容,建立多级审查机制。在审计完结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可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相关范围内限期征求意见,正式的审计报告要求事实清楚、重点突出、证据充分、表述完整、评价客观、定性准确,审计建议切实可行;确保审计信息资料归档的及时性、完整性、延续性,为日常工作提供档案保障;要加强后续审计,切实抓好审计意见书的整改落实,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水平,确保审计价值的最大化。

四、内部审计工作向广度深度拓展

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提供增值服务,这种增值型价值可分为批判型、建设型和防护型三种形式。在各种审计形态中,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批判型,内部控制审计则侧重于建设型和防护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设置上不能仅仅考虑就事论事式的财务审计或专项审计,要强调制度层面的干预,将制度的完善视为起点,也视为归宿。同时也要从“物本审计”延伸到“人本审计”,将审计内容和着力点从货币财产收支等物性的标准转移到人及其经济行为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以及其行为产生的经济价值。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路径之一便是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1.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全面推进高校领导干部、学院二级单位(部门)、下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干部“一观三化一廉”即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以及个人廉洁自律。实务操作中,紧紧地围绕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岗位职责,检查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国有资产采购和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等情况,关注领导干部有关目标责任完成、重要经济事项决策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建立和推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实施办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加强高校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

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竣工到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着力做好重点环节的跟踪审计,加大工程量清单审核力度,促进在源头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整合审计资源,适当依托社会审计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经验,对受托中介机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基建工程审计质量。

3.拓展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

高校设有多个职能部门和学院,以及各个经济实体,可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高校内审部门要为各个组织提供监督、签证、咨询、评价等增值服务,必须实行借助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方式,掌握被审计对象的信息,为做好审计项目打好基础。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时效性高,代表性突出,因此确立专项审计项目必须遵循高校内审项目立项制度,关注学校师生关心的热点、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学校发展的关键点等方面,比如各类学生活动专项经费审计调查、科研经费审计调查、学科建设经费审计调查、实验室建设经费审计调查、研究生培养经费审计调查、对外投资审计调查等。

4.着力抓好审计整改落实。

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的每一项审计,都要通过边审边改、下发审计整改通知、典型问题通报、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回访等方式,确保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全部整改到位。努力做到审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个漏洞。尽量避免做无用工,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切实地将任务分解到位。

5.探索构建信息系统审计。

探索搭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对于资料管理、功能应用、系统设置等进行合理的功能设计与功能组合,建设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审计项目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工作自身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以达到“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夯实审计结论,加强审计质量监督、促进审计管理,实现审计工作规范、推动方法创新,提升审计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审计范围领域、实现过程监督,保障审计成果利用,加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利用好网络资源,搭建畅通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方式和渠道,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实、完善和丰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

五、有效管理审计冲突

审计主体和客体之间目标冲突的客观存在,是横亘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鸿沟。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更重视服务、咨询职能,构建和谐审计环境。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过去单一的监督审计,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过度;加强审计双方的互动沟通,可采用“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开展座谈、反馈会、审计联席会等形式,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商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在沟通的基础上,注重平衡报告审计结果,不仅要将审计查出的问题客观公正地陈述在审计报告中,也要对合规合理效益性审计事实做出正面评价;要建设审计人员兼容心理,要学会换位思考,分析被审计部门的主观动机,注重合作性人际关系的建立,避免审计工作陷入人际困境,创建和谐审计环境,这是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人文条件。

六、构建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提供增值服务并改善高校组织及其治理的一个关键途径,是成功履行高校为之界定的职责。因此其本身需要自己的控制框架,以监控内部审计是否履行职责,是否与高校重要目标保持一致。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考核体系设计要遵循系统性、完整性、重点性和应变性原则,考虑产出与反馈、长期与短期、定量与定性等特性关系。一级指标可按审计工作领域分为审计作业绩效类、审计管理绩效类、审计科研绩效类和审计资源建设绩效类。在审计作业绩效类下的二级指标可考虑开展各类审计项目数、提供咨询服务项目数、审计资金数、审计覆盖率、发现经济案件线索数、移送司法案件数、查处问题资金数、促进增收节支金额、挽回经济损失金额、审计意见数及采用数、促进建章立制数、促进财务风险内控管理单位数、各层级领导审计信息采用率等。审计管理绩效类的二级指标可考虑审计计划偏差率、审计目标实现率、审计项目立项合理率、审计资源利用率、内审制度制定数、事前审计事项数、创新成果数等。审计科研绩效类的二级指标可考虑各级科研项目立项数、科研经费金额数、著作数及发表或获奖论文数等。审计资源建设绩效类的二级指标可考虑各级职称人数、各类资格证书获得人数、专业培训班举办数、专业培训参加人次、机构经费金额及预算执行率、各项活动占用经费比率等。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的推进,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应用和集成,导致审计对象数据化、审计线索模糊化、审计风险多样化。因此,结合审计资源相对有限与审计需求不断增加、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与审计质量相对偏低的现实,研究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提升策略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1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评价

审计质量有广义(审计工作整体质量)和狭义(具体审计项目质量)之分,审计质量管理以满足使用者需求和审计质量持续提高为核心,是一个涉及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规章、审计方法、审计项目等诸多因素的持续的、动态的系统过程,高校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提高审计取证的精度,加强对审计实施方案、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复核;(2)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增强其专业胜任能力;(3)修订和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优化内部审计流程;(4)突破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局限,不断提高咨询业务比例,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的发展方向;(5)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总体而言,随着重视程度的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和内审工作整体质量都呈现出提高趋势,高校内部审计趋于同内部治理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由监督导向逐步转变为服务导向,在实践中日益关注风险,体现出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但是,实证调研结果表明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模式、业务类型、人力资源状况不同,内部审计依然存在传统账目基础审计、事后审计所占比例过大,对学校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绩效关注不够等问题,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管理层和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就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审计队伍建设滞后,内审人员的培训和后续教育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2)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强调了监督性,而忽视了服务性、内向性以及控制职能、评价职能、咨询职能;(3)缺乏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和有效的审计沟通,难以增进被审计单位和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知和支持;(4)内部审计资源整合和审计结果运用受阻,独立性得不到保障,降低了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5)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审计效率、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未能实现实质性改进。

2信息化环境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挑战

2.1内部审计理念亟需转变。C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高校内部审计因缺乏完备的委托-关系这一基本前提而出现认知和定位的偏差,内向型的评价、控制、咨询活动所占比例偏低,工作理念尚未上升到帮助学校提高决策水平、改善经营管理状况、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既定目标的高度。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方式发生变化,经营管理活动潜在风险增加,亟需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以风险为导向,以增加学校价值为目标,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原则,有效参与内部治理。

2.2传统审计领域和方法受到冲击。已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中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所占比例依次递减,并且传统的监督性业务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信息化环境下,需要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审计对象,需要运用审计抽样软件、接口软件、分析软件进行样本抽取、数据获取、配比分析,需要分析和评价学校内部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而面临的潜在风险,这些都将严重冲击传统审计领域和审计方法。与此同时,现有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以及专业胜任能力欠缺,使得代表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的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以及咨询、评价业务受到阻碍,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现代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2.3内部审计风险加剧。信息化环境在给高校内部审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内部审计风险。一方面,数据生成、存储、传递方式变化造成审计线索隐蔽化、审计取证动态化,信息系统本身成为审计对象增加了审计难度,内审人员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将在短时间内面对财务、业务、管理方面的复杂信息并进行审查、评价,博弈难度和失察的可能性加大。此外,虽然运用审计软件采集、计算、分析数据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优势,但审前数据分析不充分,原始凭证、账簿、报表人工审核不足,审计软件跟踪程序设置滞后,都将加剧审计检查风险。

2.4内部审计管理手段和效率面临升级。科技进步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高校管理体制及内控制度的变革,在对财务管理、教学科研管理、招标采购等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对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学校治理、提升自身管理手段和效率提出升级要求,内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不能仅局限于对各个功能要素进行孤立的审计,还要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活动和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行审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从总体上对审计目标进行动态、系统的审计评价。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面临审计资源有限与审计需求增加、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质量偏低并存的矛盾,整合内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3信息化环境下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策略取向

3.1转变内审理念,更新内审人员知识结构。要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立足于信息化环境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升级要求,通过部门会议、个别交流等形式,统一认识,实现内部审计功能定位由外向监督到内向服务的转变,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切实通过防范风险、查处问题、完善治理的相互作用体现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要突出层次性、针对性、系统性,增强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效果,避免培训流于形式,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已有财务管理、会计、审计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经济统计、工程建筑、计算机、法律、管理知识;要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提升准确应用审计标准、正确识别控制薄弱点和审计重点、保持合理职业审慎、进行有效审计沟通等方面的专业胜任能力。

3.2拓展审计领域,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高校内部审计需要通过积极拓展审计领域、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进而提供高质量审计产品后,才能实现“以为立位”,提升其权威性并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随着信息生成速度加快、信息容量加大,内审人员要把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发展方向,将信息系统纳入审计对象,及时了解和评价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流程以及内部控制措施。要强调信息接收、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加大非现场审计,实施“参与式”审计。要区别对待系统开发、应用程序、数据文件三类审计业务,探索程序追踪法、平行模拟法、受控处理法、数据检测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等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创新。

3.3强化风险意识,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对审计工作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内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鉴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加剧,应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审计风险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特点。要坚持廉洁从审,总结经验,增进内部沟通协作,通过审计数据之间的相互比对增加发现审计线索的可能性。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审前风险预测和评估、过程控制、分析和修正审计结果的有机结合。要确定合理的审计抽样范围,提高审计取证精度,严格进行审计质量检查,准确评价和定性审计发现。

3.4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环境要求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和管理内部审计工作。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优势,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存储和处理的数据进行审计,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加大审计检查覆盖范围。要主动适应学校事业发展、内部控制改善、内审转型升级的要求和信息化硬件基础、软件基础、人力资源状况,不断丰富内部审计法规库、案例库、专家库、数据库、中介机构库信息资料,逐步构建网络化管理体系,充实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资源管理系统、审计业务管理系统和审计信息化保障系统,实现标准作业、便捷操作、过程可控、资源共享等目标。

作者:夏午宁 陈丽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纪监审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韩传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全国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理论研讨论文综述[J].中国内部审计.2013(01):30-33.

[2]葛博仁.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4(11中):249-250.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理念;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一、引言

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通过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对高校的日常或特殊的财务以及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合法性、有效性、合规性的审查,并给予评价与反馈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功能发挥,因此对高校内部审计进行不断优化和创新成为我国当前需要的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高校内部审计优化与创新应主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高校内部审计观念的优化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化与创新,首先是观念的改变。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始终认为内部审计只是个形式上的工作,对于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定位认识不清,既不注重内部审计经济监督职能的发挥,也没有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功能。随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凸显,高校领导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项对于促进高校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积极的通过开展管理效益审计,提高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流程的合规性、科学性以及效率。总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价值,确立向内部审计要效益、通过内部审计为高校发展提供良好服务的观念。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创新与优化

要想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与价值,首先要在高校内部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注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发挥。如果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内部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法发挥其独立性,那么高校内部审计必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如何解决独立性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问题。从理论来说,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在高校负责人领导下才能现实出崇高的地位,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虽然多样化,但是基本上是将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会计部门合并、或者与纪委联合办公,独立性很差。本人建议,规模比较大的院校应考虑设置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建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直接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的人员可以由各个院系的领导以及外部的专家构成。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与其他部门分开,单独办公,对于重大的审计项目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应该进行内部讨论和表决,然后再制定相关计划开展审计算工作,这样就可以极大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四、高校内部审计人才培养创新

审计人员是审计队伍的细胞,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基本元素。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起步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人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而言,内部审计部门通常为高校最“精简”部门,处于全局工作的“边缘地带”。而内部审计在交流、沟通和宣传教育力度上都很有限,内部审计师协会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不是缺位,就是实力不足,使内部审计既缺乏横向交流,又缺乏纵向沟通。

内部审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尤其是随着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比较广泛的财务会计知识、审计技术以及方法,还要对计算机、会计核算软件比较精通。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会利用专业知识,结合信息处理系统来寻找有价值的审计线索,还要学会利用各种软件,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还应推广和完善统计抽样、内控测试、风险评估,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应该具有一丝不苟、大公无畏的精神和气魄。因此培养出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将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高校应该积极的进行内部工作人员招聘体制的改革,加大力度引进有能力、有水平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此外应该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积极提高他们现场审计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应专门的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注重建立一支具有学习精神的内部审计工作团队,要让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增强本领和技能。

五、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与范围的拓展与创新

内部审计具有多种职能,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比较注重事后监督与评价职能,而忽略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职能。在内部审计的范围上,高校内部审计一般只对相关预算的审计,对一般性财务活动的审计,很少将内部审计的触角涉及到高校的重大经济活动中。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够,忽略了管理效益审计。在信息化时代,现在内部审计早已不是查错防弊那么简单,高校内部审计应该积极实施参与式审计,确立对内对外服务的观念。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应该加大对相关财务活动事前控制以及事中监督,要积极的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审计范围,突出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要通过参与式审计,积极的向管理要效益。面对世界经济多元化、全球化,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增强审计监督前瞻性,审计关口前移,改进审计方法,采用跟踪审计,在预防和增值上下功夫,以改变目前的审计现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和效果。要通过开展多个范围,多种形式的内部审计工作,确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高校中的地位、强化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这对于健全高校内部的运行机制,保护高校各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高校健康良性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高校内部审计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阶段,积极的优化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创新力度,是高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该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的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优化与创新体制改革,只有如此才能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促进高校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旭云.内部审计职能拓展问题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校审计; 内部审计; 高校治理; 权力运行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3-0116-05

一、高校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

(一)高校内部审计及其责任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行为,可以通过组织的风险管理工作,对组织的业战行评定预估,保证业务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公司治理,以促进组织增加价值和实现组织目标[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2]。

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积累,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促使其参与到学校战略决策中,为学校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构建提供意见和建议,审计模式由风险导向型向战略导向型演变,审计业务由事项审计逐步改革发展为规则审计,审计对象从部门资源审计延伸至整体能力审计,审计方法则由手工事后审计转变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实时审计。

(二)高校治理及其内涵

张维迎教授2004年首次在我国引入“大学治理”概念时指出: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以社会价值为目标,而不能以现有的教员或学生的利益为目标。张佳春等认为:高校治理是指为了确保高校制定出正确的政策与目标,并在其实施时监督其过程,而制定出的评价全体参与者的一种机制。高校治理希望通过遵循大学内在逻辑,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降低大学在处理内、外部关系时可能发生的失衡风险,顺利地调和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坚持大学学术自由的同时坚持服务社会的原则,维护和保障公众期待的合理的价值追求。简而言之,高校治理是一种运转机制,它对高校政策制度的确定有一定的保证,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目标的实现。美国学者科尔森[3]认为的“大学和学院的治理”是“做决策的结构和过程,从而区别于行政和管理”。

笔者关注如何通过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行为,妥善进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审查,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问题。运用文献查询法,发现近年对高校内部审计、高校治理的研究论文在逐年增多,截至2016年底已达1 412篇,但是,同时研究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的论文却很少,仅占2.76%。

二、高校治理的推进

纵观全国高校,实现高校治理的途径较为多元化,目前较为突出的高校治理的三种推进方式是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十三五”规划和大学章程。

(一)高校综合改革方案

高校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是中国政府针对公立高校推出的一项改革措施。它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在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引领下,基于自身特点为学校量身订制的改革高校治理方法的方案,它会推动高校治理模式发生转变,可以视作高校在中长期变化环境中进行教育改革的总纲领。

选取BD、QH、SJ、DN、NS、SD、JD七所著名高校的综合改革方案进行研究,对比可见:(1)改革方案项目数分别由六项(2所高校)、七项(2所高校)、九项(3所高校)组成,内容比较集中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和科研管理改革、资源配置模式改革等方面,当然,少数学校还重视校院两级运行机制改革和考核评级体制机制改革。(2)七所高校中,有六所明确提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比例达到了85.71%(另有一所大学表述的是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大学制度有两个着眼点:一是建立与政府、社会的良好关系,二是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其中就包括进一步约束高校治理中存在的权力失衡问题。(3)七所高校均强调深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并对学校资金、资源使用效益提出了要求。评价人才培养效果、学科和科研管理成绩、资源配置使用效果的任务,可以由绩效审计等施行。(4)七所学校中,有三所学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对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综合改革方案推进需要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其评判标准可依据2014年1月1日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显然,这是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方向上的指引,即需要内部控制审计来评价综合改革方案执行情况并判断方案执行效果。

(二)高校“十三五”规划

高校“十三五”规划是在全面总结“十二五”规划成绩和不足的基础上,分析学校现状,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确定的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从而形成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或拟达到的中长期高校治理效果)。由于包含明确的时间维度,相对于高校综合改革方案和大学章程,高校“十三五”规划有着明确的政策性指向,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有着更强的政策约束性与强制性,对提升高校治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SD大学的“十三五”规划来分析其对高校治理的推动作用。如图1所示,SD大学提出要规范管理运行系统,提升学校管理治理能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改革教师晋升聘任方式和薪酬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活力;提升党建民主化水平和制度建设,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内部治理体系等。这说明SD大学对于学校内部权力运行、内部治理结构、系统管理、资源配置以及配置效益问题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并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间加以改进的要求。对此,在制定规划前,可以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制度设计、流程梳理加以风险防范;在规划执行中,可以配合相应审计项目进行过程监管及工作思路修正;规划终结时,还可以通过三类综合审计来总结主要的成功经验、问题和不足,借以指导下一个五年计划编制。

此外,信息化管理薄弱,数据关联度不高形成的数据孤岛、管理死角,也严重影响着高校治理工作推进和审计工作质量提高。

四、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实施途径

在高校治理推进工作积极开展的背景下,高校治理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其要求内部审计在发挥自身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按照高校治理要求,进一步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审计成果,更好地为高校治理服务。

结合高校治理要求,本文推荐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三种审计方法,强调通过审计来发现问题、修正思路、改进问题,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依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审经责发〔2014〕102号),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履行本单位有关职责,推动单位事业科学发展情况;(2)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3)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4)重大经济决策情况;(5)本部门(系统)、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6)国有资产的采购、管理、使用和处置情况;(7)重要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情况;(8)有关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内部审计等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情况;(9)机构设置、编制使用以及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10)对下属单位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11)履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以及本人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12)对以往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13)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着对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监督与约束的作用,始终贯穿于高校治理工作,体现着被审计领导对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规划、大学章程的理解程度、贯彻执行力度和具体落实效果,以及对缺陷修正和风险防范的能力。各级管理部门要充分关注经济责任审计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包括:(1)在审计准备阶段,需要充分考虑高校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权力运行问题,制定贴合实际的审计计划,并在审前调查中做好预案;(2)在审计实施阶段,需要结合大学章程中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情况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在获取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发现风险点,进而能够编制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审计工作底稿并撰写审计报告;(3)在审计终结阶段,除了一般审计的流程之外,需要注重最后的反馈控制环节,对高校治理提出改进建议,修正后续治理方案,改善治理中的问题,形成有效的控制闭环,从而推进高校治理的长足发展。

(二)绩效审计

高校内部审计与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十三五”规划和大学章程结合的关联,一般反映在与这三者有着相同的目标上。根据收集到的国内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十三五”规划和大学章程内容,除了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之外,还明确了要合理利用教育经费,以及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这就涉及到完善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问题。Υ耍绩效审计作为评判高校教育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有力工具,承担起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需要将推动高校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绩效审计的重要突破口。要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绩效,就要做到合理配置和安排教育经费,服务于学校整体战略和发展目标,抓住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核心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审计中,要把建立以绩效为中心、强调绩效管理的预算制度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做好预算申报工作。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教育经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评价标准时综合全面,既要关注财务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要综合考虑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上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要从关注过程转为关注结果,从注重投入转为注重产出。例如,在评价高校学科建设情况时,不能仅仅评价每个学科的拨款数额及变化情况,还要评价各个学科的实际发展水平。

最后,要创新绩效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对高校教育经费的审计不仅要反映和评价高校在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更要着眼于制度层面的问题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例如,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些高校从国内外大量引进人才。在绩效审计时,除了对师资投入的规模、结构、变化趋势、取得成效等进行分析外,还需要挖掘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如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引培并举、合理布局等。

绩效审计可以对高校治理的效果进行评判和审查,可以有效地改善高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十三五”规划和大学章程中都有对其精神的体现,对高校治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内部控制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指南(试行)》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是利用内部控制审计促进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与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十三五”规划和大学章程结合的具体体现,尤其体现在大学章程对于内部治理结构所作规定的落脚点上。大学章程规定了一所大学内部治理的基本结构,进行了机构之间、学院之间,甚至行政和学术之间的权力分配,而内部审计对之表现则呈现在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及运行的评价及整改建议上。

本文认为,要做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内部环境包括领导的态度及素质、议事决策机制、组织架构、人力资源政策、单位文化等,就高校而言,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基础性和全方位的。在相同的外部环境影响下,造成高校内部控制效果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内部环境的不同,而高校治理中与此紧密相关的要素就包括高校的组织架构。高校的组织架构是高校明确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权责配置、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在内部环境中处于基础地位,重点是高校机构设置和权责配置。功能机构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者缺一不可,且三者之间的权责分配要合理,要保证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对高校的组织架构要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掌握单位组织架构设置可能存在的风险及程度。

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议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首先,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由上而下的内部控制执行意识,从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其次,要建立高效的L险预警系统以防范重大风险。根据经验梳理工作中风险易发点,将其纳入风险预警系统中,进行事前预警、事中识别、事后评估,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再次,要建立合理合法的预算控制制度。这不仅是对学校年度、季度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的过程控制,更是对预算规划的分配细化、执行授权、执行监督、盈亏弥补、业绩评价等具体环节的整体控制。最后,要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工作。例如让审计部门对校理事会直接报告并负责,赋予其更大程度的独立性。在发现异常情况时,让内部审计部门有能力、有渠道进行深入的追查,并提供合理的咨询沟通服务。当然,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立对高校治理推进工作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结论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对高校治理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完善作用。本文结合高校的“十三五”规划、大学章程和综合改革方案等高校治理工作,探究了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实施途径,指出:高校治理推进初期,应该运用内部审计思想引导方案制定,从审计经验中总结梳理工作中的风险点并在治理框架设计中加以体现;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时,要制定贴合高校治理实际的审计方案,伴随内部审计功能重心由确认向咨询转移,提供切合高校治理需求的审计建议;审计项目结束后,还要将审计建议用于完善治理方案,形成相辅相成、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高校发展良性运行态势。在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十三五”规划和大学章程的引领下,内部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多种途径,最终服务于高校治理的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The statement of responsibilities of internal auditor[Z].1999.

[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A].2011.

[3]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of Higher Education:six priority problem[M].New York: Mc Graw-Hill,1973.

[4] 张佳春,戴小月.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4(12):78-81.

[5] 劳凯声.创新治理机制、尊重学术自由与高等学校改革[J].教育研究,2015(10):10-17.

[6] 王永华.中期财政规划背景下高校预算管理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5(24):72-74.

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审计,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中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审计的预警性不足、审计的层次较低、审计领域狭窄等。以“免疫系统论”为指导,推动审计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以安全性为一级审计目标;提高内部审计地位,保障内审机构实质独立;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行审计问责制;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协调;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形成信息化审计作业。

【关键词】免疫系统功能实现路径高校内审

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对推动审计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在教育审计环境变迁的背景下,以“免疫系统论”指导教育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历史溯源

审计是对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评价与鉴证。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1]。迄今,公共受托责任的核心内容历经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与受托社会责任三种形态,与之相应,学界对审计本质的认识亦由“经济监督论”转为“经济控制论”直至时下的“免疫系统论”。

“经济监督论”产生于民主制度尚不发达的阶段,此时受托方承担的是受托财务责任,其职责是确保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与财务制度的规定。委托方较多关注的是受托财务责任的履行状况,审计重点验证受托方在财务信息处理中,是否遵循了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

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新运动强调结果至上,更加关注管理绩效。随之,公共受托责任由偏重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并重,且以受托管理责任为主,委托方更多地强调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审计也随之从以经济监督为主转向以经济控制为主,“经济控制论”由此诞生,审计目标更新为对3E的追求,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以往单纯强调经济的发展,一些曾经被忽视的环保问题、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作为委托方的社会公众希望政府能够及时发现、解决、防范这些问题及其带来的危害,该建议的推行将公共受托责任由受托管理责任拓展至受托社会责任,在这种背景下,以3E为重点的“经济控制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强化社会管理的需求,新的审计理论呼之欲出。2007年12月26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将审计定位为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运用医学领域免疫学的概念,将人体免疫系统的发现病毒、风险预警、产生抗体直至最后产生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巧妙地引入审计工作,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现代审计应当具备预警、清除、修补功能[2],审计“免疫系统论”应运而生。

2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现实背景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对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事后内部监督活动,审计特征显然主要符合“经济监督论”的目标约束,辅以“经济控制论”的目标约束。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高校办学自不断扩大,学生扩招、基建修缮工程量大增、学校融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和管理压力,这些压力引发的各式危机不断显现,例如因巨额贷款导致的破产风险已成诸多高校面临的共性难题,因基建寻租引起的违纪违规案件时有发生。此时若仍施行惯例的事后监督审计模式,对一些即成损失往往无计挽回。要扭转局势,高校内审就必须以主动性来扩大发现问题的视野、以预防性来提前感受风险、以整体性来看待问题对全局的影响、以宏观性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公开性来促进整改与规范[3],这既是高校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总体思路。

3高校内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路径选择

高校内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审计的预警性不足,未将学校资产资金经营等的安全性目标列为一级审计目标,安全只是隐身于各审计项目之中;审计的层次较低,长期以低标准的“摸清家底、核实盈亏”为审计目的[4],审计领域狭窄,如内控制度审计、问责制落实开展不力;审计建议仅仅针对发现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鲜见对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如体制制度、法律法规、环境建设进行剖析并从整体上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效益化。

高校内审克服缺陷、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路径,主要在四个层面展开:体制层面,应当赋予内审机构相当的独立性;制度层面,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机制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部门的协调机制;技术层面,要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方式。

3.1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以安全性为一级审计目标

提高审计层次,加强学校资产资金经营的安全意识。拓展审计领域,强化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审计,包括专项资金(重大对外投资、合作办学、教育收费、科研经费)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做好审计调查,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好地为学校宏观决策服务。

3.2提高内部审计地位,保障内审机构实质独立

据调查,2008年江苏省高校的内审独立性不太理想,总体上看,相对于教学、科研等部门而言,高校内审部门所受重视不够,高校独立设置内审机构的比例仅占28%,其余多为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对外保留或不保留审计牌子。内审独立性与权威性相辅相成,树立权威的前提是保障独立。增强内审独立性,赋予内审机构形式独立,特别是保障其实质独立,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3.3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行审计问责制

实施审计结果公告,目的在于扩大审计监督主体,功效在于通过审计透明化提高审计质量。当前在审计透明化进程中,众多高校采取的跟踪审计方式将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统一,有利于审计预警功能的发挥。而审计问责制的推行也是大势所趋,不仅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所发现问题的消除和管理漏洞的修补,遏制屡查屡犯情况的发生。

3.4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协调

认真执行《高校内部审计指南》,建立规范的内审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的联动协调,促进教育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3.5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形成信息化审计作业

上一篇:中国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项目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