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测试范文

时间:2023-03-16 03:03:03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系统测试;线索;压力测试;性能测试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一、引言

软件测试作为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目的就是能够有效地发现软件中的错误或缺陷。系统测试是对完整集成后的系统进行测试的阶段,用来评价系统对具体需求规格说明的符合性,系统测试是在单元、组件和集成测试阶段之后进行的。主要针对软件系统和其他系统元素(及硬件、数据库和人机交互信息)组合构成完整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中所有的元素配合是否合适以及整个系统的功能、性能、执行强度、安全性等是否达到规定标准而进行的测试。

二、系统测试概述

(一)系统测试概念

所谓系统测试是将通过集成测试的软件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计算机硬件、外设、某些支撑软件的系统等其他系统元素组合在一起所进行的测试,目的在于通过与系统的需求定义作比较,发现软件与系统定义不符合或矛盾的地方。

(二)系统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系统测试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对系统各种功能的描述;系统要求的数据处理及传输的速率;对系统性能的要求;对备份及修复的要求;对兼容性的描述;对配置的描述;对安全方面的要求等。

(三)系统测试的测试数据

系统测试所用的数据必须尽可能地像真实数据一样精确和有代表性。可以使用真实数据或者使用真实数据的一个复制,复制数据的质量、精度和数据量必须尽可能地代表真实的数据。

(四)系统测试与确认测试区别

确认测试始于集成测试的结束,那时已测试完单个构件,软件已组装成完整的软件包,且接口错误已被发现和改正。在确认测试时,传统软件与面向对象软件的差别已经消失,测试便集中于用户可见的动作和用户可识别的系统输出。

1.确认测试准则

软件确认是通过一系列表明已符合软件需求的测试而获得的。测试计划和规程都是用于确保满足所有的功能需求,具有所有的行为特征,达到所有的性能需求,文档是正确的、可用的。执行每个确认测试用例之后,存在下面两种可能条件之一:(1)功能或性能特征符合需求规约,因而被接受;(2)发现了与规约的偏差,创建缺陷列表。

2.配置评审

评审的目的是保证所有的软件配置元素已正确开发、编目,且具有支持软件生命周期的支持阶段的必要细节。

3.α测试与β测试

α测试是由最终用户在开发者的场所进行。软件在自然的环境下使用,开发者站在典型用户的后面观看,并记录错误和使用问题。α测试在受控的环境下进行。

β测试是最终用户场所执行。开发者通常不在场,因此,β测试是在不为开发者控制的环境下软件的现场应用。最终用户记录测试过程中遇见的所有问题(现实存在或想象的),并将其定期地报告给开发者。接到β测试的问题报告之后,软件工程师进行修改,然后准备向最终用户软件产品。

二、系统级功能测试技术

(一)线索的概念

线索(thread)的概念很难定义。事实上,一些已经公开的定义都是矛盾、容易产生误导或错误的。可以把线索看作是一种不需要形式化定义的原始概念。以下是对线索的多种看法:一般使用的场景;系统级测试用例;激励/响应对;由系统级输入序列产生的行为;端口输入和输出事件的交替序列;系统状态机描述中的转换序列;对象消息和方法执行的交替序列;机器指令序列;源指令序列;MM-路径序列;原子系统功能序列。

(二)需求规约的基本构造元素

根据一组基本需求规约构造元素,即数据、行动、设备、事件和线索,来讨论系统测试。每个系统都可以使用这五种元素表示。

1.数据

主要包括:变量、数据结构、字段、记录、数据存储和文件、实体关系模型高层数据描述。

2.行动

以行动为中心建模仍然是需求规约的一种常见形式,这是因为有命令式程序设计语言以行动为中心性质的历史原因。行动有输入和输出,这些输入和输出既可以是数据,也可以是端口事件。行动还可以分解为低层活动,例如数据流图。

3.设备

每个系统都有端口设备,这些端口设备是系统级输入和输出(端口事件)的源和目的地。在技术上,端口是I/O设备接入系统的点。

4.事件

事件既有数据方面的一些特征,又有行动方面的一些特征。事件是发生在端口设备上的系统级输入(或输出)。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连续的(例如温度、高度或压力)。端口输入事件是物理到逻辑的转换,同样,端口输出事件是逻辑到物理的转换。

5.线索

因为要测试线索,因此测试人员通常不能在数据、事件和行动之间的交互中找出线索。线索本身出现在需求规约中的惟一地方,是使用快速原型法并结合场景记录器。

(三)线索测试的结构策略及功能策略

结构策略实际上是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行为建模中的结构来寻找测试线索的。首先自底向上组织各层次的状态机,然后寻找线索覆盖每个状态机的节点和边,同时还要找出节点与边覆盖指标。

线索测试的功能策略

1.基于事件的线索测试

(1)端口输入事件覆盖指标

五个覆盖指标为覆盖端口输入事件提供了一组线索:

(1)PI1:每个端口输入事件发生。

(2)PI2:端口输入事件的常见序列发生。

(3)PI3:每个端口输入事件在所有“相关”数据语境中发生。

(4)PI4:对于给定语境,所有“不合适”的输入事件发生。

(5)Pl5:对于给定语境,所有可能的输入事件发生。

(2)端口输出事件覆盖指标

根据端口输出事件定义两种覆盖指标:

(1)PO1:每个端口输出事件发生。

(2)PO2:每个端口输出事件在每种原因下发生

2.基于端口的线索测试

基于端口的测试是基于事件测试的有用补充。

对于每个端口都要询问端口上会出现什么事件。然后根据每个端口的事件列表寻找使用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线索。有些需求规约技术要求提供这种端口的事件列表。

设备和事件之间的多对多测试应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基于事件的测试覆盖从事件到端口的一对多关系,反之,基于端口的测试覆盖从端口到事件的一对多关系。SATM系统不能使用这种测试,因为SATM不发生在多个端口上。

三、系统测试的主要内容

系统测试一般要完成以下几种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稳定性测试、兼容性测试、恢复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强度测试、面向用户支持方面的测试、其他限制条件的测试。下面就对常用的系统测试做一个介绍:

(一)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指模拟巨大的工作负荷以查看或评估应用程序在峰值或超越最大负载使用情况下如何执行操作。压力测试有如下特点:可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一般需要对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模拟。压力测试的方法包括:并发测试法、增加量级法、重复测试法。

(二)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一般需进行:对软件计算的精度有要求时,设计测试用例;对软件有时间要求时,设计测试用例;测试为完成功能所处理的数据量;测试程序运行所占用的空间;测试对系统的负载潜力;测试配置项各部分的协调性;测试软件性能和硬件性能的集成;测试系统对并发事务和并发用户访问的处理能力。

(三)恢复性测试

多数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必须从错误中恢复并在一定的时间内重新运行。恢复性测试是通过各种方式强制地让系统发生故障并验证其能适当恢复的一种系统测试。若恢复是自动的(由系统自身完成),则对重新初始化、检查点机制、数据恢复和重新启动都要进行正确性评估。若恢复需要人工干预,则估算平均恢复时间(mean-time-to-repair,MTTR)以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四)安全性测试

安全性测试验证建立在系统内的保护机制是否能够实际保护系统不受非法入侵。系统的安全必须经受住正面的攻击,但是也必须能够经受住侧面和背后的攻击。在安全性测试过程中,测试者扮演试图攻击系统的角色。测试者可以试图通过外部手段获取密码;可以通过瓦解任何防守的定制软件来攻击系统;可以“制服”系统使其无法对别人提供服务;可以有目的地引发系统错误以期在其恢复过程中入侵系统;可以通过浏览非保密数据,从中找到进入系统的钥匙等等。

四、结语

系统测试有助于在其部署中客户发现缺陷之前,尽可能多滴发现缺陷,在系统测试期间要验证完整产品的行为,包括设计多个模块、程序和功能的测试,测试完整产品的行为是很关键的,因为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经过单独测试的组件放到一起后仍能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薛冲冲,陈坚.软件测试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2

[2]陶幸辉,宋志刚.软件系统测试类型及测试用例设计[J].科技经济市场,2011,6

[3]朱家云.浅析软件测试[J].信息系统工程,2011,4

[4王丽达.论软件系统的测试[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5]赵,孙宁.软件测试技术:基于案例的测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系统测试范文第2篇

本文从功能、性能、可用性、客户端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讨论了基于web的系统测试方法。/kF?RZNAX4^''''8gnv[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计算机网络技术]/kF?RZNAX4^''''8gnv

随着internet和intranet/extranet的快速增长,web已经对商业、工业、银行、财政、教育、政府和娱乐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传统的信息和数据库系统正在被移植到互联网上,电子商务迅速增长,早已超过了国界。范围广泛的、复杂的分布式应用正在web环境中出现。web的流行和无所不在,是因为它能提供支持所有类型内容连接的信息,容易为最终用户存取。

yogeshdeshpande和stevehansen在1998年就提出了web工程的概念。web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提倡使用一个过程和系统的方法来开发高质量的基于web的系统。它"使用合理的、科学的工程和管理原则,用严密的和系统的方法来开发、和维护基于web的系统"。目前,对于web工程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开展的,国内还刚刚起步。

在基于web的系统开发中,如果缺乏严格的过程,我们在开发、、实施和维护web的过程中,可能就会碰到一些严重的问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而且,随着基于web的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项目的失败将可能导致很多问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对web和internet的信心可能会无法挽救地动摇,从而引起web危机。并且,web危机可能会比软件开发人员所面对的软件危机更加严重、更加广泛。

在web工程过程中,基于web系统的测试、确认和验收是一项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不同,它不但需要检查和验证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运行,而且还要测试系统在不同用户的浏览器端的显示是否合适。重要的是,还要从最终用户的角度进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测试。然而,internet和web媒体的不可预见性使测试基于web的系统变得困难。因此,我们必须为测试和评估复杂的基于web的系统研究新的方法和技术。

一般软件的周期以月或以年计算,而web应用的周期以天计算甚至以小时计算。web测试人员必须处理更短的周期,测试人员和测试管理人员面临着从测试传统的c/s结构和框架环境到测试快速改变的web应用系统的转变。

一、功能测试

1、链接测试

链接是web应用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是在页面之间切换和指导用户去一些不知道地址的页面的主要手段。链接测试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测试所有链接是否按指示的那样确实链接到了该链接的页面;其次,测试所链接的页面是否存在;最后,保证web应用系统上没有孤立的页面,所谓孤立页面是指没有链接指向该页面,只有知道正确的url地址才能访问。

链接测试可以自动进行,现在已经有许多工具可以采用。链接测试必须在集成测试阶段完成,也就是说,在整个web应用系统的所有页面开发完成之后进行链接测试。

2、表单测试

当用户给web应用系统管理员提交信息时,就需要使用表单操作,例如用户注册、登陆、信息提交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测试提交操作的完整性,以校验提交给服务器的信息的正确性。例如:用户填写的出生日期与职业是否恰当,填写的所属省份与所在城市是否匹配等。如果使用了默认值,还要检验默认值的正确性。如果表单只能接受指定的某些值,则也要进行测试。例如:只能接受某些字符,测试时可以跳过这些字符,看系统是否会报错。

3、cookies测试

cookies通常用来存储用户信息和用户在某应用系统的操作,当一个用户使用cookies访问了某一个应用系统时,web服务器将发送关于用户的信息,把该信息以cookies的形式存储在客户端计算机上,这可用来创建动态和自定义页面或者存储登陆等信息。

如果web应用系统使用了cookies,就必须检查cookies是否能正常工作。测试的内容可包括cookies是否起作用,是否按预定的时间进行保存,刷新对cookies有什么影响等。

4、设计语言测试

web设计语言版本的差异可以引起客户端或服务器端严重的问题,例如使用哪种版本的html等。当在分布式环境中开发时,开发人员都不在一起,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html的版本问题外,不同的脚本语言,例如Java、JavaScript、activex、vbscript或perl等也要进行验证。

5、数据库测试

在web应用技术中,数据库起着重要的作用,数据库为web应用系统的管理、运行、查询和实现用户对数据存储的请求等提供空间。在web应用中,最常用的数据库类型是关系型数据库,可以使用sql对信息进行处理。

在使用了数据库的web应用系统中,一般情况下,可能发生两种错误,分别是数据一致性错误和输出错误。数据一致性错误主要是由于用户提交的表单信息不正确而造成的,而输出错误主要是由于网络速度或程序设计问题等引起的,针对这两种情况,可分别进行测试。,l/u,H*wjY-gM8-[此文转贴于我的学习网计算机网络技术

二、性能测试

1、连接速度测试

用户连接到web应用系统的速度根据上网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或许是电话拨号,或是宽带上网。当下载一个程序时,用户可以等较长的时间,但如果仅仅访问一个页面就不会这样。如果web系统响应时间太长(例如超过5秒钟),用户就会因没有耐心等待而离开。

另外,有些页面有超时的限制,如果响应速度太慢,用户可能还没来得及浏览内容,就需要重新登陆了。而且,连接速度太慢,还可能引起数据丢失,使用户得不到真实的页面。

2、负载测试

负载测试是为了测量web系统在某一负载级别上的性能,以保证web系统在需求范围内能正常工作。负载级别可以是某个时刻同时访问web系统的用户数量,也可以是在线数据处理的数量。例如:web应用系统能允许多少个用户同时在线?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量,会出现什么现象?web应用系统能否处理大量用户对同一个页面的请求?

3、压力测试

负载测试应该安排在web系统以后,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进行测试。因为一个企业内部员工,特别是项目组人员总是有限的,而一个web系统能同时处理的请求数量将远远超出这个限度,所以,只有放在internet上,接受负载测试,其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系统测试范文第3篇

关键字:上行系统; 测试 ; 平台搭建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搭建的背景

随着数字卫星广播卫星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传输已成为广播电视节目主要传输手段之一,与其他传输方式相比,卫星传输具有覆盖面积大、通信容量高、通信质量好、成本低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改进传输质量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先进的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建立了多个卫星数字广播电视上行站。为了满足播出形式的需要,确保安全优质播出,每个地球站都对播出系统进行了优化,以便保证所上行的节目播出安全、优质。

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无线局肩负着“压下去、传下去、走出去”的安全传输发射任务,在和平时期,地球站是空中对敌斗争的第一线,它担负着把卫星广播电视节目发射上星的任务,担负着把人民的声音传出去的任务。安全播出是地球站永恒的主题;是立命之本;是保证国家文化阵地的安全的最有力防线;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因此,地球站在广播电视传输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随着安全播出的压力逐渐增大,安全播出节目数量逐渐增多、节目播出时间长,安全播出要求逐年升高,安全播出的外部环境不断的变化,地球站面临着系统结构庞大环节繁杂,故障的判断难度高,传送业务多而集中等问题,这就要求地球站的值班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不断提高政治、品德等各方面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在工作中必须认真细致,从细处着手,绝不能麻痹大意,要有随时处理故障,抗击干扰的能力。

然而,对于地球站的技术人员尤其是一线的值班员来说,他们自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其一,地球站现在所采用的上行设备多为外国进口设备,进口设备的操作菜单为英文界面,较为复杂,且专业性强,因此在熟悉设备方面,会给值班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虽然每当进行演练操作时,值班员可以对设备进行相关的操作,但也只能对某些设备的常用菜单进行翻阅,而不能对设备的其它菜单进行翻阅,更不能更改已经设计好的参数。因此,不能执行该操作的最终结果,不能更加透彻的了解设备的原理、内部构造及性能。其二,在设备间里的设备都在承担着上行的任务,而且是处于24小时的播出状态。在设备运行期间是不允许值班员对设备进行操作的。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因操作失误造成影响播出的人为责任事故。其三,在每年的设备检修时,值班员在不影响播出的前提下,可以对设备进行操作,但是由于检修的时间短,而且在检修过程中,还要对设备进行除尘,对设备进行测试,因此,对设备进行操练的时间很短,达不到对设备进行熟练操作。其四,由于在设备间里的设备,是不允许进行操作的,因此,在线故障模拟不全面,在发生突发事故时,会遇到故障点判断不准确,不能快速准确的处理故障。系统出现故障是客观的,快速应急处置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搭建了模拟上行系统的测试平台。在模拟上行系统的测试平台上,值班员可以对设备进行的相关操作,可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加的熟悉设备链路,领会预案的精髓,查找现有系统中的薄弱环节,真正做到“靠得住、有本事”。

二、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的特点

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是以地球站实际的上行情况为依据而进行搭建的。并按照设计绘制了模拟测试平台的系统图,机柜的布局图及所需的设备列表。根据模拟测试平台系统所需的设备列表准备设备、仪器 ,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机柜的布局图来安装设备及线缆的连接。然后,对综合网管、质量监测系统、逻辑判断系统进行配置,对复用器进行配置,对适配器进行配置及PID的过滤、对码流保护开关进行配置并操作、对调制器进行配置并操作、对上变频器进行配置并操作、对Scopus2963解码器进行配置并操作、对ADI解码器进行配置并操作、对串口服务器IP进行配置。最后对调制器、上变频器、高功放进行三阶互调、相位噪声测试、带外杂散、带内杂散测试、幅频特性等指标进行测试。

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通过了解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的构成,可以对整个传输链路系统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对地球站的上行系统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学习系统的链路图是很有裨益的。第二,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可以很真实的反映出设备的运行状态。在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上可以查看设备的正常状态,可以制造设备的告警。通过分析设备的状态,可以找出设备的故障点,从而在面临突发状态时可以快速准确的处理问题。第三,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的操作性强。在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上可以对设备进行操作。这可以保证在播出安全的前提下,值班员进行设备的操练,从而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第四,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使用方便,安全,可以现场演示、教学讲座,便于对新来的同志进行培训。第五,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脱离了实际的上行设备,是一套独立的设备。因此,在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上操作不必担心会影响正在播出的节目,允许在操作中出错。

三、系统构成

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是由复用器、适配器、码流保护开关、调制器、调制器切换开关、上变频器、测试转发器、中频功分器、L波段的功分器、误码率、信道功率、内容比对、接收机、串口服务器、解复用器、综合网管服务器、质量监测服务器、逻辑判断服务器、AV监测服务器等设备构成的。

两路TS传输流经过复用器、适配器,从适配器输出的ASI信号进入码流保护开关,码流保护开关的作用是当输入1发生中断后,码流保护开关可以自动切换至备路,保证节目的正常播出。码流保护开关的型号有两种:一种是SA;一种是EVERTZ,在这里选用EVERTZ型号的码流保护开关。从码流保护开关输出的信号送入调制器,在调制器中完成能量扩散、外码编码、卷积交织、内码编码、基带成形,最后进行QPSK调制。QPSK调制属于中频调制,中频频率为70MHz,在这里采用QPSK方式是因为QPSK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较强的抗干扰性能。从调制器出来的调制信号被送入到上变频器,上变频器的作用是将已调制的中频信号无失真地变换成上行微波射频信号。通过改变上变频器本振源的频率,可以在发射频带内选择通信卫星全部转发器中的任何一个作为工作频率,同时还把射频信号放大到所需要的接口电平以推动高功率放大器工作。 通常上变频其可分一次变频和二次变频两种方式。在这里采用的是二次变频方式的上变频器。所谓二次变频,即从中频先变到较高的中频,然后再由高中频变到微波射频。它的优点是调整方便、易于实现宽带要求,而缺点则是电路较为复杂。在上变频器中将中频信号提升为C段频率,变频后的信号被送入测试转发器。从测试转发器接收下来的信号经过L波段功分器分别给小天线接收机、误码率、信道功率及另一台接收机,这台接收机输出至解复用器;从小天线接收机输出的信号连接到内容比对仪上做内容比对;从误码率输出的信号连接到串口服务器;从信道功率输出的信号会连接到串口服务器,它们的输出都连接到交换机上。从交换机输出信号分别连接到综合网管、播出质量监测、逻辑判断、AV监测服务器上。播出质量监测功能为实时监测各节目系统信道误码率、信道功率和内容比对各项参数,并实时显示和实时告警,同时为逻辑判断系统提供各节目系统参数。播出逻辑判断功能为按照地球站自动调度系统设计逻辑对播出质量监测系统提供的各项参数分析处理,从而对设备网管系统发送自动提升功率、节目自动代播等指令。播出设备网管系统功能为实时监控上下行设备工作状态和各项参数,可以远程对设备进行操作等控制,它可以执行提升功率、节目代播、恢复正常功率、并发等工作。AV监测系统是将ASI流输入到解扰设备,解复用器设备,并连接至交换机。从交换机输出分别接到转码服务器、多画面服务器、报警显示服务器、控制终端、数据库服务器、Media服务器、Web服务器。

系统实物图如下图所示:

四、?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的意义

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对于卫星上行站具有重要的意义。模拟上行系统搭建的原理并不复杂,它是根据地球站实际上行的情况进行搭建的,它所需的设备都是地球站所用到的设备。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它和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只是依据设备的说明书把对设备进行操作的方法叙述出来并制作成操作卡片或是把各个设备根据实际上行的情况绘成链路图供值班员学习。这种传统学习方式很单一而且不直观,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摆脱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给值班员提供了一个可见、可触的平台。通过在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的操作,值班员可以不必只是读操作卡片上的操作方法,他们可以一边对照着操作卡片,一边进行操作。对于理解不是很深刻的问题,值班员也可以对设备进行操作,从而解决问题,提高操作技能和处理事故的能力。

在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上还可以对综合网管、播出质量监测、逻辑判断等智能调度系统的设备进行配置。地球站的智能调度系统是综合运用了基带检测、插播检测和信道检测等功能模块的检测及智能化综合逻辑判断,实现播出异态的实时自动发现,准确区分干扰、设备故障、转发器故障和雨雪衰自然现象等因素,实时自动执行播出预案,大大提升了地球站的安全播出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不仅实现了播出预案的自动执行,还具备站间代播的自动执行、故障的准确判断、定位及处理提示、异态信息自动等功能。智能调度系统是地球站的第二条生命线,是地球站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智能调度系统的配置就更为重要,只有对智能调度系统进行正确的配置,才能保证上行节目的正常播出。在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上可以对智能调度系统进行配置,而不必担心会影响节目的正常播出,这对于深入理解智能调度系统的功能,理解智能调度系统各部分组成之间的连接是很有帮助的。

在对待地球站新进人员的培训上,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也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它克服了传统培训新人只是依靠老值班员的言传身教,而独辟蹊径。通过对设备的直观接触,新进人员可以更好的了解设备的原理、设备的功能、设备的操作以及搭建整套设备的依据,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很有益的。同时,也可以在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上对新进人员及值班员进行上岗考核,这样可以和实际的播出设备相分离,避免新进人员因为误操作而造成播出终端,影响上行节目的正常播出。

通过对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可以清楚地了解地球站的构建,了解整个传输链路,了解各个设备的连接情况,了解各个设备的性能,从而可以对现有的系统链路进行优化,避免由于人为设计缺失而给这个系统带来的隐患,杜绝因设计缺失而影响上行节目的正常播出。

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上,既可以不动用播出设备,又能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理解设备的链路,加强对异态的分析及处理。同时,它不但可以大大的缩减地球站值班员实际技能培训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更迅速的提高值班员的技术水平。模拟上行系统测试平台是保证安全播出的一种方式,构建完善安全的播出系统是地球站安全运行的基础。只有地球站的安全运行才能保证节目的正常播出,保证广大用户的正常收视。

参考文献

[1] 车晴 张文杰 王京玲.数字卫星广播与微波技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 浅谈数字广播卫视上行的配置.亚洲卫视 新华网.2008,(2).

系统测试范文第4篇

关键词:WEB信息系统;测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4-1004-02

WEB Information System Test Engineering Research

CHEN Lian-bo

(Tieling Radio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eling 112000,China)

Abstract: The WEB information system pays group of complex contents and the function for the massive terminal user, enables all clients which connects with the server all to share uses the content and the function which the WEB information system provides.The WEB information system test usually includes: Function test, performance test, usability test, secure test, system compatibility test and connection test.

Key words: WEB information system; test

WEB信息系统交付一组复杂的内容和功能给大量的终端用户,使与服务器连接的所有客户机都能共享使用WEB信息系统提供的内容和功能。系统测试是把整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查找问题,对于WEB应用系统而言,需要弄清WEB服务相互之间如何交互。WEB信息系统测试通常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用性测试、安全性测试、系统兼容性测试和接口测试。

1 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包括链接测试、表单测试、数据校验、Cookies测试、数据库测试、应用程序特定的功能需求测试以及设计语言测试。

1)链接测试

链接是WEB应用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是在页面之间切换和引导用户去一些未知地址页面的主要手段。链接测试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测试所有链接是否按指示的那样确实链接到了应该链接的页面;其次,测试所链接的页面是否存在;最后,保证WEB应用系统上没有孤立的页面。链接测试可以通过Xenu Link Sleuth或HTML Link Validator软件自动进行。

2)表单测试

当用户使用表单进行注册、登录、信息提交等操作时,必须测试提交操作的完整性,以校验提交服务器的信息的正确性。如果使用了默认值,还要检验默认值的正确性。如果表单某个字段只能接受指定的某些值,则对这个字段也要进行测试。

3)数据校验

如果系统根据业务规则,需要对用户输入进行校验,则要保证这些校验功能正常工作。数据校验可采用手动检查,同时利用WinRunner工具形成WinRunner(QTP)脚本;在回归测试以及升级版本测试时主要依靠WinRunner(QTP)自动回放测试。

4)Cookies测试

如果WEB应用系统使用了Cookies,就必须检查Cookies是否能正常工作。测试的内容包括Cookies是否起作用,是否按预定的时间进行保存,刷新对Cookies有什么影响等。如果在Cookies中保存了注册信息,应确认该Cookies能够正常工作而且已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密。如果使用Cookies来统计次数,需要验证次数累计正确。Cookies测试可用IECookies View v1.50或 Cookies Manager v1.1进行。

5)数据库测试

数据库为WEB应用系统的管理、运行、查询和实现用户对数据存储的请求等提供空间。在使用了数据库的WEB应用系统中,可能发生两种错误,分别是数据一致性错误和输出错误。数据一致性错误主要是由于用户提交的表单信息不正确而造成的;输出错误主要是由于网络传输速度或程序设计问题引起的。针对这两种情况,可分别进行测试。

6)应用程序特定的功能需求测试

测试人员应该深刻理解需求说明文档,对应用程序特定的功能需求进行验证。

7)设计语言测试。

WEB设计语言版本的差异可以引起客户端或服务器端严重的问题。除了HTML的版本问题外,使用不同的脚本语言开发的应用程序也要在不同的版本上进行验证。

2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包括以下内容:压力测试、连接速度测试和负载测试。

1)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必须对WEB服务应用以下四个基本条件进行有效的压力测试。

重复:测试的重复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执行某个操作或功能。

并发:是同时执行多个操作的行为。

量级:是指每个操作中的负载量。

随机变化:是指随机使用前面的压力原则中介绍的无数变化形式,在每次测试运行时应用许多不同的代码路径。

2)连接速度测试

用户连接到WEB应用系统的速度根据上网方式的不同而变化。连接速度测试是测试WEB系统在不同上网方式中的响应时间。

3)负载测试。

测试WEB系统在某一负载级别上的性能,以保证WEB系统在需求范围内能正常工作。负载级别可以是某个时刻同时访问WEB系统的用户数量,也可以是在线数据处理的数量。

3 可用性测试

可用性测试包括:导航测试、图形测试、内容测试和整体界面测试。

1)导航测试:

在不同的用户接口控制之间,或在不同的链接页面之间,导航描述了用户在一个页面内操作的方式。WEB应用系统的导航帮助信息要尽可能地准确。WEB应用系统的层次一旦确定,就要着手测试用户导航功能。如果能让最终用户参与这种测试,效果将更加明显。

2)图形测试

在WEB应用系统中,适当的图片和动画能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又有美化页面的功能。图形测试的主要内容有:要确保图形有明确的用途,图片或动画不要胡乱地堆在一起,以免浪费传输时间;验证所有页面字体的风格是否一致;背景图片应该与字体颜色和前景颜色相搭配;图片的大小和质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般采用JPG或GIF压缩。

3)内容测试

内容测试用来检验WEB应用系统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相关性。信息的正确性是指信息是可靠的还是误传的;信息的准确性是指是否有语法或拼写错误;信息的相关性是指是否可以在当前页面找到与当前浏览信息相关的信息列表或入口。

4)整体界面测试

整体界面是指整个WEB应用系统的页面结构设计,是给系统用户的一个整体感受。对整体界面的测试过程,是对最终用户进行调查的过程。一般WEB应用系统采取在主页上做一个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得到最终用户的反馈信息。所有的可用性测试都需要外部人员的参与,最好有最终用户参与。

4 安全性测试

系统测试范文第5篇

企业或RFID系统集成商在进行RFID系统现场实施之前,需要对所制订的RFID系统方案进行测试,校核方案的可行性,降低RFID项目的实施风险。有别于对RFID芯片、读写器、天线等产品进行的性能测试,这种测试是一种应用测试,是在接近实际应用环境的场景下,对RFID实施方案进行测试,RFID系统实施者可以根据测试结果不断修改和完善方案,并积累RFID项目实施经验,尽可能减少在企业现场实施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这样可以增强企业对RFID技术的信心,有利于RFID技术的应用推广。

根据系统架构在测试服务器上同时运行多个虚拟终端,支持多种环境,自动计算服务响应时间,重复负载场景,可以验证系统的调整是否对整体性能产生有利的影响,以节省设计时间和系统资源。使用这种方法测试整个应用的系统架构,分析问题并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帮助中间件和信息网络优化应用性能,可应用于基于RFID的企业MES、CRM、ERP系统,或者供公众查询信息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这种RFID服务负载测试方法为RFID系统架构和服务质量提供了理想的上线前验证手段,通过虚拟终端来降低由系统复杂性提高所带来的测试难度,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并可以重复进行测试,进一步还可以通过预先配置典型场景和典型用户行为简化配置过程,并通过自动分析测试图表为使用者提供计算机辅助决策的手段。

国外一些大公司,如IBM、HP等都斥巨资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应用测试环境,为形成优化的、可行的RFID解决方案做了大量工作。这种模式在国内不可能复制,如果每家公司都建立这样一个应用测试环境,会带来整个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建立一个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RFID应用解决方案测试与生成中心,或者将应用测试功能作为整个RFID测试平台的组成部分是十分重要的。

RFID应用系统测试的主要内容

RFID应用系统测试还处于初期的探索研究阶段,一般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RFID应用中不同材质对电磁信号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RFID应用流程与解决方案的测试验证

RFID设备部署方案的测试验证

RFID系统架构的测试验证

参数可控、可模拟现场物理应用的测试平台

RFID与无线网络技术的跨网组网测试

RFID应用系统测试的一般方法

在RFID的进一步深入应用中,不同材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首先,需要对应用环境中不同材质对电磁信号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基于天线以及标签的仿真采用天线性能的测试方法,因为无论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体现在具体的测试结果中,不同材质对RFID系统电磁信号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天线性能的下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测试分析:

阻抗匹配: 主要测试在不同的距离下不同的材质对天线匹配特性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参数为天线的谐振频率。

方向特性: 在无反射的环境中,测试在不同距离下不同材质时天线返回信号的强度,从而获得不同材质的天线方位角辐射模式。

鲁棒性: 测试在不同距离下不同材质之间混合时天线的返回信号强度。

读取范围测试: 测试在不同的标准下,不同材质所能达到的读取距离。

基于上述测试,给出不同材质对电磁信号影响的测试分析报告。

对介质影响解决方案进行性能测试,给出测试分析报告和应用指导。如基于铁氧体薄膜的射频信号增强方法,由于其通过排除环形天线与金属之间的干扰,增加了磁通量集中效果,可改进金属介质时的射频性能。对此方法,可进行验证测试,测试方向性能和读取范围等指标,并分析其性能裕度。

此外,随着应用领域不同,RFID应用模式和解决方案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从应用框架和设备层次上来看,这些解决方案还是有共同的模型特征,这一点正是构建可重构的RFID系统解决方案测试验证平台的基础。首先,通过对各种应用模式的共性分析,对RFID应用流程与解决方案进行建模,建模可以从设备实体和应用框架两个层次来进行,如从设备实体级来看,系统由标签、读写器、后端系统、标准、性能等实体所描述,而从应用框架级来看,可分为四个层次,如图1所示。

环境层: RFID应用环境构造,包括贴有电子标签的物品、天线、读写器、传感器、仪器仪表、计算机硬件、服务器、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等。

采集层: 基于RFID的信息采集,通过读写器采集RFID电子标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信息预处理(解码、防碰撞、多通道信息去重、信息过滤、分类)后将信息传送到集成层。

集成层: RFID应用支撑平台,支持RFID信息的输入、获得、传输、处理及协同。包括资源目录服务、RFID中间件、集成平台、信息系统及信息传输。

应用层: RFID后端软件系统及应用系统界面,形成可定制的应用系统。包括企业信息管理软件,分析统计及报表生成; 专用领域应用软件,满足行业应用的个性业务需求; 网站平台,方便供应链节点信息的注册、查询及交互等信息服务; 协同工作平台,实现应用中RFID与其他系统的协同工作。

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对RFID应用流程及解决方案进行工程化的测试验证过程,对RFID应用解决方案进行分解,即按应用框架的采集层、集成层、应用层进行分解,得到若干RFID应用的关键场景。

对各个关键场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关键场景需要测试的性能指标,这需要结合应用领域专家的知识。

分别对每个关键场景进行独立性能测试,测试的标准是对应于每类关键场景的基准测试,这里,基准测试是RFID应用解决方案测试工作的基础,每一类基准测试都对应于某种关键场景,由基准行为目的和需考虑事项及假设组成,描述了这类关键场景的最基本性能标准。

在每个关键场景均通过基准测试的前提下,进行集成测试,集成测试主要测试各场景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是否顺畅。

典型场景的测试

在实际测试中,包括各种典型测试,如门禁单元、货架单元、出入库单元、生产线单元等的测试。下面以基于RFID技术的仓库管理为例做简述。

基于RFID技术的仓库管理首先要求实现对仓库平面、仓库货位、托盘的定位、对托盘的跟踪和对叉车的跟踪,其空间定位原理图见图2。其次,要求对现有仓库管理业务、供应链管理业务进行分析、业务流程再造(BPR)以及系统的开发,主要业务改造内容有: 收货业务、上架业务、分拣业务、发货配送业务等等。

为了构建具有多种典型自动化设备的综合测试环境平台,结合已有的面向物流应用的测试平台研究基础,在实验室中使用包括仓储设备、生产线传送带、装配机器人和工业控制系统等设备建立测试场地和模拟环境,对集成方案测试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包括:

仓库出入库环境

建立读取托盘经过一个门口或入口时的情形及性能标准。

1.托盘中有各种不同货物以及不同摆放结构的情形,例如全为纸或全为金属,或装在同一个托盘中的金属产品和盛有液体的产品之间又有其他物品,图中黑色标记为电子标签粘贴位置。

2.读取托盘中所装载的物品时达到使用者期望水平的读取率。

3.其他可发出电波设备的干扰。

4.叉车通过的速度对性能的影响。

仓储货架环境

在给定的情况和性能标准下,能够测定堆放在仓库货架上货盘中货物的详细状况。

1.在毗邻的货架中读写器的部署与其他设备的干扰。

2.在货架中各种类型的货物,例如全为纸或全为金属,或金属物品之间有其他的物品情况下的读取效果。

3.区域内其他来源的无线电设备与射频干扰。

4.不同的读写器部署形式引申的问题,如每个货架都安装读写器(可对货架商品流通信息详细记录,但需要较多的读写器)、移动式读写器(较简单且低成本实现,但需要设计相应的行走机构)、仓库地板标签(存储地理信息并驱动升降臂)等。

生产线传送带环境

能够在传送带上动态读取所有的货物信息。

1.传送带装置参数的定义,如电机位置、传送带宽度、在传送带上方或侧面的读取范围、传送带的速度等。

2.在传送带上的物品的放置,如摆放一致、无间隔、方向不同、货物重叠等。

3.区域内其他来源的无线电设备与射频干扰。

4.电力设备的干扰和噪音,特别是传送带电机发出的噪声对射频信号的影响。

装配线环境

在给定的情况和性能标准下,能可靠地辨别传送带上的货物并准确抓取。

1.读写器读取范围和定位精度。

2.装配线上有各种不同货物的情形,如全为纸或全为金属,或金属物品之间有其他的物品。

3.装配线电力设备的干扰和噪音。

4.标准货物大小和尺寸的确定。

5.使用者期待达到的目标。

工业控制器

控制工业现场的多台读写设备协同工作。

1.工业控制器的接口类型。

2.读写器的部署与其他设备的干扰。

3.区域内其他来源的无线电设备与射频干扰。

4.工业控制器的操作上限和控制范围。

一种典型RFID应用系统测试场景

RFID应用于传输带的性能测试,如图5所示,用于测试输送速度、天线距离与布置方式、天线信号强度对RFID标签识读率的影响。

系统测试范文第6篇

摘要:

介绍了一款针对航空器上电子设备进行监测的系统的设计与测试方法。该系统可以完成数据的采集与传输、错误曼彻斯特码生成、消息监听等功能,其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在详细分析1553B总线协议的前提下,采用硬件编程语言VHDL,完成功能逻辑部分设计。最后通过现有的1553B总线通信网,搭建硬件测试平台,完成总体的设计实现与功能测试。

关键词:

1553B总线;信息监听;可编程逻辑器件;系统测试

一、引言

随着航空业的飞速发展,飞行器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各异的电子终端设备,这些终端设备绝大部分是由不同的设计者设计生产出来的,那么由不同设计者设计生产的终端是否可以在同一个航空总线系统中实现完美融合呢?拥有众多终端的总线系统上所传输的消息是否可以完整记录?当总线系统中出现错误的编码类型时,对终端是影响如何?这是飞行器设计制造者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并且也是众终端设计生产者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1]。本系统可以完成数据采集与传输,通过测试后,就解决了终端与总线的融合问题;此外,系统还可以生成若干错误类型的曼彻斯特编码,可以对总线上终端面对错误编码的反应进行测试;最后系统与计算机相结合可以完成总线网络的全信息监听,为飞行器设计与制造提供有效数据。

二、总体设计

根据对系统的功能设想,系统的组成大致分为如下几部分,如图1所示:时钟管理部分为中心逻辑器件提供时钟信号;配置口主要实现对中心逻辑器件的配置;USB接口主要实现系统与计算机的连接;RT地址和功能选择部分主要作用是选择系统的功能和设置系统的终端号;A/D采集部分完成数据的采集,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电源管理为系统各部分提供合适的电源;收发器和变压器连通总线和中心逻辑器件;最后中心逻辑器件选择FPGA。系统的数据流向主要有三条:其一,总线上数据经变压器和收发器进入中心逻辑器件,经处理后通过USB接口传至计算机,实现对总线的消息监听;其二,模拟信号经A/D处理后存入中心逻辑器件,收到发送命令后,经收发器和变压器发送至总线上;其三,收到发送错误码命令后,中心器件直接发出错误码,经收发和变压器发送至总线,用以测试总线网络中其余终端的反应[2]。

三、中心逻辑器件功能模块设计

本设计选择FPGA做为中心逻辑器件,中心逻辑器件功能模块的设计及完成是系统实现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们系统设计及实现最耗费时间的部分。FPGA中功能模块大致有如下几个:编码器,主要是实现数据的曼彻斯特码化,然后发至收发器;译码器,主要是实现从总线上得到的数据进行译码,分析出有效数据或命令;数据整合和缓存,主要是完成对数据的加标处理及缓存转入计算机;协议处理模块,主要是完成对命令字的解读;数据采集模块是可调整部分,可根据用户要求灵活设计;错误数据发生模块,主要是生成不同类型的错误编码。具体划分如图2所示[2]。

四、仿真测试

系统的仿真测试平台主要由北京神州飞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并销售的AEC1553-31RT/S2型通信板卡和总线耦合器、耦合电阻搭建而成,通信板卡和总线耦合器、耦合电阻、计算机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航空总线网络,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网络,测试系统的总线监听功能,测试现场图如图3所示;另外中心逻辑器件FPGA中的各功能模块的测试主要利用QuartusII软件内嵌的在线信号分析工具SignalTapII,该模块可以让使用者实时、在线观测到相关模块的工作运行情况,例如图4所示;缓存模块FIFO的主要信号测试数据表明:触发信号为rdreq,检测时钟为读时钟,wrusedw有效说明存储容量半满,其值为80H时,给出读时钟和读使能,在以后每一个时钟读出16位并行数据。最后,对于系统的错误码发生功能,可以通过示波器直接观察,确认其错误类型。根据以上测试方法,测试后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五、结论

该系统设计功能多样,随着航空业的发展,其应用面也会越发广泛,并且系统中有一部分可以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灵活设计,适应度高。但是本设计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一,功能选择,终端地址配置靠硬件实现,更改不灵活,该部分在未来可以结合配套软件做出设计修整;其二,数据采集设计,因为没有参考具体的用户要求,暂时应用逻辑器件片内存储,导致容量小,可以结合具体要求增添片外存储器,扩大容量;第三,错误编码以字为主,未能拓展至消息类型,尚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更大的需求和更广的应用,系统的设计将会越来越完善,功能也将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张义,张红旗.1553B数据总线用电缆阻抗的测试方法[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14,(3).

[2]牛茜.基于FPGA的1553B总线监测系统设计[D].太原:中北大学,2011.

[3]王诚,吴继华,等.AlteraFPGA/CPLD设计(基础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夏宇闻.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5]陕西恒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美国军用1553B协议中文翻译资料.2000.[6]

系统测试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青岛地铁;AFC系统标准规范;标准符合性验证;测试平台;线网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一、AFC系统测试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新线正式开通前的验证测试是未来线网化建设中新线接入并网运行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该测试主要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及接口测试等内容。

目前,大多数城市并未建设正式的AFC系统测试平台,每当旧线进行改造升级或新线即将投入运营时,通常利用维修培训中心的设备对即将上线的AFC系统进行反复测试,以验证期可靠性、准确性、安全性等各项指标。该方式只能实现线路内部的一些基本测试功能,相对简单,无法完整模拟AFC系统五层架构。

青岛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AFC系统检测体系,能够在AFC系统工程的各个阶段,对模块、设备和系统等进行检测与调试,有利于提高AFC系统的技术水平、建设效率和运营质量,促进AFC系统技术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AFC系统测试平台一期实施方案

1青岛地铁AFC系统建设概况

伴随着青岛地铁M3线、M2线、R1线的陆续开工建设,以及后续其它线路的规划实施,青岛地铁将逐步形成互联互通、多线路交叉换乘的线网化建设新局面。青岛地铁第一条线路M3线AFC系统建设,分为两个标段,ACC系统(含标准编制、票卡采购)为一个标段,M3线AFC系统为一个标段。两个标段均采用设备采购、集成、安装为一体的总包方式进行招标。青岛地铁秉持标准建设先行原则,在第一条线路建设时将标准化建设纳入ACC集成采购标段,由ACC系统集成商主编,并负责AFC系统标准的贯标、修订、验证及完善工作,同时为体现AFC系统标准规范的通用性和公正性,线路AFC系统集成商及设计院等单位作为参编单位积极配合。业主负责统一组织对标准问题所产生的争端进行裁决。

2 AFC系统测试平台一期实施方案

测试平台既指物理上的场地测试环境,又指待测AFC系统或设备的运行环境,能完全模拟从清分系统到线路中央计算机系统,再到车站计算机系统及终端设备的运行环境。测试时将待测设备接入到该测试环境,配置到所在层进行测试。

青岛地铁在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初期,受到技术条件、人员经验、投资等制约,将分别部署在控制中心和车辆段两处的ACC模拟测试系统和线路AFC模拟测试系统进行整合,两个测试系统间通过通信传输通道进行连接,组成一个典型的AFC五层架构体系,主要包括1个清分中心系统、1个线路中央计算机系统、2个车站计算机系统及2套各型车站终端设备。使用与运营系统相同的的操作系统、数据库、AFC系统设备,测试工作站安装仿真系统及其它测试工具。在测试任务中可在仿真系统、实际测试系统和生产系统中灵活切换,构成一套完整的AFC系统测试环境。整个平台运行环境架构如图1所示。

2.1测试依据

测试依据是进行测试的必要条件,它通常是产品的技术规格书、用户需求书等。对于AFC这类专用系统,在满足本系统通用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基础上,需符合用户需求,即响应招标合同文件里的技术要求条款。

目前,针对轨道交通AFC系统,国家已经出台了GB 50381-2010《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和GB/T 20907-2007《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技术条件》。这些均可最为测试依据。同时,青岛地铁已经制定了自己的企业标准《青岛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标准规范》,在系统界面、设备功能要求、性能指标等方面形成了标准化要求。这不仅是产品的衡量标准,更是测试工程设计的有效依据。

2.2 AFC系统测试平台功能

该模拟测试平台可用于:

(1)系统开发

提供二次开发所需的硬件、软件开发环境,为系统(包括接口等)的开发、维护创造条件。每当AFC系统应用软件版本更新、升级时,均需要在测试平台上进行系统功能、性能等各方面测试后,方可正式上线应用,以确保应用软件在修改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

(2)系统测试

测试平台系统与运营系统、异地数据备份系统有网络连接,可从运营系统、异地数据备份系统获得真实的运营数据,用于系统的测试调试。测试平台系统配有测试用的系统仿真软件,可生成大量的模拟交易数据,用于系统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3)生产系统的接入测试

新线AFC系统通过仿真测试及模拟环境系统测试后,调整网络配置可快速的接入清分生产系统,与已开通线路进行全路网兼容性测试,确保新线的顺利开通。

(4)票卡测试

票卡测试设备通过数据接口控制读写器的相关操作,检验读写器相关功能及各类票卡的操作速度,验证被测设备是否符合AFC系统标准规范定义的功能及性能要求。

2.3 AFC系统测试知识库

对测试过程中的测试需求和测试用例进行整理,形成测试需求和测试用例知识库。通过测试过程管理,更新、完善、充实知识库,并加入问题跟踪等内容。建立测试知识库有利于对测试经验的整理和积累、提高,将以前松散的无结构的积累变成严谨的、有结构的、系统数据方式的积累。

建立青岛地铁AFC系统软硬件知识库,至少包括设备品牌、部件品牌、操作系统及其版本、应用程序及其版本等。有利于网络化设备的兼容性、一致性和维护保养及其备品备件的本地化。

三、青岛地铁AFC系统测试平台二期建设规划

为了《青岛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标准规范》的贯彻、验证等目的,目前,青岛地铁解决方式是在第一条线路AFC系统建设的同时,对分别在控制中心和车辆段的一套摸拟测试系统进行整合,这些系统的造价均包含在该条线路AFC系统的总造价中。该方案仅为线网建设初期的一种过渡方案,每条新线建设时均在车辆段建立一套摸拟测试系统会造成相当的浪费,不符合集约化建设的要求。

青岛地铁在AFC系统一期测试平台及《青岛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标准规范》基础上,将考虑在线网达到一定规模,并且人员、经验、技术等方面有充足储备后,单独招标,在一个专门的物理位置建设青岛地铁AFC系统二期测试平台,并充分考虑青岛地铁规划建设的19条线路终端设备的容纳空间,可完整实现AFC系统检测业务、标准宣贯、技术培训、AFC技术研发等一系列功能。

二期平台可以用技术手段严格地验证各个系统集成商和供货商的AFC设备是否符合《青岛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标准规范》的要求、定义。其功能、性能指标等通过测试的AFC系统(ACC、LCC、SC)和设备(E/S、TVM、BOM、GATE、TCM等),可以发放设备的AFC网络准入证。只有拥有准入证的设备才能安装在青岛地铁AFC线网内运行。另一方面,也可提供测试过程管理功能和大量的测试需求、测试用例等知识库,可用于规范测试过程的进行,提高测试质量和工作效率。

另外,有利于保证分期投入设备的兼容性,有利于有效降低人员培训费用、降低备品备件种类和数量,有利于引入设备厂商间的竞争机制,降低设备采购费用。从而能为青岛地铁AFC系统的建设、运维、管理带来现代化的手段,进而极大地提高AFC系统建设的质量并降低建设管理成本。

结语

目前,国内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对AFC系统测试平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AFC系统作为与乘客直接接触的系统,直接关系到乘客在地铁用的用户体验,是地铁服务的展示窗口,越来越受到重视。另外,各地都制定了自己的标准规范,为实现全线网的互联互通、一票换乘等功能在网络化建设中分期建设的各条线路AFC系统,都有进行线路接入测试、标准符合性验证,同时手机移动支付、金融IC卡小额支付等新技术在AFC系统中也逐步得到应用,这些都要经过严格的测试验证后才能正式应用,因此对AFC系统测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本文通过分析新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不同阶段,AFC系统测试平台建设需求,给出一些AFC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建议,为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GB 50381-2010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46-54.

[2] GB/T 20907―2007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技术条件[S].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2007.

[3]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标准规范 [S].青岛,2012.

[4] 李昱见,管宏.新建轨道交通第二条线路AFC系统并网的关键问题[J] .中国铁路,2013:76-80.

[5] 徐晔.自动售检票系统由单线路向网络化迁移的实现[J].都市快轨交通,2013,26(3) :116-118.

[6] 吕毅.西安地铁AFC系统线网化建设[J].都市快轨交通,2013,26(1) :107-110.

[7] 蔡佳妮.自动售检票系统检测中心检测理念与实施策略[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24-28 .

系统测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系统测试;信息系统;监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工程的加速推进,在项目的信息化过程中引入了第三方监理。其主要职能是对软件信息系统进行监理工作。主要负责测试系统,达到项目验收的目的,在监理测试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系统测试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有利于信息系统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的提高。本文针对信息系统测试中监理的要点进行分析,指出了监理工作的重点及重要性。

二、信息系统测试的流程和关注点

1.信息系统项目测试的流程

从信息系统监理的角度,信息系统项目中测试的流程基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承建单位进行的测试;第二步,项目小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承建单位)进行的测试。

图1 信息系统项目测试的流程

2.系统测试的关注点

(一) 信息系统的类型

信息系统,从项目建设的角度可以分为纯开发系统和二次开发配置系统。纯开发系统是指根据用户需求,采用某种编程语言(如Java、JSP)和某种开发工具(如eclipse),从零基础开始编写代码实现的系统。二次开发配置系统是指在成品软件(如Oracle DIM、Oracle BIEE、Oracle CRM、Oracle EBS、Oracle iLearning等)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进行配置开发实现的系统。

(二)纯开发系统

纯开发系统的质量与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开发风格、对系统需求目标的理解等因素有很密切的关系,导致纯开发系统的测试工作任务繁重,其关注点也很多、很细。从监理的角度,假定系统基本包含用户需求的所有功能点,纯开发系统测试时的关注点,可以概括为:(1)系统界面布局的合理性、美观性;(2)系统每个组件、控件的有效性、合理性;(3)系统流程逻辑的合理性;(4)具体功能的实现方式的最优性;(5)开发代码的可阅读性等。

(三)二次开发配置系统

二次开发配置系统的质量部分取决于所基于的软件产品的质量。进行二次开发配置系统测试时的关注点,可以概括为:(1)系统组件、控件的有效性;(2)系统流程逻辑的合理性等。

与纯开发系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系统界面的整体布局基于成品软件产品,细节部分可以二次干预;(2)系统组件、控件的合理性也基于成品软件产品,不建议二次干预(系统升级后,一切恢复为成品软件原始状态);(3)编写开发代码的工作量比纯开发系统的工作量少。

系统测试中监理要点分析

1.信息系统测试中监理的工作

(一)审核承建单位的单元测试报告、集成测试报告、自测报告(总集成测试报告)及回归测试报告;

(二)审核承建单位提交的系统测试计划、系统测试方案(包含测试用例);

(三)根据测试计划和测试方案,制定系统测试记录表,包括功能测试记录表、性能测试记录表、回归测试记录表,三方讨论确认后执行;

(四)协助业主方、确定性能测试指标,三方签字确认后执行;

(五)根据测试记录表,出具测试结果分析报告(功能测试结果分析报告、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报告、回归测试结果分析报告),其中,功能测试结果分析报告和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报告作为回归测试的依据;

(六)汇总测试结果分析报告,出具初验系统测试报告。

2.平台的系统测试

平台经过需求调研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二次开发配置、差异化分析及修正、自测等阶段之后进入项目初验阶段,承建方提交初验申请,批准后,业主方、监理方、承建方组成平台初验的系统测试小组对平台进行系统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及回归测试。

(一) 功能测试阶段

平台的系统测试的功能测试部分的流程,可以概括为:

(1)监理方根据承建方提交的测试方案,制定《功能测试记录表》包含需求分析说明书中的所有功能点和项目合同文件中的所有功能模块;

(2)按照测试方案(含测试用例),采用手动测试的方式,一边测试一边记录测试情况;

(3)监理方对功能测试记录表进行分析,形成《功能测试结果分析报告》,包含通过测试的功能点及模块、未通过测试的功能点及模块、计划完成功能点及模块数与实际完成功能点及模块数的比较、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承建方根据功能测试结果分析报告,制定《回归测试记录》确定初验阶段回归测试的内容及终验时需跟进的内容,三方讨论通过后执行。

(二)性能测试阶段

平台的系统测试的性能测试部分分别采用人工方式和工具测试两种方式进行。该阶段的流程,可以概括为:

(1)测试小组讨论确定《性能测试指标》,包括对CPU利用率(<=80%)、在CPU利用率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并发用户数、吞吐量、疲劳强度(12小时)、响应时间、内存页交换率等指标的要求规定;

(2)监理方根据承建方提交的测试方案,制定《性能测试记录表》包含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六个方面;

(3)在功能测试完成时采用人工方式,进行以上六个方面的性能测试,填写性能测试记录表;

(4)监理方汇总性能测试记录表,形成《性能测试结果报告》;

(5)根据性能测试指标,采用工具测试的方式,对平台进行负载压力测试,生成测试报表;

(6)承建方对测试报表进行分析,形成《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提交监理方审核,审核通过后性能测试结束。

(三)回归测试阶段

平台的系统测试的回归测试主要是指对功能测试的回归测试,该阶段的流程,可以概括为:

(1)按照测试方案和《回归测试记录》中确定的内容对平台进行回归测试,并将结果记录在回归测试记录中;

(2)监理方对回归测试记录结果进行分析,形成《回归测试结果分析报告》,包括本次通过测试的内容、还需改进在终验时跟进的内容、在用户培训时需重点跟踪的内容、平台上线后需进行深化的内容;

(3)将回归测试结果分析报告和回归测试记录中约定的需在后期跟进的内容汇总整理形成《工程备忘录》,作为对项目初验的补充。

(四)系统测试报告

平台的系统测试u引经历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及回归测试之后基本结束,监理方汇总整个测试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形成《系统测试报告》及附件,附件包括《功能测试结果分析报告》、《性能测试指标》、《性能测试结果报告》、《性能测试分析报告》及测试报表、《回归测试结果分析报告》、《工程备忘录》。

四.系统试运行中监理的工作要点

系统试运行是为了检查系统的稳定性、适用性等。一般情况下监理方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审核竣工文档资料的完整性、可读性及一致性;

2.审核软件环境配置与设计方案的符合性;

3.检测验证系统功能性能与合同的符合性;

4.检查人员培训计划落实情况;

5.出具阶段性验收报告;

6.帮助用户制定系统运行管理规章制度;

7.在保修期内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进行质量检查、督促承建方按合同要求进行维护。

本阶段,软件开发的工作告一段落,重点在于解决试运行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和系统交付用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一般情况下, 目前业内第三方软件功能、性能测试均在本阶段进行。

五、结束语

信息系统监测监理工作是一份技术含量高,智力高等优质素质的工作,他是多种科学领域综合交叉的产业,软件工程监理是一门技术含量高,智力、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信息系统监测是多种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交叉的产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本文着重分析系统监测监理的工作要点,有助于监理们更清晰的把握工作职责,让系统检测工作得到有的放矢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宋丽华,张建成,任强等.软件需求评审监理要点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1年第4期:71-73.

系统测试范文第9篇

软件系统测试现状

作为现代信息系统的核心,软件的作用日益突出。为了令软件产品功能更完善、架构更健壮、性能更可靠,系统测试工作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软件研发过程中,工程人员需要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部件测试、配置项测试、系统联试和系统测试等。

系统联试是由软件研制单位组织的系统连通性验证试验,重点关注系统主要功能的正确性,而受软件研制人员自身思维定势所限,测试粒度、完备性都不够理想。

配置项测试是对组成系统的各个软件配置项进行测试,重点考查软件功能实现的正确性和完备性,能够较好地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问题,但受制于配置项测试的环境因素,往往不能如实反应外部相关软件的实际影响,难以验证系统主要业务流程的正确性和协调性。

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软件系统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系统测试是软件测试工作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在实装环境(包含真实的人、机、数据环境)或接近实装的环境中,考查系统各业务流程执行的正确性和协调性,从而验证系统软件是否达到研制总要求,以及系统和子系统段设计文档中所列出的全部功能和指标需求。

目前,复杂任务电子信息系统多为庞大的系统工程,硬件结构繁复,软件架构庞大,且由众多不同领域的企业协同开发……这为系统的软件测试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多单位协同开发,测评环境往往分布于多地,且侧重点不同;系统规模庞大,系统内外部接口复杂,测试人员需要理解整个被测系统,作为测试依据的被测系统设计/输入类文档的质量及详细程度影响着整个系统测试质量。面对上述情况,探寻有效的系统级测试实施策略与技术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软件系统测试技术研究

若干实践经验表明,有效的软件系统测试必须包括选取确定的测试范围、系统场景建模、测试内容策划等关键环节。

大型任务电子系统的内外部接口关系复杂,由不同专业的分系统构成,按照严格的科研管理流程,通常由研制企业内部进行软件单元/部件测试,配置项测试以及出厂(所)测试,由经国家授权的软件测评机构执行第三方配置型测试、分系统测试以及系统测试。其中分系统软件测试工作将重点关注构成分系统的软件配置项的功能、内外部接口、性能等要求的实现情况,并能给出分系统的测试结果。考虑到系统的规模、复杂度以及分系统测试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启动系统测试时,需对系统功能进行筛选,选取出需要进行系统级测试的系统功能。因此必须确立相应的筛选原则,以保证系统测试的有效性与逻辑覆盖的完备性,在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原则:涉及分系统之间交互的功能点需被选取,而在分系统内部闭环的功能点不被选取;在测评环境满足的前提下,选取覆盖最大闭环路径长度的业务流程进行系统功能验证。

随着UML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基于UML 的测试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UML顺序图是一种常用的UML动态建模模型,可以建模系统的使用逻辑(或称为应用场景),具有直观、半形式化等特点,包含丰富的、体现设计架构的系统信息。适用于描述对象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显示一个协作涉及对象的消息传递关系,它着重体现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

UML的顺序图有两个维度:纵向是时间线,定义对象在交互活动中的生命周期;横向是不同的对象。顺序图中用一个带有垂直虚线的矩形框表示对象,矩形框内标有类名、对象名或角色名。垂直虚线称为生命线,代表在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中该对象的生命周期。对象间的通信消息通过对象生命线之间的箭头表示,箭头上方标注消息名和一些控制信息。接收对象收到消息时被激活,在对象生命线上显示一个细长矩形框来表示,激活描述在一定时间段内对象执行操作的持续时间。

在场景建模阶段,通过分析系统研制总要求、系统/子系统段设计文档等测试依据类技术文档,以及与软件研发人员和系统使用人员进行交流沟通,获取被测任务电子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根据提取的业务流程,利用UML顺序图进行场景建模,不仅能够清晰地展现系统业务流程中的动态交互关系,还有助于测试项的确定以及潜在业务流程的发掘。

根据系统典型应用场景对各系统的综合应用工作流程进行测试。各应用场景用例主要用来验证各分系统间的协调性和正确性。系统级应用场景是指至少涉及两个分系统之间的集成工作流程。任务电子系统测试时基于分系统间的交互关系进行系统应用场景分析,首先建立获取顶层的系统应用场景,再逐层细化分析出各分系统之间的集成工作流程,如任务执行场景等。

清晰完整、合理可行的测试项集合是测试项目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进行场景建模的目的正是为了提取系统测试的测试项。业务流程场景图的建立能够清晰地展示业务流程相关的测试项,方便了测试项的确定。

然而测试项的划定必须考虑测评环境的制约――环境因素可能会影响业务流程执行的畅通性,还必须对环境带来的差异进行有效地分析确认,使其能够充分支持业务流程的验证。

在确定测试范围的基础上,依托场景图和实际环境因素,给出测试项相关的测试类型并明确各种测试类型的测试方法、测试输入/输出数据以及测试通过判断准则等信息,从而完成在特定场景下对相应系统功能的测试内容策划,并填写相关信息。

系统测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系统测试缺陷管理

一、系统测试概述

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从测试范围角度,软件测试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系统测试是把集成测试后的软件和硬件、人员、资源等相关元素结合起来,在真实的环境中对系统进行测试,挖掘出软件中隐藏的缺陷,从而保证软件的质量,系统测试的流程为:需求获取与评审,测试策略制定,系统测试设计,用例开发,测试准备,测试执行,发现剔除缺陷周期,测试周期结束,缺陷分析和结果报告

二、缺陷的发现和跟踪

(一)缺陷发现的方法

缺陷发现方法一般包括:软件测试,同行评审,客户反馈,管理评审,项目内发现等。软件测试的定义很多,如狭义论和广义论。狭义定义是:指通过检查代码和开发中有关文档,找出软件潜在的质量问题,从而保证软件质量;广义论定义是:验证过程的正确性,确认结果的正确性。同行评审是根据立项时定义的规程由软件开发者的同行对软件产品进行的技术评审。

(二)缺陷报告与跟踪

测试组执行测试用例后,发现实际输出与期望不一致时,需要报告缺陷。为了准确、完整地记录开发过程中的缺陷,跟踪修改过程,验证修正缺陷、统计缺陷数据,需要借助缺陷跟踪工具。跟踪工具可以执行新增、修改、查找、排序、保存等操作,从而有效的管理软件缺陷,还可以规范软件的缺陷管理过程,提高软件测试效率。以我们常用的Bugfree为例,缺陷跟踪系统的流程是:测试人员报告Bug,Bug处于激活状态,此时由项目经理或项目组长指派给问题的责任人。Bug修改后,Bug状态自动转为解决状态,并派给创建人员。然后由创建人员验证Bug。验证不通过,Bug重新激活,状态重新转为激活;验证通过关闭此bug,状态转为关闭,此时Bug生命周期完成了。回归测试时,发现已经关闭的Bug如果重新复现,需要重新激活。

三、缺陷分析

(一)缺陷分析作用

缺陷分析是对缺陷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和编写分析报告的行为,是缺陷管理的核心,通过对缺陷数据分析,可以挖掘以下几方面的信息如:不同类型缺陷某一属性产生的概率、集中分布的模块、根据某个属性形成的发展趋势、缺陷产生原因,根据对缺陷数据的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如发现测试用例的不足,需要及时完善测试用例,从而达到提高缺陷发现率的目的

(二)缺陷分析

执行系统测试并产生缺陷数据后,测试人员就可以对系统测试结果。缺陷分析是指对缺陷的不同属性、用例执行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把这些信息绘制成图表。缺陷分析方法很多,本文从缺陷趋势分析和缺陷分布来分析两方面来分析。缺陷趋势分析,关注的是软件缺陷的严重性,缺陷对软件的影响程度。缺陷趋势分析是在软件正式之前发现的缺陷数据基础上,定期应用统计方法/工具进行分析计算系统测试过程中采集的缺陷数据;缺陷趋势分析的内容,主要是缺陷密度、缺陷重现率和缺陷周期。

(三)实例分析

以下是通过Bugfree工具统计的手机系统测试缺陷数据,统计时,分别从,从严重性角度、从缺陷产生原因解度、缺陷所属模块角度,统计出了缺陷的严重度分布,来源分布和,在各模块中的分布。缺陷严重度分布图1、缺陷来源分布图2,缺陷按模块分布图3。

从图1,2,3中可以看出,严重级别的缺陷所占比例,各个模块中存在的缺陷数量,也可以根据缺陷恢复状态来分析每轮回归测试中,已修改、新增、重新激活的缺陷数等信息。为了能充分挖掘测试过程中收集的基础缺陷数据,为后续的度量奠定基础,在缺陷的分析统计过程中,我可以根据实际,绘制各种类型的图表,如柱图,饼图等。

(四)度量分析

软件度量是对软件开发项目、过程及其产品进行数据定义,收集以及分析的持续量化过程。在缺陷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结合缺陷的属性从单属性和多属性方面进行度量分析。图1中可以看到,致命和严重故障占总缺陷的64%,说明软件处于不稳定状态,开发人员需要加紧缺陷的修复和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图2给出了缺陷主要分布编码和测试阶段,缺陷来源可能是开发人员编码不规范或测试方法等原因。图3可以看出,该轮测试中系统的几个机能模块存在的缺陷数量和严重度。通话、电话本、短信、设置模块存在着致命或严重的故障,说明软件还达到稳定状态,后续测试中需要在这几个模块上加重人力和改进测试方法,以保证软件尽早达到稳定状态。

四、缺陷预防

上一篇:编程语言范文 下一篇:认知语言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