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合作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01 23:13:09

新型合作经济

新型合作经济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 发展现状 对策

经过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向着新的阶段不断发展,在农产品供应方面已经实现了总量上大体的平衡,丰年有余的情况。当前,农业的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的影响,而且市场对其的约束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再加上人多地少国情的制约,使得农民进入市场面临着巨大的障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其能够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已经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概述

(一)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概念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指的是农村各类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建立的联合社等组织的总称。这种合作形式使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之上的,农民为了能够对生产、生活的条件有所改善,为了能够保护、谋其自身的利益,按照一定的原则自发的组织或者联合形成的经济组织形式,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是受到政府的推动与扶持的。

(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类型

每一个国家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都不相同,但是总结来看各自的合作经济组织类型有比较集中。我国建国之初的农业合作化并没有在合作的轨道上进行,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合作经济与合作体系。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具有零散、层次多样的特点。总得来说,我国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分为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组织三种类型。

二、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现状

当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由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出现了众多的问题与困境,合作组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吸引了更多的农户加入与筹建。我国各类合作经济在90年代之后期之后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我国合作组织的农户总体覆盖率从1998年的3.5%增长到了现在的26.2%。农村合作经济已经涉及到了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与环节,成为了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政治方面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一)组织形式方面

当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存在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分布方面存在着差异:以区域为标准,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股份合作社分布较多、发展较快,而农村经济较落后的地方则主要为农业协会;以行业为标准,对资本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主要以股份合作形式为主,而对技术与服务要求较高的行业则多为农业协会形式。

(二)产业类型方面

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渗透到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环节中。这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产业类型的分布方面存在着不同,种植业中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占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64%,养殖业占19%,加工业占3%,运输业占4%,菌业占3%,其他占7%。

(三)服务内容方面

由于合作社的经济实力与各地农业生产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合作组织所能够提供的服务也是不同的。以浙江省为例,在农村合作组织中66%提供技术与信息方面的服务,12%提供加工方面的服务,11%提供销售方面的服务,而剩下的其他服务占11%。

(四)兴办形式方面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倾向,大体上包括自办型、改造型、领办型与依托型。自办型指的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占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28%;改造型指的是将企业进行改造之后形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占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31%;领办型指的是由相关部门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占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30%;依托型指的是以企业作为依托进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占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11%。

三、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基础较为薄弱

1、农民合作的意识淡薄

农民合作的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较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发展合作经济的时间较短,导致了合作文化不深厚,使很多农民不了解、不信任这种经济模式,合作意识淡薄;第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农民心中的小农思想,使农民合作意识淡薄;第三,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在合作理念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阻碍;第四,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户产生消极的影响,很多农户因此而消极对待农村合作经济。

2、政府思想观念滞后

在部分领导的观念中,对于合作经济存在着认识方面的误区:不明确合作经济的概念,混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集体组织;不能够正确而那时农村合作经济的重要性,不重视农业的发展;不能够端正政府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外部环境没有得到优化

1、法律不健全

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的支持与保障。当前,很多国家都已经建立例比较完善的合作法律体系,但我国的合作方面的法律却严重缺位,对合作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第一,不能够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我国当前并没有一部法律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性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规定,导致了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地位不明确、管理不健全;第二,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而导致了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不清晰,不能够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第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无据可依,状况混乱;第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不能够得到相应的支持与保护。

2、政策支持不完备

农业属于基础产业,但同样也是弱质产业,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资金保障。在很多发达国家,往往都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解决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需求问题,能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由于长期坚持城市与工业优先的政策,导致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得不到资金方面的支持与保障,这种情况制约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3、体制环境不顺畅

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环境之下,农村合作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合作组织会对政府的支持进行主动的寻求,甚至依托政府建立组织,这就导致了合作组织特性的改变,成为了政府的附属物。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主体也比较混乱,农业、工商、民政等多个部门都参与在内,而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商。

(三)内在机制不够完善

1、组织规范化程度低

与西方农村合作经济相比,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组织发展不规范,我国当前的合作组织形式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而且在组织体系与制度规范方面都存在不合理等情况,这主要是由于组织自发性、农民局限性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甚至缺乏章程、宗旨模糊、职责混乱,在加上机构设置、制度管理、民主氛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

2、民主管理机制难贯彻

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民主管理,要确保“民受益”的组织前提。我国特殊的环境导致了合作经济组织在建立与发展方面需要政府或者社会方面的庇护与帮助,这就导致了合作经济组织的独立性不强。这些问题反映在管理方面就是民主管理机制贯彻不彻底,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监督部门成为摆设。

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一)明确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

1、实现农民自愿与政府推动的有机结合

自愿原则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的首要原则,能够确保其“民办”性质。因此在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愿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性。但是由于当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自身局限性等问题,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之下还需要结合政府的推定与支持,通过政府创造有利的制度、体制与财政方面的条件,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

2、实现因地制宜,确保形式多样

当前,我国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经验与理论方面并不完善。由于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条件的不同,各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模式也不相同,因此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制。只要抓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无论何种组织形式都可以采用。

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建立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合作制度的构建需要一定的条件与历史过程,不能够一撮而就。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要想完全符合国际原则,还需要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法律制度、农民自身局限性等制约因素方面加大发展力度。既要意识到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又要考虑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基本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要通过各种途径最好宣传活动,向公众尤其是农民宣传合作思想,消除对合作经济的误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合作观,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适当地组织教育与培训活动,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尤其是合作经济带头人的合作水平,增强农民的合作素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要实际出发,积极探讨与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道路与模式,为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思想与理论指导。

2、建立与健全保护体系、支持体系

在总结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之上,依据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的现状建立与健全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实现合作社活动有法可依、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与地位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规范、合作经济组织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清晰。

法律的保护是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前提,政府支持则是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政府要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合作经济的发展。具体的措施包括: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强信贷方面的支持力度、强化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信息方面的支持等。

3、完善自律机制,确保健康发展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程度影响着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可与信任、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善自律机制主要包括:制定与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完善合作组织的民主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监督机制等。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支持了当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中面对的问题,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发展的模式、道路、方向与政策等。

参考文献:

[1]薛兴利,杨学成,靳相木.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分析与政策措施――山东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0

[2]胡岳岷.初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关于长春市的个案调查与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2010

[3]郑时正.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

[4]杨青.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

新型合作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民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39-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思路、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更加深刻地改变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无疑对传统农村组织模式提出了挑战,客观上要求农村组织体系创新,为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在经济组织创新方面,当前的重点就是不断完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一、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涵义及其模式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及社会上利益相关各方以一定形式将土地、资金、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组合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农民协会和股份合作组织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型农民经济组织应运而生。90年代以来,形式多样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国迅速发展,显示出很强的活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之上,对合作组织的管理以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为主,贯彻“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实行民主管理。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农户+公司模式。该模式是由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与管理,农民提供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资源,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市场经济牵动,以高科技、高投入、高速度为手段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以共同达到区域内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农户+专业协会模式。指家庭经营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条件和市场潜力,通过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技术与管理的引进,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组成适应生产不同产品的多种门类的专业协会。

3.农户+合作社模式。该模式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民群众所有的非官方的经济组织。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商品生产,合作内容广泛多样。农民以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身份参与合作,农民可拥有自己私有的大中型生产资料。

4.农户+股份合作模式。股份合作制融股份制与合作制于一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固定资产净值依照股份合作制的章程明确产权和资产收益权,使资产明确到每个村民头上的社区股份合作制;另一类是按劳资入股、以劳折股的方式成立新的经济实体,其经营利润最终在个人与个人或集体与集体之间按投资、投劳多少进行分配。

目前,各种经济组织形式最终的目标是农村家庭经营在逐步协作化和专业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把工业、商业、金融和科学等与农业有关部门的技术经济管理和国家政策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二)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找到靠山、为产品找到市场、为产业找到路子、为生产解除后顾之忧,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1.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形成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各地的实践表明,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农民自己的联合与合作,一是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二是能够通过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副产品增值利润。三是能够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上的联合,降低单位购销成本,扩大产品市场份额,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2.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消除目前我国农村一户一个单元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关键是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发展和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是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二是能够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形成合力。进入合作组织的农民能够通过组织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愿望,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三是能够加强政府在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地位,能够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更好地实施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3.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自己干不了的很多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丰富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内涵,体现了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内在要求。

4.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克服分散的农户无法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的弊端,有利于逐步形成名特优农产品的优势产业带和优势区域布局,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有利于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造一种需求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有利于培养农民学习科学、重视科学、依靠科学的新理念,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二、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相关立法和政策支持

目前,全国还没有出台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登记注册、解散和组织的性质、宗旨、服务无法可依,造成法人主体不明确。以股份制组建的合作组织,对技术、劳务、土地、设备为股份的虚拟股份缺乏统一标准的评估系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影响分配的不公平、不公正。另外,社(会)员的法律意识淡漠,在交易的过程中还处在“弱势”地位。缺乏合作社立法及相关法规,既影响专业合作组织的充分发展,也影响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发展。

(二)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民主管理机制没有形成

民主管理是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合作组织“民受益”的前提。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多数没有建立规范的章程和财务、分配制度,宗旨模糊,责任不清,产权不明,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合作组织的最高和最终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依托组织和少数“能人”那里,社员大会多流于形式。而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则成为摆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设置。会(社)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许多成员认为协会或合作社是领办部门或领导的事,不太关心组织的发展,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这些都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合作组织自我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形不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带,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二是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服务方面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较低,仅局限于提供一些资本较低的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三是存在着流于形式、合作关系不紧密的现象。由于许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存在着一种“拉郎配”的现象,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社员与协会之间的关系松散,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协会改组、解体过于频繁。许多专业合作组织本身并不是企业,有的甚至连起码的活动场所都没有,更不具备企业经营所需要的一定的资产。

(四)资金运作困难,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各地普遍反映的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为:农民自筹、外部股金和自我资本积累。有的虽成立了组织,但资金运作很困难,有的地方虽制定了优惠政策,给予信贷扶持,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使得这些组织虽然在运行,但运行不畅,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问题,主要反映在“绿色通道”问题上。一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反映,在本乡本县很通畅,但出了本乡本县便关卡重重。突出反映在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若有违章造成扣压后不能及早处理,导致鲜活农产品损失严重,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五)成员综合素质不高,信息服务手段落后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这就造成对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新品种的种、养、加模式技术缺乏,更谈不上国际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在组织内部实施和运用现代管理技术进行策划管理,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另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只有靠电话联系和通过看报了解,信息反馈迟,影响了交易,造成了压级压价,降低了社(会)员的收入,也改变不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三、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

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农民按照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一些基本要求,逐步向多模式、网络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

(一)尽快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

2006年6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分组审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草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是健全其内部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保证其健康运行的基本准则。在立法时,要考虑到传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能的变化,立法的侧重点应是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法律上应明确其财产关系和责任形式,明确其与政府的关系,明确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等。同时,抓好法规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正确引导,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二)健全外部管理制度,搞好规范运作

各级农业部门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农村合作组织日常管理工作。其职能是,对各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章程、制度进行审核,登记备案;协调各专业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就有关事项向政府沟通;提供示范章程、法律、咨询、培训、政策等服务;受理会员与专业合作组织的侵权,监督专业合作组织的章程和内部制度执行情况,维护会员农户的利益。各级涉农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同心协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原则,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正确的方向,按照合作制原则发展,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三)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发展机制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否能发展壮大,关键是要完善各种运行机制,正确处理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章程,制订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一是合作经济组织都要建立内部章程,制订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二是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理让利、制定最低保护价、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赊销生产资料等有效方式,积极扶持农民发展生产。三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合作制的有效结合。在龙头企业与农户是不同利益主体的条件下,合作经济组织要作为农户利益的代表,通过谈判与龙头企业达成合约,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四)制定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制定政策,形成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扶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应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单位或部门不得侵害其利益,不得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对具有一定规模、运作良好、且具有一定示范性的专业合作组织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资金,以帮助其加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产品促销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给予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享受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等的税收优惠等;对已登记注册成立的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向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帮助解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启动资金和农产品的收购流动资金的不足;要给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用地、用电和运输政策的优惠。

(五)抓好组织内部的培训,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信息服务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训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培训,一是合作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8O%以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把以培训为主的技术服务作为一个主要内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科技流向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的一个重要渠道,形成了一个专业科技推广需求型的动力机制,对加速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推动农科教结合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开展以合作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增强合作意识,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开展持续的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信贷和投资等方面的培训,并收到明显的效果。另外,各级财政应列支专款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信息网络建设。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应在自己网络平台上,设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空间,实现省、市、县和各类组织联网,共享信息资源,强化信息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 New Farmer's Cooperation Economic Organization

WU Xue-jun

(CPC School of Jinan Committee,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new farmer's cooperation economic organization, can form the long term effect mechanism of the farmer's income growth, strengthen the farmer's market competition ability, perfect agriculture soc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 promote the whole diathesis of agriculture and synthesis benefit.Developing the farmer's new cooperation economic organization,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concrete circumstance of everyplace, resolve the problem appearing in the process gradually, guide farmers to co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cooperation system and the shares system regulation, and develop towards to multimode, networks and regional direction.

新型合作经济范文第3篇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理论: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合作理论、组织理论及有关理论,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世界各国农村台作经济实践及启示: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发展的经验,以供本研究参考。

3、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通过对50-60年代开展合作运动的回顾,总结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将其与目前所提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

4、现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研究:根据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组织形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选择几个具体样点进行实际调研,并就其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监督保障机制等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各自的优缺点及现存问题,并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

5、现行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现存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主要分析其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并对各种合作组织模式分别进行绩效分析,提出各自的存在条件、发展阶段、优缺点、地位及发展方向。版权所有

6、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构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原则和目标,构建出不同地区具有当地特点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并就该组织体系中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监督保障机制和政府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职能定位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新型合作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经济;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 股份合作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47-02

一、 锡林郭勒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

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牧民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而自愿组织的一种新型组织,是一种摆脱个体经济对市场经济被动局面而采取的积极行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加速,对市场主体提出了更高、更强大要求,个体经济和承包经营户应对不了市场的发展这一新要求,必须联合应对,才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经营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发展,在这样严酷的生存条件和发展要求下,农村、牧区出现了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一)锡林郭勒地区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畜产品专业协会、牧民联户经营、牧民生产合作社、牧民股份合作制企业、养殖专业户、育肥、马产业、手工艺、大棚蔬菜、技术服务、旅游业,还有各种专业协会等。

(二)成立的主要目的

产品销售、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实现劳动力分工合作、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共享信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集体购买、节约资本等为目的。这些都能为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能够弥补生产队解散,集体经济和集体劳动推出主导地位后人们对过去生产生活的一种思念。是集体主义思想的表现。

(三)成立的时间和数量

锡林郭勒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时间是以2001年后相继成立的。如2002年11月,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党委书记延巴特尔带头37户牧民以牲畜、草场、资金入股,注册91万元成立了萨如拉牛业有限 责任公司。这是在锡盟地区比较早,比较正规、规模比较大的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到2012年底全盟已有1502家牧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太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446家、白旗各类专业合作社115家,西苏旗各类专业合作社95家、东乌旗各类专业合作社199家、兰旗共有专业合作社359户,是全盟专业合作社最多的旗县,锡林浩特市各类专业合作社77家、阿巴嘎旗各类专业合作社102家、多伦县各类专业合作社175个、东苏旗各类专业合作社41家、西乌旗各类专业合作社96个,乌拉盖开发区各类专业合作社72家,协会4个。

(四)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投入和经营状况

1.资金投入方式: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货币出资:如东乌珠穆沁旗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99户,成员总数达到1470户,注册资金达到了28103万元,(其中:货币出资额7020万元,非货币出资额21083万元),出资总额100-500万元的118户,500-1000万元的6户。西乌珠穆沁旗已注册的牧民专业合作社共96个,注册资金8520万元。正兰旗共有专业合作社359户出资额达到39619.03万元,其中出资额在100万元以上到500万元之间的176户,500万元以上的8户。多伦县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175个,注册资金2亿余元。注册成立的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2个,注册资金达到9678.4万元。这些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经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牧业的经营方式,适应了市场经济要求,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农牧民生产方式,促进了农牧业业 专业化、 产业化发展;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非货币出资:主要有牲畜、草场、棚圈、大棚、农地、农牧业机械、技术等。非货币出资对农牧民来说,能够根据自身的长处和优点,结合其他有利因素,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以生产资料入股、联合进行生产经营。农牧民联户经营的主体往往是两个或多个牧户,是比较简单的合作经济。

(3)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如农牧业、民政、民族事务、税务、财政、扶贫等部门都有他们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专项扶持资金,这些专项扶持资金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广大农牧民亲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农牧民的关怀和帮助。

(4)企业的投入与扶持。a.企业扶持。由于政府部门的联系沟通或企业负责人的认知,对某些专业合作社进行投入和扶持,如2003 年,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贝勒镇巴彦淖尔嘎查的 30 户牧民,在内蒙古基建投资公司的帮助下,入股成立了草业公司。b.龙头企业的投入与扶持。龙头企业的合作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之一,龙头企业能够以他的产业和规模带动本地的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也能够使企业得到发展,如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在内蒙古各盟市乃至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奶源基地和联户基地。

二、锡林郭勒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锡林郭勒地区牧区专业合作社的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是,有点较突出;有点较典型。有的自身能够解决,有点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指导,帮助解决。

(一)合作规模偏小或单一

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有点就存在合作规模问题,分析原因发现成因有多种多样。其一是资金问题。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大小取决于投入到资金量。由于很多专业合作社是农牧民自愿组织的,大多数是一土地、牲畜、草场、棚圈、大棚、农地、农牧业机械、技术入股成立的,能够拿出的现金不多,这样影响合作社的正常运转和扩大再生产。

(二)经营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

由于农牧民群众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掌握,缺乏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很多专业合作社出现了经营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一部分通过教育培训得到提高和锻炼,但是大多数农牧民由于先天性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原因,对培训内容的了解掌握上出现困难的情况;这样做合作社内部在经营层次是出现了不同的局面,谈不上市场竞争力的问题。

(三)运作不够规范,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

各类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是缺乏专业人才。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合作社的生存、发展。由于没有专业人才,他们的合作社从开始就存在运作不规范,经营管理水平低的问题。由于很多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牧区,交通不便,甚至偏僻,没有吸引人才的优越条件,只能靠自己。如锡林浩特都博羊业合作社没有兽医和输精员。专业合作社没有专业人员,更没有经营管理、财务、会计人员;很多合作社都是流水帐,没有会计账。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四)融资矛盾突出,技术支撑不足

融资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很多合作社在融资问题时出现瓶颈,制约合作社发展。虽然在各级部门的统计数字中出资额、投资额都比较多,但是合作社的资金短缺现象比较普遍,都希望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是僧多肉少。与融资困难并存的是,技术支撑不足是严重制约合作社发展的又一个难题,能够得到技术支持的合作社不多,得到技术支持的,能够保证长期、连续的又少。甚至存在活动周、活动日现象。农业类合作社的技术支持的比牧业类合作社强,因为农业,比较集中,种类不多。

(五)政策不配套,扶持不到位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事物,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政策不配套现象,出现倒逼情况。很多的事情农牧民已经做了,但是有关部门还在研究,甚至各自为政。就比如,合作社登记这件事,现在的情况是多部门登记,多部门管理的现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有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有在民族事务部门登记的,大多数是在旗县经营管理站登记注册。因为登记部门自然就管理部门,所以管理上出现了不到位的情况。

三、解决锡林郭勒地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要抓好教育培训工作

新型专业合作社最紧缺的是专业人才,一个合作社没有一个核心人物或带头人,很难在市场经济大浪中穿梭其间的,所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该在教育培训是下工夫,这样在某种意义上比投入资金,见效要快。所以培训教育工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可以说是“能让战略”。 做好人才保障是关键。鼓励各类科研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保留原身份、职级待遇,并允许按其贡献大小从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相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人事档案保管、办理户口、党团组织关系挂靠、代缴社会保险等服务。

(二)要鼓励合作社兼并整合

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积极安排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财政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合作组织开展人员技术培训和信息化服务,用于新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用于品牌培育和对示范性合作社的奖励

(三)要提供信贷支持

研究完善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政策,拓宽筹资渠道。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牧业信贷的重点,解决其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要创新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放宽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允许合作社以一些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物权,房屋、农牧业生产设备、机械等固定资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进行贷款抵押。

农牧民专业合作姐姐组织在过去十几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部分农牧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谋求致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有效解决生态恢复和农牧民增收,建设新农村中做出了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瓶颈问题,发展和推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有效而长久的措施,切实提高广大农牧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逐步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提高专业合作意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富志宏.草原新 牧 区建 设 视野 下的 新 型合 作经 济研究 [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8.

[2] 姚於康,马 康平.借鉴国外经验培 育和 完善 农村 合作经济组织[J].农业经济, 2001(12).

[3] 胡敬萍.内蒙古草原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问 题 [ EB /OL ].草原之友. http / /b log sina co cn / : . . m. ta liinhan. 2007- 06- 01.

[4] 郭 颖.小肥羊公司向牧民赊销饲料[N].锡林浩特日报,2006-12-01.

[5] 达林太.内蒙古草原牧区调查 报告 [ EB /OL ] .人 与 草 原 网 络,2007-11-10.

[6] 西乌旗人民政府.西乌旗发 展牧区合作 经济组织 http: / /www. brooks ngo . . cn / caoyuan. [15] 实施办法[ EB /OL ]. 锡 林郭 勒政务 网. http: / /www. x lg . l gov cn. 2007- 08- 13.

[7] 内蒙古农牧业厅.关于贯彻落实内蒙古党委、 政府 推进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新 牧 区 建 设 实 施 意 见 ! 的 意 见 [ EB /OL ]. 内蒙古经济信息网, http / /www. nmg ce. gov : . i . cn /2006- 09- 22 .

新型合作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模式;政策

基金项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研项目(GXZS0829ZC)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进入到深层阶段,如何深化农村改革,整合现有的社会经济资源,开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使之发挥更加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多样、分布广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地涌现,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就目前而言,“公司+农户”型组织模式是实践中最常见的模式,这里所说的“公司”是指涉农企业,包括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也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从事非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以公司或企业为主,联系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产销不同程度的一体化经济实体。这种模式使得企业与农户形成了一体化经营,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农业的比较收益。此外,还有“专业市场+农户”型组织模式和“合作组织+农户”型组织模式、企业组织模式等。“专业市场+农户”型组织模式强调农户的初级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所以这种模式主要适应于最终消费者以消费初级农产品为主的产业或者消费地与生产地距离较远需要各种小规模的长途运输的产业,而且这种模式也主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情况。“合作组织+农户”型组织模式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按照合作制经济原则组织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但由于我国农村合作组织发育不成熟、资金实力不足、组织成员不稳定、组织运行不规范,阻碍了该种模式的发展。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多样化也意味着该组织分布的广泛性。据统计,我国农村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万多个,广泛分布于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运输业、加工业以及销售服务行业等各领域,成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支新生的组织资源。这些组织的发展在地区分布上,中部最多,东部次之,西部最少。

(二)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农业经济体制的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推动了农民的集体行动,整合了有限的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在促进农民发展产业、搞活经济、致富增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强,推动了农村新生产力的形成,也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实践中初步发挥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有效地促进了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连成一片,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具备了营造大市场的实力和组织充足货源的能力,形成了产量优势。与过去农民单枪匹马闯市场相比,经过整合的资源优势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优势,促使农产品迅速、高价销售,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由于资源优势的整合带动了产品销售的提高,从而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种植热情,也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此外,采用“公司+农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又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成一体,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产业链,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降低了生产资料采购成本,减少了对外开展业务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谈判地位,增强了防洪抗灾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湖南麻阳县柑橘合作经济组织,以大路坳乡为中心,带动周边十个乡镇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从2,366元增加到3,740元;又如,广西玉林市福绵区良平水果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统一销售形成规模效益,降低了交易费用;通过合理分配内部收益,将合作组织所获利润的52%返还给农户,使农户年人均增收360元。

四是完善村民自治,促进管理民主。各级政府不能对合作社进行行政干预,发号施令,只能提供政策指导、扶持和技术服务,有力地改变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合作社内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建立了乡村治理结构,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作用。

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必然选择。而由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步晚,缺少合作意识,成功范例少,所以导致认识不清,对合作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不清楚,不明白为什么在今天还要搞合作经济,认为股份经济就可以了,导致理论研究滞后,认识不到位,政策跟不上,自然也就不能为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有效保障,实践起来就不知道怎么搞现代合作经济,怎么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不能有效地对农民进行引导、教育,那么普通群众对现代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就更不足,以至于在实践中合作制的民主管理、收益分配难以落实,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农户参与率低,辐射能力不强。从前面我们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分布来看,当前我国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小,能够达到成百上千会员,具有一定影响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很少。而这些小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未能真正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经济组织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不明显,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差。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有合作基础的省区,一些省区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几乎是空白。即使在发展较快的省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参加率也不高,有的农户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组织。

此外,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的是从事种养项目,搞加工流通的少,即使进入加工流通领域,也主要是依托加工流通企业、提供加工原料。由于绝大多数的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的产品都是停留在初级产品上,而初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优质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获得利润的空间较小,因而对于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各种管理和科技人才。从调研的情况看,有专业技术和经营组织能力的经济能人是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国传统上重工轻农,以农养工,造成人们普遍轻视农业和农业教育,一些管理技术和科技人才不愿意服务于农业企业,甚至连农业院校培养的专门农业人才也不愿意到农村服务。很多合作组织的成员都来自于农民,而我国农民普遍缺乏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农村中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凝聚和带领农民共同闯市场的能人少,一些能人由于担心其他农户加入会影响自己的效益而宁愿办私营企业,也不情愿办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基层政府,涉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拥有较多的知识资源,但实际上他们对合作社知识也缺乏深入了解,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活动能力和经验,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管理也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广西浦北县官塘乡30多户养鱼专业户组成的养鱼协会,形成了“小呙养鱼”独特的养殖技术,利用山沟自然流水养殖草鱼,协会注册了“官塘鱼”商标,在南宁及广东曾一度有名,但由于缺乏市场经营运作人才,在市场销售与品牌创立方面虽有意识,但不敢大胆迈步。

(三)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够。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中弱者的联合,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组织,西方国家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都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为合作社提高教育、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来推动、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在我国,由于政府引导不到位,导致部分农户对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高,对合作行为表现不积极,存在“搭便车”心理和观望心理。而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地区的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中不能很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能,存在着宏观层面支持不明显、微观层面干预过多的现象。一是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教育、科研服务等公共品一直处于投资不足的状态,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投资;二是在财政政策方面,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实处,而仅仅是基层政府的利益调减;三是三大政策银行对农业产业化支持程度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业产业化的资金困难,这就阻碍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加,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对策如下:

(一)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创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产业、产品的特点,分类指导,多种形式组建。具体来说:一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给农民以更多的机遇,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之下,组建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二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围绕搞活流通,重点发展采购、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流通环节的合作组织,从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和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门路入手,优先发展农用设备、种子、信息等合作组织;三要鼓励发展股份制合作方式。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产权属于参加联合体的农民,投资者和劳动者融为一体,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仍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资分配为辅,这种合作方式可以促使劳动者更好地关心组织的发展,增强凝聚力和责任感。

面对工商企业和其他服务组织的竞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根植于农民,了解农民需求的优势,逐步由技术交流、生产服务向生产服务、市场销售等综合发展,向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型转变,通过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使合作经济组织及社员获得更多利益。同时,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要积极为非社员提供服务,通过其经营范围的扩大,不仅能够增加收入,而且能够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智力支持。农民是合作经济的主体,他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思想文化水平对合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些,我们要对农民及时进行教育引导,用成功范例做示范,激发农民自觉加入合作组织。另外,我们要通过定期文化培训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座和技术传授,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政府及一些职能部门是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者,我们要对分管领导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增强其合作意识,既能从大局上为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战略部署,又能从行动政策上扶持合作经济的发展,这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发展的外部保障。

当然,发展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离不开一些“能人”,这些能人往往在农民中威信较高,一般都会被选举为领导管理者,因此我们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顺利掌握和运用现代市场管理方法和思想,对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定位,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防止,积极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做贡献。

(三)建立高效民主的内部管理体制,增强对社员的凝聚力。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效率低下,其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内部成员素质低以及组织内部管理章程不完善,导致部分社员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从而损害了广大社员的利益。因此,要建立高效民主的内部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对社员的凝聚力。一是要遵循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制定完善组织章程,包括办会的原则、服务宗旨、组织机构、入会条件、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这是保障协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二是要建立以社员为主体的、明晰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只有建立明晰且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才能确保经济组织健康持续地发展;三是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活动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信息服务制度、资金积累制度、风险保障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等;四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要以产权为基础,按交易额返利和按股权分红相结合,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四)加大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服务组织,其性质决定了它对内服务是无偿或低偿的,对外服务代表其成员的共同利益,经营成员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对内服务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经营、赢利返还等行为,与商业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利润分配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首先,在财政税收以及信贷方面给予支持。就财政政策而言,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及引进新产品、新技术等,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某些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购销,财政应当给予补贴,并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量,对验收合格的合作组织,要由财政一次性拨付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积极探索直接补贴农民的途径;就税收政策而言,目前我国已在增值税方面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一定的优惠政策支持,这样的优惠力度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在营业税和所得税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支持,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己生产、销售产品及其加工品,应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就信贷而言,我们应以政府担保为基础,督促农村信用社及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在农业信贷方面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倾斜,扶持合作组织的经营和发展。如,可以通过农村信用社为合作组织提供小额贷款、低息贷款,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允许农民成立自己的合作银行等。

其次,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一些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和扶贫项目可以主动交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对于符合条件的基地建设项目,也应积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立项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协助农村合作组织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并开展技术培训,采取奖励政策号召农技推广人员和大学生投身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实人才资源。此外,各职能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用地、用电、用水要给予优惠和支持,并且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最后,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的有力保证。只有建立完备的经济合作组织法,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2007年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内容过于笼统,因此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扶持政策的暂行条例,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青.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1.

[2]程爱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评价及发展对策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9.2.

新型合作经济范文第6篇

近几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民与市场对本稿件版权属于青年秘书网接的重要纽带,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县经省市审批认定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辐射农户##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10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__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回顾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扶持引导是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重要前提。##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催生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完善。##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前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和漏洞。为了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东北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绥阳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批发大市场为舞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二)信息服务是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的得力抓手。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我们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所、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__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项、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村数的71.6%,占有信号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和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辟专题节目共35期,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大肚川镇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__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三)多元并举是活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五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专业协会型。推行“农户 农户”模式。##镇##村圆葱协会成立于20__年,他们紧紧依托地缘、资源优势,在会长##的带领下,加大培训和示范力度,圆葱面积由20__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业一品村。二是互助合作型。推行“致富能手 农户”模式。##镇##村致富能手##,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入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今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利益共担型。推广“龙头企业 农户”模式,##烤烟协会上连企业,下连基地,指导烟农在扣棚、播种、假植、移栽及烘烤上严格按照规范化生产标准抓好落实,使##烟叶品质逐年提高,均价连年上涨,成为省级配料烟生产基地,烟叶面积由去年的3.1万亩发展至今年的4.2万亩,成为创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主导产业。四是经济联合型。推广“村组 农户”模式。##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牌A级稻米绿色标志,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每斤较原来多售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五是中介服务型。推广“中介机构 农户”模式。##镇经济人联手组建流通协会,发挥本地山产品和大牲畜资源富集优势,面向吉林市场,20__年组织销售松茸、蕨菜等山产品200余吨、大牲畜20__多头,交易额500多万元,促进农民增收300多元。

(四)规范管理是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不健全,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当前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始化的摇摆不定的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一是规范政府行为。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进一步提高了合作组织经营管 理水平,使每个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够规范,特别是入社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过于松散,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内部缺乏有序管理,影响了合作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牵动能人少,协会服务水平不高,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

三、对策及建议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树立“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促发展、保增收”发展理念,努力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农产品综合服务网络。

(一)营造良性发展氛围。充分运用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发展的实惠。二是提供服务。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要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搞好服务。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使其健康发展。四是强化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着力做好三方面的规范。一是组织规范。坚持因地制宜方针,高层次、多样化指导,逐步从小到大,由松散变紧密,开展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法律、法规,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二是运行规范。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要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民主推选负责人,进行民主管理。三是章程规范。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三)多种形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的矛盾,利用农村已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吸收农民入股,随着规模群体的扩大,通过改制将一般市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过渡到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二是能人带头创办。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的农户投入专业生产当中。三是农民自愿联办。在缺乏带动力量的村屯,鼓励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自行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四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的有实力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结合起来,主动找农民联合,创办企业与农户两利的合作组织,尽快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制。

新型合作经济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重要力量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11-1

梅河口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县,通过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全国共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4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2万多个。仅合作社带动农户4100万余户。梅河口市经省市审批认定的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有700多家。其中,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多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00多个,辐射农户10余万户,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

国家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调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1.1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蓬勃发展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植根乡土,牵手农户,合作发展,开拓市场,迎合了广大农民的需求,帮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户所青睐。

1.2培育了致富“领头羊”

在农村,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的创立者都是善经营、敢开拓、有威信的经营能人,由这些人组成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就是一所培养选拔农村技术人才的学校。以梅河口市农技协为例,会长王文学通过举办2000多期科技讲座,请专家技术指导、开展技术交流等活动,使会员科技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乡土人才。在这些人才中,有很多人成为带动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的“领头羊”。

2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

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是以扶持带动成员增产增收为目标,实行农户自愿加入,协同发展,共担风险的合作经济组织。

2.1经营机制灵活多样

笔者调查了解到,农村中的协会、合作社的“统帅”都是有文化、技能高、头脑活的各类能人领办与创办,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例如,梅河口市绿丰特产协会会长张靖环原是下乡知青,返城当工人后,由于工厂不景气,使他想起“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人教导,于是横下一条心,回到自己当年知青下乡的进化镇马家村。他首先选择在自家400平方米的庭院搞立体种植和养殖,发展庭院经济。现有会员200多人,分布在东北三省。会员有农民、工人、机关干部等。

2.2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

一是能人带动型。如梅河口市黑山头镇福海绿优米生产合作社,他们原有500亩水稻生产基地,由于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经营,水稻生产基地一下子猛增到2400亩,他们生产的水稻绿优米成为吉粮集团曙光谷物有限公司的订单产品。二是村干部领办、创办型。如梅河口市农技协会在市委组织部的协调下,成立了216个“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村级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为分会长,村长为分会副会长,村会计为分会秘书长。这种模式使村党支部、村委会兼具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

3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民“抱团”闯市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1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从事同一种植、养殖产业的技术、生产、管理等人员组成的群体。成员之间精诚团结,携手合作,齐心协力,把原来一家一户的经济收入纳入了群体互惠互利的创新、创业轨道上,形成了联产承包后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他们都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技术、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模式。梅河口市曙光镇西太平村富硒水稻专业合作社争取到了国家投入的价值358万元的水稻全程机械化设备,发展无公害水稻1100亩,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每亩增收1500元。

3.2带动和服务功能日渐凸显

农村中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从单纯发展种植、养殖,发展到现在兴办各类技术服务实体,经营项目与日俱增,辐射面越来越宽广,促进了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还增强了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以梅河口市为例,该市农技协注册成立了“吉林省农技协生产合作社联合社”,无偿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然后向农民推荐。农民到企业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协会就协调企业和村级分会无偿送货到农民家门口。使农民平均每亩地降低成本20元左右,同时提供无偿技术服务。

3.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调整与升级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把从事同样种植、养殖产业的农民聚集在一起,“抱团”发展优质高效产业,获得了丰厚的效益,对当地及周边村镇的农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梅河口市近百个农机生产专业合作社,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悄然改变着农业生产格局和农业产业结构。

4对进一步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4.1建基地,搞示范,推动经济发展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建立新品种、新技术及良种、良肥、良法示范基地,可以有市级基地,有乡村示范基地。这些基地起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4.2扶上马,送一程,助力可持续发展

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与灵活的风险调节机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内部活力,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新型合作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村级经济;合作制;集体经济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村级经济是一种脱胎于传统的集体经济,是通过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一、村级经济的理论界定

村级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在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以村为单位,以服务村民为目的,村民自愿为原则,通过村民参与劳动者联合和资本联合,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平等协商、相互合作、共同经营、共谋发展、共享收益的一种经济形式。村级经济具有成员的群众性、业务的服务性、资产的共有性、股份的内部性和决策的民主性等五个特征。

二、村级经济的相关理论

一批伟大的先行者对合作制经济的探索,为村级经济的发展建构了深广而丰厚的理论积淀。

(一)西方早期合作经济思想

合作经济思想源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其中欧文、傅立叶是最有影响的合作经济思想家。

罗伯特・欧文是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被后人尊称为合作经济之父。欧文的合作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有:管理民主化;财产公有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工农、城乡、脑体等工农商学大结合。沙利・傅立叶亦在《论家务――农业协作社》、《经济的新世界或符合本性的协作行为》等著作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合作经济思想。他所倡导的“法朗吉”[“法朗吉”(phalange)通常由大约一千六百人组成。在“法朗吉”内,人人劳动,男女平等,免费教育,工农结合,没有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就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办工业、工农结合的合作组织;其实是一种合作所有制,是一种各尽所能参加劳动、全部收入平均分配给成员的合作经济组织。

欧文、傅立叶的合作经济思想和实践是一种旨在反对人剥削人、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制度,试图通过合法手段构建理想的平等、民主和公平社会组织形式的理论与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期西方发展起来的合作社实践是在资本主义环境中维护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弱势群体共同利益的社会共同体运动。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制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资本论》、《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和《法德农民问题》等论著中。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指出“如果合作制生产不是作为一句空话或一种骗局,如果它要排除资本主义制度,如果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制止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经常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的痉挛现象。那么,请问诸位先生,这不就是共产主义吗?”马克思认为:生产领域合作经济的发展将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更,从而加速资本主义社会的瓦解,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马克思还认为合作制不存在姓资姓社问题,这是马克思对合作经济思想的巨大发展。

恩格斯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了合作制在向共产主义过渡时的地位和作用,并注意到了合作社利益同整个社会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至于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但是事情必须这样处理,使社会保持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种合作社的特殊利益就不可能压过全社会的整体利益。”恩格斯在关注合作社一般性问题的同时,还关心以农业合作社为中心的具体问题。《法德农民问题》中,在论述农民问题的革命重要性之后,他提出了合作制是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途径的思想,并指出对于小农只能采取引导的办法走合作制的道路,而绝不能搞掠夺式的办法。“我们预见到小农不可避免地要灭亡,但我们决不应该以自己的干涉去加速这种灭亡。”“当我们掌握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根本不能设想我们会像我们不得不对大地所有者那样,去用强力剥夺小农。”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经济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其坚持自愿和示范的原则,重视生产合作和多种合作形式与分配形式并存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经济的思想理论基础。但由于他们的合作思想是基于消灭商品经济的认识而产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立全国性大生产合作社的构想,深深地影响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经济的发展,使合作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本来的方向。

(三)列宁的合作经济理论

列宁则是社会主义合作制理论科学原理的揭示人。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运动理论与合作经济理论,并全面领导了俄国社会主义农业合作运动的伟大实践。他在《论合作制》中详细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发展的性质、途径、条件、趋势:

第一,关于合作社制度的性质。列宁认为:合作社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集体的资本主义组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在无产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关于改造农民的长期性问题。“改造小农,改造他们整个心理习惯,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需要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渡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可以说,改造农民是一个长期性工作,因而合作经济发展也不能一蹴而就。

第三,关于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自愿互利原则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农民参加合作社应尊重农民个人的意愿,即体现农民的“自觉性和诚意”。对农民“要想用某种加速的办法,下命令从外边、从旁边去强迫改造,是完全荒谬的。”“任何强迫手段都是苏维埃政权所不能采取的,任何法律都不能强迫这样做”。

第四,关于国家对合作社的支持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财政等方面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列宁一贯重视国家对农民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无论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还是“新经济政策”时期,都是如此。他认为:“任何社会制度,只有在一定阶级的财政支持下才会产生。”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组成部分的合作社制度是国家应该“特别加以支持的。”“在经济、财政、银行方面给合作社以种种优先权,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对组织居民的各个原则采取这样的支持。”

第五,关于合作优先发展的领域问题。列宁认为应优先发展流通领域的合作。列宁对支持农民为发展生产组织的消费中供销合作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流通领域的合作看作农民经济与国营经济联系的纽带,认为是把农民经济引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形式。在《论合作制》中他认为:流通合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

第六,关于文化教育在农村合作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问题。列宁曾有一个政治名言:“在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合作社作为农民走上社会主义大道的最好形式,没有文化知识是无法从事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在农民中进行文化教育工作也是苏维埃政权划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合作化至关重要。

列宁的合作经济理论比较全面系统,他关于合作经济的很多科学论述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经济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可惜的是,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和理想在他逝世后没有得到实施,斯大林采取以行政力量强行发动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代替尊重农民意愿的自愿互利的合作化过程。在行政权支配下,通过集体经济对基本生产资料和主要生产工具的严格控制,限制了农民的经营管理自,忽视了市场规律的作用,最终导致农业走向衰退。

(四)的合作经济理论

早在1927年3月,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是农民所需要的”主张。对生产合作的形式,他主张“合作社运动可以随农会的发展而发展到各地”,坚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生产、消费和信用等合作社的思想,这些在后来的《共同纲领》得到更加完整、确切的表述:“鼓励和扶助广大劳动人民根据自愿原则,发展合作事业……”建国后一直到初级社之前,我国正确地实行了的合作制思想,对推动当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受斯大林错误合作经济理论的影响,我国在逐渐只重视生产领域的合作社的同时,不切实际追求一大二公,从“高级社”到“”,剥夺了农民生产资料乃至部分生活资料的所有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锅饭”。

这些经典合作经济思想,其最大的特点和缺陷就是赋予了合作经济组织太多、太大的政治任务和目标,并将其作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宏大政治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基于这样的特点和缺陷,他们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原则和形式关注不够、研究不深,从而使背负超越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功能的组织发展不堪重负而失去其发展的基础。频繁地变革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的调整大大超越了生产力的要求。

三、发展村级经济的意义

行为理念是经济发展的信念支撑。对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无疑有助于提升我们对发展村级经济的认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发展村级经济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素质差异等现实因素,要立刻完全改变小生产状态,建立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关系,迅速达到物质充裕的共产主义阶段,是不可能的。通过发展村级经济,培育农民的市场素质,对合作社的组织形式、管理办法、集资手段以及经营方式等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摸索、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国在农村广泛开展了“费改税”。2006年,全国免除了农业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带来了村级集体收入渠道变窄,村级集体财产严重不足的情况,以至难以维持各项开支。只有充分发展村级经济,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才能有效解决村级大量的费用开支问题,有效减轻农民负担。

第二,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增多,可耕地的日渐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而出现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的现象,给城市的就业带来巨大压力。通过发展村级经济,可以吸收部分农村劳动力,减轻就业压力。

第三,有利于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班子战斗力。农村集体经济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密切相关,只有集体经济有实力,才能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为群众兴办各种福利事业,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基层党组织才能赢得群众信赖,凝聚力、战斗力才会不断增强。

第四,村富支持民富,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共同”,是使所有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也只有村级经济发展了,村集体富起来了,才有实力和能力支持、服务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第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即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村级经济作为新型集体经济,只有得到大力发展,村集体才能富裕,才有实力搞好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为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欧文选集[M].商务印书馆,198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1995.

3、列宁.论合作制[M].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85.

4、列宁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5、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新型合作经济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工商行政管理运行

中图分类号:F3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010-02

0 引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在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对于新型的农业经济如何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同时能更好的为该种经济模式提供服务和平台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进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中国农村长期存在的、单一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社合一的集体经济模式,农村中涌现出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但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方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80年代,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沿着两大路径展开,一是政府主导下改革体制形成的社区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农民自发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者由于创立的基础是政府自上而下、一相情愿的设计,没有彻底脱离传统体制,因此收效甚微;后者则是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自我创新,并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未来发展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成为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个创新方向[1]。

进入21世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和管理现代化使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真正农业企业化演变[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加入国际竞争的行列中,这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建立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模式,受到户主的文化水平、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和政府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3]。逐步涌现出许多问题:合作制本质规定与实现形式问题;合作制与商业化问题;合作制的产权特征与管理体制创新问题:合作社资本结构与资本运营问题;政府在合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4]。

2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保障

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成功运作主要保障:一是通过建立有效的契约与激励机制,合作组织的产品在质量上得到严格保证;二是合作组织的成立是一个农业市场自然演进的过程,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三是合作组织在规模扩张与利润流分配过程中,坚持了市场导向的原则,符合合作组织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环境[5,6]。

3 工商行政管理在农村合作经济中的职能

农村合作经济是基层工商实践的大舞台,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经验交流。基层工商行政管理不仅仅是执法、监督管理,更应该是一个服务机构,提供给农村合作经济市场运营源源不断的养分。进而去指引、启迪、帮助农村合作经济市场成功运营。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现状,工商行政管理正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农民们能及时了解到工商方面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国家工商总局各项工作的部署,借鉴和学习全国各地农村合作经济运营的成功经验及其在管理工作上的探索研究。例如近年来,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省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公司+农户”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合同购销流通机制[7]。

4 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的运行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的运行情况并不顺利,主要原因一是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法律地位、行为规范认识模糊。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需要;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合法主体资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运作还很不规范,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以信誉为担保,运作和管理随意性大,有利则合,无利则散还普遍存在[8]。

5 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中工商行政管理的运行对策与建议

①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扩大宣传力度,增强服务意识,为农民免费提供有关设立政策法规和市场咨询服务。②从农民销售难开始介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发挥区域优势。围绕优势的经济产业,积极培育各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③降低市场行政监管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提供优质服务,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从事经营活动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依照法律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辟优质服务绿色通道。④协调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有计划的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进行法律法规、合同规范、市场营销、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提高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素质、服务水平和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山,苑鹏,潘劲.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行为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10).

[2]王希凡,杨学成.试论中国农户企业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4,5.

[3]刘婷,刘含海.影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

[4]廖运凤.对合作制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4,5.

[5]黄海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4,24(6).

[6]战明华,吴小钢,史晋川.市场导向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创新——以浙江台州上盘镇西兰花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4,5.

[7]喻国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及政府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4,25(12).

新型合作经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涵;问题;对策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一点是培育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民。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总则里的释义,农村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二、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虽有较大发展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受到来自各种政策的制约,导致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二)规模小、农户连接程度差

以乡村为单位组建的农合组织既没有较强的加工增值能力,也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市场竞争力极为脆弱,加大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难度。农户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够,松散型多,紧密型少。

(三)缺乏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以城市为导向的金融体系,使得大部分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

(四)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不规范

突出表现在民主选举和平等决策、制度约束和财务管理、合同约束和利益分配、基金积累和风险调节四种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上。相当一部分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集中在少数“能人”手里。一部分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没有彻底分离,组织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章程。

(五)缺乏专业人才

多数农合组织是由农民自发组成,虽然聘请了一部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顾问,但组织内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真正懂得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机理并能很好地与实际相联系的专业人才。

三、发展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议与对策

(一)弱化官办色彩,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

政府在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过程中,只能是引导、服务,不能搞“拉郎配”,不能进行行政干预,政府不再是传统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领导者的角色,但是应该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有力的帮助:一是提供税收上的优惠。二是帮助农合组织融资,融资利率要适中。三是帮助农合组织培养管理人才,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而提高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四是政府要积极优化环境,要在用水、用电、用地和道路通行等方面予以支持。五是完善信息支持,政府应该从信息搜集到信息帮助农村合作组织及时获得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

(二)完善和规范运作机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程度越高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可和信赖程度就越高农户参与合作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就越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和宗旨就越能够发挥出来。

1、制定与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是约束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在目前我国合作组织法律缺位的情况下,应该制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而后各合作组织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章程,这一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善合作组织的民主组织管理机制。民主管理是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命力所在有无真正的民主管理是合作经济组织成功与否的标志必须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机制。第一,要完善合作组织的民主管理机构建立与健全社员大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进一步明确其权力责任。第二,完善合作社民主管理的细则合作社的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要做到会前沟通经常化,会议安排制度化,会议主要内容格式化,会议组织正规化,克服随意性和主观性。第三,坚持合作社的重大事情由社员决定的原则。第四,建立健全人事劳动财务物资营销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第五,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对在合作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实行经济利益与经营管理服务挂钩的责任制,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做好本职工作。

3、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利益为纽带结成的互惠互利共同体。其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员农户利益以及各种合作要素利益的实现程度。第一,明晰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产权关系,区分不同的利益主体。第二,坚持按交易额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在农户社员之间进行赢余分配。第三,建立合理的按股分红原则,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另外,还要完善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监督机制等。

(三)积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从长远来看,必须开放农村的资金市场,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解决各类新兴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工作中的资金融通问题。

(四)因地因时制宜尊重农民的创造,探索实现合作制的各种形式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其创建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时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模式。提倡把各自分散的合作经济组织组成联合社,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组织体系。这既可以更好地管理协调和指导各个合作经济组织,又可以壮大实力,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应该注意合作社的联合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反对行政命令。联合组织是各个合作组织的协调机构而非决策机构,各个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经营自。联合总社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协调各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行为,以及协调与政府间的关系,而非政府行政权力的延伸。各级联合社的组成要遵循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贯彻一社一票原则,坚持效益优先原则。联合合作组织的建立是为了能够带来规模效益和一定的社会利益。但层层组织的建立势必增加合作组织的管理成本,因此必须考虑到联合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效益确定合理的规模。

综上所述,现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方式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南珍.关于发展我国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3).

2、冯学工,张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6).

3、赵应婉.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J].财经与管理,2010(12).

4、董增礼.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3).

5、郭剑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10).

上一篇:农村经济管理范文 下一篇:消防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