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3 01:01:11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高层次人才水平的高低,继而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下,研究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频发,给研究生健康成才带来消极影响,也暴露出当前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规避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维护高校学术安全保障机制的需要,有助于营造高校和谐学术环境,促进研究生健康成才。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维护高校学术安全的重要保证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以及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当下,在校研究生已经成为高校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发,一些高校相继出现“最牛毕业论文抄袭”事件,这表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养与其科学研究能力尚未匹配,同时也警示高校必须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发的现实状况,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等相继出台各类文件予以规范。2014年,教育部与团中央联合出台《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高校要实现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有机统一,强化对失信行为的监督与惩戒。其中,诚信档案涉及到学业、学术、就业等多个维度。同时,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也被纳入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学科建设工作之中。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以及全社会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的广泛关注,要求高校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重要性,依托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健康成才的需要

研究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其能否健康成才不仅关乎个人发展,而且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伟大“中国梦”能否实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与其正确价值观生成紧密相关。受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生活科技化、思潮多元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研究生的学习目标呈现多元发展态势。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研究生学习已经不再单纯为了提高自我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而是成为延缓就业的一种手段或者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研究生往往会确立功利主义式目标,为了完成与毕业挂钩的科研任务、完成毕业论文以顺利通过答辩而采取各种手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对于青年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2]。研究生是否具有相应的学术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发展轨迹。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提升高层次

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研究生已经成为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其学术道德素养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学术环境的营造。从学校整体学术氛围的角度来说,一旦出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尤其是类似于毕业论文抄袭的重大事件,对于学校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更重要的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还关系到学校能否真正做到学术立校,能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切实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是“双一流”大学的立身之本,必须将学术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继而以高层次人才的有效输出和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彰显学校风范。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以打造“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型学校为基础的,如果所培养的学生连基本的学术道德素养都不具备,学校各类拔尖创新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也就无从谈起。当然,能否真正做到学术立校,反过来也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及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发,严重冲击着高校学术安全保障机制,这是多维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认知层面未能对学术道德进行充分了解、思想层面未能切实理解恪守学术道德必要性、实践层面的投机行为等等。

(一)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术道德教育缺失

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未专门设立学术道德教育课程,主要还是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自然辩证法》(硕士)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等课程,开展类似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设立专门课程来讨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往往只是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研究生新生入学指导的范畴。当然,研究生新生入学便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进校之初便知道需要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诚信。但是,他们仅仅只是“知道”而已,效果远非依托课堂开展系统化的学术道德教育所能比拟,导致学生在认知层面未能对学术道德进行充分了解,由此给高校学术安全保障工作带来隐患。

(二)“导师负责制”下的育人工作缺失

我国研究生教育大都实行导师负责制,相关文件也对研究生导师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为第一责任人,承担研究生学科前沿与科学研究方法指导、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研究生违反学术道德现象一旦发生,导师需要承担相应责任。但实际上,部分导师往往更为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而忽视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对研究生毕业设立了相应的科研要求。比如,西南地区某高校《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中明确指出: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要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学位论文研究相关、第一署名单位应为本校的学术论文1篇,方具备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资格。这类文件从导向上来说,要求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科研工作,使其能够按时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同时,当前部分高校科研考核对学术论文量化考核的青睐以及到账经费的过分看重,都会致使导师忽视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部分导师,尤其是工科院校的导师培养研究生流程往往是流水线式的,即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每一个环节,导师都进行明确规定,从而实现研究生三年学习与所需完成科研任务的有效衔接。这种流水线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是着眼于研究生顺利毕业、推动科研创新的培养工作,有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迅速生成与显著提高,但却容易导致部分研究生将科学研究视为一项工作任务,逐渐丧失对学术的信仰,为完成相应任务而出现侥幸心理,为了毕业而采取投机行为,最终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甚至出现类似于“最牛抄袭硕士论文”事件,严重冲击着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

(三)研究生自我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研究生适时开展学术道德自我教育,对于提升研究生自律能力、恪守学术信仰、规避学术不端行为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研究生们更容易表现出焦虑、浮躁、缺乏安全感等不良状态,更有可能走向学术的功利主义。一方面,当前学术研究中的各类失范现象,导致部分研究生走向功利化与浮躁化,并在思想上存在侥幸心理。部分研究生没有接受较为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他们缺乏对学术诚信的系统认知,进而出现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偏差认识,比如,“大家都在抄,多你一个也不多”“文章撰写全靠抄,就看技术高不高”等观念就在部分研究生中拥有较大市场。同时,当前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往往是坚持“科研为主”,且过于注重的数量,再加上市场上各种“、”中介机构的大量存在,导致部分缺乏学术严谨态度、意志不坚定的研究生,抱着侥幸心理,做出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实际上,很多违反学术道德的研究生都属于“明知故犯”。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强、学习动机存在偏差。当前部分研究生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往往以消极的态度“应对”学习,缺乏科学研究中的刻苦钻研精神;也有部分研究生将学习单纯视为个人发展的一个途径,进而在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功利化。正是部分研究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导致他们在学期间不重视科研训练,抱着得过且过甚至投机取巧的心态学习。但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相应科研任务以及硕士毕业论文并非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扎实的知识积累以及系统的科学训练,因此,部分研究生科研能力相对较差往往也会诱发学术不端行为。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开展的对策思考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是诱发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高校学术安全保障机制遭遇严重冲击的重要因素。对此,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引导研究生恪守学术规范,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一)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专项教育工作

针对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系统性不强的现实状况,高校需要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专项工作,以构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从而为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以及研究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此,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良好学术环境建设的积极作用,应把学术理想、学术安全教育纳入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中,从价值观的层面、安全的高度认识和对待研究生学术问题[3]。比如,开设专门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课程,或者依托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专题,引导研究生在学习、科研生活中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自我诚信意识,恪守学术规范、践行学术严谨,助推个人高尚学术品格的形成历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专项课程建设可尝试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的建构,不断创新学术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与道德素养,巩固高校学术安全保障体制。

(二)强化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责任体系建设

高校大都实行研究生导师负责制,而当前部分研究生导师履行学术道德教育职责不力,因此,应强化研究生导师权责体系建设。要强化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的定期审核制度,对研究生导师承担项目情况、现有科研成果以及指导学生学术道德水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在导师遴选环节,增加对其科研诚信和科学道德素质的考核,将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教师充实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中[4],指导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学校下拨指标自行考核,确定本单位继续招收研究生的导师名单,继而组织开展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提高导师指导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的意识与能力。同时,需要注重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引导研究生辅导员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摄入学术道德教育元素的必要性,通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实现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与学生党建、班团活动、就业指导等工作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选取优秀研究生担任学生辅导员,充分发挥朋辈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于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维护学校学术安全也会产生明显效果。

(三)强化研究生自我教育意识与自律能力

积极引导研究生开展学术道德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工作,对于预防、规避学术不端行为发生,保障学校学术安全机制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需要为研究生自主学习营造良好氛围。对此,可以依托学校图书馆、小班教室等,为研究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应的书籍资料、实验场所与研讨中心,为研究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环境。变革现有单纯看待论文数量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健全以高水平成果为主、综合考量多维指标的奖助学金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资助奖励工作的导向性作用,全面提升研究生提高自我专业素养与学术道德水平的积极性,实现推进科技创新与个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其次,积极引导研究生提升自我学术道德素养。对此,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其正确认知学术道德建设,规避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校学术安全保障机制。其中,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实行社区式教育管理模式,强化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针对研究生群体中的热点话题或敏感话题,用符合规范的学术观点客观评判事情的真伪,用权威的声音引导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情感[5],实现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延伸与发展,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生成、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恪守学术严谨性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石立春 赵晨 于博伦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1.

[2].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3]章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学术安全探究[J].教育评论,2016,(8):75-78.

[4]李安萍,陈若愚,潘剑波.研究生科学道德建设:从他律到自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1):36-38.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是我国科研队伍未来的生力军,是国家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治学态度、学术道德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学术界的发展前景。但是,近年来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事件频频曝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净化学术环境,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入手,分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给出导师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一)示范作用

唐代韩愈曾对老师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研究生读研期间,大多数学生都以导师为核心,围绕导师给予的课题或者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导师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观察、学习的对象,因此,导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敬业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勤奋严谨的科研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据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赵莹所做调查显示,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受访者比例高达79.1%。导师总体上学术道德素质较高,能够在科研活动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但不可否认,研究生导师群体中不乏学术道德败坏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低劣,科研行为不端,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示范,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治学态度。因此,导师应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不弄虚作假,杜绝各种科研不道德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在研究生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规范导向作用

从导师与学生的学术指导关系上来看,导师在研究生学术研究中具有学术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导师应大力提倡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教育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学术讲座、指导课上,导师应该向学生大力宣传和解读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对科学道德规范的全面深入解读,使学生在学术伦理、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具体地,导师要利用上课时间或课外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向研究生介绍著作权和写作论文的基本常识,如撰写论文引用他人著作要注明参考文献,不要一稿多投;督促研究生在学习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觉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向研究生灌输只有严谨、求实、创新的文章才是好的学术作品,只有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才能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有所发展的思想;要使研究生明白,做学问要先做人,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德才兼备、具有高尚的品德素质才可称得上是“人才”。

(三)监督管理作用

研究生阶段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同研究生的接触、交流领域更为广泛。所以导师要担当起对研究生的管理职责,不但要管理他们的学习、生活,更要管理他们治学的态度。导师作为学生学术、人生道路的指导者,应该指导学生学业,尤其在研究生发表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要做好监管。在学生投稿前,要对文章进行检查,若发现学术不端现象,应立刻禁止学生投稿,并责令重写。导师应严格按照学位论文管理办法规定,对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终稿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学生认识到要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以此引导学生走上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科研道路。

二、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不够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具体实施者,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不够,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一)导师自身学术道德失范,示范作用失效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最大化”、“金钱至上”的观念日趋为人们所接受,社会功利化思潮不断涌现,这种思潮也渗透进了学术界,使学术价值染上了功利的色彩。部分研究生导师在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时道德的天平失衡,学术目的日趋功利化,违反学术规范。在这种功利风气渗透影响下,研究生学风也渗入了功利的思想,导致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诚信现象频频出现。

(二)导师忽视学术道德教育

有的导师潜意识里存在这样的观点:研究生的科研时间有限,应当用来完成本职科研工作,道德教育是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此外,研究生是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更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学术道德源于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所以导师不需要多加强调说明,在导师群体中的这些思想观念是导致学生学术道德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导师与学生缺乏思想沟通交流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也在增加,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加上导师自身有着科研、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时间与精力有限,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非常有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以及引导不够,研究生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失范行为的成因调查中,49.2%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指导。”

三、发挥导师在学术道德教育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对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做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但大都忽视了导师本身的道德品质对研究生的激励及影响作用。导师不仅要“教书”,更重的是“育人”,而导师要育人必须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在学识学风、为人处世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此,要加强对导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导师自律意识,担任导师的教师,就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其次,在评选导师的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导师在科研成果方面的条件,更要注重对其师德和学风方面的筛选。最后,对导师要经常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

(二)完善导师责任制

学校应该把“导师教书育人”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实行“导师负责制”,把负责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格作为导师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同时建立和健全“导师教书育人”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把研究生导师能否做到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作为对研究生导师工作绩效考核的项目之一,强化导师责任意识。使得导师注重对自己学生的学术道德品质的培养。另外,学校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导师对于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连带责任,学生如果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将负连带责任,并受到严惩,通过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得导师重视对学生学术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负起自身作为导师的责任,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善学术不端现象。总的来说,“导师责任制”一方面强化了研究生导师的“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有利于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加强师生交流沟通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导师履行对学生学术规范、道德教育等职责的有效的重要的途径。导师应经常与研究生交流,在“微时代”下,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邮件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趋向,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给出指导性的意见,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术上、思想上的困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其次,导师应经常通过师生间的文体活动密切师生关系,在娱乐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科研道德教育的感情基础。结合研究生的阶段性思想特点,在入学教育、培养方案、奖学金评定、开题、论文写作与答辩和就业等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全程化指导,不要只在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时才惩罚。经常组织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如开展师生座谈会、交流会,从而发挥导师人格魅力在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导师可以通过学术团队的建设,让学生参与课题,明确各自分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师生间激烈的学术讨论,让学生领悟学术的真正内涵,促进了学术道德的规范。

参考文献

[1] 陈颖,屈晓.基于全过程育人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2).

[2] 罗广.研究生德育中导师的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 李冬梅.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

[4] 魏俊燕.导师负责制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J].读与写杂志,2009(06).

[5] 朱华,左志香,朱华杰.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6] 林振调,张晶.浅谈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研究生,2012(06).

基金项目:本文是暨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究生学术道德 学术失范 长效机制

一、引言

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国家快速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文化的发展也构成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创新是科技文化事业的灵魂,学术创新更是各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术规范则是一切学术自由、学术创新的严肃性、科学性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当前国内外学术失范事件屡屡出现,甚至涉及很多高层次的专家和学者,影响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同时,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业已成为我国当前科技文化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1]。但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失范情况也同样存在,这些消极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

(一)学术道德的含义

学术道德是指,学术研究要遵循国家大政方针,努力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要遵循科研规律,致力于创造对科学和社会有较大贡献的原创性学术成果;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学风严谨,材料真实,数据可靠;要具有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甘于奉献;要具备学术良知,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劳动成果;要具有法制观念,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伦理准则。

(二)国内学术道德失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上的科教人员,发挥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创作出大量的学术精品,推动了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学术界的大部分学者,能够做到严守学术道德,兢兢业业地从事学术研究[2]。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的科研队伍中,确实存在学术道德低下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学者自身的前景,而且会对整个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仅对前人所做研究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创造毫无学术价值的粗制文本;仅将自己原有成果改头换面予以发表的学术泡沫;由缺乏资质的人论文;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急功近利,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包括自我抄袭;偷梁换柱,将他人成果直接更名,据为己有;蓄意伪造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相关数据、文献注释;捏造事实,引为虚假论据;无中生有,谎报学术成就等。这些都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当前研究生的学术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研究生撰写或学位论文的前期准备是一项严肃的研究工作[3],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出色完成。但目前有研究生并没有进行任何调查研究工作,却轻而易举完成了论文的撰写,有的甚至违反学术道德底线,将他人的研究成果整章照搬至自己的论文,却在参考文献中只字不提。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第二,在科研过程中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有研究生在参加一些科研课题或相关项目的研究时,往往浅尝辄止,不愿花较多的精力和大量的时间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工作[4]。这种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

第三,为,一稿两投或多投。这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有些研究生认为,只要没有造成一稿两发或多发的结果,就没有违背学术道德,其实这种现象类似于刑法理论中行为犯的既遂条件,即行为一经做出,就已违反相关规定,是应当严厉禁止的。

三、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一)学术研究的商品化、规范学术评价体系的缺失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对单一性,是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利益的趋势使一部分学者仅注重学术研究带来的物质利益。研究生同样也有偏好学术成果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基于毕业和就业的压力,绝大部分研究生都努力实现在学制时间内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现行评价机制下的学业任务,从而顺利获得学位。当前研究生的各项评优活动,也多是以量化的学术成果为主,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考核的因素却极为弱化,并且,以核心期刊为主要标准衡量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否为最为科学的方法也值得商榷,这些无疑都会反作用于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行为,使研究生产生急功近利的错误学术观,从而造成研究生的学术失范现象,影响其学术成果质的发展。

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对单一化,无助于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进而会形成学术失范的“隐形土壤”,助长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目前研究生的培养体制对研究生的支持力度不够[5],这也增加了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困难程度,从而导向学术失范的不归之路[6]。

(二)科学的学术管理体系的欠缺,导致政出多门,管理分散,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难收实效。

从研究生的日常事务和学术管理方面看,多方管理的各个机构同时并存。从目前的实际操作上看,研究生工作部门和教师群体对研究生工作分别侧重于宏观管理和专业业务指导。而学术道德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管理分散难以对研究生进行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因此难收成效。

(三)研究生知识产权观念的淡漠和良好学术批评风气的缺失,以及学术立法的滞后和学术失范的道德风险过低的现状,都无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养成。

国内学术立法的滞后性研究生对知识产权法规知之甚少、国内学界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做法和个别思想政治教师、指导老师的不良风范,都对高校研究生的学术研究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从而难以引起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高度重视。

另外,当前针对研究生的学术失范的惩戒执行力度也远远不够,研究生学术失范的风险成本过低,这也是研究生群体频发学术不端现象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学术失范行为较容易被发现,但由于监管的成本过大,后续工作较为繁杂,因此造成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监督的忽视,不利于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严格遵守和执行。

四、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的长效机制对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规定,推动科研诚信建设,改善学术道德环境,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充分调动广大高校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特提出当前和今后需要探索和建立的以下教育长效机制。

(一)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完善科研诚信建设机制。

高校学生工作应将紧抓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针对研究生科研诚信观的树立,进行科学有序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格教育工作。明确研究生当前应遵循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培养研究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开展和学习贯彻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7],引导研究生树立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需求而努力奋斗的主动观念和责任意识。

开设学术道德规范相关课程。由于高校在本科阶段几乎没有完整的学术规范教育,形势政策等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也很少涉及学术道德建设的内容,研究生对这些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有必要将其作为研究生的入学教育培训课程[8],请专家或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就学术道德规范对广大研究生加以细致辅导。同时,积极开设有关论文写作规范、学术政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相关课程,还可通过专家报告会、案例讨论、心得交流、文件学习等方式建立长效的预防机制。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位申请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在研究生班级、宿舍形成以社区为阵地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传播,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社区环境。研究生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种力量将是巨大的,研究生在交流之中共同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术规范的意识,有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传播和发扬。

广泛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专题讨论,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学术自律意识;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创新形式载体,深入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学术楷模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道德教育和有关学术规范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开展多种学术报告活动,培养研究生正确的治学态度[9]。此外,学术研究还要具有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发挥研究生社团的导向作用,扎实推进各种主题团日和主题党日活动,倡导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的学术品格。这样才能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创造一种良好的思想环境和严谨的学术氛围,从根本上解决学术道德的负面问题。

(二)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机制

高校学风建设组织机构是总体把握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机构。要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成立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小组,并完善组织制度,提高工作的时效性。

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学位评定委员会是各学位授予单位负责处理学位授予工作中舞弊作伪行为的评决机构。为保证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自觉维护我国学位授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各学位授予单位应严格论文审查制度,在处理舞弊作伪行为时,要依照规范的程序,把握好政策界限;建立合理规范的复议制度,保护当事人正当的听证权利;维护被调查者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对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或个人要及时予以澄清。学位授予单位对保证学位授予质量负有直接责任,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领导,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抵制各种学术腐败行为。同时,还要注重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树立良好学风。

学术委员会是高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学术委员会应设立执行机构,负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调查评判学术不端行为等工作。执行机构应由熟悉知识产权法规的专家组成,应保持一定的中立性,能够独立行使职责,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以作出公正的评判。

(三)规范学术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学术信用管理体系机制。

建立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应对不同学科,设立不同的学术评价标准。各学位授予单位也要不断深化学术评价制度改革,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完善与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高质量的、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确定与研究生多元化培养目标相对应的综合评价标准,而不是仅以学术作为唯一的衡量尺度[10]。

建立科学的学术信用管理体系和各种预防机制,强化其在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各个环节的监控作用,要在课堂与实验出勤、考试与试卷评阅、论文开题及撰写过程、学位论文评审等环节上,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以发挥积极的预防作用,减少直至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从制度入手,遏制科研失范行为,铲除学术腐败赖以产生的根源。

(四)严厉打击学术腐败,呼唤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

建立有关舞弊作伪行为的惩处机制,完善奖励与惩戒管理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加强惩处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坚持文责自负原则,即研究生对学位论文和其他发表的学术著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把学术规范风气作为研究生日常考核的重要内容,既有惩处,又有奖励,方为合理的教育机制。对于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的研究生,应将其表现记载于学生考核中,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才能将遵守学术规范的风范发扬光大,从而抑制不良学术风气的蔓延。加强全国反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领导机制和监察网络,降低揭发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执行成本,营造“容易查,愿意查,查之有效”的奖惩激励氛围[11]。

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氛围,规范学术研究进程。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辅导员和指导老师的师德教育,督促他们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恪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师和研究生辅导员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把学风建设与辅导员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考评相联系,并以此督促辅导员和指导老师加强自身的学术自律。对学术不端行为可建立作者和导师双重责任制,发现问题追究导师的连带责任,以此督促导师发挥关键的道德引领作用。研究生工作队伍与指导教师要形成强大合力,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良好典范,从而使研究生学术规范得以切实维护。

(五)完善学位制度,加强学术立法

目前研究生学位制度不够完善,学位类型较为单一。早期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小,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科研院所、高校等。而近几年随着硕士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多,毕业后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实际工作部门就业的研究生比重越来越高,在教学、科研岗位从事学术工作的研究生比重逐渐降低。现实表明研究生就业正从学术型转向一般性实践工作,然而我国学位类型在《学位条例》中并没有细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类型较单一,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学位制度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如果学位制度不变,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难有大幅发展。学位制度应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学科的完善,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学位体系。这样,研究生方可根据个人发展意愿和自身实际情况申请适宜的学位类别,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将按照学位类型进行分类考核,条件符合者授予相应学位。因此,完善研究生学位制度,是发展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一环,也将成为促进学术规范有效实施的内在动力和制度保证。

加强学术立法,规范学术行为,道德教育是基础,法律建设是保障。学术研究要具有法制观念,因此要大力推进科研诚信法制与规范的建设,科技社团、高等学校、科技行业组织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制定有关科技诚信的相关规定。各研究生培养机构要组织专家、学者、负责研究生工作的教师结合国内外情况,制定本单位的学术规范性文件。同时,这些规范要制定得全面、具体,具有较强可操作性,让研究生一进入学术殿堂,就能有效掌握学术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

总之,学术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才能形成。

五、结语

学术道德已经不只是学术范围内的问题,而是关系到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国家重大发展的问题。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要坚持“学术道德重在预防”的理念,抓住主要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并重的原则,惩防结合、标本兼治,从而有效遏制科研不端行为,提高在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质和科研诚信意识,形成有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只有建立有效的学术教育机制,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研究生提升学术道德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邱龙虎.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探究.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4:56.

[2]郑伟.振兴学术事业必须重塑学术道德.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1:97.

[3]梁莱歆.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3,(1):112.

[4]马俊玉.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潍坊学院学报,2006.2:58.

[5]曹光群.从本科入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初步探索.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39.

[6]黄友泉.防治学术腐败的新视野.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8:108.

[7]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陕西教育(行政版),2006.3:9.

[8]常凌.研究生学术失范原因及对策浅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1:62.

[9]夏阳.学术活动与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国电力教育,2004,(1):69.

[10]肖文英.从研究生培养体系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75.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4篇

1.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

发达国家高校将科学道德教育列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修课,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我国高校针对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设置了学术规范相关课程,但对同等学力人员关于科学道德、学术规范教育等相关课程普及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部分高校即使对同等学力人员开设了学术规范课程,也因到课率、课时限制等因素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学术道德教育,使得部分同等学力人员学术道德观念淡漠,自律意识薄弱,较难以正确的学术道德来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

2.制度缺乏,监管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或科研机构对学术评价的标准尚处于“硬性评价”层面,衡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更限于对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的刚性要求。对同等学力人员培养质量的考评指标同样实施量化,即需发表1篇以上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方可申请答辩,在优秀论文评选等环节论文数量为重要的参评指标,单一学术评价标准使得行为人更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另外,同等学力人员培养环节质量控制,课题设计,学位论文撰写、评阅及答辩等的监管机制仍不完善,成为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3.自身道德素养

学术不端行为与行为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关学术规范教育已逐步常态化,许多高校将学术规范教育纳入研究生教学课程中,但仍有一定数量研究生不知学术规范为何为,“伪引、虚引、抄袭”等不端行为频现。根据王林等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调查显示,只有18.9%的研究生表示非常了解引用规范,而“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研究生竟占35.4%。同等学力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尚不够健全,自身道德修养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学术道德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4.学术环境因素

近年来,论文已成为学科发展及科研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核心评估要素。对同等学力人员而言,申请学位及个人晋升需要发表学术论文这一要素占据优势,使得对自身进行高层次教育趋于功利化。随着学术期刊与新传媒的不断融合与发展,诸如学术期刊的电子版、网络版等为学术成果发表提高了时效性,使成果发表更为系统,也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变革。在学术环境影响下,为迎合功利需求,催生了诸如、论文等“中介机构”,导致水准降低,权威性受到质疑,抄袭、篡改试验数据、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

二、加强同等学力人员学术道德教育的思考

1.健全制度,完善诚信教育体系

诚信教育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之本。完善诚信教育体系,对培养同等学力人员健康的学术道德,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将学术道德及诚信等纳入同等学力人员培养必修课程,培养其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完善和健全相关机制,加强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的管理。同等学力教育管理人员应注重学术道德教育的长期性,对学术道德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加强与导师的沟通与交流,发挥导师教书育人、诚信学术方面的作用,通过同等学力人员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日常教学工作,灌输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知识。

2.强化课题原创,杜绝学术不端

同等学力人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加强同等学力人员课题原创性的要求,严格把关培养各个环节,从课题设计到实验方案,从课题进展到论文书写,将原创性作为重要培养要素,可从源头上杜绝学术成果造假、抄袭等不端行为的发生。在培养阶段,同等学力人员结合自身实验工作条件,通过亲自制订实验及研究计划,培养了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指导环节中导师言传身教,定期检查课题进展情况并指导同等学力人员及时将研发成果写成论文,予以布置任务,面授机宜。通过师生不断接触与交流,有效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并提高了同等学力人员的培养质量。

3.科学管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美国杜克大学通过建立相关专业的网络文献库,结合专门软件对成果中疑似不端行为部分加以标定,从而计算自写部分所占的比例。当前,高校、学术期刊等已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应用于学术成果的检测。同等学力人员培养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体制建设,科学应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完成学术成果的检测。同时,通过组织相关领域学术专家科学评价成果的科研实践、学术见解及由此形成的创新能力,杜绝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制约学术不端行为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可设立专门的学术规范监督机构,完善培养单位等各级别学位委员会职能,健全多级别的监督制度,对学术不端现象进行监控。同时,加强和完善同等学力人员学术诚信档案建立机制,激发其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的意识。在监管中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应严厉、公开处理,以此约束行为人不敢贸然学术失范。

4.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

学术环境有着巨大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它所形成的感染力是任何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职能部门针对同等学力人员培养方案及教学方式,创新学术道德教育模式,警钟长鸣,努力促进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有效开展。通过签署“学术道德承诺”,鼓励同等学力人员参加学术论坛、科技创新竞赛、学术年会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等,以了解学科前沿,关注学术动态,拓宽学术视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以培养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对于提高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人员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术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校应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有效防控学术不端行为。

孙海涛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风建设;学术道德;学术自律性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38-02

通过近些年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在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培养上总体上是好的。大多数研究生能够明确和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具有高尚的科研品格,在学习中踏实认真,在科研中一丝不苟,拥有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科研精神。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体制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出现了“学术造假”现象[1]。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研究生的名誉和质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不仅要从研究生自身素质找原因,而且也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和学校教育问题。

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多方面协调推进,稳扎稳打,坚持常抓不懈,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同时营造一个和谐纯洁的科研气氛。通过对高校研究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指出了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同时围绕学风建设和学术不端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科研工作、就业形式以及社会环境为突破口,认真分析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原因[2]。通过建立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平台,引导学生端正科研态度,营造纯洁的研究氛围,提升导师的示范作为。推动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

一、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一)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现状分析

对于研究生的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主要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论证两方面进行。在实证分析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调查问卷法,通过对我校研究生群体的问卷调查,发现一些研究生的一些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61.3%的研究生为了找到一个心仪的工作,16.2%人为了继续向上学习或出国深造,14.5%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4.5%人是家庭需要,仅仅3.5%人为社会做贡献。通过数据分析,超过90%以上的人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而选择读研,仅仅不到10%的人对科研感兴趣,为国家做贡献。

在学风方面,由于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学习任务,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通过一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52%人认为研究生阶段学习不重要、29.3%人认为考试抄袭很正常、17.3不用按时去课题室学习。这些数据表明,研究生在学习方面过于懒散,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风气。

在学术道德方面,很多学生认为抄袭和篡改实验数据是一种普遍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导师监管不力,社会利益关系影响,以及学校监督体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各大高校不注重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没有把自律性培养放在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

(二)研究生在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学风方面:首先,社会就业压力变的尤为突出,用人单位更加注重研究生学习成果,通过一些学术论文和获奖来评定优劣,导致研究生在校期间,为了发表更多的学术文章,从而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其次,学习出现功利化,学习目的不纯洁,为了得到某种奖励而去学习,缺乏奉献精神,甚至出现勾心斗角的现象。最后,研究生本身对科研工作投入不足,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挣钱交友上。学校科研设备不健全,导师研究方向不明确,也是研究生科研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在学术道德方面:由于学生学习心态浮躁,学习态度不端正,出现了许多学术造假现象。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着研究生的质量。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过多的追究利益化,学生们急于求成,蒙混过关,弄虚作假现象层出不穷,这种学术失范现象,是一种学术准则的缺失,更是一种科研态度的缺失,严重影响研究生的科研精神的培养,给研究生的声誉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学术自律性培养作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的切入点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切入点的论证

研究生学术自律性培养就是将学术道德品质转化为研究生的学术自律行为,将学术道德问题上升到社会道德的层面,突出其重要性,使研究生从内心养成维护学术尊严的习惯。以学术道德为主导的自律性养成是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关键,思想领导行动,确立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才是引导正确行为的关键。大量研究生普遍缺乏学术道德方面的知识,自律意识淡薄,认为抄袭文章是一种借鉴,通过伪造数据来得到实验结果。这些行为表明只有让类事件的发生。自律性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广大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则产生认同和拥护,并自主把制度规范转化为内部准则。

以学术诚信意识为根本的自律性养成是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价值取向,是研究生们充分的认识到学术诚信的必要性,将学术诚信作为一种人格培养的升华。对学术活动行为要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批评和自我践行,使学术自律性变成一种平常的习惯,从内心去遵守和捍卫。将学术责任感作为自律性养成的基本条件,当受到外部利益驱使时,一定要强化自己的意志力,不要为了一些小的利益,使自己误入歧途。加强责任感的培养十分必要,它能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能够指导和调节正确的学术行为,把责任心的培养变成行动上的指导策略,这样当代研究生才能真正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学术行为更加纯洁,在利益面前总能把握合适的度,并能时刻把责任感作为行为的第一指导思想。这样我们的科研环境才能得到升华,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加强研究生学术自律性培养的对策

自律性培养是道德规范的一个软约束力,除了研究生自身的觉悟还需要外部的引导,所以需要各大高校协力合作。首先,高校应加强学术自律性教育,反思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认真分析和面对当前出现的学术问题,把德育工作摆在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将优秀研究者的优良传统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使同学们培养出科研精神,自觉抵制各类不文明行为。其次,要不断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导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制符合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使学生充分发挥其长处,同时也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学校应尽量配置完整的实验设备,建立科研交流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不断的增加研究生的自信心,良好的学习气氛必定会提高科研能力[4]。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学术奖罚机制,将学术成果同合理的评价体系相结合,同时建立学术行为的监管制度,从制度上制约,从行动上规范,从根本上消除不良学风现象。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防治

(一)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

学术规范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必要环节,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违背了学术规范。为了提高研究生自身的学术道德水平,必须狠抓学术教育,将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必修环节,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讲述科学研究规范知识,在科研过程中,导师应监督指导,在制度和管理上要严格要求,对一些投机取巧、心存侥幸心理的学生给予处罚,杜绝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高校应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将我国的传统美德,贯彻到每一个人心中,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高校应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建立自由健康的学术风气,应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示范作用,开展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

(二)利用多种社会媒介加强监督管理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引导作用,社会应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学术道德风气,把求真、求善、求美的品质作为高尚学术道德的评价准则。加强学术出版界的监管,评审专家必须按照严谨,务实的学术规范去评阅文章,不能因为个人情感降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净化科研风气。

(三)研究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学术观

当代研究生需具备正直、谦虚、务实、无私的科研精神,对学术研究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树立不怕失败,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坚决抵制一些不良诱惑,尊重前人的成果,积极学习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做到学术道德自律性。总之,学术研究的实践性、真实性、纯洁性,要求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只有好的科研态度才能指导正确的科研方向。因此,研究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术观。

参考文献:

[1]杜瑛,刘念,冯小明.论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引导与规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43-46.

[2]凤启龙.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学风、学术问题研究综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156-158.

[3]张立军,于巍.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失范表现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57-359.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6篇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具体理解上又有不同视角。有学者认为,作为现代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来达成与环境统一的活动。因而,实践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超越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定具有超越性。教育的超越性其核心在于培养主体性的人。有学者认为,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并不排斥教育必须从现实规定性出发。但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现实的规定性来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树立发展的理想,善于把道德理想赋予现实。还有学者认为,在社会转型期,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有多种,道德是人们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显然它不能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其特殊性就是用人的精神性的满足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来协调人际关系。市场经济要求道德教育必须化外在道德要求为主体内在“自律”的追求,因此,当代道德教育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关于主体人格的培养。

在道德教育本质与现实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道德作为人类一种精神活动,是对可能世界的把握,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并不是人们现实生活的摹写,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审视,并且用理想的标准对现实行为作出善恶的评价。这种“应是”与“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道德活动并且推动人类向至善的方向前进。个体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也有些学者提出道德教育现实与超越性本质的立足点是什么的问题。认为,道德的超越性必须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上,应该使超越性追求与现实性规范辩证统一。

道德教育在面向现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必须回答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当前社会转型道德的“应是”是什么。学者们认为,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是不容置疑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有文明的人际关系来强化和维持自身模式运行。市场经济必定要求社会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道德规范体系。因此,当前的道德教育及其理论困惑正是这种体系改组转变的阵痛反映。有学者提出,道德问题必须放在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没有纯粹的道德。还有学者提出,德育的内容不是自身规定的,它首先取决于社会规定。当前市场经济尤其是转型期环境有很多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因素必须加以克服。在当今社会背景中,道德教育必须有自身特有的强有力的适应机制。

二、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与继承

有学者提出,在建立当代道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以民族化为基础,强调民族性与世界性。道德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其核心是群体价值观。民族性的道德传统又是在不断发展的,只有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不断更新,才能逐步建立当代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离开了传统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不仅应该重视其内容,更要注意其方法。从总体来看,它与西方的理智主义道德教育倾向有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所走的是情理合一的道路。道德情感的陶冶与修炼在道德人格形成中既作为中介和动力又作为评价机制起着核心作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都具有现代转型的社会价值。如果说跨世纪人才素质培养需要立足于民族和传统这块根基上的话,那么,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精华为这种外在要求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历史证明,道德教育如果忽视民族文化的根基——道德传统,那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说上述观点主要是从传统教育思想中挖掘宝藏的话,那么另一种观点则侧重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基本上是消极的。它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趋于保守和愚昧,压抑着人的主体精神。尽管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但其意义究竟有多大令人置疑,而且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支离破碎的理解,在研究思路上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学者还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分析,认为应该现实地、具体地看待传统,诸如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与儒家文化并非极度相关。还有学者认为,几千年来,以儒家为代表的道德体系是依靠政治制度来维持的,与其说是道德毋宁说是一种社会约束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传统道德教育,决不能在现代道德及其教育体系中简单位移传统道德教育。

尚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全盘否定或接受都是不妥的。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现实条件,即便是精华部分尚有现实的可行性以及方式、方法问题。不能因为西方有学者“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而“弊帚自珍”,也不能因为有人“否定”而“全盘抛弃”。应该从现实社会条件出发,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道德内容,而且现代道德教育的花朵只会开在由传统道德教育这棵树根生长出的枝条上,关键是“改良”和“嫁接”。此外,有学者提出应该挖掘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道德内容和方法,其中的合理性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三、对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

大多数学者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及其研究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学者指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历史性概念,作为历史的是可变与不变的统一。不变的是道德的永恒精神即自律精神,人类自律是超越自然性的自由。而具体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是可变的。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尽相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另外,就其可变而言,其变化发展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定的道德价值、规范体系总是社会条件尤其是生产方式、经济体制的反映。我国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展国家既不可能跳越西方工业化所走过的道路,又应当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偏差。有些学者研究并阐发了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发展变化的,它与社会背景、历史条件相对应。60年代以来,道德理论及其教育中的否定极权主义和相对主义与二战后人们认为道德是相对的有关。而60年代以后的主情道德教育又是与民主化运动、人本主义等密切相关的,出现的反对灌输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微观操作模式研究,也是与之一致的。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来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反对价值观念自由,“回归规范教育”的动向特别值得引起注意。新晨

四、关于德育的现实操作与德育学科的理论建设

关于德育的现实操作,有学者提出建立全息大德育模式。从客体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教育本身和主体的受教育者生理、心理特点以及道德环境,全方位地构建大德育网络。由于道德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作为社会巨系统一部分的道德教育与社会各组成部分彼此关联。有学者借鉴罗尔斯社会正义理论,研究、阐释了社会至善与个体从善的关系,认为社会至善是个体从善的前提,互为条件。有学者提出建立一种规范教育模式,认为当前最大的失调是规范的失调,应该培养受教育者的规范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还有学者主张建立主体参与式的德育模式以及强调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等。

关于德育学科的理论建设问题,有学者认为德育原理应该有分支学科,诸如德育思想史、德育哲学等。在方法论和研究视角上应该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并存,多学科渗透。例如从文化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发生学以及生态学等学科作交叉移植研究。有学者就借鉴柯尔伯格的道德理论研究方法,建议德育理论要特别加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科学研究。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导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33-02

在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国家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来源。面对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高校学术道德问题,使得我们必须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问题,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

学术道德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按照通说是指在学术研究及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科学共同体成员为保障学术研究、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而约定的基本道德准则。那麼,违背了这样的道德准则的学术行为,我们就将它们称之为学术道德失范。

1.论文抄袭和现象。论文的抄袭是现在研究生学习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研究生必须面对的就是研究成果的发表问题,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学术成果有的是对期刊网上的学术成果进行的东拼西凑;有的就是对期刊网上的论文进行少数个别的修改,直接拿来成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研究生连抄都不愿意抄,而是直接付出相应的报酬找人拿来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2010年9月,英国杂志《自然》在“通信”栏目刊登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的一封来信,来信中列举了一个数据,中国某期刊通过检测发现有31%的论文存在应用不明和抄袭的问题。

2.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一则消息曾引来广泛关注。该消息声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名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黄姓女博士,发表在化学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的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的行为。现在不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编造篡改数据的现象在毕业论文中较为严重。他们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里,面临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把时间都花在了找工作、就业实习和考公务员等事务上。这严重压缩了他们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导致编造篡改数据现象的发生。

3.一文多投或虚假署名。许多高校对于研究生发表学术成果都有数目上的要求,有的甚至直接与奖学金挂钩,以便督促研究生积极地进行科学研究。殊不知,这样反而使得部分研究生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指标,将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细微的改写然后再向其他杂志投稿。还有的研究生为了盲目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甚至在没有进行研究的情况下,在其他同学的文章中进行署名。这样的情况长此下去,就会直接影响我国研究生学术科研的质量。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的渲染。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专业的学术型人才转变为应用型复合人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研究生面对就业压力的增大,也就越来越忽视学术道德,片面地追求数字上的优异,而不注重学术研究的质量。研究生们的学习不再是为了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取得一个优异的工作“入场券”。社会就业压力的逼迫,从而直接影响到学术界科研成果的质量。

2.思想政治教育不彻底。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新生的素质也高低层次不一,同时伴随着大部分高校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使得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愈演愈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有的高校没有开设关于学术道德教育的课程,完全忽视学术道德教育;有的高校则是趋于形式开设了类似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根本不能达到对学术道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薄弱。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教育的改革,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伴随而来的现象就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办学条件与招生人数不能成正比。一方面,一位导师同时带几个学生,研究生们得不到充分的指导,从而研究水平得不到提高,论文质量也随之下降。高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研究生的科研项目的需求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考研也成为许多大学生逃避就业的途径之一。我国研究生严进宽出的选拔机制,使得很多学生考前拼命学,考后拼命玩。在研究生阶段不能沉下心来进行学术研究,一心只想着获取文凭为就业增加砝码。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足也就加剧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三、导师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有利条件

1.“双导师”制,实施全面道德教育。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双导师”的优势。校内导师在教授理论知识、进行学术指导时,必须强调学生注意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不允许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随意东拼西凑,必须明确引文出处和标明参考文献,争取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加深学生遵循学术道德规范的印象和帮助他们形成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校外导师在培养技能、指导实践时,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现身说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避免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产权的问题引起纠纷。这样,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术道德教育,久而久之,就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学术道德的失范行为。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机制

一、引言

人才紧缺是当今世界的难题之一,为了给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国家越来越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但近几年,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招,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所谓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学术作者主体用不符合学术活动中基本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或手段来达到自己的学术目标。[1]恩格斯说:“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学术界也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但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并不乐观。有些研究生投机取巧,写论文东拼西凑,或者直接照搬他人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有些研究生做学问心浮气躁,为了达到学校要求,不惜花钱请人;更有甚者,在网上当,兜售学术论文。这些不正当的手段或行为都加剧了学术界的混乱,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善学术道德失范的外部环境

学术道德失范是一种社会不良现象,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学术道德滑坡不仅影响高校的学术竞争力,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学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2]想要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从外部看,需要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1、学校要完善学术管理机制

(1)强化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学校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开设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课程,印发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学习手册,学习完相关课程之后,签订学术道德承诺书,从精神上督促学生遵循学术道德的章程。[3]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形成系统的认识,提升学术道德素养,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并且对研究生的论文要经过多轮审核,强化监督机制,帮助研究生树立起以遵循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观念,自觉抵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2)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评价标准

学校应根据本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科特色,采取适合本校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不应单以的数量论英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标准。[4]比如,申请专利的情况、帮助导师完成课题的情况、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获得的相关奖励,都可以列为学术评价的标准,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术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3)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方法要多元化。首先,在研究生入学之初,通过举办相关讲座,介绍相关案例,宣传学术道德规范。其次,发挥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让优良的学术作风不断传承下去。[5]另外,还可以在校园宣传栏张贴有关宣传学术道德的海报,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有关学术道德的文章,全方位创新学术道德教育方法。

2、改善学术界不良风气,促使学术道德法律化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益增多,从根本上说与学术大环境息息相关,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促使学术道德法律化,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营造治学严谨的学术氛围。另外,社会各界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做好学术道德宣传工作。媒体不仅可以揭露道德失范的恶习,对学术环境起到监督作用,还可以对遵循学术道德的行为进行宣扬和表彰,做好学术道德舆论导向,努力改善学术界不良风气。[6]

三、加强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的内在自律性

学术道德失范具有普遍性,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加强道德教育,这不仅关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更关系到我国学术水平的提升。从内部看,需要从自身以及导师方面来探讨。

1、强化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建设

(1)增强内在自律性

研究生作为国家学术创新的主体,要谦虚上进、诚实勇敢,要有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增强自身的内在自律性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要求。对研究生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有利于强化研究生的自律性,形成积极稳定的学术道德意志,外部的学术道德规范一旦内化为自身的要求,就可以成为约束研究生自身的准绳。[7]

(2)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提高学术道德创新能力,是指在遵循一般学术道德的基础上,面对矛盾和冲突,形成自己的认知,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处理矛盾。研究生在涉及学术道德问题时,需要依靠学术道德规范来解决,但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会有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发生,这就促使一般的学术道德规范进行创新与改革,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8]与此同时,一些不适应现代学术的道德观念将被淘汰,由此,真正实现学术道德的创新。

2、规范导师自身学术行为,充分发挥导师监督作用

“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导师是研究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做人,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规范学术行为。对学生的论文要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对于学生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要承担连带责任,以此促使导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导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学术道德,应该怎么遵循学术道德规范,更要让他们懂得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性,注重培养学生治学严谨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道德高尚的品格,从而树立优良的学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需要学生、教师、高校以及社会的共同营造,我们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念,增强学术道德责任感,逐步减少甚至消除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引导学术道德教育良性发展,从根本上剔除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种子,提升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文英,胡晓艳.从研究生培养体系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68-70.

[2]李疏贝,陈燕,肖夏璐.学术共同体模式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创新践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 101-105.

[3]刘彩红.浅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24-125.

[4]王绪本,向玉凡.科学研究视域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4):37-40.

[5]黄成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监督的制度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172-173.

[6]钟芳芳,肖文英.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1):41-44.

[7]王正杰.论新时期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思想研究,2009,(04):137-140.

[8]马晓辉,黄富峰.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1,(02):19-22.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 硕士 学术道德 教育

Explore New Ways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Yong Jia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enrollment,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is paid more and more social attention.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e need to find the reason of inappropriateness and obey the guidelines of academic ethics in order to improve graduates’ academic level, rich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cademic evaluation standard, enhance academic anomie penalties and play role of master’s "Double mentor " to innovative ways of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学术道德是科研工作者从事学术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1]。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体,其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关乎整个学术氛围的好坏,影响学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研究生群体中频频出现的学术失范事件,敲响了学术道德滑坡的警钟。尤其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硕士”),其学术道德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应用型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关系到国家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前景,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专业硕士的学术失范原因何在,该如何针对专业硕士自身特点,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工作?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专业硕士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专业硕士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专业硕士学术道德失范表现

随着专业硕士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种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抄袭剽窃学术成果、论文东拼西凑、不标注引用文献、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论文、一文多投或虚假署名以及采用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学术评价等。学术道德失范不仅会浪费国家人力物力,损坏学术队伍形象,败坏学术风气,更会阻碍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加强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教育刻不容缓。需要找出学术道德失范的本质原因,结合专业硕士的特殊性,力求做到“对症下药”,治标又治本。

2.专业硕士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专业硕士学术水平偏低

一方面专业硕士生源渠道多样,学习、科研能力参差不齐,直接造成了学术水平的高低不一。部分科研基础较差的专业硕士不愿意付出努力,为了达到毕业要求获得学位而“铤而走险”,学术道德水平也随之“滑坡”。另一方面专业硕士学制短,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还要参加企业实践,在短时间内科研的积累量并不乐观,影响学术水平的提高。再者,由于我国教育模式及培养体制的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对以创新为灵魂的学术发展极为不利。

2.专业硕士评价标准陈旧单一

专业硕士的培养起步较晚,学术评价体系并不完善。部分以学术型硕士培养为重点的高校更是直接将学术型硕士的评价标准照搬到专业硕士的评价体系中,实行“一刀切”。在评奖评优、学位申请、论文答辩等环节以的数量或者是否被核心期刊收录为唯一标准,忽视了专业硕士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水平。大部分应用型的科研成果需要长时间的探索,有些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堪重负,为了争取到荣誉而选择走上抄袭科研成果、数据造假等学术失范的道路。

3.学术失范的惩罚力度不够

虽然针对学术失范的行为出台了相应的惩治办法,规定了学术规范的行为准则,但是当前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学术失范的行为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如果发现研究生有抄袭、造假等行为,处理过程也相对低调,处罚力度也明显不强[2]。事实上,社会上曝光的学术不端事件,也仅集中于部分身份地位较高的学者,而社会对于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失范行为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容忍度。研究生正处于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如果在该阶段不能亲身体会到学术不端带来的惩罚强度,造成学术失范成本不高的错觉,从而形成不良的学术观念,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学术发展。

二、提高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水平的新途径

1.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内容,提高专业硕士学术水平

专业硕士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其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能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科研工作者。围绕该宗旨,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教学思路、内容及方法也需独立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是应改变原有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专业教学思路,把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以及工程创新三者融合进教学内容中,以企业实践教学和工程实例为依托,开展研究式、讨论式和团队式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专业硕士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提高其应用型学术能力[3]。二是将学术道德教育课堂搬进实践基地,用企业在专利申请、项目申报和论文撰写中遇到的实际案例教育专业硕士,让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研究成果的不易和学术失范的可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术道德水平。

2.更新评价方法,拓展评价模式,丰富专业硕士评价标准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的差异决定了必须要建立一套独立的评价体系,以适应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评价制度要实现“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4],尽可能展示具有不同特长的专业硕士的水平。在毕业要求方面,不能仅以数量作为最终评价标准,要鼓励采用专利申请、项目鉴定、参与导师或企业研发课题等多种方式对专业硕士进行全方位评价,充分拓展评价模式。增强应用型学术成果的评价权重,鼓励专业硕士把有限的精力投在专业实践中。在评奖评优方面,要逐步摒弃唯科研成果为单一考核标准的评审模式,加大对学术道德状况的考核力度,改变研究生“重成果,轻道德”的错误观念,达到“以评价促提高”的学术道德教育目标。

3.完善追究机制,落实监督制度,增强学术失范惩罚力度

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有效的监督制度是保障科研工作者认真履行学术道德规范的“铜墙铁壁”,是开展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撑。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一要明确学术失范的责任人。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导师未把好“第一关”,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在明确责任时,理应将导师因素纳入其中,对导师形成约束。二要界定程度轻重,划分惩罚等级。只要是发生学术失范,都不能姑息,但也需要分类处理。对于失范情节较轻的,主观意识不强的,应该以批评、警告、教育为主;对情节严重的,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惩,绝不宽容[5]。三要明确学术失范惩罚实施主体。相关责任部门专门负责失范行为的调查取证、责任等级界定等工作,利用处罚权对科研工作者形成威慑。落实监督制度,关键在于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培养单位学术委员会、纪律监查部门要制定出系统性强、可操作的学术失范监察体系,从新生入学教育到中期检查,从评奖评优到论文答辩,每一环节都应有相应的学术失范监督和防范措施,不留“死角”,实现全面、系统、有效监督。

4.加强队伍建设,改善沟通环境,发挥专业硕士“双导师”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生涯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导师的学术道德水平深刻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态度。专业硕士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培养。因此,导师在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教育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要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遴选上,要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加强学术道德的考核。凡是有学术失范先例的,要延长考察期和试用期,慎重聘用;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可以组织导师进行学术失范案例的讨论,重点培养导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意识,从而带动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二要改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沟通环境,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让双方都能了解研究生在校内外的学术表现。逐步完善校内外导师沟通合作机制,制定出台校内外导师共同防范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管理办法,双管齐下,为专业硕士的学术道德规范扣上“双保险”[6]。

参考文献

[1] 王沙骋,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68-71.

[2] 吕淼华,吕晓健,姚峰平,研究生学术行为分析及基本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11-15.

[3] 郭玉珍,孙威,顾青瑶,王婧菲,有效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方法探索[J],江苏高教,2013(3),112-113.

[4] 戴雪飞,研究生学术规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50-52.

[5] 何宏莲,宋雪,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防治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4(30),78-84.

[6] 鄢娟,何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导师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7),133-134.

作者简介:

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情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08-03

一、情感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影响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养成是其将学术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再逐步外化为自己的学术行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情感指引研究生在知行转化、价值判断和道德反思中坚守学术精神、坚定学术信仰、坚持学术道德。

1.情感是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和学术自律精神生成的前提条件。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休谟认为:“人类心灵中生来就有一种苦乐的知觉,作为它的一切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推动原则。”人的苦乐知觉即情感影响人的意志活动,是人类从事任何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推动原则。受自身道德情感的推动,研究生更倾向于自觉地将学术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对学术的敬畏感促使研究生形成学术不可亵渎、学术道德规范不可践踏的认知,对自尊感的渴求激发研究生主动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维护学术尊严,羞耻感则在一定程度上警醒着研究生要始终保持学术道德自律。总之,情感应是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形成的原始动力和前提条件,它促使研究生自觉地将外在的学术道德规范与自己的主观世界统一起来,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在道德自律精神的引导下规范自己的学术道德行为。

2.基于情感的价值判断促使研究生在化解道德冲突中坚定学术信仰。道德的区别源于道德感,“对我们最为真实、而又使我们最为关心的,就是我们的快乐和不快的情绪;这些情绪如果是赞成德、而不赞成恶的,那么在指导我们的行为和行动方面来说,就不再需要其他条件了”。道德感是人们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判断善恶并做出价值选择的重要依据和先决条件,只要我们说明了快乐和不快的原因,也就说明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缘由。研究生在现实的学术行为中时常会面临道德冲突,能否在道德两难情境中做出正确、适宜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预示研究生能否真正践行学术规范的道德考量。研究生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而赋予认识客体相应的价值评价,并以此做出符合自己情感意向的善恶判断和价值取向,在道德冲突中坚定学术信仰,实现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学术信仰是研究生对学术所持有的一种坚贞的确信、无限的敬仰和执着的追求,是其学术道德的基石和学术理念中最具精神品质的存在,更是其践行学术道德规范的恒久动力。

3.学术道德反思的情感体验指引研究生重构科学道德。“最严格的道德学也允许我们在反省一个慷慨的行为时感到一种快乐;而人们在想到过去的卑鄙和奸恶时所产生的那种无益的悔恨感觉,也没有人会认为是一种德的”。当研究生发挥情感的道德反思功能去审视、反省自己先前的学术行为时,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合宜行为会使研究生体验到愉悦、欣慰、自豪等正面、积极的情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则会让研究生产生羞耻感和痛苦、内疚、懊悔等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基于学术道德反思后的积极情感体验,研究生会自觉地对其先前的正确认知和合宜行为加以强化和巩固,而消极的情感体验也会指引研究生摒弃先前的错误认知和失范行为,促使研究生在肯定一否定、巩固一摒弃的学术道德反思过程中重构科学道德与学术精神。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情感归因

研究生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理性思维增强,感性观念弱化。他们会权衡利弊,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自我情感”迷失、道德感失衡、正义感偏颇、敬畏感缺失却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深层次原因。

1.“自我情感”迷失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趋向自私化。沙夫茨伯里认为,人的行为是受情感驱动的,引向仅对个人好处的“自我情感”是一种人之常情,是可以被接纳和认可的。但“‘自我情感’增进个人福利的趋向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把‘自我情感’控制在合理的‘度’允许的范围内,否则,就会导致个人最大的祸患”。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的利己人性和“道德人”的利他人性相结合的人性预设。

自私自利、“自我情感”最大化是人的天性。当前,一些缺乏道德甄别能力的研究生片面关注斯密的利己人性观,忽视利他人性的存在。他们“自我情感”极度膨胀,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奉行有己无人的处世原则。“自我情感”迷失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趋向自私化,主要表现为一些研究生为了个人的荣誉和利益不惜恶意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毫不顾忌他人的利益与感受;为了体现个人所谓的学术价值而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无视学术规范和学术正义。当研究生“自我情感”趋向绝对化、学术道德趋向自私化时,学术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也随之削弱,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

2.道德感失衡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趋向利益化。理性和情感在道德判断中饰演着不同的角色,即理性为道德判断辨别事实真相,而情感负责断定善与恶。情感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德判断的依据,正是在于它将社会效用和公共利益作为德性的价值根基。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德性效用价值论被一些研究生狭义地解读为与社会利益相对立的纯粹功利主义和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

中国某著名高校校长曾指出:“大学的问题绝非仅仅是重科研、轻教学质量而产生的滑坡,更多的是面对压力和竞争而产生的集体功利主义心态。”为了评选奖学金,为了增加就业筹码,一些研究生片面追求的数量。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华的学风终将催生学术造假与学术失范。道德感失衡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趋向利益化,功利化心态开始左右他们的意志和价值选择,道德的、善的事物不再是大家所渴求和追寻的终极价值。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被绑架的学术只能尾随其后,而功利熏陶出来的学术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3.正义感偏颇导致研究生丧失学术道德反省机制。“德性即寓于对于良心的遵从,而罪恶则寓于对于良心的乖离。”正义之德和道德良心是人心中的一种特殊机能,也是人的德与不德行为所遵循的内心指令。人在辨别善恶时往往是听从于内在的正义感和道德良心的,这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反省原则。

研究生群体是社会全体成员的一个缩影,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也是社会大背景的产物。作为“人为之德”的正义感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道德基石,与道德良心一起构成了抑制人性恶和发扬人性善的作用机制。但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个别社会现象所折射出的情感淡化、道德冷漠、良知沉睡,抑制了正义感和道德良心的弘扬,一些研究生的道德反省原则也在慢慢瓦解,甚至有人抛弃学术尊严、打破道德底线去追逐自己所谓的价值和幸福。缺乏正义感和道德良心的学术道德失去了应有的反省机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再受到应有的道德约束和良心谴责,羞耻感和内疚感荡然无存。

4.敬畏感缺失导致研究生出现学术道德信仰危机。敬畏感是一种为实现价值追求而自律、自省的道德情感,在本质上内涵了“敬”与“畏”双重意蕴,“敬”是一种价值追求和人生态度,“畏”由“敬”生,是一种道德反省和自律精神。一方面,学术敬畏感之“敬”使研究生对学术产生崇敬感、对学术道德产生神圣感,从而将学术研究视为一项崇高、神圣的使命,自觉恪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正义;另一方面,学术敬畏感之“畏”使研究生对学术产生畏惧感,自觉地反省学术道德行为、强化学术自律意识、远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敬畏感是人性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需要。没有敬畏感,人性中的恶将无限制地膨胀。学术敬畏感对于构建研究生内心道德价值秩序,抑制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有积极意义。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陷入科技至上、自我至上的信仰困境,而将构建价值秩序的敬畏之心抛于脑后。学术敬畏感的缺失导致一些研究生出现道德信仰危机、价值秩序紊乱,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也随之大行其道。另外,师生间的亲切感也可能代替对学术的敬畏感,致使答辩委员会的教师因受师生情谊的影响而降低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要求,使一些不刻苦、不自制的研究生有机可乘。

三、构建情感性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范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需要平衡理性与情感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构建完善的情感性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范式。

1.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应坚持知育、情育并重。从个体角度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并不在于其知识素养和认知能力不足,而是其道德情感的缺失。目前,研究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教育是知德分离、情智分化、知行脱节的,情感教育严重缺乏。

依据冷冉先生之情知教学理论,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的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辩证统一,即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运行过程与感受、情绪、意志、性格、行为的运行过程的统一。因此,要坚持以知育情,通过情知教育将人文知识内化为研究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将学术规范内化为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学术品质;要坚持以情促知,通过激发研究生的求知欲望培育其学术创新精神,为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奠定宽阔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要坚持知情意行协调统一、和谐发展,在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过程中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实现研究生学术道德人格的自我超越。

2.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应重塑主张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大爱文化。大学应以大爱为魂,大爱文化的精髓就是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忽视了教育最核心的育人功能。大部分教师重传学生技艺之道,解学生知识之惑,授学生生存之业,轻传学生德性之道,解学生情感之惑,授学生生活之业。

没有大爱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重塑大爱文化、加强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教育,不仅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环境氛围,也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应有的教育精神体现。在内容上,要将体现大爱精神的人类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研究生学术自律精神追求的核心。在制度上,要完善彰显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研究生学术他律制度。在方法上,要从研究生的情感需求出发,让他们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中体验学术价值、感受科学精神。

3.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应大力倾注导师的情感支持。美国学者胡弗・莱克思纳曾将牛津、剑桥大学中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个人关系评价为“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关系”。这种个人关系是一种学术指导关系,更是一种情感关系,它是培养研究生严谨治学态度、求是科学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石。

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导师的情感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共鸣提高学术道德培育的实效性。“亲其师,信其道”。导师只有对研究生倾注情感教育和情感沟通,使研究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更好地引导研究生逐步成长为真正的学者,切实提高学术道德教育实效性。第二,情感育人提升学术道德教育的层次和境界。“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导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还要以塑造研究生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这是“人师”应有的育人理念。第三,情感期望提振研究生学术自信。根据心理学的“罗森塔效应”,导师要经常给予研究生暗含期望的情感支持,使其在善意的爱与关心中增强学术自信,从而愉悦地体验学术研究的过程。

国学大师陈寅恪将学术精神阐释为:“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先生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的坚守,启示研究生在当下稍显浮躁、功利的学术氛围中,学会克制“自我情感”、平衡道德感、重拾正义感和敬畏感,以恪守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为学者之追求。高校理应加强情感教育,知育和情育并重,重塑大学大爱文化,同时大力倾注导师情感支持的途径,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构建完善的情感性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范式。

参考文献:

[1][2][3][英]体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39,509,332―333.

[4]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7.

[5]曹遐.教育要摆脱功利心态[N].解放日报,2011-10―03(5).

[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13.

[7]洪瑾.论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4,(2):33.

[8]田建国.大学呼唤大爱[N].齐鲁晚报,2011―08―23(A27).

[9]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46.

上一篇:房屋权属登记范文 下一篇:比较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