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11:57:22

新能源汽车考察报告

新能源汽车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产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上海临港产业区

2011年有10座城市在发展产业集群领域被兄弟省市作为学习目的地考察学习,共涉及考察点15个,其中上海4个,被考察5次,排在首位。

上海临港产业区面积241平方公里,主要分为重装备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园区、奉贤园区五大功能区块。产业区已经基本形成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航空零部件配套等五大装备产业制造基地,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预计今年该区将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450亿元。

“上海临港产业区按照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定位进行规划和建设,配套功能完善,尤其是发展临港产业的现念、思维方式和工作路数值得学习借鉴。”

――江苏盐城党政代表团

基础设施建设:华北未来重要综合通枢纽――石家庄新客站

2011年全国在基础设施与交通航运建设领域有6座城市处于领先,共涉及考察点10个,其中河北省石家庄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突出,排在全国前列。

石家庄新客站区域占地7.9平方公里,由建设大街、南二环、中华大街、槐安路围合而成,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以客运为主的综合通枢纽。铁路入地工程,让城市桥东桥西的分割成为历史,货运外迁结束了百年货运市内穿行的历史,原有场地全部改为绿地,城市中心区的环境和景观大大改善。

“新客站铁路入地工程,让城市桥东桥西的分割成为历史,货运外迁结束了百年货运市内穿行的历史,原有场地全部改为绿地,城市中心区的环境和景观大大改善。”

――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

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特色与宜居兼顾的新城市发展典范――钱江新城

2011年全国在城市建设与旧城区改造领域有15座城市处于领先,共涉及考察点26个,其中以浙江杭州市的考察点最为集中,被考察次数7次,排在全国首位。

钱江新城位于杭州主城东南、钱塘江北岸,占地30平方公里,是杭州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越发展”战略的先导性工程。新城建设2001年启动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核心区4平方公里内的中央商务区、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市民中心等已陆续投入使用。钱江新城中心区的空间规划布局上,从大范围、大尺度、高视点的角度,体现现代城市以高层建筑群为核心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以香港中环、上海陆家嘴和纽约曼哈顿为标榜,在建筑的“高度”、“亮度”和“密度”三方面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重点突出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群,最高天际线可以达到600余米。不仅完美体现了杭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风貌,也尊重了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历史格局。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学习杭州等地的先进经验,不仅请专家规划,还要尊重市民意见;不仅制定好规划,还要严格执行规划,要制定一流规划,建设好我们的城市,让城市有特色、更宜居。”

――山西党政代表团

低碳技术与新能源:采用“两型”技术建立的文化艺术品――长株潭两型社会展览馆

2011年全国在城市建设与旧城区改造领域有9座城市处于领先,共涉及考察点19个,其中以湖南省长沙市和江西省南昌市的考察点最为集中,分别被考察次数7次,排在全国首位。

“长株潭两型社会展览馆”通过声光影等高科技技术立体演示,详细介绍了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规划、阶段成果、创新技术等情况。该馆建筑本身也体现了“两型”理念,整个展馆采用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半导体LED节能照明、风光互补发电和竹木环保装饰材料等大量“两型”技术。

“令人震撼!”“这是一件集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城市建设于一体的'两型'艺术品。”

新能源汽车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原福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郊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缺乏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体系,特别是层次清晰的现代主导产业体系。多年来,福山针对究竟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子的问题,一直在进行着艰苦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认识到:一个地方没有主导产业,就不可能大而强,更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膨胀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运行质量,都需要体现在主导产业的培育上。为此,福山区确立了打造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体系的重大发展战略。

发展路子确定了,方向就至关重要。产业发展方向怎么选、选什么,是打造现代产业优势集群地的重要前提,关系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大局。2003年,时任福山区长、现任福山区委书记的姜中二,围绕产业定位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研究,他多次奔赴珠江三角洲、苏南、温州等地区实地考察,学习经验。在一次考察报告中,姜中二对发展区域经济有这样一段深刻的阐释:“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分别代表着以外资驱动为主、以乡镇集体所有资本驱动为主和以民营资本驱动为主的三种发展模式。新世纪以来,温州开始实施“以民引外”战略,苏南走上“内外并重、富民优先”的发展道路,珠江三角洲实行“腾笼换鸟”,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二次创业,这三类模式开始趋同。对于福山来说,发展现代产业优势集群地需要量的大幅增长和质的明显提升,这就需要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走“内外并重、量质同升”的发展模式。从内与外的横向角度来看,在发展现代产业集群中,我们既要结合福山实际,更要学会借助外力;从量与质的纵向角度来看,既要兼顾当前,更要考虑长远。

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为福山打造现代产业优势集群地的变革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福山区先后确立了以汽车零部件为重点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特钢制品等三大产业,截至目前,三大产业集群累计落户项目186个,总投资410亿元,产出能力高达950亿元。

市区一体

立足区位,加强区域协作,福山确立了汽车零部件主导产业。2003年2月,上海通用东岳汽车(下称“东岳”)总成项目落户烟台开发区。当时,福山区连同临近开发区的芝罘区、蓬莱市等县市区都处于为东岳项目配套的最佳半径范围内。只有走在其他县市区的前面和对形势进行科学判断,才能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经过充分准备的福山区快速反应,抢抓先机,积极主动与开发区配套协作,率先投资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孵化基地,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山区已形成了包括汽车变速器、油箱、油管、线束、冲压件、车灯、汽车内饰、天窗、方向盘、转向装置、保险杠、车轮等80多个项目在内的为整车企业服务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产业链条和产业规模得到全面拓展。

在福山的工业发展史上,有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水泥和钢材生产企业,面对发展现代产业集群节能减排的要求,福山区努力在推进发展中解决落后产能的问题,换言之,就是用疏的办法、发展的办法来积极提升和改造这些落后项目,而不是简单地用堵、关停等图省事的办法来对待这个问题。为此,福山区紧紧抓住技术进步这项关键性工作,通过推进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地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提高产品附加值,确立了特钢制品和建材产业,使福山一些落后的传统项目一跃发展提升为具有现代产业集群特点的大项目、好项目,达到了项目得以保留、节能降耗得以实现的良好效果,一举改变了过去以落后产品为主体、高能耗企业当家的落后局面,使一批按传统观念必须废掉的项目得以保留下来,并且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骨干。

为了谋求长远发展,福山还确立了发展新能源和信息产业的策略。2003年,正值省、市相继出台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的战略决策。为此,福山区突破区域局限,主动在全市乃至全省发展大局中进行产业定位,在思想意识上不断强化“市区一体,共兴共荣”的发展理念,在产业集群建设上加快与全市支柱产业和烟台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的有效对接,把福山产业集群发展挂联在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平台上,主动接受全市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从而确立了以投资2.4亿美元的通用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总投资14亿元的清华健康产业园和中青创意产业园项目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两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并倾力加以培植,从而在推动全市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使自身产业体系在全市支柱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得到长足发展。

产业集聚在于园区

园区是产业集群建设的最优载体和平台,在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福山区重点突出了园区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按照集中布局、集群开发、集约发展的思路,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核心载体和平台。截至目前,福山经济园区中的高新区,就累计落户各类项目460个,完成实际投入245亿元,建成投产企业450家,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必须提供适合产业发展特点的载体和环境,因为不同产业有不同的基础设施需求,如果以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基础设施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和需求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发展、节省资源。因此,在基础设施上,一方面,福山区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特点,以7个经济园区之一――高新区为重点,制定了整个园区内部的各功能区规划,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有针对性地集中承接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信息类项目,在取得显著效果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另一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建设档次。

在功能布局上,福山区突出高新区在各经济园区中的主导地位,按照“集中布局、集约开发、集群发展”的要求,制定了整个园区内部各功能区规划,建设了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和信息产业城,有针对性地集中承接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信息类项目。其中,信息产业城是为承接尖端IT产业、环保科技产业而建立的专业化园区,已经发展成为全市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两园一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市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中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板块。

在项目落户上,福山区坚持筛选投入大、密度高、质量优、无污染的项目进入园区。在此基础上,实行项目选择“三优先一从严”,即优先选择为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项目,优先选择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型项目,优先选择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项目,尽最大可能用有限的土地承载高水平的项目;同时,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对不符合国家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新能源汽车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局领导班子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立足本职,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做了大量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回顾我局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工作实践,主要做法和成效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进一步理清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是注重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近年来,局领导班子通过制订学习计划,掀起了对中央、省、市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观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热潮,尤其是十七大召开以来,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十七大”报告,成了全局上下学习的焦点。一方面,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沿革、基本内涵和要求等,展开积极的讨论,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领导班子积极联系本局职责,针对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就如何更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等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思考,提高了对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破解发展难题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注重对先进城市经验的吸收。为探索新形势下发展改革部门在实施综合协调、推动科学发展方面的新思路和新做法,去年5月份以来,以叶景图同志为“班长”的新一届局领导班子,多次组织由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业务科室科长参加的考察组,先后赴深圳、中山、广州、佛山、无锡、苏州和环渤海四市进行学习考察,并与当地发改部门座谈。通过学习考察,我局干部从中深深感受到先进城市在解放思想,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方面的科学思路和不凡气魄,很好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进一步加深了对本部门工作职责定位的认识。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和对先进城市经验的吸收,领导班子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晰:发改部门就是要抓统筹协调,就是要把握发展的大局。具体来讲,一是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上,积极做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二是要提高各项规划的水平,切实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发挥规划对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三是要把对重大项目的策划和服务,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环节来抓;四是要从产业政策、项目准入管理、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五是要加强对各项改革的统筹,完善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六是要从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和粮食安全工作等。思路决定出路,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我局的工作格局得到了很快的调整,新的工作机制正在形成,工作的新局面正在打开,广大干部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切实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新一届局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局把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调研材料,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一是加强对经济社会“双转型”有关问题的研究。围绕现代产业体系、主体功能区规划、外源型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等开展了多项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如《加强综合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和建议》、《发展产业集群

提高东莞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东莞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情况报告》等,受到市委市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二是加强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展了产业政策、产业空间布局、人口控制等方面的调研,形成了《全面统筹谋划完善工作机制

推进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初稿)、《东莞市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初稿)、《关于我市人口调控的目标与对策建议》(初稿)等文稿。三是定期做好经济形势分析。我们制定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工作的基本框架》,进一步规范了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工作,定期撰写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经济形势分析及计划执行情况等报告,积极把握经济运行态势,提出应对措施,为市政府提供决策资料和各种信息。四是围绕节能减排进行专题调研。今年年初,我局与市科技局联合组成调研组,前往河北省保定市和福建省厦门市就发展节能及新能源产业、推进节能降耗进行了专题调研考察,形成了《保定、厦门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考察报告》,在吸收保定、厦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关于促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产业的意见》,有效推动了我市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三)科学编制实施发展规划,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是引领和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市委市政府总的工作思路、充分把握国内国际形势、结合我市实际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编制各类发展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精心组织,科学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为使规划和计划更加科学,更符合我市的实际和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强化了调研,加强了与省规划、计划的衔接,创新了工作机制,充分吸收了市直部门和镇(街)的意见以及专家学者的智慧,经反复修改和精心论证,最后才交给人大代表审议,因此,包括1个规划纲要、27个专项规划及3个规划研究在内的“十一五”规划以及近年的年度计划中,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均在相应的人代会上得以高票通过。二是重视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为促进我市产业适度重型化发展,我们开展了石化下游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了规划初稿。为促进我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我们开展了东莞市热

电联产专项规划和东莞市天然气汽车加气站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上述两项规划也已完成初稿。为确保我市的用水安全,我们开展了东江--水库联网规划的前期研究等。三是强化规划(计划)的组织实施和评估监督。我们努力解决发展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重编制、轻实施的问题,探索建立了跟踪调查和评估监督机制,加强了对规划中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的监测,及时对规划(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规划(计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四)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和升级。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我局的重要职能之一。近年来,我们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策划和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和升级。一是积极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做好国家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申报工作,近年先后有一批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的扶持计划,得到相关资金的帮助,如东莞工业设计服务平台项目、东莞市松山湖创意产业孵化器项目、虎门服装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等;积极推动“科技东莞”工程建设,支持一批企业创建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衔接,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成功争取国家发改委认定东莞为“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我市加快高技术产业尤其是IT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二是加大力度组织策划和服务好一批大项目。认真组织落实,策划了1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320亿元)申报*省2008年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工作,多次到国家发改委汇报有关情况,初步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完成了项目建设规划评估;协调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完成了项目装置区选址,落实了项目预研经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已完成编制,近期将由专家进行评审,国家发改委已同意审批项目建议书;依托散裂中子源项目,积极开展连带产业和重大项目的研究和策划,包括努力争取质子治癌项目、加强对核相关产业的研究和规划等。

(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协调。

节能减排任务是省下达给各市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这项工作既是我局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之一。我们通过落实政策措施和推进重点工程相结合,有序推进相关工作。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东莞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和《东莞市节能减排奖励资金实施办法》并通过市政府的名义颁布实施。二是制定《东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增加节能评估审查工作,规范项目的合理用能和节能设计。三是积极推进重大节能工程,草拟了《东莞市路灯节电改造工程实施意见》,提出了三年内全面实施路灯LED改造的意见,得到市政府的认可,相关实施意见已由市政颁布实施。四是坚决执行国家规定,制定小火电机组关停计划,对高能耗高污染的水泥和电力行业进行专项检查,积极开展关停工作。五是积极推动新能源项目上马。2007年,东莞电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4×9E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多联产项目、大唐国际东莞IGCC发电项目等,在我局的推动下,成功列入省规划和国家示范项目。

(六)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和粮食安全,促进了社会和谐。

确保粮食供应不出现断档脱销,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既是我局的重要职责,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的需要。近年来,我局领导班子在粮食问题上始终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加强粮食储备和完善市场管理机制,确保了粮食的安全和供给。一是加强市直属粮食储备库的建设和粮食仓库维修工作。基本完成东站粮食储备库扩建第一期工程,做好麻涌角美粮库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基本确定莞城粮食储备库的选址规划。投入300万元维修资金用于25个粮所(库)的仓库维修项目。二是确保粮食市场供需平衡。加强和完善了我市粮食应急供应体系,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进一步完善了粮情监测系统建设,掌握我市社会存粮和粮食流通市场波动情况,健全了粮食预警预报机制。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罕见雨雪冰冻天气,南下铁路中断,我市粮食市场供应大受影响,我局沉着应对,采取措施,在铁路不通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海运,有效保证了春节期间粮食的供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由于粮食工作到位,近年来我局曾多次受到省里面的表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根源

近年来,我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改革工作,坚持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改善民生、增进和谐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一手抓规划和重大问题研究,一手抓投资管理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我局领导班子采用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向局机关全体人员、属下基层单位负责人、市各有关局级单位、各镇(街)办事代表等进行广泛征集意见,并对照自身实际进行深入剖析,初步归纳出存在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思想,缺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深入系统学习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积极性不够强烈,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解把握还不够全面,在贯彻落实尤其是用好国家鼓励发展的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在素质能力方面,更多地满足于应付和完成日常的工作事务,没能充分争取时间去学习和提升把握全局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理论水平还未能完全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对新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全球经济运行的大趋势关注不够,在当好市委市政府参谋助手方面还存在差距;三是工作作风方面,喜欢循规蹈矩,对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能的改进不足,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力度不够,对周围环境、基层干部群众、属下单位情况掌握不深,与干部职工交流、沟通不够,对老同志关心不多,在协调配合、服务意识、工作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一些工作有去思考,甚至也有了初步的实施方案,但遇到阻力时,往往就半途而废;四是在履行部门职责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到位的地方,统筹协调的职能未能有效发挥出来。比如,我们做规划很认真,也花了很多工夫,但由于缺乏实施的机制,对发展的引导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而我们至今又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又比如,我们对新兴产业的培育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手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偏慢;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虽然我们也加强了研究,但全市一盘棋、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仍未形成;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局的重要职能之一,但相关工作进展缓慢等等;五是在制度建设方面,虽然领导班子重视并推进制度建设,但抓得不够紧,进展不够理想。由于制度不够完善,对干部职工的教育监督力度也因此不够强,预防和规避职务犯罪的主动性也还不够,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仍未能很好地整体发挥出来等等。

对存在的问题,我们班子不隐藏,不躲闪,而且勇于指出,敢于面对,还开诚布公,力求借助群众的力量加以查找原因,及时纠正和改进。之所以存在以上列举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方面,主要是工作忙、任务重,无暇抽空进行思想锤炼和知识更新,但这些都是次要的。主观原因方

面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一是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干部的责任使命认识不足,放松思想和世界观的改造,导致没有以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高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没有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还不够强,缺少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敢想敢说敢干的革命精神,导致没有按照人民群众的需要来自觉锤炼的自身素质能力,只是满足于履行“三定方案”赋予的职责职能,满足于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三是缺乏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开拓创新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导致没有与时俱进深入调查研究,没有密切联系基层和群众、时刻根据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层政府的需要来大胆开展工作;四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学习不够透彻、理解不够深刻,在工作中未能很好地转变观念,甚至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时代处理微观事务的工作方式、方法来应对当前的工作,造成在履行职责方面出现缺位;五是存在求稳、得过且过的思想,没有正确理解好批评与团结的关系以及纠错与和谐的关系,对局机关一些迟到早退等现象没有及时大胆地纠正,对某些部门越位行驶

“三定”方案中属于我局的工作职能采取姑息将就的态度,等等。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和措施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双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领会十七大的主题、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工作实际,以剖析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谋划科学发展以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思路,开创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

(一)增强改革意识,创新工作思路。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改革部门创新思路,全面履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责,要求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性地做好各项工作。一是要突破思维定势,做到“三个解放出来”。从过去习惯于考虑促进经济的高增长的见物不见人的思维惯势中解放出来,切实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过去习惯于自我比较,短视的狭隘思想中解放出来,切实确立以世界眼光分析谋划东莞未来发展的宽广视野;从过去习惯于按部就班、被动等待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切实确立主动研究问题、自觉服务大局、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二是要明晰思路,做好“两个新突破”。明晰新时期新发展阶段对发展改革工作的新要求,明确发展改革工作的定位,创新工作方式,实现重大问题、重点领域、重要对策的研究上新突破,为市委市政府出谋献策、当好参谋助手;明晰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管理应该采取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实现重大项目、重点设施、重要设备引进、建设、管理上的新突破,为推动科学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出新贡献。

(二)加强能力建设,确保各项工作到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和改革部门不断改进自身能力素质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切实发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鉴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困难、新问题、新考验比以往都要复杂和艰巨,为做好发展改革工作,我们将重点提高“三种能力”,做好“工作”。

1、提高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制定政策的能力。这是当好参谋助手的前提,也是做好发展改革工作的基本功。为此,我们将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加强形势分析。加强对国家和省宏观政策的收集和分析,健全和完善经济形势分析框架,建立镇街专人定期报送发展和改革信息的制度,完善信息采集渠道,及时提出季度、半年和年度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为市政府提供决策资料和各种信息。尽快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监测预测与分析评价系统的开发,年内启动预测分析评价系统试运行,依托系统强化对全市经济社会运行的监测、分析。二是做好重大问题研究。广泛开展调研,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手材料,确保提出的政策建议有理有据,切实可行。我们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双转型”的要求,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新劳动合同法影响等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动态分析,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人口素质等问题,集中力量加强对障碍东莞发展的突出问题的梳理,拿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意见和工作方案,制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提出各镇中心区“退二进三”的配套政策,协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格局。抓紧组织策划“东莞发展论坛”,尽快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借助部级研究机构和人员的力量,开展我市经济社会转型问题的研讨。

2、提高加强统筹协调、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统筹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做好发展改革工作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将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完善政策导向。加强产业发展的规划研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调动和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提出产业调整升级的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全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性意见,制定我市产业导向目录。二是抓紧实施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相关规划,探索建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库,积极做好相关项目的报批工作。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东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进一步强化重大项目立项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加大力度关停淘汰小火电机组,严禁新上燃煤电厂、水泥、制革、造纸等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推动东莞电化洪梅太阳洲IGCC电厂项目、大唐国际发电IGCC电厂项目、沙角电厂二期等大型环保电厂尽快上马。

3、提高科学规划、组织策划的能力。规划策划既是引领科学发展的主要方法,也是落实发展改革工作的有力手段。为此,我们将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科学、高水平编制有关规划,推动规划有效实施。按照国家和省编制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和编制原则,结合市委市政府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基本思路,继续加强对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课题研究,完成《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完成我市石化下游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编制;修编完善我市热电联产专项规划,争取纳入全省的规划之中;加快出台东莞市推广天然气汽车加气项目实施方案和天然气加气站管理办法;加快编制东江--水库联网规划。研究、出台规划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筹,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创新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衔接方式,强化部门信息的沟通,增强计划的指导性和执行力。二是做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精心组织,拟好评估方案,有效跟踪各项目标和任务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后期工作建议,完成《东莞市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报市政府。三是加大力度策划一批重大项目。依托散裂中子源项目,以建设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强与基层、企业的沟通、联系,加强对上级决策的呼应、对接,主动策划项目、承接项目,推动一批省市重点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新能源项目等上马。积极开展散裂中子源连带产业和重大项目的研究和策划,继续争取质子治癌项目,尽快启动核相关产业的研究和规划。积极做好国家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申报。稳步推进市直属角美粮食储备库、市直属莞城粮食储备库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和改革部门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提升单位工作效能,满足上级和群众的实际需要,我们将重点实现“四个提高”:一是提高办事效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加强政务公开,改进管理方法,减少管理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办事时限,对该公开的要坚决公开,对该放开的要坚决放开,同时要完善行政审批项目的公示、听证和责任追求等措施,做到程序规范、环节简化、公开透明、责任明确、监管到位。二是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和办公手段,加强电子政府建设,进一步推进网上办公系统的开发应用,丰富网站的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粮情监测网络建设,主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及时掌握粮食流通市场的波动情况、及时掌握粮食仓库的动态变化情况,即时掌握我市社会存粮和粮食流通市场波动情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预警预报机制。三是提高跟踪督促力度。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办工作,对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每一件事项,对镇街和企业报来的每一个文件,都要跟踪进度,督促检查办理结果,做好及时反馈。四是提高工作责任心。继续营造勤政为民、克己奉公的良好氛围,增强以工作为重、以公事为重、以公共利益为重的责任意识,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四)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切实改进作风。

新能源汽车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 关键词 ] 发展环境 广东工业 对策建议

一、广东工业发展现状

依托改革开放的春风,广东省适时大力推进工业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相适应,使工业始终成为经济增长力量的核心。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促进了广东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20世纪80年代,广东选择了轻型、外向的产业发展战略。1978年~1991年,广东省工业年均增速达到21.23%,是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速的近两倍。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发展开始进入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的深加工、重型化发展新阶段,收入弹性值大、生产率上升基准高的重化类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入新世纪后,重工业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年均增幅高出轻工业10个百分点。

广东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1978年-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5%,28年经济总量增加了120倍。2005年,广东以占全国1.9%面积、7.0%人口,创造了占全国九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七分之一的财税生成量和三分之一的进出口贸易总量。《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04年修订稿)》指出,预计至2010年,九大产业总产值合计达5.16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77.6%,年均增长18%,初步建立起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九大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电器机械(机械、家电)、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造纸、医药、汽车等产业共10个行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了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三大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策略,其年均增速在20%以上,到2010年,三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在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的规划布局上,既注重促进珠三角产业加快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又充分考虑东西两翼和山区的特点、资源优势,提高区域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产业转移。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测算,到“十五”末期,广东省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在全国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

目前,广东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2009贸易总值达到6111.2亿美元。未来一个时期,广东将继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实力,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粤港澳及东盟的经济合作,实施“双转移”战略。进入到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广东又将迎来挑战与机遇,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

二、广东工业发展机遇

1.全球金融危机有可能使西方加速向中国包括广东产业转移的步伐,给广东工业产业发展及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抢占产业链制高点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深化。全球范围内区域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产业成长进度不一致,国际分工会不断深化,产业调整升级将持续。依据产业转移规律,产业的转移必须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即产业的发展战略应当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国际分工产业转移出现新特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明显,新兴产业发展困难,对传统工业保护有所加强,“再工业化”现象会影响到国际产业转移的进展。同时,许多快速成长的行业表现出较好的投资前景,如生命科学产业、农业食品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以产业重组为背景的新一轮跨国并购热潮将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而出现。

改革开放至今,广东已具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丰富经验,珠三角地区自身也将迎来结构升级、产业转移的阶段。金融危机下,全球产业将进行新一轮调整,发达国家正积极调整其产业政策,加速转移其自身不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中包括部分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广东工业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力求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抢占产业链制高点。

2.当前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正强烈地激励和加快科技创新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这就为广东工业产业寻求新突破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机遇

金融危机冲击过后,世界经济必将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低迷、调整和变革期。当前,世界各国积极探求步出衰退、走向繁荣的路径,许多决策者和科学家更多地关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复苏。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防止经济大幅度下滑,世界各国不约而同都想到了通过科技创新寻觅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政府提出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在微电子、新能源、通信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16个重大专项取得突破,将为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广东工业产业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研发、营销两头在外,仅保留利润甚微的生产加工环节。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影响持续下,科技创新与新一轮技术革命即将到来。这就为广东工业产业向研发端推进,寻求新突破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机遇。

3.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扩大内需系列措施,及广东产业转移战略,为广东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机遇

2008年底爆发“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严重冲击各国经济。为应对“金融海啸”的冲击,着手重建经济工作,中国中央政府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及一系列配套措施,在两年内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扩大内需;广东也启动了总投资达2.37万亿元人民币的新十项工程计划。刺激内需、鼓励消费,为广东提供了产业升级的“转身空间”。随着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国内外市场需求也发生重大改变,依托扩大内需政策,倡导合理科学消费,带动新兴潜力产业快速发展。

广东省政府于2005年3月推出《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部署产业转移大行动。2008年5月24日,广东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强调实施“双转移”战略意义。广东产业转移,主要工作是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实现当地产业成长,也为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吸引高附加值产业,带来更高产值和劳动力单位产出。产业转移策略为广东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发展空间”。

4.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广阔空前、无限商机

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更好的解决珠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迎战更为严峻的挑战,2009年1月8日,经国家审议并通过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正式颁布。规划纲要对广东工业产业战略定位如下: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备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随着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予以实施,这必将为广东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空前、无限商机。产业发展将会出现新特点:(1)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装备制造(包括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将占据主导地位。(2)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化工、能源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3)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陶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加工制造业比重将不断下降。(4)港口物流、营销、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生产业快速发展。

三、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面临的挑战

1.全球金融危机已基本触底,广东工业发展外部需求显著减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使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巨大冲击

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下,珠三角企业经历了一轮残酷的优胜劣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基本见底,全球经济将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低迷状态,广东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将接受新一轮的考验:(1)外部需求萎缩。危机冲击下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储蓄――消费关系将继续调整,消费需求的理性回归,外贸需求减少。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110月,广东对香港出口服装下降15%,对欧盟出口服装下降13.1%。(2)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金融危机下,各国企业寻求政府保护本国产业的关键时期,也是贸易摩擦高发时期。2009年7月份以来,阿根廷、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分别对我国出口鞋实施反倾销保护措施,加上欧美、俄罗斯甚至发展中国家竞相模仿提高本国商品的准入门槛,使得广东鞋出口明显受阻。(3)国际市场上中低档产品竞争对手日益增多,市场饱和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包括广东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增长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2.以依赖大量物耗为前提的粗放型加工制造业体系,面临全球资源短缺的严重冲击,也致使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依靠大规模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依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以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从而拉动经济,即依靠高增长、高投入、高能耗、高风险的“四高”粗放型加工制造体系。随着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广东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1)全球资源短缺,能源价格上涨,土地、水资源的瓶颈约束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资源消耗的无节制导致原本资源匮乏的广东发展处于十分尴尬的被动局面,煤炭、石油、矿石等大宗能源、原材料完全依赖于省外和国外的供应;油价的大幅攀升,尤其是2005年7月以来蔓延珠三角的成品油供应紧缺,给广东的陶瓷、玩具、运输等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电荒、油荒、水荒、地荒渐次出现。

(2)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加重,严重地制约着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的工业化进程也伴随着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包括:一是水质污染。据环保部门统计,广东省江河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江河自净能力减弱,2004全省水质达标江段数下降7个百分点;二是空气污染。每年广东二氧化碳排放不断上升,广东部分城市空气污染不断加重,全省多数地区酸雨污染仍然严重,区域性光化学烟雾,灰霾天气;三是土壤和食品污染。据中国环保总局的一项调查初步显示,珠三角地区有40%的农田菜地受重金属污染情况超出安全标准,其中10%属于严重超标。

3.国内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增强

200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出版《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该报告指出从生产总值角度看,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均远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其绝对值比后两者之和还多。珠三角人均生产总值则明显优于长三角、京津冀,为长三角的1.2倍,京津冀的2倍。同时,报告从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分析,认为外资的投资热点将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倾斜。广东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增强。

(1)产业结构竞争。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更多以当地传统制造业为基础,承接国外产业转移,进行产业布局和体系构建。而珠三角地区则主要是以“空降”方式接受国外产业转移,较少和当地历史产业基础进行有效嫁接。因而,长三角较之珠三角制造业有比较明显的“多样性”,而珠三角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相对更高。地区专业化程度高也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集中度比较高,而制造业整体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如过多集中于服装、玩具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行业),因此,当遇到外部市场变化时,珠三角制造业相对于长三角,缺乏多样性产业的选择余地,受到的影响冲击会更大些。

(2)经济增长竞争。广东是典型的“外源型”经济体,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是经济危机的最惨痛害者。而长三角地区工业发展一部分依托国际市场,更多是依靠其身后实力不俗的广阔经济腹地。金融危机下,珠三角发展速度放缓的趋势将延续,长三角竞争力的相对稳定。外资不断向长三角转移,珠三角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减少,发展动力减弱,外资企业及产业链中相关部门也可能随之转移,这必将减缓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珠三角以轻工业为主,多为低投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挑战,以及科技竞争力相对较弱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动力后劲不足。

4.中国加入CAFTA,广东成为首批冲击的省份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区内拥有20亿人口,6万亿GDP,4.5万亿贸易额,实现7000种商品零关税。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第一大省,广东看到新的经济腾飞点,也不得不思考潜在的冲突:引进外资,出口市场。

(1)依赖外资。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他们自己则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广东和东盟国家藉此大力引进外资,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中国(主要指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和东盟之间竞争的一个焦点是关于“引资”,以日资为例。在1990年前,日本是深度投资东南亚,中国只是小角色。而在1997年之后,日资大幅度撤离东南亚,加入“如日中天”的中国,这一“此消彼长”导致东盟发出了“产业空心化”的焦虑,对中国表示不满。在2005年之后,日本人采取了“平衡战术”,如果中国和东盟作为投资地区别不大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东盟。

(2)出口市场。广东和东盟成员国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面向共同市场――西方。在制造业方面,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广东和东盟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广州海关资深分析员指出,广东与自贸区其他成员重合度较高的产业竞争将会加剧,如越南的纺织服装产业对广东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广东中小企业出口产品与东盟国家的纺织品、中低档服装和陶瓷制品等出口产品存在的重合性,也削减了广东中小企业出口的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广东中小企业出口备受挑战。

四、对策建议

1.促进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1)促进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继续执行广东省《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明确产业结构高级化方向和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工艺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以家电产业为突破口,引导工业产业向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全过程延伸。加大液晶平板显示器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力度,推进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2)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执行《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以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任务,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扶持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广东在引进新一轮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需加快引进产业、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把“广东制造”变为“广东创造”,这是广东保持平稳、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于协调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广东强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有:一、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四、培育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化工业园区。

(4)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广东产业国际竞争力也在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止步不前,国际竞争力有所滑坡;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较快,是广东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比较优势壮大的步伐最为迅速,国际贸易竞争力迅速提高。面临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广东要积极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保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大力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比较优势。

2.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2008年,广东省出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决定,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目标、基本原则,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六大产业作为主体框架,重点建设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以及有关的保障措施。广东省委、省政府及各市级政府也纷纷推出相应政策措施。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迎来新一轮产业转移,理应以全球化视野及战略思维高度谋划广东未来发展,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1)树立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理念。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及动态适应性等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必须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化变为公众、企业、政府的共同理念,并为此努力。

(2)发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核心效应。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破了“大而全”“小而全”产业门类功能齐全的传统路径依赖,承接广东现有的产业体系,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重强调“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从而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方面,重点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壮大信贷、资本、保险市场和地方龙头金融企业;建设一批枢纽型的现代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推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普遍运用;完善科技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设计、环境监测等科技服务;发展各类中介服务业及各类国际性、区域性、专业性会展;建设部级服务外包基地和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立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动漫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若干个世界性营销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制造业方面,重点建设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提高整车产品研发能力和关键零部件本地化比例,发展以自主品牌、技术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国际汽车制造基地;打造以炼油、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沿海石化产业基地;发展以合金钢、特种钢为主的现代钢铁基地;发展新型、特种船舶,建设大型修造船基地。

(3)发挥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作用。统筹区域内产业发展规划、定位和重点,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共同打造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空港海港经济圈,积极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际服务业支持中心。加快“双转移”战略,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实现当地产业成长,也为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吸引高附加值产业,带来整体上更高产值和劳动力单位产出。珠三角已具备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经济社会条件,配合政府发展战略,通过五年努力,把珠三角建成核心竞争力强、高端产业集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全省、辐射华南的现代产业示范区。

3.深化粤港澳及东盟的经济合作,当好区域经济“二传手”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区域经济专家丁力博士曾指出,广东是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其影响辐射到港澳、泛珠三角,甚至东盟。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广东不断加强粤港澳合作,深度实施CEPA,推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极做好区域资源配置的“二传手”角色。

大珠三角:改革开放31年来,数万港澳客商陆续到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投资办厂,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粤港澳经济区已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经济生态带”。三地间的经济融合度和依存度不断提高,正在进入一个提速阶段。彼此间的合作合作重点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跨越。广东将致力于发展成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将发展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澳门是我国沟通欧盟和葡语系国家的重要区域商贸平台,形成新型的“前店后厂”关系,充当我国经济与全球间的“二转手”。

泛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是中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区域组合。区域内各省区资源丰富,产业差异明显,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合作频繁,目前已初步形成功能各异、协作关系较密切、具有一定程度经济融合的经济区域。广东实行“腾笼换鸟”“双转移”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把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从目前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二传手”。

广东-东盟经贸合作:广东与东盟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资源具有合理配置的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将进一步促进广东与东盟周边市场的合作。2007年,广东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达559.6亿美元,增长26.7%,占广东进出口总额约8.8%。广东是华南乃至中南和西南地区物流运输的枢纽,还具有毗邻港澳、商贸服务业发达的优势,是内地与东盟商品进出的重要集散地。从现状不难看到,东盟的金融与物流服务主要由新加坡与香港承担,东盟的制造业核心技术与核心零部件则主要由日本、韩国与台湾提供,终端产品的组装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已经成为东亚地区输出产品的主要基地。凭借终端产品的市场优势与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广东要积极做好东南亚区域资源配置的“二传手”角色。

4.“双转移”政策实施

2008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全面启动“双转移”战略。所谓“双转移”战略是指产业转移战略和劳动力转移战略的统称,指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就地转型升级,也可以异地转移,异地转移是指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转移。而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第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是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我们认为产业转移应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1)推进“双转移”,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产业转移需要市场和企业做出最终决定。珠三角地区原有“三高一低”增长模式难以维持,面临土地紧张、资源短缺、人口超负、环境透支等困难。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生存环境已经恶化,不符合企业经营生产原则,产业势必转移。依据市场原理,企业总是理性的经济人,总能寻找到其更理想的发展环境。依据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升级原理,由于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动具有周期性和时间刚性,产业结构调整一般先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先导性调整方向与调整效率将会带动劳动力随之转移。

(2)推进“双转移”,发挥政府的推手作用。在遵循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政府要因势利导,创造条件,通过搭建平台、政策支持等措施,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和劳动力合理向珠三角的输入。政府在经济工作中务必明确职能作用,发挥宏观调控积极效应。就经济、市场而言,政府基本的职能在于立法、执法和监管,维护市场的自由度、规范和公平,保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就产业升级来讲,政府当然也可以有所作为,制定基本的产业规范和发展目标,编制产业目录,划分鼓励和限制发展的产业领域,并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等等。

(3)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因应企业具体经营环境,结合政策形势,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自主选择就地转型升级,或异地转移,避免出现“产业空洞化”。在加快推进“双转移”的过程中,珠三角地区应适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 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相结合。通过产业转移,促使产业转入地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形成上下游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链。 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过31年的成长历程,形成稳定完善的产业集群,及配套的物流、渠道、信息、服务等产业外体系。在这产业体系内,企业间紧紧联系在一起,生产流通领域一环紧扣另一环。因此,在转移过程中,必须遵循产业规律,逐步渐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相接环节相继转移,同时积极培养产业外配套体系成长。

“双转移”方案广东描绘了一幅美妙图景:力争到2012年,使珠三角地区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则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使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生产总值增长率2个百分点左右,从而“推动广东省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参考文献:

[1]王延中:广东工业现代化战略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谢强华: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广东产业国际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36)

[3]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M].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2005年4月

[4]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04年修订稿)[M].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2005年4月

[5]王延中:广东工业现代化战略研究[J] .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6]吴颂 吴显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特点和趋势[J].学术论丛,2009年第13期

[7]任海军:金融危机呼唤科技创新[N].经理日报,2009-02-17

[8]胡群:广东“新十大工程”应对金融海啸[J].国际在线专稿,2008-12-29

[9]周必健:广东推进产业转移大行动-广东工业考察报告之二[J].浙江经济,2009年12期

[10]路红艳:珠三角地区产业演进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结构调整趋势研究[J].经济前沿,2009年第9期

[11]罗流发 崔书磊:广东工业经济复苏:求快抑或求稳[J].广东经济,2009年第9期

[12]严俊琴: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出口浮现重重隐忧[N].东莞时报,2009-12-1

[13]栾春晖:改粗放型增长模式-广东自主创新酝酿发展大转型[N].南方网,2005-09-19

[14]许卓云 张拴虎 练卓文:高成本时代广东产业发展模式应如何谋变[N].大洋网, 2006-02-22

[15]刘汉民:广东工业化中的环境治理[N].价值中国网,2009-10-11

[16]乔娅:长三角渐成领跑者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受挑战[N].国际在线,2005-02-01

[17]陈耀:长三角珠三角:此“三角”非彼“三角”[N]. 中国经济导报, 2009-09-15

[18]愉波:珠三角企业转战长三角[N].台海网, 2009-12-21

[19]乔娅:长三角渐成领跑者-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受挑战[N].国际在线 ,2006-01-11

[20]王建东:“最终需求者”角色背后的贸易分歧[N]. 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1-04

[21]文明虎 肖红梅:广东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7年11期

[22]科技部:广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支撑引领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N],生物谷.2010-1-13

[23]麦强盛 孙东川: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态研究 [J].企业经济,2009年第2期

新能源汽车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她,就是我国化纤元老之一、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委会高级顾问、纺织部部级专家李瑞。2009年,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举荐批准,李瑞获科技部等十几个部委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最高荣誉奖。

潜心科研 硕果累累

上世纪50年代,李瑞被国家公派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纺织学院留学。1958年,同在列纺留学的首届化纤老学长、原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院长、我国著名高分子和辐射化学军工专家张石玉在毕业临别时给李瑞留下了一句终身铭记的赠言:“继续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此后,这句话成为李瑞在化纤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岗位上的座右铭,推动着她不断地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1961年,她被选为莫纺系优秀学生代表,以全优毕业证书和论文,成为世界“无均聚物接枝改性纤维素纤维”前沿学科的杰出代表。其硕士毕业论文“粘腈纶”―莫纺纶(MTILON)的研究成果,1963年孙桐、李瑞、罗果文联名在苏联《高分子化合物》杂志No.1上发表。她一直引以为荣的是大学生中唯一被导师选中的论文作者,能在孙桐学长辅导下,并与其他两位化纤研究生武荣瑞、吴美琰学长一道出入实验室,探讨破解难题。

学成归国后,她在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合成纤维研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重点研究维纶和维氯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1965―1974年,合纤室迁至牛栏山北京维尼纶厂,彼时,在北京市纺织局李昭局长的领导下,维纶、维氯纶国产化和产业化事业蒸蒸日上,并以此带动了全国九个维纶厂国产化建设。李瑞在该厂腈纶筹建组从事腈纶国产化,首发亚砜一步法合作研制获成功,成为中国碳纤维原丝第一人。

1975年,李瑞在该厂涤(丙)纶长丝筹建组继“四大化纤”成套技术引进投产后撰文建言,首发高速纺“引进单机自主开发发展多品种”,率先用地方外汇建成北京涤(丙)纶实验厂。

在化纤局科技处工作期间,李瑞先后主持了科委“六五”天津“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涤纶”工业化项目、“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与焦风娥共同管理―“化学纤维新品种”项目等共计10个品种、16个项目,生产转化率和得奖率高达70%以上。由她建议组织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超前规划导向发展,推广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几十项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例如,由她主持鉴定的宜兴合纤厂(现华亚)与上海合纤所合作研究PBT纤维成果,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至2004年共生产产品3600吨。在李瑞和各级政府支持之下,该厂快速发展,终成百强企业。该厂所在的新建镇也因此于2007年获评“中国化纤纺织产业名镇”。在郑旭东董事长的领导下,20余年来,该厂坚持高起点,以创新为主导,先后申请自有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14项,特有专利近40项,并已率先建成国内最大(30万吨)FDY(26头)生产基地,差别化率达70%,在该行业民企中(占65%以上)迅速崛起,并成为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2008―2009,该厂获评中国化纤竞争力10强企业之一。

1978年,为响应国务院康世恩副总理“发展丙纶”解决穿衣问题号召,受部党组和化纤局令吾副局长委派用纺织部留成外汇和技改费,李瑞与化工部印德麟、中石化韩淑君学长一起牵头组织,参加四部委纺织、化工、中科院、中石化联合攻关的项目:1986年,“聚丙烯降温母粒”PROMAX获得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聚丙烯丙纶级牌号70218和70226树脂的研制”项目作为我国唯一自主开发且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合成纤维品种,并于1986年、1987年先后荣获中石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CR技术成果均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仅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就以此为技术基础累积,为企业多创经济效益达1亿元以上。

1992年,李瑞受到刘衡副部长委派代表中国纺织总会协助列项管理国家经贸委、教委、中科院“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及制品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首选项目,在国家领导人、、宋健、周光召亲自关心下迅速取得了成果。她将普通纺提高到高速纺,将细旦提高到超细旦水平并开发涤丙两用,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其中,南北协作组东华大学和广东富华获1994年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金奖,中科院化学所和北京涤(丙)纶实验厂199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经贸委“八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并将“一条龙”开发加以推广应用,推动了细旦、超细旦、涤丙纶差别化率由15%提高到25%,2009年达到了46%;2010年达到210万吨。首创PROMAX技术及抽丝技术设备成套出口泰国,走出国门。2015年正值康世恩副总理诞辰100周年和令吾老革命96周年,中国化纤第一人李瑞、宜兴化纤人及其创新团队“告慰革命先贤”向党、国家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主席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高端智库人才李瑞则用自己的实践为这句话做了一个鲜明的注脚。多年来,她组织参加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发明专利1项,先后发表新技术、新品种、新领域论文70多篇(国际4篇),并获社科类优秀奖和特等奖各1项,合著《聚丙烯树脂的加工和应用》等著作5部,专著1部。

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有李瑞以及像她一样献身于纺织工业的广大同仁,在纺织部历届部长领导下我国的化纤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化纤产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8.5万吨(占世界化纤产量的不足3%),增至2009年的2726.0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3.0%),足足增长了近96倍;1998年起,我国化纤工业已连续17年位居世界第一生产大国,2014年化纤产量达4108万吨,同比增长5.3%,占纺织的五分之四,占世界三分之一。我国纺织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国家的新兴支柱产业。而我国也已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的第一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自1994年已连续21年位居全球纺织服装出口首位,2014年占其世界贸易额的37%。2014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量已超5000吨,约占世界60%,总产值67000亿元,出口产值超过3000亿美元。

殚精竭虑 推进产业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研成果只有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才能够真正地推动一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这是李瑞秉承的一个信条,她始终为此而殚精竭虑,上下求索。

1980年,为支持改革开放前沿,在广州化纤局总工程光炳主持的首届全国化纤学术年会上,李瑞做了“丙纶赴美、日考察报告”。会后,她应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邀请,前往新会县“小鸟天堂”进行调研交流,并无偿调拨了一台VC403纺丝机,以支持新会丙纶行业的发展并连创八个行业第一。此后,2007年,中山市(现江门市)新会区获评“中国化纤产业名城”。这是我国首座化纤产业名城,也是一个将葵乡打造成近百亿规模的化工、化纤、纺织、服装、高技术产业“航母”的奇迹。

为瞄准世界前沿,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985年起,李瑞向何正璋副部长建议发起北京国际化纤会议,并组织、参与了1~3届,至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已胜利召开了21届。

1990年,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后,李瑞受部长委派率纺织工业部第一个代表团顾丽霞、仲琪和郭曼丽出席俄加里宁第五届国际化纤会议,并。回国后,她提出发展“特种化纤”和“粘胶长丝连续纺工艺”的建议很快被部领导采纳,并牵头参加了纺织部“顶层设计”选项、选点、选择技术路线等工作,同时立项支持推动产业化。“间位芳纶1313”先后在烟台氨纶、广东新会彩艳和苏州圣欧投产,形成近万吨能力,居世界第二。此项目于2009年、2010年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其产品用于军工和民用特种防护品等,并已出口创汇,打破国际垄断,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粘胶连续纺长丝在保定天鹅投产后,全国已形成2万吨能力,国产化占45%。

谋篇布局 目标高远

自1987年纺织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以来,李瑞连任五届委员,并为国家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找准“切入点”,制定“发展技术路线图”,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言献策。也正是在这个位置上,她的宏观把握水平与决策能力及卓越的组织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99年,为总结和传承中国化纤事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她以追求真理、不计名利、执着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在退休后花费5年时间,回顾、搜集、整理所亲历的化纤行业知识、科技和技术创新成就,新著14篇力作,为“十二五”建言献策。千辛万苦、八方助阵编辑了180万字的专著《中国化纤工业技术发展历程―赤子的答卷》,以中、英、俄三国文字摘要,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并走出国门,作为献给新中国60华诞最珍贵的礼物。该专著及她的业绩展板“留学报国,振兴中华”在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由欧美同学会主办的“学子之路-留苏同学历史图片实物展”展出。俄罗斯中国年会展移至黑河永久性展出。

多年来,李瑞作为派成员曾任九三纺织直属支社主委,并多次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离退休干部局推荐参加经贸委、国资委举办的参政议政活动以及征求如何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意见座谈会,同时出任国资委纺织离退休干部局“保先”学习活动验收组组长。

2001年,杜钰洲部长派,李瑞、毕国典、孙瑞哲代表化纤和纺织学术界组成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代表团出席了香港亚洲第六届纺织服装学术会议。

2005年,她应邀任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由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承担的“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项目评审组组长,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07年,李瑞与朱明儒代表纺织学术界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的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评审工作并任评委举荐,支持行业对李嘉禄和周华堂教授提名。

2010年,她应邀出席了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东华大学承办的“东方科技论坛”―生物质纤维和生化原料研讨会。2011年她被选为国资委中直机关纺织离退休干部局侨联五位委员之一,连任三届继续贯彻党建带侨建,为引智、引资、引技,中外交流再做贡献。

改革开放35年来,李瑞曾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1~5届)秘书长、常务副主任,会同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积极组织了23届全国化纤学术年会,努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推动化纤工业科技进步。为配合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实施“十一五”和准备制定“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化纤行业整体竞争力,相继于1999年、2002年、2004年、2007年组织了昆明、海南、成都、青岛四届学术年会,并发现举荐高端领军科技学科人才如中石油胡杰总工、中石化王玉庆主任、东华大学王华平院长、天津工业大学肖长发副校长、纺织部研究院院长赵强、中国纺织设计院周华堂院长、吉林化纤集团董事长王进军等担任化纤专委会副主任,举荐蒋士成、郁铭芳和孙晋良院士、专家等为荣誉委员,提升了政、产、学、研、用,集成创新水平。在十一五发改委国债项目大力支持下,她推动了“三高”高性能芳纶、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强高模维纶、芳砜纶、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实现了产业化,并先后有五种特纤六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附加值共混海岛超细纤维以及功能纳米纤维;绿色生物质原料玉米制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PTT纤维、聚乳酸纤维和蓝色海洋生物质海藻纤维及绿色取代CS2工艺溶剂法再生纤维素纤维等项目的中试和产业化。

在李瑞的支持和帮助下,有多家企业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

其一,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集成和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AN基碳纤维工程化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配套系统。2010年,“千吨规模T300级原丝及碳纤维国产化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了“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该公司获得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化纤行业‘十一五’技术突破奖”。2013年9月,中复神鹰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干喷湿纺GQ45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科技成果鉴定。同月,中复神鹰的SYT45高性能碳纤维被列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公司现有产能PAN基原丝10000t/a,碳纤维4200t/a,其中干湿法占半数。

其二,北京同益种纤维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国内最早开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研究,并率先实现仟吨“孚泰”级牌产品定型生产。十余年来,公司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不断发展成为国内高性能纤维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近40项,项目负责人冯向阳领军与东华大学等合作,获得国务院颁发的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其三,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纺织材料开发、纤维生产和新产品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化化纤企业,在董事长欧阳文咸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导向下,他的“中国合伙人”中国化纤专委会委员张联京率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公司专注于高科技生物基纺织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拥有一流的管理和技术团队以及国内最先进的柔性生产体系,为国内外纺织产品品牌提供各种优质差别化原料,已成功自主开发出全世界唯一一条舒弹丝工业化生产线,并拥有该专用生产线全套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该公司获全球第二的化工、纺织产品开发商美国杜邦公司的授权与合作,基于Sorona?原料率先成功开发推广生物质舒弹丝短纤维的全球市场。

作为全球短丝纤维生产中唯一一种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制成的弹力纤维,舒弹丝中玉米提取成份占30%。相比石化纤维,生产同样数量的舒弹丝可减少30%的能源消耗和63%的碳排量。而且,这是一种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的绿色环保纤维。

“虽然我已经年近八旬了,但我还有梦!我的梦不是老年人常有的含饴弄孙天伦之乐,我的梦离不开中国化纤。40年前,我梦想着中国中小学生有一天能穿上石油化工化纤涤纶长丝制作的校服,现在,这个梦已经实现了。如今,我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我国的汽车、火车、飞机、航天、新能源风力发电这些行业什么时候能够用上新型高性能特种纤维以及什么时候我们能穿上石油替代转基因玉米、甜菜、壳聚糖、速生材等农林海洋作物做的衣服……”谈到自己的梦想,李瑞依然雄心不减当年,仍奔走在“十三五”―为化纤发展强国事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言献策征程上。

为克服化纤产业“同质化、产能过剩”、“三高”比例偏低以及“资源、能源、环境”三大瓶颈,李瑞建言“十三五”:第一,确定材料创新(轻型化、高分子化、复合化),特别将化纤新材料及其复合材料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届时中国纺织工业产值将超十万亿。化纤新材料由12.8万吨发展到30万吨。第二,将以农、林(牧草、海洋、沙漠、动、植物)为原料的可再生生物质化工化纤、塑料放在与可再生能源同等重要的位置,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可再生生物质化纤新材料由60万吨发展到106万吨。第三,将环境“末端”治理逐步提升到主动的“源头”治理,发展绿色工艺技术及设备、绿色产品及品牌、绿色标识及标准、绿色GDP。国家应整合优势资源(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中具有系统工程和交叉学科的复合型高端人才行业、产业专家智库进行“顶层设计”,军民融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质增效、发挥品牌效益,“政、产、学、研、用、金” 融合创新,同时科技人文并重,努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改革创新制度、培养创新教育人才,重视创新思维,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经济利益分配,努力争取在2015―2030年间实现将中国化纤工业由第一生产大国变成新材料化纤生产强国的目标。

新能源汽车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子洲县人民政府县长叶庆隆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实力子洲、幸福子洲目标,解放思想,自加压力,克难奋进,顶住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开辟了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丰硕成果,较好地完成了本届政府五年发展目标,经济社会“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态势昂扬向上。预计2016年实现县内生产总值47.1亿元,较2011年增长40.3%。县本级固定资产投资19.2亿元,较2011年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双突破”,达到2.05亿元、1.0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较2011年增长54%。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五连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49元,较2011年增长33.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4元,较2011年增长60.2%。

五年来,我们做了一些打基础的实事、补短板的难事、利长远的大事。一是全县扶贫转入攻坚阶段,实现6.85万贫困人口脱贫,6个乡镇整体脱贫,贫困人口不再以万计算,8217名贫困人口脱贫基础稳固。二是承接旱作农业优势,启动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山地苹果、核桃面积达到30万亩,羊子饲养量57万只,厚植了“三农”基础。三是积极回应百姓期盼,不遗余力办教育和卫生事业,推动教育振兴发展,预算近4亿元启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创建;县镇村一体化,一村建站、联村服务,流动医院等自主改革,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投资近亿元的县医院创二甲升等改造工程主体封顶。四是大力实施全民创业战略,激发了子洲创客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初步统计,整合资金2.1亿元,撬动社会投资10亿元,实现产值4.5亿元,全县创业创新氛围日渐浓厚。五是加快城市提质增容,完成拉大县城框架和提升城市品位的四大工程,中心广场和体育场向市民开放、大理路全线贯通、滨河公园向东西延伸、主城区河堤工程竣工,并建成“三横六纵”市政道路环网。

五年来,我们巩固基础、调整结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山区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确立了“果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布局,高标准发展山地苹果、核桃,果品产值突破1亿元;加大省级旱作农业示范县建设力度,粮食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产业化发展黄豆、黄芪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豆和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均达到15万亩;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畜牧业产值达到5.6亿元。累计投入8亿元,整理土地21万亩,新修生产道路900公里,改造电力线路297公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流转土地22万亩。

五年来,我们释放产能、挖潜增效,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工业增加值达到20.8亿元。工业园区由产业集中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型,入驻企业12户,工业大道建成通车,110千伏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和消防队营区建成投用。能源转换利用成为新增长点。累计开采原油19万吨。天然气产能充分释放,累计开采天然气48亿方。煤炭资源整合持续推进,永兴煤矿启动矿建施工。全县首个天然气液化项目建成投产,液化天然气64万吨。乡镇气化工程老君殿、苗家坪项目建成试运行。程远洗煤厂运行良好,年产精煤40万吨。农副产品加工效益显著提高,年产值达到14亿元。

五年来,我们拓展领域、扩大供给,第三产业蓬勃兴起。三产增加值达到18.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7.9%。科技服务产业能力增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个榆林山地苹果试验示范站在我县挂牌成立。交通货运量达到150万吨,快递业务量达到200万件。启动2个基层供销社改造,注册惠民农村电子商务公司。全县电子商务线上交易额达到500万元。物业管理、房屋租赁、家政服务、汽车维修等业态加快发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4.7亿元,同比增长17.5%;贷款余额22.6亿元,同比增长22.1%。乡村旅游迅速升温,举办了两届“四大名山”旅游文化节暨自行车爬坡赛,首届“子推文化节”面花大赛,西峰寺景区评定为县内第一个部级3A景区,全县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五年来,我们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全民创业蔚然成风。出台支持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调动了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全域子洲”信息系统为“全域创客”搭建了信息互联互动的平台。全民创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展销厅和《创业子洲》报成为创业的三大服务平台。“四上企业”达到28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8户。拥有省级著名商标11件。组织“讲思路、说变化、看亮点、促工作”现场观摩会和山区农业现代化劳动大竞赛,形成“提速度、破瓶颈、抓统筹、上档次”的工作氛围。

五年来,我们建管并重、以创促管,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累计投入12亿元,实施项目80多个。成立规划委员会,审查建设方案18个。完成“两场一堤一园一路”等城市重大工程,实施了城区“三沟”综合治理。改造了双湖街,打通一批断头路。城市和4个重点镇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实施了火车站广场改造工程。启动了马蹄沟小城镇和张家湾、焦渠、王庄安置房建设。乡镇机关、镇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财政“一事一议”、以工代赈等项目,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有了较大发展。建成省级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城和部级卫生县城有望年内通过验收。

五年来,我们保护生态、加强治理,绿色优势逐步彰显。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造林18万亩、绿化道路62公里,全县林草覆盖率24.3%,城市绿化率32%,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加强水源地保护,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平方公里。天然气入户率76%,取缔了城区机关燃煤锅炉。淘汰黄标车老旧车773辆。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提标改造,城市污水处理率87%,垃圾处理率89%。乡镇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完善减排监测体系,全面完成节能降耗减排任务。

五年来,我们关注民生、兜底补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百姓需求为导向,每年办十件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老百姓最现实、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实施吕梁片区子洲扶贫攻坚规划,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实行扶贫挂图作战。加强行业扶贫和驻村联户工作,中省委派6位扶贫挂职副县长助力脱贫。创新推出产业扶贫“工具包”,投入资金6854万元,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3303万元。金融扶贫扎实推进,发放贷款8000万元。争取省级产业精准扶贫资金2500万元,贫困户种植黄豆和分红人均增收600元。出台了贫困移民搬迁新政策,房地产去库存搬迁542户。脱贫攻坚纳入“三项机制”管理,形成严厉的奖惩措施和追责办法。教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投资1.2亿元,实施薄弱学校和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学前教育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建学校78所。出台加快教育发展的激励政策,加强校长、教师两支队伍建设,校长实行公开竞聘上岗,招聘教师306名。省教育厅将我县列为教育精准扶贫试点县,实施名师支教、校际结对等八方面帮扶措施。省旅游学校在职教中心设立分校,第一期招生76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逐步提升,优秀生源留县比例逐年提高。卫计事业健康发展。建成中心卫生站30个,组建两个流动医院。“一村建站、联村服务”写入《榆林市进一步做好新医改形势下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招聘医技人员272名,引进专家8名。争取到国家卫计委帮扶,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对口帮扶县医院成效显著。新农合参保率99.8%,县内就医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启动了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加强计生服务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1‰以内。人才和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累计开发城镇就业岗位5550个。招录公务员25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87名,招聘协管员474名,定向培养园艺专业人才13名,安置大学生义务兵51名。引进硕士以上高级专业人才45名、实用型技能人才210名。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规范了公务员津补贴,实行了职级工资制。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建立了普惠型的医疗、生育、工伤、养老、失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覆盖率96%。大病救助成为医保重要补充。残疾人关爱和慈善捐助体系进一步健全。2个区域敬老院拥有床位150张,25个农村幸福院入住600多人。建保障房4193套,改造农村危房4967户,棚户区改造774户。文化体育事业有了新发展。文化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启动苗家坪文体中心建设。成立县老年大学,累计招生360名。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评选“子洲好人”77名,2人入选全国好人榜。电视台设备实现数字化,办台水平明显提高。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5.1万套。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立体育协会13个。保持竞技体育传统优势,少儿体校走出两位世界冠军。

五年来,我们打防并举、创新治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营造政府和社会共同防范、化解、管控风险的局面。完成强制隔离戒毒所主体建设,公安指挥大厅、报警监控联网系统投入使用。以禁毒为龙头,较好地完成了三年禁毒规划。打击破坏投资环境行为115人次,处罚56人。秩序明显好转,开通网上受理平台,矛盾化解率97.6%,年度新发问题控制在10%以内。启动“七五”普法工作,实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审查规范性文件27份,废止5份。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全县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成立了县应急办,处理公共安全事件15次。加强市场综合监管,保障了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五年来,我们锐意改革、积极探索,发展活力充分释放。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卫生计生等机构合并、撤乡并镇和撤村并支工作。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布部门责任清单203项。启用了“多规合一”审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在线并联审批。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积极盘活国有资产,加强办公用房和公车管理。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开展技能培训3.4万人次。十大自主改革全面推进,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五年来,我们勤政务实、主动担当,自身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开展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552件违纪案件,给予党政纪处分572人,移送司法机关24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均为100%。强化审计监督,县乡两级机关单位审计全覆盖。完成村级财务审计,推进了村务公开。制定《子洲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规范了政府工作程序。组织外出考察学习40多次,形成考察报告和《送阅件》120多份。县政务服务中心建成运行,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等全部上网公开。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组织听证会36次,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既经历了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艰辛,也收获了城乡巨变、民生提质的喜悦;既承受了经济下行、增速放缓的压力,也增强了科学发展、全面小康的信心。五年的奋斗历程步履坚实,五年的奋斗成果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向驻子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各位离退休老干部和所有关心、支持子洲改革发展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过去五年的成功实践与重大成就,不仅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我们追赶超越积累了珍贵的经验,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抓住和用好国家扶持政策,把政策机遇转化为自我发展能力;必须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期盼为奋斗目标,使群众的获得感与发展质量同步提升。

各位代表,辉煌的事业总是在攻坚克难中铸就,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县域经济增长势能尚未有效转换,延长石油停产转型,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在培育阶段,难以对冲体量较大的传统行业下行影响,追赶超越压力较大。二是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后续财源不广,增收困难,项目投资和民生刚性支出逐年增加,保障发展能力不足。三是民生事业还有不少薄弱环节,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群众的预期与发展现状仍有差距。四是“城市病”严重,城市规划执行不到位,停车难、交通拥堵、占道经营、乱修乱建等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城市综合执法机制尚未建立。五是缺乏宏观把控能力和系统思维,项目储备不足,包装策划项目能力欠缺,没有形成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局面。六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为官不为、不敢担当问题依然存在,行政效率有待提高,政府系统党建和廉政建设仍需加强。对此,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各位代表!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今后五年,是新一届政府全面履职的五年,是子洲脱贫摘帽、同步小康的决胜期,是实现追赶超越的冲刺期。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中央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互联网+”、脱贫攻坚,国内新动力正在转换,新业态不断壮大,新政策十分给力。省上实施陕北转型持续发展战略,要把陕北打造成全国革命老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市上提出“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行区、陕甘宁革命老区统筹城乡试验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中国内陆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中省市的战略部署,对子洲来说是重大机遇。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和平省长来子洲调研视察的重要指示精神,抓好十七届党代会报告关于今后五年发展战略部署,执行好“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自身发力、上级给力、向外借力综合施策,全力补齐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短板,子洲就一定能够实现追赶超越目标。

根据县第十七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个扎实”要求,树立红色子洲、绿养神州理念,紧盯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目标,突出党建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崛起、追赶超越路径,实施生态立县、果畜富民、工贸增效、文化铸魂、旅游塑形、城镇提质六大战略,努力建设陕北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县、全省创新创业先进县、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县,全面提升经济管理、社会治理、民生保障水平,开创美丽子洲、幸福子洲、实力子洲新局面。

奋斗目标:实现“一建成、两提升、三跨越、四翻番、五联增”目标。一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提升,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和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三跨越,主导支柱产业成长、民生事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较大跨越;四翻番,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五联增,工业增量、农业增效、三产增速、生态增质、民生增福。

主要任务:

(一)推动产业发展,做大经济总量。生产总值达到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形成系统完善的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模式,山地苹果、核桃成为大产业,多业蓬勃发展。工业转型格局确立,能源开采和转化利用、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开发成为工业的三大支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显著提高。

持续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保持“果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定力,抓住陕西苹果北扩西进战略机遇,建成全省新型乔化苹果示范县。到2020年,山地苹果、核桃发展到65万亩,打造一批标准化精品果园。大力发展红葱、黄豆等林下经济。建成中药材产业园区,黄芪、黄芩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提高畜牧标准化养殖水平,羊子饲养量稳定在60万只以上。建成小理河综合示范农业园区,农业园区与家庭农场、牧场、果园互为补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生产需求。深化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科技支农强农体系。建成陕北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县。

巩固提升工业经济。探索煤油气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力争成为全省资源综合开发试点县。到2020年天然气产量达到20亿方,县内转化利用率达到60%。加快煤炭资源整合,鼓励新上煤化工项目。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支持现有企业技改升级。积极培育规上企业,鼓励企业集团化整合。通过招商引资建一批生物制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新能源,风能、光伏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全县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现代服务体系。以苹果、核桃、小杂粮为经营方向,建成仓储物流

园区。完善特色产品网络营销平台,构建到村入户的城乡一体互联网物流体系。支持小微企业开展机械租赁、施工承包、种养管理、疫病防治、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专业化服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一批特色旅游景点。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到202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亿元。

(二)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加强对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设精致宜居县城。编制城区“一河两岸”及山体全局规划,实施老城改造提升和新区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区建设、城中村改制和棚户区改造及地下管廊建设等工作。完成县城展览馆、环山生态公园、滨河十里文化长廊工程。新建水源工程和城市水体工程。城市新建筑必须配套建地下停车设施。有效解决“城市病”,建立城市综合执法机制。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施“互联网+城市管理”,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深入开展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城市品位和魅力。

建设特色美丽村镇。统筹规划小城镇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以马蹄沟镇县级物流园区为重点,打造县城副中心。围绕古镇修复,将周家硷建为传统特色小镇。加快老君殿镇建设,建成南川区域中心。拓展重点镇经济发展空间,形成产业支撑。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到2020年,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增强城乡承载能力。完成307国道过境线改造、绥延高速子洲段建设,实施米子路、苗淮路、横子路、三何路、田南路升级省道工程。加快发展公共交通,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1小时经济圈。

加强电力建设,升级改造农村电网,推进动力电进企业、进园区全覆盖,提高城乡供电质量。支持通讯运营公司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鼓励社会资本建城市充电桩。到2020年,县城、重点乡镇重点区域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全县行政村移动信号无盲区,宽带进村全覆盖。

(三)加强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崛起。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深入开展“五年植绿大行动”。加大二轮退耕还林力度,动员城乡居民植树造林。开展机关、小区、村庄周边和城镇街道、交通沿线、河岸两旁植绿行动。强化森林防火、林地征占用、病虫害防治等森林资源管理。制定基本农田、重要水源地、重要湿地和生态公益林等生态补偿标准。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强化节能减排和降耗工作,环境质量信息。提高城市和城镇气化率,推进秸秆禁燃工作。建成覆盖县城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大理河出入境水质自动监测站。整顿居民区的餐饮业,实行餐饮业排污许可管理。加快城镇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建拦沙坝217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3平方公里。防治土壤污染,推广科学施肥及合理用药技术。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结合山区立地条件,积极构建梯田台地集中上苹果、小杂粮,缓坡梁峁栽核桃、种药材,陡坡沟洼广种柠条和牧草,川台坝地推广设施蔬菜、瓜果和花卉。支持生态种养、林下经济,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努力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县。

(四)坚持发展为民,筑牢幸福根基。把和谐共享作为全面小康的本质要求,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县人民。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措施,强化干部包扶责任。扎实推进省级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鼓励大户、合作社、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2017年全县整体脱贫摘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2018年至2020年,目标再聚焦、标准再提高、内容再充实、产业再提升,全县人民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强基础、重激励、严管理、提质量”的思路,优化学校布局、教师结构、校长队伍,加强教育督导、质量评估,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和省级“双高双普”县。盘活教育资源,加强骨干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扩大省教育厅对口帮扶成果,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加强名师支教、校际合作工作。

改进教育督导评价方式,推进管办评分离。

加快建设健康子洲。利用国家卫计委包扶机遇,大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县医院、中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分别与一所省级三甲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县镇一体化改革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完善“一村建站,联村服务”和流动医院服务模式,满足农村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完善新农合、大病救助机制。鼓励社会办医,实现多元发展。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服务、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四大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两孩政策,实施生育关怀行动。

建立保基本广覆盖的保障体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健全医疗保险、职工互助、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保险体系。建立干部帮助、邻里互助、慈善救助、政策扶助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机制,提高农村幸福院入住率和覆盖率。抓好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打通商品房转为保障性住房、移民搬迁安置房通道,满足居民住房需求。

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推广市民公约和村规民约,培育健康文明社会风尚。加强诚信子洲建设,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乡镇文化站、乡村文化室、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拍摄《李子洲》纪录片,打造文化名片。提高电视覆盖率,打造电视台精品栏目。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普及校园足球。

(五)推进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不断提高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稳定。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巩固提升全民创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农资金整合、社会保障等改革成果,推广可复制经验。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力争PPP模式成为促投资的主要方向。

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部门信息互通共享、资源高效利用。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建立农民经纪人队伍,形成开放的农产品市场。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特色产品销售渠道。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建立社会治安信息化立体防控体系,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增强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依法打击各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提高政府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和粮食市场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加快推进依法治县。坚决维护县委权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执行力、公信力。按照“一年摘穷帽、两年抓提升、三年建小康”的总体部署,全面开展“双包双推十覆盖”活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引导干部把智慧发挥在谋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在抓发展上,达到清家底、明政策,找短板、破难题,理思路、促工作,求创新、上台阶的目标。

三、明年工作计划

2017年是全县实施追赶超越的第一年,脱贫攻坚拔穷根的关键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工作至关重要。预期发展目标是:县内生产总值增长12%,县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3.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和15%。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种植山地苹果3万亩、核桃4万亩、中药材3万亩、黄豆10万亩。落实《共同促进山地苹果产业发展备忘录》,打通山地苹果出口通道。支持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畜牧业产值达到5.8亿元。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建设小理河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开展第三次农业普查。

(二)推进工业转型发展。探索长庆油田、延长石油与民营企业合作综合开发煤油气资源,推进存量资源深度转化利用。稳定天然气产量。推进永兴煤矿矿建施工。完成程远洗煤厂改扩建项目,年生产精煤50万吨。搭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技机构合作平台,加快技改和产品升级。推进中药材种植销售加工一体化项目,启动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启动6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和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三)促进服务业升级。完成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出台引领和扶持政策。鼓励农产品收储加工企业为大户提供订单收购、代储等服务。筹建筛选分级、包装运输、质量检测、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为一体的仓储物流园区。支持中心村建综合网点。制定全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建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产品品牌创意设计,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推动乡村旅游与体育运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融合发展。

(四)深入实施全民创业战略。完善全域子洲信息系统,开展子洲创客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加强创业指导服务,鼓励“草根”创业。制定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提高“山地”系列产品知名度。在大中城市设立特色农产品专卖店、直销店、配送店。支持发展加工、销售、文化创意等产业,指导小微企业、家庭作坊加快发展。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参与企业技术升级、新产品开发。发挥科技促进创新创业的作用,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

(五)全面开展“双包双推十覆盖”活动。制定“双包双推十覆盖”年度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审查、争取资金和整合资金三个机制。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排队、全部覆盖。财政投入2000万元,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积极利用“多规合一”成果,启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林地保护等规划修订工作。完成《县城及重点镇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提升工程。制定县城及周边景观林建设规划,力争城市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制定城市停车和公共交通布局规划。启动建设新水源工程,筹建城市水体工程。完成子洲展览馆、苗家坪文体中心主体工程,同步推进布展工作。组建城市综合执法管理机构,加强规划执行和城市管理能力,继续开展治理城区违章建筑、禁燃烟花爆竹、禁止鸣笛等专项行动。巩固“一城四创”成果,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完善城市数据信息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成马蹄沟小城镇和苗家坪安置房主体工程。以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改善镇区和农村人居环境。积极申报传统村落,做好保护和适度开发工作。

(七)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工业、基础设施、民生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40亿元。完成307国道过境线项目,开工建设绥延高速子洲段,实施30公里通村水泥路,建制村全部实现畅通目标。推进乡镇气化工程,完成马蹄沟、周家硷加气站建设。保障建设用地需求,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推进重大前期项目基础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性财源、转移支付资金和债券项目资金,建PPP项目库。持续改善投资环境,严厉打击无理阻工行为。

(八)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实施佛殿堂生态公园提升工程,完成阳山、金鸡山环山道路绿化。狠抓封山禁牧,保护还林还草和经济林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平方公里,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项目8000亩。建中型拦沙坝7座、小型拦沙坝40座。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布局,完成老君殿、马蹄沟撬装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淮宁湾、裴家湾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加强油烟污染防治,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开展建筑施工噪声、医疗废物等专项执法行动。

(九)全力办好民生实事。

一是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强化脱贫攻坚指挥部综合协调职能,严格执行扶贫失职追责办法,完善扶贫退出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扎实搞好兜底保障工作。以扶贫“工具包”为抓手,发挥部门行业扶贫作用,利用好对口帮扶政策,突出抓好产业、教育、健康、金融、就业、搬迁六大扶贫工程,彻底摆脱贫困,夯实迈向小康的基础。

二是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抓住省教育厅“两联一包”对口帮扶和精准扶贫试点县机遇,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调整学校布局,撤并33所学校。新建第一小学、第四小学,完成第二中学扩建和子洲中学教学楼、职教中心实训大楼建设。发挥教师激励机制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强力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三通两平台”应用水平。

三是深入推进健康子洲行动计划。探索县级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广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推行乡村医生补助明白卡制度。流动医院农村巡回服务全覆盖。完善药品供应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和药品备案采购管理。巩固提升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对县医院的帮扶成效,协调一所三甲医院对口帮扶中医院。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建立中医骨干队伍培养体系。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抓好计生服务工作。

四是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整合盘活编制资源,招聘、引进一批紧缺人才。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搭建招聘平台,做好企业与人才的对接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及家长转变就业观、择业观,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或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创业促就业。

五是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任务,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6%。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托管养老机构。完成民政综合项目主体工程。加快保障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障房入住率。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六是促进文体广电工作。推进“子洲好人”评选等十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全面推广市民公约和村规民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引导广场文体活动规范有序开展。抓好市级女子摔跤和举重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创建省级示范少儿体校。积极备战市十四届运动会。提升电视台新闻采播能力,办好政治、经济、民生、创业等特色栏目板块。

(十)维护良好发展局面。

围绕保障社会公正、促进社会诚信、维护社会秩序三大重点,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和网格化管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两抢一盗”、黄赌毒、村痞恶霸等违法犯罪行为。改进和调解工作,完善依法维权和矛盾化解体系,健全利益表达、协商沟通、行政裁决和救济救助机制,努力实现风险预警和矛盾化解常态化。深化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重大活动、节假日、人员密集场所等公共安全管理,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理政能力

谋划新布局,实现新发展,树立新形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履行职责,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职能。实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公正文明执法。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扶贫工作、社会救助、就业创业等信息公开。提高依法决策水平,建立利益相关方、公众、专家、媒体等列席政府有关会议制度。深化审计结果公告及整改情况的公开,促进重大政策措施有效落实。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正确引导社会舆情。

加快效能政府建设。继续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企业“五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登记制度。

按照投融资改革要求,完善PPP融资模式。继续精文减会,狠抓落实。健全政府目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评机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强化行政问责,坚决纠正不担当、不敢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行为。

加快服务政府建设。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加注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推动政府服务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严格执行预算法,精打细算,切实保障民生投入。加快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大力推行代办服务和“一站式”服务。加快虚拟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实现实体大厅与虚拟大厅相融合,创建高效、便捷、智能、透明的政务服务平台。

加快廉洁政府建设。落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对行政审批、项目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行为。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改进领导干部公务活动,轻车简从、简化接待。

上一篇:服装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酒店行业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