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统计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22:00:13

心理统计学论文

心理统计学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注重统计意识与心理学理念的结合。心理统计学关注的是对心理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这个解决过程会随着个体专业素养的积累而不断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将重点放在统计思维的培养上,而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尤其要避免机械记忆解题步骤的做法;另一方面,心理统计学的大背景是心理学,这对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要求:如何高效地实现对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渗透?有研究者提出“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两大层次:注重统计思维层次和注重统计思维和心理学理念融合层次”,而后者才是心理统计学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二,教学内容和体例的新探索。计算机软件的普及运用使得大众更深入地进行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因此有些教材开始将一般线性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纳入其中,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这不仅进一步表明了培养统计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教师的理论课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难以通过纸笔计算助力概念理解,如何将新内容新体例表达得直观形象?第三,基于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探索。近年来,随着统计学重要性的突显,人们开始关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学、PBL教学等。实际上,选择哪种教学法除了教师在理念上的差异,也受具体的班级情况和授课内容的影响。而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学有所得。

二、心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基于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笔者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3个方面对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为“一减一增一结合”。

1.一减在保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和框架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内容,将重点放在统计思维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选择上,突出实用性。“……降低解题的难度,降低运算技巧的运用,简化证明过程,但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简单线性回归一章,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占了一定篇幅,而实际上学生只要了解确定a和b的两个计算式以及这是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即可。类似这种涉及公式推导的内容,只要不影响概念理解和实际应用,教学中均进行了删减。

2.一增增补了统计检验力、效果量、多元统计分析等内容,并强调其与原有知识点的贯通,力求“将知识转化为认知结构”。关于多元统计分析等内容涉及的相关课程(如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衔接问题,笔者将“心理统计学”分为初阶和进阶两部分。初阶部分主要讲述“心理统计学”的基础内容,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中的主要脉络和基本方法,在低年级开设,其中涉及多元分析的部分,只是简要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解其基本用途即可。进阶部分则主要具体讲述多元分析方法,这一部分内容纳入“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此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晚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如此既满足了学习实验和测量的统计学要求,又解决了学习较高级统计方法要求代入实际情境的问题。

3.一结合将SPSS软件应用与理论教学结合,即在理论课课堂上,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基于真实研究的数据向学生演示相关知识点的SPSS实现过程,并简要分析输出结果。尤其对于多元统计分析等难以纸笔计算的内容而言,这种方式不仅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总之,借助直观、迅速的软件,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数据所传达的信息,同时也为实验课的开展做了良好铺垫。

(二)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使用姓名桌签。请学生用卡纸制作一个桌签,姓名是必选项,也可呈现其他可以表明自己身份的内容,上课时将桌签立在课桌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消除了学生的匿名感,对学生是一种有效的督促,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第二,较多采用案例教学。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某道题目如果出现在相应的知识点中,学生可以解出;一旦将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处,有些学生就难以选择恰当的解题办法,甚至会做出削足适履的荒谬之举。也就是说,学生在没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就急于选择了某个模型开始解决问题。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即首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则同时关注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引入案例教学后,心理统计学课堂基本可以分为4个阶段:案例导入与分析、学生讨论、教师评估指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来源于实际的鲜活案例生动形象地例证了数据和分析的意义,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导者,也发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法对统计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第三,充分发挥讨论的价值。心理统计学课堂上经常涉及讨论环节,不同的问题对讨论时间和讨论形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小组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对于有些问题,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传播学生的观点,使之成为一个全面深入的大讨论。对于这类讨论,通常会采用如下流程: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小组内讨论—大组间讨论。以32人的班级为例,平均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平均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依次编号为01、02、03、04。小组内讨论结束后,在每个大组内部,编号相同的人汇到一处,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此为小组间讨论。小组间讨论结束后,4人返回各自小组,再次进行小组内讨论。之后每个大组内部各选派一名主要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发言。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成员都投入其中,彼此互通有无,而且反复的讨论和沟通也有利于知识的澄清与巩固。第四,改革实验课的上课形式。除了惯常的SPSS操作课,心理统计学实验课还增加了习题讨论课的形式。心理统计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过程,一定数量的习题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与理论课上呈现的例题不同,实验课中的习题多为源于现实的非典型实例,更考查学生对现实情境的统计化概括能力以及对各种统计方法的综合与变通。第五,加强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心理学实践中发展统计学的思维与能力,这也契合心理统计学的本质。有学者提出的自主学习任务,这些自主学习内容一般通过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完成,例如,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顺序考察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过程和结果可能存在各种缺憾,但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方法改革

教学评价方面,尝试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除了期终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日常教学中更多采用形成性评价。作为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形成性评价最终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与终结性评价发生在教学结束之后不同,它更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就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过程而言,反馈可以从随堂测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而且从统计学课程实际操作的角度,务必要保证反馈的具体性,例如当学生反应出错的时候,避免只给予一个判断式的反馈(“错了”),而是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理解的误区(“能否讲一下你这样做的依据”)。此外,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例如,以作业的形式请学生就某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以实现自我反思和改进。

三、教改效果

上述教改措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统计学的消极认识,有效地激发和维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也逐渐突显,具体表现在:第一,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生慢慢认识到心理统计学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基本能够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同时,讨论和表达的技巧也有提升,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是在教学中能够切实感受到。第二,提高了学生数据管理和分析的能力。从最初面对数据的束手无策,到逐渐可以比较有条理地总结出数据所传递的信息,课程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对于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训练。第三,发展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心理统计学的课外实践环节从整体上强化了学生对心理学的理解和运用。在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等相关项目上,学生们有着不俗的表现,部分学生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总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上述教改实践旨在使貌似艰涩、枯燥的统计学更接“地气”,使统计教学模式向着有益方向发展。虽然这些措施大多属于局部调整,但已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魅力而且学有所得。希冀未来可以发现更多可为之处,实现教学相长。

心理统计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统计成绩;影响因素;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4-0119-05

一、问题提出

心理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是学习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专业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应用广泛。心理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数学公式多,且公式应用的条件较为复杂,约3/4的学生认为“心理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课程中最难学的课程”[1]。如何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知识,为其他课程学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打好基础,是心理统计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每次考试过后,学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反思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即寻找考试成败的影响因素。Heider(1958)认为,人类行为的原因整体上可以归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考试成败的原因分类也不例外。辩证法指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意味着,查明考试成败的外因、内因及其影响机制,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促成学习的有利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有关心理统计学考试成绩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仅1篇[2]。该研究采用学习经验问卷对122名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3],结果显示,学习焦虑和投入动机对考试成绩有直接预测作用,学习态度通过学习焦虑、投入动机对考试成绩有间接影响。显然,该研究涉及的预测变量局限在个体内部因素的某些方面,同时缺乏对外部因素的探讨。

基于国内相关研究少、内容欠全面这一研究现状,本研究拟在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基础上,采用自编的封闭式问卷进行调查,通过定量分析研究数据来揭示心理统计学考试成绩影响因素的结构、特点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期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选自某大学心理学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共112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82人。

2,研究工具

(1)自编心理统计学考试成绩影响因素问卷含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两个分问卷。内部因素分问卷共20题,分属学习态度(指对心理统计学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上课是否认真以及学习投入的精力与时间多少)、学习信心(指对学好心理统计学的信心与能力的认可)、学习方法(指将统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课后练习的多少与复习质量的高低)3个维度;外部因素分问卷共9题,分属课堂教学质量(指教师授课的语速、条理清晰性以及可被理解性)、教材与课时安排(指教材难易程度、教材内容取舍以及课时安排的合理性)、复习资料(含教材复习题有无详细答案、考前是否提供强化训练题)3个维度。例题如下:对学好心理统计学没信心,备选答案为:①完全不符合,②不太符合,③说不清,④基本符合,⑤完全符合。负向题计分经转换后,计算维度的平均分,得分越高,代表被试对该维度的认同程度越高。

(2)个人基本信息含性别、年级、高考数学成绩、心理统计学考试原始成绩。

3 研究程序

(1)考试成绩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由于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样本中的两个年级在同一学期开设心理统计学课程,均使用张厚粲和徐建平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材,且同时参加考试。考试结束两天后,任课教师公布考试成绩。研究者将两个年级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序,然后采用等距取样方法从中选取40名学生参加匿名的半开放式问卷调查,问题主要有两个:1)你认为,你本次考试成绩是否理想?2)如果你认为本次考试成绩是理想的,请详细写出取得成功的原因;如果你认为本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请详细写出失败的原因。40名学生共写出成败原因285条。研究者组织6名学生对所有表述进行讨论,删除重复表述、合并含义相同表述后剩下42条表述。将这些表述随机排列组成调查问卷。

(2)施测采用匿名问卷、以班为单位进行测量。主试由研究生担任,施测在教室内进行,整个施测过程在15分钟内完成。

(3)统计处理采用SPSS15.0、AMOS4.0对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其中,SPSS15.0软件用于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信度分析、MANOVA分析,AMOS4.0软件用于对结构方程模型的考察。

三、结果与分析

1 考试成绩影响因素的结构

首先,进行项目分析。标准有两条:第一,将分问卷总分位于前27%的被试划为高分组、后27%划为低分组,然后求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项目上的得分差异,若差异不显著,则剔除此项目;第二,计算各项目与分问卷总分的相关,若项目与总分相关低于0.40,则删除该项目。根据上述标准,共删除7题,剩下35题用于因素分析。

心理统计学论文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医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统计学更是一门既有复杂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应用技巧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科研设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灵魂,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评价、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其教学内容贯穿于研究设计到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如何适应新形势,迅速推广医学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在满足医学科研需要的同时实现医学统计学的自身发展,是医学统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医学统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教学对象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教学手段落后。②医学研究进一步向宏观和微观发展,信息数据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和大数量化。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具备较好的独立性、可参与性与知识的全面、系统性,以及多媒体组合的高效性等诸多优点,解决了上述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让学生做到“所学即所见、所闻即所学”,适当拓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灵活性,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以创造传统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同时,还可利用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并决定进度,实现因材施教。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统计工具从计算器发展到计算机为主,能应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处理医学科研数据已成为必备的能力。否则,一方面有人不懂得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使大量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又盲目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不管是什么研究类型的数据都简单地交给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取代统计,势必造成大量统计方法的滥用和误用。医学研究的许多数据关系到病人的治疗、转归,甚至生死,统计方法的误用会导致严重的论理问题。我们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摆脱大量的繁琐演算的束缚,在单位时间内讲授的信息量将会大幅度增加。统计学教学不再是数据的罗列和公式的堆砌,而是研究设计的艺术和数据表达的艺术,并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思维和推理的乐趣。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申报院级教学研究立项的课题:

(1)医学统计学多媒体CAI教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2001年)

(2)医学研究生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2002年)

(3)《心理统计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题库的构建(2004年)

另外开了《医学科研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选修课

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上所进行的改革,具体做到了“四增三减”:减少了目前已无必要讲授的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了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了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了“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增加了“医学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了“多元统计分析”;增加了“医学统计应用错误的诊断”。

(2)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医学统计学多媒体CAI教学系统;开设了统计学电脑实验课;开设了“医学统计应用错误的诊断”讨论课。

(3)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着重考核医学统计学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正确应用统计方法和纠正错误能力。不考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

三、发表相关论文:

(1)医学科研论文中t检验误用分析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21(2)

(2)医学科研论文中x2检验误用分析皖南医学院学报(论文待发表)

(3)皖南地区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

(4)胆石病病因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1,28(4)

四、编写的教材:

(1)《医学科研方法与临床流行病学》(2003.8,安徽大学出版社)

(2)《预防医学》(第2版)(2003.8,人民军医出版社)

(3)《心理统计学》(2004.8,安徽大学出版社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4)《心理评估学》(2004.5,安徽大学出版社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5)《卫生统计学实习指导》(2003.10,安徽大学出版社)

(6)《流行病学实习指导》(2002.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五、成果创新点:

(1)将统计学软件、多媒体教学模式首次引入我院医学统计学教学之中;

(2)将统计思维和科研创造性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3)改革了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方法;

(4)首次在我院学生中开设“医学科研统计应用错误的诊断”讨论形式的教学模式

(5)特别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统一

(6)编写“医学统计学”相关教材

六、成果应用情况:

(1)已经将改革的内容应用于我院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医学统计学”;

(2)在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CAI教学”模式;

(3)在考试内容已作了相应的改革;

(4)已经将“医学科研统计应用错误的诊断”应用于皖南医学院学报的论文审阅之中。

心理统计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良先生曾经说过:“语言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是21世纪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三大学科”阐述了统计学的重要性,统计学的发展为自然的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1.发展统计学的意义

统计学的发展空间是是很宽广的,表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

首先20 世纪后期,社会科学与统计的学的相互关系日益密切。统计学融入到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太它的推动下形成了很多新兴的学科,如人口统计学、历史统计学、教育统计学、心理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等。统计学与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使得期发展的道路更为的宽广,对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十统计学得到看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而最根本的统计的推动,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大发展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第二。二十一世纪是计算普及和飞跃发展的时代。从本质上讲,信息经济不仅取决于信息处理装置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展不能离开统计学科。因此,在统计学上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在支持的信息经济的发展。

第三,在中国统计学方面还有着很多色不完善。-事实上,据统计在该统计学在自然科学里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化学、物理等等。而且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和社会实学科得到了发展和应用。在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统计学科是衡量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大学必须开设的重要科目。但是这样恰恰说明统计学在我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加强基础工作,促进发展的统计

统计学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的发展奠定了数据基础。统计学是严密,不能出现丝毫错误的工作。差之丝毫,拒之千里。它的发展使得数据和收集与分析变的更科学和更严谨。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涵盖范围其广,更容不得这项工作出现任何闪失。

统计学由四个系统构成。包括数据源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数据分析子系统和统计服务子系统。这个体系涵盖了统计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建立和连接四个子系统,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和质量将很大的提升,为统计工作的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建立数据源子系统

精准展开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开展统计工作,建立一个数据源子系统是现代统计体系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

2.2建立数据处理子系统

当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并数据处理子系统启动的应用程序和处理功能。要建立前统计局和良好扩展功能,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延伸到数据源子系统基层组织和灵魂的子系统,以实现统计数据处理自动化。

2.3数据分析子系统

深加工和精加工统计数据,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统计优质的服务。能充分反映统计工作水平。因此,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统计,经济学,社会学专家参与的研究,计算机辅助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分析完全集成的。

2.4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

统计学的发展是已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依托的。实现网络运行和管理大型和复杂系统。在统计体系不断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的运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运用的层次也将不断的深入。统计链将逐渐缩短每个子系统,以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整个统计系统的效率可以大大提高,统计工作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3.结语。

心理统计学论文范文第5篇

教育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在中国,教育统计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学习并且研究教育统计学对于教育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经过调整后统计学被设定为一级学科,随后西南大学开始招收第一届教育统计学博士。近年来随着统计学的发展,统计方法在教育与心理的研究中也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然而教育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学科却还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由于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实验统计学的发展,教育统计也面临很大的时代机遇与挑战。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教育统计学的产生发展,对其现状作一分析,并对教育统计学在学科理念、专业发展及技术手段上的提高和改进提出一些观点建议,希望能供学科发展的未来借鉴。

关键词:应用科学;教育统计;专业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向以文字为主,对于数字的意义与运用太不注意。但数字有其尊严,绝不容人轻忽或侮慢。[1]在瞿葆奎、郑金洲先生主编,沈有乾先生所著的《教育统计学》一书中,沈有乾老先生以这句话开篇,足见他对教育统计学的重视程度。该书代表了我国20世纪40年代中期教育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水平。之后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停滞,从1978年以后至今的30多年间,我国的教育统计学得到相对平稳的发展。然而与国家有力推动的教[1]育体系的快速发展相比,教育统计学却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编号为0714。至此,统计学从数学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级学科,这是几代统计学者梦寐以求并共同为之努力的结果。随后,2012年西南大学开始招收第一届教育统计学博士。这都为我国未来教育统计的发展开阔了一片更加广阔的舞台。

一、教育统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价值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与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学科的综合化主要表现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领域生长出一系列新生学科,从而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的交叉学科群。其中有一类是由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另一门科学的研究内容相结合而生成的交叉学科。教育统计学即属

于此类。教育统计学是统计学的一门分支。它是把数理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工作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教育统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还是教育管理层,学习并且研究教育统计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统计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显得十分必要。

一方面是科研的需要。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并且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首先,在科研的选题及设计等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有关研究报告和论文资料,对于实证性研究资料,经常需要应用统计方法呈现和解释研究结果。如果不具备教育统计学的知识,就不能读懂研究结果等关键内容,也就无法充分了解有关研究的精髓。其次,当研究者搜集到大量数据时,如果不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就无法探求变量间的内部关系,这样无论研究者的设计方案多完善,也很难发现其内在的本质规律。

其次是科学思维的需要。由于教育统计学是在数理统计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兼具数学的严谨性和统计学的思想方法,我们从客观教育事实出发,从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资料入手,通过整理分析,揭示本质特征,推测未知。这一过程可以使我们学会科学的推理和思考方法,掌握由表及里的概括抽象出偶然背后的必然的思想,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

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事实上教育统计学更为重要的意义也是其最基本的使命是服务于教育管理工作,不懂得教育统计学就不能很好的把握教育现状,难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更不能根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或者根据现状制定教育事业规划;教育统计学也是检查教育工作的手段,不懂得教育统计学会在很多问题上没有发言权,更不能给予正确的评价。它既是学校领导层的参谋助手,也是上级党政主管部门制定与形成决策的基础和前提。[4]

二、教育统计学的中国化进程

统计工作在历史上出现的很早,早在公元前3050年埃及因修筑金字塔就进行人口和财产普查,古希腊与罗马及欧洲各国也用统计方法考察并表示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在古代中国的《禹负九州篇》中,记载了中国各地的土质,山河,物产,田赋等,这正是运用统计方法编写的一本巨著。但当时的统计只是有关事实的记载和整理,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就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心理学发展的经典总结:“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统计学的发展历史同数学一样久远,但其自身学科历史则是随着近代概率论的出现才找到自己的历史基石。统计学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由社会经济方面扩展到自然科学技术方面。如今已经拥有众多分支,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数理统计学,侧重于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数理证明,而不是专门研究某一领域中的统计问题;另一类为应用统计学,侧重于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各个实践领域中的应用,教育统计学即归属于这一类应用统计学中。

(一)教育统计学发展简况

18世纪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奎特菲特首先致力于将统计方法应用于教育学与社会学领域。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这方面研究不断发展,但是直到20世纪初,教育统计学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建立起来。在教育与心理统计上贡献较大的有卡泰尔和桑代克等人。卡泰尔早年留学欧洲,深受高尔顿和冯特的影响,回美国以后努力以统计的方法研究心理问题而涉及教育。桑代克是卡泰尔的学生,他极力倡导以心理学与统计学为工具来研究教育学,使教育学科学化。他于1904年所著的《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Mental and Social Measurement)出版,一般认为以此为标志教育统计学的历史开始发展起来。他把用统计方法处理心理与教育实验结果的报告搜集成卷出版以推广统计方法,该书可以算作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统计学方面的专著。之后桑代克的学生凯利等人专门研究心理与教育统计,都有这方面的专著出版。此时,美国的高等院校都先后开设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程并编著出版这方面教材。如L.L瑟斯顿的《统计学纲要》(1925年),H.E.加勒特的《心理与教育中的统计方法》(1926年)。当时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属于描述统计。20世纪4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心理和教育问题。当时这方面的教材就比较系统的讲述了小样本理论,实验设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主要内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统计学从描述统计阶段发展到以分布理论为中心的推断统计阶段,进而又引入了模糊统计方法,使得教育统计学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二)教育统计学的中国化进程

在中国,辛亥革命以后,统计方法随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起被引入。当时的大学教育系和中等师范学校都把教育统计学作为必修课,有不少学者讲授这门课并撰写专著。出现了不少心理与教育统计方面的学术成果,如薛鸿志著《教育统计法》(1925年)、周调阳著《教育统计学》(1925年)、朱君毅著《教育统计学》(1930年)、艾伟著《高级统计学》(1933年)、王书林著《教育测验与统计》(1935年)、《心理与教育测量》(1935年)、沈有乾著《教育统计学讲话》(1946年)、《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1947年)等。翻译的作品有麦柯尔的《教育实验法》(薛鸿志1925年译),瑟斯顿的《教育统计学纲要》(朱君毅1928年译),葛雷德的《心理与教育之统计法》(朱君毅1934年译)等。[5,6,7]在这一时期,教育统计学在我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与应用。统计方法在教育科研和教育行政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然而不幸的是,50年代以后,由于全盘苏化的影响,各院校教育系及中等师范学校,先后停止了开设教育统计课,在一般的教育研究中也不予应用,致使我国的教育统计学逐渐被荒疏。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在“向科学进军”的政治号召下,教育统计学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一线生机,左任侠先生所著的《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就曾于1962年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刊印,并在校内发行。不过该书的着眼点仅只是把某些统计方法应用于教育、心理实验的设计和统计分析上面,而且不久就在的冲击下销声匿迹。一直到80年代以后,粉碎了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浩劫,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新走上正轨,教育科学事业从变动的政局中解放出来开始蓬勃发展,教育统计学也重获新生。然而由于长期的停滞不前,此时我国的教育统计学的水平已经与世界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差距。各大高等院校陆续恢复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方面的课程,一批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著作应运而生,如郝德元编著《教育与心理统计》(1980年)、张厚粲,孟庆茂著《心理与教育统计》(1981年)、左任侠编著《教育与心理统计学》(1981年)等。而且重新把教育统计学列为教育系的专业基础课之一。1979年,教育部委托华南师院叶佩华为主编,福建师大万梅婷参与编写《教育统计学》作为高等院校教材,并于198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8]这对之后在教育工作者中普及统计知识,改变教育科学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教育统计学学科建设现状分析及对学科发展的思考

中国教育统计学发展至今,依然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虽然已经有自己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但其完善程度还远远不够。探究中国教育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任务。

(一)教育统计学面临挑战

目前教育统计学基本上已经作为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学科,核心课程。绝大部分院校教育系对本科阶段的学生开设教育统计学课程都是选取一本教材,进行一个学期的学习训练。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统计学很多都是作为选修课或者平台课的一部分一笔带过,学生经过这样简单系统的理论学习过后,真正掌握的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教育统计学知识却不是很乐观。无论是在基层教育统计、基础教育统计还是在高等教育统计工作中,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教育统计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很多岗位的教育统计工作人员都是由办公室的一些行政人员或者懂一些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兼任。中国教育统计网曾就教育统计人员的学历、专业、职称、岗位、有无统计资格证、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软件应用能力、对统计指标体系的理解和报表的熟悉程度以及统计工作人员对当前教育统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进行过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统计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到82%,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59%,但就调查情况来看,精通教育统计业务的人员只占到2-9%。这一现状严重影响我国的教育统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教育统计工作者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由此反观我国教育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尽管在广大教育统计工作者的努力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创新,但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其受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对于教育统计学这一门交叉性学科的认识都不够深刻,并没有很好的对教育学与统计学的学术思想进行交融,对于这两种学科之间思维方式的综合以及系统辩证思维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欠缺。另一方面,我国教育统计学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指导思想,都缺乏结合教育工作的创新精神,应用性严重不足,而且就目前的教育统计学教材来看其内容大都趋于同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二) 教育统计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基于对我国教育统计学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统计学的改进策略进行以下探索和研究。

1. 立足转变学科认识理念,促进教育统计学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教育统计学就其本质而言,绝不仅仅是教育学与统计学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有这两门科学在思想上的交融以及思维方式上的综合,实现一种实质性的融合。目前我国教育统计学的专业性有所欠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于教育统计学的移植性特征。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统计学教材体系设计上带有明显的普通统计学痕迹,通常都是由描述统计、概率论、推断统计以及回归分析四大板块构成,缺乏内容之间的必要联系说明。教育统计学的教学改革,首先应该就学科认识理念入手,摆脱统计学“母学科”的体例羁绊,在研究教育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把统计学的知识生搬硬套,而应具备一种“条件性思维”。也不追求统计学内容的面面俱到,而应该强调教育统计学学科教学在教育问题研究中的针对性与应用性。进一步讲,要树立一种“大科学理念”,变封闭式的教育统计为开放式教育统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同领域也在不断的进行沟通与交融,学科知识的边界和壁垒不断被打破,文化边界总体削弱,我们需要整合不同的技能来解决问题。体现在教育统计学的观念更新上,即我们要树立起“大教育”理念。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的第三产业,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所涉及范围愈加广阔,教育必须实现多元化才能与多元化的全球社会相适应[10]。因此,教育统计学的范围也要不断扩大,统计指标体系要更加合理,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2. 立足社会发展需要,把教育统计学设立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之一,培养一批专门的教育统计学研究人员

从科学发展史看,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思想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二则是具有强烈的社会需

要。[11]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统计事业的发展来看,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教育统计学素养的统计人员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教育学专业包括众多二级学科,学科之下又包括众多的研究专业和方向。设立教育统计学研究方向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教育统计学的学习中去并且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形成一种专业化意识。而不仅仅是把教育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流于形式。由此也会促进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对于教育统计学的重视。与此同时,发展教育统计学的学科带头人,带领、指导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教育统计学的学术研究,实现学科方面的创新发展。

3. 立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把教育统计与测量技能纳入教师资格认定体系当中

教育统计学内容丰富,教师若要在课堂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教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工具,必须做到深入浅出,运用自如。这都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如何科学评价教育质量已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12]。考试是教育评价体系内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只有掌握教育统计与测量技能才能会考试,会评价。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把教育统计学的考核纳入教师资格认定体系中,对于在教师群体中发展普及教育统计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改进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都很有必要,进而带动教育统计学整体的发展。

4. 立足教学信息化改革,在教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网络化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育界也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即教育信息化现象。“教育信息化”指的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有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技术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教育信息化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根本、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教育统计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统计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并广泛应用。教育统计工作在完成从纸质报表加算盘的时代向计算机辅助统计时代的第一次跨越后,也必将迎来第二次跨越,实现包括教育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的信息化。其关键词既是“数字化”与“网络化”。目前我国教育统计事业的发展水平,在“数字化”方面已经基本到位,但“网络化”方面还相对滞后。教育统计数据的传输、管理、和整合使用仍然处于相对传统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教育统计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因而在教育统计学的学科发展上,信息化的渗透,特别是网络化的形成与应用都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系统学习教育统计学的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全面方位提高教育统计的信息化水平。

5. 立足强化教育统计学的应用性,注重实践操作,丰富理论知识

教育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方法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需要实际演练,学生要自己动脑动手,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在面对现实的教育问题和实际的教育统计工作时得心应手,把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当前我国教育统计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其应用性不足。教育学的专业特点表明,教育统计学的基本使命在于为教育管理工作服务,然而目前我国教育统计学的教学模糊了这一主导方向,教育统计学的实际应用程度不足,致使教育统计学教学与实际教育统计工作不是十分斜街。教育统计学教学在尊重科学性、系统性原则的同时,必须突出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分析,注重运用,重视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等问题,及时进行专题统计分析,不断加强对新问题的研究,才能不断提高统计的水平和质量,才能更主动的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对于统计软件的使用也要注重实用性,不仅注重SPSS的应用,更要熟练掌握最基本的Excel软件,Excel作为最基本的Micro Office的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很高,学习起来难度不大,而且其功能也足够满足大部分计算和分析的需要。

在注重应用的同时,也要加强理论指导。在教材的选编上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尽管在新世纪开端的前十多年,我国教育统计学教材再次形成了丰硕的果实,如胡永梅著《教育统计学与SPSS软件应用》(2002年)、张厚粲,徐建平著《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2003年)、王孝玲著《教育统计学(第4版)》(2007年)、辛涛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2010年)。然而,教育统计学本身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教育统计学的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分析方法在不断丰富。这就要求在教材上要注重时效性、权威性。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囊括所有最新的理论,所以在教育统计教学中,在讲解清楚教材中基本经典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立足学术前沿,关注学科发展,跟踪教育统计学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丰富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沈有乾.教育统计学[M].福州:福建出版社,2007。

[2]董毅.现代教育统计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陆运清,封文波.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4]袁卫.机遇与挑战[J].统计研究,2011,28(11):3-10。

[5]任训学.论教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J].湖北大学学报,1997,2:80-83。

[6]张厚粲,孟庆茂.心理与教育统计[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7]左任侠.教育与心理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8]杨克瑞.教育统计学教材比较与改革设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29(4):574-577。

[9] 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6):73-77。

[10] 朱玮.基于高等教育统计信息化现状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12):160-162。

[11] 包妍平.提高应用性本科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11,13(2):123-125。

[12] 焦璨,张敏强.教育统计与技能亟需纳入教师资格认定体系[J].中国考试,2012(7):32-35。

心理统计学论文范文第6篇

从国家每年生产总值核算、居民消费指数、通货膨胀率,到美国总统选举方法是否能代表广大选民意志,台湾军购对亚太局势影响,再到足球比赛中罚点球时将球射向球门的哪个位置最不容易失手……统计学已经贯穿了我们的整个生活。

统计无处不在

提起统计学,就要先弄清什么是统计数据。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统计数据:同学们的考试成绩在班级中的名次、班干部选举时各人的票数量等。统计学应用广泛,在我国最早的应用领域就是给政府提供了解整个国家的基本运行状况和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的参考依据。我们常听到的一个名词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就是政府通过统计学手段来衡量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如今,随着统计方法的进步和社会各部门发展对于统筹规划与决策的需求,使统计学从幕后走到台前,参与了大量的军事、政治、政府决策的制定,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统计学就是一门搜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学科,可以形象地称为“和数据打交道的艺术”。

美国是统计学最发达的国家。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知道统计这个学科,许多非统计学科都把统计作为必修课,这样,当人们遇到了统计问题,也都知道如何去寻求答案。因此,统计专业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已成为除计算机专业之外的最好找工作的专业。由于行业需要和立法等原因,医药界成了使用统计最多的行业之一,医药领域也成了统计方法和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同时生物统计也是统计家族中的一大热门。此外,工商业、金融管理、市场和民意调查及各级政府工作中同样大量地、普遍地和经常性地使用统计方法。时至今日,伴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明细,统计学已细分为数理统计学、教育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心理统计学等分支学科。

各科数学为先 练就宏观思维

很多同学也许会认为,统计学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数学、应用物理这类纯理科不同,在所学课程上会涉及西方经济学思想、数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这类偏文科类的知识更多些。而恰恰相反,统计学作为一个完全是和数据打交道的学科,需要的是非常良好的统计学基本方法和逻辑思考能力,而数理统计学、运筹学这些基本统计理论学科需要非常良好的数学基础。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从事统计行业的人如今还需具备熟练地用计算机操作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这就使得现在的统计学专业加入了许多计算机类的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C++语言,JAVA语言等,这下好了,完全成了一个数学系专业了。

当初我在高考填专业的时候首选的是经济学,抱着方便调剂的心态填了一个自以为是偏文科的统计学,结果被“有幸”录取。上课第一天拿到培养方案,感觉就懵了,和同班同学交流心态时惊讶地发现大家的感受和我丝毫不差。后来才了解到,部分学校是将统计学和应用数学专业或者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打通培养的(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一样,专业课有些许区别)。

落差归落差,但在上过前两年的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数据结构等)之后,统计专业同学在数学思维、逻辑思考能力相比于别的专业的同学要强很多。为什么呢,拿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来作比较,前两年数学学的是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光看课本,这两门学科在目录上无显著差异。但深入学习之后发现,高等数学着重于计算能力,而数学分析重点在于数学思想的形成,学习中对于同一个理论,更多讨论的是它的推导和证明(有些类似高中数学对理科生和文科生的不同要求)。所以,同样是学数学基础课,统计学学生花的精力要多得多。一学期晚上看书看到十一二点的日子更是数不胜数,那些外专业所说的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基本与统计学专业学生无缘。每到数学考试前,统计学学生要玩命似的演算、推导,看着外系的学生把高数的书随手翻翻就可以及格,那个心情是无比的羡慕啊。

滚过前两年数学沙场,到了大三后,当面对大量复杂的数据和样本时,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大局观,能从容有效地面对和处理问题。很多如运筹学、博弈论、概率等经典问题会迎刃而解;最短路径,最小人力如何得到最大效率等在外人看来无从下手的问题,在统计学中就是小菜一碟。之前基础课的很多经典理论、思想,在通过进一步地学习初级统计学、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非线性统计分析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内容时也会一直使用。这些思想和理论在我看来,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人们都说,学数学的逻辑性强,自己学过之后才有体会。我在大三的时候也尝试去涉猎西方经济学知识,后来发现思考能力比大一时进步很多。

统计学教会你的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维方式,故而周围很多同学在考研深造选择报考专业时也很广泛,涉及计算机、经济、教育学、管理学等等。甚至在做毕业论文时,选题也不用拘泥于传统的方程、概率等课题,可以从生物、经济、人文的多个方面入手。我的毕业论文就从交通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涉及了统计学,经济学,运筹学等多个学科,论文完成之后觉得知识层次又更上一层楼。现在回想起来,前面的基础课如同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对数学思想的体会,对知识的总结,整个人的逻辑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升华和提高。待到应用时,学习就一下子变得多姿多彩了。

专业岗位,可“跨界”考证

除了传统的报考公务员进入统计局或者税务,工商系统之外,给机构做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统计公司、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等都是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潜在就业单位。医学统计虽然在中国国内目前应用情况还不普遍,但在国外应用已经相当广泛而且是一个很受立法重视的行业,但可以预见这将是统计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因为统计学接触到的都是行业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数据,所以统计学做的一部分活在外人看来难以精通,外专业人员难以替代。主要的岗位是研究院,可以再市场研究项目的管理和运作中发挥作用,数据是不会说谎的,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对行业乃至社会变化都是是相对准确的。

由于统计学良好的数学、经济学以及部分管理学基础,统计学的学生考证“玩过界”也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如你对会计感兴趣,可以考个注册会计师,对证券等金融行业感兴趣,就可以参加证券从业资格、银行业从业资格或者保险行业从业资格考试;如果对精算感兴趣,也可以尝试精算师资格考试,甚至考试场调查类的证书都会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和精确自己的就业规划。

如果觉得知识深度还不够,还可以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进行更细致的统计方法研究,如:医学统计在这几年一直很热门,主要是针对药品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这个专业的硕士一般研二,研三时候就有医药公司上门来签约了。还有概率论数理统计,很多外资银行如花旗银行,高盛银行都很喜欢这个专业的硕士生。如果有条件,考取国外的热门统计类院校,学习国外前沿的统计学思想,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只要有兴趣,能排除外界干扰、沉下心刻苦钻研,统计学是一个能给人带来启发和收获的专业。

心理统计学论文范文第7篇

数学类

数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数学,另一类是应用数学,其专业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理基础科学等。纯数学又称基础数学,偏重于理论,只研究单独的数的关系。而纯数学的孪生兄弟数学与应用数学可就“亲民”多了。所谓“应用”,当然是指与实际密切结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天气预报到股票涨落,到处都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用武之地。

榜单解读

数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学校的教育发展方向不同,教学的质量能力也不同,所以如果选择本科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就必须考察高校在该专业上的科研实力、教学实力等。数学类专业是中国大学中比较大的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超过两百所,主要是综合性和理工类院校。北大在该学科上的雄厚实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因数学大师陈省身定居南开大学,身边汇聚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数学人才,南开也因此成为国际数学重镇之一。清华、复旦、浙大、川大等院校也具有很强的实力,各校均设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的部级重点学科点。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则拥有基础数学部级重点学科,也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前者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亦为部级重点学科。其他如此师大、南京大学、中南大学、新疆大学等院校也有较强的实力。数学教育较好的学校有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可以选择的深造方向有计算数学、统计学、信息数学等。

报考须知

数学系是理论学科,学习难度相当大,如果没有对数学的热情或者没有努力的心情,最好还是不要选择本专业。

物理学类

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学科,物理学能锻炼人严密的逻辑推导能力,使人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该学科的训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物理研究的进展,直接改变人类发展的进程,就像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震撼人类的文明进程。物理学科水平往往能代表一个学校的理科水平,一个学校物理学科的实力,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实力的一种表现。

榜单解读

我国有近四百所高校开设物理类专业,该专业有比较多的研究方向,各招生院校的侧重点及优势也不同,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选择报考。作为我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的物理学具有国内领先的实力,复旦则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学科的部级重点学科点,清华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学科也是部级重点学科。吉大、上海交大、山东大学、兰大、山西大学等院校的物理学学科亦实力不俗,各校均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吉大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亦为部级重点学科,而上海交大、山东大学则拥有凝聚态物理的部级重点学科点,兰大设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的部级重点学科点,山西大学的光学亦为部级重点学科。其他如北师大、川大、大连理工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工大、华南师大等院校的物理学也各具优势。

报考须知

除了物理系之外,国内部分高校还开设了物理学专业。这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一些院校的应用物理学系,有其名而无其实,对应用方面的重视远远不够。如果是一心想向应用方向发展的考生,最好还是仔细选择一个工科水平比较强的学校。

化学类

化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它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除化工生产领域。凡是存在反应过程或传递过程并值得重视的场合,几乎都可以找到化学工程的用武之地。如服装行业、日化行业、医药行业的药剂分析和医药合成、环保行业的空气质量检验、材料检验以及制造等行业,都能找到化学学生的身影。

榜单解读

学好化学,一定要有一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有一流的导师。化学专业,北大的实力位居榜首,其拥有的部级重点学科多达五个;南京大学、复旦的化学专业也属国内一流水平。吉大、中国科大、南开、厦大等院校也有雄厚的实力,各校均具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吉大还设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学科的部级重点学科点,中国科技大学则拥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部级重点学科,南开的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学科亦为部级重点学科,厦大设有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两个部级重点学科点。兰大长于有机化学,而武大、湖南大学则在分析化学方面颇具实力,中山大学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为部级重点学科,福州大学的物理化学学科优势突出,拥有该学科的博士点和部级重点学科点。

报考须知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化学类专业细分了很多专业,如材料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报考时需要仔细区别。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类一般分为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在许多学校,包括清华大学,这两个专业都是按“生物科学”一个专业招生。两者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写毕业论文时各有侧重。生物科学专业主要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和细胞发育生物学等学科领域。生物技术专业则主要包括生物芯片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藻类技术、细胞工程及酶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

榜单解读

国内各高校已完善至生物科学的所有分支,有的院校以生化、植物为主;有的以微生物学为主:有的是由制糖、发酵发展而来:有的则侧重于生理、人体学。虽然同在生物科学这一蓝天下,但具体的内容却有很大的差别,各有千秋。

报考须知

生物科学类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色盲、色弱和嗅觉丧失的学生都是限制报考的。生物科学课业繁重,有大量的实验等着你去做。报考本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化学、数学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天文学类

天文学天文学及其分支天体物理学以整个宇宙为对象,研究天体(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行星系统)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运动和演化。今天,研究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探求星际航行的可能性,寻求地外类地行星系统,已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和高科技的重大领域。近几年来,以国际合作形式建造并投入使用或正在研制中的一系列大型设备,如哈勃空间望远镜,红外、X-射线空间观测站,新一代空间望远镜以及地面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和大毫米波阵等等,都反映了当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勃勃生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榜单解读

天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多是航天、测地、国防等部门,就业省份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北京、山东和辽宁等五个地区。由于目前招收该专业本科生的只有4所名牌大学,所以不存在就业困难问题。该专业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另外,由于天文学是一门国际性专业,许多发达国家都招收该专业的研究生,所以该专业学生留学机会也比较多。

报考须知

选读天文专业的学生应当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和天文有强烈的兴趣,现代天文学是和现代物理学紧密相关的,当然,要学好物理必须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特别喜爱数学的学生可以在天文学的某些领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要想进入天文学的前沿领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

地球物理类

全球变暖致海平面升高,汶川大地震成为许多人不堪回忆的噩梦……地球内部的运行规律研究已成为各国及科学研究机构密切关注的焦点。地球物理学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球及其周围空间,认识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并揭示其规律,探讨与地球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从而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应用学科,包括预测地震、勘探地下资源、监测地下爆炸、研究地球内部地动力等。

榜单解读

目前,有不少学校有地球物理专业,像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及市场的需要专业发展也有所侧重:北京大学侧重于固体地球物理及地球动力学,中国地质大学侧重于地球物理勘探,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侧重于地球物理仪器方面。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各校都是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的,报考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报考须知

地球物理学专业对考生的数学、物理科目有较高的要求。因为这个专业一般都在野外作业,尽管生活条件不一定比城市差,但劳动强度要比一般专业大得多。

统计学类

统计学是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方法论,其方法广适用于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还适用于社会科学方面。如人口统计学、心理统计学等。

目前为止,统计学最为重要的还是在经济方面的应用,可以说是经济研究中最为客观、最为重要的工具。金融、证券、保险等会经常用到统计学的知识。例如在证券投资中对于一个股票的分析,就需要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股票的历史数据;又如在保险业中的精算师。就要具备非常深厚的统计学功底。它的应用几乎遍及所有生产生活领域,所以,统计学近年的发展越来越快,各个部门和企业对统计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榜单解读

统计学是中国大学中比较大的专业,也是比较热门的专业,约有一百所高校开设该专业,主要是综合性和财经类院校。在统计学方面,人大、厦大、北大、复旦等院校都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均设有统计学博士点,其中,前两者还拥有统计学的部级重点学科。上海财大、西南财大、辽宁大学、南开大学等院校也较有实力。也都有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他如中央财经大学、云南大学等院校也不错,都设有统计学硕士点。

报考须知

本专业在多数一本院校只招理科生,二本院校文理科考生兼招。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统计学所学的很多课程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即使是“经济统计学”,相对于其他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纯理论学的内容也不少,难度也比较大。

大气科学类

天为什么会下雨,雪是怎样形成的,台风是如何移动的,人怎样能让天下雨,如何控制沙尘暴的发生,全球变暖、南极臭氧洞是怎么回事等等都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对象。传统观念认为,大气科学是基础学科,社会需求量少,学生就业面窄,远不如计算机、经济学等学科热门。但是很多人忽视了开设大气科学类专业的高校都是国家综合性重点院校,毕业生少而精的事实。目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而且工作相对较稳定。各高校注重“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数据处理、计算机技术等都是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强项,因此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榜单解读

开设大气科学的院校较少,比较优秀有名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名南京气象学院)是该专业招生最多,培养气象人才最多的地方。

报考须知

大气科学的就业面很窄,大多数只能去气象局和机场,而且东部省份的市局省局几乎只要研究生,所以想留在大城市得做好考研的准备。

心理学类

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生理学、数学、统计学、哲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完善自己。本科阶段的心理学学习还是以基础为主,会学习一些理论课,比如: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等等。在这些课中,我们会学到心理学应用各个方面的理论和研究结果,这些课就有意思得多。

榜单解读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这是心理学专家对心理学的适应范围所作的肯定答复。该专业几乎涉及一切应用科学,诸如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等领域。由于心理学在国内学科发展历史上的欠缺,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不过,由于该专业大多设在师范类院校,所以,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大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的就业领域还是中小学校。

报考须知

心理统计学论文范文第8篇

研究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以医药卫生、文史哲、教育和社会科学综合为查询范围,以“元分析”和“meta分析”为文献标题的关键字,以精确匹配的方式对1990年至2011年(截至5月份)的文章进行搜索.找两名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对其中的文献和硕博论文进行筛选和讨论,以确认哪些文献应该纳入本研究.本研究依据以下标准进行选择:只选择那些属于心理学领域的元分析文献;只选择以元分析为研究方法的文献.共确认文献57篇,其中包含7篇硕士学位论文.样本编码指标涉及时间序列、文献来源、研究主题、作者单位等基本信息,还选择效应值、发表偏倚、同质性检验、所用的模型、分析研究特征与研究结果关系的方法、统计软件使用等几个方面作为元分析方法使用情况评价指标.先对文章进行编码,而后找一心理统计测量方向研究生对编码情况做一评估,讨论修改不一致的编码,形成最终编码结果.使用Spss19.0和Excel用简单的频数和百分比统计以及相应表格、图表来揭示有关问题.

研究结果和分析

元分析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概况

本研究确定了元分析方法时间序列、样本主题、研究出版、作者单位四个维度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试图了解以下问题:近年来元分析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应用的变化趋势;元分析方法具体的应用领域;元分析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应用的文献发表的期刊的层次;研究样本作者的单位分布情况.元分析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发展趋势某领域的研究文献的数量在一定时期的变化趋势,既能反映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而且能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预示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此选择发展态势,以便分析国内心理学界对元分析方法的应用概况.元分析方法从2001年开始在心理学领域应用.2001年至2005年,相应的研究每年数量都较少,说明这一时期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关注.自2006年心理学领域内才开始较大规模的使用元分析方法,发表在各类期刊的元分析方法使用较为频繁,这可能与前期国内对于元分析方法的介绍和引进在这一阶段较多有关[3-4].但总体而言,元分析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可以看到,最高年份的使用篇数仅为11篇.截至5月份,2011年元分析方法的应用已经达到了7篇.因此,有理由预计元分析方法在未来心理学研究中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元分析研究的主题某问题研究内容的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领域,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

通过总结元分析的文献,笔者发现,当前元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评估、管理心理、运动心理、心理干预治疗、社会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等领域.这些领域本身积累的心理学单一研究较多,另一方面也契合了元分析方法的特点.国内心理学界对于元分析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评估、社会心理等领域(心理评估22篇,社会心理11篇).而在管理心理和心理干预治疗等领域研究较少(管理心理2篇,心理干预治疗4篇).仔细核查纳入分析的文章,发现即便是在涉及发表文章篇数最多的心理健康评估领域,有大部分的研究也只是涉及SCL-90的评估(22项文献中有15篇涉及对SCL-90进行元分析).而研究较多的社会心理领域,也仅仅涉及到自尊和情绪智力等(两领域的研究共5篇).总体而言,国内心理学元分析应用的领域还较为狭窄,一方面是元分析方法本身在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更重要的是国内还只有较少的研究者掌握这一方法.元分析研究的出版来源和作者单位对出版来源和作者单位的分析主要是为了揭示国内不同水平和领域的心理学研究者对于元分析方法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把出版来源归于以下五类:一类核心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心理学期刊(其他心理学领域期刊),其他公开刊物(发表在心理学期刊以外公开刊物),硕博论文,会议论文.心理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元分析文献仅为6篇,占总数的10.5%.在其他公开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占到了总数的将近一半(47.4%).硕士论文选题中也有一些研究使用元分析方法开展研究(12.3%).总体而言,国内元分析研究还没有得到较高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国内研究者在元分析方法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不易在审稿较为严格的核心期刊发表.此外,笔者还大致分析了国内心理学研究者的作者单位.纳入本研究的57篇文献中涉及第一作者共53人,分散在40个单位.仔细分析研究者的单位会发现以下三个比较有趣的现象:1)国内心理学研究中元分析方法的使用以体育院校居多,大部分的运动心理文献均来源于此(6篇);2)国内元分析研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最早的来自于香港中文大学[5],而其使用的元分析方法和国内均不同;3)国内研究中元分析发表文献最多的为云南师范大学(6篇),这也提示了应加强元分析方法的教学和持续运用.总体而言,元分析作为一种方法还没有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和掌握.

心理学研究中元分析统计处理方法使用情况

选择样本量、效应量指标、统计软件三个指标对元分析方法使用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另外,选择发表偏倚检测方法、同质性检验方法、效应量合并使用模型、分析研究特征与研究结果方法等方面来分析元分析统计方法使用的细节情况.为统一评价元分析方法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纳入元分析的样本量样本容量是影响元分析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样本的效果大小对总体效果大小进行推断时有很大的影响,而抽样样本数的影响更大些.通常认为,以样本的效果大小对总体的效果大小进行推断,选择样本容量在70以上,抽样样本数目在30以上进行元分析,结论将是准确、可靠和一致的[6-7].本研究中纳入元分析的文献中,有38.6%的研究抽样样本量达到要求,有59.6%的研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相应的研究大都报告了样本量,只有一项研究没有报告样本量.效应量指标元分析需要将收集到的统计量合并成某个单一的效应量,因此在元分析前必须根据提取到的数据资料的类型确定使用哪些反映研究效应的统计指标.在元分析中考虑到研究问题、收集数据的特征的不同,效应量的形式也有不同.#p#分页标题#e#

目前本研究纳入的57项研究均为计量资料,因此确定效应量的指标为平均效应量和相关系数两种.本研究中有82.5%的研究样本使用了平均效应量、有15.8%的研究样本使用了相关系数,只有一项研究使用了其他的效应量指标,重新审查该研究发现其使用的是显著性水平检验指标[8].统计软件使用情况性能良好的包含多种功能的统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能够有效地推动元分析方法的应用.目前国外已经开发了多种元分析的专门软件,例如Stata、CMA2.0、MLwiN、RevMan等.在Spss上也可以通过一些宏命令实现相应的统计功能,HLM也可以有效地实现元分析,并能进行多水平的分析.从表3的情况来看,国内的研究者已经掌握了多种元分析软件的使用,其中最为常用的软件为RevMan(有11项研究使用该软件).实践也证明RevMan是较好的元分析统计软件,它可以较便捷地完成元分析,而且提供了各种进行偏倚分析、同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为保证元分析结论的稳定性,需要对元分析结果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所谓发表偏倚,是指“统计学上有意义”的阳性研究结果较“统计学上没有意义”的阴性研究结果更容易被发表.

通常进行偏倚检验的方法有漏斗图分析和报告失效安全数两种.漏斗图的优点是比较直观,但是需要的研究数目比较多,且多赖于经验判断.失效安全数为一种定量计算系数,可以计算出当元分析结果为“阳性”时,需要多少个“阴性”结果才能使“阳性”结论逆转.纳入元分析的各项研究样本中19.3%使用漏斗图进行分析,有15.8%使用失效安全数进行分析.还有64.9%的研究没有进行发表偏倚的检验,就直接进行下一步的计算.同质性检验在元分析中对各研究结果所得到的效果量的合成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假设,即这些效果量具有同质性,因此在合成之前就必须进行重要的同质性检验.目前对于元分析同质性的检验有多种方法,较为常用的是Rosenthal和Rubin提出的卡方检验[9],其他的还有Q检验、V检验、H检验以及较为独特的由Hunter和Schmidt提出的Pd检验等[10-11].从纳入本研究的样本看,有45.6%的研究没有报告或没有进行同质性检验,有40.4%的样本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检验,有14.0%的研究使用其他同质性检验方法进行检验.仔细审视所涉及的8项研究,发现其中有6项使用Q检验进行同质性检验.效应量合并使用的模型元分析有多种进行合并分析的常用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是目前得到公认的两种常用模型.

除了这两种模型外,还有Whitehead等提出的综合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混合效应模型[12].这三种模型分别结合同质性检验的结果,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通常若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否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研究中效应大小有不同成分组成,可选用混合效应模型.本研究中有8.8%的研究样本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有19.3%的研究样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有12.3%的研究使用混合效应模型.除此之外还有59.6%的研究没有报告所使用的模型.与上面同质性检验的情况基本一致,通常没有进行同质性检验的研究样本,也没有报告其所使用的效应合并模型.分析研究特征和研究结果的关系通常在元分析进行过程中,要具体分析不同的研究特征和研究结果的关系.这其中不仅包括对结果进行分层的亚组分析,还包括对效果量有差异的原因进一步进行探究,找出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潜在变量.常用的进行研究特征和研究结果关系分析的方法有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从本研究的情况看,有13.1%的研究样本使用相关分析来进行分析,有9.8%的研究样本使用多元回归进行分析,有1.6%的研究样本使用聚类分析进行分析,有26.2%的研究使用其他方法(亚组分析和多水平分析)分析研究特征和研究结果的关系.从表中也可以看出,有39.3%的研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应用元分析方法取得的成绩和尚存的不足

国内心理学界关于元分析方法的引进和应用已达20年之久.从整体的的趋势来看,国内的学者越来越重视元分析方法在研究中的运用,相信随着心理学基础研究的推进和加深,未来会有更多研究者使用该方法.从研究设计的领域来看,元分析的方法已涉及心理健康评估、社会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等心理学主要领域.大量的元分析应用帮助人们克服单一研究不能解决和说明的问题,为具体的实践提供了指导.从出版来源和作者分布来看,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开始进入心理学核心期刊的行列,一部分研究者已基本掌握元分析的方法.从元分析方法的具体使用来看,国内的研究者越来越注意按照元分析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研究,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已掌握多种元分析方法,并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总体而言,国内元分析方法的应用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国内元分析的应用还存在不足之处.从整个元分析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1976年Glass提出这一概念,并且20世纪80年代元分析方法取得较大突破后,已经开始在心理学界得到较广的应用.在过去一些年的美国《心理学通报》(PsychologicalBulletin)上有25%的文章题目中包括“meta-analysis”这一术语[13].而国内的元分析方法在心理学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研究较少,发表在核心刊物的机会不多.研究关注的领域还较为狭窄,大多集中在心理健康评估和运动心理领域.研究还停留在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合成,对关系研究和实验研究结果的元分析较少.

国内最早是在1991年介绍引进元分析方法的,而且在此以后也有较多的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元分析方法本身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拓广了元分析的研究范围.如国内关于多元整合元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的元分析的研究[14-15].但国内元分析方法从本世纪初才开始应用.这与国外不同,国外的元分析的应用和实践紧密结合,而且是在应用中发现问题,从而促进开发相应计算方法和统计软件.这一点上国内元分析的研究和应用没有紧密结合,致使研究者使用的方法有的还是国外早期的计算方法.国内学者虽然对元分析方法进行了一些介绍,但大部分的心理学研究者对此技术了解不多,因此也出现一些名词上的误用.例如有一些研究虽然冠以元分析的名称,实际上进行的则是文献综述或文献计量学研究,这种情况在国内颇为常见.元分析方法的使用不规范国内大多数的研究也没有注意到科学和规范地应用元分析方法.国内的研究大多对文献搜索的途径说明不够到位,对不采纳一些研究的说明不够具体,而且大部分研究出于方便性的考虑,没有找寻未发表研究.大部分的研究没有进行相应的敏感性分析、同质性检验就开始对效应量进行合成.有的研究样本和质量根本没有达到元分析的质量要求就进行下一步的元分析.有些研究没有说明各种合成模型的使用条件,没有考虑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期刊发表的质量、结果的意义和研究的内部效度等.大多数的研究也缺少对异质性来源的进一步分析.#p#分页标题#e#

元分析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应用的展望

心理统计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对策

一、引言

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要完成一个转变,先是社会人,再是由社会人转到职业人。而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则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一般来说,职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前提条件,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其他各种素质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侯丽萍、张慧全二位学者认为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①心胸宽广,能容已、容人、容事;②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相信未来;③对社会发展变化反应灵敏并能积极地适应和参与;④好学乐学,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高的学习效率;⑤情感健康稳定,善于自我调节;⑥有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不怕困难挫折的毅力。"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知、自尊、自信、乐观、进取等品质就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反之,焦虑、自私、偏激、嫉妒、放纵等则是不良心理的反映。[1]

二、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设计与统计分析[2-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教类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不仅仅决定于高职生的智商高低、专业技能强弱,还取决于他们的情商高低以及心理素质的高低,尤其重要的是其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问卷包括5个维度,即职业认知、职业性格、职业价值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在本次测量,以江西省几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剔除无效问卷份,共收回份1000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l3.0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分析与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策[9-10]

3.1结果分析:

3.1.1在职业认知方面

社会职业状况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职业分布的状况、特点、要求、发展趋势等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在职业认知上大一和大三学生有明显的差异性(F=3.74P

3.1.2在职业性格方面

有32%的学生不知自己属于那类职业性格,有部分学生在做事认真上得分不高,做得成就做,做不成就罢,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与人很好的交谈。虽然性格分析对于职业规划没有决定性作用,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且很好利用性格优势做好工作,所以需要了解自己,比如自己擅长的领域、技能、优势,同时也能看到性格中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找出最适合自己,也是最利于自己发展的大方向。

3.1.3在职业价值感方面

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70%的学生认为工资待遇是体现一个人价值感的重要方面,个人发展处于次要位置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倾向。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要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难免会重视工作的薪资待遇问题,但这也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缺乏为实现远大理想而放弃当前利益的勇气。部分高职生集体意识差,不善于集体协作,不会与他人合作;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紧张;拒绝参与集体活动,感情淡漠;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一味要求别人的尊重,但却不尊重别人等等。

3.1.4在职业能力方面

男生与女生有明面的差异性,城镇和乡村的孩子也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和中国社会对男生的职业要求和对职业素质的积累更严格。乡村孩子从小得到更多的动手机会使他们在职业能力上更胜一筹。但仍有35%的学生感到自己缺乏一定的职业能力,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人单位在选聘时更加严格,增大了学生求职的难度。二是学生在校期间,交往能力和求职技巧的训练不足,不少毕业生难以应对招聘考核。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3.1.5在职业道德方面

各年级的学生在职业道德上无明显的差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职业道德很重要,在工作中都能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

3.2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策:

从上述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统计分析结果中,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认知与职业能力水平会随着年级的、性别和出生地不同而有差异域。所以可以从这几方面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3.2.1在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上,要根据不同年级高职学生的不同特点,更有针对性地采取训练方法与措施可能会更好。

3.2.2就性别而言,男女高职学生的也存在差异,男性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良好职业性格的养成、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提高比女生相对要更快一些,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在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心理教育时,要更应该辨清造成男女学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以给予针对性比较强的帮助。

3.2.3从学生的来源来看,大中城市的职业认知水平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优势,尽快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更重要的是要集中在职业能力水平、职业道德的提高以及良好的职业性格的养成上,以便在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论

本研究从这五个维度给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给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参考与研究工具。同时,职业心理素质也是具有发展性的心理品质,是一个多维度、多成分且存在个体差异的心理系统,需要研究者不断地通过收集资料来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有成.浅谈学生职场心理素质培养[J].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07

[2]郑海燕,张大均.职业决策能力发展的案例分析[J].职教通讯.2007,05

[3]刘红云,孟庆茂.探索性因素分析在测验编制中局限性的模拟实验[J].心理科学,2002,25

[4]郑海燕.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钱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8]顾海根,张程霞.职业心理综合测验的编制[J].心理科学.2003,06

[9]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04

心理统计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六种能力;五个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59-02

近些年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指引下,各高校都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全面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突破点。作为以培养具备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应用心理学相关操作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如何在借鉴传统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首要且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因此总结传统高校实践教学特点,弥补其不足,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

一、传统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等增强实践教学的措施,但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大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仍然是教学过程中薄弱的环节,普遍存在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存在误区。许多心理学专业教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对实践教学目标理解肤浅,不能合理认识实践教学在实现教学效果中的作用,继续延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的错误认识。

2.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受制于学校经费等诸多因素,很多高校的应用心理学实验室设置单一,实验设备陈旧且数量、种类偏少;实训基地数目严重不足,即使在校内外有一些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践基地,但基本都流于形式,很少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3.实验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不合理。由于教师设计的实验项目不科学,或教学软件和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加之实验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即使学校增加投入建设了实验室,也会使实验室利用率较低,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容乐观。

4.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不规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常常依附于理论教学,既缺少专职的教师,也缺少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等。没有规范的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和考核办法,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1][2]。

以上问题反映出当前多数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既无特色,又无实际内容。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理应成为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构建设想

独立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定位于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能够直接进入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有别于传统高校中的实践教学,构建起一套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实践教学有目标要求、实施途径、具体措施和考核标准。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对实践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规划,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依据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全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规范,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和特点,实践教学目标应当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

具体而言,实践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具有从事心理咨询或人力资源相关行业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认识能力,就是促使学生能够更自觉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及周围环境。二是专业能力,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科学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了解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接触实际的心理辅导、心理教育工作,增强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感性认识,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三是实践能力,即如何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的动脑、动手能力。四是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实践训练锻炼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决策能力等多项个人综合素质。五是创业能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谋生本领的需要,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高等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六是就业能力。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3]。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根据普通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课外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的传统实践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及本专业特点,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五个模块”:实验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模块、职业化教育模块和科研创新模块。

(1)实验模块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构建含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各科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适当增加独立实验课的数量。除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之外,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也应合理设置、调整实验项目,改变实验内容陈旧、实验项目少、因人因设备设置实验项目的状况,精选经典实验内容,增加现代实验内容和技术,合理配置演示型、验证型实验比例,适当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2)实习实训模块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广度、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增强专业技能型课程,如心理面谈技术、心理诊断技术、心理干预技术等,并且在这些专业课程中强化课内实训设计环节,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增加模拟岗位训练,增强专业技能的可操作性,支持学生获得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见习、实习活动,体现针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加强多门课程之间联系,形成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4][5]。

(3)毕业论文模块是在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实践,鼓励学生选择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践性研究论题。

(4)职业化教育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沟通、协调、组织管理能力,时间效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处理能力等;强化职业通用能力,包括计算机办公能力,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等。通过专项专题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就业范围,使学生将来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5)科研创新模块则是根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内涵,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科研立项、开放实验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将其纳入到创新学分管理之中。

3.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需要完善的教学管理文件作为依据,可以从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场地与设备、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学生实践指导手册五个方面予以构建。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主体由学生、督导教师和专家三个独立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学生和督导教师从教师的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内容与实施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或实务的结合程度、实践过程记录、实践成果(实践报告)。主要观测点包括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或实务需要结合是否紧密,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记录是否详细,记录角度是否多样,指导教师批阅是否认真,交流是否充分,是否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实践成果。专家对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主要是看相关教学文件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整,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符合应用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6]。

三、构建2-1-1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多年办学经验和独立学院生源特点,以上实践教学体系以“2-1-1”人才模式进行展开,即两年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一年打造专业方向,一年强化个性发展,四年贯穿开展职业化教育,形成“夯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人才培养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晓,丁月增,郑航.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1).

[3]夏焕章.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

[4]庞爱莲,孟维杰.实践教学:应用心理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

[5]崔景贵.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机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上一篇:虚拟仿真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陶刻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