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浓度范文

时间:2023-03-07 22:47:12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血红蛋白的浓度对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局部控制率(局控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1997年7月至2001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376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放疗前患者血红蛋白的浓度分为正常组(Hb≥120g/L)、轻度贫血组(120 g/L>Hb≥120g/L)和重度贫血组(Hb<90g/L)。全部病例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分析放疗前血红蛋白的浓度对肿瘤局控率和1~4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正常组的局控率和1~4年生存率最高,重度贫血组的最低,轻度贫血组界于二者之间。结论:血红蛋白的浓度可影响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局控率和1~4年生存率。

关键词: 鼻咽肿瘤; 血红蛋白; 放射治疗; 预后

Influence of Hemoglobin Level on the Effect of Radiotherapy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eripheral bloo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on the local control and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after radiotherapy. Methods: Clinical and follow-up data of 376 NPC patients who received definitive radiotherapy from July 1997 to June 2001 were col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eripheral bloo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before radiotherapy: normal group (Hb≥120g/L),mild anemia group(120g/L>Hb≥90g/L),severe anemia group(Hb<90g/L).The influence of peripheral bloo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on the local control and survival rate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local control and 1 to 4-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the highest in normal group and lowest in severe group. Conclusion: Peripheral bloo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can influence the local control and survival rates of NPC patients receiving radiotherapy.

Key words: Nasopharyangeal neoplasm; Hemoglobin; Radiotherapy; Prognosis

血红蛋白是人体主要携氧工具,其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机体的血氧含量及肿瘤内的氧含量[1]。肿瘤内的氧含量高低又直接影响其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为探讨血红蛋白浓度对鼻咽癌放疗疗效的影响,我们对我院1997年7月至2001年6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376例鼻咽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376例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全部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其中男性269例(占71.5%),女性107例(占28.5%),年龄15~68岁,中位年龄46.5岁。按1992福州分期法分期,初诊时T1101例(26.86%),T2123例(32.71%),T389例(23.67)%,T463例(16.76),N0102例(27.13%),N188例(23.40%),N2145例(38.56%),N341例(10.90%)。临床分期:Ⅰ期31例,Ⅱ期86例,Ⅲ期168例,Ⅳ期91例。

1.2 治疗方法:293例(77.9%)采用单纯放疗,83例(22.1%)采用放疗加化疗的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根治性放疗,采用60Co或6MV 的X射线常规分割,每次2.0Gy,每周5次,鼻咽照射剂量为66~76Gy(中位剂量70.2Gy),颈部淋巴结根治剂量为60~72Gy(中位剂量64.3Gy),预防剂量50Gy。布野方法:先采用面颈联合野,DT达34~40 Gy后改耳前野照射,颈部采用颈前野照射。

1.3 血红蛋白测定:放射治疗前和放射治疗过程中每周进行血常规检查1次,根据放疗前的血红蛋白浓度分为正常组(Hb≥120g/L)231例,轻度贫血组(120 g/L>Hb≥120g/L)98例,重度贫血组(Hb<90g/L)47例。

1.4 随访:观察截止日期2005年6月,失访27例,随访率92.8%,失访者均自失访日起按死亡计算。随访期间定期行间接鼻咽镜、胸相、B超等检查,了解有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1.5 统计学处理:各组局控率和生存率差异的显著性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血红蛋白与放射治疗后肿瘤局控率(CR)的关系,见表1。

由表1可见,虽然放射治疗后肿瘤局控率在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血红蛋白正常组放射治疗后肿瘤局控率较高,而贫血组放射治疗后肿瘤局控率较低,且血红蛋白浓度越低,肿瘤局控率越低。

表1 血红蛋白浓度与放疗后肿瘤局控率(CR)的关系(略)

2.2 放射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对Ⅰ~Ⅳ期鼻咽癌生存率的影响,见表2。

由表2可见,各组间1年、2年、3年、4年生存率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可看出血红蛋白正常组较贫血组高,且贫血越严重,生存率越低。

表2 放射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对鼻咽癌生存率的影响 (略)

3 讨论

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中,氧效应起着重要作用,放射线对细胞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氧。细胞氧分压水平高可增加自由基的毒性作用,从而增加放射线的电离辐射对细胞的损伤。低氧可多方面影响肿瘤的发展,如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2]、抑制肿瘤细胞凋亡[3]等。

血红蛋白是人体的主要携氧工具,血液中绝大部分的氧以氧结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血红蛋白的浓度可直接影响人体血氧含量及肿瘤的供氧。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时,血氧的含量降低,从而引起组织缺氧,导致肿瘤组织内乏氧细胞增多。研究表明贫血与喉癌、肺癌、宫颈癌等肿瘤的局控率和生存率有关[4~6]。本研究表明,在各期鼻咽癌的放射治疗中,血红蛋白浓度正常者的局控率和1~4年生存率最高,而中、重度贫血者的肿瘤局控率和1~4年生存率最低,轻度贫血者介于两者之间。这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要予以高度重视。谢喜良等[7]的研究也显示了血红蛋白浓度是影响鼻咽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认为,在鼻咽癌放射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以期提高治疗效果。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在提高血红蛋白浓度时可能会加重正常组织的放射反应,有研究[8,9]表明放射治疗前的血红蛋白浓度是早期粘膜放射反应的影响因素,血红蛋白浓度高者的早期粘膜反应较重,可以推测低血红蛋白可能影响正常组织的氧合状态从而使放射敏感性降低,放射反应降低。因此对放疗前血红蛋白低的患者,如何提高其血红蛋白浓度及提高到什么程度还须慎重权衡疗效和放射反应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谷铣之,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662-694.

[2] Brown JM, Amato JG. The unique physiology of solid tumors: opportunities (and problems) for cancer therapy[J].Cancer Res, 1998,58:1408.

[3] Krtolica A, Ludlow JW. Hypoxia arrests ovarian carcinoma cell cycle progression, but invasion in unaffected[J]. Cancer Res, 1996,56:1168.

[4] Johansen LV, Grau C, Overgaard J. Laryngeal carcinoma-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 in 1252 consecut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imary radiotherapy[J]. Acta Oncol, 2003,42(7):771-778.

[5] Langendijk H, de Jong J, Wanders R,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pre-treatment haemoglobin level in inoper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treated with radical radiotherapy[J], Radiother Oncol,2003,67(3):321-325.

[6] Dunst J, Kuhnt T, Strauss HG, et al. Animia in cervical cancers: impact on survival, patterns of relapse, and association with hypoxia and angiogenesis[J]. Int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3,56(3):778-787.

[7] 谢喜良,陈志坚,李德锐.早期鼻咽癌66例放射治疗结果和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1999,8(3):176-178.

[8] 孔琳,何少琴,环素兰,等.血红蛋白浓度对鼻咽癌患者早期粘膜放射反应的影响[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2(11)1:17-18.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严重感染;输血;血红蛋白;参考标准

[中图分类号] R4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3(b)-013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ference standard of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for blood transfusion or not in patients with serious infec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94 patients with serious infection admitted to Qijiang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qing City from April 2010 to June 2015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de the difference of reference standard of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taken by blood transfusion,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558 cases of limited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and 426 cases of open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The limited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was given transfusion of red blood cells 1 U when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was lower than 70 g/L, and made it keep on 70-90 g/L; the open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was given transfusion of red blood cells 1 U when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was lower than 100 g/L, and made it keep on 100-120 g/L. The blood transfusion conditions were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oxygen dynamics and supersession indexes were analyzed, such as oxygen delivery (DO2), oxygen consumption (VO2), oxygen extraction ratio (O2ER),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cvO2).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nditions of organ failu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ransfusion programs of the two groups was recorded. Results The amount of transfused red blood cells of limited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3.85±1.41) U] was lower than that of open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6.95±2.97) U],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the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of limited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open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P < 0.05),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also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the levels of DO2, VO2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the levels of O2ER, ScvO2, blood lactate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But the indexes above after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each system of SOFA scores and total score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30 d fatality rate and 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 of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while the fatality rat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of limited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36.38%) was lower than that of open blood transfusion group (40.14%),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serious infection are given transfusion of red blood cells when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is lower than 70 g/L, and makes it keep on 70-90 g/L, which is helpful to reduce unnecessary blood transfusion, and can meet the need of body metabolism and improve prognosis.

[Key words] Serious infection; Blood transfusion; Hemoglobin; Reference standard

严重感染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征为全身性感染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且普遍存在贫血症状[1]。严重感染患者发生贫血的原因主要为红细胞生成不足和失血过多,输注红细胞是临床输血贫血不可或缺的输血手段,但是不合理用血现象大量存在,约有一半的患者为不必要输血,这是造成我国年用血量过大、产生“血荒”的重要原因[2]。研究认为,严重感染会导致组织需氧量增加,输血可以提高氧供量,但是能否提高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尚不明确[3]。严重感染患者的临床输血指征差异较大,美国重症医学协会建议将严重感染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80~100 g/L,但缺乏循证医学支持[4]。目前国内外均鲜见关于严重感染患者输注红细胞的大样本研究。为保障严重感染患者用血的安全、科学、合理,缓解用血压力,降低输血风险,本研究拟探讨严重感染患者输血与否的血红蛋白浓度参考标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为严重感染患者的红细胞输注提供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5年6月于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严重感染贫血患者984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输血,均有明确的感染部位及全身炎性反应,排除年龄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限制性输血组在血红蛋白浓度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输血情况,包括红细胞输注量以及输血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右颈内静脉经路留置导管,同步热稀释法行血气分析及酶法血乳酸测定,分析两组输血前后氧动力学与代谢监测指标的变化,如氧输送(DO2)、氧耗量(VO2)、氧摄取率(O2ER,O2ER=VO2/DO2)、中心性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采用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评价器官功能衰竭情况:SOFA可以用于评价呼吸系统、凝血系统、肝脏、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肾脏等六大系统的功能状况,每个系统分别设1、2、3、4分,每天测量时取最高值,分数越高预后越差,任一系统评分大于等于2分即诊断为器官障碍,任一系统评分≥3分即诊断为器官衰竭。记录两组不同输血方案对预后的影响,包括30 d病死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所得数据,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血情况比较

限制性输血组红细胞输注量显著低于开放性输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输血前,限制性输血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 < 0.05),输血后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氧动力学与代谢监测指标比较

两组输血前DO2、VO2、O2ER、ScvO2以及血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输血后,两组患者DO2、VO2均较输血前显著升高,O2ER、 ScvO2显著降低,血乳酸水平也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输血后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SOFA各系统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两组不同输血方案对预后的影响

两组30 d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限制性输血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低于开放性输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严重感染患者极易发生贫血,当贫血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血液运送氧的能力降低,氧供不足可能会损害到组织器官,因此要输注红细胞,提高氧供量,以满足组织器官的需要。红细胞输注成为临床挽救贫血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但是随着实践的检验,输血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6-10]。有研究报道,输血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传播疾病,增大感染风险,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使病死率增加[11-12]。临床上用血量很紧张,且有不断攀升的趋势,不合理用血加剧了“血荒”的形成,同时考虑到输血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临床工作者为缓解用血压力,提高用血安全性,不断地探索寻求有效的输血指征。理想的输血指征能够确保患者在真正需要时方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大出血等紧急情况除外,否则临床医师在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时都必须认真评估衡量贫血和输血各自的危害[13-16]。

为确立严重感染患者血红蛋白的维持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保障输血安全,本研究拟探讨严重感染患者输血与否的血红蛋白浓度参考标准,结果显示,限制性输血组红细胞输注量显著低于开放性输血组(P < 0.05)。提示限制性输血有利于降低红细胞输注量,分析可能与开放性输血组住院时间延长导致输血量增加有关。在严重感染贫血患者中,随着病情的进行性加重,人体主要通过增加心输出量和提高O2ER等生理反应来维持组织的氧供量,因此贫血患者输血前O2ER、ScvO2水平较高,组织缺氧,无氧代谢增加,使得血乳酸水平升高,另外受贫血影响,DO2、VO2较低,输血后,两组DO2、VO2均较输血前显著升高,O2ER、ScvO2、血乳酸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两组输血后上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两组患者不同的输血策略均能很好地改善氧动力学与代谢。SOFA评分能有效反映病情变化,反映器官功能障碍程度,提示疾病预后[17]。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住院期间SOFA各系统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相对于开放性输血策略而言,限制性输血策略并未因缺血造成器官功能障碍,提示患者可以耐受限制性输血策略中的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两组30 d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限制性输血组住院期间病死率(36.38%)显著低于开放性输血组(40.14%)(P < 0.05)。本研究结果提示,严重感染患者在血红蛋白浓度

综上所述,将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70~90 g/L对于严重感染患者来说时可难受的,且不会明显损害器官功能,还可缓解用血压力,降低病死率。但是也有研究提示,贫血会加重合并心脏疾病患者的病情,升高其病死率[18-21],对于伴心脏疾病的贫血患者应积极输血提高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病死率,因此本研究将伴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剔除,以免加重病死率。目前,严重感染患者的输血指征尚不明确[22],临床医师多有争议,本研究为严重感染患者输血与否的红蛋白浓度参考标准提供了数据支持,以供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洪燕,褚晓凌,郭永建,等.英国《成人重症患者贫血与红细胞输血管理指南》之解读[J].中国输血杂志,2013, 26(2):194-200.

[2] 邱海波,刘大为.《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系列讲座(1)2004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概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7):390-393.

[3] 陈小伍,于新发,田兆嵩.输血输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 江欣.加强输血质量控制保证输血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185-187.

[5] 阳世光,吴小东,周静,等.不同血红蛋白输血指征对中老年肿瘤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8):632-636.

[6] 刘燕明,郭文敬,宫济武,等.三级综合医院老年患者输血分析与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12):1330-1333.

[7]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2006)[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7-13.

[8] Hébert PC,Szick S. Transfus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strategies under scrutiny [J]. Curr Opin Anaesthesiol,2000,13(2):119-123.

[9] 汪平,王磊,武庆平,等.限制性输血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脑氧供需平衡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6):740-744.

[10] 盛晓生,林丽,何忠平,等.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用于失血性休克输血监测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17-19.

[11] 王慧.不同输血策略对ICU贫血患者预后的影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2] Lelubre C,Vincent JL,Taccone FS.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strategi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lessons from recent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ies [J]. Minerva Anestesiol, 2016. [Epub ahead of print].

[13] Holst LB,Haase N,Wetterslev J,et al. Lower versus higher hemoglobin threshold for transfusion in septic shock [J]. N Engl J Med,2014,371(15):1381-1391.

[14] 谢裕达.我院2003~2007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8):132-133.

[15] 李秀芳.144例住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144-146.

[16] 孙波,刘术臻,程聪,等.输血医学的发展――从全血输血到成分输血[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41-43.

[17] 孙小纯,欧兴义,陈晖,等.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 51(4):64-65,68.

[18] 肖华,欧阳永忠,汤明,等.围手术期输血与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0):751-754.

[19] Van Remoortel H,De Buck E,Dieltjens T,et al. Methodologic quality assessment of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guidelines and the evidencebase of more restrictive transfusion thresholds [J]. Transfusion,2016,56(2):472-480.

[20] Goodnough LT,Shah N. Is there a “magic” hemoglobin number?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promoting restrictive bloodtransfusion practices [J]. Am J Hematol,2015,90(10):927-933.

[21] McLellan SA,McClelland DB,Walsh TS,等.重症病人的贫血和红细胞输注[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4,27(2):173-178.

[22] 尹天圣,易亚阳,毛熙贤,等.肝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10):1009-1014.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尿微白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005-02

Patients with Diabetes Glycate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and Urine Trace Albumin Correlation Studies/FAN Li,CHEN Min,WU Xiao-li,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3,11(32):5-6

【Abstract】 Objective:Diabetes glycate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and urine trace albumin correlation,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diabetes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early renal function injury.Method:Immune turbidimetric method, chromatography and 1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urine trace albumin urine alpha 1 microglobulin concentration.Result:70.67%(106/150) with diabetes glycate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higher than the normal reference value. Glycated hemoglob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atients with normal urine trace albumin average concentration (59.72±55.81)mg/L respectively, (30.27±22.21)mg/L, which compar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Diabetes glycate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and urine trace albumin concentrations correlation, glycate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kidney damage.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Glycated hemoglobin; Microalbuminuria

First-author’s address:Wuxi NO.4 Hospital,Wuxi 214062,China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病因多且复杂。其特点是血糖升高,伴随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监测血糖水平长期而稳定的指标,对糖尿病筛选、诊断、疗效考核等有重要临床价值。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展,可导致不同脏器的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1]。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早期肾脏受损的表征。本研究着眼于HbA1c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性分析,探讨HbA1c对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伤监测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91例,女59例,年龄31~84岁。所有检测对象均无肝肾疾病史。

1.2 仪器与试剂

Modular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诊断,德国),尿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免疫比浊试剂(基恩公司,上海),糖化血红蛋白仪及配套测定试剂(D-10,BD公司,美国)。

1.3 标本采集及测定

患者于清晨空腹采集EDTA抗凝静脉血2 ml,测定HbA1c,同时留取小便标本5 ml,测定尿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HbA1c测定采用色谱法、尿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所有操作严格按照本科室制定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标本采集2 h内完成HbA1c、尿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测定。在实验中进行常规室内质控,质控品测定值在可控范围内(±2 SD)认为标本测定结果可信。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糖尿病患者HbA1c浓度

150例确诊的糖尿病患者HbA1c平均浓度为(8.25±2.25)%,其中106(70.67%)例患者浓度高于正常参考值(6.5%),并以此为标准将150例患者分为HbA1c增高组(106例)和正常组(44例)。

2.2 糖尿病患者HbA1c浓度与尿微白蛋白水平相关

分别对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平均浓度分别为(59.72±55.81)mg/L、(30.27±22.21)mg/L(图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尿微白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5.28%(48/106)、20.45%(9/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13,P=0.001),详见表1。

图1 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情况

表1 两组患者尿微白蛋白阳性率比较

组别 U-MG升高

(例) U-MG正常

(例) 总数

(例) 百分率

(%)

HbA1c升高组(n=106) 48 58 106 45.28

HbA1c正常组(n=44) 9 35 44 20.45

2.3 糖尿病患者α1微球蛋白浓度

两组α1微球蛋白浓度分别(2.48±2.20)mg/L、(2.17±1.92)mg/L

(图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0.05)。

图2 两组患者尿α1微球蛋白浓度情况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是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已同时作为糖尿病患者病情评估的“金标准”[3]。并且由于血红蛋白半衰期长、糖化血红蛋白结合稳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4]。与血糖测定相比,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干扰因素少、稳定性更强,2010年1月国际专家委员会发表声明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指标,并确定HbA1c≥6.5%为诊断切点[5]。糖尿病常累及多脏器,可导致不同脏器的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早期肾脏受损的表征。

本研究目的分析HbA1c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性分析,探讨HbA1c对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伤监测的应用。首先对150例确诊的糖尿病患者HbA1c检测发现,糖尿病患者HbA1c平均浓度为(8.25±2.25)%,超过了6.5%的诊断切点。进一步分析发现,106例(70.67%)患者浓度高于正常参考值。分别检测HbA1c增高患者或正常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结果显示HbA1c增高组尿微量白蛋白浓度(59.72±55.81)mg/L、阳性率(45.28%)均显著高于HbA1c正常组。本研究继续继续探讨了肾小球滤过功能另一重要指标尿α1微球蛋白。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尿α1微球蛋白浓度分别(2.48±2.20)mg/L、(2.17±1.92)m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与α1微球蛋白相比尿微量白蛋白可能是糖尿病肾病检测更灵敏的指标。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与尿微量白蛋白浓度具有相关性,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检测可作为患者肾功能早期损伤检测的指标。

参考文献

[1]胡应龙,徐明显.糖尿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肾脏微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4,4(7):397-399.

[2]Wolf G.Cell cycle regulation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Kidney Int,2000,77(suppl):59-66.

[3]瞿良,王惠英,朱玉琨,等.糖尿病血红蛋白检测的循证检验医学观

点[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10):718-721.

[4]王笠,李琳,王达,等.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18(2):119-120.

[5]彭湘杭,杨锐,艾雅琴,等.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7):863-864.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放射治疗 血红蛋白

子宫内膜癌是放射治疗效果比较好的肿瘤之一,其病因尚不明确。子宫内膜癌≥80%都有阴道出血,表现为淋漓性出血,持续多量出血及阴道排液。现就我科子宫内膜癌患者335例,做回顾性分析研究。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3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23~83岁,中位年龄48岁。治疗前均已获病理确诊,其中腺癌245例,棘腺癌70例,腺鳞癌10例。临床分期(FIGO)为Ⅰ期111例,Ⅱ期224例。放射治疗均采用根治性放疗即体外照射+腔内后装放疗,体外照射用6 或8MV2X 线全盆腔野30Gy/15次,中央遮盖野20Gy/10次,腔内后装放疗(35~45)Gy/(5~7)次。

血红蛋白测定:放疗前中后测定血红蛋白含量,≥120g/L为正常,90~119g/L为轻度贫血,60~89g/L为中度贫血,<60g/L为重度贫血。

统计学方法:SPSS 统计软件计算生存率,X>/sup>2检验Ⅰ、Ⅱ期子宫内膜癌不同程度贫血各组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差异的显著性。

随访:随访截止2008年1月,失访47例,随访率89%。

结 果

子宫内膜癌Ⅰ期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82%和76%,Ⅱ期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75%、61%。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各期各年的生存率逐渐下降;子宫内膜癌Ⅰ、Ⅱ期不同血红蛋白浓度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2。

讨 论

经过临床实践,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就是手术,放疗和手术加放射的综合治疗。手术技术的提高与改善,手术范围的扩大等均未能明显地提高生存率,在肿瘤的放疗中,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乏氧细胞的数量和细胞的氧含量,氧是最强的放射增敏剂。而血红蛋白是体内主要的携氧成分,血红蛋白浓度的改变可明显影响组织的含氧量,影响肿瘤组织乏氧细胞的百分比,使肿瘤对放射治疗敏感性发生变化。本研究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3、5年总的生存率结果与陆雪官等人的报告一致[1]。Hockcl等也报告晚期子宫内膜癌在放疗后3 年无瘤生存率在氧分压正常和乏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因此,在宫颈癌的放疗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及时纠正贫血。对轻中度贫血患者除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外,需及时、足量给予纠正缺铁性贫血药物。但对于重度贫血患者,本组结果已显示肿瘤局部控制率与生存率均显著不同于其他组织,同时由于重度贫血带来的体质差、食纳差、睡眠及精神状态不良等均使患者难以耐受规范的放射治疗,故笔者认为应小量多次输血细胞,使血红蛋白浓度尽快>90g/L,以提高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②改善肿瘤细胞的乏氧状态。较实用易行的方法是给予子宫内膜癌肿瘤局部热疗,通过抑制肿瘤放疗后亚致死损伤的修复,S期细胞和乏氧细胞对热作用敏感而达到与放疗互补的目的 。Zywietz等人报告热疗应在放疗后期应用,以免过早产生热诱导的肿瘤乏氧,从而削弱放疗对肿瘤的疗效[3]。③另外,许多携氧药物的应用也正在积极研究中。总之,血红蛋白浓度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应成为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对合并中重度贫血患者,在治疗时应予高度重视,以期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陆雪官,冯炎,胡超苏.恶性肿瘤内乏氧细胞研究现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9,31(8):57-59.

2 Hockel M,Schlenger K,Arad D,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tumor hypoxia and m alignant progression in advanced cancer of the uterine cervix[J].Cancer Res,1996,56(19):4509-4515.

3 Zywietz F,Reeber W,Korchs E.Changes in tumor oxygenation during a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practionated irradiation and hyper2thermia:an experimental stud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7,37(2):155-162.

表1 血红蛋白浓度对Ⅰ期子宫内膜癌生存率的影响

X>/sup>212.62,P

表2 血红蛋白浓度对Ⅱ期子宫内膜癌生存率的影响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血红蛋白浓度;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 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目前临床中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受到不良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影响,其发病率在近些年来呈现出显著上升态势,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临床治疗难度,导致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并没有收获理想效果,导致医患纠纷频发,对医院及相关科室造成了较为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继而采取合理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对推动临床工作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某院通过回顾性分析其所收治的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临床资料,取得了比较瞩目的研究成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院2014年5月~7月收治了5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41.5±5.5)岁。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明确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②行头颅CTA及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并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者。排除标准:①既往有严重内科系统疾病史者;②患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③术前有严重脑血管痉挛者[1]。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对可能诱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之后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分析。

1.3血红蛋白浓度划分标准 本次研究中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术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分为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

2 结果

2.1单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与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具有直接关联性,见表1。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与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显著相关,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在110~130g/L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最低(P

3 讨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不仅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临床治疗难度,从而导致患者临床治疗收效甚微,同时预后也不是很理想,成为当前困扰科室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关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广泛展开并取得了初步阶段成果,孙久君等人(2014)通过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临床资料,发现无论是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红蛋白浓度都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存在着相关性,同时也是其一个独立的风险因素[3]。因此,血红蛋白浓度指标不仅能够反映患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力地推动了临床工作进一步发展。

本次研究中,通过回顾性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与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具有直接关联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与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显著相关,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在110~130g/L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最低。与已有研究成果相互印证后证实了该结论的准确性。因此,本次研究认为,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控制在110~130g/L最有利于临床治疗工作开展,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增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在今后临床工作中,需要重点监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一旦发现患者体内血红蛋白浓度发生了异样变化,需要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及治疗措施来进行干预,以此来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就医环境。尽管本次研究已经证实血红蛋白浓度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独立风险因素,但是关于其致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同时采用的回顾性分析方法只是从资料上进行分析,并没有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血红蛋白浓度进行实时监测,缺乏更为精确的临床数值资料,成为本次研究工作存在的最大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专家学者临床研究中能够引起足够重视,从而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研究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科学、详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梁道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3.

[2]张峰,刘建峰,,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2(21):2378-2380.

[3]毛群.结合珠蛋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血红蛋白浓度;三酰甘油测定;监测变化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c)-069-02

血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不均衡,健康人群的体检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健康人群的血红蛋白与血脂检测分析,初步探讨了两者在临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来本院做健康体检的企事业单位职工582例,其中,男性366例,女性216例。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在120~173 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浓度在110~151 g/L,血糖尿糖测定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健康体检者禁食至少12 h以上,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脂浓度,试剂使用原装配套试剂。使用东亚K-21血球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

2 结果

男性血红蛋白不同浓度正常范围的两组人群相比较:所对应的三酰甘油水平有极其显著性差异,经统计学处理,χ2=21.28,查χ2界值表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血红蛋白不同浓度正常范围的两组人群相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χ2=0.88,P>0.05。见表1、2。

3讨论

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它是一种呼吸载体,能把氧从肺运到身体组织,担负重要的生理功能。成年男性参考值:131~172 g/L,成年女性参考值:110~151 g/L。病理性增加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等[1]。而脂类代谢紊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科学研究显示,三酰甘油高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2-3]。高脂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诸多因素中占了重要地位,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人群中冠心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这些变化均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4-5]。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血清高三酰甘油症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衡量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1997年提出血脂异常防治建议[6]。此外,三酰甘油高的危害还包括引发高血压、胆结石、胰腺炎;还能够加重肝炎、致使男性障碍、导致老年痴呆等。研究表明,三酰甘油高的后果还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正常人三酰甘油水平高低受生活条件影响,包括吸烟,膳食高胆固醇和脂肪,高盐摄入,饮酒,不运动,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不科学等。

通过本文对582例健康成年男女的血红蛋白与三酰甘油检测分析,可见男女两组血红蛋白浓度虽然都是在正常范围内,但是,男性三酰甘油检测结果两组却有着极显著性差异。女性两组测定结果差异无著性。由于延边地区男性喜欢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所致,对于血红蛋白浓度在140~173 g/L范围内的男性人群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应该做好疾病的健康教育,使血脂保持一定正常水平之内, 减少或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三酰甘油高的危害是非常多的,不要因为轻度三酰甘油高没有明显症状就忽视了它的存在。男性在检测血常规的过程中,如发现血红蛋白浓度在140~173 g/L范围内,有必要做一下血脂检查。三酰甘油高的后果严重,要想远离,早防早治是根本。血红蛋白在高脂血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丛玉隆,金大鸣,王鸿利,等.中国人群成人静脉血血细胞分析参考范围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4):1201-1205.

[2]陈太照.我院812 例血脂检测结果分析报道[J].检验与临床,2010,48(22):77.

[3]秦军,石作珍.健康人群血脂测定与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9(13):1485.

[4]刘军.北京地区自然人群血脂水平分布[J].心脑血管病杂志,2001,21(3):137.

[5]房利民.血脂检测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实验医学杂志,2008,7(2):81.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第7篇

在正常情况下,经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将与血红蛋白(HD)结合,形成氧血红蛋白(O2Hb)被输送到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参与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如果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大量的一氧化碳将进入机体血液。进入血液的一氧化碳,优先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 (COHb),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00~300倍。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解离速度只是氧血红蛋白(O2Hb)的1/3600。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不仅降低了血球携带氧的能力,而且还抑制、延缓氧血红蛋白(02Hb)的解析和释放,导致机体组织因缺氧而坏死,严重者则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此外,机体内的血红蛋白(Hb)的代谢过程,也能产生一氧化碳,形成内源性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正常机体内,一般碳氧血红蛋白(COHO)只占0.4~1.0%,贫血患者则会更高一些。

一氧化碳对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的浓度和机体吸收高浓度一氧化碳空气的时间长短。一氧化碳中毒者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含量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的浓度成正比关系,中毒的严重程度则与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含量有直接关系。

心脏和大脑是与人的生命最密切的组织和器官,心脏和大脑对机体供氧不足的反应特别敏感。因此,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机体组织缺氧,对心脏和大脑的影响最为显著。

如果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0ppm,10分钟过后,人体血液内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可达到2%以上,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反应,例如,行动迟缓,意识不清。如果一氧化碳浓度达到30ppm,人体血液内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可达到5%左右,可导致视觉和听力障碍;当血液内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达到10%以上时,机体将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例如,头痛、眩晕、恶心、胸闷、乏力、意识模糊等。

由于一氧化碳在肌肉中的累积效应,即使在停止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后,在数日之内,人体仍然会感觉到肌肉无力。一氧化碳中毒对大脑皮层的伤害最为严重,常常导致脑组织软化、坏死。

一氧化碳中毒对心脏也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当碳氧血红蛋白(COHb)达到5%以上时,冠状动脉血流量显著增加;COHb达到10%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25%,心肌摄取氧的数量减少,导致某些组织细胞内的氧化酶系统活动停止。一氧化碳中毒还会引起血管内的脂类物质累积量增加,导致动脉硬化症。动脉硬化症患者,更容易出现一氧化碳中毒。2.5%,甚至1.7%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就可能使心绞痛患者的发作时间大大缩短。

人体内正常水平的COHb含量为0.5%左右,安全阈值约为10%。当COHb含量达到25%~30%时,显示中毒症状,几小时后陷入昏迷。当COHb含量达到70%时,即刻死亡。血液中的COHb含量达到30%~40%时,血液呈现樱红色,皮肤、指甲、粘膜及口唇部均有显示。同时,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甚至突然昏倒。深度中毒者出现惊厥,脑和肺部出现水肿,心肌受到损害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极易导致死亡。

美国卫生部门把碳氧血红蛋白(COHb)不超过2%作为制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CO)限值标准的依据。考虑到老人、儿童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安全,我国环境卫生部门规定:空气中的、氧化碳(CO)的日平均浓度不得超过1毫克/立方米(0.8ppm);一次测定最高容许浓度为3毫克/立方米(2.4ppm)。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脂血 血浆浑浊 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4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95-02

血常规检测,作为检验科最基本的检测项目之一,随着90年代初国内大规模的引进进口血细胞计数仪开始,使检验科的工作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县级以上医院基本已普及了血细胞计数仪,使检验科血液常规检测的压力大为减轻,易于标准化和自动化,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血液细胞计数仪在某些项目的检测上,有它的局限性,比如高脂血症、高乳糜微粒的标本,这就需要检验工作者有很高的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特别是结果异常的标本,本文是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一份产科病人的标本,血常规检测结果:WBC:13.8;RBC:3.0;HGB:167.0;HCT:0.27;MCV:90.0;MCH:56.2MCHC:624;PLT:161;将标本离心后发现,该病人血浆呈牛奶状,异常浑浊,在血细胞计数仪上,血浆空白为75g/l,该病人的血红蛋白结果应该是167-75=92g。检测病人的甘油三酯为78mmol/L,该病人是高脂血症。将减云血浆空白的血红蛋白再计算MCH:30.6;MCHC:341,皆在正常范围,血红蛋白的异常增高是假性增高。对于报告单中的异常结果要认真分析。

1.标本:在我院就医的门诊及住院病人。

2.试剂和仪器:日本光电8222k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及配套试剂,法国ABX MICROS 60-CS血细胞计数仪及配套试剂。

3.方法:按照各自仪器的操作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

4.讨论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高脂血标本对全血细胞分析中血红蛋白含量检测影响很大。可以通过(1)配套稀释液或生理盐水替代血浆测定脂血患者的Hb浓度,(2)将脂血标本血红蛋白浓度减去其自身血浆测得的空白浊度,即真实血红蛋白浓度。脂血标本测定的血红蛋白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稀释液替代血浆所测定的血红蛋白浓度,如果不能被及时发现,报出的血红蛋白值假性增高,为临床治疗带来隐患。应引起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由于血液常规检测,病人等待的时间短,各医院门诊压力大,不认真审核很容易错误的报告出去,上述病人的标本经离心发现是脂血引起的,所有血细胞分析仪都是通过光电比色来测定Hb浓度的。理论上说,高乳糜微粒血液必然会造成Hb比色测定的干扰。那么,只要是引起血浆浑浊的就会对血红蛋白检测引起假性增高。引起浑浊的原因很多,如高脂血症,高乳糜微粒,临床治疗用的中*长链脂肪乳等,均能引起血浆的浑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这样的病人会越来越多。做血常规检测,从外观很难发现,现在很多基层医院仍然用末梢血,大型医院也不能保证血常规检测全部用静脉血,由于采血量少,从外观上看不出来,但有经验的检验工作者,从结果中很容易发现,因为这样的病人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异常增高,高出正常参考值很多,如果将这样结果的标本在离心机上离心5分钟,在血细胞计数仪上测一下血浆空白,对应Hb浓度减去血浆空白即为该标本的血红蛋白值。或者用生理盐水或血球仪配套稀释液置换出血浆后检测血红蛋白与上述方法结果一致。然后根据实际血红蛋白浓度重新计算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将避免将错误的血红蛋白结果报告出去,

血细胞计数仪在安装调试后,科室工作人员应该仔细摸索。血常规采血多数用静脉血,血量一般为2ml,仪器测试后的标本,静止半小时以上,浑浊标本肉眼一般能发现,但对于末梢血由于采血量少,发现不了,但从检验结果上是很容易发现的。必须认真审核,严格检查每项结果。

在住院患者中半数以上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临床上一般采用静脉滴注脂肪乳为患者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脂肪乳为白色乳状液体,其主要成分为大豆油、中链甘油三酸酯、卵磷脂、甘油等等,其颗粒直径为0.35mm,颗粒完整,脂肪乳的输入使血浆浊度更加明显,导致输入脂肪乳的患者血红蛋白会假性增高。血常规检测均采用全血标本,这些标本不需要将血浆和血细胞分离后测定,因此血浆浑浊与否不容易被发现,血浆浑浊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血红蛋白是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构成,是一种色素蛋白,其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维持血液酸碱平衡,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低浓度的氰化高铁法进行HB比色测定,随着血液分析仪的应用,HB比色测定已由仪器法取代手工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无毒等优点,可同时获得多项细胞测定参数。高脂血、脂肪滴等均可使血浆产生浊度,干扰HB的比色测定,乳糜微粒是由TG、CH、磷脂及载脂蛋白共同组成的微粒体,在血浆中呈乳浊状,用稀释液或生理盐水置换高乳糜微粒血浆法来消除高乳糜微粒的影响,必须保证血浆和稀释液的吸量准确,否则会造成Hb的测定误差,结果同时说明,高乳糜微粒血症患者测得的Hb浓度,减去其自身血浆测得的空白浊度,与Hb真实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浑浊标本,应用这种方法测定Hb浓度是较为理想的。由于MCH和MCHC是通过Hb换算得到的,Hb假性增高的病例以上两项参数也显著增高,而用校正后的Hb与RBC、HCT之比即可求得MCH和MCHC的实际值。

乳糜微粒半衰期仅为5~15min,脂蛋白脂酶是乳糜微粒清除的重要水解酶。对正常人来说,乳糜微粒进入体循环后迅速被代谢,所以空腹血中无乳糜微粒。即使饭后2~4h乳糜微粒的高峰期对Hb比色测定也无影响。而脂蛋白脂酶缺少或apoCⅡ先天性缺陷引起的Ⅰ型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酶活性不足引发的V型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往往以空腹严重高乳糜微粒血症为其特征;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控制不良的糖尿病、肾透析、肾移植等)及接受脂肪乳治疗后也常表现为高乳糜微粒血症。以上病例的Hb测定中其数值极有可能增高,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增强责任心,遇到特殊疾病和血检过程中发现MCH和MCHC异常增高时,应立即对血样进行复检,或将标本离心后观察是否为高乳糜微粒血浆,切不可轻率对待每一个异常值。

如何将这种标本严格审查出来,并将结果准确报告,是每一位检验工作必须掌握的技能,血常规检测是定量的,必须做到结果准确。

作者简介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

1糖化血红蛋白的概念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与葡萄糖(Glu)问持续且不可逆的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反应的产物[1]。在机体中,糖化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寿命相一致,都是120天。而且,血液中的葡萄糖的浓度与人体内所形成的HbA1C含量成正比,当血液中的葡萄糖的浓度升高的时候,人体内的HbA1C含量也随之升高。所以,HbA1C不仅能够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运动量、饮食、抽血与否、是否空腹、是否使用降糖药物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主要是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所带电荷的不同,通过电泳法将之分离,得到糖基化的血红蛋白A1C(HbAlc)含量最高,这是糖尿病检测的中最为重要的指标。

2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诊断

2型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引起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2]。这主要是因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缺乏所引起,同时,高血糖会削弱胰岛B细胞对血糖升高所产生的胰岛素分泌的反应,而且,长期严重的高血糖对B细胞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时也会降低胰岛素所介导的葡萄糖转运的功能。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量糖尿病患者,在这些患者的病发初期,其中有许多患者的血糖、血脂都处于高水平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其胰岛B细胞功能很差,而且这将会诱发B细胞功能衰竭,同时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最后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组织、器官代谢性炎症,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红蛋白相与己糖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化合物,这个反应是一个连续而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反应时间较为缓慢,但是其性质比较稳定。它在血液中含量主要与红细胞寿命和某段时期内血糖平均浓度有关。有研究发现HbA1C≥9.0%的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病发时,HOMA—B显示明显的下降,这说明这些糖尿病患者在病发初期存在明显胰岛功能损害。而HbA1C在7.0≤HbA1C

3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因素

3.1机体内因影响

3.1.1有贫血症的患者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值有影响由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值与血糖水平有关,因此,对于溶血性贫血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值偏低,这是由于其红细胞生存期缩短了;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生存期相对较长,所以他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值会偏高。

3.1.2肾功能有问题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值也是不精确的尿素在机体内会分离形成氨和氰酸盐,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形成氨基甲酰。而肾病患者体内正好存在这种高浓度的尿素,尿素经过系列反应后产生的异氰酸可以与HbB链N端的缬氨酸结合反应,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氨基甲酰血红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等电点相似,如果人体内的氨基甲酰血红蛋白浓度超5.4%,则会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值偏高。[5]

3.1.3患者的年龄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测量值呈正相关有研究研究表明,机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随着机体的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龄每增加1岁,HbAlc将增加0.012或0.010[6]。

3.2对糖化血红蛋白标本的处理

3.2.1抗凝剂种类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标准用管一般是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管。而有些医院会使用肝素锂抗凝的全血检测,结果则会显示有所偏高。

3.2.2糖化血红蛋白的贮存条件对其测量值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稳定性比较好,一般在室温下放置25天内对测定结果也不会明显影响性。但是常温条件下,全血放置超过一个星期,其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值会有所下降。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是尽量且在短期内直接使用离心后的纯红细胞的标本。全血标本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的影响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血浆中存在非特异性免疫物质的干扰。

总的来说,用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是一项较为科学、严谨的方法。我们要提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标准度,为糖尿病的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等提供准确而且有效的检测结果,更好地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蒋万兴,李铁军,廖尚,曾德金.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与血脂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7:76-77.

[2]黄宁,王少波,周善存.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5:615-617.

[3]杨燕,邢文晓,李贵连,秦秀娟,周琰,崔文丽,李真,闫翠莲.浅议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影响因素[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5:629-63.

[4]索艳,李强.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2):21-12.

[5]史新辉,任君,谭琳琳,等.229例糖尿病患者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5):493-494.

血红蛋白浓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猪血;血红蛋白;NaNO2;VC;亚硝基血红蛋白

An Optimized Method for Preparing Nitrosohemoglobin from Pig Blood

CHENG Yan1, JIANG Wu-bian1, FU Shao-hui2

(1. Hubei Baodi Agri & Tech (Group) Co. Ltd., Anlu 432602, China;

2. Tianjin Baodi Agri & Tech (Group) Co. Ltd., Tianjing 301800, China)

Abstract: Hemoglobin was extracted from the ruptured red blood cells from pigs and then allowed to react with sodium nitrite to form nitrosohemoglobin. The efficiency of nitrosohemoglobin synthesis as evaluated by OD575 nm was investigated with respect to four reaction conditions including the amounts of sodium nitrite and vitamin C, pH and heating time using an orthogonal array design. As a result, a simple, rapid and cost-effective method for preparing nitrosohemoglobin was established by heating a mixture of hemoglobin, sodium nitrite and vitamin C at a molar ratio of l:2:6 adjusted to pH 6.0 to 60 ℃ and maintaining the temperature for 30 minutes.

Key words: pig blood; hemoglobin; sodium nitrite; vitamin C; nitrosohemoglobin

中图分类号:TS20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4)03-0010-04

具有良好色泽的食品,往往能刺激人们的食欲和购买欲,其色泽更是常作为鉴定品质的指标[1]。目前,国内外肉类企业大多采用亚硝酸盐作为肉品的发色剂,来获得理想的色泽和风味,延长保质期[2]。但是,肉制品在热处理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容易受热形成亚硝胺类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物质,从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3],故迫切需要一种稳定而安全的亚硝酸盐取代剂。

猪血中蛋白质含量约19%[4],其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占全血蛋白总量的2/3[5]。血红蛋白分子由珠蛋白和血红素构成的亚基组成,正常情况下,血红素包被于珠蛋白中;变性后的血红蛋白,血红素暴露出来,与NaNO2在酸性条件下产生的NO-结合,生成红色的亚硝基血红蛋白(nitrosohemoglobin,HbNO)[6-8]。HbNO在一定的条件下分解,缓慢地释放NO-,与肌红蛋白(myoglobin,Mb)结合而呈现鲜艳的红色[9],起发色作用。HbNO色泽鲜红、对热和氧稳定[10],相比于NaNO2,它在肉品内自发形成,直接添加避免了NaNO2危害,更有利于食品的安全与健康。本实验从猪血中提取血红蛋白,纯化后与NaNO2作用生成HbNO,并讨论各个因素对提取与合成工艺的影响,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新鲜猪血 湖北宝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柠檬酸钠、抗坏血酸、NaOH、NaNO2均为分析纯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AR224CN电子天平 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数显恒温水浴锅 常州荣冠实验分析仪器厂;722-紫外分光光度计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HS-3E数字式pH计 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DHG-9070A鼓风干燥箱 上海飞越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血红蛋白制备

1.3.1.1 血红蛋白的提取

取新鲜猪血,以全血∶柠檬酸钠为100∶0.5(mL/g)比例,快速加入柠檬酸钠抗凝[11],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与猪血充分混匀,低温运回实验室。搅拌5 min后过滤,3 000 r/min离心30 min,弃上层血清;加入质量分数为0.9%生理盐水,搅拌均匀,3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液(重复2 次)[12-13],收集红血球并记录体积。

分别采用溶胀法[14]、冻融法[15]、超声波法对血细胞进行破壁[16],并比较3 种方法效果。当溶液由暗红转变为鲜红时,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用吸管小心吸取上清液,得血红蛋白粗提取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破裂情况,以细胞计数法评价比较。

溶胀法:加入红血球细胞与蒸馏水体积比分别为1∶1、1∶1.5、1∶2的混合溶液,电磁搅拌30 min;冻融法:20 ℃完全冻结后,室温下融化;超声波法:加入红血球细胞与蒸馏水体积比分别为1∶1、1∶1.5、1∶2的混合溶液,超声波处理5 min,功率100 W。

1.3.1.2 血红蛋白纯化

将粗提液中加入适量抗氧化剂VC,并通入N2排除空气,60 ℃水浴30 min,使杂蛋白沉淀,于3 000 r/min离心15 min,吸取上清液。加入10 mg/mL甘油入上清液,后置于4 ℃冰箱中保存备用。

1.3.1.3 血红蛋白纯度测定

采用碱性羟基高铁血红素法(Alkaline haematind-575,AHD-575)检测血红蛋白纯度。测定原理:在碱性环境下,该试剂中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物质会与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反应,迅速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稳定且在波长575 nm处有一吸收峰[17],易观察测定。此法应用的AHD-575稳定、无毒,且对血红蛋白的结果无明显影响。

AHD-575试剂配制:准确称取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25.0 g,加入0.1 mol/L NaOH溶液定容至1 L,搅拌均匀,室温保存备用。

标准曲线绘制: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猪血红蛋白标准品溶液,分别吸取0.1 mL加入到30 mL AHD-575试剂中,静置反应5 min。以AHD-575试剂为空白,在575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标准品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吸光度为纵坐标(Y),绘制血红蛋白溶液标准曲线,得出回归方程。

样品测定:吸取血红蛋白提取液样品0.1 mL,用标准曲线绘制方法测定其在575 nm处吸光度,带入回归方程计算得血红蛋白含量。

1.3.2 HbNO合成

以纯化后血红蛋白为原料,加入NaNO2、VC,调pH值至酸性,搅拌加热得HbNO溶液[18],真空冷冻干燥后生成红色粉状物。将合成的亚硝基血红蛋白溶于80%丙酮水溶液中,离心取上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450~600 nm下扫描其吸收光谱[19]。

1.3.3 单因素试验

NaNO2、VC量、pH值、加热时间对合成试验都会产生影响,本试验根据严聃等[20]试验设计方案。先讨论NaNO2对合成试验的影响,再取最优NaNO2添加量,依次研究VC添加量、pH值、加热时间对合成试验的影响。

1.3.3.1 NaNO2添加量

以纯化后血红蛋白为原料,pH5、加热时间20 min。测量产物紫外吸光度,固定Hb1 mol、VC添加量4 mol,研究NaNO2添加量为1、2、3 mol对合成试验的影响。

1.3.3.2 VC添加量

调pH5、加热时间20min,固定Hb1mol、NaNO2

2mol,研究VC添加量为4、6、8 mol对合成试验的影响。

1.3.3.3 pH值

在NaNO2∶VC∶Hb物质的量的比2∶6∶1、加热时间20 min的条件下,研究pH值为4.5、5、5.5、6、6.5对合成试验的影响。

1.3.3.4 加热时间

在NaNO2∶VC∶HD物质的量的比2∶6∶1、pH值为5的条件下,研究加热时间为20、25、30、35、40 min对合成试验的影响。

1.3.4 正交试验设计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对影响HbNO合成效率的NaNO2添加量、VC添加量、pH值、加热时间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表1)。

表 1 HbNO合成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Table 1 Factor and coded levels used in orthogonal array design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in nitrosohemoglobin synthesis

水平 因素

A NaNO2添加量/mol B VC添加量/mol C pH D加热时间/min

1 1 4 5 20

2 2 6 5.5 30

3 3 8 6 40

因亚硝基血红蛋白在540 nm处有特征紫外吸收峰,则分别取等体积产物,用540 nm处紫外吸收峰大小即产物量评价上述添加方案。

2 结果与分析

2.1 提取方法的确定

表 2 三种不同方法的破壁效果

Table 2 Comparison of efficiencies of three cell disruption methods

方法 溶胀法(血细胞∶水(V/V)) 冻融法 超声波法(血细胞∶水(V/V))

1∶1 1∶1.5 1∶2 1∶1 1∶1.5 1∶2

破壁率/% 86 96 100 92 82 95 100

如表2所示,采用3 种方法都可以得到很好血红蛋白溶液,其中冻融的方法耗时较长,影响实验进度,首先排除;理论上超声波法的破壁率应高于溶胀法,但蛋白质经超声处理易发生变性沉淀的现象[21],因此排除;加入血细胞体积2 倍蒸馏水,用溶胀法处理血细胞,可以使血细胞完全溶胀破壁,但增大了提取液的体积,更增加了血红蛋白与空气的接触时间与表面积,使真空浓缩时间加长,使提取效率降低;而当加入蒸馏水体积为1.5 倍时,破壁率即可达96%,故选择此方法。

2.2 血红蛋白纯度的测定

上一篇:植物蛋白范文 下一篇:人免疫球蛋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