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7:03:53

心理硕士论文

心理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硕士 研究主题 研究方法

2004年我国国务院学位批准人民大学等21个学院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试点工作,我会计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也表明了会计硕士的发展趋势。对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进行调查可以很好的了解我国硕士教育的当前发展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我国硕士论文的未来发展方向等等。由于其论文主题和论文的研究方法是论文的研究方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论文的选题对于论文的主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着论文的质量,那么好的论文的选题就要在符合市场的发展的前提下具有创新性,同时还要选择具有真实可靠的研究方法,在保证高质量的研究内容的同时又不失方法的多元化,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其硕士论文对我国硕士教育事业的影响,可以了解到过去的发展状况进行,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会计专业硕士是在2004年设立的,本文以“MPAcc”为学科专业名称,按照中国知网(CNKI)的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的“主题”进行了查找,年份为2004年到2011年,但本文没有包括2011年得任何关于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共查询到了120篇如(图1)。根据统计发现其会计硕士论文在2006年以前虽然会计硕士点已经建立,但由于未有毕业生,那么会计硕士论文也未有发表。但在2007年期间的会计硕士专业论文的发表情况出现突飞猛进的状况,直接上升到58篇,随着一批批会计硕士的不断出现,说明会计硕士论文的发表状况逐渐升温,在2008年的会计硕士论文的数量也很多有50篇。另外,由分布图可以了解到虽然2007年达到最大值,但随着时间推移又有多下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对会计硕士的教育重视度不够高,其高峰的出现也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会计教育水平提升、会计理论知识改革,会计学科研究方向等变化有关。经过统计分析,这些论文都与会计硕士专业硕士的研究方向一致,而其研究数据主要是来自2007年到2010年得120篇会计硕士论文,那么这120篇会计硕士论文即是所要研究的样本。根据统计结果可以了解到这些论文分别来自湖南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本文可以在中国知网上了解的这120篇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信息包括:中文题名、学位授予年度、作者姓名、学位授予单位和发表时间。对这些论文进行了查看后,对其主题、所应用的一些理论、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查看过程中我们所用的方法是从摘要和目录中找出所使用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方法。

( 二 )研究主题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制定自己的主题,本文中通过对其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可将其研究领域划分为:会计史、会计理论、会计制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和其他。首先,由于现在网络技术发展非常迅猛,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也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有了更好的发展,它对会计方面的计算方法、管理手段、报告方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会计硕士专业硕士生对此类论文的偏好也在逐渐升温,论文数量会不断增长,那么就很有必要将此类论文单独作为一类来分析研究。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也在迅速增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作为新型的学科成为我国21世纪的难题,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从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传统的会计理论方面的挑战、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将其单独列出来表明了我国现在难题的存在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因为一部分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不能很好的体现或者具有交叉混合类别的不能被以上所列类别所包括的我们就将其列为其他。如果我们要向更详尽的了解其主要内容那么就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划分,如管理会计包括:战略管理、质量管理、控制管理、组织环境等。成本会计又可分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税务会计可分为:所得税会计、流转税会计和财产税会计等。

( 三 )研究方法 通常情况下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实证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2007年到2010年的有关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针对于不一样的主题,为了更好地达到其研究目的,硕士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分析、描述性研究等。针对所调查的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资料将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实地考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个案分析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理论和模型法、描述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行为和现象等等 。其中理论和模型是指通过数学方式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的研究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是通过描述文献、历史分析、探讨比较、深入分析、结果总结的规范研究方法。对于利用经济学在会计中的运用的如理论在会计中的应用,交叉学科分析的如会计与财务管理学、会计与金融学的混合论文。实地考察研究和个案分析研究的论文虽不如以上几种方法多,但是其数据可靠真实,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体现了更加独特的研究风格。

二、研究数据分析

( 一 )研究主题数据分析 (1)总体的数据分析。经过对中国知网(CNKI)上的120篇会计硕士论文统计发现其研究主题涉及到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等领域,经过对其12个领域详细的调查分析后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硕士论文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由2007年得58篇减少到2010年的3篇,并且呈现逐渐递减的速度,2008年为50篇,2009年一共为9篇,如此说来,我国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所占总体比例比较多会计硕士研究主题主要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这几个方面,其中财务会计所占的比重为13.33%,管理会计所占的比重为44.17%,审计所占的比重为9.17%,以及财务管理的比重为14.17%,由此可见这几种研究主题已经占到全部的80.84%,已超过全部的80%,说明我国近四年来会计硕士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这四个方面进行。再次,根据表1-1我们还得出关于其他的如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理论、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衍生金融工具等这些研究主题方面涉及的较少,明显不如以上几个方面,所占的比重依次为0.83%、0.83%、5%、3.33%、0.83%和0.83%,所占比重总和仅为20%左右,可以了解我国会计硕士论文关于这几个研究主题研究的较少。另外,在其他一些较少的领域方面,如会计信息披露、BOT项目会计问题研究、企业信用管理等研究主题方面,会计硕士的论文所占比例也很少,只有5%。按年份变化趋势进行总体分析可以如下(图2)所示。通过对该图的详细查看,总体可以看出其中2009年以前管理会计的数目明显比其他的要多很多,其中2007年达到最高峰,其他的会计硕士论文主题明显偏少,还可以看出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理论、会计电算化、金融衍生工具等2007年-2010年逐年变化情况不大,基本保持低篇数不变的状态。说明我国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在这些方面的热衷度不高,值得注意。而对于财务管理、审计、其他一些方面的研究在2009年之后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会计硕士专业硕士的研究主题逐步从传统的主题转移到新环境下的主题。并且,可以分析得到其结果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教育结构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 二 )研究方法数据分析 由于其研究方法很难获得,但对其论文进行分析后可以推断出所采用的方法。硕士论文对于研究方法的使用不仅仅只是用一种,而一部分是结合着使用的,有的既有个案研究也存在其他规范研究,这可以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其企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如何在企业中运用的,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方法较为普遍,但仍是使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的硕士论文数量较多,另外,问卷调查的方法也被逐渐运用到会计领域中,这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使得研究论题更加真实可靠,还有就是采用国别比较方法,使用世界上的各种数据来对不同国家进行企业会计问题分析,这使得一股“country level”热点由此而来 。由上可知,我们不能单纯的就认定谋篇论文使用了哪种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使用程度的不同也是论文不同的一个主要方面,所以我们根据其硕士论文所采用的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调查,若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多个,那么我们就归类为混合研究方法,若采用的只有一种研究方法,那么就根据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通过对硕士论文的本文进行了详细的调差研究发现其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只是挑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研究方法排在第一的是公开数据的实证研究,一共有39篇采用了这种研究方法,可见这种方法采用的数目相当的多;排在第二位的是描述性研究所占的比例约为25%,总数为21篇。那么排在第三位的就是案例分析法,所占的比例为16%,总数为19篇。而排在后面的则是实验法、比价分析法、理论和模型以及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其所占的比例均较低,在这些论文的调后发现其与多学科的交叉是与财务管理学占主要一大部分,金融学也有一部分。其次是与战略的有关研究,与行为学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但是在西方国家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方法中其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行为学的结合占大多数,这就是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对于这种方法我们也进行了详细调查。再次,我们对于其进行纵向比较,就是对比年份来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从总体看来各种方法的运用的总数在不断增加在后五年的增长趋势明显加大,公开数据的研究方法的总数有2007年的2篇增加到2010年的19篇,描述性方法有2007年的1篇增加到2010年的12篇,个案分析法的硕士论文是由原来的1篇增加到10篇,比较分析法由2007年的1篇增加到2010年的5篇,这四种方法增加的数目非常明显,其余方法也呈递增趋势但增加的数目有限,如理论和建立模型法,说明采用这种方法的数量较少。最后,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其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多样化程度在不断加强,在对其论文内容进行查看后我们也了解到其传统型研究的数量仍很可观,就是运用数据计算来进行实证检验,其数据的大部分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公开数据,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一些数据,以沪深两地为主,那么案例研究发也是基于对公开信息的分析的,目前缺少第一手资料的获取。不过,相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硕士论文的研究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三、研究思考与建议

( 一 )研究主题思考 对研究主题方面的思考只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国外比较重视的研究领域我国涉及的较为狭窄。如在环境会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等方面的硕士论文的数目较少,会计电算化的选题只有1篇,税务会计只有3篇,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也只有7篇,可见比重之低。说明其论文选题的范围之小,在这些方面的重视度还不够高,另外,在西方国家对于会计电算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以及税务会计等方面的重视度远比中国要高很多,这也是我国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选题方面的不足之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第二、缺乏理论创新。选其中的部分硕士论文进行了查看,发现其引用的理论不外乎理论、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少对于引用理论的创新。这些理论大都是来自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而来自其它的一些理论如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较少。对此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明显可以看出引用的理论来自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的比重远远多于来自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比重。后四种一共才只有4篇,可见我国的理论引用方面非常有限。第三、选题的重复现象较为严重。调查中发现对于风险管理、公司控制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和会计学科体系研究方面的选题较少。说明我国硕士论文的选题方面确实有着很多缺点,重复现象非常严重。第四、选题上忽略我国制度背景不同等特殊要素。西方国家的市场发展成熟,制度与市场结构比较完善,市场背景也很发达,因此用西方的财务理论来解释我国的财务行为和现象是不太合理的,需要针对我国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经济背景、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教育模式进行具体研究才能写出优秀的硕士论文,才能整体提高我国硕士论文的水平。第五、研究的问题针对性不强,研究范围不明确,主题不突出 。部分论文对于要研究的主题不能够明确的提出,更不能针对的进行讨论只是围绕着进行杂谈,没有清晰的研究思路,也没有准确可靠的研究方法。对于历史背景,理论基础,现实原因进行详细描述并没有针对论题进行具体研究,浏览完也很难找出其中心论题。这样的硕士论文并不是成功的论文,对我国硕士论文的质量提高起着反作用。

( 二 )研究方法思考 对研究方法方面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仍围绕着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进行着,其中数据公开的实证研究和描述性研究所占比例仍非常的大。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调查法、实验分析法在我国很少使用,研究方法的不同也许最后的研究结论也会出现误差,因此要采用对结论更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是我国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二,研究方法多元化程度不高。我国的财务管理学方面硕士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仍然很少,对于数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性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实验法等一些方法涉及的很少,多元化程度不高,这也是我国的硕士论文需要加强的地方。第三,对理论变量的选取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选取,在针对我国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国外相结合的情况下,找出最合适的来分析运用。

( 三 )相关建议 (1)扩大研究领域,加强研究内容的多元化。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研究生的视野也会不断扩大,财务管理的研究者们则不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引入,各各学科的边界会逐渐减弱,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尤其是注意对一些冷学科的运用结合如行为学、心理学、金融环境学等。但要避免泛泛之谈,不要因为学科间的结合运用研究而模糊了研究主题,使得研究不够深刻,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影响研究质量。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好。(2)增加硕士论文研究的实用性。论文内容要跟随市场发展的步伐,研究主题要不断贴近现实生活,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其研究主题的现实化,注意与西方国家的结合,吸收西方国家论文研究的优势之处。(3)加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规范化。不仅仅只采用实证研究对于其他的如数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性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实验也要逐渐的运用进来,加强论文的可靠性真实性,扩大我国论文研究的影响力。(4)加强对本国的学术性研究,提高我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地位。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的不算发展,以及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与世界接轨,那么其财务活动也会影响着国外,对此我们要加强其针对于我国自身的具体情况,运用自己的理论模型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的研究。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是选取中国知网(CNKI)上年份为2007年-2010年的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进行的调查,通过对其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分析来说明硕士论文在我国硕士教育方面起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硕士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潜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硕士生的就业、和学术地位的建立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是对其会计硕士论文的论文研究主题和论文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调查,在主题方面存在着研究领域缺乏广泛性、缺乏理论创新、重复现象严重、忽略我国自身特点以及针对性不强等缺点;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着数据不准确、多元化程度不高、不具有创新性等缺陷,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系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商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实践研究――ERP教学实例及分析”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存花:《建立科学会计规范体系应解决的几个问题》,《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张俊瑞、李婉丽、王小容:《中美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的比较研究》,《会计论坛》2003年第2期。

[3]何雪飞:《关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我国运用的思考》,《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4]李志伟:《构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年第8期。

[5]曲晓辉:《美国专业会计硕士教育情况及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第1期。

[6]孙晓峰:《自主创新财政支持的理论基础与政策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6期。

心理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趋势 分析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13-03

引言

在工业设计研究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相关硕士论文,本文从工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及发表数量等,初步分析出2000—2012年间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与变化,从而了解每个工业设计发展阶段的新趋势,研究成果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分析方法与步骤

在《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之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分别检索论文以及会议文献题目中包含“工业设计”关键词的文献,在《中国知网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检索结果,截止到2012年7月19日,为557篇。

二、结果与分析

1.时间分布。考虑到要对现有工业设计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所以选择了较近12年(2000年—2010年)的论文,通过使用“工业设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2000年没有相关优秀硕士,从2001—2003年相关硕士优秀论文属于发展起步阶段,从2004—2012年每年都会很多优秀硕士,属于迅速发展阶段,相关优秀论文增至557篇,2009年(88篇)是相关数量最高峰点。

经过推断可知,在2009年工业设计的论文达到历史最高的原因在于我国本专科扩招是从1999年开始的,自1997年以后,随着广大群众渴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增加,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同时,考虑到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当年本专科生招生数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47.4%。本专科规模的迅速扩大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而研究生的扩招能够对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因此,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攀升,录取比例和入学率都在大幅提高。

2.作者分布。在检索到的工业设计方面的优秀硕士论文中,作者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学校中,可见相关院校的工业设计发展程度。如表1所示。

小结:由于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具有一定的删选性,由表1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发展较快的院校,并且通过涉及最多的关键词可以看到每所院校所侧重的工业设计发展方向或者是发展程度较深的方向。

3.关键词分布。从2000年到2012年,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的期刊论文中,论文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CAID构思与表达、设计教育教学、IDFORCNC(先进制造设备工业设计)、设计管理、绿色设计等。由于搜索分布时采用了关键词“工业设计”,所以这里忽略“工业设计”关键词的数量。所有论文相对较多的关键词如下:可持续发展设计(绿色)、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学 语义学)、设计管理/用户研究交互设计、CAID构思与表达、数据库、设计教育、造型语言、工设工程(材料、工艺)、汽车设计、时尚设计、服务设计、品牌PI(产品形象识别)设计、人机工程、可用性、设计史、信息视觉化、故事版/情景设计、设计心理学、体验/情感化设计、IDFORCNC。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篇:2010年,北京服装学院屈新波在《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一文中论述了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借助于“需求”将产品设计与材料联系起来。2008年,山东大学张志强在《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2}一文中论述了如何运用人机工程理论对健身器材进行分析,以及针对相关器材人机方面的具体研究。2006年,山东大学吴兰萍在《面向产品设计自动化的人机工程研究与应用》{3}一文中论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以及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以及产品设计的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此外还重点分析了现有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软件,例如JACK、SAMMIE、SAFEWORK等。2004年,武汉理工大学刘红在《简论设计项目管理》{4}一文中论述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项目管理的组织及团队建设的内容与项目管理的执行关键,以及设计项目的生命周期。2007年,西北工业大学韩娟在《CAID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5}一文中论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综合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对CAID用户模型进行分析,将基于用户模型构建的用户界面原型引入到界面设计过程中。

4.影响力分布。在检索到的期刊论文中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排在前6位的论文,如表2所示。

通过引用频次最多的文章中发现,关注最多的工业设计方向多为产品设计、交互界面方面。因为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的研究较早,所以时间早的被引用的几率就很高。但也充分说明这些优秀论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工业设计研究趋势

工业设计从2000—2012年这12年间,发展速度是迅猛的,这一点可以从优秀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看出来,并且也是在跟随着社会每一步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从简单地仅仅研究工业设计的表面内容,即“产品设计”,变成研究工业设计更加细节化的方面,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工业设计优秀硕士论文中,研究方面数量最多的依次为产品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教育、ID FOR CNC以及可持续发展设计。

李北在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的会议论文《未来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12}中阐述,现在工业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并且可以看到,工业设计是一种战略资源,是国家创新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正在向着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领域发展。此外通过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工业设计信息化也成为主流。

通过对2000—2012年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逐年的分析发现,发表的时间与内容和2000—2012年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发展的主题是一致的。通过对这些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工业设计在每段时间里发展的内容、重点、趋势,这与社会的需求具有着强烈的联系。

每篇论文的关键词是不变的,在以“工业设计”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对新的一年与以往相比较新出现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洞察出工业设计每个阶段的新趋势。如表3所示工业设计研究方向从泛泛的大方向上的研究,比如“产品设计”、“可持续设计”等,发展成为细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从抽象的工业设计,变为具体的产品设计,后来人们发现工业设计离不开与社会、人的联系,所以研究方向渐渐与社会、人联系起来,最终发展成多方向的、细分的研究方向。这与现有工业设计研究人员对工业设计发展方向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2000—2012年有关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以及设计管理等成为研究的主要趋势。此外,还可以发现每年相比前几年新增的研究方向即是工业设计发展中研究趋势的新方向。例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3}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那么工业设计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在2002年第一次出现在相关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中。例如2002年湖南大学龚克在《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14}中阐述了有关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的相关内容。

再例如,在现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计算机信息库在工业设计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6年第一次出现有关数据库研究的硕士论文。例如2006年东华大学孙明华发表的《设计艺术学专业建立设计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研究》{15}。2009年山东大学郝松发表了《基于产品表象信息库的工业设计构型方法研究》{16}。

同时也发现,由于优秀硕士论文是要在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提出,受发表时间和评审的限制,虽然相对滞后,但是也能够体现出近十年间的工业设计的大体研究趋势、新的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研究趋势的发展变化受社会发展因素(技术、环境、国情、学科交融等)的影响较大。

四、结束语

2000—2012年,我国优秀工业设计数量以及发表的内容质量都有着质的飞跃,这也说明我国工业设计方面研究的水平日趋深入。但是从近几年发现,已经存在研究过(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热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重复性,例如人机工程学,此间不乏相关类似课题的出现。

从2000—2012年间优秀工业设计硕士论文中,可以看到工业设计事业发展迅速,方向由单一转为多元化,并且呈现多学科融合趋势。此外,研究趋势受社会发展的因素(技术、环境、国情、学科交融等)影响较大,比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密切,因此出现了CAID等相关研究。可以看到工业设计的研究趋势在以后会围绕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设计管理等热门话题展开。随着工业设计的深入研究,也会出现更多新的设计概念,而这些概念一定是可持续性地围绕用户的人机设计,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会有更多优秀的硕士论文出现。

注释:

{1}屈新波.现代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2}张志强.面向家用健身器材的人机工程理论分析与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吴兰萍.面向产品设计自动化的人机工程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6

{4}刘红.简论设计项目管理[D].武汉理工大学,2004

{5}韩娟.CAID系统的用户界面研究及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7

{6}吴瑜.人机交互设计界面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7}周睿.基于可用性的手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8}杨大年.中国民间儿童玩具再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4

{9}王巍.ICAID系统的实现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4

{10}王军锋.计算机游戏界面设计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11}熊湘晖.产品造型设计的外观质量美学评价理论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

{12}李北.未来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R].中国科协年会,2006

{13}我们共同的未来[R].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14}龚克.非物质与可持续的工业设计道路[D].湖南大学,2002

{15}孙明华.设计艺术学专业建立设计材料数据库的必要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6

{16}郝松.基于产品表象信息库的工业设计构型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 100192)

心理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 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论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与改进 将多元化流行音乐元素引入职业院校视唱练耳教学课程的分析 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 论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 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 中职阶段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视唱练耳教学中“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策略研究 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研究 浅探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视唱训练 舞蹈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特殊性及应对策略 师范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材应用现状研究 也谈高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初探 论戏曲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浅析 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初探 与音乐专业考生谈视唱练耳的学习 浅谈音乐高考专业中视唱练耳的训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杨林.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视唱练耳课的特殊问题及教学设想(硕士论文).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6-18.

[4]杨立梅.首调唱名法的学习心理基础.中国音乐教育,2002,2:37.

[5]赵楠.从流行音乐的角度谈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2:121.

[6]王欣昕.传统视唱练耳音程训练的流行变革.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4:106.

[7]杨林.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视唱练耳课的特殊问题及教学设想(硕士论文).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9.

[8]王欣昕.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30.

[9]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7,1:46.

心理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东北师大05届温州部分教育硕士将于本月底和月初赴师大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很多学员对答辩的应当注意的事项不是很清楚,心理有点不安。我就本人答辩的经验,整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全力消化自己所写的论文

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的论文。对论文内容要了如指掌。写好5-10 分钟的答辩陈述。陈述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原始资料;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下面附上我的英文陈述稿)

(二)物质准备: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

1.硕士论文的底稿。2.答辩陈述稿。3.主要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

(二)硕士论文答辩程序

1.研究生向答辩委员进行陈述(约5-10分钟,具体时间由答辩主席决定)。

2.答辩委员会专家(5位)提问,每人基本上有2-3个问题;

答辩老师一般的提问类型:对选题意义提问、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对论文新意提问、对论文细节提问、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对建议可行性提问、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对格式是否规范化的提问。

3.答辩委员会专家讨论、投票。4:1勉强通过;3:2不予通过。

整个程序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good luck to you!

附:我的答辩陈述稿presentation

in academic year, i studied here for my med degree. a group of teachers in our college began a research program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s. huang, my supervis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research task o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she knew my interest in the issu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so she asked me to join in her research. because of her, it was easier for me to get the chance to attend various kinds of in-service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province.

in the same year, zhejiang province launched a project of improving teachers’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regions. wenzhou teachers education institute, where i am working took on the task of providing training courses to primary school english backbone teachers from rural regions around the city .as a part of the provincial project. as a teacher educator majored in english teaching, i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whole arrangement of the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se bakbon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september , i finished my med studies and returned home. on 25th, sept of , i organized a training class for in-servic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and decided to take this class as my study subject.

enlightened by the socio-cultural view o f learning, that is, teachers learn best through active involvement and through thinking about and becoming articulate abou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 arranged the whole training course to promote trainee teachers’ active particip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eample, i took trainee teachers to observe class and encouraged them to make a comment afterwards; i invited professor huang who guided trainee teachers to narrate their teaching eperiences in order to draw wisdom from themselves. in this sense, i named my training courses as “participatory training courses”.

the training course lasts for five days, during which, i participated in as an organizer of the whole training course, a teacher educator for one subject, a peer learner of the trainee teachers, and meanwhile, a researcher.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 the study are ethnography, narrative inquiry, case story method, interviews and so on. the data collected include field note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 recordings, teachers’ feedback journal, and discussion groups’ recordings.

the paper attemp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kind of knowledge do teachers really need? (2) how do teachers get developed through learning in this in-service training program?

by making a narrative inquiry of the training course, i gain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what courses satisfy the teachers’ needs and arouse teachers’ awareness of ongo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心理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阅读眼动研究文献分布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阅读眼动研究的发展脉络。统计结果(表1)发现,我国“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动研究文献在时间分布方面有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少。在CNKI的“三大教育”学科领域,以“眼动”+“阅读”为主题词检索,仅获得有效文献28篇,与相同领域主题词是“阅读”的28219条文献记录相比较,其总量非常少。其中,检索结果,1986年前有效文献为0篇。1986年以来,年平均有效文献仅有1.1篇。文献篇目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只有6篇。2011年次之,有5篇。第二,出现晚。“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动研究第一篇文献资料出现年份为1986年。而中文阅读眼动研究可以追溯到1925年,国外对阅读的眼动研究则始于1879年[2]。第三,增长趋势明显。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国内“三大教育”领域对阅读眼动研究比较稀少,而2000至2009年十年间出现了19篇有效文献,2010至2011年,两年时间就出现了7篇有效文献。相对而言,近十年的文献数量呈上升的态势。“文献来源”既可以作为主要阵地,用来展示阅读眼动研究的成果,便于同行对研究成果进行搜集,也可折射阅读眼动研究是否进入“三大教育”前沿,成为一线教师熟悉的科研方法。统计结果表明:在28篇阅读眼动研究有效文献中,公开发表的论文有12篇,分别发表在11种公开期刊上,除《天津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2篇外,其他期刊均只收录有1篇,这10个刊物按刊出阅读眼动研究文献时间先后为《心理科学》、《教育教学论坛》、《教育科学研究》、《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心理发展与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心理学探新》及《心理科学通讯》。其中,进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类2000–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仅有1篇,刊于2001年07月的《教育科学研究》①。除去以上文献,另外16篇源于博士、硕士论文库及会议的文献,分别为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12篇以及会议文献1篇②。其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2篇。其他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4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篇,河南大学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西南大学硕士论文和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各有1篇。从统计的数据看,华东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近年来对儿童阅读眼动研究比较关注。

对儿童阅读眼动研究论文的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同行间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一个参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现儿童阅读眼动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力量分布情况,反映研究人员构成方面的特点或局限。统计结果发现:第一,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是小学或中学约占7.14%(见表3),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是高校的(见表4)约占92.86%。第二,国内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及东北师范大学,他们共公开发表研究文献19篇,占检索到的28篇文献总量的67.85%。对“文献主旨”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考察研究我国“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动研究的重点和范围。在对文献题目和关键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摘要和全文,对文献的主要内容和文献主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28篇文献共有关键词120个,其中有107个关键词仅出现1次。出现2次以上的关键词13个,“眼动”出现23次。(2)阅读眼动研究的内容有三类:一为阅读眼动基础研究,其中包括儿童阅读眼动的特征或发展研究、阅读眼动障碍研究;二为阅读应用的研究,包括阅读眼动教学(策略或实效)研究、阅读情境研究(独立和陪读)、阅读媒介(图文)研究;三为阅读眼动研究文献述评(评介)。其中应用研究的文献占57.20%。(3)缺乏对儿童阅读认知心理理论层面探索的研究,缺乏对阅读教学界热点话题诸如“语感”和“文感”的相关研究。

研究方法影响着研究的路线和结果。据统计,28篇有效文献多数使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其中,“文献法”使用率最高,达92.90%。“眼动测量法”使用率次之,达60.70%。另外,有39.30%主题词含有“眼动”的文献,研究中并没有进行眼动实验,只是引用他人的眼动研究结果。根据表6,“眼动测量法”研究使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使用者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第二,阅读眼动实验材料选择上,绘本和汉语的语篇阅读眼动研究相对丰富。汉语(文字)材料的语言单位涉及词、句和篇,英语(文字)有字母、句和篇。检索中没有找到有关汉字和英语单词认读眼动研究报告。第三,有不同体裁作品的阅读眼动研究报告。例如“科技文”阅读眼动研究。第四,眼动实验被试以小学生为主,其年龄、受教育情况与阅读眼动关系的研究相对受重视。第五,部分实验属于基础研究,即对阅读眼动事实的发现和验证;部分属于应用研究,即服务于阅读教学和训练。没有发现解释汉语阅读认知心理的理论研究。第六,不同高校在实验材料和被试的选择上存在一些差异,其中,华东师范大学较关注学前儿童绘本的阅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相对关注小学教材排版效果的研究。综上统计和分析,在学前、初等、中等教育学科领域,我国阅读眼动研究表现了以下特点:第一,儿童阅读眼动研究起步比较迟,研究成果比较有限。第二,文献主要源于学术性强、面向高校的期刊,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至今,仅1篇相关文献出现在“三大教育”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与“三大教育”一线教师存在隔阂。第三,研究力量主体是高校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极少研究者来自中小学教师队伍。第四,本次检索到的阅读眼动研究触及阅读眼动基础研究、阅读应用的眼动研究和阅读研究文献述评(评介)。阅读认知过程的探索缺乏,阅读教学热点话题未关注,理论上缺乏创新。第五,“眼动记录法”在“三大教育”阅读研究中的使用不普遍,能掌握这种研究方法的学者集中在高校。另外,从被试和实验材料选择的角度看,“三大教育”阅读眼动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广度,但总体而言,不够丰富,系统性欠缺。

综上可见,我国阅读眼动研究存在着以下值得反思和重视的三个问题。一是研究成果不被阅读教学界所了解。本次研究检索到的文献仅有一篇源于进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类2000–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反映出阅读眼动研究未能对一线阅读教学起到引领或参考的作用。二是系统性研究比较缺乏。尽管“天津师范大学是国内眼动研究的发源地,位于国内眼动研究最前沿,引领着国内眼动研究的发展方向”[3],但天津师范大学仅对阅读者和阅读材料题材类型阅读眼动特征进行了系列的研究。类似地,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只对绘本阅读、小学教材插图进行一系列的探讨。这种现象反映出该类研究的系统性不足。正如闫国利、白学军曾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学者对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虽然已涵盖了字词、句子、语篇和不同文体等方面,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由于我们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者感兴趣的领域不同,导致研究比较零碎,不够系统。”[4]三是缺乏对语文教育热点话题的关注。例如,到目前为止阅读眼动研究还未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的“语感”及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文感”具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形成以后如何影响阅读认知过程等与心理学关系非常密切的问题纳入研究对象。

眼动测量法能有效地反映阅读认知加工过程“怎么样”,从而为某些阅读现象“为什么”和阅读训练可以或应该“如何”设计提供佐证,是研究阅读认知过程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眼动研究者关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阅读,从而为我国的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启迪和真正的革新。(本文作者:吕小君单位: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心理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下面谈一下硕士论文写作的总体步骤,然后再详尽谈一下几个重点环节,最后说说引证的规范问题。

第一节论文写作的八个环环相联的步骤

严格地说,论文写作并不是从提笔写(或在电脑上打字)开始的。此前的许多步骤都属于论文写作的必要环节,一定程度上比实际动手写重要得多。许多过来的人都有体会,完成一篇较大的论文,准备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一旦真正准备好了,动手写作的时间不过数天到数周。

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从广义上说,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只要你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等。但是这后面的“五新”大大限制了硕士论文的选题。这是由于作者多数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厚的知识积累,难以把握;同时,二三万字这个条件也对选题有很大的制约,如果题目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所以,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一个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根据许多硕士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

第二步,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或者叫“文献检索”。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需要有思想准备。在我国,多数中文学术资料目前没有上网,需要手工查找,因而这个步骤中查找中文资料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很大;拉丁文资料,特别是英文资料由于网络传播的方便条件,相对好查询。但是不少资料即使找到了目录,真正能够阅读到,仍需要作者不懈的努力。

这一步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于白做;查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不走这一步,等于掐掉了自己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

第三步,提出你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

不论哪一种情况,这涉及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由于硕士论文字数相对长,常见的问题之一,在于作者把握不住全文,写着写着,无形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确定的假设或具体问题,说了许多无关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的内容。

第四步,决定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人们为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例如研究“人”作为大众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其接受信息时的状况,这种研究取向就决定了研究本身要以定量分析为主,但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辨研究。

在文科硕士论文中,作者直接为论文进行的定量分析,规模一般较小,适应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较多地采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直接的调查结果。这是由于论文的规模较孝给予作者的研究经费有限、作者个人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以逻辑分析为主的论文,适当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数据,有时会给文章增添一些分量。但是,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而不要为了显示研究方法的多样而有意去做。例如一个很宏观的话题本来适于思辨研究,硬要加进一项微观的量化调查结果证明什么,反而会弄巧成拙。这是现在写好论文要把握的一个具体问题。

第五步,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这一步,但对硕士论文来说,更为必要,其要求也更细一些。一般情况下,一篇硕士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但是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到了写硕士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但“节”的层次开始时不要固定化),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

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框架还不是厚厚的论文,看时花费的时间不多,又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这时修改论文结构比写完后修改要轻松、容易得多,时间也较为宽余,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第六步,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各章节中,再进行解释、论证。这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

在这一步,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逻辑学或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这是主要的)、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

论证中肯定会出现种种材料使用或缺乏的问题、逻辑推理的问题、论据与论题不相配的问题等等,需要停下来再找材料和访问专家,充实或削减原来论文框架中的内容,必要时对框架结构进行局部调整。这种情形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在时间的安排上,对此要作出计划。如果时间安排不当,有时论文功亏一篑的原因就在于写作时间安排过紧,来不及调整论文结构,这很不值得。

第七步,必要时重新估量选题,修正论证对象的范围。这是与第六步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情形,即通过较为广泛地征求意见和本人的思考,感到原来的选题对自己不适当,或难以完成,那么就要及时调整整个论文写作的计划,改变选题。这种情形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不要长时期犹豫不决,必须较快地作出决定,以便有时间重起炉灶。由于前面已经对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有过较多的思考和文献检索,即使改变选题,重新做起,花费的时间不会很多,对此过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选题不当、难以完成的另一种情况不在于选题本身,而在于选题论证的范围过大。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就是了。这里最大的障碍在于作者舍不得“割爱”,花费了许多功夫准备论文,一旦许多材料用不上,难以割舍。这种情况当然会涉及到重新设计论文框架结构的问题。不过,将较大的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总比相反的情形要容易得多。硕士论文写作中,论证对象范围过小的情况很少见,因为二三万字的论文,本来大多适宜开口较小的选题。

第八步,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章节设计的技术问题(含目录)、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包括英文提要)、关键词等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必须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著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等,一应具全。有时,一篇较有水平的论文,答辩时提出批评的主要问题是引证的不规范,由于这个原因使论文的评价低一档,这很不值得。

第二节论文的选题:

一个适当的选题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

由于十年“”这场浩劫,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谬论充斥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几乎一切从头开始,因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还没有显现为一个问题,因为写什么题目,即使不是空白,也是需要重新认识和论证的。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几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努力,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研究生的招收数量大幅度提高。年年招生,年年写新的论文,而各学科的研究领域是相对稳定的,空白越来越少,新问题的研究又有一定难度,于是现在文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局面,如何选择好论证的题目,凸现为一个新问题。有鉴于此,需要重点谈谈硕士论文的选题问题。

关于选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一,选题的大小

选题大而不当,这是硕士论文选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动手搜集资料之前,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选题是否过大。例如“谈谈××学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在这样的选题下,当然什么都可以谈到,但这只适合某个具体学科的领导人做总结报告时采用。若具体一些,例如“论传媒受众的心理”,似乎好点,但在这样的选题下必须谈几十个大小问题才可能做到论证全面、深入,适宜写成一本学术论著而不是一篇论文。普通的论文容纳不下这么多的不同层次的问题。

对于硕士论文来说,选题之下,以只能分出第二个层次为宜。若选题之下能够再分出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更多的层次,就不大好把握,难以将论证深入下去。

如果把刚才的“论传媒受众的心理”题目,缩小为“试论读者阅读消息时的选择性理解”,显然后者比前者的论证范围小多了。第一,它从广泛的传媒受众缩小到报纸这单一传媒的读者;第二,又从泛泛的一般心理具体到接受心理;第三,再缩小,只涉及接受新闻体裁中的一种----消息时的接受心理状态;第四,又将选题进一步缩小到只研究读者接受时的一种心理表现----选择性理解。选题小了,才可能对问题探讨得更深入。当然,如果作者既有较多的材料,又有较强的论证能力,可以将选题定在刚才说的第三个层次,甚至第二个层次上。

掌握多少材料和估量自己的驾驭能力,确实是选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自己对某个选题特别感兴趣,下定决心要写,但是材料很少,并且估计短时间内难以搜集到更多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换一个选题为好。材料是论文的基础,基础打不磁实,仅凭兴趣,是写不出成功的论文的。例如一位作者作出“中国的新闻传播带有道德色彩而西方的新闻传播带有机械性”的理论假设,但是他除了对当前的中国大众媒介有所了解外,对中国解放前一百多年,以及解放后和改革开放前二十多年的大众媒介,几乎没有接触过,对于国外传媒的接触非常有限,这个假设虽然有新意,但是可供论证的论据寥寥,这样的假设就难以成立。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这就是材料太多,作者的研究经验有限,难以驾驭,而且论文的篇幅也有限,这种情况下,最好坚决将选题范围缩校我本人1978年读研时,一上学就确定了写“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这当然要建立在通读他们全部著作的基础之上,而三年时间完成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他们的著作太多了(共3000多万字)。于是我缩小到写他们活动的六年,即“从《莱茵报》到《新莱茵报》”(1842-1848年)。但即使这六年的材料,也使我花费了两年时间才全部看完和作出笔记。若用于写论文,一篇硕士论文是难以容纳下的。在动笔前我再三考虑,征求导师温济泽的同意,决定只写一年,即《莱茵报》这一年(1842-1843年)马克思的新闻思想,恩格斯也暂时不写了。结果论文写了五万多字,外加注释二万多字。由于集中力量写一年,较为深入,论文是成功的。

二,选题的价值

学术研究要追求某种价值,这包括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因此,如果说选题大小尚属于个人把握的技术问题,那么论文的学术价值,是更重要的取得成功的前提之一。为了保证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首先在确定选题之前,对准备选择的题目现有的研究状况进行价值评估,如果自己继续这个题目的研究,是否有价值,这可以从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两方面衡量。

如果某方面的选题,其学术方面总体上可能会有一定的价值,那么还要掂量一下自己掌握的材料和提出的假设是否足以产生新的学术价值。如果属于引进、介绍国外研究的新成果,在国内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但要估量一下自己的理解、概括的能力,以及翻译水平、普及能力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

社会价值,即有些选题在学术上看起来没有多大的价值,但是通过其科学的论证,可以使社会较直接地受益,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这样的论文,应当与具有学术价值、但不一定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论文,其价值评估给予同等看待。当然,这类论文同样要求学术规范,只是衡量的价值标准有所差异。例如,一篇论文通过对许多出土汉简的研究,论证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官方新闻传播体系。如果得到学界的认可,那么我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将提前800多年,这就是一篇具有明显学术价值的论文。而另一篇关于当前少年儿童与电视的论文,以科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为依据,对电视与儿童行为相关或不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它在学术上很难说为传播学的某些理论增添了多少新观点,但是这样的研究对于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组织、保护儿童的组织和妇联,提供了其展开活动的科学依据。这两类论文的价值应当同等看待。

选题的价值评估,在选题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多听取本学科专家的意见,以及一些相关的社会人士的意见。有时到了论文答辩的时候,作者还说不出自己论文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是很糟糕的事情,会严重影响对论文的评价。

第三节文献检索:

必须经历的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

许多人文-社科研究者都有这样的经验:为了完成某一个研究选题,搜集资料、阅读堆成小山般的论著、做笔记、找人访谈、搞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等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这些工作做得越充分,写作的时间就越短,并且会感到十分顺手。像硕士论文这样规模的论文,几天就能脱稿。

最令人感到为难的情况,就是材料不多,思路不明,却由于某种原因一定要写出来,花费了许多痛苦的写作时间,搞出来的东西往往水平有限。在这里,特别对于硕士论文的作者来说,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做好文献检索。因为这样规模的论文,专门为它搞抽样调查、大量访谈的可能性较小,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较小的假设来论证,因此准备工作大多集中在文献检索方面。

文献检索可以考虑走以下几个步骤:

一,首先以选题为中心,对广义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材料搜寻,然后缩小到选题本身较小的研究领域。例如研究性社会学中关于“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这个选题,那么了解的范围一开始就不应局限在中国女性,而应先了解世界女性总体、一般情感、所有关于性的问题等等面上的情况,然后再缩小到中国妇女、一般情感和独特的中国女性情感。广泛搜索之后,再逐步缩小搜索范围,这对于把握自己准备论证的话题在较大范围内的地位和意义,是必要的一个步骤。

二,在适当缩小搜寻范围之后,一个侧重了解的情况便是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它们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存在哪些问题;它们没有采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选题是否能够产生新的结论等等。

三,了解不同学派的基本情况。多数选题在学科的历史发展中都存在不同的观点,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检索时要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在比较中确定自己的基本观点或倾向。这个步骤对于形成作者自己的观点,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对选题涉及的领域中学有所成的专家进行有计划的访问。以上的文献检索步骤,接触的主要是死材料,不论是找寻途径,还是理解材料的内容,硕士论文的作者都是新手。因此,这种访问对于深化选题,亦是关键的一步。有的硕士生写论文时只是埋头找寻材料,由于自己的社会阅历有限,以这种阅历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归纳,即使存在重大遗漏,自己往往感觉不到;另外,对具体问题、材料的理解,也容易出现较多的差误。许多材料其实并不存在于有形的文字和声像之中,而是存在于专家的头脑中,及时挖掘这类活的材料,对于提高论文的价值,意义重大。

找有关专家访问,具体的目的有两条。第一,取得进一步找寻材料的途径。遇到问题到那里能够找到材料,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专家们以自身丰富的研究经验,往往可以在材料的找寻方面指点迷津。作者通过专家提供的有效的捷径,一般都能找到比自己知道的多得多的材料。第二,访问本身也是听取对选题意见的机会。专家既然在所选题目领域内学有所长,那么只要你说出自己关于选题的想法,往往会得到许多忠告,包括对选题的价值评估、选题的大孝可能的论证视角,甚至未来论文的框架结构等等,这种帮助是十分可贵的。

在这个问题上,除了作者认识上重视外,还需要一点韧性。专家们一般工作都很忙,难以顾及硕士生们的拜访。这就需要论文作者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工作上能够给专家们以帮助(例如帮助打字、抄写、复英购书、查找材料等等),以诚心感动专家;专家最宝贵的是时间,为了节省专家们的时间,访问要有周密的计划,问题得当,不要那些虚套的东西。君子之交淡如水,多数文科的专家对于请客吃饭很厌烦,这种既浪费当事人的时间和金钱、同时也耗费专家时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学术拜访与商业公关的请客吃饭性质不同,这一点希望硕士生们注意。

经过对专家们的访问,再进一步进行材料的查寻。这项工作结束后,所谓“文献检索”的第一阶段可算完成,进入第二阶段,即以对材料的分析为主的阶段。但这仍然属于文献检索的一部分,尚不是研究本身。

五,面对已有的材料和专家们的意见,分析研究空白和不够深入的地方。这时考虑两个问题:在选题范围内,有哪些尚没有被涉及到(空白);哪些虽有所涉及,但并不深入。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手头材料的突破口,成为论文的主攻方面。这第五步,意义在于“沉一沉”,思考一下。

六,在第五步的基础上,再考虑需要研究的新问题、新情况。前人没有涉及到,而现在又急需作出解释,或得到解决思路的地方,可能出新观念或新视角。如果考虑得周全,较容易得出研究成果。但是这时要对自己的把握能力再估量一下,因为对新问题、新情况的阐释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功底。

七,经过第五和第六步,进一步有目的性地查找本学科的材料。这时选题的主攻方向有了,就会产生深入查找材料的动机,文献检索的目的性更强了。这时找寻的材料,大多可能直接与将来要写作的论文相关,因而,这时查找材料与做笔记并重。

做笔记没有一定之规,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和个人习惯采用一种或多种形式。例如按内容归类做笔记、以不同的作者归类做笔记、用活页纸做混合笔记(看到哪里就记到哪里,然后再按一定的分析要求归类)等等。如果材料可以借走,当然使用电脑做笔记当然更好。整理笔记,按将来写作论文时的逻辑编排,这一步做得好,写作时就会感到很顺手。这项工作宁可慢些,到写论文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特别强调一个技术性问题,即笔记的每条都要将作者(编者、译者)、论著(或资料)名称、出版情况和出版时间记下来;外国作者,除了译名外,必须记下外文原名。不要忽略这件事情,许多论文作者临到答辩才重视引证的规范,回过头来查找出处是很困难的。

八,第二次扩大搜寻范围,查找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材料。这回不是泛泛地浏览,由于基本确定了论文的主攻方向,那么除了本学科的知识外,人文-社科各学科的知识(有时还需要找寻一些自然科学的普及性知识),可能会有不少能够为论证所选择的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一般地说,采用一些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会给论文增添较多的学术性(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常常带出研究的新视角)。这一点有些硕士生忽略了,只在较狭隘的本学科的范围内论证,局限较大。

查找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重点不在历史上的,而要多注意最新的研究成果。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渗透已经是一种常态,特别是最新出版的研究专著,这种情形更多些。建议在论文的准备过程中,多跑几趟学术书店,买几本最新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著(即使不是本专业的),往往在这个时候,新书所展现的新鲜的研究视角,会对正准备写的论文产生某种思想灵感。

另外,坚持浏览《读书》杂志月刊,对于开阔自己的写作思路,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读书》是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的汇粹,不仅材料、观点是最新的,而且各学科荟聚本身,是一种难得的触类旁通的学术思考的“潮。

以上文献检索的八个步骤,只是大体上规定一下如何进行材料的准备工作,实际上对每个人来说,检索的步骤顺序不会都是一个模式。但是,凡是写得较规范、真正能够写出新东西的论文,大多经历了以上的准备过程。而论文不大成功的,检讨起来,多数都是在文献检索时犯了懒。这方面的懒惰,贻害无穷。

第四节动笔之前:

在头脑中把论文写成

在充分的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论文的写作要开始了。这时的第一步,不是马上就写,而要为写作做准备工作。这种工作的性质,就如马克思所说:“最蹩足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起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1]是否在头脑中先把论成,往往影响论文写作的进度和文章质量。宁可多用几天作好充分准备,也不要将时间陷在写作过程中。

写作消耗的时间一般不应该很长,多数长时间处于写作阶段而不得结束的情形,往往是由于文献检索阶段的工作不完善,写前没有做好准备。由于思路没有形成,或思路本身是否成立尚存在问题,写不下去,但又不愿意重头开始。这是最尴尬的情形。抓住时机,当机立断,重新开始,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千万不要在论证阶段拖时间。

一,写前三方面的掂量

准备动手写作了,首要的问题是将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者自己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准备普及的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等,再做三方面的掂量。原因在于,常写理论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确定了自己论证的写作框架,真地写起来,即使感到哪里说不顺,“扭”角度或改框架是困难的,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自己刚刚确定的框架的限制,思路被框住了,较难摆脱。而且,往往动一个环节,就需要全局调整,是一件麻烦的事情。这三方面的掂量是:

第一,“……是否……”。这是指在就要动笔前几天,再慎重考虑一下,自己选择的主攻方向是否得当,材料是否丰富、论点是否站得住脚等等。这几天,在“是”和“否”之间,与周围的老师、同学谈谈,再看看材料,对这个主攻方向重新审视一番。

第二,“……提供……”。这是指对自己选定的主攻方向的价值(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再掂量一下,到底能提供什么,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这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文章在行文、表述方面的问题,一般被看得较轻,而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即绪章中谈到的“五新”),答辩时被看得最重。对此,真地要动笔了,一定要自己心中有数,不能等着最后答辩时评委们的结论,首先自己要对自己的论证有个客观估价。

第三,“联系……”。这是指对自己的选题,在广义上做一些链锁思考。一个问题与其他领域的联系考虑得越多,论证就能越深入,给人以较多的新意。这对于设计论文的框架,是一种必要的前提思考。

二,研究要素的确定

动手写作前的第二项准备,是要确定研究的要素,即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基本框架、论证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分布等等。

一篇硕士论文,只论证一个,最多二至三个抽象或具体的话题,二三万字的规模一般够用了。这样规模的论文,已经需要有核心概念,以及相辅的少量其他概念,可以形成一个小系统,它们是论证得以进行的基矗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巴尔特就此写道:“如果我们在入手时就遵循一个提供给我们的首批术语和原理的模式,就会使这一理论的建立工作得到许多方便。”[2]但是这些概念是否科学、是否有明确的含义,对于论证的完成影响很大。有些论文在答辩中遭遇诘问,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的内涵不清、不同的概念内涵重叠、各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衔接不当等等,于是造成论文多处出现逻辑矛盾。

关于概念体系,对一本学术著作,一般要求使用自己特有的较新概念,“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必须用一系列符合自己体系的概念和范畴予以表述,‘旧瓶装新药’也是表述体系的一种方法,但毕竟不是最好的办法。”[3]对于硕士论文来说,这个原则需要变通。

鉴于硕士的论文作者大多是论文写作的生手,最好使用本学科已有的概念,不要随意生造概念。一篇算不上很长的论文,如果采用许多生造的概念,光解释概念就需要相当的篇幅,哪里谈得上论证问题呢?

把握一下论文中准备操作的变量有多少、需要处理的因素复杂与否,这些是另一类研究要素。硕士研究生初涉这样较大规模的学术研究,一般不宜使论文中的变量太多,要处理的因素过于复杂。多了、复杂了,难以把握,但是太少了又会影响论文的学术水平。写到什么分寸,既不要给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也不要使得论文因此显得很单薄,这也是写前作者需要好好考虑的一个问题。

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变量少、处理的因素简单,而是相反。不少论文常常越写越长,就是由于事先没有在变量、复杂程度上想好,到时候收不住了。然而,由于多数作者初次写这么长的论文,虽然超过了规定字数,水平并未因为长而提高,得到好评的论文多数不是那些超长论文。长短,并不是显示论文水平的必要标志。

设计论文的大体框架结构。这是写任何略有规模的文章所必须的。对于硕士论文来说,框架可以设计到“节”,但不宜过细。写作中间需要在论证逻辑方面、次序编排方面经常调整,一些具体论证的因果关系、相当于网络“超链接”性质的对于论证中新出现的词汇概念的解释等等,翻来覆去的改动更是常有的事。事先设计得过细,会限制自己的思路。而较为宏观的“章”,要多设计几种方案,以保证突出主要观点的论证,让其他部分紧紧围绕主要观点展开。“章”是论文的基本骨架,整体上各章的内容要衔接有序,字数大体相当。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任何学术论文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论证,以达到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解释清楚某个问题,或为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合理性的说明。硕士论文属于中等偏下规模的研究,虽然可以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但是现在更多的论文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样化。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遵循科学的法则;而非科学的“研究”常常表现为个体经验的描述、随意观察、个人感想、利用未被证实的常识进行概括等等。这样的“研究”不大遵循严密的逻辑,没有考虑足够多的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关系,推导出来的结论常带有片面性,很容易被无法涵盖的其他事实轻易。

科学研究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思辨研究(可以是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等等),目的是获得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结论;另一类是实证研究,目的是获得事物属性的认识。实证研究又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方式。定性研究以观察、访谈为主,通过归纳分析、从资料中发现、体验式访谈和观察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定量研究通过人工控制的环境,以假设演绎的题目,代表性的统计和实验,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如果选题属于实证性质,一般最好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某一种方法为主,另一种方法为辅。

注意:现在流行的关于“定性研究”的理解,经常误指思辨研究。思辨研究是指从文化的、历史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对选题进行综合的、逻辑的分析;而“定性研究”是实证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访谈、观察和资料分析,解决的是相对具体的问题,目的、方式与思辨研究有较大的差异。

不论任何研究方法,没有高低之分,要根据自己的选题决定采用哪一种。哲学、史学理论、文论方面的论文,采用思辨研究方法较为适合;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民族学、国际关系方面的论文,多数是实证研究。其中又以定量研究的方法为主,这是由于硕士论文的经费有限,作者一般只能专为论一些小型研究,较为宏观的数据,可以采用专业机构的调查材料。

量力而行,是硕士论文确定定量研究方法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条件的不具备,千万不要贪大,自己动手去搞较为宏观的社会调查。不然,会弄得骑虎难下。

定性与定量研究各自有优点和缺陷。因此需要了解一些现在的争论,以便选择研究方法时权衡。一些研究者认为,通过量表和统计分析、电脑模拟和资料简化的技巧进行等量化技术,可以使论证经得起测试和证明;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要找出社会现象的真正因果关系是太妄想了。以定量研究来解释社会现象,有时显得不自然和缺少人性,过度简化了社会现象。[4]

第五节论文的论证:

论据与论证的统一

真地到了写作论证阶段,可说的话反而不多了,因为不同的论文所进行的论证千差万别,这里只能涉及到一些论证的原则。在论文选题和论证的主攻方向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所谓写作,其实就是将许多论据,经过论证,证明作者的假设是成立的,或者对某种现象的解释、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成立的。论据与论证的统一,正是我们进行论文写作要达到的目的。

论据,即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准备的各种材料,包括实证调查的数据、众多的事实、权威人士的意见、历史证据等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少数现实政治的选题外,“权威人士”主要是指本专业本领域内的专门家,而不是当权的政治领导人,学术研究与政治理论宣传要求的请“权威人士”说话,是有差别的。

论据如果不经过论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论据准备好了,接着就要紧紧围绕每一个立论(硕士论文中应有一个或二三个总体的立论;各章节可以还有一些较小的立论,但均应服务于总体的立论),动用自己头脑中各方面的知识进行论证。论证包括基本的逻辑论证,即常见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还有归纳论证(这要遵循严格的定性研究方法)等等;再就是定量论证(数据分析)。就论证的形式而言,还可以把论证分为正论、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

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将一篇硕士论文拿来作为说明如何论证的实例,所以暂且拿一篇典范时事评论,说明一下几种不同的论证形式:

一个人真能承包100个厂吗?

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最近签定合同承包了鞍山造纸厂,这是他承包的第39个厂,他一共要承包全国各地的100个造纸厂。对此我有一喜一忧。喜的是,中国确实涌现出了有雄心大志的企业家;忧的是,一个人真有能力承包100个厂吗?

我的忧虑并非全无根据。中国目前的交通、通讯条件,对这种跨市的承包很不利。马胜利在石家庄,他承包的厂家有一个在贵阳市。一旦有个指令,即使挂长途电话也未必能十分顺利;如果有事要亲自前往,光火车就要换两次,还未必能顺利买到火车票;如果乘飞机,也并非天天有班机。这还只是一个厂,其他的厂更无须去论了。目前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的交换阶段,各个工厂需要厂长亲自去处理的矛盾是相当多的。

再就个人的能力而言,我读过关于马胜利承包石家庄造纸厂的报道,那里介绍说他经常早起晚睡,吃住在工厂。可见管理一个厂对他也不是很轻松的。现在要承包100个厂,既无闭路电视、卫星传真,又不像哈默那样拥有私人飞机,奔波于100个厂之间,何其辛苦!且不说熟悉100个工厂的基本情况,就连记住100个厂负责人的姓名,也够忙上一阵子的,还能谈得上知人善任吗?再说,我们承认马胜利在石家庄造纸厂的成绩,也承认他的经验别人可以借鉴,但决不能承认真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厂之道,各个工厂都有自己的具体复杂的情况。

把每一个人的成绩都归功于党的领导、群众的支持,这样的话已经被讽刺为“老套子”,现在不大有人说了。但是,把一个人一时一地的胜利完全归功于个人智慧,也不见得正确。改革大潮中显露身手的风流人物受到人民的尊敬和赞扬,这是应当的,如果真的在捧场声中以为自己的局部经验也能成百倍地放大,那可就有点闹玄了。步鑫生就是因为不太清楚而吃了很多亏。当然,我希望马胜利能够万事如意。但是,如果我们的企业家因为个人不谨慎而自我膨胀,如果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只知捧场而不知提醒,接二连三的失败只会给改革事业抹黑,动摇人们的改革信心。

(冯越,《大连日报》1988年3月1日)

这篇评论的立论,已经在标题和第一段中点出,因而它的主要任务,是论证已经确定的立论成立。第二段开始论证,通过一系列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方面的论据,说明其立论,论证方式属于“正论”。第三段又有一些论据,退一步后进而反问,这叫“反论”。第四段实际上是“驳论”,即对一些错误的认识提出批评。第四段最后几句话,是结论,对立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结论的立脚点之一“抹黑”,现在看显然在认识上过时了)。经过正论、反论和驳论,立论得到了相当牢固的立足基础,使人不能不信服。评论写到这个份上,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通过这则评论,我们可以看到,“正论”即通过使用论据,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反论”,是将有关对立观点的正面材料,拿来作为论据,反过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成立(以其之矛,攻其之盾)。这篇时评中,作者将过去正面报道马胜利管理一家工厂时如何辛苦的描写,拿来证明:他如果管理100家工厂,在个人的体力、精力方面都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是“反论”,这种论证方法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驳论”好理解,即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而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他的论证方式,“设论”,即用设问的方式进行论证,“假如怎样……,那么就会怎样……”。“喻论”是用比喻的方式论证问题,例如为了解释党的机关报的工作性质,用“喉舌”、“耳目”、“桥梁”等等的比喻来说明。

学术论文的论证与时评有些不同,单纯的反论、设论、喻论是不能视为充分论证的,要以基本的逻辑论证、实证为主要论证方式,论证形式以正论为主;少数情况下的驳论也可以作为阐述自己观点的论证方式。而反论、设论、喻论等,只能作为辅的论证方式。如果一篇学术论文,充满了喻论、设论,很难说它是学术研究。另外,学术论证中的论据,不能像时评那样信手拈来,要交代明确的来源。

硕士论文中,常出现的论证问题之一,是论据太单薄,无法全面说明立论。例如要论证中国文化具有道德色彩,论据只有孔子的一句什么话,然后一下子跳到20世纪80年代初搞的“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显然,这种情形下的立论太无力了,随便举出一件相反的事例就可以立论。论据与立论无直接联系,是另一种常见的论证中的问题。例如,用中国先秦时期的一则民谣,证明从先秦到清末延续数千年的新闻传播的内容均不够精确,这就有点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了。

第六节论文的引证:

注重规范化和前后对应

现在对于硕士论文的引证如何规范,各院校不大统一,但是在要求规范这一点上并没有分歧。各大学“学报”对论文引证的要求,今年起开始一致了,但是硕士论文与发表在学报上的论文还有许多不同,至少现在不能完全套用“学报”论文的引证规范。这里我介绍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对论文引证的要求,它的根据是港台中文硕士论文的引证和注释规范。具体的规范现在暂时可以不同,但是原则应是一致的,即尊重被引证者的著作权、引证明确、便于查找核对。就此,谈以下几个具体要求:

一,鉴于硕士论文带有较强的学术性质,可能要标明的引文出处、非正文注释较多,如果采用“页下注”的办法,有些论文的某些页,注释部分会比正文还多;如果某一论著多次被引证,就必须反复注明同样的作者、论著名称、出版社和出版时间等等,烦不胜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引文出处和非正文的注释分别处理。

非正文注释(这是指需要作一些解释,但又不宜放在正文中的那部分文字),在文中统一编号,所有这类注释集中到论文之后,紧接着论文便是“注释”。

文中对引证标明出处,不采用编号页下注,而是在引文(或引者复述)之后加一括号,依次写上作者(或编者),发表年代。如果引证的是书,在年代之后加冒号,标明页码。论文的最后组成部分,应是“参考文献”,将文中引证到的所有论著和其他资料一一列出。无论一部论著(或调查报告)被引证多少次,关于这部论著的作者、出版时间、名称、出版社(或期刊)等基本情况,只在“参考文献”中出现一次。正文引证后的括号内,要求列出发表年代,这是便于读者感受被引证材料的新旧;不同的页码,正文括号中已经给出。

二,非正文注释中的引文或复述之后,同样采用括号,只注明作者(或编者)、发表年代和书的页码。

三,为了便于查找核对,“参考文献”按作者(或编者)的姓名排序。中文著作(书)为一类,按作者的姓氏笔划顺序排列;中文论文为一类,也按作者笔划排列。英文和其他拉丁文论著编在一起,著作(书)与论文同样分别编排,分别按照作者(或编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俄、日、阿拉伯、梵、回鹘、彦等文字的论著,分别另组,同样按作者(或编者)姓的字母(或假名)顺序排列。

四,文中没有明确引证或复述,但确实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思路的论著,也可以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便于审阅者考察作者文献检索的视野。

五,“参考文献”中的论著,可以有少量未发表的,但要说明原来或目前的状态(例如:“已通过或尚未通过的博士论文”、“作者提供的未发表稿”、“征求意见稿”、“打印稿”、“手稿”等等),一般也要注明写作时间。

六,“参考文献”中每一论著情况的排列顺序是:作者(或编者)姓名(外国人要先写上姓,姓之后加逗号,然后是名)、用括号标明的发表时间、冒号之后是论著(或调查报告、其他资料)的名称、出版社或期刊名称及期号(不用标年代,因为第二项已经标明年代了)。

七,引证同一作者(或编者)的不同论著,按该论著的发表时间顺序编排。不论在正文还是在参考文献中,均在标明的发表年代之后以加上a、b、c……来区分。

八,引证中文翻译论著,正文括号中标原作者(或编者)的中译文“姓”。译者在“参考文献”的论著名称之后加括号标出。

九,这样,论文的要件排列如下:

标题、目录、绪章、正文章节、结束语(可以不设)、有编号的注释(有的论文不需要在正文另加注解,当然也可以不设)、参考文献、后记(可以不设)。论文提要、关键词等,是为了便于了解和查阅而设置的,很有必要,但不属于论文的组成部分。

十,正文或注释中第一次出现的外国人名、机构名和一些专用术语,除了常用的外(例如马克思、诺贝尔、小布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激光等等),中译文之后应加括号,标出原名。不过,现在一般仅限于拉丁文体系的文字,一些非拉丁文体系的文字由于存在打印困难,暂没有要求。

硕士论文毕竟有数万字,需要在完成论文之后,认真整理材料,使正文与“编号注释”、“参考文献”对应。现在硕士论文的一个主要的技术性问题,就是不重视材料的整理和不遵从对论文的技术性规范要求。有时,答辩中这种看起来似乎不重要的技术性问题,使得对论文的评价大打折扣,因为这表明作者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这种因“斜失大是很不值得的。

引证规范方面常出现的问题,是正文中引证或复述了,却没有标明出处;或虽然标明了,但在“参考文献”中找不到相应的材料,数页纸满是论著名称,就是前后对不上号,很让审读者恼火。原因不外是忘记列上,或是没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标识中年代、页码错误,以及引证中丢失字词或句子、抄错了或抄窜了行,造成意思扭曲,是另一类常见的问题,这主要是引证后没有再去核对原文造成的。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版。

[2]巴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编《叙事与研究》第4-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第12-1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心理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游戏;教育游戏设计;教育游戏应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1-0096-09

一、引言

教育游戏作为教育界的新生事物,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教育游戏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在不断深入中,研究的领域和视角也在不断融合和扩展。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通过对教育游戏设计开发、应用模式及策略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平衡教育游戏的教育性和游戏性。本文通过分析整理近年来关于“教育游戏”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分别从研究领域的形成、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教育游戏的应用研究四个子领域展开综述。

二、文献来源分析

硕、博论文是教育技术学科中前沿、系统且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了反映近年来我国“教育游戏”专题的学术研究进展。笔者选取了2004年到2009年间4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作为样本进行数据统计。2005年以前,“教育游戏”在国内的相关研究几乎一片空白,2005年之后,学术界对其关注度逐渐提升,与其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也逐年递增。截止2009年10月,被收录到“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论文共计44篇。笔者分别对其发表时间、来源单位、研究内容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如表1)。

三、教育游戏的研究领域

(一)独立研究领域的形成

国内第一篇关于教育游戏的硕士论文是《校本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研究》(叶虹,2004),该论文根据开发模式不同,将教育游戏划分为商业教育游戏软件和校本教育游戏软件,并将校本教育游戏软件定义为“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开发的用于辅助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用的计算机教育游戏软件”。这一定义也折射出当时国内的研究者对教育游戏研究的定位,大部分研究者将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强调其实际教育功能,强调“轻量级”的技术支持,以使用简单、开发难度低、实效性强,为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标准,“轻游戏”是国内教育游戏发展之初,教育与游戏最早沟通的一个节点。

早期的研究者多将教育游戏界定为教育软件和电脑游戏的交集,然而,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教育游戏正逐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余英,2007)对电脑游戏、教育游戏与教育软件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将教育游戏重新定位,将益智游戏、游戏型课件和轻游戏都看作是教育游戏领域与其他研究领域相交的子集(如图1)。认为独立的教育游戏研究领域已经形成,除去现有形式之外,仍有很大的空间等待开发。

(二)相关子领域的产生

经过近7年的摸索与实践,教育游戏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已呈现多维度的发展态势。相关的研究子领域也逐渐产生,这些子领域从纵向和横向进行扩展,形成了教育游戏研究领域的基本框架(如图2)。从纵向上来看,贯穿了教育游戏理论基础、教育游戏设计开发、教育游戏应用三个阶段;从横向上来看,涵盖了教育游戏在不同学科、不同环境的应用。在学科应用子领域,教育游戏已逐步深入到与具体课程或知识相结合,各种新型教育游戏应用模式也层出不穷。

四、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

教育游戏理论基础的研究,即对教育游戏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日趋成熟,细化到学习理论、游戏理论、激励理论和教学理论等方面,并形成游戏化学习理论。

(一)从理论出发追溯教育游戏应用之源

尽管传统游戏与教育的结合由来已久,但由于计算机游戏的很多负面影响,大部分家长、教师曾视其为洪水猛兽,并不看好游戏这种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国内外很多案例的成功,人们才开始对这种新型教育媒体的观点发生改变。研究者从众多相关理论中追溯支持教育游戏应用的源头,这些理论研究对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起着指导性作用,其主要研究包括以下方面:

1.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教育游戏则可以为建构主义环境下的学习提供支持(如图3)。

(2)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将知识设想为一种个人与环境之间独特关系的副产品,而学习则是个人、知识、情境三者交互作用的产物。情境认知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为指导设计学习情境,使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进行有意义学习,以更高的效率获得知识和技能。情境认知教学模式里的情,境除了真实的工作场景之外,还可以是虚拟、仿真的场景或者影像和多媒体程序。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育游戏软件就是要模拟真实应用情境,设计一个虚拟的仿真场景,使学习者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实践中可以正确的迁移。

(3)沉浸理论。沉浸理论在1975年由Mihaly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他指出了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会完全投入到情境当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过滤掉所有与活动不相关的知觉,进入到一种沉浸状态。

当个体在游戏中时,他们一般会全心投入其中,处于沉浸状态,因此能够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游戏活动带来的挑战早已超过以往所能处理的程度,这种感受会让他们对自己更加有信心,并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新的技巧。当学习者沉浸于学习中时,可以最大化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因此,人们期望教育游戏能够像网络游戏那样让学习者沉浸其中。

(4)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七种基本智能,分别为: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些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学生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也代表了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媒体与学习方式,在开发和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可比拟

的优势,学生各项智能的挖掘都能在教育游戏中找到相应的触发点。教育游戏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它在启发人的思维和培养人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学习者在游戏中愉悦地学习,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同时,教育游戏还提供给学生一个发展多元智能的空间,使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2.游戏理论

游戏是一种极为古老、普遍的活动,而教育游戏是基于计算机的现代媒体在教育环境下的应用。我们在研究教育游戏这一特殊游戏种类时,对游戏这个本体的理论研究是平衡教育游戏的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必要前提。

目前被普遍关注的游戏理论包括古代游戏理论和现代游戏理论两类。古代游戏理论主要有:康德的自由论游戏说、席勒的艺术游戏说和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等。现代游戏理论主要有:奥地利心理哲学家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游戏本能说、荷兰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胡伊青加的自由论游戏理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游戏学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以及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的练习理论等。

(二)细化、深入到学科和课程的教学理论研究

1.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分析研究教学任务或教学问题(学习需要和学习内容),分析研究学习者的情况,并以可操作的形式写出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选择相应的媒体,形成为特定教学目标服务的有效教学过程、形式和方法,建构实现教学目标的初步方案;对初步方案进行试用和评价,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做必要调整,逐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教育游戏作为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媒体,在安排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资源及分析评价学习效果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是教育游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2.学科教学理论

越来越多的教育游戏软件面向具体学科,而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要确保教育游戏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就应以具体的学科教学理论来指导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目前,教育游戏的学科教学理论研究已经细化到数学、历史、英语、信息技术等具体学科,有些案例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具体课程。

学科教学理论是研究学科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理论涉及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与任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与内容体系、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信息技术的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方法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学习过程,教育游戏就属于其中的一种。因此,教育游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属于学科教学理论的研究范围之一,反过来学科教学理论又指导教育游戏的设计、制作及应用,使其更加符合学科的特性和规律。

(三)游戏化学习理论

游戏化学习(Learn through play)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谓游戏化学习,是指在学习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与发展、评价手段方面,就学习者年龄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享受游戏乐趣,获得游戏成果。游戏化学习方式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实践中的一种手段。目前游戏化学习理论的研究还不完善,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集众家之言,游戏化学习主要包含学习动机的激发、安全学习氛围的营造、教育目标的全面化、学习内容的有意义无结构组织、学习过程的自我实现等观点。

五、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

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是教育游戏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子领域,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教育游戏发计的研究主要包括设计理论、设计策略两方面,其中设计策略的研究包括教学设计、游戏系统与框架设计。教育游戏的开发包括开发模式和相关技术的研究。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模式已基本形成,研究中对各种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探索,也为教育游戏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一)教育游戏的设计理论

1.激励理论

(1)激励理论概述。激励指心理上的驱动力,激励理论的基本思路是针对人的需要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游戏中的激励是为了增加游戏的生命周期,使玩家可以持续进行游戏,乐此不疲;而教育中的激励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究其本质,激励在游戏和教育中是相通的。几种主流的激励理论包括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北美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美国哈佛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等。

(2)教育游戏中激励机制的分析。教育游戏中的激励机制指的是吸引玩家,促使玩家持续地进行游戏的一系列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在教育游戏中设计激励因素,并使其与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优化游戏化教学。针对不同的游戏类型、不同的学习者类型、不同的应用模式,教育游戏中激励机制有着不同的体现。以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基于激励机制的教育游戏在考试中的应用研究》(吴德胜,2009)为例,论文成果《神秘数字盒》是一款针对小学生数学的在线考试类教育游戏,该案例中的激励机制设计是其整体设计的核心,主要包括考试内容的编排、关卡的设计以及竞争的奖惩。对于刚接触数学运算的小学生而言,合理的激励机制加大了游戏的可玩性,更好地刺激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2.知识分类理论

教学的最佳方法是从所期待的教学结果进行逆推,教育游戏的设计也是如此。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这些性能分为五大类别,分别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基于知识分类的教育游戏设计研究》(吴兵,2007)以知识分类理论为指导,分别对低级智慧智能类教育游戏、高级智慧智能类教育游戏、认知策略类教育游戏、言语信息类教育游戏、动作技能类教育游戏五类教育游戏,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和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3.模糊策略

模糊策略指有效的组织对象,并使对象之间产生“亦此亦彼”状态或关系,从而达到具体目标的方法。将模糊策略应用于教育游戏,是为了解决教育游戏的教育性和游戏性脱节的问题。教育游戏设计中模糊策略的核心,是为了让游戏者在游戏构建的虚拟情境(即游戏场景)中,能顺利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几乎不会注意到自己正在经历着一个学习过程,从而不会对游戏中的学习产生排斥感;其着眼点是让教学内容与游戏内容的关系处于“亦此亦彼”的模糊状态。

模糊策略在教育游戏中的体现,主要是以游戏场景中教

学内容与游戏内容的界定模糊化为重点。其实现是通过一些容易将游戏情节与教学内容,同时代入同一个游戏场景的游戏题材,将知识点融入于游戏故事与游戏任务中,达到教学内容与游戏内容的无缝连接;使游戏者登陆游戏后首先被游戏的独特情节、出色效果等所吸引,在沉浸于游戏情境中时被不经意间的学习刺激所影响,从而游戏者作为学习个体得到发展。在模糊策略中,教育游戏要将游戏情节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避免因过度渲染情节而导致知识体系的破坏。

4.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发明创造过程有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综合,是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特定范畴。教育游戏作为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各要素的过程且发挥其独特作用。教育游戏可以创设更富想象力的数字化环境,以激活学习者的创造性,同时提供思维促进的工具,帮助发展创造性思维。西南大学硕士论文《指向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网络教育游戏设计与实现》(黄如明,2008),提出了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的理论依据、设计内容、设计策略和过程模型,为教育游戏设计提供可依循的方法;并实际设计开发了一款网络教育游戏,应用实验来验证其设计模型的有效性。

5.内在动机理论

对于人们参与计算机游戏的动机,Malone经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内在动机”理论。该理论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而内在动机又分为个人动机和人际动机两类。其中个人动机包括挑战、好奇、控制、幻想。人际动机包括竞争、合作和尊重。

Malone认为,正是因为内在动机的存在,才使得人们对游戏乐此不疲。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基于Malone内在动机理论的小学课堂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王梅艳,2008)根据Malone内在动机理论中的要素,将游戏设计的整个过程分为游戏目标设计、游戏情境设计、学习者控制权设计、游戏规则设计、游戏反馈设计五个部分,将Malone的内在动机要素转化成适当的、具体的游戏设计策略(如表2)。

6.EFM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EFM教育游戏设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宋敏珠,2009)基于学习动机理论、流体验、有效学习环境和教育游戏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构建了“EFM教育游戏设计模型”,弗提出了基于该模型的教育游戏设计策略。EFM分别是有效学习环境c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流体验(Flow)和学习动机(Motivation)的首字母缩写。

EFM模型将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游戏化学习环境来看待,以创设有效学习环境为取向,用游戏策划和设计的方法与技术来表达有效学习环境的7个必备条件,让学习者在游戏化的有效学习环境中产生流体验并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实现游戏效应和教育效果完美融合。基于EFM教育游戏设计模型,设计者可以从实现有效学习环境的必要条件出发,在教育游戏设计过程中,从七个方面探索游戏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如表3)。

基于EFM模型,该论文以中学生为使用对象,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学习内容,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名为“希望夏令营”的教育游戏案例,详细阐述了基于EFM模型的教育游戏的实现情况。最后对案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此检查和完善EFM教育游戏设计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教育游戏的设计策略

有效的教育游戏设计策略是教育游戏设计开发中最需要的,也是最欠缺的部分。研究者对于教育游戏设计策略的研究一直都极为重视,提出了很多设计开发模式和具体方法。关于教育游戏设计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和模型设计两大类。

1.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

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遵循一种以学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是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学习目标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合理的选择和设计学习信息,以及信息的结合方式,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并将其与游戏目标的选择,游戏内容和主题的确定,游戏的难度与游戏类型的选择,游戏结构的设计融合在一起。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目标与游戏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与游戏主题的确定,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与游戏难度、游戏类型的选择,媒体信息的选择,知识结构与游戏结构的设计五个方面。

2.教育游戏的模型设计

教育游戏的模型设计包括游戏交互层的设计和游戏内核的设计。游戏的交互层又细分为游戏的外部效果和操作性两部分。外部效果指的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的画面、动画、文字、语音、乐音等。操作性则决定了学习者与游戏间如何进行输入、输出行为即响应的方式。而游戏的内核则决定了响应的策略即输入、输出什么,何时响应等。游戏的操作性和内核使学习者获得了主动性。因此,在教育游戏设计中充分重视游戏的内核是首要原则。

3.教育游戏设计策略的实践研究

从国内来看,早期教育游戏设计的研究对构思阶段的关注较多,提出了如何设计教育游戏的切入点、游戏的分幕架构等理论,对游戏的实现策略进行了探索。近期对于教育游戏设计策略的研究则逐步深入,已涉及到具体的实践环节。

(1)教育游戏的关卡研究。游戏关卡是指游戏过程中分割成的一系列小而集中且具有独立主题的小单元。关卡设计是关于游戏中场景架构的设计,此外还包括物体的布局、任务或目标的确定以及该关卡中的子任务的确定等。游戏的节奏、难度阶梯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依靠游戏关卡来控制。游戏关卡可以分类为:标准关卡、枢纽关卡、Boss关卡和奖励关卡。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教育游戏的关卡设计研究》(吴磊磊,2008)以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基础,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对教育游戏关卡进行分类并细化到子类(如图4)。对各种关卡子类逐一进行分析和设计,以现有实例对设计方法和思路进行了说明,并通过案例的设计实现对研究理论进行了验证。

(2)教育游戏的角色研究。游戏发展初期,游戏中就出现了一些具有特色的人物角色,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人物角色的各个方面愈发精致。在教育游戏设计中,一般从故事观点和美术观点两个方面来设计人物角色。游戏中的角色类型很多,以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表4)。

目前,教育游戏角色研究已经开始出现基于特定课程的实践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的人物角色分析与设计策略》(刘洋,2009)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小学英语教育游戏中的人物角色及其类型进行了介绍。并对《玩通英语》、《乌龙学院》、《真知探索》等六个案例中的人物角色进行分析,探索设计理念、设计要素和设计要求三方面的教育游戏角色设计策略。

(3)教育游戏情感设计研究。情感体验是指人的个体对情感的主观感受,包含体验到的情感内容和个体的体验过程。情感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

人格的健康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要求把情感作为人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对学习者进行潜移默化地感性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教育游戏中的情感体验设计研究》(古锐,2009)创新性地提出了教育游戏中的情感体验的设计研究,对游戏中的情感体验因素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实际调研数据为依据,以相关教学和游戏理论为依托,设计情感体验策略、情感工程技术和设计方案,并根据案例应用的调查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三)教育游戏的开发模式与技术支持

国内教育游戏应用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主要是教育游戏的设计(尤其是设计的理论基础),而教育游戏的开发应用仍在探索阶段,缺少真正把教学内容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的经典作品。

教育游戏主要有两种开发模式,一种是以公司为基地,专业技术人员为开发团队所开发的商业性教育游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携带资本进军教育游戏软件这片新领地,如:北京娱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但这些公司开发的教育游戏主要是flash版本的练习性质的游戏,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研究者也开始尝试将大型网络游戏应用于教育。另一种开发模式是以教育机构为基地,教师、教育研究者为开发团队,注重游戏教育功用的校本教育游戏。这种开发模式在国内一直是教育游戏开发研究的主流模式,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发技术和软件的出现也为校本教育游戏的开发提供了功能更强大、难度更低、更为有效地的支持。总的来说,教育游戏的研究者正在从多条思路去探索教育游戏的开发模式,而究竟哪条途径更为有效,仍需大量的实践去验证。

从近年来硕士论文的情况看,与教育游戏开发相关的共有13篇,笔者分别对其开发模式、开发技术与平台进行了总结(如表5)。从表中不难发现,2008年后教育游戏开发的研究明显增多,但开发水平相对不高,开发工具也较为单一。

尽管教育游戏开发的研究尚不成熟,但新的思路也在不断涌现。从具体的技术层面来看,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3D网络教育游戏的若干技术研究与实现》(李俊,2008)针对阿络教育游戏做了以下几个研究:首先,分析了游戏引擎和脚本语言并应用一种基于3D游戏引擎的脚本应用技术,来完成对整个游戏世界的构建;其次,提出了一种NPL语言访问SQIite数据库的方法,实现了游戏世界与后台数据库方便、快捷的交互功能;再次,从游戏的平衡性出发设计了游戏系统的各类属性数据及其逻辑与数学关系,并基于系统数据流实现了一个回合制的战斗场景。最后,在国家防沉迷系统标准的基础上应用windows窗口控制技术,实现了一个基于客户端的自主控制和内嵌的基于收益机制相结合的防沉迷系统,并应用一个改进了的MD5算法完成对该系统的加密功能。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EFM教育游戏设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宋敏珠,2009)以C/C++为开发语言,DXUT作为开发框架,联合使用DirectX9,0和WindowsSDK开发了一款适用于RPG教育类游戏的游戏引擎。这款游戏引擎内嵌了LUA脚本,使游戏引擎的渲染部分和逻辑部分划分得更加清楚,使引擎更有条理。另外为配合游戏引擎,以MFC作为基本开发框架制作了各类编辑1二具,这些工具使引擎在后续使用中更为方便。除了技术层面的创新,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应用教育游戏的混合学习研究》(朱莉,2009)提出“游戏的设计开发并非从零开始,而是计划首先在]nternet上搜索,找到较符合要求的游戏,而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设计和二次开发”,这种“再设计和二次开发”的方法非常适合于自行开发能力相对较低的任课教师。

六、教育游戏的应用研究

目前,教育游戏应用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始深入到学科、课程,涵盖了,教育游戏应用的可行性、应用模式、应用策略和测试评价等各个方面,该子领域已成为教育游戏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重点。

(一)应用模式的研究

1.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教育游戏主要有三种模式:

(1)教育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游戏作为一种家庭娱乐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家庭生活,同时避免学生玩其他电脑游戏而影响身心健康。但要注意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应用教育游戏,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对于学生玩游戏的时间要进行指导和监督。由于该应用模式在目前的研究中相对较少,在此不予赘述。

(2)教育游戏在校本课程中的应用。教育游戏本身包含大量知识,可以提供一种生动轻松的学习环境,具有课程的潜质。对于一些大型教育游戏,可以对其内容进行选择和加丁。将其设计成校本课程给学生使用。该模式的相关研究包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历史题材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中历史体验类教育游戏《郑和下西洋》的设计开发;西南大学硕士论文《指向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网络教育游戏设计与实现》中设计开发的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类教育游戏《创世纪西行》;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历史题材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中设计开发的历史题材教育游戏《历史任务急速对对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游戏设计研究》中分析的由,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开发的模拟农场经营策略类游戏《农场狂想曲》;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小学德育课程中RPG教育游戏的设计与研究》中设计开发的学习传统文化的RPG教育游戏《八国游记》‰随着相关研究的展开,教育游戏可能成为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新形式。

(3)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会将教育游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目前,该应用模式的研究开始逐渐与学科、课程乃至具体的知识技能相结合。从应用阶段和内容的不同,笔者对近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针对该模式在小学阶段应用的论文共5篇,在中学阶段应用的论文共4篇;应用的学科主要包括数学、英语、历史、信息技术、化学等。该模式的相关研究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计算机环境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游戏研究》中对数学课堂教育游戏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教育游戏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对小学英语单词教学教育游戏的研究;广州大学硕士论文《数学教育游戏与数学教育》中对数学教育游戏在数学学科中运用模式的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教育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对flash游戏网站《玩游戏学英语》在少儿、小学、中学三个不同阶段中应用的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基于Virtools的四则运算三维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中针对小学数学的3D教育游戏《空城计》的设计开发;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化学教育游戏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中对化学类教育游戏应用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将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应用研究等。将教育游戏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游戏应用最主要的模式之一。

2.根据应用方式的不同,教育游戏可以分为四种模式:

(1)问题探究模式。问题探究式游戏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教育游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和相关资源,让学生通过游戏,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探究模式更适合于综合知识的运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培养。关于问题探究模式的研究有: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教育游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对奥卓尔推出的教育游戏《阳光行动》在《认识计算机》一课中应用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对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推出的人道主义教育游戏《粮食力量》的分析评价。

(2)导学模式。以“教师主导――教师主体”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导学模式注重充分发挥教育游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导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是以游戏任务促学习以及教育游戏和教师双管齐下。关于导学模式的研究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对国标小学数学游戏《数学城堡》的分析。

(3)操作练习模式。以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技能操作式游戏化教学指的是,用教育游戏创设一个高度激励、任务驱动的操作与练习的学习情境,同时采用合作、竞争等教学策略,学生在完成情境任务的同时,完成操作与练习的目标。关于操作练习模式的研究有: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教育游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对windows自带游戏《扫雷》在《鼠标及其操作》一课中应用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对益智类游戏《太空大战》,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认识键盘》中应用的分析。

(4)虚拟协作模式。该模式以协作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在线教育游戏为载体,使得师生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方式教和学,教师的施教过程从课堂转到课外,教学过程和游戏过程两者相互融合。虚拟协作式游戏化教学是指在线教育游戏所创建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开展协作学习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活动。虚拟协作模式的相关研究有: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在线教育游戏的现状及其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太学硕士论文《基于教育游戏的儿童虚拟社区的研究》等。在线教育游戏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在线教育游戏的概念也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在线教育游戏的优势显而易见,网络游戏的设计、开发、运营都已经比较成熟,其中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将为教育游戏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二)应用策略的研究

尽管计算机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不可限量,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学都适合用教育游戏来开展游戏化教学,将游戏具体应用到教学中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教育游戏的教育性和游戏性,如何将游戏吸引学生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分析清楚。教育游戏虽然能够增强学习动机,促进协作学习,但也存在时间不够用、操作复杂、太有趣以致忽略了学习内容、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与课程内容不一致等问题。总的来说,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原则,就是要适当、适时、适度。但仅仅这样的基本原则远远不能够解决实际当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关于教育游戏应用方式与策略的研究是该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同时也是目前最缺失的部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包括: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计算机环境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游戏研究》中关于教育游戏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对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方式和策略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基于激励机制的教育游戏在考试中的应用研究》中对教育游戏在考试中应用的策略研究等。笔者认为,随着教育游戏应用的逐步广泛,关于应用策略的研究会逐步具体化,使教育游戏在具体应用中更具实效。

(三)测试评价的研究

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和使用是螺旋式的,在设计制作完成之后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学习中加以应用,收集人们的反馈信息,发现不足,才能为进一步的完善提供意见,从而提高教育游戏的质量。教育游戏的测评是由评测者、测评工具和测评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根据测评着重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测评方法。测评的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法、调查法、技术检测法。笔者通过整理近年来相关硕士论文,对相关研究的测评方法及具体实验内容加以分析总结(如表6)。

七、研究综述

通过对优秀硕士论文的研究分析,町以看到国内教育游戏研究领域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研究的视野也愈见开阔。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新的研究主题。

(一)教育游戏设计研究中“游戏”与“教学”的结合

由于教育游戏被应用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中,如果想发挥其最好的教学功能,就必须认真分析教育游戏应用领域中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者特征及规律等方面的因素。在教育游戏的实证研究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没有教学经验的游戏设计人员将教学内容生涩地填充到游戏当巾;而教师则根本不能理解游戏中某些交互和规则的微妙之处。这样就会导致教育游戏的使用日标不明确,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学设计”与“游戏设计”中的一些关键点对应起来:(1)“游戏类型的选择”与“学习者的设计和使用能力”相结合;(2)“情节和关卡设计”与“课程的表现力和认知目标”相结合;(3)“交互和规则设计”与“教学的交互控制和参与性”相结合;(4)“开发模式的设计”与“资源的受众面和成本结构”相结合

这些关键点结合得越紧密,教育游戏的实用性也就会越高。在教育游戏设计的研究方面,如何将这两者结合应该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也会是研究者持续关注和深人探索的主题。

(二)更具创造性的教育游戏设计开发思路

我们强调教育游戏的教学性,并不意味我们不关注教育游戏的另一特性――“可玩性”。但目前大多数的教育游戏在游戏情节、游戏规则、游戏场景等方面的设计都太拘谨,缺乏创新性思维,这样的教育游戏很难让学生沉浸其中自主获取知识。如果教育游戏只是循规蹈矩地遵照教学流程,那严格来说它就不是一款游戏,而只是一款传统的教学课件,也就失去了教育游戏本身的优势。因此,在保证教育游戏教学功能的前提下,如何将游戏本身的可玩性、趣味性最大化是今后必须关注的研究方向。

(三)更为开阔的教育游戏开发模式

在分析的所有文献中,几乎所有的实证研究都是个人、小团队设计开发的。而教育游戏之所以在游戏类型的选择、使用的环境等方面受到制约,其瓶颈就是由于软、硬及人力资源的不足。如何开发教育游戏才能使得其共享性和可移植性更强,可利用的价值更大,如何在教学游戏“校企合作”开发模式上取得双赢,也是教育游戏研究领域值得思索的主题。

(四)教育游戏的使用环节也应该被关注

从目前来看,教育游戏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其设计开发的研究上。但我们会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期待教育游戏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和制约,实现具体的知识导人、训练、巩固及评价等教学过程,保证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但如果使用策略采用不当,使得教育游戏和课程本身无法有机结合起来;或者只是草草使用,不对使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的话,再优秀的教育游戏最后也只会沦为一块无用的“鸡肋”。因此。教育游戏作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新型教学媒体来说,针对不同应用环境,关于教育游戏使用策略、使用效果分析的研究,也应该成为值得关注的研究主题。

心理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收录了各高校的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按照严格标准收录的文章体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中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强代表性,能够体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川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l郊冷一2(X刀年收录的优秀硕士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检索了工商管理类的优秀硕士论文,学科类别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普遗较低。文中,1999一~2008年间共有626篇,其中实证类论文只有33篇,占总数的5.27%。在研究工具上,以SPss的应用较为普遍,结构方程软件应用很少,硕士论文的研究普遍还停留在实证研究的初级层次。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0斤一2008年该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三个专业的硕士论文中实证论文情况。虽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X哈一2008年的硕士论文中实证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总体的比例也超过了10%,但是实证论文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论文中,实证论文在专业分布上还不普遍,没有引起各专业的普遍认识;在实证质量上,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局限于因子分析,研究变量间因果关系论文较少,数据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能够用到结构方程软件的论文没有,这说明论文质量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学术水平一般。

二、国内主要期刊学术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实证研究在国内到上世纪卯年代才受到重视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与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层次较低相对应的情况是: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而且重视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在此,我们选取了国内六种学术期刊做文献计量分析,分别为《管理世界》、《心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和《科研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归到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近十年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迅速,能够代表工商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本研究中主要统计分析了1997一2加7年间在以上六种学术期刊中人力资源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截止2加7年12月这六种期刊上共发表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563篇。国内这6种重要的学术期刊10年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很高,在1997一2001年间,这些期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共146篇,其中实证论文56篇,实证比例为37.58%;2加2--刁(X)7年间,论文总数为414篇,实证论文233篇,实证比例为56.28%;1997一2007年间,论文总数为563篇,实证论文289篇,实证比例为51.33%。其中侧重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报》十年间共发表人力资源类论文%篇,其中实证类论文93篇,实证比例高达%.88%;实证比例较低的如《科研管理》,其实证比例也有23.6%,说明实证论文逐渐成为学术论文的主流趋势。就论文分析工具而言,以《管理世界》为例,1997ee2(X)1年间发表的16篇人力资源管理类实证论文中,仅有1篇用到了SPss,13篇用excel做了简单的描述分析;而在2002一2(X)7年间发表的53篇实证论文中,。用到SPsS的有41篇,比例高达80.39%,用到结构方程软件如LISREL或者AMOS的有20篇,比例为37.74%(sPss和结构方程软件一般配合使用,同一篇论文中可能同时使用两种分析工具),论文在分析的深度和规范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本处限于篇幅不再论述其他期刊的论文的分析工具使用情况),说明学术论文越来越重视论文的分析深度和规范性。

三、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的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和国内学术研究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研究尚处在比较初级的研究层次上,而学术研究对实证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中的一部分将会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其他的科研岗位,他们是科研队伍的重要后备力盆,所以从硕士阶段注重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而言,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最和探索分析问题能力。通过与讲授实证分析技术课程的众多老师的沟通,并到相关课堂听课,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一)设里完善的实证研究方法课程

经济学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一般设有(计t经济学),讲授计t经济学理论和计t分析工具如Eeeviews或者STATA的操作使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数理分析能力;与经济学类课程有所区别的是,管理类硕士课程应侧重实践操作能力,从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展趋势来看,应该设t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讲授问卷设计方法、文献处理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如SPsS的操作使用,虽然需要一定的统计学和计t经济学知识,但不偏要设工专门的课程,研究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开展实践调查以获取信息,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是与本科教学显著的区别,本科教学以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主,而研究生教学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并启迪他们探索“为什么”。SPSS软件的操作应用的课程中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其中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所取得样本中不同群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均比较容易掌握;因子分析分析部分比较容易掌握应用又较广泛,应着重讲述;回归分析部分对于部分统计或者计全基础不好的学生难度较大,如涉及到运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中介变里或者调节变t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讲述过程中重视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好的讲授方式是结合专业论文来讲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论文主题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较容易跟进;另外从专业论文引人使学生容易‘棋仿”,能够很快接受一整套研究方法。除了教师的鼓励和支持,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作业也是促进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一般可以设工三种类型的作业,第一种是实证研究方案设计,可以很好检测学生对研究方法和逻辑的掌握情况,若采用小组形式,三人为宜,多于三人容易产生搭便车的情况,效果不好;第二种是实证研究论文综述,要求学生对一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脉络进行阐述,指出利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第三种作业是课程结业论文,鼓励学生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完成课程论文,并诺以高分,刺激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论文,有利于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积累经验。对于有余力的硕士研究生,鼓励其刻苦钻研,积极学习结构方程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软件如AMOS、USREL和EQS,但是结构方程软件对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而言不容易掌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悟性和毅力。

(二)学校或者学院设t专项实践基金

心理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排球;硕士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8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7-0142-03

Analysis of the Master’ Graduation Thesis of the Volleyball Majors of China’s Sport Institutes

XIAO Xu1, HU Zhi1,CHEN Li2,ZHANG Zhe3

(1.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Sichuan 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3.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statistics and logistics to sort out the volleyball master’s graduation thesis in China’s sport institutes from 1982 to 2010. And it makes a statistics on the research content, method and references of these these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volleyball mast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thesis writing of the volleyball masters.

Key words: volleyball; master thesis

投稿日期:2010-09-03

作者简介:肖旭,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搜集到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馆藏1982-2010年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132篇,在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搜集到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体育院校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共计181篇。部分排球方向硕士生学位论文没有涉及排球的相关内容,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搜集了全国体育院校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以及体育科研方法的相关文献,获得了所需的资料和信息。

1.2.2 数理统计法 利用统计软件对搜集到的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参考文献、被引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数据支持。

1.2.3 逻辑分析法 对统计的内容进行逻辑分析,得出我国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科研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根据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特点,将其研究内容分为技战术分析、排球教学、训练科学化、运动心理、排球理论、运动员选材、大型赛事分析、裁判与规则、测量与评价、排球运动现状调查等方面,各方面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近30年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内容分布严重不均衡。研究排球技战术的论文最多,其次为排球教学,二者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排在第三、四、五位的是排球运动现状调查、排球训练科学化、运动心理,分别占到14.36%、9.94%、6.08%。其它方面如运动员选材、排球理论、赛事分析、测量与评价、裁判与规则等所占比例均不足5%。

以上数据充分体现出排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对排球技战术和排球教学的高度重视,体现出排球科研直接为教学训练与比赛提供服务的特点。这与我国排球运动的开展现状有一定关系,由于排球运动的开展以专业运动员为主,并且多集中在高校,因此研究内容更倾向于技战术与排球教学有一定的必然性。

另外,统计还显示,有14.36%的论文是针对某一省市、地区排球运动开展状况或运动员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2003年以前的22年间,这类选题的论文仅有3篇,而2004-2010年的7年间,这类选题的论文数量为23篇,数量急剧增加,2007年调查研究类的论文占到本年所有论文的29%。这类论文的形式、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大体相同,只是研究的地区或群体不同,创新性、实用性较低,研究意义不大。这种研究的大量出现,一方面与论文数量的迅速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子文献资源的不断丰富,方便了研究者对别人研究成果的模仿和借鉴,减少了独立思考和研究;另外,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缺乏钻研精神,挖掘深度不够,难以真正做到“以小见大”。

1982年以来研究排球运动心理的论文共有11篇,且年份分布比较平均,随着每年论文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心理方面的论文却没有增加。这说明1982年以来,研究者对排球运动心理的重视程度没有大的改变,关注度远远不够。

运动员选材方面,仅在1982年有两篇论文,之后研究者均没有对选材问题进行研究。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断加大投入的情况下,研究者也应加强对运动员选材与后备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为培养一支优秀后备人才队伍提供新的见解与思路。

研究还涉及到排球理论、裁判与规则、测量与评价、运动损伤、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但研究数量较少,研究角度较为单一,这在排球理论方面表现尤为明显。近年来大部分研究者多注重应用方面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论研究,2000年以后关于排球理论的研究数量明显减少。研究者可适当加强对这几个方面的重视,从理论、思想等方面对排球运动进行深入剖析与创新研究,为排球运动发展提供支持。

另外,分析表明,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包括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随着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向排球领域不断渗透,运用多种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运用多种学科、多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排球运动进行研究,更容易挖掘出新思路、新方法,深入分析排球运动的规律。

2.2 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2.2.1 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 从181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看,研究者用到的研究方法非常丰富,主要为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调查法、访谈法等,比较常用的还有逻辑分析法、实验法、录像观察法、测量法、对比分析法,另外,研究者还用到了德尔菲法、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可拓工程法、价值工程法、帕累托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各种研究方法所占百分比如图2所示。

文献资料法是各种类型的研究课题都必不可少的方法,从统计结果来看,文献资料法是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有95.03%的论文用到了这种方法。这说明,排球方向学位论文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基础,能够避免研究的重复性和盲目性。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同时质量下降也非常明显。统计发现,排球方向学位论文参考的文献有些来自质量较低的刊物,这样很难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因此在采用文献资料法时应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尽量查阅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期刊。数理统计法在排球方向论文研究中应用比较广泛,有88.95%的论文采用了这种方法。统计显示,排球方向所有使用问卷调查法的论文都用到了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数理统计法的大量应用,体现了研究者更倾向于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以求更准确地揭示各个研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调查法和访谈法也是普遍应用的方法,有65.19%和60.22%的论文分别用到这两种方法。调查法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排球硕士论文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访谈法便于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灵活机动。统计发现,有近50%的论文同时用到了调查法和访谈法,这有助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使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得到提高。

以上基础性研究方法在排球方向硕士论文中的广泛运用,一方面说明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较为充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使用上仍然延续前人传统的方法,缺乏大的创新。

其它如实验法、录像观察法、临场统计法、测量法、运动学方法等也是排球论文中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在排球训练和技战术分析的选题中应用较多,这些方法通过对现场比赛和录像进行观察、统计,对排球队员在比赛中和练习过程中技术、战术发挥情况进行测试和检验,分析其动作和战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排球队员技术的进步和战术的密切配合。

另外,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模糊数学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可拓工程法、价值工程法、帕累托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大多是随着其它学科的发展而兴起的新的研究方法,在排球科研中借鉴这些方法,可以从新的视角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提高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创新性、深入性、科学性,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这些方法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在排球方向硕士论文中的应用不够广泛。

2.2.2 综合研究成为发展趋势

表1 1982-2010年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使用数量统计

表1列出了1982-2010年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使用数量,可以看出采用4种、5种研究方法的最多,分别占38.67%、30.94%;其次为3种、6种,分别为13.81%、12.15%;而采用1种、2种和7种以上方法的论文数量非常少。单一的研究方法由于本身的缺陷或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不可控性增加,降低了研究的效度,而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更全面、客观、深入的研究。统计显示,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平均每篇使用4.38种研究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综合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2.3 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

2.3.1 参考文献数量 参考文献是硕士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参考文献的数量体现了论文所搜集的资料是否丰富,影响着论文的质量好坏。表2显示了2000年前后平均每篇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2000年前平均每篇论文参考文献为31篇,2000年后平均52篇。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科技手段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资料的共享性和便捷性,研究者获取文献的途径不断增多,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比以往有了更多的资料作为研究基础。

表2 2000年前后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数量统计

2.3.2 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的类型大致包括专著、期刊、报纸、电子信息资源等。一般来说,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期刊和专著。期刊凭借其出版周期短、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已成为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第一大文献来源,统计显示,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中期刊数量占所有文献的60.3%;专著内容全面、系统性 、理论性强,是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第二文献来源,占28.4%。图3显示了不同时间段排球方向平均每篇硕士论文参考的期刊和专著数量对比。

从总体上看,平均每篇论文参考期刊文献的数量呈增长趋势,且变化非常明显,而参考专著的数量较少且几乎没有变化。这一方面体现了期刊文献更方便、直接、快捷地获取资料的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期刊直接迅速地搜集所需的资料,而较少通过阅读专著,更系统、全面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这提醒研究者在参考他人研究成果时要注重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对于其它种类的文献,如会议论文、学术报告以及外文资料引用较少。从2005年开始,网络资料开始在参考文献中出现,但由于此类文献难以保证权威性等原因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外文文献的参考,在2005年及以前数量较少,从2006年开始有所增加,但总体看来,数量仍然偏少,大部分研究都是局限于国内,对国际前沿理论和研究涉及很少。

2.4 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 一篇科研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研究的学术价值。181篇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中,114篇有被引频次的统计,其它论文由于时间较早,无法找到相关统计。114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统计如表3。

表3 部分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被引用频次统计

114篇论文中,被其它论文引用过的有20篇,仅占17.54%,其中仅有1篇被引用5次,为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被引4次、2次的分别为2篇、1篇,被引1次的有16篇,占被引论文总数的80%。而中国知网收录的体育类科研论文被引频次最多的为548次,这也反映出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价值不够高。排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在进行论文选题与研究时应注意研究的创新性、深入性,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3 结论与建议

1)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涉及多个学科,但内容分布严重不均衡,大部分分布在技战术分析与排球教学领域;排球运动发展现状调查的论文较多,其它如运动员心理、选材、排球理论、运动损伤等领域研究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加强对这些领域的关注程度。

2)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应用非常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基础的研究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研究者还借鉴了其它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另外,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已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3)2000年后比之前每篇论文参考文献平均数量增加,平均每篇论文参考的期刊文献数量迅速增加,而参考的专著数量变化不明显。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重对专著的参考,掌握知识体系;加强对外文文献的阅读,了解国际前沿对该选题的研究情况。

4)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被引篇数较少,被引频率较低,参考价值不够高,应加强研究的创新性与深入性。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排球方向硕士学位论文.

[2] 周登嵩.体育科研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 钟前涓,赵承磊,张成云.1996-2003年我国部分体育期刊排球论文的科研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6-128.

心理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体操教学 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00-01

体育研究方法是指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探索和揭示研究对象与规律所需一套科学思维和操作规则,从而有序地指导解决问题的途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除其他因素影响之外,正确运用研究方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便没有科学的发展。[1]基于体育科研方法在论文中的重要性,本人在此篇文章中,对关于体操教学中体育科研方法的应用情况做出了以下简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关于体操教学的博硕士论文共115篇,分布年限从2000年至2013年,随机分层抽取其中的63篇论文中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对论文中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上查询相关体操教学的博硕士论文115篇。通过数据库检索体育科研方法的论文5篇,撰写文献综述,为本论文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数据分析法:运用相关的excel统计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得出有关的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论文中运用科研方法的情况如下:每篇文章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说明文献资料法在写论文中是必需的,也是写论文的基础。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在论文研究方法中使用频率各为87%和80%,说明调查法在写论文时是可靠资料的来源,正如,同志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逻辑分析法在论文科研方法中使用频率为36%,说明逻辑分析法在写论文时时常会用到。比较分析法、教学实验法、观察法和其他方法在论文使用频率上各为11%、15%、9%和24%,相对较少,只是在特殊的论文中使用,如2010年《体操教学对学生体态和心理影响的研究》中运用了对比分析法等科研方法,2010年《丹东市区初中体育课体操内容教学状况的研究》中运用了现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数据统计法和数理统计法在论文撰写中各占比例为22%和78%,成互补关系且数理统计法使用频率是数据统计法的3倍,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论文使用数理统计法,说明数理统计法有代替数据统计法的趋势。

第二,在论文数量方面,2000年至2003年关于体操教学的论文相对较少,每年各有一篇,其中2001年没有。2004年至2007年关于体操教学的论文逐渐从5篇增加到9篇。2008年至2012年论文数量剧增,占总论文数量的一半,特别是2011年有20篇相关论文。2013年有7篇相关论文,有可能是还有相关论文没有上传。通过论文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体操教学,说明体操教学受到学者的关注逐渐增加。

第三,通过逻辑分析法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本人认为应从研究方法的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等角度,优化综合研究方法,从而更好地在撰写论文中运用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方法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取长补短,方能制胜。[2]因此,既要继承学科的主体研究方法,充分发挥其研究效能,又要不断发展学科的辅研究方法,才能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促进学科研究不断深入。随着整个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方法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新颖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原有的方法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由分析法演化而来的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及分析归纳法等分析法。[3]随着研究对象的多样化、综合化,研究方法也要丰富和发展,要广泛吸收多学科研究方法,以增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有关体操教学的博硕士论文运用科研方法越来越模式化、规范化,论文中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和统计法,大部分文章使用了调查法,极少数文章使用了特殊的科研方法。体操教学的博硕士论文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发展,说明学者越来越重视论文以及关注体操教学。提高对科研方法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多样化、综合化地灵活运用科研方法。科研方法的使用情况决定论文的质量,建议多使用一些少见的科研方法如:系统科学法、分析归纳法和重点走访等科研方法,增加论文的可靠程度和真实性,丰富论文内容。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特征[J].体育科学,1999(19).

[2]邵伟德.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若干问题探析[J].体育科研,2000(21).

上一篇:心理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学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