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3-02-22 08:24:17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一,培训对象:各农场学校教师,每学校3-5人.

二,培训地点:海口市海秀路87号新南洋大酒店办公楼六楼百灵电脑培训中心

三,培训时间:每期8天.

四,培训内容:(具体内容见附件)

教学课件制作,常用工具软件的操作,网络知识,各种电脑外接设备及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日常维护知识,基本的多媒体设备维修知识.

五,培训目标

会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会利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日常电脑维护,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会使各种多媒体设备,能懂得日常多媒体设备维护常识,能够对多媒体设备进行简单的维修.

六,每期人数:每期48人.

七,培训方式:实践为主,教学理论为辅.

八,培训费用:400元/人(包括教材及办证费用)

九,培训食宿安排:60元/人/天(包住宿及一日三餐)

住房标准:二星级双人标准间伙食标准:中餐,晚餐八菜一汤

十,证书颁发: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颁发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

十一,培训环境及实验场所:

电脑培训教室一间(教室装修豪华,铺地毯,4部新空调)

教学设备:学生机:人手一台(配耳机)服务器:2台

教师机:1台网络教学软件:1套

海南百灵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附件:

骨干电脑教师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内容

一,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1,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

2,格式设置和美化演示文稿.

3,动画效果和超级链接的设置.

4,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形,视频和音频对象.

5,其他高级功能应用.

二,操作系统及电脑日常维护

1,电脑硬件基础知识,原理及选购,硬件组装.

2,电脑日常保养.

3,软件的安装:包括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一般应用软件的安装.

4,操作系统的日常维护.

5,常见电脑故障和处理办法.

三,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1,硬盘分区格式化,常用DOS命令.

2,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刻录软件,压缩软件,网络下载软件.

3,常用维护软件的使用:系统优化软件,杀毒软件,硬盘克隆.

四,网络知识

1,网络基础知识.

2,网络硬件产品性能介绍.

3,综合布线理论讲解及实践操作,包括布线标准,布线技术规范,水晶头制作,模块打线等.

4,局域网的维护:网络配置,网络故障处理,网络安全.

五,常用多媒体设备操作及维护

1,多媒体教室中控台的操作使用.

2,投影仪的使用及故障处理办法.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律教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应用于教师培训中,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相对立的。狭义上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1]

本文通过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教学方式,参考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并结合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状况,提出在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开展案例教学一般方法和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一、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际脱节。

一方面,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机构承担,信息技术仅仅是众多必修课程中的一门,由于授课教师对教学实际认识不足,再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其结果是难于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一些培训机构过分关注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盼望以技能的提高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但是他们忽略了,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不能自然地转变教师对整合的认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也不能教会教师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中。

2、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于2001年起先后办起了部级骨干教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学一线的教师。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也在我国的18个省市办起了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实际上,能够胜任教师培训任务的师资是相当有限的,还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此外,当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存在着培训模式单一、教学资源库匮乏等问题。

二、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从案例教学的应用情况来看,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有以下作用:

1、促进被培训者内化知识,更好地掌握理论。

不少人认为教学案例是特殊的典型的,表现为某时某地的教学情景,不能传递理论的知识。事实上,哈佛法学院的第一主任兰格德认为,研究案例会促使被培训者对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深入的思考。一旦案例当中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就可以用来讨论新的案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案例讨论后,被培训者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就会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融合,成为原本能力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

2、促进被培训者对教学中问题的分析和反思。

通过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中涉及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被培训者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同时,当被培训者认出案例中所描述的“此时此地”事件并与之产生的共鸣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他们就逐渐养成分析问题和反思的习惯。

3、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被培训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被培训者大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他们学到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技术,但实践时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其原因,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来解释,就是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问题。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创设机会让被培训者接触整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被培训者头脑风暴式的案例讨论,也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为被培训者分享经验和交流提供有效的方式,促使工作创新。

现实教学中,被培训者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很少有与同事一起分享经验、交流的机会。案例教学可以创设实际教学问题讨论的氛围,通过案例的讨论和被培训者实际整合教学问题的讨论,被培训者可以了解同事是如何面对整合问题的,他们的对策是什么,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被培训者渐渐融入讨论中,开始把自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整合理论知识,经过讨论和评论性分析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被培训者还可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两种类型

案例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的两种类型:

1、被培训者观摩案例并进行讨论。

在这类的案例教学中,被培训者是通过观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案例来进行讨论的。旁观者清,在真实的问题前面,被培训者得到了像专家般进行思考的机会,从而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2、被培训者作为亲身体验者直接参与案例的教学和讨论。

与第一类的案例教学不同,这类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双方进行角色扮演。共同演绎并亲身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培训者可根据被培训者所任教的科目和年级进行分组,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培训者应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把整合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各个小组的成员表达新观点,交换各自意见,并可介入作适当的引导。与此同时,被培训者要积极地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中。完成教学后,培训者组织并促进被培训者就他们亲身体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

通过课堂模拟,被培训者不仅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熏陶,学到了整合的方法,还领略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乐趣,促使被培训者从技术的个人运用到使学生参与使用技术整合观念的转变,得益良多。

同时,培训者从被培训者对该课的讨论和反思报告中也可以得到启发,进而设法地改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教学相长,双方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实施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要教什么内容,是案例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2.选择案例

在教学目标定以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案例了。案例的来源有很多,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经历都可以作为案例。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则是基于一定学科教学目标,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亲身参与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3.被培训者的课前准备

在传统的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担当台上的主角,而被培训者往往是观众。但是案例教学要求被培训者也要在课前做相应的准备,如仔细地阅读案例,以便参与课上的讨论。

(二)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的引入

案例的引入关键在于巧。对于别人的案例,可以向被培训者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编写的案例,可以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趣闻。目的都是引起被培训者的注意。

2.案例的讨论

案例的问题可以由被培训者提出,也可以由培训者提出。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案例讨论一般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面,以及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一般涉及的问题有:

= 1 \* GB2 ⑴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 2 \* GB2 ⑵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优势转为实效?

= 3 \* GB2 ⑶信息技术在目前整合教学中有那些不足,应如何避免?

= 4 \* GB2 ⑷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2]

由于一个案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培训者可以把被培训者分成4~5人的小组,按照教学的目的,引导被培训者讨论相关的问题。当被培训者提出不同的整合方案时,培训者可引导被培训者对不同方案进行讨论,排除不合理的整合方案,确定最佳的整合方案,待小组讨论后,培训者可安排各个小组上台汇报,在全班范围内开展整合方案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实现思想共鸣。当然,当被培训者提出的方案大致一样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培训者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被培训者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

3、总结评述

总结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案例讨论完毕后,可以由培训者进行总结,也可以由被培训者进行总结,培训者补充。总结面要广,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应当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以及讨论中的不足和长处,并进一步引导被培训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阶段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培训如果单靠案例讨论的形式,其成效是远远比不上其他职业培训那么突出的。教师培训必须要在反复讨论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案例教学必须走:案例讨论——反思——亲身实践+同事互助辅导(peer coaching)的道路。

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因此,课后,培训者要及时地向被培训者布置反思的任务,让被培训者对课堂讨论、案例内容或者是自身的教学进行自省。同时,培训者要给予理论的指导。

在接受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和自省后,被培训者很自然地会产生在他们任教的科目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针对这种心理,培训者应当布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任务,安排环境和理论技术支持,给予他们亲身实践的机会。实践的内容可参照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项目的内容,被培训者可在培训者与同伴的互助指导下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

(四)评价阶段

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训者可以清楚的了解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 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价

对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一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考察,即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做出对理解案例问题有帮助的分析,提出其他人没有提到的方案等;第二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案例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者可布置案例让被培训者分析,设立一定的量规,评价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三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反思和整合教学实践中评价,培训者可参考有关整合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的规范,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评价标准等。

2.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案例质量评价、课堂讨论评价和培训者自我评价。课堂讨论评价是案例教学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积极的讨论是必要条件,培训双方要认真评价案例的质量和课堂讨论情况,培训者要不断地反思,做出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训课程的评价

培训课程的评价要求被培训者和审查委员会的共同参与。被培训者是培训课程的亲身体验者,他们的评价对培训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问是最好的反馈,培训者可以从平常的提问、交流以及调查问卷中把握被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评价和期望。

五、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注意的事项

案例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教学活动,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选编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

我国有句成语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丰富的切实有效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两点:

1、案例来源要真实准确。案例教学首先要做到案例真实准确,不能随意将道听途说的事情当作案例,更不能任意杜撰。在讲述案例时,一定要说明案例的来源,以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真实性和可信性。

2、案例要典型生动。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典型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要注重实效性。所选案例要能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要深入透彻

有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过多地讲述离奇古怪的案例。虽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没有多大积极意义,甚至会产生不良影响。其实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列举案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阐述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深入透彻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包含的方法,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3]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强的特点被应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开展案例教学将成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重要趋势。但我们必须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专家讲座法,微格教学法等,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苗逢春,《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整合能力建设和校本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3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绩效技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收稿日期:2007―04―28

作者简介:陈丽霞(1976―),女,汉族,广东省潮州市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培训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能恰当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而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培训的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确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高,但他们的教学行为却往往没有持久、明显的改进。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的缺失,我们有必要将绩效技术引入到培训中,真正提高培训的绩效。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不明确

信息技术培训是为了使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不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对信息技术培训存在排斥心理,认为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可有可无,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取得相关的证书,为以后升职晋级增加一份保障。

(二)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

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培训机构承揽,由于授课者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充分,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在培训中过于强调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传输,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其结果只是提高了参训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并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学的东西很难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培训对象层次参差不齐

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般都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学校,但由于各个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了不同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有差距,这同时也造成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参训教师的年龄跨度很大,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集中在青年教师中,但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很难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却对信息技术很陌生,也没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这个现象更加大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四)培训方式过于传统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培训还是采用集中面授、大班上课的方式,这种整齐划一的操作方式难以激发受训者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参训教师的需求。过于传统单一的培训模式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无法促成信息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强行灌输或仅仅把黑板移到屏幕上的教学方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培训结果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目标?用何种标准来衡量培训的效果?这是培训中亟待改进的问题。当前把信息技术按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实际上,培训质量的高低并不能以参训教师的多寡、考试是否合格、证书发放多少、课件能否制作作为评判标准。不明确的目标和不完善的评价机制既影响了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培训是不太强调效益的。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广泛开展,传统的教育组织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培训的绩效问题,也正在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者的重视。

二、对绩效技术的理解

对于绩效技术的认识,大多数学者都一致认为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之后的教学系统设计,此后,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组织开发、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又将绩效技术的研究向前推进。绩效技术实践领域的发展远远走在了系统理论研究的前面,对于许多的概念、定义、理论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有太多的争议和未知。理论家们曾经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绩效技术进行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绩效技术的理解,可以这么说,绩效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提高效益或效率,通过评价的系统方法来评判个人或团体的业绩,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等。它强调要严格分析当前绩效与所期望绩效间的差距,确定造成差距的原因,运用广泛的干预手段来提高绩效,并评估结果。从绩效技术的界定来看,绩效技术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一)程序性

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对绩效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并开发出用以识别绩效差距,提高绩效结果的适当的干预措施,并以系统的评价方式加以评估。整个绩效技术的实施过程都有严格和明确的步骤,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绩效问题解决的失败,所以它是一套结构化的程序。

(二)系统性

绩效技术工作者在实践研究中用系统整体观来认识绩效问题,运用系统化方法,有计划、有条理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症下药”,提出合适的改进绩效的方案。它将所识别的绩效差距看成是组成系统的要素,并与其他要素相互影响。绩效被看成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实践性

从人类绩效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由无数成功的实践经验中建立起来的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也是从同样有着强大实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中发展形成的。它立足于如何解决绩效问题,无论是应用于企业培训还是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四)效益性

它努力寻找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方法,并且将焦点放在人类行为者的收益和系统价值上。它所看重的是结果,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即追求能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绩效技术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随着绩效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领域已从企业扩大到各行各业,当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绩效问题,要求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在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获得最优的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培训方案,该方案有机地整合了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选择与设计、干预变革管理和评价五个基本环节。

(一)绩效分析

首先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的培训目标、知识结构、技能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其目的是获取信息以确定问题及其实质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绩效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依据。绩效分析还需要做出一个对具体绩效目标的描述,系统全面的对绩效的应用状况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制定绩效计划,明确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培训。

(二)原因分析

对影响信息技术培训绩效的原因作分析属于表面原因分析,更深层的是对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绩效原因作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支持和个人行为两个方面。环境支持包括:教师有没有获得明确的绩效标准和及时的反馈信息;学校是否具备必要的硬件(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和软件资源(教学软件、资源库等);学校领导重视与否,教师是否具有必要的经济奖励、精神奖励和职业发展机会等。个人行为包括:教师是否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等;教师是否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

(三)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开发

明确了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之后,即可进行相应的培训规划设计和课程的开发。设计阶段是一个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过程,以形成一个具体的干预措施来解决问题。开发阶段则是设计的延伸,在开发阶段,详细的干预计划被转换成一种可以直接实施的形式。

干预措施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地区、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提升要求,还要结合教师学科背景要求。在这个阶段,设计人员要开发出诸如操作手册、培训材料、评估工具、计算机课件等具体的产品,特别是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培训课程的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的层次来设计课程;二是根据教师职能性质的不同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个不同的类别进行课程设计。培训课程的开发在通过对教师进行深度调研与访谈后,总结出目前培训中所存在的不足,充分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并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开发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课程。

(四)干预措施的实施与调整

干预措施的实施涉及到4个重要因素:①改革者。改革者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包括沟通、咨询技能、专业知识等。②参训者。改革者要促进改革的实施,就要设法引导参训者接受该改革。要认清参训者接受改革的不同阶段并采取相应的策略。③干预措施。对于参训者而言,他们并不知道改革的具体目的,如果改革者能将其作用与步骤向他们解释清楚,那么,参训者就会更容易接受改革。④接受者、改革本身和改革者共处的环境,包括其他重要人物、组织的结构、氛围与文化以及资源与限制等。其他重要人物主要指改革的发起人或主持人,他们为改革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持续的支持。氛围和文化是组织的现实环境,资源包括时间和资金,这些因素都会对干预措施的实施产生影响,在干预措施的实施阶段应做全面的考虑。

(五)结果评价

目前对信息技术培训结果的考察和评价大多数通过信息技术考试成绩来评定,更多的是侧重于知识或技能的固化效果评估,然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期望结果不单是要求受训教师能够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最优化。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通过填写自评量规与他评量规,具体可以采取撰写blog培训日志的方式,让教师们及时共享交流各自的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在小组的交流中,受训教师在一起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培训教师,对培训方案做出修改。总结性评价包括参训教师对培训过程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结和培训人员对整个培训工作的评估反思。最终将评估结果反馈到最初的原因分析和干预设计中,若发现新的绩效问题,则进一步进行绩效改进,开始新一轮的培训。

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仅关注教师操作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绩效表现。本文将培训的过程分成基于绩效技术的五个步骤,只是为了便于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培训的过程,表明培训的主要步骤,并不是说各个要素是彼此孤立的。而实际上,培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从培训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才能真正提高培训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宋德如.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2〕梁林梅.教育技术实践发展中一个活跃的领域――绩效技术.教育发展研究,2002.7-8.

〔3〕李静,曹劲松.基于绩效技术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育信息化,2004(7).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一、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它已经成为有效的教学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活动,将其作为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画面、视频或音频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不仅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也让学生享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现阶段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来看,信息技术依然没有完全发挥出重要作用。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直接将课本教材中内容以多媒体呈现出来,仅仅改变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换汤不换药”的做法难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根深蒂固,使得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难以实现。另一方面,部分小学教师不习惯运用信息技术,这一部分教师任教时间比较长,已经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相比起信息技术,他们更加习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信息技术被闲置,导致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难以发挥出重要作用。所以,新形势下,如何促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小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从教师的教学特点来看,在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中,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保证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现以小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为例,有的教师以往课堂教学中更习惯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难以对教学内容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更好地诠释,也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而且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小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如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以视频、图片、音频等方式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等,这项新认识拓展了教师的视野,使得教师对课堂教学形成了新的认识。教师带着这种新认识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适当拓展教学资源,例如对于语法知识点“there be”句型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将重要知识点呈现出来,首先,对这个句型的含义进行解释,即“某处有某事”或“某时有谋事”,在学生对其含义形成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进行举例,学生:Ten minutes ago,there was an eraser,a pen and some books on the desk.为了让学生了解所理解的知识是否准确,教师再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即在多媒体上展示出该句型的常用结构“There is(are)+ 可数名词单数或不可数名词/复数+时间或地点”。让学生掌握准确、全面的知识点,同时也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所以,巧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资源的适当拓展,既有效简化了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对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必然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目的。

二、合理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对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合理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以往信息技术培训情况来看,培训目标没有真正落实。主要是因为培训活动存在“走过场”的嫌疑,信息技术培训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只是将小学教师集中起来,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然后让教师分享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经验,最后对经验进行总结,以此作为信息技术培训。在在这种培训模式下,教师没有得到“成长”,难以使得课堂教学得到调整,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对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增强其有效性。即在培训活动中,实现其与考核相结合,对教师培训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增强教师对培训的重视。并根据小学教师反馈出来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促使教师将培训中学到的经验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真正达到培训的重要目的。除此之外,也可以在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中采用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即先对各个学校的一名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然后由这名教师带动学校其他教师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而校本培训也就是由参加完集中培训的教师在学校开展培训活动,为了保证培训目的能够顺利实现,必须抓住校本培训的本质特征,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实施不同的培训活动,保证培训活动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例如对于部分教师带头学,可以让一部分教师先集中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再由这些教师一σ桓ǖ计渌教师,促使全体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及其使用技巧。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培训效果,即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保证信息技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促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开展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根据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合理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为信息技术培训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培训 社区教育

1.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对象为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的全体员工。本项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分别对长春市三家企业发放问卷。问卷调查涉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培训及社区教育等。

2.长春市企业发展总体情况

吉林省长春市属于国家规划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一部分,全市现有朝阳、南关、绿园、宽城、二道、双阳、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汽车开发区、净月开发区这几个区。其中民营企业总户数达25万。

3.长春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3.1企业存在人才流失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长春市的企业存在着人才流失问题。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观念滞后,人才的个人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3.2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地开发利用

在调查中发现,长春市的企业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不足,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网络开发不健全。有些企业没有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导致企业人才信息技术素养偏低,工作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3.3社区教育模式尚未开发

在调查中发现,长春市三家企业都没有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所提倡的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全新理念缺乏了解,没有意识到在新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对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创新性意义,这一认知有待在企业今后的劳动力教育培训过程中有所突破,而这也反映出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的经济实力,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开创社区教育模式的全新模式,提高劳动力教育培养的总体效率。

4.加强长春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技术培训的建议

在调查中发现,长春市的企业在员工在职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4.1加大高素质人才的比重,防止人才流失。

企业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壮大企业高素质人才的队伍,形成企业科研力量的中流砥柱,加大高科技人才的科技成果的转换力度,提高高科技人才的福利待遇,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稳定根基。

4.2加强企业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和师资配比。

企业应该结合员工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热情,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开远程教育资源,勇于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对员工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要对此引起重视,致力于提升劳动力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针对希望学习更专业信息技术的人才,要因材施教,重点培养,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提升全体员工的信息技术素养。

4.3大力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企业应该努力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努力构建企业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开发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加强企业劳动力对这一新型培训模式的了解和共识,采纳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教育培训理念和经验,结合长吉图企业自身的特色,勇于创新,制定出适宜长吉图企业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在此基础上,满足企业劳动力的多样化需求,在企业社区教育网络中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例如外语课程学习、生活理财、家庭保健、低碳饮食、个人健身、古典音乐知识普及、文学修养等方面的全方位的知识,体现企业培训的多元化和人性化,以供企业成员自主选择,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涉猎更多的知识、汲取更多的养分,为企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担当弄潮儿的重要角色,因此长春市的企业对人才的职业培训对长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如何针对长春市企业人才教育培训中凸显出的问题,将本课题研究所提出的解决对策应用到实际的企业培训中,更新人才教育培训观念,充分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和社区教育的新培训模式,任人唯贤,真正做到对人才的尊重和制定科学的有效的人才发展计划,对长春市的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刘盈.试论现代远程教育的属性.开放教育研究,2001.6

[3]丁兴富.远程教育学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职业技术教育

[6]李伟.探索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共同发展的新路子.科学中国人

[7]刘培俊.中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宏观对策研究[R].北京: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05

[8]黄利祥.社区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第6篇

1998年,学校制定《蜀光中学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方案》,确定校园网建设的整体思路:以普及常规音像媒体为基础,以研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为重点,以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指导思想,以方便教师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素质发展为根本目的,进行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同步培训以及促进应用,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基于这一整体方案和实际情况,学校确定了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发展校园网的工作原则,逐步建成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教研子网、办公子网,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校园网经过三期升级改造,学校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主干系统,新建多媒体电子教室四间和投影教室四间,将整个校园网通过ADSL与因特网连接,使全校师生能够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创建蜀光中学网站(www.省略)对外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实现与本省其他重点学校共享教学资源。目前,学校各行政部门均已配备了电脑,校园管理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已经初具规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发展不仅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先进的教育技术要充分发挥其效用,必须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蜀光中学在校园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着力培训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培训方案整体化

1998年,学校在建设校园网初期就开始着手制定《蜀光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以下简称《培训方案》)。

(1)建立健全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组织机构,明确信息化工作校长负责、分管校长牵头的制度,率先成立信息中心,并明确信息中心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职能部门。同时成立由计算机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整合学科骨干教师和计算机教师的优势,负责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开发、应用与培训工作。学校还成立专业课件制作室,开展课件的研发工作。

(2)制定和明确教师计算机培训的内容、目标和考核办法。

(3)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供全校教师探讨、研究,如“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研究”、“如何应用好校园网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等,引导教师不仅仅是单纯依赖校园网的技术优势,而是要在教育观念上与校园网建设同步。

当然,校园网创建初期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培训方案》较多地强调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只是在部分问题上引导教师作理性思考。不过,这种把校园网的建设应用置于教师课堂教学外的理性思考的教育思想已初见端倪,为学校后来制定的依托校园网环境培养、建设“专家型”、“研究型”教师队伍的方针提供了可发展的空间。

此后,学校又多次对《培训方案》进行了修订。2002年,学校制定《蜀光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五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则》)。这个规划明确提出要用五年时间,逐步实现以下目标:

(1)计算机和投影设备进入每一间教室和每一间学生寝室,教师一人一台电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的上网条件。

(2)为每位教师、每个学生提供电子邮箱和主页空间,全校师生实现随时进行网上交流和资源共享,充分享受网络的便捷。

(3)建设丰富的学习资源库。

(4)每位教师都会通过网络开展教学,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交流。

(5)学校办公实现无纸化和网络化,通过校园网建立家长和学校的联系。

实施这一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校园网全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上台阶,全面促进教师的信息专业化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是校园网的主要使用者。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学校根据校园网的实际,坚持开展教师培训。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学校强调校园网应用的技术培训必须与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相结合,不能只是强调单纯的技术培训。为此,学校在教师培训中把培训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坚持三个层次的统一。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

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方法、文字处理、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Excel表格操作和数据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图像处理等。

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

先进的网络技术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师既可以应用这种手段变传统的“人灌”为“电灌”,也可以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在应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过程中,鼓励教师结合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科研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学校每年举行校际论文评选,积极鼓励教师总结经验,撰写理论文章,向各级报刊投稿。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提和条件,现代教育理论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锐利武器和指导思想,教育科研是解决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改革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这三个层次并不是按照培训时间的顺序,而是依据教师素质发展水平来进行划分的,三者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融一体,相互促进。

此外,为了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中对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评高级教师职称必须达到B级并获得人事部门的B级证书,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市级以上的公开课。这些强有力的制度极大促进了师资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为开发课件提供有利平台

学校教学子网的建成以及投入使用,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校电子音像馆和网络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大量的文字、音像、动画素材,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备课。教师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库的资源优势,自主开发制作真正适合教学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在全国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

为了更广泛开展依托校园网络的教学应用,学校在全面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基础上,还坚持每年举行一次赛课活动。赛课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或网络技术,以此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校专门设立了专业课件制作室,安排专业制作人员负责制作技术性强的课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过硬、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教师作为课件制作的专业人员,给他们配备先进的技术装备,由他们把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制作成精彩的课件,发挥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师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学科教师就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钻研技术,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师生交流和教学设计上。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在版权许可的情况下下载使用网上教学课件,让广大教师更多地专注于教学设计和教材分析。

三、培养“专家型”教师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教师成就自我价值的事业。在强调、倡导教师奉献精神的同时,更提倡教师努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校园网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为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应该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校园网为师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方便。师生能够快速地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搜集信息,通过网络开展协作教学,展示、汇报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也使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促进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例如,在高二学生中开展的“自贡市城市家庭装修污染调查研究”,学生邀请了化学、生物老师作指导教师,师生共同借助校园网查阅大量资料,开展调查,到实验室开展动物解剖实验,最后撰写研究报告。这一研究参加四川省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展,得到了高度评价。

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就是参与教改实践,结合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研究,在教育研究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养成探索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利用信息技术和校园网促进教育改革,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为此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广泛开展课题研究。

近几年,学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校园网,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多次承担部级、省级、市级、校级教改课题研究。1998年,学校与西南师范大学承担主研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品质与教学模式的相关优化研究》,历时四年,完成全部研究工作,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学校目前正在投入开展研究的是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立项课题《利用校园网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此课题正是对如何利用校园网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让学生与教师开展网上非面对面的交流,更容易启发学生吐露心声,排解他们成长中的困惑,这也有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第7篇

应省教育厅通知,参加省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训时间是:9月16日至9月26日为期11天.培训地点在郑州师专.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对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学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以下是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培训的内容说明

本次培训分十个模块,分别为:

模块一、培训准备

模块二、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模块三、选择教学用媒体

模块四、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

模块五、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

模块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

模块七、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模块八、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

模块九、体验单元教学设计

模块十、培训的总结与提高

二、培训的宗旨

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实施,2005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本计划旨在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络体系,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

三、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

1994年ACET了教学技术的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有实践”,近年来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都促使教育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教师要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即为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本次的培训也区分清楚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并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而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

四、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是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教学设计是以教学需要为立足点,从确立目标出发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优途径与措施,建立起解决教学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方法。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学设计要遵循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第8篇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教师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教育技术培训是“新世纪教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对于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深入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进而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概况

(一)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研究

国外的教育技术标准比较多,教育技术或者信息技术是教师职前培训的一部分。美国是教育技术的发源地,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国的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al,简称ISTE)早在1993年就制定了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经过三次修改,于2000年颁布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这个标准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在我国,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此标准把培训对象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大类,培训内容则分为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两类。

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于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给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与评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广大高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并探讨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的基本方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专门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进行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的培训。

(二)关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目标的研究

为了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关于实现“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0]1号)精神,教育部高教司决定从2001年开始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以下简称“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旨在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力争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对全国高校教师的培训,使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使高等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逐步建立完善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和制度,以适应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不断满足教师进修提高的要求。

通过对国内大量研究进行总结,得出具体目标如下:

1.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思想理念:具有先进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并具有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2.充实教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3.培养教师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

4.加强教师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的能力: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将教育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能力,结合案例教学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方法。

三、关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案

对于如何进行教育技术培训,说法不一。笔者认为培训方案主要的内容是培训的方式和内容。

(一)培训的方式

笔者曾参与过本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深深感到思想观念不够新和教师教育技术理论、技能水平不够,是目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困难。而投资太少、设备条件不好已经退居次要地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困难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政策约束和激励措施、教师参加积极性不高成为主要矛盾。

教育技术培训方式应针对培训内容选择合理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方式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培训内容的时效性,提出给予教学设计与案例的学习。

采用何种方式利于培训的开展呢? 笔者认为,“远程+面授+自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培训者可以得到系统的知识,而且便于实现对培训者的管理。在这种方式的培训中,“远程”培训应加强教育技术培训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利用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面授”应注重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自学”应注重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训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号)的精神,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受高教司委托负责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为规范培训工作,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更好开展,特制定《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计划》。这里不再赘述。

笔者通过实际工作的总结认识到,培训的内容应该以《通知》为依据、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应该实地调查本校教师的实际教育技术水平,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而不是生搬硬套《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计划》中的内容。

四、关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和评价的研究

国内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培训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评价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除了对培训作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外,还依据教师发展性评价理论,制定教师档案袋评价方法、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的前测与后测配套问卷,来确保培训的质量。

笔者认为,许多学者和参与培训工作的实践者,对教育技术培训做了一定的探讨、研究,但大多集中于培训方法、手段和策略以及孤立的、零散的培训内容的研究,至于完整的培训体系的有关研究则很少。缺乏合理、完整、规范的培训体系,使培训质量、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19―01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教师培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就以我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培训过程探索

起初,我校大多数教师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相当薄弱,为此,培训领导小组在与全体教师广泛交流、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暨考核安排表》。2006年12月3日开始,我们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安排表,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集中培训(共计15学时,参加教师169人),并下发了培训反馈表。从教师的反馈中我们发现,虽然主讲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了培训课件,但部分主讲教师理论讲解过多而实际操作跟不上,给初学电脑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培训效果欠佳。于是,我们充分采纳了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培训作了如下调整:

1.在时间和人员安排上,由原来每周除星期三、四政治业务学习时间外,所有下午自习、晚自习时间无课教师全部参加培训,改为现在的每周星期一、四晚7点至10点分两批培训。

2.在培训方式上,由原来主讲教师在多媒体投影教室先讲解后示范操作,被培训教师抄写笔记,改为在微机室利用屏幕广播讲练有机结合的培训模式,使培训效果较前有明显提高。

3.在培训内容上,我们注重教师的教学和办公需要,将以下内容列入培训重点:一是汉字输入法,文章的编辑、保存和打印;二是电子表格的制作、编辑,数据的简单统计;三是实用性教学演示文稿的制作和播放;四是从网上和本地资源中下载、保存的学科资源;五是简单的Flas制作和网页制作。

我们根据调整后的安排表和培训模式进行了为期四周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并于2007年4月10日面向全体参与培训的主讲教师和受培训教师再次下发了反馈表并反馈了新的情况。为了使培训工作更科学、更具实效性,培训领导小组针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作出调整,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1. 采用讲练培训模式,其流程是:出示内容标题――出示、记写操作程序要点(顺口溜等)――讲解并全程示范操作演示――示范、讲解、模仿――学员按操作要点试练,教员个别辅导(辅以学员之间的“一帮一”)――学员独立练习。

2. 培训要求:

⑴ 教员讲解时,适当说明某些操作的作用,有助于学员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⑵ 教员要考虑到学员的不同层次,起点要尽量放低,内容不宜过多,讲解力求清楚,并及时反馈学员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讲授策略。

⑶ 教员应根据总体安排,结合培训需求,拿出具体的培训方案,努力使培训系统化。

⑷ 教员要进一步明确培训的目的,抓住学员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拓展培训。

⑸ 主讲教师应提前设计出相应的考核模拟样品,便于学员有针对性练习,从中发现疑难,使其由一贯的被动培训向主动求教转变。

根据培训教员反映,在上半年的培训中,部分受培训教师由于基础薄弱,加上平时练习较少,所学知识遗忘情况比较严重。为此,下半年我们尝试了把讲练培训模式和任务驱动培训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任务驱动模式的程序是:下传作业要求和素材――学员按要求尝试、提问――教员解疑答惑――学员完成作业并上传――教员评定作业。

在培训策略上,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培训反馈意见征求,及时调整培训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根据参加培训教师的年龄、性别、任教学科等实际情况进行培训。我们总结出培训的“四要四宜”:一要控制讲课节奏,宜慢不宜快;二要照顾到面,宜浅不宜深;三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宜少讲多练;四要主讲与助教相结合,宜多配辅导老师。

二、对今后培训工作的思考

1.加强管理,教员根据总体安排,结合培训需求,拿出具体的培训方案,使培训内容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2.在继续注重实用性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适当对部分基础好的教师增加新的技能培训,做到分层发展。

3.及时做好培训信息反馈和培训策略调整工作。

4.进一步探索其他有效的教师培训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行动研究;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66―03

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随着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会逐步改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了影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培养一支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培训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 当前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1]

为了真正有效地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本研究的前期我们对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培训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做了访谈。调查和访谈的重点是县区和镇一级的初中和小学,也包括少数具备基本信息化教学条件的乡村学校,共发放问卷684份,回收631份,访谈了3所不同层次学校的10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经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录音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后,我们发现,目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 培训方式单一

调查发现,目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主要以聘请校外专家做讲座的大课堂形式展开。这种方式只适合专业知识更新或某些教学技能的掌握,对实践性知识很难奏效,很难满足教师对应用技术的期望。而且这种培训模式突出了培训者的中心地位,忽略了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降低了受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

此外,在培训的时间、地点上,集中面授,灵活性不够。而且,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参加集中培训的成本偏高。

2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由于缺乏对受训学员教学需求和实际情况(如所教学科,信息技能情况,受训学员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看法和平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等)的了解,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些不是来自于教师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很难维持他们学习的热情。

此外,由于聘请的校外专家大多缺乏对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体验,培训内容也往往只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层面,也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而对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实践性知识”不能够给予有效的指导。

3 评价不全面

培训结束后,培训者通过笔试或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受训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注重对知识记忆和技能操作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受训学员过程性评价和实际应用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了误导,似乎培训给大家的带来的共识就是,学习了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得到了一份证书、一种资格而已,与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教育信息化还比较遥远。

4 缺乏认知支持

调研中发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教育技术难题,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认知支持。而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结束后,缺乏对教师进一步学习的支持和服务,无法及时地提供最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师遇到实际困难时也不可能有专门的教育技术人员给予帮助,而只靠同校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努力又无法有效解决。因此,培训结束后,教师们往往不愿意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去摸索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的教学实践,体会不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更不用说用信息技术来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了。

二 将行动研究引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意义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2]它在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1 使培训符合成人学习者特点

成人学习者参加培训的学习要求明确,注重知识和理论、技能等在教学中的使用。同时培训时起点差异大,不同年龄、专业背景、教学需求、性别等因素使得培训的起点能力不同,要求不同。而行动研究正是重视了参与者的种种差异及需求。这样的培训能提高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

2 使培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行动研究与传统的学术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一点表现在研究目的上。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为实践本身的改善而展开研究,而不是理论上的建构,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透过实践行动来改善工作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关注问题的圆满解决、进而改善实践工作情境,行动研究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性,此价值性旨在改善实践工作者之工作情境、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

将行动研究引入农村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能使培训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展开,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3 能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不但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将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实践性知识”。所以,教师专业化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包括了关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将技术用于教学的实践知识和能力。

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它是以实践为中心的,它的根本旨趣是为了完善实践本身,是在于某个人或某团体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实践之改善。行动研究引入农村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后,将能有效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4 注重受训教师的自身评价

受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的培训起点差异很大,对于他们的评价应该尊重个性特点,照顾个别差异。这就要求评价者在对受训教师做出评价前,应该掌握他们的培训提高情况,是一个培训后与培训前的比较,而不是以前教学中常用的相对评价,更不是绝对评价。

行动研究强调从多渠道对行动进行记录,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阐释,这些记录可以作为教师自身评价的依据,这种评价更具有激励作用。

除以上的特点外,行动研究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时间灵活,行动研究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小组学习时间。

三 基于行动研究的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构想和设计

1 培训整体方案构想

基于教师行动研究的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指教育技术培训人员(主要指高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进驻学校,以受训教师认知支持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展开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行动研究,同时,高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也在进行行动研究,在进行解决基础教育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行动研究。

我们认为,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的研究不应该只从师范教育或职后培训出发。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的发展应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考虑,不仅要重视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等的研究,而且应重视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所以应该将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同时,集中面授培训在解决某些问题上是有优势的,不应该完全摈弃这种方式。基于此,我们提出并设计了具体的培训方案,具体如下。

(1) 进行问题诊断,确定培训目标

诊断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非常必要的第一步。只有了解了教师的需求,发现问题,后续培训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可以通过培训人员与教师访谈获得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深入课堂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等多种途径来获得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分析问题,确定培训方法

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分析,在这里,我们可以将问题划分为共性问题(受训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别化问题(部分受训教师存在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为主、行动学习为辅的方式来解决。对于部分教师存在的个别化问题,可以将存在同类问题的老师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然后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展开培训,可以根据情况辅以集中培训。

(3) 问题解决过程中提供及时的认知支持

认知支持包括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为保证任务完成所获得的任何形式的工作帮助。对教师而言,在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工作帮助是他们增加知识、提升自身能力、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不可或缺的。在问题解决阶段,培训人员一定要能够给受训教师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维持培训的进展和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4) 不断反思,总结提高

无论是培训人员还是受训教师都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不仅在培训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也要在培训结束后反思。培训人员除了要在培训方法、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总结提高,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受训教师也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 以行动研究为主的培训具体实施过程设计

(1) 行动研究法介绍

在培训之初,一定要对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法的培训。让教师了解行动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小组的功能;了解并掌握行动研究日志的纪录。如有条件的话,可以请行动研究专家对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法的培训,并模拟行动研究过程。

(2) 形成学习共同体

将问题诊断阶段搜集到的个别化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归类,按照问题的相似性划分小组。这样小组成员便成为了行动研究中需要的批判性同事,在行动研究中可以与批判性同事交流自己的想法,聆听批判性同事的意见。再加上有培训人员作为辅导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应用在培训中,一般发挥了两种功能。第一,可以让学习成员产生归属感,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能让成员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学习成员有了互相交流和合作的对象,他们可以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3) 行动方案设计及实施

每个行动小组将小组问题进行一个总的设计,具体包括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每个问题如何解决,大概用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来解决等等。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培训人员应能够及时地给中小学教师提供认知支持,并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数据主要包括课堂观察教学效果、学生访谈等。

培训人员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阐释,找出还需解决的问题后,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做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在此过程中,学习共同体成员应及时相互给予鼓励,促进成员共同发展。

四 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

1 较低的培训费用

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经济因素是一个制约学校发展的很大的因素,所以培训的展开最好尽可能的考虑学校参加培训的费用问题。我们建议高校与附近的农村中小学联系,双方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展开培训研究。高校可以向合作的中小学校定期派遣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师信息化教育,中小学接收大学生到中小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如兼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辅导员,合作开发教学软件,设计安装机房和网络设备的方案等。双方互惠共赢,降低培训费用。

2教师的主动参与

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除了要确保教师在培训课程中的出勤率以及完成作业、任务外,还应对教师提出以下要求:(1)定期开展行动研究小组会议,并纪录会议过程。(2)纪录行动研究日志。在培训中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的反思。而过程日志的纪录,恰恰能够引导、督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3培训者的指导

行动研究法培训,对培训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训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高质量的指导。

4有效的全程评价

行动研究法培训更注重的是形成性评价。有效的全程评价,对于培训是否成功,将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基于行动研究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要得到高等学校和研究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深入中小学,与中小学教师合作进行研究和实践,优势互补,将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能够和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教育质量走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永花,张军征.面向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网络平台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37.

[2] 林青双,徐策.教师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J].现代教育研究,2005,(2):43-45.

上一篇:机关培训方案范文 下一篇:服务培训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