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7:25:26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实现专业发展?正如湖北江汉大学严海辉教授所言,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存在“两少两多”的状况,即专业人员少,专职人员少;临时兼职的多,违规操作的多。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心理教师不同于一般中小学教师,也不同于心理医生、临床心理学家,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的理论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其专业准备、专业方法与角色意识等都应该与其他学科教师有所区别。温州龙湾区借鉴教师专业化的有益经验与做法,开展了基于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素质与发展的培训,探索中小学心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 在研究中设计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1. 开展中小学心理教师专项调查

为更好地组织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与发展,检查《温州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的执行和落实情况,我们开展了中小学心理教师专项调查,了解区域内各持证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执教状况和专业素质发展需求。设计了《龙湾区中小学心理教师专兼职登记表》,开展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主要工作和业绩专项调查,通过专项调查,了解了心理教师持证执行情况和专兼职现状。调查表明,做好心理教师的工作档案,既是督促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佐证,更是对心理教师持证执行的保证和呵护,是探索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2. 开展中小学心理教师项目研究

为更好地优化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我们开展了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素质培训与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及子课题申报、征集、课题论证、研究等活动,规范教育科学课题研究过程、课题研究方向和举措。我区2009年2月编制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专业素质培训与发展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2009年3月评审确立了“小学优秀心理教师专业素质培训与发展的研究”等17项子课题,2009年6月邀请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进行开题论证。专家组认为该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素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讨论发现,课题中研究对象有两类:一是中小学心理教师,二是中小学教师,于是将省教科规划课题(SC158)定位为“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素质培训与发展的实践研究”,研究中小学心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将省教师教育课题(ZJGX08A038)定位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培训与发展的实践研究”,研究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及发展。

二、 在实践中感受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1. 征集中小学心理教师成长个案

为更好地探索心理教师专业发展条件和对策,我们征集了专兼职心理教师成长个案,分析了优秀心理教师专业成长背景,总结其成长历程和经验,建立了优秀心理教师行为准则。2009年3月,组织撰写个人自我成长案例,征集了心理教师成长个案。2009年11月,组织撰写自我或他人专业成长故事,开展个人成长故事评比活动。此活动历时一年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开展了自我、同伴的个案研究,剖析成长个案,积极探索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方法。如龙湾二幼张慧君老师从学习型的实践者、反思型的实践者、研究型的实践者三方面展示了自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天地;瑶溪三小占西西老师通过阅读、感悟、实践、学习、反思等五途径,总结了“路在脚下,‘心’在前方”的成长历程;永中二小陈丽霞老师迈出了一个兼职心理教师、学校辅导站长的“脚步”,阐述了轻轻踏上“心乐园”的历程,随着兴趣走,带着同伴走,引着学生走,朝着专业走,怀着感恩走……通过征集成长个案,解读成长故事,让心理教师领悟到实现心理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个人执著与追求”“团队支持与互助”“成功体验与感悟”三方面的积极元素。

2. 研制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规划

为有效引领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和增强心理教师职业持久性,我们努力自主实现职业作用和职业价值,形成了一支共同追求进步的团队。我们要求心理教师认真研制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如龙湾中学的沈雪芳老师设定了“2011年12月之前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在职教育硕士”的发展目标;沙城二小是惟一一所将心理辅导站设为中层机构的学校,该校心理教师孙作金提出“让学校心理辅导站的发展与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行”的理念,希望个人在三年内实现“两个以上精品教学设计”“至少一堂精品课”“至少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等目标。2010年5月,我们又举行了龙湾区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专题研讨会,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就业指导教研室主任胡伟国教授做了“规划人生 成就未来——谈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通过对心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方面的研制和讨论,梳理自己的专业成长条件与历程等成长元素,引领和规划骨干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三、在培训中发展心理教师专业素质

1. 组建中小学心理教师研修班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001-04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推动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质量、内涵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党的十召开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放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中来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作贡献,如何同步提升自身质量、实现自身内涵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引起重视的新任务、新课题。

1.要更加注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教育的全部活动是为了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是简单地去迎合学生,而是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工作途径、工作手段、工作机制都应围绕这个目标来研究和设计。中央16号文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了战略性框架,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都纳入其中,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2.要更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发挥精神力量对青年学生的重大作用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加之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重视培养青年学生精神方面的追求和支撑。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学生的个人梦、成才梦、创新梦和报国梦,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提高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3.要更加注重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把单一的改革、点对点的改革提升到综合改革层面,把增量改革进入到存量改革层面,把一般性改革推进为机制的改革,解决发展当中的一些制约性问题,真正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创新发展,也要更加注重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形成合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在发展目标、工作机制、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工作各个环节、各个途径的力量整合和相互支撑。

4.要更加注重立标准、建机制、提质量,保证工作规范长效发展

没有标准,质量就无从谈起;没有制度,发展就得不到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高科学化水平,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在更高层面设计和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标准和体制机制。这个质量标准应该是对工作的内涵、过程及其效果的测评尺度,建立质量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出发,坚持导向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制定出客观、科学的标准体系。要完善领导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增强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相互协同、政策与政策之间的相互衔接,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动态平衡的制度体系。要加强调查研究和监督指导,确保制度的科学有效、执行到位。

5.要更加注重分类指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目前,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均占到全国总数的一半左右,分类指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注意重视和统筹好重点本科高校、一般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和联合培养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具体工作时,注重尊重特点、形成特色、分众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共同发展、整体提高。要重视高职高专院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推动作用,密切联系、加强指导,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成熟。

6.要更加注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工作科学发展的保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有专业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教育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持续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一是重视培养培训工作。依托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对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题培训,健全培训制度、保障培训经费、提高培训质量,使培训经常化、专门化、科学化、长效化。二是搭建平台。定期召开交流会、座谈会、研讨会等,扩大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计划,设立专项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建设、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等,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者开展理论研究、提升理论素养创造条件,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推动成果转换。三是加强实践锻炼。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和海外研修等活动,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理论素养好、专业能力强的工作队伍,推动工作科学发展。

二、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同步发展,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把握规律,进一步明确工作的基本前提、核心使命、中心目标和基本原则,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育人水平,着力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适应中国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1.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这个基本前提,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人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与学生工作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多学科、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交流、互动和综合运用,加强与大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教育整体效果的目的。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不断扩大覆盖面、产生明显作用、取得既有成绩的根本原因,也是下一步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体系的关键生长点。

2.紧密围绕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个人才培养核心使命,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材施教,差异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和加强,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与成长,而且攸关国家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让每个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会做人做事,在长大成人后具备愉快工作、幸福生活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全社会和每个家庭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关注各类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材施教,差异指导,着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牢牢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这个中心目标,坚持统一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三个维度,探索交流,谋划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情况和数据,既要着眼于“世界可比”,也要注重“中国特色”;既要学习借鉴好的成熟经验,也要立足中国国情特点;既要重视已有的工作基础,也要注重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和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增强自信、发扬优势、自我完善,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科学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

4.切实贯彻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和心理健康服务伦理这个基本原则,坚持立标准、建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殊的规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仅关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要着眼长远,从完善标准、健全机制建设上推动和保障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把理论升华为科学,把科学固化为制度。加强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推动研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指标体系,启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标准、健全制度。

5.切实贯彻预防为主这个重要原则,坚持日常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双管齐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的《精神卫生法》颁布后,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从问题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化,由注重危机干预转化为积极心理学的资源取向、整体成长取向,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需求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把个别辅导与团体活动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服务学生成长的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多渠道地促进大学生生命意义及价值感的提升,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要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化、心理健康意识全员化、课程标准化、教育活动立体化、队伍建设专业化,促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夯实基础,着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进一步推动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各地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督导;深入推进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通过不断总结、探索和培育建设,力争建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工作与成果水平领先、示范与辐射效应显著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召开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邀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较好、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不同类型高校,从工作制度、工作推进方式、机制条件的保障、工作队伍建设、工作效果和工作成果显示度等方面进行展示介绍,促进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交流、提高质量、提升水平。

2.破解难题,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瓶颈问题,要组织力量重点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各个突破。要重视探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扎实开展规范建设,建立符合其特点的质量标准和工作机制,加强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和工作条件的协同推进,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要继续深入推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研制工作。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今年组织了由全国多位心理学专家、一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者和一线工作同志共同组成的课题组,研制更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筛查量表,修订2004年版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更新各量表常模,新增高职高专常模数据,为准确把握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主要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性问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接下来,思想政治工作司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研制工作为抓手,推动全国各地各高校统一测评标准和测评工具,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3.深化协同创新,努力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和理论支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是一门科学,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都很高,再加上大学生群体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这要求我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掌握新情况,研究新对策。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既要遵循心理学的规律,也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人才培养和成才的规律,既要涉及心理学知识,也要注重与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多学科开展交叉研究,既要在结合学生心理实际问题基础上多做应用、实践的研究,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确保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要注重学科建设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要深入探索工作规律,总结经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瞻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下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司将依托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开展专题培训,组织社会实践和海外研修,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依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学术、工作交流;启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计划”,加强专家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研究方面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等项目建设,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实践成果的支持力度,支持推动把辛苦转化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质量内涵发展。

近年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始终重视指导和支持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高专院校也不断在加强和改进工作中提升质量、实现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我们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理念,立足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扎实推进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创新发展,做到出成果、出人才、出特色,为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区域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如何有效地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市教育局确立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四个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即以区域推进为中心,以课题研究和常态实施为主线,以统筹规划、先行试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为途径,全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健康发展。

一、找准教研立足点,宏观指导,多维促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教研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常态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有效措施。实践中,我市推行“联片教研、网上教研、校本教研”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使心理教研活动在教研培训中心的宏观指导下,实现了城乡融合、虚实结合、内外联合,多维度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1.抓好联片教研――协作中求均衡

几年的探索,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制。但我们深知,这个体制是纵向的,要真正实现“区域性推进”还需要一个横向的支撑点。尤其是针对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寻找一个能促进各校之间协作共享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联片教研“优化一个,带动一片”的教研优势,成为我们首先倡导的教研模式。在联片教研活动中,各联谊校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研讨活动,大力创新联谊校教研活动的形式,做到每次活动有专题,有课例,有研讨,有反思,有指导。每次联谊活动,教研员都积极参与,及时总结联谊校的优秀经验向全市推广。联片教研极大地提高了集体教研的成效,也缩小了城乡学校间的差距,确保了区域推进沿着均衡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行。

2.抓好网上教研――交流中求互补

我市早在2004年底就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站包括政策导向、理论导航、心育广角、心育载体、团体辅导、个别辅导、课程资源等近十个栏目。

为保证网上教研的顺畅、实用,我们一是加强网站的组织建设,建立网上教研规范。制定了《荣成市心理健康教育网上教研实施方案》,并在全市范围内选拔了一批有责任心、有热情的网站编辑,参与网站的管理与维护。二是加强网站的应用建设,维护网上教研秩序。为推广学校的经验和做法,我们特别设置了“心育广角”栏目,鼓励、指导各学校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负责人及时上传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供各学校学习和借鉴;为防止有教师抄袭别人文章,专门设置了检举BQQ;不定期抽查网上教研工作,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腾讯通采访的形式,收集教师对网上教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网上教研在虚拟中求实,在操作中求真,在规范中求新,让网上教研真正成为一线老师沟通交流、经验共享的工作平台。

3.抓好校本教研――内化中求提升

校本教研的最大优势是以校为本,因地制宜,因需而研,有针对性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但以校为本,不代表教研部门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而应站在区域推进的角度对学校进行方向的引领、过程的指导以及效果的评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着重抓两个重点:

一是内容上的宏观调控。我们在心理网站和研修平台上专门设立一个校本教研栏目,有规划、有文字和音像的教研内容,学校可根据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另外我们还开通网络应急通道,对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方面的困惑和需要进行及时地沟通答复。

二是过程中的督导引领。每个学期教研员都会根据学校的要求,为一线教师开设专题心理讲座、与教师以对话交流的形式进行专题教研活动、与教师共同听课、评课等。

二、找准实施核心点,由浅入深,强化应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实践和探索。实践中,我们不懈追求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实施,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分别进行了内容的开发、课堂模式的构建以及活动载体的拓展,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开发课程资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在督导考核评估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和老师因缺少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资源作支撑,使心理辅导活动课陷入低效、盲目、无序的状态。为改变这一工作状态,保证心理辅导活动课能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我们组织部分心理骨干教师联合攻关,为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各学段开发构建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整个资源包共包含453个活动方案近百万字。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选取内容进行操作。

在使用课程资源包的过程中,我们还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资源包。我们将各年级的最佳方案逐一上传至心理辅导活动课专题网上研修平台上,指导心理健康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后反思与教研,共同参与课程资源包的修改完善工作。这一举措有效推动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开设心理活动课,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一直是我们在基础研究中着力探索的领域。创新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结构是:提出问题、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置情境,方法迁移;澄清认识,理解升华四环节结构。几年来,实验教师以此模式执教的优质课多人次在国家、省级获奖。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的专家对我们所确立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07年,我们将一线教师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集结成教师辅导用书――《小学班级心理辅导指导用书》、《中学班级心理辅导指导用书》,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3.丰富课程内涵,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渠道

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着力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团队活动等学校日常工作融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关注问题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通过信箱、咨询电话、心理日记、面对面咨询等形式,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补救。三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我们以学校为主体,联合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力量,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无止境。对于我们来说,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更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还有更多的挑战需要我们面对。相信,只要沿着既定的方向去努力,去探索,去实践,就一定会迎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同时,我们也真切地希望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化推进能送给学生阳光般的心境,能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我校自2005年以来持续探索“且学且行且思”教学研训一体化模式,着力构建“教学即研究”的校本研训文化,在提高校本研训的实效性,特别是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1.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心理教育实施水平

一是通过“四个结合”:即外出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研究相结合,专题培训与讨论探究相结合,实际案例探究与写学习心得相结合的方式,从政治及教学理论、师德修养、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研究、信息技术、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二是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积极参加自考、函授等形式的专业研修或上级组织的系统化培训『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三是开展了以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与政策法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与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交流与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班主任全员培训,开设了班主任工作专题论坛,就如何进行学生评价、班级文化建设、有效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德育时效性等系列问题进行专题交流研讨,引导班主任提升班级管理和育人水平。

2.以活动为载体,构建校园和谐人际关系

一是深入开展“爱与责任”、“用心去做”、“真情塑造未来”、“用生命影响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等主题师德教育活动,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二是加强《泊中教师应有的十种正确的心态和观念》学习教育活动,通过“我与学校、同事共发展”金点子征集、“寻找微幸福”征文比赛、“今天怎样当教师”论坛、“我的成功之路”演讲、“工作主动——人生成功的阶梯”和“教师心理健康调适”主题片观看等活动,引导全体教师“以进取心对待事业、以责任心对待工作、以热爱心对待集体、以淡泊心对待名利、以平常心对待得失、以律己心对待自我、以宽容心对待同志、以自信心对待困难、以欣赏心对待他人、以和睦心对待家庭”:正确处理好“十种关系”:即责任与权利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服从与建言的关系;请示与汇报的关系;对上级负责与对下级负责的关系:会上与会下、当面与背后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贯彻上级精神与创造性工作的关系;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公与私的关系。三是认真落实《泊中党员干部“三到、三联”制度》,“三到”即:到课堂中去,研究教与学,争做教学工作行家里手;到教师和家长中去,倾听群众呼声,争做和谐发展促进派;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需求,争做学生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三联”即:每人联系一个学科(或级部);每人联系1至2个薄弱班级;每人联系3至5名学生及其家长。深入到师生中解决焦点和难点问题,力求“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确保各项工作要求到位、指导到位、落实到位。

3.加强教学研究,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

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校本教研思路,引导教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以经验交流、论文撰写、案例征集为主要形式的课题研究。近年来,我校有40多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或在上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14名教师在省教科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中获奖:1名教师成功举行了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初步开发出了《好家长成就好孩子》、《家教指南》、《忠篇》、《孝篇》、《拨动心灵的琴弦》、《国旗下演讲》等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开课、上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我校和学生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并使用好校本教材《成功的秘诀》,先后进行了“学会合理消费,抵抗不良诱惑”、“好人缘”、“学会学习”、“美好生活,从心开始”、“父母为什么不理解我”、“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告别坏脾气”、“考试心理与应试技巧辅导”、“老师,我想对您说”等主题教育活动,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简单的心理保健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调节,明辨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二是专设心理健康教育文化长廊,安排了诸如“让自己的思维活起来”、“学习中的自我调控”、“网上的世界真精彩”、“我负责”等主题的教育内容,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充分发挥黑板报、楼道文化牌、宣传栏、校刊《海之韵》、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接受、关心、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四是设立心理辅导室,设置“悄悄话信箱”,鼓励学生把自己生活的苦恼、学习的烦躁、成长的困惑等问题写在纸上投入信箱中,由心理辅导老师定时开箱,通过书信、电话及面谈等形式,帮助学生自我探索,排忧解难。

2.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渗透

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主要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我校将“教学中是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要求教师努力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心理教育:(1)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2)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3)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4)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5)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3.积极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

认真落实市局《关于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指导意见》和学校出台的《泊中教师维护学生心理权益公约》,编印了《泊中全员育人导师制+学习共同体工作手册》,积极推行“尖子生导师制”、“边缘生承包制”、“质量会诊制”和“周记对话”,从导师职责、学生分析与指导评价、过程记录与反思总结等方面入手,重点做好家庭贫困、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导育工作,通过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正确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建构起实效性较强的常态工作操作平台。

4.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重点、特色工作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工作经验;河南省鹤壁市;专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3-0011-04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局长您好。您是一名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多年的心理学教授,同时又是河南省心理学会的常务理事,请您谈谈在鹤壁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思路和构想。

王朝庄局长(以下简称王):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对我们既是鼓励,又是鞭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具体措施;是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势并不乐观,困难和机遇并存,相对来说仍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校校之间、县区之间,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还不尽如人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和提高。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从六个方面着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一,继续开展市级心理健康示范校创建活动。以心理健康示范校创建活动为载体,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发挥县区现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作用,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普测和评估,定期开展个人和团体咨询辅导等服务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县区以具备条件的学校心理咨询室为依托,尽快建立有一定辐射和影响力的心理咨询中心。

第二,扎实推进心理咨询室的规范化建设。将心理咨询室建设同正在开展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在2015年底前实现校校有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目标。已经有专职专业心理教师的学校应投入适当资金,配备必需的心理测量专业工具,确保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顺利建立。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室的运作和管理。学校心理咨询室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咨询室定期开放,要固定并明示每天开放的时间,每周开放总时间不得少于7.5个小时。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通网上咨询服务、咨询热线,建立亲情聊天室,设立咨询网站、心理信箱等。力争通过强化心理咨询室建设,形成“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网站”或“心理咨询热线—县区心理咨询中心”的心育服务体系。

第三,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培训。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系统培训工作,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科研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既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积极鼓励教师到大学进行专业研修,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与资格证考试,以补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力争到2015年底,市区每个学校和县区的乡镇中心校确保至少有1名心理咨询师,全市95%以上的中小学配备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力争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逐步形成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第四,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地方课程、《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安排相应的课时,用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2015年前,市直中小学要确保全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各县区要确保90%以上的所属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的课时安排小学不少于8课时,初中不少于6课时,高中不少于4课时。鼓励县区和市直各中小学组织开发心理健康知识课程方案、团体活动辅导课程方案,借鉴和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和心理健康产品开发机构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提高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以及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运用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第五,继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打造成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通过宣传板报、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载体,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营造关心、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第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活动。要组织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研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鼓励县区和市直各学校在市级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分片区或学校结对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小组,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交流途径,推进交流方式多样化。以中小学心理健康“三优”评比活动为载体,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成果(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教师心理剧、课题研究成果)和学生心理健康作品(学生心理剧、心理漫画和心理健康手抄报)系列评选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薄弱、专业教师匮乏是当前各地在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难题,鹤壁市在工作中是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的?

王: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至关重要。针对心理教师队伍薄弱、专业教师匮乏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提出了“建设三级网络,打造三支队伍”的工作思路。即引导学校建立由“班主任—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人士”组成的三级辅导网络,打造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组成的骨干队伍,打造具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能力的班主任队伍,打造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自觉意识与实施能力的教师队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设置心理教师岗位,支持和鼓励教师到大学进行专业研修,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资格证考试,并在政策和经费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补充和充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采取优中选优、提升素质的办法,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送出去培训,参加国家和省厅组织的心理教师培训、聆听心理专家的报告;请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来当地授课、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以近两年为例,2012年,我们拨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项培训资金3.7万元,培训心理教师119人次;举办了心理健康咨询师培训班一期,参训教师35人。2013年,我们又先后组织了两批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务实操作技能培训班,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研员等300多人参加了每期5天的封闭培训,安排培训资金八万多元。我们计划逐年递增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心理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让源头充满阳光。面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教师难免出现一些消极情绪。为此我们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高度关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游戏、问卷调查、心理讲座等活动为教师心理减压,科学运用scl-90量表为教师们测试心理健康指数。通过组织“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自我成长”等多场专题报告会,帮助广大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制作《心灵鸡汤》系列片、《生命列车》等影像资料来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幸福感,培养教师积极心态,让教师心中充满阳光。我们举办的班主任团体辅导课引起了很大轰动,在辅导课上,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更多的是让班主任以体验式的参与来悟出活动的道理,悟出自己在不经意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带给学生的心理感受。通过几次辅导课,教师的笑容多了,批评学生的次数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高了,同事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少了,实现了“我阳光、我健康,我工作、我快乐”的目标。

构建一支编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起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导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访、教育宣传进社区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家长的家教水平,让家庭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让家长知道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内心最需要什么,什么是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怎样使孩子兴趣广泛、全面发展,而不是仅停留在课本上,只重视学习成绩,忽略心理成长。市第四中学、山城区第五小学等开展了“游子吟”感恩教育系列体验活动,利用团体咨询活动“时光隧道”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情感体验。利用通信或短信等形式来让父母与孩子进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沟通。这些活动增强了家长和孩子的感情,沟通了两代人的心灵,起到了良好效果。

记:鹤壁市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实施教科研课题带动,对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效起到了显著效果。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

王:实施课题带动,发挥助推作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层次和研究水平。在科研课题立项时,按照“问题课题化,教学科研化,结果成果化”的工作思路,着重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小处着手,从具体问题着手,将基层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大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鼓励基层学校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开展两个层次的教科研活动。

一是面向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普及型教研。让教师着眼于中小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需要,掌握提高心理健康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基层学校的德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搭建教科研交流的平台,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交流活动,如考试焦虑咨询案例、由父母婚姻问题引起的抑郁情绪障碍的咨询、小学生沉迷电脑游戏案例的心理分析与矫治实践、引导孩子从“厌学”的困境中走出来。这些来源于基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为一线心理教师做好工作提供了借鉴。

二是引领型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以专职心理实践中教师为主、专兼职心理教师相结合,侧重于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反思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面临的共性问题等。鹤壁高中主编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研究”“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教育对策的研究”“高中生意志力的培养”“高中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育研究”“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评鉴系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等一批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顺利结题,取得累累硕果。

记:鹤壁市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请问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和途径,以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2009年开始,我们决定将每年的5月份定为“心理健康教育月”,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已经成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张靓丽名片。各学校坚持定期利用校内信息、广播站、板报、讲座、报告会等广泛开展宣传,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结合各自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因校制宜,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

鹤壁高中针对高一年级,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抓手,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针对高二、高三年级,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专题心理辅导和教育,开展“与青春对话”“科学记忆法”“考试前的心理调节”“树立自信是成功的保证”系列专题讲座。市桃源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难忘批语”“阳光男孩、阳光女孩”“心理健康小报”等评比活动。

市第四中学以学生心理协会为桥梁,加强宣传和沟通。在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发成立、自主管理的“学生心理协会”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各种竞赛、交流活动等。市淇滨中学成立了阳光心理剧社,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再现学生们身边熟悉的、亲身经历的事,使他们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领悟道理,在愉快的气氛中丰富内心体验,增长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宣泄、释压、自我调适的目的,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开展舒心小屋(即心理咨询室)建设工程。把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作为评选心理健康示范校和校园文化特色校的必备条件。学校心理咨询室按规定每天都有专职教师值班,随时接受学生的预约咨询。学校还通过开设心理信箱、心理电子邮箱、心理热线等多种方式服务广大学生、教师和家长。为了让更多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学校还定期举办团体心理活动,如“自信心训练营”“学习心理训练坊”等,集中解决某个年龄阶段学生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记:您认为鹤壁市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王:鹤壁市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健全机制,典型示范,齐抓共管”十二个字。

健全机制。体制机制的健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市教育局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县区和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研究心理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师资、经费、设施、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予以保证。聘请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经验的心理辅导教师,成立了鹤壁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县(区)教育局、基层学校也建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形成层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工作局面。先后出台了《鹤壁市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鹤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实施途径、组织管理、考核评估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下发了《鹤壁市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制定了《鹤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示范校评估细则》。坚持每年下发文件对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部署安排等。

典型示范。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提升。通过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评选,发挥其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自2011年开展首批市级心理健康示范校评选以来,我们已经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15所市级示范学校。同时,对受表彰的学校跟踪检查,对工作没有创新、没有再上新台阶的,取消其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荣誉称号,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齐抓共管。坚持加强同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团市委等部门的联系,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半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2010年以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依托市第四中学心理咨询室在山城区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依托鹤壁高中心理咨询室在淇滨区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组建了有近50名专兼教师的辅导员队伍,由22名心理咨询教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面向社会广大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辅导。

以上是我市在推进心理健康工作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用心育“心”,以“心”立德,努力让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灵更健康,生命更阳光,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框架,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懈的追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探索和研究。

记: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一主多翼;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1

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一主多翼”为切入口,展开了各类活动。现将部分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以期能为同仁提供参考。

“一主”:作为教育的主体单位,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开发、组织活动为抓手,促师生的健康主动发展。我校2012年被评为兰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实验校,学校建立了“兰州市小学心理名师工作室”,在名引领下,聘请了专家指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多翼”――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育观念、心理素质和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能力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以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科研能力为切入口,从研修型和普及型两个层面加强师资建设。我校先后请来兰州市成教中心彭霞老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何虹杰老师来校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丰富了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了全体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了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通过开展专家讲学、专业培训、课题研究、论文评选等活动,已形成了一支热爱学生、心理健康、事业心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他们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去疏导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2.“多翼”――倡导校园文明,优化育人环境,感受成长快乐

环境能影响和改变人,它能使人振奋。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浓的学习气氛,都会使学习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在校园环境设计上,本着为了学生的原则,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力求体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用环境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在良好班风的创建中,力求通过建设优秀的班集体,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班里都感到愉快、温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同学因为有你而快乐,集体为你而光荣”的心理体验。通过推行“小干部轮换制”“值日班长制”,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快乐,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在创建团结合作、互助互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发展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3.“多翼”――优化家教环境,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都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些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要,缺少相互沟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障碍。为此,我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教讲座、请法制副校长做报告,帮助家长提高修养,转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并通过家长开放日、家校群等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促进家长与孩子间的交流,学校还创编了班刊,在班刊上有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期望”,有孩子“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最想做的事”,小小的班刊成为架起家长与孩子间沟通的桥梁,一次次心的交流,一次次心的碰撞,通过交流与碰撞,孩子理解了父母,父母重新认识了孩子,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一定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中,本着“人人是心理工作者”的原则,号召每位教师、家长都自觉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多渠道、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和谐、温暖、宽松的心理发展环境,让每一位教师、学生都能自主健康地发展,让每一位教师、学生都拥有快乐人生、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黎 霞,张亚正.营造科学育人环境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革新,2015(5).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范文第7篇

从课程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旨在促进其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课程。”它像一般活动课程一样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特性,但又与一般的活动课程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活动课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在具体的活动中,吸收团体辅导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共享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长期积累起来的优秀的心理活动课资源,提高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水平,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在市教委德育处的支持下,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市性的“中小学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征集与评选”活动。

一、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现状

本次活动历经了筹备、区县初评、专家复评、组织录课、对优秀课录像进行审阅、对活动进行总结等阶段,整个过程从2009年3月开始,到2009年年底结束,历时9个月时间。

本次活动征集的教案,反映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现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确立起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理念,突现出心理活动课的特色,但还存在一定不足

从心理活动课教案本身看,广大心理教师基本可以做到:

(1)整体构思逻辑清楚,情景创设与学生生活及课程主题密切相关,能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感悟。

(2)能运用一定心理辅导技巧与方法,教学环节的安排具有层次性,重点难点把握得当,连接过渡自然、顺畅。

(3)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灵活恰当地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活动设计合理,能有效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4)课堂气氛宽松活跃,师生、生生心理相容、平等和谐。

(5)专注倾听,对学生发言不进行价值判断和干预,能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

存在的不足:

(1)部分教案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不吻合,活动衔接不够自然;出现“活动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完全变成了“活动”(游戏),对“活动”的导入、分享与总结尚有欠缺,活动与教育目标有距离,活动主次不清,表面上学生参与性强,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但深层次的感悟、体验不足,情感与认识的升华被忽略。

(2)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现场的感受、情绪不能即时关注和引导;整个活动过程重预设、轻生成,没有做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3)对课后延伸重视不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可能在课堂上几十分钟内完成,学生只有把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获得的感受、体验、认识等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并不断强化这些感受和体验,久而久之,才能成为习惯,进而内化为素质。心理活动课如果仅仅重视课堂环节,而忽视课后延伸,就很难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许多教师对这一点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关注程度不一,不同内容主题的心理活动课之间存在水平上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但是从目前我市心理活动课的主题内容看,许多教师关注的仅是学生的沟通交往、情绪管理等少数教育内容,而对入学适应、生涯规划、意志力、危机应对等问题关注不够。尽管在下发征集通知时专门对教案的内容范围和数量比例作了严格的规定,但是,结果仍然是一些内容的教案不仅数量多,而且水平比较高;而另一些内容的教案数量少,水平相对比较差。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水平不平衡

在心理活动课教案的数量和质量上,区县之间、中小学之间存在不平衡。有的区县不仅参评的教案数量多,质量也高,如西城区、东城区、延庆县、大兴区等;有的区县获奖教案数量少,质量明显偏低。朝阳区、房山区等基础好的区县仍然保持其优势,部分郊区区县发展迅速。西城、东城、崇文(2010年归入东城区)、宣武(2010年归入西城区)等区,原来就有比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研力量雄厚,一直在全市乃至全国保持着领先水平;部分郊区县如大兴、延庆、密云等,由于近年来认识到位,有专业教研员指导,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4.区县级相关部门教研员的专业指导是提高教师心理活动课水平的关键

区县级相关部门(德育室、教师研修学院、教科所等)对心理活动课比较重视,有专业教研员指导、经常开展心理课教研活动的区县,心理活动课教案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县。如西城区,有专业的心理教研员,长期以来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全区中小学心理教师中进行专题教研,稳步扎实地提高教师的水平;大兴区、延庆县也在专业教研员的指导下开展定期教研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调查还发现,北京市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校达到了73.2%,在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校中77.3%将活动课列入了课表。2006年徐志芳等人的调查结果为,北京市41.7%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23.28%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与之相比,北京市2009年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明显提高。

但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城区在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比例和是否列入课表两项都居于前列,大兴区虽然在将心理活动课列入课表一项的比例略低,但在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项高居榜首。延庆、通州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不足一半,门头沟与昌平不足60%。这与我们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西城是北京市最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和丰厚积淀。2009年,大兴区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比例都名列前茅。总之,通过此次征集和评选,我们对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状和水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引导提供了依据。

二、提高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水平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和集中体现。但是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育者对心理活动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成是心理咨询。有相当一部分校长认为,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就等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对针对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心理活动课不够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热衷于学习各种心理治疗技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因此,还要向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宣传教育部、北京市以及兄弟省市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提高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和水平。

2.心理教师的培训应体现专业化

我市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心理教师的培训工作,在提高心理教师专业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对心理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导致培训内容与心理教师的专业需要不吻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误导作用。例如许多区级培训邀请精神病医院的医生讲授神经症、精神病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请某些咨询或治疗专家讲授诸如“箱庭治疗”“催眠治疗”“音乐治疗”等技术,使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掌握了这些心理咨询技术就实现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所以许多教师不惜自费花巨资去考“咨询师资格证书”。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许多心理教师热心承担心理医生的工作而淡化了自己的教师角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事实上,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心理教师是教师而不是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校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目标、任务等是有差别的,在培训内容、管理要求等方面不能混为一谈,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

因此,在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方面应该有清晰的定位,使培训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应分为两个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系列和学校心理咨询员系列,两个系列在培训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管理要求等方面应有明显区别。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构建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

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很多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各级领导、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人员、一线教师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致使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近30年的发展中仍然没有比较完备的课程标准,各学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上各有侧重,制订的目标各不相同,所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育科学,它既需要有广泛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必须遵循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同时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又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具有相同的属性,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如果对这一点的认识不充分,忽视理论研究和指导,就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甚至还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歧途。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2001年北京市就有61.8%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至今使用的教材各种各样,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区县或学校用的竟然是刚从别的学科转过来,只上过一两节心理活动课的教师编的所谓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有二十多种。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有的是必修课,有的则是选修课,课时安排也从一学期几节到三十多节不等。这种表面看来“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长久、科学发展非常不利,它会导致各个学校自行其是、重复摸索,长久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徘徊;它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制订,也不利于校际的交流和协作,更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与中介,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有本学科的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式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有自己的教育大纲,有通过审定达标的教材,有相对稳定的课时保证,有一定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有教研室,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其教育效果,而现状与之相距甚远。只有加强理论研究,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标准,才能保证我市心理活动课的质量和水平。

4.开展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研活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征集评选活动,我们发现我市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拿出全国一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示范课,不少教师经常被兄弟省市邀请。但是,我们自己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师资源。区县间的交流分享不够,致使区县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没有明显改善。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科研活动的比例偏低(参加过区县级及以上活动的占38.5%),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县、类型与地域之间的差异。针对此,我们应该建立市级和区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研机构,初步构建基本的市、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常规工作制度与合作模式,形成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交流平台,有计划地、定期地进行研讨,提高心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2]胡永萍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8.

[3]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

[4]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5]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 教育研究.2002(5).

[6]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7]〔美〕多尔著.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李子建,尹弘飚.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视野中的课程实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中心,北京,100031)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范文第8篇

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曾经历的两个阶段

⒈起步阶段――咨询为主,针对部分,问题取向

我校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意识到开展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自2000年至2005年五年的时间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此阶段工作定位是以心理咨询为主的问题取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是从事毕业年级的心理咨询以及每学期请专家为学生和教师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由于当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校而言是新鲜事物,没有可以借鉴的工作内容和模式,再加上开展此项工作的教师是兼职且没有心理学背景,所以不能全身心投入,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初三、高三年级学生身上。所以,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全面性,显得比较被动。

2.发展阶段――活动为主,面向全体,发展取向

针对起步阶段的问题,我们调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定位、工作内容与发展方向,2006年至2008年两年的时间,学校引进有工作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作为专职心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由专人负责制定教育政策。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及家长,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氛围,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1)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相关制度,建设并完善心理咨询室。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为个别辅导提供了温馨的场所。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教师、家长的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2)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讲座。针对学生当中存在的学业与升学适应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成长问题等进行专题辅导。

(3)高一年级开设心理活动选修课。由专职心理教师上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

(4)针对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中的需求,不定期为家长开设心理讲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文明、和睦、温暖的家庭。父母正确的爱会使孩子的生活充满安全、欢乐和信心,为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举办家长心理讲座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发展学生心理社团,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2006年10月,我校成立了学生心理社团――心馨社。心馨社的任务是:向广大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繁荣校园文化等。

(6)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周,促进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我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周,文化周安排了家长讲座、学生讲座、校园广播、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快乐大搜集”、“微笑校园”、观看心理电影、现场心理测试、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壁报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达到了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生活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此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质的飞跃,面向多数学生,兼顾学生家长,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学生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但此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相对分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脱节。心理教师即使可以进入各科课堂,但从能力和资历上来讲,无法为各科教师提供学科心理渗透的指导性建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主线、无重点。

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对象,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将精力用于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关注,这才是治本的方法。因为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源于问题教师与问题家长的问题方法,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愉悦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离不开教师职业的幸福。

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我校承担了朝阳区“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心理支持方法与途径的校本实践研究》工作,本课题由我策划并主持,我校校长为第一负责人提供物质与行政支持,北京市教科院德育中心的心理专家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从申报课题开始即标志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步入第三个阶段:深入阶段――科研导向,以点带面,凝炼特色。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教师心理工作室”硬件建设研究

“心理咨询室”更名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两个办公室――“学生心理发展中心”和“教师心理工作室”。

2.教师心理支持内容的构建与实践

(1)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

(2)班级德育活动实效性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

(3)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维护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包括相关知识的普及(讲座内容依我校教师需求来定)和团体体验活动训练。其中人际关系“我说你剪”的团体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还帮助班主任将此活动应用于主题班会,提高了班会活动的实效。

(4)组织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比如年级组、教研组、行政组)。

3.校本教师心理支持的制度建设

确保本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已成立研究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相关调研及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另外,我们还将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交流会,聘请北京市的专家定期为研究进展进行评价与鉴定,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三、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未来

1.具体研究方案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建设我校“教师心理工作室”。工作室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教师在每次精心设计的专题活动中进行体验,有所感悟、学有所得,促进心灵的成长。开展教师心理沙龙活动,帮助我校教师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学生学习风格分析及课堂教学设计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例如:讨论如何开发“问题学生”的潜能;通过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设计了如何建立学习心向的教学策略等专题活动。

2.工作目标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建设“教师心理工作室”为主线,以点带面建设一支以学科教师、班主任和中层干部组成的兼职心理骨干队伍,从而更科学、更规范、更深入地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回顾这些年我们走过的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开始针对个别学生到面向全体;从个案咨询到团体辅导;从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到渗透到教育教学及教师发展中;从单一的矫治型辅导逐步过渡到集体预防、优化、发展的多元化辅导。学校倡导“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挖掘全体师生心理潜能的心理辅导模式”,以达到形成我校“每位教师都是阳光教师,都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创造师生幸福的校园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3.我个人的三点体会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而是应该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待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把这个理念灌输给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应把视角对准问题,而应该关注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优秀品质。

(3)在“学习”中感受幸福,在“活动”中体验幸福,在“研究”创造幸福。(稿件编号:091222007)

参考文献:

[1]黄雪梅.区域研修推进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建设初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1.

[2]王宏方. 国际学校心理学现状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12):22~24.

[3]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20~23.

[4]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56~60.

[5]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4~20.

[6]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3):65~69.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

B844.2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技术、新应用正在以其无所不及的触角和超乎想象的巨大威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前景,课程教学亦置身其中。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悄然兴起。10分钟左右的视频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单个知识点的讲授……微课程以其“短、小、精、趣”的特点,迎合了移动信息时代要求和大众心理,在国内外课程教学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这一股“微课风”也逆袭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近乎取缔了之前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较大幅度地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总之,微课程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与学的方式正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引人思考。

一、 微课程: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接要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心育课程有机结合的产物。从两者之间对接的可行性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反思体验、轻知识灌输,重应用性和关注点,轻学科化与系统性,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从笔者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上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之中,将心育知识碎片化、教学交互即时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课堂教学体验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对满足大学生们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应用中,微视频的制作是整个微课程实施的支点。一个一个的微视频都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它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着这个知识点展开。开发与制作成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也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所有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相对适中,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我校广大师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摩查看,当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下载反复使用。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基本上能看到主要的知识点,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自选备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可以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

(二)能较幅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视学生个人体验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而且更加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传统的“一师一堂”的课堂式教学难以给学生“反刍”的空间,而微课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运用简明生动的微课视频和《学习内容与个人反思学习单》,引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旁观者、接受者师生的交流多数时候是单向的。而通过微课,核心的知识点学生已在课前预习,课堂中师生之间用以多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讨论与分享,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效果自然更显著。

(三)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这一工具,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此外,通过微课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了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也将会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微思考:微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将微课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课上进行知识讨论与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为检验其效果,我们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有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分析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仅仅做到“形似”而非“神是”是教学实践效果没有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要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需要从重新定位师生角色,重组心育课堂内容,重建课堂教学对话等三个基本方面着力。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时代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也是知识的贩卖者。教师学习知识,并向学生出售知识。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课的开发,取缔了教师的这一优越的身份和地位。海量的知识信息在网络上堆集,以供挑选与取用。较之旧时代的教师,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在学生已具备较好自学能力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

(二)重组心育课程内容

微课程比较适用于比较独立的核心概念或知识点,对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可能鞭长莫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专题形式出现,容易将知识内容进行切片处理,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组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的设计,更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精心制作微视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支点。

(二)重构课堂教学对话

马丁・布伯区分了三种对话:装扮成对话的独白、技术型对话以及真正的对话。将这个分类引入到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也可以分为独白型教学对话、技术型教学对话和生命型教学对话。第一重是教师用预设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提问,表面上看起为是师生对话,实际上是教师自说自话的独白。第二重是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技能的表现,而忽略对行为技能背后的教育意义;只涉及到对话者的心智,不涉及个人情感或意义。第三重对话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把他人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进行的心灵碰撞与交流。微课程框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对话正是需要对话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的当下,并带着他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在独白型和技术型对话中,教师只是作为公共知识的代言人,其个体生命往往是缺席的。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不要忘记了育人育心。教师自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整体在场与完全投入有助于形成师生的相互信任,有助于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使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想法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成为真诚、平等、真实的精神相遇。

参考文献:

[1] 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

[2] 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 lectures [EB/OL].

[3]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华

[5]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3,4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7]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8] 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分析;培养目标;应对策略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区心理辅导站的引领作用,也为了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课题组设置问卷着手调查本区各中小学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73份,其中有效问卷71份。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发现本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不甚理想,与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并制订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培养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F状分析

1.凸显的优势

第一,兼职教师学科来源丰富,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除了13位专职教师外,其他教师任教心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信息等学科。丰富的学科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学科融合及心理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第二,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高,有利于阶梯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其中35岁以下教师35人,占总人数的49%,专职教师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接收力强,工作热情,愿意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74中学的校园心理剧,82中的校园绘画心理辅导,建新街小学的绘画与心理故事辅导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且这批教师均已选定主要发展方向,为梯阶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固然存在优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失衡。全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71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占总人数的18%,兼职教师58人,占总人数的82%。专职教师中10人为心理学专业硕士或本科毕业,3人在职进修了心理学本科学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扎实。兼职教师则无一人为心理学专业毕业,且没有任何专业培训和进修经历。专兼职教师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别较大,这也是二七区提出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梯级培训小组的原因。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不均。在71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仅有11人,占总人数的1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目前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外,还与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关。我国每年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在少数,但受社会就业观念的影响,男性毕业生只有极少数会进入教育领域;从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来看,对本学科的误解和偏差认识也造成很多在职男教师不愿意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中来。这也提醒我们,做好全体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教区域不均衡。我区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硕士学历6人,本科学历56人(部分为在职进修),本科以下9人,这就形成了枣核型教师结构。其中大学所学专业为心理学的有10人,全部为专职教师,8人在城区中学任教,1人在农村任教,1人在城区小学任教。这样的教师分布形态造成了区域内城乡心理学科教育的失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大多无法开展系统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应对策略

根据现状分析,在继续发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制订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筑造坚实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地区和学校都应高度重视,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1)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区各中小学都已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功能定位、工作量认定等方面的管理还有欠缺。学校应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合理计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对表现优秀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动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2)固定岗位设置

调查发现,虽然各校均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岗位不够固定,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校的其他工作,甚至将这些工作作为重点,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要稳定专兼职教师的岗位设置,尽量保证专人专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和专业提升,避免兼职教师的频繁更换,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研组,专职教师作为核心成员,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组成人员,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和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培训力度,提升队伍内涵

加强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提升的关键。

(1)专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依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将心理学专业毕业以及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划分为专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具备比较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并接受过心理咨询技能的专业培训。因此,为专职教师队伍制订的培养目标是:不仅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心理咨询技能,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参与到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培训与督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设置系统培训课程,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培计划等,同时邀请专家定期进行案例督导,以帮助教师解决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进一步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专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及时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探索,提炼成果,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组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者沙龙活动,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主题的沙龙成长体验课程,一方面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深化培训效果,另一方面锻炼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能力,通过组织活动和体验者的反馈,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志愿者团体内部开发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同课程,通过不断研磨和修改,形成精品课,在全区推广。

(2)兼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我们将非心理学专业毕业、未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学校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划分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教师包括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他们没有经过心理学的系统培训,专业知识欠缺,但他们深处教学一线,与学生接触较多,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制订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班会及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品质,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区域层面与专职教师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全区开展心理学系列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理论与技能操作培训、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等。鼓励和支持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区域层面培训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校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在培养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座、课堂观摩、体验式沙龙、主题研讨、读书会等,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课的设计与操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以及个体咨询会谈技术等。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技能训练的示范练习,让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成长。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心理辅导站应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作用,以专职教师为核心成立多个研究小组,引领教师进行专项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如组建校园心理剧、沙盘游戏、心理健康课、家庭心育、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研究团队,制订详细的学习目标和研究计划,固定时间集中开展研究和学习活动。兼职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自我能力分析,选择专项技能进行学习提升,这种提升既是专业知识上的,又是个人心灵成长上的,使教师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心理辅导基本技能以及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是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刻不容缓。我们要将其作为一个区域、一个学校的重点工作去做,积极为全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支区域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惠霞,吴捷.对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情况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220-222.

[2]叶小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范式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2009(7):4-6.

[3]蔡海平.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轮驱动”范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7):29-30.

[4]毛淑芳,李伟健.“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29-30.

[5]R晓晶.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18-20.

[6]康菁菁.在主题探究中引领小学兼职心理教师互动发展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7-10.

[7]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8]罗世强,康钊.论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5(4):51-53.

注: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课题“二七区心理教师阶梯式成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CJYC16170119)。

上一篇:教师校本研修成果总结范文 下一篇:国培脱产置换研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