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师范文

时间:2023-03-02 03:43:32

心理师

心理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毕淑敏 《女心理师》创作心理 拯救情怀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4.039

“人的一切弱点,心理师都具有”――毕淑敏以作家的悲悯,曾经心理师的体验,追索着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女心理师》是毕淑敏的最新力作。该作品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和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心理患疾的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心理困惑及心理救赎突围之路。这部小说是继她在2003年出版的小说《拯救》的另一部心理诊疗小说。

一、《女心理师》的创作心理探析

文学创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作家心理现象的特殊性。作家早年生活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思维倾向、行为意识和艺术创作特色。一些作家,他们对客观世界、对人生和心灵有着全方位多层次的体悟与拓展,对一切“此在”有着终极关怀与领略之后的情绪和理智的投入与提升,毕淑敏便是其中的一员。王蒙曾经这样评价:“她有一种把人的关怀、热情和悲悯化为冷静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①

研究一个作家,或者研究他的作品,从其生平经历入手分析其创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度。50年代出生在新疆的毕淑敏,1969年入伍,奔赴阿里,隐没在青藏高原最险恶的山峦中,开始了高原从军生活,20多年后成为一名内科主治医生。80年代,有着工厂医生铁饭碗的毕淑敏为自己的写作梦踏上了艰难的求学路。又于1998年报名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孟平心理辅导硕士班,并在2002年开设了一个名为“毕淑敏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诊所。军医、作家、心理师,毕淑敏顺着命运的大致方向完成了自己的心理历程。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有着比常人更丰富的生活积累,有着常人没有的幸运,但也有着一代人的不幸。并不是每个人的早年生活都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在阿里生活所面临的恶劣生存状况,出于本能,毕淑敏曾经热切地渴望死亡,但她将注意力渐渐地投射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她更多地感悟、思索生命的本质。她认为,“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你只有思索了,才能飞翔。”(《女心理师》自序)

《女心理师》展示了当代人们内心的创伤、痛苦、矛盾与挣扎,心理师用心理治疗的方式为焦虑、绝望、困惑的人们打开希望之门。读《女心理师》如同阅读侦探小说一样,一个接着一个的悬念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地追踪着一个又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女心理师》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一个是女主人公贺顿的成长之路和自我救赎之路;一个是来访者的遭遇和被救赎之路。小说最后呈现出大团圆结局――女主人公和来访者都获得了心理的救赎。另外,作者强调小说的创作主旨是励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女心理师》又是一部青春励志小说。作品重点讲述了贺顿的人生历程和心理历程,贺顿从一个无依无靠、受人歧视的乡野小女孩柴绛香,一步步成长为学识渊博、受人尊敬的,并欲与心理权威争高下的女心理师。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弱女子在困境中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自我救赎和奋斗之路。不仅心理获得了救赎,身体也获得了救赎。在贺顿12岁那年被继父犯后,开始了苦难和救赎之路。在经过与几个男性的往,最后心理权威以犯作为治疗手段为其揭开下半身冰冷之谜,贺顿由此获得了身体的拯救,继而获得了灵魂的升华。在小说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关于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的书写,一方面是灵魂对形而上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身体进行形而下的描写。灵魂看似俯视着身体并极力掩饰身体,但身体却顽强地展示着自身的存在。其间,无不透露着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我们发现潜藏在作品中毕淑敏另一深沉的创作心理。在灵与肉的叙述中,毕淑敏突出了女主人公灵魂的圣洁,并将此明显呈现在文本中,体现了她对精神的高扬和对社会道德的认可。作为一名女心理师,她可以相貌平凡,但她的心灵一定要充满圣洁的光芒,肩负起承担灵魂拯救的使命。她不可以有私心和杂念,保持情感的绝对中立和客观,以获得道德的纯洁和高尚,是善的代表。因此,在作品中,毕淑敏将女心理师塑造成一个丑女,并且下半身没有,这就消除了她的欲望,获得身体上和灵魂上的救赎。但在女主人公的精神获得救赎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身体的出场。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其中隐含着作者想借用身体的可阅读性和可想象性来吸引大众的阅读兴趣。当今是一个大众文化时代,作者的创作要迎合市场和消费的需求,身体便不可避免成为一种写作对象。“或者说,身体是获取成功的资本,如果为了一个高尚的目的,手段可以忽略不计。虽然作者一再扩大灵魂与身体的裂缝,一再地淡化女主人公的,一再地进行着纯洁告白,但是身体的一次次出场,实质上却一次次地消解了精神。”②因此,作品暴露了具有传统观念的作者在面对大众消费时代的无奈和妥协。

二、毕淑敏的拯救情怀

拯救是知识分子的永恒主题。当代作家把潜藏在他们内心的拯救意向融入作品,毕淑敏用文字的力量拯救自我和拯救他人。《女心理师》的题材基本上来源于她的亲身经历,正如前所说:军医、作家、心理师,毕淑敏顺着命运的大致方向完成了自己的心理历程。在毕淑敏当心理师的时候,来访者让她“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人与人肝胆相照的信任”。“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多一些。……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如果不超拔于琐碎之上,文学就丧失了照耀的力量。”(《女心理师》自序)

毕淑敏用心理学独有的洞察力关照人的内心世界,并为拯救人的心灵开出许多良方。她的这部作品来源于她对人的心理健康非常珍视。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物质文明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加大,因此人们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加。现代人的情感世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敌对、焦虑、孤独、烦闷、焦躁等等心理困惑影响着我们的行动和决定。关注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理健康成为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并在心理分析中解决人们生活中或者情感中所遭遇的困惑和难题。在自序中,她说:“我不可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己的微细觉察中,永远觉得自己和众人紧紧相连。”她并非“自己站在高高的圣坛上引导众生”,她奔走于百姓之中,她认为身处多元价值观的时代,剧烈的社会反差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如今是一个张扬个性、关注自我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在很多时候,正因为太关注自身,导致了一些消极的问题出现:“所有人都焦躁、都烦闷、都忿忿然,都觉得也不知道谁亏待了自己。”因此,毕淑敏提示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抬起头来眺望远方最终的目标,并和他们讨论与具体问题有些距离的关于人生和哲学的问题。

作品在充满悬念的故事背后,毕淑敏进行了一系列独特而深刻的心理分析。在作者选取的来访者的故事中,我们发现大多涉及婚姻的危机,或者说是婚外情。来访者的故事和女主人公的故事都是围绕着情感问题出发的。第一个故事,大方主动将年轻女子带回家中,然后又在丈夫与这些女子有不道德行为的时候,并在,以及在大松和女子的忏悔和照顾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这是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心理现象。第二个故事,打算大闹追悼会的李芝明,她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造成她精神崩溃的不是丈夫的突然死亡,而是丈夫对自己的背叛,到死后,才真相大白。第三个故事,小男孩团团,因不满父亲的女秘书对他家庭的插足,于是时不时偷偷地在女秘书的杯里加蟑螂药下毒等等。我们知道,情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故事中可以看出,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侵扰。尤其是婚外恋问题,表面上和谐、稳定的婚姻,有可能将会在某一天岌岌可危、分崩离析。这种现象或多或少也使作者产生焦虑,女心理师也不可避免地在丈夫、情人、心理权威之间周旋。虽然,作品最终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但这并不意味着幸福人生的到来,在其中潜藏着作者对人生隐忧。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贺顿和来访者心理是否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脱,也许这还是一个谜团。也正如她在自序中的最后一句话说:“我不知道它好不好,只知道我目前不可能做得更好了。因为,我已尽力。”毕竟这里暴露出了作者对当下人们情感生活状态的困惑,当然,我们应该更多地挖掘出作者对人文关怀的种种渴望以及在作品中呈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如对心理师的职业定位:“心理师所有的设备就是一对耳朵、两只眼睛,当然还有一颗心。”心理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耳朵去倾听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去化解他们内心的孤独、焦虑的心结,让那些心理脆弱的人们勇敢去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及勇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恐惧;心理师还要用自己敏感的目光和一颗热情公正的心给予人心灵和精神的拯救。

在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话:“她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卑微的生命,……但努力和和分歧,让她的生命和更多的生命有了碰撞。她相信自己的工作已经对很多人的生命起了作用,那些潜移默化或是电光火石的碰撞,已经让某些人发生了裂变。在这个过程中,她在付出和虚弱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深刻和稳定。这是用一个生命在掂量另外一个生命,用一个生命在擦拭另外的生命。”③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拯救情怀,作品中充满人文关怀的同时,还有母性的表达、奉献的精神。

在毕淑敏开设心理诊所的时候,来访者应接不暇,她说:“根本不知道答应谁不答应谁?就像海边的救生员,你突然看见这片海域到处都在伸手,你不知道去帮助谁?”毕淑敏回忆起自己心理师的经历,仍然有没有褪尽的焦虑。作为一个心理师,“是荣幸也是悲哀”。毕淑敏的这部作品的首发式在她的建议下,选择在北京和上海的监狱和公墓举行,面对的分别是刑期15年以上的犯人和殡葬人员,目的是要促进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她对生命意义答案的追寻,达到拯救人自身危机的目的。她的拯救方法很直接,针对一个个现实具体的问题,提示来访者应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心理问题。就如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一样。毕淑敏相信透过她的文字,能帮助人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平和,重健理想和信念。人们可以在她的文字当中,接受来自一个邻家大姐的劝导。

结语

“人是以社会群体方式生存、发展的。任何个人的活动在社会关系中都必然带有社会交往的意义。文学接受活动也不例外。”④文学接受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作品是作者本质力量的外化,作者创作的目的是要诉诸读者,是要读者认可、接受他的文字。虽然作品是一个虚构了的文学世界,里面却包含着作者种种体验,在双向的交流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就如前说的毕淑敏选择在北京和上海的监狱和公墓举行首发式,用作品与犯人们和殡葬人员进行心灵交流,渴望她的作品能给他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和生活着的乐观精神,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正如自序中说到的:“微笑,哪怕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作者积极的态度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友好的状态,同时也给作者一个良好的回馈,一种内心的满足。

注释

①罗雪挥.毕淑敏的中国式救赎[J].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2期.

②周雪.《女心理师》叙述上的裂缝和盲区[J].文艺争鸣,2007年12月.

③毕淑敏.女心理师[J].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444.

④朱立元著.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46.

参考文献

[1] 王蒙.作家―医生毕淑敏[C]--毕淑敏自选精品集(散文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2] 毕淑敏.女心理师[J].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 朱立元著.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心理师范文第2篇

就在心理师受到追捧的这种时候,《GRACE》专门采访了国家职业一级(高级)心理咨询师、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成员马艺月,问问她女心理师在风光背后的真相。

一纸证书不好拿

必须承认,女性对这个专业的喜爱多数源自于它能够助人自助的技术原因。然而,在听到身边许多有意愿学习心理学,并希望成为女心理师朋友们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后,我开始反思。或许许多朋友对这个职业还不够了解,在你们做决定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职业的几点认识。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一纸证书不好拿。

国家每年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培训及考试。而随着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考试的规范,对于这个职业的认证也日趋规范。2006年开始,将采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新标准进行资格考试。新标准规定心理咨询师职业分三个等级,分别为: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一级。其中,心理咨询师三级为心理咨询师的入门级别。至少要拿到心理咨询师三级的资格证,才可以说是跨入了心理咨询师行业的门槛。

心理咨询师三级的报考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如果真的想在心理咨询师行业有一定的发展,而且真正成为被大家认可的心理咨询师,那么拿到心理咨询师三级的资格证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要坚持学习,努力培养咨询经验,争取考取更高的二级甚至一级证书。

就算成功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也并不代表说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由于心理咨询师行业所服务的对象几乎涵盖整个正常人群,而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生活背景。要想很好的为每一位咨客提供合格的咨询服务,就需要咨询师在心理学知识外还拥有更多更丰富的其它行业知识。尽管你可能在其它行业不是专家,但起码的了解肯定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快的与你的咨客之间建立其良好的沟通关系。

证书之外,还要什么才够?

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有能从事这个行业的能力才行。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样的特殊能力呢?

1,作为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有时会遇到咨客的问题,同样也发生在自己身上,如何能够职业、理性地处理好自己的角色问题,就需要咨询师拥有极强的心理调控能力。有时,工作中还会遇到有强烈心理抗阻的咨客,如何和他们消除抗阻,建立良好沟通,也需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知识。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失败案例,每个心理咨询师都并非所有个案都适合。遇到困难,心理咨询师就需要本着对咨客负责的态度,诚恳地告知咨客,并为其介绍适合的咨询师。这一点,需要心理咨询师拥有极其优秀的职业态度,诚实面对资格和自己的心理素质。

2,我们不是说心理咨询师就永远不能感伤、哭泣,当然可以,但不是在工作时。工作的时候,无论你是在灾区还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你都是在工作,没有地域之分;工作的时候无论你是男女,你都是心理咨询师,没有性别之分,不能因为你是女性心理咨询师,你就理所当然的可以比其他人更有理由放声大哭。这就是职业需求,也就需要更强的心理素质。

3,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以其相对感性的生物本能而获得大众地爱护。女性心理咨询师,也似乎更容易给咨客以亲切感,在咨询沟通中更容易被咨客所接受。但作为心理咨询师,不论男女,在职业上是没有性别之分的。面对问题,客观冷静地态度,理性的判断是必须的。而在这一点上,往往是说着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

3,在日常工作中,心理咨询师往往需要聆听许多的个案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汇集到心理咨询师一个人的心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树洞问题”。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如何处理心理垃圾,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就需要利用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理性的判断标准来进行处理。那么是不是说,敏感、善良、心软的人就不能做心理咨询师呢?不是的。心理咨询课程中,除了有培养你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一课之外,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会有一位自己信任的同行做督导,当你自己已经感觉无力自救的时候,可以让督导来帮助你走出心理沉重,因此,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压力和情绪,也是有办法,有方式可以顺利排解的。

所以,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能够用客观理性,职业化的态度来面对问题,建议想做心理医生的女性,可以先将这些作为你是否具有做心理咨询师素质的自我考察。

链接:

作为女性心理咨询师在职业上除了要具备和男性心理咨询师同样的职业素养之外,还需要面对更多其它的风险和压力。

1.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能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做自己的朋友,因为希望自己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更便利一些。但部分男性在选择自己的伴侣时,却排斥心理咨询师,原因可能只是因为担心你将他看得太透,而使他没有安全感。不能不说这种想法带有某些误解,但社会种很多现象往往却不由得你解释,只能由我们自己面对。

2.作为女性心理咨询师,有时需要面对的风险往往是隐形的,却需要格外留意的。目前国内能够消费心理咨询的大部分属于高收入人群。他们往往对于出入心理咨询中心有明显的心理芥蒂,所以也有许多人选择自己确定咨询地点,由咨询师“上门”服务。但这样一来,对女性心理咨询师的出入增加了风险,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大问题。

心理师范文第3篇

1.采用问卷洲查法。我们选用SCL--90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共有10个因子90个项目,包含有比较丰富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等,能全面反映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的全貌。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无症症状反映的评1分,轻度评2分,3分为中度.4分为症状相当严重,5分为症状严重。

2.研究对象。为调查方便,我们以陕西省铜川市9所中小学的专任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8份,其中有效问卷320份.在320份有效问卷中,男教师116人,女教师204人;中学技师222人,小学教师98人;班主任147人,非班主任173人;大学学历50人,大专学历153人,中师学历117人;25岁以下45人,26-35岁134人,36--45岁95人,46岁以上46人。

问卷回收后在微机上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1.32o名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因常模之比较与全国常模相比,本研究的32o名中小学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比全国常模低,差异很见著(P<0.05,p<0.01),说明本研究的320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全国普通人群好。

2.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比较与中学教师相比,在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上,小学教师均比中学教师低.尽管差异不显著.但也说明,相对于中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3.中小学男女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之比较在男女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较中,除在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女教师得分比男教师低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女教师均比男教师高.尽管差异不显著.但从相对意义上也说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不如男教师好。

4.中小学不同学历的教师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之比较不同学历的教师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不同。其中,中师学历的教师各因子的得分均比大学、大专学历的教师低,差异很显著;大专学历的教师除了在敌意、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这四个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大学学历的教师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都比大学学历的教师高。而且就不同学历的教师SCL一90各因于得分的整体比较而言,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以及精神病性等因子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

5.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与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之比较担任过班主任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在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中,除了在恐怖因子上两者得分相同,无差异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班主任均比非班主任高,在抑郁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因子差异不明显。相对来说,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整体上比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差。

6.不同年龄的教师SCL一90各因子分的比较

除躯体化因子的得分随年龄面增高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均有随增龄而减低的趋势。各因于分经过中间年龄组。到46岁以上年龄时又有相对增高的迹象。而且,就年龄差异的整体比较而有,在躯体化、人际敏感、偏执及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差异明显P<0.05,P<0.01.

分析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这一结果了我们研究前的假设。在研究前,我们曾假设.我国中小学教师目前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工作复杂、负担重,其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比较差。但结果却正相反。本研究的结果与Honochs等人1970年的大样本研究结论一致,也与国内学者自在等的小样本研究结论一致;但与王玲及高峰等的研究结论相反。之所以如此,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首先,近几年,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以及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则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教师法》的颁布,更使教师的一些权利得到法律的保护,使教师感到有法可依,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可施与所选被试的地区不同有关。Horrochs等的大样本研究所选被试的地区属于何种类型,我们无法从其研究中得知,但自在等的研究所选的被试为江西、浙江等地的经济不甚发达地区,这与我们所选的被试所在地区基本一致。陕西省属全国经济欠发达省份,尽管钢川市经济发展在陕西省属中上水平,但就整体而言,它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类地区的教师的生活节奏、所面临的竞争受该类地区整体生活节奏和竞争的制约,而且这类地区的教师所面临的应激源相对较少,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王玲及高峰等的研究从反面支持了我们的观点。

再次,可能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尽管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相对较低,物质生活状况较差.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使其有可能获用比其他职业更多的心理满足。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体验到痛苦烦恼;但更多的是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心理上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劳动是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相结合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教师个体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而很少受他人的影响,工作中的压抑感也就较少。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职业生活应愉快、健康、乐观.使教师不得不随时调节自己,并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此外,从知识层次上讲,教师是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人,他们洞察个人和社会的能力较强,借得利用心理卫生知识去调节、调整自己的心态,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2.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就教师内部而言,不同群体的教师心理健康有差异。

①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如小学教师。这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的任务及教育对象的特点不同造成的。例如小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自尊的需要。中学教师面临升学率压力、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增强及形成逆反心理等,这就在无形中难强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很多教师为此忧心仲忡,欲罢不能,欲干无招。

(2)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男教师差,这可能是传统的文化意识影响的结果。“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女教师承受比比男教师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她们既是学校中的主体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妇。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不良症状的机会较多,心理健康状况也比男教师差。

③不同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我们的研究显示出中师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这是因为,我们随机抽取的几所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均为中师,教师之间不存在学历上的比较和竞争,更不会因学历层次不同而产生心理压力。故而,我们在此仅就大专与大学两个学历层次加以分析和讨论。在中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有教师学历不同的问题。而学校在具体分工时,往往让学历层次高的教师给重点班上课,而让学历层次低的教师给普通班上课(尽管国家一再强调不应分快、慢班,但各学校出实际上存在着这样的班)。而且直接把升学率与奖金、福利挂钩。这样,即使学历层次高的教师感到领导的信任和器重.又因升学的压力、工作负担太重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样,学历层次低的教师因为自己不能带重点班、领导不信任而产生烦恼、压抑.又在实际上减轻了自己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有些方面又较低的原因。从整体比较而言,大学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大专学历教师高的事实又说明.学历层次的高低确实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学历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层次和能力的高低,知识层次越高的教师,越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去看待社会、洞察人生.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的较准,不易产生心理障碍,而且,即使在心理状态不佳时,他们也能相应地采取措施,自觉地加以调整。

④担任过班主任与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不如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但二者在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

⑤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随增龄而增高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社会阅历的扩大、个体在思想上、行动上逐渐接近社会的要求,对人生、社会、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其他问题都能产生比较正确的看法,看到社会的光明面多于黑暗面,并逐渐认同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随着个体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完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就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顺从.自觉地按照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行动,感到心安理得,而不是压抑。

25岁以下年龄组的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模糊,心理上还未完全准备好.对教师角色的适应较差,又无教学经验,心理上难免犯怵,焦虑、恐怖等消极体验就应运而生;从社会化进程来看,此期正是个人解决婚姻问题的时期,恋爱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对人生、社会以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消极看法。我们不能不承认,由于教师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尚不够高,加之许多教师在校偏僻的学校工作,虽然对配偶的文化、性情等要求较高,但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26-35岁年龄组的教师经过前一阶段的短暂适应,对教师职业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并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教师职业的情感体验,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学校中属挑大梁的人物;从社会化进程来看,此期他们的社会角色较多,具有温暖和睦的小家庭,生活比较稳定.孩子又小,不存在升学和就业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师年富力强.志得其意;虽然学校对其委以重任,但他们感到的只是领导的器重和信任.而无工作的压力感。因此,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36一45岁年龄组的教师,虽然年富力强,但经过前一阶段的磨练.在体力和精力上已不如前一年龄段的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丰富,学校往往委任重任,使他门既感到领导的信任和器重,又感到体力精力不支,身心俱疲,从社会化进程看,这一阶段的教师面临的家庭问题较多.既要赡养老人,又担心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问题;既要完成沉重的工作任务,又要应付家庭中的琐碎事务,心理压力较大。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较上一阶段的教师多,心理健康水平不如上一阶段的教师;46岁以上年龄组的教师是学校中的老教师,经过前半生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经过岁月的蹉跎,他们的健康状况较差。他们处于既想承担重任.又担心身体不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心理中;从杜会化进程来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较高级阶段。同时人到黄昏.面临着退休,家庭、子女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断地扰乱其平静的心态,尽管他们此时人在工作岗位上,但焦虑、抑郁等情绪都早已萌生。此外,更年期就处于这一阶段,更年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使他们郁闷、烦躁等。因此,这一阶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比第一阶段即青年组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但又次于中年阶段的教师。

结论

1.本研究的320o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被认所在地址的综合影响最大。

2.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或不显著的差异,说明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

心理师范文第4篇

这位朋友原本学古代汉语,毕业后找了一份工作,感觉不满意,索性炒了老板的鱿鱼,学起了心理学。三年后,他“功德”圆满。在省城一个不起眼的小胡同租了间房子,开了个心理咨询所。

见面后,他很夸张地张开双臂,和我拥了个抱。在他简易的会客室坐定,我们开始聊天。

他说:长时间不见,最近如何?

我说,烦恼多多,比如工作、比如单位那些破事……

朋友笑了笑问:你口渴吗?

我点头。说了一阵子话确实想喝水了。

咱们喝茶吧。他说着起身去烧水,并吩咐我说,身后的柜子里有杯子。

起身打开柜门,我有点吃惊。这家伙什么时候有收藏杯子的嗜好了?柜子里放有不少杯子,塑料的、玻璃的、不锈钢的,制作粗糙的、精致的,古典的、现代的。其中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紫砂杯子,我第一眼就看上了它。

我拿出杯子,又仔细看了看。这个杯子的确特别,光滑圆润的外表,看不出一点瑕疵,让人爱不释手。

满上茶水,淡淡的茶香弥漫四周,为夏日的午后平添几分雅致。看到我选择的杯子,他突然笑了。

我被弄得莫名其妙,这杯子有问题吗?

他说:柜子里放了不少杯子,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紫砂杯呢?

这家伙肯定又在故弄玄虚,他经常搞一些在我看来很可笑的心理测试。比如,随便让你说出一种水果的名字,判断你对未来的另一半是否忠诚;让你随意说一种颜色或动物,判断你一生会有几个情人……我总觉得,这有点恶作剧的意思,或者说就是一种消遣。但他不这样认为,还列举出很多道理来印证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你知道杯子的作用是什么吗?他盯着我的眼睛问,一本正经的样子。

我说:都知道,是用来喝水的。

他说:你知道你喝的是什么茶吗?

说实话,这个我确实没留意。

他说,柜子里放了许多杯子,半年时间,他测试了将近200人,几乎每个人都会选择这个紫砂杯,就因为它是柜子里最好的。而大多数人在选择杯子的时候,忘记了它的功能是用来喝水的。

我不解。

朋友说,如果生活是茶水,那么金钱、名利、地位都是杯子。没有杯子我们喝不到水,杯子只是工具。杯子不一定最好,但茶好才是好。太多的时候,我们不开心,烦恼都是因为太看重手中的杯子,而忘了杯中的茶香。

我恍然大悟,看来这家伙几年的心理学确实没白学。

就在我准备向他提一些问题的瞬间,突然发现他用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杯子,甚至比我选的紫砂杯子还要精美。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做到彻底超脱。

心理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心理不健康,势必产生不健康的教育行为,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在学校是对一部分人的伤害,在家庭是对孩子百分之百的伤害。只有教师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和学校的心理氛围,进而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把学校变成真正的育人摇篮。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社会都应该积极重视、提高、优化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生理心理症状

据问卷调查,约有24%的教师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对学生漠然冷淡;焦虑,担心和过分忧虑;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无法正常入睡等。在抑郁和焦虑心态中,常常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如失眠、恶心、心动过速、疼眩晕等。

(二)教师的职业倦怠

约30%的教师认为教师在教书生涯中做着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易出现过激反应,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学生,有的教师则出现缺乏责任感,工作中马虎、拖沓,对生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三)人际关系症状

约15%的教师人际关系紧张。有的教师则表现为攻击,如冲家人发脾气、无故迁怒、挖苦、讥讽学生,侮辱学生的人格,与领导、教师、学生关系紧张。

三、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轨、高科技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从客观现实看,学校竞争的激烈、下岗的威胁、家庭的不稳定、冲突和失败的体验日益增加等,都会给教师造成不堪重负的心理压力。从主观上看,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生活的期望值愈来愈高,攀比心理日益严重。一些教师缺乏抵挡社会不良风气诱惑的抵抗力,不善于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他们会变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制造者,同时,自身的心理也受到很大伤害。

(二)角色冲突

教师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职业,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很难同时做好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人、学生的朋友知己和心理保健医生等工作。教师一般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现实中的成就感不会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这就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等,长时间的心理压力导致身心的疲惫。

(三)工作环境

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形成教师职业压力及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加倍的时间与精力处理学生的问题。此外,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如以各种“率"作为检验教师工作成效的标准,各种考核、评比增多,大大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学校的工作安排对教师个人兴趣、能力、专长等考虑不够,也都容易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四)个人因素

教师个人期望值、能力、情绪的稳定、人格特征、认识水平等都会直接影响其心理的健康。比如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行为方式,对自我个性认识不够、调节不当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另外,青年教师的恋爱、交友,中老年教师的夫妻关系不和谐、家庭重大生活事件或子女教育问题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自我教育

对学校教育而言,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维护和增进。具体说,要培养自己优良的意志品质及正确的教育观;要勇于克服困难,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和有效的情感;采用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积极防止脑力过度疲劳;学会进行心理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心态,培养广泛的兴趣,还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好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二)教育行政性支持

校长是学校全面工作的负责人,校长应是教师的教师,就教师的心理健康来说,校长就是健康员、监督员和调节员。教育行政机构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遵循心理健康规律,为教师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可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

(三)专家指导

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邀请心理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让教师们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在专家指导下,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咨询,让教师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排除。对于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

(四)社会支持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而关心不足。特别是产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对教师的社会支持应表现为多方面,既有与教师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支持,又有与地位、荣誉相关的精神支持。教师也要认识到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可能的各种支持,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总之,高素质的教育来自于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人师者,职业使然,责任使然,其劳动对象、手段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比其它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更健康的心理素质,以担当起培新育秀,哺育桃李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林传鼎、张燮主编.《学校永远有色心理》云南教师出版社.1988年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第2期 第28页

心理师范文第6篇

教育是人与人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的品德、学识和心理素养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家庭幸福与工作状态,还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区域教育的质量与发展。目前,因教师心理问题引发的教育事件频发,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启动为期三年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采取科学测评―分层反馈―整体规划―分层改进―效果验证的推进模式,建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监测与促进机制,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建立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发展数据库,基于标准化测评和科学诊断,从区域、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全面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一、构建教师心理监测与促进机制,为学生成长提供和谐人际环境

1. 监测、提升教师心理品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由于教育教学工作复杂而艰巨,教师时时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和个人发展的压力,心理负担重,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从1994年~2011年的18年间,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尤其体现在抑郁、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上。海淀区作为首都教育大区和教育强区,必须基于科学分析,全面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才能全面设计、部署区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稳步提升师资水平。

2.监测、分析教师心理动态是科学决策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反映的是个体心理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关系态势。因此,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周围环境和个人特点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

海淀区中小学约有两万名教师。总体来看,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但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他们在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幸福感等方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影响教师职业压力以及倦怠的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教师保持工作热情和职业幸福感?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监测,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严谨的数据分析,才可以探索现象与问题背后的原因,为相关教育部门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监测、干预教师心理是预防教师突发事件的需要

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发展监测,建立全面的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档案管理系统和预警系统,实时了解、有效干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师生的心理需求,促进教师心理发展与潜能开发;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有潜在或现实心理问题的教师,及时给予关怀和辅导,通过提供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避免出现严重教育突发事件。

二、科学论证监测指标,保证教师心理监测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通过心理健康的定期测评了解教师心理发展状况,帮助教师始终保持最佳心身状态,是减少师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国际国内并没有成熟的教师心理健康监测指标可以参照,使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的探索过程充满挑战和困难。为保证海淀区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系统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协调北京市大学和教科研院所的研究资源成立专家组,综合分析心理健康内涵和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党和国家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政策与国家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领域的探索,从教师心理健康主要问题入手,根据海淀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需求,从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相关促进因素两大方面选取十个测评指标,开展标准化心理测评,为区域教育政策决策和教师自我提升提供客观支持。

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主要通过教师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感受和行为表现来评估,本项目主要关注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工作压力程度、压力来源、职业认同感和倦怠感等指标。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因素主要从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遭遇困境时的复原力(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评估,这些促进因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保护因素。一个具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弹性和良好社会支持的教师,即使遇到压力,处于困境,也能很好地调节自己,保持心理健康。因此,通过标准化心理测量来考察教师的心理促进因素,既可以全面了解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又可以为开展各种教师心理干预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三、 网络测评、分层反馈,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

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为全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远程登录的电子化测评平台,教师可依据自己意愿参加测评,项目组依据教师测评结果,分别撰写、生成不同层级心理健康反馈报告,提供给不同阅读对象。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心理测评反馈报告可划分为三类,分别是区域总报告、学校报告和个人报告。区域总报告提供对全区教师群体的分析,包括教师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群体教师的对比分析和特殊群体的具体分析;学校报告批量生成,每个参评学校都可以获得本校教师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群体状况的对比分析和后续工作建议;教师个人报告也是批量生成,每个参评教师都可以获得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报告,跟体检报告类似,心理报告中会客观呈现、分析教师的各项测评结果,并依据测评结果,提出改进建议。三类报告依据阅读群体的需求各有分析侧重点,互相印证、配合,供教委各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阅读、分析,为教育决策、学校发展及个人心理调适服务。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极其重视保密原则,相关工作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不随意泄露和使用测评结果。反馈报告设置阅读权限,避免测评信息泄露。三种层级报告分别设置不同的阅读权限,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报告只能教师本人登录、下载,其他人无权查看;学校报告只能学校领导及其授权的相关负责人登录、查看,且只呈现学校教师总体信息,不涉及教师个体测评结果;区域反馈报告只呈现区级层面的分析信息,不显示教师个人和学校具体信息,不给学校排名。

坚守保密原则可以保护教师个人隐私,在全区营造安全、可靠的测评环境和测评文化,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培养教师通过参加心理测评,了解自我、关爱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习惯。同时,这种安全、和谐的测评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作答的真实性、有效性,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全方位了解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教育决策服务。2014年,海淀区中小学教师首次组织全区规模的心理测评,80%以上的教师登录网上测评系统完成测试,项目组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分析教师测评结果,撰写区域反馈报告、学校报告和教师个人报告,供不同部门和教师阅读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区域联动,协同改进,全面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区校两级共同探索的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区域双层载体,点、面结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采取这种工作模式,加入个人因素,既自上而下,加大区域引领力度,重点突破,协同发展;又发挥学校和教师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不同层级协同发展,共同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在区级层面,项目组协同不同部门,共同参与教师心理素养提升工作。一是分别召开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反馈会,深入解读、分析测评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要求各教育行政处室依据测评结果和海淀教育发展特点,将教师心理素养提升工作融入教委各项工作之中。二是为重点学校提供实地指导,帮助学校解读测评报告,结合观察、访谈等研究手段,具体分析学校教师心理需求,提出改进建议并跟踪指导。三是为每位教师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同时统计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教师个案,开展个别化的调研、访谈,评估其心理健康程度与风险,整理归类,制定干预及转介计划,进行及时性的跟进与辅导,防患于未然。四是协调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等三个区级心理平台资源,通过心理讲座、团队训练、个体辅导、入校实地指导等心理服务、支持工作,拓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目前,海淀区在区级层面已经系统形成了测评、分析、反馈、改进的闭合化网络,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海淀区教师的心理状况,完善教师心理维护及预警工作,为区域教师素养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持续推动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在校级层面,项目组鼓励学校通过仔细阅读学校反馈报告,结合学校测评结果和具体情况,制定改进计划,开展行动研究和管理创新,通过科学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升教师心理调节能力的校本培训、关注压力较大的特殊群体等活动,为教师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

在个人层面,教师心理测评和结果反馈过程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信息,帮助教师了解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区域、学校、社会机构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心理素养,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教师心理监测与促进机制,为每位中小学教师建立心理档案,打造教师心理“防护墙”,是我区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区发挥“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示范区”引领、示范作用的一项特色工作。此项工作的长期持续开展,必将促进教师心理素养提升工作走向专业化、常态化,全面提升海淀教育软实力。

心理师范文第7篇

—、以教师的期待心理唤起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待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当教师以期待的心情对待学生时,一方面可以消除教师在教学中的急躁心理,使教学双方的情绪和谐起来;另—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鼓励,缓解心理紧张,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自觉性、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心理会在师生教学活动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当教师在调控自己期待心理时,首先要坚守只要教学得法,任何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只不过有高低快慢之分的信念;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情,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传达给学生以信任和鼓励。这样,教师的无声期待,就转化成了促进学生自控的有声语言,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态度上,它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剂。当教师以慈爱、信任、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时,和学生的心理息息相通,知学生所知,解学生所难,使教学同心,就能在师生之间产生和谐的情感交流。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既调整着自我教学心理,又调动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调节教学节奏,从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教学情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情感的自我控制,首先表现为以真挚的情感对待学生,把自己丰富的情感灌注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理智的、感觉的、情绪的,甚至下意识的。例如,我们假如以自己的切身心得,描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自己的动情之泪、感恩之泪引发学生的共鸣,甚至动情挥泪,就可触动灵魂,促使他们深切感受父母之爱,进而,对父母的态度发生理解、体谅、感恩等质变。

三、以教师的注重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注重表现为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指向和集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要注重整个教学内容的进程,还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是否遵循了学生的熟悉发展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集中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调动各种智力因素,专注于教学活动等自然是教师注重的重要内容;但是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能进行注重的分配,也就是教师不仅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学生的信息反馈主要有三类。

1.语言的反馈。当学生对教学有不同看法或有不懂的新问题时,学生便会向教师发出明确的语言信息。要求老师予以解决。

2.动作反馈。学生通常以自己在课上的手势、头部动作、眼神等来表示自己对教师的讲解是否感喜好,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心理师范文第8篇

在从教二十多年中,感到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难做,看到不少教师的工作负荷不断加重、与学生的矛盾越来越多、牢骚满腹的样子,影响了教师的正常心理健康,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教师无疑面临着如何调整心理平衡的客观事实。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通过多年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感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疲劳或压抑心理症状

不少教师感觉工作压力过大、工作强度加大、工作要求过严,尤其是带毕业生的教师,由于牵涉学生的升学率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总是担心学生在升学考试中是否能考出好成绩,使自己常常处于一种“试未考、心难安、情难稳”的状态,时间一长容易有疲劳感和压抑感。

2.倦怠逃避症状

这是一种心理疲乏的感觉。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厌倦的心理,难以提起兴趣、打起精神,只是依靠一种惯性进行工作。因此常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工作态度消极,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对学生没耐心,对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上课不专心讲课,甚至于让学生自己看书上自习。

3.焦虑反应症状

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新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自己才从大学毕业,一下子转变角色,从被教学到我教学的状态,容易出现焦虑反应心理。

4.不平衡心理症状

有的教师认为,与公务员或其它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相比 ,教师的要求更高、管理更严格、社会责任更重、工作更累,但在相关待遇方面则是地位待遇等偏低,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这种心理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中突出。原因是现在国家重视九年义务教育,这些学校的教师工资调整幅度大、收入高,而大学教师的工资更是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高出很多,同样的职业,收入差异很大,社会地位不同,所以出现很多人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5.浮躁心理症状

极少数教师不满现状,羡慕党政机关干部晋升快、办事方便,不安心工作。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造成以上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工作压力大

这些年随着应受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各地不仅没有扩大中小学的教学规模,反到不断地合并学校,造成在校学生增多,班级人数逐渐扩大,有的班级学生人数能超过九十人,连走廊过道中也坐满了学生,这种班级容量造成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之大远非常人所想象。他们的代课量远远超出教育部门规定的工作量,上完课就是判作业。上班时间无法完成的,还要带到家里, 工作时间延长,业余时间继续判作业和备课,造成身体和心理负担过重。

2.无法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太阳,养成为我独尊的作风。在学校也有部分学生素质偏低,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个性又较强,表现为缺乏基本的做人素养,有的学生没有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动力,更谈不上对学习的热爱与求知的热情;还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自尊自爱也没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地吸引他们,看不到前途、得不到关注和有意义的“重视”,从他们身上能看到和感觉到人性的退化和野性的膨胀,在他们的内心没有责任二字,说话做事“无所畏惧”,缺乏起码的礼貌和道德意识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出于教师的职业道德管理说教学生,稍有不慎的言语或行为,就会受到学生的激烈反应,如果遇到明事理的学生还好说,老师的说教他能理解,如果遇到不懂道理的学生,他则认为老师是刻意给他难堪,让他很没面子。在学生给教师的教学“评教”打评分过程中,他不管你的教学水平如何,只因为此教师说教过他,给该教师的评级全部为差,做为报复。这样教师会受到学校的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被追究相关责任,使得工作的心理压力骤增。

3.心理不平衡

虽说教师接触的人群大部分是学生,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的家庭也显示了多元化,官二代和富二代在校期间行为也不低调,有的家长为了让教师对其孩子关照,或学生为了考试能顺利过关,使用各种方式贿赂教师。这样,教师结交的触角伸向了社会各个层次,看到别人的生活水准,想想自己的清贫生活,会产生心理不平衡的想法。

4.对身边亲人的感情愧疚

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庭,也应该在履行职业责任的同时,对自己的家庭尽到情感的责任。但出于职业的需要,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往往无暇顾及家庭,与家人缺乏沟通,对父母孩子缺乏关爱,总感觉对他们亏欠太多,内心有愧疚感。尤其是有升学压力的中小学毕业班的教师,总觉得带完这届毕业生就能松口气,等学生毕业后再好好地兼顾家庭。对家人出现的异常问题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使自己的家庭生活越来越不快乐,严重时会陷入难以自拔的抑郁之中。

可见,要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从单位和个人两方面去努力。

三、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学校作为一个集体单位,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1)要注重教师的心理保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治,开设教师心理保健讲座,引导其培养良好的心态。教师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在批评或处分的同时,也要给予人性化的关心和爱护,为其化解压力。

(2)要着力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有关待遇。对带有共性的困难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解决,难以落实的,在一定范围内做好说明解释工作,争取教师的理解,化解其心中的症结。

(3)要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通过学习,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的学习,提升素养,增强教师在各种压力、困难面前自我调适的能力。

2.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发展

(1)净化心灵,理解自我,悦纳自我。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短处,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净心”就是要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观念,胸怀宽广一些、为人正直一些。不一定要去做圣人,但我们为人处世,凡事都要有分寸,不该想的不要去想,不该要的不能去要,不该做的绝对不做。即使在特定环境下,有些事不得不做、有些话不得不说的时候,也应该适可而止,不要搞极端主义。

(2)换个角度,多元思考,鼓励自己。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到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和鼓励,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不要对学生吹毛求疵,动辄对学生发火,应注意与学生交往的尺度,接受学生的个性,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4)承担责任,乐于工作。教书育人本是教师的基本责任,在工作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可获得无穷的乐趣。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可一昧地要求学生,要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

(5)适当地表达情绪。心理健康者能够经常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如果自己在课堂上无法控制情绪,应及时找可以谈心的人际网络发泄,否则容易产生持续不健康的心理,造成极端事件的发生。

心理师范文第9篇

一天,一个学生眼圈红红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连说自己“想不通”。经过询问,得知她与班主任发生了冲突,而且这样的矛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告诉心理咨询老师:因为班主任把班级信箱的钥匙收了,她与外校一个男生的通信被查,班主任一定要她说明情况,并说有事可以打电话,为什么一定要写信。这位学生气愤地说:“我为什么必须向他说明情况?我为什么一定不能写信?”这还不是促使她来咨询的直接原因,她走进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缘由是因为那天是她的生日,却不料让班主任搅和得心情一团糟。为了庆贺生日,她请了几个同学准备中午一起吃饭。在课间休息时,她拿出同学送的生日礼物——千纸鹤在把玩。正好班主任经过,不由分说没收了礼物,还当场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通,上午的课结束后又把她叫到办公室继续批评,于是生日聚会,小寿星却没能到场。“他有什么权利没收我的东西?”这位女生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这位同学遇到的就是典型的师源性心理伤害,即由于教师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在笔者几年的学生心理咨询经历中,这样的事例虽不能说很频繁,但也不是罕见。听了她的倾诉并经过一番心理疏导,这位同学终于平静下来。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让我们最感头疼的就是这种类型的问题。毕竟学生“控诉”的是自己的同事,从维护教师权威的角度,我们可以同情学生却不能明显地否认同行,只好希望甚至是“要求”学生理解教师的苦心。但这样做的效果着实让人心里没底,因为即使这位学生心理平衡了,也不能保证班里其他同学不会因为同样原因走进心理咨询室。事实上,这样的担忧也并非庸人自扰。因此,重视师源性心理伤害,减少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原由:

许多证据表明,由于超负荷的工作、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的挑战等等原因,造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近年来,屡见于报端的一些教师体罚学生、污辱学生的恶性事件,经调查发现,肇事教师基本上都存在心理不健康问题,有的甚至相当严重。

不过,根据笔者几年的心理咨询实践来看,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并非由于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而是因为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观念陈旧滞后、教育教学的方法僵化单一,对学生心理了解不多,对教育教学规律掌握不够。

对策:

最大程度地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共同努力。

首先,社会各界对教师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将教师无法承担的责任强加给他们。学校领导要全面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要以激励为主,不要总是批评指责。教育行政部门则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教师工作考评的规定,完善内部竞争机制,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氛围。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为了减少和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教师要从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法入手,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健康、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社会转型期,文化上的代际冲突;数字时代,家长和教师共同面临的再次社会化等问题,都要求教师能勇敢正视现实、不断进取,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心理师范文第10篇

一、近些年教师心理现状调查

1995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3055名小学教师进行(SCL-90)量表的测试调查结果,即: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的心理症状。

2000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结果,即: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 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2009年在广州市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检测的结果,被测试的教师中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并有较高的嫉妒情绪、焦虑情绪。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9000名教师进行压力调查,结果显示:

(1)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2)近49.7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高情绪衰竭;有26.0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中情绪衰竭;(3)68.2%的教师成就感低落;(4)38.5%的教师心理健康程度较差;(5)初、高中学校的老师面临压力最大。

二、教育部提出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班主任教师培训。深入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所有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三、对班主任心理健康进行相关干预

班主任是学校众多教师中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于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也是最有利于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计划从班主任入手,逐渐铺开,纵横发展。纵向,班主任与学校心理老师共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横向,班主任以点带面,影响任课老师,有助于在全体老师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教师职业的角度考虑,结合每个学校的历史和教师的实际工作,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心理健康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首先利用两天时间对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职业标准及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法律知识、心理咨询助人基本技巧及技术体系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讲解,通过理论联系时间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在接下来的20天通过绘画治疗、意象对话、短程焦点、叙事疗法、认知行为、危机干预、团体治疗、心理教练培训等方式,实现教师的心理干预。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这个团体,教师和职工时时刻刻都在与学生发生着接触,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每位成员都应得到相关的心理健康培训和正确引导,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培训中,教师应该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深刻的体会,感悟和反思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从而不仅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目标

增强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状态,提升班主任自我的压力管理、生涯规划及心理调节技巧;提升班级管理技能――班级环境,班级氛围,班级素质;掌握基本心理知识和技能,辨别并有多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及时发现学生隐藏的问题,预防危机事件发生;班主任核心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包括家长、各科老师、学生、上级领导等)能力的提升,真正起到桥梁作用。

上一篇:心理测评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