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6 06:31:34

学生教育

学生教育范文第1篇

感恩教育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孩子的切身感受,体味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家长的溺爱有一定的关系。现在一些青少年意识不到感恩,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不无关系的。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情商与品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传统家庭模式中,父母的角色是为子女无偿付出,他们再苦再累也不求什么回报,而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幼娇生惯养,很少体谅父母的艰辛。如今的应试教育,使得考试成绩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造成少数孩子唯我独尊,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感恩意识就很难养成。其次,学校教育的片面,学校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考就是指挥棒。学校、教师、学生变成唯分数论的忠实拥护者,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用于加大加深的知识内容、题海战术与增加学生的作业量上,成绩几乎是评判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只要学习好、成绩高,即使有些生活方面的小毛病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德育方面的教育就必然被压缩甚至忽略。而大部分学校评三好学生的标准只有一条——成绩好,“三好”变成了“一好”。最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错误的价值导向的引导。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然而其影响却不容低估,其危害必然导致个体品质的自私自利、导致人情的冷漠、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所以说,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弥补感恩教育的缺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问题的探索

首先,晓之以理,以德服人。通过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动,逐步深化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学校可借用我国的传统典籍,古文新用,将《弟子规》纳入学生的必选课,熏陶学生的感恩意识;还可以通过办板报的方法,在校园的橱窗、展板、班级板报宣传栏里,有计划的制作感恩方面的教育内容。社会则可以利用媒体宣传报道感恩方面的新闻、公益影片,加大《感恩中国》这类电视节目宣传与报道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知恩图报的优良氛围。其次,动之以情,注重身教。亲子之情不应该是家长单边的给予付出,还要有孩子的反哺回馈。家庭感恩教育是亲子的双向互爱,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能够明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子女,因此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上,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孝敬父母,真诚待人,心存感恩,让自己的良好品行无意间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使他们的心更善良、情更真挚。然后,实践活动,重在行动。知恩报恩,不仅要用心,更需要践行!把感恩教育融进社会实践,学校可以依托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多种志愿活动,使学生走进敬老院、孤儿院,走到留守儿童们中间,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感恩品质。学校还可以在每年重阳节这天,布置家庭亲情作业,学生身体力行的为父母做顿饭、打扫房间、收拾碗筷等,内容不限,形式多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并用文字记录下父母的感动瞬间,以及自己的行动过程和心灵感触,让行动与心灵交互碰撞,使行为内化于心。最后,持之以恒,塑造良品。知恩报恩不是一次行为,需要坚持不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恩美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项艰巨工程,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也应反复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家长以身作则的同时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学校教育为发展,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注重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各年级的德育都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其中一个系列,长期开展。社会环境为导向,社会要传递正能量,将知恩图报作为社会主旋律进行大力宣传。

三、结语

感恩是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文明,一种责任。小到一个个体家庭,大到一个民族国家,若是不懂感恩,处处人情冷漠,那么也就没有希望。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更要注重感恩情感的养成,要把五育并举的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尤其不可忽视德育方面的教育。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才会多一分温暖阳光,少一点冷漠阴暗。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

学生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育事业;合作方式

任何一种好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合学生,顺应学生,服务学生。教师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不容易,也很辛苦,但是我们教师要有以苦为乐,乐在其中的心境,因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了苦孩子,甘为骆驼”的胸怀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大爱,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要想做到教育教学适合学生,顺应学生,服务学生,我们教师必须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还有教师具有以前那种传统观念,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地淹没,只能导致师生间的隔膜、对立甚至怨恨。只有师生平等、和谐地交往,才能让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教师千万不能认为学生是小孩。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小孩不小歌》里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便比小孩还小。”“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充分体现陶行知先生的那种师生平等、和谐共处的博大情怀: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教师只有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氛围,才能创造有利于学生求知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高效教学。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过程中的领导者、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在当今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配角,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我们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充满求知欲的强烈心境。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相互启迪,产生共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的挑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高效学习。

培根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教师要善于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适当的奖励。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懂得尊重学生的教师,就是没有人本精神的人,肯定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就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和阳光,才能枝叶茂盛,如果忽视了它们的任何一种需要,它们就会死去。学生同样需要适宜的学习环境,他们有身心两方面的需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视角去全面理解学生。在备课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问题出发,时时刻刻,处处围绕学生转。教师要积极地走到学生中,去发现、察觉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去思考、选择,从而使施教更适合学生,顺应学生,服务学生。

学生教育范文第3篇

美术、音乐教育属于美的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它们对培养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一种潜在、容易被人所忽略,而且其范围极限小,其形式虽是实践,但其实质仍脱离不了为学而学,为教而教的范畴。尽管有的学校,美术、音乐、劳技搞得有声有色,但学生的德育、智育等方面却仍很欠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美的认识发展和真正的感悟。而要真正领略到它们的美和作用,关键还是要"悟",而这个"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是很难达到其境界的。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并不是使某人单纯只具有什么特长获得什么奖就达到了,或只是知道它们的作用而自己并未用此来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行了。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教育,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审美品味的基础上,用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真正做"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中学生,就必须加强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可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线条美等;可寓于美术课中,如山水画的意境美、色泽美,人物画的形体美、动作美等;也可推广到班主任工作中,教室的环境美,学生的心灵美都可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首先,加强学生人体美教育。让学生明确外在美和内在美,知道什么是美的言行,什么是不美的言行,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人体美包括外在美和心灵美,但关键是后者。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也是不美的,只有一颗美的心灵加一个美的外表才是真正的美,正如荀子在《非相》篇中写道"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对中学生来说,外在美就是体质健全,五官端正,衣着得体适合,要求穿适合中学生的服饰,留适合中学生的发型。心灵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美。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祖国;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爱集体、公而忘私、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团结同学。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严于律已、自尊自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通过这种理论教育,实施者再贯穿关于人体美的幻灯片于其中,启发引导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人体美教育的目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这要求上美育课的教师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如音乐课,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通过相关的录相带和讲解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通过录音或实践(歌颂祖国的可让学生在室外亲身感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寓教于乐"。通过创设意境,间接的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趣,进而达到审美创造。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和校园环境的美的创造的培养。学生白天在校时间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达到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开辟或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参与种花种草的园林工作和修理桌椅粉刷墙壁等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美的感知和享受。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爱惜校园环境及其财物的品质;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天地,营造一个美伦美奂的室内外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四、对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德高为范"

,教师不仅要以自已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还要以自己的思想、情趣、态度、作风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学高为师",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因此,作为教育实施者和主体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贯穿美的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行为,美的一切。如几何有立体对称美。在讲授中,教师可适当穿插相关知识,诱导学生去发现图形或公式中进行证明推论所隐含的美。这样,既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又可以调动活跃课堂氛围。

学生教育范文第4篇

教育是对学习的服务。关于教育的定义有种种,现阶段人们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但培养本身是一个需要继续界定的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就是用“教育”来界定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培养”是这样解释的,培养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长”。用“培养”来界定“教育”和用“教育”来解释“培养”一样,是一种循环界定。

对教育的界定需要转换视角。人们常说“教”是为“学”服务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我们可以把这一认识提到定义的高度,从“学习”或“学习者”的基本概念出发,来描述教育活动的本质。那么,教育就是对学习的服务。从学习的角度来界定“教育”是对教育本源的深层揭示。学习活动是普遍存在的,教育活动是因学习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由学习活动派生出来的活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学习,使学习更有组织性、更合目的性、更具有效性。

从学习的角度来界定教育,对教育活动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它还“学习”以本来的位置,明晰了教育活动运行的基本秩序――一切为学习服务,一切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教师是学生的向导。学习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般的学习活动只有二维结构――主体(学习者)和客体(学习内容)。学校教育产生以后,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活动便形成了特定的三维结构――学生、教师和学习内容。这就有一个如何处理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是如何对教师职能进行科学定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主要是从“传递”和“培养”的角度来界定教师的职能。

从“教育是为学习服务”的基本命题出发,教师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专业人员,为学生学习服务主要包括:一是激发学习动机,主要帮助学生解决“要不要学习”、“爱不爱学习”的问题,其行为结果应该是使学生热爱学习、喜欢学习。二是组织学习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三是指引学习方法。教师要通过指引、指点、示范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四是解决学习疑难。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疑难。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主要是引导、指导和辅导学生的学习,其核心是一个导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篇重要报告《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明确提出,教师要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顾问”。该报告指出“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授知识的简单工具。”从学习的角度来审视和规定教师的职能,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行为,逐步实现以学习过程主导教育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权威地位,是教育活动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几乎没有自主的学习空间,极大地遏止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

学生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辍学;控辍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课题自2002年立项后,在原有对部分县调查的基础上,又对中西部地区的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涉及13个县区、130余所学校。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采用问卷、座谈、个案访谈等方法,深入农村,实地调查县教育局的领导及有关科室的工作人员、乡(镇)政府的领导、中学校长、教师、在校学生、辍学学生以及辍学生家长,尽其所能地把握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真实情况和相关数据,通过分析,解读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真实原因,探讨解决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对策。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把握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提高人们对控辍迫切性的熟悉及控辍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数字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个别县或学校辍学现象触目惊心,令人堪忧。吉林省A县1999级初中学生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6.88%,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高达71.93%;B县2000级初中学生平均辍学率为48.5%。黑龙江省某县1999年入学的四年制初中学生总辍学率为67.86%,其中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34.7%,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为80.85%。抽样调查河北省某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2.97%,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为60.87%。随机抽取河南省某县三个乡镇1999年入学的初中学生,辍学率最低的为34.62%,最高的为64.31%,平均为42.68%。随机抽取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县三所学校,辍学率最低的为7.6%,最高的为50%。内蒙古自治区某旗1999级初中学生总辍学率为22.921%。(本文数据均参见《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此外,农村初中还有为数不少的隐性辍学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由于家长反对其离开学校等原因,而留在学校,但不追求完成学业,也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而是只等着拿个毕业证。

这里显示的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状况,虽然只是我国部分县的部分学校的情况,但是其他许多农村学校,同这些学校处在同一环境中,有着大致相同的背景,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应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们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的调查和分析显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经济、教育、家庭、文化等各个方面,导致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厌学

调查显示,厌学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农村初中辍学生中,多数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由厌学走向辍学。学生之所以厌学,是“应试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极大压力,非凡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几乎构成一种威胁。

“应试教育”对农村影响比较突出,在调查中,73%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仍以升学为主,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指标也是升学率,多数县把各乡镇的中考升学率放在首位。追求升学率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压力加重。调查的辍学生中,多数认为自己学习负担很重或比较重。学习压力经常压得学生没有自由的喘息时间,除了晚作业外,很多学校都增加了午作业。对辍学生调查显示,由于考试压力而辍学的占89%,对在校生调查“学生辍学原因”时,认为考试压力大和学习太累失去了信心的,分别为89%和82%。

学困生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三重“歧视”,对老师和同学的态度、行为异常敏感,不仅易受伤害,而且极度自卑,在家中还会经常受到恨铁不成钢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家长的伤害。对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还有什么比离开学校更好的逃避方法呢?考试经常排名次,班主任评语措辞又很严厉,家长看到成绩后表现出失望和不满,致使学生压力过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没办法干脆放弃学业。

初中学生厌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学习没有爱好。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的科目一下子增加到至少7科,学生无法快速的接受如此之多的学习任务。学生说,一科还没有学明白,其他学科的内容就又上来了,似乎有学不完的内容在等着自己,时间长了对学习的爱好逐渐减少,越来越觉得学习是—种负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科目是英语、代数、几何。调查发现,新的课程改革没有解决好农村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例如,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英语是在小学学两年英语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很多地区几乎所有的村级小学和部分中心校的学生没有英语基础,升入初中后不能适应,学习很吃力。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代数和几何分开进行的,许多学生不适应,认为代数和几何很难学。另外,农村师资质量不高,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学生的爱好逐渐减少的原因之一。

农村学校课程与农村儿童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与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爱好和积极性。另外,据在内蒙某旗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反映,有74%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不好,唯书本、满堂灌、题海战术,这也是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爱好而厌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观念落后、错位

在农村,农民的观念并没有也不会随着农村的发展而同步改变。落后、错位的观念依然支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长期落后、贫困的农村环境以及不平等的城乡待遇,作为父辈的农民,受尽了一辈子的煎熬,他们认为下一代改变这种命运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脱离农村,这是多数农民教子读书的价值观,也是多数农村孩子的价值追求。但应试教育给农村孩子带来的伤害比希望大得多。农村教育质量差,升学的机会远远不能和城市相比,每年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农民普遍认为,中学学的东西农村用不上,假如“考不上学,还上这个学有什么用”,“能看个报、写个信就行了”,“什么时候种地都是种地,早种比晚种强”。

高等学校扩招之初,农民对改变子女命运、跳出“农门”又有了一线希望,但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希望又一次破灭。高等学校扩招后,毕业生大量增加,现有的就业市场,容纳不了这么大的就业人群,加之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或找不到理想工作,散落在社会无所事事,非凡是家在农村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家长无权无钱,找不到“后门”,只好赋闲在家。以前初中毕业后,如能考上中师、中专,也能分配,找到工作,现在连大专毕业生找工作都困难,何况中师、中专呢!因此,许多家长产生了供子女读书不划算的想法。农民认为,“既然上学学习已经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何必再去读书”,还不如早点干活挣钱贴补家用。可以说,农民的这种观念,对初中学生辍学影响非常大,但也有不少农民,由于子女学习好,跳出农门的希望很大,就是举债供子女读书也是愿意的。

农民重男轻女思想仍比较严重,并有广泛的影响力。在男女孩间,男孩优先,女孩次之,认为女孩早晚都要嫁出去,是人家的人,供其读书无用,导致辍学学生中女童多于男童。

在这种环境下,有的农村地区“读书无用”、“文盲无害”的错误思想比较流行,致使某些家长不积极或拒送子女上学读书。对在校生问卷调查中显示,赞同“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占75%;对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68%的辍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对它的影响很大和比较大;教师问卷中有62%的人认为现在“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很盛行。

从调查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观念的弊障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最重要的因素。

另外,长期以来,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很少,农村文化处于贫困化状态。文化的贫困,强化了农村的落后观念,催化着与农村建设相错位观念的滋生,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同时反过来,这种情况又会造成农村更加贫困的文化,进而又“催化”着新的初中辍学学生。这种循环还在恶性地进行着。

(三)农村教育缺失

农村学校教育还远没有离开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没有成为教育的实际行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一句空话。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惟一尺度,作为奖惩学校和教师的基本依据。访谈时学生告诉我们,为了追求合格率和升学率,很多学校让教师动员学习不好的学生退学,有一些学生就是因为老师认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学校为了保证合格率和升学率而被劝退的。

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时有伤害学生的行为发生。近些年农村教师学历有所提高,但是,教师的实际学识水平、能力和思想素质与其学历并不完全相当,这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有不少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并不高,内蒙某旗有40%的初中教师取得大专学历,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只有8—9%,从专业技术职称看,初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只占本旗教职工总数的32%,而城镇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占教职工总数的70%,农村初中初级职称占55%,城镇初级职称占28%。长期以来,农村送出去的本科生回不来,专科生分配回来的少,许多专任教师只能通过成人或自学考试取得合格学历。几乎有一半的教师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尤其是英语和信息技术课异常薄弱,大都是“半路出家”,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氛围差、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态度不好,学生普遍希望教师对待学生要平等、关心,不要讽刺、说难听的话,并且“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惩罚学生”。在教师问卷中,有72%的教师认为“学校中存在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调查发现,非人性化治理导致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创造力。被调查的教师说:“治理太苛刻了,我们的工资有30%预先扣着……迟到、请假都要扣工资,而早来、晚归、加班却不加工资”;“我们的周末、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考试、继续教育挤满,不管有没有用,不管有没有效,反正就要考你”;“学校要求教案必须按统一的格式写满四页,写得不满不合格,格式稍与规定有出入就不合格”。机械的评价方式,很难为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创造好的环境,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认真负责,但其付出与效果却不成比例。非人性化的治理和评价,使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心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在对教师进行调查时,对“若有可能,你是否愿意调离教师工作岗位?”一题的回答,某地区被调查教师中竟有82%回答很愿意和愿意,只有6%的人愿意坚持留在自己岗位上。有一位教师说,“我们天天盼,盼快点到五十,到五十岁就能退休了”。治理上的弄虚作假也让教师无可奈何,调查时老师告诉我们:“上边一检查我们就变,现在我们讲课都是‘两张皮’,有人来听课一套讲法,实际上对学生又是一套讲法”;“学生练习册说是不让买,实际照买,做题时发给学生,做完就收上来……”。教师既要不停地变换“两张皮”,又要面对过于严格、规范的治理,同时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和培训,他们到底还有多少时间、精力和真心去面对学生?

(四)经济困难

我国农村经济无论从相对的角度,还是从绝对的角度说都是落后的。虽然有的地方比较富裕,但就农村的整体来说,多数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

农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得到的收入,由于土地有限,而且多数靠传统方法耕作,收入更有限。据在内蒙、吉林调查,2002年很多农民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而同年供一个初中生读一年初中的费用是400多元。在内蒙,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约占辍学人数的71%。困难的家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常年患病,家中没有劳动力;另一类是家庭耕地少导致收入少,供孩子上学有困难。尽管学校对贫困的学生有一定的补助和减免措施,但是学校的资助能力有限,而家庭困难的学生比例较大,有的学校需要补助的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多,学校对学生的补助很多是轮流的,今年给这一部分学生补助,明年给另一部分学生补助,没有能力把所有应该补助的学生一补到底,有相当一部分接受过补助的学生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有的学生家里年年靠借钱交书费、杂费,今年借,明年还,一些初中学生不想让家庭再负债而走上辍学之路。

广大农村多子女的家庭不在少数,非凡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少家庭子女都比较多,在相同经济收入的情况下,生活相对比较困难,负担多子女上学读书几乎不可能。据调查,在内蒙、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生多是多子女家庭中的成员。辍学生中,家庭兄弟姐妹在三人以上的占80%左右。在内蒙,我们走访的一个辍学生,家中有6口人,除父母外有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家里一贫如洗,仅有6床破旧的棉被,一个破饭桌,一个14英寸的黑白电视,母女衣衫褴褛。在农村,靠种地维持生活并供一个孩子读书就已不轻松,多生、超生,导致家庭贫困加重,也是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农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经不住突发事件的冲击。正常年景可以维持生计,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家庭温饱问题难以维持,更没钱供孩子读书。有一部分学生就是因为家庭出现变故而被迫辍学。

三、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对策探讨

(一)落实“三农”政策,强化教育扶贫力度

“三农”政策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本国策,只有认真落实这一政策,才能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小康。同时,落实“三农”政策,也是解决农村教育和控制农村学生辍学的最根本措施。从教育这个角度说,落实“三农”政策,就是要强化教育扶贫力度,要像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既要有声势,又要有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高等师范院校要招收农村定向生,学校可以减免部分或全部学费,或者地方政府补助部分或全部学费,毕业后回到农村中学从教;也可以像组织西部支援者那样,组织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数年,数年后给与某些的优惠政策;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有条件的农村中学教师带薪到高等师范院校脱产进修;建立城市中学教师到农村中学任教数年的制度,并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各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城市中学,要从图书、微机、实验仪器等方面支援农村中学建设,使其物尽其用。各级政府要积极吸收社会教育捐助,建立困难学生资助基金,做到严格治理,专款专用等等。

(二)依法治教,加强政府责任

政府要依法行政,按照《教育法》规定,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要对近几年来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分析,按照法条衡量,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把“三个增长”落到实处。要研究制定教育经费定期报告制度和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等有关制度,监督和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要依照《教育法》规定,改革教育经费治理体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努力争取做到事权与财权统一,教育经费单独列项。

要依法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对各种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的行为,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削减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的行为,非法印制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传播、贩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行为等等,进行重点监督和查处。

要依法保证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要依照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积极制定和建立正常的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教师工资水平监控制度,完善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制度。对于拖欠教师工资的违法典型,认真追究责任。

依法规范义务教育收费行为。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收费审批制度、收费公开制度、收费使用治理制度、收费监督检查和违纪处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收费程序和办法,规范收费行为,严禁学校擅自扩大收费项目,尤其对实行“一费制”的地区,严禁提高收费标准,并努力做到向社会公开,使收费行为走上规范化轨道。

依法防止初中学生辍学,实行乡镇政府目标责任制,将控辍任务落实到乡、村一级,依法健全和完善辍学生报告制度。县、乡镇和学校建立具体的学籍档案,各中学定期向乡镇和县报告辍学情况。一经发现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立即查明原因,查明后由当地政府和学校针对具体问题帮助解决,动员学生复学。

对实施义务教育漠不关心、不作为的政府及其官员,进行教育和依法查处。

(三)加快农村中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弘扬素质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农村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教育。农村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首先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不仅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学校负责人要知道,教师要知道,而且所有的学生,包括辍学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知道,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其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决策,必须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和方向,各种教育改革举措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革除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侵袭和干扰;第三,素质教育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必须落在实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都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学生辍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自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快速提高现有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预备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一文中,提出实施“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计划,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的思路。按照教师教育改革总体思路和“教育部关于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以及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整合县级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上挂高等学校,下连中小学校的新型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成为农村教师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站和教学点,为教师研修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大规模开展高水平的教师培训,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三,培养农村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改革农村课程设置。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对农村初中课程进行调整、改革:第一,增加选修课。当前农村初中课程,选修课所占比例太低,需要随着年级的提升而逐步增加,而且实用性的技术课程,职业性选修课程应占相当的分量;第二,增强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普教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实践的能力;第三,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爱好,开发学生智力;第四,结合当地实际,有选择地把“绿色证书”课程内容纳入到农村初中课程之中,农村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第五,农村学校增加劳动课,增加职业技术课,从而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改善农村学校治理。首先,改变治理观念,实行人性化治理。农村教育需要有现代素质的治理人才,能理解、尊重教师,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开放而有效的治理为老师注入活力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工作聪明;同时也会打破沉闷的学校生活,让学生离教师、离课堂更近,而不是辍学。其次,改变教育评价体制。以成绩、排名为基础的传统评价方式既害学生又害教师。还有什么比排名次更能打击、伤害大多数学生?还有什么比以考试分数为评定标准更能误导教师的教育方向?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不仅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也同时引领教师不断地追求真知、提高能力并勇于参与到教育变革的实践中来。第三,提倡严厉老实的治理风尚。治理态度、方法、风气都会直接影响教育部门的风尚也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素养。老实的精神面貌是现代的楼房和设备所换不到的。不老实、不务实,再大的财力投入也改变不了教育力量的苍白。在教育治理上,要实事求是,果断摒弃弄虚作假等腐败的行为,这是养成教师和学生诚信的基本条件。

(四)建立大区域农村教育治理体制,发挥大区域的治理优势

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治理体制的建立,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推进,但这一推进的重点是以“三个确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为主要内容。从体制改革的立意来看,“三个确保”仅仅是从稳定角度出发的考虑,然而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完全实现农村的义务教育。从农村教育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建立以地(市)为主的农村教育治理体制,并逐步过渡到建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的教育治理体制。这一治理体制能对教育提供较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提供较大的科学化、人性化的治理空间,有利于在全地区范围内合理调配和使用教育资源,有利于发挥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有利于加强对薄弱校的支持力度,也有利于各类学校教育的整合和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教育符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易筹集社会资金支援教育,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基金制度等。

教育大区域治理,要建立相应的区域性教育评价制度。区域性教育评价,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其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等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理念,通过评价引导社会和人们转变观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矫正农村教育培养目标错位,使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区域教育评价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和驱动器。评价要制度化,增强实效性,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敷衍了事,走过场,而是真正成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素质教育,治理和指导农村学校办学,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升华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景英.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学生教育范文第6篇

在人们的记忆中,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国人从未像近二十年来如此重视求学、读书、考试,可以说,一个青少年、一个家庭的命运,几乎全押在读书与升学上。

作为农业大国,农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农田、牧场、渔村,如今他们要过一种新生活,他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大学,唯有读大学才能让他们不再像祖祖辈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人们的理念一夜间更新了,民众们有了一个崭新的思维。杂文《所谓教育》被一些人从中窥见了先机,从而让一群新上任的教师懂得了一条新“思路”。

这位聪明的校长面授机宜,对学习好的学生,不说也明白;那么,对于学习次些的呢?当教师吧!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北京一个教育座谈会上有位中学校长的发言,他说:“三流学生上师范(院校),三流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小学,三三见九,我们的教师会是什么水平。”

这位校长的发言,不会有代表性。但也不是空穴来风,现在,我们听到有校长告诉一群新上任的教师:学生考试得C,将来可能当老板,“会给学校很多钱”。这位校长眼睛盯着的是钱,那么 ,他的学生会把前途、奋斗目标放在什么位置就一目了然了吧!

校长最后“耳提面命”的一句话:“假如有学生作弊被抓到,那么你更应该对他好,因为他以后会是政坛显赫的高官,不能得罪!”这让人既感慨又悲哀。

这既是一句对当今社会某些真实的写照,也是作为一个小小校长无可奈何的表白。这是一句你不可以全信又不可以不信的“经验之谈”。我们的社会,官还是主宰一切的,这看一看每年公务员的招聘,几十甚至数百人争一个名额,一切就都明白了。

如此说来,我们还不能认为《所谓教育》中这全是无稽之谈,它确实击中了当今我们社会的一些弊端。

杂文《所谓教育》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们对我们的教育的某些忧虑,揭示了某些深刻的改革绕不开的结点,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惟妙惟肖,冷嘲热讽。

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全文不过一百五十字,这是我看到的当代杂文中最短的杂文之一,这应该是我们杂文作家学习的典范。杂文,本来就应能短则尽量精炼,然而,我们看到的某些杂文故意拉长篇幅,这实在不应是杂文作者的作风。

学生教育范文第7篇

学习舞蹈对成教学生来说是较为艰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减低难度。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从局部动作开始进行教学,再到肢体的动作,当学到全身动作时,就可以完成一个组合或一个舞蹈了。考虑到成教学生身体已经定性,应尽量缩小其舞蹈基本功强度和开度的训练,适当简化训练当中基本功及技巧要求过高的动作,注重和强调基本形体姿态、呼吸、表情及舞蹈感觉的训练以保持其积极性。待基本动作初步掌握后,可酌情教授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带有舞蹈道具的民间舞及古典舞基本身韵的优美简洁的动作组合。同时还要强调舞蹈学习过程中要点的掌握,比如,舞蹈当中的身体重心呼吸、表情等问题,鼓励他们在舞蹈的过程当中,要将训练的状态和舞蹈的感觉结合起来,注重美的、规范的动作及表现力。开设舞蹈训练课,使成教学生参与、领略到了舞蹈艺术的美,经过舞蹈训练的成教学生在动作和表情等方面协调灵活得多,气质也更优雅大方和自信。

二、开设作品赏析课,提高学生兴趣,陶冶性情

舞蹈艺术是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每一部真正的舞蹈作品,都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的堆积,而是在反映作品深刻的思想主题和内涵,展示艺术美的魅力。根据成教学生的特点,应广泛开设舞蹈作品赏析课,可以使学生了解和领略舞蹈艺术的魅力,掌握舞蹈作品欣赏的方法。要想达到通过开设舞蹈作品赏析课实现增强其舞蹈素质目的,课程开设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舞蹈产生、发展的过程制作成课件,进行简要概述,并讲解舞蹈欣赏的规律和方法。第二,赏析课应结合在作品欣赏和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可以在不同的作品和课时里,分别介绍关于舞蹈的各个相关概念。还可以介绍每节课所欣赏舞蹈作品的主题和主题动作,讲解这些动作在该舞蹈作品当中的主要含义。另外,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还应对作品的编导者、创作背景、舞蹈风格和特征以及主要表演者尽可能予以简要介绍。第三,舞蹈赏析课应结合老师对作品分析点评及学生谈体会来进行。

作品欣赏满足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性情陶冶的需求。比如,古典双人舞《萋萋长亭》优美、婉约、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一对青年男女长亭送别的离愁别绪。舞者以扎实的基本功和具深厚表现力的肢体完成了这一缠绵悱恻、扣人心弦的爱情双人舞。舞蹈《萋萋长亭》没有“因”的铺陈,也不见“果”的延续,而是聚焦“长亭”,浓墨重彩地向观众细诉“自古伤心多别离”的那一送别场面。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过:艺术的最主要功能,是让人感到生命的情感张力,让人肃然起敬地凝视它。在舞蹈素质的培养中,以客观理性类知识为核心内容的传递式教学,由于情感功能较弱,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情感需求;以技术技能类知识为核心内容的操练式教学。由于操作的要求大于情感需求,亦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麻木感。艺术所体现的情感是具有提升性和持续性的美感的力量。艺术就普遍性意义而言乃是体现情感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就是要透过具体的形象,把来自生活实践中的喜怒哀乐诸情感引发出来,掌握情感发展的线索及其意义,并用美的艺术形式把它表达出来。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情感普遍带有情境的性质。在艺术作品中,包括着人物特殊的处境所引起的情感的变化,从而一方面显示了角色情感的个性,另一方面呈现了角色所处情境的个性。学生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情境与情感,产生共鸣,进入一种审美化的情感状态。

5·12四川大地震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在这次地震中出现了很多的感人的人和事。在教学中不妨设计这样的情感体验情境:在一个“楼房坍塌”情境中,让学生们用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体验那种伤亡的痛。在那一瞬间,在心理极度紧张的时刻,内在的情感得以激起和迸发。可以看到,许多学生会选择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把伤的可能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且救死扶伤,真情互助。这一用情感激发实施的舞蹈体验,气氛庄重而神圣,既有助于情感的提升,又有助于同学之间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的增强。这样的艺术教育,由现实到体验再到理解,可促使学生更自觉地用心灵去感悟人生。

总之,关于成教学生舞蹈素质培养的程序、方法,就像艺术本身一样,是多样、多变的,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可供普遍遵循。上述所列举的若干方法,只是提供一些思路,每位教师可依照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撷取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样,接受艺术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在参与艺术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创造新模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张彤,韩俊武.也谈普通高校普及舞蹈美育的方法与途径.舞蹈,2006(8).

[3]张孟国.对成人舞蹈教学的新认识.舞蹈,2005(11).

摘要:作品欣赏满足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性情陶冶的需求。开设舞蹈训练课,使成教学生参与、领略到舞蹈艺术的美。情感激发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喷发的口、一个释放的通道,把学生的智慧、想象、激情调动起来。

学生教育范文第8篇

教导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导的本质是育人。如何育人?要全面育人、科学育人。全面育人、科学育人,是教导的两个基本要求。全面育人,即全面培养素质,这就是全面性教导;科学育人,即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这就是主体性教导。全面育人,即培养全面的素质结构;科学育人,即采取科学的教导方式。

素质教导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全面性教导和主体性教导。全面性教导,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主体性教导,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人的素质和培养人的主体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培养人的素质和培养人的主体性是教导以人为本的两个本质内涵。

关于学生工作模式的问题。

现在学生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学校设有班主任和宿管员,分别负责班级工作和宿舍工作,但班主任和宿管员的工作比较脱节,这样存在一些严峻的弊端。其次,一般宿管员素质较差,只能起一个看守作用,不能起育人的作用。宿舍治理工作没做好,这样就浪费了一次对学生进行教导的极好机会。

班主任要负责班级工作,也要重视宿舍工作,班级工作与宿舍工作两手抓。教室是主课堂,寝室是第二课堂。宿舍工作与班级工作不可分,宿舍工作应当是班级工作的自然延伸部分。宿舍工作是分散的,班级工作是集中的,既分散又集中,集中教导与分散教导相结合。班级工作分散到每一个宿舍,宿舍工作又集中到每一个班级。班主任不重视宿舍工作,宿舍工作难做好,而宿舍工作没做好,也影响班级工作。班主任也是宿管老师,即班级工作与宿舍工作一套班子,这样将班级工作和宿舍工作高度统一起来了,可以极大提高教导效率,从而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班主任也是宿管老师,把班级工作和宿舍工作统一起来,这是学生工作的最佳模式。

我一直探索学生工作模式的问题,我们不能照搬国外高校的治理模式,即要符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

我国高校和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最大区别是:“美国高校从事学生事务治理的工作人员都要具有硕士学位,中层治理职位必须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我国高校有的班主任素质较高,但也有很多“完全不懂专业、不懂教导规律的人”,而宿管员多数是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头子、老太太,一般认为年轻的有才能的做宿管工作不适合。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素质低,学生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宿舍,各种事故也集中发生在宿舍。我认为,要把班级工作和宿舍工作统一起来,即班级工作与宿舍工作要统筹兼顾。班主任是学生治理的第一责任人,要确立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思想教导,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用什么样的思想教导学生,即培养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思想教导采用什么样的教导方式呢?传统教导方式是说教式,就是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思想教导要采用谈话式,平等交流、形成共识,民主和谐、统一思想。如何开展思想教导活动呢?应当精心策划、设计、制作,象制作谈话类电视节目一样,班主任要有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心理教导是基础的基础。心理是现实的反映,心理问题是现实问题的反映,要保持心理教导与生活教导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老师要常常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爱心教导,要提倡爱心育人,教导的本质是育人,爱心是育人之本。青少年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需要关爱,关爱有利于健康品质的形成。爱是温暖的阳光,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导,第一是要培养老实的心理品质,即心理品质第一是要老实;思想政治教导,根本地是要培养为人民的思想品质;德育,在于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老实是真,为人民是善,高尚的道德是美,即真诚善行美德,真是基本点,善是根本点,美是至高点,所以,心理健康教导是基本点,思想政治教导是根本点,德育是至高点。

现代教导根本地是一种主体性教导。

主体性教导包括主体性教学和主体性治理两个主要方面,主体性教学,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治理,即学生是治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提倡自主学习;学生是治理的主体,要提倡自主治理。

如何做好学生治理工作呢?

一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治理能力,发挥学生的治理作用。

二严管只能治标,育人才能治本。学生治理工作必须保持以教导为主的原则,即要树立治理育人的理念。

三青少年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要害是在学生的心目中要有一个有威信的人。有威信,才有影响力。

四学生工作队伍不稳定,是学生工作的大忌。

如何做好学生治理工作呢?

一要保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治理观。什么是以人为本呢?在于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利。什么是科学治理观呢?学生是治理的主体,提倡自主治理等等。

二要重视心理教导和文化建造。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导工作呢?要保持以正面教导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积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如何搞好文化建造呢?文化建造要有建造性,就是要弘扬先进文化,要全面构建人文精神体系。

要治理好学生,归根到底是要教导好学生。

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素质,才能真正做好学生工作。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点。

只有做好人本身的工作,才能有效地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

把素质教导理论用于学生工作实践中;

把素质教导思想贯穿于学生工作实践中。

思想教导是学生工作的灵魂;

文化建造是学生工作的载体。

治理也是育人,育人也是治理。

保持以人为本,维护学生权利。

全面育人、科学育人、爱心育人、治理育人、环境育人,是育人的基本要求;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是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生工作要抓好“三率”:白天到课率、晚上回寝率、考试合格率。到课率和回寝率是学生工作的两个硬指标,考试合格率是评价学生学习的一般标准。“三率”是学生工作的基本要求。

学生工作要做到“三好两无”:品行好、纪律好、学风好,无严峻违纪事件、无厌学辍学现象。“三好两无”是学生工作的基本目标。

我们的工作应当一切为了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加强他们的主体性,这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做好学生工作的要害,但又必须认识到:学生毕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完善,即学生的主体性不强,所以并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说,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我一直反对开除学生,即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我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对每一个学生都布满信心。开除学生,意味着教导本身的失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落伍的学生,只有落伍的教导。

宏观教导和微观教导是学校教导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只重视宏观方面,而忽视微观方面,即只搞全校性的活动,而不重视班级工作和宿舍工作,这样学生工作还是做不好。比如说,“涉外”有学生近二万五千人,体育馆约有五千多个座位,即举办一次大型文体活动仍有约五分之四的学生挡在了门外。“涉外”有寝室约三千二、三百间,寝室文化艺术节约有二、三百间寝室参加,即仍有约三千多间寝室置于事外,可见,全校性活动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宏观教导是主导,微观教导是主体,学校要开展一些全校性的活动,但主要地在于详细做好每一个班级和每一个寝室的工作。宏观教导和微观教导相结合,才能真正育好人。

十一

现代教导与传统教导的对立,根本地是主体性教导与机械性教导的对立。

主体性教学与机械性教学相对,机械性教学,学生是被动的受体;主体性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主体性治理与机械性治理相对,机械性治理,学生是治理的对象;主体性治理,学生是治理的主体。

十二

教导工作包括教学教务工作和学生治理工作两个主要部分,即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学生工作又包括班级工作和宿舍工作两大块。

什么是学生工作?怎样做好学生工作?这是学生工作的两个基本问题。

关于学生工作的问题,第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工作观。学生工作观有两种:传统学生工作观和现代学生工作观。什么是传统学生工作观呢?传统学生治理是机械治理,即为治理而治理。学生是治理的对象,即学生是机械性对象。什么是现代学生工作观呢?现代学生治理提倡治理育人,治理也是育人。学生是治理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治理作用。第二是要采用科学的治理方式,传统学生治理是强制治理,学生要绝对听从。现代学生治理提倡自主治理、学生自治等等。

十三

学生工作主要是学生治理,学生工作观的核心是学生治理观。学生治理观有两种:传统学生治理观和现代学生治理观。

传统学生治理是机械性治理,即学生是治理的对象;现代学生治理是主体性治理,即学生是治理的主体。

传统学生治理是教师治理学生,教师治理事务,即单一治理;现代学生治理是学生治理学生,学生治理事务,即民主治理。传统学生治理是强制治理,学生必须绝对听从;现代学生治理是自主治理,自己作主,自己治理自己,即自我治理和学生自治。自主治理与强制治理相对,民主治理与单一治理相对,自主治理、民主治理,这就是现代学生治理观。

主体性治理学生是治理的主体,自主是基本点,民主是根本点。现代学生治理的基本内涵是:自主治理、民主治理。自主治理是基本点,民主治理是根本点。

十四

素质教导是一种现代教导思想,素质教导思想是现代教导的灵魂。

什么是素质教导?即素质教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一全面发展;二主动发展。素质教导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在于全面育人、科学育人。

如何做好学生工作呢?把素质教导思想贯穿于学生工作实践中,这是现代学生工作的根本特征。现代学生工作,一要树立治理育人的理念,二要提倡科学治理。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理育人是育人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导工作要按教导规律办事,即科学育人;学生治理工作也要遵循治理规律,即科学治理。治理也是育人,育人,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二要全面培养素质。科学治理,一是自主治理;二是民主治理。

总之,只有树立现代教导思想,才能做好现代学生工作,现代教导思想是现代学生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把素质教导思想贯穿于学生工作实践中,才能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十五

关于学生工作的问题,第一要提出“现代学生工作”的概念,研究现代学生工作理论,指导现代学生工作实践。

现代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是:治理育人,科学治理。

传统学生治理是机械治理,即为治理而治理,治理者只起一个看守作用。

现代学生治理提倡治理育人,治理也是育人,治理者应当起全面育人的作用。如何育人?一要系统地进行思想教导和文化建造;二要精心设计、制作,象制作谈话类节目一样。

传统学生治理是强制治理、强迫听从。

现代学生治理要树立科学治理观。科学育人,根本地是要按教导规律办事,核心是要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这就是主体性教导,所以,科学性体现于主体性教导中。同样,科学治理,就是要遵循治理规律,按治理规律办事。学生是治理的主体,自己作主,发扬民主,这体现了治理的科学性。

科学育人,科学性体现于主体性教导中;

科学治理,科学性体现于主体性治理中。

现代学生治理是一种主体性治理,主体性治理,一是自主治理,二是民主治理。自主治理,包括自我治理和学生自治。自主治理是基本要求,民主治理是根本要求。

学生工作改革,根本地说,是要由传统学生工作向现代学生工作转变。

由传统学生工作向现代学生工作转变,首先是要转变学生工作思想,要害是要把工作重心从严格管制转移到思想教导,心理教导和文化建造上来。只有由传统学生工作向现代学生工作转变,才能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学生干部如何开展工作呢?学生干部并不是去管学生的,也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思想教导、心理教导和文化建造上来。学生干部工作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整个学生工作思想的转变,即要树立现代学生工作思想。

现代学生工作和传统学生工作是根本不同的,但现在学生工作者始终不能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

由传统学生工作向现代学生工作转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思想教导、心理教导和文化建造上来,这是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树立治理育人的理念,系统地开展思想教导、心理教导和文化建造;采用科学的治理方式,提倡自主治理、学生自治等等,这是学生工作的最佳境界。

学生教育范文第9篇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所建立的适应社会前进需要的理论体系,其精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P428)

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2](P594)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3](P650)

4·“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陶行知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误区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关心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1·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个别学校没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些学校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与抓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欠缺,并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薄弱的现状。在此影响下,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感觉到要求高、任务重、人手紧、压力大、出路窄,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后个人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

2·目标定位片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他们求新求强,对于信息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但是对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却有所忽视,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所放松。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人认为,知识决定一切,其它属“空谈误国”,由此校园里“考证族”、“考研族”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然而他们却不同程度地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在考试中缺乏诚信,在生活中缺乏勤俭,在交往中缺乏宽容,在公共场合缺乏修养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有悖于我们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与我们的时代精神不相符合。

3·教育手段单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行政化倾向严重,具体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界限分明,教育者一般以领导者、高觉悟者的身份讲话,“我讲你听”,“我要求你照办”,像行政长官下命令一样,单向要求多,双向互动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更多地是采用单向机械灌输的方式,较少地考虑到受教育者的需求、反应和效果。在教育民主化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受教育者有可能会迫于对教育者的权威和对教育者的尊重而表面接受,但在内心深处可能并未认同,这就使得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4·教育形式化。在教育内容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仅仅满足于德育知识点的灌输,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育形式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坐而论道的现象,缺乏联系实际、深入社会与生活的作风,缺乏深入细致、求真务实的精神。久而久之,一部分人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热衷于哗众取宠,应付上级,敷衍群众;满足于形式上热热闹闹,等等。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5·评价简单化。当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这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德育课的成绩由考试决定,谁考得好,谁的德育就好。这种评价显然是片面的。德育课的考试成绩充其量只能代表其德性培养过程中“知”的环节,而德性的考核主要应“观其行”。当前,虽然我国德育课程已在进行改革,但未见实质性变革。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成,这难免会因为个人的主观臆断而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这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评价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③出于就业压力、人情世故等原因,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评价过程中只拣好的说,从而使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丧失。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从上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误区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实际,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远、大、虚、空”的弊端,致使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启示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陶行知在1919年7月指出:要坚持“全部发育”原则,“身体和精神,要全体顾到,不可偏于一面。”[5](P614)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状况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不偏于一面”就使得“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出来。生活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为我国当今的素质教育指明了前进道路。素质教育应当面向社会、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不仅是一技多能或多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是“建筑人格长城”的“真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要求的那样,做到“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6](P560)#p#分页标题#e#

启示之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脱离学生生活的教育是无效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才有接受教育的基础和愿望,才能接受教育。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7](P491)思想政治教育要提供给学生的是德性的养成、人生的指导,要给学生提供人生的方向和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灌输大道理,而且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用陶行知的话说,“依照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标来说: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社会革命的生活即是社会革命的教育。”[8](P559)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过道德的生活,让学生受道德的教育;如果他们过的是不道德的生活,就是读再多的道德的书,也不是受道德的教育,也是徒劳无益的。

启示之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当前,一些人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的过程中,深深地为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负面现象所困扰。网吧、歌厅、舞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社会上存在的形形的不道德现象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着无情的冲击,对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那就是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即社会”的现象。陶行知先生打了一个比方,“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他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用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9](P491)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10](P506)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否则把学生关在笼子里,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11](P507)针对一些人所忧虑的社会上存在的负面现象,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12](P506)陶先生还指出,“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学校而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简直可以关门。”[13](P34)在社会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这对我们如何坚定不移地弘扬主旋律,发挥高校先进文化的先锋作用,从而引导社会文化潮流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陶行知指出,“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新教育却是有行动的”。[14](P147)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启示之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倡导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说道,“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15](P43)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只教学生道理,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做,更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训斥学生,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步。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又使得师生相近,从而可以自然而然地带动学生学习、进步。

在有些学校中,往往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表率作用做得并不好;有些教师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能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中,有些部门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其作为学校机构的教育功能。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强调“身教重于言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针对教学分离的流弊,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16](P435)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在校园中倡导“真正的教育”。

启示之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学做合一”。对于如何通过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陶行知指出,“真正的训育是品格修养之指导。我们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17](P80)思想政治教育的书是应该读的,作为学生应重视课本的学习,但学习不等于背书,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标准只能是一个人的品德行为习惯。口头上讲得再好,书上的内容背得再熟,如果不按讲的和背的去做,还是无效的。陶先生强调:“书只是工具,和锄头一样,都是为做事用的。”[18](P148)因此,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19](P550)我们要认识到,“活的书只可以活用而不可以死读。新时代的学生要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建设,用活书去树立一个比现在可爱可敬的社会。”[20](P152)在“做”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非师生共同动手做事不可。”[21](P411)陶行知先生还强调要从小事做起,他指出“扫地抹桌,是养成扫除肮脏的习惯。”[22](P16)这对我们一段时期以来,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不重视劳动教育、忽视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批驳。

学生教育范文第10篇

一、明确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教师教书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发现世界的真谛、善良和魅力;教会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注自然,关爱生命。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关心学生自身的成长,促进其思想、智能、情感、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德育教学,使得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当前德育教学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区别以往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教育教学方法。要想育好人,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研究教育对象,去思考教育方法,用灵魂去感动,用人格去熏陶。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从知、情、意、行多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促使构成学生品德诸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立足讲台,创造教学的美感

文道结合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思想、情感、气质、性格、智慧,才能及教材内容,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一种美的境界,创造一种教学的美感,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活泼鲜明。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种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不甘平庸的勇气和决心,对自己的教学艺术要有执著的追求。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美的创造,它包括语言美、情感美、内容美、气氛美等。教学美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展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抓住教学美的功能,以文雅谦逊的气质美、端庄大方的教态美、生动幽默的语言美,工整规范的板书美,博学机敏的智慧美、敬业奉献的心灵美,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去影响学生的智能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教学美的愉受,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想象、思维、理解等心理活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美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精通,来源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的情境,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教学的美感。相反,在教学中如果是照本宣科,生硬地搬弄书本,那势必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美感可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组织和安排。教学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复习什么,提示什么,思考什么,解释什么,总结归纳明确什么,每一部分采用什么教具,什么学方法,占用多长的教学时间,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整个教学安排、严密、紧凑、具有逻辑性,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整体美。同时,教师应当注意到语言是教学中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要求简洁、清晰、准确、生动、形象逼真,甚至还需要有适度的诙谐与幽默。教师在讲解时务必要准确精炼,字斟句酌。关键词句要一字一顿,突出重点。在难点讲解时,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就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培养想像力,给以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保持饱满的激情,给人以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感觉。教师所讲的课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自己必先为所教作品的情感所感染,而且在讲课中,教师由衷地陶醉在所教的内容中,自然地产生深刻的赞美或慨叹,要与作品的人物情感息息相通,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学生会被深深吸引,并跟着老师的思维,自觉地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美好的教学气氛可以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教学的情境中来。通常的教学气氛往往是严肃、认真、紧张、热烈,这些是课堂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如组织教学,学生迅速起立,老师居高临下目视全班,给学生以严肃的美。在讲解过程中,环环紧扣,逐层推进,步步深入,又创造了一种紧张、严密的逻辑美。适当插入相关的故事或幽默的语言或相关影片、音乐会创造一种轻松,愉悦,欢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多变的教学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感到学习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地使紧张,严肃、热烈的气氛与轻松,愉悦欢快的气氛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一种很可贵的和谐、自然的教学气氛美。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现在不少教师是传统教育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要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重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针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采取有利的教育对策,提高育人质量。

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尊重、了解、理解和研究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方法。要多鼓励、激励、赞赏,增强“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我还有潜力,我会更优秀”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关注自己的成长。要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不行,要研究爱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明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乐观地面对生活与世界;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和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得到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在学校中,以至走向社会,能够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家,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规律,预见教育的未来。为此,更需要有思想的教师,用明确的、宏远的教育理想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去照亮学生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航程,去追求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坚持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以德育人,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以美怡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努力成为学生愉快乐观学习、健康成长、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成为学生喜欢的有魅力的教师。一个有魅力的好教师如何尽展魅力,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解学生的焦虑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并巩固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总有追求的愿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追求,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有位教师曾这样说:“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们班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在工作中,我象保护露珠一样,关爱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我和学生是朋友,是知己,我们互融互助互爱,共同成长发展。”这也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理想境界。

四、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育思想的实践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高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它的内在因素。新时代的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应该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学生的一片爱心。有了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才会有对事业的无限追求,才会有对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有事业的不断进步。这是教师修身的第一课,也是必修课。它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保证。同样,对学生和一片爱心也是必不可少的。爱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简单是对某个贫弱疾病学生的救助,而是要放下“师尊”的架子,将学生真正置于平等的位置,既不强求服从,更不以势压人,对待学生象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谆谆善诱,以理服人,做到真正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并设身处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其次,教师要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提高健康乐观的身心素质。教师是精神文明的生产者,肩负着将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完美人格的现代公民的义务。教师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健康乐观身心素质,对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消除心理障碍,纯洁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尤其重要。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受到的最直接、最重要影响来自教师。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着下一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人。教师能否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袭,树立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成败。再者,教师要树立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学工作的灵魂,教育思想的先进与落后,科学与随意,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具有相同等级专业技能的教师因其教育思想的差异而会产生教学效果的差异。教师需要系统探究教育思想,从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中吸取精华,获取营养,用真正适用于受体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师者,授业传道解惑者也。”教师必须具备扎实雄厚的学科知识和文化修养,还必须是知识应用能力的佼佼者,具有丰厚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没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底蕴做基础,素质教育就无法开展。

上一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下一篇:师德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