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01:43:49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总结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本科层次 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课程设置问题,我国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设置到现在已有很多研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我国从“十一五”实施期间,学前教育发展迅猛,“十二五”规划又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展望,对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也相应有了新的要求,高师也面临着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新课题。高师的教育改革核心是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和规格指引下,研究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结构。我们的改革应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实践性、学术性、发展性,力争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一)学前教育改革趋势决定我们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

学前教育在国民素质提高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我国从“十一五”到现在,学期教育事业的目标宏大,任重而道远,尤其是为了提高幼儿入园率和幼儿教育质量,实现0―6岁一体化教育,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等等,对高师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而培养质量的关键是高师要明确社会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这就需要探讨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问题。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国内部属高师院校就针对学前教育培养模式与课程构建进行了诸多研究,至今,由于我国教育机构调整,新升格一批本科院校,以及目前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课题,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培养模式研究、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研究,这些研究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在总结成果之上,我们看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备受关注,但是以往研究大多是对于专科层次和五年制教育层次的研究,大多为综述性研究,策略性研究不多;大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指导性的模式与框架;在人才就业面向方面,目前大多面向是城镇,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在农村高素质师资急缺的状况下,应该培养能够适应城乡学前教育的师资;在课程体系方面,有的是消极“顺应”市场,增加了艺术技能方面的课程比例,而减少了教育理论与研究素养课程,丧失了高师教育的社会引领性,有的是为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而增加为考研打基础的课程比例,有的在课程设置中,课程繁多零散,缺乏学科交融性和整合,内容重复率高。因此我们针对本科层次,对课程体系改革进行尝试和探索。

(二)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下,发展型师资缺乏。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品质的关键,学前教育机构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观念的、具有创新与广泛专业适应性的发展型人才。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环节,素质培养的关键是学生能够接触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培养什么样的学习能力。

(三)新办专业发展需要。

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高师和中专师范合作较多,专科升格为本科,至今,我国已有40多个学校开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但如何办好新办本科专业,如何调整升本后的课程体系?有的是沿袭中专时代课程,有的是借鉴部属师范院校本科课程,这适合当地情况吗?答案已被当前学前本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证明了,因此,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是新办专业和新升格专业的重要任务。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取向

(一)目标取向。

课程改革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结合国内外的研究与本专业的实际,培养目标可以界定为:[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宽厚,教育教学技能扎实,能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备广泛的教育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具体培养规格方面,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求实创新的精神;具有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识;掌握对新世纪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智能和知识结构,具备比较宽厚坚实的现代科学文化基本知识;掌握扎实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过硬的幼儿教育职业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幼儿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包括互联网基本应用技术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普通话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了解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具有一定的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二)专业发展取向。

课程改革要突出培养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学前教育理念日新月异。过去那种几十年不变的教育理念和僵化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学前教育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新形势,使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受用终身,因此高校在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应当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宽厚而坚实的专业基础教育,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全实践能力取向。

课程改革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的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中突出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新时期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应该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授学生以“鱼”和“渔”。为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高校必须切实加强职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实践训练,使学生积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缩短职业适应期,同时学生的教育实践也应该贯穿整个培养期和教育的全过程。此外,还要加强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课程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教学科研型学前教育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基本知识、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改革的思路。

我们应不断总结并学习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我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构建出“π+X”课程体系,即夯实基础、一专多能、突出特色、三位一体、学做合一、综合发展。“π”是根据“T”型人才结构而引申出来的,它是指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具体含义是“具有广博的学科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突出的专业能力特色”;“X”是对人才专业结构方向的要求,是指学生能够选择专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方向的学习。从知识结构看,该体系能够保证学生广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专业能力,较为突出的技能特色,即一专多能、突出特色;从实践层次看,通过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方位”来服务于培养目标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框架模式建构课程体系;从知识的建构方式看,从学中做,从做中学,四年实践环节不断线,学做合一;从全人发展的角度看,能够针对全体学生提供有个性发展的综合发展教育平台;从体系构建方式来看,坚持较强的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因此,该体系总结为“π+X”夯实基础、一专多能、突出特色、三位一体、学做合一、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该体系表现出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先进的专业技能相结合、社会需求与个人专业发展相结合、实践的开放性与能力的综合性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尊重“个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四个结合”理念下,该体系以服务于社会学前教育人才需要为宗旨,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合理的课程结构为中心,以先进的教学内容为关键,以稳定的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以良好的课程实施为保障,努力实现高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与使命。

(二)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针指引下,根据大课程观,在总结实践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模式(MES)、职业群集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更适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课程体系,要点如下。

1.拓宽公共基础课(或称普通教育课或通识课),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基础的人。

即广泛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必修课,并且广泛开设文史哲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开设广泛的公共基础课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达到高等教育培养人的一般要求。并且使学生一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就能首先在感性上对教师职业形成一定的认识,为其从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丰富教育类课程,方向分流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

教育类课程是指为各专业学生开设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和技巧等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是解决未来教师“什么是教育、如何施教、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这是体现教师专业特性的课程之一。

我们构建的出发点是夯实专业教育基础,突出专业能力特色。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教育类基础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学、教育哲学、人体解剖和脑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统计和测量、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教育课程分为主干课程和方向课程,其中,主干课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卫生学、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课程、儿童文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教育行政管理、教师口语、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声乐、美术基础、手工基础、舞蹈、钢琴琴法、幼儿园环境创设、玩教具制作等;专业方向课程是分流、分方向的教育模块,包括幼儿园艺术教育方向、幼儿园英语教育方向、0-3岁儿童教育方向,每个方向有相应的课程群。专业实践课程分为基础实践课、专业实践课、综合实践课。基础实践包括军事训练、计算机应用训练、外语应用训练、三笔训练、普通话训练、社交礼仪;专业实践训练包括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微格教学、职业技能大赛、教师口语训练、专业技能汇报)、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训练、毕业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创新教育、社会实践、劳动。

传统专业教育类课程门类较多,课程之间重复内容也较多,在改革中,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如传统的学科教法课整合为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国、外国教育史也将合并为一门课程。有些需要学生研读和自学的课程,如幼教名著选读等,可以在导师指导的前提下,学生自我研读和分析。

3.调整选修课比例,培养具有一定教育个性和专业适应能力的社会人。

公共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修读方式,公共选修课程学分约占公共课程学分的六分之一;教育类专业课程均分为必修和选修,专业课程的主干课程为必修,方向课程为选修。教育类和专业课程的选修部分约占专业课程的六分之一。在专业选修课中,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蒙台梭利教育法、感觉统合训练、书法、农村学前教育研究、0―3岁教育研究趋势、比较教育等课程安排其中,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2]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特点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与机会,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才能和特长因材施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结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幼教人。

理论是教育规律的总结,实践是教育规律的运用和提升。重理论轻实践,会导致学生的实际教育工作缺乏“可用性”,若重实践轻理论,会导致学生缺乏专业潜力。因此,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要有机地结合。[3]

我们在构建实践课程模块时,首先要开设好教育实践课。这种专门为学生开设的实践课,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观察问题、独立思考间题、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宽松的环境,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实际能力。

专业实践训练包括教师职业技能实践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微格教学、职业技能大赛、教师口语训练、专业技能汇报)、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训练、毕业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创新教育、社会实践、劳动。在四年学习中实践课程不断线,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年让学生见习幼儿一日生活,了解幼儿园,并学习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矫正方言。第二、三年让学生带着问题赴幼儿园见习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了解幼儿心理和教育方法,这个过程可以培养本科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的幼教科研能力,前两个阶段,每学期均会见习活动,这是一种结合具体课程而进行的不定期的教育见习活动,主要是由各课程的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自主安排,体现在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教学法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在实践中讲授,在实践中指导,保证教师亲自在幼儿园里指导学生见习、试教、教学实验和教育调查等项活动;第四年完成8―12周的教育实习,完成毕业论文。为了保证实践课的进行,全体专业课教师和实训基地教师参加指导。在本科四年中,每学期都会组织专业技能汇报,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表现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不仅包括在城市,而且要面向农村;时间地点不仅在幼儿园,而且包括针对家庭、社区各类社会调查、学前教育社会咨询、亲子活动实践等。为培养教学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不仅局限于入园带班,而且应与科研方法的训练结合,到幼儿园做课题,协助幼儿园搞调查分析,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进入儿童世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现场观摩、导师制度、微格教学等方式进行训练。

这个模块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足够的实践过程中,把所学习的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加以整合、运用,使两者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专业素质。

5.丰富活动课程,培养才艺人。

活动课程包括讲座、模拟课堂、报告会、音乐会、美术、书法、摄影、、体育、文学、诗歌、戏曲欣赏、演讲,以及大学生合唱团、话剧团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通过有计划地利用社团、协会、学会等学生自愿参加的团体组织来组织上述活动,并且这些活动要带有一定的师范教育性质,使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教育,这与正式(显性)课程相结合,可以起到发展学生个性、陶冶情操、培养社交能力、掌握更多的技艺的作用。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保障

(一)建设一直强有力的教学改革团队。

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具备一支锐意进取,教学与科研并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老教师为后盾的教学改革队伍,这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坚实堡垒,是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导师制实施的主力军。

(二)健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和保障体制。

建立与完善各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如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制度、实践能力考核制度、课程文件管理制度等。同时,还要增加课程改革与实验室、基地建设经费。

(三)建立全方位的立体化实训模式。

结合课内外、专业内外、校内外、省内外进行全方位的职业技能训练。采用教―学―研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模式,该模式由高校教师引领,以课程教学与科研为核心,与学前教育机构共同进行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与教育。

参考文献:

[1]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05.

[2]韩妍容,张晓梅.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建构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 校外 教育

校外教育是校外教学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产物,特别是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思想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已经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了,它扩展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学校以外的社会各个领域,教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全时空的复杂的社会子系统。教育的纵坐标是指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时时受教育;横坐标是家庭、学校、社会――处处受教育。校外教育已被纳入了整体教育体系的发展之中,成为国民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校外教育的教育系统是不完整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由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校外教育构成的。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共同的教育本质,二者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与学校教育相比,在很多方面校外教育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一、青少年校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外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青少年校外教育在我国已历经近60年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少年宫到现在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等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校外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来讲,全社会对校外教育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准确,大多数人仍停留在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补充,是少年儿童课余假日娱乐的场所。基于这种认识,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校内教育。因此,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等方面,长期处于边缘地带。

(二)校外教育内容单一

大多青少年活动场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活动内容单一,教学范围狭窄,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琴棋书画,为了应对市场,大量的开展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特长班,而锻炼少年儿童心态、胆量、体能或科技创新等科目却很少涉猎,这对拓展孩子的视野、健全心智,或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或欠缺。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为了创收,针对应试教育开设数学、英语等文化课辅导班,这已经完全背离了校外教育的意义,与校外教育的宗旨南辕北辙。种种错误认识导致长期以来我们青少年校外教育单打一,少创新。这种狭窄的专业设置,既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也不能适应知识积累的需求。

(三)青少年校外教育设施薄弱

青少年校外教育场馆在建设初期,大都是依赖地方财政投入建设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的青少年活动场馆,建设初期配套的各类设施日益陈旧老化,基础设施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改造,对新的活动项目因资金制约也不能及时开展,无法承担目前日益增长的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绝大多数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属于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也有一部分是完全的自收自支性质。因此受经费来源制约,青少年活动中心就得搞创收,与市场化接轨。这在某种意义来讲,背离了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公益性的原则。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各“中心”不得不开办各类迎合市场的培训班,出租教学场地,招商,招租,使得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鱼龙混杂,失去了原有的为青少年服务的单纯性质。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项目因受经费制约和不挣钱也被忍痛割爱。

二、强化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措施

(一)开展文化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是青少年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各种文化夏令营活动,让青少年通过愉快的亲身体验学习中国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接受道德教育,培养优秀品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北京快乐游”夏令营,通过游览参观长城、故宫、天安门、北京大学等地,使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开展国学夏令营,让青少年参加国学故事会、国学诵读、国学小游戏、国学影视观摩等活动,学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传统美德,养成健康的人格与高远的精神境界。

(二)开展游戏类文化体验活动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简单易学,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通过参与游戏提高各种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以我们磐安青少年宫为例,我们经常深入学校和社区,以体验、实践和竞技为主要途径,开展消防体验、安全闯关、环保闯关、跳羊角球、欢乐袋鼠跳、贴鼻子、夹乒乓球、无敌风火轮、灌篮高手、电子百拼等多种游戏式文化体验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寓教于乐的游戏项目,让青少年在享受丰富的公益性文化大餐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良好的道德素质。

(三)开展艺术类文化体验活动

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种多样,内涵丰富,通过艺术活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促进青少年各项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书法学习活动,让青少年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学习历史人物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勤学苦练的品质,进一步陶冶青少年情操,净化青少年心灵。

三、总结

总而言之,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对校内教育的弥补,也是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开展丰富多采的公益性校外文化体验活动,则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仅有利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还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为青少年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的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晓明.让学生喜欢成为校外教育的重要指标[J].上海教育,2011,(06).

[2]张青菊.激活校外教育机制 共同培养合格人才[J].青海教育,2007,(06).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早教;现状;中小型城市;婴幼儿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从全球视角来看,婴幼儿早期教育社区化是发达家早期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据欧盟委员会统计办公室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欧洲大约有1/4的三岁前儿童被送入集体托儿所或其家庭所在街区的临时托儿所。教师及家长要合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地投入到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减轻和分担家庭育儿的压力。

社区早教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基地进行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组织形式。社区早教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坚持社区为根,特色发展;坚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的呼声愈加响亮。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普惠,庞大的婴幼儿数量逐渐成为社区人口的核心元素,不失时机地开展早期教育则是社区教育建设和教育社会化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典型社区的实地调查和分析,以小见大探索中小型城市社区早教的开发方向,以促进社区教育的全面发展。

上海市“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现代化社区教育开始发展。此后,社区教育逐步在我国北京等大城市发展起来。2016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以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制度为着力点,统筹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但是,受地域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小型城市社区早教的发展极其缓慢,根据相关文献和社会实践调查,国内中小型城市社区早期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一)教育经费不足

近几年中国政府用于早期教育的投入只占全国教育经费的1.5%,对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投入甚微,对中小型城市的社区早教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二)早教市场机制紊乱,缺乏行业准入机制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3000万的0-6岁儿童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正规的早期教育。一方面,中国的早期教育市场鱼龙混杂,目前以东方爱婴、红黄蓝、小豆丁为代表的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逐渐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另一方面,对早教机构监管不力,行业无统一准入标准,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导致教育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三)社区早教结构单一,集资困难

现存的社区早教多依靠个体单独经营,由于股权结构单一容易造成资金不足,缺乏稳定的造血能力。目前大多数社区早教只能通过个体或少量的政府模块来维持,难以定期购买及更换早教教具,建立婴幼儿亲子各类专业活动室的经济压力较大,使得经营者投入社区早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挫。

(四)社区早教依托幼儿园与第三部门,稳定性和实践性不强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社区早期教育在幼儿园和第三部门的推促下得以缓慢发展,因其公益性突出,呈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实践主体分工不明确,导致其实践性不强。

二、现状调查

(一)研究抽样

本研究对金虎小区居民发放问卷,对所得的数据采用概率抽样的系统抽样。

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问卷调查表打乱顺序,并将挑选出的500个有效调查问卷随机编上号码,制定样本抽样框;

第二步:按公式求出抽样间距, K=E/F=500/50=10。此次抽样间距为10,即每隔10个样本抽取1个;

第三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确定系统抽样的随机起点;

第四步:在抽样框中,由第三步确定的随机起始点间距K位抽取样本的第二个数字,其对应的个体为样本的第二个个体,再隔10位抽取样本的第三个数字,由此循环往复,直到抽取出50个最终样本。

(二)研究数据分析

根据系统抽样的50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样本,利用SPSS工具描述统计的频率分析得出: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由表中的数据指数可以看出:

本区域的家长对社区早教均持支持态度,但缺少一定的渠道获得全方位的指导和教育机会;

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较短,不能进行早期教育的有效指导和监管;

社区早教易与私人早教机构产生混淆;

隔代教育是构成该社区教育的教育组织模式的主体。

三、结论

0-3岁婴幼儿社区早期教育的管理,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执行,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督导,评估,又包括微观层面的早期教育机构,家庭内部教养指导工作的管理。我们力求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结合起来,有效形成合力,促进社区早期教育的发展。

(一)行政方面

1.提供优质服务平台

形成以各类早教机构为主干,社区为依托,为社区内0-3岁婴幼儿提供形式各异的早期教育,并对其家庭提供教育指导的公共服务平台。

2.加强政府配套

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社区早教的领导和管理,将其作为日常事务的实质性工作来建设和考察,与绩效挂钩。制定符合实情的规章制度,保障社区早教中家庭、社区、幼儿园和政府的利益和职责。

3.提供经费保障

加大对社区早教硬件和软件的资金投入,提升分管早期教育社区工作人员的各项待遇,并建立适当的鼓励机制。

4.建立督导检查评价机制

将“0-3岁社区早期教育”有序纳入地方基础教育体系,督促有关工作人员按时递交工作计划和总结等文本性资料。督导部门检查,及时指导相关部门对社区早教现存的问题进行商讨,有效地协调配合,有机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

(二) 社区方面

1.专业引领,科学指导

建立社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如“0-3岁婴幼儿早教保育中心”“早期教育教养中心”,切实保障指导中心拥有充足的人力、物资和专门人员。划定基本活动区域,满足社区不同家庭对社区早期教育的需求,建立“互联网+”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及时反馈信息,以开展有效指导。

2.加强社区幼儿园与社区相关部门的联系

有效联动,形成合力,并全力打造适合该社区的早期教育模式。

(三)家庭方面

1.增强早期教育教养意识

家庭通过多种途径关注婴幼儿的日常照顾和教养的科学方法。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早期教育活动,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吸收和借鉴学习。

2.加强亲子沟通

家庭成员需用心呵护和陪伴,能够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在社区早教活动中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因为“给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

【参考文献】

[1]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常铁威.新社区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4-35.

[3]张晗.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建构途径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5(01):116-119.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5]王萍,张丽娜,郑晓岩.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3):41-43.

[6]陈红梅,金锦秀.从局外走向局内――关于幼儿园成为社区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中心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9):29-32.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制定本市中长期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认真制定本市中长期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真总结和宣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绩与经验,全面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把握国际教育的新理念和发展趋势,组织开展教育工作大调研和大讨论活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制定《*市中长期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目前至2020年*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战略和改革措施,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特点、时代特征和满足人民群众未来教育需求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为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科学纲领和行动指南。

2.举办基础教育论坛。加强长三角教育的合作交流,联合苏、浙、沪三地教育行政部门完成《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究》的课题研究,举办长三角基础教育论坛,提升长三角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的总体水平。举办京、津、沪、渝四市基础教育论坛和新加坡与*基础教育圆桌会议。

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妥善解决入园高峰矛盾

3.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现场推进会,加快幼儿园园舍建设;完成全市60所(其中郊区50所)幼儿园建设任务。在各区县做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自查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区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督导验收工作。召开*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工作总结会。

4.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各区县根据区县规划和人口出生以及外来人口流入情况,制订区县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按照标准实施幼托园所建设,妥善解决入园(托)高峰矛盾。

5.加强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推进以园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提高园长课程领导力。召开*市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工作研讨会,提高早教指导水平。继续开展中心城区优质幼儿园与郊区幼儿园的对口合作交流工作,促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开展农民工同住子女学前教育情况调研,推进农民工子女幼儿园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市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解决学前教育师资紧缺的问题,鼓励应届高校毕业生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培训,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支持师范院校扩大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规模。

三、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郊区学校建设

6.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做好对区县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情况的监督工作,推进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工作,确保市、区县义务教育专项经费落实到位。加大对郊区特别是远郊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修订本市中小学校舍维修基本标准,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启动中小学校舍加固行动;研究并制订本市普通高中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

7.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组织开展初中、小学内涵发展研究,进一步明确今后几年初中、小学内涵发展的思路与举措。研究制订初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进一步推进相对薄弱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工作。交流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经验,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围绕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教学有效性,分别举办分初中、小学教学展示活动,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

针对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积极寻找新对策,总结推广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经验。

8.加快郊区学校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三中全会精神,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全面启动郊区学校建设工作,集中力量办好浦江、顾村、曹路、航头、三林等5个市属配套商品房基地公建配套学校,做好人口导出区优质学校到基地学校的对口办学工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郊区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和人口导入区的学校建设。各区县特别是郊区县要根据区县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十一五”教育事发展规划,以及人口增长、分布及流动趋势,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设点,制定学校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分阶段、分年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学校建设。指导相关区县做好临港新城、长兴岛等地区的学校建设规划。学校建设既要确保进度,按时完成任务,更要注重质量,确保安全。

9.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对郊区农村学校的辐射力度。实施新一轮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探索建立健全对流区县联席会议制度、教师培训学分互认制度、专家聘任共享制度等,扩大城郊结对数、郊区跟岗教师数、城区支教教师数等,同时开展公开示范课、听课评课、展示交流等工作,提高对口合作交流工作的水平。进一步推进委托管理工作,总结推广委托管理经验,发挥区县的主体作用,选择并委托中心城区优质教育机构和教育中介组织管理郊区学校,扩大委托管理单位的数量,加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

10.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根据区域规划,确需举办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要引导社会力量按照办学基本条件申请举办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完成50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任务,增加郊区县教育资源总量。市、区(县)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使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提高至65%。

11.提升郊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实施郊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利用全市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初中、小学和学前等四个学段适合郊区教师的培训课程,对郊区教师全面开展专业发展培训。继续实施远郊区县薄弱学校师资队伍提高工程,确定一批亟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学校,有针对性地采取强有力措施予以提高。市、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到郊区边远地区和市属商品房配套基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城区教师予以补贴。

12.大力提升郊区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市、区县教研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指导力度,组织城区名教师和教研员赴郊区农村学校开展教学常规和教学效率等视导活动,帮助农村教师把握教学要求,帮助学校健全教学管理流程。大力开展校内、校际学科教研活动。组织郊区县学科带头人牵头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发挥区域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加大网上教研的推进力度。完成郊区20所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校的推进工作,并将实验成果在郊区全面推广。

13.启动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并启动《*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探索建立各相关部门整合的特殊教育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开展医、教等多学科结合的特殊教育康复与服务的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建设,健全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建立*特殊教育咨询中心。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并制定特教师资培养政策,举办特教师资培训班,提升特教师资专业化水平,为残障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四、加强高中教育,办出高色

14.切实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召开*市高中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交流会,总结和推广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创建、学校课程建设、有效教学推进等方面的经验,加强对高中学校的分类指导。启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发展性评估工作。实施学校自我反思、同行交流、社会评议和专家评估,引导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找准发展点,提炼办学个性,培育办学特色。

15.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整合相关力量和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多渠道、多样化的青少年课外创新教育研究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和创新活动。探索高中与高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和区县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设计并实施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五、办好内地班和新疆高中班,提高民族班学生的综合素质

16.重视民族班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先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注重内地民族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民族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民族班教育质量的提高。举办民族宗教政策与知识的专题培训班,提高民族班教师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理论水平。关心民族班教师的思想,提高民族班教师的待遇。召开*市民族班(校)德育工作先进表彰会。

17.加强对民族教育的管理。研究并制订《关于本市加强中小学校民族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制度上保障本市中小学民族教育发展。成立本市中小学民族教育社团组织,发挥社团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增进民族班师生的合作交流。认真做好内地民族班扩招的设点布局和校舍建设等工作,确保扩招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智力援疆、增进民族团结和进步服务。

六、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18.开展学校课程计划的实践研究。以151所二期课改研究试验基地学校为抓手,推进学校课程计划的研究与制订,提高校长对课程的执行力。继续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力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研员对课堂教学与课程实施的指导力。切实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监控与评价,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校外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探索普通高中利用职校实训中心,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试点。

19.加强教材建设。召开本市中小学(幼儿园)教材建设工作会议,加强教材工作制度建设,明确管理要求和职责,规范校本教材的出版与使用,全面推进教材建设。体育与健身学科教材试行循环使用。

20.整合专题教育资源。梳理各类专题教育内容,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形成中小学专题教育系统框架,在各年级段有序安排,提高专题教育的有效性,并明确配套的相关实施要求。

21.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成立*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的研究,加强全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规划、指导和实施工作。做好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2009测试工作,探索运用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和先进的测评手段评估本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推进中小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改革,改进和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2.规范和扶持民办中小学教育。规范民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办学行为,实施《*市民办中小学财务会计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民办中小学会计核算办法(试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实行生均公用经费补贴和免除学生杂费等办法,减免民办中小学校舍设施设备租赁费。鼓励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实施年金制度。召开*市民办教育工作会议。

23.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重点构建小学、中学和大学紧密衔接的体育与健身课程体系。组织举办*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用3—5年时间,使本市学生体质健康达到国家基本要求。进一步规范学校体育训练竞争、项目布局和运动员招生工作,推进学校体育特色、体育重点项目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组队参加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24.积极开展卫生艺术科普国防教育工作。继续实施《改善*市中小学教室光环境》扩大试点工作,完成改造15000间教室灯光改造计划。研究制定*市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筹备并承办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和第五轮*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等活动,运用各种载体开展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以举办第二届*市青少年创新峰会为标志性活动,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普工作。落实教育部《学生军训规定》,研究制定《*市学生军训实施细则》。

25.依法规范语言文字管理。建立健全本市语言文字工作网络,推进区县语言文字工作机构规范化建设,继续推进对部分区县的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举办第十二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和“我爱祖国语言美”学生普通话比赛。制定《*市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加强对语言文字测试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组织百万学生“迎世博、学双语”活动,做好中小学生双语考核工作。推进中小学开展《少儿口语交际》拓展型课程教学。举办郊区推普员培训班,加强对农村学校和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训。组织评选*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市语言文字规范示范街区和合格街区。

26.加强中小学学籍管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修订《*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完善基于信息化平台的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加强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定《*市中小学毕业证书管理办法》。

七、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27.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建国60周年、9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等重大节庆和迎世博等重大事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义主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深化中小学生生命教育。

28.加强未年人校外教育工作。召开*市校外教育工作会议,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市校外教育工作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理顺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为校外教育工作提供支持。继续搭建学生社会实践的网络“一卡通”资源平台,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加强课内外贯通,制定并印发中小学21门学科分层实施学科德育的指导意见,建设一批学科德育的示范课和一批经典教案、优秀课件。以*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为引领,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育人实效。

29.加强温馨教室建设。在区域试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县和学校的创造性,注重温馨教室的内涵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凸显个性,建设一批示范点。

30.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定《关于开展*市中小学班主任评优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优秀班主任、*市班主任带头人评选办法》,启动“*市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建设项目。修订*市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方案,实施并完成第三期13个区县培训者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走进经典”活动,设计制作2009年《*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资源目录》,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受教育部委托,承办中西部地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第26期培训班。邀请都江堰师生来沪参加夏令营活动。

31.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坚决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部要求,把2009年作为学校安全年。深入推进中小学技防设施使用、维护等工作。启动《*市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的调研和修订工作。加强中小学生防灾自护安全教育,推进安全知识进中小学课堂工作,采取日常训练、集中展示、指导督促等方式提高师生的识险、避险、自护意识和能力。编印《中小学安全事故案例》,公布中小学事故案例情况。完善和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措施,强化学校安全管理,着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和校车等管理,建立校园安全问责制,切实维护师生健康和安全。在中小学幼儿园实施校外人员来访登记、持证出入制度。研究并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解决暑托班、晚托班安全保障和规范管理问题。建立健全学校文体资源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格局和保障制度。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工读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农民工子女学校的青保工作,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建立青保工作网络和保护工作制度。

八、推进教师教育和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2.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继续实施第二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项目。推进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程的实施工作。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师范生实习基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条件。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组织评选*市实验性示范性区县教师进修学院(校)。

33.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工作。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共同按照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施绩效工资的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调研,研究实施意见,推进绩效工资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政策宣传,重视思想教育,维护教育系统的稳定。推进区域内和区域间教师和校长的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认真做好第四批*市中小学特级校长的评审认定工作。

九、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34.积极开展教育立法工作。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继续做好《*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立法审议工作,适时开展“实施办法”的学习宣传。进一步推进本市教育督导立法调研工作和本市教育评估法规的制订工作。

35.全面开展教育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申诉、行政复议、诉讼等相关制度,规范教育行政执法行为。制定《*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评选标准》,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开展贯彻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的行政执法检查。认真做好实施区县责任督学制度以及违规办学、办班、收费等群众回复与行政执法的试点工作。

36.加大教育督政工作力度。按照市政府《关于本市建立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实施意见》,继续开展对区县政府教育综合督政工作,重点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公建配套、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项目为主的教育综合督政工作。在部分区开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督政试点工作。认真做好20*年度区县政府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小幼校(园)舍资源情况等的公示工作。以及区县政府综合督政工作整改的落实工作。会同市人大等对各区县教育公建配套建设情况开展专项督导。

37.积极开展督学工作。对部分区县开展教学视(督)导工作,提高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指导区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开展聚焦课堂教学的专项督导,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开展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公报制度和建立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督导评估制度的研究和实践,引导学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入学工作的督导监控机制,确保阳光招生。

38.开展中小学师生廉洁从教和廉洁诚信教育。修订《*市教师师德规范》,将廉洁从教纳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师德和育德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师年度工作考评等评选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文明单位评比、教育督导等工作中加大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的比重。认真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组织实施《*市学校廉洁教育行动指南》,向各中小学发放廉洁教育读本,推动廉洁教育进课堂。努力构建以诚信守法为核心的青少年廉洁教育工作体系。

39.加强教育收费管理和招生“阳光工程”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收费政策,规范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行为,推进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公开规范收费的承诺制度以及学校与家长委员会的沟通制度。推进中小学校阳光招生,实行招生全程监督和招生监督全覆盖,严格实施招生工作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培养方案;全日制;教育学硕士;湖南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144-02

引言

21世纪,世界已正式迈进知识信息经济新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落到人才竞争上。为了让中国在这场新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我们势必得在人才的质量上把好关,下功夫。而培养人才的大计始终要归于教育。

一、研究意义

教育学目前在我国逐步拥有了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史、高等教育学、体育训练教育学等二级学科。我国全日制教育学硕士是从2009年开始正式招生。目的是为了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教育研究人员。高校往往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出大批的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1]。在未来,随着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的规模渐渐扩大,关于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全日制教育学硕士也显得日趋重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湖南五所具有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点的高校的培养方案,以此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湖南大学。湖南大学的教育学硕士点下分七个二级学科。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

2.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教育学硕士点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三个二级学科。

3.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是湖南省高校中教育学的领军者。拥有湖南省唯一的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下分十一个二级学科,分别为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史、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教育技术学。

4.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学,包括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学的硕士点。对于职业教育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独树一帜,成果颇丰。

5.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拥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全日制学术型的硕士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研究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的文献资料,阅读、收集、借鉴和分析已有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在联系各学校培养方案的视域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统计分析法。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展开研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拟用图表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对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

3.比较分析法。以客观的、系统的、统计的方法对湖南五所高校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各个高校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主要有研究方向、学制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五所高校培养目标高度统一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经过对各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总结分析,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虽描写文字不尽相同,但是其目的高度一致。均为了培养适应我国教育实情,熟练掌握系统教育学理论知识,热爱祖国,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技能,能在科研岗位做出创新研究的人才。均要求研究生掌握行业内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了解国内外教育前沿动态,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专业问题。

(二)五所高校主要研究方向各有所长,湖南师范大学覆盖最广

这五所高校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其中涉及最全面的是湖南师范大学,基本覆盖了教育学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除此之外,湖南大学在教育史、成人教育学和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方向上独树一帜,湖南农业大学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方向研究最为深入。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体育教育学这些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上,五所大学基本都有覆盖。

(三)五所高校均实行弹性学制,培养方式均注重实践

湖南这五所高校对于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均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3-5年。湖南师范大学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常规学习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在学分和分期考核制度上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情况,由导师进行具体指导,注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中南大学教育学学科实行指导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培养工作制,导师个别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选学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确定研究课题、指导科学研究等。导师对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教育应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2]。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均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创新能力,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对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中进行全方面地监管与评价测量,保证培养质量,并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实践教学后提交实践学结报告,做好教学结果的反馈工作。

综合五所高校的培养方式,对于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的培养,均采取学分制,中期考核制度。这些做法都很看重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体现高校都在逐渐与社会实践接轨,纯理论学习时代已经远去,导师的作用日趋重要。

(四)五所高校课程设置分布研究

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得益于学校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五所高校的教育学硕士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是研究的重中之重[3]。分析比较湖南这五所高校的相关具体课程设置之后,可以一窥利弊,取长补短。期望能对提高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通过分析各个高校相关的课程设置,发现五所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学位课(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含限选课和任选课)、补修课等。均允许研究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均要求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加修所考取学科专业本科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这是提高跨专业的研究生的专业素质的必要措施。

五所高校的公共学位课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硕士生综合英语。

关于专业学位课的设置,各个学校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

其中,教育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史在五所高校均属于专业学位课,而德育专题与教育社会实践专题却仅有一所学校即湖南师范大学设置,其中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都设置了教育管理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都设置了社会调查与统计课,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都把教育名著导读设置成了专业学位课,这与这两所学校跨专业学生居多不无关系,在研究生一年级阅读多本教育名著对快速提高其专业素养有很大的益处。实际上,德育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极其重要的课程,为师者无德便教不出好学生。虽德育不是所有高校的专业必修课,但是笔者认为,德育是教育工作者一生的最重要的必修课。

关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笔者搜集了五所高校的限选课与任选课课程,总结如表1所示。

总结出五所高校都设置的选修课课程有教育哲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经典研读、国外教育文献研读、教育质量与评价、德育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独特地设置了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究课,彰显出其对教育改革敏锐的嗅觉,紧靠时展的前沿。湖南师范大学作为省内师范教育的领军者,所设课程覆盖面最广。湖南农业大学在职业教育中颇有特色。但是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的选修课课程设置数量上稍稍显少,覆盖不够全面,可以适当参考其余院校的选修课程,丰富本院研究生的课程选择。

四、思考与建议

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涉及硕士生教育的各个方面,硕士生培养的行动指南应该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进程,在实践中不断修订。本文从湖南五所拥有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点的高校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对湖南省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发现有的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些许问题,建议各个高校多多参考其他学校的优秀之处,取长补短,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期望本文对我国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研究进程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姝明.中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探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Z].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1.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村教育 “三教”结合 经验 探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小学教育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要搞好农村小学的教育,必须实施“三教”结合的教育体系。现就农村教育的“三教”结合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肤浅看法:

1 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当前很多的农村教育,特别是那些贫困、偏远山区的农村教育现状相对十分滞后,学校、家庭、社会相应的机构管理还不完善,三方面协调乏力,教育活动相对独立,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平台,一些活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未能同步,出现了“5+2=0”的现象,即学校五天教育的正面效果与双休日的负面影响相抵消。为了强化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农村迫切呼唤一个强有力的全民育人教育体系尽快形成。

由于很多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力量各自为政,不从整体利益出发,甚至施加不同的教育影响,已经产生了内耗和反作用力,使得教育力量相互抵消,以致产生了影响教育的整体效应。

针对农村教育的这些不合理、不科学情况,要使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正规、科学化地健康发展,构建和积极推进“三教”结合的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2 “三教”结合的重要现实意义

“三教”结合,顾名思义,在《教育学》中的概念就是指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需要培养千百万符合社会要求和时代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各自的办学优势,使三方面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使全社会共同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三教”结合的教育体系必将在农村教育中越来越发挥其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2.1 “三教”结合的教育体系有利于育的方向。在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这“三教”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虽然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有所不同,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是他们的教育对象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只有三方面教育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共同的目地和愿望,才能有利于促进少年儿童地健康发展。事实已经证明,实行家庭、社会、学校“三教”结合,既能弘扬当代教育的创新精神和少年儿童成长成才发展的主旋律,又能展现了从纵横内外全方位共同培养新人的创新历程,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包括家教活动)和社会实践三大渠道育人,体现了当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2.2 “三教”结合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他们彼此不能相互代替。三者只有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2.3 “三教”结合的教育体系有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三教”结合使教育在横向空间上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有机地衔接起来,有助于克服教育和社会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建立教育社会一体化教育体系。在纵向时间上延伸至人生的两端,把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直至老年教育衔接起来,形成终身教育网络。

3 “三教”结合的经验探讨

家庭、社会和学校有着共同的责任确保学生们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因此,家庭、教育工作者、社会和社会服务机构必须共同承担义务,促进“三教”结合的教育体系,为学生们提供它们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大课题,需要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科学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几十年来地不断学习、探索、研究中,虽然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我并没有畏难,始终在努力地探索、总结着。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现就农村“三教”结合的基本形式,在形成教育整体合力,建立合作关系上的一些肤浅的个人经验,和同志们探讨如下:

3.1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导向和枢纽,它受国家、社会的委托,是专门培养教育人的场所,有受过专门训练、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通过专门的教育媒介,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发挥培养人的主导作用。因而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形式。

家庭教育要主动与学校教育相对应,才能适应社会性的需要。班主任和教师以及家长都应该把互相访问看成是教育孩子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家长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活动,这是家长了解学校教育工作的好机会,双方还可以借机共同商定今后教育孩子的步骤和方法,防止发生要求不一致的现象。当然这些互访形式也不要过于频繁,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7篇

一、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形成了领导班子的共识

局党政领导班子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在科学发展黄埔教育的理念上形成了新共识。

一是提高了对“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认识。必须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去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问题;把握规律,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谋划教育发展大局;创新发展途径,更加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破解发展难题,化解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全面调整和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二是提高了对“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必须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贯彻“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效解决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根本问题和维护其身心健康;贯彻“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努力为教师的事业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更大成就,实现党的教育事业与教师个人事业共同发展,增强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归宿感和成就感。

三是提高了对“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认识。必须坚持教育全面发展,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协调发展,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协调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扩大和增强教育功能,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找准正确的办学方向,完善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四是提高了对“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认识。在推进教育发展中,既要总揽全局、科学规划、齐头并进,又要统筹好各类教育在发展中的定位、资源和功能;既要在打造好教育基本面上下功夫,又要突出抓好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全面考虑、重点突破;要促进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民办教育法制化、特殊教育持续化,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相适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政府与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

二、实事求是地总结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为坚持科学发展提供经验

在征求意见中,群众对我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局领导班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一个实干的班子;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务实,注重细节,遵循教育规律,敢于开拓,敢于担当,工作业绩显著;班子团结进取,有凝聚力、战斗力,有活力、亲和力;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建设;关注基层工作,密切联系群众,重视调查研究;作风民主,办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度高;以身作则,勤政廉洁。我们以此为启示,认真回顾和总结了我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取得成果,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首任,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发展的着力点,以推进教育均衡化为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坚持素质教育为根本,紧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教育强区建设,黄埔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进步。

(一)坚持素质教育是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始终将德育摆在素质教育首位,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通过创新思路、创新形式、强化队伍,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和长效性。20*年,中央文明办向全国推广我区德育工作经验;20*年,市德育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20*年,我区代表市接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专项督查,得到中央教科所、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在“以德立人”的同时注重“以特促优”,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区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异彩纷呈,特色学校百花齐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将我区素质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二)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市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年到20*年教育投入分别占财政支出的28.77%、25.10%、25.90%、27.90%、27.50%,教育经费增长高于区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以政府投资为主渠道,整合街道、社区、企业等力量,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教学用房4万多平方米,改造教学用房1万多平方米,改建和扩建中小学11所,为全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干部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因素。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率先推行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合同聘任制和全员岗位培训制;落实校长负责制,逐步实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竞争上岗,逐步建立灵活自主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黄埔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名师工程,探索出“校本、区本、院校、境外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型师资培训模式。2004年以来面向全国新招聘优秀教师262人,通过内培外引,新增高级教师97人,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四)优质学校工程是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学有优良教育”的目标,全力推进示范学校和规范学校建设。投入1.5亿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80%区属义务教育学校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市123中成为我市第一所省一级初中,怡园小学、荔园小学、市86中分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投入2000多万新建的省一级育蕾幼儿园成为全区学前教育的标杆;投入1.*亿用于市86中创建广东省部级示范高中;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黄埔职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高分通过“省重”复评。

(五)抓教育教学质量是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坚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抓落实、重实效,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以科研促质量,以质量促发展,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建设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教研环境;加强科学备考,认真研究策略,多方收集信息,教育教学质量同老城区的差距不断缩小。20*到2008年高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高,20*、2008年总上线率连续两年在全市排名第二,2008年高考本科率首次跃居全市第三。

(六)教育资源整合是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适应城市化进程要求,认真调研,从战略高度制定《黄埔区教育资源调整及学校、幼儿园发展整体规划方案》,以“质量、规模、效益相统一”为原则,加快全区教育资源整合。以厂企学校接收为契机,通过撤小、扩强、搬迁、合并等方式,调整中小学校10多所,2004年起相继开展文冲、长洲、红山、庙头地区的教育资源整合,8所高中整合为4所,全区学校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办学效率显著提高。

三、正确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瓶颈

根据群众的意见和我局领导班子的自我剖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取得许多成绩,但从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更高要求看,我们自身仍然存在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比较原则、笼统,对于如何实现教育科学发展问题,在内容上还不够系统,在途径上还不够清晰,在形式上还不够明确,在方法上还不够具体。

二是教育管理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学校设施、教学、队伍等存在明显差距,学前教育、初中教育相对薄弱,民办学校办学水平不高、甚至存在违规情况,对民办学校管理缺乏力度;对学校及其领导班子的考核机制不完善;教育人才管理机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激励机制成效不明显、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人才结构自我调节机制不健全等;教育设备管理、后勤管理比较粗放,个别环节存在缺位情况;学校自我管理与行政监督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招生工作相对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等。

三是教育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机关运作机制要进一步适应发展的需要加以改进,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局机关与学校的沟通途径和信息渠道还不够畅通;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与群众的愿望还有差距,学校自身管理水平和执行力有待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需要继续提高等。

四是教育行风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时效性有待加强;执行政策还存在不准确、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部分干部和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欠佳,对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关心不够;部分干部工作态度需要改进;个别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情况仍然存在等。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局领导班子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原因都进行了认真剖析。客观上,传统观念和体制对教育发展有一定的阻力,区财政规模与教育投入巨大需求不相协调,原来区教育教学基础比较薄弱等等都制约着我区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些客观原因,有一些需要我们正确去面对,有一些需要在发展中逐步来解决。这里重点查找主观上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全面、深入。理论学习存在重业务理论轻政治理论的情况,理论学习在系统规划、学以致用上重视不够,使得对新形势下科学发展教育的认识不完整、不深刻,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政策措施和实际能力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偏重于就教育言教育,对教育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影响的认识还有差距,偏重于解决当前问题,对长远规划的研究不足等。

二是解放思想、自我完善的自觉性仍显不足。凭经验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多,自觉运用新观念、新方法少;对一些教育改革的敏感和前沿问题,还缺乏解放思想、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工作坚持原则性较多而破解难题的灵活性略显不足;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偏重日常工作处理,轻视总结提升等,使得教育各项工作难以彼此呼应、系统推进、全面进步。

三是抓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制度建设方面,未能适应形势发展及时修正,贯彻落实制度的检查监督不到位,因而出现了制度无用、制度缺位的情况;在队伍建设方面,人才结构调整优化的机制还没完全建立,评价机制不完善,后备队伍建设力度不足,干部个人能力很不均衡,使得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决策效能。干部思想建设实质性进展不明显,出现了一些精神涣散、作风浮夸、工作粗糙以及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的关系等情况。

四、明确目标和思路,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局领导班子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优质均衡、突出特色,精细管理、提高水平,关爱人才、激励成长”的发展方针,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创新之路、内涵发展之路,使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一)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以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全区现有的教育资源,结合厂校接收、可支配财力、生源分布与群众需求等,完善区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方案,加快对东部、南部地区学校的改造和扶持,缩小校际差距,结合中期督导验收的评估意见,督促义务教育学校紧抓机遇内涵发展,确保2010年100%义务教育学校达到规范化标准,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稳妥完成厂企学校接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接收厂校的办学思路,深入调研和审慎调整全区教育资源整合方案,加大并校力度,深化长洲岛、文冲和南岗地区的教育资源统筹、优化,着力解决布局调整的后续工程,促进全区教育良性发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弘扬和培育教师高尚的师德,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培训课程体系,夯实“校本、区本、院校、境外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型培训模式,做大做优校长管理方略论坛、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健康教育大课堂、民办学校师资培训等品牌项目。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成才计划,充分发挥“名、优、特教师”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着力加强机关干部队伍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提升执行力。

(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业成绩,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学生养成教育入手,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完善德育研究机构,探索“所校共建”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做好家长培训和家校互通,加强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和特殊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全员负责制。二是以新课程改革为引领,狠抓教学质量。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突出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加快推进符合实际、突出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以优化课堂为核心继续加强小学组团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爱中下学生,加大对初中教育的指导力度;针对高中学校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目标,努力提高各高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五)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要严格实施“阳光招生”和“阳光收费”。深入调研、准确测算小学、初中生源分布状况,科学调整招生区域,大力宣传招生政策,实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工作程序、咨询服务和申诉渠道“五公开”。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进一步加大规范教育收费和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维护我区“教育收费规范区”的美誉。四是要努力打造安全、文明、和谐校园。完善和落实学校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

(六)加强班子建设,强化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是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注重学习的系统性,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突出学习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将上级的指示精神同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水平,提高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的能力,增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集体领导,注重分工协作。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建设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和谐团结的领导班子;完善党委会、局长办公会、班子成员谈心会和重点工作协调会等工作制度,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三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真心实意帮助基层学校和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制度和机关科室与学校沟通机制,深入学校掌握动态,靠前指挥。四是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工作绩效。既要发挥领导作用,又要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注重工作布置,又要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取得实效。进一步完善督办制度、问责制度、奖惩制度,落实机关管理的各项制度。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幼小衔接” 数学活动 多元化

近几年,“幼小衔接”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既要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要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但是有的幼儿园为了更好地做好“幼儿衔接”,不但教授10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教学活动时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活动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并且作业一大堆,计算题练了又练。幼儿数学活动小学化严重危害了幼儿身心健康,扼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开展多元化数学活动,使幼儿进入小学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学习,使之过渡衔接合理化、科学化呢?

一、创设适合幼儿操作、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环境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数学教育内容应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要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教育内容,还要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外部环境,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从而积累相关的表象,就显得极为重要。一般来说,幼儿学习数学的环境有两类:一是幼儿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现实的大环境,二是为达到一定教育目标而设置的专门学习数学的环境。

1.幼儿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现实的大环境

幼儿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有可利用、可引导、可发现、可探索的数学资源,由生活中引发的数学问题,才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但是在大环境中的数学资源都具有自发的、偶然的性质。因此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这一途径,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数学的简单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感知数学现象,既可让幼儿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又可以逐步提高幼儿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在幼儿排队做操时,可以让幼儿获得很多关于方位(我在哪个位置,前面是谁,后面是谁……),高矮比较(我们排队是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先做……后做……),一一对应(一个幼儿一个体操环)等经验。幼儿在家里时,就可以让幼儿和家长比一比身高、体重;统计一下爸爸妈妈的鞋子是多少码的,自己的鞋子是多少码的;在和父母去买东西时,算一算今天买了多少东西,要付多少钱,等等。

2.在活动室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环境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区,就是将数学教育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幼儿往往是在玩各种玩具、材料的过程中学习丰富的数学知识。在这个活动区里,因为材料都来自于现实生活,是幼儿自己准备的,幼儿对这些材料都有亲切感,会体验到成就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如我们收集废旧扑克牌,一起制作骰子,在活动区里玩抽乌龟、掷骰子的游戏。我们还创设了区角《我们的超市》,让幼儿模拟现实生活中真实情境的“超市”。孩子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角色,分配到不同的任务。进货员统计超市里有些什么货,这些货还有多少,要不要再进一些,这样就培养了幼儿的统计能力;收银员负责货物的买卖,在收钱、找钱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到的加减运算,等等。这些都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在游戏中,幼儿能积极地投入学习并巩固数的组成,学会简单的记录方法。这些都能训练幼儿思维的独立性。

活动性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操作性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能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抽象知识,诱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幼儿实施操作的动力,使外部动作逐步内化的媒介。幼儿在适当的正规与非正规途径下,通过不断地摆弄操作,逐渐掌握数的概念,发展思维能力。在对幼儿操作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上,我们遵循趣味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有序性原则,同时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对不同难易程度的操作材料做有序的安排,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对材料做适时的安排。并且在活动中提供幼儿必须操作和可自由选择操作的材料,既体现一种性质和促进某种思维发展的材料,以及体现多种性质和促进多种思维发展的材料。

二、以多种形式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也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让孩子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逐渐形成对数的感知和数学意识,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乐趣。

1.集体教学生活化

我们要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系的心理特点,扎根于幼儿的生活和实践中,在探索中发现和学习,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帮助幼儿总结、归纳、提炼、概括,使幼儿理解生活经验中的数理观念。

首先,创设“趣”的情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为了让幼儿对数学活动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兴趣,始终保持在活动中的主动性,教师应该向幼儿提供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兴趣和认知倾向的环境条件。如在“数的大小比较”这一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大人”、“一个小人”,让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在各种有趣的情境中,幼儿很好地感知了两个数的大小比较,还能用“几比几多几”,“几比几少几”这两句话来说明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其次,创设“奇”的教育情境。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要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能主动与环境互动,就必须注意创设使幼儿感到“奇”的环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如在“多变的图形”这一教学活动中,我用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拼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如轮船、汽车、花、小鸟,等等。幼儿都赞叹这些图案的美丽,纷纷猜想这些美丽的图案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当我告诉幼儿这些图案其实就是用他们手上的几何图形拼出来的时候,他们就更好奇了,都跃跃欲试。

再次,创设“疑”的情境。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一样多”这一活动中,我准备了许多精致的纸制品,让幼儿两两成对地分2个、3个、4个、5个……的礼物。幼儿在分的过程中发现,双数礼物刚好能够一人一半,单数礼物就不好分了,要不就是一人多一个,要不就是一人少一个,要不就是还剩下一个不知道要怎么分。幼儿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分呢?有了这样的开始,幼儿就开始动手操作,怎么才能使单数也能分得一人一半。

最后,创设“思”的情境。由于数学本身就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点,把幼儿教学启蒙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发展幼儿的智力上,这样才能使幼儿终生受益。如在“哪杯多,哪杯少”这一数学教育活动中,我给每人一样多的彩色水,放在两个不同造型的杯子里,让幼儿先来猜猜看这两杯水是不是一样多,然后通过比较来验证,得出结论:水的多少和杯子的形状和大小是没有关系的。还让幼儿思考:水位一样高低的,但形状不同的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通过对这种相逆角度提出的问题的思考,既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广度,又引发了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自主性、积极性。

2.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

(1)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数学活动。

一日生活中的各环节都渗透着数学知识,教师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早晨入园时问幼儿今天早晨吃了什么饭,昨天晚上听了什么故事,还干了些什么,等等。使幼儿在“浑然不觉”中理解与掌握今天/昨天、早晨/晚上等时间概念,并会尝试着进行运用。又如入园时让幼儿看一看谁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做操的时候谁排在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等等,让幼儿形成序数的概念。生活中的数学随处都有,只要耐心、细心地去发现并引导,就能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2)家庭生活中自由、探索的数学活动。

①数学活动进入家庭,让幼儿在家庭中愉快地学习。每个家庭里都有许多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的数学活动可以在家里进行。如:统计家里一星期买了几斤水果,每天吃了几个,还剩几个;给父母分发物品练习数的组成,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比较,等等。开展家庭数学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到家庭中学习数学,而且能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数学教育。

②给幼儿自由探索和学习的机会,主动去发现家庭中的数学。如:幼儿数自己有多少种玩具,数量有多少;图书有多少,大的、小的、薄的、厚的各有多少,你是按什么规律和顺序摆放的,你试试还可以怎么摆放?寻找家中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排序、数数,等等。幼儿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能掌握数数、排序、分类、加减、时间、量等知识,而且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任务意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自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

(3)融合在社会实践中的数学活动。

去菜市场、超市购物,可以让幼儿在社会中发现数学,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进行社会实践。幼儿来到菜市场,首先统计蔬菜的种类,观察蔬菜的摆放,再观察菜贩称菜,收找钱,并尝试自己称一点菜。在超市,幼儿观察商品的陈列,自选几个自己喜欢的东西记下价格(10元以内),统计需要多少钱,然后到收银台如数交钱购物。幼儿在这两个活动中不仅能发现人们对数、分类、量、加减和排序的运用,而且会进行初步的社会实践。

三、注重个别差异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看幼儿

每个幼儿都具有其与生俱来的独特性,这既表现为每个人有其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又表现为每个人的脾气性情和态度倾向性各不相同。知识的建构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一个过程,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积累的经验互不相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幼儿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活动时间,不要急于指导,特别要减少直接的指导,即当幼儿不成功时,不要急于告知孩子、代替孩子,当看到幼儿的想法错误或者还没有想出方法时,不急于向其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注重活动过程,不追求活动结果,让幼儿在探索中主动学习。此时,教师应在等待中进行更细致的观察,以便进行隐性指导。

比如:在教幼儿认识三角形时,我开始不出示教具,只告诉幼儿三角形必须有三条边、三个角,要求幼儿从许多图形中找,多数幼儿只能找到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这时我不急于帮助幼儿,而是提醒幼儿想一想三角形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与图形进行比较。由于给幼儿提供了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机会,他们在尝试错误中进行反复琢磨比较,知道了三角形的图形,无论怎样摆放,形状怎样,都是三角形。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孩子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

幼儿发展的潜力很大,但我们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因势利导,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直接经验增长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对幼儿的学习目标不能订得太高,幼儿在简单的操作摆弄中会主动感知数、形等,但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激起幼儿对计算的兴趣,因此在活动中不能心急,要明白幼儿期是学习的开端。幼儿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出错是必然的,学习本身是一个过程,从探索到掌握不是在一个活动中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发现、理解掌握。要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错误,然后自己找到方法去修正错误,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能不断发展。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师幼关系的深刻含义,它形象地指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应该像抛球、接球一样,一方把球抛出去,另一方把球接住,再把球抛给对方。这是一个根据情况以不同方式不断回应对方的充满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应善于回应幼儿,与幼儿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而不能只着眼于幼儿能学习多少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要设身处地地从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活动主体的需求,这样师幼间就有了心灵的交流与沟通。教师要随时发现并抓住教育契机,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采用师幼互动策略,因势利导,用积极、愉快的情绪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参与文献:

[1]朱慕菊主编.“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2]朱家雄,华爱华等.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3]葛金国,吴玲.“盘点”学校.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4]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9篇

下面就我省的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九五”期间我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简要回顾

“九五”期间,我省从事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同志们深入学习,解放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扎实工作,不断进取,使我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为全省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我分三块对“九五”期间幼教、特教、扫盲工作情况进行简要回顾。

(一)幼儿教育方面

1997年,原省教委在昆山召开了全省幼教工作会议。五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在妇联、卫生等有关部门支持下,围绕“九五”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现代化,苏南、苏中、苏北涌现了一大批既有现代教育理念、又有现代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幼儿园。全省一类园从1997年的500所增加到1400所,在一类以上幼儿园接受优质教育的幼儿从1997年的15.1万上升到47.9万,占全省学前三年幼儿总数的33%,优质教育资源正在不断扩大。多元化办园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办园从1997年的542所增加到目前的2183所。幼儿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学历达标率由五年前的75%上升到92.72%,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21.1%。

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我省幼儿教育的管理体系和教育实践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性高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到“九五”期末,我省幼儿教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县、乡为主的完善、高效的基层管理体系。基层幼教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各地幼儿教育制度化、现代化发展和教师队伍的成长、先进经验的推广提供了保证。广大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在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幼儿素质的和谐发展、幼儿教育的社会化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使我省的幼儿教育总体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为幼儿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在这五年当中,特别是近两年来,幼儿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也比较明显。其一,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学前三年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我省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率与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教育的适龄儿童人数是183万,但入园率才达到78%左右,这与教育部对经济发达地区90%入园率的要求和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相距较远;其二,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很大。“九五”期间,我省城市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但面广量大的农村及城市流动人口幼儿教育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达到平均水平。苏南五个市学前三年入园率已达到95%以上,苏北部分地区最低的只有64%,地区间的不平衡还比较严重;其三,在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的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地区指导思想还不明确,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工作方式比较简单化,导致幼儿教育管理水平下降,师资队伍不稳,事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认真对待,认真解决。

(二)特殊教育方面

“九五”期间,在民政、残联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以提高为主”的方针,以创建“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为重要举措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建设,普及并巩固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开展特殊教育科研,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殊教育的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年招生数以及毕业生数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到“九五”末,全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基本达到与当地其他儿童少年同等教育水平,视障、听障、智残儿童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达到95%以上,7—15周岁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比率稳定在90%以上。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与残联密切配合,通过学校办学、社会办学、个人办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训练、早期康复。城市残疾儿童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60%,农村达到45%。目前,全省有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50多个。

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级中等与高等教育。全省60%的特教学校创办了盲、聋职业高中和中专班,开设了按摩、推拿、计算机、机械、美工、服装设计等专业。通过“双证制”的实施,为残疾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现有8所高级中专(职高)特殊教育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第一所聋人普通高中——南京聋人高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金陵职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开办了盲、聋人专科教育。

加大特殊教育投入,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我省特殊教育总投入近2亿元,新建高标准校舍3万多平方米,添置了大量的微机、语言测试设备、多媒体及电视播放设备等。到2001年底,27所学校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成为“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

“九五”期间,我们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省特教学校专任教师98%学历合格,科研的拉动和“特教学科带头人”的评选、特教教师的国际交流等活动使我省特教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并涌现了一大批有科研、有实践、有特色的典型学校。

“九五”期间我省的特教事业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比如经费投入渠道不畅,数量不足;不同地区之间特殊教育的规模和条件差异过大;对残疾儿童群体情况了解不细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后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扫盲工作方面

“九五”期间,我省各地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工作,共扫除青壮年文盲30多万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在这期间,扫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十分明显。1995年,全省大约有青壮年文盲50万人。“九五”期间,在扫除30多万青壮年文盲之后,这个数字应该有明显下降。但据2000年全省人口普查资料,15到49岁的文盲人口仍然达到了48.26万人。从“九五”开始到结束,全省青壮年文盲总量没有明显减少,盲率排在全国第十一位。虽然从客观上来说,这与我省流动人口、外来婚嫁人口等数量的增加有关,但文盲较多的现实与我们经济、文化和教育大省的发展水平很不相称。扫盲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意义

做好“十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幼教、特教、扫盲工作,首先还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前不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十六大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全党的奋斗目标,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给我们研究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南。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十五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800美元左右。江苏在1993年就完成了这个任务。1994年省委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到2000年我们还要翻一番。跨入新世纪,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奋斗几十年,到建国一百周年之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我国建设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第三步跨越。这个跨越还要分若干阶段,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分为2010、2020、2050,江总书记指出这对我们民族来讲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年初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了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中有三个没变: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变;政治多极化趋势没变;发展的机遇仍大于挑战这个战略没变,这“三个没变”给我们民族的伟大振兴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外部条件。我们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发展自己?总书记提出这个战略机遇期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是针对总体小康的三个不足而言,即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全面性;发展不平衡。所以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就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行动。从发展的战略上看,它要求实现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共同进步,追求均衡化的发展。总书记在阐述小康社会形态的四个主要方面即经济发展问题、政治民主问题、文化繁荣问题、生态优化问题时,于第三部分阐述了科技教育,对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普及水平,如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问题;第二强调基础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既要注意新的提高、又要抓好薄弱环节,扫除文盲,实现均衡发展;第三从教育服务于社会、作用于社会来讲要体现全面性,要发展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形成学习化社会,并且促进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从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出发,真正把握中央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去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中央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明确提出了“新三片”的规划,即,在尚未实现“两基”的15%人口地区,打好“两基”攻坚战;占人口50%左右、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重点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满足社会对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的需求,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到2010年,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前不久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

“新三片”规划体现了“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目标是实现中国基础教育的持续均衡发展。为完成中央的统一部署,不同区划中的基础教育肩负着不同的发展使命。江苏属于35%的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方向,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局,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这一目标与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完成“两基”任务,到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目标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推进的过程必须扎扎实实,不能脱节,更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基本的思路就是要在巩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提高。

首先要坚持不懈地突出“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总体上看我们已经实现了“两基”目标,但“两基”本身还存在着水平不等和程度不均问题,存在着“反复”的可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高水平的“普九”,就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就是从“普九”的比例上看,不少地方也出现了反复和波动的现象。扫盲工作也是这样,就像前面我们说到的那样,原有的一部分文盲扫除了,还可能出现一批新文盲。“两基”不巩固,重中之重的地位没有得到坚持不懈的强化,江苏基础教育总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

其次,要做好巩固工作,当前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要花大力气解决一个均衡发展的问题。从我省的情况看,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第二是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第三是群体之间发展不均衡,残疾人群体、流动人口和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与一般群体、优势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和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第四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在我省,苏南苏北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第五是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重知识性基础,轻能力性基础、创造性基础。这些均衡问题不解决,基础就不稳固。

为完成“巩固”的任务,特殊教育和扫盲教育工作者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扫盲本身是“两基”的任务之一,特殊教育是义务教育以及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和扫盲教育的对象是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三个代表”思想的落实,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一个拒绝歧视、较少差异的社会。这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更加现代、更加文明的教育,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集中地体现在平等地面向每一种人群、每一个个体以及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促进每一个公民的发展,帮助每一个公民获得更多的机会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在教育以及全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应该增强从事这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基础教育要“提高”,要达到“高水平、高质量”的目标,就是要解决一个向两头延伸的问题,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质量对整个基础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王湛副部长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0—6岁儿童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五分之一。通过早期教育焕发这些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教育的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代幼儿教育已深入到脑科学、生理科学领域。当代脑科学指出,人脑有万亿个神经细胞,其中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在儿童早期就开始发育。有研究证明0-4岁人脑的发展所奠定的人的学习能力大体上可开发50%,4-8岁可再开发30%。因此,一个人早期的脑开发对后天能够获得的学习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儿童个体的发展来看,早期的语言、运动、情感以及社会化发展对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潜能,不能错过关键期的教育。从幼儿教育与整个基础教育的关系来看,实践证明,幼儿教育发展得好的地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以及学习的主动性都会表现出良好的状态。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幼儿以至婴幼儿开始。抓住了早期教育,就是抓住了提高基础教育效率的关键。

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言,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意义也同时表现为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直接要求。这几年,特教、扫盲都走上了文化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不仅让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认知能力,还让他们获得自立于社会的能力。扫盲中出现了功能性扫盲,对扫盲对象进行初等职业技术培训。残疾儿童完成九年文化教育以后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已经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从社会意义上讲,这也弥补了人群间受教育的差距,体现了教育的平等和社会的公正,是维护基本人权的表现。从文化意义上讲,儿童早期发展是提升人的水平发展的关键。因此,幼教、特教、扫盲工作都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意义,我们应该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找到我们教育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此外,我们应该看到,当前阶段开展幼教、特教、扫盲工作有着良好的背景和条件。近年来,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发展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高度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过去不太受到关注的生活领域和人群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发展和政策环境为江苏幼教、特教、扫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九五”以来,江苏基础教育的事业规模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省一方面继续高质量地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教育促小康工程,加大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的力度,一方面加快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步伐。在这些良好的事业发展条件下,我们完全应该满怀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我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新局面。

三、“十五”期间我省幼教、特教、扫盲教育的目标与重点工作

根据国家《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教育厅已印发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十五”发展意见》、《江苏省“十五”期间扫盲工作意见》,并即将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的要求,结合“九五”期间的成就,到“十五”期末,全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要达到如下总体目标:

幼儿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0%,办好一批0—6岁示范性托幼中心,初步建成具有江苏特色的0—6岁学前教育体系;大面积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现代化工程,实现幼儿教育的信息化和优质化,全省幼儿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特殊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到2005年,“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要达到与当地普通儿童少年同等教育水平,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其中城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达到98%以上,农村达到92%以上;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城区学前一年入园率达80%以上,农村达50%以上,积极支持幼教、特教机构以及家庭、社区开展3岁以下的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活动;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扫盲工作:全省扫除45万现有文盲。重点扫除青壮年(15—50周岁)文盲;全面扫除有学习能力的青年(15—24岁)文盲;鼓励50周岁以上的文盲接受扫盲教育;以乡(镇)为单位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并巩固在95%以上;坚决杜绝新文盲产生。

上面的这些总体目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任务非常艰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全省各地必须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计划,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落实,注重实效。下面我分三块谈一谈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

(一)幼儿教育方面

1、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我省幼儿教育的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很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工作中,要坚定不移地从全省统一的发展目标出发,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各市城区和县以上城镇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5%,积极发展0—6岁儿童的教育,至少办好一所0—6岁学前示范性托幼中心,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指导;经济发展中等程度的农村,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0%,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实验,90%的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指导;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农村,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0%,基本满足家长送子女入园的需要,大多数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各地要以这些具体目标为标准,规划今后一段时间幼儿教育工作。要强调全省规划的严肃性,完善配套措施,确保计划的实现。

2、继续深化幼儿教育体制改革

从历史上看,我国1956年提出的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是:在城市中由厂矿、企业、机关、团体、群众举办;在农村提倡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教育行政部门在可能的条件下有计划地办一些幼儿园;卫生、教育部门应该办好几个幼儿园和托儿所,起示范作用。1979年我国提出坚持两条腿走路,国家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相结合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方针。1988年提出在地方人民政府举办幼儿园的同时,主要依靠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园。这一系列的方针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研究在政府指导下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办园,从而扩大我国儿童接受正规早期教育的机会。因此,幼儿园形成了与义务教育不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

今后几年全省继续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幼教管理体制,继续坚持“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的发展方针。

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社会情况出现了重大变化,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和生产方式的转型期。过去的企业人、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社区建设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幼儿教育发展的格局将逐步转向以社区为背景,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我们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各地实际,重新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群众。社区是政府组织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对外开放的平台。理想的社区管理,应该是在政府支持下,出现一种非政府、非市场的社会公益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公民的自治管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要反映社区的民主管理的特点。幼儿教育最终必将纳入满足公民需要的、依托社区资源进行的、促进社区发展的社区教育体系。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建立以社区为依托,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区内各类幼儿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不再把0—3岁儿童和0—6岁儿童的保育教育按部门划分权限,而将整体考虑儿童的教育规划,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但现在我们的改革还没有到位,理想的社区运行还未成熟。这个时候,政府更应加强统筹:统筹发展规划;统筹收费、分类等政策;协调医、保教等管理部门;统筹公办、民办等各种资源。随着十六大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们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社区公民参与管理活动。

“九五”期间,各地政府和政府部门举办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幼儿园。今后,这类幼儿园的数量和规模要继续扩大和发展,示范和导向作用要继续增强。要明确政府办好示范性幼儿园的责任。现在有部分地区在改制思想还没有明确的基础上,就以甩包袱的姿态将幼儿园“处理”掉了,这是不对的。中央最新的方针仍然重申政府有责任办好示范性幼儿园。但是我们有的地方公办园一所都没有了,政府怎么行使职能?示范性幼儿园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起模范带头作用;另一个是起管理作用,它是政府管理的依托,形成指导服务网络的基础。在教育部报国务院的文中提到几个问题:县级以上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办好一定数量的示范性幼儿园;农村各乡镇政府必须办好中心幼儿园。关于改制问题,政府举办的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园不能简单地一卖了之,企事业单位改制可采取国有民办、联办等多种方式进行。公办园转制必须报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转制时要确保当地幼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师的合法权益。要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体制变革的问题。不能因为有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部门就马上退出。更不能将政府部门举办的幼儿园简单变卖,造成教育资产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

“十五”期间,入园率的提高对幼儿教育规模发展的要求提高。必须根据现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坚持“两条腿走路”,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正规与非正规形式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格局。尤其是对新办园,我们应坚持在登记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等促进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政策方面一视同仁。

要特别重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应当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把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情况作为考察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业绩的重要方面。为此,一是要抓好中心幼儿园的建设,扩大中心幼儿园的规模,更好地发挥中心园的办园效率和辐射作用;二是要防止和克服只抓学前一年入园率的倾向;三是要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办好幼儿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结合布局调整,将空余的教室和其他资源主要用于举办幼儿园(班),切实解决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问题。为农村幼儿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农村地区真正全面实现小康竭尽全力。

3、进一步强化对幼儿教育的管理

从“九五”开始,幼儿教育的管理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管理工作的强化,不但对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导向意义。今后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是加强幼儿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安排专人担任的幼儿教育管理干部,教研部门必须配备专职幼教教研员。同时要明确,乡镇以下幼儿园的管理是乡政府的责任。有条件的地方,每个乡镇也要明确指定一个幼儿教育管理干部;没有条件的乡镇,也必须设有幼教辅导员,幼教辅导员可由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担任,也可由乡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或文教助理兼任。只有配备了一支强有力的幼教管理队伍,才能保障幼儿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审查幼儿教育管理干部的资格,提高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切实解决“谁来管”的问题。

二是幼儿教育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把幼儿园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混为一谈。要尽快地进入角色,摸清家底,建立本地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详细档案,认真做好0—6岁儿童的普查登记工作,建立台帐,建立幼儿园园籍制度,保证幼儿的受教育年限。要提出并实施本地幼儿教育合理的发展规划,以更高的热情促进事业的发展。

三要继续引导民办幼儿园(改制园)的发展。民办园在登记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要与公办园享受相同的待遇。要完善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检查制度,规范民办园的审批程序,严格按照《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规定办好有关手续。审批民办幼儿园时,要充分考虑布局设置的合理性,定量控制,防止盲目办园,形成恶性竞争。已经举办而没有进行申报登记的民办园必须补办审批手续,领取办园许可证,不符合办园条件的一律要求停办。同时要为民办幼儿园制定相关政策,确定适当的收费标准,使民办幼儿园得到健康发展。要注意在民办幼儿园中扶持一批办园方向端正、管理规范、教育质量较好的幼儿园,发挥它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四要坚持依法治教。国家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及省颁发的《江苏省幼儿教育暂行条例》等法规、文件仍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实施幼儿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要规范幼儿教育的管理行为,针对当前在登记注册、园长和教师资格管理、办园体制改革、收费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严格管理,加强执法监督,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4、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7月国家正式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订的,是指导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科学纲要,它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立足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现实,在充分吸纳世界范围内早期教育优秀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力求体现终身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倡导尊重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师生共同成长等先进的观念。它的颁布标志着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启动,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部署,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同时展开。从2001年开始,全省已组织多次专门的培训活动,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师资培养培训部门要把幼儿园教育新纲要的执行纳入到统一的计划当中,把它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通过培训的组织,把教师和园长观念的转变作为落实《纲要》精神的核心,坚决反对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确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组织模式,教育部曾经组织各地在幼小衔接问题上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结论为到小学后,影响、学生学习的第一位因素不是知识准备情况,而是儿童社会性的成熟程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儿童是否处在对学习和探索的积极主动的状态,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像成人一样给儿童灌输知识,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改变这样的教育状况就必须从园长和教师的教育观抓起;第三,要把新的观念与实践结合起来,用实践来体现先进的教育观念,关注儿童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际体验和经历,体现以儿童和儿童的发展为中心的精神;第四,把贯彻《纲要》精神与开展托幼一体化实验结合起来,促进两类教育的有机整合与衔接,构建完整的早期教育体系;第五,要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水平。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科研、资源建设、服务网络的社会化发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真正把幼儿教育变成全社区所有成员共同关注的事业。

5、增加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继续安排幼儿教育的经费,并保证做到逐年增长。财政经费主要用于教育部门已经举办的幼儿园,保证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和表彰奖励等。

同时,各地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筹措幼儿教育发展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幼儿教育和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调动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积极性,多方解决乡镇与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要积极鼓励社区、集体和个人的出资办学、捐资助学行为,完善政策与制度,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

幼儿教育属非义务教育阶段,因此,各地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形成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类别制定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加强对幼儿教育收费和使用的管理,切实减轻家长负担。

6、加强园长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新形势对我们幼儿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园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比中小学更加突出,尽管我省幼儿教育的师资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上与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各地要加强师德建设,针对幼儿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按照教师成长的特点和师德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师德教育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理想,培养教师对幼儿崇高的情感。

要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今后,全省幼儿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要通过培养、培训两个渠道进行,争取到“十五”期末,各市城区和县以上城镇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60%以上幼儿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园长达到专科以上毕业程度;经济发展中等程度的农村40%教师达到专科以上毕业程度,园长达到专科毕业程度;经济发展较低的农村,90%的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20%教师达到专科毕业程度,大多数园长达到专科毕业程度。

要严格把好幼儿教师和园长的上岗关,严格执行《教师资格条例》对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各项规定,在全省范围内严格实行园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不符合任职资格的,一律不允许颁发资格证书。无资格证书的园长和教师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参加培训和资格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清退。

同时要保障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特别要对民办或转制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住房、保险等各类待遇作出具体的规定,使其与公办幼儿园以及中小学保持一致,促进幼儿教师、园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二)特殊教育方面

1、着力解决特殊教育发展的区域平衡问题

我省的特殊教育工作总体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域差异。特殊教育发展好的地方,不论是入学率、硬件设施还是队伍素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实现“十五”目标困难不大。也有部分地区的情况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特殊教育薄弱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不断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综合利用当地政府、残联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个人的力量,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步伐。全省今后也要对这些地区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并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创造条件,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省政府统筹下,苏南五个市和苏北五个市已结成对口支援关系,包括建立在教育方面共同发展的制度。前段时间,教育部转发了苏州地区对口支援陕西榆林地区的经验,我们要本着这样一个好的精神加快苏南苏北的联动,促进共同发展,解决发展均衡的问题。

2、发展特殊教育的内涵,满足发展需求

总体来看,“十五”期间我省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质量的提高、内涵的发展。提高质量、发展内涵,首先要关注残疾儿童在入学之后的实际受教育环境。特殊教育学校要不断丰富现代特殊教育的内涵,保证建设和发展的标准不低于普通学校。加大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力度,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水平。要加大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和开展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力度,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加自然、平等地融入社会群体的机会。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特殊教育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要提高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层次。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前三年的早期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我们要求全省各市至少设立一所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附设残疾儿童学前班,各市重点发展一所高级中等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的高级中等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为主。同时我们还要与更多的高校进行联合,举办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校必须招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入学,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新办面向残疾人的专业,鼓励残疾人通过自学考试和远程教育等方式,接受高等教育。

3、增加经费投入,进一步落实助学政策

各地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事业费、基建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要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足额按时到位,并按“两个增长”的原则逐年增加,这是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必须予以保证。各地在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校校通工程等项目时,要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各地要积极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以弥补学校经费不足。

“十五”期间,省继续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并逐步增加,各市也要设立相应的配套经费。同时要联合多方协作,争取民政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关心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残疾儿童不因为教育费用问题失学、辍学。

提高学生助学金标准。从明年开始,省、市、县共同努力,免去残疾儿童的全部杂费、代办费。苏北地区由省里解决,苏中地区由省、市共同解决,苏南地区主要由地方解决。

4、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十五”期间,全省每年由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100名特殊教育师资。我们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逐步配备专业课教师、心理康复教师、言语康复教师、医疗康复教师、特教工程技术员等专业技术人员,使特殊教育师资更趋专业化。

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已有的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每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班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评选学科带头人。各市要对普通学校从事随班就读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调配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普通学校教师及应届普师毕业生,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省教育厅将委托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对全省非特殊教育师范毕业的特教师资进行系统培训,系统学习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促进特殊教育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

各地要保障和提高特殊教育战线教职工的待遇,保证工资和特殊教育津贴足额按时发放,并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特殊教育津贴标准。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要对特殊教育教师给予适当的倾斜。对普通学校主要承担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任务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岗位补助。

(三)扫盲工作方面

“十五”期间开展扫盲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的原则,巩固扩大扫盲成果,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妇女扫盲工作,努力扫除青壮年文盲。突出效率原则,积极进行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初步建立以学习需求为导向、满足文盲基本学习需求的扫盲教育机制,提高扫盲教育的效益和质量。《江苏省“十五”期间扫盲工作意见》下发时,文盲人口最新统计结果还没有出来,因此,现在我们把《意见》中“扫除8万现有文盲”的目标及时调整到45万。

1、健全工作档案,明确工作计划,提高管理水平

各地要针对“九五”期间新增文盲数量巨大这一情况,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以行政村为单位,逐个登记造册,建立文盲档案。要特别关注青壮年文盲人员分散、妇女文盲比例较高的实际,把他们作为扫盲工作的重点对象。近期,各地要以县(市、区)为单位,逐一对所辖乡镇的青壮年文盲档案资料进行检查,一定要做到文盲资料清楚、完备。对复盲、迁移性文盲、婚嫁人口文盲等新增文盲,要随时建档,形成完整的文盲基本情况资料,对文盲进行动态管理。健全对文盲情况档案、规划和计划档案、项目管理档案、扫盲教师及工作情况档案、教学和教研资料档案、评估考核档案等各类档案的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扫盲教育和管理的网络化,逐步提高扫盲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当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情况资料,编制“十五”扫盲规划和各年度扫盲工作计划。要以村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和超过95%、彻底扫除15—24周岁的文盲为目标,来编制规划和计划,要突出以青壮年文盲集中的县(市、区)和乡(镇)为工作重点,明确扫盲的目标、任务、要求、责任等。按照扫盲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有关扫盲项目,按项目组织实施。对项目管理,省里将组织市级扫盲管理干部到国家扫盲培训中心进行培训。各市、县(市、区)也要对所辖县(市、区)和乡镇的扫盲人员进行培训。

为更好地保证扫盲工作的开展,各市县要按现有的政策,提供扫盲工作的专项经费,并保证其足额、到位。

2、严格小学入学和学籍管理,降低辍学率,坚决杜绝新文盲产生

全省新文盲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年全省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没有入学的就有1万名,占1.6%。另外,全省小学巩固率为99.7%,尚未达到100%,以小学在校生600多万总数计算,每年又将有2万多儿童因为辍学成为新文盲。“两基”的巩固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学入学年龄全省统一为六周岁,要杜绝提前或推迟入学。要特别关注和解决女童、残疾儿童入学问题。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舆论和教育手段,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各地特别要防止小学生因学校布局调整、收费、考试成绩不好受到歧视等原因造成流失,成为新的文盲。

3、改革扫盲管理方式,实行项目管理制

规划年度扫盲计划,以文盲突出的县、乡为重点。设立青少年、少数民族、妇女等扫盲的专门项目,集中力量扫除数量集中的同类项目;按项目的组织实施,明确领导责任,做到经费专用、工作到位。

4、积极进行扫盲教学和评估改革

要转变扫盲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识字与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生产劳动技术相结合的扫盲教学方式;逐步建立以学习者学习需求为导向、满足文盲学习要求的扫盲机制,提高扫盲的质量和效益。探索多种形式的功能性扫盲途径和方法,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改革扫盲的评估方法,重视扫盲教育的过程评估,改变主要以识字为主的评估方法,向考核学员实际文化能力和应用性技能水平的评估转变。

5、进一步完善扫盲教育实施网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扫盲工作的负责部门和人员,负责扫盲的日常工作。农村扫盲工作由乡(镇)政府负责,要组成行政领导牵头,教育助理和中心小学、成教中心负责人参加的扫盲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扫盲的组织实施工作。城乡用工单位(包括私营),法人代表是扫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扫盲规划和要求,负责扫除本单位现有职工中的青壮年文盲。

有扫盲任务的地方,农村中小学和乡(镇)、村成人学校要把设置扫盲课程和承担扫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负责本施教区内的具体扫盲教学。教师参加扫盲工作要计入工作量,对超工作量的给予课时补贴。教师参加扫盲工作的成绩作为职称评定、考核晋级、评选先进的依据。文盲较多地区,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扫盲活动,把参加扫盲活动列为学生社会实践、综合实践和假期活动的内容。居住分散和零星的文盲,难以组成扫盲班的,可以采取“包教包学”的方式扫盲。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农村中小学、成人学校承担扫盲教学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农村成人学校要按照省定编制配备教师,人口为5万及以上的乡镇为3人,其他乡镇是2人,明确扫盲工作及管理责任。扫盲任务较重地区,要有专人全职从事扫盲教育工作。

要落实扫盲经费,今年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对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作了明确规定:由县财政拨款的成人教育经费由每人0.2元提升到0.5元。可以运用于扫盲、职业培训、劳动转移的技术培训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运用这个政策。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促进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新发展

幼教、特教、扫盲工作与普通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幼教、特教、扫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各地的经验和实践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加强领导首先要解决领导者自身的观念和认识问题。当前阶段,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就是要求领导者牢固地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把自身的工作、把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幼教、特教、扫盲工作关系着全省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着弱势群体的利益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关系着我省基础教育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能不能顺利实现。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领导责任。在思想上,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要有位置,位置问题不解决,工作就无法得到应有的落实。

其次,各地要集中力量,创造条件,解决组织健全和人员配备方面的问题。“十五”期间,幼教、特教、扫盲工作事业发展的任务在加重,但少数地区的管理力量反而在削弱,原有的一些职能机构被取消,人员被安排从事其他工作。这种现象要坚决防止。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前一段时间各地幼教、特教、扫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管理上的复杂性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领导,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领导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甚至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

要加强领导责任的落实,要从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规划抓起。各市县要把幼教、特教、扫盲工作严格列入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为此,各市县区领导要加强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调查研究,对照发展目标,对存在问题和本地区的薄弱环节进行归总梳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实施。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领导制度,要定期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本地区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突出问题。加强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经验交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促进事业发展。

要加强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检查和督导。目前,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发展处在一个关键阶段,检查、督导和评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省里将加大对各地专项检查、督导和评估的力度,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要把幼教、特教、扫盲工作作为“两基”检查督导、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估验收的重要内容。在基本的项目指标以及重点工作的开展方面,坚决实行一票否决的制度。要把幼教、特教、扫盲工作检查、督导和评估的情况作为干部考察和任用的重要标准。各市县也要相应加强检查、督导和评估,采取有效的行政手段,使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走上更加规范的发展道路。

学前教育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0篇

一、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形成了领导班子的共识

局党政领导班子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在科学发展__教育的理念上形成了新共识。

一是提高了对“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认识。必须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去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问题;把握规律,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谋划教育发展大局;创新发展途径,更加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破解发展难题,化解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全面调整和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二是提高了对“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必须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贯彻“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效解决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根本问题和维护其身心健康;贯彻“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努力为教师的事业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更大成就,实现党的教育事业与教师个人事业共同发展,增强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归宿感和成就感。

三是提高了对“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认识。必须坚持教育全面发展,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协调发展,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协调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扩大和增强教育功能,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找准正确的办学方向,完善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四是提高了对“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认识。在推进教育发展中,既要总揽全局、科学规划、齐头并进,又要统筹好各类教育在发展中的定位、资源和功能;既要在打造好教育基本面上下功夫,又要突出抓好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全面考虑、重点突破;要促进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民办教育法制化、特殊教育持续化,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相适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政府与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

二、实事求是地总结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为坚持科学发展提供经验

在征求意见中,群众对我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局领导班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一个实干的班子;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务实,注重细节,遵循教育规律,敢于开拓,敢于担当,工作业绩显著;班子团结进取,有凝聚力、战斗力,有活力、亲和力;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建设;关注基层工作,密切联系群众,重视调查研究;作风民主,办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度高;以身作则,勤政廉洁。我们以此为启示,认真回顾和总结了我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取得成果,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首任,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发展的着力点,以推进教育均衡化为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坚持素质教育为根本,紧抓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教育强区建设,__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进步。

(一)坚持素质教育是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始终将德育摆在素质教育首位,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通过创新思路、创新形式、强化队伍,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和长效性。20__年,中央文明办向全国推广我区德育工作经验;20__年,市德育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20__年,我区代表市接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专项督查,得到中央教科所、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在“以德立人”的同时注重“以特促优”,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区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异彩纷呈,特色学校百花齐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将我区素质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二)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__市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__年到20__年教育投入分别占

财政支出的28.77%、25.10%、25.90%、27.90%、27.50%,教育经费增长高于区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以政府投资为主渠道,整合街道、社区、企业等力量,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教学用房4万多平方米,改造教学用房1万多平方米,改建和扩建中小学11所,为全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干部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因素。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率先推行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合同聘任制和全员岗位培训制;落实校长负责制,逐步实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竞争上岗,逐步建立灵活自主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__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名师工程,探索出“校本、区本、院校、境外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型师资培训模式。20__年以来面向全国新招聘优秀教师262人,通过内培外引,新增高级教师97人,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四)优质学校工程是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学有优良教育”的目标,全力推进示范学校和规范学校建设。投入1.5亿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80%区属义务教育学校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市123中成为我市第一所省一级初中,怡园小学、荔园小学、市86中分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投入20__多万新建的省一级育蕾幼儿园成为全区学前教育的标杆;投入1.03亿用于市86中创建广东省部级示范高中;投入20__多万元建设__职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高分通过“省重”复评。

(五)抓教育教学质量是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坚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抓落实、重实效,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以科研促质量,以质量促发展,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建设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教研环境;加强科学备考,认真研究策略,多方收集信息,教育教学质量同老城区的差距不断缩小。20__到20__年高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高, 20__、20__年总上线率连续两年在全市排名第二,20__年高考本科率首次跃居全市第三。

(六)教育资源整合是保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适应城市化进程要求,认真调研,从战略高度制定《__区教育资源调整及学校、幼儿园发展整体规划方案》,以“质量、规模、效益相统一”为原则,加快全区教育资源整合。以厂企学校接收为契机,通过撤小、扩强、搬迁、合并等方式,调整中小学校10多所,20__年起相继开展文冲、长洲、红山、庙头地区的教育资源整合,8所高中整合为4所,全区学校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办学效率显著提高。

三、正确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瓶颈

根据群众的意见和我局领导班子的自我剖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取得许多成绩,但从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更高要求看,我们自身仍然存在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比较原则、笼统,对于如何实现教育科学发展问题,在内容上还不够系统,在途径上还不够清晰,在形式上还不够明确,在方法上还不够具体。

二是教育管理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学校设施、教学、队伍等存在明显差距,学前教育、初中教育相对薄弱,民办学校办学水平不高、甚至存在违规情况,对民办学校管理缺乏力度;对学校及其领导班子的考核机制不完善;教育人才管理机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激励机制成效不明显、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人才结构自我调节机制不健全等;教育设备管理、后勤管理比较粗放,个别环节存在缺位情况;学校自我管理与行政监督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招生工作相对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等。

三是教育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机关运作机制要进一步适应发展的需要加以改进,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局机关与学校的沟通途径和信息渠道还不够畅通;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与群众的愿望还有差距,学校自身管理水平和执行力有待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需要继续提高等。

四是教育行风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时效性有待加强;执行政策还存在不准确、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部分干部和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欠佳,对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关心不够;部分干部工作态度需要改进;个别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情况仍然存在等。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局领导班子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原因都进行了认真剖析。客观上,传统观念和体制对教育发展有一定的阻力,区财政规模与教育投入巨大需求不相协调,原来区教育教学基础比较薄弱等等都制约着我区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些客观原因,有一些需要我们正确去面对,有一些需要在发展中逐步来解决。这里重点查找主观上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全面、深入。理论学习存在重业务理论轻政治理论的情况,理论学习在系统规划、学以致用上重视不够,使得对新形势下科学发展教育的认识不完整、不深刻,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政策措施和实际能力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偏重于就教育言教育,对教育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影响的认识还有差距,偏重于解决当前问题,对长远规划的研究不足等。

二是解放思想、自我完善的自觉性仍显不足。凭经验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多,自觉运用新观念、新方法少;对一些

教育改革的敏感和前沿问题,还缺乏解放思想、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工作坚持原则性较多而破解难题的灵活性略显不足;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偏重日常工作处理,轻视总结提升等,使得教育各项工作难以彼此呼应、系统推进、全面进步。 三是抓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制度建设方面,未能适应形势发展及时修正,贯彻落实制度的检查监督不到位,因而出现了制度无用、制度缺位的情况;在队伍建设方面,人才结构调整优化的机制还没完全建立,评价机制不完善,后备队伍建设力度不足,干部个人能力很不均衡,使得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决策效能。干部思想建设实质性进展不明显,出现了一些精神涣散、作风浮夸、工作粗糙以及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的关系等情况。

四、明确目标和思路,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局领导班子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优质均衡、突出特色,精细管理、提高水平,关爱人才、激励成长”的发展方针,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创新之路、内涵发展之路,使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一)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以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据全区现有的教育资源,结合厂校接收、可支配财力、生源分布与群众需求等,完善区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方案,加快对东部、南部地区学校的改造和扶持,缩小校际差距,结合中期督导验收的评估意见,督促义务教育学校紧抓机遇内涵发展,确保20__年100%义务教育学校达到规范化标准,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稳妥完成厂企学校接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接收厂校的办学思路,深入调研和审慎调整全区教育资源整合方案,加大并校力度,深化长洲岛、文冲和南岗地区的教育资源统筹、优化,着力解决布局调整的后续工程,促进全区教育良性发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弘扬和培育教师高尚的师德,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培训课程体系,夯实“校本、区本、院校、境外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型培训模式,做大做优校长管理方略论坛、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健康教育大课堂、民办学校师资培训等品牌项目。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成才计划,充分发挥“名、优、特教师”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着力加强机关干部队伍思想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提升执行力。

(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业成绩,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学生养成教育入手,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完善德育研究机构,探索“所校共建”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做好家长培训和家校互通,加强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和特殊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全员负责制。二是以新课程改革为引领,狠抓教学质量。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突出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加快推进符合实际、突出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以优化课堂为核心继续加强小学组团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爱中下学生,加大对初中教育的指导力度;针对高中学校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目标,努力提高各高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__职校实训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职业课程改革,稳步推进__职校“国重”创建。三是以研促训,以赛促培,加强体卫艺特色教育。深化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堂改革,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探索学校医务室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共享新机制,完善疾病预防长效机制。完善__区学校体艺科项目布局调整规划,推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试点,挖掘和培育体艺优势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擦亮特色教育品牌,整合科普教育资源,打造区青少年科普基地。

(四)创新管理机制,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教育行政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探索建立扩大学校办学自和监督并重的学校管理机制。完善《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研究制定《__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守则》和《__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重要事项报告制度》,总结校长年薪制的成功经验,积极调研、推行职级制,加强学校管理实务培训,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加大校务公开力度,抓好教育系统勤政廉政建设,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探索建立教育资源科学配置新机制。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物业管理,国有资产登记、管理、清查的监督;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区内学校干部、教师,特别是总务主任等关键岗位的校际流动和调配力度。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探索建立提升机关服务基层效能的新机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监督和指导职能,加大招生、教育收费、学籍管理、民办学校审批和教材教辅征订等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师生申诉和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切实解决教育民生问题。

(五)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执教为民的办学理念,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教育权益的突出问题,用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成果取信于民。一是要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尽快完善特殊教育机构,加强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宣传和指导。二是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和管理。健全社会力量办学

综合评估机制,建立民办学校预警机制,加强对民办学校发展动态及招生、安全、课程设置等问题的巡查和指导。三是要严格实施“阳光招生”和“阳光收费”。深入调研、准确测算小学、初中生源分布状况,科学调整招生区域,大力宣传招生政策,实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工作程序、咨询服务和申诉渠道“五公开”。 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进一步加大规范教育收费和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维护我区“教育收费规范区”的美誉。四是要努力打造安全、文明、和谐校园。完善和落实学校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 (六)加强班子建设,强化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是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注重学习的系统性,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突出学习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将上级的指示精神同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水平,提高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的能力,增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集体领导,注重分工协作。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建设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和谐团结的领导班子;完善党委会、局长办公会、班子成员谈心会和重点工作协调会等工作制度,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三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公仆意识,真心实意帮助基层学校和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制度和机关科室与学校沟通机制,深入学校掌握动态,靠前指挥。四是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工作绩效。既要发挥领导作用,又要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注重工作布置,又要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取得实效。进一步完善督办制度、问责制度、奖惩制度,落实机关管理的各项制度。

上一篇: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