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硕士范文

时间:2023-03-11 19:05:34

心理学硕士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1篇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称为专业性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1]2011年我国招生院校首次招收应用心理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作为新开设的专业性硕士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中的应用心理学硕士有相似之处,但从专业学位视角人们更关注的是与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区别与特点。由于应用心理硕士开设不久,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将对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其应用心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剖析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作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代表,为科学理解专业硕士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清专业硕士作为应用型研究人才在创新人才中的特色,比较分析两者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成为我们以点带面理性而全面认识专业硕士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的比较

我国进行应用心理硕士和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的学校主要有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高校都有细化的研究方向。例如西南大学的培养方案为:应用心理硕士有4大研究方向,分别是司法与犯罪心理、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校心理学。[2]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有8大研究方向,分别为现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学、美学与服装设计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用社会心理学、教学策略。[3]

以司法与犯罪心理和现场心理学为例进行比较,司法与犯罪心理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罪犯心理与行为矫治、罪犯人格重塑以及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识别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罪犯心理分析、现场心理识别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现场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再现及利用问题,它涉及到犯罪学、刑事侦查学与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笔者发现,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涉及到了犯罪现场心理等内容,所不同的是,司法与犯罪心理注重培养学生开展应用实践研究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更加关注的是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场心理学则更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

再以专业硕士中的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和学术硕士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例,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围绕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EAP的实际问题等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力资源测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招聘、任用、考核、培训等形式来有效调配相关人力资源。该方向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它也涉及到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在人才培养中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但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应用心理硕士直指实践,研究特色是偏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研究着重于应用研究,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的研究特色则是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学科的思想,偏重于前沿性和应用性的研究,研究着重于学术或理论的研究。通过研究方向的内涵还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职业指向性比较明显,研究方向立足于实践领域分类,着重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则直指学科各分支,主要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学科体系,偏重于对学科体系的学术研究。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各职业领域要求、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2]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规定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要能够在上述四大研究领域开展应用工作。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修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心理学的应用知识与技术,能在各级科研、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3]

比较二者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是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职业领域对心理学应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是为各级科研和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培养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这些在对二者的具体要求中都有体现。应用心理硕士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某一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综观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着眼于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眼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科研型人才。

(三)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的比较

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必修-选修-必修环节这样的课程体系(如表1)。攻读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两年内应修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18学分,专业实践实习不少于4学分,选修课程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分成几类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以根据课程模块来进行选择,选修最少不低于8学分。攻读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应修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必修26学分,选修8学分。

在必修课中,应用心理硕士的课程设置了3门方法类的课程和3门专题性研究课程,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设置了3门平台课和两门研究性课程。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偏重于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偏重于了解学科最新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7-04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2013年,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其中,硕士生招生54.09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0万人,其中,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其中,毕业硕士生46.05万人。[2]研究生规模的壮大,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必然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就成为大势所趋。

二、培养方案及其重要性

一般而言,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从招生录取到课程学习、开题再到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学位等多个环节。在所有的环节中,培养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3]高校能否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本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并实施培养方案,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本文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12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发现各个高校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对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与归宿,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4]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对于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这样界定的:培养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专门人才。其具体规格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具有较系统的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实验、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2.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心理学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独立查阅和较为系统地分析外文专业文献。

4.具有专业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能准确地分析、阐释所从事心理学专业的问题。

5.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应用的工作。[5]

比较12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都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的要求,制订了心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上5个方面的内容。有些高校在具体要求中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公民道德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的内容。

在学制与学分要求方面,12所高校的基本学制均为3年,根据具体的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对于延迟毕业的,5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4年,另外7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5年;对于提前毕业的,7所高校规定达到相关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1所高校(江西师范大学)可提前半年毕业,另外4所高校未提及此项。

12所高校的学分在25分~39分之间,均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

(二)关于研究方向的设置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心理学分为13个学科方向: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而国内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将这些方向整合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中。另外,华南师范大学还开设了计量心理学这一二级学科,这在国内高校心理学培养方向设置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进一步来分析,12所高校中,11所高校的二级学科下都有具体明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培养和研究方向仅仅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11所高校的研究方向设置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由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在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的数量上面存在差别,从2个~10个不等。以上所有方向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心理学13个分类中的11个分类相吻合,其中工程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未能涉及。这可能跟我们所选取的高校性质是师范高校有关,而工程心理学一般是工科高校(如浙江大学)的研究方向,而军事心理学则是军事高校的研究方向。从表1、表2可以看出,在基础心理学专业中,认知神经科学和基础心理学方向占有重要比重,分别为42.86%和28.57%;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中,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36.36%)、发展心理学(29.09%)和认知神经科学(16.36%)居于前三位。这样的方向设置不仅体现了基础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本专业的学科性质,更表明对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探索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与靳宇倡等人对于西方心理学论文分布[6]的分析结果一致。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是生物科学、脑科学的时代。[7]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把认知、行为研究与基因、分子、生理生化、脑、计算机建模和数学建模等技术和方法相结合,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8]此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从表3中可以看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35.56%)、管理心理学(33.33%)和社会心理学(15.56%)居于前三位,这说明心理学在此三个方向上应用广泛,而在体育运动、工程及军事方面没有涉及,在法律方面的应用也有待加强。

(三)关于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的作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根本依据。[9]比较12所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从课程安排时间上来说,有10所高校将必修课程安排在前3个学期,少数选修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而东北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将所有课程安排在前4个学期。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研究生后半段论文的撰写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从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4个方面来分析。

1.公共必修课

在公共必修课中,12所高校均开设有政治课程和外国语课程,另外有两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1所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在学位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3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其他高校未开设计算机与专业外语课程,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许多实验设计需借助于计算机程序(如E-prime),而一些统计软件(如SPSS)也为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因此,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来为心理学研究服务,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必备的能力。除了此外,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其对于外国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吸收,不仅有助于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还有助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丰富自己的学术研究。其中,本专业英语的掌握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获取资料,培养其运用一手资料的能力。12所高校中仅有3所高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说明此类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加强。

2.学位基础课

在学位基础课中,12所高校的开设数量从2门~5门不等。上海师范大学的学位基础课在三个专业方面均不同,不具可比性,因此对学位基础课的分析只涉及11所高校。

尽管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从表4可以看出,11所高校中有9所(81.82%)开设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这说明绝大多数高校注重方法的培养。此外,6所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进展方面的课程,这说明其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注重学科的发展性。此外,心理学基础和心理统计课程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分别为36.36%和45.45%。以上均说明高校在学位基础课的开设方面,既重视理论课程,又注重方法课程,这有助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

值得关注的是,开设实验设计课程的高校仅有两所。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与社会的交叉学科,其自然学科的属性使其在许多研究上需要运用到实验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可以发掘出现象中隐藏的内在本质,而从以上数据来看,高校对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学位方向课

学位方向课是指不同研究方向开设的学位课程。由于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学位方向课因方向不同而不同,故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该方面的分析只针对另外10所高校。

比较10所高校的基础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设置,如表5所示。

我们发现有9所高校开设有关认知的课程(主要有认知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两大类),5所高校开设基础心理学类课程,这与前文中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课程的设置符合方向的设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的设置主要还是集中于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大块。其中,开设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有9所高校,开设教育心理学的有5所高校,符合此方向的性质。在应用心理学中,开设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方面课程的均分别有7所高校,前者是由应用心理学的性质决定的,而后者反映了应用心理学的主要应用范围。

从课程的数量和灵活性来看,大多数高校开设固定的2门~6门学位方向课,而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则让研究生从3门~11门专业课中自主选择2门~3门进行学习,这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主动性以及课程的灵活性。

此外,通过对于课程名称的分析发现,不同于学位基础课,学位方向课多以专题展开,如基础心理学专题研究、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应用心理学专题研究、认知与人格研究专题、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专题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体现了学位方向课范围的广泛与全面,另一方面体现了硕士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方式。

4.选修课

12所高校均开设专业选修课,另外有4所高校(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10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依据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江西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专业选修课不存在专业上的差异。

(四)关于培养方式与毕业要求

经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各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模式,将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与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6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入学一段时间内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学习。

1.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纵观12所高校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选题均要求创新,且具备较强的理论或者实践意义;8所高校要求研究生是第3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另外4所高校要求在第4学期末提交;论文的写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个别高校(南京师范大学)明确提出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其他高校未在此类培养方案中涉及字数要求。此外,论文均需要答辩,答辩时需有外校专家参与,不合格者需经过3个~6个月方能重新答辩。

此外,9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者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作为第二作者)在学术期刊上至少1篇,另外3所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没有此项要求。

2.实践环节

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学术活动主要有参加学术讲座并撰写报告、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对于研究生参与学术讲座的数量,从5场~30场不等。教学实践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授予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及指导论文等,要求20学时左右或者3个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简短的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以下特征: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多实行弹性学制;研究方向多样化,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灵活丰富,注重方法与技能训练;培养方式实行两结合制,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注重全面素质提升,理论教学、论文写作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这样的培养特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第一,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存在着失衡,过于重视学科前沿方向,而对某些经典的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第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忽视计算机、专业外语和实验设计等方法技能的重要性;第三,培养方式趋同,鲜有本校特色。

(二)未来修订与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上特点,高校的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做到以下几点:专业方向的设置需要做到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课程体系方面应既重视专业知识,又重视研究方法,注重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各个高校应注重本校专业特色的建设与完善,突出本校专业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结合自身优势和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规律,形成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07-12.

[2] 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4-07-04.

[3] 周彬,王子成.浅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的有效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3-27.

[4]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高等教育轮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心理学)[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 靳宇倡,秦启文.近五年西方心理学重要期刊简评[J].心理科学,2011(4):1017-1023.

[7] 翟学伟,耿柳娜.中国心理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0-73.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B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3-0224-03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虽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仍然难以适应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其发展和完善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1]。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临床心理学专业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目前我国极为缺乏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临床心理学人员,且没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认定的法律法规。本文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的培训和管理情况,同时就其在培训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述评,以期为我国临床心理学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1 学历教育

在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培养主要遵循“4+2”模式,“4”指接受4年的大学培训,“2”指在已注册心理学家督导下的2年工作经验(supervised work experience)。但2年的工作经验只是注册部门的要求,不属于学历教育的内容。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Australi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APS)明确指出学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硕士生的培养上,不对博士培训进行优先考虑[2],但实质上,澳大利亚的博士培训已经走到了APS的前面,发展很快。

1.1本科生的培养

在本科生的培养中,前三年(通常情况下,第一学年25%的时间,第二和第三学年的50%的时间)学习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评估、生理心理学、知觉心理学等主要课程。不同学校对每门课程的侧重有所不同。大多数学校都很重视研究方法和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且会要求学生对这两门课程进行四年的连续性学习。第四年,称为“荣誉学年”(the Honors year),与其他多数国家不同的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督导下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写出9000字的论文。另外,要求学生参加学科重要领域的较高水平的研讨会(higherlevel seminars),并就伦理和一些专业问题进行讨论[3]。

1.2研究生的培养

1.2.1培养模式和理论取向

APS的认证方针中规定无论是培训还是实践,都要以科学家-实践者模式(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为基础[3] 。有调查显示50%的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培训项目都是以循证(evidencebased)治疗方法为基础的,且84%的课程以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取向(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4]。

1.2.2 培养结构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学位分三种:心理学硕士(Master of Psychology),心理学博士(Doctor of Psychology,D.Psych.或Psy.D.),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PhD)。其中,硕士培养在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哲学博士培养在80年代开始,心理学博士培养90年代出现[4]。

硕士学位通常要用2年的时间来完成。其中课程作业(coursework)占培训总时间的50%,实习占25%,进行研究的时间占25%[3]。

传统的PhD学位属纯研究性质的学位,沿袭英国的培训模式,要求学生在3-4年的时间内在督导下完成一篇有重大价值的论文,有的学校另有少量课程作业要求。此外,在很多学校学生可以同时进行PhD研究和完成硕士学位的课程作业,毕业获取双学位[3]。

新兴的D Psych学位培训时间为3年,与硕士培养相比,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3]。

1.2.3实习培训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APS Clinical College)在对研究生的项目认证中,要求必须在课程作业期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实习分为校内实习(internships)和校外实习(externships)。校内实习指在学校内部诊所(inhouse clinic,附属于心理学院或大学)进行的实习。学生必须完成一轮的校内实习和两到三轮的校外实习。大多数学校都会对校外实习的督导进行培训。校外实习督导大多数是没有报酬的,部分学校给予校内实习督导报酬(每个小时25-160美元)。硕士生要求进行1000个小时的临床实习,其中包括200个小时的被督导时间(平均每周接受1-2个小时的督导。督导活动包括:小组案例讨论,陪督导外出会诊等)[4]。D Psych要求进行1500个小时的督导实习[5]。

2 继续教育

大多数临床心理学家都会参加某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这与近来澳大利亚心理学会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不无关系。有调查表明[6]:参加研讨会(workshop attendance)是最受临床心理学家欢迎的继续教育形式,其次依次为自学(selfdirected learning)、参加会议(conference attendance)、额外的督导实习(additional supervised experience)、同伴督导(peer supervision)、学学课程(additional university courses)等。其中26.6%的临床心理学家把APS作为进行继续教育的首选机构;11%选择利用大学的教育课程;约60%利用其他专业机构提供的培训。

3 政府和专业学会对培训及从业的管理

3.1培训项目的认证

2004年以前,对培训项目的认证工作由APS负责,APS每五年对大学的培训项目进行一次评估考核[3]。2004年,由心理学注册委员会(Council of Psychology Registration Boards)和APS联合组成的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认证委员会(Australian Psychology Accreditation Council,APAC)成为认证教育培训的机构。APAC的成立使注册部门也参与到项目的认证工作中[4]。

3.2注册要求

在澳大利亚,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得注册资格: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获取心理学学士,或者在三年的文科或科学学士之中主修心理学,然后再读一年的荣誉课程,之后在已注册心理学家指导下积累2年的工作经验(supervised work experience)(“4+2”培养模式);或者再接受两年的培训,获取硕士学位(6年的培训模式)。除了常规的申请过程外,没有额外的考试要求[2]。

3.3职业伦理教育和职业伦理规范

1995年,APS在其课程认证方针中加入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有关研究和从业的伦理道德教育的要求[7]。

此外,APS在1997年的第31届会员大会上颁布了现行的伦理规范法典(Code of ethics),并分别在1999年和2002的会议上进行了修订[8]。法典提出了总则中的三个原则(即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优先考虑的原则):第一,责任(Responsibility ),指会员应该对其所做的专业化决策负责。第二,能力(Competence),即会员应该具备适当的技能并在其专业实践中继续学习。第三,规则(Propriety),指来访者及公众的福利、职业的完整性应该高于会员及其上司和同事的利益。具体内容上,法典对心理测量程序、与来访者的关系、心理学教育、督导和培训、研究、研究结果的报告和发表、公开陈述与广告、会员与专业人员的关系八个方面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另外,该法典还包含一系列指导方针,用以对一般性原则进行阐述,以增强其应用性。可见,法典的颁布使得各层级、各领域的行为都有了一个可操作的规范要求。APS下设有专业伦理委员会,负责伦理教育工作并对伦理投诉问题进行管理。

3.4资金投入

一些政府资金政策和奖学金规范只是针对那些具备研究性质的培养项目的。其中,教育科学培训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DEST)负责区分鉴定一个学位是否满足研究性质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课程项目将得不到资助,必须通过其他的方法,如让学生支付巨额学费来承担项目培训[2]。可见,学位性质对政府的资金投入方向有很大的影响。

3.5医疗保险

有三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可以为心理学家所使用[9]。第一种:更好地获得心理保健保险(The Better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care) 。2006年12月1日此保险体系引入了新的心理健康医疗保险项目,使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可以获得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较大范围的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服务。新的保险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所有的已注册心理学家的,另一类只提供给临床心理学家。第二种:孕期咨询医疗保险(Pregnancy Support Counseling),2006年12月1日启动,为有怀孕焦虑的女性提供非指导性的咨询。第三种:健康与牙科联合医疗保险(Allied Health and Dental Care ),2004年7月开始启用,是针对那些有慢性疾病且需心理服务的人群的保险项目。医疗保险项目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中的启用,为从业增加了财政收入担保,同时也给临床心理学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益处 [6]。

4 培训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启示

4.1培养模式面临挑战

在澳大利亚,无论是培训还是从业,虽然官方都要求遵循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规定贯彻执行[2],学生称缺乏此模式的有效示范[10],从业者倾向于采取特殊的解释方法[11]。尽管近来在其他国家(如美国)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受到了更侧重于临床实践的D Psych学位和需要较少政府资金投入的硕士学位的挑战,但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对国际上有关培训模式变化问题的探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5]。另外,因为APS在对培训项目认证时要求所有的项目都包含有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所以,只要APS的这一规定要求存在,不管这种模式的利弊如何,这种模式仍将持续下去[2]。

4.2 注册标准上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4.2.1 “4+2”模式的弊端 这种“学徒式”的培训模式是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应用过的[5]。Skilbeck评价其为“一条糟糕的培训路线” [12]。经此方式积累的应用培训是不充足的[5],从很多已注册的心理学家申请读硕士学位即可看出。另外,经此模式培训的从业者所接受的伦理道德培训也不充足[5]。4年的培训模式中的督导是常规教学、同伴咨询以及其他很多与督导的本义毫不相关的活动的代名词[5]。此外,注册部门没有对进入2年的督导下的工作提出最低学业表现要求,只有一个督导评价工作表现,没有课程作业要求,2年的督导工作过程中没有应用研究的要求[13]等。

4.2.2注册标准的提高存在争议。无论是与英国还是与北美相比,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的职业教育的长度和水平都处于弱势[6]。为此,在有无必要将注册标准提升至博士水平的培训问题上存有很多争议。强调大学的重要性以及重视理论培训的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增加培训时间和长度[6]。然而有些专家则认为[14]没有必要增加培训时间,因为培训时间不等同于培训质量,临床的理论教育不能替代实习经验,他们主张通过重新调整本科4年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来提高从业者的能力。其次,尽管2000年APS对其会员资格就做出了新的变化要求-要求拥有硕士学历资格才能申请成为APS会员,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将从业标准也相应提高。但至今没有一个州政府做出响应[5]。政府和APS之间缺乏合作,不但阻碍了从业标准的提升,也可能已经导致了能力较差的从业者数量的增加[5]。从APS说服政府把培训标准提升至硕士水平的不成功的经验可以推知博士水平的从业要求短期内更不可能实现[2]。此外,已经注册的低学历水平的从业者,尤其是那些身居管理部门的人员,也不愿意促成高学历标准的形成[2]。这也是培训水平的提高所面临的一个阻碍。

4.3研究生培养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学生对研究缺乏兴趣,PhD学位不能按时读完 很多学生对研究不感兴趣,只对实习感兴趣,使科学家-实践者培训模式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同时这也是很多学生不能在规定的3.5年时间内完成PhD论文,延迟毕业的主要原因[3]。

4.3.2 课程设置需要增添新内容 当前,大多数临床心理学研究生项目培训主任都认为有必要增加现有培训课程的内容[3]。包括社区心理健康、康复、智力障碍、神经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训练心理学、本土问题等。其中,在培训项目中增加对老年人问题的关注是各培训主任的最一致见解。然而课程内容的增加,除了没有多余的授课时间及缺乏相应领域的专家教师的限制因素外,还必须考虑APS对所开设课程内容及所用时间的要求和规定。

4.3.3 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培养项目中的实习培训是由大学自己来安排控制的,所以学生通过实习获得的能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5]。此外,如前所述,经“4+2”模式培养出的欲获得注册的人员的从业能力也不充足。因此,如何保证学生通过实习获得较高水平的从业能力成为心理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昆士兰州心理学家委员会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15],第一,对实习机构的督导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认证。①对督导的培训和认证:接受两天的研习班培训,在参加研习班后的4-6个月内进行评估和认证。评估包括对督导知识的测查、把相关知识应用于案例的能力、在督导会议录像中表现出的督导技能、对督导能力的自我陈述、被督导者的反馈等。培训和评估工作由有丰富的督导经验的专家来担任。②经过最初的培训和认证后,要求督导每三年参加一次进修课程――为期1天的关于督导的高级技能的课程培训。第二,要求申请独立从业的人员必需达到6种基本能力:学科知识、心理评估能力、干预策略、研究评价能力、交流能力、伦理法律知识及把这种知识应用于工作的能力。

然而能力要求的提出能否保证实习质量,什么样的行为构成能力以及如何评价能力,在这些问题上还存有许多争议,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的培训和管理已形成了一个较规范和较完善的体系。学会对培训项目的统一认证、对学生的伦理教育的重视、对从业人员的伦理规范管理,以及政府对医疗保险的启用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尽管在培养模式、注册标准、课程设置、实习培训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但我们从中也可获得某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郑涌,毕崇增.关注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心理科学,2007,30(1):2-5.

2 Helmes E, Nancy A. Professional doctoral training in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commentary. Aust Psychol, 2005, 40 (1): 45-53.

3 Wilson P, Provost S. Psychology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Int J Psychol, 2006, 41(1): 3-9.

4 Pachana NA, O'Donovan A, Helmes E. Australian clinical psychology training program directors survey. Aust Psychol, 2006, 41(3): 168-178.

5 Helmes E, Nancy AP. Issues in training in clinical psychology in Australia: interplay between training goals and legal standards of practice. Aust Psychol, 2006, 41(2): 104-1.

6 Byrne DG, Davenport SC. Contemporary profiles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ists in Australia. Aust Psychol, 2005, 40(3): 190-201.

7 Davidson G. Survey of ethics education in Australia university schools and departments of psychology. Psychol Pract, 2003, 38, (3):216-222.

8 www. Psychology. Org. au. APS code of ethics.2003.

9 www. Psychology. Org. au .Medicare.2006.

10 O'Donovan A, Dyck M, Bain JD. Trainees' experience of postgraduate clinical training. Aust Psychol, 2001, 36:149-156.

11 Corrie S, Callanan MM. Therapists' beliefs about research and the scientist practitioner model in an 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 climate: A qualitative study. Br J Med Psychol, 2001, 74:135-149.

12 Skilbeck C. Training in the UK and in the land Down Under. Clin Psychol, 2004, 39, 34-35.

13 Geffen G. Raising the standard for registration of psychologists in Australia. InPsych, 2002, 27, 28-30.

14 Dyck MJ, O'Donovan. 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longer training in psychology? A Comment on Helmes and Wilmoth (2002). Aust Psychol, 2003, 38, (3), 214-215.

15 www.psychologyboard.qld. gov. au.Supervisor Training and Accreditation program. 2004; Supervision Guiderlines.2002.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4篇

“圣斗士”专业之 心理学

心理学在我国的专业设置上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本科阶段下设有三个专业,心理学类、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研究生领域分三个大的方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心理咨询”方面,包括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矫正等。现在大多数行业都流行持证上岗,心理咨询也不例外,心理咨询师证已经成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不二法宝。我国的心理咨询师证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它申报的必要条件。即便是最低级的三级心理咨询师,至少也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本科以上学历;而二级心理咨询师则需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博士学位;一级心理咨询师除了需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博士学位,还需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三年才能申报。其他专业要想和他们抢饭碗。可以,三级心理咨询师须大专以上学历;二级心理咨询师须先拿了三级的证,并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三年才可申报;而申报一级心理咨询师,你得先有硕士学位,并有二级的证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三年,且所有非专业人士申请心理咨询师证都要通过培训并结业。由此可见,玩心理,还是本专业高学历的人独享的资源。

推荐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拥有博士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西南师范大学,拥有博士点,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拥有博士点,应用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拥有硕士点,犯罪心理学首屈一指。

“圣斗士”专业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电脑也要高学历?看到这里有读者不免要这样想。是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绝对需要高学历的专业之一。君不闻“本科修电脑,硕士搞维护,博士才开发”的调侃吗?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11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幸与英语专业、会计学专业一起,成为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三大专业,毕业生规模超过10万人。全国有857所高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11工程”院校有96所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敢问把志愿定在非重点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考生们,你们心慌了吗?

虽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在还不是就业困难户,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在贵州省实施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被列入预警名单,并开始调低该专业的招生计划。如果连续3次被预警的,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将实行退出机制,停止招生。

试想,如果你没有一个高学历,你如何与10万就业大军竞争。要知道,除了同根生的兄弟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这些表亲也对你虎视眈眈呢。

推荐院校:

清华大学,拥有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重点学科。

西北工业大学,拥有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科技大学,拥有博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拥有博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为国家重点学科。

“圣斗士”专业之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专业属于高学历专业这点应该没有疑问吧。

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的毕业生(本科学历),想进三甲医院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省会城市级别的三甲医院在招聘医生时甚至已经将门槛建到博士生那么高。而由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读研率较高的专业中,临床医学以32.5%的比例高居第三位。为了顺应以上这些要求,但凡稍大一些的医科类大学,如重庆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或者较好的综合类大学的医学院,如郑州大学、苏州大学、同济大学等,都开设了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

200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成为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之后第二家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高校。要知道,自191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成为我国第一家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的高校以来,在长达84年的时间里,我国众多医学名校没有第二家敢涉足这个专业,由此可见开设该专业所需的“功力”。随后,教育部陆续批准了八所重点大学开设这个专业。南方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有幸加入到这个家庭中。

临床医学七年制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的学生与经过考研、考博渠道完成高等教育的医学生相比,最明显就是节约时间。而且其开设院校都是医学类专业比较好的院校,隐性资源——教育教学和就业是一般院校无可比拟的。所以在这里,我建议想学临床医学的同学,若有能力,尽量报考临床医学七年制或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

推荐院校:

北京大学,拥有博士点,内科学(肾病、心血管病、血液病)为研究重点。

中国医科大学,拥有博士点,内科学(呼吸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为研究重点。

重庆医科大学,拥有博士点,内科学(传染病)、儿科学为研究重点。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背景;心理学;医学;教育学;工作现状;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9.055,R19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12-0948-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12.014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b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ZHANG Li-Li1,YANG Peng1,QIAN Ming-Yi1,CHEN Hong2,ZHONG Jie1,

YAO Ping1,XU Kai-Wen1,YI Chun-Li1,ZHANG Zhi-Feng1,WANG Yi-Ping3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2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3Maple Woman Center,Beijing 100054,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QIAN Ming-yi,E-mail:qmy@pku.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b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Methods:Totally 1201 professional personnel from 28 provinc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tratified convenience sampling in this study.Among the whole subjects,there were 470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psychology background,314 with medicine background,190 with education background,194 with other background,and 33 subjects didn' t report this information.The study used a questionnair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work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professional work,types of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ervices offered,usage of diagnostic criteria,methods of acquiring feedback on efficacy,and interaction with clients.Results:(1)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psychology background had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lever(master and above degree was 49.5%).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medicine background spent more time on clinical work(average 10.8 h per week).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medicine or psychology background spent more time in case discussion and supervision(average 2.3 h per week).But the group supervision hours and individual supervision hours in a week were all less than 1 h among all professional personnel.(2)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psychology background did more counseling work than other three backgrounds [(3.7±0.9)vs.(3.3±0.9),(3.4±0.9),(3.3±0.9);Ps

【Key words】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professional backgrounds;psychology;medicine;education;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cross-sectional studies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有了较快速的发展,但与欧美等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无论是行业管理还是培训与资质认证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1-3]。

目前,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有医学背景的医务人员、有心理学或教育学等文科背景的学校人员以及心理学的爱好者[4],他们的学科背景主要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在研究者既往的实际工作经验中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训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临床工作都有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针对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现状调查以及有关职业发展建议的论文[4-7],并得到对行业发展与建设有积极意义的发现与探讨,但没有对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工作状况进行比较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针对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的工作现状进行考察,以了解各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特点,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工作提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1201名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涉及省区市包括华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河北)、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中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华东(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西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按照以下方法抽取调查对象:每省份的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各1个,在每市选择医疗机构(省区市医院、精神科专门医院各1-2所)、教育机构(大学、中学各1-2所)及其他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每个机构调查专业人员2~3人。因实际取样时遇到一定困难,在强调上述要求的情况下,根据方便取样的方式尽可能按照上述要求搜集相关人员的数据。

在1201名调查对象中,男性446名,女性749名(6人资料缺失);年龄20~74岁,平均(36±9)岁;教师571人,医生278人,专职心理咨询与治疗师56人,个体经营人员27人,其他职业73人,资料缺失196人。

1.2工具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8]。本研究选取调查表中有关心理健康服务的部分信息,包括以下4部分:(1) 专业工作一般情况。共8个题目,即专业工作为专职还是兼职,是否担任督导,是否担任培训教师,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的时间,每周进行心理治疗或咨询的小时数,每月参加案例讨论的小时数,每月接受专业督导的小时数,每月进行个人体验的小时数。(2)临床心理服务工作类型。测量专业人员提供各类临床心理服务的频率,共4个项目,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和药物治疗。(3)诊断标准使用。测量专业人员使用各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频率,共5个项目,包括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诊断以及有些案例无法诊断。(4)与来访者互动状况。测量治疗中发生几种与来访者互动状况的发生频率,共5个项目,包括来访者的治疗完成、脱落、转介、危机干预等。除专业工作一般情况外,调查中各条目均为1~5点计分(没有、较少、适中、很多、总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进行F检验、χ2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口学情况比较

卡方检验表明,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年龄高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女性比例稍高于男性,而其余3类专业人员均以女性居多;教育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多集中在硕士和大学本科,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多集中在大学本科,其次为硕士和大专,教育学背景专业人员多集中在大学本科,其次为硕士(表1)。

2.2 专业工作任职情况及工作时间比较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临床工作的专/兼职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育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兼职比例最高,其次为其他背景专业人员,医学、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兼职比例最低,但仍达到约45%。担任培训教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较高,达到约40%,而其他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也达到约30%(表2)。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时间(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多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每周心理治疗或咨询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其次为心理学背景,再次为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每月参加案例讨论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和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每月接受小组督导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但各组均小于1小时(表3)。

2.3 提供不同类型临床心理服务的频率

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的频率多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提供心理治疗的频率最多,其次为心理学背景人员,而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最少;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人员提供心理测量的频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在药物治疗方面,医学背景人员使用得最多,其次是心理学背景人员,而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最少(表4)。

2.4 临床心理服务工作中使用各种诊断标准的频率

在DSM-IV、 ICD-10、 CCMD-3诊断标准的使用中,医学、心理学背景人员使用最多;主要根据经验诊断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使用最低;案例无法诊断的情况,教育学背景人员的报告频率高于医学背景人员(表5)。

2.5 与来访者各种互动状况的发生频率

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对来访者的治疗或咨询更多地按计划结束。来访者的治疗按照计划结束的状况,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发生频率多于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脱落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报告最多,心理学、教育学背景人员报告多于其他背景人员;遇到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来访者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遇到的多于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表6)。

3 讨 论

3.1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概况及其专业工作的一般情况

首先,本次调查发现心理学背景者学历水平最高,本科及以上比例达到91.2%且硕士比例明显高于其余三类专业背景,但四类专业背景中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下的比例仍占6%~16%,尤其以医学背景居多,这说明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仍偏低。在美国,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被要求至少具有硕士教育水平,而心理治疗师须为博士毕业[5,9]。根据我国国情,赞同汪新建等的建议,即要求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不低于本科毕业,且应限定在相关的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和社会学的范围内[6],未来考虑逐步向专业研究生水平过渡。

其次,本调查还发现了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在专业工作一般情况方面的差异: (1)与过去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员大多是兼职相比[5,7],目前心理学和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中专职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中专职人员比例也有约1/3;另一方面,仍有超过一半的专业人员处于兼职状态,加上我国的专业人员极为缺乏(与美国对比美国心理治疗师与居民人口的比例为1∶582[10]的现状相比),提示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中国的职业化发展程度不高。(2)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较高(约40%),这可能缘于他们工作时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且有更具优势的专业训练背景有关。

此外,在专业工作时间方面,结果发现:医学背景者每周从事专业工作时间最长(平均10.8小时/周);心理学和医学背景者每周案例讨论和督导时间最多(均为2.3小时/周);但三类人员接受小组督导和个人督导的时间均小于1小时/周。与国外情况(例如澳大利亚心理咨询师平均每周进行15.5小时的心理咨询,平均每周接受督导1.2小时[11])相比较,我国的专业人员无论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的时间上,还是在接受督导的时间上均较少,均需进一步提高。

3.2 临床心理服务的提供情况

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比其余三类专业背景者更多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心理治疗服务,原因可能与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受到的专业训练的侧重及其工作机构所接待的来访者的不同特点有关[12]。在心理测量服务方面: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从业人员比教育学背景从业人员更多地提供心理测量服务,这一结果部分与1996年龚耀先等调查所发现的医院和医学院校使用心理测验最多相似[7]。在药物治疗方面:医学背景从业人员采用药物治疗多于其他三类从业人员,其他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中也有一定比例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提示需要注意非医生越权使用药物的情况。在使用诊断标准的情况方面: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对诊断标准的使用更为频繁;除医学背景外,其他三类专业人员更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诊断,这一结果提示应加强对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在诊断标准使用的培训。

3.3 临床心理服务中与来访者的互动状况

在本研究中,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对来访者的治疗或咨询比教育学背景者更多地按计划结束;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来访者出现脱落的情况最多,这可能与其面对的来访者问题通常更为严重有关。而是否能够按计划坚持治疗或咨询、是否可在适当的时间结束治疗的影响因素很多,专业人员是否受到系统培训可能是其中之一。目前国内专业人员所接受的多为短期培训(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接受培训的时间在3个月以下最多,占48.81%;其次为3~6个月,占35.84%)[13],因此加强培训是提升心理咨询与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体来说,医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在具体专业工作实践的专业性方面稍优于其他人员,但整体水平仍与美国等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员的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提升专业水平,并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特点与工作性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高隽,钱铭怡.欧洲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68-371.

[2]高隽,钱铭怡.欧洲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培训状况[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72-375.

[3]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4]施琪嘉,桑志芹,李哓晴,等.中国的心理治疗体系[OL].[2010-07-01]中国心理网:http:∥www.psych.省略/article/article_view.asp?id=3208.

[5]赵旭东,丛中,张道龙.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21-225.

[6]汪新建.当前心理咨询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709-711.

[7]龚耀先,李庆珠.我国临床心理学工作现状调查与展望[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1-10.

[8]陈红,王泉川,钱铭怡,等.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培训动机现状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8):533-537.

[9]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10]钱铭怡,陈瑞云,张黎黎,等.我国未来对心理治疗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预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2):942-947.

[11]Pelling N.Counsellors in Australia:Profiling the membership of the Australian Counselling[J]. Assoc Counsel Psychother Health,2005,1(1):1-18.

[12]王丽颖,李晓虹,林涛,等.首都地区心理门诊就诊人群状况调查(2)[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35-437.

[13]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报告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4-285.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6篇

国内科学心理学的著作类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以“科学心理学”为题名的专著,以“(科学)创造心理”为主题的著作,以“科学意象”为题名的研究,以及若干包含在“科学学”编著下的文字。

(一)以“科学心理学”为题名的专著

30余年来,国内以“科学心理学”为题名的专著只有两本,且均为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王极盛先生所著,分别为《科学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和《科学创造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在《科学心理学》一书中,王极盛将科学心理学分为科学创造心理学、科学管理心理学、科技人才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心理学四个方面[4]。在书中,王极盛从七个方面对科学心理学进行了探讨,即智力因素与科学创造;非智力因素与科学创造;科学创造心理的特点、要求、类型与方法;科学创造中的灵感、梦境与机遇;科学创造的群体心理;科技人才的心理问题;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中的心理问题。《科学创造心理学》一书则是王极盛采用心理自我评定与心理调查等方法,对我国700多名科技工作者进行的科学创造心理学与科学管理心理学的定量研究。全书共三大部分,即我国科技工作者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研究;科技创造心理的定量研究;科技管理心理学的定量研究。该书最后一章还强调了维护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以“(科学)创造心理”为主题的研究

目前,国内“创造心理学”“创造性思维”“创新心理”类的书籍数量极多。这些著作充斥于书店、图书馆及网上书店,非短时间所能鉴别清楚。只能说,国内有许多与科学创造心理有关的书籍,但这些书籍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在此基础上展开实际的调查研究及切实的调查访谈,所有这些都非笔者所能妄断,还需有兴趣的同仁细细地琢磨品定。但也不可否认,在此领域中确有一些典型的研究①:如周义澄著的《科学创造与直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章士嵘著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人民出版社,1986)。

(三)以“科学意象”为主题的研究

国内以“科学意象”为主题的著作到目前为止只有一部,即李继宏等所著的《科学意象》(科学出版社,2007)一书。该书主要探讨了如下问题:科学意象的概念、科学意象方式及相关案例、科学意象与科学进步的关系、科学意象的心理机制分析、科学发现的案例分析、科学意象的培养。作者从心理意象的角度分析了科学灵感及科学理论的创造,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在作者看来,“一切科学思维,特别是创造性科学思维都是通过科学意象进行的,科学意象是连接科学思维和感觉的中间媒介。”[5]

(四)“科学学”编著中包含的“科学心理学”

国内学者对“科学心理学”的论述,还散见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一些《科学学》编著之中,具体有:(1)关西普、季于林、陈士俊、王树恩四位主编的《科学学纲要:理论科学学基础》(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18—127页),该书第三章第六节名为“科学家成长、发展的主观因素”,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因素对科学创造的重要性。(2)田夫、王兴成主编的《科学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83:307—332页),该书第十三章名为“科学创造的心理学问题”。(3)夏禹龙、刘吉、冯之俊、张念椿、孙章五位编著的《科学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83:243—275页),该书第八章名为“科学与心理”。(4)徐纪敏著的《科学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362—424页),该书第七章名为“科学创造心理学”。(5)杨连生编著的《科学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该书第六部分以15页篇幅论述了“科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此外,这个时期许立言、张碧辉、郑羡琦编著的《科学学概论》(情报科学杂志社,1981)和金良浚编著的《科学学简明教程》(科学出版社,1983)也对科学心理学有所涉及。这些教材对于科学心理学的关注主要放在:科学创造过程的心理规律与特点,科学工作者的智力及个性心理特点,科学工作的集团心理特点,科学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心理学原则等方面。

二、国内科学心理学的论文类研究

(一)“科学心理学”类的论文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以“篇名:科学心理学”的“精确”方式查找(时间段为1979—2014.8),共检索出期刊论文63篇。经过逐一排查,最终确定与主题实际相关的论文只有10篇。其中4篇书评,3篇论文,2篇译文,1篇硕士论文。其中,4篇书评是对王极盛先生《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创造心理学》两书的评论,这里不再赘述。3篇论文为:(1)朱导之《科学心理学》,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年第1期。(2)王极盛《科学创造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几个问题》,载《科学管理研究》,1984年第4期。(3)王极盛《科学心理学的计量研究》,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年第9期。这3篇论文主要探讨了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探讨了科学创造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及相关心理规律特点的关系。两篇译文分别为:(1)[美]R•D•特温内、M•E•多尔蒂、C•R•迈纳特《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载《世界哲学》,1985年第3期第50—53页。该文是由彦冰摘译三位作者主编的《论科学思维》(1981)一书的导论。文章分别从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史的关系、科学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学的关系、科学心理学当时的研究状况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2)[苏]T•维诺格拉多娃《科学心理学对科学学的贡献》,载《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第35—36页。该文由亦路翻译。文章通过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哲学、科学史及科学社会学的脉络关系的梳理,说明科学心理学所具有的意义。一篇硕士论文为山东大学科学哲学专业2013届的毕业生寇瑜所作,题目为《科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的新方向》(指导教师:王华平副教授)。该文可谓是当前国内“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新体现,也是当前对“科学心理学”论述最为专业的一文。论文在梳理已有科学论述的规范进路、历史进路、社会学进路的基础上,从科学认知史与社会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科学心理学作为科学哲学新方向的可能路径与价值。同时,从该文中看到,国内已有学者开始专注于“科学心理学”研究,寇瑜的导师王华平已有书稿成稿———《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心理研究》待出版[3]。此外,另有4篇非期刊论文也是对科学心理学的专门探讨:(1)王极盛《谈科学心理学》,《科学•技术•管理》,世界出版社,1980年。(2)王极盛《科学心理学的某些研究》中国心理学会文摘选集,中国心理学会编,1981年。(3)王极盛《科学工作者科学活动的智力基础》,全国科学学第二次学术会议资料,1980年。(4)王极盛《创造性活动中的灵感》,全国科学学第二次学术会议资料,1980年。

(二)“科学意象”的论文研究

科学意象是近年来国内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取向。研究者承接美国学者米勒《科学思维中的意象》一书的后续,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即有学者开始了科学意象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主要有期刊论文4篇,硕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1篇。分别为:(1)李继宏《科学意象初探》,载《黄石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1—20页;(2)李继宏《科学意象初探》,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第19卷第2期第18—23页;(3)赵伶俐《艺术意象•审美意象•科学意象———创造活动心理图像异同的理论与实证构想》,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7期第104—110页;(4)滕瀚、赵伶俐、汪宏《心理学视域中的科学意象研究》,载《科学学研究》,2009年(S2)第285—288页;(5)郭彦霞《科学意象教学对小学生概念学习影响的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6)滕瀚《科学意象加工水平对高中生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的影响》,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李继宏的论文主要通过科学意象的案例分析———彭加勒的听觉意象、爱因斯坦的视觉意象,以及海森堡的数学调节意象进而揭示科学意象具有创造性的原因。赵伶俐则直接将意象看作是意义与图像的有机结合体,是创造性活动不可或缺的逻辑基点、加工方法、过程与结果。郭彦霞在论文中指出:概念学习是科学认知的基本过程;在认知过程中“意”和“象”具有共存性;在概念中“意”与“象”具有交融性;概念学习与科学意象的认知加工具有协同性。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国内关于科学意象的研究已经起步,目前主要由李继宏、赵伶俐及与他们具有学缘关系的研究者展开。

三、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困境解析

(一)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还很不足。在横向比较意义上,它远不如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等临近学科。在纵向意义上,30余年来尚未取得根本性的进步。以10年为一个时段进行划分,我国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以后呈现出平缓斜坡状的“U”字形。相对而言,20世纪80年代国内科学心理学的著作、论文成果较多;而90年代,科学心理学则呈现为低谷状态:既没有著作出版,论文数量也极少。2000年以后,无论是科学意象研究,还是王华平、寇瑜等对“科学心理学”的专门理论探讨都呈现出新的气象;而赵万里等撰写的《范式转换期科学家的认知失调及其平衡策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一文,则代表着中国“科学心理学”自主性探索的一种尝试。就不同时段的研究者构成而言。20世纪80年代只有王极盛先生(心理学者)出版了两本专著,撰写了至少6篇科学心理学论文。周义澄、章士嵘先生则主要为自然辩证法的专业背景。至于其他《科学学》编著者,也多非专业心理学学者。20世纪90年代,科学心理学淹没在学术大潮中,很少听到它的声音。只有亦路翻译了《科学心理学对科学学的贡献》一文(1991);此外就是作为大学物理学教师李继宏撰写的两篇同样题为“科学意象初探”的论文。2000年以后,除李继宏等出版了《科学意象》一书(2007)外。赵伶俐及其学生滕瀚、汪宏、郭彦霞为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的教授及博士、硕士。其他人如赵万里教授则为科学社会学专家;王华平、寇瑜等则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研究者。总之,三十余年来科学心理学在我国并未产生广泛影响,也未能成为一门正式学科。无论是研究成果、研究队伍还是对外界的影响度方面都很小。早期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心理学、科学管理与自然辩证法专业的研究者,近年来则多是一些心理学、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专业的学人。在研究主题方面,早期研究者多围绕科学创造心理而展开,附带性地介绍科研管理心理与科学集体心理方面的研究。值得说明的是,2013年发表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第1期的《范式转换期科学家的认知失调及其平衡策略》一文,代表了国内学人进行科学心理学自主性研究的一种探索,是对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自觉尝试。同是这一年,寇瑜的硕士论文《科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的新方向》的完成,其导师王华平有关科学心理学书稿的完成,都是我国科学心理学研究开始兴起的丝丝迹象。当然,这只能说明科学心理学在我国才开始萌芽、生长。至于它能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还有赖于国内其他相关学者的加入,依赖于国内学界的认同与支持。

(二)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困境的原因解析

从上可见,我国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在笔者看来,导致此种困境与不足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本身的困难与复杂性。具体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由于个体意识一直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是一种“意识流”(詹姆斯语),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内隐发生的。即使科学家对自己本人的意识都很难做客观的记录,而对于想要研究科学家心理的人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科学家的心理一直处于黑箱或灰箱的状态。二是就研究所需的专业背景而言。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需要同时具备自然科学与心理学的专业背景,需要同时具备自然辩证法与心理学的专业背景,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地致力于此。然而当前国内的真实状况是,真正具备此种条件并准备致力于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学人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更是难以产生高水平、具备醇厚价值的研究成果来。第二,学术研究的本土性缺失。这乃是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多是从西方引进的,科学心理学亦是如此。由于科学心理学在国外诸多“科学”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未能成为一门显学,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心理学都没有产生系统的研究成果,亦缺乏广泛持久的学术影响。而国内学者对西方学科的研究主要靠译介西方著述,多采取介绍、评论、解读的方式进行,缺乏本土化的持续努力。因此,“源头”的枯窘,自然导致“河流”的难以丰沛。20世纪80年代虽有王极盛先生对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开创性努力,但是却缺乏后来者的接续支撑。科学心理学研究在我国依然缺乏它自己的本根。第三,我国的科学心理学尚未形成研究共同体。就当前我国元科学研究学术队伍的发展状况而言,已有专门的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等研究群体,也有总名为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或“科学技术学”)的研究建制与研究活动。这些都稳健地支撑着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STS的学术发展与知识累积。然而,国内对科学心理学进行专门、持续研究与关注的人还很少。元科学研究者关心更多的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伦理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心理学研究始终处于少有人问津的地位。因为没有学术研究共同体,没有“无形学院”(戴安娜•克兰语)的支持,自然很难支撑起科学心理学持续稳健发展的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科学心理学在我国的萌生、兴起,到90年代科学心理学的近乎销声匿迹,再到21世纪头10年科学心理学在我国的缓慢发展,最后到2013年以来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一丝新气象,构成了30年来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完整历程。总体而言,我国的科学心理学发展还很不足。造成此种境况的原因包括:研究对象及研究所需专业背景的复杂性,缺乏持续的本土性研究努力,尚未形成研究共同体。而我国的科学心理学要想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在自主性探索方面做持续不懈的努力,同时还需真正有志于此的研究者的加入与支持。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7篇

通讯作者:卢会醒(1972-),男,江西人,心理学硕士,湖北咸宁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健康心理学。

陈小妍,女,(1992-),汉族,湖北安陆人,现就读于湖北咸宁学院心理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李志伟,男,(1993-),汉族,湖北大冶人,现就读于湖北咸宁学院心理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高平圆,女,(1993-),汉族,湖北武汉人,现就读于湖北咸宁学院心理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时间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人对客观时间的表征,并不与客观时间成线性对应的关系。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对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在将来和过去时间方向上,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都成对数关系。

关键词:客观时间;主观时间;函数关系;直接测量

1.问题的提出

人们在谈论时间的时候,今天之内,总是以小时为单位;一两周之内,总是以天为单位;当我们谈论很久之后的事情的时候,比如十几年之后的事情,相差一两个月则会觉得没太大差别。对此,黄希庭(1994)指出“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并不是等同的”,指出了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不是线性对应的关系。Messervey et al. (2009),以中国人和加拿大人为被试,研究发现对于两周之前的事情,中国人回忆得更具体。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把过去的事情看的更近,或者说把过去的时间知觉为更近。这就涉及到一个主观时间的问题,同样的客观时间,不同文化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心理表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方面的探讨,本次研究初步探讨一下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之间的关系。

2. 研究目的

探讨将来时间方向和过去方向上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关系。

3. 研究假设

人们在谈论时间的时候,一天之内,总是以小时为单位;一两周之内,总是以天为单位;当我们谈论很久之后的事情的时候,比如十几年之后的事情,相差一两个月则会觉得没太大差别。这可能意味着,每一个主观时间单位对应的客观时间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随着时间由近及远,每增加一个主观时间单位所需的客观时间会越来越大。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函数关系,是一种对数函数。

4. 研究方法

4.1 问卷法。

4.1 被试。西南大学本科生:将来时127人,过去时109人。

研究中要求用0―100之间的数字表示时间离现在的远近,0表示此时此刻,100表示非常遥远的未来,数字越大表示离现在越远。客观时间分为十种,分别是一天、两周、半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六十年。下面呈现的是将来时间方向上的问卷。

1.一天,用0到100之间的数字表示是

……

10.六十年,用0到100之间的数字表示是

过去时间方向上的问卷只是将“一天”改成“一天前”,如此等等。

5 研究结果

将客观时间转化成天数,比如一个月转换成30天。采用曲线回归,以主观时间为因变量、客观时间为自变量,选择多种曲线模型。结果显示对数模型和三次模型解释的方差比例最大,在未来与过去时间方向上都是这样。

5.1 将来时间方向

线性模型为y=22.408+.003x, R=.712, R?=0.507。对数模型为y=-11.215+8.129x, R=.775, R2=0.601。三次模型为y=15.269+.014x-(1.24E-006)x2+(3.38E-0.11)x3,R=0.775, R2=0.601。

从结果来看,对数模型和三次模型解释的方差比例最大,达到了R?=.601,比例很高,而且二者解释的方差比例相同,二者是竞争模型。三次方曲线中,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在自变量的某个点上,因变量会下降后反弹。根据常理判断,主观时间不会在客观时间的某个点下降,因此对数模型更符合常理。对数模型图见表1。

5.2 过去时间方向

线性模型为y=28.798+.004x, R=0.670, R2=0.449。对数模型为y=-10.858+9.286x, R=.782, R2=0.612。三次模型为y=19.067+.018x-(1.60E-006)x2+(4.29E-011)x3,R=.766, R2=0.586。从结果来看,对数模型解释的方差比例最大,R2=.612;三次模型解释的方差次之,达到了R2=.586,都比线性模型解释的方差比例高出很多。对数模型解释的方差比例比三次模型高3.6个百分点,应该选择对数模型。对数模型图见表2。

表1 将来时间方向

表2 过去时间方向

6 讨论与小结

6.1将来时间方向和过去时间方向上都是对数模型和三次模型解释的方差比例最大,但是根据经验,可以选择对数模型。因而可以确定在将来和过去时间方向上,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之间成对数关系。

6.2客观时间的间隔设置不太合理,最后两个客观时间分别是三十年和六十年,时间跨度太大。如果在三十年和六十年之间插入两到三个时间点,模型可能会更精确。(作者单位:咸宁学院 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1994). 将来时间的心理结构. 心理学报, 26, 121-127.

[2] Ji, L.J. , Guo, T., Zhang, Z., & Messervey.D. L. (2009). Looking Tnto the Past: Cultural Differnces in Perce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Pas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 761-769.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8篇

同时被美国两所大学录取

1999年,19岁的何宇红考入河南科技大学英语系。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何宇红在大二那年暑假独闯北京,去上GRE暑期班。去了北京她才知道,原来通过了GRE考试可以出国。“上这个暑期班对我在GRE考试方面的帮助不大,但却从根本上扭转了我的人生走向。”何宇红说。何宇红原本是打算大学毕业以后就工作的,可看到GRE班上那么多学生在为出国苦读,她深受震撼。

大三开始,“出国”的念头在何宇红心中一直萦绕不去。心理学一直是她非常感兴趣的专业。何宇红的父亲是一位小学老师,她从小跟着父亲到学生家中做家访,面对面的心理交流有一种深层的兴趣。何宇红通过一番探寻发现,自己很想涉足的咨询心理学是在美国起家的,而且随着美国工业化的步伐有了较大发展。渐渐地,她心里有了明确的目标:去美国读咨询心理学。

2001年7月,何宇红考完GRE。机考2800分!这个成绩,止何宇红有了申请读国外大学的信心。她同时向美国两所大学申请,结果两所大学都向何宇红寄出了录取通知书。这一年,她顺利地被美国大学录取。

从博士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

何宇红同时申请读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硕士学位和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两个学校都录取了她。人生的岔路口在眼前,去读哪所大学呢?

最初,何宇红想,读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有奖学金,还能一举读下博士学位,她心里的天平开始倒向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在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学习了一年后,何宇红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决定:“咨询心理学是为解决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的,对语言能力、文化适应力的要求很高。而我现在语言能力还很欠缺,对美国文化还缺乏通透的了解,这时候就想一举拿下博士学位,是不是有些太着急了?”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何宇红决定还是从硕士读起。她和特拉华大学联系,惊喜地发现在时隔一年之后,特拉华大学还为她保留者学籍。没有奖学金,经济上的压力如何应对?正在何宇红犯难的时候,特拉华大学专门为何宇红创立了一项奖学金。

2005年,何宇红从特拉华大学毕业,获得了心理学硕士学位。这一年,她申请攻读密苏里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最终如愿以偿地师从美国咨询心理学学会前任主席PunckyHeppner教授。如今已是“博四”的她回望曲折的来路,还为自己能够顶住压力重新“回炉”而庆幸。“这番曲折加固了我的专业基础、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何宇红说。

勇闯语言文化关

“刚去美国,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问题。”何宇红说。她发现自己英语专业的背景到了美国等于没有专业。“在课堂上交流的语言和你课外和同学朋友到餐厅吃饭时交流的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一下子进入一个全英语的环境,尤其是课堂上的专业英语,常常让何宇红在后半截课时感到无比疲乏。

在这样的压力面前,何宇红的抗压“秘笈”就是“勇气”。她铭记着歌德的忠告:“如果没有勇气和担当,就谈不上任何才华。”她的勇气表现在“敢说”和“敢问”。“要主动,努力寻找资源去说英语,去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

半年后,勇气凝聚成信心。何宇红说:“信心有了,我说英语再也不怕了。英语水平的提高对我做心理咨询的促进作用很大。”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9篇

>> 大二学生宿舍归属感量表的编制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 增强远程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几种途径 归属感的力量 个体因素对流行儿童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及身份认同的调节作用 不同办学模式和同伴组成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比较 社区管理中的社区归属感问卷编制的创新性研究 核工业子弟的归属感 归属感的研究进展 缺乏归属感的“城市少年” 没有归属感的城市 增强少先队的归属感 如何增强企业的归属感 迷路的职业归属感 如何培养幼儿的归属感 如何提升员工的归属感 归属感 积极的师生互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几点思考 发挥学校归属感在高校自考助学管理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5-10.

[5] 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6).

[6] 段雪景.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和补偿的个案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7] 徐坤英.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8] 周碧薇,杨欣,陈旭.青少年学校归属感问卷编制[J].心理学探新,2011(1).

[9]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心理学硕士范文第10篇

相信很多中小学教师对林崇德这个名字一定不会感到陌生,由他倾情撰写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一本专门写给中小学教师,为其阐释教育真谛的智慧宝典),从1999年出版至今,在国内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尤其在中小学教师间,影响更为深刻。许多一线教师在认真研读该书之后,对什么是学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生就是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对德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德育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对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地位,有了更为明确的判定――“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要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要依靠非智力因素”等。林崇德教授用他那卓尔不群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启发着一批又一批在基础教育战线上的教育者们积极探索教学改革,而他本人就像一面旗帜,不断地吸引着更多的人想要追赶他、靠近他、了解他。

“未来的理想,像滚滚的扬子江那样源远流长。”

我和许多记者一样,对于林教授是如何走上教育之路的问题颇感兴趣,但始终没有机会去了解,直到我翻看《教育的智慧》时,开篇林教授用自述的方式记述着我长久以来一直想要了解的那个问题。他是这样说的:“记得上初一时,我在语文课里学了一篇传记,题目叫做“詹天佑”。我深深地被这位爱国主义铁道专家的事迹所感动,立志要当一名桥梁隧道工程师,像詹天佑那样,为祖国的铁路事业作出贡献。这一志向,整整激励我为考上铁道学院桥梁隧道系而努力学习了近六年。最后,这个志向并未实现,却被自己在上海市上海中学上高三时发生的一件事所改变。那是1960年3月的一天上午,班主任孙钟道老师上物理课。我们班有位同学没能回答好孙老师的提问,这使年过半百的上海市劳动模范孙老师感慨不已。他说:‘同学们,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离校了,我希望你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若干年后,当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取得成就,这便是我人生的最大欣慰与幸福;如果你们中谁做了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那是我最大的不安、惭愧、甚至于……’说到这里,孙老师已激动得说不下去了,他拿起板擦转身去擦黑板,可是黑板上还没有写过一个字。他又回过头来,眼里含着泪花,艰难地说:‘甚至于耻辱!’那一刻,我的脑海中闪过一幕幕老师的教导、关怀和爱;那一刻使我联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了桥梁隧道工程师与人类灵魂工程师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那一刻,在我刚过完19岁生日的心灵上永远留下永不消逝的印迹,这就使我改变了自己的志向:‘我要当一位像孙老师那样的老师,要当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看着这段文字,我们不禁感动于教师对学生具有着重塑灵魂的魅力,更被其在引领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凸显的感染与示范力量所折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优秀的教师的影响下,每个人的成长都应该是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此后,林教授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在那时高考可申报的23个志愿中,林教授全部填了师范类院校。在专业的选择上,他还有一番较为深刻的思考:“一个人如果想要做老师,他肯定要塑造学生的灵魂,而塑造灵魂最好的科学就是心理学。” 因此,他当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心理学,直至今日,仍无怨无悔。

“生活的道路,如汹涌澎湃的东海一般无比宽广。”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业第一届学生的林教授,自称在大学里表现不好,就连大学毕业鉴定里面也还留有他三条致命的弱点,第一条阶级斗争观念薄弱;第二条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就是和他的老师们划不清界限;第三条企图成名成家。现在大家也许觉得这简直就是笑话,但在那个价值观迷失的年代,这三条缺点却严重到足以让人连老婆都娶不上。回忆那段充满阴霾的大学生活是痛苦的。林教授说自己的日记被人公布于众;因感慨国外有心理学派,国内没有,却被定性为企图建立中国的心理学派而横加迫害。林教授说自己现在确实努力在建中国的心理学派,可是那时是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一想法的。尽管他在同学之间口碑甚好,尽管他的成绩优秀,可最终的毕业分配还是因此受到影响。没有资格像其他同学那样光荣地奔赴最艰苦的地方,也没能到自己真正想去的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林教授却意外地被分配到了北京的中小学,并且一干就是13年。这段经历在现在看来,还是为林教授日后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奠定了来自实践方面的基础。

直到1976年“”结束以后,北京师范大学要恢复曾被打成伪科学的心理学专业,学校邀请10多年没回母校的林教授一起召开座谈会讨论这一问题,那时,林教授的心里非常矛盾,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他被当年的同班同学请到家里,配着从食堂打来的肉丸子,吃了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多年来积在胸口的怨愤似乎并没有因此消退,他平淡地说:“调吗?”“我们寻找当年的好学生。”那位同学的话一出口,已过而立之年的林教授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感到时代变了,当年最坏的学生变成了最好的学生,他说:“我愿意回去。”

回母校任教的路,林教授走得并不顺畅,不为别的,林教授所在的学校怎么肯轻易放走这位已经干得很出色的年轻干部呢。后来,他考上了研究生,并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教育部专门为其发了一个留校的通知。1980年9月初,林教授第一次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他在给学生们讲第一节课的时候,课中介绍自己的实验,其中还出现了一个统计学的名词“相关”,有的学生很不服气,有一个坐在第一排,后来成了林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当时就向林教授发难,“嘿嘿嘿,谁和谁相关啊?”那可是林教授在大学里的第一节课啊,他的恩师朱智贤教授还有很多老师都坐在后面听课,想要看看他究竟会不会讲大学的课。那位同学的话一出口,教室内一片喧哗。林教授回忆说,自己当时想如果不能让他信服,以后就没有办法再讲大学的课了,于是,他就平静地说:“诸位,‘相关’意味着什么呢?相关意味着两个数的一致性,而不是谁和谁的关系,‘谁’表示什么,表示人,我说刚才这位同学错误就在于把人和物混为一谈……”当时室内又一片哗然。从此以后,再没有人在课堂上给林教授出过难题。

开课一年以后,学校因为缺老师,除了心理系的专业课外,数学系、地理系开公共课也由林教授来上,有意思的是,以前公共课的人总是越上越少,可林教授开的公共课第一节课上课多少人,最后几乎还是多少人,直到现在还有一批学生,如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党委书记郑君礼、北京师范大学一附中的校长刘沪等,经常说:“林老师是我们当年的老师,遇到有关心理学的问题,我们还是经常去找他。”

“憧憬未来,我有无限的遐想。”

长期以来,林教授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能够超越自己、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关于这一点,林教授也为我们讲述了它的由来。1985年9月,林教授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了著名教育家苏步青先生的事迹,苏老有一句话让他非常感动,苏老说:“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徒高捧师名,我今天拥有这么大的名气,是因为我培养了郭超豪、谢希德这样有名的数学家。”林教授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教师的师德是培养出学生能够超越自己,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形势。在2000年的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迎新会上,林教授作为导师代表说了这句话。到今年,他已经培养了61个博士研究生,近百名硕士研究生,他的学生中已经有39位被提为正教授。林教授的学生都有三个特点,第一,他们均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教育部提的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林教授的学生中有7位。现在林教授的学生不仅有在国内有声望的大学,比如清华大学任教,还有在国外知名大学如日本早稻田大学任教的。第二,他们中做行政工作的也非常出色,其中走上校级领导岗位的有10人,全国各地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的学术带头人有一半是他的学生。第三,他们都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个别人还成为了财产上亿的企业家。

目标是一切行动的指导,在教育这项崇高的事业中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林教授,在教学中也有自己的目标。他认为,大学应该授予学生扎实的、高质量的专业功底,因为专业扎实能够使他很好地完成以后的工作。同时,不管从思想道德方面还是从心理健康方面,都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三点非常重要。学生只要能把握好以上两方面,就一定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如果研究生在研究能力上有缺失的话,那只能说他的认识结构和智力结构尚有一定的缺陷。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又有区别,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创造性,博士生的显著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最后要出创新的成果。第二,要具有在自己所在的领域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因此,林教授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非常注重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他希望把他所有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培养成具有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为此,林教授严把入口关,他的博士生招生的五不招原则远近闻名,并在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博士论文表彰会上,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即考前没有任何成果的暂不招,没有创造性的不招,没有拼搏精神的不招,没有成就动机的不招,德才中一方面有缺陷的不招。

林教授还强调研究生入学以后必须抓住三个环节。第一,知识结构,他说不管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还要重视本专业的新的知识。第二,科研能力。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林教授一贯的做法,他的学生往往从一年级就开始投入科研课题。第三,学位论文。林教授非常重视高质量的论文,在北京师范大学的12篇优秀博士论文中有2篇是他的学生写的。他通常会让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就把文献搞好,一年级下学期便提交开题报告。他说:“越早开题越有好处,因为做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另外,林教授还提出,搞教育创新,教师就应该成为教育创新的骨干,一个严谨治学的教师应该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教师也不单纯是教书匠,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还应把教育教学当作科学研究的课题来进行。

上一篇:初中物理课件范文 下一篇:素质拓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