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06:53:17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我校作为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基地,教育资源丰富,有劳动与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等。教育辐射面广,每年接待学生前来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数保持在7-8万人。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通过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劳动热情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本课题旨在立足于学校取得的现有成果基础上,根据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在目前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完善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不断渗透、深化“三爱”教育。为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根据实操过程中的经验提出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自编《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9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以及6个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涉及学生对学农各课程的感想与收获、“三爱”教育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途径、学农对“三爱”教育促进程度以及对学农基地开展“三爱”教育的建议等方面。调查对象是前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学农综合实践活动的广州市中学生,为了兼顾调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们选取了市直属学校、越秀区学校、天河区学校、荔湾区学校、白云区学校以及民办学校的学生参与本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8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学生进行学农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相关调查发现,真正听说过,很熟悉“三爱”教育的学生仅占调查总数的6.5%,只听过,具体不清楚“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6.4%,而没听过的占调查总数的47.1%。这一调查说明在普通中小学校“三爱”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做得并不是非常好。

在学生了解“三爱”教育的途径方面的调查显示,通过本学校和教师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3.2%,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6.9%,通过电视报刊,家人和朋友交流,以及网络新媒体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各占调查总数的7%左右。约7成的学生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我校的育人环境和各种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学生基地与自己学校开展的“三爱”教育的区别方面,63.1%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上的区别,33.5%的学生认为是内容上的区别,3.6%的学生认为是效果上的区别。这一调查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在上课的形式上、内容上与普通学校有很大的区别。这导致在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渗透方面,学农基地有一些独到的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调查问卷哪里的“三爱”教育对学生触动更大、感受更深、效果更好的调查中:70.8%的学生选择了学农基地,1.2%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学校,而28%的学生认为两者的效果差不多。这说明学生更喜欢在学农基地的优美环境中,在各项生动有趣,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去接受,深化“三爱”教育。

“三爱”教育有三个方面,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具体到每一个方面,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祖国”是否有帮助方面,76.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有很大帮助,23.6%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有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祖国”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祖国”的课程主要有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震减灾教育。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学习”是否有帮助方面,79.8%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20.2%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学习”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学习”的课程主要有药用植物、花卉栽培、现代农业、消防安全教育、树林生态教育等。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劳动”是否有帮助方面,90.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9.4%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劳动”的认知方面是非常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劳动”的课程主要有锄地(草)劳动、施肥劳动、砍柴劳动、野炊劳动。

三、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三爱”教育属于德育工作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开展“三爱”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今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将引起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可以说德育工作也已经处于新常态时期,这要求我们开展“三爱”教育,要与时俱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多途径、多策略,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设计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课程,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切入点,丰富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实践经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反思、总结,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增进对学习、劳动和祖国的认识,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对劳动的热情、对祖国的感情。

(二)营造氛围,润物细无声

当代中国,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青少年一代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但当代中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可以说是物欲横行,价值失调,教育没有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重塑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加强对“三爱”教育的宣传并营造相应的氛围。在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地方,比如接饮用水处、饭堂、宿舍等地张贴海报和宣传标语,号召人人争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有为青年。因地制宜,利用学校新建设的风雨走廊,向学校提出建设爱国主义长廊的建议,经过学校的研究决定后开工建设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长廊采用图文并茂的灯箱详细介绍了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风景保护区,通过深厚文化以及大好河山的美好呈现,大大提升学生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中草药种植园地入口处设李时珍的半身像和个人简介,园地命名“百草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祖国中医药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中草药的识别和利用的知识,学习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价值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意识,让“三爱”教育真正的入眼、入脑、入心。

(三)少说多做,量变引起质变

学农综合实践活动杜绝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简单空洞的说教,而应对学生上课、学生生活的情况进行恰当的反馈,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我们一般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动手去实操,去感受,去体会。在小组讨论中碰撞、生发,在实践体验中体会、思考,在探索劳动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反思劳动感悟的过程中,收获对自我成长的肯定、对劳动意义的认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发现理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引起改变发生,能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环境带来变革的能量,能够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要通过学习、实践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些什么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正是“三爱”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四)兴趣引导,树立责任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学农基地进行学农的过程中除了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还穿插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文艺晚会、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内务评比、包干区卫生评比等等。各种趣味活动与比赛激发和促进学生的班级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也通过传统体力劳动和现代农业之间的强烈反差对比,让同学们认识到“爱劳动”对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性、理解到“爱学习”对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性、感受到“爱祖国”对实现全国人民“中国梦”的使命性。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勤工俭学;素质教育;发展途径

勤工俭学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为培养学生适应将来融入市场经济大潮的需要。科学实施勤工俭学具有多重的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知道勤工俭学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自强自立的品格。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祖国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当然,带领学生通过自身劳动所得来补偿生活、购买学习用品及充作班级活动费用,这对于农村学校学生来说是减轻经济负担的好事。

勤工俭学本应该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市场经济大潮环境中高歌猛进的,可是现实让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将勤工俭学工作淡出了师生的视野。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早已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例如:我馆陶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每个乡镇学校均有供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收的学农基地,并且每所学校均安排有专人负责勤工俭学的领导工作。现在馆陶县教育局设有一个勤工俭学科,这对于各乡镇农村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几乎无关联,有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而赋闲不去发挥领导和管理的职能作用,这不很令人费解吗?是不是时下对于农村乡镇学校来说是没有勤工俭学的发展空间了呢?我们的答案是“不!”

笔者通过多年的考察、分析、论证,始终认为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在农村乡镇学校还是很有前景的。其优势较多。

优势一: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早已并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即有政策的支持。

优势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及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大环境下,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本来就是应运潮流而生的产物。即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可大力开展此项工作。

优势三:目前农村绝大多数中青年农民均外出务工,家中土地、山坡、养殖场地等闲置现象可谓到处皆有。即可容易重新获得获得学农基地或其它场地。

此外,在现在的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某些课业上不去而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引导他们在勤工俭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培养他们的自我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创新,从而让这些学生在课堂外找到兴趣和自信。这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的优势。

目前,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有哪些途径突破围城呢?

首先,教育主管的职能部门要重视勤工俭学具有素质教育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意义。应把勤工俭学管理工作作为各学校的年度考核工作中来,要考核学校是否有专职的勤工俭学管理人员,是否有学农基地或养殖场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参与率的为主,经济效益为辅。

其次,县教育局勤工俭学管理站要组织好各学校认真总结经验,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在全县内推广和学习有创新的经验、模式。

再者,勤工俭学的实施规划,一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只能凭借当地的优势来规划发展计划,要考察本校适合什么,有什么资源优势和场地,充分论证后才能确定项目。

我们管理者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勤工俭学实施的目的应该是以育人为主,创经济效益为辅。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从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在实验基地边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理论中亲自动手实践。适时地给他们宣传勤劳加科技致富等思想。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和崇尚科学技术的品质。

以我县各乡镇学校为例,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性地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开展时下似乎已淡出人们视线的勤工俭学工作。

(一)利用学校后勤服务利润给力勤工俭学发展。

加强学校后期后勤管理服务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与学校管理相结合模式,在现今学生人头公用经费相对充足的日子里,我们应把学校食堂、小卖部的收入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投资于学校勤工俭学的发展资金。

(二)抓好至少一处的学农基地建设。

抓好学校的学农基地建设,是实施勤工俭学教育、创收的重头戏。

据笔者调查,馆陶县各乡镇学校的学农基地基本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都以荒废、流转和自动退回等形式消失了。基于前面所分析到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前景的“优势三”,出资不是高成本建设一处学农基地也不是难事。现在尚有土地所有权且被他方利用的原学农基地应收回和利用好这些土地,没有基地的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政府划拨土地,也可以自行向你们租赁土地来解决学农基地的问题。有了学农基地,带领学生学种水果、蔬菜,花草苗木的培育,优化品种、嫁接繁育等知识技能均可让学生在基地得到锻炼和掌握。

(三)利用农村地理优势,选择发展好养殖业。

根据现行的肉、禽、蛋等农副产品价格涨幅过高的形势,农村学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认真选择好适合的养殖项目发展,当然,这要有相当水平的技术作保障,学校请来相关的畜牧老师一并上课指导,一定会激起很多学生的兴趣。

(四)建大棚种养食用菌和育种超季节蔬菜秧苗。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顶着夏日的烈阳,我们爬山涉水,沿着乡间的羊肠小道,我们几乎走遍了大坪乡的每个村组,每每走到一户农家,我们都会和他们亲切的交谈,了解农村的现实情况,针对性的解决他们在养殖过成中所遇到的技术上的困难,真真的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给他们带去国家现阶段给农民的优惠政策,给他们送去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以及现代化的市场信息。让他们从传统的发展观念中转变过来,从传统的耕作为主,转变到依靠养殖业为主。

经过几天这样的走访,原本就“娇弱”的我们有些吃不消了,我们一个个疲惫不堪,脸和脖子都晒黑了,有得甚至还脱皮了,但我们大家却没有人叫苦、叫累。反而将农民的想法和见解纳入到我们每晚的讨论中。我们都深切的体会和感觉到:处在改革开放的农民,他们都急切的盼望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走上致富之路,并且也在努力将自己的想法付出于实践之中,一直不懈的寻找着,一路的磕磕碰碰,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可还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没有正确的科学的引导,光是一味的盲目的埋头苦干,恼了心、费了神,却最终还是未找到出路。为此,我强烈的意识到:我是农民的女儿,又是一名学农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尽我的所能,将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用来帮助这些农民朋友们。

本以为满腹经纶的我们可以借此大显生手,可每每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却掏空头也搜索不到答案。时常陷入尴尬之中,也总是在这时,我才真真的意识到自己所到的知识是那么的有限,可以说可能仅仅是我专业的一点皮毛吧!不过,还好了,我还有机会向老师请教,也还有时间了弥补。可以马上打电话问相关老师或回来翻书查资料,也可以上网找,幸运的是每次都还能找到答案。同时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可能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却使我终身受用。

尽管我遇到了很多我以前没有见过的问题,也有很多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常也感觉很无助,很尴尬,但是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一切的问题都以不在是问题,一切的不知道也都会变成知道,正可谓的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做事。我们队每个人都是强悍而又谦让的人,一起的七天,我想难免会有些摩擦、偶尔也应该有些争执的,可我们大家好像很有默契是的,即使有不同的意见或见解,都会相互的体谅和比较,最终得到一致的答案。我们很少闹口角,但是并不表示我们是不爱争执的团队,是个死气沉沉的团队,每当开起玩笑时,我们便开始了一场唇枪舌战,此时谁都不会轻易认输的。也仅在此时我们才觉得轻松。

短暂的七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就这样的结束了,然而活动的每个场面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老海里,虽然是又苦有累的七天,但我觉得这是一次不错的经历,我又结识了几位新的朋友,开阔了眼界,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增长了不少才干。

每次的社会实践,我都有着新的感触:人的一生中,学校并不是真正永远的学校,而真正的学校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使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建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在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七天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们从中总结了很多心得体会,而这些东西将让我们终身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们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也让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作为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1、1思想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开展力度不强

部分学校的领导同志认为学校就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学生任务就是学文化知识,搞勤工俭学是不务正业。有的学校怕搞勤工俭学活动增加学生及其家庭负担,因而从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行动上推推动动,不推不动。许多家长和学校只重视学生分数的高低,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学校只将劳动课设在课表上,而不开在课堂上,更有甚者,根本不开设劳动课,更不用说让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勤工俭学只是一句空话。

1、2勤工俭学的路径狭窄

对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进行分析得出:无论是零工、兼职或义务劳动,基本属于劳务性和服务性的工作。其中,单纯的体力工作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从本学校的学生整体来看,有40%左右的学生正在参加勤工俭学,有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也有较富裕的学生,但贫困生占到了绝大部分。再加上校方将一些校办企业看为经济利润的源泉,承包给了个人,是学生失去了实践场所。这充分表明勤工俭学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路径较为狭窄,满足不了教育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

1、3勤工俭学的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及职能部门对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农村中学没有劳动实践基地,也没有专职老师对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进行管理,大多数还是由辅导员或后勤管理人员兼管勤工俭学工作。对参加勤工俭学学生的组织、管理较松散,并且管理的广度、深度也不到位,致使勤工俭学发展极为缓慢。

2、搞好勤工俭学,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

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勤工俭学工作的顺利发展,为了促进教育教学结构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

一提到勤工俭学,大部分人还认为其是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但是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勤工俭学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勤工俭学助学、育人的双重功效。将学生勤工俭学与实践技能的培训相结合,将其纳入到正常教学和技能培养的重要手段中来。作为兼管人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勤工俭学状况的调研,增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扩大选择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拓宽实践渠道,搭建交流平台,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树立竞争意识。中学生认识水平低、判断能力有限,有时难免对勤工俭学活动产生困惑或不安。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例如:通过经验交流会,给学生介绍成功经验等活动,帮助学生分析利弊,选择好所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并做好活动安排。

2、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搞好勤工俭学劳动基地建设,优化教学环境

农村中学开展勤工俭学受到很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必须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有益经验,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建设勤工俭学劳动基地,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品质,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本校在一个食堂、一个养猪场的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剩饭剩菜、废菜叶、食堂泔水,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加了养殖效益,再运用经济收入搞好劳动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待遇。由于资金短缺,学校还没有学农基地,不过本校正打算凑集资金、吸引人才建设一个学农基地与一个沼气池,这样会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同时,给了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还会让学校初步形成了“养猪场——沼气池——学农基地”三结合综合利用模式,推动了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

2、3健全完善有效的勤工俭学体制

勤工俭学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配以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人员,全责负责管理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培训、考核等工作,促使勤工俭学工作走向有序有效,并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方面狠下功夫,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服务[2],使勤工俭学工作的管理有法可依。除了上述改革对策外,本校还将后勤工作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不止把学生当做消费对象,还把学生当做服务对象,搞好师生们的公共饮食、用水、用电、食堂、商店等服务工作,倡导节能减排,推行校方责任险,加固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等后勤服务工作。最终实现育人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盈利,促使勤工俭学工作的良性运行。

3、结语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

1 农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受以前培养目标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已,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因而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搞的实践教学脏、苦、累,且档次较低,总是和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低级”东西打交道。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时只是看看而已,不愿意动手。

1.2 专业建设经费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学术造诣深、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培养的需要。因此,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3 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布置,忽视过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关实践的教学文件一堆,课程论文该如何做、生产实习该如何做、毕业论文等该如何做都有规定,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搞成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缺乏对各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考核中,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考核。给人的感觉是措施很硬,但操作过程监控很差,很少有学生会因实践环节完成不好而不能毕业的情况,以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

1.4 生源不足,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生源质量较差,是长期以来困扰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滞后性,农业和农村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工作条件艰苦,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从而使农科成为冷门学科,生源数量不足。农学专业每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的比例,不到招生人数的一半,能够在重点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少,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如何扩大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2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2.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他的专业思想不牢固,他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也不会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内有大的成就。因此,搞好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学生致力投身于农业这一行,这是农学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农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提,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证资料。过去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是大会上讲,课堂上提,没有实质性的实证材料。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在哪里?出息在何处?结果专业思想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是收效甚微。总结过去专业思想教育。

2.2 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大生产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掌握多种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沿着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轨道发展。

2.3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一个专业如果教学质量出了问题,它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如此。因此,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教教教学质量。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科类专业 实践教学 创新型实践型人才 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高校实行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目前全国高校平均毛入学率达21%左右,每5个同龄人中就有一个大学生。2004年到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80万增长到611万。近年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本科毕业生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但是往往表现出不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探索一条新型的实践教学之路,对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1.实践教学的意义及作用。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还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招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学生与用人单位间双向选择的实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学生在就业中能否被接受的关键。

1.1 实践教学有助于坚定大学生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的思想。一方面,由于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农民科学种养的水平上不去,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科类专业的毕业生还存在着“学农不爱农”和“以跳出农门为荣”的思想,不愿意被分配到可大展身手的农业生产第一线,从而造成农村缺乏农业科技人才,农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在生产实践中,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对农村社会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当他们目睹到我国农村目前生产水平低,广大农民缺乏科学技术知识而急切渴望得到农业科技的时候,就会深深地感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而进一步坚定学农、爱农的信念。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接触三农、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不仅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 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与挫折承受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和坚忍不拔的良好素质,为他们的成才奠定重要基础。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对挫折的承受力,培养不断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信心。因此,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从整体、从全局多方面去认识自然和社会,客观思考和冷静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从客观实际出发,自觉把握个人需求的尺度,而不要超越实际可能去追求个人需求的满足。久而久之,有助于学生在科学精神的感召下,以科学的态度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1.3 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实践教学重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运用多种感官来接收信息,不仅引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全面观察和积极思维。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中,学生接触社会,写实结、调查报告,提高了收集信息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生产实习中,学生通过承担生产工作,可以熟悉具体的业务,加强与所在单位领导和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实习学生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可以培养科研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缩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2.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视实践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传授,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太适应。通过大量调研和数据资料,目前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实践环节有待加强。在教学潜意识中还是以培养“知识储备型”人才为重点,忽略“知识能力型”人才的培养。过于强调知识的存储,注重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从而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埋没了创新精神、创新勇气,导致学生单节知识掌握较好,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2.2 实验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将实验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附设课程,缺乏对实验课程本身的教学研究和认识,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在实验课程内容结构上,观察型、操作型实验还是占多数,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偏少;简单的、验证性的实验和技能性的实验较多,而综合性的实验和自主设计的实验较少;传统的、陈旧的实验较多,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实验较少。在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上,实验室通常随理论课程归各系(教研室)管理,导致教学实验设备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实验室使用效率低。

2.3 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对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重视程度不够。现阶段我校农科类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还是教师占主导,由教师拟定方案后再由同学动手操作。在对我院807名学生进行的关于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的问卷调查中,有11.5%的同学参加过,47.4%的同学做过一些辅助工作,另有41.1%的同学没有参加过老师的科研工作。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或多或少的参加过老师的科研工作,通过这种实际的科研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得到这样的科研训练机会。

3.加强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现在,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等学校农业类专业建立健全科学的实践教学体制,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对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加强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学校声誉,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立和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任务就是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实验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实验学时,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形成内容科学、考核先进的新体系。

实践教学新体系要体现贯彻三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要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功能;二是有序性原则,把不同层次的教学环节连接成一个体系,使实践教学由低层次结构向高层次结构转变,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保证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三是效率原则,避免实践内容的重复,节省时间和经费,同时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多学科协作,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3.2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应根据各专业(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形成若干个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中心。如建立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负责全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建立专业实验中心,承担学科内各专业相同或相近课程的实验课;建立跨学科的精密实验中心,由于精密仪器设备价格高、数量少、专业性强、使用率低,实行集中专管共用,统一协调和管理,以形成相对集中的规模和技术装备实力。

加大经费投入。实验室设备水平的高低对实验教学的开展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实验室应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相应的设备、材料、药品,否则实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减少功能单一的实验室,形成综合型、功能型的实验室,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扩充实验室功能。打破实验课时间分散,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的状况,进一步整合实验课,增加实验课的系列性、系统性、综合性、通用性。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验证型实验,多开设分析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增加实验室的开放程度,鼓励学生开展课后创新活动。

3.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3.3.1 加强校内基地建设。农科类专业校内教学基地是农科类专业进行教学、科研和示范的重要基地,拥有良好的教学基地,对学生的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取得的成效。当前我校农业类专业校内教学基地的设备、面积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需进一步投入资金,加强建设,以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3.3.2 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各专业因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的培养规格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各专业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实践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横向合作单位资源,利用学生家庭及其社会关系等各种渠道建立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特点的较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这些基地除了可满足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实习,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的规格要求以外,还可以加强学生、教师与社会的联系,开阔视野,了解本专业在社会的需求,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我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湖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4 加强实验课程建设,优化知识结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使知识信息传播手段发生变化,知识更新周期更短;人事和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使社会职业流动性加快,增加了对从业者的适应性、灵活性的要求,高等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断扩展学习领域,形成灵活、充实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方向,不断开出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使学生能进行自我设计,在掌握了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验和选修不同的课程形成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5 加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在于拥有一批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因此,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奉献意识强、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一是积极引进一些高层次的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包括博士、博士后及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二是加强和提高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分期、分批按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培训和考核。

3.6 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充分利用高校高新技术优势,进一步探索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校外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的形式与途径,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产业三结合,科教与企业相结合,这样既能解决实习经费紧缺的问题,又真正能为“三农”为企业、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和责任心,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桂萍、王秀琴、郭理.实践教学在农科类专业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5~66

2 郭业才、韩迎鸽、周巧喜等.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1~84

3 王子贤、马国富、郭顺祥、王晶.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29

4 王晓梅.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化建设.2007(6):62~63

5 李德平.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4):75~77

6 吴健雄.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继续教育研究. 2009(3):156~157

7 王艳红、王艳飞.当今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科技咨询导报.2006(14)

8 魏艳春、芦书荣.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9)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86-03

农业院校研究生是研究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家农业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一批农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硬,学农、爱农的高素质研究生对于长远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生源质量下降、学习动力不足(不愿学农、不想学好农)、学农不爱农、“脱农”等现象给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走出困境,除了需要国家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进行调整外,加强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够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零散经验,为具体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解决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含义

模式是具有示范性指导意义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将零散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成为解决某一类问题并能够广泛应用的方法论理论体系。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是根据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特点,围绕着农业院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结合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队伍建设、环境等方面构建的综合性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

二、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业院校招收研究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探索适合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研究生育人模式不断创新,结合农业院校研究生的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生自身成长需要、且当代研究生愿意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改进。

经调查发现,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模式的切入点不同,一般从党团组织建设、导师育人、学生组织建设、社会实践、网络沟通、心理健康等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模式结构。

(一)以党团建设工作为龙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党团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先进的党团组织能够带动组织成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党团建设是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侧重点,其中吉林农业大学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从思想、组织、作风三个层面开展党建带团建的工作。通过对党的理论的广泛、深入学习,夯实研究生党团建设的思想根基,培养责任意识;以“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为方针,强化组织建设;利用榜样模范的带动作用,建构完善的制度保障,逐步形成党团组织朝气蓬勃、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的优秀作风。东北农业大学以党建工作为核心,围绕党建工作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1234”模式,将学术建设、“三农”实践、“三助”管理、导师育人等工作与党团建工作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载体,三个强化,四个具有”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以导师育人队伍建设为育人重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导师队伍是高校研究生育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重要角色。导师的育人方式可直接可间接,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利的要素,同时,师德的优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农业院校在导师育人队伍的建设方面主要借助的是制度保障,例如,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制定的《研究生导师管理暂行规定》,南京农业大学制定的《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手册》等制度,将育人作为遴选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以导师育人平台引导研究生社会实践,鼓励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自育,通过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途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导师言行、师德的榜样感染作用,加强研究生奉献农业、服务基层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组织自育为有效育人途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学生组织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育的有效途径。农业院校研究生自育组织包含班委会,党团支部,研究生会(博士生会),目前很多院校成立了“助研、助教、助管”助理团队,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施行的“导师支付津贴”制度,从助研角度每年聘任研究生4 800余人,支付助研津贴达3 000余万元;遵循“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从助教角度强化研究生助理团队的管理;沈阳农业大学的“党建助理办公室”从助管角度聘任研究生助理。还有多角度多主题协会,各类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例如,科学技术学会、心理健康协会、三农协会,还有各类文体、艺术、兴趣社团等。

(四)以社会实践为主渠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农业院校以其人才和科技优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色的实践平台既是研究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途径,也是培养研究生“农趣”、“农志”的重要途径,是农业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点。在革命老区开展的科技服务、技术培训和专题调研等活动成为了农业院校研究生们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中国农业大学以科技服务为切入点开展“红色1+1”社会实践活动与县市乡镇共建,将科技服务实践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形成创新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了学校、农村、研究生共赢的崭新局面。安徽农业大学的“大别山道路”也是从社会实践平台切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模式。安徽农业大学以“大别山”为标志,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研究生通过走村进户,进行政策宣讲、科普赶集、田间指导、社会调查、参观教育等活动。在广泛的活动中,研究生对实践的目的进行深入领悟,切身感受扎实基层、服务三农的意义所在,并且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发现农业科学的兴趣,融合认知与情感,达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五)以网络沟通为发展趋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沟通是媒体沟通的一种,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沟通双方的互动,搭建教育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网络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而且研究生对网络的使用率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可行性。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开辟了网络阵地的新途径。例如,沈阳农业大学在整合研究生网络使用工具、分析网络使用频率、调查网络用途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网络党支部与毕业生流动网络党支部,突破了支部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完善实体党支部的作用与功能。东北农业大学建立“研究生会”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宣传媒介,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北京林业大学也从就业信息的整合方面建立了研究生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交流提供直观、方便、快捷的平台;建立校友联盟,搜集历届毕业生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信息,等等。

(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农业院校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均开展过相关的调查,并以心理健康的角度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例如,河南农业大学提出了“一结合、二协作、三辅导、四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在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了一批能够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将心理健康自测、日常心理健康常识等内容引入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围绕心理素质提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组建相关社团、成立学生组织等工作。东北林业大学等农业院校相继设置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分析、评估、汇总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在研究生中增设心理信息员岗位,贴近学生思想及时发现问题。

三、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用的调查与分析

整体上看,研究生对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作用评价较高,表1的数据显示,18.2%的研究生认为作用很大,46.5%认为作用比较大,两项之和为64.7%,占总数一半以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农业院校研究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所提升。另外26.3%认为作用一般,5%认为作用不大,4%不清楚。

(一)育人队伍成员组成广泛,育人作用较大

图1中数据显示,导师、辅导员、任课教师、行政部门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同学朋友等都可作为教育者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中,认为导师队伍对育人作用有影响的占到90.9%,使导师成为育人队伍中对研究生影响最大的人;有89.9%的人认为同学朋友是对其研究生期间有影响的人,其中32.3%认为同学朋友的关系是对他们成长帮助最大的人,这使得同学朋友队伍成为了继导师队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有作用的育人队伍;只有28.3%的研究对象认为辅导员对于研究生的成长有影响,可见,辅导员作为育人队伍对研究生的影响程度一般;认为任课教师、行政部门教师以及后勤服务人员对研究生成长有影响的分别为19.2%,25.3%,3.0%,对研究生的影响不大。

综合来看,以导师作为育人队伍的主导,是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队伍建设的关键,通过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以及自身榜样作用的示范,全方位对研究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研究生自育组织形式多样,自育效果明显

在调查数据中有32.3%的研究生加入过学生组织,约占全体研究生的三分之一,研究生对学生组织的育人影响作用普遍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占18.2%,认为作用比较大的占46.4%,二者之和64.6%,可见一半以上的研究生认为学生组织对研究生的成长有影响。在对农业院校的调查中得知,基层组织规模较固定,班级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共有成员10人~13人左右,根据班型的不同,大约占班级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不等。这一部分是最基层的学生组织,他们所发挥的作用远超过了学生组织自育的效果,对整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研究生会、助理团队是校级或院级的学生组织,调查中有17%的研究生加入到研究生会,23.3%加入到助教岗位,21.8%加入到助研岗位,5.6%加入到助管岗位。在访谈中了解到,加入这些学生组织对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可见,学生组织的自育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有较为明显的自育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面广,符合研究生的发展需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成要素中,教育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要根据学校、教育者、教育对象的特点明确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图2是研究生对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的满意程度。可以看出,排除“不清楚”和“其他方面”的未知因素,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内容比较满意的程度较大,均大于50%。其中分别有19.4%和55.1%的研究生对政治素养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有16.3%和57.1%的研究生对道德教育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可见农业院校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满意度较高。同时科研培养内容和理想信念内容的满意度较低,而评价最高的方面是人际交往能力,满意度达到77.6%,其他的心理素质(75.5%),工作能力(76.5%)等方面的满意度也很高。可见,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产生了较大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多样

图3是研究生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数据显示,研究生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依次为有组织参观、文娱(37.4%),媒体沟通(25.3%),不定期讲座(17.2%),有周期的会议(10.1%),固定的课堂(8.1%),其他途径(2.0%)。首先,网络沟通平台使用率高。调查中,100%的调查对象拥有网络沟通工具,可见,网络的使用占据了研究生生活很大部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娱乐等多方面的交流沟通都可以利用网络实现,网络成为了影响研究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其次,社会实践、文体娱乐、参观途径最受欢迎。图3-3数据显示,37.4%的研究生认为社会实践、文体娱乐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途径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最后,课堂、讲座、会议等传统途径仍被部分研究生接受并发挥作用。图3数据显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8.1%的研究生乐于接受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7.2%乐于接受讲座途径,10.1%乐于接受周期性会议途径。可见,研究生通过这三种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仍感兴趣。

(五)教育环境涵盖内容广泛,影响深远

图4数据显示,校园内的标志建筑物均对研究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依次是世纪会堂(34.5%),克威园(25.7%),沈农大讲堂(23%),复旦园(22.1%),校门(18.6%),篮球场(10.6%),足球场(10.6%),其他(10.6%),体育馆(6.2%),可见建筑设施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无形感染与熏陶。另外,“文化是一双无形的手”,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着很多内容,在一个学校范围内,长期育人过程中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等形成的校园精神,对学生个性、品质的浸染,发挥着课堂等显性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婷.构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225-226.

[2]李红娟.新形势下农林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1,(5):226-227.

[3]陶新珍,龚小平.农业院校“农志”教育及其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7):24-27.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和谐教育 环境 行走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省教育厅2008年颁布的《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试行)》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分别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学期开设。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更有效的实施,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意识而设置的。其目标有:

1.培养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

包括:关心、参与和进取。关心,主要是使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能自觉地给予注意;参与,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的参加者;进取,是关心和参与的延伸。

2.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

包括: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领导和被领导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指经亲身体验、亲自尝试而来的经验总结,是淡化了学科界限的综合知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是其主要组织形式。各研究小组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并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本校教师或校外人士为指导教师。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军、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2)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升旗仪式、成人仪式、读书节、辩论赛、主题教育活动等等。(3)学校社团活动。(4)外出参观、考察、调查、访问或学生干部培训、生存训练、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5)家庭活动,如孝敬父母、外出旅游等。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参加城市、街道、社区、学校内部等志愿性的义工服务。内容包括:(1)社区科技文化活动,如敬老爱幼服务、社区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社区文体活动。(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捐钱物给灾区或难民及身边的不幸者,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取得的成果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经过研究和摸索,我逐渐形成了开题课、方法指导课、结题课、展示课等几种成功的课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教师在进步,学生也提高了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为学生在大学以后的发展潜力做好了衔接。整个课程的开设实施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校领导尽一切可能满足了新课程上马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为激励学生用心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校的天柱文学社,将学生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结集出版,目前已出版了3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用心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课题研究、项目活动设计的质量越来越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回顾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我对其进行探索和思考,只能说是一个开始,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这门课程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与新世纪教育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相一致的不争事实,使我看到了我们学校和谐教育环境下教育改革的希望,为我们的学生感到高兴。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2008。

2.刘启迪 论综合课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课程·教材·教法,1999,(6)。

3.杜佩屏 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1998,(6)。

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农业大学 农村 商务信息 服务体系 构建思路

实施“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是当前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将农村主导产业、科技专家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体现了学校在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中的作用,促进了商务信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进一步发挥了农业高校技术源的优势和人才的优势,使工程的实施做到高起点、出实效,多方共赢的良好结果。同时对于帮助农民获取和商务信息,帮助农村逐步发展流通,帮助农民利用信息手段致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大学参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人才和科技优势突出,为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的社会角色和职能正在迅速的从社会的边缘迈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传统的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基本任务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社会职能日渐突出。同时,农业大学是知识、人才、信息的创新源和辐射源,是农业科技研究的排头兵,也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产生源,有着技术和人才的优势,为“三农”服务又是农业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都为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

2.推广与示范工作加强,为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搭建了平台

(1)建立了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按照强化杨凌科技示范园带动功能,巩固提高省内示范基地建设水平,拓展省外示范基地建设范围的基本思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5个,形成了以杨凌为中心,立足陕西,面向西北的三级农村科技示范推广网络。

(2)总结了不同特色信息咨询培训形式。学校与国内8所农业大学建立了高校网络联盟,与陕西电信联合开通农林科技“168”热线和“农家乐”服务,同时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网络培训等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村劳动者整体科技素质。

(3)形成了校地科技合作良性互动机制。近年来,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合作60多项,创建了咸(阳)?杨(凌)农业科技产业经济一体化模式。科技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使许多地方政府积极主动要求与学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形成了政府、企业提供项目、资金、场地,学校提供专家、技术、成果的良性互动机制。

3.形式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参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意识,是该校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学校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形成了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以科技支农、科技下乡为主体,以文化教育下乡为辅助,以“绿色营精神”为支柱,以“博士+硕士+本科”模式组队的社会实践新格局。每年组织学生2万余人次开展以送农业科技下乡、文艺下乡、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义务助教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杨凌4个乡镇、35个行政村、12个中学和34家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三年来,利用假期集中组织了60余支社会实践服务队,约3000名大学生在陕西、山东、北京、新疆等地的40多个县300多个村庄开展服务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50余期,培训农业及企业技术人员15600余人次,解决农村及企业中的实际问题180余个,向地方政府提交了申报书和可行性报告36份。

二、农业大学参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分析

1.总体思路。按照政府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和教学资源,在已经取得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成果基础上,建立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的新通道,实现农村商务信息快速传播,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和物资流通,发挥科技在农业商务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全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做出示范。

2.实现与地方主导产业、科技专家以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方面的结合。(1)结合地方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与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信息的需求尤为重要,因此,结合主导产业的商务信息服务应该作为重要的服务内容,由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辐射效应最为突出。(2)结合专家的科技服务活动 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不能只是片面的信息服务,应当与专家的科技服务活动、科技入户相结合,这样才能满足农村对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的双重需求。以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和信息采集应用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这样才能使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有机结合,相得益彰。(3)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在网络商务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方面有着显著的技术优势和为农村服务的热情。通过大学生的实践和驻村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计算机知识和使用能力,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的计算机使用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机制(如下图)

4.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机制。为了保证高校对口支援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的顺利建设和运行,可以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工作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制定项目运作、管理制度。工作小组负责总体实施方案的制定、调整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办公室负责项目的落实、经验交流、总结和检查、督促等日常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学校科教人员到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工作的积极性,应当将专家到站服务的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的内容,并在职称晋升、教育培训、津贴发放等方面予以考虑。对学生参与到服务站工作,记入创新与技能8学分的考核内容。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向驻点工作人员发放下乡补贴。

三、农业大学参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

1.主要建设任务。在确定任务时,要考虑到地方主导产业、科技专家以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方面的结合,通过建立高校对口支援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组织专家和大学生进村入户,帮助农民和农村经合组织收集、整理、商务信息、咨询商务信息,开展培训、提高其利用商务信息的技能。

2.建设内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合已经取得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基础,在大学周边的150个~180个村子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组织专家和学生到服务站开展咨询和培训活动。他们在选址时结合了地方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规划,在不同的主导产业区,选择交通便捷,商务流通量大,商务信息服务的网络基础较好的村子建立服务站,同时考虑学校已有的试验示范基地或者大学生实践基地周边,便于信息服务与科技服务开展。

3.建设规模。学校首先结合杨凌确立的设施农业、奶畜、杂果、农牧良种等主导产业建立了30~40信息服务站,为每个信息服务站配备电脑等设备,定时组织专家和学生到站开展工作。同时依据所在省农业生态条件、产业特色、资源状况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划分,结合该省确定的主导产业,根据农民的致富需求,在学校现有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在不同生态区域和优势产业中心地带,如苹果、猕猴桃、茶叶、葡萄、设施园艺、花椒、奶畜等产业集中或集散区,建立信息服务站120个~140个。另外,依据相对集中与信息共享的原则,将各个信息服务站通过网络连为一体,形成共享数据平台,开放实用,提高了信息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路 剑 李小北:关于农户信息化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5,(5)

[2]黄和文 和谐发展视域中的“三农”问题审视.高等农业教育,2006,(1)

上一篇:五水共治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暑假社会实践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