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9:00:49

心理教育学论文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做出的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1](P.39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而建立一种心理教育合理的结构和程序,或总结实施心理教育的经验,创造新的心理教育模式。”[2]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薄弱

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的分类上面。根据学科背景不同,陈旭、张大钧总结国内外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3]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同,胡凯将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医学型和教育发展型。[4](P.19)但是学术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概念、作用等的研究几乎空白。另一方面,我国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实际经验,缺乏理论支撑。特别是整合思想在我国流行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了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基于实践构建的模式由于缺少理论基础,在实施中必然遇到一些问题而不能很好的解决。

2.实践操作推广性弱

科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大范围普遍的推广价值。它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省市。而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就存在着操作性和推广性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一些发达地区的学者构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相对落后地区很难实施。例如,发达地区的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是高校在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合作,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套齐全,而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某些模式构建的前提,致使这些模式在这些地区无法实施。另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构建者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总结来构建模式。而我国高校之间差异很大,很多模式不具备推广价值、没有推广空间。如何构建一个实践操作推广性强的、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关系到我国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

3.整合理念模糊

整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人的心理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固有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走一条整合的道路,才能实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大部分都在尝试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整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如舒曼[5]等人提出的立体化模式提出了模式构建途径的三个层次,即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和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指各种模式之间的整合。如胡凯[6]在分析了医学模式和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的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概念比较模糊,整合的要素不尽相同,整合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整合的内容和途径单一缺乏创新。

4.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国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其发展走在我国的前面,有较成熟和稳定的工作模式。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经验和方法。在我国当前比较流行的心理咨询模式,咨询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等都来自于国外,至今仍没有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深入研究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几乎都来源于国外的理论成果。由于当前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方面的积累较少,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是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国外可行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特点和状况,如果不经过一个充分的内化过程而直接拿来就用,很可能在实践中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

二、对策

1.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个有效的模式离不开理论的支撑,面对我国当前模式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加强理论基础势在必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走一条整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整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的调动高校学生、教师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强调多方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学范围内,要引入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来探索和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2.开展高校现状和大学生现状的调查研究

2007年教育部公布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共742所,分布于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支持力度不同、学校建立历史长短等原因,造成我国高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和研究这些差异的内容和表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提供物质载体和构建空间,是我国构建具有大范围推广价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一种模式的作用和价值最终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改善情况体现出来的。当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有很多,“2000年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讨论会上,有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上升到了25%,近年来已经达到30%左右。”[7]但我们应该看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仅仅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够的,还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家庭、社会背景、思想品质等进行调查研究。这种全面调查可以提高模式构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构建的模式可以推广到全国各大高校。然而调查和研究的过程是漫长和复杂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科学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趋势

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和地区,都在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把学校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种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趋于分散,大家都从不同的目标取向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个体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整合”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针对未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趋势提出来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要走整合的道路,这是国际普遍的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研究和讨论明确什么是整合、怎么整合等一系列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理论的指导。

4.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力开展本土化研究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其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模式,而且影响人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时的求助方式。例如,西方人普遍比较重视和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问题会及时求助心理医生。而中国人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认为有“病”才去心理咨询,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在心理问题上的讳疾忌医。”[8]我国当前心理方面的理论实践基本上都来源于西方,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差异很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视中国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吸收外来的理论和方法,大力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崔景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4,(1).

[3]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4]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5]舒曼,袁爱清,徐紫云,徐朝亮.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成效报告[J].华东大学学报,2006,(3).

[6]胡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7]田爱民,赵永吉,王仲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7,(2).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s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idea evolution, pointed out should ancient times in the thought seek for our country modern psychology education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rom our country, China and the West theory union achieves the educational end.

关键词:心理教育 思想

Key words: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ought

作者简介:魏颖(1980-),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59-02

一、中国心理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新热点,是心理学走向普遍运用的直接手段,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所提出的新要求。科学、社会、人的发展需要,以及国外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卫生运动、健康心理学确立间接影响着我国心理教育的产生。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从教育德的角度率先提出“心育” 一词。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发展,“心理”注定会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论述心理教育的论文及著作就开始大量增加,班华在1987年提出“心育”概念,并在1994年8月出版《心育论》,是第一本有关心理教育的理论著作,申荷永、高岚在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以《心理教育》命名的著作,陈中永在2004年4月出版的《心理教育学研究》,是第一本把心理教育提升成一门学科的高度来看待的专业著作,还有心理健康、心理训练、心理障碍教育等等,以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教育试验、论文、著作,这些学者纷纷提出适合当今社会的心理教育思想及观,促进了我国心理教育的兴起、发展,尤其对学科理论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我国心理教育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式提出、产生,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运用,且有更多其他领域的学者参与进来,使心理学的运用进入到不同领域,也从各个角度运用不同视野来看待心理教育问题,为促进心理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进入二十一世纪,心理教育被社会各界所注意、重视,把心理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心理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内涵还没有完全确定,外延模糊,理论思想不具体,有待于心理教育追随者继续探索。

二、心理教育思想的演变

随着心理教育的发展,新的教育思想大量涌现,目前对心理教育的解释多种多样,教育范围很模糊,概念混淆,这也是心理教育思想正在变化的一种体现。现具体提法可分为四类:综合性概念,如人格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方法技术类概念,如心理指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教育模式概念,如愉快教育、挫折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成功教育;针对某一领域的概念,如兴趣教育、情感教育、思维教育、能力教育、意志锻炼、社会实践、生活培养。从以上各种不同提法的心理教育可以发现,现在的心理教育思想正在逐步丰富,教育内容也开始趋于完整,但各种教育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造成心理教育层次不分明,妨碍了心理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完善,更不利于心理教育在实践中的运用的。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心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浅谈心理教育,有助于明确心理教育范畴,更好的把握对心理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心理教育又可称为心育,以心理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其他学科理论为辅助,教育学为主要技术支持和开展手段,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侧重心理健康的维护,后者侧重促进心理健康以及开发心理潜能,教育的内容都围绕在“人的全面发展”上,通过人心理的发展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是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多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卫生也是心理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咨询是一种补救教育,是心理教育的辅助手段,重视心理诊断及矫治,属于心理教育的边缘学科。需要指出的是心理教育中的各种教育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侧重不同相互补充,各种理论、技术结合运用,来达到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图1简单表示各教育之间的关系,这种表示方法为免牵强,但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图1各教育之间关系

从上文可以看出,心理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给人们提供帮助。从教育角度看,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从社会角度看,心理教育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推进国家、民族的发展,为社会迅速和谐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可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主观幸福感等。从科学角度看,可使心理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展示现实价值,完善心理教育理论,促进心理教育学这一理论学科的建设等。当代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挑战,使人们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各国都在纷纷开展此项活动,我国也不例外,而如今运用的许多心理教育思想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和我国古代存在的心理教育思想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但毕竟存在群体差异,我们应该把历史中存在的心理教育思想挖掘出来,寻找更适合我们自己的心理教育。虽然当时我国心理教育并未进行独立活动,但挖掘我国古代心理教育思想,对建设我国现代心理教育有重大意义,是我国心理教育的基础。

三、我国古代心理教育相关思想及其运用

中国五千年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有“人格教育、个性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它们散见与每个朝代遗留下来的著作中,这些正是我们现在心理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开展心理教育的基础。我国古代哲学、医学、教育等著作中的心理教育相关思想如:1、《尚书》中的“直而温,宽而厚,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意思是要人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现代心理教育中的“个性教育”与此相对应;《论语》的“君子怀德”、“君子上达”指的是完整人格塑造,现代心理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目的也在此,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心理教育思想。2、《皇帝内经》是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其中的“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指出不良情绪对身体的消极影响,现代心理教育内容的“情绪情感教育”与之相对,这是古代医学中的心理教育思想。3、《学记》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其中提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性,而后做出正确指导因材施教,这是古代教育学中的心理教育思想。4、《乐记》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专著,其中的“乐者,音之所由升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意思是音乐与情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诗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指的是诗词对意志教育的影响,这些是古诗词歌赋中的心理教育思想等等。像这样的心理教育思想很多,我们应该挖掘运用。

我国古代这些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我们要予以继承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心理教育还是心理学,只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而忽略中国历史思想,其结论总会有偏颇,结果并不能完全符合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存在在历史中的思想是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心理教育理论基础中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古代心理教育思想在实践运用中更有利于被广大群众接受、推广。目前,虽然国内一些学者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我国古代心里教育思想的挖掘工作还需要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陈中永.心理教育学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4

[2]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济南大学出版社,2001.6

[3]潘菽、高觉敷主编.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4]高觉敷主编.中国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1985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3篇

毕生勤奋笔耕,论著达100余部篇。在地理教育学方面的代表作有《地理学习法》、《新中国地理》、《地理教学法》、“试谈地理教学法的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试论地理学科的特点”、“构建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新体系”等等,在历史地理学和徐霞客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上海历史地理》、“历史时期太湖流域主要水系的变迁”、“崇明岛的变迁”、“沈括在自然地理学上的贡献”等。

一、刻苦攻读史地,初涉地理教坛(1932—1937)

褚绍唐先生1912年4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1927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高中师范科,1930年进史地系学习。当时暨南大学有我国著名学者沈乃熙(夏衍)、周谷城、盛叙功、廖世承、余楠秋等授课。他得以师从很多名师,系统学习地理学和历史学,而且师从张耀翔、陈科美、谢循初、廖世承、舒新城等教育界名人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等。并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半工半读,在暨南大学附中讲授地理课。1933年9月,被校方正式聘为地理教员。从这个时候起,褚绍唐先生开始了他长达七十年的地理教育与研究生涯。

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地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地理学科“课时设置之多,份量之重,是中国地理教育史上所仅见的”。地理教育刊物也蓬勃兴起,有《地理杂志》、《地理教育》、《地理教学》等。此外《地学杂志》、《地学季刊》、《地理学季刊》也刊有地理教学文章。褚绍唐先生1933年即在《地学季刊》(大东书局,1933年,一卷2期)上发表了文章“初中地理教学的两大原则”。并相继发表了 “中国都市之地理因素”、“地理学科设备与作业”、“中学地理教学法述要”、“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研究”、“中国本国地理教材之改造”等近十万字的论文。同时期褚先生编著了《地理学习法》(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中国地理概要》(大东书局1936年出版)和《初中本国地理教科书》(共四册,大东书局1936年出版)等60余万字的地理著述。1933—1937年褚先生担任了中华地学会的委员兼干事,负责学会的具体工作,开始在我国地理教育界崭露头角,此时他年仅25岁。

二、积淀教学经验,构筑研学基础(1937—1949)

1937年8月,日本侵略上海,各大中小学停课。1937年10月,褚绍唐先生受地理学家盛叙功的邀请,南下去广东襄勤大学当助教,因战火蔓延学校未能开学。1939年1月,褚先生重回上海,开始在暨南大学附中、扬州中学和晓光中学等中学任教。至1948年受聘暨南大学史地系讲师为止约十年时间里,褚先生每周任课30多课时,最多达48课时,教过的学生达万人之上。由于时局混乱缺乏教材,他自编讲义、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制作教具,练就了精湛的教学技能,积累了生动的教学素材,积淀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研究地理基础教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褚绍唐先生教学风格独特。在中国地理教学中,他改革繁琐枯燥的地方志式教学,采用了突出地理特征的分区教学,易学易记;在世界地理教学中,他结合时事政治和风土人情,生动有趣。因缺乏教学挂图,褚先生练就了精湛的绘画黑板略图技能,能信手勾勒出中国各省区以及世界上任一国家的轮廓图,绘图之快速、形状之准确,令人惊叹。我国著名作家袁鹰是褚绍唐当时的学生之一,他曾在《教师节想老师》 一文中追忆:“我高中三年的地理课,都是绍唐先生教的。因此对他和蔼可亲的态度、悠扬有致的宜兴口音,印象特别深刻”,“老师的教学,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志趣”,“解放前我居然能在一个中学里教了全校六个班级的全部地理课,应该是绍唐先生当年教导之功”。

当时地图学研究薄弱,教学地图运用不够规范,褚先生翻译了英文著作《地图投影法》(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出版),对地图研究教学影响很大。

1947年9月,上海成立了中华地理教育研究会(1952年并入中国地理学会上海分会),由褚绍唐先生担任总干事。褚先生在中华地理教育研究会期间编辑出版《地理之友》三期,受到了同仁们的赞誉。

三、研制课程教材,弘扬先进理念 (1949—1966)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兴旺时期”,当时中小学地理课程每周多达16课时。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褚绍唐先生被聘为地理系讲师,担任“地图学”、“地理教学法”和“世界地理”的教学工作。1958年褚先生调至上海师范学院,任地理科主任、地理系副主任、副教授。1963年他又调回华东师范大学,先后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副教授。

1.编写《新中国地理》

《新中国地理(上、下册)》(上海大中国书局1951年出版)近30万字,是褚绍唐先生20年教学工作的结晶。该书于1952年、1953年、1954年先后三次再版。1953年,《新中国地理》被前苏联的外文出版社翻译成俄文版,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外文版地理图书,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冈新为译本作序,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副所长沙伊奇柯夫博士在《真理报》 (1953年12月20日) 上作专文介绍。1957年该书又由日本古今书院翻译、出版发行了日文版。

《新中国地理》与解放前各种旧的中国地理书籍相比,在编写体系或在编写方法上都有很大创新。该书在中国区域地理部分采用科学与合理的区域划分,将中国分成十二个区,创造性地运用了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作为小标题,一改地理八股模式,生动鲜明,突出了重点内容、重要特征,又易于理解掌握。这种分区方法和编写理念一直影响至今。此外该书运用了大量的地理图象、图表,充分注意内容表达的直观性,这在当时来说很少见。

2.编制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

“1953年,教育部制订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参加地理科的有郭敬辉、褚绍唐、陈尔寿”等人。大纲1956才正式完稿。该《大纲》在中国地理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那时褚绍唐先生已是中国地理教学界颇有影响的名家,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的制定,进一步奠定了褚先生在新中国地理教育界的地位。

3.发表教学研究文章、主编地理教学刊物

1949—1966年期间,褚绍唐先生在《地理》、《地理知识》、《地理教学(丛刊)》等杂志发表了20余篇地理教学方面的文章,如“巩固性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地理知识》1955年1期);“关于《新中国地理》的几个问题”(《地理知识》1955年2期);“我对中学地理教学目的、任务的意见”(《地理教学(丛刊)》1959年一辑);“试谈地理教学法的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地理教学(丛刊)》1963年一辑);“掌握省区特征,进行分省地理教学”(《地理》1964年2期);“试谈启发式教授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1965年1期);等。当时在我国地理教学界较有影响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的王钧衡等人,因而那时地理教学界有“南褚北王”的称谓。

1959年褚先生会同上海教育学院黄杰民等人,组编《地理教学(丛刊)》。1959—1963年,该刊物共发行六辑,刊登教学论文上百篇。一些著名的地理学家也曾投文此刊,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如胡焕庸、金祖孟等。《地理教学(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专业地理教育刊物,对推动地理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潜心探索理论,悉心指导实践 (1966—2004)

1.安心资料、编译工作

1966年爆发,1969年褚绍唐先生离开了地理教学和研究岗位,被分配到系资料室工作。在逆境中,褚先生翻译完《法国区域经济地理》(与段绍伯合译,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出版)等译著,主编了4册《河口海岸译丛》。后来他又被推荐任《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编委和《中国地理》分册主编,《上海地名词典》副主编。

2.建构地理教学法学科体系

褚绍唐先生早在1953年就开设“地理教学法”课程,引进了苏联地理教学法理论。1963年指出地理教学法并不属于地理学而属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1964年完成了《地理教学法》讲义初稿。结束后,褚先生恢复了“地理教学法”课程讲授,并任地理教学法教研室主任。1982年褚先生晋升为教授,完成了《地理教学法》的编著(与孙大文合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该著作共三十多万字,绝大部分篇章由褚先生执笔。该论著内容和体系完整详尽,详尽回答了地理教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学原则、地理教学方法、地理课外活动、地理教材编写、地理教学手段设备等。这部著作在地理教育理论界举足轻重,为我国地理教学论、地理课程论、地理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悉心指导地理教育研究生

1980年华东师大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地理教育硕士点,褚绍唐先生被选任为首位地理教育研究生导师,他先后共培养了6名地理教育学研究生,协助其它院校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先后开设了“地理教学论”、“国外中学地理教材研究”、“地理学思想史”、“地理教育刊物编辑理论与实践”等研究生课程。6位研究生论文选题涉及学生智能发展、地理教材表述、智力结构、地理学习心理、地理考试改革、乡土地理教育等,“不论在研究所取得的结论方面,还是在论文涉及的问题方面,或在探讨观点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很多引入注目之处,对地理教育教学的认识和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和深化作用” 。

4.发表理论研究文章

在这段时间褚绍唐先生发表了十多篇重要文章,如“试论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学研究》1983年一辑);“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地理教学》1983年6期);“关于地理教材改革和智力发展的几个问题”(与陈澄合写,《地理教学研究》1984年二辑);“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地理教学》1987年2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地理教学》1987年2期); “构建九年义务制地理教材的新体系”(《地理教学》1995年1期)等。首次对基础教育地理学科的特点作出了精确的阐述,对地理教材如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给出了详尽的分析,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体系进行了新探索。

5.求真务实,严遵理论指导实践信念

褚绍唐先生“求真务实,勤于职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他潜心探索研究地理教育理论,用地理教学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通过主办地理教学刊物和亲自编写基础教育地理教材,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杂志和教材中:

褚先生创办的《地理教学》于1980年正式复刊。他提出了三大办刊方针:①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②力求重视理论与实际并重的方向;③坚持信息交流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方针。刊物由复刊时的季刊发展为双月刊,后来又改为月刊;1984年由邮局统一向全国发行;1986年刊物被批准为对国外发行;1989年批准为全国地理教育研究会的会刊。1981年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成立,褚绍唐任副理事长,为促进学术交流,研究会筹办《地理教学研究》年刊。1983年由褚绍唐执行主编的《地理教学研究》(第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问世,创刊号中汇集了著名专家学者、中学地理名师以及崭露头角年轻学者的文章,使我国地理教学研究学术水平迈上了一个台阶,“为促使我国地理教学现代化,开创地理教学新局面”做出了贡献。

1980年,上海市恢复高中地理课程,褚绍唐先生主编了高中课本《地学(上、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这是后全国第一套高中地理教材。1988年,褚先生又主编了发达地区版初、高中地理教材。起草了“地理课程标准”,教材于1991年后陆续出版(华东师大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六年级为《自然地理》,七、八年级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高二年级为高中《地理》。教材加强了可读性、生动性、直观性,突出了基本技能和智力的培养,图文并茂、色彩鲜明、装帧精美。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4篇

素质全面发展,健康积极开拓。

马丽 1965年生人,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实验中学教师。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

2001年获得教育学高级讲师职称,2003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2004年参与编写了全国幼师教材――《学前心理学》,2005年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2006年承担了宁夏地方课程《成长教育》的编写工作。

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中学心理教育的深化与研究”子课题的研究,该课题已被评为国家优秀课题。目前,正负责宁夏回族自治区立项课题“银川市直属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2007年又参与部级重点立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马丽积极投入到教改中,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心理咨询个案材料,并将15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报纸上。在“八五”到“十五”宁夏中小学校长培训中,马丽一直承担校长培训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被誉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蕊 1962年生人,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会员,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实验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市高考心理讲师团主要成员。

创建了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辅导室,并在河南省中学中率先引进并使用中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将心理健康课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教学中,在起始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在毕业年级的团体辅导中成绩突出。

先后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执教、辅导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多次获得省、市级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参与编写的校本课程《国旗下的演讲》获省级优秀奖;参加国家“十五”规划“学生学习素质构成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在学习方式转变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研究》获得二等奖;《认知疗法在考试焦虑中的应用》、《初一新生学习状况调查与研究》等论文分别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王国香 1969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讲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校心理教研组长,青岛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组长,青岛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心理健康研究会理事。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培训师。2006年11月,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

积极带动同行和心理兼职教师钻研业务,多次承担学校和青岛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设省级公开课《我的未来不是梦》一节,市级公开课《帮助学生考出最好的自己》一节,市级优质课比赛中《生涯规划》获市一等奖。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原理,持续开设班主任心理沙龙,在2007年5月的“青岛市心理辅导工作现场会”上,向全市中小学推广。

参与设计、实施省级教科研课题两个、市级课题一个。公开13篇,其中《教师职业倦怠与归因的关系探讨》和《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均获省一等奖,《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在部级核心刊物《心理发展与教育》上发表,作为国内开创性研究成果,被多项相关研究引用。主编教材《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生命教育》、《牵手心灵》等书的编委。

王俊梅 1974年生人,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兼任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

近年来,主编及编著《告诉你想知道的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五十余部,发表文章《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互联网络的探讨》、《和孩子“谈情说爱”》、《构建学习型教师团体的策略》等四十余篇,参与并主持省、市、校级课题多项。在教学上,授《友谊的真谛》、《打开朦胧的心结》、《奇妙的心理暗示》等课,多次获省、市级一等奖。在咨询方面,曾辅导过的学生达几百人次,尤其在考试焦虑方面成效显著。业余时多次做客大连电台、电视台《教育百分百》、《我爱健康》等节目。

在教学方面,经历了力求总结出统一的教学模式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认识过程。其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学生活动、愉快热身;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开展讨论、寻找答案;教师总结、深化主题;心育活动,反馈强化。

王海霞 1978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育才中学心理辅导教师。青岛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中心初中组组长,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学生心理》特邀心理辅导教师,全国心理“辅导之星”。

王海霞擅长班级心理辅导、团队培训。2004年《支起心中的杠杆》获青岛市优质课第一名,2006年《做情绪的主人》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心海导航》校本课程四册;副主编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一下册;参编山东省生命教育教材《生命科学》。论文《用双手撑起一片天》获全国一等奖;《团体辅导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良好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管理情绪 享受人生》等八篇获省级一等奖。参与“对初中新课程、新教材试验的探索与实践”市级重大课题研究,负责“初中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子课题。

坚信“带来阳光、照亮他人生命的人,自己也会沐浴在阳光下”,王海霞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咨询事业,一直不懈努力给学生带来阳光,享受心灵上的共同成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海霞致力于营造平等和谐、接纳鼓励、引导启发、体验感悟、尊重个性、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助人自助的心理氛围。

田红芳 1976年生人,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开元小学副校长。

在课题方面,以邯山区总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龙头,带领各学校确定子课题,从学生心理品质、学习、生活各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使全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在课题的带动下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

她从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家庭教育三方面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及时恰当的评价和平等和谐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是优化学生心理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于是提出了“实行柔性管理,经营健康班级”,倡导将企业管理中的柔性管理引用到班级管理中来,尊重学生个体需要,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营造愉悦、平等、宽松、无压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性情自然流露、人格健康发展。

田红芳先后有13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她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要想使自己耕耘的土地上“多收三五斗”,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汗水。她先后获得邯郸市优秀教师、邯郸市新长征突击手、邯郸市优秀教研员、邯郸市优秀团务工作者、邯山区十佳教师、邯山区百名标兵、邯山区三八红旗手、邯山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邯郸市五四青年奖章、邯山区三等功两次。

刘春柳 1974年生人,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重庆教育学院优秀函授教师。2007年兼任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成员及三峡片区负责人。

撰写论文数十万字,并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主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漫谈新教师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与技术》等十多个专题讲座,用于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设计《走进花季――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历经风雨见彩虹》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并深入部级贫困山区大巴山腹地的中小学亲自为教学一线教师上观摩课,指导的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多次获得重庆市级一、二、三等奖。承担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主研工作,负责指导全县心理健康教育的17个子课题。独立撰写的论文《打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品牌,创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山乡特色》在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大会上主题发言。科研成果《论教师价值观的改变》获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刘春柳坚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为女流,当巾帼不让须眉,求索之路,生无所息。

刘葱 1974年生人,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教师,初三年级组组长,学校心理咨询师。南昌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江西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

多年从事中学政治教学工作,担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上,被聘为南昌市中小学教学指导中心组成员,江西省“送教下乡”优秀教师。经常承担省、市级示范观摩课教学和期中、期末考试命题工作。在工作中,连续多次获得“优秀年级组长”和“优秀班主任”称号。

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周固定时间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来访,为学生排解在学习、与人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扰。开设心理信箱“飞扬信箱”,并长期在“课程导报”上刊登,为学生提供了袒露内心、宣泄烦恼的机会。在本校及其他学校举办多种心理讲座,有面向学生的、有面向老师的、有面向家长的。针对学生的有如何排解考试焦虑、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等,针对老师的有面对职业倦怠、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等,针对家长的有做孩子的朋友、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等。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等。此外,撰写心理论文二十余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或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

孙秀莉 1976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教育硕士。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学能手,黑龙江省心理学会会员,哈尔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曾经师从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专门学习团体心理咨询。

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规划项目“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实验”,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子课题。撰写的科研论文《关注心灵施暴》、《首先你是健康的――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等文章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级奖励,并在《哈尔滨教育》、《教书育人》、《青年教师》等杂志发表。编写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语之约》现已公开发行。

在实践中能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实践了不少有意义的团体心理辅导。现在学生的团体心理训练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的心育品牌,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独具特色的“心灵小天使”(心理课代表)一直在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心理成长记录册”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搭建了一个特别的平台。工作七年来,不断成长和进步,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孙雪玉 1963年生人,天津市复兴中学心理教师。

擅长人际沟通与交往、学习潜能的开发、情绪情感的提升、时间管理和生涯规划等发展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有大量成功的心理咨询辅导案例,在心理教学和咨询辅导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学生的喜爱。

2007年担任天津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学困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及培养的调查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课题研究。自2006年起在每年的校园文化节期间独立筹备、策划、组织大型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及校园心理剧的展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孙雪玉多次荣获全国及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主要成果有:2006年《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辅导对策》和《一个高三厌学问题的咨询辅导》,获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评比二等奖;2007年《强迫心理倾向心理咨询辅导个案》获天津市 “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一等奖;2007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困生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实践与分析》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2007年在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论文、刊物、课件共获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九个。

吴琼 1969年生人,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五中学心理健康教师。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摸索,探索出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心理讲座、开展咨询活动、融入集体建设、课题研究理论提升、渗透各学科教学等,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框架。

在课题研究方面,参与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家庭教育观念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2004~2007),研究成果获一等奖。参与铁力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获市级二等奖。吴琼还多次在省市开展的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并多次在大会上交流展示。2007年在教育部规划课题“边疆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子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中,《众人拾柴火焰高》获部级心育优质课;《“融”、“容”二字筑心桥》在中国教育学会心育课题组科研成果评审鉴定会上,被评为渗透课类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外,吴琼撰写的多篇研究论文在部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李月芝 1964年生人,北京市大兴区第五中学心理教师。大兴区心育先进工作者,大兴区骨干教师。

大兴五中在心育方面起步较早,为了使学校的心育工作得到延伸和发展,李月芝注意在教材教法上选择突破口。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心育教材和教学教法。如针对高三年级的团体辅导讲座,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应对考试压力。此外,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积极采用多种形式,不仅有个别面询、电话咨询、回信咨询,还增加了网上咨询。同时,设计的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育课堂中运用心理测验、课件讲座、辩论会、录像、音乐、心理剧、讨论等多种手段,使每位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如,为了让学生们加强右脑的锻炼以及左右脑的配合,她精心编了一套“手操”,不但锻炼了大脑,而且增进了同学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

李月芝先后有六篇文章在三届“健康杯”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奖。2004年在“全国中小学心理教师高级研修班”现场作观摩课《探讨学习心理》。2005年为全区的中小学心理教师作题为《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专题报告。2006年在区第五届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三优”评选中,获得课件三等奖。

李岚 1976年生人,江苏省苏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副主任,管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州中学“新生代名师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骨干教师。

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九十年代以来,参与了七项重点心理课题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校园心理剧的研究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编写了国内最早研究心理剧的专著――《校园心理剧》。此外,多年来对考试心理进行了实践研究,为广大考生及家长开设中高考心理讲座近三十场。

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参加过多次社会公益咨询活动。被聘为苏州市总工会女职工维权指导中心指导员、苏州广电总台生活广播网“阳光地带”特邀嘉宾、《姑苏晚报》“小荷名师团”成员、沧浪区社区心理矫治中心专家志愿者、友新街道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顾问,并长期担任《苏州日报》“辛菲热线”栏目的特约撰稿人。

历年来,被评为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先进个人、苏州中学优秀德育工作者、苏州中学教学能手。发表文章五十多篇,十篇论文在全国及省市获得一、二等奖,参与编写心理教育著作共五部。

李远 1969年生人,福建省厦门市金尚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兼职教研员。

2001年9月开始在金尚中学执教心理课并开展学校心理咨询等工作,成为厦门市第一位专职的中学心理教师。

李远编写福建省第一本中学心理校本教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用书及教师用书,目前全国有几百所学校以此为教材或参考书。2003年首开厦门市第一堂青春期性教育观摩课《当花季到来时――性仪式的觉醒》。2002年至2006年期间,参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共获得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 项、三等奖一项。

李远主持参与多项部级、省市级课题,如“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研究”、“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的调查与研究”。由她主持的部级课题“厦门市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调查与研究”的子课题“厦门市流动人口未成年人自卑心理的调查与研究”等获各方面的肯定。

李远认为青春期教育应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不是中学阶段的专利。为此,她给学生、家长、教师作了多场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讲座,反对性教育无师自通论及性教育是教唆论,认为老师或家长应该与孩子大方自然地谈性,提倡青春期性教育要做早、做好,要以健康正确的知识代替不健康的知识。

李海燕 1973年生人,现任教于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中学。北京教育学院助教,北京教育学会会员。

心理课《是墙还是桥》荣获2007年北京市心理健康示范课一等奖,入选北京市好教师视频课堂。2007年4月参与北京市“十五”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骨干研修项目;担任市级研究课题“亲子沟通”,研究论文 荣获三等奖。除教学外,李海燕还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家庭治疗等工作,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她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2003年撰写的论文《合理设计写作活动提高英语写作兴趣》一文,在北京市基础教育“外研社”杯英语教与学展示活动论文评选中荣获市级一等奖;2006年撰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鼓励策略对提高教学成绩的研究》一文,获得市级心理健康杯征文一等奖;2006年撰写的《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育渗透》一文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实验2006年优秀论文一等奖。《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育渗透》一文经“世界杰出华人教育家协会”和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编委会检索、初审,入选《中国21世纪教育思想文献》, 全文刊入。

李海燕的培训、课例、论文等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李海燕教师专辑”。

杨红霞 1967年生人,广东省汕头市D滨职业技术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社会心理学会会员,汕头市阳光心理咨询热线和蓝天义工心理咨询辅导老师。

主持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研究重点课题“教师关注效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撰写十多篇教学科研论文在全国、省、市级教学期刊上发表,获国家、省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取得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A证”、“B证”证书,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教师。

杨红霞一直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谈心坊”工作,注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示范,时时教书育人,累计心理咨询课六百节以上,个别咨询人数近四百名。是汕头市八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心理、礼仪专业培训讲师,培训人员三万余人。杨红霞特别关注农村妇女心理素质,编写《汕头市农村妇女学校实用教材》,免费发放基层并为她们提供心理、礼仪培训。

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杨红霞多次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曾获广东省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广东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一等奖,汕头市首届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广东省骨干教师、汕头市优秀青年教师,汕头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家。

陆海涛 1960年生人,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陆海涛每周承担12~15节课的教学任务,每天下午课后为学生提供咨询。除了教学与咨询任务外,陆海涛还有多篇文章在各级比赛中获奖。《高一新生适应状况调查分析》获第二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山西省第二届课堂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获第三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关于阳泉市22所中小学(含职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刘成福、赵之云、陆海涛)获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陆海涛连续三年参与阳泉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教学工作。2005年编写了二十多万字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参与学校的部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能力”的专项研究。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业绩突出,陆海涛所在的阳泉一中成为“阳泉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许多兄弟学校纷纷来校参观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心理咨询水平得到了全市的公认。2004年陆海涛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彰,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5年被学校评为省示范高中建设先进个人。

陈彦 1980年生人,福建省厦门市湖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中始终秉承“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一个痛苦两个人承担就变成了半个痛苦”的服务宗旨,努力做到“多一份努力,少一份遗憾”,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拓与创新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几年来,积极撰写论文,论文《浅谈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上发表;教育案例《老师,您说“谢谢”了吗》在《现代教育报》上发表;《给学生一个健康的“摇篮”――心理辅导案例引发的家教思考》等多篇论文在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选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等多篇论文在厦门市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在“首届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专项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辅导之星”。

实践中,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分别参与省级重点课题“优化学习心理 开发学习潜能”、区级课题“湖里区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区级课题“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几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组织编写了校心理健康教育文集《心海导航》。由于工作能力突出,陈彦还被评为厦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工作者。

陈艳 1983年生人,浙江省上虞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心理辅导站站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获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2007年3月,《浅谈青少年自杀心理危机的干预》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辅导方案《生命的美丽乐章――抑郁心理的个案辅导》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案一等奖;辅导方案《给自己一片广阔的天空》获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优秀辅导方案二等奖。

工作至今,本着从学生的角度来体察学生的需要,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品质,让每一位学生都奏响和谐的青春旋律”为主要工作理念,接待学生个案辅导上百例,为不少学生解除了心中的困惑与烦恼。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陈艳力求以课堂为主渠道,不断开发新型课件,在课堂中增加有意义的心理游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以活动为载体,创建了“心灵氧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陈艳希望,通过努力,尽量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艳萍 1975年生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NLP专业执行师。四川省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成都市妇联、共青团成都市委、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援助中心及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等多个组织机构特约专家。

陈艳萍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与实践十年。率先在成都市中小学引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首建“小组协作教学”模型,开创“‘1+1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当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陈艳萍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理念的传播。过去十年,大约为三万名全国各地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和中小学生进行过咨询或演讲。

在课题、论文、辅导课研究方面,其主研的部级心理教育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辅导”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烦恼的故事――寻找内心的不合理信念”获2002年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获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与高一学生谈适应》和《孩子住校以后》发表于《心理与健康》;著有《讨厌的高考――高中学子心路历程与专业心理辅导》一书。

周兆伦 1970年生人,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学校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

以“助人自助,自觉觉人”为工作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为终生追求,在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内容和操作模式等方面独树一帜。利用“以课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以课题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整合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形成了“搭平台普及推广,抓龙头入室登堂”的工作风格,在省市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作为科研课题“尊重平等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和“农村中小学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略研究”主研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负责人,课题成果获“十五”课题部级一等奖、省三等奖、市一等奖。

二十多篇,其中获部级一等奖四篇。《高起点助推新境界》等12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当代教育思想文库》等书刊上。创办学校心理协会刊物《心理论坛》、《托起心中的太阳》、《绿色心地》、《心晴》、《心灵之声》(获全国校报校刊评比一等奖)。参与编辑《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讯》。

姚立新 1966年生人,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毕业,2002年取得浙江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

参与编写的心理读本主要有:《初中生心理辅导》、《开启心灵之窗――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教育》、《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师心理调适》等。研究成果主要有:《初中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浙江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等。

2004年论文《区域提升初中教育整体水平的策略研究》获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中小学教师压力管理的研究》获杭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完成专著《教师压力管理》;2005年“初中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获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第六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18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工作,接待来访学生和家长逾千人次。姚立新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学生需要成长,而成长中有困惑、有矛盾,他们需要关爱和帮助,这就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理由。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帮助和成长,也使她的人生变得更充实和丰满。

赵晓捷 1962年生人,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市卫生学校心理学讲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牙克石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会员。

赵晓捷自九十年代初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较早地提出了要“注重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1993年发表于《内蒙古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995年全国心理健康学术会议上的报告)。至今,她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余篇,专著两部,参编教材四部,参与部级、省市级课题六项,并多次应邀出席全国性心理教育交流会议并讲话。

赵晓捷于1993年对本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随即,带着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与当地林业管理局和教育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研究,很快受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经过六年之久的科学探索,基本上找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更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编写出了体系完整、内容简练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书,目前该成果不仅填补了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空白,而且正在稳步地进行推广。

唐烨 1972年生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教育学硕士。黑龙江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黑龙江省第八届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自1995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哈尔滨市第一位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现在为高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高二举行每月每班一节专题讲座,为高三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教学形式力求多样、生动、亲切又有实效。

创造性地探索多种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组建学生心理自治委员会,招募志愿者,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团体训练和心理游戏,并且鼓励他们将学到的技能技巧运用到寝室生活和班级管理中,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经过四批培训,如今高一学年的志愿者达到了120余人,学生热情很高,辐射面比较广。

在开展课题方面,唐烨参与负责两个部级课题,一是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被评为课题先进个人;一是“面向二十一世纪高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研究”,此课题已经结题验收。主编了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部级课题的子课题一等奖。此外,唐烨还参编六本图书,发表文章近百篇,在省市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和讲座近二十场,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

高永金 1981年生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首师大桂林附中专职心理教师。广西心理学会会员,桂林市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中心组核心成员,《中学生心理》杂志“特约心理辅导教师”,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辅导教师导师,桂林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大学本科毕业生心理学科组考评专家。

现为教育部专项课题“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的应用研究”核心成员,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中学生学习情感测查系统研究”核心成员、校级重点资助课题“民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组组长。

近三年来,高永金在《中国教育报》等近二十家部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独著论文六十余篇。其中,《走进象牙塔》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专著《中学生心灵自助丛书》(共三册),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

高永金曾受邀到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市荔浦中学、桂林市田家炳中学(四中)、桂林市十七中、桂林市十九中和桂林市全州二中等多所学校讲学。多次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为“优秀心理辅导教师”,被桂林市教科所评为“桂林市优秀心理教师”。多次展示全省、全市的心理公开课、优质课。参加第四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荣获一等奖。

黄海燕 1973年生人,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网特聘心理咨询师,陕西省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中心特聘讲师,陕西省心理学会碑林分会副秘书长。

现为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读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心理网特聘学习指导专家金洪源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治疗与潜能开发。曾先后接受过樊富珉教授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申荷永教授的心理治疗提高班、胡佩诚教授的“性心理治疗”、丛士的“精神分析”等若干个学习科目。

2006年被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先进个人。

2006年个案《我战胜了自己――阅读障碍》获西安市教育个案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征集评选一等奖,同时获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课件《情绪的认识与调节》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二等奖。2007年《特殊心理问题咨询案例――强迫性思维》获西安市2006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二等奖。

彭玉华 1968年生人,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003年至2006年主持市级课题“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优化的研究”,从撰写开题报告,到指导教师开展研究,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006年11月在北京市“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德育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上代表怀柔区心育教师发言,介绍了心育教师在心理咨询室建设中的作用,受到专家和与会领导的好评。

几年来彭玉华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近二十篇文章获国家、市、区级奖,如教学设计《人际关系辅导》获中央教科所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让我们成为好朋友》获怀柔区中学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示范课《情绪调节》的教案和课照被怀柔区德育网选用。教学设计《战胜考试焦虑》入选《辅导个案和活动方案》一书,论文《别开生面的班主任培训》入选《育德心篇》一书,论文《学生绘画的心理分析》入选《探索的足迹》一书。编辑《高中生心理健康读本》和《红螺心语》,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活动和阅读的素材。

因在教科研方面的优良表现,2004年彭玉华被评为怀柔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3年6月被评为怀柔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2004年7月被评为中学心理高级教师,2005年9月被评为怀柔区中学骨干教师。

曾莉 1968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青岛市心理学会理事,青岛市家长学校讲师团讲师,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兼高中部负责人,青岛市“名师公益课堂”教师。

曾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家庭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等称号。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论文20篇,并有多篇发表。开设省、市级公开课各一节,在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连年担任青岛市、淄博市、威海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讲师,应邀在青岛、济南、淄博、潍坊、威海、滨州、烟台等地作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六十多场次。多次应邀到青岛电视台、青岛交通广播电台做青少年心理和家庭教育的专栏节目。

任山东省地方课程《生命教育》(初中上、下册)的编委,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心路》编委,青岛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牵手心灵》编委。承担多项省、市级教研课题,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被评为先进个人。

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充满艰辛,也充满希望。在这项救助心灵的伟大事业中,曾莉老师与更多的同仁一道,与来访者一起,携手共成长。

董艳菊 1975年生人,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北京市丰台区教师资格认定专家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上岗培训专家,北京市沙燕心理网热线咨询教师。

董艳菊在开展心理辅导课方面经验丰富,多次开展国际、国家和市级公开课。主要成果有,200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智能”研讨会上作公开课“亲子之间”;2006年为新加坡教育部部长及其他随行教师作“竞争与合作”公开课。为了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几年来,她的课对区内其他兄弟学校完全开放。

在论文和论著方面,2000年论文《开启学生心灵之窗》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七届学术会议部级二等奖;2004年论文《心理教师的舞台》发表在《基础教育参考》第六期上。2006年参编《叛逆不是我的错》,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07年主编完成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分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副主编的《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 2006年董艳菊被授予丰台区优秀青年人才称号,并获三万元奖金,当时她就把三万元捐给十二中作为贫困生基金。2007年她还被光荣地选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韩鑫桐 1977年生人,2002年毕业于东北师大教科院,教育硕士。现任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兼任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理事,市心理学会会员,北华大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特邀助理研究员,曾任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特聘咨询师。

从教六年来,先后六次作省级以上观摩课,十余次作市级公开课,多次获省、市级奖励,数次赴北京、长春等地参加培训。2006年获吉林市“教学能手”称号,2007年获吉林省“教学新秀”称号。

本着“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她热情、执著地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不辍地耕耘着。

教学中,她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形成了生动活泼、亲切幽默、游刃有余、收放自如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

咨询中,她从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把他们作为倾听、感受、欣赏和思考的对象,有效帮助千余名学生和家长解决了心理问题。

工作中,她注重学习、勤于反思,带领全组成员多次承担或参与部级、省级科研课题,均圆满结题。先后参与编写十余部教辅书籍,撰写的多篇文章在省、市获奖,其中两篇发表在《教育科研动态》、《教学案例》上,九篇被收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一书。

教育感言:工作着,快乐着;付出着,收获着;成长着,幸福着……

李代远 1972年生人,北京市新源里职业高中德育主任、团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2006年被中央教科所及中国伦理学会“十五”国家重点课题组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2006年10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课题研究中获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4月论文《论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朝阳区职成教育论文中获一等奖。在工作的同时,作为多个科研课题子课题的负责人进行研究,有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职业高中德育活动课的实践和研究”、市级“十五”重点课题“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职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2005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朝阳区先进德育工作者。自1997年起,在学生中设立“开心信箱”,回复过上百封书信。2001起成为学校开通的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的值班老师之一。同时积极开展各种与学生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006年起,在朝阳区教委的指导下,与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系统地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该校这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目前,“健心计划”已进入深入开展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王春玉 1972年生人,黑龙江省大庆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后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大庆市“关爱工程”专家组成员。

发表《善待学生的消极思维》、《超限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等文章,先后参加编写多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用书,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和《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等。此外还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的基本措施与方法研究”、“城镇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等。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5篇

心理教育学是以优化人类的心理机能、开发人类心理潜能、促进人类心理全面发展和维护人类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新学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和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心理教育实践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1]。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人类逐渐认识并利用自身心理机能和发掘自身潜能的历史,人类从学习直立行走到用语言进行言语交流,从简单的石器制造到现在的太空遨游等等,其实质都可以看做是人类对自身心理机能的开发利用的结果。因此加大对人类心理机能和潜能的研究和开发,不仅可以使个体更好的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将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教育学自提出以来,研究者们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和认识视角,对其具体含义、目标和方法等问题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和阐述,认为对于心理教育学的界定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教育学就是研究一切有利于激发个体心理潜能、开发个体大脑机能和维持个体心理和谐状态的具有教育性质的行为或活动的规律和过程的学科。而狭义的心理教育学则是指以开发和提升个体心理机能、维持个体心理和谐状态为目的,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基础和前提,研究外界通过何种方法和原理对个体进行影响使之达到社会需求或个体期望的标准的教育性活动。

二、心理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从整个人类的演化进程来看,心理教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心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却只有短暂的数十年的光阴。因此对国内外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等的心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于心理教育学理论的建构和方法技术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古代心理教育思想探究

古代的心理教育思想主要蕴育在教育活动当中,同时通过制定某些制度,如刑罚法律、教育制度和伦理制度等社会规范,影响个体心理各项机能的发展。中国古代,心理教育思想一般包含于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中,比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卦辞和爻辞,包含着对人的意志、品行和人格的教育与规范等;《尚书》中记载了舜帝希望通过典乐来健全人格教育,至禹帝时更是把舜帝的人格教育总结出九种优秀的人格特质的事例,表明在当时已经开始注重通过外在教育塑造人们优秀的人格品质;《孟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诫人们想成大事,就应该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等。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的“人人皆有良知,个个做得圣贤”,告诫人们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只要做到“省察克治”、“胜私复理”和“行知合一”,就可以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圣人,这是一种自我心理教育的典范。同时,教育制度的设定也有利于个体心理机能的发展,如在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下,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和数六种等基本的才能,这些不仅是生活必备的能力,对人心理机能的开发利用同样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2]。如礼即礼节,学习礼节,尊长有序,是一种品行教育,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乐即音乐,演奏音乐有促进心境平和、陶冶情操的功效,这和舜帝的想法是一致的。西方古代心理教育思想主要产生和发展于古希腊时期的“和谐教育”思想和“自然教育”思想当中[3]。“和谐教育”思想即希望通过教育的实施使人的知性、德性和心性得到和谐发展。如古典课程“七艺”和算术、几何学及体育等基础课程的设置,其作用和周朝六艺的相同。“自然教育”思想的最大特色就是提出对于儿童的教育应该根据其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组织安排课程内容,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和卢梭等[3]。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应该依据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编排,每一科目都应该仔细的分成若干阶段,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达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促进其心理发展的目的。卢梭认为教育应该是在儿童自由地、自然地发展的基础上施加适当的辅导和训练,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来进行特定的任务教导,如幼儿期主要进行身体动作和基本感觉的培养,儿童期则通过对外部感觉和各种活动培育情感、独立性和信心,少年期的重点是开发智力,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青年期要进行心理和道德的联合教育,培养慷慨、同情心和友谊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等。此外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都要求候选者“品行端正”、“德才兼备”。隋朝开始的科举制,更是期望通过对儒家经典文化的学习,使读书人拥有“治国、平天下”之大能。虽然这些制度的实施主要目的并不是心理教育,但是也产生了心理教育的效果,如对于人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四大发明”,所以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该归入“隐性”的心理教育当中。

(二)国外心理教育学的建立

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教育产于美国,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韦特海默于1896年在费城建立了一个心理学诊所,他强调可以通过心理教育来矫正儿童的偏激行为。这一观点标志着心理教育治疗作用的开端,也标志着人们更加注意心理卫生健康问题[4]。但是国外心理教育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期,在康德的《论教育》一书中单独列出一章“心理之训育”来探讨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康德由于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提倡理性和自由,推崇道德教化,认为教育只不过是帮助儿童完善理性和使之成为完整的人的工具,通过教育将某些东西灌输给儿童并使这些东西依靠儿童本身发展出来,所以“心理的训育”是外在教育和自身心理发展共同的结果。最早的心理教育学课程的开设是在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在苏联具体的时代环境下,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开设了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苏霍姆林斯基根据男女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生活背景的特点,对学生的感知、记忆和认知思维等心理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且通过“自然教学”、课外阅读和劳作等多种渠道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路径。教育家如裴斯泰罗齐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也促进了心理教育学的建立。裴斯泰罗齐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即教育应是在人自然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辅导。他认为教育应该与心理研究相结合,教育过程应该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对儿童的教育课程设计和结构上也要建立在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而且这种课程的设计和组织应该是整体性的而不是单独的,以此促进学生心理的整体的发展。赫尔巴特也认为教育中所教授的知识应该是一个整体,并且要和学生的整个观念系统相联结。赫尔巴特认为综合教学的方法,即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编排和系统联结的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整体的发展。裴斯泰罗齐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融入心理学知识,提倡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施加教育,这些理论不仅仅有利于儿童更好的吸收所学的知识,而且避免了由于儿童心理发展不到位而造成了学业困难或者使儿童产生自卑、厌学等问题。此外,很多学者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著作也大大地促进了心理教育学的发展,如197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翻译出版的苏联学者彼得利斯的著作《发挥你的潜能》,本书是一本指导个人自我教育的心理教育教材;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杜•舒尔茨出版的评价“成长心理学家”的观点、方法和人格模式的著作《成长心理学》;1982年,英国学者理查德•尼尔森所著的《咨询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书中的单列出一章,从心理咨询心理学角度概括性地阐述了心理教育的理论观念和一系列实践;1982年,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波诺出版的专门谈“教思维”的著作《思维的训练》等等[5]。

(三)国内心理教育学的建立

我国直到1989年陈中永教授《心理教育学论》一文的发表,第一次把心理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新学科来进行论述。陈中永教授根据国内外心理教育的研究指出心理教育学是针对心理机能的训练和教育的,心理机能是主要的研究和教育对象,并不是作为教育成果的附属品,这也标志着我国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教育学的正式诞生。陈中永教授此后发表多篇论文来讨论心理教育学的建设问题,如《论心理教育研究的社会意义》、《国外心理教育研究及其启示》和《心理教育的未来发展》等。陈中永教授在2004年出版的《心理教育学研究》一书,是一本把心理教育提升成一门学科的高度来看待的专门著作。这些作品促进了我国心理教育学的发展,尤其对心理教育学学科理论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与心理教育学相关的理念并作出了很多的研究,如王国维先生和班华教授等。王国维先生在其《论教育之宗旨》一书中提出可以把人的能力分为两种:身体的能力和精神的能力,而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就是体育和心育,并且认为智育、德育和美育是“心育”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我国近代学者首次提出的有关“心育”的问题[6]。1989年,班华教授认为“心育”就是心理教育,是指培养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个性教育等均属于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组成部分[7]。在此后的研究中,班华教授不断丰富和完善有关“心理教育”的理论,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具有现代教育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是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教育,是促进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8]。除了上述的几位学者的研究,还有很多的学者就心理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和观点,也有很多学者将理论带入了实际生活进行了实践。主要的心理教育的相关著作有:1995年,申荷永、高岚出版的富含中国文化的《心理教育》,陈家麟教授的《学校心理教育》;2000年,王希永、瑞博出版的《心理教育概论》,肖仕汉出版的《学校心理教育研究》;2001年,沈贵鹏出版的《心理教育课程论》;2003年,刘晓明出版的《视阈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选择》;2007年,崔景贵出版的《心理教育范式纲要》等等。这些理论著作的问世,不仅为以后的心理教育学研究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很多理论的方法也为心理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同时也展现出心理教育学极强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

三、心理教育学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教育学建立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多的理论突破和创新,新的研究取向、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心理教育学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积极型心理教育

积极型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其理论来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9]。无论是积极心理学还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其研究心理学的视角都更加关注人的正常的、向上的、健康的和成熟的个体心理,心理教育学也应如此,应该用积极的视角解读和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机能的发生发展机制,以达到维护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开发利用人类的心理潜能目的。

(二)以进化的视角研究心理教育学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进化心理学都坚持人类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此,心理教育学研究应该以进化的视角研究人类的心理机能的发生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对人类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也只有如此,才能在激发人类心理潜能的问题上大有作为。

(三)与脑科学相结合的心理教育学

心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机能,而心理又是脑的机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教育学研究时,可以和当前的脑科学的研究相结合,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推动心理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10]。同时,由于现在的脑科学的发展,可以利用脑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的心理教育学的研究更加科学化、形象化和个性化,从而向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教育迈进。

四、心理教育学未来发展展望

心理教育学在取得众多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研究视角还不够广,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手段还有待创新和提高,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还比较少等问题,许多课题尚需深入探讨和研究。例如如何对心理教育对象进行心理评定和分类,如何针对性的对个体进行心理教育,以及如何运用多种手段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教育等等问题。因此可以说,心理教育学目前仍处在研究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丰富,从而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类心理的发展变化。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这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心理教育学对人类潜能开发和心理机能训育的成果必定会对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和谐,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6篇

本课题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积极心理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其中重点研究了和谐社会与积极心理、积极心理教育的内涵、历史定位、主要理论基础、塑造积极心态、积极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调控等问题.本课题还在国内外心理学界较早提出了“积极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并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以积极的心理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与论证,深刻地提示了增强积极心理体验和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是保持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也进一步论证了只有以积极心理教育理念来开展学校教育工作,才会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和谐社会中的有用之才这一思想.

2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

2.1主要观点

2.1.1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是促进心理和谐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将极大地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热情,培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民族心理力量.

2.1.2科学心理学正式产生之后主要面临三项任务或称之为历史性课题,即治疗心理疾病、增进人类幸福和开发人的潜能.但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重建家园的需要,使第一项任务得以被空前重视,心理学的后两项任务就基本上被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外.从此,心理学成为了“矫治学”、“类医学”的代名词.于是19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提了个醒.到了1998年由于时展的迫切需要和矫正心理学发展轨道的呼声不断增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率先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2.1.3在积极心理学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着重对人类所具有的种种积极品质和潜能不断加以挖掘使之为全人类服务的教育活动的积极心理教育是真正能完成好心理学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主要担当者.

2.1.4积极心理教育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积极品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所拥有的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善端和美德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研究视角来对包括人的心理问题在内的许多心理现象重新作出解读与诠释,从而帮助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力并由此获得高质量的生活.

2.1.5积极心理教育是一种对人所具有的各种积极品质进行开发与教育的活动,它强调对人的全部积极心理因素进行研究,它主张通过最大限度地开发积极心理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消除人的心理问题,从而增进心理健康,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教育的内容有:其一是对积极情感的开发与培养.这种情感主要有幸福感、满足感、效能感、幽默感、好奇心、欢乐、希望和流畅感等.其二是对积极人格的开发与培养.这种人格主要有自尊、勇敢、自信、创造、正直、善良、坚持、宽容、合作、自制等,这本主要针对学生和教师而创作,因而重点论述了其中的自我学习效能感、教师教学流畅感和积极教学心理调控等问题.

2.1.6价值观是积极心理教育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价值理念,它决定了积极心理教育发展方向、宽广视野和不懈追求.它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其实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念,这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积极心理教育的一大贡献.

2.1.7积极心理教育的着眼点是人的积极心理的发展与完善.它以积极的视角和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人,把关注点置于人的根本能力和综合心理素养的优化和提高上,注重以长远的全局的眼光看待人的心理和心理健康.

2.1.8积极心理教育的落脚点是人的幸福感的产生和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的心理的着眼点就决定了积极心理教育这个落脚点是关注人类的幸福生活.它通过开发和优化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来最终实现人类幸福生活的目标.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人形成积极心态,而积极心态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要素.

2.2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自然实验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和实验法.2.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①心理教育论(专著),2005年12月出版②创造教育概论(主编),2006年4月出版③新课标•创造教育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上、下册)(副主编),2005年3月出版④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着力点(论文),2008年1月发表⑤论大学生自我学习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论文),2008年5月发表⑥试论教师教学流畅感及其培养策略(论文),2008年11月发表⑦试论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有效预防策略(论文),2009年1月发表⑧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促进人类精神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心理学家(论文),2005年12月发表⑨积极心态: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心理要素(论文),2010年1月发表⑩论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2005年8月发表

3理论创新程度和学术价值

3.1理论创新程度

本成果针对当前社会和学校教育(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看成“问题人”、“有缺点的人”等非理性思维和理念的严重不良现象,以纠正学校不良教育理念为己任和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在全国心理学界首先提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并运用这一理念对如何培养和开发人的积极心理和潜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程度.

3.2学术价值

3.2.1使全社会和学术界重视和谐社会中的“心理构建”,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积极心理教育更是主张,不要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在最大限度地开发和优化人类积极品质的基础上使人类的潜能开发至极至的时候,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也就会极大地减少甚至彻底消失.积极心理教育也主张进行积极心理治疗,这种治疗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就是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应该是心理治疗最好的深层战略.随着现代社会刺激人类因素的激增,患心理疾病的人数也在成倍地增长,心理疾病的种类也在日益增多.对此,心理学的关注点必须转向更广阔的天地,以更宽广的视野来关注其所有的使命、特别是增进人类幸福和开发人类潜能的使命,通过开展广泛的积极心理教育使人类心理素养普遍提高,才能最终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3.2.2促进全社会和学术界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倡导终身学习和积极开发自身潜能的热情普遍高涨.积极心理教育促使人类不断终身学习.它主张人类应不断积极进取,这是由人类的优秀进取个性所决定的.千百年来所造就的现代文明已经启示人类,只有不断进取和不断学习,人类才能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这一天也是积极心理教育的理想目标.积极心理教育促使人类不断开发自身潜能.这种教育开宗明义地主张,应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类自身的伟大力量,通过这种力量的开发,不但能克服种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更能使人类的优秀天性得以展现,而且能为人类创造更幸福的生活.心理学、生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类的心理机能尚有巨大潜力没有开发和利用,有人说未开发之比约有90%左右.通过大力发展积极心理教育事业,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工作,加强积极心理教育训练,才能使开发人类心理潜能从活动变为工作再发展为一项伟大事业.

3.2.3使心理学界倡导提高生活质量和增进人类幸福的理念成为一种普遍的行动.重视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类幸福感已经成为全人类的一种普遍行动.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更看重的是精神财富,也就是人的心理品味和心理感受,追求更高质量的心理生活才是人类更高级的心理层面上的生活目标.幸福的内涵主要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充满感情、充满创造和在不同程度上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美妙心理体验,是为实现心理目标理想而献身于工作和事业的一种奋斗过程.由此看来,虽然幸福是许多学科所关注的,但却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积极心理教育的确是一种新颖的教育,它因以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和优化而与其他一切教育有重要区别,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意义和价值为核心理念,因而关注这种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学家的事,更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那样的话,积极心理教育之花才能最终结出朵朵独具积极心理学特色的丰硕果实.

3.2.4积极心理教育的发展还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一大批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并为它们提供日益强大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力量源泉.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能力;能力结构;发展阶段;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1-0052-04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维护需要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来担任,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不足,严重滞后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目前心理教育能力的相关研究,包括心理教育能力的涵义、心理教育能力的结构与发展阶段、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最后对未来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研究进行展望。

一、心理教育能力的内涵

心理教育的任务包括发展性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人格特征和治疗性心理教育――诊断、咨询心理问题[1]。因此,心理教育能力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包含在内。

不同研究者对心理教育能力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从能力的定义衍生出心理教育能力,认为心理教育能力是符合心理教育活动要求影响心理教育效率的个性特征的综合[2];一种从心理教育定义衍生出心理教育能力,认为心理教育能力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良好个性的能力[3]。这两种视角为我们理解心理教育能力的内涵提供了参考,但是前者对心理教育能力缺少明确的、具体的界定,失之过宽;后者将心理教育能力局限于对心理品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咨询,失之过窄。

理解心理教育能力,必须从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为指导,强调心理问题诊断、心理问题解决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心理教育能力是教师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生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其心理素质的一系列活动的能力。

二、心理教育能力结构

1.心理教育能力结构

根据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目的和任务,将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分为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能力;根据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活动对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要求,将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分为学科心理教育设计能力、学科心理教育课堂教学能力、学科心理教育评价能力和学科心理教育研究能力[4、5]。

2.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的探讨缺乏一定的标准,各个研究者对能力结构的具体内容的划分各不相同。研究者倾向于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划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能力和促进能力。必备能力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心理教育的意识,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角色意识)、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学生的年龄特征)、诊断知觉学生心理状况的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知觉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能力,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把握与应用、洞察力、甄别力)、辅导咨询能力(采取、选取、制订、实施辅导策略的能力,对咨询策略技能反思认识的能力,对咨询效果的评估和巩固能力)[6、7];促进因素是在咨询和心理教育中能够促进教育效果和咨询效果的因素,包括人格特质(热情、大方、豁达、真诚等)、共情[8、9]。

3.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特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教师胜任力有关,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胜任力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区分出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特征分析发现,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包括工作技能(教学与咨询知识、技能、理念)、个性特征(责任心、应变力、亲和力、平和宽容、主动性、创新性、真诚)、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人格魅力)、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四个特征群[10-13]。

综述心理教育能力结构的相关研究,心理教育能力结构包括心理教育的动力因素(心理教育的教育意识、问题意识、咨询与辅导的角色意识)、知识因素(心理健康标准知识、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心理咨询知识)、操作因素(诊断鉴别能力、心理咨询与训练能力、教学与咨询效果评估与反思能力)、特质因素(人格特质)。

三、心理教育能力的发展

心理教育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继续教育初级阶段、继续教育提高阶段、继续教育高级阶段[14],每个阶段都要完成相应的阶段任务,才能保证进入下一阶段,否则心理教育能力的顺利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1.初级形成阶段

高校师范生处于心理教育能力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于提高师范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不断增强师范生的心理教育意识[15],让师范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师范学生树立起心理教育的意识,自主建构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基本结构,在这一阶段,师范生不仅要掌握关于心理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还要掌握关于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等技能,辅以教学实践,最终在师范生毕业时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基本结构和进行心理教育的教育意识。这一过程的阶段任务概括起来就是:掌握知识,树立意识。

2.继续教育初级阶段

初任教师的适应阶段为继续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能力需要教师熟练把握备课、上课的技巧,具体说来包括选择合适的教学主题、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相应教学方式方法技巧、界定教学内容、课后进行教学自我评价与教学反思,做到能够完整合格地进行心理课堂教学;心理咨询需要教师学会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潜能,合理选择与应用相关的咨询与辅导技巧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训练。这一阶段概括地说就是:学会上课,学会咨询。

3.继续教育提高阶段

经过适应阶段的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发展到了继续教育的提高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所掌握的技能更加深化,灵活应用。在实际的教学和咨询中,不断总结心理教育的实践经验,将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对理论进行内化吸收,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技巧。这一过程概括起来说就是:熟练上课,灵活咨询。

4.继续教育高级阶段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学习,教师进入继续教育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做到得心应手,形成系统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独具一格的心理咨询手段,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也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真正做到特色教学,特色辅导,形成自己的理论成果。

四、对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评估

心理教育能力的评估主要依赖于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的结构和问卷编制的维度依赖于对心理教育能力结构的理解,但由于对心理教育能力的结构的划分存在着不同,所以心理教育能力的评估工具尚未统一。但一致发现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随着教龄增加、职称的升高而增强,只是心理教育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发展速度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者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界定为教学与咨询能力、职业人格魅力、研究与指导能力、工作品质、对学生真诚关怀、寻求个人发展的能力六个维度,以此为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发现其胜任力处于中等水平,且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教龄增加不断提高[16]。

另外,研究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分为心理问题意识、心理教育知识和心理教育技能三个维度,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处于较高水平,中小学教师总体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随教龄、职称增加不断提高,但能力的各因子水平排序略有不同,且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对教师的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17]。

五、未来研究方向

心理教育能力是教育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探究心理教育能力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教育能力的了解。基于以往的研究,将来的研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概念的界定

对心理教育能力培训、测量的前提是对心理教育能力的涵义和结构进行明确界定。国外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以及国内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给心理教育赋予了新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心理教育的任务由诊断、治疗转变为预防和发展为主要任务,转变以往仅仅对消极心理的关注,转而关注消极心理的同时,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因此心理教育的内涵界定要随之改变,心理教育能力的结构也应该随着心理教育的新的任务、目标的设定而改变。尽管目前对心理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多,但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心理教育能力结构的研究结果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致公认的结论。要统合心理教育能力结构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心理教育的内涵加以界定。

2.开发心理教育能力测量工具

目前对心理教育能力进行测查的工具大多是基于个别访谈和个人经验编制的问卷,问卷的维度也各不相同,导致研究结果的对比、交流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开发标准化的心理教育能力测量工具。

3.对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能力开展研究

随着心理教育开展的深入,心理教育开展的模式已经由单一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科渗透、个别辅导等,研究者将心理教育能力划分为学科心理教学能力和学科心理渗透能力[18],而目前对于心理教育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对于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能力研究相对较少,这不利于未来心理教育多种模式的开展。因此,需要探讨学科渗透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异同。

4.加强对教师心理教育培训的研究

由于时代的不断变化,心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也随之变化,需要具有一定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与之适应,因此需要对在校师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心理教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目前对心理教育能力的研究相对较为丰富,但是对于研究成果在培训中的实践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由理论成果向培训实践的转化需要我们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征,施进华.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试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

[2]郑和钧.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8(11).

[3]邹杰华.浅议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结构与培养[J].广西教育,2000(3).

[4]刘本剑.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微探[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5]孙银莲.师范生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培养微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

[6]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7]彭文涛.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6.

[8]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7).

[9]肖京林.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结构研究――以S大学为个案[D].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5.

[10]邢延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11]陈虹,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探析――以福建省为例[D].教育评论,2006(1).

[12]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07,712.

[1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4).

[14]郑和钧.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8(11).

[15]姚宁平.师范教育必须重视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1(10).

[16]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17]李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18]刘金明,孟四清.教师心理辅导能力的性质和构成要素[J].天津教育,2006(1).

Review of Studies on Mental Education Ability

XIN Zhong-yi & ZHENG Jia-ying & LIU Yan-l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Mental education ability is teacher's basic skills for qualifi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hose concept must be guided by positive psychology, including the diagnosis of mental problems and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trait of training andpotentiality development. Current studies divide the structure of mental education ability into dynamic factors, knowledge factors, operating factors, personality factors. Its development has four stages: the initial formation stage, continuing education primary stage, continuing education improving stage,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dvanced stage. The 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mental education ability assessment tools' development, penetration of mental education ability among all subjects, and the way of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teacher training.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8篇

到2010年底,我已是一名在一线工作了20年的中学心理教师了。我于1991年从南京师范大学学校教育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获得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学硕士学位,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991~1994年,我回老家靖江斜桥中学,改行教初一、高一英语和初二历史,做了一年班主任。1994年,调入南京五中,在初中部工作四年,1998年以后一直在高中部工作。其间,从事班主任工作一年,其余时间在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教研处等处室任兼职干事,2004年后,为学校教研处副主任。同时,独立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16年。这样的经历为我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建立了宏观的视野,也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知识,尤其是部门运作方式,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人际知识”。

尽管在靖江斜桥中学的三年工作中,我也尝试做学生的个别谈话与教学工作,但心理教育的意蕴还是朦胧的;1994年调入五中时,该学校已经在1993年引进了“现代少年”课程(由南京的陶来恒与北京的丛立新两位教授引进),由学校德育处的刘涟华兼任主任。1995年,我开始接手刘主任的课,其后,我登堂入室,正式开始从事心理教育工作了。

说来非常非常幸运的是:我觉得“现代少年”课程是改变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该课程最重要的价值是其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式的创新,在1995年前后,这种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的课程很少见。我们将课堂的大部分权利交还学生,学生还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那种畅所欲言、激烈碰撞,青春期的烦恼通过讨论一一明晰,每个人都得到关注,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看法并得到由衷赞赏。一旦暂时放下枯燥的数理化与排名的竞争压力,进入一种自由平等、交流互动、欣赏赞美的人际圈内,学生与老师都像换了人一样。在1996年的南京市建邺区政治学科优秀论文评比中,我的《现代少年课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场合》一文获一等奖,后被推荐参加南京市政治学科论文比赛,获二等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995年前后,我成为学校政治教研组成员,而本组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校长室的领导。因此,在我工作刚起步的阶段,就得到了郭子奇、杨昭、郑明远等校长级别的教学专家的指导,我上公开课的胆量与素质就是那时磨练出来的。

就是这篇论文,为我迎来了后面接连不断的好事。1996年9月,开学第一天,我为全市初一政治教师上了一节现代少年的公开课(当时的市政治教研员陈宗杰老师看了我的文章,想实地看看我的课)。这次上课带来的好评让我结识了另一批朋友,那就是此后我每年都接待的来自杭州班主任培训班的学员。这得益于五中的好朋友、市教科所的赵炳红老师,她是南京市最早的《心育纲要》的编写者之一。

再后来,国家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大纲进行调整,1997年,我有幸被邀请参与江苏版的《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当时,我是整个编写组最年轻的,来自一线的心理教师,我将“现代少年”课的“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带入编写组。据说,这套教材受到了教育部的表扬。

上课、编教材让省市初中政治教学方面的专家与教研员了解了我,接下来他们也希望我与他们一道研究“如何让更多的初中政治教师学会上心理品质教育课”这一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我有幸成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小组成员之一,加入了初中政治中心组,专门研究这一问题。进入这一组织后,我原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发挥了作用,我的研究专长发挥出来,我们经过连续六年的研究,开发出体验教学与小组教学两种模式,并将其在全市的初中政治课中推广。后来,这一中心组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参与了新课程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材编写工作。

2000年前后,我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全市初中政治课的心理教育研究中,极好地锻炼了自己的教研能力与群众性科研的发动与推广能力。如果没有这次中心组工作的经历,我的口才、宏观视野、自信与自由的探索精神、团队能力等就难以被激发出来。

同一时期,南京市心理咨询工作由单一的热线咨询方式开始往正式的心理咨询员培训拓展。2002年11月,我成为了当时的第一批学校心理咨询员,并参与热线接听与面询工作。这种在校外机构的咨询经历使我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个案实践量,另一方面,也遭遇了更多的问题与困难的挑战,也就激发了我更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为此,我开始加入自费的心理培训队伍中,至今,自学花费的费用将近十万元。这也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领略其深度必须做出的投资。心理咨询是临床工作,实效性是其存在的价值。当遭遇一些个案,无从下手,使不上劲时,是我求学动机最强的时候。至今,我学过萨提亚模式、NLP课程、焦点短程治疗、催眠、GCDF国家职业规划师课程、健脑操课程、房树人测验课程、九型人格课程等……心理咨询这一路走来,留下的是对陶来恒教授与市教育局领导的感谢,是他们对南京心理教育的总体规划使我们的探索之路越来越顺畅。同时,南京这所城市有如此多的心理学培训课程可以参加,与学员相互勉励,在艰苦求学时,一路有伴,心中也很是满足。

2000年前后,南京市教科所的宋宁同志负责《南京教育》杂志。我的第一次投稿就被录用,从此,我的写作潜能被激发。后来才得知,这位主编也是搞心理教育的,现在南京有两块心理教育品牌,一是陶老师热线(陶来恒与刘鹰等同志创办),第二就是这位宋主编的创意――“宁教授”教师网络咨询平台。现在,这两大品牌在下面的南京心理教育网站上都有链接:。

现在回到南京市心理教育的整体格局中来观察自己。“九五”“十五”期间,是南京心理教育研究的高潮阶段。我们学校张丛琪、杨昭、易善平等校长都带头参与了南京市教育学院(现为南京市晓庄学院)陶来恒教授、江苏省教育学院林建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郭亨杰教授、复旦大学孙时进教授等主持的教育部或省哲社的多项大型课题。通过与专家的互动交流,我们实践探索的思路被打开。随着结题评估,我们意外得到了专家们的普遍认可,大大增强了我们从事心理教育研究的信心。尤其在2002年五中承办的全国心理教育研讨会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马文驹教授对我校杨昭校长说,杨静平是全国心理教育的“两只羊”之一(另一只是上海七宝中学的杨敏毅老师,现为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这句玩笑式的评价,因为出自《大众心理学》主编、全国名校的教授之口,极大唤醒了我的研究潜能,我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了重新认识,看来我不仅能在市里上课,而且也可以与那么多教授一起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了。

在此,不得不提南京师大的郭亨杰与班华老师。先说郭亨杰老师,他在编辑《南京师大学报》哲社版《学校心理教育特辑》时,对我说:“杨静平,这本论文集,就你待遇与我一样,我是全国课题的主持人(总课题有70多家单位参加),不过用了三篇文章,你跟我一样的待遇,也是三篇。”郭老师将我与他相提并论,那哪是一个级别的?当时能参加他的课题,也是托一位朋友的介绍才实现的,现在郭教授用这么高的礼遇对我,我真是受宠若惊。

班华老师是国内最早提出心理教育概念的重磅级专家,我们在师大读书时,只是闻其名,并没有机会亲聆他的教诲。“十五”期间,我们学校参与了班老师的两项课题研究:一是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是心理―道德教育的校本课程研究。因此,我有机会多次登门拜访,多次参加他组织的图书编写工作。当时,就是因为有这样特别好的研究氛围,学校领导支持,自己大着胆子闯,同事们跟着做,旁边的专家与领导不住地喝彩与鼓励,“十五”期末,在心理教育科研方面,我被充分赋能。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五中心理教育方面的课题遍地开花。这就如所言,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群众的创造力是惊人的。2009年11月下半月刊中,北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介绍了五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情况。

以上,是我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重要的人与事件,介绍了我的成长历程。下面,我还想结合对学校心理教育的探索,谈谈我究竟思考了哪些问题,来介绍我的研究之路。

我的研究方向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探索,主要围绕心理课、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在学校全面工作中的渗透展开探索。我的研究思路是:先认识清楚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班华语),然后探讨清楚心理教育与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关系,再在实践中通过狭义的纯心理教育活动如心理课、心理咨询工作,以及广义的心理教育活动如班团队建设、学科渗透、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创新等途径全面施教,并尝试小班化心理活动课的探索。2000年,我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校心理教育专辑》上发表了《试论心理教育的体验教学模式――初一心理品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想》、《重点高中心理教育课自助学习操作模式的建构》以及《心理教育课三要素:情境、协作、会话》三篇文章。

第一阶段(2000~2004年):“小组教学模式”的开发与推广

2000年,我参与了复旦大学孙时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文驹教授共同主持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时转化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并在我的高中心理课上开发出“小组教学模式”,我的文章《心理课上的小组讨论技术》发表在《大众心理学》杂志的2002年第7期上。后来我利用自己担任中心组组长的便利条件,先在初一以心理品质内容为主的政治课上推广“小组教学模式”,一年后在初二、初三的课堂推广。作为江苏实验区的副主任,在2004年上海召开的100多家单位参与的全国课题结题会上,我做了“小组教学现场演示”“师生关系有多远”两场工作坊。为此,我们小组荣获课题组的创新奖与突出贡献奖。

第二阶段(2004~2008年):心理教育的渗透研究与中学心理咨询技术的研发

2004年离开初中政治中心组后,我集中全力回归学校,研究学校中广泛的心理教育渗透工作,首先研究的是“学科教学中德育、心育的渗透”,核心内容是: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对教育对象需要的把握;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对教学内容的新解读;开发新的教学途径;利用学生之间已有的教育资源;建立课堂规则;让规则来处理违纪事件;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我在《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发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这阶段的成果。该成果的核心观点有:运用四条心理教育原理,发展出各学科课堂可使用的三十六计。原理一:学生有意注意规律;原理二:学生喜爱的课堂价值观如新奇、刺激、意想之外、竞争、挑战、公平、兴奋、快节奏等;原理三:师生关系的三境界――生为生,师为师;生不只是生,师不只是师;生还是为生,师还是为师。原理四:师生互动新理念。师生配合就如八卦图,黑白盈亏总是紧紧相随,学生力量强一点,教师就要让一点;学生静一点,教师就要活泼一点。

其次研究的是中学心理咨询模式。在吸收NLP、焦点短程咨询模式等技术后,2008年我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的《促进自我认识的心理咨询模式建构》是专门研究中学背景下校内的心理咨询工作如何开展的成果。其核心观点是:中学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在来访者与咨询员互动的过程中,咨询员借助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来访者面前逐步为之建构一个清晰的自我王国。它包括优势与资源分析、愿望与目标分析、途径与方法分析。咨询的流程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确立咨询目标;对质澄清,讨论目标分解与达成的方法;实践后的跟踪与回访。这一模式是教育取向的问题解决模式。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心理问题多学科视角的研究与具备心理素养的学科教师对心理教育的反哺作用研究

前项的研究成果为《从杯弓蛇影到“心理问题的系统思考”》(《中小学心理教育》,2009年二月刊),其核心观点是:人们对世界的反应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意识、潜意识与下意识。意识是正常做事,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努力;潜意识是习惯,是比较快捷的,可以处理熟悉的问题;下意识是本能,应对刺激是最迅速的,来不及思考与分析,是应对压力的最直接方法。一个人在过去的经历中,如果对世界的认知是正确的,通过反复,慢慢潜抑,这种正确的反应方式就会变成习惯,再通过时间的沉淀,会变成本能。这就是熟能生巧的原理。一旦初次的意识是歪曲错误的,也会通过“意识-潜意识-下意识”这条通道潜抑下来,以后遇到相关的刺激,就会快速地以错误的方式来反应,造成困扰,如谈虎色变,惊弓之鸟以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学生中的考试焦虑、某学科的一次失败会导致这个学生一直不喜欢这门学科,然后导致偏科的出现。可见,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能会来自一次偶然的错误联结。因此,要打破这一封闭循环,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根据症状,找出下意识的反应模式;在意识层面澄清下意识中的错误联结;建立新的正确联结并强化潜抑;以正确的反应模式取代错误的失效的模式,消除症状。

目前我正通过卿素兰博士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子课题“中青年教师依托项目管理丰富教学策略研究”来完成后者的思考与探索。学校成立了涵盖所有学科的15位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课题组,通过学习心理学、使用心理学,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与实践智慧,创新更多的心理教育方法。我校某化学教师16年来以学生中心组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业绩非常好,她发明的“故意作弊法”“考前对学生的暗示”完全是“渐次的强化消退法”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生活版本,给其他教师以极好的示范与启迪。

由于学校重视教科研,学校教研组重视青年教师公开课,南京市从教研室、教科所到市教育局的德宣处创设的良好心理教育实践氛围,北京、上海、南京等高校的专家进行的理论研究,蔡敏莉、李中莹、蔡慧敏等临床咨询专家对我的培训与督导以及我家人对我全力以赴工作的支持,才保证了我始终在一个被关注、被引领、被重视的愉悦氛围下幸福地探求着中国的心理教育。

我相信,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我会与更多的心理同行再创佳绩,回报我们的祖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基层心理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五中,南京,210004)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9篇

区域共发展,心育搭平台。

王韶先 1954年生人, 现任黑龙江省鸡西市教育学院德育部主任,心理学副教授。兼任黑龙江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分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理事,鸡西市家庭教育学会等职务。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以来,曾担任多门学科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副主编《心理学》、《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指南》、《现代心理学基础》等二十余册著作。《浅谈青春期情绪障碍》、《独生子女社会性心理与教育》等二十余篇,并获国家、省级一、二等奖。参与负责教育部课题三个,省级课题三个。

多年来以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为中心,以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依托,努力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中小学心育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探索,研究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比赛和观摩展示课等形式,培植发现典型,带动全局。深入基层听课,解决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师资培训,分层次加大全员培训力度。

冯耀 1950年生人,贵州省赤水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1年至1995年曾任乡中心校校长、区中心校校长、区教办主任、赤水九中校长等职。1995年调教育局后,任过赤水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教育局勤工办主任、赤水市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等职。2000年12月调赤水市教育局教研室任中学教研员,分管心理健康教育。

在《遵义教育》、《贵州教育》、《贵州教育科研》等省内杂志上发表过十多篇文章。《浅谈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一文发表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三期;《培养健全人格,铸就辉煌人生》一文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一期;《谈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一文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十期,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登于2006年第三期。积极参加“健康杯”的征文和组织活动,曾获一、二、三等奖。

2003年到2007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研究”,成绩突出,得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总课题组的肯定,被评为先进个人。1995年教师节获贵州省教委“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10月获贵州省先进教研员荣誉证书。

石研 1966年生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德育部主任,黑龙江省实验区课题组核心组成员,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教研中心组成员,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研员,齐齐哈尔市德育学会秘书长,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兼职督学。

近几年来,始终坚持科研是规范和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这一理念,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使实验区连续九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实验区,她也多次被评为课题研究先进个人。2006年本课题的结题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石研同志被评为“全国百名德育专家”。

由于工作积极努力,专业能力强,表现出色,得到省、市级领导的表扬与认可。先后荣获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省级优秀教研员,市级优秀教师,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社科系统先进工作者、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近五年有十几篇论文荣获国家、省级一等奖,先后有九篇文章在部级刊物上发表。

伊腾 1962年生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教育局副局长兼教研室主任,本科学历。

积极组织桂平市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首先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还组织桂平市骨干教师外出培训达四百多人次。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作为学校常规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其次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在他的倡议下,市教育局与市人民广播电台、市团委联合举办了“心灵直通车”节目,定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此外,他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带动市内的学校参与各级课题。

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他总结出了一个适合桂平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关注全体学生,抓住两条主线,营造一个氛围”。“关注全体学生”,就是专注于促进全体学生心智的健康和人格的发展。“抓住两条主线”,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和面向少数学生开展补救性的个别辅导。“营造一个氛围”,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努力营造人人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累累硕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桂平市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该市基础教育的一个亮点。

齐炜 1966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在任职期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引进了多位具有全国、省、市级资格证的专职心理教师。牵头申报了青岛市重点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索性研究”,确立了八所实验学校,组建了市南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带领市南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艰难历程。选拔优秀人才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并选择“团体辅导在小学中的应用”作为工作重点,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以“个别辅导”为主的局限,扩大了受益面。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山东省教育厅二等奖,并顺利结题。

组织带领教师在教师校本培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等方面开展研究。区教体局所属教师先后获得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一等奖、青岛市优质课一、二等奖,这是首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全省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另外,组织十余人次参加省、市、区公开课和研究课,并圆满组织了2004、2007年两次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市南区现场会,推广工作经验。所指导的本区教师成才快,出课面广,在省、市、区各层次的学科教学研究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获得省、市分管部门的充分认可。

何丽芳 1967年生人,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教研员,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昌平区班主任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从2005年12月起主抓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两年多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基本理念,积极为昌平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何丽芳发起建设了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组织培训了大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如组织教师参加“YTL当代青少年教育”培训、“NLP亲子沟通技巧”培训、箱庭疗法培训等。两年来,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第四届、第五届“健康杯”论文评比中,昌平区共有240多篇论文获奖。

两年中,何丽芳撰写多篇研究报告获奖,并多次在部级刊物上发表。如《昌平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获中央教科所“首届全国新课程下德育创新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获第五届“健康杯”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此外,她还承担了区级课题“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策略的研究”,参与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

张景芳 1966年生人,北京市石景山区心理教研员,石景山区教育科研中心科研员,石景山区教委服务大厅心理咨询负责人。先后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育学硕士。先后在师范学校、中学、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担任心理教育教学工作,担任班主任15年。曾在“郝老师青少年热线”、“毕淑敏心理咨询公司”、“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等单位兼职。多次获区县级模范、师德标兵。

参加过国家、市、区、校级课题多项,近五年来获区以上奖和三十余篇,近来发表的文章有《谈心理咨询员的觉察能力》、《小组心理辅导的三个课题》、《不能让孩子的教育失控》、《人本主义团体心理咨询对改善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研究》等。

参与编写的教材和图书有:

独著《人与社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辅导教材初中第二册; 参编《倾听B关注B探索》、《心理发展》、《辅导个案与活动方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和《北京市中小学廉洁教育读本》。

李立军 1969年生人,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心理研究室负责人,北京市教育学会心理学研究会理事。1991年7月于北京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硕士学历。多次被评为市、区级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

李立军负责顺义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师资培训、网站建设等工作。在课题方面,受“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德育”课题组的委托,申报了“顺义区教育教学成果奖”,并被评为一等奖。在调研方面,参与了部级课题“环境对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对区内各中学“双生子”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圆满完成了课题的调研工作。撰写的论文《北京市顺义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7年第五期上发表。参与编写了素质教育研究丛书《探索与实践》一书,由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

李立军积极指导区内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全区中小学参加了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经过反复的筛选,顺义区共向北京市德育中心推荐了371篇案例及论文,经市德育中心的评选,择优向“健康杯”组委会推荐了182篇案例及论文,有11篇文章获全国一等奖。

陈凤英 1968年生人,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德育教研部教研员,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

陈凤英本着服务于基层的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建立健全了三级工作网络,稳定并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确立了以进修学院为依托全面开展鹤岗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同时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开展网上教研,《教师心理健康与咨询》的远程辅导受到了四百余名教师的好评。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岗前培训与跟踪培训保证了心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几年来以课题为牵动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曾先后组织鹤岗市30所学校参加了省级心育课题的研究,两所学校参加了部级心育课题的研究。

2007年陈凤英组织了鹤岗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二百余人获奖。2007年6月组织了鹤岗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评比活动。2007年12月开展了鹤岗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展示活动。两年来的努力使该市心育工作出现了喜人局面,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与教学能手。多次指导省市级优秀课均得到各级教研部门的认可,曾被评为省优秀教研员、课题先进实验工作者。

陈丽娟 1957年生人,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教研员,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基础道德委员会理事,中国科协学会管理中心基础教育部副秘书长。

陈丽娟从1988年至今参与十多项各级课题,并负责多项课题研究。主要成果有1988年至1994年主持东城区“八五”重点课题“青少年健康个性的研究与发展” ,获东城区“八五”成果三等奖;1997年担任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北京市东城区课题负责人;2005年加拿大基金会“儿童自我认知指导训练教育项目”主持人;2006年 “十一五”部级课题“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追踪研究”北京市东城区负责人;2007年“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高级记忆能力发展与促进的研究”核心组成员。

此外,她还撰写发表了多篇论文,如《了解 关心 行动》发表于《少年儿童研究》;《心灵关注 促进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参编的《辅导个案和活动方案》一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丽娟还积极组织东城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005年至2007年,共组织区内一千多人参加 “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

单松涛 1964年生人,黑龙江省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教师。1986年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黑龙江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主持、参加过多项省、部级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担任过多部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材的主编、副主编。

1993年开始在大庆地区宣传、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大庆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使大庆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走在黑龙江省的前列。

赵之云 1956年生人,山西省阳泉市城区教育局督学兼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山西省心理学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6年以来通过电台、电话、电邮、报纸、杂志、面谈、信函、QQ等各种形式为18省市的男女老少咨询达3500余人次。先后被《科学之友》、《人人健康》、《人间方圆》和《成才之路》四家杂志聘为咨询栏目的特邀专栏作者。在《中国人才》、《人事》和《心理咨询个案录》等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书籍上,有《新世纪人才的心理素质》、《想要离家出走怎么办》等二百余篇心智咨询文章发表。多次被评为山西省和阳泉市的心理学科普先进工作者。是国内较早开展咨询活动的科普工作者之一。咨询成果分别获得“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独立研创的心智调适咨询体系所包括的14项调适内容(智力素质7项,非智力素质7项),对人们提升心智素质,创造成功人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咨询实践,帮助人们在心业、身业、家业、事业、学业、管业和维业方面的心理和行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咨询对策,实现人生“七业”的和谐发展。

褚建和 1958年生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秘书长和副理事。主要科研方向为教育科研管理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近期:《落实校本研究促进课程改革》发表于《重庆教育》2003年第七期;《调动农村女教师积极性,推进重庆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发表于《重庆教育论丛》2006年第四期。

近期出版著作: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物理》、《劳技》等教材的编写工作,参编《校本教研文集》三卷;编辑《今日教育》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二十周年院庆部分成果集,《今日教育》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2007年度论坛《学校教育科研创新发展论坛专辑》;《重庆教育》学校文化专辑等。

科研获奖项目:主研的课题“强化职业道德,强化专业技术,全面提高职业中学学生素质”在四川省教委第二届教育科研评比中获一等奖;主研的课题“重庆市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整合模式研究与实践”在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教改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

近期参研课题:参与教育部规划课题“西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担任重庆市哲社重点项目“加快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建设的政策研究”的课题秘书。

耿春华 1967年生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科所科研室主任。南宁市第五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南宁市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南宁市“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广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广西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南宁市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宁市青少年维权中心12355青少年服务台顾问。

耿春华老师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心育经验,治学严谨。近年来,南宁市承担的广西教育科学A类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该课题成果《走向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获“南宁市第六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为了尽快提高南宁市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她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专长,每学期主持九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她经常深入学校,帮助城区中小学组建心理咨询室,指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组织科室教研员,深入各县区中学,为毕业生提供考前心理咨询服务。

近年来,耿老师多次被聘为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评审专家;曾参与主持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专题发言;所撰写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在《广西教育》上发表。

赵兴万 1976年生人,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2005年于天津师范大学硕士毕业。

赵兴万曾参与部级课题“中学JIP实验”和“网络教研”;主持省级课题“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个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唐山)”、“构建四位一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实验研究”和“校本课程研究(唐山)”。

2004年,主持的课题“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唐山)”被河北省政府评为教学成果三等奖。2007年,主持的课题“构建四位一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实验研究”已被推荐参加第四届河北省省级教学成果奖选拔。

除了承担课题项目外,赵兴万还撰写了大量论文和文章,并多次获奖或发表。2002年《素质教育关系的课程体系改革原则初探》发表于《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年《素质教育观下的课程体系改革原则初探》被河北省教育学会评为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7年《如何提高心理活动的实效性》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几个误区》发表于《综合实践》。

由于业绩突出,赵兴万曾被评为唐山市先进教学工作者、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先进个人,被授予唐山市政府嘉奖。

黄学碧 1976年生人,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实验学校校长。南昌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事会理事,南昌市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自1999年任校长以来,坚持以人为本,内强管理,外树形象,抢抓机遇,克难求进,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使实验学校一跃成为一所硬件设施领先、内部管理有序、教学质量上乘、在社会中口碑良好的优质学校。

学校设施先进,配套一流,建有实验楼、图书馆、电教中心、塑胶环形运动场、风雨球场等;同时配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学校各活动场所布局规范、结构新颖、草地平整、绿树成荫,整个校园洋溢着和谐、温馨、活泼、优美的心育氛围。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县、区教育先进单位,管理先进单位,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市、区平安校园,市、区法制教育基地等。

心理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专门教育学校,在教委的领导和各普校的支持下,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对特定的生源和教育教学环境,在遵循教育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专门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内涵,创新专门教育的思路,掌握专门教育的方法,形成专门教育的特色,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愿读、家长放心、普校信任、社会满意的学校。在抓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同时,学校注重加强心理和法制教育两个中心的建设,发挥两个中心服务本校、服务普校、服务社会、作为教科研基地的重要功能和在学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服务本校,促进学生转化

学校两个中心立足本校学生,在为学生心理和法制教育服务上,坚持五个到位,做到五个保障:

一是领导到位,制度保障。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个中心的建设以及心理和法制教育队伍的建设,把它们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了两个中心的发展目标,每学年和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都对学生心理和法制教育及两个中心的工作做出具体的安排。专门成立了学生心理和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生心理和法制教育及两个中心的工作制度。建立了学生心理和法制常规教育和突发问题处理的工作流程。

二是组织到位,队伍保障。两个中心分别设有3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7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2名法制专职驻校民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10位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全部为大学学历,分别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资格、意象对话、厢庭疗法、催眠师等认证资质。法制教育中心的2名驻校民警分别接受了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专业培训。同时,学校聘请了几十名社会教育学者担任两个中心的兼职工作者,在两个中心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专业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

三是经费到位,条件保障。教委的专项资金和学校的自筹资金主要用于两个中心的建设与活动,仅近5年为两个中心投入的经费达120万元,建立了心理和法制咨询室、心理教室、心理释放室、厢庭世界、心理和法制图书室等专用教室,对两个中心所有活动场地按照心理学要求进行了环境美化,配备了专用设施和教学软件,使两个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基本实现了功能齐全、配置合理、环境优雅、满足需求、符合标准。

四是功能到位,职责保障。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使每一个孩子健康发展的办学与教育理念,两个中心发挥宣传、指导、教育功能,建立了新生入校心理状况和法制观念状况调查工作程序;为每班配备了1名兼职心理教师,协助班主任和两个中心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每个班级建立了包括班主住、班级心理辅导教师、任课教师、两个中心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班级管理委员会,共同负责班级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每学期由两个中心各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心理和法制集中教育;定期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作为学生心理教育的依据;建立了学生突发问题心理和法制提前介入和事后教育的工作制度与工作程序;长年开设心理和法制教育校本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心理和法制教育活动。2012年,学校还投入资金,聘请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全校同学进行了心理测评,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性化心理帮助方案,由专业人员汇编了问题学生群体心理状况及工作对策的调研报告,并为全校师生组织了3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包括心理和法制在内的综合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纠正不良行为,顺利度过青春期。

五是培训到位,能力保障。面对特殊的生源和教育环境,学校加强两个中心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两个中心教育质量。每年采取校本培训、专家讲座、研讨学习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使教师逐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先后开设了“如何认知学生心理”、“如何巧妙处理突发事件”、“怎样让学习成为习惯”、“怎样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等专题系列讲座。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心理拓展等活动,减轻教师的精神压力,缓解教师紧张的生活节奏。定期为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了教师心理档案,根据教师的不同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潜能。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学习考察外省市专门教育学校心理和法制教育的先进经验。同时投入资金安排5名教师参加了心理专业中高级资质培训。

服务普校,延伸两个中心的辐射功能

朝阳区各普通中学都建有心理和法制教育组织,学校的两个中心与各普通中学相互贯通、协调合作,构成了朝阳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的双层体系、立体构架、整体网络,使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的机构和工作覆盖了朝阳区所有普通中学。采取在普校建立问题预备生制度,学校专设的3名校外教师随时和定期下校与普校共同开展问题预备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及时按程序接收符合托管条件的普校问题预备生来学校就读,减轻普校工作压力,及时加强问题学生的教育矫治转化工作;两个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期或根据普校需要下校组织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培训普校心理教师、与普校合作召开心理和德育工作会议,编辑印发《朝阳区青少年健康教育心理信息》;建立两个中心、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三结合共计170余人的专兼职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仅近两年,两个中心就接收学生、家长、教师的电话咨询200余次,面询100余次,培训普校教师10余次共500余人,为普校学生做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8000人次,为普校开设心理和法制讲座受众达20000余人。为提高朝阳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朝阳区青少年心理和法制教育质量,加强朝阳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服务社会,促社会和谐

在做好本校和朝阳区普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承担着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并面向社会提供心理健康的咨询、宣传、疏导等服务。开设了“心欣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建立了热线接听、面询、危机干预、工作考评等工作制度。

注重教科研对青少年心理和法制教育的促进作用

学校注重借助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力量培养和提高两个中心的教科研水平,使之不仅成为教育机构,而且成为教科研组织,集教育与科研为一体,更好地进行心理和法制教育工作。仅近两年,两个中心先后与中国关工委、联合国儿基会、北京市教委、北师大、首师大、朝阳区教科所和教育分院合作进行了关于北京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北京市中学生违法犯罪的家庭原因分析、中学生情绪特点和大脑功能单侧化等多项青少年心理和法制学术项目研究,撰写了一批科研论文。承担了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工读学校和普校学生心理健康对比研究》、《中学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减压策略》并已顺利结题。2011年,学校继续加大教科研工作力度,组织了学校首届德育主题教育教学年会,学校教职工全员参与,撰写了心理和法制教育内容的51篇德育教科研论文。学校还召开了优秀论文交流和表彰会,将全部论文印制了《2011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教学年会资料汇编》。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艺术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