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速公路范文

时间:2023-03-19 08:40:59

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高速公路;小学生;网络道德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个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网络。其速度之快,比目前网络的传输速度高1万倍;其容量之大,一条信道就能传输大约500个电视频道或50万路电话。此外,信息来源、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网络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声音、数据、图像或影像等多媒体方式相互传递信息。

自从一篇题为《我家跨上“信息高速公路”》的课文走进小学课堂,“信息高速公路”便渐渐被小学生所熟识。对于小学生而言,精彩多变的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和创新思维的平台。上网查资料、看视频、聊天……逐渐成了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自控、自制能力差,而模仿能力很强,再加上“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岔路口”很多――色情信息传播、暴力游戏、网上诱拐、不良行为导向等极易对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设置“路标”,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让“信息高速公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是刻不容缓的。

据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生触网络的比例很高,最大的兴趣是玩游戏,其次看视频,用于学习的却不到。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在“信息高速公路”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与行为失控的问题。有很多学生曾经在网上有过不文明语言经历,其中的大部分学生对不文明网友要“以牙还牙”。由此,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因其匿名性、隐蔽性等诸多特点对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再不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设置“路标”,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进行正确引导,不对这一备受学生喜爱的网络行为以及因网络行为而产生的种种思想进行干预的话,那必将会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一、对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的必要性

1.网络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网络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加强网络道教育

网络的产生迎来信息爆炸的时代,缩短时空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丰富的信息资源得以共享,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信息高速公路”。但是由于现代网络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缺失,导致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其中也不乏一些迷信、色情,甚至反人类的垃圾信息。另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很多人可以自由上网,甚至在网上接触一些不良信息或发表越轨言论而很少受到惩罚,使得网民们的网络言行往往随意放纵,网上与网下判若两人。这些在现实社会中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在提醒我们良好的网络习惯应从小抓起。

2.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在警示教师不容忽视网络道德教育

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论调、思想的冲击。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对于辨别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对我们教师来说,所要面对的挑战也是非常大的。正如北师大教授劳凯声说:“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由此可见,当前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与重要性了。

3.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严重缺位需要每一个教师高度重视网络道德问题

根据北京市的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信息技术课上经常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老师占39.7%,信息技术课是小学阶段唯一一块正面接触网络的阵地,但在这一阵地上网络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因此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值得研究与关注的课题。就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而言,有31.6%的学生回答老师没有进行网上学习的指导;有56%左右的学生回答学校没有指导如何网上自护;有50%多的学生回答学校没有指导上网要守法;有37.2%的学生回答老师没有进行网上友好交往的指导;有35.7%的学生回答学校老师没有教育上网要自控。可见,在学校网络德育的内容方面是最薄弱的。首先是网上自护指导,其次是上网守法指导。但即使是教育最多的上网自控指导,也仍有35.7%的学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这充分说明在小学生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与迫切。

二、对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又该从何处着手

1.师者,须以身垂范

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的同时,必须以身作则,以自身高尚的网络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榜样。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品质,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网络知识,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变化、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得当地引导,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加强学生用网的监控与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面对“信息高速公路”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学校应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严格控制信息源头:

①计算机教室通过极域教室等软件,过滤不良网站及文字,监控学生机屏幕操作情况。

②发动少先队通过主题班会、中队活动、宣传专栏、广播等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规范学生的用网行为,并在班级中成立网络督查小组,负责监控、指导班内学生上网,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让学生管理学生,容易解决老师难以发现的校外上网情况,通过对督查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以点带面,普及学生的网络知识,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

③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校通平台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对家长进行网络道德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以身作则,为儿女健康上网树立榜样,自觉担负起对子女进行网络德育的责任。而对于过分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家长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注重启发式的教育,比如,多陪孩子去户外活动,多与孩子沟通谈心等,并且教会孩子如何自我维护网络安全,学会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本着关心、理解、沟通的原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讲解、实施科学的引导,并且身体力行地控制上网的行为,并体验与孩子互动上网的乐趣,让孩子主动、自觉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和适时休息。只有在孩子自身,包括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建立起抵制网瘾的“防火墙”,才能将孩子从网络“陷阱”里救出来,从而使他们从互联网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获得乐趣。

3.将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课堂始终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而信息技术课是小学阶段唯一一块正面接触网络的阵地,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通过这个阵地向传播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①通过学习网络资源的上传下载,特别指出网络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网络上的信息同样有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提醒学生注意加以识别,以明辨是非,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②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用网行为,通过平等坦诚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学生一起分析利害,趋利避害,加以纠正。

③结合浙江省信息技术学科平台,设定一些积极、健康的用网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使用网络,在健康用网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体验,自觉形成健康上网的习惯。

④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掌握与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从网络中寻找和收集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认真讨论哪些行为属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我们该从哪里做起?把网络文明、知识产权等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学生遵守网络文明、树立保护知识产权意识。

除此以外,我还结合学校校园文化――润泽心灵,育励志人,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形成荣誉感以及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网络道德的内化。

网络,即信息高速公路。它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成为学生开阔视野以应付未来社会挑战的一把利器,也会成为射向学生心房的一根毒针。它在给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传统的教育教学面临危机,对教育变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思考,及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敢于面对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进行的干预,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设置“路标”,指引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信息高速公路范文第2篇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科研人员维克多・马蒂维迪斯团队研制出一种“蜘蛛侠套装”,人们穿上这种特殊的服装,就能感知周围环境,例如与身边物体之间的距离。该服装名为SpiderSense(蜘蛛感官)。它内部装有传感模块,每个模块中都有微型机械臂和能够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雷达。当雷达发现有物体正在靠近,机械臂就会给穿戴者施加一个逐渐增大的压力。该服装中均匀分布着七个此类模块,能够为穿戴者提供360度的超声波监测。“当有人向蜘蛛侠挥拳,蜘蛛侠能够预先感知并加以躲避。我们研制的服装采取了相同的理念。”马蒂维迪斯说。目前,该研究团队还在设法添加一些传感模块,以提高服装的感知效率,并开展帮助视力障碍人士行走的实验。

阿根廷公司推便携式庇护所 、

阿根廷一家建筑公司近日推出了一款便携式庇护所,不用时可以平叠,使用时半小时就能组装好。该庇护所的折叠式设计意味着两个人或仅仅一台起重机就能将它组装起来。由于可以平叠,它运输起来也十分便捷。庇护所的墙是隔热板制成的,类似于超市的冷藏室,它能承受的温度范围低至零下20摄氏度,高到49摄氏度。此外,它内部还装有电线及LED照明设施。据了解,该公司设计这种庇护所的初衷是给自然灾害中的伤者提供安全住所,并给失去家园的人提供庇护之处。

日本推出家用版诺亚方舟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引发大海啸,导致超过两万人死亡或失踪。这些死亡或失踪,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海啸。在这次大地震两周年之际,日本政府开发出了可在大海啸中逃生的家用版“诺亚方舟”,可帮助35人生存,具有耐撞击、不会倾覆、沉不了、烧不坏等特点。这种“诺亚方舟”在大型船救生舱的基础上改良,船体为全封闭式,长8.4米、宽3米、高3米,重3.5吨。为了在海啸中缓冲来自外部的撞击,船体包裹了最厚达1.3米的发泡树脂。救生舱内设有25个有安全带的坐席,并备有可供7天的水和食物。

德国科学家研制出可隔空写字的高科技手套

德国科学家研制了一款神奇的高科技手套,允许佩戴者在空气中写字。这款手套称之为“空气书写器”(Airwriter),可追踪佩戴者的手部移动,最后转化成屏幕上的文字。此外,传感器能够判断用户到底是在书写,还是只是简单地移动手部。空气书写器的问世可能意味着键盘或者笔将成为过去。空气书写器发明者表示这款手套可用于文字输入和写电子邮件。这一系统能够识别使用大写字母书写的完整句子,目前可识别8000个单词。这项技术将最终与衣服整合在一起,以便在任何地方使用,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英国制造出世界首个“仿生人”

英国权威机器人专家理查德・沃克和马修・戈登利用来自世界各地的最先进人造假肢和器官,制造出一个名为“雷克斯”(Rex,机器人外骨骼的简称)的“仿生人”,这也是世界首个“仿生人”。“雷克斯”身高近两米,可以走路、聊天、并且说出自己的名字,告诉他人其喜欢的时尚品牌并能唱饶舌音乐。“雷克斯”是沃克和戈登特意为英国第四频道播出的一部纪录片打造的,旨在探索现代科技究竟能够达到何种高度。“雷克斯”的出现也引起了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波士顿大学的生物伦理和人权教授乔治・安纳斯警告说:“当科技涉及到人类身体时,我们就有了变成‘非人’的危险。需要记住,创造一个新物种,它随时可能反咬我们一口。”

哈尔滨首开机器人餐厅

信息高速公路范文第3篇

冷战结束后,美国中止星球大战计划,1993年提出了建立“国内信息基础设施”(

即nii,俗称“国内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3月副总统戈尔在国际电信联盟(it

u )大会上宣布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俗称“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倡议

。倡议提出后, 美国“20世纪基金会”(twentieth century fund)召集全美著名大学

(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等)和政府研究机构(如美国

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的传播学和信息学的14位专家学者,就美国国内和全球信息高速

公路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政府献计献策。讨论结果于1995年以w ·德雷克主编的《美国信

息基础设施政策之战略》一书发表。一般来讲,美国专家学者的意见对政府制定政策有

相当大的影响。1996年美国修改《电信法》,其修改的内容与本书中关于国内信息高速

公路的建议完全吻合〔1〕。到目前为止, 美国对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简称gii)问

题的辩论甚少,所以分析该书所提建议, 有助于了解美国在gii方面的政策走向。

一、建议的内容

(一)该书的内容

该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新政策环境”(第1—3章);第二部分:“关于国

内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第4—6章);第三部分:“关于gii的政策”(第7—11章)

;第四部分:“展望与总结”(第12章及总结)。下面本文就该书作者们就gii 政策给

政府的建议做一简要介绍。

(二)关于gii政策的建议内容

在“gii”方面, 美国专家学者们主要围绕着“由于各国经济间的边界受到全球网

络、贸易和投资关系发展的侵蚀,怎样才能使各国把彼此分离和不兼容的信息基础设施

,发展成为公众可以存取,彼此可以相互兼容运转的全球性信息基础设施?”〔2〕的问

题, 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战略性建议。

该书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们一直关注的主要是垄断产业部门所关心的能够

成功地进入市场和保障海外的知识产权问题,忽略了关注发展一种公众可进入全球信息

基础设施所包含的可能性这一更重要的问题。

在第7章,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彼得·考海(peter cowhey, 现在已是美国联邦

电信委员会高级参事)对美国与其它工业化国家贸易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评论,指出了这

种关系对将来全球市场的意义。 在第8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布鲁诺·兰温(br

uno lanvin)论述了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在第9章中, 互联网协会的执行主

任安东尼·鲁科斯基(anthony m.rutkowski )对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通讯卫生组织传

统的多边政府机构,进行了评论。在第10章中,纽约市福德姆大学的乔尔·里登博格(

joel r.reidenberg )论及了全球网络中流动的信息问题。在第11章中, 哈佛大学卡利

波索·尼古拉迪什(kalypsonicolaidis)对“贸易与服务总协定”进行了框架分析。

书的最后一部分“展望与总结”概括了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决策过程中的现状,并

对美国战略提出了建议。各章的核心观点在这部分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通过综合参加本

项目的研究者的意见提出了40条建议,以渐进方式给今天美国政策制定者面对的一些最

为紧迫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其中15条(第26—40条)是对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政策的

建议(第1—25条为关于美国国内信息高速公路政策建议)。 建议涉及传统的电信、波

谱频率管理、卫星服务等国际组织,新的国际服务贸易组织,国际隐私权保护,对发展

中国家的技术援助,需要改进gii 多边合作的机构框架等方面。15条的建议分5个方面,

具体如下:

总方针 全球层次上的市场自由化,如同美国国内一样,应与促进媒介多样性、地

方主义和非商业使用相协调(26);美国政策需要在确保公司进入市场的努力与促进运

用新技术的国际合作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27);双边和多边协议不应损害多边主义(

28)。

关于三个传统的国际传播组织 对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一个灵活的全球标

准化制定程序和开放式标准的产生是必须的(29);应寻求电信组织记帐和支付机制的

选择性(30);国际广播和卫星组织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背景下应重新审视(31)。

关于服务业的新型国际贸易组织 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上,意见相同的国家应寻求规

范的集中统一(32);需要在限定商业活动方面制定多边的竞争政策和法规(33);在

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中应促进文化与语言的多元化(这是该书作者们有不同意见的问题(

34)。

其它领域的问题 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中美国应在有效保护隐私权方面支持多边协

调(35);多边发展项目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和合作,而且应该对其实际运用给予更

大的关注(36);各国政府应拆除发展全球互联网的人为障碍(37)。

重新创建跨国多边机构 需要对许多跨国多边机构的行为对照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认

真评析和加以现代化(38);应创建一个“世界互联讲坛”,使之发挥应用合作的中枢

作用(39);政府间的各种机构应向各种入网者的民主参与开放,应鼓励大众从网络上

接收到各政府机构的信息(40)。

美国专家学者们认为,在这些建议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平衡全球自由化和各国家利

益;进一步增强与国际传播相关的主要国际组织的灵活性;对多边的国际组织加以改革

;拆除妨碍今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扩展的人为障碍。

二、对建议的初步剖析

(一)建议与政府的基本原则相吻合

让我们把这些建议与美国政府的基本原则作一对比。1994年3 月戈尔副总统提出“

gii”的倡议时说,“gii”的基本原则与“国内信息高速公路”的5条基本原则相同:鼓

励私人投资、推动竞争、 开放式进入、灵活性的管理规范、保证普遍服务。下面用对照

表的形式,对比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与戈尔提出的5条原则有无差别。

专家学者与戈尔5条原则对照表

戈尔 专家学者

鼓励私人投资. 全球的市场自由化应像美国国内市场自由化一样,

促进媒介多样化、 地方主义和非商业使用等方面

利益的平衡(第26条).

推动竞争. 应追求电信机构的记帐和支付功能的选择性(第30

条);世界贸易组织应采纳多边竞争的政策, 对限

制商业活动加以规范(第33条).

开放式进入 拆除妨碍今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的人

为障碍(第37条).

灵活的管理规范 在主要国际传播组织中进一步增强灵活性(第29条

).

保障普遍 加强对多边发展项目的支持和合作,对实际应用应

给予更大关注(第36条).

通过以上简单的对比可以看出:首先,在原则问题上,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与戈尔提

出的五项原则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其次,专家学者们对政府原则加以具体化,为实施政

府的五项原则中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种种战略性的建议。

(二)建议的实质

1谋求扩大国际活动空间

首先从国际传播历史的角度看其策略走向。70—80年代,以不结盟运动国家为主的

发展中国家以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论坛,掀起了建立“世界信息和交流新秩序

”(the world information andcommunication order)的斗争〔3〕。由于美国

在这场争论中经常成为众矢之的,加之它在教科文组织的影响日趋衰微,结果在1983 年

12 月29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国务院的建议下,照会教科文组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已差不多把它所处理的每件事情都极度政治化,并且对自由社会的基本制度充满敌意,

特别对自由市场及新闻自由为甚,还有它没节制地扩大开支。”〔4〕为由,宣布美国将

于一年后退出该组织。

结果美国在观察一年之后,退出教科文组织(英国亦在一年后,即1985年12月底退

出该组织)。美国的退出使它在该组织中尚可发挥的影响力于一夜之间全部消失。联合

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处理信息跨国流通问题上有传统的分工: 联合国主要处理政治

司法 ( politico —juridical)方面的问题; 教科文组织受理的问题一直是与促进信

息跨国流通的各种实际措施(practical measures)相关。

这种消失对美国今天实施gii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鉴于这种历史背景,美国为实施

gii战略,需要调整对外政策。 这种调整充分体现在这些建议中。

(1)用“自由贸易”原则取代“信息自由流通”原则

美国试图利用建立gii的机遇,进一步垄断全球的国际传播, 然而在“世界信息与

交流新秩序”的辩论中,美国所主张的毫无限制的“信息自由流通”原则遭到了发展中

国家的坚决反对,所以建议中把“信息自由流通原则”换成了“自由贸易原则”。正如

第26 条建议所说, “15年以前,联合国关于研究传播问题的国际委员会,印发了一份

高姿态的关于全球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告名为《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如果联合国今

天也成立一个类似的委员会的话,它最后的报告的名称必然要称之为《多个市场,一个

世界》。自从1980年初以来,论述全球传播政策的用语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传播从一个

极为重要的活动(传播是社会发展,丰富文化和各种思想的公共领域的中心)已被一种

把信息看作是一种可卖、可买、可消费的商品这样一种狭义的观念所取而代之了。这种

观点变化来自美国,这股强劲势力形成一种持久的压力。过去,美国政府把‘信息自由

流动’作为其在传播领域的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当这一原则明显地遮掩住其利益时,

也反映了一位自由主义者的杰佛逊式的冲动。现在,我们的指导原则是简单的‘自由贸

易’。”“信息自由流通原则”换成了“自由贸易原则”,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

(2)试图重返“教科文组织”

不是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的美国在实施“gii”中,有诸多不便。正如第27条建议中

所说:“如果要使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获得广泛的支持的话,国际合作不应仅限于西方7国

。不幸的是, 美国政府参加的主要的与gii 有关系的多边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和世界

贸易组织——都不是寻求范围更为广泛的项目的恰当地方。对美国来讲,一个可以选择

的方案是重新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科文组织进行现代化,使之对实施gii可以起

到一个恰当的东道主作用,”。〔5〕

(3)另起炉灶

如果重返教科文组织不成, 美国应创建一个“世界互联讲坛”(world intercon

nection forum)作为国际在应用合作上的中枢机构。在第39条中,该书的一位作者建议

,“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赞许下创建“世界互联讲坛”……由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参加,

配有网络、软件和由应用专家组成的少数秘书,就能以不多的开销,发挥一系列有用的

功能。……它将弥补多边跨国的团体内的严重缺憾, 并可能有助于加速gii的发展和公

众的使用。”〔6〕

(4)增大改造与gii相关的成立较早的国际组织的力度

美国退出了教科文组织,缩小了自己的活动空间,因而有必要增加它在三个成立较

早国际组织(国际电信组织、国际电信卫星组织、万国邮政)中的活动,按美国的意图

加以改造,以扩大退出教科文组织所失去的活动空间。这体现在建议的第二部分“关于

传统的三个国际传播组织”第29、30、31条的标题中:“对于gii的发展, 一个灵活的

全球标准化制定程序和开放式的标准的产生是必须的;应寻求电讯机构的计账和支付功

能的选择性;应对国际广播和卫星组织在gii 的背景下重新审视。

(5)完善与gii有关系的新国际组织

建议提出,在美国增大改造与gii有关的老国际组织力度的同时,需要完善与gii有

关的新国际组织。 这体现在建议的第三部分“服务机构中的新型的国际贸易”的3 条建

议中:意见相同的国家应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寻求规范化的集中;需要多国的关于竞争

政策和限定商业活动的法规;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中应促进文化与语言的多元化。值得

注意的是最后一条是15条建议中唯一注明有不同意见的建议,而且放在“服务机构中的

新型国际贸易”而不是放在总方针里,看来这是为了取得强调维护民族文化欧共体国家

支持的一个重要问题。

(6)政策上注意防止损害多边主义

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后,缺少了寻求进行多边合作项目的场合,双边的协议会容易

形成支离破碎性贸易体系,不利于美国建立一种没有任何缝隙的相互联接的、开放式的

gii,不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正如在第28条中提出的,尽管美国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商定了一系列的双边协定取得了进展。但双边的和多边的圣战“削弱了有条理地

管理全球利益的能力……(这些做法)常常着眼于经过挑选的问题,补救的总和也不一

定符合全球利益……因此,美国需要确认,双边(和多边)协议要符合多边利益,一方

面要减少外交的缺点,另一方面要简化自己的任务。要注意双边和多边协议不应损害多

边主义。

(7)对发展中国家施以小惠以连通gii

发展中国家对美国过去和当前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是一清二楚。这一点美国人自己

也明白:“gii倡议已经遭到了国际一些人的嘲讽, 他们把该倡议看作是在幻想好奇的

新旗下,仅是通常的反映美国人要求的游行。关于互联网的一个通俗的笑话(即gii 真

正支持的是全球信息侵略),反映的就是这种情绪。”因而美国要想从发展中国家得到

更大的利益,必须对发展中国家施以小恩小惠。在第36条中提出,“总的来讲,富国与

穷国之间的数量上的差距依然存在,而且质上的差距似乎还有扩大。在技术和市场的片

面性的全球化中,‘第二’和‘第三’世界的主要大城市和富裕居民已被连接到全球的

电路上,而它们的大多数人并未被考虑在内,这种传播划分区块现状的重要性在于,‘

信息贫民窟’的保存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畸形,进而出现了直接与第一

世界的自身利益有关的问题。……甚至当发展中国家已经私有化和市场自由化了之后,

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心情通常还是阻止对发展中国家进一步的财政支持

。因而,虽然克林顿政府的关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倡议中开列了促进全球服务这一条

,并把它作为5 项指导性原则之一,但是这种话没有物质上的支持。认识到富国压缩预

算和穷国对机构改革的责任后,在政府间的援助项目里可以做一些实用性的变通。”〔

8〕

由此可见,这些建议多是围绕着如何医治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的后遗症而提出的:

用“自由贸易原则”代替“信息自由流通原则”,以改变自己在“国际信息与传播新秩

序”论争中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不光彩的印象;然后试图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若能

进去,按美国的想法加以改造;如果进不去,就创建一个新的政府色彩比较淡的国际组

织;无论进得了还是进不了教科文组织,增大改造与gii 相关的成立较早国际组织的力

度;完善与gii有关系的新国际组织; 政策上注意防止损害多边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施

以小惠;从而连通gii。

2力图扫除实施信息力的“障碍”

下面从国际传播学的角度看这些建议及其要害。冷战结束后,美国中途停止“星球

大战计划”, 上马信息高速公路, 其心愿是通过主导21世纪全球的信息传播,在政治

、经济、文化上称霸全球。中外学者认为,在评估国力方面,物质、能源的重要性相对

下降,信息力作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地缘政治地位向网络政治发展。我国高科技专家

何德权说,“在信息时代,国家力量的概念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可以说‘信息资源就是

力量’。在国际信息领域中,对信息占有、支配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将对一个国家的主

权、应付威慑的能力和战略地位提出新的挑战,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9〕美

国哈佛大学政治学院院长j·奈在1996年在《外交》双月刊中明白地指出,美国在信息方

面的优势将使21世纪成为最辉煌的美国世纪:“实际上,是21世纪,而不是20世纪,将

会成为美国最辉煌的时期。信息是国际领域的新型货币,美国在通过信息去扩展其‘硬

型’和‘软型’国力资源方面,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位仇视社会

主义国家的政客和学者曾指出,在信息时代,信息力成为将来重要的国力之一。“作为

一种国力资源的信息,其美妙之处在于,在它能加强物质的军事国力的同时,它不可抗

拒地使社会民主化。希望维持中央权力而又能从信息中收获经济和军事实惠的共产主义

和独裁政权,发现它们已经签署了一个浮士德式的协议。”美国要称霸世界一手要靠军

事、经济实力, 另一手要靠信息实力,1996年美国《外交》双月刊上发表的一幅画,生

动地表明了这一点(见图)。

附图{图}

作为信息高速公路雏形的国际互联网尽管有种种优点,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它

依然没有超越传播媒介的范畴,即它依然只是众多媒介家庭中的一种媒介。传播作为一

种共享信息的过程,如果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无论通过什么媒介,只要传播过程中

有障碍,未被信息接收者收到,传播就未实现。

在国际关系中,大众传媒的传播力如同人口、领域、经济实力、外交实力、军事实

力是国际关系权力之一。因而,美国要求其他各国政府搬掉发展全球互联网的人为障碍

,实质上是在要求获得这些国家赋予美国在这些国家身上实施权力的权利。从国际间实

施信息力的角度看,世界上千千万万投资于互联网的人们,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在购买

赋予他国在自己身上实施权力的能力。所以美国极力主张“各国政府应拆除全球互联网

扩展的人为障碍。”并屡屡作为建议的4 个核心问题之一提出。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管理的无政府状态。如果各国政府搬掉了发展全球互联网

的人为障碍,实际上就搬掉了调节信息进出口的闸门,使美国信息毫无阻拦地流入发展

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很快会成为“信息盆地”,一旦如此,美国的传播力就会变成现实

的权力。

可以预见,美国将对一些国家对互联网络的管理,不断加以无理攻击。这在建议中

已经看到了端倪,建议以谴责的口吻说:“在许多情况下,上网仍然是国家垄断的一个

独占的天地,而且只有在大公司或大学工作的人才可能上网。而且一些独裁国家依然在

限制互联网,以控制信息流向其公民和从其公民流向世界。”〔10〕美国政府已经在这

样做了。例如,美国国务院1996年《人权报告》中国部分中,就我国对国际互联网络的

实用进行管理,要求‘不利用互联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的正当作法进行无理

指责,说这样做侵犯了公民的信息和通讯自由。

三、我们的对策

美国出于自身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提出了实施gii 的战略构想。各国的战略是

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国情制定的。各国国情不同,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应采取

哪些相应的对策呢?下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1、针对“自由贸易原则”, 我们应坚持在“原则”下的自由贸易。

过去,美国政府把“信息自由流动”作为其在传播领域的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现

在,美国的指导原则是简单的“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无疑要自由竞争,竞争的对手中有强者和弱者,就要弱肉强食,第三世界

哪里是美国公司的对手。况且美国又已经做了政策调整,以扶植和培养超大型媒介企业

为宗旨,以迪斯尼买进大都会/abc 电视网为代表的一系列兼并活动为标志,美国媒介

迅速的集中化和商业化,将导致6—10家巨大的联合企业统治世界的传播。 如果第三世

界放弃信息领域的国家,等待我们的只能是媒介帝国主义的在信息领域中的殖民统

治。

众所周知,在“世界信息和交流新秩序”的论争中,焦点之一就是尊重国家与

自由传播信息之争。关于“自由传播信息”和国家原则的关系,“大多数国家以及

国际法学者中较普遍的意见是:国家的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国

际法的基础。并不存在毫无限制的所谓‘自由传播消息’的国际法原则。国家本身为了

保障其境内的社会秩序,应有权对损害或破坏其社会秩序的某些信息的传播加以限制。

《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第19条规定,本条所载的权利的行使‘得予以某种限制’

,这种限制‘须经法律规定并为下列各项所必要者:(甲)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乙

)保证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风化’。”〔11〕所谓“自由传播信息”并

不是绝对的,它不应和尊重国家原则对立起来,而应在尊重国家原则的基础上

进行。

针对美国在gii中提出的“自由贸易原则”,我们不予接受, 并鲜明地主张在gii中

只有“国家原则”, 自由贸易是在尊重国家原则基础上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

外贸出口有三个必备的条件:技术上可以贸易、经济上可以贸易和法律上可以贸易。法

律条件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国家的国际法条款。在当今依然存在着霸权的国际形势下

,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意识,防止美国混水摸鱼,顺手牵羊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

的口号下,侵害他国的政治、文化。——对于美国主张大力建立非政府机构和企业

之间联系的作法,发展中国家对当今美国炒热的“原则过时论”,应保持警惕,丝

毫不能淡化意识;在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的环节,防止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

在分割、危害国家。

此外,美国提出“gii”, 讲“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不讲“国际”信息高速公路,

这是在有意突出地理概念,淡化国家概念。我们宜以“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说法

代替“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以增强在建立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时的国家意识。

在当今国际传播学界对国家是国际传播的基本原则发生动摇时,我们更要坚持国家

原则。

2、针对信息是一种普通商品的观念, 我们应坚持信息是一种特殊商品的观念

8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一直大肆鼓吹“把信息看作是一种可卖、可买、可消费的

商品的观念”,并企图把它强加于世界各国。我们不能接受信息是一种普通商品的观念

,而应把信息商品与物质和能源商品区分开来:一是物质、能源是消耗性的,而信息是

非消耗性的,可以重复使用。二是应看到在信息中文化信息的特殊作用,信息服务中的

附加价值观的服务不同于一般服务。正如一位作者所说:“信息不同于工业化产品,信

息高速公路流通的大量信息,必然地会带有明显的政治和文化色彩。”〔12〕因而,坚

持在国际贸易中,把文化产品列为不同于物质、能源商品的特殊产品;支持在将来的gi

i 的宽带网络中把附加价值观的大众文化信息商品作为例外商品的做法。

3、针对“拆除全球互联网扩展的人为障碍”, 我们应坚持关卡设置是一个主

权国家的内政的立场。

坚持在自己的国家内是否设立全球互联网络的关卡是一个国家的内政,其他国

家无权干涉的观点。在这方面我们理直气壮。这样做符合国际法。1970年的《国际法原

则宣言》规定:“每一国均有选择其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制度之不可移让之权利,

不受他国任何形式之干涉。”据此,各国在传播和信息领域同样享有全部的和领土

完整的权利,并从中可以引申出“信息”的原则。

国际信息高速公路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积极

上网,跟上信息革命的潮流,不能“闭关锁国”,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在有利发展的前

提下,可对奔流在国际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信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进行过滤处理,

加以分类,分成如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政治信息、大众文化信息。对不同的信息采取

不同的政治、法律、经济政策,设立不同的关卡。

4、针对美国“加强对多边发展项目的支持和合作, 对实际应用应给予更大关

注”,发展中国家应寻找机遇,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自己。

由于美国信息市场趋于饱和,为了经济利润,想向外寻找市场。该建议提出,“允

许第三世界远远落后,将会带来危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为了工业化世界的利益

美国应避免这些影响的发生。”因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

是可能的。我们应注意利用机遇从美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自己的信息产业。

5、 针对美国试图“重返教科文组织”和创建“世界互联讲坛”,发展中国家

应联合起来,重提建立“国际交流和信息新秩序”中的关键问题。

当美国提出重返教科文组织时,发展中国家不能降低美国重返教科文组织的条件。

应重提建立“国际交流和信息新秩序”问题。在坚持国家原则而不是“自由贸易原

则”的同时,强调建立国际传播中的国际法,利用美国企图重返教科文组织之际,力争

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国际法,订立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运行规则。当年“国际交流和

信息新秩序”的争论焦点之一就是新闻法与新闻道德问题。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都认为,要制定新闻国际法,把国际之间的新闻活动纳入国际法约束之内,认为没有国

际新闻法和职业道德的约束性规范,会产生对不发达国家的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客观,

以至歪曲、丑化的弊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这种要求不感兴趣,甚至表示反对。

当前,正如一位研究国际传播的学者所说,在当今穷国和富国差距日益拉大的世界

上,弱小的易受攻击的国家正在呼吁建立国际传播和信息法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占信息

主导地位的大国正在反对国际法,因为没有限制的信息和传播的自由流动使他们从经济

上获得利润,并在政治和文化上可以影响弱小国家。〔13〕因而发展中国家有联合立法

的要求,以国际法的形式建立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规章制度。使世界的国际传播走上法

制化的新阶段,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注释:

〔1〕《1996年电信法》(telecommunications at of 1996)是对《1934年通讯法

》(规范美国通信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法)的全面修改(请参阅郭庆光《〈1996年电

信法〉的意义与问题》,载于《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6期)。修改的主要内容有三个

方面:(1)打破媒介间壁垒,允许各不相同媒体市场的相互渗透。(2 )放宽媒介所有

限制,促进竞争。(3)以法的形式规范节目内容, 限制色情和暴力等低俗内容的传播

。这与《美国电信基础设施政策之战略》关于nii 在总则《general approach》提出的

建议基本一致。甚至,《1996年电信法》的一些具体作法也与该书中的建议相同。如,

该法律中规定的在13英寸电视上安装v型过滤暴力节目卡的规定, 就来自“电视电脑空

间中的言论自由应通过运用可能的设障技术,而不是通过信息检查去阻止未成年人从互

联网中获取不适当的信息资料的方法, 得以保证。 ”见theinformation infrus

tructure strategies for u.s.policy,p.346.

〔2〕〔5〕〔6〕〔7〕〔8〕〔10〕william j.drake,theinformation infrustruc

ture strategies for u.s.policy,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press, 19

95, pp.xi-xii、p.366—367、p.376、p.366、p.373—374、p.375 〔3〕从战后到6

0年代,美国依据自己提出的“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在国际传播中出现了美国信息大

量倾注到发展中国家的状况,直接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70—80

年代,以不结盟运动国家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以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论坛,掀起

了建立“世界信息和交流新秩序”的斗争。教科文组织成为这场斗争的主要舞台。 19

77年11 月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

e on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sproblems)。1980年,该委员会向教科文组织

第21届大会提交了名为《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报告,集中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

要求。建立“世界信息和交流新秩序”的斗争,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却遭到以

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的反对。

〔4〕"u.s. in quitting unesco affirms backing for u.n.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30, 1983.

〔9〕总主编朱丽兰:《世纪之交:与高科技专家对话》,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年第一版,第52页。

〔11〕贺其治:《外层空间法》,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144 —145页。

〔12〕徐如镜:《发展信息产业事关国家命运》,转引自《信息论坛》论文集(一

),计算机世界报社1995年版,第230页。

〔13 〕howard frederick, "communication, peace, andinternational

law", see coleen roach (ed.) communication andculture in war and peace, ca

信息高速公路范文第4篇

这样的系统需要国家的力量来支撑,距离航运企业应用或许有点遥远。但必须认识到,部级的应用推动了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进步,它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情:用卫星来解决船岸通信的问题,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有几颗卫星在天上,大量船只就可以保持通信畅通。

之后就出现了海事卫星系统。虽然它还是很昂贵,但为人们开启了商业化船舶卫星通信的大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事卫星服务已经在航运界普及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但,海事卫星昂贵,也是众所周知的终极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的最大障碍。现在,我们是不是走到了下一个里程碑的门槛上呢?

速率低、价格贵,航运信息化只在理想中

海事卫星的主要问题,在于费用高昂。海事卫星工作在L频段,频率资源一共只有100多兆赫兹,也就是说,全球用户都只能在一点有限的频段里寻求服务,如同大批汽车进入单车道一样。因此,海事卫星的通信带宽和用户数量都上不去。有限的用户数量又导致了终端产量上不去、价格下不来。另外,海事卫星的造价高昂,分摊到有限的用户身上,就导致了极高的通信费用。对这一点,诸多船东深有体会,也颇为无奈。

哪怕船东舍得出高价来购买海事卫星的数据流量,也买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宽带服务。目前速度最快的海事卫星数据服务,速率也只有几百Kbit每秒,只能支持低清晰度的视频。航运智能化、信息化所需要的大带宽,靠海事卫星是无法满足的。

传统的固定通信卫星拥有比较大的带宽,常见的地面VSAT小站都可以支持每秒兆比特级别的通信速率。更重要的是服务费用的降低和卫星资源的丰富。全世界有大约200颗固定通信卫星在天上提供服务。其中任何一颗的工作频段宽度都是海事卫星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可以为船舶用户提供更大的带宽;固定卫星在陆地上拥有大量用户,可以分摊制造和发射卫星的费用。而固定通信卫星本身要比海事卫星便宜得多,每年全世界要制造和发射20多颗固定通信卫星,海事卫星却要好几年才发射一次。以上种种都决定了固定卫星通信的服务质优价廉。

如今,固定通信卫星正在为全世界大量用户提供服务。卫星宽带业务正在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项目,承担着图像、数据、话音等内容。用户用它们实现了高价值设备远程监控、视频监视、电子商务、金融往来等大量关键性业务。

之所以商业航运船只一直都不能享受到固定卫星通信的服务,问题就在于“固定”这两个字。是船舶作为运动平台,如果打算通过固定通信卫星进行船岸/船船通信,就必须采用一些技术手段,保持卫星天线自动跟踪卫星。在以往,这种自动跟踪天线的机构庞大、价格昂贵,除了海军主力战舰之外,其他船只是装不上也用不起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辽阔的海洋成了卫星通信产业的一片空白区。

船载“动中通”让智慧航运变为可能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各类器件的成熟,卫星自动跟踪天线的成本逐渐降低。如今,能够用于远洋船舶的自动跟踪天线降低到了几十万元一部的水平。与船载海事卫星终端相比,只是几分之一的价钱。在这样的技术进步推动下,出现了不少船载“动中通”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大量销售。连海事卫星公司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趋势,开始投资部署固定通信卫星,并授权研制了销售船载“动中通”产品。

眼下,国内有不少企业自行研制了船载“动中通”,一些外国产品也进入国内销售。这些船载“动中通”开通以后,为航运企业提供了船岸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使船舶位置跟踪、高价值货物远程监视、视频会议和交流、船员个人上网得以实现,让智慧航运有了真正推进的可能性。

然而传统固定卫星通信业务模式有自己的问题。首先是开通业务比较繁琐,用户要自己建立一个卫星通信网络,在岸上建立主站,然后把小站设置在各航船上,还要自己到卫星运营商那里去开通卫星链路。另一个问题是收费模式,按传统方式,用户要按年租用一定的卫星带宽,无论一年用多少次、每次用多长时间,都必须按全年使用来收费,这不太符合当今的电信业务模式。另外,船载“动中通”即使比海事卫星终端便宜,也要花几十万元采购和安装,在今天航运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终端采购费、带宽租用费和办理手续所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也不是任何一个船东、用户可以忽视的数字。

模式创新,让海上信息高速公路加速推进

信息高速公路范文第5篇

二二年,我公司投资开发南京象山雅苑住宅小区,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按照小区开发总体规划定位和功能技术要求,智能化系统技术采用集成化家庭智能控制系统产品,安装家庭多媒体接线箱,采用一台中心总控主机和总控软件兼具防盗联网接警、小区设备智能控制、大屏显示控制、巡更管理等功能,在统一的建设部推荐的LONWORKS专用小区控制网络平台上实现高度的系统集成。作为该单项工程的负责人,结合本工程,谈一谈对智能化系统技术在普通住宅小区中应用的体会。

一、智能小区规划原则

(1) 基于《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智能化系统示范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修改稿)

(2) 基于家庭智能控制集成化主流产品

(3) 面向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二、智能小区的构成

(一)家庭智能化系统

(1)家居智能布线系统 (2)可视对讲门控系统(3)家居防盗联网系统

(二)小区智能化系统

(1)小区周界防范系统 (2)小区保安监控系统(3)小区巡更管理系统 (4)小区停车管理系统(5)小区背景音响系统(6)小区大屏显示系统(7)小区设备智控系统

三、家庭智能化系统

(一)多媒体布线――最基本的

现代信息化家庭有电话、宽带网、有电视等多种线路进户,户内每个房间根据需要会

有不同的信息点与这些进线对接。我们的解决办法是每户安装一个“多媒体接线箱”,满足下列功能:

(1)八路数据语音配线架:提供4个单口,2个双口,背面打线,前面RJ45;

(2)十二路接线模块:提供12条内部连接通道,可用于电话或其他弱电连接;

(3)四路射频分配模块:提供1进4出有线电视分配通道。

室外所有的进线接入该箱即可,室内部分由用户根据自身需要配置。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投资的浪费,又方便了用户日后布线和维护。

(二)可视对讲系统――最实用的

黑白可视的优点是清晰度高、照度低,自带红外灯,在光线暗时可视效果较好,价格低,较实用对讲成为我们的选择。在功能上,我们要求该系统达到如下要求:

(1)室内电话机对讲开门功能,可以减少室内机的数量,且方便实用;

(2)室内机可复用为家庭安防报警门铃,节约警笛投资;

(3)门禁卡可与停车消费等系统实现“一卡通”;

(4)单元门口机可复用为巡更系统的巡更点,不仅节约巡更系统投资,而且实现在线巡更。

(三)安全防范系统――最必要的

红外栅栏是专为窗户阳台看护设计的新型防入侵产品。该产品采用多光束交叉对射,一旦非法人员入侵,挡住投光器发出的任何相邻两束或以上光束时,受光器立即输出报警信号。我们在1、2层楼和顶楼每户窗户安装一对,在小区根除了“堡笼”现象,具有最佳和防护效果。

(1)前端探测设备:选择嵌入式红外栅栏,这样可以隐蔽安装在窗框两边;

(2)主控基本功能:选择可编程设定不同防区类型及报、接警方式。

四、小区智能化系统

(一)周界防范系统

小区周界防范是在小区周边的围墙上设置对射式主动红外探测器,当有人从墙上翻越时,设在小区管理中心的报警主机会发出警报,并指示入侵的具体方位,有利于保安人员迅速采取行动。主机同时奇联动控制模块,实现报警与周界灯光联动或保安监控系统联动。

(二)巡更管理系统

小区巡更系统选择在线巡更。我们结合对讲系统,将单元门口机复用为巡更点,只要通过中心的读卡机保安的卡号输入电脑设置为巡更卡,不需额外投资,方便实现在线巡更功能。通过现场总线将各门口机读卡器采集到的巡更信号实时传送回管理中心,小区总控主机实时显示巡更信息,并可进行排班、统计与实时管理。

(三)停车管理系统

该系统通过对小区停车场出入口的控制,完成对小区住户车辆及外来车辆进出及收费的有效管理。停车场管理主机作为一个LONWORKS节点,与总近控主机进行数据交换,实现数据查询和远程控制功能。中心读卡机授权发卡,实现开门、停车、巡更一卡多用。

(四)大屏显示系统

大屏显示器一位于小区入口处,是标准的LONWORKS节点,中心总控主机如发短消息一样,将显示信息与显示模式发送到大屏显示器上显示。

(五)设备智控系统

小区设备智能控制系统是对小区内的道路照明及环境灯光、给排水、变配电、绿化灌溉等实行集中管理与监控。采用总控主机与现场控制器(标准的LONWORKS节点)实现,同时总控主机可以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相关设备控制命令,记录系统维护信息。

(六)电视监控系统

监控主要以出入口、内部主干道、公共区域等为重点。采用黑白图像系统经济实用。电视监控系统拥有单独的硬盘录像主机。

(七)背景音响系统

系统在小区主要通道、绿化带、住宅楼宇附近、地下车库内、门厅等处设置各式音箱,在管理中心配置播控设备,用于小区内播放背景音乐语言广播,时间准点悠雅乐音播报和应急广播。背景音乐系统不需要计算机支持,我们采用DVD影碟机支持背景音响系统,取得经济实用的效果

五、控制网络的选择

为实现上述功能设备与管理中心总控设备连接,控制网的选择致关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控制网络就是整个智能化系统的中枢神经。因此,高度集成的小区控制网络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

(1) 多节点组网工作的可靠性;

(2) 多系统融合的开放性和整个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3) 控制与报警的安全性、实时性;

(4) 网络投资、运行的经济性和维护的方便性。

对照上述原则,由于LONWORKS系统的可靠性、开放性以及主站性,由三个单片机组成的神经元芯片将行涵盖OSI所有7层协议的复杂内容全部固化在硬件上,再加上2700米的无中继传输距离以及32000个节点容量,使得在处理多节点大流量实时控制中,LONWORKS系统比其它的如:RS485通讯技术、基于TCP/IP协议的局域网技术,有比较明显的优越性,成为当今智能小区产品的主流控制网络,是建设部推荐的小区控制网络。普遍认为TCP/IP适合作为信息网主流技术,而LONWORKS在底层控制网技术中处于主流地位。

信息高速公路范文第6篇

要的任务,是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头戏”之一,政务外网的规模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

江西省于2010年在中西部省份中第一个启动了全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构筑起一个覆盖全省的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用一条全省政务“信息高速公路”,承载起大量面向公众的政务应用,成为全省政务处理工作最坚实的基础。

承载830多个政务应用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副主任沈大风曾经表示:“建立统一的国家政务外网,就是要创造和完善条件,让更多的业务应用在政务外网上部署,满足各级政务部门通过网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在这方面,江西省堪称典型。作为全国较早建设电子政务外网的省份,江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承载了多项业务。而随着更多的业务运行在外网网络平台之上,江西省电子政务外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010年,江西省选择了H3C智能广域网解决方案,为江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应用和开发搭建高性能、高可靠、扩展性强、统一管理的共享平台。江西省信息中心主任金锋介绍,在这个平台上,目前已经承载了830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其中包含30多个省直部门纵向业务应用系统,如网上审批、电子监察、信息公开和信用信息共享等。

如此繁重的任务,是由H3C高端核心路由器SR8800组成的万兆RPR环网来担纲。RPR环网是构建城域骨干网的最佳技术,具有50毫秒的故障自愈时间、几乎无需配置即可使用等特性,是当前城域网建设的发展趋势。设备的高性能、高稳定性,使得江西省政务外网平台,充分满足了全省各部门应用系统当前和未来扩展的需要。

在“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中,基础信息库以及一些面向社会民生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是建设的重点。对此,江西省信息中心主任金锋表示,通过共享数据统一交换平台的部署实施,实现了全省跨部门、跨地区、多业务、异构系统和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目前统一交换平台已在全省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省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并联审批系统、省公安社会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省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中使用,取得较好成效,全省企业基础信息库建设也基本完成。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这句话很好地表达出了江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范围。江西省电子政务外网省、市、区县节点全部采用H3C高性能产品构建,只有搭建出一纵到底的省-地市-区县三级骨干广域网络,在省、市、县级城域网,实现各级政府的横向接入,才能真正实现多种政府业务从省级各厅局委办,纵向延伸到县,做到信息传输畅通、管理手段透明。

这就要求外网网络平台具备良好的接入灵活性,来保证可以将全省政务体系内的近10万台PC终端,全部统一地接入到一个网络平台。尤其是对于无法连接到外网专线网络的政府无用户,如出差用户、偏远地区等,能通过加密、认证等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安全接入。

对此,H3C网络解决方案通过VPE技术,使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上的MPLS VPN业务区域,访问数据通过IPSEC加密来保障安全性,使得每个省直机关单位的互联网移动用户不在办公室也可以安全地访问各自专属的业务资源。这种多业务综合网关分布式部署方式,使得省市两级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就近登录,大大提高了网络接入便利性和网络接入终端客户的数量。

依托政务外网,江西省还在着手开展全省“政务网乡乡通工程”建设,力争将省电子政务网向乡镇延伸,采用“一网通”的方式,全面解决各级管理部门面向乡镇的联网需要。

安全保障至关重要

安全保障一直是政务信息化最重视的环节之一。作为电子政务领域的公共承载网,稳定、可靠是网络必须具备的条件,否则,不但影响政务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有可能影响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电子政务外网联网范围大,接入节点多,安全性问题更为突出。

据介绍,江西省对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安全一直非常重视。不仅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而且积极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来保障省政务信息网、省政府门户网站和应用系统安全。

在技术上,江西省电子政务外网通过MPLS VPN技术,实现网络不同承载部门的逻辑隔离,并部署统一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措施。省、地市、区县、乡镇采用的H3C路由器、交换机产品均有丰富的安全保障功能,省、地市、区县路由器还支持集成专业安全应用模块,可将防火墙、NAT、应用控制、流量分析等功能与网络融合,有力保障了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全年安全稳定运行。

“一网通”带来巨大效益

“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明确强调,政务信息化必须充分利用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开展建设,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也指出,要强化政务外网的服务能力,在政务信息服务、数据交换、即时通讯、视频会议、互联网安全邮箱、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实名制和数字身份管理等领域,积极开展使用效果的共性应用建设。

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外网的价值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江西省信息中心主任金锋表示,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与分散重复建网相比,“一网通”所需的投资不到十分之一,同时每年节省大量通信运行费,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政务终端统一到一个平台后,是建设承载统一互联网入口、统一政务网视频会议、统一公务员电子邮箱等应用系统成为可能。

当然,这对电子政务网络本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以视频会议应用为例,大流量的高清视频图像,会对网络带宽带来非常明显的压力。对此,H3C通过解决方案中具备的智能流量调度功能,以及网络设备领先的QoS处理能力,来保证江西电子政务外网能为各部门提供正常业务开展所需的带宽,保证视频会议等关键业务的传输质量,还能在流量突发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丢包,从而充分利用网络链路资源。

目前,江西省已经开通全省政务网高标混视频会议系统,2011年度全省累计召开省市县三级电视会议94次,市县两级电视会议204次,为各级党委、政府快速部署工作,节省大量会议时间和会议经费,提供了优质服务。下一步,江西省还将依托省电子政务网统一网络平台,建设一套省市县三级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与原有省政务视频会议系统互为备份,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决策、办公、管理、协调、监察和应急的需要。

信息高速公路范文第7篇

我和微电子的故事 蒋涛

编辑跟我约稿时告诉我,这篇文章的阅读对象大多是高三生,我心里就开始思索:什么是微电子学呢?我不好用那些专业的术语和严肃的定义去向你们阐述微电子是什么,因为这些对于你们来讲有点虚幻。所以我想学一学莫言,做一个讲故事的人,讲一讲我和微电子之间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比较简短,但是与现在的你们最为贴近,因为那件事发生在我中学时代的一节化学课上。我的化学老师是一个很干练的人,有一节化学课他让我们关注元素周期表并告诉我们:“请大家看到周期表第14列和它周围的元素,你们当中也许有人今后会跟它们打很多交道。”老师这句话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反应,包括我自己。但是几年以后,我就真的成为和这几个元素打交道的人,它们(硅、锗、砷、镓等)所生成的材料和这些材料的很多特性构成了微电子学科的基础之一。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故事,而现在的我回想起来,我对微电子的第一个感觉竟然来自这一句话。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我刚走进重庆邮电大学的时候,虽然那时候的我已经是微电子专业的本科学生,但是对于微电子是什么,我仍然像个“菜鸟”一样一无所知。第一次学院年级集会中,院长特地给我们新生做报告。院长是一位很有亲切感的女教授,她似乎也明白微电子对我们而言还很陌生,所以报告伊始,就点题似的告诉大家:“微电子就是从沙子到芯片的过程!”我当时对这句话似懂非懂,甚至还在心里调侃似的默念到:“是不是和从沙子到房子的过程也差不多呢?”当然,我后来慢慢明白了这一句话。也感受到了这句话包含的深层含义,更体会到了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微电子学科的信息量。它确实和从沙子到“房子”的过程类似:第一个人从沙子里面提取了建造这栋“房子”的“材料”和“地基”:第二个人设计了这个“房子”的功能、结构和外貌:而第三个人用第一个人的“材料”把第二个人的设计做到“地基上”:最后得到的就是“房子”。这几句话就是微电子学的真相。对我自己而言,我正在感受“从沙子到芯片的过程”,并且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我的研究生阶段,是我和导师之间的一个故事。本科毕业后,我想成为第二个人,所以我选择了继续学习我的本专业。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我的幸运也包括我刚刚开始研究生生涯就有机会和导师一起经历一个至今让我觉得庆幸和值得回味的研究项目。我的导师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微电子集成电路专家,他很信任我,让我参与了他的研究项目。那个时候我在求知欲的引导下对项目充满了热情。我在导师所指挥的一场场“战役中”战斗着。半年之后,我的战斗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很高兴,第一时间告诉了我的导师,他及时鼓励了我。我已记不清导师和我之间有过多少次的研究讨论和沟通交谈,但是这一次谈话却让我记忆深刻,永志不忘。他告诉我:“做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的一个方向),永远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得意,永远要想到我是不是还有什么地方犯下了错误。即使这一次你做成功了一个设计,你也不能保证你下一个设计能够成功,无懈可击!这个行业是一个不能犯错的行业,犯错的代价太高了,对于我们来讲只有百分之一百和百分之零。”导师随后又告诉我要记住他的话,而且要一辈子记住。后来,他把越来越多的“战斗任务”交给我去完成,当我成功结束每个战役的时候,我内心并没有太多的兴奋,我最强烈的意识就是:还好,这一次我没犯错,不是百分之零。

这,就是我和微电子之间的故事!三个故事虽相距十年,但都让不同时期的我对于微电子有着自己的感悟。微电子之所以“微”,不仅仅是它利用了微细的加工方式将电路微型化,它更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用缜密的思维牢牢把握着每个微小的细节。而微电子又不仅仅是“微”,把所有的这些微小的事情成功地放在一起,就会是巨大的收获,每当我回首去领会所有的细节的时候,总会发现我更应该具有宏观、系统的思维和豁达的心态。因为,微电子不仅是一门学科,一个专业,也是一种目标和追求!

通信之路勤为径 李钰

拿到高考成绩后,我抱着厚厚的参考书,以超女选秀的方式,经历了“海选、淘汰赛、决赛”几个程序,千挑万选,深思熟虑,终于敲定了甚合我意的最终志愿名单。我把重邮的通信工程作为我的第一志愿,因为这是重邮的王牌专业,我一直相信选择一个一流专业比死要面子委身于一流学校的三流专业更明智。另外,通信行业人才需求大,就业面广,有通信工程的背景不管是从事技术还是非技术,走到哪都能吃得饱。

如果说我选择通信专业就读时还有那么一点功利性,甚至在大一时因为对这个领域很陌生,我也曾后悔过,但我从未放弃,渐渐地,随着知识的积累,我越来越感受到手机、计算机、网络等的神奇,为它随时代日新月异而惊叹,我也越来越渴望探索这个领域里无穷无尽的秘密。

因为学习兴趣高涨,我的学习之路豁然开朗。除了本专业的课程之外,我带着极高的兴致参加了电子设计大赛、数模、节能减排设计大赛等活动。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参加这些科技活动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进一步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技术类,更喜欢硬件还是软件以及之后的发展方向等。另外,这些活动也让我看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学校的实验室也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战平台。大三,我进入学院的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们做项目,因为站在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上,我掌握了当前最新通信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同时,我接触到很多杰出的榜样,激发了我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进入实验室从事一些与通信相关的项目工作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而实验室里的项目跟进入企业后需要接触的项目差不多,所以这也为我将来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起到了铺桥搭路的作用。大三时,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与我们分享当下通信行业的最新信息,我也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通信科技的发展动态,让我至少在思想上紧跟着通信科技的时尚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叹为观止,因为科技是时代进步的风向标,稍不努力就被扔在身后。

在学习通信专业的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值得一提的就是,最好能找准目标、有的放矢地参加活动,主要依据是看自己今后是想从事科研项目之类还是非技术类的工作。如果选择前者建议先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如硬件、软件、工程、设计等,然后朝着心仪的方向一边自主学习,一边尝试着参加一些实验或者科技比赛,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如果想要从事非技术类的工作,比如运营商的市场营销等岗位,建议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最好能亲自组织一两次大型活动,争取做一个出色的学生干部。这能充分锻炼组织策划、人际交往及管理方面的能力。

总之,我认为通信这个行业就业面非常广,但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如果能做到潜心学习、虚心求教、乐于实践,积极探索,就必定会有所收获。通过前面三年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课程,带着对通信行业的热情和信心,我坚信自己能开启一段精彩的职业生涯。

编程改变世界 刘霈霈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视、报纸、网络到处都充斥着他们的身影。比尔·盖茨创立了微软,让电脑操作如此便捷:乔布斯创立了苹果,iPhone、iPad、iPod每一样产品都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两个年轻小伙创立了Google,使得获取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马克·扎克伯格创立了Facebook,他正在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许你会说他们拥有天才般的头脑,或者你会觉得他们拥有成就一切的资源。现在的你或许正羡慕他们的智慧和成就,那我可以这样跟你说,成就他们的除了非凡的智慧还有就是专业的软件工程知识。

软件工程是什么?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如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可以说,小到购物,大到工业自动化,都离不开软件的功劳。

或许这样的描述你觉得不够直观,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贴近我们生活中有关软件工程的例子。2013年的春晚打造了一场3D视听盛宴,而所用的则是AR增强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逼真的视、听、力、触和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和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如此壮观的视听盛宴正是众多软件工程师们的杰作。还有,近几年来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崛起也离不开软件,离不开编程,离不开软件工程这一门学科。最后,你会发现你所使用的电脑操作系统、喜欢的聊天工具QQ、玩的每一种游戏、使用的浏览器等等都是用程序语言编写出来的软件系统。软件已经无处不在,它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填报志愿时候选择软件工程而不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首先软件工程是独立于计算机科学的一门国家一级学科,相比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说,软件工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理论知识。其次,计算机科学主要偏向于计算机硬件方面,而软件工程则是纯应用型的专业。

那么,在大学阶段,软件工程专业主要开设了哪些课程呢?以我就读的重庆邮电大学为例,首先,公共课程必不可少,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政治等:其次便是为我们编写完美程序打下基础的专业课程,比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等:最后还有就是我们编写程序所直接使用的编码语言,如C语言、C++语言、java语言、C#语言等。当然,具体的课程安排还是和你所在的学校和你主攻的方向有关。

软件工程专业虽然学习难度比较大,但是你会发现学习和使用软件知识非常有趣。你可以自己动手编一款你所钟爱的电脑游戏:开发一款大家喜爱的手机软件:甚至你还可以自己写出一个电脑或者手机操作系统。你会因为每一个功能模块的实现而感到无比兴奋。

现如今中国的软件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软件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选择软件工程,用兴趣和努力,用态度和专业。必能成就你美好的未来。

重庆邮电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黄永宜访谈 黄永宜 朱家凤

记者:黄处长您好!欢迎您做客《高考金刊》!重邮被誉为“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可以请您介绍下学校的优势学科、人才培养特色吗?

黄永宜:学校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优势和特色,近年来,学校建成部级特色专业5个、重庆市特色专业11个,国家及重庆市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27门,国家及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我校依托信息学科优势,确立“立足信息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提出“适应需求,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要求,优化“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既培养优势突出的信息通信类专业人才,也培养具备信息技术背景、适应各行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形成了以IT产业链的上游产品制造至中游网络营运到下游信息内容的策划、制作与传播的完善的信息产业与现代传媒和文化艺术产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记者:2013年贵校的招生政策是否有新的变化?

黄永宜:2013年我们继续全面铺开大类招生,要说今年的亮点,那得是我们新组建的“宜伦学院”,该学院由教务处直接管辖。

学校在多年举办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实施“英才培养计划”。学校成立“宜伦学院”统一负责“英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协调、实施、管理和评估。“宜伦学院”在学校有条件的学院、专业设立若干“宜伦学院”实验班,从学习兴趣浓厚,具有较强学习潜力或特殊专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生中选拔组建。“宜伦学院”实验班实施导师制、任课教师特聘制,进行动态管理。此外,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IT精英班”也会继续招生。

记者:重邮从2010年起开始采用大类招生的办法。大类招生有什么好处呢?

黄永宜:在我看来大类培养有三点最突出的作用。一是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因为很多孩子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大类培养中前两年是大类的基础课程,学生能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两年以后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盲目选择专业的现象。而且大类招生大大减少了专业调剂的情况。

二是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大类培养两年过后,要根据学业成绩、兴趣爱好,再来选择专业。因为有成绩要求,学生会争取重新选择的机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

三是利于就业。社会发展迅速,专业热度的变化也非常快,大类培养可以紧跟时代的发展确定培养方案,对学生成长,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紧跟就业趋势有重要意义。

记者:请介绍一下重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情况。

黄永宜:学校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就业质量稳步上升。就拿我校2012届毕业生来说,进入“世界500强”就职的超过20%,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职的达34%,各项指标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2012年我校荣膺“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成立了校董会,董事会成员单位包括:华为、中兴、大唐、联想、惠普、IBM中国研究院、甲骨文、思科、中国电信、移动、联通、邮政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金融机构等各类单位共50余家。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中通服、中通建、华为、中兴等企业仍是接受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大户,不少毕业生还进入戴尔、联想、惠普、思科、甲骨文等知名IT企业,以及阿里巴巴、淘宝网、腾讯、新浪、百度等互联网企业。

记者:请再介绍下学校在国际合作、对外交流方面的情况。

黄永宜:重邮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芬兰、瑞典、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的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我校现在有“《1+2+1中关人才培养计划》双学位项目”“中关2+2双学位项目”“留英硕士项目”等留学项目,并与多所学校开展了“交换生项目”及海外社会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赴海外学习、实践的机会。

信息高速公路范文第8篇

马早艳今年23岁,2011年7月她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来到隆回县山界回族乡罗白九年义务制学校做了一名教师。在学校,她担任了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同时还担任三年级两个班和四年级两个班的音乐课。

刚到学校,马早艳就遇到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2011年,湖南省电化教育馆、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新建设的基础教育资源网开展的第一届湖南省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征集活动。

可以说,谁最早推进信息化,谁就能掌握教育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勇立潮头,成为时代的先锋。可是,以往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还更多地注重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相对薄弱。

于是,隆回县山界回族乡罗白九年义务制学校和其他学校一样,对教师做出了规定,每人每年要向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上传自己的资源300条。上传300条自己的资源不难。难的是,能否通过专家的评审。

为把好上传资源的质量关,省电教馆通过网络申报模式,在全省择优选择了2400余名优秀教师作为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专家,从中选择了400余名教师作为资源预审学科专家完成教师上传资源的预审工作,选择了120余名教师作为资源终审专家对预审通过的资源进行入库终审。一句话,上传了资源不等于通过了审核关。

过硬的资源来自何方?

马早艳使出了浑身解数。每天一有空她就打开电脑和书本,对所教课文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进行“破解”。有时,想出了个好点子,会放下饭碗,或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或用笔记本把它记下。“星期一到星期五我就在学校上传,星期六和星期日就在家里上传。”

为了找到资源,她向亲戚朋友要过,向以前自己的老师求教过。有时,把别人的几篇资源综合起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融入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之更加完善。

去年11月,在北京上班的表妹回家省亲,仅一个星期的假。马早艳硬是拉着表妹帮了她三天的忙,整理资料和上传信息。

“我上传最多的是教案。因为我一共教了3个年级6个班3个年头的课程。需要写很多的教案。课件也上传过,但通过的少。也许这是我的缺陷,是我需要努力提高的方向。”

信息高速公路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安全教育

从阿帕网(互联网的前身)诞生到现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把人们推向了信息网络化时代,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却也同时带来了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随着社会各个阶层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已经成为世纪性、世界性的研究课题。而在这方面,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更使得全球许多国家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不下,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家庭、社会、个人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这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无论什么年龄,互联网都是一个可以经常去逛逛的地方。它通过/">bbs公告板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平白无聊的谩骂、毁谤、贬损等等。碰到此类信息或如此行事之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视而不见,不予理睬。根据国家法律,有些信息可能已构成了骚扰犯罪。

(四)伤害别人而卷入麻烦

应该避免任何伤害别人同时也使自己卷入麻烦的事。要尊重他人,避免使别人愤怒、烦恼或者受到伤害,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

二、几种危险的区域

(一)网站

网站使人有机会在网上读书看报、游览异地风光、玩游戏、看电影、购物、开展研究以及发展业余爱好、安排假期等等。关于每一个想象得到的主题,其网站都成千上万。但是作为经常在互联网上浏览的青少年应该知道:有些网站不错,有些不过如此,还有的包含所谓“成人”图片及其他青少年应回避的内容,更有的提倡暴力、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有些网站所包含的内容,即便是成年人也会感到厌烦。如果闯入这些区域,最好点击图标立即离开,到别的网站去浏览或关闭浏览器。有些青少年有自己的网站,或者在由学校或某个组织维护的站点上材料。作为掌握一门技术这很好,但也不要包括家庭地址、电话号码或自己的照片这些资料。如果确实希望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和你联系,给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就可以了。

(二)聊天室

聊天室让人能和整个城市或全球的人进行实时会话,这有点像参加某个聚会,只不过击键打字代替了用嘴说话。聊天室里每个人都能看到你输入的东西,聊天室的类型因使用的服务不同而有所变化。有的聊天室采用开放式的对话,每个人的角色颇为平等;有些聊天室则由一位“斑竹”主持,引导参与者讨论话题;有些聊天室有负责维持秩序的管理人员。这样,在聊天室中输入的东西会即时发送显示,管理员可以把行为不当者“踢”出聊天室,但也只有在事情发生以后才能做到这一点。不管怎样,管理员是无法阻止你去私聊区,和可能伤害你或对你构成危险的某人聊天的。大多数的青少年没有认识到,由于各种原因,聊天室可能是互联网上最危险的区域,就象互联网上的其它区域,你不知道谁在那里。进入聊天室,与某人开始对话,然后,建立起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其结果也许不错,但也有一些故事并不那么愉快。聊天室有时被人用来欺骗和利用别人。特别是青少年聊天室,有的被恋童癖之流用来寻找牺牲品;有的成为人口买卖的利用区。这里提供一个避免骚扰的诀窍(特别是女孩子),就是在聊天室中使用一个中性的名字。选的名字可以活泼、有趣,但要确保不表明身份,不含有可能鼓励别人打扰你的意思或含义。

聊天室有时按主题组织发言讨论,因此应回避感到不舒服的主题区。但是并不因为聊天室按某个主题设计,就意味着其间不会讨论别的话题。即便“仅供青少年使用”,也无法知道是否里面人人都是青少年,因此必须依然保持警惕,对涉及性、迷信、等主题的聊天室应特别小心。讨论你从未参与的行为,可能会很有趣,但有的人不光喜欢幻想,还同样喜欢去做。对要你与家长、老师或朋友作对的人,应心存怀疑,他们可能有其它隐藏的目的。

(三)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典型的通讯系统。跟普通的邮件一样,青少年大部分都会。可是多数青少年有可能不知道,许多人和公司正逐渐用电子邮件一次给千百万的人发送信息,鼓励他们买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或者去访问一个什么网站。这种“滥灌”的行为使人备感打扰与厌烦。由于电子邮件本质上是免费的,“灌水者”可以极低甚至不花费用而发送千百万条消息。每一收发的电子邮件都包含了回信地址。许多人不了解这个回信地址可能是假的。所以,如果收到了挑衅、威胁或包含令人不舒服内容的电子邮件,可以不予理会。当然,与其看到令人不舒服的内容,不如就不打开陌生人发给你的电子邮件,这也是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有效方法。

对陌生人的电子邮件如何回复要小心行事。记住,一定不要给陌生人发送自己的相片或任何个人信息,电子邮件很容易被拷贝并转发给其他人。因此,如果确实要发送个人信息给朋友,应确保他们愿意尊重你的个人隐私。

(四)新闻组、论坛及公告板

新闻组(有时叫公告板或论坛)是可以阅读和信息、下载或上传文件的地方。跟聊天室不同,新闻组没有那么生动或“实时”。发在新闻组上的信息一直保留在上面,以便后来者可以随时阅读。新闻组也可被用来文件,包括电脑程序、图片及其它。在互联网上,几乎每一个可能的主题都有相关的新闻组。新闻组通常用来共享嗜好,或其他任何感兴趣的主题信息。不幸的是和网上其他区域一样,新闻组也有危险。最大的风险还是可能泄露了自己的信息。回复一个特定的帖子时,大多数情形下,输入的东西是准备给任何人看的。因此,一定记住不要泄露标明身份的信息这一基本规则。许多情况中,只不过是发表几句个人言论,就使电子邮件地址公之于众。就算没有说什么显露的东西,你的地址也将供人发送烦人的邮件。新闻组是那些发送垃圾邮件者收集地址的最好地方。有的新闻组包含色情故事、插图及相片,这些内容可能是非法的,特别是有18岁以下青少年图像或其它已定义为“”的材料,这些内容应当回避。

三、青少年网上安全基本规则

(一)保守身份秘密

在任何类型的公共论坛中,避免给出全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或其它任何能帮助别人判定你真实身份的信息。对家人和朋友也应同样如此,不要透露可能把别人卷入麻烦的信息。

(二)不要随意回复信息

不要回复敌对、挑衅、不当、或以任何方式令收信者感到不舒服的电子邮件、聊天评论、新闻组信息,因为回复恰恰是一种鼓励和怂恿。

(三)不与网上“遇见”的人见面

最大的危险是和所谓的网友见面。记住,你无法确知网上遇到的某人,是不是其自称的那一个。如果确实感觉到会见某人是恰当的话,和家长朋友讨论一下,决不要独自赴约,见面应安排在公共场合,如咖啡店或广场一些你(而不只是对方)感到熟悉、轻松、安全的地方。最安全的方法是先让家长和对方的家长谈谈,第一次约见时双方都让家长陪同前住。

(四)和家长谈谈他们的期望以及上网的程序

和家长交流是很重要的,这包括何时上网,上多长时间,在网上干些什么等等。和家长交流并不意味着必须公开自己的秘密,而仅仅是达成了基于相互信任和理解上的一致,或许你还能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互联网:网络是用来“用”的,而不是用来“玩”的,网络可以做什么,在某些方面网络对青少年是多么有价值等等。

四、家长指南

(一)和孩子谈谈在网上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青少年上网的普遍兴趣在聊天交友或网络游戏这两块,与陌生人聊天似乎新奇有趣,网络游戏刺激过瘾。很多家长反对青少年上网,也就是认为他们会沉迷其中荒废学业,或者在网络上受到色情、暴力等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应该说,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大多数的青少年还是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而且互联网上的信息也并不全是洪水猛兽,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有价值的。家长要合情合理,要和孩子达成起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期望,正确引导他们,努力尝试去理解他们的需要、兴趣以及好奇心。

(二)对孩子持开明的态度,鼓励他们上网遇到问题时愿意来找大人解决

如果孩子告诉你他上网时遇见的某人某事,第一反应不要责备或剥夺其上网的权利,蛮横地阻止只会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将事情更加复杂化;而是要帮他分析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避免可能发生的麻烦。要记住——你如何反应将决定他下一次遇到问题时要不要向你吐露,决定他学习以后如何自己处理问题。

(三)尽所能学习关于互联网的一切

家长可以自己学习目前流行的office办公系统、flas制作、图片处理这些应用软件的使用;学会下载mp3、电影电视、体育直播等节目;可以要求孩子给你展示青少年的重要站点,向你提供可能使你也受益非浅的有关网站;或者还可以玩玩“泡泡堂”、“连连看”这类娱乐性的游戏,融入其中都能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努力使“网上冲浪”成为一种家庭体验,通过上网来安排假期、挑选电影、或进行其它的家庭活动等等。

互联网是一个浩翰的知识的海洋,广大青少年应该以“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学习上面有价值的东西;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时刻注意互联网上各色各样的陷阱,避免受害。

参考文献

信息高速公路范文第10篇

自1993年 9月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建设信息高

速公路的热潮,现已逐渐涉及到 发展

( 应用 软件)和“货”(数据库、多媒体产品等知识形态的商品)的

制造维护和管理。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装备的信息高

速公路的兴建和运营,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新产品和服务对现有的知

识产权制度本身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信息网络内

部运行与服务所衍生的知识产权 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有可能

使信息网络出现“道路”尽管四通八达,但“车辆”寥寥无几或者有

“车”无“货”的局面,从面阻碍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因此,如何

调整完善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使之适应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需要,

已引起发达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1995年9月5日,美国信息基础设施专门工作组(iitf)下属的知

识产权工作小组( wgipr)在绿皮书的基础上,提交了一份关于“知

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白皮书。主要论述了著作权法及其对

信息调整公路的应用与 影响 。参加白皮书起草的除美国专利与商标局、

美国版权局外,还包括美国商务部、国防部、 教育 部、能源部、财政

部、国家 科学 基金会等26个国家部门和机构*1。可见其重视程度。

欧洲委员会于1995年 7月19日公布了题为“信息 社会 的著作权与

相关权”的绿皮书*2,主要提出著作权和相关权在信息社会的新产品

与服务中的应用问题凶手与著作权有效行使密切相关的某些 法律 与技

术概念,但没有论及信息网络内部运行以及网络服务引起的著作权问

题。与美国政府白皮书不同的是,欧委会绿皮书未将 工业 产权保护列

入其讨论讨论范围中。

受法国文化部长委托,以西里内利(sirinelli )教授为主席的

一个委员会于1994年 7月提交了一份题为“工业文化与新技术”的报

告(亦称西里内利报告),*3详细阐述了瓦解有多媒体领域的组成及

多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分析 了这种趋势对著作权和工业产权的影响。

由于多媒体具有关于信息媒体和传播手段的双重含义,与信息高

速公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当美国人以信息高速公路描述正在兴

起的信息革命时,日本人则大肆宣扬多媒体革命。1993年,日本通产

省所属的知识产权 研究 所提交了关于“知识产权对多媒体新影响的提

案”的临时报告,着重讨论了建立负责多媒体著作权合并与授权的著

作权清算中心的可能性以及作品完整性的问题。日本文部省则于1993

年11月和1995年2月分别就多媒体和著作权保护提出两分报告。*4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有关机构受各处政府委托,分别提交了“著

作权与信息高速公路”*5和“在新的通讯环境下的著作权”的专题报

告。*6

俄罗斯于1995年2月22日颁布了《关于信息、信息化和信息安全》

联邦法,并起草了《商业秘密法》和《个人隐私法》法案。同时在俄

联邦新的刑法典中提出增设电脑犯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建议。*7

德国政府为了构建规范电脑信息网络空间的法律主框架,于1996

年12月20日向联邦参议院提交了关于《信息服务的通讯服务法》草案,

其中第 7条中拟定对现有的著作权法加以修改,新增设保护数据库的

条款。*8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去年底召开的外交会议上,为了协调信息高

速公路建设对各成员国在执行《伯尔尼公约》和《罗马公约》时带来

的问题通过了《关于保护文学和 艺术 作品若干问题的条约》和《保护

表演者和唱片制作者权利条约》。《关于数据库的知识产权条约》草

案将于今年审议通过。*9欧盟则于1996年 2月颁布了《欧洲座谈会与

欧盟理事会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10

近年来,信息高速公路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引起我国有关人士的

注意。早在1993年12月召开的海峡两岸著作权 问题 研讨会上,两岸学

者就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和联网技术对现有著作权 理论 与实践的 影响 。

在1995年10月召开的全国著作权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人士就数字化技

术对著作权的影响进行了专题讨论。去年 5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

我国共同在京举办了数字技术版权研讨会。在去年 6月举办的全国著

作权法修改问题座谈会了,与会者就数字化作品、多媒体作品保护等

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二、信息高速公路与著作权保护

在电脑信息 网络 中,不同作品均可通过数字技术转换成二进制数

码进行存储和传输。网上用户能够把这种数字化作品的完美复制件直

接或间接地传送到其他用户的 电子 邮箱服务器上,或者传送到网上所

有用户提供信息查询和服务的“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简称bbs)上。这样,其他用户便能通过bbs检索这些

信息或作品,需要时可以将这些作品复印件无限制地打印在纸上,或

复制在硬盘上。此外,网上用户还可借助数字化技术轻而易举地组合

加工网上的版权作品。因此,原著作权人的复制权、作品完整权等权

利在网上受到有力的挑战。于是有人提出,现行的著作权法及其基本

理论还能适应数字化技术快速民展的需要吗?美国对此存在两种截然

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保留现有的著作权法,无需修改;反对者提

出应对现行著作权法全面改革。 wgipr认为,现行的著作权法只要作

少许修改和必要的说明,即可为相关权利提供足够的保护。*11 据欧

盟绿皮书推测,新技术的出现不会影响著作权和相关权的基本理论和

原则。*12 法国西里内利报告的结论是:数字技术固然拓宽了作品的

传播范围,并使新形式的作品问世,但是这种技术变化不会在各个方

面对著作权法产生影响。*13

纵观著作权法的 历史 沿革,著作权法始终处于对 科学 技术的挑战

予以应战的过程中。*14 眼下的问题是,而对数字技术的冲击,现行

的著作权法是否还能适用?应该指出,现行著作权法的概念,很大程

度上是以印刷术为背景逐步形成的。*15 当印刷技术发明后,受著作

权法保护的作品大多以一定的排列组合直接由文字、图形信号物化在

某种单一的载体上,由此主要产生的是文字作品和美术作品。此后录

音、影视等作品随着磁带、影带等载体的出现和模拟技术的发明而陆

续诞生。其制作过程是通过模拟技术由录放装置等先将文字、声音等

信号转换为机器可识别的模拟信号,再由同一装置还原成人们可以直

接视听的原作品。它与印刷术为基础的文字作品转换过程相比,其间

仅增加了一道机器模拟信号的过程,模拟前后的作品并未发生变化。

所以模拟、录音、电影等技术的出现没有动摇以印刷术为主形成的著

作权法的理论基础。但在作品的存储、传播和使用上又较之印刷术时

代向前迈进了一步,版权作品被他人擅自使用的可能性更大。不过当

时的著作权法也仅仅为适应这方面的变化作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对“

合理使用”的范围重新加以限定)。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的不同之处,

后者是把作品道德转换成一种机器可识别的模拟信号,前者是把作品

通过直接转换或模──数转换转换为一种机器(电脑)可读的二进制

数码形式。可是作品数字化后如同作品模拟化后一样,也能由同一装

置(电脑)把机读的数码原作形式(假如人不主动是加工改变它们在

该装置或某一载体中的原存储状态)。作品的数字化过程也是一种中

间技术过程,纯属机械性代码变换,没有原作者以外第三人的创造性

劳动。由于作品产生于人的创作,*16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实际上

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所以这种中间技术过程不会另行出现新的

作品。况且在作品数字化转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装置而非人,装

置本身不具有创造能力。因此作品的数字化过程不会对原作赋予新的

创造性,进而不会产生新的作者,其著作权仍然属原作者所有。*17

由此可以认为,信息处理技术从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转变并非质变,

现行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

但是,由于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及 网络 技术的出现,使作品存

储呈现多媒体化,其传播更加广泛化和便捷化,所以在多媒体作品、

电子 数据库以及新型的信息网络服务中的著作权保护和权益归属 问题

上,对现行著作权法提出了调整,充实和修改的要求。

作品的传统存储载体有纸张、磁带、磁盘、录像带等,而且一种

载体一般只能存放一种单一的信息媒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 发展 ,

现在可以把文字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 音乐 作品、动画作品、

影视作品等中的文本、数字、图形、静动态图像、声音等各种不同的

信息媒体同时存放在一种单一的载体,比如只读光盘(cd—rom)上,

从而产生一种所谓的多媒体作品(multimedia work),*18使人们能

借助电脑阅读、欣赏图文并茂、声形交错的作品。然而,这种集多种

传统作品为一体的作品形式使传统的作品分界线变得模糊不清。假如

对多媒体作品的归类划分不当,势必 影响 到对其权利的行使和限制。

按照美国著作权法第 101条的规定,视听作品是指“由一系列真正意

图用投影机、取景器或电子设备之类4的机器设备显示的有关图象。”

这说明美国法中的视听作品也含静态图象,或者至少与之相关。根据

多媒体作品的特征,美国白皮书建议,多媒体作品从整体上可以看作

一种视听或音像作品(audiovisual work)。*19 日本文部省的提案

认为,可用“多媒体作品”或“视听作品”的概念取代现行著作权法

对于电影作品的定义,或者将现行法中关于电影作品的规定另行修改,

把多媒体作品直接划归为电影作品。*20 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第5项和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第9项只是对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加以界定,

规定这类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物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无伴音的

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播放的作品。”依笔者之见,上

述规定基本概括了多媒体作品的主要属性。可是把多媒体作品划归为

电影、电视、录像作品似有不妥。是否可在现有规定的基础上,将电

影、电视、录像和多媒体作品统称为视听作品,对视听作品的概念和

范围明确界定并作必要的解释。

“独创性”是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首要条件。但是许多国家对

作品“独创性”的评判标准不太一致。在多媒体作品大多数取材于已

有版权作品改编、组合而成的情况下,它在何种程度上才浇灌满足

“独创性”的要求?从微观上讲,多媒体作品具有某些类型的数据库

的特征。一般认为,即使多媒体作品取材已有的版权作品,但只制作

者在作品的选择、安排和组合上体现出智力创作,也应对合成的多媒

体作品提供著作权保护。不过,由于这种多媒体作品基于已有版权作

品产生,其著作权应视为邻接权加以保护。

一部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作品和多个作者,如果事

先不取得已有版权作品著作权人的授权,又不注明作者及作品出处,

这种行为可能构成侵权。*21 然而,要求通过多媒体作品制作者本人

逐一取得每个原作者的授权,决非易事。国内艺人集团在开发一套多

媒体软件时在授权问题上遇到的困难便是明显的例证。*22 为了保护

原作者的著作专有权,又方便多媒体制作者的使用,日本和美国提出

建立著作清算中心和多媒体清算机构的设想。这类机构代表著作权人

人事著作权的统一授权业务,向使用者发放作品使用许可证,收取版

税后按一定比例发给著作权人。我国 目前 仅建立起保护音乐作品著作

权人权利的

音、译制增加副标题、重组、拼接等修改呢?这些 问题 是我们修改著

作权法时亟待解决的。

网络 技术的迅速 发展 ,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的出现,

使作品传播更加广泛化和便捷化。有的网上用户甚至毋需说明自己的

用户标识和电脑地址,便可以匿名地将信息上网或将网上信息下载到

他们的电脑内存储起来。这样至少引出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数字作品上网传输后,何种行为构成复制?按照美国、欧

盟和日本的看法,*24 下述行为均应视为复制。①将一作品或邻接权

的客体存储在任何一个脱机的数字存储器(比如cd—rom)中;②将一

印刷品扫描成一数字文档;③将一作品或邻接权的客体数字化;④将一

数字化文档从某用户的电脑内取出上载到bbs或其他信息服务器上;⑤

从一bbs或其他信息服务器中下载一数字化文档;⑥将一文档从某个电

脑网络用户转送到另一个电脑用户;⑦存储甚至暂存储一种作品或邻

接权的客体于一电脑存储器(比如随机存储器ram)中。

复制权是著作权和相关权的核心,它使得著作权人可以授权任何

人或阻止任何人复制受保护的作品。《伯尔尼公约》第9条第1款规定

文学 艺术 品的作者享有授权“以任何方式”或“以任何形式”复制这

种作品的专有权,这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它应该涵盖各种已知和未知

的复制方式,原则上包括上述所有复制方式。但公约第9条第2款却规

定:“本同盟成员国 法律 得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复制上述作品,只

要这种复制不与作品的正常使用相冲突也不致无故侵害作者的合法利

益。”这是公约中最有争议的条款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解

释,所以第9条第2款所称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范围是不确定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著作权法规定给予供复制者个人合理使用的复

制权,一般将个人使用视为复制权的例外。但是,著作权法的传统例

外在复印技术、录音录像技术出现后受到极大的挑战。在internet网

上个人用户日益剧增的情况下,假如他们擅自将网上的版权作品以不

同形式存储或复制下来,是用于商业止的还是个人 参考 ,其界限更难

划清。所以发达国家建议对数字环境下数字作品的种种复制行为严加

限制。

我国著作权法第52条规定,复制是“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

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

。虽然上述国外认定的七种数字化环境下的复制方式未在本条中明确

列举,但一般可以认为已隐含在“等方式”的无穷例举中。事实上,

数字化环境下的复制方式不止这七种。所以修改著作权法似无必要将

作品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方式在第52条中予以明确。至于以上第七种行

为是否构成复制,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困为这种行为只是使作品短暂

地存储在电脑存储器内,或者短暂到电脑用户根本不可能显示、阅读、

聆听该作品的全部或大部,实质上不会对作品著作权人的复制权的有

效行使构成任何威胁,若认定为复制,则近于苛刻。

其次,与上述复制行为密切相关的是作品上网后的发行权问题。

当论及信息在网络中传输时复制权与发行权之间的关系时,世界知识

产权组织1987年关于《印刷文字的政府专家委员会会议备忘录》中指

出:“文字作品和版刻作品的传统(印刷)复制模式是复制完成以后

发行拷贝。而用电脑存储或向公众传输文字作品和版刻作品时,拷贝

在复制期间(同时)发行。……用 电子 方式传输或发行时,发行是复

制或发行过程的一部分。基于复制权承认这种隐含的发行权看来是必

要的”*25

在信息网络中,人们很容易将一个电脑软件上网后从一台电脑传

送到另一台甚至更多的其他电脑内。这种传输一旦完成,原始拷贝通

常仍保存在发送方的电脑内,该拷贝的复制件被输送到接受方的一台

甚至更多的电脑存储器中。所以美国白皮书认为,*26 网上信息(作

品)的数字传播应视为发行行为,应受到发行权的限制。这里与传统

发行概念不同的是,传统的作品拷贝发行(比如图书发售和录像带租

借)是发行者与其拥有的作品拷贝相分离,而通过 网络 发送或发行作

品拷贝时,发送或发行者的拷贝仍存在电脑内,他所发送或发行的只

是该拷贝的新的复制件。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5项的规定,发行是“指为满

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

品复制件。”那么,上述作品数字化后的网上传输能否划分为出租行

为(假如网上用户付费租用网上传输的作品)?如果分类不当,是否

有必要将作品的数字化网上传输在修改著作权法时明确为“发行”行

为呢?

再次,与发行权密切相关的是对其加以限制的所谓“首次销售说”

(first sale doctrine)或“(权利)耗尽论”(exhaustion

the ory)。美国《著作权法》第109条(a)对这一 理论 作了准确的解

释,即“任何合法制作或复制的作品的合法所有人,均有权不经作品

著作权人许可而出售归他所有的那份作品或复制品,或作其他处置。”

*27 这表明著作权人对其作品的控制仅仅及于将作品复制件出售之前,

该复制件一旦销售、出租或者发行后,其发行权即告耗尽,不得再次

行使。不过,美国法规定电脑软件的拷贝或录音作品的某一唱片的所

有人不得为直接间接赢利的目的而出租、出借该拷贝或唱片,原因在

于人们能用比此类原件制作低得多的成本去获得优质的复制件。*28

美国白皮书认为“首次销售说”不适用于作品拷贝通过数字传输

发行的场合。*29 该原则性规定仅仅限于著作权人的发行权,决不影

响著作权人复制权的行使。“首次销售说”并不允许一作品拷贝通过

电脑网络传输。如前所述,困为按照现有的网络技术和电脑技术,作

品一旦上网,在作品的传输者保留了该作品原始拷贝的同时,接受者

也获得了该原始拷贝的一件复制件或一份新拷贝,而非传输者拥有的

那份拷贝。当某一拷贝的所有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向他人传输一拷贝

时,这种传输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人复制权的行为。因此该合法拷贝

所有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行他那份拷贝,但不得擅自复制,或擅自

将它上网传输。

笔者以上认及的数字环境下的复制权和发行权及其“首次销售说”

,均涉及到对数字作品“合理使用”原则的掌握和“个人使用”范围

的界定。对版权作品“合理使用”是大多数国家著作权法对著作财产

权的一种限制。但许多国家对“合理使用”的范围规定不太一致既然

我们认定擅自将他人版权作品上网传输是侵权行为,那么,1.作品在

两个私人间的网络上传输,2.作品在多个私人与一家 企业 间的网络上

传输,3.作品仅仅在企业内部网上传输,这些传输行为能视为“个人

使用”吗? 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1项规定,为个人 学习 、 研究

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畴。可是擅自将

他人在网上传输的版权作品下载,或者将他人版权作品上载(比如国

内某人将他所喜爱的版权作品和国内朋友尚未发表的作品通过

internet网发送给美国的朋友)能够视为“合理使用”吗?法国一家

信息咖啡店老板未经作者和出版者同意,将揭露前总统密特朗私人生

活的禁书《大秘密》输入internet后,曾在法国引发了关于侵犯著作

权和隐私权争论*30。 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对著作权人的权利在12个

方面作了限制性规定。但这些规定难以涵盖数字环境下个人使用的各

种情况,而且它们很难在 法律 中一一列举。作者认为,除对著作权法

第22条的规定适当充实、明确化外,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合理使

用”时应掌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31: 1.使用的目的和性质。主要考

虑这种使用是否以非赢利 教育 为目的,是否具有商业性质;2.被使用

的版权作品的性质。如果某版权作品能带来巨大的 经济 效益,如畅销

书或电影,那么对它们进行复制要受到严格审查;3.被使用的版权作

品的使用数量和质量。除对他人作品大量抄袭可能构成侵权外,即使

对作品的一小部分进行复制(特别是被复制部分质量很高或对作品的

其他部分非常重要)也也会构成侵权。在janus诉a & m records一案

中,法院判决,如果所复制的整部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即使在整体上

两个作品不完全相似),可以视为侵权。*32 这样,假如一个新 音乐

作品是以他人作品的一小部分(并使之数字化)为基础创作的,而且

采用部分对他人作品具有相当价值,则可能构成侵权。

三、信息调整公路与专利权保护

一部分多媒体作品中常常包括查找文本及检索软件。多媒体系统

和数据库系统中则配有相应的系统管理软件。由于这些软件很容易被

他人剽窃和复制,所以如何为电脑软件提供 法律 保护成为信息高速公

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我国 计算 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对电脑软件

给予登记保护。但软件的著作权登记并非软件取得著作权的必要条件,

它通常只能作为软件权利纠纷行政处理或者诉讼的前提,*33 可见其

保护效力之低下。我国现有的专利法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专利法一

样,把单纯的电脑软件排除在其保护范围之外。但是,如果一项发明

专利申请的主题因含电脑软件产生技术效果,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方

案,对现有技术作出技术上的贡献的(比如将一电脑软件输入一公知

电脑来控制该电脑的内部操作,从而实现电脑内部性能的改进),就

不能因为仅使用了电脑软件而拒绝授予专利权。*34

电脑软件的法律保护 问题 ,多年来一直为知识产权学理界和实务

界所困惑,是采用著作权法保护,抑或专利法或者商业秘密法保护,

各方始终各执一词。对于软件相关发明,美国偏向向专利法保护。美

国联邦上扩充法院最近连续判决了几个有关电脑数学算法( mathe-

matical algorithm)专利的案件,*35不同意美国专利上诉委员会拒

绝授予专利的决定,认为具有数据结构的记忆体可以授予专利,因为

数据结构必然构成数据的实体组织(physical organization)。针

对法院的判决,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于1995年 6月草拟了《电脑实施发

明审查准则》。为防止仿造电脑软件,日本特许厅最近一改原来专利

法中关于电脑软件只有和装置等硬件贯例才能授予专利的规定,决定

对cd—rom软件等实行专利权制度。*36

尽管 目前 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保护软件各有利弊,可是从实务上讲,

因为专利具有排他性特征,其保护范围又由权利要求书明确框定,相

对著作权保护易于取得侵权证据,故应优考虑对软件实行专利保护。

笔者认为,单纯的电脑软件演绎法或数学算法本身作为智力活动规则

的一部分,不能成为我国专利法的保护对象,但是对于与硬件有机结

合的软件相关发明如何保护,应在

以审定。那么, 电子 出版物在网上传输是是否视为“公开”?它在什

么条件下构成专利法意义上的“出版物公开”?由于电子 文献 的发行

量或公开使用程度 目前 尚无法衡量,加之在使用范围有限的情况下

(比如这类文献在个人 网络 或者 企业 内部网内传播和使用),一般不

可能作为判断现有技术的信息源。所以这几个 问题 很难解决。而且某

篇文献欲构成一篇有效的现有技术文献,其技术 内容 必须准确可靠。

可是基于上述同样原因,电子文献的内容和准确性变化莫测,文献的

准确公开日期亦难确定,很难经受任何形式的同行评议或内容审查。

这样会导致对电子出版物中所含信息的评价复杂化,反过来又 影响 到

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判断。*37 然而,从长远的观点看,电子出版物必

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判断现有技术的重要文献源,故我们现在应该尽

早 研究 如何拟定某些标准确定电子出版物的首次公开日期和内容以及

它们的使用和传播范围。

四、信息高速公路与商标权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

我国对商标实行注册制度,商标一经核准注册,即受到商标法的

保护。商标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按照我国商

标法第38条第 1项的规定,他人未经商标所有人许可,在核定使用的

相同商品或者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核准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

即构成侵权。我国商标法第11条又规定:“申请商标注册的,应当按

规定的商品分类表填报使用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称。”这说明申请人

在提出一份商标注册申请时,必须按照商品分类表准确、清楚地填写

该申请注册商标所要使用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称。这样既表明申请人

欲在哪一类的哪些商品上限得商标权,明确商标权的保护范围,又便

于商标局依照商品分类表具体核定商标权的保护范围。因此,按照商

品分类表准确填报申请注册商标的商品与服务类别及名称,并依法核

准授权,是商标权人有效行使其商标专有权的重要前提。然而,随着

信息高速公路的 发展 ,信息新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致使《尼斯协定》

中规定的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不堪使用。笔者建议在《尼斯协定》

修改以前,我国商标局应对现有的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作适当扩充,

增设与信息新产品与服务相关商品的类目和名称,以方便信息新产品

与服务领域的经营者申请商标注册,并提高商标审查工作的效率和商

标管理水平。

电子广告牌系统(bbs)大多与 internet联通,它也是一种向网

上订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电子网络。由于 bbs经营者不对工春订户

传输的信息内容和范围加以控制,所以因 bbs服务引发的侵权诉讼在

美国不断出现。在playboy诉frena一案中,原告playboy鉴于frena通

过其bbs显示playboy的 170张版权照片的图像,诉称被告侵犯了著作

权*38。 此外,由于frena在擅自传送playboy照片的过程中,删掉了

某些照片上playboy的“playboy”和“playmate”注册商标,法院认

为, frena使用playboy的上述两商标,把playboy的版权照片作用其

bbs的一部分擅自加以传送,侵犯了原告的注册商标权。frena删掉原

告照片上的注册商标标识并在照片上刊登自己的广告,属于不正当竞

争,违犯了美国商标法第43条(a)款的规定。*39美国法院在另一案

中判定,被告侦听卫星传送的电缆电视编程广播时以可能引起混同的

方式冒用原告的商标和商号,同样构成违犯商标法第43条(a) 款的

不正当竞争行为*40。 在sega诉m一案中,原告诉称被告的bbs故意唆

使订户将原告录像节目复制带下载和上载,而且每次播放该复制带时,

原告的商标出现在显示屏上。因此向法院提出制止侵犯商标权和不正

当竞争的请求。*41

在internet上,每个网上用户主页(homepage)均拥有唯一的一

个域名(domainname)*42,通过它可以把接受和传送电子邮件(e-

mail)的不同公司或用户区别开来。从这种意义上讲,域名和商标一

样具有显著性。相对而言,传统的商标法允许不同商标专有权人在不

同地域内注册使用相同的商标,即同一商标可以在不同地域由不同的

人同时使用。域名则不然,因为internet的活动空间是全球性的,故

网上用户的域名具有绝对专有性或排他性,一个公司或用户只允许使

用一个域名。如果发生一个域名为同一网上多个用户共用,必然产生

纠纷或引起网上通讯混乱,并导致用户误认。

由于internet代表一个潜在的巨大商业市场,当公司商号或者其

商标作为域名使用时,对公司将产生重大的 影响 和 经济 价值。美国现

在大约三分之一的大公司用其商号或商标作为域名在internet上注册。

我国 目前 很多大型 企业 的商标和商号被境外“抢注”为internet

域名,国内对此出现两种不同的看法*43。 笔者认为,对于国内企业

的著名商标和商号被境外“抢注”为internet域名一事不可掉以轻心。

如果按照现在国内某些人士的说法,当“亚都”被他人“抢注”为

“. ”后,仅仅围绕yadu同边再注册若干子域名,比如

“(

鸡的印象。对于这种可能对 电子 邮件用户的商品与服务来源、赞助关

系或所属关系产生混同的行为,能否套用针对域名“抢注”的 方法 加

以制止,亦需我们研讨。

基于以上同样原因,电子地址中@前的用户标识符(id)在

internet上也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是网上用户彼此产生第一印象的

判断依据。若擅自将他人注册商标或商号用作id,也会妨碍他人在

internet上有效行使其注册商标或商号使用权。

为避免域名纠纷,制止“抢注”与仿冒行为,美国国际商标协会

建议:*50首先对已注册域名征收年度维持费(类似于我国专利法规定

的专利权人有义务缴纳年费的做法),其作用在于使那些个人“抢注”

者须为之支付大笔费用,并有助于减少那些不再使用的注册域名数量。

其次,为防止域名重名,可在域名周边添加类似地理名称和产品与服

务叙词等其他信息。

后一建议相当于本文前述的再注册若干周边域名的做法,其弊病

前已提及,不再赘述。而前一建议对于杜绝境外恶意“抢注”我国的

著名商标和商号为internet域名后,进而空置不用、待价而沽现象的

再度发生,确有借鉴价值。为保证注册域名的合法性,笔者建设在域

名注册后加以公布,此后设置异议程序。注册域名只有当他人在一定

期限内不表示异议或者异议请求不成立的情况下方才准予上网使用。

作为主管域名注册的国内信息 网络 中心,应健全域名注册管理制度,

尤其应对人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申请者的合法身份和生产经营资格严加

审查。当发生域名纠纷时,申请者应承担举证责任。从主动维护自身

权益的角度考虑, 企业 在以商标或商号作为域名注册时,可以借用联

合商标的做法,同时提出以其商标或商号为核心的附加域名的注册申

请。比如,“亚都”在提出申请注册“.”的同时,亦可提

出“.”,“.”和“.com.”等

申请,以便尽可能覆盖他人企图“抢注”或仿冒的相同或近似域名。

既然商标可以作为internet域名注册,那么域名本身可否作为商

标注册呢?美国商标审查与上诉委员会曾裁决在电脑终端用于数据传

输服务的一显著性标记准予注册,指出该标记在传输过程中显示在屏

幕上被打印出来时,可以作为商标使用的证据*51。美国专利与商标

局认为:域名注册商标的关键是其能够用于商标或服务标记中。例如,

欲注册商标的域名应该主要出现在服务商标的广告宣传资料中和商品

商标的包装和标签上。它还应单独分列为企业的地址信息,即在公司

地址中应详列街道地址、电话号码、电传号和internet电子地址。而

且,商标标识“tm”(trade mark)应标示在域名上,以表明商标权

人对域名也主张了商标专用权。同理,电子地址满足上述条件也可以

申请商标注册。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美国在审查域名注册申请时主要考虑该域

名是否已经商业使用使用是联邦注册的前提。我国对商标采取注册在

先原则,审查商标注册申请时主要判断该商标是否具有显著性,是否

与他人在先注册的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的商标相同或类似。那么,我国

可否将域名或电子地址纳入我国商标法的保护范围?如果可行,审查

时怎么判断其显著性?笔者认为,将其商标或商号作为子域名使用的

域名可以考虑商标注册,困为这种域名中含有的商标文字标识既是消

费者区别不同商品生产者帮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商品与服务的重要标

志,又是商标局审查员借以判断该域名是否具有显著性,是否与他人

在先注册的域名混同的主要 参考 依据。至于未将商标或商号用作子域

名的域名,若经过市场流通获得其含议或“第二含义”(secondary

meaning)后产生了显著性,仍然排除在注册商标之外,恐有失公允。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的网上用户利用电子地址向其他网上用户

发送各式各样的电子邮件,造成电子广告或垃圾邮件泛滥成灾。这些

电子广告中夹杂的、恐怖等不良信息的网上传播,以及种种虚假

或欺诈性 电子 商业广告在bbs上的不断出现,对各国如何规范电子广

告提出了新课题。美国“fortrna”公司通过internet推出一项“金

字塔”计划,*52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不正当传销的电子连锁信。为了

制止网上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美国专门制订了《净化通讯传播法》

。我国广告法第7条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已明确禁止含有、

恐怖、丑恶等 内容 和虚假宣传的广告。由于internet也是一种传播媒

介,所以凡在internet上通过电子邮件或bbs广告或信息时,应

视为一种广告行为,纳入我国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范范畴。

五、信息高速公路与商业秘密保护

商业秘密包括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电脑软件也可列入技术秘密

的范畴。 目前 各国主要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业秘密法对商业秘密实

施保护。与前述专利权和商标权相比,商业秘密所有人对其商业秘密

很难享有专长有权,他只能制止他人擅自披露或使用商业秘密,或者

制止他人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商业秘密。因此其保护是极其有限的。

某种信息欲构成受 法律 保护的商业秘密,通常须满足新颖性、实

用性和秘密性的要求。其中秘密性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在美国,信

息存储在可经internet进入的电脑系统中,有可能构成商业秘密。其

构成要件是:“为保护其秘密而作出的努力”。例如:为阻止擅入电脑

设施采取的安全措施,对保密文件采取保密措施,用户协议中指出特

定文件中的特定信息须保守秘密,以及通过告示限制某些特定领域的

应用 ,等等。*53

由于目前internet网或大多数信息网缺乏系统安全性,网上每台

电脑只能负责自身的安全,故含有商业秘密的信息大多限于 企业 或机

构内部的信息网或者个人之间的 网络 中传输。因此,对于非法入侵企

业内部网或个人网络系统,利用自己的电脑终端取得他人的商业秘密

信息,通过bbs将传输中的他人的商业秘密信息下革到自己的电脑内,

或者将公共信息网中传输的加密商业电子邮件截获解密偷看其中的内

容,均应定性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禁止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情节严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应依刑法第219条加以惩处。

为了提高信息网中传输的商业秘密的保密性,除使用法律手段外,

还可以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国内电脑专家为了保证电脑安全,防止软

件盗版行为,已开始研制出不少软件加密程序和密码术。但是,国内

人士对一种在防止盗版的同时又能破坏盗版者电脑上的硬盘数据的加

密程序的合法性提出疑问,*54 认为这种加密程序能破坏盗版用户的

电脑安全,它可能侵犯恶意使用者对除盗版软件以外的其他合法软件

的权利,并可能危及善意使用者的合法权利,可以认定为一种“报复

性准电脑病毒”。关于电脑病毒的概念,按照国务院1994年颁发的

《 计算 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28条的规定,它是指编制或者在

电脑程序中插入的破坏电脑功能或者毁坏数据、 影响 电脑使用,并能

自我复制的一组电脑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假如撇开该程序的自我复制

功能不谈,则它破坏数据,影响电脑使用的作用是明显的。 问题 的严

重性还在于,要是有人将这种软件上网,必将对与该网联通的其他电

脑的数据造成破坏,进而使整个信息网陷入瘫痪。依照我国刑法第286

条规定,故意制作、传播电脑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电脑系统正常

运行,后果严重的应处以刑罚。所以在研制加密技术和开发加密软件

的同时,如何维护单个用户及至整个用户电脑的安全,是值得电脑专

家和网络专家高度重视的。

六、侵权诉讼与证据

如本文第四部分所述,根据知识产权属地原则,某个相同或近似

商品的相同或近似商标可由不同国家的不同权利人依本国法所有,同

一作品在一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甚至视为违法。但这些相同或近似的

商标或者这类作品一旦上internet网传播,由于不同国家依照本国法

律适用不同的侵权判断标准,势必引发国与国之间的侵权纠纷。因此

在信息 网络 的知识产权保护上如何协调各国知识产权法的 问题 不容忽

视。

按照民事诉讼法的一般原则,权利人应在侵权发生地或被告所在

地的所辖法院。然而,由于internet网的触角不断向世界各地延

伸,侵权人又大多匿名,出没无常,对某个权利人的侵权行为可能发

生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权利人很难确定侵权发生地和侵权人,故如

何选择诉讼地成为难题。

即使明确了网上侵权人的侵权发生地,如何取证仍然令internet

上的执法者困扰。从 理论 上讲,执法机关或监督检查机关可以将

internet上传输的各种信息统统截获、存储,为打击侵权行为主动取

证。然而,这种鞭获稍有不慎,便有侵犯他人隐私权或商业秘密权之

虑。由于internet上传输的信息,均是以无形的 电子 形式存在,它们

可能存储在电脑硬盘内,或者压根未被保存下来。这样又给司法机关

出了一道难题,何种证据可予采信?难道侵权人的电脑键盘、显示器

和调制解调器是作案证据吗?如果执法者为尽可能收集证据,把这些

硬件一锅端掉,岂不有之嫌?*55 所以,只有存储在电脑硬

盘或软盘上,并能在显示器上显示或者打印出来的有形信息才能构成

证据之一。

七、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高速公路中的信息新产品与服务多属著作权法的

保护对象。与 工业 产权法相比,著作权法更集中体现了将著作权人的

个人利益与 社会 公众利益予以平衡的思想。它在赋予著作权人一定专

有权的同时,又对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加以限制,其中最典型的是“合

理使用”原则的运用。不过,由于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初衷和最终目

标是使各种信息尽可能为人类共享,而著作权法的目的在于如何对信

息控制使用,所以怎样解决信息共享与控制使用之间的矛盾,成为信

息新产品与与服务“合理使用”的新课题。

在影印复制技术诞生之际,有人预言它会导致著作权制度赖以生

存的出版业行将消亡。可是后来各国恰巧是根据“合理使用”原则解

决了影印复制带来的问题。*56当著作权眼下面临数字化技术冲击时,

又有人担心数字化作品的传输和存储更新了发行概念,出版业不再为

社会需要,于是认为著作权制度需要彻底改革。然而,从 目前 信息高

速公路的 发展 趋势看,数字化技术非但没有危及到出版业的生存,反

倒使出版业随着各种电子出版物的涌现和发行道路的拓宽更加兴旺发

达。所以,只要根据数字化作品的特征划清“合理使用”的界线,明

确数字化作品的权利归属,同样可以解决好数字化技术为著作权保护

带来的新课题。

注释:

* 华中理工大学工商管 理学 院知识产权系副教授。本文在写作过

程中,承蒙中华版权总公司总经理高凌瀚教授、北京大学知识产

权学院韦之博士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暨国际专利法、著作权法

与竞争法 研究 所迪茨(dietz)教授提供相关外文资料,特此致谢。

*1 iitf,white paper,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infrastrvcture,1995,9,p.1-238.

*2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green paper,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1995,7,19.brussels,p.13.

*3 dreier,der franzoesische "rapaaort sirinelli"zum

urheberrcht und denneuen technologien,grur int.1995 heftll,

s.840-843.

*4 heaty,multimedia und urheberrecth in japan,ibid,s.

843-851.

*5 lewinski,der kanadische bericht des "copyright

subcommitee" ueber urheberrecht und die datenautobahn,ibid,

s.851-854。

*6 dreier,"highways to change"-der bericht der avstra-

lischen copyright convergence group zum urheberrecht im neuen

kommunikatilnwumfeld,ibid,s.837-839.

*7 参见[俄]科佩洛夫:《俄罗斯的信息立法问题》,寿仁译,

《男外 社会 科学 》1996年第5期;章明:《internet:亮出黄牌反盗版大

战席卷全球》,《

sdienste,s.15-16,drucksache 966/96.国内媒体盛传德国最近颁

布世界上第一部《多媒体法》,事实上至今为止德国只是把规范多媒

体产品与服务作为一部分 内容 ,列入《信息服务和通讯服务法》中。

*9 参见陈维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外交会议结束》,《 科技 日

报》1996年12月23日。

*10 参见邹忭:《论数据库的保护》,《 电子 知识产权》1997年第

1期。

*11 stoegmueller,gruenbuch ueber die auswirkungev des

geistigen eigentumsauf die von der amerikanischen regierung

angestrebte"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grur int.

1995 heftll,s.855-856.

*12 前引*2,p.24。

*13 前引*3,s.841-842.

*14 schricker,urheberrecht,kommentar,muenchen 1987.

einleitung,rdnr.1.

*15 dreier,urheberrecht in zeitalter digitaler techno-

logie,grvr int.1993heft 10,s.742.

*16 作品产生于人的创作,应该包括人间接地利用各种工具,比

如笔、电脑或软件所创作的作品。因为这些创作工具是受人支配的。

因此,那种认为通过电脑软件为某本书自动整理出一份摘要的著作权

归电脑或机器所有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参见[美]尼葛洛庞帝:《数

字化生存》,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

*17 金渝林:《数字化技术对版权的 影响 》,载《新技术著作权

保护研讨会论文集》,北京,1996年3月。

*18 媒体(medium)在电脑领域中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存储信

息的实体或介质,如磁带、磁盘、光盘、录像带以及广义的文件,书

籍等;其二是指信息载体或信息种类,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

图象。而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是指后者。故作者认为

“mu-ltimediawork”译为“多形态信息作品”似能更准确表达其含

义。参见冯玉才:《信息高速公路与多媒体》,《信息与开发》1995

年第1期。

*19 前引*1,pp.43.

*20 前引*4,s.840.

*21 沈仁干:《试论电子出版与版权保护》,《

制日报》1996年9月19日。

*37 前引*1,p.163-165.

*38 levine,establishing legal accountability for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in cyberspace columbia law review,

vol.96,p.1526.

*39 playboy enterprises inc.v.frena,839 f.supp.1552(m.

d.fla.1993).

*40 pacific & soutbern co.inc.v.satellite broadcast

networks inc.,694f.supp.1575(n.dd.ga.1988).

*41 sega enterprises ltd.v.maphia,857 f.supp.679(n.d.

cal.1994).

*42 internet用户接受和传送 电子 邮件时,必须拥有一个电子

(邮件)地址,比如“.”,其中cheng为用户标识符;

@为分隔符;.为电脑地址,它由用圆点隔开的若干(子)域

名构成。以上电子地址最右边界的域名系标准化的顶层域名,它在美

国表示类别,如com表示商业部门,edu表示 教育 机构。美国以外的顶

上一篇:高速公路匝道范文 下一篇:设备检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