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3:14:56

新收入准则论文

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收入准则;广告收入确认;应用分析

2017年7月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经由财政部统一对外,其中规定非上市企业必须从2021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该准则。新标准规定以控制权转移取代原有的收入规则的以风险报酬转移为收入确认的重要依据,同时,准则中还明确了收入确认的“五步法模型”,为进一步规范收入确认和计量奠定基础。随着主流媒体迭代和发展,传统电视广告业态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媒介传播渠道、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的核算日趋复杂,在2021年广电媒体行业全面实施新收入准则的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广告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对这些业务做出规范处理成为实务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收入准则对收入确认的基本要求

新收入准则规定收入确认采用“五步法”模型,其步骤为:第一,识别合同。识别合同就是解决合同成立与合同独立的问题。如果合同关注资产的转移,以控制权的转移为依据,经双方确认、权利和义务清晰,支付条件和可收回对价明确,同时具有商业实质,则可判定合同成立,反之则不成立。辨别合同是否独立,则主要在于区别合同是合并还是变更。合同合并指企业与同一客户先后订立多份合同只为实现一个共同目的,并且合同价格相互关联。合同变更则是要区别变更后是应当作为一份还是多份,操作时是按老合同执行还是新合同。第二,确定合同中的各种履约义务。确定单项履约义务的关键点在于合同中的某项承诺是否可以清晰地与其他承诺相互区别开,如果可以则说明该项义务应当可以被区别为一项单项履约义务看待。以此类推,合同有几个不同之处,即合同包含几个单独的履行义务。第三,确定交易价格。根据新准则确定的交易价格应考虑合同变量对价、主要融资成分、非现金对价、应付客户对价等因素,最后调整交易价格确定收入。第四,将交易价格分配到合同中的各种履行义务中。基于上述步骤,这一步的关键就是根据单个售价的比例或是打包出售时单独部分占比将合同价格分配到各个履约部分中。第五,实际执行时确认收入。在明确好每个单独履约义务的价格后,就需要在实际履约时确认收入了,根据新准则的要求,收入确认方法分为“时间段确认”和“时间点确认”,前者是基于某一时段内的业绩进度,分段确认;后者是在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的某一时点确认收入。

二、电视广告收入确认面临的问题

(一)实际广告收入难以精确确定

传统电视广告中的4A广告年度投播通常签订的是框架协议,合同中没有明确的合同金额和具体执行信息。这就往往会导致广告收入确认的延迟和不精确。尤其当广告订单发生临时调整时,由于双方确认过程繁琐,财务与相关业务部门信息沟通不及时等,往往会导致财务信息滞后,财务拿到的原始订单上的广告金额可能并不是最终确认的金额,这些情况的出现难免会导致广告收入的误入,影响收入确认的准确性。此外,因合同中广告没有标明具体播出时间,按照新标准被认定为(广告时段)控制权尚未转移给客户。综上所述,只能依据每次播出前下达的媒介订单(详细列示了播出时段、播出内容等信息)锁定具体的时段和播出金额,经客户确认后作为商品控制权转移的凭证,确认广告收入。框架合同和正式媒体订单构成了一揽子交易的本质,合并为同一合同进行会计处理,因此,广告播出订单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广告收入确认的精确程度。

(二)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难以界定

电视广告常常采用的是“套餐经营”的方案,即在广告期内,客户可选择多个不同单价的时段进行组合播出,以达到持续的广告效果。这样的方案直接影响到合同中单项履约义务难以区分界定,过去往往是作为一揽子交易,按照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处理方式确认收入,既增加了财务风险,也与收入准则相悖。例如:套餐广告类型包含15秒和30秒的组合硬广方式,为了增加客户黏度,现在还会加入少部分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推送等组合播出形式,合同往往会将各种播出形式组合,和客户确认最终确定一个合同金额总价。但是根据新收入准则规定,不同秒数的硬广,按次数计量的新媒体推送应当被作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单项履约义务分别区别对待。

(三)收入确认的时点不确定

传统电视广告收入确认存在财务与业务分离,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部分存在广告补点,赠播等形式的广告收入确认的时点存在不确定,直接影响广告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存在收入虚增的风险。新的收入标准明确规定了在某一点或一段时间内确认收入的要求。传统电视广告订单通常在一段时间内衡量播出情况,在一段时期内确认履行义务,但是其中对于类似具有收视率保点计价CPRP的广告则应以“某一时点”确认广告收入,只有达到了约定收视率保点数才算满足约定履约义务。只有在达到了合同约定的收视点或者是完成了合同约定的赠送播出后,才可以按完成的时点确认收入。

(四)广告出现的时间界定困难

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拓宽,“两微一博”的新媒体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传统电视广告的整合营销当中。互联网上的广告形式不像传统电视广告有明确的媒介订单可以直接一目了然。新媒体形式的广告往往会与活动、节目等项目结合,品牌线上的推广很难精准界定广告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时间,这也就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广告收入的确定,企业应收账款的统计等,给企业后续经营管理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三、电视广告收入确认的建议

(一)及时更新广告财务管理系统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实现了财务系统的自主开发和使用,其中有些企业更是已经提前实现了财务信息共享系统。集中、科学的系统化管理是广告财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应不断地更新和优化广告财务管理系统,以此来更好地贴合不断变化的会计准则和广告市场变化的需求。通过系统更新升级来解决实际广告收入难以精确确定的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在优化时要将最新的会计政策与前段业务最新信息融合,实际操作中应该重新梳理优化电视广告播出从下单、排期直至播出的财务管理流程。让财务管理工作能在前段进行干预和知晓,对于补播、赠播等的情况能够通过系统实现相关业务信息的及时共享,财务可以通过系统主动并且及时获得,而不是仅仅依靠传统人工交接的信息传递方式,借此提高电视广告业务板块中财务人员及时、真实、准确地核算能力。

(二)强化专业知识培训

新准则更强调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判断力。为了避免由于财务人员对准则不熟悉而造成会计处理方面出现问题,企业应当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一方面,对企业业务财务工作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以便于财务人员能够不断充实和更新专业知识和提升业务能力,对于收入确认的时点把握更加精准;另一方面,企业对财务人员应在制度上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可以从制度和奖励方面,促使财务人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增强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奠定坚实基础。激励财务人员跨领域合作,尽量能在广告刊例价格的制定和合同内容签订时给予经营部门和相关法务部门提供专业知识指导,力争做到在合同中明确区分各个单项履约义务,未雨绸缪,以此为依据,避免后续各项业务混淆难以区分计量,违背新准则要求。

(三)优化合同管理

新收入准则具体实施中的第一步是确认签订的合同。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与相关部门提前交流沟通,根据新准则对企业的广告合同模板、签订条款细则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将合同的签订与会计准则、核算要求相结合。通过规范合同的订立,明确协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交易价格,尽力做到在广告合同中区分各个单项履约义务,对广告播出的时间,刊例,折扣,赠播,补播等事项应明码标价,以避免因不明确的合同协议而引起的后续争议。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参照之前要求在实际管理中做好前期广告合同审核工作以及中后期逐步落实合同的实施状况与收入确认相一致的跟踪与管理。

(四)加强财务与业务部门的沟通

各种新媒体广告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传播媒介和内容,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广告出现的时间不统一和变化多端。广告财务管理特殊性在与它不是单纯的会计处理,它还涉及业务处理。广告财务工作人员不单单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计量,还要保持与业务部门的及时沟通,以便于第一时间知晓和获悉前段业务端口的信息变化,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同时企业应该加强收入确认的风险把控,让财务人员参与到广告合同和订单的审核管理中,对于广告合同内容的执行情况及时更新,企业应当重视财务人员的前段干预和把控。

四、结束语

目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电视广告的收入确认和计量存在不确定性。新的收入标准是基于收入合同,对交易各方在权利和义务方面给予相应的法律规范和保护。在此基础上,企业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提前制定计划,加强流程管理、强化专业人员的培训、优化企业财务系统,在此基础上让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这将有力地推动广播电视广告业务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对传媒业的蓬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颖.新收入准则在广告收入确认中的应用——基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的实践[J].时代经贸,2019(08):83-85.

[2]罗沈娴.新收入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7):210-211.

[3]柳凤英.新收入准则下企业收入确认与计量的对策[J].纳税,2019(11):187-189.

[4]周文辉.张崇安.互联网知识付费平台商业模式的构建路径——赋能视角的案例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0(03):47-51.

[5]胡嵛然.新收入准则在广播电视广告业务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20(21):56-59.

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第2篇

确认和计量是记录和计入财务报表的两个程序。收入的确认,特别是规范确认、如何确认,是财务会计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后,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同,与旧的收入准则相比,有收入计量原则的变化、确认条件的表述调整等方面的变化,其实质变化笔者认为在于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即旧准则规定“收入应按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或双方接受的金额确定”,即计量采用名义金额。新准则规定“收入应按其已收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来计量”。如收入的名义金额与其公允价值(通常为现值)差额较小,可按名义金额讲量;如收入的名义金额与其公允价值(通常为现值)差额较大,应按公允价值讲量。那么,引入“公允价值”究竟会给收入确认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希望从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变化谈起,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这一实质入手,联系会计处理,阐述了新会计准则收入确认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及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收入确认公允价值解决办法

收入对于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目标。收入作为利润构成的一项重要因素,受到企业以及企业的投资者和其他相关方面的重视。收入规范确认、如何确认是财务会计中的一大难题,如何规范收入确认和计量,确保财务报表反映的收入信息真实、可靠,防止一些企业用以“粉饰报表”和财务造假,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因为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会涉及企业损益的计算,最终影响各利益集团的决策。20**年2月15日,随新会计准则体系了修订后的收入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对收入确认带来了新的变化,必将产生新的问题。同时收入准则的修订,也将进一步规范企业收入确认和计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对推动我国证券市场乃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收入确认的几个变化

(一)体现收入收益观念的变化

新准则的收入定义由原来强调“经营收益观”改为强调英美等国普遍接受的“总括收益观”。原“经营收益观”强调本期经营成果才属于收益,把非经常项目排除在净收益之外。这种观念其重点放在“本期”和“经营”上。而“总括收益观”则认为除了企业和股东之间的经济往来以外的其他各种经济业务,凡是会影响股东权益变化的都属于净收益的一部分。采取“总括收益观”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防止企业恶意作假,因为是否是本期的收益需要职业判断,如采取“经营收益观”,则很难防止企业作假。但这一变化,对企业内部绩效考评提出了新要求。

(二)强调收入性质认识的深度

新准则更为强调“收入(现金)流入量论”。在这种观点下,除了企业与股东的往来外,其余任何影响净资产变化的都是收入。就是说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不存在选择的余地,通过前期调整项目或营业外收入项目调整年度收益,可使企业收益数更为客观,留给人以一个清晰的概念。新旧准则虽然收入定义都描述为“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但其内涵的变化却是很大的。

(三)注重收入计量原则的差异

新准则更为强调净资产的变化对收入的影响,同时会计准则的资产采用的是公允价值,因为收入的计量也就必然更为强调公允价值,因此新准则规定递延收入要采取公允价值来计量。也正因为新准则采用现值来作为计量的标准,那么销售折让和现金折扣之类就必然成为收入的减项。但是会计传统中已经习惯将现金折扣作为费用处理(因为现金折扣率低,时间也不长),同时由于,只要现金折扣率制定的合理,那么卖方对这些折扣是一种容忍的态度,否则卖方就不会提供折扣,因此新会计准则还是将现金折扣作为费用处理了。

(四)体会收入确认程度的差别

新旧会计准则在“经济利益流入”这一表达上有了一些变化,虽然只是将“经济利益能够流入”改为“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但“能够”与“很可能”却有着一定的差别。因为一些非经营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是很难估计的,判断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以前和买方交往的直接经验判断买方信誉,或从其他方面取得的信息,或根据政府的有关政策等进行判断,来最终确定价款收回的可能性,做出合理的估计。用“很可能”一次来替换“能够”是必然的,是符合实际的。

(五)调整收入确认条件的表述

新收入准则将原收入准则中对收入确认的条件之一“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拆分成两条,即收入能够可靠计量、相关成本能够可靠计量。虽实质内容未变,但在表述上更加合理规范。

(六)重新界定收入利得的概念

原收入概念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这种界定从形式角度来定义,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新收入准则更多地从收入的实质方面进行界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强调了收入是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属于收入,为利得。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对收入作了更科学的定义。

(七)取消会计年度跨年度提法

把提供劳务收入确认的重点放在提供劳务的交易结果在资产负债表日能否可靠地估计上。因为劳务开始和完成涉及的不一定是一个会计年度,而是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可能是季度、半年度,只要涉及编制会计报表,就会涉及劳务收入的确认。其次是否跨年度主要涉及是否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问题,不跨年度的劳务可以按完工程度100%确认收入。

(八)新增物与劳混合销售的规定

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包括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时,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将销售商品的部分作为销售商品处理,将提供劳务的部分作为提供劳务处理。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不能够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将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全部作为销售商品处理。

二、操纵收入确认的原因

企业通过对收入确认的调节,一般有以下一些目的:

(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满足上市要求而进行收入确认

《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首次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必须符合近3年连续盈利,预期利润率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条件。因此,在上市资格的鼓舞下,收入确认成为行之有效的途径。由于,我国股票发行采用的是额度制,企业筹集资金的数量取决于股票发行额度和股票发行价格两个因素的乘积,而股票发行额度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严格控制的,企业想要获得最大限度的资金量,只能借助于提高发行价格,毫无疑问,过去的经营业绩会影响到发行价格。这些,都使得收入确认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于已经上市的公司,则是在保全配股资格以及避免被“st”、“pt”或退市的过程中,操纵着收入确认

我国上市公司的配股行为受到较为严格的政策约束,现行政策规定净资产收益率6%作为上市公司增发和配股的最低门槛(1995~20**年规定为10%),且增发和配股基本上是上市公司筹集额外资本的唯一渠道。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现象称为“政策诱发的盈余管理”。在证监会设定融资的利润标准之前,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基本呈正态分布;但在1995年以后,净资产收益率高度集中于10%~11%之间,以后又集中在6%至7%。其中隐藏着多少经过精加工的会计数据,恐怕只有上市公司本身心知肚明了。另外,根据有关法规规定,如果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将由证监会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并限期消除亏损。如果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中国证监会将决定中止其股票上市。种种规定使得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挖空心思地进行着收入确认。

(三)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平滑利润,实现稳步增长的需要

在现行的委托制下,董事会和ceo是委托关系,作为衡量ceo业绩的主要指标,业务收入和金钱、名誉、地位挂钩,其重要性凸显。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的有生命周期,即便通过合并,分拆来规避,也要有过渡期、整合期,如何安全度过衰退期、过渡期、整合期,管理层往往会选择储藏“食物”,准备过冬的方式,于是就出现了收入确认。

(四)企业减小债务契约成本的需要

企业通过债务市场融资时,不同评级的企业,对于债权人来说,具有不同的风险,这就构成了债务契约成本的一个附加。而在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评级中,收入由于是企业现金流的主要来源,从而成为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于是,如何使契约成本最小化,就成为企业收入确认的潜规则。

(五)企业避税的需要

我国税收制度尚不完善,税收优惠项目颇多。这样,企业管理者就有动机采用收入确认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以达到少交纳所得税的目的。另外,根据《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有关实施细则规定,从第一个获利年度起享受免减税政策。这样,企业管理者就有可能采取会计政策和程序尽量使前期的利润为负,推迟开始获利年度,而在开始享受免税优惠政策的期间会采取增加会计净收益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从而达到在免税优惠期之后的年度减少会计净收益,多享受税收优惠的目的。

(六)企业减小政治成本的需要

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从f个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改革与创新的途径,包括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和规范体系,更新会计原则,尽快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会计毕业论文 计系统,修改无形资产的相关内容,研究和引入新的计量手段,变革财务报告以增强及时性与充分性,加快会计人才培养以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改革;创新;人力资源;无形资产

“知识经济”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ijk9)于llb年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使用,并将其定义为“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今天的经济发展,已从劳动经济阶段、自然资源经济阶段向智力经济阶段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曾认为,最基本的经济要素是土地、资本和劳动,而现代经济学家已经把人力资源作为现代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甚至成为一个决定性的要素。尤其是进入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运行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放慢,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则以几何级数呈爆发性的扩张,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相关的学科和工作产生了影响,会计也不例外。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从会计理念、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从容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挑战。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改革与创新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和规范体系现有会计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会计理论必须尽快研究新的会计模式。新型会计模式的建立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求按照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客观规律,对会计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赋予新的含义,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进程中,应全面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异,特别是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向n$i规则看齐,充分参考和借鉴国际会计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内容,使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并且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滞后于实践的现状,应该分轻重缓急。对于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需了解的会计要素核算的相关准则,如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的存货、金融工具以及保险、通讯、汽车制造业的会计准则应优先加快制定。"更新会计原则

更新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历史成本因其客观、可验证、易取得的特性,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在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下,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事过境迁”之感。历史成本虽存在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放弃历史成本计价,而是应根据未来会计中的决策需要,采取多重计量手段。

更新收入确认原则。传统的收入确认原则是营业收入或收入实现的确认原则。其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企业收益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资产置存收益,是指由于置存资产尚未实现的收益;第二类为营业收益,是指销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传统会计不承认未实现的置存收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知识产品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整体评价。因而,在知识经济下,收入确认不仅应包括营业收入的确认,还应包括资产置存收益的确认。

(c)更新费用配比原则。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配比要求在收入和费用之间能有一种合理的关系,但是很多费用和收入之间却很难找到这样的关系,通常只能是依据一种假定的关系而进行,结果会丧失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配比原则下,费用是在其支出的效用真正发挥作用时而非相关现金的支出时予以确认的,这会使计算出来的净收益与企业实际资金运动过程不尽相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预计、比较和评估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的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等特点,通过提供多元化会计信息,原有缺陷则可弥补。会计系统可以同时提供并分别采用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会计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费用与收入配比已不是确认费用的唯一标准,费用确认标准将趋向多元化。

(d)更新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而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依赖于人们未经证明的假定,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与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而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f)更新充分披露原则。充分披露原则是指企业在公布主要会计报表、补充报表、附注,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对未来营业状况的预测时,必须全面、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财务数据。在传统会计下,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充分披露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充分披露将成为未来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低廉成本,使会计可以既有货币性计量,又有非货币性计量;既有定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通过多元化信息的提供,可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

g应尽快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系统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已有gh多年,由于涉及到经济理论、会计理论以及计量等一些“”问题,它仍然未纳入财务会计系统。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是该时代财务会计的重要内容。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资本的时间、空间范围将比财务资本宽广得多,财务会计要跟上这种要求,就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把知识资本延伸到企业外部范围的内容都纳入核算的范围(如环境报告等)。

人力资源应纳入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人力资源从本质上看,它是企业的资产,从会计对象上看,资金运动过程包括资金的投入、耗费、收回、退出。企业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人力资源才能使生产经营顺利进行。所以它作为企业一项长期资产,成为现代企业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的核算方法。目前,虽然有一些诸如“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摊销”“人力资本”等账户,但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正式运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账户体系。确定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计量模式。人力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有其特殊性,很难将其确定在某种计量模式上,而应该是多种计量模式的有机结合,即应是精确性计量(历史成本模式)和模糊性计量(经济价值法)的结合。

i修改无

--> 形资产的相关内容

灵活界定企业吸收无形资产投资的比例。企业吸收无形资产投资,是现代企业的通常做法。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也是允许用无形资产投资的。但我国年底颁布的、年k月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中对企业吸收无形资产的投资比例进行了限制,明确规定企业吸收无形资产一般不超过注册资本的"h l,如果技术含量较高超过"h l的,要经审批部门批准,最高不超过gh l。而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企业别是高科技企业,仍然维持"h l m gh l的无形资产比例已不能满足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拓展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传统会计核算中,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称权、商誉。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知识成为生产力要素的主要成分后所引发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法律、新变革,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拓展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把人的智力、知识作为一项无形资产的重要内容。因为人的智力、知识符合无形资产的概念要求:不存在物质实体;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拓展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对于我们转变观念、重视科学知识、重视人的智力要素,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有重大意义的。

f研究和引入新的计量手段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重心要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传统的计量手段已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因而在计量手段上需要革命性的变化,在会计系统中引入多种计量手段,因不同会计事项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应是一条可取之道。多元化的社会由五彩缤纷的事物组成,强调独一无二的计量手段只能使会计陷入困境。

n变革财务报告以增强及时性与充分性为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减少决策风险的需要,对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也需要适当创新,这不仅涉及到财务报告本身结构框架的改变,而且也导致了报告所依据的会计基础理论的创新。如提高及时性与会计分期假设有关,可考虑缩短报告的时间间隔,采用月报、旬报、周报等,也可根据业务特点,实行灵活的、不等距的报告制度。同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从空间跨度来说,企业应提供“金字塔”式的报告结构,包括从最低层的原始数据到高层的浓缩信息,以适应不同使用者对“充分性”的需求差异。

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税收优惠

【论文摘要】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是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税收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税负。

近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在依靠外部环境改善和国家政策支持谋求发展的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结合自身的企业特征及运营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制一套最优税收筹划方案,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每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一、未雨绸缪——做好前期规划工作

这是作为每个企业投资者首先必须抓住的基本要点,更是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是要确定有利的产业领域。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很多,有电子产业、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等等,不同领域产业所涉及的税收政策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投资者认真考虑不同领域税收政策的差异,进行必要的税收规划。

二是要办理必要的资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享受,往往是建立在企业资质之上,每项政策优惠最终能否获得,关键看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和审批,其直接依据就是各类资质证书文件。所以,企业应尽快申报自身的知识产权或提前安排以独占使用方式拥有该自主知识产权,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软件企业证书等资质至关重要,这也是税收筹划不得不把握的关键环节。

三是要与税务机关保持良好的沟通。一项税收优惠能否获得,税收筹划能否成功,最终决定在当地税务机关对税收优惠的审批这一关上,这就要求企业的相关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时常与当地税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信息,适时调整纳税筹划策略,才能保证筹划的时效性、超前性和成功率。

二、明智选择——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高新技术企业销售、进口货物以及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都必须依法交纳增值税。增值税的纳税人按其经营规模及会计核算健全与否,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虽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有权按规定领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享有进项税额的抵扣权;而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不享有进项税额的抵扣权,但是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不一定会重于一般纳税人。

首先,最近新修订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6%和4%),将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同时对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也作了调整,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应税销售额标准分别从100万元和180万元降为50万元和80万元。该项规定的调整,无疑大大减轻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税负。其次,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增值率高的可达60%以上,但其消耗的原材料少,因而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再次,企业在暂时无法扩大经营规模的前提下,实现由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的转换,必然要增加会计成本。如增加会计账簿,培训或聘请高级的会计人员等。如果小规模纳税人由于税负减轻而带来的收益尚不足以抵减这些成本的支出,则宁可保持小规模纳税人的身份。最后,企业购入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被排除在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的范围外,这无疑加重了利用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负担,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生产的大多为高附加值产品,这些技术含量高、增值率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可以抵扣的进项税的成本含量很低。所以,对于规模不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为小规模纳税人较合适;对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一般纳税人,可以通过分立的形式,尽可能降低分立后各自的销售额,使其具备小规模纳税人条件而变为小规模纳税人,从而取得节税利益。

三、降低税基——费用最大化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具体来讲,原计税工资标准取消,可以按实际支出列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标准、捐赠扣除标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条件放开,对于内资企业来说,扣除限额得到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新所得税法限额内,在不违规的前提下,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即在规定范围内充分列支工资、捐赠、研发费用及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尽量使扣除数额最大化,实现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

例如,新《企业所得税法》第30条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结合过渡期税收优惠政策,特区新办高新技术企业“三免三减半”,西部地区鼓励类企业“两免三减半”的优惠,对于研发费用集中性的投产初期的企业可以做一定的选择,以便能充分享受税收优惠。

四、准确把握——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通过税收筹划可以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充分享受到位。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新设高新技术企业需经营一年以上,新设立有软件类经营项目的企业可以考虑先通过申请认定“双软”企业资格,获取“二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五年经营期满后,再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能获取更大的税收利益;无法挂靠“双软”企业获得优惠政策的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并变更设立一年以上的公司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不同的时期都有许多条款,如:免征增值税、不征收增值税、软件生产企业软件产品的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集成电路产品其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政策,一般纳税人销售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制成的生物制品,可按6%的征收率计算纳税,并准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等。高新技术企业要具体分析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同税收优惠政策的条款相对照,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更是随处可见。举例如下:

一是对于符合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其中对于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作出了规定,因而对于欲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企业必须对研发费用从长计划。

二是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三是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转让技术所有权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从税收的角度看比直线法可以增加当年的费用,抵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做好准备,规划好企业的经营范围、研发费用、高新收入、科技人员等关键性的技术点。

另外,高新技术企业在日常核算中也要关注细节。在财务核算上,注意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的差异;避免将资本性支出变为经营性支出;正确区分各项费用开支范围,注意不要将会务费、差旅费等挤入业务招待费;在免税和减税期内应尽量减少折旧,在正常纳税期内应尽量增加折旧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税收筹划作为纳税人的一种理财手段,可以为企业节约纳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壮大企业经济实力,但也存在筹划不当违法偷税的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遵循科学的税收筹划原则,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税收筹划策略,才能真正取得税收筹划的成功,为企业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2006年修订.

[2]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2006年修订.

[3]蔡昌.新企业所得税法解读与运用技巧操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阎静.论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5]高民芳.纳税筹划方法及其应用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5(8).

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研究开发成为社会创新主流,技术类无形资产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会计准则的背景下,无形资产的确认依赖企业管理层的判断。文章在探讨新会计准则确认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对管理层决策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并探讨了管理层对这些因素的判断偏好。

关键词:技术类无形资产 技术力量 技术生命周期 知识产权

新准则下技术类无形资产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企业由原来的主要依靠物质资料产生价值转变到现在主要依靠智力资料产生价值,技术开发和科研创新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核心竞争力并胜利的关键因素。会计的实质是反映社会和经济现象,在这种大环境的转变下,旧的会计准则已经日渐显示出其不适应性。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包括《新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长期资产。着重强调了企业对资源的控制和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控制是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可辨认性是指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新准则提供了无形资产确认的基本框架: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从我国的制度背景出发,这两个条款作为公司管理层做出判断和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直接决定了管理层的判断。新准则无疑是将无形资产的范围扩大了,无形资产的确认更依赖管理层的决策和判断。同时,技术类无形资产(也就是通常的技术)更新迅速,未来收益相较于土地权、版权等不稳定,其在报表中的确认就更依赖于管理层的偏好。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开放的判断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客观性甚至会计舞弊。因此,了解管理层在什么环境下容易产生确认无形资产的倾向是十分必要的。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技术类无形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和其他与技术相关的权力构成,这类无形资产主要依靠高度密集的技术、知识及智力为其所有者带来可能的高收益,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都属于技术类无形资产。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高,能够为持有者带来超额利润,价值转化过程风险较大等特征。

技术类无形资产的确认诱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状况。一部分企业并不将创新作为其经营周期中的一部分,进行科技创新的原因是该类企业想做一个项目,用于创造短期收益或者造成暂时性市场冲击。此时,管理层所关心的主要是技术力量和技术生命周期。另一部分企业处于科技领域,以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作为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存续的内源性因素,研发和开发活动深入该类企业每一次项目的启动、成长、完成周期。此时,管理层所关心的是技术的知识产权。因此,正确认识技术强度、研发周期和与无形资产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层可以较为准确地做出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成本投入、未来现金流、投资回收期等相关信息的评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性更高的会计信息。

影响技术类无形资产确认的因素

(一)技术生命周期

技术生命周期即指一项新技术在商业上表现为可行的产品的平均时间。一个周期包括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新发明阶段,科技的成长较为缓慢,此时,经验和错误促使系统向前推进。到了成长期,科技的发展是持续且快速的。处于成熟期的技术类无形资产已被市场认可,其所能带来的未来收益比较稳定,风险相对较小,也容易计算。进入衰退阶段,科技的上限已出现,发展速度也非常缓慢,发展已到达极限。这体现出科技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当科技达到其自然极限时,它将成为一个衰退的成熟技术并且非常容易被取代。较原技术拥有更高绩效且发展速度更快的新技术,将影响旧技术并在某一时间点,取代旧技术。技术进入市场后,借由市场渗透的产生,并形成市场成长,表现为市场交易量。一方面,在技术发展阶段,技术尚未接触市场,不但没有市场交易量和实质收入,企业研究人员还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创新、研发和测试。另一方面,新技术开始市场应用后,市场交易量增加,成长速度逐步增加。此时,市场的渗透依赖创新的速度和市场的需求。例如:软件市场的技术生命周期通常小于一年,而船运业的革新周期大于10年。这是市场需求决定的。因此,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能够在市场需求的时候,快速推出技术革新以提高消费者的体验,保持其技术革新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较短的技术生命周期不仅减少企业投入的现金和技术的成本,并且能够冲击市场创造短期收益,降低了技术投资的风险,使技术革新收益形成一个敏捷、快速的良性循环,降低了未来收益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偏好将具有较短生命周期的技术确认为无形资产。

(二)技术力量

处于创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技术力量作为评估未来收益稳定性的重要标准。技术力量越强,该技术就越难被同行业竞争者以较低的成本模仿。对于这种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往往能够独树一帜,作为市场的导航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持续的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反之,如果该技术不具备较强的技术力量,在应用于市场后不久,同行竞争者可能纷纷效仿生产类似商品。在首次研发后,同行竞争者往往能够以更低的价格生产类似或者相同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导致该种商品的市场最终沦为一场价格竞赛。因为研发成本高昂,率先研发该种技术的企业通常没有办法大幅压低商品售价,从而使得技术模仿企业在保持相对较低的开发与生产成本基础上,以更低的市场售价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这种现象在市场环境中十分常见,如国产手机市场:许多前几年表现并不突出的生产商,凭借低价销售具有多种功能的手机,使消费者能在低消费的同时,享受到多种高端手机技术与功能,以此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因此,复杂程度高的技术未来投资收益的风险相对较小,容易受到管理层的青睐,使之被确认为无形资产。

(三)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作为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是保障无形资产作为现实生产力的原始动因,使有可能的财富转化为现实的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可触摸的有形财富,正在被不可触摸的无形财富所替代。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成为无形财富的核心。知识产权一旦具有较高的获利能力,但是由于缺乏法律的保护使之成为人人可以使用的公共物品,就会损害其所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反之,较高的获利能力一旦受到法律的保护,就可以为企业未来创造收益。可以说,在科技领域的企业,知识产权就是保障持续技术创新和稳定现金流的前提。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探讨知识产权怎样对管理层的决策发挥其影响。

1.技术本身―技术的科学联动性。科学联动性即指一家企业所拥有专利的平均引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篇数,简而言之,就是该技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程度。近几年,科学联动性越来越广泛的用作衡量创新技术的指标。在许多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眼里,科学是技术创新的来源,以科学联动性衡量创新技术虽然具有局限性,但仍是极具可行性的。一方面,以科学为基础的活动计划能够明确、具体、系统、量化地解释企业的目标、实施方案和方案评估,使管理层抓住重点并定位最有前途的科技创新领域,避免探索、实验过程中多余的资源浪费;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准确定位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帮助管理层在现有限制下做出使企业获利最大的决策;研究活动要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相较于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高效地完成技术的开发研究。即使提供给每人的报酬更高,但是缩短的实验时间和减少的资源浪费降低了研究开发的成本。另一方面,从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来看,科学的技术和知识含量在其提供的服务价值中占有绝对优势。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主要依靠技术、知识的投入,技术和知识的倍增性使得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呈现倍增性。然而,最为重要的是,科学联动性越大的技术越复杂,越难被竞争对手模仿。因此,科学联动性大的创新技术,未来的收益风险小、容易实现,企业管理层倾向于将这类技术确认为无形资产。

2.企业本身―技术创新环境。企业管理层在决定是否确认无形资产通常会考虑企业自身所处的技术创新环境。这里的环境不是指企业所处的外在市场环境,而是企业内部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从两个方面说明它对管理层决策的影响:一是企业具有的高质量的资源;通常来说,具有较高科学性的技术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并且具备被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技术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及持久发展的动力,企业要想持续开发和研究这类技术,需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提供一个稳定、高水准的研究环境。充足的技术开发经费、高新技术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力;资金充裕、良好经济状况是企业利用该技术获取未来持续稳定收益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相关的硬件设备和原材料等是企业能否配合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前提,具备前述资源的企业管理层更倾向于将相关的技术确认为无形资产。二是企业具有的其他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创新技术。即使对于一些无法确定未来收益的创新技术,企业管理层往往具有“资本化”的倾向,这种倾向能否实现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和对其他资产的控制权。具体来说,在制度约束下,本不应该确认的技术是不能提供可靠的投资收益的,但是如果当无形资产是与其技术相关的有形资产捆绑式购入的话,无形资产就变得相对“有形”,并且其风险降低。因此,从事该类相关业务,并具有相关有形资产控制权的企业管理层倾向于将技术确认为无形资产。

(四)企业自身经营状况

在确认无形资产时,技术本身与企业所处技术环境因素会对管理层的决策产生导向性的作用。然而,企业管理层做决策时除了要受到道德、制度的约束,应该在约束范围内,尽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无形资产的确认本身具有主观性以及个性化。针对不同偏好的管理层,其确认无形资产的决策标准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对于具有不同行业、不同组织结构、不同战略定位的企业,决策标准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基于此,企业本身的资产结构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状态均会对管理层的决策造成较大的影响。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资产负债率较高企业的管理层,为了遵循债务契约的规定和安排日后贷款事项,具有确认无形资产的偏好。为了获得更好的信用等级,在企业与债权人签订债务契约中通常要求企业拥有稳定水平的运营资本、一定上限的资产负债率等。显然,会计政策选择决定了这些监控指标的计量和评估,对评估既定债务契约的履行或违约有着直接影响。第二,对于经营收入面临巨大压力的企业,其重要任务之一即是缩减开支,减轻收入减少带来的利润波动。因此,为了减少无形资产带来的支出(如摊销费用),管理层通常偏好于不确认无形资产以保证企业获取相对稳定的利润额。第三,处于衰退期的“老化”技术,市场逐渐萎缩,利润率停滞或不断下降,当正常利润无法维持或现有投资折旧完毕后,整个产业便逐渐解体了。当该类技术产生的收益无法维持其所造成的费用支出,根据成本约束原则,当进行一项项目的收益小于付出的成本时,这项项目是无效率的,不应该执行。管理层倾向于不确认该类技术。

参考文献:

1.冯丽艳.技术生命周期与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商场现代化,2009(1)

2.张文贤.财务会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周萍.浅析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财会月刊,2006(5)

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 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是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税收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税负。

近年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在依靠外部环境改善和国家政策支持谋求发展的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结合自身的企业特征及运营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制一套最优税收筹划方案,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每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一、未雨绸缪——做好前期规划工作

这是作为每个企业投资者首先必须抓住的基本要点,更是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是要确定有利的产业领域。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很多,有电子产业、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等等,不同领域产业所涉及的税收政策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投资者认真考虑不同领域税收政策的差异,进行必要的税收规划。

二是要办理必要的资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享受,往往是建立在企业资质之上,每项政策优惠最终能否获得,关键看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和审批,其直接依据就是各类资质证书文件。所以,企业应尽快申报自身的知识产权或提前安排以独占使用方式拥有该自主知识产权,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软件企业证书等资质至关重要,这也是税收筹划不得不把握的关键环节。

三是要与税务机关保持良好的沟通。一项税收优惠能否获得,税收筹划能否成功,最终决定在当地税务机关对税收优惠的审批这一关上,这就要求企业的相关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时常与当地税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信息,适时调整纳税筹划策略,才能保证筹划的时效性、超前性和成功率。

二、明智选择——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高新技术企业销售、进口货物以及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都必须依法交纳增值税。增值税的纳税人按其经营规模及会计核算健全与否,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虽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有权按规定领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享有进项税额的抵扣权;而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不享有进项税额的抵扣权,但是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不一定会重于一般纳税人。

首先,最近新修订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6%和4%),将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同时对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也作了调整,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应税销售额标准分别从100万元和180万元降为50万元和80万元。该项规定的调整,无疑大大减轻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税负。其次,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增值率高的可达60%以上,但其消耗的原材料少,因而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再次,企业在暂时无法扩大经营规模的前提下,实现由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的转换,必然要增加会计成本。如增加会计账簿,培训或聘请高级的会计人员等。如果小规模纳税人由于税负减轻而带来的收益尚不足以抵减这些成本的支出,则宁可保持小规模纳税人的身份。最后,企业购入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被排除在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的范围外,这无疑加重了利用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负担,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总之,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生产的大多为高附加值产品,这些技术含量高、增值率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可以抵扣的进项税的成本含量很低。所以,对于规模不大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为小规模纳税人较合适;对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一般纳税人,可以通过分立的形式,尽可能降低分立后各自的销售额,使其具备小规模纳税人条件而变为小规模纳税人,从而取得节税利益。

三、降低税基——费用最大化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具体来讲,原计税工资标准取消,可以按实际支出列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标准、捐赠扣除标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条件放开,对于内资企业来说,扣除限额得到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新所得税法限额内,在不违规的前提下,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即在规定范围内充分列支工资、捐赠、研发费用及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尽量使扣除数额最大化,实现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

例如,新《企业所得税法》第30条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结合过渡期税收优惠政策,特区新办高新技术企业“三免三减半”,西部地区鼓励类企业“两免三减半”的优惠,对于研发费用集中性的投产初期的企业可以做一定的选择,以便能充分享受税收优惠。

四、准确把握——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通过税收筹划可以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充分享受到位。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新设高新技术企业需经营一年以上,新设立有软件类经营项目的企业可以考虑先通过申请认定“双软”企业资格,获取“二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五年经营期满后,再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能获取更大的税收利益;无法挂靠“双软”企业获得优惠政策的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并变更设立一年以上的公司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不同的时期都有许多条款,如:免征增值税、不征收增值税、软件生产企业软件产品的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集成电路产品其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政策,一般纳税人销售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制成的生物制品,可按6%的征收率计算纳税,并准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等。高新技术企业要具体分析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同税收优惠政策的条款相对照,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更是随处可见。举例如下:

一是对于符合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其中对于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作出了规定,因而对于欲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企业必须对研发费用从长计划。

二是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三是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转让技术所有权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从税收的角度看比直线法可以增加当年的费用,抵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做好准备,规划好企业的经营范围、研发费用、高新收入、科技人员等关键性的技术点。

另外,高新技术企业在日常核算中也要关注细节。在财务核算上,注意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的差异;避免将资本性支出变为经营性支出;正确区分各项费用开支范围,注意不要将会务费、差旅费等挤入业务招待费;在免税和减税期内应尽量减少折旧,在正常纳税期内应尽量增加折旧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税收筹划作为纳税人的一种理财手段,可以为企业节约纳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壮大企业经济实力,但也存在筹划不当违法偷税的风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遵循科学的税收筹划原则,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税收筹划策略,才能真正取得税收筹划的成功,为企业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2006年修订.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2006年修订.

[3] 蔡昌.新企业所得税法解读与运用技巧操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 阎静.论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5] 高民芳.纳税筹划方法及其应用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5(8).

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会计美;会计审美;会计美感;会计美学

七十多年前,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文中非常形象地谈到美与审美。他举例说:对于同样一棵古松树,商人、科学家和艺术家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木材商看到这棵古松,想的是做什么用,值多少钱;植物学家看到这棵古松,观察的是它的植物习性,生态特征;画家看到这棵古松,则是欣赏它的颜色线条,气概神韵。他说:“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朱光潜《谈美谈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第15页)。

由此我们联想到会计。从美学的视角看,会计美不美,关键在于我们有无那双审美的眼睛。

一、会计美学是什么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从美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属于哲学范畴。哲学的特点是从总体上研究问题而不是研究局部的具体问题,这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样,美学所研究的是人们对待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的整个态度,整个人生的审美价值,是从整体来研究美和人生。人类先有审美意识,继而产生美学思想,再而形成系统的美学理论。美学思想的产生是审美意识向着理论形式方向发展的标志,而美学则是美学思想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里程碑。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于其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即研究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感经验,研究各种形态和各种范畴的美。

理论界公认的美学始祖是18世纪德国的鲍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他在1735年发表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Aesthetica,人们称之为“美学”。鲍姆嘉登以后,以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不断扩展美学的研究范围,丰富美学的研究内容,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美学体系。19世纪中叶,费希纳、丹纳、叔本华和尼采等哲学大师突破了传统的思辨性美学,创立了实验主义、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和印象主义等新的美学流派。20世纪,美学研究越分越细,流派众多,思潮林立,出现了心理学美学、人类学美学、发生学美学、语义学美学、分析学美学、现象学美学、解释学美学、接受学美学、解构主义美学、科学美学、技术美学、信息论美学、控制论美学等等,美学研究领域异彩纷呈,欣欣向荣。

会计美学是研究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会计活动或获得会计信息时所产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感经验的一门学科。同样的会计业务和会计事项,不同的会计审美主体站在不同的角度所产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感经验是不同的,所形成的活动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如果从“实用”的角度分析判断会计,会计无非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活动――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判断会计,会计则是一种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的管理行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如果从“美感”的角度分析判断会计,会计则是用标准化的商业语言解释五彩缤纷的经济世界的一种艺术活动――会计是一门艺术。

会计美学研究不能跳过会计的概念。如何定义会计,因学者们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在国内外曾经有过且现在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和分歧,美国会计学界一直有会计是一门科学,会计是一门艺术,会计是一种工具,会计是一种特殊信息服务,会计是一种服务活动,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等不同观点的争论;国内会计理论界主要有管理方法论、管理工具论、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等观点,其中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为理论界长期坚持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国内会计界有学者提出了“艺术论”的观点。笔者认为,会计究竟是一种管理活动,或是一种管理工具,或是一个信息系统,或是一门科学,或是一门艺术,或是一种工具,或者兼而有之,关键在于学者们站在什么角度进行思考。

会计美学的存在,有赖于会计“艺术论”的观点。国外在六十年前就产生了会计是一门艺术的观点,而且是当时的主流观点。会计“艺术论”因把会计的本质视为“描述性艺术”而得名。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艺术家通过个人的创造和经验,表现其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对于会计而言,其“艺术”性就在于强调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技能,在处理会计事项和分析会计活动品质时,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和具有美感的能力。尽管会计可以用数学模型或逻辑法则来表现,但在对会计信息进行记录、归类、加工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活动中,人为因素占很大的比重。在会计法规(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所允许的范围内,会计信息使用者所获得的会计信息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信息提供者――会计师个人的偏好,也就是说在允许存在多种会计政策选择时,由于会计师对会计政策的个人偏好,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讲,会计是一门“艺术”。曾经担任美国会计师协会主席、美国会计实务界领袖人物的乔治・梅(George May)认为:“会计是一门艺术,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门具有广泛和多种用途的艺术”(《财务会计:经验总结》1943第189页)。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名词术语委员会于1953年8月发表的第一号“会计名词公报”将会计定义为:“会计是用独特方式并以货币对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和事项进行记录、分类和汇总,并对结果予以解释的艺术”(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第四版 钱逢胜等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第31页)。英国《大百科全书》1980年第15版中有一条对会计的解释是:“会计是一种艺术(Art),它记录、分类和总结一个企业的交易并报告和解释其结果”。国内只是在近年来才有人从艺术的角度观察会计,产生了会计“艺术论”的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张连起博士。张连起博士对会计有一个比较精辟的描述:“如果说会计是科学,那么只需构建一个模型,或画出一条曲线,即可验证。如果说会计是艺术,那么只需烘托出剧场效果,或是绘画效果,即可诠释。如果说会计不是科学,那么无数会计研究者的劳动就失去了庄重,会计实务也就缺少了精致;如果说会计不是艺术,则会计的魅力――估计和判断荡然无存。会计离魔术的距离将越来越近!不妨认为会计介于科学和艺术之间吧。搞研究的,大抵要具备科学家的精神;搞实务的,不免要捎带上艺术家的思维;如果既不科学也不艺术,那确是糟透了。娶个科学女神,嫁个艺术王子,就是会计!”(张连起《左数字 右人文》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第93页)。

在充斥功利主义的社会大潮中,会计美学的研究备受冷落,国际上仅有一些零零星星、断断续续的论述,国内更是一片空白。个别学者的呐喊孤独而无助,呼应者始终寥寥,国内外会计美学的研究尚未形成气候,更谈不上成熟的会计美学理论体系。

二、我们需要不需要会计美学

我们究竟需要不需要会计美学?

关于这个问题,国内会计界不时也有一些零星的议论,但没有形成论战阵势,形势基本上是一边倒。许多学者认为,会计美学纯粹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有人认为当今研究会计美学是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因为当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市场经济转型和会计国际趋同所带来的一些问题,需要人们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更多的一些现实的会计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必要的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譬如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盈余管理问题、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问题、会计市场的开放问题、会计内部控制问题、会计法律体系的完善问题、会计队伍的建设问题、会计委派制问题、提高会计教育质量问题等等,都是会计领域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脱离现实环境而组织力量研究会计心理学、会计文化学和会计美学这类“虚而不实”的问题,必然会遭到质疑和批评。

国内最早较为系统地提出会计美学研究的是罗勇先生。罗勇先生于1994年提出了会计美学的概念,并初步提出了会计美学的理论框架。他认为:“会计美学是一门研究会计美的现象及其内在规律和会计审美规律的科学。它通过激发会计人员的审美感受力,挖掘他们对会计美的创造力。探索创造会计美的规律性,进而用会计美的独特标尺去评价、验证、促进会计规律在会计活动中的运用。”(罗勇 《会计美学初探》 《四川会计》 1994年 第6期)。

遗憾的是,罗勇先生仅仅对会计美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刚刚尝试构建会计美学的理论框架,便遭到高允斌先生的反驳,其理由:一是怀疑会计美学能否构成一门独立学科;二是怀疑会计美学是否是实践发展的必然;三是对罗勇的会计美学理论框架不赞同,认为其“会计美学的相关内容难以存在,进一步证明会计美学也是不能成立的。最重要的是,高允斌先生不仅全盘否定了罗勇先生所描绘的会计美学蓝图,而且对会计心理学、会计文化等会计理论研究也进行了质疑,认为会计美学、会计心理学、会计文化等理论研究是虚的,是“空洞的”。他在由质疑会计美学研究所产生的一些感想中说:“在我们的会计研究中,一些先生乐于构建一些新的理论、学科体系,而不论证其能否成立,或对其中具体内容不作深究。如以前有人提出‘会计心理学’‘会计文化’等等,再也没有看到有关深入而具体的研究成果。……让我们都少搞一些空洞的框架,多做一些坚实的砖石”(高允斌 《会计美学质疑――兼议会计研究中的一种现象》 《四川会计》 1994年 第12期)。

罗勇与高允斌仅仅交手了一个回合,就高挂免战牌休战了。国内的会计美学研究就偃旗息鼓了,理论刊物上再也难窥会计美学研究的踪影。也许是孤陋寡闻,十几年来笔者没有见到一项关于会计美学的研究课题,没有看到一篇系统地阐述会计美学的研究文章。倒是会计心理学和会计文化方面的研究没有因高允斌先生的责难而停滞不前。相反,会计心理学和会计文化领域的研究队伍越来越大、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遗憾的是,只有个别学者在会计文化研究的课题或文章偶尔涉及到会计美学。栾甫贵博士《关于会计学与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现代会计》 2001年 第6期)一文分析了会计学和美学之间的关系,为会计美学的深入研究进行了理论准备和铺垫,但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美学系统的研究还是廖若晨星。

需要指出的是,会计美学研究的遭遇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在美学研究的其他领域同样存在。美学研究在中国忽冷忽热的艰难发展完全可以见证这些问题。需要不需要美学,需要不需要会计美学,说到底是现代社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物质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生活富裕主要解决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不能解决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富贵”二字,“富”是物质层面的,“贵”则是精神层面的。“富”是“形而下”的,是生理的、现实的、具体的;“贵”是“形而上”的,是精神的、理想的、抽象的。社会上富人越来越多,但富人“富而不贵”现象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被社会所诟病。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不能要求一个温饱问题还没有保证的人去追求所谓的“精神享受”,去欣赏什么“美”,去做“阿Q”。但是,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问题之后,能否在精神方面有所追求,则是对现代人类文明的一个考量。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类除了生理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会计活动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经济管理的需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也是会计存在的基本价值。但是会计活动的过程本身既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也需要思想文化的滋润,人们对会计活动和会计信息的态度,在一定程度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如果把会计仅仅看作是一种管理手段,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信息系统,那么会计活动一定是缺乏感情的,是冷冰冰的、是机械的、是枯燥的。长此以往,这样的活动对会计工作者和信息使用者来说是痛苦的。引用一段朱光潜先生的话最能说明问题。朱先生说:“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免不是一种缺乏。对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的身体可以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的状态。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一旦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朱光潜 《谈美谈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第18-19页)

不知对会计美学研究持怀疑态度的同仁读了这段话以后,是否会有所思考,有所触动。

三、会计美学美在何处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对称和比例的原则。”(亚里士多德:《诗学》,第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达・芬奇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达・芬奇:《芬奇论绘画》,第13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鲍桑葵也认为:“希腊人美学思想的基础是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方面的观念。”可见美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对称、比例、节奏、秩序、和谐等方面。

会计之美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会计活动对象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内在美;另一个方面是会计活动作为一种管理艺术所表现出的外在美。这也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讲的“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那么,会计的美是如何表现的呢?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从什么样的视角来欣赏会计的美呢?从科学的视角看,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福祉提供着丰富的经济信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审美的视角看,会计是用标准化的商业语言解释五彩缤纷的经济世界,透过会计工作者艺术般的劳动创造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目的的鉴赏判断,使人们在复杂的会计事务和繁杂的经济数据中领略会计的真实美、平衡美、对称美、秩序美、结构美、简约美、统一美、和谐美。

(一)真实美

会计之美首先是客观真实美。客观真实是会计审美主体产生审美意识,获得审美经验的最基本感受。为信息使用者客观公正地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既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会计工作者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准确的,还是虚假的、失真的,决定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审美感受。一般情况下,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会产生美的感受,反之,提供了虚假的、失真的会计信息则会产生丑的感受。同样,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了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从中感受到可靠、愉悦的美感。

会计人员对会计主体的所有会计事项进行记录时,必须以客观的事实和客观确定的证据为依据。也就是说,会计工作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体组织会计核算时,应该以经济业务发生时所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为依据进行计价入账。对有些需要主管估计分析进行处理的会计事项,如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等会计事项,要尽可能做到主管估计与客观实际相互一致。会计的艺术性首先应该表现在及时地、准确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会计而言,抛开其表现形式,只有提供客观真实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才是美的。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曾经引用过一句孔子的话谈到会计的本质问题。他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这段话是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是孟子借用孔子的口讲出来的。“会计当而已矣”的意思是说会计的本质是客观公正地记录经济业务,“当”字就是“客观真实”的意思。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是人类智慧的宝贵财富,这自不必说。他对会计的准确定义充分说明他还熟悉会计业务,精通会计理论,是一个水平很高的会计专家。自会计诞生以来,古今中外,都把客观真实作为会计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不管社会前进的步伐有多快,不管会计技术多么先进,会计的方法多么高明,会计的表现形式多么艺术,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背离了“客观真实”的基本原则,会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真实美是会计审美关系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会计的真实美其实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讲的“天生的”美,也就是客观美。

(二)平衡美

会计的平衡美是通过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不断变化发展所呈现出的会计对象在数量上螺旋式的稳定状态,给人以稳定、沉静、端庄、整齐的审美感受。现代会计所采用的记账方法是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基本特点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综观古今中外,所有的复式记账方法尽管名称各异,但其理论基石几乎都离不开资产(财产)与权益(权利)的平衡。

中外会计对会计对象进行科学分类所确定的项目叫做会计要素。人们根据不同的审美需要,把会计要素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有二要素(资产、权益)、三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四要素(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五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和利润)、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七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得、费用和损失)和十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利得和损失)等等。我国目前会计准则所确定的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要素体系则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得、费用和损失等七个会计要素组成的,美国FASB所定义的会计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收入、费用、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利得和损失十个要素。尽管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会计要素的分类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从二要素到十要素,它们的共同之处只有一个――平衡。

无论是二要素,还是十要素,其基本的原理是建立在资产(财产)与权益(权利)平衡的“双线通道”原理之上的,复式记账的基础正是这个最基本的平衡原理。1494年意大利著名的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了其著名的数学著作《数学大全》,这部划时代的数学巨著,不仅是世界数学界的一部伟大作品,而且以完整阐述复式记账原理成为世界会计学界公认的现代会计里程碑。这部里程碑式著作的伟大之处正是由于其通过数学的方法建立了西式复式记账的基本平衡公式――资产(财产)=权益(权利),这个公式是后来一切借贷平衡公式的鼻祖,是西方复式记账基本原理的逻辑起点。令人惊奇的是,我国古代“龙门账”的会计平衡公式与意大利的这个会计平衡公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明末清初,我国民间出现了会计四要素――“进、缴、存、该”,四者之间的关系是:进-缴=存-该,我们的祖先给这种平衡关系叫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合龙门”。这个会计平衡式与西方会计平衡式的原理竟然完全相同。“进”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收入,“缴”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费用支出,“存”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资产,“该”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负债,“进-缴=存-该”经过替换整合就可以变换为“资产=权益”。

需要指出的是,中式会计的会计平衡式与意大利西式会计的会计平衡公式,在历史上不存在互相借鉴和相互渗透的问题,二者理论上的一致,完全是殊途同归。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其内在的规律?如果决定于内在规律,规律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笔者认为,世界上的经济事务具有相同的特点,这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但用同样的原理来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并总结其结果,仅以经济事务有共同特点为理由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展开联想的翅膀,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上去分析。从美学层面进行分析,中式会计的平衡公式和西式会计的平衡公式,都遵循了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平衡美,使得不同的文化土壤结出相同的科学果实,这不能不说是美学的功劳。基于资产与权益平衡原理所建立的复式记账法,除了资产与权益的平衡,还有借贷记账法的借贷两方发生额的平衡和账户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的平衡等等。

平衡美是会计现象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审美现象。

(三)对称美

对称美是上帝赋予事物产生美感的一个基本元素。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对称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称成为人体结构的主要形式,如人的双眼、双耳、双臂、双手、双腿、双脚,所以对称是人的审美意识中最早产生美感的诱导性因素。由人类创造的社会文明同样离不开,阴阳、天地、男女、明暗、大小、左右、上下、前后、轻重、厚薄、高低、远近等,无不是对称的具体表现。可以说,没有对称就没有人类文明,对称美是审美关系中最基本的元素。

会计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离不开对称。会计发展史告诉我们,会计的产生是应人类管理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主要是通过一些固定的符号和专门的方法反映经济活动的收入支出、增加减少、入库出库、盈利亏损等等,一直到全世界采用统一的借贷记账法,这些固定的符号和专门的方法无不呈现对称美。

借贷记账法是当今世界通用的复式记账方法,也被人们称为“通用的标准化的商业语言”。借贷记账法产生于意大利,是以“借(意大利语用dover dare表示)”和“贷(意大利语用dover avere表示)”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本身决定了其过程的对称――有借必有贷,同时也表现在其结果的对称――借贷必相等。这种自动对称理论使借贷记账法具有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实际上我们前面所讲的平衡美中同时也包含有对称美。如资产与权益的对称,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的对称,借方账户余额与贷方账户余额的对称,“丁”字型(“T”字型)账户结构的对称,资产负债表的对称,无不显示一种稳定的对称美。

(四)秩序美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对称和比例的原则。”秩序美实际上就是规律美、逻辑美。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孕育了春夏秋冬,地球自转诞生了白昼和黑夜。自然界春华秋实,潮起潮落,都是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所呈现出的秩序。这种秩序是有一定规律的,有逻辑次序的。人类社会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和发展的,这种规律性的运动和发展同样体现出一种秩序的美。从形式上看,人类社会是复杂多样的,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加剧了这种复杂多样性。反映在会计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们对同样的经济事项在会计处理上有不同的选择。这种不同选择的程度越高,作为标准化商业语言的会计,其作用发挥所打的折扣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规律,合理地配置有限的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价值,人们就要约定共同的“游戏规则”,通过制定会计准则,或者制定会计法律和会计制度,有效地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有了共同的“游戏规则”,就不怕经济活动头绪繁多,数据繁杂。在共同的“游戏规则”下,人们通过对经济事项进行科学的分类,确定若干简单的会计要素,运用固定的记账符号和规定的会计科目进行归类汇总,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进行确认、计量,准确地控制经济活动的过程,再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的分析判断,就可以总结某一阶段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成果。

会计的秩序美表现在:为了实现一定的会计目标,从经济业务发生初始,会计就要通过规定的程序采集输入数据,按会计目标要求,加工、处理、生成信息,最后为信息使用者输出各种必要的会计信息。从整个过程来看,数据的采集输入有规范的标准和程序,加工、处理、生成信息的过程也有规范的标准和程序,最后为使用者输出什么内容的信息、输出多少信息、在什么时候输出信息也有规范的标准和程序,甚至有法律的保障。严谨的过程和规范的程序使得经济活动过程始终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严谨地运行着。

(五)结构美

所谓结构,实际上是指影响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和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达・芬奇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会计的结构之美,同样是建立在会计业务各种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它既表现为形式结构的美,也表现为内容结构的美。

会计形式结构的美,与会计所核算的对象――经济活动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会计形式的美离不开具体的会计对象。譬如,中式会计账户的结构曾经有过“三柱(新收、开除、见在)”结构,后来发展到“四柱(旧管、新收、开除、见在)”结构,既是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会计先辈审美意识变化的结果。“三柱”结构的关系是:新收-开除=见在,就是现在所说的“增加-减少=结余”,道理很简单,方法很实用。但是,人们发现,“三柱”结构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新收”既包括了本期新增的部分,也包括了上期结余的部分,新旧的界限不明显,容易混淆不同时期的财务业绩。“四柱”结构可以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四柱结算法“旧管+新收-开除=见在”就是当前通用的结账公式“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把往期、当期、后期的财务业绩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中国人讲究“四平八稳”,“四柱结算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四柱清册”,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所以,“三柱”过渡到“四柱”,是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完成的第一次“接轨”,“四柱结算法”被称为中国会计工作者对世界会计所做的最大贡献。

会计内容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会计上反映会计对象质量的财务指标是一个个具有一定“度”的性质的比例,这些比例是人们在会计活动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会计人习惯上把它们叫做指数或系数,这些指数或系数所反映的正是会计对象之间的各种结构比例。哲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做“度”。“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自然现象中的“度”研究起来比较容易,比如说水温达100℃时必然沸腾。但艺术领域“度”的把握更多凭的是感觉,比如平衡木上的体操运动员之所以能够在器械上活动自如,就是由于平时训练而形成的恰到好处的平衡感觉,他们带给观众的美感就是恰到好处地对“度”的把握。篮球运动员投篮时,力量过大不行,力量太小也不行,惟有恰到好处的力量才能把球准确送入篮框。越是优秀的运动员,对“度”的把握越好,球性就越好,创造性就越强,艺术表现力就越是超人不凡。所谓球性实际上就是对球的那种感觉,就是把握篮球运动的艺术创造力――技巧的娴熟运用,观众喜欢篮球运动就是出于渴望欣赏篮球运动员的艺术创造之美。人们在长期的会计管理实践中,逐渐探索总结出一系列能够反映会计对象质量的指标,这些指标的表现形式一般采用比例的形式,以具体的相对数表示会计对象的品质界限,这些比例是经济活动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经济活动只要基本符合“度”就是一种健康的、理想的状态,也就是一种美的状态。会计上可以通过财务指标的比例反映其经营情况,比如流动比率就是通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这个比率的正常值人们一般认为是2:1,太低说明企业偿债能力弱,太高说明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低,所以在企业经济活动组织时,人们所追求的流动比率的理想结构就是2:1;速动比率是通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反映企业的近期偿债能力,这个比率的正常值人们一般认为是1:1,太低说明企业的资产变现能力弱,太高说明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低,所以1:1结构是人们所追求的速动比率的理想值。西方国家所普遍使用的沃尔财务比率综合评价指标,规定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净资产与负债、资产与固定资产、销售成本与存货、销售额与应收账款、销售额与固定资产、销售额与净资产的标准比率分别为2.0、1.5、2.5、8.0、6.0、4.0、3.0,都是在经济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黄金比例”,这些指数被称为“信用能力指数”。人们正是通过这些貌似简单的数字比例来判断和评估一个企业的经济品质。

(六)简约美

简约美实际上就是化繁为简的深入浅出美。

会计的简约美表现在: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可能是复杂的,但结果一定是简单的;会计业务可能是繁琐的,但结论必须是明了的,因此说会计的简约美就是深入浅出美。

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复杂多样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经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呈现为多样化。但是,不管经济活动如何变化,不论经济发展水平有多大的差距,不管意识形态有多大的差异,会计总能够以最为简洁明白的标准化商业语言解释这些差异纷杂且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不管多么现代化的经济活动过程,不管多么丰富的经济活动成果,会计总是通过两个简单的记账符号就可以进行准确的反映。不论经济活动过程多么复杂,不论经济现象多么繁琐,会计总可以通过一套相对固定的方法和程序用规范而简洁的语言来进行反映。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是非常繁杂的,会计通过“借、贷”两个简单的记账符号来反映经济业务的增减情况,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几张表格就可以总括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静态或动态的资产结构、收支数额、盈亏情况,通过若干个财务指标就可以对各个单位经济活动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前景做出准确的预测。

会计原则体系中的明晰性原则,就是要求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应当简单明了,目的是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轻松地理解、有效地运用会计信息。

(七)统一美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会计的统一美既美在会计形式的统一,也美在会计形式与会计内容的统一。会计形式是为会计内容服务的。但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取向背景下的会计目标有很大的差异,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形式会计主体对会计工作组织有不同的要求。采用什么样的会计形式使会计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国际商业语言,推动会计的国际趋同,实现会计的大一统是国际会计界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问题牵涉太多,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而对于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规模的会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统一主要表现在会计法律法规的统一、会计技术方法的统一、会计管理的统一等方面。

会计法律法规的统一主要包括统一的会计法律、统一的会计制度、统一的会计准则等内容。会计法律法规统一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会计工作的组织,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保障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会计技术方法的统一主要包括统一的记账方法、统一的账簿格式、统一的凭证格式、统一的报表格式等内容。会计技术方法统一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语言成为通用的、标准化的国际商业语言。

会计管理的统一主要包括建立统一的会计管理机构、建设统一的会计队伍管理、进行统一的会计业务管理等内容。会计管理统一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会计法律法规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会计从业人员有基本的职业资格标准,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

会计的统一美,可以使人们从会计实践和会计信息中感受到标准、规范、严肃、整齐、可比、可靠等方面的美感。

(八)和谐美

鲍桑葵在《美学史》中说:“希腊人美学思想的基础是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方面的观念。”

前面有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取向等背景下会计主体所确定的会计活动的程序和对会计工作品质标准可能是有差异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会计主体对会计工作的组织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从有差异的会计活动的有序组织和开展中可以感受到和谐美。

和谐应该是在尊重有差异个体特殊要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目标有序地组织各个个体要素所产生的效果。和谐的基础是事物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和谐首先承认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是有差异的。和谐的本质就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使有差异的个体有序地组合和共存。大合唱和交响乐的共鸣、和声效果是对和谐的最佳注解。合唱团要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等多个声部,合唱指挥把这些不同的声部按照曲目的要求和自己对作品的充分理解有序地组织起来,从节奏的快慢中,音节的强弱中,音域的高低中,形成大合唱典雅的共鸣效果和优雅的和声效果,体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大合唱的和谐基础是分声部,形成声部差异,和谐的关键是指挥的有序组合。交响乐团首先要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乐器,如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短笛、低音大管等,铜管乐器――法国号、小号、长号、大号;打击乐器――定音鼓、三角铁、小鼓、钹和大鼓等,还有竖琴、钢琴和管风琴等辅助乐器。乐队指挥则是把这些不同的乐器按照作品的要求和自己对作品的充分理解有机地组织协调起来,组合成和谐悦耳的交响旋律。人们对和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与表述,但必须抓住“差异”和“有序”这两个关键词。差异性是和谐的基础,有序性是和谐的本质。会计和谐美的主要表现是承认各个会计主体的差异性,把这些会计主体有机地组织起来,求同存异,有序发展。

四、如何构建会计美学的理论框架

会计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会计实践中产生的美、审美和美感。由此而决定的会计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是关于会计美的研究、关于会计审美的研究和关于会计美感的研究三个部分。

(一)关于会计美的研究

会计美是会计工作者劳动的产物,是会计审美的对象,是会计美感的源泉。会计美是会计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包括会计美的内容、会计美的形式、会计美的特征、会计美的规律、会计美的创造和会计美的发展等问题。

会计美的内容。会计美的内容是在会计实践的感性形态中显现出会计人员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是构成会计实践唤起会计人员审美意识活动的思想、情感、价值和意义等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会计美的内容决定着会计美的性质、特征和审美价值,主要包括现实美和艺术美。会计的现实美是人化了的、具有社会性的、会计科学的求真与会计实践的求善高度统一的内容,会计的艺术美是会计活动内容的集中概括和典型,体现了人们对会计活动所产生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表现为通过会计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所揭示的经济价值、情感特征和规律的审美评价,充分展示会计活动过程的真实性、社会性、历史性、新颖性、典型性、深广性和感染性。

会计美的形式。会计美的形式是会计活动中所显现的人的本质力量,能够唤起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美感的感性形式,是会计美内容的存在方式。作为会计美的内容的存在形式,会计美的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计要素的表现方式和结构方式,它直接表现会计活动的内容,是会计要素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总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如资产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这些形式可以将其称为会计美的“内形式”;另一方面与会计活动内容紧密联系的外部风貌,如会计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平衡、对称、秩序、简约、统一和和谐等等,它从外部体现会计的美,因此可以将其称为会计美的“外形式”。会计美的内容与会计美的形式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统一,二者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有时是分裂的甚至是对立的。在会计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的对立统一中,美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积极作用,影响和制约着美的内容的表达,在美的劳动、创造与欣赏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会计美的形式是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活动及其规律的发现、运用、创造的结果,是会计工作者的创造力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审美能力的体现。

会计美的特征。朱光潜先生说:“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朱光潜 《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第18页)会计美的特征在于会计实践中的实用态度、科学态度和美感态度的高度统一,也就是说会计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会计美的基本特征。相对于其他的美学范畴,会计美的具体特征主要有: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外在形式美与内在形式美的统一、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静态性与动态性的统一、观念抽象性与业务具体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这些特征的有机整合构成了会计整体性的美和审美对象。

会计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曾经谈到美的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群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可见,美的规律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规律。会计是人类利用特殊工具,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的行为。会计美的规律是会计活动合乎客观规律性,合乎会计人员自身实践的目的性,使会计活动打上人的印记,体现人在会计活动中发现和创造的审美意识和美感。对于会计工作而言,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社会性的存在,具有美的潜质,经济活动过程的规律性体现了会计美的自然性和物质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会计活动是会计人员利用特殊工具,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所进行的记录、计量和报告行为,会计美是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的,会计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使得会计美具有了社会性和精神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会计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发展的。

会计美的创造。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创造和完善会计美。会计美的创造就是通过会计工作者合规律、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对会计美的内容和形式的发现、创造和完善。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是隐藏在数字中的,通过一系列数字的分析,人们发现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这就是会计的客观美。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是客观的,但其规律性是可发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这种规律被人类所发现、所认识,确认了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产生了会计美感。会计的工具和方法在会计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更是会计美的创造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美的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会计美的创造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片面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演化过程,会计美的创造凝聚了人类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能力,体现了人类对会计美的不断追求的本能,我国会计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会计美的发展。会计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最初的会计工具是原始的绳结、石子,最早的会计方法是文字叙述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的工具有了算筹、算板、算盘、计算器和计算机等,会计的方法由单式记账法发展为复式记账法,会计工作由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发展成为独立的管理手段,手工记账逐渐被电子计算机记账所取代。与此相适应,会计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比如单式记账法下就不存在对称美和平衡美,只有在复式记账法下才会有对称美和平衡美。同样,国家的统一才会有会计的统一美和秩序美,世界经济一体化才会有相对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才会有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才会有通用的标准化的国际商业语言,才会产生会计的统一美。

(二)关于会计审美的研究

审美是人发现、选择、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审美以客观存在的美作为对象和源泉,以一定的审美观点、能力和审美态度为主观条件。在审美过程中,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相互作用,通过视、听等感官感知对象的感性形象,形成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组合、加工、转换和再生成后,形成审美感受和理解。会计审美是指会计工作者在会计活动中发现、选择、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创造会计美的过程。会计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中内含的客观存在的美需要被人发现,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实践过程中为了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也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发现、选择、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创造会计之美。会计审美主要研究会计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动机、审美方法、审美能力等问题。

会计的审美关系。会计的审美关系主要指人与会计活动的审美关系,是会计工作者在审美实践中与会计活动发生的审美关系,人与会计活动的审美关系是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从审美上把握会计活动、改造会计活动、欣赏会计活动的关系,是会计美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和会计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其中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会计审美的主体,会计活动是会计审美的客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会计活动作为会计审美客体具备的审美特性是会计审美关系形成的客观基础,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会计审美主体的审美实践、审美需要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会计审美关系形成的主观条件,在会计审美关系中,会计活动本身制约着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又发挥着能动性,不断发现、加工和改造会计活动,使会计之美更加具有人的社会内容,渗透进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智慧,确证人的本质力量。

会计的审美主体。一般情况下,审美主体包括认识、欣赏、评判审美对象和创造美的社会人。同样的道理,会计的审美主体包括认识、欣赏、评判会计审美对象和创造会计美的社会的人。需要指出的是,会计审美关系中的审美主体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的人所构成:一部分人是会计工作者(包括会计实务工作者和会计理论工作者);另一部分人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所有透过会计信息关心、了解经济活动的各种层次的社会民众。会计审美主体的多元化使会计审美具有了鲜明的社会性特点。可见,会计的审美主体是实践的、社会的、富于创造性的主体,是使会计活动成为审美对象的条件,会计活动中体现的美感只是对人存在,因为只有人不仅具有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的、审美的需要,只有人具有审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意志行为。会计审美主体是长期从事或关注会计活动,接受会计专业教育,学习会计专业,熟悉会计业务的会计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会计实践活动成果的欣赏者。会计审美主体历史地存在着复杂性、发展性,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或相同、相似的审美观念、意志行为和审美个性。会计审美主体受客观的制约,又决定着会计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不断创造会计美,发展会计美,使会计审美客体的内容不断丰富。

会计的审美客体。一般情况下,审美客体是被审美主体认识、欣赏、体验、评判和改造的具有审美特质的客观事物。会计的审美客体是被会计审美主体认识、欣赏、体验、评判和改造的具有审美特质的会计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会计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真实、平衡、对称、秩序、简约、统一和和谐等美感或具有美的潜能的会计活动及其成果。会计工作者在从事会计活动过程中,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会计信息过程中与会计活动及其成果――会计信息确立了特定的审美关系,会计活动和会计信息能够被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审美地把握,激起人们的审美意识,从而成为了会计审美关系中的审美客体。会计的审美客体,相对于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而存在,被人们所发现和把握,随着人的会计实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经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中介,被人发现、认识和选择,并按照美的规律和人的需要被改造和创新,激起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它是激起人的审美意识的客观基础和美感的源泉,制约着人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创造。同时人的审美实践、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又使审美客体向人生成,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并推动审美对象的发展。

会计的审美动机。会计的审美动机主要回答会计审美的基础是什么的问题,是研究引起会计审美活动的主观目的、意向和愿望的心理发动机制。就会计审美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动机,这和他的地位、阅历、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个人情趣等有很大的关系,有自觉的也有非自觉的,有单纯的也有复杂的,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但是,会计审美动机的产生是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精神追求就会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人们在追求真和善的同时也会唤起对美的向往,把自己的会计职业人生艺术化,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

会计的审美方法。审美的方法是指感受、判断和创造美的手段,如何感受、判断和创造美要受到审美主体世界观和美学观的制约。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方法。对于会计审美来说,会计实践活动才是会计审美的根源和动力,是会计审美的标准。因此,会计审美的方法也应该是由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感性,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对会计活动中产生的美和会计信息中体现出的美作出合乎实际的审美判断,并在会计实践中不断能动地创造美。

会计的审美能力。会计审美能力是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以审美方式把握会计活动获得会计信息的特殊能力。审美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健全的神经系统、脑功能和感官等生理机制为自然基础,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审美实践和学习、借鉴、训练中形成、积累、发展起来的对审美信息接受、传导、储存、处理、加工、转换、再生成的能力,人的审美能力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世界观、审美观的制约。会计审美能力也是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实践中形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对会计审美信息接受、传导、储存、处理、加工、转换、再生成的能力。会计审美能力是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统一,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统一。对于同样的会计事项,由于感觉能力、记忆能力、判断确认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美学修养和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会产生不同的美感,从而会形成会计审美能力共同性、差异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三)关于会计美感的研究

会计美感是指会计的审美主体对会计美的主观感受、体验、理解、评价以及所获得的精神愉悦。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实践活动和使用会计信息,从中所获得的肯定性评价和情感愉悦就是会计美感,是会计审美中的意识感受和心理状态。会计审美主体在进行会计实践所产生的审美关系中,面对会计审美客体的丰富性、变异性、发展性,会产生或引起崇高感、优美感、道德感、新颖感等不同类型的美感,从而使人获得精神的满足,激励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现实,改造自己,创造美。研究会计美感也就是研究会计审美主体进行审美的根本目的。会计的美感主要研究会计的美感经验等问题,研究会计美感的共同性、社会性、差异性、相对性、两重性,研究会计美的崇高感、优美感、道德感、新颖感。

崇高感。会计美感中的崇高感是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活动过程和会计活动结果所产生的慑服、敬仰、赞叹相混合的审美感受。经济活动是按照一定的内在规律运行的。规律是什么?规律在哪里?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必然性,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固定轨迹,所有的规律都表现为一个一个的数据,所有的规律都隐藏在数字中。经济规律是通过一定的数学表达式(函数、方程或数学模型)表现的,是通过经济数据描绘出来的,会计信息可以唤起人们对会计实践产生庄严感、惊叹感、敬仰感。同时,艺术地运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空间,通过财务杠杆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的纳税筹划可以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会计人能够感觉到超越自身的巨大威力,显现人的本质力量,唤起人们对会计实践产生欣喜感和自豪感,这些庄严感、惊叹感、敬仰感、欣喜感和自豪感,归纳起来就是崇高感。

优美感。会计美感的优美感是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进行会计实践和获得会计信息时所产生的一种柔和、舒适的审美感受。会计实践中,会计工作者利用特殊工具,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报告的相关数据,对经济活动过程和成果做出主观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做出合乎自己利益诉求的经济决策,这一系列过程充满了节奏和旋律,使人感到和谐、优雅、愉悦和满足。会计实践中,会计的工具如同做工精巧的乐器和精美绝伦的画具,会计的记账方法如同演奏家或画家高超的技法,由各种数据和经济指标组成的会计信息如同一曲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经典曲目和一幅色彩相宜、气韵从容的精美图画,会计的优美感使人心情舒畅、自由和谐、神闲气定、从容自如,对历史充满回忆,对现实充满信赖,对未来充满憧憬。

道德感。会计美感的道德感主要是会计审美时基于特定的道德原则对会计活动过程和结果产生的善恶评价和爱憎体验。会计美感的道德感主要是由特定的、典型会计道德形象引起联想或想象而产生的、较自觉的会计道德评价和按照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经过理性思考而形成的更为自觉的、系统的会计道德评价。为社会及时提供真实的、准确的会计信息是每个会计工作者的基本责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评价经济活动的品质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起码的权利,所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者基本的职业道德。朱基总理在任时反复告诫会计工作者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把“不做假账”作为我国会计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会计道德感的基本要求就是说真话、记真账,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著名会计学大师顾准先生,一生坎坷,但他仍不屈不挠追求真理,“拆下肋骨当火把”,殚精竭虑研究社会主义会计的基本问题,成为举世公认的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先驱,为会计工作者树立了一座“虽不可至,亦当望之”的道德丰碑。潘序伦先生融汇中西,学贯古今,会计理论功勋卓著,会计实务傲视群雄,会计教育桃李满园,以其光辉的成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会计人,成为中国现代会计无可争议的奠基者和创始人。正如张连起博士所评价:“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会计文明之河才得以源长存,水长流!大师,首先是伟大的人,一旦告别人世,其学问和人品风骨,径自和肉身、灵魂一道,化作轻烟袅袅。”(张连起《我们为什么没有会计大师》《财务与会计》 2006年 第5期)。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追求会计的真实美,感受会计大师的道德文章,是会计工作者的精神魂魄所在。

新颖感。会计美感的新颖感应该是从会计审美实践中所获得的新鲜独特的美的感受。在会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会计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管理手段,会计核算方法由单式记账法发展为复式记账法,会计记账手段由手工记账发展为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的技术方法不断地改进,会计的核算内容不断丰富,会计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会计实践的视野不断扩大,会计创新的空间不断拓展,这些发展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的客观必然,也是会计工作者发挥求新求变主观能动性结出的丰硕成果,会计实践不断创新,使得会计活动的过程常变常新,不断激发会计工作者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

会计美学理论体系除会计美的研究、会计审美的研究和会计美感的研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外,还可以包括会计美学的研究方法等内容。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会计美学研究尚未起步,人们对会计美学研究的认识没有到位,会计美学研究队伍还没有形成。会计准则的制定留给了人们更多的会计处理空间,这种空间越大,会计美学的威力就越大,会计艺术的创造力就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对会计美学倾注更多的情感。面对繁忙的会计事务和繁杂的会计数据,我们应该记住朱光潜先生的另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

[2]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3] 鲍桑葵(Bernard Bosanquuet).美学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鲍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M].1735.

[5] 乔治・梅(George May).财务会计:经验总结.1943.

[6] 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 Riahi-Belkaoui)著.会计理论(第四版).钱逢胜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 朱光潜.谈美谈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 张连起.左数字 右人文[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属性综合评价系统;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技术;科技项目;评审

中图分类号:F224.5;F27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1-0128-05

Research on an Assessment Model and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ttributes

SONG Yan1, ZHANG Shihui2, JIANG Chongyu1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2. Sichuan Academy of Chinese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to distinguish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projects based on related research and one of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assessment of a group of real technology projects, the model and the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verified.

Key words: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emerg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y projects; evaluation of projects

众所周知,新兴技术主导的新兴产业正在迅猛发展,并对传统产业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毁灭[1,2]。2010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为特定的科技项目投资成为了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从众多的科技项目中遴选出可能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项目成为评审工作的关键所在。如何评价和遴选成为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两年,学术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评价、选择及效益展开了积极的探讨[3~5],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普遍认同: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战略层面应具有长远性和整体性,不仅要符合国家的战略规划和科技、产业发展方向,更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担当起长期经济增长的支撑重任。同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以新兴技术为支撑,且政府有较强的参与引导作用 [6,7] 。但如何将科技项目评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更有利于政府部门实际操作还缺乏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一项科技项目的核心技术是否具有新兴技术特质出发,探讨政府如何从动态的角度,站在战略高度围绕技术和创新企业特点及区域内的资源与条件等因素对某项科技项目进行综合考察,评价该项目是否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并提出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及方法。

新兴技术管理研究已基本达成这样的共识: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存在着特定规律及形成机理[8]。企业需要对自身的资源和实力有一个正确评估,以便能够辨识出对自身最有价值的技术与机会,并选择恰当的新兴技术发展路径以获得创新收益[9]。新兴产业是由一个或多个新兴技术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演化而形成,过程中参与者的数量及创新的影响范围随着演化逐渐增多和扩大[10]。当一项科技项目中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明显的产业特征显现时,要对这项技术进行准确判断,看其是否具有形成新兴技术产业的潜力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这类项目的评判标准及方法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评审存在极大差异。

对于新兴技术的识别与评价, George S Day 和Paul J H Schoemaker将“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创新,可能创造一个新行业或改变某个已经存在的行业的技术”定义为新兴技术,提出了用动态评估方法对新兴技术进行识别[2];F T S Chan提出通过建立主观和客观准则来进行新兴技术的选择[11];Young Sohn则从技术自身、技术接受者、技术提供者三个方面研究了技术商业化的成功要素(TCSI) [12]。国内学者陈劲应用市场轨道图对突破性创新进行了识别[13];魏国平利用专家打分法对新兴技术的类别及识别进行了探讨[14];电子科技大学新兴技术研究团队在此方面也做了积极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观点[15~17],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于《新兴技术导论》[18]。黄鲁成等采用属性综合评价系统法,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构建了新兴技术识别指标模型[19],此方法的应用对本研究具有较大的启发。

另外,同行评议评审方法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方法,Chubin和Haekett对其定义与实践进行了系统论述[20]。鲍玉昆和孙福全基于SMART评审准则的探讨,设计了适合一般科技项目评价的结构模型[21];谈毅等通过研发成果能产生技术、厂商及社会经济三个层面外部效益的探讨,提出政府可以通过科技计划干预研发活动[22];胡景荣综合各种科技项目评审方法,从全过程网络化控制管理的角度构建了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系统,一定程度提高了评审效率[23]。

以上研究表明,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科技项目评审,主要聚焦在某一项特定的技术和企业,从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可行性、风险及预期经济效益等方面,由专家打分或综合评议进行评判,具有静态、线性的特征。而针对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的评审,应该站在技术系统的视角,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其进行综合判断[24]。

1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1.1三维评价模型

一项科技项目是否具有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首先要看项目的核心技术是否具有新兴技术的特质。而新兴技术本身就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一个企业、技术、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动态发展的过程[2]。因此可从技术特性、企业能力和技术环境这三个维度来思考对项目属性判断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文提出可从3个维度、6个层面构建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评价模型,如图1。

1.2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重点在文献[9]与[19]的研究基础上,选取了21个测度指标即三级指标,分别代表了3个维度6个层面上的关键性因素。通过专家的判断打分,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21个指标权重值,见表1。

依据21个三级指标的权重值大小分析,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先进性以及补充性资源3个指标权重值位列前三,分别处于三个不同的维度,表明对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的评审首先需要从企业、技术及环境三个方面做系统评价的构想得到支持,并确定了具体评价指标;接下来权重值较大的三个指标是:技术应用可拓展性、技术可预见性、技术独特性,均属于技术自身特性维度,这些指标也是新兴技术特质的具体体现,说明判断一项科技项目是否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看它是否以某一项新兴技术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再接下来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依次是:科研人员占比、技术受特定用户的偏好性、宏观经济、宏观政策环境、技术相容性、高层团队及企业家能力等,也分别位于3个维度6个层面中,进一步说明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的评审模型是合理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具有差异性。

2属性综合评价系统

文献[25]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方法,关键步骤为:

①利用单指标分析系统确定指标xi的属性测量值uijk,属性测度值需满足以下条件:

kk=1uijk=1,1≤i≤n,1≤j≤m (1)

②利用多指标综合分析系统,可通过加权求和的方法来计算出xi的综合属性测度值uik = u(xi∈Ck),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uik=u(xi∈Ck)=mj=1wju(xij∈Ck),1≤k≤K (2)

其中ωj表示第j个单指标的权重。

③用属性识别系统,通过置信度准则来识别研究对象属于哪一个评价类,设(C1,C2,…,Ck)为有序分割,C1 >C2 >…> Ck。当样品xi满足置信度准则:

k0=mink:ki=1uil≥λ,1≤k≤K (3)

则认为研究对象xi属于Ck0类。

④最后通过评分比较系统来比较属性的强弱。假如属性集Ci的分数为ni,当C1nK[25]。计算公式如式(4):

qxi=ki=1niux(Ci) (4)

qxi为xi的得分,反映xi的重要性。

表1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二级指标三级指标(Ii)指标设计说明指标权重(Wj)

企业组织能力

科研人员占比(I1)反映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和潜能0.0389资金实力(I2)体现企业的资金条件0.0736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I3)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技术创新能力0.0465企业规模生产能力(I4)企业是否具有大批量生产条件0.0219企业研发能力(I5)企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0.1297高层团队及企业家能力(I6)企业对创新机会的把控和运作能力0.0325

技术自身特性

技术先进性(I7)与国内外类似技术先进性比较,反映其潜力0.1017技术复杂性(I8)技术壁垒高低的体现0.0311技术独特性(I9)反映对细分市场的控制力0.0406技术形成行业标准的可能性(I10)反映对行业或产业的影响力0.0502技术可预见性(I11)指技术发展路径、前景的可预测性0.0544技术相容性(I12)与其他的技术融合、互补的可能性0.0329技术可实现性(I13)在开发、实施、持续改进等方面的难易程度0.0227技术应用可拓展性(I14)技术应用领域的前景如何0.0650技术受特定用户的偏好性(I15)反映技术产品被目标市场采用的程度0.0388

项目环境条件

宏观政策(I16)政府对项目领域、行业的支持程度0.0349相关企业的参与(I17)竞争对手或上下游企业对技术的关注及发展程度0.0222宏观经济环境(I18)技术发展的经济大背景0.0352社会伦理道德水平(I19)被主流文化和道德标准接受程度0.0104补充性资源(I20)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配套技术或资源的支持性0.0876市场规模(I21)技术现有及未来可能形成的市场容量0.0296

3实际项目评价

3.1项目背景及打分

选取了5个属于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以上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的科技项目作为评价对象,分别以T1,T2,T3,T4,T5代表。这5个项目的背景及申报企业的具体情况,因篇幅所限,详见文献[24]。

邀请了7名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电子信息领域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专家对5个项目进行评价。首先请专家详细了解5个项目的报送资料,再邀请项目申报单位负责人对项目进行讲解,专家现场提问并作交流。申报单位人员离场后,专家分别针对21个三级指标给5个科技项目进行评价并打分,如表2。其中每项得分均为所有专家打分的平均值。

3.2计算单属性测度值

本文选取梯形分布的分段线性组合函数计算单指标属性测度值。

将科技项目评审各指标属性分为3类:C1∈{一般性科技项目},C2∈{新技术科技项目},C3∈{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对这3类项目属性界定如下:

一般类科技项目是指技术有一定创新性,但创新程度不高,多属于应用开发层面,企业完成产品研发及批量生产难度不大,客户群及市场推广路径比较清晰。往往这类项目在传统的评审方式上比较容易得到支持,因为各种不确定性较低,投资见效较快,风险较小。这类项目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不会对行业造成太大影响,更不大可能由此带动新兴产业形成。

新技术类科技项目相对于一般类科技项目而言,技术创新程度较高,一般会伴有专利成果,有潜在的市场需求,产品研发及市场开发需要投入和时间,有一定风险,但一旦成功会对企业及行业带来冲击和影响。

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要以新兴技术为核心,虽然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但伴随其发展,可能会对现有行业造成破坏,还极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新行业并带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但这种项目的识别难度最大,本文的研究就是试图提出一个评价的概念模型,并找出一些客观的、可评价的指标来降低其识别难度。

考虑到一般情况下,第一类项目数会大于第二类,第二类会大于第三类,则令C1>C2>C3。各专家对5个项目指标的打分范围为[0,10],设(6,8,10)为三个临界点,分别对应三类单指标的得分为及格、中等、满分。其属性测度函数曲线如图2。

C1、C2和C3的属性测度函数分别如下:

y(x)=1x≤6

8-x26

0x≥8

y(x)=0x≤6

x-626

10-x28≤x

0x=10 (5)

y(x)=0x≤8

x-828

1x=10

以科技项目T1为例,通过专家打分,T1的21个指标的平均得分见表2第二列,根据属性测度函数(5),可计算出科技项目T1的21个指标的单属性测度值。

3.3计算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值

求出科技项目T1的21个指标的单指标属性测度值后,可根据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计算公式(2),计算出项目T1综合属性测度值u11=02644,u12=06872,u13=00484 。其他4个科技项目的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值可依照同样的方法和步骤计算而得,计算值见表3。

34判定5个项目的类别

通过置信度准则来识别评价项目的属性类别。取置信度λ=07(置信度一般取在06~07之间),利用公式(3),根据5个科技项目的综合属性测度值对其项目属性进行判定。判定结果为:项目1、项目2、项目3和项目5属于新技术科技项目;项目4呈现出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项目属性特征,5个项目均不属于一般性科技项目(见表3)。

表中得分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T4T3。其中,项目T4是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T1、T2、T3和T5均属于新技术科技项目C2,不过从属性强弱可判定:项目5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最为接近,T1、T2次之,而项目3相对不具备这类属性。

4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新兴技术的形成特点,构建了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评价的三维评价模型,在3个维度6个层次上选取了具体的评价指标,提出应用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方法对新兴产业科技项目的属性进行评价。并对一组属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项目进行了模拟评审,演示了如何运用这一套思路和方法从申报的科技项目中识别出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项目。

本模型在评价指标选择上主要参考了前期部分研究成果和小范围的访谈和调研,是否真正体现新兴技术的产业特质,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研究加以修正。评价指标较多涉及未来和企业隐性层的因素,对专家的知识面和信息量要求较高,也给评价增加了难度,并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希望这种思路和方法给新形势下科技管理部门在动态、不确定环境下遴选出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提供参考借鉴,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到一定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Clayton M 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2]Geroge S Day, Paul J H, Schoe maker, Robert E. Gunther. Wharton on Manag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3]张峰,杨建君,黄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现状评述: 一个新的研究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12(5): 18-29.

[4]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29(5):679-683.

[5]黄鲁成,黄晓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益评价指标及标准[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24):1-4.

[6]高峻峰.政府政策对新兴技术演化的影响――以我国TD-SCDMA移动通讯技术的演化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2):25-32.

[7]方荣贵,银路,王敏.新兴技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中政府政策分析[J].技术经济, 2010,29(12):1-6.

[8]C Freeman, C Perez. Structural Crisis of Adjustment, Business Cycles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M]. G. Dosi, C. Freeman, R. Nelson., et al.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London: Pinter, 1988.

[9]宋艳.新兴技术的形成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企业实际运作调查[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10]王敏,银路.新兴技术演化模式及其管理启示[J].技术经济,2009,28(11):13-16.

[11]Chan F T S, Chan M H, Tang N K H. Evaluation methodologies for technology selection[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0, 107:330-337.

[12]So Young Sohn, Tae Hee Mo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Predicting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Success Index(TCSI)[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3, 70 (9) : 885-899.

[13]陈劲,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J].科技管理研究, 2002(5):22-28.

[14]魏国平.新兴技术管理策略研究――基于新兴技术特征的分类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15]宋艳,银路.新兴技术风险识别与三维分析――基于动态评估过程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07,10:136-142.

[16]银路,李天柱.情景规划在新兴技术动态评估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008, 29 (4):12-18.

[17]宋艳.新兴技术的动态评估与小灵通的成功之道[J].管理学报,2005,2(3): 337-339.

[18]银路,王敏,等.新兴技术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2.07.

[19]黄鲁成,卢文光.基于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新兴技术识别研究[J].科研管理, 2009, 30(4): 190-194.

[20]Chubin D E, Haekett E J Hackett. Peerless Science: Peer review and U.S. Science Policy [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1990.

[21]鲍玉昆,孙福全.基于SMART准则的科技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6-48.

[22]谈毅.韩国国家科技计划评估模式分析与借鉴[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4):46-49.

[23]胡景荣.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构建的研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18-19.

[24]蒋冲宇.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视角的科技项目评审方法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

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会计演进

一、引言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将被迫重演历史。”所以,研究会计发展的历史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现时的会计,而且能帮助我们预测未来会计的发展。本文旨在剖析社会形态变革与会计发展演进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入手,运用历史制度分析法解释农业阶段、工业阶段、知识经济阶段会计思想的演变过程,解释会计是如何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特点而产生和发展的,从中归纳出会计未来面临的挑战。

二、渔猎社会:会计的萌芽

(一)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原始会计计量、记录方法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人类出现,一直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人类社会形态处于渔猎社会。首先,在渔猎社会,人类对自然知识的了解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此外,原始人的生存还依赖于自然界的动植物,采集者需要熟悉植物的特性和用途,狩猎者则需要对周围的飞禽走兽一清二楚,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形态。其次,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旧石器时代初期,随着人类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具制造能力的出现为人类文化开启了一盏启明灯。从此,人类文化开始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工具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原始计量、记录方法提供了可能。最后,原始宗教的产生丰富了原始人类的精神思想。最初人类由于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对身边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人们内心对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寄予莫大的希望,幻想这种力量能够帮助自己摆脱生活的困境。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初的宗教形态之一,原始人类认为每个氏族都与特定的动物、植物或者微生物有着密切的血缘或其他特殊关系,这些特定物被原始人类视为崇拜的对象,称为图腾。人们经常把本氏族的图腾描绘在洞穴或石壁上,以作敬仰。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类在洞穴和石壁上将狩猎的动物尽可能逼真地画出来,是出于一种由此得到某种魔力的信念,这为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提供了前提。

(二)剩余物品的出现是原始会计计量、记录方法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类最早的计量、记录行为产生的历史动因,首先取决于生产发展水平,而衡量生产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则是生产剩余物品的出现”(郭道扬,1998)。原始会计计量、记录行为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采集到的果实、肉类等食物已经在满足人类温饱的情况下有所剩余,至此,才会出现物品的储存、保管和分配问题。原始部落首领为了合理的分配部落里的剩余物品,仅凭头脑记事、计数已无法进行,必须寻找一个能够在记录物品数量的情况下管理部落财产的方法,于是,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就产生了。

渔猎社会原始计量、记录方法主要形式有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书契等。伴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剩余产品储存、保管和分配等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方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即从实物记事发展为绘画记事、结绳记事、刻记记事、刻契记事(马京华,2005)。

三、农业社会的会计

(一)自然经济统治与单式簿记

继石器时代后,人类进入金属器时代。金属时代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导致了频繁的交换,此时的交换只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经常性的集体交换逐渐演变为个人间的交换,私有财产随之产生。人类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原始经济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货币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经济活动比较简单。但是,在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为会计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1.经济活动的发展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社会产品出现大量、充足剩余,使得社会上在劳动之外出现了一些专门的阶层,他们当中有专门从事类似于会计工作的专职人员。2.已经有一套相对较成熟的文字,并掌握了初等算术。如果没有相对成熟、完整的语言文字和算术,会计记录、计量和汇总将无法进行。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希腊都有类似于会计的记录,或会计官制和会计活动的记载。

在封建社会,封建王朝的官厅会计主要是以政府最高统治者为服务对象,目的在于记录国库财产的增加、减少和结存,并借助各种有效的手段,确保国库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中国宋代的“四柱清册”,通过“旧管(期初余额)+新收(本期增加)=开除(本期减少)+实在(期末余额)”的平衡公式,可方便地了解本期账务记录是否存在差错,代表单式簿记方法的最高成就。

在封建庄园中,无论是管家还是庄园主,都希望通过财务报表来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庄园主希望庄园能得到有效管理,庄园财产不断增加;管家则要求庄园主能肯定其有效地履行了“管家责任”。于是,在实践中就逐渐地出现了“受责与免责报告”。管家通过编制这种报告,向庄园主报告他管理庄园的业绩;庄园主如果不能阅读报告,就会聘请其他“专业人士”来对报告的确当性进行检查。

(二)商业贸易发展与复式簿记

当14、15世纪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萌芽后,单式簿记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需要,因而在实践中产生了较科学、完善的复式簿记方法。意大利的经济受到了的深刻影响。打开了东西方贸易的大门,造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这两者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手工业、商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形成。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活动的大量增加并日趋复杂化使原有的簿记方法难以适应,最终导致了簿记方法改进的一系列尝试及借贷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借贷复式记账法的产生,与会计历史上其他重大发展和突破一样,都是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的产物,同样体现了会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

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数学大全》出版发行,开创了会计发展史的新纪元。在这部著作中,已经为复式簿记方法及其有效应用奠定了基本框架和思想,比如,关于平衡观念、会计恒等式与复式簿记借贷相等的记账规则。除记账规则外,帕乔利还认识到区分合伙人自己的账目以及与他人合伙经营的商店的账目,以便于核算盈亏。关于货币计价也是会计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只有建立在同一货币计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复式簿记的最后平衡。帕乔利告诫商人们计算价值总数时,只能采用同一种货币单位,因为不同种类的货币不适于汇总合计。

无论是意大利,还是荷兰,当时经济活动的中心是贸易。由于商品买卖活动(包括当时的金融活动)过程简单、盈亏明了,通过买卖价差(或存、贷利率差)即可确定,因此,簿记方法比较简单。此外,由于两权分离尚未成为普遍的现象,大部分企业主保持账簿记录,主要是为了让自己明了其经营活动的情况,并帮助记忆,对会计核算过程的客观性、可靠性没有特别的要求,因而会计选择问题也不是当时会计人员所关注的。

(三)人文主义思想与簿记发展

14世纪初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经在欧洲萌芽,政治上的封建割据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欧洲各国表现除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文化的典范,因此文艺复兴是一场对古典文化的解放与创造。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一般人认为,文艺复兴只是文学、艺术的复兴,殊不知簿记的复兴也是其中之一。人文主义者的思想观念让人们义无反顾地投入经济活动中,在商人留下的账薄中可以找到诸如此类的祷文:“愿耶稣基督、愿圣母玛丽亚和所有在天之圣者赐予我们健康、成功,使我们的财产、子女增多”,“愿上帝在我的商业中赐予我福利、帮助和恩惠,我指望这种帮助和恩惠能增进我的收入”,这些追求财富和利润的商人们为了使孩子成人后能继承家业,传授他们实用的商业知识,因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商业教育被重视。在商业教育方面,主要是学习算术和簿记。“算术教育在世俗学校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读、写、算术和簿记往往在一起讲授”(P.Grendler,1989)。学者们一般都将数学、统计和簿记、会计联系在一起,这种做法是由一定道理的。因为权威人士将古代数学家、簿记学家卢卡・帕乔利列为文艺复兴晚期的伟人名单中,会计学者郭道扬老师引用雅各布・布格哈特的评论指出:“在15世纪末,意大利因为有卢卡・帕乔利和列奥那多・达・芬奇诸人,所以在数学上和自然科学上是具有无可比拟的最崇高的地位的,而每一个国家的学者,就连雷吉奥蒙达努斯和哥白尼也都承认他们自己是意大利的学生”(郭道扬,2007)。卢卡・帕乔利的《数学大全》推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数学的发展,并且为复式簿记的创立提供了理论的钥匙,为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零星的复式簿记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郭道扬,2007)。

农业社会中会计的发展可谓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原始经济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管理财产的就要求定期的计算利润,计算可用来发放股利的利润数额,成为公司会计人员日常最主要的工作。除此之外,公司还必须定期的提供真实、清楚的报表。1844至1862年的英国《公司法》的颁行,不仅确定了股份制公司章程的标准格式及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而且明确了账簿、凭证、会计科目,以及会计报表在经济法制中的重需要,单式簿记方法广泛应用。商业贸易的发展,自然经济退出历史舞台,简单的复式簿记方法取代了单式簿记方法。

四、工业社会的会计

(一)工业革命与会计方法的完善

18世纪7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划时代的巨大变革,它根本改变了西方乃至世界的面貌。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工业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上述技术发明为经济生产模式提供了支持,小规模的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于一处的企业”(萧国亮、隋福民,2007)。这种“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于一处的企业”就是工业企业。

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工业企业的特点是持续经营。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正如利特尔顿所说:“会计不能建立在突如其来的终止企业营业活动的可能行的基础上”(A.A.Paton,A.C.Littleton,1940)。可以从以下三点理解工业社会的“持续经营”。第一,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说“企业的持续性,需要保持其资本”。因此,保持资本的完整性成为工业企业的首要任务。因此“计算可用来发放股利的利润数额,成为公司会计人员日常最主要的工作。这就要求明确地区分资产和费用,企业的收入应与产生一定期间收益的成本联系起来”。(迈克尔・特菲尔德,1988)第二,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产生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权责发生制产生的会计基础是会计主体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分期提供会计信息的必要。其目的就是要‘准确地’按照收入和费用发生的时间对其进行计量”(程玉民,2005)。第三,在工业社会,企业不再孤立于特定的冒险行动,再者由于持续经营,企业的寿命不仅超过了一次特定冒险行动的时间,而且超过了企业所有者的寿命。定期会计报告就显得日益重要。报告的需求者不再局限于企业所有者,范围扩大到了中小股东、法律和税务当局,责任会计的出现,政府部门也成为定期会计报告的需求者之一。由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投资与之前的商人投资不同,后者主要投资于存货方面,而前者主要投资于固定设备,二者之间的投资差异导致了在计算利润时的方法差异。于是在计算利润时,折旧费、维修费和间接费就成为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工业企业复杂的生产过程中,“使用通过简单地比较商品买进和卖出差价就可以大致确定利润的意大利式复试簿记方法,不能适应大规模、复杂的经济活动的要求,于是,在实践中逐渐产生了成本计算方法”(宋英慧,2006)。

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股份公司。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的使用群体增加,信息需求的范围和内容扩大,对各种决策的作用更加明显。为了保护公司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和地位,并使收益分配、红利支付、留存盈余等专业概念规范化,1895至1929年的《公司法》,不仅在以往审计证明书标准格式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实行强制性法定审计的必要性,而且对会计、审计的有关条款也作出了更为明确、严格的规定。

(二)经济危机与公认会计准则的诞生

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很多学者猛烈地抨击会计界的松散是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

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取决于其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后来的比较优势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经历了独立战争之后的四五十年中,经济主要依赖于英国,但是随着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美国经济逐步发展,减少了对英国经济的依赖。到19世纪60年代,美国逐渐成为一个制造业的强国。美国制造业的崛起,促进了美国专业化和分工的深化,也导致了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企业的兴起。金融专业化最为突出,私人银行业务和特许成立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纷纷建立。南北战争和世界大战的爆发,进一步促进了信用行业的发展。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欧洲各国均受到了重创,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受益,不仅增强了军事实力,而且也发展了经济,迅速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债权国和国际金融中心,经济的扩张使美国的股市持续上涨,股价平均一年上升18%,持续上升的股价导致了经济的泡沫化,最终导致了1929年10月的股市崩盘。

人们在愤怒之余开始反思造成美国资本市场崩溃和萧条的原因。这样,一系列以规范资本市场交易行为为目的的法律制度相继出台。1933年颁布的《证券法》及1934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法》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权威性法律文件,这两个文献把世界会计、审计立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会计理论建设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会计方面,“公认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开创了以会计准则作为基本规范的现代会计繁荣发展的新纪元”(宋英慧,2006)。

工业革命带来了工业文明,同时也引起了簿记的革命。随着工业企业日渐成熟与股份制公司的发展,满足于商业贸易的复式簿记开始向满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会计转变。“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导致会计缺乏统一的标准,松散的会计实务成为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经历了两个世纪的洗礼,会计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不断完善,成为一门科学,实现了人类由簿记时代向会计时代的演进。

五、知识经济社会与会计的未来

(一)知识经济社会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长足发展,一个依赖知识和信息甚于依赖传统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在全球范围逐渐形成。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趋向全球化,资本趋向国际化,世界逐渐演变成了“地球村”。传统的工业社会会计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下企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技术方法的需求,因此,一系列的会计变革就此展开。

知识经济时代,就整个历史而言,任何时期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紧密的联系之中。对应于农业社会的土地要素、工业社会的资本要素,知识社会则显现出了新的要素――知识要素和信息要素,即在经济的发展中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消费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知识经济的会计环境,决定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范围需求进一步扩大,质量需求进一步提高,时间需求进一步加快。而所有这些需求,必然促使会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知识经济社会会计的发展趋势

传统会计报告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和成本信息,缺乏面向未来的预测性信息和价值信息,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完整(游相华,1999)。会计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知识经济时代必须通过对现在的认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服务,只有拥有创新的思维,才能把握未来。这里的“创新”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会计的思想,而是在此基础上,应用能够更好地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会计方法和理念。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社会责任会计纳入会计系统

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因此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会计核算的目标已经不能只局限于微观层次的企业自身利益,而是应该拓展到兼顾“局部利益”和“社会责任”的目标。

2.人力资本日益重要,人力资源会计纳入会计系统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核心不是土地、资本,而是知识。会计学家、教育学家余绪缨先生认为“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它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广义理解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赖型,而转化为知识依赖型(依赖于人的知识的发展程度)”(余绪缨,1998)。知识的载体――“人”变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产已经等同于非人力资本,同样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应该把人力资源纳入核算系统,对其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这样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才是全面、充分的。

3.会计准则趋同

会计准则趋同有利于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股东、债权人为了了解整体及各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以加强国际间合作和有效地开展国际业务,就要求按照国际惯例提供可比性的会计信息。如果跨国子公司所在国的会计准则差异显著,势必会对跨国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合并和利用产生不便,因而增加内部经营成本,影响跨国公司经营业绩。会计准则趋同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会计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国际会计协调有利于提升各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水平,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展中国家会计理论一般受传统落后的会计思想的影响而发展缓慢,甚至停步不前。

六、结论

纵观社会形态演变与会计发展变革,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并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文明的水平越高,簿记方法就越精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会计本身必然也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其结果就促使了人类的会计思想及会计行为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人类社会的会计发展不可能听任落后的会计思想束缚新的历史阶段的会计工作,阻碍社会形态的发展,更不可能超越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会计所处的人类历史环境,产生超前的会计思想和会计行为。而这一点也正是研究社会史和会计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7-68.

[2]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M].沈坚,金志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31.

[3] 郭道扬.会计史教程第一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31,84.

[4] 马京华.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 宋英慧.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0-15.

[6] 王建忠.会计发展史[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07:30.

[7] 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文硕,董晓柏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77,125.

[8] 郭道扬.复式簿记起源历史环境新论[J].会计研究,2007(12).

[9] R.deRoover.Business,Banking and Economic Thought.Chicago.1974.

[10] P.Grendler.Schooling in Renaissance Italy.Baltimore,1989:309.

[11] 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0,211,316.

[12] A.A.Paton,A.C.Littleton.An Ind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1940(9).

[13] 程玉民.试论权责发生制[J].集团经济研究,2005(7).

[14] 游相华.知识经济下若干会计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1999.

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第10篇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新古典经济学家发现了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薄弱,标志是一篇名为“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论文。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创造的新版宏观经济模型成了这个领域的标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矗但不同的是,它更强调所有的决策都是和最优化行为相一致的。为了将失业和经济波动纳入分析之中,新古典经济学家首先是求助于不完全信息,而后是技术变革。

新的理论至少在一方面有了进展:价格和工资决策有了清晰的微观基矗但是其中的行为假设过于原始粗糙,以至于至少有六种经济现象不能得到解释。在一些情形中和新古典假设的矛盾导致了对这些现象的否认。在其他的情形中,新古典的解释只不过是同义反复。六种现象如下:(1)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在新古典模型中,只要失业者接受只比市场出清水平低一点点的工资,他马上就可以找到工作。所以非自愿失业不可能存在。(2)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作用:在新古典理论中,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完全没有作用。一旦货币供给被完全预期到,价格和工资就会相应地变化。真实工资和相对价格是保持稳定的;实际经济不会受到任何影响。(3)高失业下通货紧缩并未加剧:由新古典模型可推导出自然失业率的菲利浦斯曲线。如果失业率低于这一自然率,通货膨胀就会加速;反之通货膨胀会持续减速。(4)普遍的退休储蓄不足:在新古典模型中,个人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数量已最大化其跨期效用函数。这样的话私人的储蓄额应该是最优的。但是人们却常常对他们的储蓄感到失望。而且,如果没有社会保险计划的话,许多人都认为他们会过少的储蓄。“强迫储蓄计划”非常流行。(5)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6)自暴自弃的低下阶层的长期存在。

我将从我的一个最早的尝试开始,这个尝试导致了对非对称信息在市场中的作用的发现。

一、非对称信息

信息问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所有的市场中。在一些市场中,不对称信息可以由于重复交易和声誉的存在而较为容易得到解决。在其他市场,如保险市尝借贷市尝劳动力市场中,买卖者之间的非对称信息并不容易解决,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失效。例如,老年人不容易买到保险,小公司的贷款受到限制。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少数者”会受到统计歧视,因为人们总是被归入根据可观察的特征确定的各种类型中。借贷市场失效是失业的主要原因。即使在声誉和重复交易克服了不对称信息的地方,这些惯例也影响了市场的结构。

要了解不对称信息的根源,知道哪个时代正在进行的一场更加广泛的思想革命是很有用的。在20世纪60年代初以前,经济理论家们很少为刻画特殊市场的特殊制度而建立模型。张伯仑的垄断竞争模型和琼·罗宾逊的相似的理论出现在研究生课程甚至一些高年级本科生的课程中。但这些是少之又少的例外。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增长理论家们开始建立有特殊技术特征的模型——如边干边学等,“特殊”模型开始增加。把这些特殊因素纳入模型中并未损害原有的价格理论,但是它们播下了即将到来的革命的种子。

二、非自愿失业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非自愿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失业者是那些正在寻找工作(否则他们不是失业,而是非劳动人口)但是拒绝了不能提供使他们满意的工资的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期待更高的工资。由于找不到能提供符合自己要求的工资的工作而失业是不如人意的,但是受到最低工资规定和工会讨价还价影响的人除外,他们是自愿失业者。在市场出清价格下每个人都能找到工作。在新古典理论中,就业下降的时期——商业周期低潮——可能是由于意外的总需求水平下降造成的。同样的,就业下降也可能是由于负的供给冲击,这造成了劳动者退出劳动市场,放弃可得到的工作。然而任何关于由自愿的工作决策引起的商业周期的描述都遇到了经验上的困难——先于周期的辞职行为是不争的事实。

行为经济学家并不否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相反他们对此给出了自成一体的解释。20世纪70到80年代首次出现的效率工资模型使得非自愿失业这一概念有了意义。这些模型假定由于道德、公平、内部力量或非对称信息的存在,雇主有强烈的动机向劳动者支付高于最低水平的工资。这种“效率工资”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所以使工作机会受到了限制。一些劳动者因此找不到工作,这些人就是非自愿失业者。

有许多关于同质的工人所得工资的经验研究证明了效率工资是普遍存在的。早在效率工资进入宏观经济学家的视野之前,劳动经济学家就记录了在相同的工作或有相同特征的工人之间收入的广泛差别。看起来确实有“好工作”和“坏工作”之分。好工作和坏工作的存在使得非自愿失业有了意义:失业者愿意接受但是没能得到那些被同等能力的人把持的工作。

但是为什么厂商们会支付在最低限以上的工资呢?就我看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释在经验上是最有说服力的。三个要点如下:互惠(人类学中的礼物交换理论),公平(心理学的平衡理论)以及对集体规范的遵循(社会学中的参照群体理论和心理学中的群体信息理论)。在最早的基于礼物交换理论的“社会学”版本的效率工资理论中,厂商给劳动者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劳动者则回报以对公司的忠诚。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公平的考虑:根据心理学的平衡理论,劳动者可能会由于认为他们的工资低于“公平”水平而不积极工作。集体规范通常决定了工人们关于礼物互惠的交换形式以及公平工资的概念。Fehr和其同事用实验的方法确定了互惠行为和集体准则对工人效率的重要性。我最喜欢的效率工资模型是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其中内部人阻止公司以低于现行工资的市场出清工资雇用外部劳动者。一个暗含的假设是内部人有能力破坏公司雇用外部劳动力的努力。DonaldRoy的一份细致的关于伊利诺斯机动船厂的研究也许反映了这种行为的发生机制。内部人针对外部人的串谋是许多公司支付高于市场出清水平工资的原因。

另一个版本的基于非对称信息的效率工资模型把高于市场出清工资看作是纪律工具。在夏皮罗·斯蒂格利茨模型中,公司支付“高”工资来减少员工的偷懒行为。然而当所有公司都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时,平均工资提高了,使得失业出现。失业作为一种纪律工具起作用,因为工作不努力而被炒鱿鱼的工人只有在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可能找得到工作。

工人纪律模型比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模型更符合经济学的标准逻辑。但是心理学和社会学模型,虽然依赖于标准经济学分析之外的因素,却可能为非自愿失业提供了更好的总体解释。行为模型刻画了凯恩斯在“通论”前几章所强调的重点:公平以及相对工资的比较。

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只要被完全预期到,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没有作用。对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完全预期使得理性的工资和价格确定者会以适当的比例调整名义工资,使得产出和就业不发生变化。这种新古典假设和关于货币政策的经验证据以及人们对中央银行对经济作用的普遍信念是相矛盾的。

宏观行为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贡献是清楚地展示出在合理的行为假设下货币政策确实能够影响实际经济,就像凯恩斯经济学很早就断言的一样。认知心理学把决策者描述为搜集信息,并把决策建立在简化的意识结构上的“直觉科学家”。依赖拇指定律(ruleofthumb),而忽略那些对利润或效用影响很小的因素是这种心理节约机制的一个应用。在工资—价格体系中,简单法则造成了总工资(价格)水平对外部冲击反应的惰性——被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轻视的“粘性价格/工资”行为。在新古典的批评中,“新古典综合派”所假定的惰性的工资行为是非理性的,于厂商和工人是不利的,因此是不合理的。相对的,行为经济学家指出包括“货币幻觉”在内的拇指法则不仅是广泛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为以此原则行事带来的成本是很小的。

在和JanetYellen合作的文章中,我用一个有效率工资和垄断竞争特征的模型首次展示了这一结果。我们假定一些定价者遵循拇指法则,在需求冲击(由货币供给造成的)之后仍然保持价格不变。我们说明遵循“拇指法则”而没有根据货币供应量变化调整价格的厂商的损失是“第二性”的(小的),而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中相对冲击的水平而言是第一性的(显著的)。我们把厂商采取的粘性价格确定的拇指法则称为“近似理性”,因为它们由于偏离完全最大化行为而承受的损失是第二性的(小的)。

关键性结论——近似理性的价格粘性足以赋予货币政策显著的力量——的逻辑是简单的。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的利润函数都是对其价格二阶可导的,所以在最佳价格的领域内是平坦的。因此任何对利润最大化定价行为的偏离带来的利润损失都是较小的——相对于偏离本身而言是第二性的。但是如果大量公司的偏离行为都是相似的话,那么真实的均衡——去除价格水平之后的货币供给——相对于完全最优化行为下的情形而言将会产生第一性的变化;真实均衡的第一性的变化,反过来又引起总的需求、产出和就业的第一性的变化。因此对完全理的微小偏离——实际上是小而合理的偏离——反驳了认为被完全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不能影响实际收入和产出的论点。

近似理性的拇指法则模型解决了Lucas的关于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家很难发现货币政策和产出之间除了暂时的关系之外还有任何联系。新的行为经济学以相当数量的近似理为依据,确定了货币供应量变化同产出之间紧密的联系。

四、菲利浦斯曲线和自然失业率

也许菲利浦斯曲线代表了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关系。菲利浦斯曲线把通货膨胀率同失业率、通货膨胀预期以及影响总供给的各个因素如食物或油的价格联系起来。在这个关系中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定义了货币政策的“可行性范围”,并且因此对其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菲利浦斯曲线首先在英国得到估计,然后是美国和其他国家。

菲利浦斯曲线的基础是供给与需求。菲利浦斯认为当需求水平高或失业低的时候,厂商的定价方针会将工资通货膨胀(根据生产力调整过的)传递到价格通货膨胀中。因此,对定价者而言,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个可接受的权衡。

在20世纪6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1969)和爱德华·费尔普斯(1968)提出了一个新见解。他们认为工人们是为实际的而非名义的工资讨价还价:工人理应预测到通货膨胀并由此得到补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讨价还价。在低失业的时候要求更高的预期实际工资。又一次的,定价方针将工资通货膨胀传递给了价格通货膨胀。这样一个微小的假设的修改(人们为了实际的而非名义的工资讨价还价)的效果是巨大的:可接受的失业—通胀权衡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惟一的“自然”失业率,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并存。有了“真实工资”讨价还价这一假定,长期的菲利浦斯曲线——与实际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的恒等式并存的价格/工资组合——是垂直的,因为有且只有一个失业率——“自然率”,实际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在这个失业率处相等。

要了解为什么长期菲利浦斯曲线必然是垂直的,让我们想象一个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维持在自然率以下。在劳动力市场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工人们要求超过通货膨胀率的工资增长额。相应的,厂商将相关成本的增长转嫁到价格中去,所以通货膨胀超出了工人们在讨价还价时所预期到的值。因此当失业率在自然率之下时,实际通货膨胀率超过了预期通货膨胀率。最后,工人们被愚弄了。所以在较长时期内,通货膨胀预期,相应的还有通货膨胀都不断加速。相似的弗里德曼·费尔普斯模型预测如果中央银行尝试把失业率维持在自然率之上的话,最终将会造成不断加速的通货紧缩。只有自然失业率才能产生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首次提出自然率假设之后,经济学家们以惊人的速度接受了它。但是我怀疑这个理论在失业率很高的时候依然适用。

我对自然率假设的怀疑得到了一个经验事实的支持,它揭示了自然率的适用性不是普遍的。毫无疑问,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失业率极度地超出了任何合理的自然率。根据自然率假设,在整个十年中价格通货紧缩应该是持续加速的。但这并没有发生。价格下降了一段时间,但是通货紧缩在1932年之后停止了;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没有明显的通货紧缩,虽然失业率非常之高。这个证据说明,至少在有些时间段里,存在高失业和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自然率假设失效了。

在最近的论文中,WilliamDickens,GeorgePerry和我探讨了两种行为假设。这两个假设和自然率假设不同,它们使得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稳定的此消彼长关系在足够高的通货膨胀率和足够低的失业率下成为了可能。第一个假设是“纯凯恩斯”的:工人抵制、厂商很少实施名义工资削减;第二个假设考虑了通货膨胀预期在工资讨价还价中的地位:我们认为在通货膨胀率很低的条件下,有相当数量的工作者并不把通货膨胀作为一个足够显著的因素而纳入讨价还价的考虑当中。

上一篇:基建工程档案论文范文 下一篇:信用社金融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