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评估范文

时间:2023-03-20 12:45:26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范文第1篇

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心理咨询重在解决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日常生活中的学业压力、人际适应、职业选择、教育、亲子关系中的问题等。

心理评估是一个动态过程,贯穿整个心理咨询,它就是运用多种手段从各方面获得信息,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和心理诊断,帮助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以便调整和矫正,以及对咨询效果的评价等[2]。

二、 心理评估分类及其意义

心理评估分为两类:咨询者问题的评估和咨询效果的评估。

咨询者问题的评估,通过多种方法对心理问题科学、系统的评估,以便于对来访者形成整体印象,制定治疗计划,并且筛选出患有精神病、脑器质性病变、严重人格障碍这些不适合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

咨询效果的评估,通过不同时间段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有利于咨询者检讨咨询是否有效,咨询的进度,方法是否需要调整等。

三、咨询者问题的评估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制并修订了心理评估工具,评估方法包括健康史的自我报告、档案的搜集、会谈、观察法、心理测验、实验法、问卷法等。基于此,很多学者陆续提出了不同的心理评估系统。

陈方超、王米渠[3]提出了心理评估层次模型,将心理评估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命安全、疾病与否、咨询动机、资访匹配、经验与分享。他认为心理评估中最紧急的部分是评估自杀风险与安全性;然后是判断来访者是否患病,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等;评估来访者接受咨询的意愿和动机;评估来访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范围,来访者是否适合这个咨询师等;了解来访者的自身资源和应对方式,如评估来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数量、认知方式、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张宏宇,马慧[4]提出了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中建构心理评估系统:多维评估系统(静态――动态评估维度、认知――情感――行为维度、生物――心理――社会评估维度等)、评估的具体内容(人口学特征与资料、困扰问题、来访的需求和目标等)、评估方式(行为观察、量表测验、投射评估等)和类别系统(生涯发展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应激性事件的危机干预等)。姬云云、赵山明[5]基于个案总结,提出一种操作化、系统化的四维心理评估模式:时间―症状―措施―诱因。强调在借助于各种心理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时,以时间轴为主轴搜集症状轴、措施轴、诱因轴的轴面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来访者的问题做出恰当的评估。

虽然学者对心理问题的评估方式不同,但结合研究可以得到比较一致的结论:评估大致分为心理疾病、心理变态、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和烦恼几个等级。

四、咨询效果的评估

一些学者提出了咨询效果的评价模型。Strupp和Hadley[6]提出了“心理健康效果的三维模型”,认为应由社会、当事人和咨询师三方共同进行效果评价。McLellan和Durell[7]提出心理咨询效果应从四个方面评估:症状是否减轻,个人和社会功能以及健康是否改善,治疗费用的多少,健康和安全威胁是否减少。杨宏飞[8]认为心理咨询效果评价必须围绕当事人的变化回答四个核心问题,即四维模型:内容――报告人――方法――时间。其中积极、消极心理构成了内容维度,当事人、专业人员和知情者构成报告人维度,实证方法和现象学方法构成方法维度,即时、中期、跟踪和总结构成时间维度。马立骥[2]也提到了评估者和评估时间的问题。评估者包括来访者、咨询师、旁观者;评估时间包括早、中、后、晚期。早期主要是自己感觉到状态有所改善,但效果不会持久。中期是外显行为的改善,这种效果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持久的。后期是人格上的变化,如人生观、处事态度等,这种效果会是持久的。晚期是指长期的跟踪评估,即随访。

另外,胡姝婧,江光荣[9]考察了咨询过程变量对咨询效果的影响,过程变量如来访者的行为、咨询师的表达方式、同盟关系的稳固、咨询师的暴露等对咨询效果的影响,但因为过程-效果关系本身的复杂性,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不多。

心理评估贯穿整个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开始就意味着评估开始。众多学者对心理评估进行研究启示我们要重视评估在咨询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 马立骥.心理评估技术在社区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873-876

[3] 陈方超,王米渠.心理咨询中的心理评估层次模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4):7-9

[4] 张宏宇,马慧.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实践中建构心理评估系统[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124-125

[5] 姬云云,赵山明.心理咨询中一般心理问题评估模式的探讨[R]北京:第十四届亚洲心身医学大会,2010

[6] Strupp H H,Hadley S W.A tripartite model of mental health and therapeutic outcom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negative effects in psychotherapy.American Psychologist,1977,32(3):187-196

[7] McLellan A T,Durell J.Outcome evaluation in psychiatric and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s:Concepts,rationale,and methods.In:Sederer LJ,Dickey B(Eds.).Outcome assess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Baltimore:Williams and Wilkins,1996:34-44

[8] 杨宏飞.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初探[J]心理科学,2005,28(3):656-659

心理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异位妊娠术前心理评估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165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异位妊娠行手术治疗患者201例,进行术前心理状态的评估。

方法:采用沟通交流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婚姻状况、经济情况、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和对护理的需求等。

结果

心理状态评估结果:201例患者中焦虑情绪者占90%,不同程度的忧郁者占93%,恐惧者占60%,患者对心理护理需求占93.5%,多数患者认为护士的有效心理支持非常必要。

讨论

调查显示,201例宫外孕患者术前基本都有焦虑情绪,抑郁者占93%,已婚未育组及未婚未育组所占比率较高,这与未育者担心手术会影响以后生育有关。特别是未婚宫外孕患者,由于年龄小、阅历少,害怕被男朋友抛弃等都是引起焦虑、抑郁的主要因素。

心理护理:针对不同患者做好个性化心理护理:人体对外界刺激强度、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人应付能力的评估,都受到个性的影响[1],因而我们针对患者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素质等特点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对病史提供不确切的患者应使其消除害羞、恐惧心理,启发其提供真实病史,如婚史、史、停经史等,以便为诊断提供准确依据。对病情危急出现失血性休克患者,应迅速配合医师进行各项抢救处理,做好术前准备,并同时安慰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

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调查中有70%的患者对本病缺乏了解,入院后也因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患者或家属对手术犹豫不决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在手术前,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态及其对手术的各种顾虑,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提问详细解释,注意语言的表达,内容尽量通俗易懂,使患者易于理解,必要时可把手术的方式、过程、时间等告知患者,使其在思想上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过程,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实行人性化护理,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异位妊娠是妇产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与生殖器感染一样呈逐步上升趋势[2],严重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女性因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成为社会群体中的弱势人群,因此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在调查中有93.5%的患者对术前心理护理有需求,所以在护理时要考虑患者所面临的心理挫折及理解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保持自尊,协助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增强护患间的信任。在妇科检查、穿刺等治疗时,要注意遮挡患者,操作轻柔,耐心地告知病情,体现人文关怀。对未婚先孕患者,要尊重她们的隐私,做到对她们不歧视、不冷淡,给予同情与关注,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了解家属的想法,对待个别有反常心态的家属要做好沟通,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另外还可通过让正在康复或已康复的病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对手术及手术医生的信任,在病房内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让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参考文献

1王文兰,朱梅红,等.眼科患者术前焦虑水平与情感需求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5,12(7):74.

心理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层次模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4-0007-03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开始环节。系统的心理评估其实是有效治疗的良好开端。心理治疗的初始阶段是开展评价和评鉴的过程,心理评估是指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的言行举止面貌的仔细观察,参考相关的心理测验结果,并对来访者以及相关人员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后,根据这些信息对来访者的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特征、生理状况形成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来访者是否存在心理问题、问题性质、严重程度、是否需要心理咨询、是否愿意接受咨询、需要什么样的咨询、能否提供咨询的一个大概分析和判断。

心理评估是一个动态过程,贯穿于整个咨询过程中。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与来访者进行访谈并使他们参与评估只是整个评估过程的一部分,同样重要的是咨询师自己的心理或内隐活动。要切实解决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就必须对其心理状态作一个确切的判断,所以心理评估是治疗前的决策。目前国内外的心理咨询师都强调心理评估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几种评估模式,如Leitner及其同事提出的以生活问题和最佳机能表现为基础的非医学术语模式,Anord Lazarus(1976)提出的BASIC ID模式等。但是一般都从心理评估维度、内容、模式方面进行研究;在临床咨询实践中,尤其是在学校咨询中这对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存在隐患和危险。从内容上大家都考虑了不同严重程度的来访者,但是,这些都没有从层次方面考虑,难免出现在咨询了几次之后才发现来访者并不适合做咨询,甚至在来访者自杀了之后咨询师才发现应该做危机干预等。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为了避免误诊和漏诊,本文提出心理咨询中的心理评估层次模型,以帮助咨询师在一开始就有层次、有计划地进行评估。本文根据“梯级原则”和“安全原则”将心理评估分为五大层次。梯级原则是借用于精神病学的概念,指在对精神病人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诊断思路,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是否患病,第二步确定是否为其他科的疾病,第三步确定患哪种精神类疾病。临床上要避免来一个就诊者就考虑是精神科的什么疾病的思维方式。安全原则是指按照疾病对病人来讲最可能产生危险和伤害的程度作为最高层次的诊断。

一、最高层次——生命安全

“在心理治疗开始之前,应该解决所有的紧急事件,”“心理评估中最紧急的部分是评估自杀风险与安全性”。对于扬言或企图要自杀或要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来访者,咨询师需要进行危机处理而不是心理咨询。没有生命谈咨询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且,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就是“重人贵生”。

处理危机的最高原则是保护来访者及关系人(包括咨询师本人)的安全。这时我们应该遵循医学伦理五原则中的最高原则——生命的神圣性(sanctity of life)。这时需要对自杀或杀人(伤人)危险进行评估。对每一个有自杀危险的病人,不管他或她有没有符合诊断标准的精神疾病,都应常规性地进行全面而详细的精神状况评估, 并重点注意精神状况是否影响了患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否影响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影响了对自杀行为后果的认知。经过评估,如果来访者确实有想要自杀或杀人的企图,咨询师应尽量帮助来访者稳定情绪,延缓伤人或自伤的冲动,鼓励来访者继续进行心理咨询,并与危机处理机构协同处理此类情况,甚至送到专业医院住院治疗。

在评估过程中,万一碰到精神病患者急性发作应按照《民法通则》第13条和第17条规定应将其转介到精神科进行急诊。由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受到幻觉、妄想的支配,对抗自杀意愿的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自杀危险性较大。躁狂症患者情绪太过亢奋,情绪不稳定,容易做出自伤或伤人毁物的行为,甚至也有自杀报道。此外,酒精和药物依赖患者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对怀疑边缘人格者应该进行详尽的初始访谈,尤其是需要评估自杀观念和自杀风险,自杀是治疗首先需要考虑的处理内容。

某些来访者属于自伤的高危人群,在咨询评估时要特别关注。失业或无业者,生活孤独、独居和离婚者,疾病和躯体不适与高自杀风险有关,尤其是存在睡眠和饮食障碍个体。另外,童年丧失亲人与成年后自杀企图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感情冲动、缺乏自控的人,以及思考问题喜欢走极端的人自杀风险较高。大量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与自杀风险也有关,尤其是近期经历重大生活事件者。除了自杀,我们也应关注自残行为,对于反复的自残行为,要了解更多的细节,譬如割腕部位、次数、深度等。

另外,来访者正遭受虐待或犯或者正在虐待或犯他人尤其是儿童或老人时,治疗师需要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保证相关人员的安全。病人有重大的《传染病法》规定要上报的病情而隐瞒不报时,除约见家属还需向有关部门举报。为了安全,可以建议来访者先到专业医院进行治疗。

最后,来访者如果患有神经性厌食症,若其正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容易出现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这时候应该以恢复体重为主要目标,等其体重增加、病情稳定之后再做心理咨询。

当然,如果来访者不具有任何自杀自伤危险,并清晰地表露出对未来的憧憬,询问自杀风险也许并非必要。

二、第二层次——疾病与否

排除了来访者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后,就应按照梯级诊断原则,判断来访者是否患病,患的是什么样的病,即心理疾病还是躯体疾病抑或心身疾病;如果不属于心理疾病,建议到医院做更详细检查;若属于心身疾病,则需要判断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对于急性或者严重影响来访者生命安全的躯体疾病需要先治疗,再辅以心理治疗;如果完全属于心理问题还要评估其程度,即“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再将心理正常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根据由重到轻、由粗到细的原则把心理异常划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如: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结缔组织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等;有无精神活性物质以及其他治疗性药物所致精神障碍,如药物酒精的滥用、激素的长期应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是否采用钙离子拮抗剂(盐酸氟桂嗪)以及去甲肾上腺素耗竭剂(利血平)等。“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等。在诊断功能性精神障碍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精神病性(有幻觉、妄想、现实检验能力丧失等)的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以及神经症。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可分为三大类: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即发展性咨询);精神正常,但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即心理健康咨询);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通过疾病层次的评估,排除心理异常的来访者,确定来访者的问题是心理问题且适合心理咨询。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心理问题就一定适合并且必需通过心理咨询才能够解决,并不是有心理问题的人必需通过心理咨询才能解决其问题;但是,作为一名心理咨询人员,必须清楚来访者的问题的性质。作为心理咨询人员应该能够判断来访者心理行为是否异常,如果有问题是哪一类问题,是否属于自己能够帮助的范围,如果不属于自己能够帮助的范围,应该转介到什么样的机构。咨询时如果不去鉴别来访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这不仅阻碍咨询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而且会伤害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利益。必须引起心理咨询师注意的是:只需要判断异常心理问题的性质,不需要作出具体诊断。目前我国第一个心理卫生条例,已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心理卫生条例》明确规定,心理咨询师不能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三、第三层次——咨询动机

经过疾病层次的评估,排除了心理异常者,接下来需要评估来访者是否愿意接受咨询。有无咨询动机、动机强弱都会影响咨询的效果。咨询动机的正确含义应该是求助者具有希望通过咨询改变自己的愿望,而不仅指是否想来咨询的欲望。大量证据证明,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的态度和期望越积极,他们从心理治疗中获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咨询动机不仅有强度还有方向性。也就是说来咨询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调整自己的某种状况,而不是为了别的目的。有的来访者来咨询仅仅是为了能见到某位咨询师或者获得心理安慰、满足,有的来访者是对心理咨询感到好奇,有的是把咨询室作为避难所等。

在评估来访者动机的时候要注意几点:一是来访者的痛苦程度是评估其参加心理咨询的动机的良好指标;二是人格和情境都可能造成来访者来做心理咨询,真实动机水平和他们的言行并非一致。

四、第四层次——咨访匹配

尽管来访者愿意做心理咨询,并且其问题属于心理咨询范围,但是并非所有的来访者都适合咨询,来访者的某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咨询效果。此外,也不是适合咨询的来访者都适合于每一个咨询师,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匹配也相当重要。咨询师要知道什么样的来访者适合咨询,什么样的来访者、什么样的问题适合自己,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无效,还可能带来副作用。来访者的特点以及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匹配程度将直接影响咨询与治疗的效果。

匹配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心理相容,彼此相互接受、相互容纳、相互吸引;二是来访者的特征恰好与咨询师所擅长的相吻合,从而使得咨询效果显著。比如,某咨询师擅长对某一人群的咨询(如儿童、妇女等),在处理某些问题上很有经验(如家庭关系等),专长于某一种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某一种方法(如行为疗法),而来访者的特征又恰好符合该咨询师的特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

由于每位咨询师所受到的训练不同,加上自身条件(年龄、经验、性别)的限制,其擅长的咨询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从事家庭婚姻咨询的咨询者对学校心理咨询就不一定很熟练,而一直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咨询者对成人心理咨询则不会很在行。再比如,一位未婚的男性咨询师对解决婚姻危机可能会力不从心,一位年轻女性咨询师接待由于性生活不协调而导致夫妻矛盾的男性来访者也不大恰当。所以说,对于特定的咨询师来说,并非所有的来访者都适合自己。

五、第五层次——经验与资源

在心理评估的最后阶段一定要了解来访者的自身资源及其应对方式。在很多文化中,心理咨询是人们在尝尽所有其他办法之后的最后选择。中国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一般习惯于先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然后寻求亲友安慰,最后才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精神科治疗。所以,在评估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来访者是否有过咨询经验,过去是因为什么问题去做咨询,咨询效果如何,从而可以判断来访者为什么现在来寻求心理咨询,出于何种咨询动机以及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同时,对于咨询师来讲,避免重蹈覆辙,至少咨询师可以汲取前一位咨询师的教训,从而寻找新的方法和路径。

咨询师需要评估来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数量与质量,来访者经常能够/愿意接受这些社会支持系统吗?社会支持增加了个人幸福感,也让来访者有机会去听取如何应对问题的建议。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有助于促进内分泌、心血管和免疫等系统的功能。所以,咨询师对来访者自身资源的分析,有助于了解来访者的认知方式、防御机制、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让来访者真正主动承担合作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把问题交给咨询师单方面来处理。另外,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来访者主动去发现、寻求和获取身边的资源,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于2002年才正式成为我国的一种新职业。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门槛相当低,只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教育大专学历,经过500学时的培训后就可以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就取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这些参加培训的学员来源复杂,有的以前从未接触过心理学,加之学历低,其中有的仅有中专学历或高中学历甚至初中学历,从而导致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甚至滥竽充数,使人们对心理咨询产生了诸多误解。然而在美国,临床专业咨询师和社工师都必须是本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心理咨询师从业人员少、缺口很大,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健康需求,门槛低,“短、平、快”的培训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在这种背景之下培养的心理咨询师以及初学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更加需要严格按照心理评估层次模型,有的放矢,做好评估工作,真正找准自己工作的对象。照此才能既保护好来访者的利益,也能保护好咨询师自身利益,最终才能促进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班德·麦斯纳著,钟慧等译.心理治疗师的问答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65.

[2](美)欧文B.韦纳著,周博林译.心理治疗的原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59.

[3]张厚粲.实用心理评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

[4](美)Sherry Cormier,Paula S Nurius著,张建新等译,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M].第6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97.

[5](美) Elizabeth Reynolds Welfel著,高申春等译,心理咨询的过程——多元理论取向的整合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6-157.

[6]朱艳丽 赵山明.心理咨询问题的三层面分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 29(11):64.

[7]杨世昌,冯砚国.精神疾病案例诊断思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

[8](美)莫瑞森著,李欢欢,石川译.精神科临床诊断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5.

[9]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心理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急危重症 病人、心理评估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56-02

急重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随时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重症患者病势危急,护士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无需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重症患者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重症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解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住院的经医生下达病危或病重通知的160例急危重症患者进行了观察,男100例,女60例,年龄48~85岁,平均(63.2±12.8)岁。文化程度,大学25例,高中40例,初中49例,小学及小学以下46例。病重80例,病危80例。

1.2 方法

1.2.1 分组与护理方法 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男47例,女33例;对照组 男45例,女35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

1.2.2 测评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A型性格问卷[3]为测评工具,由专人对患者入院后1~2 d 及出院时心理状况进行测评,按统一标准记录。

1.2.3 效果评定标准 (1)治愈:血压,心电图,心率稳定在正常范围,无头昏,胸闷;(2)好转:血压,心电图,心率稳定在正常范围,活动后有时胸闷或头昏;(3)无效:血压下降,但1 d 内波动明显,自觉心慌,胸闷,头昏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SDS、SAS及A型性格均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DS、SAS及A型性格均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时两组SDS,SAS均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非常显著(P0.05)。A型性格,两组均分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住院日,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3 影响患者心理反应的因素

3.1 疾病因素 循环系统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有脑供血不足,使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精神神志改变。电解质紊乱以及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蓄积,也能引起情绪不稳定、忧郁、疲倦、萎靡、乏力等症状。

3.2 个体因素 个体对疾病信息的敏感性、患者对疾病所造成痛苦的耐受性及社会因素也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反应。

3.3 环境因素 患者对ICU环境陌生,加上ICU气氛严肃。各种医疗仪器发出的警报声,医务人员的频繁走动,其他患者的声,以及与家人隔离和缺乏心理交流,均增加了患者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患者目睹其他患者的挣扎甚至死亡,更加重了恐惧心理。

3.4 治疗因素 镇静药物和肌松药等影响肌力或脑功能,产生不良心理反应。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患者失去语言交流能力,产生恐惧感。各种引流管、有创导管的置入约束带的应用,强迫等都给患者带来痛苦,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感觉阻断,从而诱发不良心理反应。

4急重病人的心理特点

4.1 惊慌恐惧 这类病人多由于突然受到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变化而来医院就诊,病人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来诊时常表现惊慌失措,向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态度也不好,情绪波动很大,迫切希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助,以抢救他(她)的生命。如凶猛的大出血最易使病人产生恐惧和死亡威胁感,面部烧伤、四肢断离、双目失明等对病人最容易构成威胁,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心前区剧痛常给病人以一种濒临死亡的体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使病人思想极度紧张,甚至不敢睁眼和翻动身体。[1]

4.2 焦虑不安 为了抢救病人生命,有些急重病人需要立即给予手术治疗。由于起病急,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加上手术痛苦大,对生命有一定的危险,使病人出现焦虑不安心理。此时,他(她)们最关心的是医院条件、医生的素质和手术的安全性。他们渴望得到有经验、医术高明的医生给自己做手术。

4.3 孤独压抑 为了便于监护和抢救急重症病员常常将患者安置在一个特殊的病室环境中。如心肌梗塞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远离亲人和朋友,探视也受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也无暇与之攀谈,使病人有一种深深的隔绝感和孤独感。时间过久了,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压抑心理,表现为烦躁、辗转不安、激动易怒、神志恍惚。

4.4 依赖 危重患者身体虚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渴望生存,甚至期望迅速康复,对他人尤其是医护人员及家属的依赖性增强,期待得到更多的照顾。有些患者适应了ICU医护人员对他的治疗与护理,对ICU产生依赖,病情稳定后也不愿意离开ICU。

4.5 绝望感 危重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受损,生存目标受挫,感觉到自己疾病的危重,产生无助和绝望。

4.6 矛盾 长期慢性疾病,病情常反复发作而住院时,往往既惧怕死亡,又怕连累家属。从而产生求生不能、求死不成的矛盾心理。

5危重症患者的心里护理

不同的年龄、病情的轻重、不同的经济情况、不同的社会关系等均可对病人的心理活动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护士不仅要了解病人的生理、病理情况,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现状及社会家庭状况,才能真正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做好护理干预。

5.1 稳定病人情绪,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前提。急危重症患者以服毒、外伤、各种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发作为主,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人对疾病缺乏认识,心理随能力不足,各自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等,护理人员在迅速、及时、有效配合抢救的同时,应首先稳定病人的情绪言,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传统方法是劝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但这种方法往往收效不大,危重症患者在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单纯的语言安慰就如杯水车薪,难以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所以心理护理首先要表现在医疗、护理人员以治愈疾病的态度上,高度的重视,足够的信心,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执行医嘱的轻、快、稳、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安全感,在尽力终止病人不断加剧的紧张情绪,增强安全感,在尽力终止病人不断加剧的疾病痛苦的基础上,再配以适当的语言安慰,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于生活丧失信心的患者,则要找出其轻生的思想根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根本上消除其轻生的念头,树立起生活的勇气。[1]

5.2 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 现代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注重以人为本,以促进病人身心健康为目的。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应注重心理治疗、生物反馈和行为治疗及环境治疗,特别是心理和环境方面,护士应该充分发挥主观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医疗效果。[2]

5.3 帮助病人树立康复信心 尤其是后遗症多的病人,常感觉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尊重他们,并认定其存在的价值,可将同病区治疗效果好的病人作为典范,采取干预病人心理活动的理论和技术,如:权威性劝导和解释可以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感人肺腑的温暖和热情可以转变病人的情绪状态,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可以使病人增强与疾病斗争的勇气,肯定性的保证可以使病人感到安全,巧妙积极的暗示可以使病人按照医护人员意志行事。总之,要因人而异,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5.4 倾听音乐法 在保证不影响其他病人休息的情况下,播放一些病人喜欢听的音乐,以解脱病人现实的压力,同时转移其注意力,创造新的环境,改善病人的焦虑情绪,促进早日康复。

5.5 做好病人家属和亲友的思想工作,是心理护理成功的重要环节。急、危、重症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其家属亲友由于对突发疾病的恐惧和缺乏了解,对亲人病情的担忧,往往会表现得惊惶失措,哭闹喊叫,甚至易怒、冲动,不但影响了正常抢救秩序和抢救过程,而且会给患者情绪带来很坏的影响,使之过分担忧自已的病情,加重心理负担,反而加重病情。而对于对生活丧失信心,病程长,预后差将会落有残疾的患者,亲友、家属的理解、体贴、关怀和适时、适度的劝说对病人心境的改善也正如雪中送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在允许的情况下,应向他们做好必要的病情介绍,讲明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稳定情绪,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影响、感染患者的情绪,使救治顺利进行。

5.6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通过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医疗作风、娴熟技术,对病人的同情心,良好的心理沟通以及病人的遵医行为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激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改善对疾病的消极心理,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3]。护理人员要充分尊重、同情、理解和关心病人,对有后遗症的病人要避免加重这类病人的自卑感,当病人觉得自己对家庭、社会没有价值,悲观失望,甚至有自杀念头时,护士应多注意,使病人觉得自己被关心、重视。运用亲切的语言,适当的关怀,创造良好的气氛,然后采用有针对性、有效的方法努力达到沟通,如对失语的病人,可用笔与病人交流,偏瘫病人可帮助其锻炼肢体功能,不能自理的病人可在生活上给予帮助,通过与病人的互动,增加病人的自尊,改善护患关系。

5.7 良好的护士素质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影响很大,每一位患者都希望到一个医疗水平高的医院,找一个医术高的医生救治,对护士的要求也是同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质,言谈举止的得体,大方、仪表的整洁、端庄,首先会在心理上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再加上扎实的基本功,执行医嘱的准确无误,技术操作的熟练利落,就会让患者看到自已康复的希望,在安全感中,很快进入被救治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

5.8 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病人脱离危险后,面临着较长时间的恢复阶断,此期由于病人角色的转换,与社会生活脱离时间较长,病人迫切希望早日康复,脱离医院环境,尤其在某些生理功能丧失或低下,生活不能自理时,往往表现为焦躁、易怒、情绪低落等等,难于配合护理工作,此期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服务态度好,并着重加强生活护理,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应做好各种基础护理,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尤其对不能起床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其肢体的功能位置和卧位的舒适,以便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协助病人解决生活的不能,或安排替代的办法,改善不良的心境,同时还要保持病室安静、清洁、整齐,减少噪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加上护理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谦和的笑脸,必定会维持住病人良好的心境,缩短治疗过程,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培香.患病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1):50.

2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9~123.

心理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咨询 评估

1、引言

伴随心理咨询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咨询有效性成为了临床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

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后会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如何反映并分析这些变化从而判断心理咨询是否达到了预想效果,就关系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问题。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单维向多维转变,这是评估多元化的一种进步体现,但是多维评估要求多种测量,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因此也更难于获得来访者及其他人员的合作,研究之间的对比分析也越困难。鉴于此,咨询之初就有必要及时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评估模型,对阶段性及整体的咨询成果进行评估与总结。

2、历史研究

早期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多采用基于特定理论的单一技术,在评估方式上,多采用来访者自我报告,心理量表被广泛使用。上世纪70 年代,strupp和hadley提出心理健康评估的三维模型,认为评估应由社会、来访者和咨询师三方参与。社会维度强调行为的稳定性、可预测性和规范性,来访者维度强调其自我感觉是否幸福和满意,咨询师维度强调依据专业知识技术判断来访者心理是否健康。这一模型虽考虑了评估的多元性,但对于评估的内容、时间及后续咨询等问题没有进行专门讨论,所以不尽完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对理论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心理咨询的疗效也因咨询师所持的理论观点而有所不同。如精神分析学派将疗效定义为能够在意识领域内体验到原先是潜意识的感受和思想,而行为主义学派的咨询师则要使来访者克服特定情境引起的各种症状,关注来访者行为的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后,许多模型把“症状减轻、健康状况和功能改善”作为评估依据,多元评估开始占主导,其特点是:咨询师、来访者、亲友、同事等都可作为评估者,评估来访者各方面的具体变化;认为变化是双向的、多维的和不稳定的,评估方法与实际症状有密切联系。

有的研究者将剂量模型引入咨询效果研究,创建咨询效果阶段评估模型,将来访者的改变分为连续的三阶段,首先会体验到更多幸福感,接着是症状缓解,最后是社会生活技能的提高。并运用“来访者剖面图”评判咨询效果,即把来访者实际咨询进展情况曲线和预测曲线进行对比,以此为依据调整治疗策略。

杨宏飞(2005)提出了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的四维模型,认为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必须围绕来访者的变化回答四个核心问题:什么在变化?谁报告变化?用什么方法报告变化?什么时间报告变化?依据这些问题构建的评估不应受具体理论、方法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能包容实证和现象学方法,既适合心理症状和障碍的预防矫治,也适用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3、具体建议

基于对咨询效果评估模型的分析,不难看出,模型的立足点不同,关注来访者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但是,咨询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型考虑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对每一次会谈或对心理咨询进行总结性评估。具体的评估形式有多种选择:

一是来访者每一次或每一阶段咨询后的即时评估与反馈。

二是根据问题性质、目标要求,让来访者做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如间隔一定时间用作业法、自我报告法等进行评估。

三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定期联系,来访者以便捷方式向咨询师反馈。

形式固然多样,评估咨询效果的主旨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评估既要考虑到负面消极的心理是否减少,也要考虑积极心理反映有无增加。从正面负面、消极积极两个方面评估咨询效果较为合理。

第二,全面考虑评估信息的来源,除了来访者、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教师,来访者的家属、亲友、同事等都可以为评估者,评估来访者各方面的具体变化。从理论上说,评估越是多元化,越能反映来访者复杂的变化。

第三,目前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研究中,大量研究采用“事前—事后测验”和“干预组—非干预组”设计,它能提供高效度,但往往把问题数字化和简单化;而现象学方法,如个案报告,因缺乏良好的内外部效度常不被认可。在评估实践中,现象学方法应与实证法结合,达成积极效果。

第四,将时间作为效果的重要参数。有限的评估反映不出咨询效果的动态变化。按照过程变量的远近,效果变量可以分为即时效果、会谈效果和治疗效果。这样的区分更有利于效果评估。咨询师应当在会谈之初,就根据来访者具体情况和咨询目标设立评估计划。

尽管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其评估的科学性依然是个问题。建立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模型是促进该领域科学化的一条途径。不管用什么理论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都要从多个维度来设计效果评估,使结果尽可能全面准确。

[参考文献]

[1] 郭晓飞. 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和后继干预. 社会科学战线, 2007(1)

[2] 胡姝婧,江光荣. 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研究现状及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4)

[3] 卢飞斌.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探讨.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许明智,龚耀先. 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 (2)

[4] 杨宏飞.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模型初探. 心理科学, 2005(3)

[5]叶一舵. 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 东南学术,2001 (6)

心理评估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心理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卫生 健康心理学

当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本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Clifford Whittingham Beers的时代,已经由以前的精神病人转向了正常人群,也就是所有人的心理保健,心理干预和心理矫治,培养现代人完整的心身系统以及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其基本宗旨为:“完全从事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增强对精神疾病与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增进全人类的幸福”(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教育大会,美国华盛顿,1990)。其中,伴随着心理学科的高速繁荣,心理状况评估工作者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也研制了各种系统的评估方法,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了解个体或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为开展评估心理状况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系统性科学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更具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对象是人,包括了病人和健康的人,所以评估的范围既涉及了疾病,又涉及了健康,而且更重视健康的评估。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任务包括如下方面:1)描述个体或人群有关疾病的特征,主要是从疾病的行为表现或精神病理学水平进行评估,协助临床诊断分类,作为研究病人人组标准,寻找各类疾病的特征性表现。2)描述个体或人群的健康状况,全面地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对构成健康的诸要素进行评估,为研究增进各种人群的健康机制和方法提供依据。3)评估日常健康行为习惯和日常功能的有效水平。4)评估疾病发展中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行为、社会、情感等各种心理过程。5)评估心理、社会等因素在疾病自然愈合过程中的作用。6)评估个体对不同应激刺激的反应,主要指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观察个体对各种应激事件的心身反应性质和程度。7)评估疾病康复过程中的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其与心理、社会等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8)评估生活方式对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的影响。9)评估个体或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健康的影响。10)评估卫生保健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各种卫生保健设施和方法对提高人群健康的作用,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增进人的健康工作,其服务对象有各种各样的人群(population),也有具体的个人(individual)。对人群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了解,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提高人群健康计划,防治疾病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个体的服务可能是病人(patients),也可能是来访者(clients)。前者是生理上或精神上有障碍,需要治疗;后者只在情绪或适当环境上遇到困惑,需要帮助。在帮助或治疗前,就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心身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正是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的医学模式已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生物、心理和社会这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四个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内容涉及了这全部的四个方面。

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医学界限,并冠以健康心理学这一新的名称,更加重视人类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及各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并涉及了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所有领域,已经走向各种健康保健单位、学校、工厂、农村等等。在这些领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告诉我们,尽管疾病的发生可能是物理原因引起的,但疾病的危险因素,症状的严重程度,它的时间过程和预后却与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有关;我们可以通过健康教育,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因素和行为习惯可能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人类的健康;这些健康教育也让人们避免那些高危的行为,从而减少对疾病的易感性。作为人们健康保健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诊断正在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各种有力的服务与支持,它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质量与生命的数量是一样重要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第一能使我们全面了解了某一人群或某一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或者对个体作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向来访者提出忠告或建议等。第二能使我们形成对个体的印象,评估的第二个意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形成对来访者或病人的印象,这具有个别化意义,印象正确与否,取决于评估时获得的信息。第一印象很重要,因其形成后常很牢固。研究表明,三次晤谈后形成的印象与第三十次晤谈时的相关极高。社会心理学家也指出,第一印象往往有“贴标签”的作用。第三它能使我们核实假说,任何科学研究或者临床医学诊断都是不断地修正假说、核实假说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正是作为其中一种方法而发挥作用。比如心脏病“A型个性”的关系就是很好的例子。A型个性或称A型行为模式的提出是心理学对于身心疾病研究的一大贡献,长期以来医学界认为诱发心脏病的原因是高血压、血清胆固醇、吸烟等,但这些因素解释或预测不到心脏病的半数。后来心理学提出易患心脏病的人有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称为A型行为模式。早先人们只是通过自然观察或其它一些渠道得来的信息,形成了成功型的管理人员与心脏病具有某种联系的初步假说,通过采用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法作了大量研究证实“A型个性”与心脏病具有肯定的关系,后来进一步研究表明只是某几种“A型个性”行为特征(如敌意、攻击性等)与心脏病关系密切。A型以外的行为模式称为B型行为模式。现在在临床上用是否为A型行为模式预测心脏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继志.心身疾病简介[J].临床医学,1988(01)

[2]张路.心理卫生的全景图[J].百科知识,2002(05)

心理评估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心理测验 心理评估 体系

一、心理评估概述

心理过程(认识、情感和意志)和人格这些心理现象,可用观察、访谈(interview)和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ing)等方法来作客观的描述。综合应用这些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即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心理评估技术可为研究了解心理现象的不同目的而使用,已经在心理学、医学、教育、人力资源、军事司法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心理测验和心理测量、心理评估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确立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从广义来看,所有测量心理的方法都叫心理测量。本文中的心理测验即狭义的心理测量,是指以测验作为工具把心理品质进行量化。心理测验是对人们的心理品质做出正确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测验法具有量表编制严谨、效果准确可信,标准化程度高、施测容易控制,量化程度高、结果处理方便等优点,使得心理测验是心理评估中最方便最常用的手段。

二、评估被测验者的能力

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智力,特殊能力指偏向某一特殊方面的能力,如在音乐、美术、体育、机械、飞行等方面的特殊才能。测量前者的就是通常说的智力测验,测量后者的称为特殊能力测验。不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心理学家都研制了较好的量表来对其进行评估。

(一)一般能力测验。

一般能力测验即通常所说的智力测验,这类测验能够较好的评估人的一般智力水平。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儿童和成人智力量表等,都是现代常用的著名智力测量工具。一般能力测验的主要优点是这类测验通常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可对被测者的全面能力提供准确的估计。有些测验会提供能力剖析图,例如对语言、数字和空间能力的独立的分数进行评估。根据测验结果给被测者的能力分等级是直截了当的。

(二)特殊能力测验。

一般能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相比,总体上说前者比后者能够更好地预测学业和职业成功。然而智力测验仅能提供一个数字来对个体的能力状况进行笼统的说明,如果想要了解个体在某一具体方面的能力状况,如,选择教师,就特别需要了解其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能力,这时智力测验就相对无力了。特殊能力测验的通常是某一工作所要求的特殊能力,偏重于对言语能力、机械能力、知觉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等一些特殊能力进行测量,具有良好的针对性,能够比较精确地对某些具体的职业绩效进行预测,多为升学、职业指导以及一些特殊工种人员的筛选所用。

三、评估被测者的人格特点

人格测验以测量个人的人格特征为目的,通常包括对性格、气质、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动机、信念、兴趣和态度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测量,亦即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人格测验用于人才选拔或评价,不仅可以反映人才的外在行为特征,对于人们不易观察到的内在特征(诸如情操、工作潜力、心理健康等)也可进行客观描述。人格测验最大的特点是以自陈为主,打破了以往在人事资料的获取的方式上以“他评”为主的一贯的作法。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在人才选拔过程上人为的参与作用,同时也注定了这一良好的心理测验工具制定的复杂性和作用的谨慎性。目前,人格测验已经广泛应用于人才选拔,健康人格的培养,心理辅导等多个领域。

四、成就测验

成就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个人(或团体)经过某种正式教育或训练之后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因为所测得的主要是学习成就,所以称作成就测验,最常见的是学校中的学科测验。无论是成就测验还是能力测验,所测得的都是个人在其先天条件下经过后天学习的结果。不过成就测验多是测量有计划的或比较确定的情境(如学校)中学习的结果,而能力测验是测量较少控制的或不大确定的情境中学得的结果,也就是在个人生活中经验积累的结果。这些测验通常用于测量被试对某种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一般是团体测验。成就测验区别于其他类型测验(智力、人格等)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相对直接的测量,其它测验都是通过对被试的某种表现或成绩来进行推测。

成就测验有两种,作为形成性测验的成就测验一般应用在教育领域,其得分可以作为反馈信息。而作为总结性测验的成就测验可以用来评价教师,评价学校或者教学质量。总结性测验以测验成绩作为最终产物,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作一总结性评价,如好坏,是否过关。

五、小结

由于心理测验法的科学性、经济性,使得它成为心理评估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可以对被测者的能力、人格、成就等方面进行评估,并被广泛应用。但是在使用心理测验法测量的结果进行决策时,不能仅仅依靠此分数,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全面的评估。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实用心理评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凯温.R墨菲,查尔斯.O大卫下弗著.心理测验:原理和应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心理评估范文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评估 消极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又称为心理卫生或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作为一种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国人比尔斯(Clifford Beers,1908)所写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比尔斯倡导心理卫生,号召人们增加对精神病人的理解和改善治疗方法,他的这一建议受到当时世界著名专家们的关注。精神病学家迈耶尔(Adolf Meyer)建议将这本自传书籍的问世作为心理卫生运动开始的里程碑。自此以后,心理卫生运动在世界内范围广泛开展。

心理健康是个体整体健康的具体体现,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也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所以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早期发现、干预,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评估的在心理健康诊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人们对心理健康内涵的认识与心理健康评估的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此,从心理健康内涵的角度来探讨心理健康的评估显得非常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公认的界定。许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认识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和“健康”的定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虽然情绪和心理良好,但不代表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我国学者王茜认为,根据不同时期人们心理健康认识中发展出的占主导地位的新观念,心理健康内涵的演变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症状论、适应论、潜能论。黄希庭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行为,另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行为--也就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刘华山认为,自我实现是心理健康所达到的理想状态。“平衡”和“适应”作为心理健康者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本质上决不仅仅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追求的“平衡”与“适应”。“低层次”的心理健康指的是:消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以及对环境的顺从,而“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不仅追求内部的平衡,还坚持不断成长与自我实现,学会有效学习,发展建设性、合理性的人际关系,渴望生活的挑战,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提升人生的价值。积极心理健康认为消除或摆脱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意味着正向力量或积极品质的产生与增加,因此,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花相同精力或时间去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并强调心理健康不是简单没有症状,它分为不同层次的,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综合评价。外部的适应和内部的协调,是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形式,在自我内部和谐、对外界环境良好适应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目标,达到内外高度协调、为社会为人类创造更大价值的完满境界。心理健康有狭义与广义、消极与积极之分,狭义和消极的心理健康概念指没有精神症状或疾病,而广义和积极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健康的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狭义和广义的概念体现了“心理健康”的两个目标,一是对心理疾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二是保持和促进人类健康。

二、心理健康评估的现状

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上,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健康为主导性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心理学的应用和发展;在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强调个体要具备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功能,生活满意度、如积极情感、自主、自我接受等,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健全人格的向往,更体现了人们对高生活品质的追求。

大多数心理健康量表测量的对象是心理问题的患者,这类量表依据痛苦症状或心理病理的有无及严重程度编制而成,主要用来评价心理病理单一或者多个症状群出现的强度频度,主要包括有强迫量表、抑郁量表、恐怖量表、焦虑量表、人格障碍量表和心理病理综合评定量表等。这些量表对精神医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的临床实践十分帮助,既可以评定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还可以作为判断干预治疗效果的一种手段。但这些量表仅仅判断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在评价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满意度与快乐感等心理幸福等方面显得不足,所以这类量表应用于大众或普通人群不太合适,在普通人群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评估过程中带来许多不便和困难。

主观心理幸福或心理幸福感是指人们根据个体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感受,具有和整体性、稳定性及主观性的特点,主观心理幸福或心理幸福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观心理幸福或心理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等三个不同的方面构成。通常使用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两个专业术语表示,主要评估积极心理健康如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快乐感等,强调了正性心理健康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反之,如果一个心理测评工具仅仅重视了对积极心理健康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如心理问题和症状等消极心理健康的测量,那么,此类心理测评工具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评价则缺少代表性。

实际上,不管是消极心理健康还是积极心理健康,也无论它们是心理健康连续体之中的各自独立还是两极的因素,它们均是心理健康整体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它们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侧重任何一方都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评估应包含的内容

心理健康的测量和量表的开发要应包含正负两方面的信息,即疾病的有关症状和健康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量表评估的对象主要是普通人群,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主要应当包括正性和负性两个方面。心理健康的正性方面即积极性的心理健康如幸福、快乐、安全感等;而心理健康的负性方面即消极性心理健康指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等,如疑病、精神病、焦虑、抑郁等。根据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考虑,心理健康测评应包含的内容,积极性心理健康的层面主要有:快乐、自信、信任、友好、安宁、健康感、自我控制,消极性心理健康的层面主要有:自卑、猜疑、敌对、抑郁、焦虑、疑病等。这两个方面基本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内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笔者认为,无论是心理健康理论问题的研究还是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评,应当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四、心理健康评估的应用

心理健康评估在人才选拔、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司法鉴定、心理教育研究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才选拔和安置。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们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的专业和工种,对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也不相同。心理健康量评估可根据不同专业和工种的的要求,协助招生、聘用、晋升、入伍以及一些特殊工种等所需人才的选拔。心理健康评估已成为人才甄选、分类和安置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诊断、预测和评价。在心理咨询诊所、医院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等领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可以协助临床医师对心理问题作出甄别,评定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而且还可作为评价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干预效果的重要依据。心理健康评估不是只限于临床使用,还可应用于学校教育之中,帮助寻找学生适应困难、学习不良的原因,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

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评估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实践的一项重要的程序和步骤。选用适当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有助于发现心理问题、情绪困扰问题,制定合理的、有效的干预方案。司法鉴定的工作中,有些时候需要使用心理量表对当事人的受审能力、诉讼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服刑能力等作出鉴定。这时心理健康评估是作出司法人员作出决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结束语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症状,而且指心理健康的保持和促进,以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消极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健康均是心理健康整体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它们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侧重任何一方都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根据这两个方面考虑心理健康评估应包含积极性心理健康和消极性心理健康两个层面的内容;心理健康评估在人才选拔、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司法鉴定、心理教育研究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希付.心理变态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晓边.健康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王茜.心理健康内涵的发展及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

[4]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

[5]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21).

[6]陈晓娟,任俊,马甜语.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心理科学,2009,(3).

心理评估范文第9篇

1心理状态评估现状

目前,临床上主要的心理状态评估方法有3种:观察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1.1观察法由于人在某种心理状态下必有特定的情绪体验、心理生理反应及行为表现,因此通过观察法来评估空勤人员的心理状态,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1.2测验法主要以临床心理评定量表作为中介,对空勤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量化评估。使用评定量表可根据一定的标准等级评估其即时心理状态,不受护士主观因素及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一定的甄别性,便于作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的表达更符合科学要求。

1.3调查法即研究者根据研究范围,预先拟就一些问题让患者回答,此法简便可行,所得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利于分析空勤人员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如疾病认知、需要等。

2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

人的心理过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空勤人员入院后因为地点、空间、任务的变化,部分疗养员会产生心理失调。①对疾病产生恐惧的心理。②体检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或飞行不合格时,会对结论不满,心情抑郁。③对航空生理训练认识不足,产生抵触情绪。④迫切要求出院未被批准,表现急躁、焦虑。⑤疗养生活单调感到孤独、烦闷等。

3如何掌握心理护理的技巧

3.1语言交流心理护理是护士通过与疗养员的不断接触并且靠语言交流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护士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根据不同人员的心理状况和文化背景,注意针对性地运用不同风格的护理语言和行为,能够消除空勤疗养员的顾虑,增加其安全感,使疗养员乐于配合[1]。

3.1.1赢得疗养员的信任初次与疗养员交谈时尽可能多谈他关心的话题,同时体贴疗养员的疾苦与需要,在交流中分享他的情感,并设身处地的为疗养员着想,语言简洁扼要,语调温和。

3.1.2谈话时要聚精会神与疗养员交谈时一定要注意听他在谈什么,必要时做好记录,这样才能够及时准确地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疗养员,这样我们才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更好地为疗养员服务。

3.1.3谈话时注意提问方式 ①直接提问:入院评估表中的一般资料、生活状况等可以直接提问。②间接提问:关于个人或家庭方面需要了解的要有侧重的提出,以免疗养员不自然,影响谈话进行。③重点提问:护士重点询问一下护理体检的内容,为我们观察病情提供依据。

3.2肢体语言疗养员除有紧张、焦虑外,还会有“童心复萌”的表现,这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所表现出来的安全需求,恰当的肢体语言如触摸,能起到一种亲切、关心和抚慰的作用,能融洽医护人员和疗养员的关系,增加疗养员的安全感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从而缓解紧张的情绪。

总之,护士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疗养员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需求、思想情绪、健康状况等有关资料,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心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采用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环境调整等方法,因人施护,使空勤疗养员处于最佳心理状态[2]。

参考文献

1周军,袁继红,彭梦明,等.空降兵的应对和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27-30

2覃勇.空降兵心理卫生调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5):2084

心理评估范文第10篇

乙型肝炎是我国流行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以慢性为主,所以在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中,患者可能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其中最常见的负性情绪,焦虑和抑郁,这些负性情绪可能导致患者遵医行为改变、住院时间延长及医疗费用增加等。为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采用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1](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spression Scale,HADS),对住院的45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ADS状况调查评估,并进行心理干预,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5年3~5月住院乙型肝炎患者45例,其中男40例,女5例,年龄22~65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8例,高中10例,初中10例,小学及以下7例,病程3~14个月。

1.2方法:由测试者将医院HADS发给患者,由患者自愿填写,填写后即收回。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

医院HADS共14项,包括:(1)我感到紧张;(2)我有种害怕的感觉,仿佛可怕的事情要发生;(3)我心里有担心的想法;(4)*我可以舒适的坐着,感到放松;(5)我因害怕而发抖;(6)我感到动荡不安;(7)我忽然感到恐慌;(8)*我仍然做过去喜欢的事情;(9)*我能看到事情好的一面;(10)*我感到高兴;(11)我好像感到精疲力竭了;(12)我对我的外表失去兴趣;(13)*我怀着欣喜的心情期待着事情;(14)*我能享受一本好书或广播电视节目(标“*”为反序记分条目)。前7个项目为焦虑分量表,后7个项目为抑郁分量表(1分,从来没发生过;2分,有时发生,3分,经常发生)。0~7分为正常,8~10分为临界病例,需进一步精神评估及确诊,>10分为焦虑或抑郁。

2调查结果(见表1)

3讨论

3.1及时发现焦虑及抑郁症状:乙型肝炎患者以慢性更为常见,由于其病程长,难以治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加重乏力等不适,对康复极为不利。结果显示(表1),焦虑和抑郁可以单独存在,也可能伴随存在。因此,我们应重视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了解患者有无焦虑的心理障碍(担心、紧张、害怕等)及抑郁的特征性症状(悲伤、冷漠、精力不足、无用感和绝望感等),识别其反应程度及是否存在心理危机。而应用简单有效的量表,如依HADS进行评估,可帮助焦虑、抑郁的诊断,使患者及早接受治疗。

3.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表1显示焦虑和抑郁的临界病例分别为42.22%和15.55%,对于有些患者要随时了解其心理变化,防止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由于焦虑、抑郁症患者有其敏感、多疑、内心脆弱等心理特性,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时态度要和蔼,举止要端庄,讲话要热情,并以鼓励、劝告、指导为主。鼓励患者说出最担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关心什么?耐心倾听患者相关心理问题的诉说,了解致病因素,同情其挫折,关心其痛苦,使感到被尊重和理解,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因此,护士要随时了解患者心理活动的变化,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手段,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情绪稳定,消除心理紧张和猜疑。采用科学的方法介绍病情的发生、发展及愈合过程,对患者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3相应的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能扰乱患者精神的东西,主要是患者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和评价,认知过程决定着情绪和行为的产生[2]。一个人在行为表现上的缺陷是由于其认知上的缺陷引起的,一旦认知上的缺陷得到改变和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也会得到相应的好转。向患者讲解一些肝炎的有关基本知识,告知患者肝炎并非不治之症,现在有许多治疗方法,如果积极配合,就能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在语言的治疗中,音乐具有非语言的交流效果,可增强自我,帮助释放和控制情绪[3]。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缓和紧张心理,还可激发人的心理潜力,使患者感到喜悦、兴奋、愉快,调动人的各系统的正常功能,促进消化活动,安定患者的情绪。对于肝炎患者来说,最好选择那些旋律悠扬的乐曲,使人有轻松欢快之感的音乐,避免激烈、亢奋的摇滚类音乐。松弛疗法主要是用于消除紧张和焦虑,打破“焦虑-肌肉紧张-进一步焦虑”的恶性循环,从而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指导患者从手部开始,按照上肢、肩、头部、颈、胸腹、臀部及下肢,直至双脚的顺序对各组肌肉进行先收缩后放松的练习,最后达到全身放松。

参考文献: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336.

[2]张银玲,雷鹤,张茹英.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护理工作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01,15(3):125.

[3]黄国志.音乐治疗与心理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4):190.

上一篇:儿童心理范文 下一篇:心理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