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范文

时间:2023-02-21 16:38:41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范文第1篇

同样是悬崖,同样是万丈深渊,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反差呢?究其根本,是因为“心病”,即心理障碍。并非悬崖难以跨越,而是无法跨越自己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人生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是否能够搬掉这块绊脚石。真正的智者,知道如何排除心中的羁绊,跨越心理的鸿沟,迈向成功的彼岸。

因主演电影《超人》而闻名世界的克里斯朵夫・李涯在一次义演活动中不慎坠落马下,并造成了下身瘫痪。有一段时间,他非常消沉。在与颓废思想作了艰苦的斗争之后,他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真谛,重新振作起来,一心投入导演事业,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闻名世界的科学家霍金,全身瘫痪,唯有三根手指头能动弹。然而,面对厄运,面对身体的残疾,霍金没有消沉,而是以坚定的意志用三根手指头写就了《时间简史》,揭示宇宙奥秘,成了宇宙科学研究史上的巨星,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二者,都是用坚定的意志跨越了心理障碍,并获得了成功。试想一下,如果他们面对病残的身体而消沉下去,那必将是无所作为的。但是,身体的残疾和心理的残缺并不是成正比的。正因为他们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才走出了心理的阴影,跨越精神的障碍,战胜身体的残疾,走上了成功之路。

然而,可悲的是,有一些人始终无法走出自己心理的阴霾,给自己不断地施压,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于是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瓦伦达表演高空走钢索一直都是顺利而成功的,但却在一次重要的演出中不幸失足身亡,仅仅因为他自己的那句话:“这次太重要了,决不能失败!”这句话使他心里压着一块巨石,使他脚步沉重,无法安全通过那根熟悉的钢索。他的失败源于他心中不尽的忧虑,源于他无法跨越自己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一块绊脚石,它让多数人摔倒后不再相信前途还会平坦;

心理障碍是一条深沟,它让怕水的人不愿相信水的深度仅能淹没马蹄;

心理障碍是一座山,它的苍翠茂密令人对“柳暗花明又一村”产生猜疑……

让人裹足不前的是心理障碍,我们要学会跨越它。唯有跨越,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指导教师:陈仁龙

心理障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状态;心理平衡;心理障碍;自觉平衡统一说

何谓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卫生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其说甚多,先选有代表性的理论供借鉴。“心理健康”就个体的心理状态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者良好水平。关于心理健康的正常状态,一般有四种意义:

1)正常即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为判断标准。

2)正常即平均状态,从统计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

3)正常即理想状态,正常是用来评价行为而非描叙行为。

4)正常即适应过程,将正常看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能不断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各点:

1)乐于工作,能将本身的知识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2)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乐于与人交往,其对人的态度是正面态度(如喜悦、尊敬)等多于反面态度(如敌视、怀疑等)。

3)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有悦纳的态度,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但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以为羞。

4)和现实环境有良好接触,并能作健全的适应,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用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而不企图摆脱。心理健康观:称之为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说,心理健康是自觉平衡统一的心理状态,这个定义包含如下四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

第一, 心理健康是心理的一种状态。心理健康的对立概念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两个概念共同的最邻近概念是心理状态。明确了这三个概念的种属关系就可以和我们前面讨论的心理状态的理论联系起来了。心理健康状态的最重要的规定在于健康,这是由定义包含着的三点内容来揭示的。心理健康的独特规定性在于自觉平衡统一,这个是从不同维度上进行慨括的结果;心理健康的另一个最重要因素是自觉,自觉是意识形态形成的综合功能,所谓自觉即在人整体统一的意识相对独立的整合对人自己的意识、肢体和整体的生活行为自控、自知、自正的作用规律。上面分几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具有自觉平衡统一状态的心理,是为健康的心理,为进一步理解心理健康,还是把它与心理障碍相对照。

心理障碍状态:当明确了心理健康后,就可进而讨论心理障碍状态或心理疾病了。什么是心理疾病?

首先看我国学术界代表性看法。心理障碍是在人心理、社会、文化、生物等原因作用下形成的昏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这个定义包含如下6方面相互关联的内容:

其一,心理障碍是一种昏乱失衡的心理状态。

其二,意识的失衡,意识是由多系列的意志过程和多种观念统一而成的,从意识全局来看,意识的平衡统一表现在许多方面。

其三,认识的失衡,认识有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之分,认识失衡分为三种:1.直接认识(感知)的失衡,2.思维的失衡,这种失衡的统一形成种种幻觉或者病理错觉,3.直接认知与间接认知关系上的失衡。

其四,意向的失衡,意向的失衡首先是间接追求与直接控制的平衡。

其五,认识与意向的失衡。

其六,情感与诱因的失衡。在病理状态下,诱因与情感失去平衡。因引起否定的感情,否定的诱因引起肯定的感情等二者的失衡统一为一系列悖谬的情感。

其七,记忆的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记忆、回忆、认知等记忆环节是平衡统一的。由此,我们简述了心理失衡的主要情况,心理失衡形成相互关系态势上的昏乱,是心理障碍的规定因素。心理障碍状态一般由心理健康状态转化来的,低下的挫折耐受力使人经不起挫折,不良的心理习惯积累着障碍的诱因,易受暗示性导致自我扰乱等,这些心理原因不见得导致心理疾病,但心理障碍往往离不开这些心理原因。此外,导致心理障碍的还有一系列社会文化原因。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按照社会文化要求组织自己的生活,来建利种种社会关系。总之,社会关系上的失衡,社会压力得超量,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面分几个方面论述了心理疾病的昏乱失调说,次说与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互相参照,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张伯源、陈仲庚.变态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理障碍范文第3篇

【关键词】离退休老干部;心理障碍;心理养生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空巢”现象越来越多,离退休老干部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日益突出,这直接影响着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因此,心理养生与精神养老已成为21世纪离退休老干部健康的主题。心理问题是动态的,从心理亚健康到心理障碍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应及时进行自我调适、调节和调养,及时疏导、排解,有利于保持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和谐与心理平衡,提高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我们对离退休老干部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及其心理养生保健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现阐述如下。

1离退休老干部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1衰老与疾病人到60岁以后,体力、精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退行性变化,使离退休老干部有力不从心之感,带来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和痛苦。在衰老的基础上,如果再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有些人就会产生抑郁、焦虑与惧死心理。

1.2环境变化老干部离退休以后,生活状态从长期忙碌有序突然转为松散无序,社会角色和交往对象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时难以适应,而且经常面对的主要是家人、家庭以及大量不知如何打发的空闲时间,导致不时留恋过去,多愁善感。另外,子女成家立业,难免使他们产生空虚、孤独和失落感。

1.3人际关系不良和精神创伤有些离退休老干部敏感多疑,夫妻之间、子女之间不善于沟通,关系不融洽,邻居、朋友之间不相容,矛盾重重,加之离异、丧偶或其他亲人相继离世,易产生孤独、抑郁和焦虑感。

1.4兴趣爱好不广泛,生活过于单调有些离退休老干部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终日无所事事,封闭在一个小天地中;不少离退休老干部的兴趣爱好仅限于身体锻炼,生活单调、寂寞、无聊,容易引起孤独、焦虑、压抑等心理障碍。

2心理养生保健的具体措施

2.1不断净化心理,进行心理“美容”待人宽容善良,处世淡泊乐观,保持心理平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社交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难免的。为人处事宽容豁达,就仿佛给自己安上了心理调节阀,让自己始终保持心理平衡;善良,就是与人为善,光明磊落,扶贫帮困,以他人之乐为乐,心中常有欣慰、愉悦、轻松之感,会让人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淡泊,是指恬淡、宁神寡欲,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过分追逐名利,不为身外之物得失而大喜大悲,不嫉妒攀比,不乱发牢骚,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在生活中寻找乐趣,遇事看得开想得通,常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在生活中放大快乐,缩小忧愁,自娱自乐。

《淮南子》“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就是说,心神安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亦即“静者寿,躁者夭。”待人宽容善良,处世淡泊乐观,宠辱不惊,心境就会洁净,就会活得轻松愉快,达到清静养神的目的,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1]。心境洁净和心理健康是一对“孪生兄弟”,结伴而行,使机体的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度、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都处于最佳状态,不易患病。相反,如果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状态,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则易患病。

2.2正确对待衰老与疾病,重视躯体疾病的防治,防止心理老化老年期生理和心理趋于衰退,易患病,且疗效较差、恢复较慢。要及时或定期地检查身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还要勇于承认和接受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拥有一个永远年轻的心态,生理上服老,心理上不服老。勤用脑,勤动手,始终对人生和大自然保持好奇心,延迟大脑衰老,防止心理老化。

2.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泰然对待精神创伤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认为[2]:“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由人际关系失调而来。”老干部退休后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家人,要妥善处理好夫妻、婆媳、子女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要相互关心、配合,共同料理家务,遇事多商量;对子女不要有亲有疏,应一碗水端平,不过多干涉子女婚姻;要正确对待“空巢”家庭的现实,不过高期望和依赖子女的照顾,多利用现代通信工具与子女交流情感。最重要的是,搞好思想观念上的交流、情感上的交流以及生活情趣相融流等心理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儿孙满堂,不如半路夫妻”,丧偶后可再婚,避免晚年生活孤独寂寞,便于相互照顾。2.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独生子女一代的成家立业以及老年人群体的迅猛增长,多数老干部在新的家庭环境中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常孤独寂寞,想“有人说说话”,渴望精神养老,精神养老与心理养生已成为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老干部离退休后(特别是“空巢”家庭的老干部)一定要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多交朋友,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乐趣。“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解放自己,放松心情,既经济实惠又有益于身心健康,既调节情绪、促进思维,又增强了沟通交流,消除误会,增进情感。

“活到老,学到老,改到老”,老年人要适应时展与社会进步。上老年大学学习抚琴唱曲、弈棋习书、吟诗作画,锻炼思维、磨炼意志、陶冶性情、愉悦精神。观赏花卉,怡情养性;乐在“棋”(“画”或“诗”等)中,其乐无穷;倾听鸟鸣可乐而忘忧,目随鱼游则心旷神怡;不仅可以享受优雅的娱乐休闲,还能达到身心愉悦和心理养生的目的。

形式多样的赋闲消遣与娱乐是身心调理的最好方式,注意动静结合。闲暇之时,听音乐、跳舞、逛公园、读书看报、散步、打太极拳等等,寓“心理养生”于“娱乐休闲”之中。另外,带带孙子、孙女,帮忙料理家务,寓“老有所乐”于“老有所为”之中,每天有个好心情,使老年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

2.5以情胜情调和情志或适当宣泄,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3]采取情志相胜或发泄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使情志调和,心理趋于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悲胜怒,喜胜忧,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意思是说,善怒者以苦楚之言感之,使其气消而不上逆作怒;善忧者以喜庆之事开导之,使其重新振作精神;善喜者以事情不利的方面恐吓之,以制约其过度的兴奋;善恐者劝其动脑思考,了解致恐原因,以消除恐惧之感;善思者激其发怒,以疏达气机,畅达心境,从苦思冥想中解脱出来。情志发泄方法是指不过分压抑自己的情感而采取的一种化解不良情绪的方法。老年人不能总是强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要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顺其自然,当怒则怒,当喜则喜,当悲则悲。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学家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并指出,没有表现出来的情绪常常是精神病的基础,他通过把精神情绪的激流释放出来的精神发泄法治愈了许多精神病患者。

参考文献:

[1]叶明.重在调理(中医养生保健专家讲座)[M].2版.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33.

[2]李军.试论维护人体健康心态的有效方法[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6):929-930.

心理障碍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心理障碍相关因素的相应对策护理。方法:用Zung抑郁自评

表(SDS)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1]对曾在我院分娩的产妇进行产后2周筛查,并进行干预对策护理。结果:于产后6周进行评估,62例确诊为阳性,通过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恢复健康和有效58例,4例用抗抑郁药治疗。结论 本病发病率17.2%,通过有效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多数都能治愈,只有少数需要药物辅助治疗。

【关键词】产后心理障碍 筛查 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on postpartum mental obstacle facto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nursing. Method: using ( SDS ) and ( EPDS ) to screen the delivery women who ever delivered in our hospital for two weeks, and nursing care by intervention the factors. Results: do assessment after 6 weeks postpatrum, 62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positive, including 58 cases by general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4 cases with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disease morbidity is 17.2%, most can be cured through effective general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ly a few require medication treatment.

【Key words】postpartum mental block , screening , nursing

1 资料与方法

对2009年―2010年在我院分娩的360例产妇,通过妇幼保健三级网络进行的产后2周随访时筛查,前提是产妇知情自愿和既往无精神病史。发放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SDS

2 护理治疗措施

根据护理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治疗措施。

2.1 一般护理 ①给产妇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保证产妇有足够的休息时间。②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使产妇尽快恢复体力,促进乳汁分泌。③对产妇的丈夫、公婆、父母等家庭成员进行有关心理卫生方面的宣教,做好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建立温馨的家庭氛围,给予产妇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

2.2 心理护理 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由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所致,受产妇、小儿、家庭很多因数影响,因此要耐心细致与产妇沟通,了解其需求及心理变化,帮助分析病因,针对不同原因给予重点指导,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减轻其心理压力,保持其心情愉快[3]。全面准确评估产妇情况: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本次妊娠分娩情况、婴儿健康状况等,针对不同的情况表现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①主动与产妇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与感受,给予鼓励,帮助其获得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向她们说明保持心情愉快可促进乳汁的分泌,教会产妇和家属护理婴儿的一般知识和技巧。②对分娩经受了异常痛苦或有不良妊娠结局的产妇给予重点心理护理,注意保护性医疗,避免精神刺激。 ③产后胀痛乳汁淤积者指导产妇正确母乳喂养和护理。④加强产后心理障碍的健康宣教:对有产后沮丧、产后抑郁的患者,通过家庭访视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讲解产后知识和产后母体生理变化及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正确指导母乳喂养和如何为婴儿更换尿片、衣物。鼓励产妇间相互交流并请有经验、恢复好的产妇介绍自身体会。⑤家庭干预: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对减轻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有显著作用。社会支持的最大来源是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4]。通过指导家属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让家人从思想观念上发生转变,积极为产妇提供安全和安静的修养环境。如饮食不能只有甜食,天气炎热强制不许通风换气,不许看电视听音乐等;产后心理障碍的患者大部分时间是与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属对患者的关心与态度非常重要。⑥高度警惕产妇的伤害,注意安全性保护,防止自伤和伤他,重症患者需要请心里医师或精神科医师给与指导[5]。⑦其他:指导低龄或低心智的产妇进入妈妈角色,通过母乳喂养和健康宣教,喂养好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幸福的心里感受,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消除产妇自觉无能的心态。⑧另外还指导产妇做好、外阴的清洁和护理,减少感染及并发症,使产妇感觉舒适,保持良好的心理,加强身体锻炼,勤做产后健美操,尽快恢复体形,增强自信心。

3 结果

通过对62例产后心理障碍的护理,产后6周随访,产妇多数身体恢复良好、情绪稳定,喂养婴儿安全健康,家庭关系和睦。治愈54例,好转4例,继续心理和一般治疗,4例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辅以抗抑郁药物治疗。

4 讨论

产后心理障碍是产妇产后发生的产后沮丧及产后抑郁。本组发病率17.2%,目前的产后心理障碍大多采取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必要时辅以药物辅助治疗及其它方法。心理治疗对本病显著有效,同时不会给母乳喂养的婴儿造成危害,应视为产后心理障碍的一线药物,而不是药物疗法的辅助[6]。本组单纯一般和心理护理治愈54例,好转4例,4例辅以药物治疗,说明非药物治疗对产后心理障碍康复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减少产后心理障碍的各种诱因,要早筛查、早诊断、早心理疏导及护理,让产妇心情愉快地度过产后期,对产后心理障碍康复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翟书涛, 主编. 妇女精神卫生.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2~196.

[2] 金燕志, 彭涛, 王联, 等. 产后抑郁的筛查标准及发病因素探讨.中国妇幼保健,2005, 10(5): 287~288.

[3] 崔海芹,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07,4:125

[4] 王素平,王伟媚.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7,1(7):35.

[5] 刘纯艳,妇产科护理学.第四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6,169~170崔才三,隋京美,等.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1999.34(3):14

[6] 崔才三,隋京美,等.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1999.34(3):14

心理障碍范文第5篇

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近七年以来反复发作胸闷,持续时间较长,从数小时到数天不等,白天休息或夜晚睡觉均会发作,劳累时症状加重。即使经过充分休息,症状也不能完全消退,充其量可以恢复到活动前轻微的胸闷状态。多家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做心血管全面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一直按照“心肌炎”治疗,医疗费用不菲,但没有任何效果。

经过仔细询问,患者七年以来情绪低落消沉,思维缓慢,生活没有乐趣,且有失眠等症状,诊断为抑郁症。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治疗两个月,抑郁和胸闷气短完全消失,嘱其坚持服药至少一年。

这位女性患者,就是典型的心理障碍所引起的心血管症状。

所谓心理障碍所引起的心血管症状就是患者有心慌、胸闷或胸痛等心血管方面的症状,而客观检查却发现不了任何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证据。心理障碍所引起的心血管症状是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困扰心血管内科医师和患者的一种疑难杂症。许多患者因为对这个疾病不了解,经常奔波在各个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花费大量的人力和钱财,却不见任何好转,患者长期遭受心身方面的痛苦,很是令人痛惜。

各种心理障碍均可以在心血管方面出现症状。由于许多心血管内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缺乏了解,特别是对心理障碍表现的心血管症状的特征认识不足,导致心血管内科医师无法识别心理障碍。有许多患者已经被告知是心理障碍所致,由于患者对心理障碍有耻辱感,拒绝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有些患者在心血管症状出现时能够觉察到抑郁或焦虑等情绪问题,但认为抑郁或焦虑症状是“心血管疾病”的结果,而不是“心血管疾病”的原因,这些患者也不会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更有不少的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足以诊断任何心理障碍,仅仅是一过性的、不愉快的思想或情绪出现就可以在心血管方面出现症状,由于患者很难觉察到这些一过性的、不愉快的思想或情绪,因此也很难接受思想或情绪问题引起的心血管方面出现症状。

比较常见的的心理障碍

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等。

焦虑障碍

包括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症等,是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中,惊恐发作是心血管内科最多见的焦虑障碍,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急性焦虑发作,常伴有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如突发性心悸、胸闷、血压升高等,可以伴有全身乏力、抖动、四肢麻木等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以内。

严重者出现惊恐体验,仿佛窒息降临,死亡将至,恐惧万状。惊恐发作往往在心血管内科被误诊为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嗜铬细胞瘤等。

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一直担心、紧张和害怕,而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威胁或危险。尽管患者也知道这是一种主观多虑,但无法控制使其颇为苦恼。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是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其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行为迟钝。其他症状有主动性活动明显减少,悲观绝望,度日如年,对生活失去兴趣;有的自责自罪,常常内疚,认为一切都灰蒙蒙的,严重的可因消极、厌世观念产生自杀行为;可伴有程度不等的焦虑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

包括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为慢性波动病程。在心血管内科也是相对多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胸闷和胸痛等症状,可以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但不符合抑郁症或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心理障碍为何会出现心脏症状

许多患者可能会问,为何心理障碍会表现心血管症状?从现代心身医学理论来看,心理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心理疾病可以在身体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身体疾病也可以合并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这些观点已经成为心身医学家的共识。

从神经内分泌角度来看,心理障碍患者出现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弱。由于所有内脏系统都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因此,心理障碍可能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包括心血管在内的所有内脏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

心理障碍出现的心脏症状的特点

心慌

心慌出现时,到医院作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脏跳动过快,或跳动正常而搏动力量过强,或发现数目不等的来自心室或心房的过早搏动。所谓过早搏动就是心脏提前发放的一个搏动。患者对过早搏动很是敏感,每一个过早搏动出现时都能感知到。大多数患者感知的往往不是提前出现的心脏搏动,而是过早搏动后正常出现的长间隙,患者可能认为是“心脏停跳”,个别患者可能伴有一过性胸闷。

其实,这种过早搏动是没有风险的。心慌症状一般与活动无关,甚至在适当活动时心慌会改善。另外要说明的是,真正的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来自心室或心房的过早搏动,一般与活动有关。虽然可能有很多早搏,但患者往往感觉不到。

胸闷

胸闷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几分钟到30分钟以内,但是大多数患者持续时间比较长,有几小时到几天不等。绝大多数患者的胸闷症状与劳累、没有关系。确实有些患者的胸闷很像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即出现劳累诱发的胸闷、夜间入睡时胸闷加重,甚至在夜间睡眠时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后二者主要见于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的患者。

其中,劳累诱发胸闷者,有些患者休息后症状很快缓解的,但大多数患者休息后很长的时间才能缓解,或者恢复到活动前的轻微的胸闷状态。夜间入睡时胸闷加重者,往往采取坐起减轻胸闷,很像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左心衰竭的症状。许多患者坐卧不安、焦躁,坐起并不能完全缓解症状,往往需要下床活动,或外出活动才可以缓解胸闷症状。有些焦虑障碍的患者,特别是夜间睡眠时突然出现的呼吸急促,更酷似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但是心血管内科医师检查,却发现不了任何心力衰竭的证据。对这些患者,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没有效果,或出现程度不等地减轻,但不会消退,经过抗焦虑能很快完全消退。

胸痛

胸痛的部位在胸前区,往往游走不固定,也有些患者胸痛的部位固定不变,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与劳累没有关系,而与情绪有明显的相关性。

血压升高

有些心理障碍患者,在疾病发作时表现为突发性血压升高,血压一般在30~60分钟内自动恢复正常,极似心脏科常见的嗜铬细胞瘤。

常见的心理障碍会出现哪些心血管症状

常见的心理障碍可以出现心慌、胸闷、胸痛和血压升高等心血管方面的症状,心电图可以出现类似心肌缺血的ST压低、T低平或倒置。老年人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年轻人易被误诊为心肌炎,或笼统地被冠以“心脏神经症”的诊断,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警惕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合并的心理障碍

除了单独的心理障碍会引起的酷似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外,确实发现许多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仍然可以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出现症状,甚至在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出现症状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如前所述的心理障碍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应该引起心血管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案例

一例家族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出现了与劳累无关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心慌和胸闷,按照肥厚性心肌病治疗多年没有任何效果。经过仔细询问,原来合并抑郁障碍和急性焦虑,经过应用抗抑郁和心理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很多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焦虑,在原来持续性高血压的基础上,出现阵发性血压升高,单独应用降压药物无法控制,加用抗焦虑药血压降到满意控制。

许多冠心病患者,出现心慌、胸闷和胸痛的症状,症状并不典型,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确实存在严重狭窄,但支架治疗没有任何效果,如果仔细询问,可以证实是抑郁或焦虑障碍引起的心血管症状。

如何识别心理障碍

无论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对出现上述不典型心血管疾病症状的患者,在心血管内科按照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治疗没有效果,应该高度怀疑心理障碍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症状。

对于牵涉多个内脏系统,在多个内脏系统出现的症状,经常到多个科室就诊的患者,常规治疗没有效果,应该高度怀疑心理障碍引起的躯体化症状。

如果心血管医师在心理障碍诊断和治疗方面缺乏经验,应该推荐患者到心理科或精神专科就诊,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抑郁障碍患者,要询问有无自杀倾向或自杀的病史,对于有明显自杀倾向的抑郁障碍患者,建议转入心理科治疗。

是否有治疗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是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据调查, 在有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两倍,卒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增加六倍, 死亡率增加两倍以上。

因此,无论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均需要积极治疗。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比较

总的来说,药物治疗控制症状效果好,但服药时间比较长,复发率高,有些患者需要长期服药。

虽然心理治疗起效慢,但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推荐有条件的患者,到心理治疗机构接受心理治疗。

心理障碍范文第6篇

脑卒中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三类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因为脑卒中患者身体功能的丧失是突发的,缺少一个需要逐渐适应的过程,极易导致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1]。传统医学只重视器质性的病变,而忽视了心理的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改变,人们对医学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在患者疾病康复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针对我院几年来收住院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6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准[2],首次发病,无意识障碍及精神病史。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56~75岁,其中出血性卒中21例,梗塞性卒中45例。

1.2研究方法: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住院1周内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量表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理障碍。问卷填写时需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解释说明。失语或肢体活动障碍而不能独立完成的,由护士征求同意后代为填写。

2心理表现

2.1焦虑:脑卒中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包括对疾病的转归,家庭的经济负担,对生活自理能力等的担心。其焦虑程度则取决于疾病的治疗效果,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以及疾病的预后情况等有关。

2.2恐惧:由于脑卒中是一种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疾病,所以很多患者担心康复后会再次发病,还担心残疾后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所以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恐惧感。

2.3抑郁:大多数脑卒中患者来自社会低收入家庭,难以承受过多的医疗费用,他们对疾病的康复,对痊愈的渴望和其他患者是一样的,但在经济负担能力上有着许多差异,所以抑郁心理在疾病过程中有明显表现,抑郁的长期存在对患者的康复极为不利。

2.4绝望:多数患者由于多年来对疾病的了解,一听到脑卒中往往就联想到致残,长期卧床,无法完全康复等词,加上脑卒中患者从四肢健全,生活,工作正常的人变成一个行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所以经常表现为绝望感。

3护理对策

3.1心理护理:心理治疗能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反应的模式改变脑的功能,效果不亚于药物治疗[3]。心理护理要贯穿始终,因为患者受经济状况,社会因素,文化水平,性格,病情情况等因素影响,可表现为不同的心理变化。因此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注重了解病人的感受及病情对病人生活的影响,要主动与患者交谈,尊重,同情,关心患者,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康复的过程,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病情好转时,要给予充分肯定。护理人员应尽早与患者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详细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友善地安慰病人,解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3.2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病房内优雅环境可给患者舒适感觉,病房内应做到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美观安静,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病房,病房里可以安装电视,分发宣传画册等,加强脑卒中知识的宣教, 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获得生活的自理能力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和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及同疾病抗争的信心,使其身体早日康复。自主动热情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主管医师和主管护士,病房环境和医院管理制度,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和适应医院环境。

3.3社会和家庭支持:鼓励家属探视和陪伴,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关心和安慰,促进患者间相互交流,使其获得真实的体验,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亲戚朋友及同事多与患者联系,比如打电话!看望等。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社会关系能增加患者安全感,减少其的失助心理及孤独感。

3.4药物护理: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亦可加用药物治疗,临床常用赛乐特,阿米替林,百忧解等,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其作用及副作用。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耐心讲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以消除其排斥心理。

4体会

心理障碍会给脑卒中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影响疾病的痊愈,强烈、持久的不良情绪会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为了避免心理障碍带来的危害,护理人员应该注重老年患者的心理疏导,解决老年患者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患者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心理反应,分别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心理指导,可不同程度的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促进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虽然心理护理不能使脑卒中患者恢复至最佳状态,但通过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当代护理人员,我们应该也必将实现更完美的护理历程。

*尹素芳为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李踔.脑卒中后抑郁症[J].国外医学 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4,24(4):18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379-381

心理障碍范文第7篇

据有关部门统计,老年期各类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的患病率已达3%,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近几年的研究也表明,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也就是说,每3个自杀的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目前,自杀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死亡的第十位原因。而在自杀死亡的老年人中,95%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40%~75%有明显的精神抑郁。可见,老年人的心理障碍不容忽视。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如下几类。

焦虑障碍

老年焦虑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老年人心理压力和躯体状况的改变,如退休后生活状态的变化、与晚辈在观念上的种种差异、亲人好友生病去世,以及患病后对身体关注等都会像“扣动”了扳机一样诱发焦虑。

老年焦虑障碍常常表现为:1、为一些生活小事忧心忡忡、提心吊胆,甚至紧张恐惧、坐卧不安。2、感到浑身难受,不能躺,不能坐,不愿吃,不能睡,不能干活;心慌、胸闷、气短、头晕、头胀,脑门冒汗,胃肠胀气等,但躯体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与其痛苦程度也不相符。3、依赖医院,依赖亲人。一年四季经常看医生,或住上几次医院。儿女们付出很大精力,但病情却不见好转。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特别容易疲劳,休息也不能缓解;感到全身多处不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早醒,有时还睡不醒;烦躁不安,经常发脾气,总是责备自己,感觉自己没用;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而有时食欲却旺盛,体重猛增;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有自杀或死亡的想法。

老年人的抑郁障碍,往往先表现为疑病症状,如失眠、胸闷、心悸、乏力、厌食、头痛、胸痛、背痛以及全身不适。因为身体不舒服,他们心情很差,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些老年人反复到医院检查,却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老年人的抑郁,也常常伴有焦虑症状。他们常感到烦躁不安,焦虑,易激惹,敌意,情绪不稳定。

强迫障碍

众所周知,强迫障碍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心理障碍,病人对其强迫想法成年累月地进行着艰苦的“自查搏斗”,他们力图控制自己反复出现的明知不对的行为,但总是控制不住,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在老年人中,也会出现强迫障碍,但出现的几率远远低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强迫症状常常与现实有联系,如反复思考孩子上班的路上会不会出事情,反复回忆以前工作中自己哪些话说得不对,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煤气开关等。患者明知道这些想法、做法是毫无意义的,但就是控制不住反复去想,反复去做。

由于强迫障碍使得患者紧张不安、十分痛苦,因此强迫障碍的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的症状。另外,老年人的强迫障碍也同样与其强迫性人格特征有关。

疑病障碍

人到老年,体质下降了,各种疾病也就找上门来,再加上性格多思多虑,反应过敏,这时候老年人就会表现得疑神疑鬼,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但是其担心程度与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很不相符,这就是所谓的疑病障碍。

老年疑病障碍是发生在老年人中间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对身体变化紧张敏感,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变化,也非常关注,并不自觉地加以夸大和曲解。2、坚信患了某种疾病,反复到医院进行检查,喋喋不休地述说自己的病情。3、对“病情”极度恐慌,家人劝说和安慰不但不能缓解其焦虑的心情,反而会觉得家人不关心自己,或者因为是大病而瞒着自己。4、面对客观的检查结果,仍不相信,甚至认为医生医术不精或有意欺瞒病情。

失眠障碍

凌晨一两点钟还睡不着;一夜要醒七八次;凌晨三四点钟后就再也睡不着;躺下似睡非睡直到天明;白天昏昏沉沉,不停地打瞌睡。这些几乎是老年人共同的苦衷,很多老年人整天为此忧心忡忡,心情抑郁。

一般来说,上述睡眠问题不是病态的,而是由于人到老年后,睡眠方式有所改变造成的。老年人的睡眠方式多是间歇式的,睡睡醒醒,夜间很难睡足8个小时,但加上白天的打盹,累积下来一天的睡眠时间也很长了。并且,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每天6~8小时即可。

老年人因体力消耗减少,所需睡眠时间更少,只要夜间睡5个小时,白天再休息1小时就可以了。有些老年人长时间卧床,苦苦追求睡眠时间延长,反而会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加重失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佛里德曼教授也提出 “老年人不要把觉少、失眠当成负担。应把睡眠少而浅看成是生理现象。晚睡、早起、减少在床上的时间,应该完全打消‘安睡时间长方为正常’的陈腐观念。”

了解老年人易出现的心理障碍,并积极进行治疗和预防,不仅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使其老有所安、老有所为、快乐一生。

链接》》》

老年人心理障碍治疗的误区

老年人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毋庸置疑,有心理障碍的老年人,应及时到医院或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但老年人在心理障碍的治疗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误区。

误区一:过分依赖药物

药物对老年人心理障碍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药物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是,有些老年人认为只要吃药就可以治好心理障碍,甚至有些人不敢也不愿停药,对药物产生了心理依赖。其实,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不仅有生理基础,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心理治疗,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持久的疗效。

误区二:拒绝药物治疗

有些老年人认为,心病还需心药医,既然是心理病,为什么还要吃药呢?其实,心理障碍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也有其生理基础。心理障碍与大脑中一些神经介质的紊乱有关,所以药物治疗对心理障碍会有很好的疗效。

还有些老年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药物都有副作用,因此拒绝服药。当然,任何药物都存在着副作用,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心理障碍的药物安全性还是很高的。

病人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治疗心理障碍的药物,自己不可随意增加、减少药量,也不要自行停药。

误区三: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应该一次解决问题

有些老年人来心理门诊就诊时,幻想心理医生能够一次就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烦恼、痛苦解决掉。然而,心理医生不是神仙,更没有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理医生的任务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这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需要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因此,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之,在老年人心理障碍的治疗中,只要不入误区,不走弯路,坚持治疗,就一定会取得好的疗效。

心理障碍范文第8篇

【关键词】心理障碍 自我超越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84-02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进入了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与以往时代完全不同的情境。社会的迅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需求欲望的急剧膨胀,人际关系的日益广泛和复杂,使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十分茫然,心理上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适应障碍,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如何超越心理障碍,维护身心和谐与健康,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心理障碍及其表现形式

心理障碍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轻度局部心理异常现象,主要反映为一个人在发展和适应上的困难,包括多种适应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心理障碍,只不过障碍发生的时间和场合不同而已。多数心理障碍无须药物治疗,障碍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能够排除,并恢复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均可表现出心理障碍,即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心理活动与环境不协调。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感知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行为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睡眠障碍等。

二、心理障碍的成因

1.神经系统的特点

精神病学家认为,在心理疾患的病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学因素。如果某一大脑区域受到损伤,就会出现相应心理机能的障碍;如果兴奋与抑制之间不协调,就有可能导致大脑机能的混乱,影响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果中枢神经代谢异常,就有可能诱发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还与生物遗传相关。

2.应激能力

应激是个体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负担过重时的情绪状态。躯体性应激如噪声、环境污染、照明不良、疾病流行等直接作用于躯体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刺激物对人所构成的威胁。心理性应激如人际冲突、认知缺陷、能力不强、需求过高、情绪消极等心理因素对人构成的威胁。社会性应激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教育失误、社会变动等社会因素对人的威胁。文化性应激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等对人的威胁。

3.内部心理冲突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强调潜意识冲动在心理障碍中的关键作用,认为矛盾冲突引起的情绪紊乱是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坚持快乐原则行事,超我监督本我表现为自我,不让其越轨。本我与超我如果在潜意识中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就导致心理障碍。

4.条件反射

行为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形成有赖于行为结果的强化。和正常行为的形成一样,心理障碍同样是学习的结果。当刺激与不良反应多次联系,并且还受到强化时,这种联系就获得了巩固,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如果某种行为得不到强化,久而久之会自动消退。

5.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教育方式等都是社会文化因素。一旦社会文化发生变革的时候,要求人们迅速做出必要的调整。如果不能调整,或者社会文化的变化过于迅速和强烈,远远超出了个体能适应的范围,个体就会感受到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三、心理障碍的自我超越策略

1.自我认知

超越心理障碍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形成准确的自我认知。认知自己的身体状况,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认知自己的心理特点,要困难得多,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懂得心理学知识,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学习心理学,不但能使我们掌握系统的心理学概念与基本原理,而且也为准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自己的行为与行为结果来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如自己的性格可以通过研究自己的笔迹来认识。字向右倾斜,说明其乐于吐露自己的心声;向左倾斜,则含而不露。最后一笔呈收势,性格内向;最后一笔呈外展,性格外向。

第三,认识自己的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必须与周围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周围大多数人的大相径庭,呈现极端倾向,就需要考虑这种极端倾向是属于优秀表现还是心理障碍。

2.挫折应对

挫折是人的需要无法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提高挫折耐受力,使自己面对挫折而不行为失常。

一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二是确定适当的包负水平。三是采用精神发泄方式。四是及时排除形成挫折的原因。

3.情绪调控

情绪失控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又一个重要根源。超越心理障碍,就得掌握调控情绪的策略。

一是树立必胜心态。二是维持良好的心境。 三是降低心理压力。四是不让情绪过度。

4.身体调节

身心是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联系,交互影响。身体机能的失调,会对心理活动产生深刻而广泛的消极影响。在诸多的身体因素中,对心理影响最大的是大脑。

一要科学用脑,避免用脑过度。过度用脑不但使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而且还有可能损伤大脑细胞及其功能,导致头痛、健忘、失眠等神经衰弱。注意身体的劳逸结合。学习之余的娱乐,无论唱歌跳舞、琴棋书画,还是游山玩水,都十分有助于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自然有益于缓冲心理负荷,排除心理压力。二要合理用脑,避免过度单调。单调刻板的工作、学习和活动方式,会使大脑很快由兴奋转入抑制,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造成活动效率下降。如果注意转换工作、学习和活动的内容,原先处于抑制的脑细胞便会兴奋起来,增强活动效率。 三要善于用脑,充分利用大脑高效工作的最佳时间。研究表明,一昼夜中的学习工作效率以凌晨2―4时为最低,以后逐渐上升。上午9―10时达到最高峰。午后14―15时下降至一天学习工作效率的平均线,以后又逐渐上升。19―20时左右形成第二个高峰,但效率远不及上午的第一个高峰。

5.自我心理干预

自我心理干预是在心理治疗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自己的心理朝着预期目标的方向变化。

心理障碍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心理障碍;内科;诊断;治疗;家庭支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速度的加快, 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各种心理疾病的患者明显增多, 目前, 抑郁症的发病率在世界10大疾病中名列第4位[1], 心理障碍患者或精神病患者也越来越多, 严重危害着人们群众的身心健康[2]。心理障碍主要是指由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原因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活动的过程, 当其程度达到医学界定的诊断范围时, 就称之为心理障碍[3]。有研究表明, 从神经内科角度了解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 可以提高心理障碍患者的诊断率, 提高治愈率[4]。为总结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 提高诊疗水平,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内科门诊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10例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内科门诊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10例心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67例, 女143例, 年龄14~84岁, 平均年龄(49.0±5.1)岁, 其中14~18岁的患者2例, 19 ~45岁的患者64例, 46~84岁的患者144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3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病的患者以及对药物成瘾或病情严重无法配合完成调查的患者。

1. 2 方法 分析患者的性别比、病情程度、合并基础疾病类型等, 指导患者填写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 分析其得分, 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及焦虑自评得分>50分时, 认为患者有抑郁及焦虑症状;使用自制量表评价患者家庭支持情况, 主要包括经济情况、家庭成员在家总时长、家庭成员与患者感情交流情况等5个方面, 每方面20分, 共计100分, 以总体四分位数P75为分界值, 分为家庭支持良好组与家庭支持一般组。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患者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210例患者中, 男67例, 女143例, 男女性别比为1:2.1, 女患者平均就诊次数为(55.2±8.2)次, 男患者平均就诊次数为(41.3±7.9)次, 女患者比例及就诊次数远大于男患者, 两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患者病种分析 本研究中67例男患者中, 32例患者为神经症、16例为情感障碍、4例为器质、2例为单纯性睡眠障碍、13例为其他;143例女患者中, 69例为神经症、39例为情感障碍、6例为器质、7例为单纯性睡眠障碍、22例为其他, 男女数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210例患者中, 以神经症最多, 共计101例, 所占比例为48.10%, 情感障碍55例, 所占比例为26.19%, 器质性精神障碍10例, 所占比例为4.76%, 单纯性睡眠障碍9例, 所占比例为4.29% , 其他35例, 所占比例为16.67%;其中, 神经症中又以焦虑症为主, 其次为躯体化障碍。

2. 3 患者临床症状分析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睡眠障碍、乏力、恶心、手抖、肢体麻木等, 其中以头痛、头晕为主, 睡眠障碍和肢体麻木所占的比例也较大, 67例男性患者中, 头痛30(44.78%)例、头晕22(32.84%)例、睡眠障碍7(10.45%)例、肢体麻木4(5.97%)、乏力、恶心、手抖和其他各1(1.49%)例;143例女性患者中, 头痛54(37.76%)、头晕50(34.97%)例、睡眠障碍12(8.39%)例、肢体麻木11(7.69%)例例、乏力4(2.80%)例、恶心5(3.50%)、手抖4(2.80%)例、其他5(3.50%)例。

2. 4 患者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本研究156例神经症和情感障碍患者中, 140例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所占比例为89.74%, 其中,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使用的比例最高, 其次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黛力新;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中又以帕罗西汀和舍曲林为主。

2. 5 家庭支持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使用自制量表对患者家庭支持情况进行评价, 51例患者为良好组, 159例患者为一般组;良好组51例患者中, 有29例患者有头晕头痛的症状, 发生率为56.86%, 3例患者有睡眠障碍, 发生率为5.88%, 3例患者有肢体障碍, 发生率为5.88%;一般组159例患者中, 127例患者有头晕头痛症状, 发生率为79.87%, 16例患者有睡眠障碍, 发生率为10.06%, 16例患者有肢体障碍, 发生率为10.06%, 家庭支持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良好组与一般组间,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对本院内科门诊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10例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来本院就诊的心理障碍患者, 中老年人较多, 女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 原因可能与女患者的就诊依从性高以及女患者心理疾病的比例相对较大有关。在基础疾病、婚姻状况以及工作情况比较中, 男女患者是有差别的, 这可能也与男患者的就诊动机有关。患者病种的分析结果显示, 神经质和精神障碍是心理障碍患者的主要疾病, 神经症中又以焦虑症为主, 其次为躯体化障碍, 该结果与文献相关报道一致, 有文献报道[5], 焦虑多与躯体症状有一定的关联, 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较与基础疾病的患者相比, 有更高的焦虑症发生率, 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需要进一步重视对焦虑的心理咨询工作, 对患者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本研究中,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睡眠障碍、乏力、恶心、手抖、肢体麻木等, 其中以头痛、头晕为主, 该类症状与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相似, 诊断较困难, 因此, 对于基础疾病的加重和心理疾病的表现需要正确区分。分析患者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使用的比例最高, 该药物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 因此, 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必须密切监测其血压变化。分析家庭支持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 发现家庭支持良好组的患者较一般组患者在临床症状表现上要轻, 良好组患者的头疼头晕、睡眠障碍及肢体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组患者, 这说明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Simon G, Chisholin D, Treglia M, et al. Course of depression, health services costs, and work productivity in an international primary care study. Gen Hosp Psychiatry, 2002(24):328-335.

[2] 龚守会, 李晓晖, 司颖溪, 等. 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失眠症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及心理测评.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9, 4(2):93.

[3] 刘书莲.缓解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状况调查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 2011, 19(4):570-571.

[4] 夏云轶.神经内科门诊中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统计分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4):244.

[5] 于德华.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调查.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4, 14(2):68-70.

心理障碍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障碍;干预治疗

由于临床诊疗中,患者所发生的疾病与其生活环境和长期生活习惯等因素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1]。本文以老年脑血管病为例,对老年患者由疾病造成心理障碍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实施干预治疗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2月,临床确诊50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中32例男,18例为女性;年龄56~77岁,均龄为(67.3±6.7)岁;其中31例为动脉硬化、3例脑卒中、16例为脑血管病;其中有32例致病原因主要为: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1.2方法

1.2.1脑动脉硬化患者干预措施 由于该类患者临床有情绪不安和内心烦躁等表现,干预治疗时,医护人员通过合理用药指导,要求患者通过调整休息和饮食,来进行自我养护,还指导患者学会管理情绪来延缓脑动脉硬化。

1.2.2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干预措施 由于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使得患者一时无法接受这意外冲击。应用干预措施时,通过对其病情进行分析,缓解其心理负荷并耐心给予其精神心理干预,同时还给予药物和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缓解焦虑心理。

1.2.3长期卧床脑血管患者的干预治疗 患者因为长期卧床情绪低落,干预治疗该类患者时,除了给予其个体化精神心理干预,还为患者制定康复锻炼计划,帮助其语言和思维功能得到恢复,以有利于患者尽快能生活自理。

1.2.4心理障碍脑血管患者干预措施 由于有部分患者致病原因本来就有心理障碍,因此在对于这类患者干预治疗时,可通过交流了解其心理变化,以及致病原因等,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在精神药物治疗同时,应用心理治疗方法来延缓患者病情发展。

1.2.5出院康复指导 由于老年患者中有部分患者记忆力有所减退,在给予其出院指导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同时通过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要求其给予患者精神心理上的支持,并帮助其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和情绪管理,以完善预后。

1.3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经干预治疗,患者临床疗效得到巩固,减少了病程,并且改善了预后。有效=经干预治疗,患者临床疗效得到改善,基本改善了预后。无效=经干预治疗,患者症状未改善还有恶化迹象。临床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上述患者经干预治疗,26例为显效,24例为有效,临床有效率为100%。

3讨论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因素影响,临床诊疗中接诊的老年脑血管患者也有所增加。由于造成脑血管病的因素中,包括环境与心理因素,因此在临床诊疗、护理中,在药物治疗同时加强心理治疗,以帮助患者克服负面情绪,对其心理干预治疗,以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治疗时间和成本,并促进其改善预后。

3.1给予脑动脉硬化患者干预治疗 由于该类患者致病原因包括:环境和个人习惯因素,患者临床有情绪不安和内心烦躁等表现,常出现为些许小事与人发生争执。干预治疗时,医护人员通过启发和心理疏导等方式,来和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同时还给予合理用药指导,要求患者通过调整休息和饮食,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同时指导患者学会管理情绪来延缓脑动脉硬化,在心理干预治疗时,还让患者不断更新生活内容,以避免老年患者由于社会角色转换,而促使其神经生理和心理功能紊乱[2]。

3.2给予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干预治疗 由于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被突如其来出现的变故所影响,造成语言功能被阻滞或肢体功能发生阻滞,患者一时难以接受这意外冲击。患者在住院期间常有情绪低落,再加上突发性意外导致其情绪烦躁,给予这类患者干预治疗时,通过对其病情进行分析,缓解其心理负荷并用充满自信的语言,去鼓励患者以提高其配合治疗护理依从性。同时还给予药物和康复治疗,帮助其缓解焦虑心理。

3.3长期卧床脑血管患者的干预治疗 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会伴有血管性疾病、或合并其他严重性疾病,再加上生活不能自理,从而产生严重自卑感。同时还担心久病难愈给家庭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患者时常产生悲观、消极情绪,干预治疗该类患者时,通过耐心倾听患者诉说,或引导有抑郁情绪患者说出内心焦虑,来进行个体化精神心理干预。同时还通过与其家属交流,来取得家属及社会对其的支持帮助,并且为患者量身定制康复锻炼计划,对其语言和思维以及生活技能等进行训练[3]。

3.4给予有心理障碍的脑血管患者干预治疗 由于有部分患者致病原因主要是:来自自身心理障碍。因此在对于这类患者干预治疗时,首先应对其心理障碍类型进行区分,有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抑郁、沉闷;有的表现为兴奋和话多;而有的患者则对周围事物均抱有敌意;有的患者甚至出现了砸东西伤人的情况,甚至有的患者有妄想和幻觉以及过于敏感等症状。对于这类因心理障碍而导致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干预治疗时可通过交流,在充分了解其心理变化和诱因后进行综合性分析,给予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精神心理疏导,对个别病情严重患者通过给予精神药物来进行治疗,同时还对其加强心理治疗,以延缓患者病情发展,临床未出现患者轻生的病例,本组中32例因心理因素患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精神心理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3.5出院康复指导 由于老年患者容易健忘,在给予其出院指导时可针对疾病的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以及病情发展情况等,进行出院康复指导。同时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要求其给予患者经济上、精神心理上的支持,提醒患者加强功能康复训练,管理好情绪以完善预后管理。

综上,在老年患者临床治疗中,通过对其心理障碍加强干预治疗,以帮助患者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使得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升值。

参考文献:

[1]余展飞.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J].华夏出版杜,2013,6(1):304-320.

[2]高之旭.老年人精神卫生.实用老年医学,2013,5(1):102-103.

上一篇:普通心理学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