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范文

时间:2023-02-21 18:41:26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 教育

回顾教育的发展历程,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教育变革,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折射与投影。科学技术的革命必然引发经济、教育和社会的重大变革,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时代要求――教育信息化,教师是教育技术的实践者,是教育信息的传播者,实现教育信息化依靠的是教师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能否早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一、国外关于信息素养的观点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给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国家委员会(National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CLIS)提交的计划中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名词。

1989年《信息素养委员会主席总报告》的发表,是美国信息素养正式启动的标志。同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Amer-cian Library Association)明确了信息素养的定义。ALA的定义阐明了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认为人的信息素养是“能够感知信息的需求,有能力获取、评价、有效利用所需信息,并具备学习的能力。

1990 年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年度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人是: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能检索信息源,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1992 年信息素养又正式被 ERIC(世界教育资源信息中心)资料库纳入,标志着信息素养的教育意义得到了确认。

1994 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信息服务处的布鲁斯总结出了信息素养人的七个关键特征:①具有独立学习能力;②具有完成信息过程的能力;③能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④具有促进信息利用的内在化价值;⑤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⑥能批判性地处理信息;⑦具有个人信息风格。进入 21 世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比当初更为丰富。信息素养进一步被定义为: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养。这一阶段信息素养的概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强调了它的综合性,但其内涵与外延还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1999年英国学院、国家与大学图书馆员协会(SCONUL)提出信息素养七柱模型,说明了信息素养能力所涉及的七个方面:确认信息需求、确定满足需求的信息、设计检索策略、寻找和获取、比较和评价、组织、应用、交流和综合、创造。

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标准指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它贯穿于从一般知识到所有学科的学习,各种学习环境,以及不同等级的教育过程中。让学习者掌握内容,扩展其调查学习的范围,最终成为能够自我引导,承担自我学习的人。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有效获取信息、对信息来源及信息本身的严格评价、将所选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库、有效利用信息完成预定目标、理解信息本身所涉及的经济、法律、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布拉格宣言(2003年)。2003年在捷克布拉格召开的信息素养专家会上,布拉格宣言阐明了以下六条信息素养重要原理:在21世纪及未来,信息社会的创新能力是促进个人、组织、社区以及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素养包括一个人对信息的关注和需要,对信息进行鉴别、获取、评价、组织以及有效创造、使用并传播,利用信息解决身边的问题或困难;它是人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作为终身学习的人最基本权力的组成部分;信息素养,结合获取主要信息、有效利用信息以及传播技术手段,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间,减少不公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环境下,促进人的相互包容与理解;政府应该加强推广交叉学科项目,以提升信息素养的国际化程度,提升公民的创造力和社会生产力,这是弥补数字鸿沟的必要步聚;信息素养应关注到全社会的各个阶层,根据各阶层的不同需求与环境,量身定做信息素养所涉及的内容;信息素养应是教育所有人的完整整体,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代表《普通人权宣言》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公众,都属于信息素养关注的对象。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2004年)。在继承之前信息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对信息素养能力补充以下三点:利用信息有效学习,创造新知识,解决问题,决策的能力;利用信息和知识承担起公民角色及社会责任;利用信息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亚里山大宣言(2005)。2005年11月在埃及召开的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高级研讨会,在信息素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亚里山大宣言指出: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发展、繁荣、自由的征程。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因素,在人生旅途中,它增强了人们寻求、鉴别、使用、创造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帮助人们实现个人、社会、职业、教育的目标。它是数字时代属于人的基本权力,并提升整个民族的社会归属感。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洞察需求,搜索、鉴别、使用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影响个人、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地区,甚至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影响对信息的有效搜寻、利用以及创造,支持经济的发展,为健康、教育和大众服务;影响到当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为实现千年宣言和信息协会峰会的论点,提供坚实的基础;影响延伸至现代技术领域,增强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打破专业壁垒的能力,并增强个人和社区的能力。

美国信息素养峰会:21世纪的信息能力(2006年)。峰会指出21世纪的素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复杂得多,并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这样一种技能:能够主动、高效率地融入充满活力,千姿百态的全球化信息社会的一种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素养:具备使用语言能力,进行读写听说,以满足工作和社会中的基本功能,实现自我目标,丰富自身知识,并发展数字时代的潜能。信息素养:利用一系列媒介评价信息的能力;能感知到信息的需要,有检索、综合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打印和电子媒介有效使用信息。“最终的标准是: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才是具备信息能力的人。”信息与传播技能素养ICT:有能力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妥当解决困难,并在信息社会中发挥作用。经济与金融素养:有能力判断经济问题、成本、收益;结合实际工作分析经济形式的刺激因素;检查经济条件和政策变化带来的结果;收集并组织经济线索;权衡成本与收益;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做出判断和决策。健康素养:对健康信息有能力阅读、理解、评价,并采取行动。传媒素养:有能力通过慎密的思考、已形成的决策,交流与学习,借助21世纪各种便利的传媒手段解释、利用、鉴赏、创造新的影像。多重文化素养:有能力理解并认同本民族及世界其他不同民族,在习俗、价值观、信仰方面的相同与差异之处。科学素养:有能力理解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事业,其本身力量与缺陷并存;有能力感知有关科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与完整性;使用科学知识与技能实现其个人和社会的目标。

另外,2008年英语教师国家委员会(NCTE)对21世纪信息素养内容的扩展,反映了信息素养研究的最新进展。把构建与他人关系的能力也纳入到信息素养范畴之中,要求在文化交汇的环境中,有能力与他人合作,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强调具备在全球范围设计、提供信息的能力,并分享信息,以满足多种用途;要求精通技术工具的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一定的道德责任感。

二、国外信息素养发展现状评析

分析信息素养内涵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以及最新研究动态,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国际上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始关注到人;信息素养关系到人的终身教育;强调个体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将信息产生的知识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库,并产生一定的创造能力;信息素养的国际化程度;将信息素养与健康、经济与金融、文化、道德、法律、社会责任感相联系,并把上述几方面都纳入信息素养的研究范畴。

不足: 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素养评价新标准,这一情况制约了信息素养的发展,因此尽快出台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是国外信息素养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国内信息素养理论的研究现状

为了解1995至2011年17年来信息素养国内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期刊论文以篇名“信息素养”为条件,在中国知网找到关于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论文2876篇,核心期刊收录494篇。以主题“信息素养”为条件,找到论文有8376篇,核心期刊收录1465篇。通过细心分析整理资料,找到真正关于信息素养在职业院校中进行研究的论文135篇。

同样的检索方式,找出关于信息素养的硕士毕业论文178篇,其中关于信息素养在高校进行的有18篇,关于中小学学生或教师信息素养的有21篇,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有56篇,而关于中职教师信息素养进行研究的只有一篇江西师范大学2004届毕业生左桂兰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职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国内具有代表性学者关于信息素养的观点

桑新民先生于 2000 年提出,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地、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何克抗先生提出的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为:信息的获取: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信息的分析:信息分类、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信息的加工: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储存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信息的利用: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李克东先生于 2001 年提出,信息素养包含着三个最基本的要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在《信息素养论》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其中包含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同时还指出,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不仅要看他能不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系统,而且要看他能不能发挥信息系统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

四、国内信息素养发展现状评析

数量之多,时效之快。在1997年就有学者在此领域进行探索,研究起步时间虽比国外要晚一点,但研究论文成果要多于国外。可以说我们的研究并没有落后于国外,与国外的差距不大。正所谓在信息素养研究方面形成了“美国一马当先,欧洲稳步前进,亚洲后来居上,中国奋起直追”的局面。

研究较全面。研究对象从中小学教师到职业院校教师,再到高校教师都有相关信息素养的研究。

研究形成了本国的理论特色。从信息素养的界定,到培养原则和方法都有一套较系统较全面的理论。

国内研究现状的不足:

对中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广度不够。

对“人”这一因素关注不够。国内长久以来的研究都侧重利用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和办事效率,还没有真正提到在信息社会,人与人的沟通也是信息素养的一部分。忽略了对“人”这一重要因素的关注和研究。

对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深度不够:

对中职院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定信息素养界定不明确;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可操作性的成分不多;评价教师的信息素养没有明确的标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未作系统探讨,从而导致培训工作紊乱。

我们认为这是我国近几年来在此研究领域的缺陷。这同时也启示着我们,关于中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探索与研究必将成为我们今后在教育领域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因此我们认为研究“中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既是未来的研究重心,又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研究前景和深远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3]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国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M]. 2002,2

[5]张建伟等.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绩效标准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2)、(3)

信息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息素养 素质教育 信息意识 信息道德

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对现代经济社会的需求,信息素养更是他们“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1 认识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定义包括以下几点: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能清楚的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从知道怎样使用计算机查找信息到对信息本身的性质、它的技术基础、它的社会、文化的甚至哲学的起因和影响进行批判性思维而引伸出来的一种新的丰富的艺术。解决信息问题的技能,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对信息素养的要求不同,针对我国高职学校学生的现状,信息素养可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方面的要求。

2 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2.1 是网络时代素质教育的有机内容

国际对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毫无疑问,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业界和融入社会以及文化环境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早已使人们置身与信息的海洋之中,准确而迅速地获取信息,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信息,是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具有的素质。现代信息社会要求青少年必须具有高效地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在信息化社会中,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降低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增强记忆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容易把握研究的方向,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训练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必修的基本功。

3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1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现代高职院校学生信息意识还比较单薄,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对于信息、知识的获取如果要和信息技术沾点边的话也多局限在老师的课件和多媒体演示中,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都不高,若要问他们上网络的目的,回答最多的是聊天、游戏、Email,平时很少有同学针对某一个问题的解答或课题的研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还是“问老师”。

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在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知识获取的渠道,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在其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我们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走进网络这一更为浩瀚的知识海洋,培养他们主动、积极地使用计算机与其它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以便能更好的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

3.2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能力不只包括专业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如何应用所学的方法技巧去获取、分析、评价和使用信息。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只停留在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常用信息技术硬件的使用方法,

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软件的开发方法,学会网络中学习资源的检索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过去以传授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及操作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信息去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

3.3 加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够合理、合情、合法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强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诸如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网络陷阱、网络游戏等负面的因素也正同时威胁着我们。目前,整个社会的网络道德规范尚未形成,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尚待完善,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亟待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道德和法治教育,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 结语

信息素养范文第3篇

他说起前段时间课堂内容主讲狄更斯的小说“Christmas Carol”,学校还组织学生去看了同名戏剧,因此引入维多利亚时代的介绍。接下来老师布置给学生一个项目:编一本维多利亚时代的杂志。而编杂志要选不同体裁之文,老师开始讲解做Research(调查研究)的各种方法。

其实,美国孩子从一年级起就要学习inquiry、research……学习如何做调研特别重要,这能让孩子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分辨真伪、轻重、适用度,从而学会判断、选择和做决定。

生活中不是所有知识都来源于学校和老师,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人给你解答,懂得Research就如有了自学的能力。

老师介绍Research方法的时候提到,不是Google一下就是做调研了,内容充实的调研还包括访谈,读史实、文学,看电影、记录片等。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此的印象,老师让他们做了个游戏,把一张印有数字的纸看两分钟,再用两分钟按顺序找出1到45这些数字。

Alex看了一会就发现,不能机械地在一堆数字里一个个地按顺序挑出所要的数字,事实上这一页数字是有规律的,他把规律总结出来后,很快完成了游戏。通过做游戏,Alex感受到分析思考所得信息和随意取用这些信息的不同。

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实践,Alex养成了比较好的Research习惯。举个最近的例子,他要做奶油蛤蜊汤,而我不会做,家里也从未有人做过。怎么办?他上网查找了近十个食谱,看了两段视频,和他所吃过的相比较,挑选出了一个比较符合他想法的食谱,从厨具、原材料到做法都记录下来,然后去采购。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明明我们是第一次为此采购,原料里却有我从没买过的洋葱。超市里洋葱有三四种,Alex能决定买其中某种,足见Research做得够细致。并且,从未切过洋葱的他连切洋葱为何会流泪,如何切会避免流泪也一并记录了下来。

奶油蛤蜊汤做得大获成功不提,我欣赏他有不懂的问题时,不是第一时间跑来随便问我们,而是先自己做Research。不仅仅是指做这个颇为复杂的汤一事,平时他在做各种阅读、社会学或科学项目也如是,就算玩乐高,他也会做较为深入的研究。

美国初中的语文课对我们是否也有启迪,有什么启迪?这值得思考。我觉得这样重视调研是对思维习惯的培养,而思考才是把知识变成智慧的催化剂。此外,未来时代更需要跨界和融合的能力,我觉得这样上课不说是跨界也可以说是建立横向联系,打好纵向深入的基础。

信息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环境;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为了赶上信息时展的需要,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3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对学习信息技术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2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负责对在校师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支撑环境。

3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4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5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能独立地思考、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件事情通常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信息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信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在信息化社会今天,信息使用者所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如何有效地搜集信息、评估信息以及使用信息。因为信息素养的产生是当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发展与普及的必然结果,信息的极度丰富和膨胀迫使人们必须掌握与信息有关的各种技能和方法。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养的人,才能够更快更容易地适应时代的挑战和要求,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并把对它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开展信息素养的教育,提升信息素养水平,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并提到全民推进的议事日程。

当今社会,传统的纸质信息和网络的电子信息剧增造成了信息量的剧烈膨胀,这种信息超载的局面对人们认识、使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面临着不同种类的、数量巨大的信息选择、鉴别和利用信息,这种能力来自信息素养教育。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来说,只有掌握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具备信息检索、评价、利用、存储、组织、交流,信息需求意识与信息合理合法地使用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掌握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从复杂的事务中做出正确决定和提供从事学习、工作和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的本领。

一、自觉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素养水平并非一跳而成,而是个长期培养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平时就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信息素质教育:

(一)信息意识教育。提高自己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能力,如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能力,自觉地从信息角度出发,去感受、理解和评价自然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与知识,并培养出捕捉、分析、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文献工作者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具备敏感的信息意识,但是这个能力并不是一学就会、一跳而成,需要个人的悟性和长期的培养和学习。

(二)信息知识教育。我们应当注重对信息知识本身的学习,信息知识包括信息本身的定义、特点、规律,以及信息的测量。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文献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检索、收集和存储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等。对于工作者来说不仅仅需要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更多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所以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

(四)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信息用户在查寻、获取、处理、利用、创造等整个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即在检索信息、利用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过程中,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合理获取信息,依法利用信息,力争创新信息.其目的在于自觉地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

二、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生学习

对于一般人来说,需要信息和知识,掌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竞争社会的本领。作为科研工作者来说,需要了解从事专业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而这一切,就是终生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生教育,终生学习使得个人、团体和国家达到他们的目标,并为实现共享利益而利用进化的全球环境中的新兴机遇。并为实现共享利益而利用进化的全球环境中的新兴机遇。帮助他们及其机构迎接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推进知识更新与创新,利用知识去创造财富,造福于人类。

三、如何实现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伴随着终身学习而逐渐提高的,了解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能够索取到所需的信息资源,并把其有效地利用或再去创新信息资源,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信息素养也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形成共识,关键问题是如何才能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从国际信息素养教育的情况看,可以初步得出如下几种方法:其一,通过制定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以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总指引。其二,开发信息素养课程,尤其是开发基于网络资源的网络课程是保证信息素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其二,信息素养强调的是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方便地获取信息的学习环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性合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当今人们培养素养中的首要大事,事关全民基本素质的大计。有了较高的信息家养,才能够在索取知识、利用知识和创新知识中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才能够在信息社会的激流中不迷失方向,具备与大风大浪进行搏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朴.美国信息素质标准简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0(1):29-30.

[2]王征清.网络时代的信息素养培养[J].情报朴学,2008(5):453-455

[3]陈文勇.国外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进展.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2000(1):17-20

信息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401.3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51-01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的主体思想不像以往,是让学生学会某几个软件的用法,或某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有的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并加工利用,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奥秘,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三、通过改变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评价上,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而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对杂乱无序的大量信息有较强的适应力,才能提升学生信息生成能力,才能使学生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而教师对学生收集处理的有效信息进行恰当的评价,表扬优点,指出努力方向,把学生的信息成果全部分类保存、并交流,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兴致,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有兴趣,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信息素养范文第7篇

1.1信息咨询服务

信息咨询服务通常也被称为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帮助读者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寻求知识情报的服务。1876年美国伍斯特公共图书馆馆长塞缪•斯威特•格林在《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个人关系》一文中强调对寻求知识信息的读者提供个性化帮助的重要性,最早提出“参考咨询工作”的概念。格林馆长提出了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4大职能:一、指导读者如何使用图书馆;二、答复读者请求;三、帮助读者选择资源;四、提升图书馆在社区的地位。从4大职能可以看出,参考咨询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图书馆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提高读者文献资源的使用,为高端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图书馆也从传统图书文献服务转变为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也从面对读者的服务转变为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服务,高校读者已广泛使用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

1.2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咨询服务与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谈论较多的两个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培养读者对于信息的态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对信息的应用等。提到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当中,信息咨询服务最能体现图书馆的服务增值和知识信息资源提供者的价值。信息咨询服务是包含在信息素养教育当中,与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包含关系,即信息咨询服务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部分。信息咨询服务直接为读者提供一种获得信息的方法或途径,而信息素养教育则从读者的需求入手,重点培养读者获得信息的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非常重要,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了,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信息咨询服务,节省图书馆的运作成本,还能使其成为读者所具备的一种终身技能,使读者终身受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也为读者提的个性化的信息咨询工作。

2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2.1强化部分信息咨询服务,弱化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由于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中有多项工作是有偿服务,可以为图书馆创收,重视部分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必然。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周期长、无量化标准、成效不能及时显现、无收益。作为图书馆信息咨询的一项长期工作,不受重视也是一种必然。过多强化有偿信息咨询服务也让部分读者依赖信息咨询服务,降低读者收集、分析、使用信息与科研的能力,增加图书馆信息咨询的工作,增加图书馆运作成本。

2.2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注重数字化信息素养教育,轻视纸本文献信息素养教育

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阅读设备的广泛普及,电子资源存储与使用格式的日益完善,电子资源的检索方便快捷、使用阅读方式灵活等优势明显,使得电子资源正在逐步深入广大读者的学习、科研生活。高校图书馆引进的电子数据库越来越多,种类也丰富,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在资源使用宣传方面也向电子资源侧重,使得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也向数字化方向侧重。相对的,对纸本资源的使用宣传不够重视,存在弱化现象。现今高校图书馆都是复合型图书馆,纸本资源与电子资源并重,纸本资源在几十年的积累下形成数量巨大、品种丰富的馆藏,是学校和读者的资源宝库。由于纸本资源阅读的舒适性、阅读的习惯性,在高校有着广大的阅读群体,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也不能忽视纸本信息资源的使用教育。

2.3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常规化,培训课程少、个性化少

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在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也逐渐流于形式,成了常规服务,面广点少,缺少个性化,缺少读者的主动参与。图书馆入馆教育普及面大,但对读者只有一次。数据库培训讲座次数多,而读者受众少,普及面不足。文献检索课程开设不足,有些高校为选修课程,相当多的高校或学院并未开设。

3改进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提高读者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在高校是一项系统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图书馆都应发挥相应的作用。而图书馆在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的3大支柱之一和读者学习科研的重要支撑,图书馆应在紧跟社会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同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途经,提高读者信息素养,为读者的学习和科研提供助力。

3.1领导重视并大力支持图书馆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加强读者的信息收集、接收、分析和应用能力,符合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之一。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人才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高校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的重视度和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所以领导要更新观念,要把信息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课程安排、讲座培训经费、场地、人材培养引进等方面还要给予图书馆大力支持。图书馆也应从自身做起,对上级部门和外界进行广泛宣传图书馆培养教育理念,在读者信息素养培养理念上,在培养计划、培养方式、培养观念、宣传组织方式方面进行改进、宣传和推广,使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与读者信息需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3.2高校图书馆是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课堂

首先,培养读者自我学习的信念,提高自控能力。信息教育和网络、计算机等关联较多,开始读者会觉得学习方式新鲜有趣,有很大的热情。教育中应注意读者迷恋网络游戏或聊天、看视频等倾向,注重培养读者良好的自控能力,引导读者的学习兴趣和习惯非常重要。培训中强化学习信念,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使读者养成正确使用信息的良好习惯。再者,培养读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判断能力,使读者能够从海量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感兴趣和正确的信息,培养读者检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3.3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计划

高校读者在高校学习时间里,图书馆应根据读者学习时间制定读者信息素教育计划,根据读者各学习阶段、专业和学习科研对信息的不同需求设定相应的培训课程或讲座培训,普及培训与专业培训结合。具体实施以信息咨询部为主体,建立相应的对口学院联系机制,依托学科馆员,针对学院专人负责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和计划的实施。

3.4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

建设浓郁的信息教育氛围,培养读者对信息检索的意识和兴趣,培养自主探究式或协作式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方法。第一,开展读者利用图书馆教育。利用讲座、参观演示、网上学习和竞赛等方式对刚本科新生和新入学研究生进行图书馆入门的指导教育、进行信息知识、馆藏资源的宣传和信息利用的基本教育。使读者一入学就能了解图书馆,掌握利用图书馆、获取文献信息的基本方法使读者学会中图分类法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索书号、书名、著者等不同信息查找资料的文献检索的技能,并进行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打好基础,培养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第二,开设文献检索课,进行信息利用、摘编的能力教育。文献检索课是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技能课,学校开设的信息基础理论课不能取代文献检索课。图书馆主动开设文献检索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够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并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科研相结合,激发信息需求,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利用信息能力。第三,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让高年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中来,组织和引导低年级学生的培训讲座、竞赛、座谈沟通等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组织能力。

3.5高素质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的建设

馆员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决定着图书馆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图书馆加强对图书馆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强化他们的信息意识,扩展他们的信息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3.6新技术应用于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巨大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以多种形式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使其成为高校图书馆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微信、QQ、邮件、学科服务平台、读者论坛、手机图书馆、阅读机等服务都能进行图书馆资源宣传、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与资源使用推广工作。高校图书馆馆藏多学科、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是读者学习和培养创新思维的第二课堂,也是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堂。图书馆应改变被动教育方式,在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同时,也帮助读者获取有效的信息。主动培养和引导读者的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主动体现图书馆的信息枢纽功能与文化中心功能。

信息素养范文第8篇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e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业具有一定规模同时要求全民拥有信息素养的国家,如美国。这些国家的信息业已成为一种增值型产业,它已超越对传统产业的依附状态,既具独立性,又与其它产业密不可分,因为在此社会中,信息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仅依赖图书馆、仅靠传统的图书馆运用技能已不足以满足其信息需求,它需要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美国全国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委员会(NCI,15)上,由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提出的:“所有经过习11练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学会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把信息素养解释为人们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又作了如下定义:“要想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去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生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为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80年代,信息素养的含义不断得到深化,其涉及面亦更为广泛,人们更多的是讨论信息素养与图书馆用户教育之间的联系,并建议将两者纳人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进行;90年代,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更是深入到人的整体素养这一层面。具体说来,对于信息素养的理解应包括诸多方面:①在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②信息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③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工作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参与,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生学习的水平;④在信息社会,图书馆是主要信息源,但并非唯一信息源;⑤新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能大大促进信息的传递、处理及利用;⑧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是必要的;⑦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定、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信息组织及处理、信息用于解决问题并作出决策。

2信息素养教育是对用户教育的深化

现行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主要着眼于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技能,它所涉及的方面有:①图书馆乃唯一信息源,其用户乃图书馆的用户;②用户对馆藏(其布局、结构)的了解;③通过卡片信息确定所需的文献;④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情报检索的技能(大部分是手工式的);⑤馆员通过咨询工作解答用户的提问。因此,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是基于这一点来开展的,即引导用户利用图书馆(唯一信息源)的文献。

2.1图书馆不再是唯一信息源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强调图书馆乃可以使用的唯一信息源,用户的需求可以在图书馆范围内解决,但仅强调图书馆馆藏则排斥了其他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在满足用户的需求方面或许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图书馆馆藏总是存在一定限度,它所包容的信息在类型及层次上因缺少现代技术的支持,而存在着单一化及低层次的倾向。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向用户引入的基本概念是文献。文献包括多种类型的依附于传统载体的信息,如图书、期刊等纸型载体及各类声像资料,它包含的是一种固态的、未开发或开发甚少的知识信息,其服务形式是实物借阅。实物借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是:一旦被某人占有,他人则难以借阅,即便增加复本量、馆际互借亦难以缓解这一难题。信息同样依附于载体,但此载体是现代电子设备,其组织形式是动态的、深层开发、易于组合、共享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使信息传递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通过强调信息这一概念,可以使用户由此关注更广泛的信息源,增加需求的满足机会。当然,信息社会所说的信息并不排斥传统的文献。在信息社会,新技术扩展了可利用的信息源界限,因此,在选择信息源时,我们将不仅仅只考虑图书馆,其它如:情报交流中心、文献资料中心、数据库、出版公司、档案馆、博物馆、大众传播媒介等等,也成为可利用的信息源。甚至在国外图书情报界,“虚拟图书馆”这一概念也不断被专家们提出,它是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图书馆引起质的变化的一种新型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也有人称之为“无墙图书馆”、“无书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心”(eenterofknowledgemanage-ment),文献不再是使图书馆称为图书馆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在这类图书馆中,即使无卞藏书,它仍能通过终端借助通信技术从其他图15馆、信息中心、数据库中心获取文献、信息、甚至整本图书的内容。因此,虚拟图书馆的出现将拓展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及其工作内容、服务方式,以至改写图书馆的历史。由此可以说,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

2.2计算机技能应纳入用户教育范崎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中还包含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因为计算.机是信息社会中使用得最广泛的工具,它使信息存贮、检索、处理能达到大容量、准确、快捷这些要求。围绕着计算机技术所发展起来的技术是:计算机网络、联机数据库、电子出版、光盘、多媒体技术等等。所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使信息的“存”和“取”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由于这些技术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电子介质的信息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达到最大限度的处理及利用。计算机技能应包括:用户具有运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的意识、用户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用户对计算机的使用或操作能力。

2.3信息检索技能的深化信息检索技能不仅仅是一种纯技术行为,它要求用户具有:一一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意识可使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得以呈现,并转化为能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以至实施具体的信息行为。—信息能力:①用户用有效的方法迅速、准确而全面地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②对信息的评价、鉴别、吸收能力;③对信息的感知、注意、联想和灵感的能力。—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知识:拥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使用户掌握主动性,增加选择机会,并提高检索效率。一一信息需求的动力:它促使信息需求得以发动、加强、维持,同时使信息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指向性。

2.3.1信息需求的确定及表达:!亡否需要信息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是否需要利用信息源来获取信息?如何表达,即如何使模糊的信息需求趋向于明确的信息提问?信息需求是进行信息检索的依据,对信息需求的确定是下列行为得以继续的前提。

2.3.2信息的确定:所需要的是何种类型的信息?是否可以借助信息源、信息工具来获取?信息的确定是不断进行的,因为它不只是一种单向行为,最初所确定的信息可能比较宽泛,这就需要从信息检索行为的反馈中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不断限制、筛选以确定最终需要何种信息。

2.3.3设计策略,进行检索:由于信息检索是借助于计算机实现的,所以与传统的手工检索相比,更注重人—机对话过程中检索策略的设计,以优化检索行为。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以及用户界面的设计更为友好,传统计算机检索借助“中间人”的现象将逐渐减少,因此,用户自己设计检索策略时更应掌握设计策略的技能。—含义:检索策略即为了实现检索目标而制订的计划或方案,检索策略对检索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目的:通过设计检索策略,以提高查全率、查准率,缩短检索时间,减少检索费用。—步骤:①选择合适的数据库(了解数据库的来源、主题及内容结构);②确定检索内容,如提出著者、主题词、分类号等;③确定检索范围,如决定检索的年限、文种、文献类型等;④选择恰当的检索词;⑤构造合理的提问逻辑式;⑥不断了解反馈信息,及时修改检索策略。

2.3.4信息的评估:对已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即评估信息对问题或决策的效用性及满足程度。

2.3.5如何超越技能达到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技能只是信息素养中的一个部分,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等方面,对于个体来说,信息素养常常通过信息技能的有效发挥得以表现,而信息技能发挥得好坏与其他两方面直接相关,如果片面强调信息技能,或仅仅以信息技能衡量某个个体的信息素养层次显然是不够的。对于超越信息技能这一点来说,用户在信息素养教育及实践中,对于适应于信息社会的批判性思维的建立以及知识结构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素养的具体化;同时,也可以这样说,信息素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唯一目的,从更深层次来说,人的整体素养的提高是使人们在信息社会得以立足,并更好地生存下去的前提。

3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中包括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成分,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对计算机技能及信息技能的教育,但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组合,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重建;同时它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对技能的教育,更包括通过信息素养的教育,使人们掌握为适应信息社会所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及批判性思维。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缺少信息素养的人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文盲”。

3.1目标目标的制订不可脱离现实,由于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在用户教育方面现存的差异性,因此,在目标的制订及实施方面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近期目标可以面向高校为主,通过全面而深化的用户教育,使高校学生在毕业时便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而成为独立的自学者;远期目标则是面向全社会范围,使所有公民通过对信息素养的拥有而成为信息社会中独立的自学者。对于拥有信息素养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将它细化为:①对信息的关注度,如对有用信息的兴趣性及对无关信息的摒弃;②能够研究和判别可供选择的信息及观点的优劣、可行性。就信息来说,此信息是否有用,是否是垃圾信息;就观点来说,对其可行性的判别也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③能够选择各种信息源,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以获取信息的能力;④能对某一课题找到相应的信息、进行综述及综观其现状和发展趋势;⑤获得继续自我教育的基础;⑥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

3.2相关因素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图书情报机构及教育部门的共同参与,共同制订计划、大纲,并负责将它们实施。同时,信息素养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如政府、企业等其他团体的支持。因为这些部门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支持的关系,对于信息素养教育来说,这种支持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政策上的,或是人才上的。

3.3制仃计划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可以由政府或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来制订,并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如同现行的文献检索课得以在高校中通过制订政策来实施一样,信息素养教育计划的制订也可以此作借鉴。但是,信息素养教育计划的制订并不是在现行的图书馆用户教育计划中仅仅增加计算机检索课程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对整个计划重新进行整体构思,重新组织拟定,以达到信息社会中用户教育的指标。同时,信息素养教育的指标又必须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目标,既要超越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指标,又要以教育过程的各类参与者(用户教育的教育者及接受者)的认识为基础。

3.4实施步骤及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计划的实施可以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进行,并制订统一的教育目标,以适应各个专业学科用户教育的不同需要。同时在高校用户教育中,还要将信息专业与非信息专业分开,进行区别教育。

3.4.1高等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高等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通过图书馆及图书情报专业(或信息专业)教育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如计算机专业教学人员的参与。—应普及计算机课程教学,使所有在校学生通过接受计算机课程教学,能熟练运用、操作计算机,并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编程能力。—文检课教学中应强化机检这一内容。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引进、自编、推广机检模拟系统的训练使学生熟练应用机检系统,掌握基本的机检技能;其后,可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检索系统进行操作,完成课题。—现行的图书情报专业(或信息专业)学生不仅仅接受上述教学,同时应更加深化其教学内容,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信息专业的要求。

信息素养范文第9篇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弊端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实行上有偏差,在2006年出台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和同年出台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估体系都详细地概括了评价体系共5项20条,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析组织能力、信息综合利用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修养等[1];而完全能达到标准的较少。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过程与图书馆的纵向链接较少,一年级新生进校后往往出于好奇和对计算机的喜爱喜欢上网而普通的新生入馆只是点到为止,大学生对网络的爱好也局限于游戏娱乐,对专业知识检索以及一些共享资源并不热衷,二年级开始分专业以后有些专业开设了信息检索和有针对地进行培养一些实习实训过程中需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课程,而一些其它专门只是学习一些计算机笔级考试等一些操作训练,关于一些重要的数字门户大学生们碰到问题往往一筹莫展,无法处理。到了三年级开始进入实习阶段写毕业论文,这个时候带着问题来图书馆的学生多了,但是能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却很少,甚至有些同学连查询一本书的架位号都不会。网络信息的滞后性。图书馆自身往往包括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而如果最快最好地及时更新这些资源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包括有效地预防病毒的侵入,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图书馆馆员与院系老师之间缺乏协调。专业老师一般不愿意参与到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来,他们认为这是边缘教育,而图书馆馆员又很难把专业知识渗透到专业院系中去。

新一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在实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同时,对照各项要求以理论结合实践多开展教学论证,并合理进行阶段型评价和测试,以求达到相关评价标准。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应该结合现代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等内容,在传统的文检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要开展不同内容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检索和网络知识,现代文献信息检索,信息源的选择和评估,检索的原理和方法,信息的组织和利用,网络导航以及专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等。以上内容涉及到了计算机科学、文献信息学和以及其它不同的专业领域,可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过去文检课的教材内容往往一成不变,不适合现代社会不停发展的学习需要。当前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一定要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涉及数据库知识与计算机系在教学内容上作相关的调整,进行一些设置,特别是结合专业课程的教育,一定要深入到专业信息资源的查找和利用中去,使用户感受到接受信息素养教育对专业学习的帮助,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主动培养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在各个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基础文献检索课以期循续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快提高个人信息素养的能力。

信息素养范文第10篇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图书馆因其拥有独特的资源、环境等优势,成为推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对图书馆承载信息素养教育职能起决定性作用。但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从中专学校图书馆升格而来,馆员总体素质水平不高,缺少信息导航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承担信息检索课的开设任务。信息检索课要求提高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的急速发展,信息网络的出现,要求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务必从传统的单一纸质文献检索、手工检索工具的使用向多元现代信息检索转变,向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检索工具等计算机检索转变;教学手段必须从“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向“以学生为主”的网络交互式授课转变;教学考核必须从“笔试”的形式向实践检索技能的考核转变。

依托学生馆员,完成信息素养先导性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是高职图书馆做好读者工作的基础,是提升学生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素养的起点。但一方面高职图书馆普遍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另一方面学校用于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图书馆无法对新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入馆教育培训。鉴于以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图书馆可进行以下尝试:首先,由班级推选,图书馆考察确定新生班级学生馆员,采取教师培训学生馆员,学生馆员培训班级学生的方式,完成图书馆布局、相关规定、资源情况等介绍,并通过网络测试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其次,依托读者联谊会组织、引导新生参观图书馆,介绍馆藏、布局等,使新生对图书馆有更直观的认识;最后,利用“图书馆资源使用手册”等宣传小册和“新生培训专栏”等网络平台延续培训周期,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性、共享性。构建自主+协作学习环境,完成信息素养专业性教育信息检索课是以系统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为主要目的而开设的,是研究纸质和网络信息获取与利用方面的方法和技能的应用性、技术性基础课程。因此,常规的以教师为主的班级讲授模式,在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完全适用。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践创新的实力,图书馆一方面要通过实体馆舍的改造,向学生提供一个以参考咨询活动为重点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一个“自主+协作”的网络虚拟教学平台。通过实体与虚拟的结合、环境与教学的融合,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性、交互性。嵌入专业教学,完成信息素养专题性教育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项目。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需要大量搜集浏览某一方面的专业文献信息用于研究,图书馆员可通过专业信息检索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检索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搜索、分析、组织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专业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选题、分析课题主题、评价和选择检索结果等环节,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在教学中,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

学校要提升信息检索课的地位。高职院校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明确数字化时代对高职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常规的教学工作计划,并保证给予一定的经费和师资投入,使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高职生三年教育的全过程。社会要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高职生作为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素养的高低将对整个国民信息素养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社会教育机构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保证并促进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一是多渠道、多形式为高职信息素养教育筹集资金,给予经费上的扶持与资助;二是在政策上鼓励成立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协会、学会,加强交流、协作,促进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三是通过政府领导和协调,构建高职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资源平台,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节约学校教育经费的基础上,为尚不具备开设信息检索课条件的学校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信息化资源,增加提升信息素养的机会。加大培训,提升素质图书馆员。

图书馆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是图书馆的最大资本和重要财富,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全方位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已成为目前图书馆工作的紧迫任务。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有规划、有目的地做好现有馆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馆员招聘和晋升的标准。专业馆员。为现代信息检索课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技术保障,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高职院校一方面应从各院系筛选具有不同学历背景、学科背景、专业背景和执教经历的教师,对其进行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理论的培训;另一方面应从图书馆内部优选具备扎实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的馆员,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特别是院系重点专业知识内容的培训,从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馆员队伍,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合、发展和壮大。学生馆员。学生既是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又是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群体。通过制度规范和引导培训,在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构建一支学生馆员队伍,组织学生参加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推广活动和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科学研究,不仅有利于馆员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而且有利于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

丰富资源,实现共享优化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中心,必须为学生提供可查可用的、优质的信息资源。因此,图书馆首先应从学校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方向、教学科研需求和学生多元化阅读需求出发,合理地补充和完善各类纸质藏书;其次,图书馆可通过参与集体采购等方式利用有限的建设经费购置更多有学术价值的数据资源;三是围绕院系的重点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收集和累积“灰色文献”,不断挖掘和开发深层次的特色信息资源。加强馆际合作。以浙江省为例,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在由教育部领导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工程和由浙江省教育厅领导的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简称ZADL)项目的支持与推动下,目前,各高校间开始逐步打破信息壁垒,初步建立起图书馆间的无缝连接。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在充分认识联合建设信息资源重要性的基础上,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一方面加快本区域内实体图书馆的合作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虚拟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文献传递工作,为读者快速、便捷获取信息资源提供有效途径。优化环境,注重技术构建信息共享空间。虽然图书馆因其优美的环境、浓重的文化背景和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成为学生吸收文化信息的集聚场所,但是技术的进步对图书馆的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环境,满足信息利用与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图书馆有必要构建一个信息共享空间。实现实体和虚拟资源的整合,让读者在同一空间内感受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构设方便、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实现图书馆服务与环境的融合,开展网络、多媒体等特色服务,在信息服务中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学习研究的融合,通过馆员、教师和学习者、研究者的协同合作,营造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为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流通、共享、使用及创新提供保障,达到合作学习、协作研究和信息素养潜移默化的提升。

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网络资源,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虚拟学习社区,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信息氛围之中,进行超前的、自主的建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交流、沟通的习惯和信息辨析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数字教案等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虚拟学习平台模块设置方面,应在深入了解师生对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从学校设置的专业和专业群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简捷明快的栏目,对重点资源和特色资源设置醒目的链接,设计方便的信息资源搜索功能,实现学生与教师、读者与馆员的信息互动,达到校内外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知。整合课程,创新模式信息素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整合。为充分体现现代高职教育教学向信息化递进的趋势,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对现代教学进行改革。在常规教学工作中,将信息素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一方面以信息素养课程促进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借助网络技术挖掘有用信息,增强专业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信息素养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如在学生思想道德课中加入信息道德和信息规范的相关内容,在计算机课上强调网络知识和检索知识等。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运用。

上一篇:股权合作范文 下一篇:世界地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