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2-28 14:22:38

学生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障碍对策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并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本文试就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及对策作一粗浅探究。

一、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障碍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时至今日,片面追求升学率仍屡禁不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进展何其艰难,何其缓慢!原因何在?所面临的障碍何在?

1.“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向教育提出了新人才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而绝大多数学校仍以培养单一型人才——升学作为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试教育”依旧严重地束缚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手脚,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格格不入,不少领导、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容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一时又找不到新的出路,导致不少中小学以偏代全,以课外活动和所谓的“办学特色”代素质教育。不少人一提起素质教育,不知所云,竭力反对,认为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2.现行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和用

人制度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现行的考试和招生制度,忽视素质而只注重分数。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是否合格的一种手段。而当前的考试招生制度过分强化了它的选拔和淘汰功能,因此在招生考试制度的这个指挥棒下,广大中小学领导、教师虽深谙“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但出于对现实的无奈,不得不以补课为名,授新课,赶进度,以挤出一定的复习时间去应试。学生及其家长为了争取升学机会,提高择业、就业的能力,不能没有各种各样的考试策略。有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却常常遭到家长的非议和责难,另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奖励大都看升学。这些来自家庭、社会的强大攻势和压力,迫使学校不得不集中力量抓升学。

现行的用人制度有严格的框框:户口、干籍、文凭。你再有真才实学,若没有达到三方面的要求,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因此,学生们不得不围着考试这指挥棒转,至于素质修养,却无从谈起。现行的考试、招生、用人制度,一方面造就一大批高分低能族;另一方面,一些升学无望的“差生”,仍要痛苦地挣扎在分数的漩涡中,不断失败的体验,造成了他们压抑心理和情绪障碍。

3.教师队伍的现状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制约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素质是重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实施素质教育产生直接影响。教师队伍从目前量上看,普遍存在“缺员超编”现象;从质上看,部分教师缺乏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必备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使很多的优秀中学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使师范院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又由于教师的社会待遇较低,使在职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另外,现在在职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现在的整体素质水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这就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

4.不完善的教育评价制度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不科学。评价教学效果,依然是知识质量检查;评定职称,依然是看中高考成绩;评先评模,当然离不开升学率;而奖惩标准,理所当然是升学人数。各级领导和社会,都不得不把升学率和考分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指标,学校和教师为了“政绩”、“职称”、“奖金”,大搞题海战术,强化应试训练。这样,素质教育的实施谈何容易。

5.教育投入不足阻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需要经济投入。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素质师资的培养、素质教育过程的启动和运行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素质教育是在批判“应试教育”的基础上,顺应市场经济体制而产生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需要排除阻力,克服困难,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及对策推进。

1.彻底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观念。中小学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除“片面追求升学率”,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各级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得要自上而下进行教育思想转变,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自觉地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来。

2.改革考试制度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取消或放弃考试,学生素质不高并非由考试造成,进行必要的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矛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把考试目标的由选择淘汰转为及时诊断与纠正。改革考试,要以考查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素质为导向,要有适当的内容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要将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卷面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考试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而不是素质教育为考试服务。

3.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素质教育成败如何,关键在教师。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通力协作。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改革师范教育。调整师范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培养高素质的新教师。

(2)开展中小学继续教育,提高在职教师的整体素质。

(3)抓好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授课质量。

(4)加快多种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5)大力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

4.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及成效进行价值性评判的过程。教育评价标准反映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愿望,是评价的依据,因而它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和标准作用。笔者认为,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办学方向、目标评价、领导及管理评价、德育工作评价、教学工作评价、音体美劳教育及办学效益等方面。

5.依法落实教育投入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今天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栩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还要培养大多数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知识工人。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摇篮,更是为广

大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步伐,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许多变化。首先是知识产业迅速崛起,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次是产业轻型化和“软化”趋势更为明显;第三,微电子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向各产业渗透,催生了新的“边缘产业”;第四,国民经济由能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大量的劳动力将由产领域转向服务领域。在发达国家,服务领域的劳动成本已占总成本的80%,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高技能的知识工人占大多数,他们是未来社会的重心。

要获得和掌握各类知识,除了教育和学习剔无他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奠基工程。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予以往的社会。如果说工韭经济时代初期。人们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就可以应付一生的职业器要,鄂么在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可能刭毕韭时不少知识已经变得陈旧。因此,学生在学校里就不就该满足子学习现存的知识,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社会最深刻、最广泛的革命性变化,它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世界上发达国家已充分意识弼这一机遇穰挑战,在重视科技: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5届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的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中宣称:“这届政府在四年任期内把发展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具体目标是:8岁以上的儿童必须会读会写,12岁以上的青少年必须学会用互联网,18岁以上的青年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成年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并且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出了10条计划。可见美国十分重视教育,重视提高国民素质,然而我们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科技、经济还比较落后,如果教育上不去,巨大的人力资源就没有优势可言。如果基础教育不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不加大力度推行素质教育,不尽快地、努力地提高国民素质,那么在新一轮经济大变革中我们就会远远落后于人,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并最终造成我国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同志曾在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有效对策。屡力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因此,培养各级各类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充分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优势,是我国基硪教育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我们要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增强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和质量观,积极、主动、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人才。我们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国民素质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的国家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扬帆前进!

二、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优化课堂教学

用现代教育论观点来看,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个人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即不仅要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而且要使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而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菲智力因素的核心。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各门学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不仅应在教学中创设引人人胜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要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并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疑问、刨设悬念、故事引入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维;兴趣;激发;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学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怎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每位物理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技术革命和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迫切要求中国教育模式变革转型。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传授知识型”的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把学生的脑袋当成储存知识的仓库。

杨振宁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提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打下扎实的根基。但是,相对来说在进行科学创造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读书型’居多,有能力、有知识且能独立思考的‘开拓型’人才少。这样很不利于鼓励学生向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最活跃的领域发展。”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猛增,知识老化速度正在加快,更新周期急剧缩短,使这种“仓库理论”面临严峻的挑战。即使是世界上最聪明、记忆力超常的学生,大脑也无法包容内容如此之多、增加如此之快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中国教育变革转型是当务之急,即必须由“传授知识型”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型”的素质教育转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更新两个观念

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物理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教好、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物理“双基”教学。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做准备,还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物理基本知识和初步的物理科学素养。

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物理知识为基础,对物理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础。

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改变教学模式,启动学生思维

“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教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能力,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实验,实验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这是一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及创新精神和实践综合能力,能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论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来探究新知识,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全过程,教会学生学习。

例如:我们让学生设计一个“探究橡皮筋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的探究性实验,要求用一根较长的橡皮筋,20g的钩码一只,细绳一段,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橡皮筋伸长和所受拉力的关系,在实验中要求学生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获得比20g更大的拉力?

(2)你打算如何测量橡皮筋的伸长和拉力的大小?

(3)请你猜想一下橡皮筋的伸长和拉力的图线是什么样子?

(4)你准备怎样处理数据和作图?

(5)作出的图线有什么特点?怎样解析?

(6)在逐渐加大拉力做出一条图线后,再逐渐减少拉力回到原来初始拉力大小,再作图线,这两条图线是否重叠?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己购置橡皮筋,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操作测量,设计实验报告,推证有关结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的实验适当改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积极的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来进行探究。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探究,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机会和锻炼机会,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创新的时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是当代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观念、能力、学识等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效。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实践逐步完成的,而不是老师手把手的教所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在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刻不容缓的,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教与学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我们要努力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坚定改革步伐,以提高全民素质,振兴中华为己任,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开创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周巨林.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M].天中学刊,1998(1).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 知识 能力 素质教育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

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学生观;素质教育;重要性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他支配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及教学行为,教师的学生观也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并研究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荐和社会的发展,教育进入了素质教育时代,也进入了全新的教育时期。这时教师的学生观不但要更新,还必须要科学。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身心特点、发展潜能、个性发展等问题的看法和评价,不但决定了教师是否能担当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还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学生对未来社会进步和祖国建设的作用大小。所以,建议科学的学生观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下面就这一作用进行具体阐述:

1教师的学生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树立正确、科学的学生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必要前提。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科学的学生观,对学生的特点、个性等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比如: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之后,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动漫、多媒体等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会深深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终身学习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再如: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工地的基础上,采取分层教学法,将班级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不但有助于后进学生学习的逐步提升,而且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过程,体会学习方面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2教师的学生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持续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内在和外在发展的统一,也是量变和质变的结合。所以,我们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由此可见:德才相比,德重于才,居于首位。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学习达成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目标。其中的心理健康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心理健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德”的养成。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彰显的尤其重要。教师正确的学生观能给学生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从而产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能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建立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有利于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3教师的学生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教师正确的学生观会给学生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能让学生体会到学生的存在感和价值观,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上进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备受关注、关爱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从而有利于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从而逐渐成长为各方面素质都健康的“四有”新人。另外,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优势和个性。正确的学生观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发展平台,能促进教师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促进学生的优势发展,也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教师的学生观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都懂得“授之以渔”要远远胜过“授之以鱼”。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养成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扎实地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在基础知识上加以创新,最终形成全面、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具备了全面持续创新能力之后,不但会影响学生的目前生活,还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甚至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另外,学生除了在家庭生活时间之外,在校时间则为最长,尤其是高校生基本都是生活在学校,所以,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学术能力将对学生产生耳染目儒的影响,不但影响学生的学生生活,也必将延续至学生的工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总之,正确、科学的学生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习惯,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更好的发展那学生的个性,切实的践行素质教育,真正地将学生培养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也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2]曹向容.中小学教师的学生观形成因素与生成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郭启华.后现代注意视野中的学生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吕治国,李辉.英国高校学生观及对学生事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12(Z3)

[5]彭泽平,姚琳.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10)

[6]何东蓉.教师的“学生观”与学生的“教师观”[J].教育艺术.2006(11)

[7]卢炳惠,张学华.论新的学生观[J].教育探索.2004(06)

[8]舒守玉.新课程吵到的学生观[J].湖南教育.2003(24)

[9]段志君.为了每一个孩子—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J].教学与管理.2003(08)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6篇

在教育步人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素质逐渐成为学习者的一种高级认知技能,它与知识结构、孥业能力、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伦理道德、思维水平和个性特点等共同构成学习者内在的知识素养和人义底蕴。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水平和层次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择业与生存,而且决定着他们在信息}十会巾的发展。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和和谐社会的重任,冈此,在新形势下,寻求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信息素质的含义及其层次

I.1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素质是随着信息{l十会的发展而对国民提f{l的一种跨人文科学范畴的综合性个人素养要求的描述。自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这一概念以来,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的研究。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nt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把信息素质定义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井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从狭义上讲,信息素质是指各种有效利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技能;从广义上讲。信息素质是指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1.2信息素质的层次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把信息素质分成基础性信息素质、应.H_j性信息素质、职业性信息素质3个层次。基础性信息素质是指在信息{十会巾生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意识,它保证了人们需要的最基本的信息、是信息素质的最低层次;应用性信息素质是指对信息有较深的认识,能鉴别和利用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1一作服务,是信息素质的中间层次:职业性信息素质是指对信息具有分析、加T、设汁、开发、创新和评价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最高层次,

2当前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状况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汁算机文化基础》和《义献检索》公共课程,师范业还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较大程度提高。但是。其信息素质所处的层次不高,整体信息素质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存:

2.1信息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生的擘业学习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学生利川信息资源的意识淡薄。大部分学生只满足于从课堂和敦科书巾获得简单化信息,而不愿意利用现有条件和设备深入探究丰富的信息资源。

2.2学习主动性差

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既不愿意自己去钻研,义不愿向老师请教,学习主动性差。利信息的能力不足。据笔者调查示,在学生巾,能自觉利用搜索丁具(SearchTools)和搜索策略(Sem''''chStrategies)来解决学习巾问题的分别只有26%和8%左右。

2.3实践能力欠缺

分析当前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发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信息素质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实践性课程偏少。致使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学生虽然学过一些信息技术课程,拥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巾仍感到茫然,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巾的实际问题以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作用。

2.4信息道德失范

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对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权的侵犯以及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行为视而不见。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安全规章,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诱发犯罪以及陷入网恋误区等情况屡屡现。

3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1)建设数字化校园,创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校同的时空维度,从而提升校园的效率,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学习资源数字化。学生学习的资料主要是基于网络教学与管理支撑平台的文字、图形声音、动等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包括电子教科书、参考书、题库、案例库.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等学习资源.

这些学习资源使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逼真。二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学校实现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三是学习环境虚拟化.学校为学生提供以网络为载体的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社区.虚拟图书馆等类似真实的学习和实践空间。四是教学活动交互化。学校交互式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使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教学得以实现,教学南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促进了校囝环境的衍变,其信息技术的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文字图形、网像、动I画等多媒体信息形象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建设数字化校园是人才培养和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渠道,是提高信息素质的先进理念。

(2)加强信息化教育,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信息化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运川信息技术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化教育是全面深入地运川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r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加强信息化教育,开展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包括:一是要培训学生利J=H信息技术具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较深层次地利川多媒体汁算机和特网来拓展自己的能力,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川网络软件下载隐性lfash动惭和隐性视频文件。二是要培训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例如,熟练运用Google和多元搜索引擎来搜索自己所需的信息。i是要培训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能力,加强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文献检索技术,充分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巾围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资源等

(3)开发网络化资源,促进网络化课程学习。网络化资源是指将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网络载体巾,并由汁算机终端设备通过网络获取的各类资源:信息化时代,高等院校必须大力开发网络化资源,促进网络化课程学习。网络化课程学习要求达到:学生的所有课程网络化;学生的全程学习网络化。网络化课程学习的彤式主要包括:一是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

学习者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的学习来解决学习巾的实际问题.达到知识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拓展。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引起了学习者的高度重视。二是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巾选择研究专题,通过网络来进行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知识和解决问题。三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学习者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利用网络交互学习平以及电子白板、可视化会议系统或电子讨论室等协作会话丁具,围绕学习内容进行学习、讨论的活动。网络化课程学习以其信息形式的非线性和多媒体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参与性以及信息交流的广泛性和自主性等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学习效率。

(4)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提高学生信息识别能力。网络环境不同于现交情境,网络环境信息的高度图像化使很多大学生习惯于放弃思考、追溯本质的思维方式,消解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造成自身的行为“失范”。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提高学生信息识别能力,首先是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增强对复杂事物的分辨能力,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其次是人格教育,让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下发挥个性、彰显我的同时,能够以现实的道德标准衡量网络情境中的行为。明辨是非,遵循社会公共道德伦理准则。再次是自律教育,启发和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观念,加强道德学习和道德实践,促使道德养成,完成道德品质的自主建构。只有使学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去识别网络环境下自己的行为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并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履行道德伦理义务,把道德伦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7篇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

美术点拔教学法是根据美术观赏性绘画和实用性美术的特点,针对中小学学习美术技法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所谓“点拔”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通过看、说、练的实践与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拔”,就是拔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拔”,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实施点拔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三种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抓住教材的三项内容(重点、难点、疑点),从三个方面(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内容),通过三条途径(通过画龙点睛以掌握知识要领,通过举一反三以实现能力迁移,通过启发讨论以求得教学相长),达到三个目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从而归结到学生美术素质的全面提高。

至于实施点拔教学的过程我将它概括为:1、吃透两头,摸清障碍;2、认清方向,选准突破口;3、相机诱导,适时点拔;4、讨论交流,理解消化;5、双向反馈,总结提高;6、迁移训练,举一反三。这是实施点拔教学的全过程。

就课堂训练教学的点拔实施过程来看,又大体上有如下的环节和步骤:

1、导入性导拔;2、研究性点拔;3、鉴赏性点拔;4、反馈性点拔;5、迁移性点拔等。关于实施点拔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教师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必定于一尊。

这是从总体上概说美术点拔教学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下边我再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具体地分析探索一下美术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我想着重阐明以下几点:

一、美术点拔教学是建立在美术工具论的基础上的。

由于美术学习的实践操作性很强,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我主张美术教学宜用点拔法。美术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美术知识,它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造型、结构和色彩、透视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绘画创作的应用能力,而且后者更重要。因此,我主张美术课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掌握知识来说,中小学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学过多年的美术,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学习中并不需要从每一个绘画的局部的细节教起,而只是存在部分障碍和困难,教师教学生主要是引导学生越过这些障碍,解决这些疑难,因此,完全无需逐线逐线地进行指导,只要重点在画面构图与形式上进行点拔,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能力培养来讲,学生要通过美术学习,掌握运用线条明暗和色彩运用这些知识的本领,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美术能力,这也不是光靠教师讲就能做到的,而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经过自学自练,在运用美术工具进行实践活动中完成。作为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工具,教师是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的,而必须学生亲自操作,实践练习,否则是无法掌握这个工具,也运用不好的。正是从工具这个特点出发,我觉得美术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针对问题,进行点拔,引导学生去进行实践练习,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正确掌握和运用美术这个工具,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美术能力。

二、美术点拔教学是建立在实践观和训练论的基础之上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运动的发展过程,既具有一般认识过程的普遍性,即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又有它的特殊性,即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点拔和训练,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学生学习美术,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美术自身的规律,二是学习美术的规律。由于美术是工具,工具只有在操作训练和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学习美术主要是学习运用美术工具进行观察、写生、发展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必须在观察写生的实践中,经过训练发展而后形成。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就必须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强化训练的观念。点拔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实践,训练他们操作运用美术的过程。学生总是在观察和练习中不断吸收、积累,在训练中又不为模仿、运用,几经反复,由模仿到创造,就逐渐掌握了美术这个工具,而且学生了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这是一个认识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实践发展过程。学生不画画,就能提高绘画能力吗?显然不行,这是一个起码的常识。当然,学生的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拔,需要进行训练。何谓训练?“所谓训练”,就是既训又练。训,就是点拔、引导;练,就是练习、实践。训,起指导作用;练,是实际操作,二者相辅相成,但练是主体。

三、点拔教学是建立在主体观的教学论基础上的,它积极主张充分发挥教学双主体的作用。

由于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在备课、新知识的导入,以及在启发生疑、引导解疑和答疑,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上,都居支配地位,因而教师是主要方面,居主体地们,起主导作用;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并非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它们也可以互相转化。

因此,当教师把新的美术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主动钻研,练习操作和掌握运用时,学生的认识主体地位就随之突现出来了。随着教与学的矛盾的运动和发展,随着在教师的引导点拔下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居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我觉得对主体的认识,我们要从事物发展运动的过程来看,不要用静止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机械论来作绝对化的结论,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这对教学是不利的。历史上有一些教育学家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也有另一些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似乎都不恰当。作为教学活动是认识活动,而认识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主“教”,学生主“学”,两个积极性都必须发挥,这是必然的,如果只强调一个,就不合适。我认识强调双主体比只强调一个主体更科学,更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两个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展开,从而也更有利于搞好教学,更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就教师的“教”来说,重在“点拔”,点拔就需教师这个主体充分发挥作用,就学生的“学”来说,它需要在教师的点拔引导下主动学习,自己操作实践,因此,我认为教师只需要点拔,用点拔来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绝不能由教师全盘灌输,否则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无法发挥。

四、点拔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民主教学。

传统的美术教学法,主要是先生讲,学生听,是一种单向交流,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听讲状态,根本谈不上能力训练和发展;导读法前进了一大步,它主要是先生导,学生学,这是一种双向交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点拔法则不限于先生导,学生学,还可以在师生之间,先生之间,相互启发和交流,师生完全处于相互点拔,共同切磋,这就构成了一种立体交叉、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解放思想,进行创造性思维,这就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点拔教学法强调“当点则点,当拔则拔”,就是要求用点拔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训练中更好更快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成为新时代的创造型人才。 这显然是最好的素质教育。这可以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三种延展:一是教学思想与学习思想的延展,二是教法与学法的延展,三是知识与能力的延展。因此,点拔法较之其他的教学法,更有利于解放思想,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五、点拔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学生的内驱力。

只有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利于启发和引导他们自觉求知,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我在前面说过,点技法是贯彻和落实启发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针对注入式和满堂灌提出来的。它主张“当点则点,当拔则拔”,教师要“相机诱导,适时点拔”,不能独霸课堂,一讲到底;也不能搞僵化程式,搞教学八股,而要因材施教;灵活点拔,这才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科学措施。

学生对美术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机械的填鸭式的教法厌倦。这种情况不改变,学生是学不好美术的,更难以提高美术素质。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这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注意状态等等。都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紧紧联系在一起。运用点拔法,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从上述各方面去拔动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和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和集中他们的注意,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学习。这样,他们的美术素质和综合审美素质当然能迅速提高。因此,进行点拔教学极有利于我们实施素质教育。

六、点拔教学非常重视在“内化”上下功夫,引导学生从“学生”走向“会学”。

实施素质教育,打好素质基础,必须重视良好素质的内化,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品德、智力、才干、体力等内在质地,要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使自己学得的东西不但巩固下来,而且经过内化,变成能力,并且能够加以运用,相伴终生。这就是说,教师点拔,不仅是要学生“学会“,而且经过点拔,还要他学会学习。这种从”学会“到”会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在点拔中受到启示,不断转化的内化过程,它把本来是外在的东西变成了本身内在的东西,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

这种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当然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的活动而存在,实际上也就是在主体活动中形成的。因此,点拔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点拔法就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也说:“一个无论怎样竭力坚持也不过分的,就是在教育中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里所讲的“引导”、“发现”,我认为就是进行点拔,通过点拔,让学生从“学生”走向“会学”。“会学”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素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点拔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于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8篇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体育和德、智、美、劳共同组成了如今学校教育。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国农村中小学对体育教学的强调却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样的现状产生着消极影响,令人担忧。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 农村 消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方针开始从之前呆板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化,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准,在做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关注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提升。

然而,在与传统“应试教育”,书本知识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做较量时,体育成为了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目前中国农村的体育教学现状,基本都是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校并未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不上体育课),稍微好一点的就是安排相应老师教授学生体育课,但是由于教师个人技能局限和学校设备的简陋,体育课变成了休息课。

那么,为什么中国农村的体育教学如此消极?怎么去改善这一状况,使体育教学在农村找到合适的发展空间?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询问病根,体育教学为何成了一纸空文?

(一)学校更重视升学考试科目,忽视体育这类不影响升学率的科目

无论是在小学还是中学,体育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学科,它并不会影响升学,中考体育只是一门体能的小测试。尤其是偏远农村,对于这样的测试,甚至只是一个形式,致使有些学校不重视。有的学生存侥幸心理,觉得体育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成绩,因而对体育锻炼无所谓。学校也由于这个原因,忽视了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因此,在某些学校管理者只重考试成绩的指挥棒下,体育教学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了。所以,在不少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早已名存实亡,体育课也只出现在课表上。

(二)体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欠缺,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师资配备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据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学校配备的体育老师,既不是体育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的,也没有从事过任何运动的专业化训练。南京某所小学,五名体育老师中有三名都是半路出家的,还有一个竟是学校的数学老师兼任的。有人曾笑话体育课是: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拍屁股走。即便是体育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专业性’上仍需补足。”

(三)我国农村体育设施配备落后,阻碍体育活动的开展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少农村中小学操场绝大多数为泥土,逢雨由于积水,将会较长时间延误课间操、体育课的正常进行。除此之外,学校的体育设备稀少,许多学生没有活动的器材,老师就算教学之后也没有场地和设备提供给学生加以练习巩固。

二、改善农村的体育教学,何处有良药?

我认为农村体育教学加强,要从学校、老师、社会三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校方面来讲。在素质教育的大旗帜下,应该认真贯彻教育部的教学方针,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增强的健康体质,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体育课件制作等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从教师方面来讲。他们是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教师素质提高了,学生素质提高才有可能,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希望。体育老师应该自信,用自己对体育的一份热忱去感染学生们,让他们明白体育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首先强化人的意识,“教”与“育”统一,其次利用体育方式、特征育人。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配合,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断克服困难和跨跃障碍,培养坚毅、勇敢,不怕苦不怕内的品格,让学生爱上体育。

(三)至于社会方面。第一是学生家长这一群体,他们十分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陷入到体育不重要的误区中去,要积极呼吁和配合学校的体育教学;第二是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中国的农村人口占了大多数,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社会应该多给与他们一些关爱,这样会更加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希望工程可以通过捐助资金投入到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而帮助农村学生,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辅助农村体育教学,真正做到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做好素质教育。

三、结语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真正成功,除了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做支撑,这才是真正的提高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从而具备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进而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因此,我们全社会都应当予以重视,让体育教学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找到一席之地,便是真正的有枝可依。

参考文献:

[1] 王振涛.农村学校体育改革思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 季庆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3(1).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9篇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传统教育不仅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

二、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

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1 推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2 推行素质教育,日常生活中严格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多方面的才干。

3 推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如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 推行素质教育,强化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的是无用论。

三、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10篇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常是潜在的,而不是急功尽利的,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特征

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是高度社会化的,而高度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就是数学。由此可见,未来人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足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工作者具备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众所周知的欧洲十七世纪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无解的结论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图论。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

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函数与方程、符号化、数形结合、集合与对应、分类与讨论、运动与变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原则

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几起几落的教训,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他说,在普通教育阶段要按照学生的分流制定多种教学大纲组织分类分层的数学教学体系。

3.坚持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一般他说,知识可以由言传口授的方法传递给另一个人,而素质则不能用传递一一一接受的方法去传授和掌握,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素质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指导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掀起的以数学建模力特征的数学教改模式正好能弥补我国数学教育重理轻实的缺陷,是素质教育值得提倡的。

在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通过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和其他学科的问题发展和提出数学模型来解,适当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也是必要的。

上一篇:英语课堂游戏范文 下一篇:职业技能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