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15 05:00:14

新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第1篇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时展课题,并且新农村建设问题内容十分丰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作出相应的改变。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现状,探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特色;和谐发展

促进新农村的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合理、细致的发展规划是建设的重要前提。

1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法制性,目标不明确

我国虽然已经明确的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口号,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真正意义,也没有意识到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很多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比较低,编制规划的经验以及专业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要求。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对国家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并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与国家的有关规定存在出入,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目前很多地区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这只是一个工程项目,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改变村容上,但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程度,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出入。

1.2过于城市化,没有突出农村特色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地区开始沿用城市的发展模式,而没有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工作。一味地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够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而且还可能会事与愿违,起到相反的效果。农村和城市在本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它们适应的发展规划也会不一样,新农村建设应该结合农村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景观等制定出符合农村发展建设的合理规划。

1.3层次性有待提高,没有统一规范标准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层次工作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导致发展层次不齐的严重现象,并且发展规划过程中的内容深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发展建设的规划效率产生不一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受到阻碍。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处在初步阶段,还没有完善的规范标准,对农村进行统一、系统的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及操作制度,并尽可能的细化。

1.4管理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过程是发展的根本,直接指导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整个过程。但是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没有专业的设计规划人员以及制度编制人员,没有在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到相关的建设内容是否与国家的有关法规、政策相矛盾。实际发展建设中经常会出现违法占用土地资源以及违章建筑的现象,农民房屋大多建在自家土地上,布局散乱,朝向不一,几乎不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建在耕地上的房屋需修建道路后才能出行,不仅严重浪费土地资源而且可能会引起各种经济纠纷以及社会矛盾,不合理的规划导致过多的土地资源被占用,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村民房屋不满足基本防火间距,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污水直接排放或使用明沟方式往低处排放,而群众取水井也常处于低位,饮用水容易被污染。无垃圾收集处理点,垃圾随意乱扔乱放,严重污染了土壤,恶化居住环境。多数道路路面宽度仅1米多,且基本没有经过硬化处理,车辆无法避让,行车十分不便,若发生火灾消防车无法进入火灾现场。新农村发展建设中严重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工作。

1.5缺少资金支持,注重短期收益

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实际实施过程中虽然有政府部门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支持并投入了资金补贴,但是建设资金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虽然农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但是如果要承担大量的发展规划资金会与农民的意愿相违背。由于多个地区共同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使得地方政府之间处在着攀比的现象,不深入调查具体的情况,盲目的认为改变的范围越广则取得的成就越大,使得农村在资金不足、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推进,大搞形象工程[1]。新农村建设实质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但是很多的地方建设管理人员只是简单地做表面工作,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降低了农民参与发展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

2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2.1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

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所以编制发展建设规划时要与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重点围绕农村的经济发展开展建设工作,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的产业发展规划是发展建设规划的重点,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对传统农业的生产结构以及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利用科学的规划编制方法将传统的单一的生产模式发展成集约型产业结构,打造农村特色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2.2强化建设管理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尊重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以高标准进行规划管理工作。发挥先进技术的应用优势,听取规划专家的专业意见,将建设规划成果运用实际工作中。强化建设规划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制定、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实施政策,加大资金的投入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考核标准,保障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②编制并贯彻执行合理、规范的技术标准以及规划方法,加强各规划部门的交流、协调,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③实现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的协调统一,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质量。

2.3加强分类指导工作,实现统筹规划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建设规划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特定地区的建设规划。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农民需求,加强农村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制定合理的规划调整模式,优化结构布局。首先设定规划试运行试点,待成功后再大规模的进行推广,保证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全面、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2.4建设规划突出农村特色

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要结合农村自身的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各地区农村在地理、文化以及历史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所以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沿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尽可能的在建设过程中突出农村的独有特征。以农村的地形、地貌为特征,展现农村的自然风貌,保护各种建筑古迹以及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共同规划[2]。

2.5加强农村和谐发展

农村的和谐、稳定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握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以及整体文化素养。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征求他们的建设意见,加强在建设规划过程中与群众的交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涉及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内容。如何实现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合理构建乡村空间都是现在急需面对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各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人们的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规划区域的发展建设要求的规划,促进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孙俊.探究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J].南方农机,2015,(7):54+62.

[2]张晓玲,元新娣.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3):46-49.

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

2006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在全国全面开展,作者有幸参加了佳木斯市市域范围内共计二十余项新农村建设规划。现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1误区之一:认为高楼大厦才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图腾,贪大求洋“”,盲目模仿,“拿来主义”盛行。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新房建设,从而搞大拆大建,拆旧房盖新房。不少地方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盲目照搬、模仿华西村及大邱庄的建设模式。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了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偏离,以致产生了诸如“厕所贴瓷砖、兵马俑般的别墅群,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追逐的样板。

1.2误区之二:急功近利,基础设施盲目超前化。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承受能力和村集体的经济支撑力,一味地下指标、压担子,派任务。不经论证,不结合当地实际,就准备上马污水处理厂;设想从几十公里以外往村内接燃气管道等等,忽视客观规律,务虚不务实,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干出个大名堂,取得大政绩,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长远性和艰巨性。

1.3误区之三:本末倒置,“村容整洁”成了“粉饰行动”。有些地方完全曲解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中“村容整洁”之含义,舍“生产发展”之本,追“村容整洁”之末。大搞村容村貌治理和绿化硬化运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更多的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实,发展生产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1.4误区之四:“生产发展”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一些地方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生产发展”来支撑,但在实现“生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又不可避免回到前些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上。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导致,小加工厂房随处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节约型新农村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要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是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推进,而且要注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作指导。

2.1坚持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新农村建设及规划。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它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思考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要求来部署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勇气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标准来检验新农村建设。

2.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管理学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整体的发展既要考虑其中发展最快的那一部分,更要重视“短板”。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是,农村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花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要因地制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的经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多年积累起来的人文因素紧密联合的,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水平。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注重展示当地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充分展现新农村的地方特色。

3.结束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第3篇

顺利开展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与实施离不开测绘技术,要达到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测绘技术的运用和创新有着极强的实践意义。

为农村建设规划提供大比例尺地形图。准确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是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中的必要依据,对农村建设、环境治理等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是各种新建项目规划和设计的重要辅助资料。现代新农村建设中,招商引资、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各项工作均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大比例尺地形图能够较全面地提供村镇的地形地貌及相关影响资料,对于上述开发建设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依据。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和不断发展是支持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重要基础,测绘技术对农业生产活动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逐渐被应用到农业生产的规划与发展中,而先进、精准的地理测绘技术是实现这些技术的重要基础:提升农业生产的抗自然灾害水平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强化地理信息数据的运用对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监控力度和提升农业发展规划的决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下发展农业的重要基础之一,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及其他测绘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选址、工程量估算和建设规划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提供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适度开发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对天然植被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做好水土保持等工作是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分析地表状况、反应生态环境问题和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提供最基础的地理信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而完善的地理信息是保障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可靠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基础。首先,公路、房屋等工程新农村建设长远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是公路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与施工的重要资料,是保障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安全性、可行性的重要前提;其次,随着城乡人口的增多和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力资源的需求将逐渐增长,因而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新农村长远规划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地理信息为电力线路的选择、布设点的优化以及已建成电力基础设施的运行监测等提供了诸多重要的依据,对于提升电力供电网络运行安全性、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测绘技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对策

提升测绘工作针对性。为了确保测绘技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需要发展测绘技术和研发测绘产品,把人民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放在测绘工作的首位,以优化城乡规划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工作重心:强化基础测绘工作,提升测绘信息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效率,尤其是强化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提升其准确性和科学性,为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强化地理信息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各项测绘工作提供科学的保障,不断提升测绘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

强化测绘基础设施建设。要提升测绘工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价值,应着眼于提升城乡测绘能力和测绘公共资源保障能力,对此,加强测绘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改善测绘工作条件,提高地理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因而新农村建设中应大力开展测绘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测绘能力。

强化测绘产品开发与利用。结合地方新农村建设程度、建设需要以及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强化测绘技术研究和测绘产品的开发,对此,测绘单位应与地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协调与沟通,配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项工作的需要,积极研发有利于生态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整治与功能区域规划等工作相关的测绘产品,为上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增加测绘投入。测绘技术的发展和测绘产品的研发需要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也需要雄厚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做基础,对此,地方政府要增加对测绘工作的投入,支持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工作。其次,应拓宽筹资渠道,强化与社会组织、企业的合作,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提升测绘工作的经营成效,合理吸纳社会资金,促使测绘技术在城乡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字:新农村、 规划建设、编制、 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就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可以说,制定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一、把握新农村规划建设总体要求,明确新农村规划建设定位

    科学界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定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各地市、县政府应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实施办法,明确今后几年乡村建设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试点村、和示范村。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积极引导农民走向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规划建设理念,确保村镇规划建设,具有科学定位。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标准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的农村建设规划标准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又不能按照城市规划生搬硬套,为明确村镇规划编制质量,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正确处理村庄现状、近期规划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建设规模、速度,使其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村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区域特色、经济条件、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充分把握社情民意,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势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村庄。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村庄,坚持立足实际,适当超前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保护耕地和减少自然资源浪费;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应加大空心村治理工作,采取政府加大村庄道路、给、排水基础设施投入,村民自觉按规划建设,将空心村腾置出的村庄建设土地利用,用于村民健身、娱乐、休闲建设,加强村民精神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

三、明确规划编制主体,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经费保证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经费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瓶颈,而村镇规划编制的主体是确定规划编制经费来源的根本,在城乡规划法虽明确乡镇作为村镇规划编制主体,但从专业角度认为自下而上的规划编制主体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需要,我认为,规划工作应先宏观再微观、先整体再局部,如果自下而上由村民自治组织负责组织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则在一个基层村的层面上有很多问题是无法解决或者难以统筹全局的,比如宏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区域性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此外,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村的集体经济都比较薄弱,且许多村民包括干部根本没有真正意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因此,自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动力自主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应由市(县)人民政府作为村庄规划编制主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过去许多年,农村都是在为城市作贡献,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多由政府买单,然而农村呢?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资金很多,完全靠政府支持、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政府投入、社会资助、引进外资和农民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经费却应该由政府财政支出。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先规划再建设,而且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是政府指导农民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蓝图,通过规划可以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调动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因此各级政府有责任将村庄规划编制经费列财政预算,由财政拨付专项经费,免费为村庄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

四、创新工作机制、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保障

    作为从事村镇规划建设规划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要坚持边干、边实践、边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村镇建设规划模式,提高驾驭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能力、水平,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资金、思路、模式的保障。因此在村镇规划建设中还要重视以下几点:

    1、提高村民参与程度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动员公众参与,提高规划可操作性和认可度。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始终关注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不搞强迫命令,不大包大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每个规划方案形成成果后,首先征求群众发展意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取得镇(乡)村认可后。再以此为基础,邀请专家、有关领导参加规划方案评审会,由专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后再修改,使规划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保证经过批准的规划应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不能朝令夕改,应一届接着一届干,严格按规划搞好新农村建设。对在建设过程中确实需要修改的规划,必须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和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

    2、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注重集约建设、节约资源

    按照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种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住宅集中布局,节约土地资源,鼓励农民建公寓、合村并点、集中居住;正确处理村居改造和产业发展关系,充分留足产业发展空间,引导农民建设通用厂房和商业网点,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改出一片新民居,发展一个好产业。达到节能、节地、节材、经济实用的目的。

    3、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特色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不仅要做好以上几点,还要对村庄的自然地理等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对林地、水体、文物进行保护利用,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挖山、不填河、不砍树,保持自然风貌和田园风光,使农村生活环境优美,更具有吸引力,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特别要重视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保持农村历史文脉和地方地域特色。

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第5篇

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水平要有新提高。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把我村打造成一个全县一流、在全市有影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而不断努力。

二、工作目标任务

在**年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好中求进,穩步发展。**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7%,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100%。水稻种植达亩,果树新增面积20亩,油菜种植面积达300亩,席草种植面积达200亩以上的产业发展模式,计划投入万元对1421亩农田进行整改,投入万元,开发1000亩油茶基地,投入万元修建900米的环村公路(分别位于江塘至龙峰的360米,上水塘水库至谭坪的540米),继续推进三清五改建设,扩大种养植业规模,并且进行科学管理和规划,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计划投入元对村部进行整体规划,投入元对村庄道路两旁进行绿化。

三、主要工作计划及措施

(一)、抓好生产发展、突出特色产业

1、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结构,提高种粮效益。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粮食生产总量。**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亩左右,总产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亩,席草种植亩,油菜种植亩。大力培养种植“九龙李”生产基地,提高九龙李的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特色产业品牌。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和保护粮食生产。继续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务院关于粮食生产补贴的政策,确保粮农享受到政策给予的实惠,充分调动粮农的生产积极性。

2、踏实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充分实现土地正常自由流转。对1400多亩水田实施土地整改,使农田成片,能够加快农业的机械化进程,这样利于农业的快速增长,充分踏实的做好每一个村民的思想工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土地正常自由流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快农业项目争取与引进力度,推动项目农业有序发展。加快与深圳长江通达贸易公司老总曹艳的联系,并且做好与村民的思想工作,并且和村民签定好土地承包协议,让千亩油茶基地能够尽快的进入实施阶段,为我村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快速发展平台。

(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村容整治力度,强化生态能源建村科技强村

1、以“保护生态、整治环境”为切入点,美化家园、净化环境为目的。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建设,发展生猪养殖,在原有基础上增养300头,提高沼气池的建设率。沼气池新建口,力争全村80%农户使用沼气。使“三清五改”户达%。彻底整治村容村貌,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大力推广太阳能、电能等节能减排产品进入农户,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原有23台太阳能热水器的基础上再推广台,在健身广场旁投资万元修建标准篮球场一个。

2、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知识培训,使村民能在家中农产科技信息推广应用。创建一个村级博客网站,起到推广科普知识,农产品信息的载体作用。以图书室为平台丰富三农书屋藏书达2000册,完善农村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并进行推广应用,让村民尽快的走进网络信息化时代。

3、对村部进行整体规划。对村部基础设施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对村部地面贴瓷砖,完善村部的办公用具,充实图书室的图书,购买一套体育用具,对远程教育室的设备进行补充(计划是一台投影仪、一对音箱)(三)加强领导,强化新农村建设组织保障

1、始终坚持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带动村支两委和其他人和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八个方面的作用,呈现“支部有力、党员齐心、群众参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格局,推动我村新农村健康发展。加强组织建设,完善机制,充分发挥支部核心作用,以党员队伍为骨干,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村新农村建设。开展党员先锋岗评选,无职党员帮扶制,规范民主发展党员制度。完善村委会的工作运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四个文明”的建设。

2、继续深化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村级事务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全面实现民主管村。完善村务公开民主听证会议制度。发挥村务公开栏的作用,使村务公开、透明。

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第6篇

1)西部地区的普遍贫困现象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瓶颈。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主要以山脉、高原、沙漠、戈壁为主,土质贫瘠,拥有全国56%的国土面积,可耕种的面积却极小,生产和生活用水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严重。这些客观因素导致了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能力小,农村地区普遍贫困现象严重。据2010年《国家统计年鉴》统计西部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408.5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18.6%,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5806元,东部地区为23273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418元,东部为8143元。全国592个贫困县大多也都分布在西部地区,极端贫困人口也绝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2)农村产业升级及转型基础差使新农村建设面临更多困难。西部地区农村产业基础差,经济结构不合理,使得新农村建设中,失去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就三次产业生产值来看,西部地区2010年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为10701.3亿元,占全国26.4%;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为40693.9亿元,占全国18.5%;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为30013.3亿元,占全国17%。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在全国占有比重相对较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不到1/5。这与西部地区拥有686.7万km2土地面积,占有全国总面积约71.5%形成鲜明对比,就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西部地区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3∶50∶37;东部地区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4626.3亿元、114553.3亿元、102851.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6∶49∶45。从三次产业比重排序来看都是“二三一”,但是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一半以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东部地区8%,这不仅表现出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大,而且说明西部地区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粗放型经济为发展模式没有改变,经济附加值低,服务业发展落后。

2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针,由于西部地区本身的区位劣势以及生态环境不佳,加之地区普遍贫困现象和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差,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多的困难。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更应该立足于现状,将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问题全面考虑,内容应该涉及经济、科技、文化、建设、政策等等多个方面。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对农村地区未来发展蓝图的描述,规划内容应该对村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管理,对村庄的工程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1)基于农业现状,深层次研究产业配置。西部地区现状农村经济收入主要由从事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获得,其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种植方式较为传统,这种方式的农业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围绕提高农村经济收入的产业配置及经济目标的规划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首要任务。首先,应该基于现状农业基础,提出具有现代农业产业的村庄建设策略。通过研究改善农业种植环境和引入先进的耕作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能够提高农地种植产量和增加农民种植积极性;研究实现农业结构转化和多元化生产方式,能够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和实现灵活农业生产,通过引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建设规模化的农产品市场,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应该加快农村职能的转化,探索多种产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西部地区土地资源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农村产业提升空间大、农村劳动力富余。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整合农村资源,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积极发展其他非农耕产业。根据郭俊华的研究,以产业作为载体,以产业化作为动力,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主要分为5种类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工业企业带动型、第三产业服务型、资源开发型。新农村建设规划可根据不同农村地区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类型,也可以发挥当地优势,积极尝试发展其他新的发展模式。

2)基于农村现状,明确村庄建设任务。村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内容主要通过研究村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村庄功能组织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对村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工程管线设施、建筑平面布局等作出统一规划,并安排近远期建设用地及项目。首先,确定合理的村庄用地布局是实现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的首要保障。村庄用地布局是村庄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其他上位规划,分析村庄自然环境,以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产业发展指导下,综合考虑村庄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及预测村庄规模,安排村庄的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等用地的布局,引导村庄合理有序建设。西部地区村庄用地现状多是就近农田,较为分散分布,这种分布方式不只表现出村庄乱建现象、土地资源浪费,而且也会造成基础设施投入增加、村庄管理困难,最终导致村庄发展困难。因此,合理的规划村庄用地布局首先应该协调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生产用地与居住生活用地的关系,应该根据不同村庄的地形及发展环境,对村庄布点进行整治,其形式有村组合并、拆迁重建、村内整治等。同时,应该协调好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交通等用地之间的布局关系,保障对外联系和发展的通道。其次,在合理的村庄布局的基础上明确村庄建设各项内容是实施村庄建设规划的重要任务。村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安排村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村庄文化发展设施、绿化景观设施等建设用地,确定村庄道路系统等级、各项工程管线指标、环境卫生及各项配套设施等。尤其是在西部地区村庄人口规模不等,人口结构不尽相同、村庄文化缺乏的情况下,对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设施的规模和选址应该做到既能服务全面,又不浪费资源。同时需要挖掘和引导积极的村庄文化,形成物质面貌先进、精神面貌积极的农村家园。

3)基于农民发展现状,积极研究合理的新农村发展保障措施及提出应对相关村庄问题的建议和意见。蔡昉等人的研究证明,我国区域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西部地区农村的落后与贫困,而教育、健康和人文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区域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农民发展保障措施主要是学生上学、农村医疗服务和村庄文化知识普及的保障,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应该研究配置合理的农村医疗体系及基础教育设施;而且应该提出从规划到政策上的引导,研究消除农村户籍制度因素的影响的相关措施并提出相关政策上的建议,使农民尽可能多的享受公共服务待遇。另外,越来越多的空心村的出现,造成农村人际环境变化,更多的农村留守人群变成了老人和小孩。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针对这一现状,配备相关活动设施,营造积极的村庄文化,提出农村远景发展建议,并应该提出一些应对空心村的相关政策建议,保障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安全和健康。以期通过规划、建设及政策的协调,保障农村健康快速发展,建设未来美好新农村。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和农村地区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和帮助农村地区缩短差距的有效措施。未来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道路还很漫长,遇到的问题也会有所变化,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通过综合考虑农村资源,对农村未来发展做出安排部署,同时能够提出未来农村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策和一些政策建议也是十分重要的。

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在进行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一切以群众得到实惠为目标,着力建设农民集中居住、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到位、环境优美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从而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营造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

1 新农村建设要重视山地利用

我国南方地区大部分的乡村位于山坡丘陵地区,总体来说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应不足。如何少占良田好土,探索出一条山地新农村的开发模式,更多、更好地将目前未能充分利用的山地转化成为建设用地,营造高质量而又有别于一般平地山地新农村的居住环境,是山地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业内人土长期面对而又充满现实意义的课题。尽管开发山地农村较之平地有诸多不利,但对未来可持续发展仍有很多优势的方面,因为它在创造空间形态和视角景观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在保护耕地、结合地形、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方面有诸多的优势,本文就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原则,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等几方面探讨山地新农村的规划。

2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框架思路

2.1 把握实质、转变观念新农村建设的“新”字,即要有时代的特征,而不能简单理解为盖新楼、起新房。新农村的结构布局要顺应地形,从山地的地形特征出发,以沟、谷等地貌特征为界将用地分为不同的小区来形成新农村的住区结构,并依据不同的地表及内容设置不同规模的组团,充分顺应地形地势的变化及高低错落形成自由流畅而有机的组团结构,各组团内部尽量分别配置具有独立风格的公共开敞空间,使各组团内住户都能方便地享受到邻里交往的乐趣。总体规划风貌要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自然观,体现出规划连续、恒久的可行性。

2.2 提高认识,讲求实效新农村建设既不能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也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大拆大建,片面追求“村容整洁”。同时,也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非城非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山地特有的自然条件来展现新农村特色,尽可能保持原始地形进行建设,以突出生态环境,根据现状绿化及树木分布的特点,在道路拓宽时保护性的利用原有行道树,在详细规划过程中,建筑布局步行道的设计尽量少伐树,以保留其原始的森林化植被,在此基础上考虑树木的更新与高档树种的替换,使形态较好的植物、植被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保留。

2.3 明晰产权,加强登记产权是地籍的主要内容,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基础,而土地登记又是地籍管理的核心。加强农村土地登记和产权制度建设,以明晰宅基地的确权和权能,这样既有利于土管执法部门依法行使职能,有效地制止多占土地的行为,规范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又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由于农村宅基地大多数集中分布于村庄范围内,宅基地的变化也大多是在村庄范围内进行。因此,宅基地的登记应以目前宅基地使用现状为依据,严格划分村庄和农田之间的界限范围,在村庄地籍调查和登记发证的基础上,建立起初始的宅基地产权登记管理制度。初始土地登记完成后,应根据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产权的权能变化发展状况,适时进行土地产权变更登记,最终形成较为规范的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产权登记管理制度。

2.4 完善法规,科学规划正确把握规划设计的原则山地新农村的生态性十分突出,人文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新农村布局受地形环境及绿化植被的影响极大。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山地多层次的地形特点,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从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去综合挖掘、提炼当地的人文资源,在综合分析山地新农村的自然因素,空间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注重整体与综合,使之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神韵、体现自己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的地方特色。同时强调山地新农村的弹性和动态原则,使新农村的发展具有灵活的变化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连续性,既能遵循一定的模式逐步发展,也可各阶段相互组合,互不干涉,独立发展。一旦新农村结构形成以后,在其发展的各阶段,均能有效地承担其结构功能,它可以根据变化的需要进行自我更新和调节,它使山地新农村的建设、生态保护、文脉继承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持续发展,使整个城镇系统处于一个良好的运动过程中。同时这样做又能保存自身的特性,而不再是单纯地抄袭、模仿和套用外地的规划模式。这种做法是对山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5 鼓励流转,完善市场农村集体土地和城市土地构成我国土地市场的整体,城市活跃的土地市场对农村土地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宅基地(房屋)存在买卖、抵押、交换、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经济行为,其经济属性也必然应通过土地的有偿使用来得以体现。土地的有偿使用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为了科学运用土地有偿使用的驱动作用,促进农村宅基地的合理使用和有效流转,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有必要加强如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打破城乡户籍隔绝现状,赋予宅基地产权更大的流转权能。因为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既限制了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化,又限制了农村宅基地的流转。打破城乡户籍隔绝现状,促使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产权流转,逐步形成开放的农村集体宅基地流转市场,是适应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第二,打破所有权的地域限制,赋予宅基地产权以完整的处置权。由于宅基地建设以行政村、村民小组为限制范围,这就决定了农村宅基地建设分散分布的现实状况。只有打破所有权的地域限制,允许农民在一定的条件下自行购置取得宅基地使用权,进行宅基地建设,或者直接取得已开发的住宅所有权,才能建立统一的农村宅基地产权市场。

3 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备部署。如何把中央的战略决策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去,是城建部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认真研究、规划和总结的重大实践课题。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以改善农民生存环境为缩小城乡差别的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面貌为目标,抓规划和谐村落入手,把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在抓好新农村规划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负娟.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

[2] 程茂吉.从城乡统筹再谈城乡规划全覆盖[J].规划师,2009, (1).

[3] 姚惠芳.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及路径分析[J].现代乡镇,2009,(03).

[4] 王世把.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甘肃科技纵横,2011,(05).

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集中,重点做好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全力把握好规划的调研、制定和落实环节;注重生产与生活、村建与房建、经济与文化、人居与自然、节约与集约相统筹。

规划编制的原则是:科学调研、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一次规划、分布实施、政府引导、群众参与。

二、工作目标

以“打造新村镇、发展新农业、实施新政策、培养新农民、优化新环境”为载体,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支撑,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手段,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实现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通电视,实施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做到有组织网络、有建设规划、有文化体育场所、有垃圾处理场、有禽畜饲养栏;乡村环境建设达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做到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准一条发展好路子、培养一支好队伍、完善一套好制度、兴办一个好项目;确保农村教育达标、计划生育达标、殡葬改革达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标、生态环境保护达标。

三、工作重点

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后续产业的培植、骨干产业的扶持、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基层组织政权建设和村庄建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等,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一)切实抓好村庄建设规划。

争取在3-5年内实现全县村庄建设规划的全覆盖。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有关部门要严格按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原则上一户一宅),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没有完成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严禁乱批乱建。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各乡镇均要设立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同时要保证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区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最低也要达到“四清五改”标准。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充分体现*的本地民俗风情,要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2007年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县228个村(居)中的18个省、市示范村,同时又组织编制完成了10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包括16个居委会已纳入县城整体规划和乡镇规划<城关镇>,在此不在单列)。从*年起,全县194个村(居)建设规划进入整体推进阶段,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坚持三个优先,即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及周边村庄优先;沿交通主干线村(居)和农村集贸市场优先;城乡结合部村(居)优先。编制村庄规划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进行,乡(镇)政府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上报县政府审批。县建设局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对规划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作为示范点、“以奖代补”和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供10个以上户型设计方案,供不同区域的农户在居家建设时参考。

(二)努力做好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我县产业规划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示范引导为突破,以培训农民为载体,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以民主管理为保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继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良种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经过5年的努力,培育形成2—3个农业支柱产业,建设1—2个现代农业园区;各乡镇要培育1个特色产业,建设1—2个农业科技园;各村要有1个特色产业,建设1个富民经济小区,最终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

1.主导产业发展。

(1)花生产业: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主要以王庄镇重点基地建设。

(2)棉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主要以濠城镇、石湖乡重点基地建设。

(3)蔬菜产业:以新马桥镇为龙头基地,带动全县25万亩蔬菜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玉鹏、彭伟两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

(4)食用菌产业:主要以城关镇为重点基地建设,发展到4000万袋。

(5)养鸡产业:主要以大成集团为依托,以连城镇、仲兴乡、杨庙乡为重点基地建设,发展养鸡大棚1000个,发展养鸡大户800户,年出栏2000万只。

(6)养猪产业:主要以刘集镇、任桥镇为重点基地建设,年出栏65万头,存栏30万头。

2.产业化建设目标。

(1)加快全县养殖基地建设,年出栏达到50万头,存栏20万头,力争建成一个生猪屠宰加工厂。

(2)加快肉鸡产业基地建设,力争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500万只,发展肉鸡养殖基地50个,规模养殖户500户,年出栏肉鸡1500万只。

(3)做大湖沟镇马楼村和杨庙乡庙新村黄瓜专业市场,力争实现年交易量7万吨,带动发展黄瓜生产基地1.5万亩。

(4)做强湖沟镇旗王村板材加工业,力争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同时带动其他产业。

(5)兴建一个食用菌加工企业,对全县食用菌进行深加工。

(6)努力建成一个生猪交易市场。

(三)积极编制公共事业规划。

加强全县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要求,分级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制镇基础设施健全、文教设施配套、环卫设施齐全,建有公共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实现街路绿化、庭院美化;村(居)道路硬化平整通畅,建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场、休闲广场等文化娱乐场所,加强农村网络建设,逐步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网络工程建设。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民中尽可能多地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建设标准:

(1)道路: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宅间道路达到消防安全要求。

(2)路灯: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照明率达到95%以上。

(3)饮水:自来水入户率90%以上。

(4)通讯: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90%以上。

(5)绿化:村(居)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村庄中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实现美化、香化。

(6)医疗:每个行政村建设卫生所一处,诊疗设施达到农村合作医疗水平,参合率达95%以上。

(7)畜牧服务:每个行政村建有畜牧服务站一处,达到基础服务标准。

(8)村服务中心:行政村建有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含活动室和图书室)。

(9)住房:砖瓦化率95%以上。

(10)公厕:村内建有专用公厕五处以上,住户无害化厕所达到90%以上。

(11)垃圾处理:每个村建有集中处理垃圾的场所一处,达到村内无垃圾。

四、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乡镇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落实经费和专兼职人员。确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政府引导、村组自治、部门服务、资源整合”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

(二)明确规划主体,加大经费投入。

依据城乡规划法,乡镇政府为村庄规划编制主体,县新农办会同县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监督和管理。自2009年起县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规划、示范点和“以奖代补”建设。

(三)履行部门职能职责,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

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参与,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问题,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从领导精力、力量配备、规划制定、项目实施、资金投入等方面,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进一步理清涉农工作思路,制定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具体工作内容,明确具体工作时间,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坚持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

各乡镇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全局观念,严格履行职责,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委、政府将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检查和督查,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持观望态度和缺乏实际行动的给予批评教育。考核的对象为11个乡(镇),时限为一个年度,考核的重点为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村庄规划及试点建设),考核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通过听、查、看、访,并参照相关部门考核情况进行考核评比,考核评比不达标者将暂停项目的申报、审定和专项资金的补助,对应当编制村庄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村庄规划的,追究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五)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

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第9篇

一是规划要突出前瞻性。前瞻性、预见性是规划编制的生命。如果规划没有前瞻性,编制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在本世纪内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编制中,必须着眼长远,突出前瞻性,围绕发展搞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市大铜业、大物流、大旅游、大城市框架和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在布局上应当以那些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农户聚居,有可能长久存在的村为重点,特别是乡镇、集镇、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对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一些不可能成为居民集中点的地方,只对现有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不宜再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规划要注重特色性。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定要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市广大农村在区位、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规划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不能搞千村一面,而要力求彰显个性,各具特色。农村规划要从村庄的地形地貌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同时要注意保护上清古镇、仙水岩龙虎山景区等地各种古迹和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做到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使“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形成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色,又生财。

三是规划要强化和谐性。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充实农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农民丰富活泼的生活空间和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因此,编制村庄规划必须充分征求当地农民意见,使规划编制的过程变成一个政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互动的过程,从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

四是规划要体现实用性。就是说应注重配套搞规划,规划编制就是为了指导下一步的发展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把实用性摆在突出位置,量力而行。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统筹考虑,使规划与村庄建设相结合,与调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网点及电力、水利、交通、电信等配套设施相结合。对基础设施建设,先搞什么、后搞什么,在哪里搞什么,一定要衔接配套,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浪费社会资源。

五是规划要明确产业性。应充分考虑村镇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村镇,发展规模经济,村镇规划新办工业企业应向工业园区集聚,以利整合资源,节约用地和处理排污,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镇规划要综合考虑集镇、城镇郊区、田畈农区、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促进商贸服务业、特色工业、生态农业、林果业、休闲旅游业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新格局。

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第10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

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既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正面临4个重要的历史性转变。一是农村公路建设已经由交通行业落实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支农惠农的重要举措,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向交通部门提出的“新要求”。二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重点是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而现在,农村公路建设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这是各级交通部门的“新任务”。三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以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为主要特征,而新时期农村公路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养护好,这将开创农村公路建管养并重的“新阶段”。四是以往农村公路建设发展主要立足于“通路”,重在基础设施建设,而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不仅要“通路”,而且要“通车”,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这为农村公路建设赋予了“新内涵”。

新的历史起点带给了我们新的历史机遇,也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交通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兼顾,着重处理好农村公路建设中4个方面的关系。

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关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总体要求,坚持规划主导,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凡是已经制定了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的省份,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做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和协调。凡是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的省份,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小城镇和山水林田发展规划,确定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目标和重点。总之,制定和完善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与乡、镇、村的“接口”留有余地,避免“走弯路”、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

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关系。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地方为主、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原则。近年来,交通部调整了公路建设重点和投资方向,逐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中央资金的引导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要承担起各自应有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责任,不断完善地方政府为主、统筹安排、社会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要处理好鼓励农民参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多年来的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意,维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一要做到“一事一议”,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二要合法筹集建设资金,不强行摊派、集资;三要依法征地拆迁,不随意降低补偿标准;四要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线形和技术标准,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五要尽可能利用已有土源和料场,不乱采乱挖。各地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决策和行动主体作用,多方筹资,切实减少地方配套资金的缺口,努力解决由于农村公路建设造成的乡村债务、征地拆迁补助偏低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

要处理好交通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农村公路建设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通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主动,不等、不推、不靠,切实承担起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责任。同时,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在征地拆迁、项目审批、资金筹措、施工建设以及养护管理等各方面努力争取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要完善适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建设程序规定,在资金、计划管理上规范执行有关的规定要求,同时争取留有适当的灵活性。

上一篇:社会发展战略范文 下一篇:发展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