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战范文

时间:2023-03-04 11:38:48

心理战

心理战范文第1篇

挫折也能展示自己

在女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杜丽技压群芳,在落后对手0.4环的情况下,凭借出色的最后一枪,反败为胜,不仅打破奥运会记录,而且是该届中国运动员的首金。

杜丽在比赛中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心理考验?

首先,资格赛时杜丽就很不顺利,她的枪架倒了两次,子弹全部撒掉,先前挑好的对号子弹需要全部换掉。按理说,此时运动员会受到一些影响,可杜丽说:“我当时想的是,这是对我的一种挑战,在那么紧张、那么激烈的比赛中,是给我精力回收的一次好机会……我认为遇到挫折,如果能战胜这场挫折,证明我自己会是更优秀的。”这番出人意料的解释生动地体现了杜丽作为一名优秀射手确实拥有着出众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杜丽的决赛经历也是一波三折。虽然她的预赛成绩不错,排名第二,从比赛角度看这应该算是一个最佳位置。可决赛打响后,杜丽第一枪就打出了一个全场最低的9.4环,这无疑是个不好的兆头。赛后杜丽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态:“打完第一发9.4环后,我整个人立马就很平静。如果是以前,我会说我今天坏了,我打不好了,可今天我不是那样,我感觉很平静。”

镇定之后,杜丽很快夺回了排名第二的位置。可谁知接下来排名第一的加尔金娜连续打出两个10.8环,将成绩再度拉开。此时杜丽沉着应对,也打出两个10.8环。关键的最后一枪发射前,加尔金娜仍有O.4环的不小优势。

最后一枪,加尔金娜显然有一些紧张,她率先打出了9.7环,而此时对于杜丽来说,机会又来了!她稍作调整,坚定地打出了自己当场比赛的最后一枪,10.6环!金牌终于到手了。

面对奥运会这样规模的比赛,选手们的赛前准备无疑都会十分细致和全面。然而比赛就是比赛,难免会有意外出现。此时考验的往往就是一名选手的最基本的心理素质――临场应对与逆境应对能力。这种能力是运动员在长期解决生活、训练及比赛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当然也可通过有意识的“挫折训练”去培养。赛前的针对性准备,如制定解决各种问题的比赛方案,也会有助于选手理智、镇定地而对各种意外或突发事件。

失败也要抬起头

体操选手滕海滨说,奥运会的氛围是所有比赛不能比拟的,它所受关注的程度使你体会到,奥运会就是奥运会。他的这番感受来自他难忘的雅典之旅。

虽然中国体操男队被国人誉为“梦之队”,然而滕海滨及队友的雅典征程并不顺利。滕海滨先是在男子团体预赛的双杠比赛中出现2次失误,在接下来的男团体决赛中,在自由体操和单杠上他再次出现大的失误,他的失常表现成了中国男团错失金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团体决赛中的失误给滕海滨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说:“团体比赛失误后我非常内疚,我一个人的失误导致了我们整个团体的失败,我个人浪费了我们团体4年的努力,我感觉很对不起他们……”

然而,队友们并没有责备他,而是安慰他,让他减轻压力,甚至还特意陪他去上网放松心情,转移注意,不去过多考虑比赛的事情。领队高健鼓励他说:“海滨,不要消沉,后面还有比赛……走路抬起头来。”国家体育总局领导还请总教练黄玉斌把一封给王克楠等失误队员的信转交滕海滨,让他不要灰心,鼓起勇气,继续准备下面的比赛。他自己也给自己打气,还给自己规定了下面比赛的原则:不求名次,不求高分,只求稳定发挥。

鞍马单项决赛开始了,鞍马王肖钦意外失手,男队就只有滕海滨有夺冠的实力和机会了,这无疑再次给滕海滨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然而,滕海滨一扫团体失利的阴影,神情自若,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成功地完成了整套动作,终于为中国体操队夺得了这届奥运会惟一一块金牌。

赛后滕海滨说:“这届奥运会,我度过一场最长的噩梦,经过失败的洗礼,让我成熟很多,经历了从地狱到天堂的过程。”

奥运比赛的过程往往很艰辛、曲折,选手们的心态也常会随着比赛的胜负得失而在波峰浪谷间徘徊。选手们必须有能力、有勇气地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尤其是身处逆境时,更应进行有效的自我激励,降压减负,保持心态的镇定,不轻言放弃。俗话说,“出水方见两脚泥”,只有坚持到最后,才可能笑到最后。当然,队友的支持,教练的帮助,领导的鼓励也十分有助于运动员尽快摆脱不良心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比赛。

喧闹也要静下心

男子10米气步枪比赛结束后,许多电视观众都注意到,朱启南表情疑惑地用手指了指自己,又比划了一个“1”,实际是在向教练确认:自己是不是第一名。这一生动的画面说明,朱启南比赛中打得十分投入,并未用心地去计算环数,以至比赛结束时尚不知晓比赛具体的结果。

专心致志做动作,整个身心沉浸在比赛过程中,不去关注结果,忽略无关因素,这种心态被证明是运动员比赛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也有人称之为“瓦伦达心态”。

朱启南这位年仅十九岁的小将赛前就已充分意识到奥运比赛的残酷性,以及自己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绪波动等。所以,赛前他特意与教练详细商讨了有关心理准备方面的事宜,如身后有许多人观看该怎样做,甚至对如何入场也进行了专门的设计。朱启南赛后讲到,进场时自己特意低着头不去看自己左边的观众,还故意在帽子上别了块靶纸,把视线遮挡住一部分,目的是减少外部人或事可能带来的影响,使自己更加专注地、心态平稳地去面对比赛。

朱启南的成功再次印证了这样一个看似浅显但又十分重要的道理:比赛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创造条件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要专注在技术的完成与过程的把握上,少想结果,这样才更有可能获得好的结果。

逆境才能造英雄

为使运动员经受得住奥运会的严峻考验,真正拥有强大的压力应对能力、心理调控能力、赛场抗干扰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奥运会前各运动队赛均采取了颇具针对性的训练,目的之一就是模拟困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与临场适应能力。

国家射击队在当时的选拔赛上,队里组织了由基地领导、运动员组成的拉拉队,模拟雅典奥运会决赛的现场氛围。拉拉队时而加油,时而为发挥不好的队员喝倒彩,再加上一些现场的嘈杂音,构成了一种较为逼真的奥运决赛的现场氛围。队员们直呼:太紧张了!这种模拟比赛的训练方式,不仅有利于考察队员在外有干扰、内有压力情况下的稳定发挥能力,也可作为提高运动员应对压力能力的一种有效心理训练手段。

另外,为了适应雅典风大、气温高的艰苦比赛条件,考虑到40度高温下,选手们身穿皮制厚重衣服容易烦躁,步枪托腮的地方易汗多打滑等困难,射击队特意选择了更为炎热且风大的地方开展赛前适应训练,以此提高运动员奥运赛场上的困难适应能力。

中国乒乓球队赛前也曾开展过所谓的“心理折磨”训练。比如,在马琳的训练中,先让他在不公平的规则下进行比赛,输掉了比赛要罚跑,罚跑之后还不许进行相应的恢复,而是继续比赛。尽管一天下来马琳一场球都没赢,但是他在比赛的投入程度上却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随后的一系列比赛中,马琳在与对手交锋中的顽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心理折磨”训练的效果。用马琳自己的话说,打得很自信!

心理战范文第2篇

徐善瑶:关于盘外招和心理战进行裁定的惟一标准是依据最新象棋竞赛规则。心理战是规则允许的,是在比赛中通过一定的假象来迷惑对方,使其产生错觉,属于一种正常的战术手段;而盘外招则是规则不允许的,是干扰对方正常思考或妨碍比赛公正进行的行为,需要受到一定处罚。盘外招分为狭义盘外招和广义盘外招,多数人所理解的盘外招通常是狭义盘外招。所谓狭义主要是指在比赛中,棋手做出一些影响或分散对方注意力的举动,如敲桌子、大声摔棋子,做出各种激怒或蔑视对手的动作、表情等等。而广义往往出现在赛场以外,从而被人们所忽视,主要包括私下讲和,约定放水,甚至以不具备参赛资格的棋手冒名参赛等等。对盘外招的处罚主要根据情节轻重分别对待。当情节较轻时,裁判员可以给予其警告一次,如果警告无效,裁判员将对其进行警告处分。警告处分将直接影响最后的名次,当大分相同时,受到警告处分的棋手名次将直接排在后面,而不考虑小分的多少。当情节较为严重时,裁判员有权结束对局并对造事棋手直接判负。对于情节十分恶劣,严重影响比赛公正进行的,将取消当事棋手乃至整个棋队的比赛资格。去年北京市一次比赛,某代表队就因一名参赛棋手不符合参赛资格而被取消比赛资格。可见当盘外招被发现后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

作为裁判员需要以竞赛规则为标尺,用理性的思维来处理和解决关于盘外招和心理战的纠纷,那么棋手作为直接的收益人或是受害者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特级大师卜凤波:现在象棋竞赛规则并没有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盘外招,哪些行为属于心理战。因为心理战是允许使用的,所以有人钻规则不完善的空子,使用一些类似心理战的盘外招,这只能说明该棋手不具备良好的棋风。盘外招和心理战都是比赛进行中灵机一动的想法,而不是事先准备好的,确实能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假象,从而影响水平正常发挥。但是心理战和盘外招只能偶尔用用,多了就不灵了。无论对方使用盘外招还是心理战,最好的应着就是仔细思考。因为在比赛中不允许悔棋,所以即使面对吃子的诱惑,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也一定要仔细计算,这也应该是一名专业棋手必备的素质。

张强大师:盘外招和心理战应该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心理战不需要在比赛当中释放,下棋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较量,当棋手想赢棋时会有求胜心理,和棋有和棋时的心理,所以下棋就是一种心理战,这种心理活动将自始至终贯彻在整个对局中。之所以我们把心理战作为一种具体的战术提出来,是由于我们把它概念化了。而盘外招是想通过迷惑对方的手段来达到赢棋的目的,只能说明棋手的棋风不够端正。每个人的素质不一样,如果 能够把握良好的平常心,就不会被对方的盘外招还是心理战所迷惑。

杨德琪大师:我认为盘外招和心理战都不是比赛中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如果一名棋手有丰富的比赛经验,应该不会被这些假象所欺骗。我个人在主观上不希望在比赛中出现盘外招和心理战,毕竟比赛是以棋力为主的,所以我在比赛中绝不会使用心理战或盘外招。但是由于竞赛规则不是十分完善,仍会有人使用盘外招和心理战,遇到这种情况,反而会使我更加仔细地分析局势,不会轻易上当。

在采访最后,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比赛中,棋手甲故意将车走到棋手乙的马脚上,然后做出一个吃惊的表情,这是棋手甲精心布置的一个陷阱,当棋手乙看到这一切以后不假思索地吃掉了棋手甲的车,从而落入对手的陷阱之中,那么棋手甲的行为是属于盘外招还是属于心理战?面对这个问题,四位被采访者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徐善瑶:不属于盘外招,因为棋手甲的行为并没有违反象棋竞赛规则。

卜凤波:属于盘外招,因为棋手甲的表情干扰了对方的正常分析。

张强:要依据棋手甲表情的程度而定,任何棋手在比赛当中不可能一直面无表情,如果表情不是十分夸张、过火则应该属于心理战,否则就应该算是盘外招。

杨德棋:属于盘外招,明明走对了却做出走错了的假象,误导了对手的分析,带有欺骗性。

心理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战;感知操纵;心理学;方法

1. 引言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人类的信息获取、传播、加工与利用技术正向着全方位、全时空、高智能领域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文明时期”[1],信息化战争开始萌生。战争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攻城掠地、全部或大部杀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征服对手,而是摧垮敌方的对抗意志,从而实现某种政治意图。克劳塞维茨说:“如果我们可以影响敌人的头脑,那么便不必去打击他的胳膊。”信息化战争的新特点决定了心理战将在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心理战是指利用敌人在对抗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 有组织、有计划地综合运用各种心理作战手段和方法, 从心理上影响、打击和瓦解敌人的精神斗志, 争取不战而胜或小战而胜;同时,鼓舞本国军民的精神与斗志, 巩固己方防线。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交流行为,通过影响别人的知觉、态度和观点来影响其行为,使其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去行事[2]。

感知操纵(perception management)是心理战的行动,旨在利用媒体对他人的感知进行影响,从而影响其情感、推理、决心,最终影响其行为[3]。它的特点在于可以利用任何媒体,采取多种手段,针对范围广泛,往往能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甚至兵不血刃,不战而胜。因此,如何运用感知操纵影响对手的心理活动,使其做出有利于己方的行为,是心理战研究的重点。

2. 感知操纵的心理学原理

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感知觉是基础,思维是核心部分。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思维则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两者的对象都是客观事物,但是活动过程却是受主观控制的。管理心理学称,人的认知行为易受主体情绪、认知对象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由此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知觉产生的先决条件是达到一定阈限值的客观刺激物[4]。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刺激物的强度、对比程度、活动性及新颖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太弱或太强的刺激都不易引起长时间的注意,只有与原来呈现的物质对比明显的、活动性强的、具有新颖性的刺激物更容易被人类的知觉所选择。另外,同样的刺激物多次重复出现,会使知觉印象深刻而又清晰。

图式也对个体的认知结果产生影响。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5]。进行认知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形成新的图式(如图1)。可见,个体更倾向于用已有的图式解释新的知觉对象。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结果。

图1

影响认知的因素还有知觉的程度、思维定势、暗示心理、动机与需要、情绪等。在对敌方实施心理进攻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敌方施加心理影响,达到操纵敌方感知的目的。

3. 感知操纵法

3.1 宣传刺激法

通过强有力的宣传迫使对方注意己方发出的信息,加深其对所宣传信息的知觉程度。根据影响知觉的主要因素可知,在宣传中应注意研究对手惯有的图式特点,确保信息内容的合理性、趣味性,手段的多样性以及样式的新颖性。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充分发挥了信息优势,构筑多渠道信息网,在伊拉克境内抛撒了400多万份传单,还在5个电台波段对伊进行心战广播,宣称“萨达姆已经被炸死”、“美英地面部队没有遭到抵抗”等,这一系列心理攻势鼓舞了已方士气,造成了敌军心理哗变的态势,将战争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3.2 理智作用法

指战争中一方通过媒介向另一方有目的地传递信息,“楔入”对方的大脑思维这一理性认知过程,引导对方启动思维定势,作出传递信息方所希望对方做出的决策判断性行动[6]。

定势是指人们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或事的固定印象[7]。我国古代战争中就有许多利用定势迷惑敌军,取得战争胜利的战例。马陵之战中,孙膑利用魏军求胜心切的弱点,佯装撤退,诱敌冒进。在撤退途中,有意利用庞涓“观营灶以知兵力”的心理定势,制造军力不断削弱的假相:第一天造了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3万人用的锅灶了。庞涓看到齐军锅灶日减,以为齐军胆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下令丢下辎重和步兵,只领轻车锐骑日夜兼程猛追,结果正中齐军埋伏,兵败马陵。

3.3 暗示诱导法

利用间接、含蓄的信息传播特定的思想、观点,对人的心理状态实施迅速影响。这种影响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不由自主地接受,甚至可以违背自己的意志。有些心理学家称之为“从后门进入人的意识”。

二战期间,为了破坏德国海军的征募计划,美国海军心理战部门精心设计了一张传单,对德国青年进行暗示性心理影响。在这张传单上,潜艇被画成“钢铁棺材”,并配有文字说明:在潜艇上工作是非常危险的,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暗无天日,人的寿命很短等等。结果许多德国青年看到了这张传单,并接受了暗示,马上由潜艇联想到棺材,由棺材想到死亡,于是纷纷放弃了报名。一张施加心理暗示的传单,使美军成功地拖延了德国海军潜艇招募水手的计划。

3.4 情感意志操纵法

利用对方情感特点对其施加影响,促使敌方态度转变或意志瓦解,做出有利己方的认知判断。

3.4.1 激将法

激将法利用人在激动时思维会受到影响的心理学原理,采取让对方有情感激烈反应的措施,目的在于激怒敌人,使之丧失理智,做出错误的举措,为己方寻找可乘之机。采取激将法应注意隐蔽己方的真实意图,跟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激将方式。避免由于激将不当,反而鼓舞了对方士气。

3.4.2 笼络人心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心理战要研究的是敌人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从而对其进行笼络。一旦需要得到满足,敌人就有可能改变态度。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针对美军等西方国家军人重视圣诞节、都希望在圣诞节时能得到圣诞礼物的心理需要,在圣诞节之际和敌人举行火线联欢,给他们送去圣诞礼品,大受敌军官兵欢迎。他们纷纷走出地堡,在阵地上自由地透透气,听听我军播放的美国音乐,欣赏我军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宣传品。

这种心理战由于符合敌人心理需要,收到了非常奇妙的效果。不少美军改变了对我军的态度,从认为中国军人是“侵略者”、“不共戴天的仇人”变为“中国军队是热爱和平的”,都纷纷向我军官兵表示“今后不再和中国人作战了”。

3.4.3 恐吓威慑

通过一定手段对敌方进行恐吓胁迫,威逼利诱,提高我方在敌方心目中的威望,摧毁或动摇对方的行动意志,使对方政治敏感性降低,无法对战争情况做出正确判断,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目的。

发起对伊作战的前几周内,美国利用网络给伊军高级军事指挥官的私人信箱发电子邮件,给他们打私人电话,敦促他们萨达姆。战斗打响后,美军又播放了很多先头部队快速挺进、攻城略地的场面,并频频萨达姆可能被炸死的报道,对伊军制造恐怖气氛。此外,美国还利用飞机作为它的“幽灵”电台,发出强烈无线电波,干扰伊拉克国家广播电台,为己方军队造势,给敌方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慑,牢牢掌握战斗的主动权[8]。

3.4.4 争取民众

孟子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众的支持与否直接影响战斗人员的士气,一个获得人民支持的军队有着无穷的战斗力。因此,取得民众支持也是感知操纵的方法任务之一。对伊战争中,美军通过谴责伊拉克军队暴行,夸大其词,将海湾战争描绘成一场要使世界秩序变得更新更美好的战争和将对手魔鬼化等方式操纵民众感知,以争取较大范围的支持。

4. 总结与展望

在现代军事斗争中,心理战已经上升为一种独立的作战样式,且作战区域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它不仅作用于参战的士兵和军官,还作用于敌对国家的全体人员,攻击和影响目标直指其战略决策的核心集团。心理战的作用范围甚至还包括整个国际社会,以争取他们的同情和支持。同时,它还担负着安抚本国民众,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任务。其次,心理战的作战时域也由战时渗透到了和平时期,出现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这些扩展无一不将心理战研究推向更重要的战略地位。

作为心理战的重要方法,感知操纵成为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研究了感知操纵的心理学原理及方法。然而,由于心理战涉及的因素都与“人”密切相关,“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仅仅依靠定性描述来研究感知操纵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建立模型,对感知操纵方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模拟评估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心理战所发挥的效能是我们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占中.《信息化作战指挥》. 海潮出版社. 2008. P52

[2]彭凤玲.《心理战:争夺心灵与思想的战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P7

[3]Dorothy E. Denning, 吴汉平.《信息战与信息安全》.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P149

[4]程正方.《管理心理学》.2008. P83

[5]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二级》. 民族出版社. 2005. P118

[6]胡迅,传媒在心理战中对人员三个心理攻击过程作用分析. 《军事记者》2011

[7]程正方.《管理心理学》.2008. P103

心理战范文第4篇

对此,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也作过相关的论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说不用交战,就可以令敌军屈服。在孙武看来,与出动兵卒、使用武力相比,兵不血刃、不战而胜,才是最上乘的作战方法。

心理战,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战术。心理战,或者又叫攻心术,是指运用智谋,从心理、情感、意志上施加影响,从而瓦解敌方的斗志,或鼓舞己方的士气,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从一些历史典籍、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见识到心理战的作用。知道吗,一向以“勇猛、鲁莽”著称的张飞,也懂得运用心理战。让我们一起看看张飞是如何“大闹长坂桥”的吧!

张飞哪里肯听,引二十余骑,至长坂桥。见桥东有一带树木,飞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飞却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摘自《三国演义》

张飞身边只有二十余人,如何能抵挡后面的千万追兵?正面厮杀的话,无疑会全军覆没。张飞的举措,是一种“诡诈心理战”,给追兵传递错误的信息,误导他们的判断。果然,在后面领兵追赶的文聘上当了,见到树林中扬起尘土,以为有伏兵,便不敢近前。然而,随后追来的曹操可没那么好骗,接下来,张飞又是怎么做的呢?

(张飞)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摘自《三国演义》

面对大批的追兵,张飞毫不露怯,依旧气势凛然,令对方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做法,是一种“威慑心理战”。结果,曹军果然被独当一面的张飞吓退。

现代的军事领域中,心理战仍然是一项制敌的利器。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越来越迅速而广泛,报纸、广播、电视,还有我们日益依赖的网络,都为心理战的实施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渠道。例如,建立战地广播电视台,播放有利于己方的广播电视节目;组织“网络作战小组”,攻击对方的指挥控制网,制造信息恐慌等等。

心理战范文第5篇

“白色”宣传是以政府或武装力量指挥机关的名义,通过官方进行系统的破坏性宣传,是宣传心理战的主要方法。

1941年12月圣诞节前夕,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对德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心理战。苏联向德国的妇女散发了一种特别的圣诞卡,上面画着一棵翠绿的圣诞树,圣诞树下面有一具德国士兵的尸体静静地躺在冰冷的白雪之中,下方用德文写着:“他是谁的丈夫?”担心前线丈夫安危的德国妇女们看到后无不掩面痛哭。圣诞卡唤起了她们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和担忧。她们对战争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纷纷给前线的丈夫、儿子写信。这样的信自然严重地挫伤了德军的士气。

“灰色”宣传是以所谓民间组织或私人名义实施的宣传,其目的是配合官方宣传。

“9・11”事件之后,美国人把带来灾难的本・拉登视为恶魔。美国一家名为“美国必胜”的公司在因特网上销售一种印有本・拉登漫画形象的卫生纸,画的下方还有一句讽刺本・拉登的话,并标有“美国的头号敌人”字样。该公司表示,要把成千上万卷卫生纸抛在阿富汗土地上,以便让阿富汁人揩干净恐怖主义。他们还会把一部分收入捐献给纽约世界贸易大楼死难者家属。此外,靶场里的靶子图案已经由萨达姆换成了本・拉登。除了商业利益外,这种“灰色”宣传无形中对美国官方的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还没有抓到本・拉登,但他的死,哪怕是虚拟的,也让饱受精神折磨的美国百姓感到些许安慰。

“黑色”宣传是以传播谣言为核心的特殊的宣传心理战方式,主要是通过匿名形式散布流言蜚语,制造各种谣言来迷惑人心。这起谣言可能不久就会被敌方识破,但在当时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理战范文第6篇

作用不可低估

历史上刘邦的“四面楚歌”、诸葛亮的“空城计”和对孟获七擒七纵的做法,都是运用心理战法的成功战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战机构,开始对心理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心理战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奇招迭出,战法多变,其中著名的有盟军发动的“黑色宣传攻势”、“V字运动”与“肉馅计划”等一系列宣传和欺骗心理战,还有德国进行的“哈哈爵士”广播以及各种欺骗、恐吓心理战等。

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已从过去作战的辅助手段跃升为基本手段之一。这种重要性,在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中得到充分证明。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伊军,取得决定性胜利,除了各种新型硬武器的作用外,积极开展心理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其手法可谓多种多样。

手法五花八门

散发宣传材料 这项工作从2002年就开始了。初期散发了约200万份传单,到2003年4月初,共散发了50多种共计3300多万份。这些传单是由美国海军信息战中心的心理战专家设计的,对瓦解伊拉克军队的战斗意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开展电波攻势 2003年3月20日,在首次袭击巴格达时,美国用飞机上的设备干扰了伊拉克国家广播电台的播出,换上了美军制作的节目。他们模仿伊拉克流行的“青年之声”电台的形式,大量播放欧美流行歌曲和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摇滚音乐,大受年轻人的欢迎;同时为老年人准备了他们喜爱的阿拉伯民间音乐。最有趣的莫过于建立假冒前伊拉克政权的电台,例如2003年2月开播的“提克里特之声”电台。该电台在开播之初带有反美色彩,为萨达姆总统歌功颂德,因而很快取得伊拉克人的信任;但两周之后就摇身一变,开始进行反萨达姆的宣传了。

虚假情报迷惑敌人 美军在夜间用无线电播音装置向伊军方向发送电波,模拟装甲车辆行进的声音。这一招很管用,一听到装甲车行进的声响,伊军就向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地开火,从而将自己的炮兵阵地暴露无遗。

借助电话和电子邮件策反 美国特工部门在战前就掌握了伊拉克军政要员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在电话交谈中,美国情报部门的专家劝说伊拉克的将军们不要参与针对美军的行动。与此同时,向伊拉克官员发送了大量阿拉伯文邮件,建议他们向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提供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隐藏地点的情报。邮件保证,合作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安全将得到保障;同时又警告,一旦犯有战争罪,将带来“严重后果”。利诱和威胁并举,大大增强了心理战的效果。

培训“倒萨”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选自旅居欧美的阿拉伯人,基本上都是反对萨达姆的伊拉克人。从2002年12月开始,美军在境外对大约3000人进行了特殊培训。战争开始后,他们潜入伊拉克,担任翻译、警察等职务,协助美军开展了各种“倒萨”活动,获得不少“战绩”。

前景值得关注

由于这次战争中心理战的规模大、效果好,尝到甜头后,美军决定在陆军中再成立两个正规的心理作战连及4个后备连,进一步扩充人员编制;与此同时,不惜耗费巨资,研发更先进的心理战装备,表明了美军高层对心理战的重视。

据报道,在最近公布的新预算中,美国国防部高级项目研究局提出一项预算400万美元、名为“战场幻觉”的高级科研项目,其目的在于“操纵对手的感官知觉,迷惑、拖延、阻止或误导其行为”。有关官员在解释该项目时说:“目前使用的战地人类感官欺骗技术基本上是临时起作用的,但是,如果研究人员能更好地了解人类如何用大脑处理感官输入信号,就能创造出听觉和视觉幻象,从而给我们的军队提供战术优势。”

心理战范文第7篇

第一,心理战在逐步纳入国家战略作战。

心理战的发展过程应该说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有一个美国作家在《斗智》一书里写,在一战的胶着状态下,一个德国将领说:“为了破坏对方手里的枪支,消耗了许多贵重的弹药,如果想出一种办法,让对方不想打仗,不愿意打仗,不愿意去抠那个扳机,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有没有这种办法呢?有。后来发现了,就是用心理战。事实上,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1917年,两大阵营都放开了,传单、广播、散布谣言、派人传小道消息……都干上了。战争后期,每个月发送500万~600万张的传单。

一战后,英国的战略学家福特,看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他说无线电广播和电报的发明,使宣传具有世界范围的威力,人们已经把语言变成了战争的武器,因为它有了光的速度和全球的半径,能使整个民族发狂。这话是在1935年讲的。到了1979年2月,他的预言被实践了。伊朗的精神领袖、什叶派的传教士——霍梅尼不费一枪一弹,运用宗教的思想,运用广播,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巴列维王朝,取得伊朗的政权。

美国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在二战中组织了心理战的专门部门,他说:“在这次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军事科学的巨大变化,毫无疑问,心理战是很重要的,应该有权在我们的军事中享有荣誉的地位。”

第三次转变是冷战后,就是1945年~1991年,杜鲁门和乔志凯推出的所谓“冷战”。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措施:发展拥有最先进武器的军事力量,搞星球大战,对社会主义国家搞暴力的心理威慑;利用经济贸易对社会主义国家诱压兼施,利用现代的传播工具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同社会主义国家打没有硝烟的战争;用人员的交往,思想文化的渗透,培植异体力量。总之一句话,就是利用大战以外的手段,一切手段,这是乔志凯的原话。

第二,心理战的较量是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

我们所讲的心理战是在强大的军事后盾的基础上,有雄厚的实力打这个仗,才去做心理上的对抗。这是美国人常用的方法。卡特的安全助理写了很多书,特别是在1989年以后,他连续出了三本书,他在书中提到:“中国模式要是成功了,会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模仿的一个对象。”这是他所担心的。俄罗斯国际研究中心的主任也非常明确地指出,美国走上世界舞台开始就奉行一个非常明确和坚定的战略,是为了控制世界局势的发展,就是要在世界上建立压倒一切力量的优势,美国是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成为他的对手,和他对抗,这是美国的既定战略。所以要打心理战,要有实力、要有本领,不是说中国出现一个诸葛亮一样的人物,问题就解决了。现在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的,需要大家的智慧。

第三,心理战的心理渗透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

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说:“尽管我们和苏联在军事经济政治上进行较量,但是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中打了败仗,所有的武器、条约、外援、文化关系都毫无意义。”他的这本书是讲冷战时期美国的政策。

价值观念是指导一个人行为规范的非常重要的观念,这里我多说两句。个人讲成长讲奋斗,个人的想法不是凭空来的,家庭会给你传承一个固有的观念,然后在学校、在社会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指导你的行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到嘉庚学院看到,学院领导为学生做了一件好事,自行车是免费的,绿色的是同学们可以骑,红黄的是老师骑的。我也骑过,绝大部分车子都很好。后来,我看到过有同学骑车时车链子掉了,把车子往地上一扔就走了,给其他人的出行造成不便。我认为价值观念包括很多东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品德、素质。这些都体现在行为上,大大小小的价值观念组成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形成了是非判断。

从信息时代心理战来讲,心理渗透就是以价值观为核心。国家的价值观要是变了,国家就有可能解体。苏联的解体和观念转变有很大的关系,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的外长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说:“同志们,我们党终于有一个年少力强的领导,他有一个慈善的面容,还有一副钢铁的牙齿,我们对他充满期待。”戈尔巴乔夫上台就推出了改革与新思维,他的主导思想是苏联的体制已经过时了,要睁眼看看世界、看看西方。所以他出去学习,到美国、英国访问,西方国家高度接待,给他介绍经验,回国后他说要走西方的道路。所以在他的任期,他是苏联第一个总统也是最后一个总统,宣布苏联解体,作为一个政治主体,苏联不存在了。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给西方送了一个最好的圣诞节礼物,他都等不到12月30号,还有5天的时间,苏联就成立70周年了。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但是自由的标准,民主的标准谁来定呢?当然是西方啊,不然怎么会推广他们的价值观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第四,心理威慑是以军事强制为手段。

这分成两部分,暴力威慑和非暴力威慑。非暴力威慑就是给你看看,演习,告诉你我有这个我有那个,反正你不能和我对抗,你要是和我对抗,就必须得消耗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他都帮你列出来了。还有一个是暴力,就是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这是非常典型的。同学们可能都知道这段历史,美国作为北约的谈判代表拿了一份协议和南联盟谈,告诉说我就提出这些条件,你要是遵守的话就签字,要是不遵守的话,这儿还有一张明天轰炸的目标和计划,也给你看看。南联盟不签,第二天北约就开始轰炸,轰炸的就是昨天给他看的那些目标。打完了,三天后拿了新的方案,比原来的还苛刻,然后又拿了一份轰炸方案,问南联盟签不签。最后,克林顿说了一句话:“你们如果再不答应我们的要求的话,我们要使南斯拉夫回到石器时代。”一个欧洲的比较发达的国家回到石器时代,有没有这个可能呢?有可能的。最后北约的军队把城市的面粉厂、制糖厂、自来水厂全部炸掉。路上连一座好桥都没有了,现在幸存的几座桥是南斯拉夫人用生命换来的。身上画着靶子——打我吧,然后站在桥上,几百人几千人站在桥头桥尾,这样才保护下来的。这就是威慑,直接的威慑。

第五,心理对抗是以信息传媒为平台。现代心理战是全方位、全时空,多层次的。

全方位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有,美国之音得到美国政府的资助是三亿美元,在世界各地有三百个播音间,三千多个工作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工作人员。美国之音到每个国家都雇佣那里的人,然后传达美国的思想。

全时空是说现在的心理战没有前方和后方,没有平时和战时,没有军队和平民。不是说你是大学生,就不会来影响你,你也是一个目标。只不过是不是真的具体对你这个人,要另当别论。

多层次是指从最高的决策者到普通的老百姓,都会受到心理战的影响。真正的威慑战略是从海湾战争开始的。

第六,心理战的实施是以专业力量为保障的。

美国是比较完善的,在军队里编有专业的心理战部队。这是从奥巴马开始的,有一个特别委员会,提供心理战的方案,在作战中有战区心理战司令部,有一般职员和职业职员。拥有很多重型的装备,像载播、移动式的传输工具、大型的固定传播。这些高档的移动器材可以切播国家信号,比如说你正在看伊拉克国家电视台播出的国家新闻,可能下一个镜头就是心理战部队切入后播出的图像了。网络信号更不用说了。现在美军设计出一种新的次声波武器,已经在心理宣传广播上使用,会使敌方的战士感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心烦意乱,甚至呆不下去了,拿起枪就走了。

心理战范文第8篇

心理战,顾名思义,是从心理上打击敌人、征服对方的一种战术。讲详细一点,心理战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有计划地采用各种手段(威慑、谋略、佯动、伪装、欺诈、恐吓、收买、谣言等),借助传单、书报、广播、影视、通信、网络等媒体,对人的内心施加影响,打击心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甚至兵不血刃、不战而胜的一种对抗活动。

历史上刘邦的“四面楚歌”、诸葛亮的“空城计”和对孟获“七擒七纵”的做法,都是运用心理战法的成功战例。1879年,心理学学科诞生,为心理战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支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战机构,开始对心理战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二战中,心理战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奇招迭出,战法多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战有了新的发展,并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得到广泛实施。

近些年,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从过去作战的辅助手段跃升为基本手段之一。

心理战战例精彩纷呈

心理战的作用真有那么大吗?回答是肯定的。由于运用了许多心理学原理,心理战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不由自主地接受影响,有时简直无法抗拒,从而收到兵战收不到的效果。不信,请看以下战例:

1941年,德国要为新造的几十艘潜艇招收几千名水手,许多青年跃跃欲试,准备报名。为了破坏德军的这一计划,美军精心设计了一张传单,将潜艇画成“钢铁棺材”,并配了文字说明:潜艇工作与外界隔绝,暗无天日,异常危险,会缩短寿命。许多德国青年受此暗示,马上联想到棺材和死亡,于是纷纷放弃报名,从而拖延了德军招募水手的计划。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针对西方国家军人非常重视圣诞节、希望获得圣诞礼物的心理需要,我军主动与敌人举行火线联欢,给他们送去圣诞树、圣诞贺卡和糕点糖果等礼品,结果大受欢迎。不少美军士兵纷纷走出地堡透气,欣赏我军播放的音乐和礼品,改变了对我军的态度,不再认为中国军人是“侵略者”,表示“今后不再和中国人作战了”。

在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吃了以色列的亏,为报一箭之仇,埃及在战后加紧备战,经常在周末进行军事演习。开始以色列很警觉,总要取消休假、作出反应,结果总是虚惊一场。久而久之,警觉逐渐降低。1973年10月6日,又是一个周末,埃及又以演习为名集结军队,向以发动突然袭击。当埃军突破以军防线时,他们上自国防部长,下到普通士兵都在教堂里呢。

心理战动向值得关注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英美联军在心理战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发传单、建电台、用电话邮件搞策反、组织志愿者潜伏,可谓花样百出。由于规模大、效果好,极好地配合了主战场上的对抗,让英美联军备受鼓舞。

美军决定在陆军中再成立两个正规的心理作战连及4个后备连,进一步扩充人员编制。与此同时,他们不惜耗费巨资,研发新的、更先进的心理战装备,从而表明美军高层对心理战的重视。

据报道,在美国国防部最近公布的新预算中,一项预算400万美元、名为“战场幻觉”的高级科研项目引人瞩目。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操纵对手的感官知觉,迷惑、拖延、阻止或误导其行为”。有关官员解释说:“目前使用的战地人类感官欺骗技术基本上是临时起作用,如果研究人员能更好地了解人类如何用大脑处理感官输入信号,就能创造出听觉和视觉幻象,从而给我们的军队提供战术优势。”

心理战范文第9篇

心理战其实是一种心理影响行为,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影响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最终转变其态度。心理战瞄准的是敌方人员的心理,重点是军事指挥决策人员的心理,并不需要消灭敌人的肉体,而是改变敌人的认识、情感和态度。要么使敌人产生错觉,要么使敌人产生恐惧,要么使敌人思乡怀亲,最终士气不振,不战而降。

故事一:1941年,德国建造了几十艘潜艇,需要招收几千名潜艇水手。原来以为当潜艇水手十分浪漫的许多德国青年都跃跃欲试,准备去报名。

为了破坏德国海军的征募计划,美国海军心理战部门精心设计了一张传单,对德国青年进行暗示性心理影响。在这张传单上,潜艇被画成“钢铁棺材”,并配有文字说明:在潜艇上工作是非常危险的,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暗无天日,人的寿命很短等等。结果许多德国青年看到了这张传单,受到了暗示,马上由潜艇联想到棺材,由棺材想到死亡,于是纷纷放弃了报名。一张施加心理暗示的传单,使美军成功地拖延了德国海军潜艇招募水手的计划。

故事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针对美军等西方国家军人非常重视圣诞节、希望在圣诞节得到礼物的心理需要,利用过圣诞节之际,和敌人举行火线联欢。给他们送去圣诞树、圣诞贺卡、糕点食品等礼品,大受敌军官兵欢迎。他们纷纷走出地堡,在阵地上自由地透透气,听听我军播放的美国音乐,欣赏我军送给他们的礼品和宣传品。就在这样的交往中,不少美军改变了态度,从认为中国军人是“侵略者”、“不共戴天的仇人”变为“中国军队是热爱和平的”,他们纷纷向我军官兵表示“今后不再和中国人作战了”。这种用兵战无法实现的效果由心战的成功运用得以实现。

故事三:上个世纪70年代,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吃了以色列的亏。为了报一箭之仇,埃及在战后加紧进行新的战争准备,并故意利用周末进行军事演习。开始,每次演习以色列都很警觉,都要取消休假,做出反应,结果每一次都是虚惊一场。久而久之,以色列人就形成了一种成见,认为埃及又是进行演习,于是见怪不怪,警觉性随之降低。

此时,埃及人感到时机已成熟。1973年10月6日,又是一个周末。埃及又以演习为名集结军队,向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当时,以色列还以为埃及仍是在玩演习的把戏,因此毫无戒备。当埃军突破以军防线时,以色列上至国防部长、下到普通士兵还在教堂过赎罪节守戒祷告呢。结果当然是埃军大获全胜。

心理战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战;以柔克刚;以刚克柔;刚柔并济

师生犹如一个团队,而教师则是领头的大雁。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合理的协调、引导和督促,能有效地促进班级良性发展。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规章制度就无法推行,日常工作也就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师生之间可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何在这场战争中出奇制胜呢?不妨来听听笔者一些浅薄的思考。

一、以柔克刚,完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班级

所谓“柔”,即指班主任工作的策略、情感。作为教师,肯定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因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问答”式的交流,而且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在工作中,我用看、聊、访的方法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访问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语言。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激励兴趣、提高能力,并且到学生中去。我一边参与活动,一边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讨活动乐趣,并借此对其进行教育,做什么事都要细心、有耐心。再后来,我把自己“下放”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我感受着他们那一颗颗纯净的童心,并积极地回应着,与他们分享快乐,帮助他们解除烦恼。

二、以刚克柔,宏观调控,以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所谓“刚”,即指班主任工作的准则、原则。在一个班级当中,每个孩子都是有个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但是,一个班级犹如一个战斗集体,班级规章制度制定后一定要严格执行,班主任还要有另一面,即一定要铁面无私。要严肃地处理班上发生的一些严重事件,切不可太过于温柔,否则必将会给班级管理带来更大的麻烦,甚至由于太过于迁就、慈爱而毁了一个班级。“严师出高徒”也许就是千百年来教师从严要求的理论基础。

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个别学生道德品质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深,他们的性格非常顽固,无论教师怎么关爱、怎么开导就是难以感化他们。这些学生总是管不住自己,三天两头惹是生非,搞得班上鸡犬不宁。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就应该用硬招,而不能再用软招了。因为光来软的,他们不仅无视老师的真情,甚至还觉得自己“很牛”,教师拿他没办法。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对学生要宜软则软,宜硬则硬。对于那些特别难管的学生必要时就得用硬招、狠招,不能过于迁就,不能把“爱”字用得太滥了。

三、刚柔并济,因生而异,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过于求“刚”,一味地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事,虽然公正无私,威严正统,但有悖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道理,其结果可能使学生对班主任敬而远之。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过于求“柔”,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愿望,虽然能赢得学生的好感,皆大欢喜,但有损于学校原则的坚持和制度的执行,不能真正落实学校的教育任务,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人才,班主任也不能算是一名称职的教师。所以,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应灵活处理“刚”与“柔”的关系,力争做到刚柔并济。

一般说来,在“点”“面”结合的教育工作中,“面”上的工作宜侧重于“刚”的要求,“点”上的工作宜侧重于“柔”的教导。对待那些性格执拗、脾气倔强的学生,或者那些偶尔犯了一些错误,但未造成严重影响的学生,在教育时,可以以“柔”的思想为主导,以“刚”的原则为辅助,使学生在悔过自新的同时,既能体会到班主任母亲般的慈爱,又能体会到班主任父亲般的严格。只有这样,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处理好自身与学校、学生之间的关系,既能顺利地开展班级工作,又能出色地落实学校的教育任务;既能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又能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工作就如同调味品中的“味精”,在蔬菜中放得过少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则苦而不能食,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不同的世界,应用不同的模式、有同的大套路去实施教育,只要能在班级管理中灵活运用心理战术,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心理评估范文 下一篇:心理热线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