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范文

时间:2023-02-26 23:43:20

心理学考研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1篇

博仁考研辅导老师根据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结合心理学考试大纲,以及历年真题命题特点,向广大考生推荐以下心理学考研教材:

一、心理学导论: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节基本上都能与考试大纲相吻合,是主要参考书;

(2)《社会心理学》章志光 人民教育出版社,介绍社会心理学,包括大纲所有的知识点。

二、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第二版)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教育心理学:

(1)《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实验心理学:

(1)《实验心理学》 杨治良 浙江教育出版社;

(2)《实验心理学》 张学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根据最新心理学考研考试大纲编写。

五、心理统计学: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心理测量学:

《心理与教育测量》 戴海琦 暨南大学出版社;

这些教材和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吻合度高,基本上包括了心理学考研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考试范围,这是一套最权威的心理学考研参考书。

“考研成功系于专业课”,这句话道出了专业课在考研中的重要地位,其一,是因为专业课总分300分,占考研总分数的60%,专业课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考研的成败;其二,专业课也是提高分数,拉开档次,在复试中占得先机,获得奖学金或者公费名额的关键。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复习。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2篇

一、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已从过去“闭关自守”的地域性封闭中走出,迈向了面向全球化开放的崭新轨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教育界。中学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对象也有了新的变化———不是从前的“墨守成规、逆来顺受”的书呆子式的学生,而是“有棱有角,有点霸气”的时尚儿。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用大喊三声,就镇住了”的简单粗暴的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年龄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了解尊重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采取“顺藤摸瓜”有理有节的愉悦式的方法进行教育。让学生在适意舒坦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益、启迪。简言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学习、行为等的规律去做工作,促其产生自觉、自律的潜在学习心理,方能事半功倍,持久生效。

二、应在尊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时期的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欲强,洋溢着开拓进取的气息,最厌恶老生常谈、干巴巴的说教及消磨时间的繁重课业负担。此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生理方面的承受能力问题。教学时,应该熟悉教材,尽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锤炼语言、说话艺术,尽量做到说文讲课解义释意之精当、事例切题生动可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严格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原则。教师的“原始职责”就是充分地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出上述学习“要素”,使他们乐意学习,情愿接受教育,如此,效果就会有显著的不同了。

三、应针对学生伙伴归属心理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时代的学生“伙伴归属意识”或朋友聚集意念很强,在一起时常常喜欢有较统一的举动,戴同样的服式鞋帽,做同样的游戏等,甚至出现类似于“小团伙、哥儿们义气”等现象,这都是他们伙伴归属心理的自然流露。若花点时间了解他们的心理特质就不会认为他们在一起就是搞“小团伙”与教师对抗或斥责为“哥儿们义气”作祟,要加强师生心灵的沟通、感情交流,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障碍。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可请法制干部进行法制讲座,还可邀请与他们同龄的在押“少年犯”来“现身说法”。

四、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素质教育。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中常出现这样的“热”、那样的“族”,诸如迷恋网吧、玩游戏、看武打言情小说、集邮票、追星等行为。教师若一律简单地不加分析引导就斥责为不务正业,妨碍学习,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因为此期间的学生有喜欢收集纪念物品和崇尚偶像的热切愿望,是好奇、兴趣、欲望所涌动之时,不能一味责怪他们。只要不是“丧志”,便可放心。当然,为了朝“德智体美劳”兴趣方面引导,可举办名人伟人、文学名著、科普知识等讲座,参观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组织春游、秋游,领略祖国风光,收集动植物标本等,陶冶他们的情操,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这一系列的课外、户外活动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朝“素质教育”的要求方面发展,将减少低级趣味的萌发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超级秘书网

五、应针对学生性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素质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中学生的性心理、生理教育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原因不能正常开展,国人多囿于“性封锁”观念而难于自拔,社会、学校、家庭一直回避对中学生的正面性教育,这也大大不利于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因为此时期的学生性心理活动明显增加,且多为后天的成分多,社会影响较大,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若不及时加以教育指导,受到社会上低级的影响,将有损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此时,教育工作者要注意针对学生这一时期的性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并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答疑解难,传授这方面的知识,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性道德行为习惯,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考研焦虑;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70-1

一、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另辟蹊径加入考研的大军之中。考研被称为“第二次高考”,其竞争之激烈、社会关注程度之高和对备考学生心理影响之大,不亚于高考。考研学子出现的自信心差、莫名烦躁、脾气不好等焦虑症状时有发生,严重时会损害考生的身心健康。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学者将关注点放在考试焦虑的研究,大学生考研焦虑这一影响学生心理、生理的课题研究很少。因此,关注学生的考研焦虑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大学生调节自身考研状态提供依据和参考,是促进考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丰富了考试焦虑的理论研究。

二、大学生考研焦虑的现状

考研焦虑,是由个体在考研这一应试情境所激发的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体验,并伴有情绪性和生理性反应。考研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考研复习心态,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申鲁军调查研究得出考前阶段有考研焦虑的人数占总体的82.7%,其中有高度考研焦虑的人数占总体的24.2%,甚至有同学考中、考后的考研焦虑达到了满分。说明大学生考研焦虑总体很不乐观,应引起学校老师和心理学学学者的充分重视,及时发现高度考研焦虑的学生并加以疏导。陈艳针对大三学生考研前焦虑进行两个月的团体干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焦虑分数降低幅度较大且差异显著。说明团体干预对降低学生的考研前焦虑效果显著。

三、考研焦虑的应对方式

(一)自身应对策略

1.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指出自我效能感与焦虑相联系。本文研究者在前期调查中得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考研焦虑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37,p=0.000),即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其考研焦虑程度就越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效能感对考研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另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证实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克服困难起作用,原因是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努力去克服困难,而低效能感的人会放松甚至放弃任务。因此,学生应经常给自己以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强化来提高自己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了,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复习效率,使复习准备更加充分。

2.保持适度考研动机强度。耶克斯―多德逊定律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学生在考研准备时应保持中等水平的动机,过强或者过弱的考研动机都不利于考研的复习准备。

3.培养坚强的意志。考研是一种意志行动,它也包括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一般而言,考研学子都会有一年的准备时间,期间包括诸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就会被外界诱因所迷惑,导致不认真复习,甚至放弃了考研。

4.改变不合理信念,正确树立考研观。虽说考研可以为以后的成功增添砝码,但并不意味着考研的成败就决定着以后的成败。考研学子在复习阶段禁忌太过于看重考研结果,对于考研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因此,学生应通过归因训练来纠正错误认知,摒除消极的不合理的认知并培养积极的归因风格,以合理、客观的态度对待考研。

(二)外界辅助策略

1.家庭经济的支持。考研也是一项费用很高的支出,包括昂贵的辅导班费用、考研辅导用书的费用,以及为了有好的学习环境,一些学生甚至搬出寝室住到外面,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家庭经济的支撑。所以家庭经济支撑解决考研学子的后顾之忧,使其有良好的心态去复习。

2.人际关系的支持。人是社会性的,学生备战考研也离不开去处理人际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考研期间最好是有研友相伴,互相鼓励与支持,共同奋进,补差补漏。另外也不能忘了与家人与知心朋友之间的交流,遇到困难向对方倾诉,缓解焦虑情绪,以便取得良好成绩。当然也要频繁与老师进行交流,老师毕竟在知识,见识方面要远丰富于学生,可以在遇到考研难、考研院校报考、院校信息等问题向老师请教,从而达到减少焦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申鲁军.师范类大学生考研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陈艳.大三学生考研前焦虑特点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报,2004,36,(5):586~592.

[4]曾天德.大学生生命愿景、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7,27,(4):54-58.

[5]冯冬冬,陆昌勤,萧爱铃.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8,40,(4):448-455.

[6]郭晗薇.大学生性别及性别角色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42-843.

[7]陈顺森,唐丹虹.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46-53.

作者简介:潘玮琳(1989-),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习心理学。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运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北京7所高校的81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采用了SCL—90生活状况自评量表,对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本文研究发现44名考研的毕业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的症状痛苦水平高于37名不考研的毕业生。研究结论是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研期间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影响到他们的情绪、行为、和身体健康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考研 心理健康

一、 引言

近年来,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还做了如下定义:一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学者做了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人们了解到,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人的情绪,还会影响人的行为,更会通过生物、心理和社会等诸多途径或方式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综合起来就会影响着人的生活。相应的,针对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考研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还鲜有涉足。如今,考研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潮流,特别是这几年大量的大学生从学校毕业,而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却在减少,从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考研的毕业生每年递增,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加,不容忽视。所以本文想通过考研与非考研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与比较来了解考研压力给考研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心理健康的不适。其实考研也是一种考试,在考试压力方面的研究,国内外专家都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涉及考试焦虑、考试抑郁等,但是大多数只是涉及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个方面。而本文则是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在研究生考试前夕通过对考研大学毕业生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的测量、比较与分析,试图发现一些考研大学毕业生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心理健康整体方面的差异和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考研大学毕业生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建议。希望可以帮助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研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身体健康状态,避免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考研取得好的成绩。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中华女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七所高校中100名2003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81份其中考研大学生共44名19名男生25名女生,非考研大学生共37名25名男生13名女生。

(二)调查方法

运用的是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采用的是《心理卫生综合测定量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的生活状况自评量表。量表共90道题目,分成10部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一个附加项目。量表分五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总分是90个项目的总和总症状指数(总均分)是将总分除以90,阳性项目指数是评为1-4分的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是指总分除以阳性项目数。(1) 本次施测的信度是,内部同质信度是0.9096,分半信度是0.9369。本次调查首先收集问卷其次在计算机上用SPSS10.0统计分析。

三、 调查的主要结果

(一)总体调查结果

从问卷的数据中得出考研的毕业生的阳性痛苦水平是9.16比非考研的毕业生的5.56要高,而且总症状指数(总均分)也相应的要高很多。这说明了考研和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总的生活状况上是有明显差异的。而且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女生的阳性痛苦水平普遍比男生要高。

(二)具体结果分析

图表1、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T检验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考研(44)的均值 9.14 10.86 8.70 15.34 9.42 6.75 3.20 5.07 7.64

非考研(37)均值 6.03 6.84 5.65 7.59 5.03 3.51 2.68 3.62 4.92

T检验 2.298* 3.220** 2.718** 4.289***3.675***1.987*()2.484* 3.559*

* =P<0.05 ** =P<0.01 *** =P<0.001

由表1可以看出除了恐怖这一项,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8个方面的症状高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

焦虑

考试焦虑是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不仅影响考试结果,而且往往对考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一般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由于整个考试情景引起的精神紧张状态。利伯特(Liebort,1967)等人对考试焦虑测量进行因素分析表明,考试焦虑包括两种成分,一为忧虑性,主要是对将来的考试评价、预期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忧、不安,包括较多的认知成分。二是情绪性,主要指的是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如恐惧、焦虑和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有关的身体症状。

图表2、

从图表1,我们得出考研大学毕业生的焦虑是十分明显的,P<0.001所以焦虑与考研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图表2,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得出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之间焦虑差异显著的。

2、抑郁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是遭受挫折,面对巨大压力等之后的沮丧的失望。抑郁心理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从消极悲观处着眼,结果对生活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甚至有厌世感,严重的会有自杀倾向。

(2)对待事物过分认真,缺乏灵活性,易自寻烦恼。

(3)一些细微的小事就能引起忧愁和苦闷,常常愁眉不展、长嘘短叹。

图表3、

从图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抑郁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要高出很多,P<0.001。图表3,更是直接的显示出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抑郁方面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要高出很多。

3、躯体化

考生在考研期间的躯体化状况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肩痛、消化不良、睡眠失调、免疫机能下降以及思想不集中、记忆减退等。

图表4、

图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也是高出很多的,P<0.01。图表4,可以直接显示出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方面之间的差异显著。

4、人际敏感

人际敏感是指对人际处境的敏感、紧张、排斥和害怕等。人际敏感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分的人际敏感还会防碍人的社会交往功能。

图表5、

从图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人际敏感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要高出很多,P<0.01。从图表5,可以直接显示出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人际敏感方面之间的差异显著。

5、相关症状

当考研大学毕业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而且还承受着生理上的病变:如躯体化、强症状等。同时还会产生其他方面的偏差如偏执、敌对、人际敏感等。这是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它们严重危害考研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

四、 讨论分析

为什么考研大学毕业生出现的焦虑、忧郁、躯体化、人际敏感等现象?笔者认为这是受社会压力、家庭和自我意识的膨胀等方面的影响。首先,就业压力的增加。由于工作岗位逐渐减少,就业人数相对递增,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而研究生就业情况总体上看供不应求,形势比较乐观。所以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导致考研竞争的加剧。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准备考研期间心理上会感到汲汲可危。其次,家庭的影响。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子女身上的注意力更多,对子女的要求也更高。(7) 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出类拔萃。这种关注往往会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再次,自我意识的膨胀。现代社会对自我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与此相对应,社会对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6)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欲望,而物质欲望在得到满足的同时又激发了无休止的物质欲望。(6) 本科毕业生可以找到工作,但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在现今的社会中研究生可以比较轻松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致使许多毕业生不选择就业而选择考研。但是有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高期望、高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就可能是失望与低落。这种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带来了个人的心理抑郁,同时也造成了社会意识的薄弱。这些原因造成了考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压力的不适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分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如紧张、恐惧、低落、自卑、焦急、焦虑、恍惚等这都是考试焦虑和考试抑郁的不良反应。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研究显示考试重要性程度的估计越突出其考试焦虑就越明显。(16) 所以激烈的考研竞争与考生的考研压力是息息相的。研究还显示学生的干扰认识与考试焦虑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学生认为自己面临的社会、学校、家庭、同学等方面的干扰越强烈,其考试焦虑的程度也就越强烈。从现在的情势来看,社会的压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就业压力逼迫着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这座独木桥。其次就是学校,很多学校为了自己的名誉也不断的给学生加压,从刚进大学就给学生灌输考研的理念。当然家庭教育的失误也是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无形中也给考研的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致使他们过度的紧张焦虑。还有一个考试焦虑的原因就是学习生活都在一起的同学的相互影响,同学之间情绪是会相互影响的。青年社会学中显示,青年是有从众行为倾向的,他们的情绪和生活会受周边的人的影响。(8) 考研的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如果有些人出现了考试焦虑,那么这种考试焦虑很有可能会在同学间蔓延开,所以这种后果是比较严重的。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准备考研期间每天都渴望成功而惧怕失败,考研的失败对个人是严重的打击与心理威胁,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关注给子女造成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出汗、手足发冷坐立不安、头昏脑胀等。(2) 这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会使考生出现躯体化状况。考生在考研期间的躯体化状况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肩痛、消化不良、睡眠失调、免疫机能下降以及思想不集中、记忆减退等。(11) 这些状况并不是短时间的现象而是贯穿于整个考研期间的。在张智君和霍燕的研究中发现,考生考试期间最显著的躯体化就是睡眠状况差。由于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前要进行系统且全面的复习所以他们要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复习考试,导致睡眠时间不足。其次就是考试期间的精神状态。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研期间心理上的焦虑、抑郁是造成他们心理不适、精神情绪差从而导致睡眠质量差的原因之一。其次躯体化的不良表现就是消化系统紊乱。由于考试期间时间紧张,用餐时间不仅不规律而且还非常的紧迫导致学生吃饭不按时而且过于匆忙。同时再加上各种心理压力,许多考研大学毕业生会出现食欲不振或肠胃不适。头晕头痛,心慌胸闷也是考研大学毕业生经常出现的躯体化症状。所以考研大学毕业生躯体化症状明显高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注意到考研大学毕业生的人际交往方面,但是从分析的结论可以得出人际敏感在考研大学毕业生中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以前的研究发现人际敏感是与羞耻感、自信心相关联的。(10) 缺乏自信是考研大学毕业生之所以会焦虑、抑郁的原因同时也是人际敏感的原因之一。考研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自信导致人际交往的敏感,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障碍。使原本就心理压力过大的考研大学毕业生无处述说自己的内心舒解压力,同时还会造成人际紧张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考研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

如何对待考研?首先,考研大学毕业生要端正自己的考研态度积极复习考研,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强自信。消除消极的自我意识培养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丰富课余生活,保持良好的身体精神状态。其次,父母要和子女要多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尊重子女的意愿。家庭还要为考研的子女做好后勤工作,全力支持他们。再次,学校要尽可能的为考研的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考研环境。最后,社会舆论应该报道一些正面积极的消息,而不是一味地吹鼓高学历,让用人单位盲目“人才高消费”,让毕业大学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这座独木桥,而是应该多建议一些正确的人才消费观念。国家也应该多关注一下这批未来建设祖国的生力军,给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怀。

参考文献:

(1)向东、王希林、马弘编,“症状自评 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发行,31-35页。

(2)张全和,“考试焦虑预防及治疗”。《社会心理学研究》,2002年第三期:9-10页。

(3)肖凌燕、邹泓,“二十世纪特质焦虑研究述评”,《社会心理学研究》2002年第2期:50-54页。

(4)宁小华,“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考研关系”,《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1期:57-58页。

(5)章红,“把握大学毕业生心理特点提高思想教育工作实效”,《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26-27页。

(6)殷方敏,“忧郁症的社会心理分析”,《四川心理学》2002年第1期:32-35页。

(7)王欣、王岩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四川心理学》2000年第4期:344-345页。

(8)孔燕等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9)陈俊、张积家,“大学生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研究”,《心理学》2002年B4:50-53页。

(10)李波、钟杰、钱铭怡,“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17卷第2期:109-110页。

(11)乔建中、王云强,“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10期:704-706页。

(12)王永新、王松波、杨育林,“870名考生高考前焦虑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11期:799页。

(13)张弛、刘鹏,“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11期:779-780页。

(14)洪明、王洪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6期:735-736页。

(15)郑希付、高宏章,“考试焦虑认知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1期:153-154页。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5篇

无论是面对高考后本科填报志愿,还是针对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专业,应用心理学这个专业始终都是个被优先考虑的热门专业。有人也许会很好奇,这个专业为什么会如此热门呢?

众所周知,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也许我们听到应用心理学这个专业词语时,会感觉应用型很强,而且似乎很好找工作。可是我们暂且不论关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单说这门专业能够给受众带来什么。

据我所知,应用心理学所涉及的领域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环境心理学等,也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心理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科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也许作为科学分支的心理学本身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表现为带给我们很多心理学常识,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而且可以让我们用这一项技能来让自己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我曾经有一个同学,他高中毕业之后去军队,退役之后回学校重读选择的就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我问他学这门专业明白了什么,他一本正经地说:“其实你学一门专业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好像我学的应用心理学也是这样,明白应用心理学的精髓,显得更加重要。”

因此,考研中选择应用心理学的学生确实很多,但是很希望他们是真正看懂了应用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和精髓才做出的选择,如此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6篇

2013年3月13日,在位于北京的《求学·考研》杂志社录播室,第三期求学大讲堂如期举办。

主题:心理学专业的未来在哪里?

嘉宾:夏东豪,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CCTV、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各大电视台常邀心理专家。

夏东豪别开生面地向现场近百名听众解读心理学专业的内涵及发展,更传递出一种理念:一个专业、一个行业的未来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如果你拥有成功者特质,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获得成功。

大讲堂精彩片段辑录

夏东豪:“心理学专业的未来在哪里?”这句话的重点是“哪里”,其次是“未来”。它们代表着你其实想做什么、个人专长和兴趣。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会问他:你为什么想学心理学?为什么关心它的“未来”?你是真正喜欢心理学,还是只想赚钱? “心理学专业的未来在哪里?”这句话的背后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观众:想成功。

夏东豪:想成功,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行业。别光想着行业的未来,要看你自己的未来。想成功必须拥有成功者的素质。牛顿、爱因斯坦、乔丹、奥巴马、刘德华等,身处在不同的行业,他们的成功原因是什么?

观众:坚持。

夏东豪:第一个是坚持,第二个?

观众:努力。

夏东豪:努力到底。还有呢?

观众:创造力。

夏东豪:吃苦耐劳也能算。很多人太怕吃苦,干不下去就跳楼自杀。还有呢?

观众:冒险精神,要有魄力。

夏东豪:这个很重要,很多企业家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不怕犯错。

观众:天赋。

夏东豪:天赋不能算。有人认为不成功是因为没天赋。但如果你没有天赋,拥有刚才说的一切特质,我保证你能成功。反过来,你想成功,请问你身上有没有以上特质?如果有,不管你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能成功,根本无需担心你的专业未来发展会如何。大家不妨问问自己,如果不考虑任何条件,你想做什么? 有人说想当歌手,但其实根本目的是为了出名和赚钱。我告诉你什么叫真正歌手。信乐团和伍佰都在酒吧唱过,他们那时没有钱,没想过出名,就是喜欢唱歌。你是否能做到?你自己想要的又是什么?

观众提问

A:都说人要有长期规划,可我感觉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您怎么看?

夏东豪:长什么脑子就做什么事,如果你的脑子想得很远,就做长期规划;反之则做短期规划,照样能成功。你开夜车时,车灯照不到远方的路,但你如果一直亮着灯,一样能达到目的地。

B:有人说好的心理咨询师,往往都有过心理障碍,是真的吗?

夏东豪:每个人心理都曾经有障碍,其中有一部分人跑去当心理咨询师,如果因此说“心理咨询师都有过心理障碍”,是不成立的。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是靠努力得来的。

求学大讲堂

每月约请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企业家或其他领域思想者到论坛现场发表关于研究生教育、考研、大学生规划等相关主题演讲,并与大学生听众互动交流。

第一期:如何具备国际新闻视野 嘉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东南亚中心副主任洪琳

第二期:科研院所怎么考? 嘉宾: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王颖、招生办主任高随祥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考研焦虑;父母教养态度;重大生活事件;就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03-02

考研焦虑作为一种具体的考试焦虑的形式[1],是由参与硕士生入学考试引起。心理学对于考试焦虑有着较为漫长的研究历史。对于考试焦虑,中外也有着不同的定义概念[2]。虽然心理工作者对于考试焦虑有着各种不同说法,但考试焦虑作为一种非常典型的焦虑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乃至青年人的身心健康[3],这已经被国内外众多的研究所证实。比如Brown(1938)通过对于大学生考前的情绪与考试成绩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息息相关。国外也有研究表明了考试焦虑与考试的难度、被试本人的行为归因、情绪倾向、被试的自信水平等都存在一定的相关程度[4]。杨立能、孙仲贤等人在1958年的研究中也提出了考试焦虑与人格并无太大的关联,而与考试的情境存在着相关[5]。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发展,一些工作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的需求也逐渐的增大。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甚至一些已经走上社会的工作人员也选择重新考研。同时,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数的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些考生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也选择继续读研深造,教育考研的大军也就逐年增大[6]。如今,研究生考试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高考的一门重要考试。本次研究立足于对于考研焦虑因素[7]的探索。主要从父母对待子女选择的态度即父母教养态度[8]、重大的生活事件经历[9]以及社会就业压力[10]三个方面分析其对于应届毕业生考研焦虑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随机选取芜湖市本科院校安徽师范大学(除艺术类学生)、安徽工程科技大学、皖南医学院应届考研学生300名。共发放了30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40份,占发放问卷总量的80%。中男生为140人,女生为100人,文科生为123人,理科生为117人,基本持平。

2.研究工具。采用卷调查的方法。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自编情况调查问卷。①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AS,有自评项目20个,量表包含15个正评题,5个反评题,采用1~4级评分方法,将20个项目的所得分数相加,得到粗分,粗分乘以1.25得到标准分。②自编情况调查问卷,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编制参考了申鲁军、杨磊等人撰写的《大学生考研焦虑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等论文,选取家庭教养方式问卷中有关父母教养态度的题目21题,重大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就业压力方面的题目有10题,共计22题,立足于对外部因素的研究。从父母教养态度、重大的生活事件经历以及社会就业压力三个方面分析其对于考研焦虑的影响。

3.统计分析。本研究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17.0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考研焦虑与父母教养态度紧密。在收集了量表之后,利用SPSS和Excel软件,我们首先将焦虑水平和父母教养态度的五个因子分别做皮尔逊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整理如见表1。

研究证明了考研焦虑与父母教养态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表1显示,家庭情感温暖、父母理解这个因子与考研焦虑的程度是成负相关,而其他的都存在正相关,尤其是拒绝否认这个因子,与焦虑程度的相关水平高达0.700(P

2.考研焦虑与重大的生活经历以及就业压力也存在相关。分别分析重大生活事件和就业压力与焦虑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如表2。

由表可知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和考研焦虑也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存在重大考试失败的历史,就很有可能受到失败经历的影响,而有可能存在考研焦虑。而就业压力和焦虑程度的相关高达0.724(P

三、讨论

由上可知,父母教养态度、重大的生活事件特别是重大考试失败的经历以及社会就业压力都会对考研的焦虑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对于研究生考试这样的大型考试来说,适当的紧张是正常的,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复习,以及考试时的正常甚至是超常发挥。但是,过度的焦虑会影响考试的发挥,甚至影响考生的身心健康。考研焦虑甚至会造成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急躁、恐惧、压抑,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健康。研究显示考试焦虑作为一种复杂的,带有紧张性、焦急性、焦虑性、恍惚性的心理状态,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对子女影响较大。虽然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亲子关系模式,但并不代表着不能改变。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态度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以及支持,对孩子爱的正确表达,这些都是减轻考生焦虑症状的良药。马丽霞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正相关。从本文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减轻重大生活事件对于个人心理的影响也是减轻考研焦虑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如何减轻人生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个人的影响,培养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这不仅仅需要家长、好友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个人自身的心理调节。个人的心理调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正确对待过去的经历。第二是努力的着眼于未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科学的计划,能够按照计划施行,能用坚强成熟的心理状态来应对困难和挑战,做好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准备。当学生个体心理不够成熟,不能应对生活中的一些挫折与挑战时,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减少考研焦虑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譬如制定行之有效的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切实有效的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勇敢面对未来。努力让考生减轻考研焦虑,积极应对考研,也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水平。

参考文献:

[1]Mandler&G,Sarason S.B.A Study of Anxiety and Learning [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2,(47):166-170.

[2]Wolpe,J.(1958)Psychotherapy by reciprocal Inhibition[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杨明军,曾英.谈谈学生的考试焦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17 19.

[4]Brown,C.H.(1938).Emotional reactions before examinations,Results of a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Psychology,(5):11-26.

[5]杨立能,孙仲贤.中学生测验焦虑的MMPI测定及初步分析[J].心理科学通讯,1986,(3).

[6]彭明芳.考试焦虑的理性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1-4.

[7]雒保军.考研焦虑影响因素分析[B].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4):3211,3130.

[8]李金钊,徐媛.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及特质焦虑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1):1-4.

[9]李焰,张世彤,王极盛.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的问卷编制[J].心理科学,2003,(2):352-359.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考研焦虑;信度,结构效度;因素分析

1 前言

考研焦虑是由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一重大考试所引起的一种具体的考试焦虑形式。它不但影响大学生的考研复习效果和考场发挥,而且影响其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高要求,国内掀起了一股考研热,并且在不断升温。考研热的不断升温,考研竞争的激烈使得越来越多的考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考研焦虑。考研焦虑问题已成了我国由考研所带来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然而,至今仍未见到有关考研焦虑方面的研究和测验考研焦虑的专门量表。为了使大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考研焦虑状态,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和考场发挥水平,有必要结合我国的考研实际情况,编制一份适合我国大学生考研焦虑的量表。为了对我国大学生的考研焦虑有一个全面地了解,笔者编制了两个量表,分别用于测试考研复习阶段和考中、考后阶段的考研焦虑水平。本研究是结合我国大学生考研的实际情况所编制的测试考研复习阶段的考研焦虑量表。

2 对象与方法

2.1 量表的编制 参照国内外有关考试焦虑的4个量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Spielberger考试焦虑量表(TAI)、Divine.JH&Kylen.DW考试焦虑自我检查表(SRI-TA)、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并结合本国大学生考研的实际情况初步形成考研焦虑量表,进而根据考研的不同阶段又形成了考试前阶段的考前考研前焦虑量表(量表1)和考试后阶段的考中、考后焦虑量表(量表2)两个量表。本研究主要检验的是考试前阶段的考研前焦虑量表,该量表共有16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法,1为很不符合;2为比较不符合;3为一般;4为比较符合;5为很符合。

2.2 量表的预测 随机抽取山东省烟台师范学院的大学生230名,收回有效问卷202份。以专业为单位分班做团体测试,各班的主试均为心理学研究生。测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施测前主试先给被试分发量表并宣读指导语,然后,开始正式测试。测试完后。当场收回量表。

2.3 项目分析 把测试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分析。

2.3.1 项目区分度分析根据被试在各项目上的得分,计算出量表的总分,然后对总分进行排序,以总分前27%和后27%为标准划分出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各个项目在高低分组得分差异显著(P=0.00),这表明项目具有较好的鉴别度。

2.3.2 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正交旋转法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检验值为0.837,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954.230,P=0.000。说明该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合碎石图。共提取了4个主成分,见表1。来检验其内部一致性。结果见表2。

由表2见,各纬度及总的S-B分半佰厦・Cronbach a系数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表明该量表的信度较为理想。

3.2 效度的检验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抽取出的4个主成分以及原有的理论假设来构造因子结构的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Amos 4.0运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该量表的假设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都还可以接受。修正后的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都非常理想,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4 结论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在职人员 考研 心理动机

资料回顾与案例呈现

进入21世纪以来,众多学子对报考研究生的热情依旧有增无减,考研队伍愈发庞大。据研究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2006年人数达到127.5万。到了2010年,据教育部统计,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这也创下了自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其中在职考研人员更是占了考生总数的50%之多,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中所称“在职人员”是指专业院校毕业后从事过一年以上实际工作的人员。研究方法采取抽样的方式(同质抽样,方便抽样)进行。本研究共抽取了三位在职考研人员,第一位是社会办学人员,第二位是工作过又重返校园人士,最后一位是在职农村中学教师。这些人都具备一定工作资历,如今他们还在考研的道路上继续拼搏。

第一位受访者专科毕业后进城自谋发展。经过一番周折,又重新回到大学读本科,毕业之后自办外语学校,几年下来,积累了一定物质财富。但他并不满足反而存在一种潜在的危机感。最终,他下定决心考研,打算毕业后当一个大学教师,享受公费医疗和养老保险。但考研两次之后始终没有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于是决定今年接着考。

第二位受访者正在准备考博。他中学成绩很好,初中毕业后,选择了中等师范学校。因受一位青年体育教师经历的影响,他中师毕业后继续读大专,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又拿到了本科文凭。因为工作不理想,随后他又考上研究生。如今毕业在即,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又下定决心继续考博。

第三位受访者是一所乡镇中学的历史教师。考研失败已经6次,如今仍在全力冲刺。看到自己周围的同伴们陆续考上了研究生,自己感觉压力更大。问到为何非要选择考研,他的回答是为了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需要理论视角下的行为阐释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1943年所著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任何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动机,而动机的产生来源于人的本能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基本前提。在深入剖析被调查者行为动机之前,我们必须厘清两个概念。所谓动机是指一个对象或目标所能引导、激励个体内在活动的过程,它具有激活性和指向性的特征。①而需要是指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它反映了个体对内部或外部环境的渴求。当然,人的需要也具备一定的社会属性,即这种需求由周围的社会条件决定。

马斯洛认为,全面的动机理论应该将人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同时必须把人的行为置于特定的情景中进行分析,以此全面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经过对人类行为的多年观察,他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并根据需求强度的差异由低到高划分为5个基本层次:第一层次,人的基本需求即生理需要,包括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和性等的需要。第二层次为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需要安全、稳定,需要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它对应于人的求生本能。第三层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和实际的联系,包括交友、追求爱情、社会团体的认同。第四层次是尊重需要,人们希望得到一种稳固的较高的评价,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第五层次为自我实现需要,人们追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并达到最大化。②与弗洛伊德理论不同,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终极目标。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上述5种需求都是天生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个体生存必须的需要是低级需要,也叫缺失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不是个体生存必需的、但能促使人的潜能最大发挥的需要是高级需要,又叫成长需要。在需要的等级里,只有某一水平的需要得到或部分地得到满足后,下一水平的需要才会萌发;或者说,只有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地得到满足后,高级需要才会成为行为的动机,才变得具有支配力。

马斯洛的这一理论可以在三位受访者的身上得到验证。首先,第一位在职考研者的考研动机主要来自于危机感,他并不沉溺于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他需要通过努力获得更大的满足,以此消除其潜在的危机感;其次,第二位和第三位考生都出于人最基本的安全需要而选择继续读书。从个人层面而言,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出于基本生活的压力,选择继续升学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后两位考生的心理可以说是这群人的典型代表。

马斯洛认为,人的某种行为产生并不是单纯由某一行为或因素决定,社会环境或条件与人的行为有密切关系。罗杰斯指出,人的整个生命本来就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过程,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就是通过努力实现完美。而这种在实现机能过程中充分发挥得努力称为实现倾向。③罗杰斯认为实现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行为动机研究的权威心理学家麦克利兰自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种需要理论”,由此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论。麦克利兰认为,人都具有强烈的、想要获得成功的欲望,即人的“成就需要”。这一需求使人在完成各项工作之时力图精益求精,达到极致。他们享受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个体的成就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要。

结合我们的访谈资料,可以发现:第一位在职考研者的考研动机主要来自于对未来生活的全面考虑。他必须获得一个稳定、体面的工作,以确保其未来生活的安定。而第二位考生主要受外部就业环境的影响,选择继续考博。第三位考生的动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周围大环境的氛围迫使其必须通过自身奋斗,成为考研胜利者中的一员;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就业压力,高学历或许可以成就其高职位理想,这也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最佳选择。由此可以看出,个体的需要及其行为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莫大的关系。

研究结论及其研究建议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默里基于多年人类行为研究的经验指出,人类需要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假设性结构,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同时在分析过程中默里引入了环境要素,认为人类需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他用压力代表环境概念,认为压力是外部环境作用于人的一种外在强制力。④麦克利兰也认为,需要可能与人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周围的社会风气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对上述三位随机抽取的调查样本研究发现,不管是基于成就需要或安全需要,这三位被调查对象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可抗力约束。即社会环境变迁、周遭人群刺激以及自身环境的变化,在无形之中动摇、影响、改变人的需求与行为。他们之中大多数人考研动机来自于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马斯洛所言,这是人的求生本能,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东西。出于对一种稳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大多数人还是期望通过较高的学历以获得较好的、稳定的职业。总体来说,这部分人的考研动机相对务实。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以一种审慎的眼光重新看待在职考研热。首先,年轻人必须转变就业观念。从基本安全需要层次考虑,人的本能会倾向于选择稳定度较高的行业或岗位,然而工作的稳定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同时理想值也会随着社会发展层次的提高而改变。因此,没有所谓绝对稳定的工作。其次,考研与否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当代考研热同时也反映了这一代年轻人浮躁的心态。从文本分析情况看来,考研动机主要基于就业压力和未来生活稳定的目的。众所周知,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专业人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学术研究。从资源合理利用与分配角度出发,这种行为就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社会财富的一种浪费,也是对他人权利的一种侵占。因此,无论是考研还是读研都必须慎重。最后,要具备勇于挑战、开拓创新的精神。年轻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支柱,必须肩负整个民族长远发展的历史使命,如果每个人都以一种求稳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那么整个国家将停滞不前。我们还是期待年轻人以一种饱满的热情和激昂的斗志,实现自我,服务并造福于社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注释

①③[美]Herbert・L・Petri,John M・Govern:《动机心理学》(第五版),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14、284页。

②马斯洛:《哲人咖啡厅》,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52~58页。

心理学考研范文第10篇

“昨天早上和同学一起去研究生考试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看到那个一直排到了公交站点的队伍,我很震惊!队伍里有像我们一样的大四学生,也有在职的中年人,也有辞职了专门考研的。最近我一直在想,考研真的是我最后的出路吗?如果我这次考试不能通过,现在做的这些努力岂不白费了,那我还有必要像现在一样花费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在上面吗?我周围有不少不考研的同学都签约了,有些同学我感觉他们的能力还不如我,都说工作难找这么一看也没有那么难啊。我还听说研究生现在就业也难,如果读了研究生三年后找不到工作又该怎么办?现在需不需要一边复习考研一边找工作呢?”

――小雨

镜头二:

涵涵用四个字概括她现在的状况:脾气暴躁。自从有一天自己突然在教室里因为抢座位和别人吵架之后,她就总是觉得复习的东西很枯燥很无聊,也突然间不想学习了,厌倦课本、厌倦老师、厌倦教学楼,看到和考研有关的东西就烦,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和父母吵闹,也不想和同学们说话,这种状态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一方面不想看书,一方面又想复习好,一坐下来看书又想起身走动一下,起身走动的时候又想回到教室里看书。持续的这种精神状态让她感到自己的学习效率明显下降,而学习效率的下降让她情绪更不稳定。没多久,涵涵觉得自己的学习潜力已经挖尽了,每天都过着推一块永远也无法推到山顶的石头的生活。

――涵涵

镜头三:

为了提醒自己抓紧时间复习,我自己做了个考研倒计时的数字牌,但是看着一天又少一天的时间,自己越来越难受。虽然已经进入了冲刺期,但是我每天的复习还是显得很随意,写了几道英语的题目,我会突然想到政治的题目,想想那道题怎么答才好,然后思维又会跳到其他科目,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在复习哪一门学科了。前一段我听复习的研友说,他们患上了考研“高原反应”,每天都觉得很不好受,每天头脑都嗡嗡地响,总是看着书发呆。听完了之后,我也很担心自己会不会也患上考研“高原反应”,因此每天都人心惶惶,情绪不高涨。

――阿昌

这三组常见镜头是发生在校园里考研族身上的。11月的现场确认过后,有很多同学就会惊慌失措,往往难以平稳地面对接下来的几十天复习,总想着为什么考试还没有来?为什么这段日子这么难熬?为什么复没效率?其实这一切都是自己内心在作怪。现在笔者为大家送上一份“高原反应”应急手册,方便同学们克服“高原反应”,以饱满的精神面对考试的到来。

应急秘方:静心

配备零食:巧克力

使用方法:考研的很多同学总是说复习进入十一月份以后,自己无法坚持下来,看到许多单位企业招聘诱人信息,看到周围的同学已经落实工作,自己也免不了心动。在这时候有和小雨相似想法的同学,应该认真问下自己的内心:自己考研的动机是什么?心理学认为动机能够引导一个人朝一个目标持续的努力,面对诱惑则要提高动机水平。小雨可以想想自己最初选择考研的原因是什么,再想想自己这几个月来的坚持,大半年的拼搏谁解其中味,如果只是因为周围同学找到工作而使自己放弃了几个月的努力是否值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工人在搬运货物时,不小心将一块手表掉在了仓库里,大家翻遍了整个仓库都没能找到。这时,一个小男孩叫大家都出去,他一个人趴在地上静静地听,很快就找到了手表。当我们的内心很浮躁时,常常会导致思路混乱,学习效率降低,从而导致不能对要复习的知识点有一个准确的记忆。就像上面那个故事一样,大家都紧张的搜寻手表反而不容易找到,而那个小男孩却能静下心去倾听手表的滴答声。考研也是如此,随着考试的临近,我们会忙乱地处理很多与考试相关或无关的杂事,却忽略了内心的滴答声。因此,各位考生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用一颗微笑的心灵对待枯燥的复习生活或许能找到不同的色彩。

应急秘方:去躁

配备零食:绿茶

使用方法: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如果长期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伴随着机体生理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或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对这种工作产生厌倦,并产生心理上的疲劳感。如何才能战胜这股暴躁的脾气。首先,要找到导致暴躁脾气的原因,每当他觉得坏脾气又要到来时,就写日记写下当时的情绪和想法,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通过日记涵涵找到了坏脾气的源泉:枯燥、重复的复习。于是他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有计划地安排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他还在宿舍里养起了水仙、竹子等绿色植物,心烦时就摆弄下它们,看着水仙慢慢地抽芽、长叶,心情也好了。

心理学中关于记忆过程有这样的效应:近因效应。即我们通常对最初学习的和最近学习的内容记忆比较深刻。现阶段,有大量的知识需要掌握,不同的科目在不断交替,长时间的复习,很多学生会对很早之前的学习内容有所淡忘,因此要求在这个阶段要敢于面对重复、枯燥的内容,适时的改变学习计划和方法,温故知新。前进的道路不会是笔直的,通常只有螺旋式的上升,有时还会倒退,但不论何时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如果感觉自己心情很暴躁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喝绿茶,慢慢品味一下茶的清醇,静下心来回想自己几个月来的努力,让绿茶带走自己的烦躁。

应急秘方:快乐

配备零食:棉花糖

使用方法:我们都知道考研拼的是综合素质,包括掌握知识的水平、个人的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面对阿昌的情况,首先是要学会针对不同情绪做不同的心理调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前提要明确你现在面对的是什么,否则就会跟用油点火,你却猛浇水想要把火扑灭一样,于事无补反而还助长了负面情绪的威势。随着考试临近,阿昌变得低沉,觉得不开心,由此带来了对自己的怀疑,这时,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就格外的重要。

上一篇:信息化系统范文 下一篇:信息化时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