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范文

时间:2023-03-02 00:55:42

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范文第1篇

心理学家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专业?神秘?还是有一点恐怖?据说每个人的心事在他们面前都无所遁形?他们怎样看待自己这项“特异功能”?关于婚姻爱情、为人处世、子女教育,他们都有头头是道的论述,这些一丝不苟、严肃谨慎的社会专业人士私下里都有些什么想法和喜好?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心理学家无意去探究别人的秘密

――专访心理学家徐青林

小资CHIC:你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也是知名情感专家,在你这么多年的研究、实践、案例分析中,你觉得最常出现的婚姻问题的症结出现在哪儿?

徐青林: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在爱情和婚姻中出现各种问题,最大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理成长,一个心理不成熟的人经常做不好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怎么选择,不知道如何与爱人沟通。

小资CHIC:有人说心理学家很恐怖,因为你在她面前无处遁形,能清晰地洞悉很多的人的心理,能从小细节看到人潜意识里的东西,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从事这么多年的心理工作,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徐青林: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有比较好的感受力、体察力,更加了解人的行为模式背后可能有的原因,更能理解和接纳不同的心理状态的人。但这并不表示学心理学的人都有这样的能力。而即使有这样能力的人并不是都时刻有心情去关注他人想什么,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心理学家能感受到别人紧张、焦虑,但对方具体想什么不会去猜测。一个心理学家无意要去探究别人的秘密,一个心理学家应该更加理解人,更加愿意在别人需要心理帮助的时候出手。这些年我的感受是:要接受自己的局限,帮助有缘人,不断修炼自己。

小资CHIC:其实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对于一个生性孤癖的人如何应对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徐青林:生性孤僻的的人首先要接纳自己目前的状态,并积极做出行动。孤僻的人很有可能对周围的环境不信任,觉得不安全,担心周围人的评价,一方面与天生的气质类型有关,更多与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关,经常被打压或得不到认可的人可能选择封闭自己。所以一方面接受天性的部分,另外一方面看看如何处理那些“受伤”的情结。

小资CHIC:之前你为快乐女生五强做压力疏导,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职场的白领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怎样的方式可以做到自我的减压?

徐青林:首先要了解到人不能十全十美,只要尽力做了自己能做的就不去埋怨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努力却不强求。每一天要找出至少半个小时,完全是属于自己的半个小时,听音乐、看美剧,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可以自己做一些放松身心的运动,如舞蹈、游泳、瑜伽。每天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以示好好爱自己,哪怕是为自己烹制美味的菜肴。

小资CHIC:近年来又重提女性的崛起之路,“不仅让妇女享有权利,而且让她们学会使用这种权利”,你怎么看待女性势力的崛起?

徐青林:女性学会尊重自己,并不等于要贬低男性。女性势力的崛起意味着女性自立,但目前很多女性还是没有这种独立思想,不管他们学历高低,很多女性都期待被照顾,找一个潜力股等想法,就是这种思维在作祟。但这并不意味女人一定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办,而忘记了如何信任异性,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理想的女性拥有大女人的胸怀,小女人的情怀。

慢下来好好体会自己的感受

――专访心理学家徐青林

小资CHIC:你觉得幸福的家庭元素应该是什么?在分析众多的家庭婚姻个案时,有没有遇到过你特别印象深刻的案例?你给予的指导是怎样的?

徐青林:个人觉得幸福的家庭是家庭的每个人各在其位,每个人各行其责,而彼此之间有良好的互动,信任彼此,彼此之间有真实的联结,每个人在家庭中是真实的人,可以有负面的情绪,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理想的自己,能分享,彼此支持。处理过的个案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男孩,在他的家庭中,母亲失去自己,只是关注他,而这位母亲与父亲之间的关系疏远。让父母之间多些互动,让母亲多关心自己,儿子主动关心母亲。母亲以夫妻系统为第一系统,之后才是与儿子的亲子系统。

小资CHIC:之前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有青少年因为成绩和功课不佳而轻生,如今的孩子的受挫能力似乎越来越弱,家长们该如何面对儿童青少年学习与心理问题?

徐青林:青少年选择轻生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成绩和功课不佳,自杀的原因很复杂,而被报道出来的原因多半是一个导火索,很多人选择自杀是因为感受不到与任何人的真实的情感联结。一方面,如今的孩子的受挫能力越来越弱,这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本属于孩子自己的命题,家长都代替,孩子从来不为自己做主,不历练如何成长?家长不专断,不溺爱,给予孩子自己探索的机会,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在必要是提供帮助和支持。孩子遇到学习与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说服和批评,而是要倾听,最好是求助专业人士。

小资CHIC:都说现在这个时代是属于一个“快时代”,我们似乎在经历很多快餐式的生活模式,就连爱情和婚姻也被打入了快餐文化的行列,你有什么建议给“快时代”的年轻人,无论面对工作的压力还是感情的挫败等。

徐青林:越是在快的时代,越是要放慢自己的节奏,好好体会自己的感受,活在当下。慢下来才能去感受你交往的人是怎样的?你所从事的工作又是什么?慢下来看看自己在干什么,是不是离自己最初想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了呢?

小资CHIC:你觉得在年轻人的恋爱中该如何建立一段健康的关系?

徐青林:多多恋爱,但多注重个人成长。什么样的人就吸引什么样的人,心理健康度100分的人能够吸引到心理健康度比较高的人,而心理健康度只有50分的人大概也是吸引这种健康度的人。先学做一个靠谱的人,做一个安全的人,这样才会遇到靠谱的爱情。还有记得你我虽然相爱,却不是失去你或者我。

小资CHIC:你经常出席各类节目的心理专家嘉宾,你觉得有哪一次节目的案例是你特别想跟大家来分享的?

徐青林:去年参加了内蒙古卫视一档情感节目《现场45分钟》的录制,在节目录制的前一天刚好去了湖南长沙给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的选手做心理辅导,回来时候飞机晚点,到凌晨两点才回到北京,第二天去录节目,人非常憔悴。这次《现场45分钟》还很特殊,自己既是嘉宾又是被访谈的对象。录制当天气温很高,棚里的温度也很高,加上灯光,一场节目下来,汗流浃背。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卸妆,泡个热水澡,睡觉。累并觉得幸福。

因我的工作他们能感受幸福

――专访心理学家徐青林

小资CHIC:你在我们的专栏里曾有一篇文章《女人冷眼看房识男人》,备受读者的关注,有很多人对婚姻法的新司法解释产生了疑虑,觉得婚姻法不再保障女人,甚至在我们上次的小资夜话中直接提出“新婚姻法和女人谁侮辱了谁”,你是如何看待新婚姻法的司法解释?

徐青林:婚姻从来也不能为女人保障什么,婚姻不是一场交易,而是爱情升华进一步的自然结合。人的幸福不在于你拥有的物质,而曾经人们常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主要是说女性通过结婚获得一种保障,把女性的地位有些放低,以此说明女性不能照顾好自己。随着女性思想独立、经济独立,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尤其是思想、情感上已经不那么多了。人的幸福不在于房产,而是能够成为自己,并且有能力与人建立一个真实的情感联结。

小资CHIC: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钻研心理学的,你觉得心理学中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地方?

徐青林:从04年开始接触心理学,一开始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很多心理学家的生活经历和在心理学征途上的各种经历。之后专门学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与国际国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学习,并接受资深治疗师的督导,观察他们心理治疗过程,同时在中小学、大学、社会机构等场所从事心理治疗与心理培训的工作。接触心理学以来,最让人感动的是看到人的积极改变和因我的工作他们能感受幸福,能激发出他们积极的能量,他们因此获得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都让自己感到幸福,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份事业。

小资CHIC:你的工作几乎都是跟人打交道,除了工作之外,你最大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如果不工作的话你一般会做什么?你最喜欢的城市是哪个?最喜欢怎样的装束?最想要出游的地方是什么地方?

徐青林:最大的兴趣是看剧和游泳。之前喜欢看韩剧,最近一段时间喜欢看英国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短剧。不工作的时候很喜欢和好友聊天,逛街。最喜欢的城市是巴黎,一个有文化底蕴、浪漫、充满感性与不乏物质享受的城市,可以在巴黎街头欣赏各种艺术,可以坐在街边的咖啡馆看着书,看着街边来来去去的人……最喜欢的装束是简单、大方、淡雅、知性。最想要出游的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小资CHIC:我们是一本《小资》杂志,你是怎么理解小资的?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小资的人吗?

心理学家范文第2篇

心理学家不仅避免了一场“劫难”,而且意外地获得了一点“补贴”,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学家思维敏捷勇敢机智外,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强盗“劫富济贫”的心理,从而控制了强盗的抢劫行为。

心理学家的成功,在于他的“示弱”。 所谓“示弱”,就是放低姿态,显露自己的弱势,让弱者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并获得充分的人格尊重。应该说,人人都希望成为事业、生活上的强者,但强者往往会成为大众嫉妒、仇视,甚至攻击的重点对象,而弱者则成为人们同情、扶持、支助的对象。

在强盗心里,在夜里独行的心理学家可能就是一个有钱的成功人士,所以必然成为其抢劫的对象,现在心理学家突然示弱――向强盗乞讨,等于在告诉强盗,他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心理学家在强盗心中的强者地位一下子变为弱者,这样,以盗抢钱财为目的的抢劫行动就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原拟定对心理学家实施抢劫的行动就变成了一次爱心支助大行动。强盗也会为能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感到自豪。可见,一个简单的“示弱”就改变一件事的性质,促成了一桩美谈。

在这个故事中,强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强盗遇上心理学家的“示弱”,瞬间由一个灵魂的迷失者,变成一个施救者,由此获得重生。

“示弱”的结果是快乐的。理学家遇上强盗,通过“示弱”轻而易举化险为夷,使其全身而退。对这个结果,心理学家一定很享受。很多年以后,会将这个历险记讲给别人听,说明战胜困难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要学会在战胜困难中获得快乐。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问题是,在困境中迷失毁灭,还是在困境中重生,这是一个人生哲学问题。

示弱其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因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敢示弱,才能示弱,才能在示弱中获得最大利益化;而内心脆弱的人是害怕示弱的,千方百计掩饰其弱点。最后的结果是:强者变得更强,弱者变得更弱。

示弱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心理学家范文第3篇

聪明的苗苗

苗苗4岁了,别看她人小,却是个小人精。爸妈讲的故事,她不仅能听明白,而且还能理解故事里不同人物的真实想法。

今天,妈妈给苗苗讲了个故事:“强强的妈妈买了一袋饼干,强强吃了几块,把剩下的饼干放在厨房里后就出去玩了。弟弟看见了强强的饼干,也想吃,于是把饼干偷偷放在了自己的抽屉里。过了一会儿,强强做完游戏回来了,想吃饼干,他会到哪里去找饼干呢?”苗苗大声说:“我知道,强强会到厨房里去找。” “可是,弟弟不是已经把饼干放在抽屉里了吗?”妈妈故意考考苗苗。“强强没有看见弟弟藏饼干,他以为饼干还在厨房里。”“说得太对了!”妈妈高兴地亲了亲聪明的苗苗。

淘气的丁丁

“妈妈,我肚子疼。”一早起来,4岁的丁丁就皱起眉头捂着肚子,一脸不舒服的样子。妈妈心里很着急,连忙和爸爸商量要不要带丁丁请假上医院。丁丁爸仔细检查了一下丁丁的情况,心里感觉有点奇怪,这孩子前两天说肚子疼,妈妈就没带他去上幼儿园,结果肚子很快就不痛了,在家玩得疯了一天。昨天也没吃什么特别的东西,怎么会那么快又肚子痛了呢?爸爸决定试试丁丁肚子疼的真假,于是假装要带他去医院打针吃药。丁丁一听要打针,马上表示肚子不疼了,还吵着要去幼儿园!看来,丁丁抓住了妈妈会心疼他的心理,想骗过大家不去上学呢。爸爸妈妈又好气又好笑,小小年纪,就已经会利用心理战术编造谎话达到目了。

能干的小薇

小薇是个性格开朗的姑娘,她很喜欢幼儿园,也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一天,班上的小朋友冰冰摔倒了,老师以为是冰冰自己不小心摔的。小薇告诉老师,刚才她看见亮亮和冰冰在争玩具,冰冰摔倒后,她还看见了亮亮很得意的眼神,估计可能是亮亮故意搞的鬼。老师调查后,证实了小薇的猜测,连连夸小薇聪明能干。

年幼的孩子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看别人,他们总以为别人的心思和自己一样。从4岁开始,孩子才渐渐能够理解他人心理,理解不同的人所持的观念不同,观念决定行为。上文中的苗苗、丁丁和小薇都已经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揣测对方心思,并且指导行为,这不正是心理学家的作为吗?他们正在成为一个小小心理学家呢。这种了解和推测他人心理的能力在心理学研究中叫“心理理论”能力,属于社会认知能力的一种。心理理论能力的获得,可以帮助孩子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儿童的社会能力、学业能力(如通过指令来进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道德发展水平有关系。这种能力是踏向成功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孩子4岁到5岁半时,正是形成这种能力的关键期。但是在这个时期,爸爸妈妈却更重视孩子智力发展,而对社会认知能力关心不够,也常常不知如何着手培养。

对幼儿心理理论能力培养的建议

亲子交流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沃土。爸爸妈妈应多和孩子进行亲子游戏,家长的参与和指导,能为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范例,而模仿也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的心理状态。在亲子活动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帮助了解不同的人的立场和心理。同时,在家中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和家长进行装扮游戏和角色扮演,创设情景让孩子当一次父母,更好的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家长在和幼小孩子交谈时,尽量多使用表示心理状态的语言,比如:“希望”、“认为”、“猜想”、“想要”、“打算”、“愿意”等等,探讨事情的因果由来,鼓励孩子表达心理感受,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

同龄交往和混龄交往

心理学家范文第4篇

格桑老师身上有太多的头衔,四川大学实用心理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才协会超长人专委会理事,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特邀专家,世界华人心理学家协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咨询师精英工程特聘专家,应用心理学专家,著名催眠专家,“得觉催眠”的创始人。这些头衔当中老师常常提起的就是自己创立的“得觉”,尤其是提到得觉十三个体系下的“得觉催眠”,就像提到自己的孩子,乐在其中,美滋滋的。

作为心理学家,格桑泽仁更觉得任重道远。因为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并没有承袭古代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而是从西方心理学“移植”过来的,一直处于依附有余、独立发展不足的局面,未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

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医生都直在患者的心理缺陷或者伤痛等消极的思想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患者和医生都比较痛苦。西方的心理疗法确实帮助我们进步认识了身心运作的规律,但对东方人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的特定的心理方式缺乏必要的针对性:特别是中国处在急剧的变革期中,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更高,对心理学科实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在东方的文化土壤中就开始有些“水土不服”。

格桑泽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他深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更系统地研究了千年来深刻影响国人思想的佛教文化。他还背负行囊,跋山涉水深入藏区及其他地区,搜集了大量的藏族秘籍经典以及其他地区的民间秘籍,从最真切的民间文化中了解东方人群所特有的心理秘密,博采众长,创立了“得觉”体系。

格桑老师不仅在心理学有一定的造诣,而且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功底,尤其擅长诗歌创作。格桑老师在全国刊物发表了数十篇心理学论文,出版了五本专著;先后为中央电视台、各大高校、党政机关及社会团体进行了3D00多场讲座,其中1500人以上讲座1000多场:大型催眠讲座几十场: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过专场讲演和培训:先后到三个国家进行过“催眠营销”、“东方催眠技巧”讲座。他现在担任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走进科技》、《心理访谈》特邀专家,他是“得觉(八式)”创始人,他带着使命,走出雪域神山,体验生命,感悟人生,感受快乐。老师很重视身体的保养,太极拳打得有一定专业水准。

格桑老师在全国拥有太多的粉丝,也是我心中的偶像。无论用多少笔墨都难以把老师的故事写完整,我很早就有计划为老师写专访,可老师把时间表排得总是很满,这次《心理医生》杂志终于有机会给他做一期专访,因此我特意就心理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格桑老师。

《心理医生》杂志:格桑老师,您好,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访问,听说您是得觉催眠的创始人,在国内对催眠的了解还不够,您能不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催眠?

格桑泽仁老师:很高兴接受您的专访。催眠是人的种特定的意识状态,通俗点讲,当一个人处于一种完全专注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种状态时,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处于催眠状态。用得觉理论讲就是专注和忽略,从医学上定义,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一种深度放松和高度体认的表现――就像白日做梦或冥想一样,在这种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潜意识会开放并吸取对自己有帮助及有益的暗示,所以更准确来说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清醒状态。

当我们被某些连续、反复的刺激,尤其是语言的引导,从平常的意识状态转移到催眠的意识状态时,会比平常状态容易接受暗示。

《心理医生》杂志:人们常说的催眠术是什么呢?

格桑泽仁老师:催眠术,一般认为,是指在完全自愿的条件下,由催眠专家或催眠医生通过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的感受器官有节律地刺激,引导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心理医生》杂志:催眠和一般的睡眠有什么区别呢?

格桑泽仁老师:催眠与睡眠不同,从大脑所处的状态来看,催眠只引起大脑皮层不完全抑制,相当于一种梦幻状态或恍惚状态。此时,被催眠者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某一点上,难以产生别的思维和感觉,特别容易接受暗示,即接受预先肯定的某种事实或指令,进而影响被催眠者的行为和感觉,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舒畅情怀,解除病痛等的目的。而睡眠状态时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完全抑制状态,现代神经生理学使用心电图技术也发现,睡眠状态下的脑电图与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各阶段的波形不同,催眠时的脑电波更接近于或者更相似于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形。

催眠是独特的意识状态,有以下特征:意识的主动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幻觉的产生,潜意识进入意识层。是一种特定状态下的“专注清醒”。

《心理医生》杂志:催眠可以应用在哪些范围?

格桑泽仁老师:现阶段,催眠治疗一般用于以下的范围,

1.解除心理矛盾,心理压力紧张等心理问题,如性格调整,情绪矫正。

2.儿童心理行为和多动行为等。

3.青少年学习问题,消除考试紧张。

4.神经症的治疗,如各种神经症疼痛、失眠、记忆减退等。

5.各种躯体性神经症,如厌食症、贪食症、神经性呕吐、腹泻、便秘、神经性心悸、胸部精神性高血压、哮喘、荨麻疹等。

6.帮助戒烟、戒酒、减肥,调整不良的饮食习惯。

7.其他:如潜能开发、运动员心理调试等等。

《心理医生》杂志:怎样看待催眠带来的负面影响?

格桑泽仁老师:最主要的负面影响应该是催眠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来侵害我们的利益,这也是许多人抗拒催眠的主要因素。其实催眠术作为一门作用于人的意识的技巧,一如诺贝尔发明的炸药,既可以用在开矿、修路上,也会被不法分子用于制造恐怖事件,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当面对这些侵害时,最好的防御方法就是出击,所以只有我们了解并认识了催眠,才能把潜意识的调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心灵的大门便不会让坏人轻易打开。

《心理医生》杂志:您独创的“得觉催眠法”和通常的催眠方法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格桑泽仁老师:从字形来解释“得”即为“每一天都会进行细微的自我对话”,“觉”即为“自己享受头上的光环”。“得觉”的意思就是“得道觉悟”,“得觉”状态就是一个我们每

天都会遇到的特殊的清醒状态――意

识被集中而潜意识被打开,是我们的灵感与创造最活跃的时候。而“得觉”的方法则是教给大家有意识地驾驭这种状态,调动我们的潜能,克服在一般状态下不能克服的生理、心理疾病。

“得觉催眠法”是我在在研究催眠过程中综合了各类催眠法,结合东方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加入了藏族特有的文化与技巧,融合临床医学、心理学、宗教学、音乐等内容,发展出来的一种具有独特之处的催眠方法。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独特的暗示语,施术不受环境限制,催眠速度快,结合特殊的点击(有人称之为点穴)等,其在操作技巧上属于言语催眠和操作催眠相结合的方法。“得觉催眠法”有其独到之处,目前我总结出了十几套方法,这些方法全部是在我具体的催眠实战中用到的,非常快速、有效。

《心理医生》杂志:您能介绍一下催眠在我国的发展吗?

格桑泽仁老师:在中国,“催眠―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的“祝由术”,宗教中的些仪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过当时多是用来行骗的,或是一种迷信活动,并没有具体而系统地研究催眠的人或者机构。现代社会催眠又从西方进入中国,中国对催眠系统的研究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现在,越来越多的催眠现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建立适合自己民族心理、文化的催眠系统理论。中国民间的催眠可以挖掘、利用的资源很多,对催眠的系统研究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的催眠研究会,有一大批催眠学者、爱好者将催眠应用于医学、教学、产业等领域的可行性研究,为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努力探索。

《心理医生》杂志:普通人怎样才能放心、安全地走进催眠诊所?

格桑泽仁老师: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独立的催眠诊所,因为还没有任何法律、证照制度来规范催眠治疗。实际上能提供催眠治疗的催眠师,大部分是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部分受过训练的社工人员、护士也会提供催眠服务,有些专科医师则利用催眠来进行止痛、麻醉,如牙科医师、妇产科医师。

如果想要寻求专业催眠师的帮助,请你先做好准备工作

多读点介绍催眠的书,多了解催眠师的背景,多打听催眠师的名声,多观察催眠师的人品。

心理学家范文第5篇

这是好莱坞电影《偷天换日》里的场景。观影将近10年之后,我对这部略嫌俗套的商业片已记不起更多细节,但老贼那几句精辟论述,却让我经常回想与玩味;在我看来,约翰的这番哲理不仅适用于偷盜业,而且尤其可以拿来形容人们对旅游的态度:旅游本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窃取、偷享的愉悦时光,有些人好比是小偷小摸,只肯零星局部地作案几次,得手之后,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生活轨道上了;对旅行上癮的人,尤其是以此为毕生事业的旅行家们则不啻是“为偷而偷,在偷窃中寻找人生意义”的江洋大盗。老贼约翰说得真好。这里的区别其实在于生活和旅行之间孰为目的、孰为手段——普通人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从而更好地生活;而旅行家的终极生活目的却只是不断上路,奔赴下一个全新的去处。旅行成了他们最根本的精神需求和主导的自我实现方式。

这么说来,老贼的一番从业感言,其实是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经典理论的。马斯洛以著名的“需求金字塔”归纳出人类的五种根本需要: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再到社会需求、尊重需求,直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形成了世人行为的旨归。人们在各个层次需求上的侧重不同,才会产生出对待生活、旅行——乃至偷盗——的不同态度。按照这套理论,旅行家们之所以常要忍饥挨饿、茕然上路、身历奇险,是因为他们更看重旅行带来“高峰体验”——只有旅行才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只在旅行中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在真正生活。

自20世纪中叶创立以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产生了非凡的影响,甚至成了企业管理学、消费行为学等领域的学科基础。但有一个事实却很少有入提及:马斯洛创立理论的灵感,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一场旅行。在马斯洛求学的时代,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学派是行为主义,他本人所受的主要也是这方面的训练,研究方法更看重科学实验和数据统计。与文化人类学巨匠露丝,本尼迪克特的相遇改变了马斯洛的治学道路。本尼迪克特不太赞成心理学家主要把“狗和猴子”作为实验对象的研究方法;她坚持要求马斯洛去印第安部落做一次真正的实地调查,

“直接体验另一种文化”,并告诉他,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固有的偏见,获得对人类心灵的真正洞察。在她的多次敦促下,马斯洛终于在1938年夏天前往加拿大北方黑脚印第安人的领地驻留了几个月,深入了解当地人的行为模式。

起初几天,马斯洛感到了令人震撼的文化差异:就连他原本设计出来的调查表格都根本不适用于黑脚印第安人。很多渗透了西方文化特有道德准则的研究指标在一个全新的文化语境里毫无意义。而正是立足于这种巨大的差异,马斯洛才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交流归纳出若千项当地人重视的价值因素:对坦率、慷慨大度的推崇,对友情令人赞叹的珍惜。就这样,恰恰是陌生文化之间的遭遇,让马斯洛洞悉到了人类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社会中,我发现了几乎与我们社会中同样范围的人格类型,只是分布曲线截然不同。”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我们现在所知的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家范文第6篇

隔代育儿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爷爷奶奶们,你们有必要清楚地了解隔代育儿的利与弊,在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您目前拥有的资源――

1.从容的生活节奏

常听不少祖父母们这样说,“哎呀,小孙子太可爱了,以前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哪有空管……”当年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压根儿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关注孩子的一颦一笑,而在孙辈身上,这个缺憾可以弥补过来。

退休后从容的生活节奏,让老人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不会像年轻父母那样容易急躁冲动。有的老人自己做父母的时候脾气很急,而一旦升级为祖父母,脾气却顺了许多。

2.丰富的人生阅历

祖父母们的年龄大多比年轻父母们长一倍,所经历的人和事自然也多得多。丰富的人生阅历令祖父母们在处理儿孙问题上,有时更为客观和从容;而年轻父母们阅历较浅,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因此遇事容易慌乱。

有着良好修养、知识储备的祖父母们,更是可以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对孩子的提问能耐心地倾听,很好地保护了可贵的好奇心。

3.传统的育儿经验

虽然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科学育儿”的方法,相比年轻父母的“照本宣科”,祖父母们对孩子在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积累的经验要比孩子的父母丰富得多。这些经实践检验得来的传统育儿经验,有时更为可靠和安全。

两代人在育儿理念上虽不尽相同,但相互借鉴、补充是有益而必须的。

以下做法是您需要尽量避免的――

1.压缩孩子的自主空间

和孙辈相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驱散老人的孤寂感,让老人在精神上有所寄托。但在有些特殊家庭氛围中(如离异、丧偶老人),他们也疼爱孙辈,而潜意识中则不自觉地用孩子来填补生命中的空缺。比如:过多地包办孩子的日常起居,长时间不愿和孩子分床而卧等,让孩子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

孩子的依赖,让老人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是有价值的,不知不觉中,老人对孩子的关心就越过了合理的界限。如果老人内心的价值感是以牺牲孩子自主性为代价的话,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必将带来负面影响。

2.完全替代父母职能

“隔代育儿”绝不能等同于“替代育儿”,再尽心尽力祖辈也无法替代孩子的父母亲。

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尽量不要让孩子远离他们的亲生父母。有的老人见孙儿对自己比对其父母还亲,私下觉得非常高兴。当然,这种情感的回报和老人的付出是成正比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祖父母们的爱越位了,哪怕是无意的。

毕竟,孩子的父母亲将陪伴孩子更长久。祖父母和孩子再怎么亲,也不能取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3.令孩子卷入人际矛盾

大家庭中,有时难免会暗藏各种人际矛盾,其中婆媳矛盾是比较常见的。就矛盾本身而言,不单是婆媳,母女(子)、父女(子)之间都会产生人际冲突,只是婆媳之间的矛盾通常不放在“桌面”上,而容易在“孩子”身上展开拉锯。比如,妈妈说东,奶奶说西,甚至,在孩子耳边念叨对方的不是。

两代人之间发生矛盾是正常的,因为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就像近视镜和老花镜,焦点有时很难统一。但是让幼小的孩子卷入这样的矛盾,是极为糟糕的一件事。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建立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课题。

不论是妈妈对孩子说奶奶的不是,还是反过来,两边都是至亲,孩子卡在当中会非常为难。倘若由此让孩子形成负面的核心信念――“身边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相信的”,那么这个孩子的一生将被笼罩在阴影中。

心理学家范文第7篇

现在,无论是涉及婆媳关系的小说还是电视剧,都大火!知道为什么吗?媳妇们看到电视剧里“媳妇”的控诉,觉得十分解气:“她们说出了我想说,但在现实中绝不敢对婆婆说的话!”

真相:其实婆媳间本来就没有天然的爱

婆媳关系,一想起这个词,就能让人联想到对立、冲突、复杂……令人恐惧。其实,这种恐惧暗含着现实中对婆媳关系的理想化期待――亲如母女。

本来,将两个毫不相干的女人“扯”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同样爱着一个男人,“爱”是她们的纽带,谁会抱着树敌的想法呢?

“一样是叫妈,但感觉咋那么不一样!自己的妈真心疼你,为你好,急了你可以跟她吵;婆婆就不一样了,你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她却老想挑剔你、挤兑你!”尽管李慧刚开始还自信地认为自己能“爱上”婆婆,可才几天,对这个凭空多出来的“妈”,她怎么也爱不起来。

婆婆也说了,她最初也希望能跟媳妇好好相处,可媳妇真过了门,老是不“来电”。其实,儿媳人不错,里里外外一把手,对她也很尊敬,但一跟自己的女儿比,还是觉得差得太远。“彼此之间老觉得拧巴,也许是天然的敌意?我总觉得她太懒,特看不惯她指使我儿子干活!”

在英语单词里,婆婆是“Mother-in-law”,直译过来,就是“法律关系上的妈妈”,很显然,这种母女关系“先天不足”,想说爱,有点难。所以,渴望婆媳关系“亲如母女”的努力多数会以失败告终。

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心理治疗师荣伟玲说:“婆媳间没有天然的爱,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共同生活经历,没有感情基础,让这样两个女人相爱,注定会失望。”

“母亲和女儿的情感联系是无法切断的,她们可以相互攻击,关系的容纳度也很高,但婆媳之间则没有这样的情感联结,容纳度也没有。”

办法:男人你要站出来

婆媳之间不但没有天然的爱,而且是相互竞争的。

有很多人认为,正因为爱着同一个男人,所以,婆媳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种想法太唯美了,这种唯美妨碍了我们看到关系的本质。

对于西方人,婆媳关系并不是个了不起的问题。他们的价值观是:夫妻关系第一重要,与父母的关系是次要的,因此,婆媳之间的界限也是明确的。

但在中国,与父母的关系往往高于夫妻关系,这就使得即使在结婚后,父母当然可以影响子女的家庭生活。

中国人往往不懂得经营夫妻之间的柔情,却更看重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异性,包括母亲对儿子、父亲对女儿。这就会让很多母亲在儿子结婚后倍感失落,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要重新“夺”回儿子。

这就是为什么,婆婆总是挑剔儿媳妇。也许在她心目中,自己才最爱儿子。

健康的母子关系是健康婆媳关系的基础。在母亲和儿子之间,就应该完成重要的分离,但这种分离,无论是对母亲还是儿子,都完成得不够。

在婆媳关系中,男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要把妈妈的能量挡在小家庭之外,保护好你的伴侣生活。

可是,很多儿子根本意识不到要去挡,儿媳妇只好站出来挡,直接造成两个女人的短兵相接!

记住:适当的心理边界和空间距离是有必要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婆媳关系都是对峙的。

心理学家观察到,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种胜过母女的婆媳关系。可是,这样亲密的关系有其难以觉察的心理根源。

比如,有的儿媳不但跟婆婆很亲,甚至有时是在讨好婆婆。这可能是儿媳在成长中缺失了妈妈的爱,更愿意认同婆婆这个“母亲”,对她有理想化的投射。

还有一种情形是婆婆对儿媳特别好。其中,有些是儿子的条件与儿媳不对等,婆婆觉得委屈了人家姑娘,因内疚而补偿。

或者婆婆对儿媳好,一般是看在儿子的份上,因为儿子把媳妇看得很重要,婆婆就可能用低自尊争取儿子的爱。可这样的关系很危险,因为婆婆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小媳妇,儿媳被她变成了一个道德谴责的对象。

这种“好”的婆媳关系,往往获得称赞,但在心理学家看来,这种“相亲相爱”的婆媳关系,可能隐藏着不易觉察的危险。因为这样做,抹杀了婆婆和媳妇的角色界线,没有规则的游戏反而更把握不好。

不要将婆婆作为母亲的替代,但不是说婆媳之间不必爱,也不意味着不去经营甚至破坏这种关系。这样的心理边界是一条线,可以让婆媳因此保持舒适的距离。

边界如何建立?作为个体,每个人都首先要爱自己,具有主体感和独立性,不依赖别人去生活,这样,理清关系就变得容易得多。比如有的婆婆,自己本身有很好的家庭生活、业余爱好,对儿媳的关注很少,反而大家相处得更愉快。

当你清楚地知道你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你就会知道,你和自己的关系是什么,你和他人的关系怎样才会合适。

心理学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幸福;优秀品质;抑郁

在物质日益丰富,精神产品也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生活满足感却没有大幅度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年轻人普遍存在着抑郁症状。在这种情形下,人们需要学习寻找快乐的技能,这种技能可以帮助人们提高韧性、产生乐观情绪、愿意积极参与事情。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这种技能在进入社会前就应该被教授,显然,学校应该承担起这种积极教育的责任。

积极教育被定义为传统技能和幸福教育,幸福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传统教育。儿童和青少年的启蒙教育大部分是在学校里完成的。例如,在美国,6~17岁的孩子一般每星期要花上30~35个小时在学校里(hofferth和sandberg,2001)。因此,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日常交流和相互影响对学生的幸福感有很大影响,这正是“幸福教育计划”的重要目标。在学校,虽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但大多数父母和教育学者也应该把幸福教育和性格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即使不是核心(cohen,2006)。

在美国,多数学校已经或多或少地开展了这项工作。近些年来,美国学校关于这一前景的共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学者们认为,“幸福教育计划”可以:第一,提高被大多数或者全部家长认可的技能和能力;第二,可以在学生健康和行为方面产生显而易见的改善;第三,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成就中。

美国积极教育研究小组花了近15年的时间,运用严密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幸福是否应该教授给学校的学生。他们坚信“幸福教育计划”与药物干预一样,必须以证据为根本,因此实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计划,penn resiliency program (prp,宾夕法尼亚韧性项目)和strath haven 积极心理学必修课。

一、prp项目

prp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处理那些日常压力和大多数人青少年时期常见的问题,提高抵抗忧郁与焦虑的韧性。prp通过教学生更加客观灵活地考虑遇到的问题来激发乐观精神。prp也教会学生果断、创造性思维、做决定、放松,以及生活、社交、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技巧与技能。prp用于预防年轻人的抑郁症,在过去的20年间,在17个正式研究项目中被评价分析过,是经过最广泛研究的方法之一。

1.研究方法

大多数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整个项目包括2000名8~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自于不同种族和宗教背景,不同居住地区(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以及不同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葡萄牙);整个prp研究小组呈多样化,包括教师、法律顾问、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在校心理学研究生,以及一些研究项目的计划组织者,还有独立的prp分析师。

2.研究结果

降低或预防抑郁症的发生。17个研究项目中有15个检测了prp对抑郁症状的效果。这些研究项目的元分析充分证实了所有接下来对prp的推断,即大约实验后6~12个月的后期干预效果(brunwasser和gillham,2008)。

减轻绝望的感觉。元分析也发现prp明显减轻绝望感,提高乐观的情绪(brunwasser和gillham,2008)。

预防临床等级的抑郁和焦虑。在几个研究项目中,prp预防了中度到重度几个等级的抑郁症状。例如,在首个prp研究中,通过2年的实验后随访,中度到重度的抑郁症状的发病率减半。在最初的治疗中,prp预防了那些抑郁症状不稳定但却在诊断标准线上的青少年的病情发展。

减少和预防焦虑。虽然关于prp对青春期少年焦虑症状的效果研究较少,但是大多数研究还是发现了明显而持久的效果。

减轻行为问题。虽然prp对于青春期少年的行为问题(攻击性、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研究较少,但是几个研究还是发现了明显的效果。例如,实验3年后的最新大范围项目评估发现,通过

存在行为问题青少年的家长汇报,prp有着很明显的效果。

对不同种族背景的孩子都起作用。没有证据表明prp的效果会因种族和宗教不同而发生变化(brunwasser和gillham,2008)。

二、strath haven 积极心理学必修课

积极心理学必修课是第一个以实验为根据的青少年积极心理课程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必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标志性优秀品质(如友善、勇敢、智慧、毅力),增加学生对这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希望提高学生韧性、积极情感与对自身目标和意义的认识。

1. 研究过程

在美国教育部280万美元的资助下,研究小组完成了对学校积极心理课程的随机控制的评价。实验随机分配347名9年级的学生到语言艺术班,其中包括积极心理学课程组(积极心理学干预组)和无积极心理学课程组(可控组)。学生、家长和教师在实验前要完成标准的问卷调查,实验完成后,还要接受两年的随访。问卷评估学生的社会技能、行为问题和在校的快乐感,此外,还要检查学生的等级。课程总计大约20~25次课,每次80分钟,授课于9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课涉及优秀品质的讨论(或者其他积极心理学概念和技能),还涉及课堂的活动,这是可以鼓励学生在个人生活中应用概念和技能的实践家庭作业,以及以后进行反思。

2.研究结果

积极心理课程增加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快乐感和充实感,使他们投入学习,享受校园生活并取得成就。教师反映,研究实验改善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如好奇心,对学习的热爱,创造力)。这些研究结果是非常可信的,因为进行评价的教师,他们本人并不进行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授课,也不知道学生参加的是实验组还是空白对照组。非常重要的是,增加寻找幸福感的技能并不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互抵触,而是在促进传统教育。

通过将prp与积极心理学必修课结合起来,或是更加严密的干预,也许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由于这是对积极心理课程的首次研究,因此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对不同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学生效果的普遍性将会显得尤为重要。

三、积极教育的培训

基于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幸福教育应该开展,并且可以在学校开展。宾西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一直在培训美国和英国的教师掌握这些技能。培训重点放在实验教师如何在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专业上应用传授他们的技能,通过举出实例和细节化的课程教实验教师如何传授给孩子这些技能。通过小组活动等方式的练习和应用,使准则和技能得到认识上的强化。培训后,培训人员全年驻扎,同时邀请许多访问学者,每个人待上一周或更久,在积极心理学专业上指导实验教师。

这种培训尚处于早期阶段,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部分:传授积极教育、嵌入积极教育和生活积极教育。

1.传授积极教育

课程通常被设置成独立内容,被称为“独立课程”。独立课程传授积极心理的元素:如优秀品质、韧性、感恩之心、力量、生活意义、投入[1]、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即传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

优秀品质课程。第一堂课,参加via特长问卷[2]标志性优秀品质测试前,学生要写下他们处于最佳状态时的故事。当学生得到他们的via结果时,学生们对照着他们的优秀品质,重新读以前的故事。几乎每个学生在他们的故事中都发现自己两个以上的优秀品质,大部分甚至发现3个。优秀品质课程还可包括采访家庭成员以发现优秀品质的“家族史”,学习如何使用这些能力来战胜挑战,开发不在个人优秀品质前五名的能力。最后一堂课,学生们共同推选他们认为是各个优秀品质典范的校园领袖(学生或者老师)。这个共同认可和开发能力的过程,使老师和学生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来讨论他们的生活。

积极情绪课程。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学会如何品味美好记忆,如何克服消极偏见,如何对给予者感恩。在祝福日记中,学生晚上可以回想白天的美景。

韧性课程。首先,学生学习abc模型(ellis,1962):逆境影响随后感觉的信念会怎样,然后学生们学习如何通过更加灵活、更加精确地思考怎样放慢这个abc过程。最后,学生们学习“实时韧性”(reivich&shatte,2003),以处理经常面对的“盛怒”逆境。

abc模型(ellis,1962)是指: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

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ellis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ellis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常常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2.嵌入积极教育

独立课程侧重教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但积极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独立课程。可以将积极教育嵌入大部分的学术课程中,可以是运动场上、田园辅导中、音乐中、教堂里。以下是课堂示例:

英语老师讨论小说中的标志性优秀品质和韧性。尽管《麦克白》是一个相当抑郁的读物,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讨论主要人物的力量,以及这些品质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在讨论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和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物面对的挫折时,英语老师可以用韧性的概念来演示想法的准确程度。

地理老师让学生考虑怎样衡量一个国家的幸福指数,以及从澳大利亚到伊朗再到印度尼西亚的幸福标准也许是不一样的。还可以研究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对幸福有何影响。

语言老师让学生分析日本、中国和法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的优秀品质。

音乐老师用韧性方法从频繁的演奏失败的经历中建构乐观。

体育教练发现将积极教育嵌入到体育课中比较难。一些教练用重新定位注意力的技巧唤起队员对场上曾经愉悦的回忆,这些教练报告说,更多的队员因为这样想而克服了负面偏见。一位教练发明了一种以优秀品质为框架的方法来总结比赛。通过总结会,学生通过优秀品质的角度来总结比赛的胜利与挑战。另外,可以引导学生确认那些未能使用优秀品质的机会,这种确认过程能增加将来使用这些品质的主观能动性。

3.生活积极教育

当学生到学校面对教师时,教师可以问,“孩子们,昨晚过得怎么样?”孩子们会乐于分享他们简短的事情,比如“我昨晚吃了我最喜欢吃的苹果派”或者“昨晚和哥哥打球我赢了”。如果孩子每天以思考昨天有什么好的事情开始新的一天,他就是生活在积极教育里面。生活因为这个“好的开头”而提高质量了,生活得更好了,学生们会更热心去学习,通过学习并使用不求报答的做好事的技巧,而得到了助人为乐的经历。

这些零散的例子说明积极教育,无论是传授、嵌入还是活在其中,都会使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及生活发生变化。

对于学校的学生,教育的目的一直围绕如何考取更高的成绩,如何成才,如何具备从事成人工作的技能。但是,学校教授学生如何才能幸福同样很重要。这就是美国积极学家倡导的积极教育。

心理学家范文第9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称:适当地选择衣服,有改善情绪的功效。并根据有关“试验”和跟踪调查的结果,证实了其理论是正确的。他认为,称心的衣着可松弛神经,给人一种舒适的感受。所以在情绪不佳时应该注意四“不穿”:

1 不穿易皱的麻质衣服。在情绪欠佳的日子里,不要穿容易皱的麻质衣服。易皱的衣服使人看起来一团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2 不穿硬质衣料衣服。硬质衣料衣服会让你感到僵硬和不快。此时最好是穿质地柔软如针织、棉布、羊毛等衣料做的服装。

3 不要穿过分紧身的衣服。在衣服的款式方面,不要穿过分紧身、狭窄的衣服,如果太狭窄了,会造成压迫感。对于女性来说,一定要避免穿窄裙、连和束腰的服装,尤其不要穿紧身牛仔装,否则会加重情绪上的压抑感。而穿宽松的服装会令你呼吸轻松、血液循环畅通,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4 不系领带。不系领带能减轻束缚的感觉。

看恐怖电影并不能真正解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来自生活、工作中的压力,许多人选择了特殊的减压方式。看恐怖片,应该是让自己尖叫最理直气壮的方法。

许多白领爱上看恐怖片,他们常常在心情郁闷、焦虑烦躁的时候选择用不同的恐怖片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在恐怖电影中大声叫出来,经历心理紧张之后再感受无比畅快的心情,可谓是非常刺激的减压方法。

但为了转移压力,逃避现实,而选择看恐怖电影来“刺激”自己,这种放松只能是暂时释放压力,并不是根本的减压。与其窝在电影院或家中看一场恐怖电影,倒不如走出家门,多参加一些户外运动,通过与人倾谈、游玩等健康的放松方式来解压。

睡觉关灯有助于减肥

研究人员表示,夜间灯光可使实验鼠体重迅速增加。在为期8周的研究中,与夜间处于黑暗环境的实验鼠相比,夜间处于灯光环境的实验鼠体重增加了50%。所有实验鼠的食物及食物量都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夜间接受灯光照射的老鼠在通常休息阶段进食增加55%。专家表示,这项研究尚未展开人体试验,但是研究结果对人类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她说:“如果在一天中错误的时间进食,或者在身体休息阶段进食,那么新陈代谢就会发生紊乱,进而导致体重增加。”

专家解释,夜间灯光会扰乱人体生物钟节律,造成黑白颠倒,在不该进食的夜间进食,所以才会导致肥胖。夜间灯光既包括开灯,也包括电视或电脑产生的弱光。因此,无论夜间灯光强弱,只要有光,就可能会增加肥胖几率。而夜间关灯睡觉则有助于减肥。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下降

最新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我国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已从1.2亿降至0.93亿,我国已由一个乙肝的“高流行地区”降低到了“中流行地区”水平。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介绍说,从1992年开始,我国实行对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和乙肝健康教育,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下降。2006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从1.2亿降至0.93亿,减少了三千万例,从而使我国由一个乙肝的“高流行地区”降低到了“中流行地区”水平。庄辉介绍说,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低到0.96%,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乙肝控制目标。

秋天谨防过敏性鼻炎

秋季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根据发病时间,过敏性鼻炎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如今比较多见的是季节性鼻炎。季节性鼻炎又称花粉症,发病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多在春秋两季发生,且以秋季为多。

秋天过敏性鼻炎发作比较多,主要是因为秋高气爽,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植物的花粉。而且秋季比较干燥,鼻腔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物的影响。

不少过敏性鼻炎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不了解,因为其症状主要是流鼻涕、打喷嚏,患者常以为自己只是感冒,随便吃些感冒药或者是抗生素。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的目的,长此以往还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专家认为,到了秋季,如果长时间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的情况,最好先去医院耳鼻喉科检查一下。

冬天坚持跑步有助促进精神健康

运动医学专家表示,任何季节跑步都能刺激内啡肽的分泌,不过在寒冷的天气下,体质会得到更明显的提升。

冬季随着日照时间的缩短,人们容易出现季节性情绪障碍,陷入抑郁情绪。坚持冬跑则能驱赶不良情绪,使跑步者神清气爽。除此之外,寒冷天气中跑步还能帮助锻炼者更好地控制体重。专家称,在寒冷天气中跑步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穿得暖暖的,保持肌肉温暖。其次,每次跑步前先慢跑5分钟预热。最后,长跑前后都要做伸展运动,而且,由于跑步者容易缺水,跑步后要及时补水,但要注意避免含咖啡因的饮料。

酗酒孕妇日后健康隐患大

芬兰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孕期酗酒的女性,日后无论在心理方面还是在身体方面都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应向女性普及有关孕期饮酒危害健康的知识。

研究人员对524名在孕期酗酒的妇女进行了长达9~15年的跟踪调查,并将她们的健康记录与同时期生育的其他1800名不酗酒妇女的健康数据进行了对比。统计显示,孕期酗酒的妇女日后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几率是正常同龄妇女的9倍,罹患病毒性疾病的风险是正常同龄妇女的24倍。此外,因病住院后,她们的住院治疗时间也比通常情况下长两倍。孕期酗酒的女性中有许多人不得不提前退休。总体来看,她们在产后10年内死亡的风险是其他妇女的38倍。

为此,研究人员建议,应加强对酗酒妇女的产后跟踪调查,及早发现她们的健康隐患并及时进行治疗。

好奇心让老人保持年轻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当人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体内就会分泌某种激素,让皮肤不容易长皱纹,器官也不容易出问题。不过,无论什么原因,“敢尝鲜,老得慢”都是事实。

日常生活中,老人不妨像小孩子一样,多问问“这是什么”和“该怎么做”。就算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这么问久了,也会慢慢培养出好奇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定要去试试看。当然,可以激发好奇心的事,未必就是没做过的,只要能让老人的脑子动起来,就达到目的了。

心理学家范文第10篇

愤怒、激动、烦恼等不愉快的情绪是人们基本的心理活动。这些不良的情绪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发泄,如拿东西撒气,或跑跑步,或彻底地倾诉一番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运动锻炼,来让心理变得更健康。

以下有几种心理学专家研究出来的身体健康操,可尝试一下,来缓解不适的心情。身体健康操是指通过身体的活动,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心理保健操则应该通过心理活动与行为,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1.操作方法

(1)自然站立或者自然坐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眼平视,面带笑容。

(2)双手抬起与肩同高,左右手手掌相对,双手十指微弯呈弧形。

(3)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个指头的第二个关节弯曲成90度,同时伴随口中念出“健”字。

(4)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个指头的最前端的关节弯曲成90度,同时伴随口中念出“美”字或心中默念“美”字。

(5)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个指头迅速张开,然后双手四个指头再迅速握拳,再后双手的四个指头再次张开,在双手四个指头张开、握拳、张开的过程中,口中念出“幸”字或心中默念“幸”字。

(6)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个指头紧握拳,同时口中念出“福”字或心中默念“福”字。念完“福”字后,双手迅速向前推出5-10厘米。

2.操作时间

初学时,在20分钟内能够学会它,并进行独立操作。完成一套动作同时口中念出“健美幸福”大约4秒钟。每次练习心理健康操至少做9次,即在半分钟左右完成。每天做几次不限。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随时随地操练,次数越多越好。每天早晨起床,可躺在床上做9次,大约半分钟完成。在白天工作学习的间歇时间随时可以练习。晚上看电视时,可以一面看电视一面心中默念“健美幸福”,并伴随双手动作。

3.注意事项

(1)练心理健康操的速度要适当,每个连接动作太快太慢,效果都不理想。

(2)无论口中念出“健美幸福”或心中默念“健美幸福”,声音强度不要过强,但也不要过弱。

(3)动作与口语同步,做“健美幸福”的动作与念“健美幸福”要协调,每个字都有相应的动作。心理健康操对强迫症状、敌对情绪、人际关系敏感、情绪波动等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受试的人普遍反映,这套操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情绪愉快度,消除紧张。(韩晓涛)

“十不要”化解内心焦虑感

1.不要盲目攀比,学会往下看,你就是你,而不是别人。

2.不要心太贪,太贪是害自己,知足者才常乐。

3.不要被虚名和浮利所拖累,学会量力而行,量体裁衣,有多大的能力就干多大的事情。

4.不要欺骗自己,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

5.不要凡事都斤斤计较,学会宽恕、谦让,后退一步海阔天空。

6.不要隐藏自己的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与朋友一同分担。

7.不要强迫和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勉强自己把应该将来做的事情拿到现在来做。

8.不要把自己和世界理想化、完美化,困难和挫折也是让我们朝着梦想的方向迈进的动力。

9.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保持个性化的自我,认为“我是最棒的”。

10.不要太在乎那一张纸。出生一张纸,辛苦一辈子;毕业一张纸,努力一辈子;做官一张纸,斗争一辈子;金钱一张纸,折腾一辈子;荣誉一张纸,虚名一辈子;淡化这张纸,明白一辈子;忘了这些纸,快乐一辈子。

上一篇:青少年心理咨询范文 下一篇:历史学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