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争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7:34:50

行政争议论文

行政争议论文范文第1篇

一、政府绩效管理与智慧城市管理

政府如何才能更快地提供服务、同时节省纳税人的钱?许多国家都迫切需要智慧治理。也许在众多手段当中,通过向企业家公开政府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够促进智慧政府的建设。毫无疑问,国际、国家、州和地方的电子政务已经变得更加智能。然而,我们需要更准确地知道,电子政务能带来什么益处以及如何获得这些益处。一些国家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研究。例如,印度计算机化火车票订票系统研究(艾什沃V.阿纳德),尼日利亚无纸化行政的前景(A.I.尤瓦捷赫),哈萨克斯坦电子政务政策的实施和演化,印度警务行政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拉姆•雷迪M.文卡特),信息技术在印度部落生活中的渗透(拉奥K.阿尔琼)。智慧政府建设引起了数位学者的关注。大卫•奥利弗•卡斯丹研究了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紧急事件财务管理的战略途径;萨科瑞•纳亚麦评估了泰国教育分散化作为促进智慧管理的工具的效果;贾斯汀娜•纳姆库伯和金塞利•纳曼加拉研究了赞比亚地方治理为提升效果和效率而采取的新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构;远藤哲也研究了日本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灾后复原过程中的农村创新型领导;莱布赛探讨了澳门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此外,其他论文也对南非公共基准管理以及欺诈和腐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善治与行政体制改革

什么是善治?这个问题的答案广泛,颇有争议。善治是确保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繁荣发展?维护社会公正?还是主张伦理型政治领导?印度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尤其感兴趣,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包括:《印度的善治》(甘塔•多莱葛•拉奥),《基层治理授权》(K.希瑟拉玛•拉奥),《高效和善治促进繁荣发展》(N.N.奈克),《印度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困境》(D.斯里拉姆,阿姆瑞塔•杰哈),《公平选举的善治的基础》(拉内哈左维)。此外,俄罗斯学者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出发,借鉴俄罗斯在建立促进金融和经济稳定的机制方面的经验,对善治进行研究。中国学者叶林等人的论文《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挑战、政策和善治》基于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搬迁至城市的农民工选择是否定居在某个区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许多制度因素都会影响农民工的选择,决定他们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成为长期的城市居民。这些因素包括生活福利、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就业保险以及工作保障。

三、网络化和合作伙伴关系

公共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国内甚至跨国合作。这方面的论文主要研究这些机构是怎么样的、他们的合作伙伴和,探讨协作组织/管理的新特点。其中,有几篇论文以印度公私合作关系的迅速扩张为背景,讨论了医疗服务供给(南迪塔•考沙尔,拉维德尔•考尔,瓦桑塔•古里,D.斯里拉姆),高等教育(妮哈),以及现代化公共汽车站建设(L.斯蒂霍)。此外,美国72个政府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了多样支持活动,涉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会计(加里•施瓦尔茨)。还有学者从倡导联盟框架视角出发,研究韩国医疗改革中的非政府组织(洪秀珍、孟相浩)。另外,南非学者提出了一种整体性管理方法,来综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一系列活动(弗雷德里克M.尤以斯)。

四、“大数据”与公共管理创新

公共管理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和专业,尽管未来的事情不可预测,有少部分学者对即将面临的或是未来几十年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课题包括全球环境下的应变策略,改变技术以更好地服务人类,跨边境治理,创造新型行政过程和结构,培养新技能和新能力,提升行政领导力,采纳新的财政和问责工具,探讨新的伦理挑战。涉及以上一个或几个话题的论文包括:《全球公共管理:推动力和约束力》(Y.帕哈萨拉蒂),《公共管理在线项目典范—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华莱士•斯旺),《政策魔力:领导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里安特•努格罗霍),《危机和应急管理中的合作:单个任务多个部门模式》(辛格纳特•拉波汉达拉克),《援助美国无家可归者策略研究》(乔安妮•格拉姆),《公共管理/行政相关性作为南非公共发展模范的一个条件》(哈利•赫伯特•巴拉德),《财务可持续的地方政府未来面临的挑战:南非案例分析》(恩瑞•库盖姆普),《中国公共管理大问题初探》(马修S.明格斯),《非洲理智主义促进未来行政领导和专业人才行政发展和领导力提升的模型研究》(卡里•莫夫奥),《印度警务改革潜能挖掘:猎狗突击队研究》(N.柴坦亚•普拉迪普),《成熟度模型在新兴民主/冲突国家能力开发中的潜在用途》(利达•波斯维尔,塔努施里•巴格瓦),《医疗卫生政务微博服务内容优化研究———以中国21个省会城市为例》(汤志伟、易可、张会平)。汤志伟等人通过实证分析了中国21个省会城市医疗卫生政务微博的26994条微博数据,研究医疗卫生政务微博服务提供现状以及供需存在的问题。

五、社会管理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包括:核心价值的鉴定和评估,专业行政建设和择优雇用,公职人员招聘和保留的人口统计学影响,重视和促进种族多样性,人才招募,能力评估,引介和评价绩效管理,培训需求和策略,同种工作和不同工作的薪资福利对比研究。涉及这些研究课题的论文有:《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和公共组织离职意向:具有变革导向的公民行为的作用》(杰西W.坎贝尔,托宾尹),《南非基于性别敏感的服务提供》(B.C.姆邦奇兹),《公共管理行为培养和研究》(雷蒙R.布鲁斯)。本届会议特设2014年暨第二届国际行政伦理高峰论坛。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行政伦理专家围绕主题“善治与反腐倡廉”讨论了当前行政伦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借鉴与比较各国廉政反腐的经验,共商廉政反腐的对策与建议。大会组委会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会议论文共679篇,录用333篇,会议论文集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学术委员会评选出8篇最佳论文及10篇最佳提名论文,并举行了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从2005年至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已连续举办十届,成为公共管理领域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之一。前九届会议论文集已成功获得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WebofKnowledge(CPCI-SSH)的收录。2014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已送检。

行政争议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死亡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自杀、杀人、虐杀动物等残害生命现象的频现,各界对生命的关注日益加强。在教育界,生命教育已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近些年来,生命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对照港台以及西方,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仍有许多问题与不足。

一、生命教育的诸多理论问题尚待达成共识

回顾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国内,生命教育的诸多理论问题尚处于争议阶段,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

(一)对生命教育中“生命”的界定不统一

我国理论界在“生命”基本概念的界定上存在分歧。在进行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时,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从“人之生命”的视角出发,对生命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和研究。如:张美云在其博士论文《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中讲到“在对生命作界定时,应该将其限定在‘人的生命’这一范畴之内”。冯建军博士在《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一文中也说:“生命是什么?对教育来说,就是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是以人的方式展现的‘人’,而非是展现‘物性’或‘工具’的‘人’”。郑晓江教授则认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表达了不同观点。如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刘文霞等则认为:“仅从‘人之生命’的角度去定位生命教育,那么试图解决教育异化生命的现象就是不全面的、有失偏颇的。……应该将‘大生命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包括一切生物界的生命,即人之生命与自然环境中一切动物、植物都有其存在价值”。而复旦大学卞卓雯在其硕士论文《生命教育:困境与重建》中也指出生命教育中“生命”的内涵,不应仅仅指人的狭义生命,而应是广义上的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所有生命,甚至包括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生命的内涵应该是大生命的概念。

“生命”是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基本概念,决定了开展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因此,对基本概念的科学界定是当前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二)在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尚没有理顺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和单一生命教育课程的关系

张美云在《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一文中指出:“尽管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有自己的长处,是比较理想的课程形式,但由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已经定型和的课程周期性及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要求,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实施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的条件,所以单一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就非常必要”。而冯建军在其《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一文中也指出“生命教育不应该只是学科渗透式的,而应该独立设置课程;生命教育课程不应该以知识逻辑组织,而应该以活动来组织,成为综合活动课程”。他指出了生命教育课程独立设置的必要性,但是同时又指出生命教育课程应该成为综合活动课程。既然是综合活动课程,肯定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生命教育课程又如何区分于渗透式课程,二者孰轻孰重我们不得而知。而王文伦在《生命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实施形态》一文中则指出:“因为学生课时有限,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渗透式实施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诸多专家学者观点各异,我们不知渗透性生命教育课程与单一生命教育课程究竟是何种关系,生命教育课程设置应该依据哪一个理论?

理论界对渗透性课程和单一课程关系的模糊,对生命教育课程设置的争议,致使教育界的课程实践者往往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改革难以找到坚实的理论支撑。因此,理顺二者间的关系也是今后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死亡教育研究的不足

未知死,焉知生。在美国和我国港台地区,死亡教育已经成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死亡教育的开展和研究丰富而具体。而在我国大陆,由于对死亡的回避和禁忌等文化的影响,甚至学术研究也比较回避死亡教育这个主题。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篇名”“死亡教育”为搜索条件,共搜索到死亡教育论文123篇(2003至2011年10月),其中2011年论文11篇,篇名中包含“死亡教育”的文章4篇,2010年论文25篇,篇名中包含“死亡教育”的论文21篇,2009年论文中篇名中包含“死亡教育”的论文15篇……。已有的死亡教育论文绝大部分都发表在核心期刊以外的普通期刊,核心期刊刊发的数量极少(2003年以来,篇名中含“死亡教育”的核心期刊论文共12篇,篇名中包含“生死教育”的核心期刊论文共8篇)。同期,笔者以“篇名”“生命教育”为搜索条件,共搜索到论文3766篇(2003至2011年10月10日)。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14篇。可见,相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对死亡教育的研究严重不足。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所谓“向死而生”,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更深刻地思考生命。回避和禁忌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做法都是不科学、不明智的,是对生命规律的无视,无助于人类对生命的深层次认识和省思。死亡教育在美国早已经普遍进入大、中小学课堂,在我国港台地区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因此,为尽快解决当前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自杀、杀人、伤害生命等问题,在我国大陆大力开展死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二、生命教育实践研究的不足

(一)生命教育实践研究初获成果,但仍需深入拓展

和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热热闹闹的“繁荣”景象相比,近几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刚刚起步,虽初获成果,但深层次的生命教育实践研究和推进步履维艰。相对来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实践研究开展较早,如福建的张文质以及河南的刘济良等生命教育专家已经开展了生命教育与中小学课堂教学关系方面的实践研究与探索,并已经逐步影响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范围来看,已有少数省和地区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也有少数学校举行了一些具体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但总体上来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地方往往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而高等教育阶段的实践研究才刚刚开始,这方面的理论思辨仅有少量,如冯建军教授发表于2010年的《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路晓军发表于2010年的《生命教育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实践探索》。很明显,关于生命教育实践的思索仍然不足。生命教育课程也在部分高校以通识教育课的形式得以开展,但不难看出,生命教育课程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依然处于边缘地位,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践都有待大力推进和拓展。

(二)生命教育实践研究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很单薄,不够深入,也不够丰富和具体

关于生命教育实践开展的具体载体来说,现有的研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生命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和形式;学生的生命情感、生命价值教育方法等。但这几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相对笼统的,没有深入到每一个层面的丰富、具体的研究,对生命教育实践途径和形式的研究也是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实际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得以推行。仅有冯建军教授、郑晓江教授等少数人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大部分还都是集中在生命教育实践问题的理性思辨上,缺乏进一步的行动研究。而生命教育实践的实施更是刚刚开始,仍面临着传统观念的阻力,推进艰难。生命教育实践研究的不足在于生命教育实践推进的步履维艰。要开展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就必须大力推进和深入拓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开展生命教育的行动研究,通过生命教育的实践解决青少年的实际问题,在行动中反思经验教训,进而用总结来的经验进一步指导生命教育的实践。

(三)生命教育研究视角与方法需要进一步拓展

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根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在生命教育的研究上,大陆已有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文献法,大都以理性思辨的形式进行综述性的论述,质的研究方法使用不足,叙事研究和个案研究较少,更缺乏行动研究。也有一些实证的研究,但大多都是调查研究,使用方法较单一,缺乏多方法并用的研究。

从研究的视角来看,现有的大部分生命教育研究都是从教育学、哲学的视角展开,或者和思想政治、德育、体育等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新视角的研究较少。虽然也有少数学者采取多学科的视角来进行生命教育研究,如临沂大学的刘恩允以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的唐彰新等从新生物学的视角研究生命教育的问题,长春医专的张丽颖、赵丹妮将叙事心理治疗的方法与生命教育的教学相结合开展教学研究。但以新视角进行生命教育研究的文章仍然较少,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生命教育研究,才能有创新、有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美云.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6,(3).

[2] 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3] 王文伦.生命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实施形态[J].当代教育科学,2010,(6).

[4] 刘文霞.对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5] 冯建军.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J].教育研究,2006,(3).

[6] 路晓军.生命教育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7]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Z].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 卞卓雯.生命教育:困境与重建[Z].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 刘恩允.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观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C].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

[10] 张丽颖,赵丹妮.用生命化的方法进行生命教育―叙事治疗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应用[C].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

行政争议论文范文第3篇

一、概述

(一)概念

申论,词义源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取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产生的测评功能,涵盖了作文和策论(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种八股文考试形式,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形式比较严格的论文)两种考试的基本方面。中国公务网2014-7-222:51:00

申论类似于作文方式的一种——给材料作文,但是形式比较灵活,内容难度大得多。写作申论,要在反复阅读试卷给出的约

1500字的资料和提出的有关问题后,用心分析,提出自己的论点并进行阐述和论证。相对于传统的作文来说,《申论》要求考生摒弃那些套话、闲话,分析、解决问题要更加透彻、

全面、清晰,因此也更能让考生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特点

1.规范性。《申论》作为严格的公务员录用考试,试题一般不会出现偏差。试题表述标准明确,不论涉及哪方面的内容和观点基本上都无争议,让每个应试者均有话可说。因此,对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一般是不会考的。

2.针对性。考生一定要用足够时间(一般40分钟左右)认真阅读给定资料,千万不要匆忙提笔

。在阅读过程中,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就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要抓准主要问题;然后把握住给定资料所反映事件的环境和条件。因为,这种既定的条件是提出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抓准了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有了针对性;搞清给定资料所提供的环境、条件,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行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申论考试中两个主要的基本要求。

3.拓展性。目前我国比较注重公务员的实际能力,因此录用考试内容一般都侧重于考察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出题角度更加灵活。自2014年以来,作文考试这种题型逐渐被淘汰,考生很难直接答题,而需要结合背景资料作出判断和归纳。在复习时,对一些细小的知识点或不大考的知识点,都不可掉以轻心。

(三)作用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水平。

二、写作

(一)内容

设计原理:申论是公开的、公正的、客观的人才录用方法,内容、方法和测评都体现了人才考核的基本设计要求和设计思路。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考生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相关知识及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素质及能力要素。

1.基本内容:首先在试卷上给定一篇(或一组)1500字左右的资料,要求应试者在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理解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事件(或案例、或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本质,然后按要求答题。

2.答题形式:①仔细、认真地阅读背景资料,经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后,准确地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字数在150字以内)。②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可行性方案(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③在完成上述两项程序的基础上,紧紧扣住给定资料及其反映的主要问题,申明、阐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1200字左右)。

(二)方法

申论写作有四个主要环节:

1.阅读资料。这是最基础的环节。只有认真地读懂读通全部资料,才能把握资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质。

2.概括主题。概括出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3.提出对策。针对主要问题,就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提出对策是申论考试的关键环节,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考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抒发见解。注意必须结合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

4.进行论证。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可以说,这才算是申论的真正开始。它要求应试者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前三个环节尽管重要,不能有任何懈怠,但总的说是有益的铺垫。而论证过程则需要按照逻辑进行科学地分析论证。论证,字数要求多,分值高于其他部分,是申论考试的核心,能全面考查和衡量一个人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说理能力。

这一环节应该说就是写作典型的政论文。这就要按照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和结构来进行。下面提出写作要领和模式模具。

首先,必须编写详细的提纲。提纲编写程序如下:

A、拟制标题。

要求自命题。这就要分析把握资料的重心。如材料:

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七日,爱因斯坦给一位美国自学成才的实习机械师回信,说:“我认为你对我们社会的见解是颇有道理的。……你的来信还使我认识到,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于对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

重心是爱因斯坦对智慧、学历和追求的看法,而不是他的贡献。

有的材料会有两个以上的重要意义,这就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如:

香港回归前夕——6月1日。“亚州第一飞人”柯受良为了向祖国献上一份珍贵的厚礼,驾车成功地飞越了黄河壶口瀑布,完成了华夏儿女征服大自然的又一壮举。在“飞黄”前,他说,他要用自己成功的飞越向世界宣布,中国人不是懦夫。“没有了灵魂,人生好比大海的波浪……爱拼才会赢。”这是柯受良最喜欢唱的一首歌。

这个材料有两个评论对象,一是柯受良的拼搏精神(不是他的壮举),二是柯受良的爱国精神。考生写出了这样的题目:《爱拼才会赢》、《贵在拼搏》、《小议“拼搏精神”》和《爱国,需要实干家》。

第二步,确定作文主题,即立意,也就是写一个判断句。主题是自己的一个鲜明的认识,当然要符合命题的要求,正确而又深刻。

如上述爱因斯坦的材料,可以写一个这样的主题:“智慧来自于对知识的终生追求。”如上述柯受良的材料,除了《小议“拼搏精神”》外其它题目都又是主题。如《什么是人生价值》,可以写出主题“人生价值是贡献”。

标题类型给材料作文就要自定题目。这就是说,对作文的题目都要分清类别。以标题与主题的关系为主要标准,标题类型如下

1.直接标明主题。标题是一个判断句,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如《做一个的

青年》。又如《天下无难事》、《不要畏惧困难》。这类标题有《......是(动词).....》和《......要......》的模式。

2.指出内容范围。有《论……》或者《……论》标题模式。有的论文标题省去了“论”字。

3.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标题要求:1.确切。一要与内容符合,不能写跑题。二是含义大小与作文一致,《谈困难》不能写成《谈人生》。三要与文体风格一致,如一般不能写成公文或者记叙文的标题。2.精练。特殊需要时标题才能长。3.醒目。一要形象,二要新颖。

B、写主题句。

主题在作文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如果说作文是一个精神生命,那么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胳,语言是细胞,表达方式是皮肤,线索是脉络,而主题则是核心。

主题是考生在作文中通过全部材料所表达的基本认识,具体表现为一个逻辑判断句(10个字左右)。主题称作中心论点或者基本论点,作为一个判断句的形式来说是非常明晰的,并且往往在标题中直接表达出来。如论文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如《反对本本主义》等。

正如灵魂的高低决定着人的水平一样,主题句的高低也决定着作文的水平,也就是说主题句具有层次性。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性,让主题句达到更高的层次。我们不谈作者自身修养的提高问题,仅就作文主题句本身的提炼简要地谈一谈。

主题句最基本的层次应该是客观层次,即主题句准确反映了作文中心内容的本质真实。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揭示了所论述事物的客观本质。

主题句更高一层的认识是具有科学文化深度和广度的认识。这就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修养的提高。这样的主题句可以说达到了充满文化色彩的层次:“他是当代毕升。”

主题句再高一层是具有哲理意味的认识。哲理简单地说就是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例如:“他是一个有永恒追求的人。”

黑格尔认为,美学是哲学的高度发展,而哲学又是人类所有认识的精华。所谓美,其实就是促发人们积极意义的高级生命及其自由创造的本质。据此,著者以为,主题句最高的层次应该是审美的生命认识。例如:“他代表着新人类。”

主题句是作文的核心,作为主导思想贯穿全文,指导全文。这是人尽皆知的。但是,究竟怎样主导就有一些人不甚了了,尤其是对主题句在作文中的位置更不能清醒地把握。著者以为,主题句在作文中的位置应是明晰的。仅就议论文和记叙文中的主题句位置作以解说是必要的。

议论文中主题句的位置:

标题一般写出主题句即中心论点这句话。

开头一般要在段尾写出主题句,或写出与主题句相关的论题。

中间主要采用分析法——分出二三层来,说明主题为什么和怎么样,行文中兼用其它论证方法如列举事实的例证法。在中间部分的靠后处突出主题句。

结论重申主题句,可以在字句上变化,或更深入一步。

作文不但要围绕着而且要穿插着主题句来写作,要有一个“提出——强调——重申”主题句的三段式过程。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切入点。

C、简述内容(包括关键词)。

内容简述或者内容,在科学性作文中包括主题和层义以及要点,在文学性作文中可以写做过程、部分及要点。这就要有30字左右。注意:平时作文,可以练习写内容简述,考试时不必写出。

D、选择结构

1.并列式。一般写的是对象的横向的、静态的情况。各部分相互间无紧密联系,独立性强,但共同为说明主旨服务。能够省略某一部分。先后次序不那么固定。往往运用序码,如第一、第二、第三。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概括面广,条理性强。

2.递进式。一般写的是对象的纵向的动态的过程或者事理。各部分层层递进,每一部分也不可缺少,前后顺序也不能颠倒。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逻辑严密,能说明问题。

在一篇文章中,两种方法可以互相交叉,即以一种方法为主,在某一部分即层次中用另一种方法。

结构选择,所用字数一般只有几个。

E,标明层义。

这一部分就叫做全文的纲。层义这一提纲的主要部分有两种写法。一是标题写法,结尾没有标点符号,几个至多十来个字,简明扼要。这种写法的长处是简洁清楚,易于把握(字数少,提纲短)。短处是别人不易看懂,自己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弄不明白。二是句子写法,是完整的一句话。这种写法的长处是具体明确,短处是易于冗长,不利于思考。最好是两种方法交替,在简单明了的地方用标题写法,在复杂难记的地方用句子写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层义具体表现在文章中有两种,一是居中排列的小题目,二是项目。

注意:自此以下,提纲就要运用序码。序码一般分为四层:一是汉字小写的一、二、三、四等,后面用顿号(小标题的层次顺序不用顿号,空一格);二是半圆括号和汉字,如(一);三是阿拉伯数字1、2、3、4等,后面用点号;四是半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如(1)。以下还可以有第一,第二,第三等。要保持一致,不能混乱。

F,写出段义及要点。

提纲举例如下:

标题:生日

主题句:生日应当过得有意义。

内容简介(考试不必写):反映了为孩子大操大办生日的社会现象,指出这是关系到民族美德的思想问题,主张生日应当过得有意义。

结构:并列式。

正文:

一、开头:论题即生日。

二、中间:论证

1.提出现象:为娃娃办生日的社会问题。引用俗语。

2.分析论证:

(1)关系着民族美德和思想腐化。(可以改作规范段的主句)

(2)奢侈的效果和正确的途径。

三、结论:照应开头,突出论点;讲辩证。

编写后的提纲,还要修改。对提纲的修改是一个总--分--总的综合分析过程。先从总体上把握,去分析部分,再在分析部分时放在总体中把握。如果相反首先修改局部,就可能在不符合整体时删去,这就造成浪费。提纲编写应该适应考场特殊情况即详细和简明两种方式来编写。有时限于时间而不写草稿,则提纲应该详细编写,起到草稿的作用。

基础和要领议论是作者的判断。包括论点(判断句)、论据(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和论证。

论证方法主要有:1.分析法,分为两个以上方面,说明原因即为什么。主要方法。

2.例证法,举事实,如人物、事件、数据等。常见。

3.引证法,引用名言、俗语等。常见。

4.反证法,即从反面看。

还可以用打比方的喻证法。等等。

二、模式和模具

议论文结构一般有论点、论证、结论三部分,通称“三段式”。

议论文要对某些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评论。选材要求“大中取小”,也就是从较大的社会政治和思想现象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或问题本质的一个侧面作为“突破口”,经过分析、开掘,揭示其普遍的、深刻的含义,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

模式【开头】(1)引用材料---大中取小。要有所强调,即突出与论点有关的部分。(2)引出论点――判断句,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

【中间】(1)分析法为主。围绕现象材料进行分析“为什么”。分为一条两均可。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例证法、引证法。

注意:以上方法常常仅取一二个(甚至只用一种),就可以写成全文。

(3)联系现实和自身,强调、突出和发挥中心论点--小中见大。

【结尾】概括重申论点,发出感慨。

模具提纲模具

标题:论点式或论题式

正文:一、总论1.简述材料(说明)

2.论点即中心思想

二、论证1.举例法亦可先用分析法

2.分析法:为什么引证法为什么

3.联系更广阔现实

三、结论强调中心论点发出感慨其实,我

行政争议论文范文第4篇

(1)历年考试题材:

2014年北京市申论考试材料列举了大量有关农民工就业工作、家庭日常生活、社会待遇、城市融入度、城市建设与社会犯罪等诸方面的现状,反映了农民工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政府对农民工的保障措施难以有效实施等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14年北京市申论考试的材料比较复杂,主题是关于网络发展带给社会生活的诸多利弊问题,重点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给青少年的正常成长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社会各界针对该问题采取的措施,同时提及了我国网络游戏的现状、发展空间、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附属问题。

2014年北京市应届毕业生申论考试材料反映的是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主要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及普通公民、企业的信任,侵害相对方权利,影响政府权威形象,进而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

2014年北京市应届毕业生申论考试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听证会制度。试题列举了关于听证的12段阅读材料,谈到广东价格听证会、立法听证会、美国听证会、听证的原因及历史、听证的四大领域等内容。

2014年北京市申论考试主要是围绕行业协会来命题的,材料给出了行业协会的概念和职能,列举了煤气、拉面协会、彩电价格涨价,牙防组的认证资质,湖北啤酒企业的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暴露出目前我国行业协会自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规律

经过对北京市公务员《申论》考试历年真题的研究、分析,总结出申论测试规律如下:

(1)测试形式灵活多样

北京市申论答卷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概括部分,二是方案部分,三是议论部分。就文体而言,概括部分可能是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方案部分,则可能是应用文写作;第三部分则主要是议论文写作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论测试既考查了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测试形式非常灵活、实用。

(2)测试背景资料涉及面广

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国家公务员,因此十分注重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试。为反映这一要求,申论所给定背景资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且表述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偏差。

申论的背景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有定论,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结论。

(3)测试目的针对性强

申论测试考查的目的是明确的,针对性很强,即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从这一角度看,考查的目的与测试的命题是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目的具有针对性,试题也具有针对性;试题为测试的目的服务,目的则是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4)测试标准具有先进性和国际性

选拔公务员的申论测试,一开始就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仅注重对应试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而且也注重对应试人员将要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考查。在科目设置、考试形式上都是按国际标准设计的,在内容上体现了中国特色。

西方一些实行公务员制度时间比较长的国家的公务员考试,是分类分等、定时定期进行的,人员的选拔录用与职位紧密结合,采用不同的试卷,以满足不同岗位、不同职位对人员的不同需求。我国也逐步在申论试卷中,体现出中央国家机关和垂直管理系统在用人上的不同要求,逐步做到分类、分题、定期考试。

(5)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

申论测试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从资料背景来看,都是有关当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问题,有的已定论,有的尚未定论,完全要考生自己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提出对策或是对对策进行论证,都不会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

以对策部分为例,这部分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相对的,在不同地区以及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可能一样,更何况有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合理的方案,因此哪一种更为合理,针对性与可行性更强,要对若干方案比较论证后方能确定。又比如论证部分,抓住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论证、采取什么方法与结构,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因而也决不会有一个具体唯一的标准。因此论证(作文)部分的评定,也只能是综合的、全面的、等级式的,不可能有确切的唯一的标准。

正因为申论测试没有确定的答案,这给了考生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同的考生完全可以较充分地展示各自不同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选拔者挑选到满意的人才。

(6)测试具有前瞻性

行政争议论文范文第5篇

(1)历年考试题材:

2014年北京市申论考试材料列举了大量有关农民工就业工作、家庭日常生活、社会待遇、城市融入度、城市建设与社会犯罪等诸方面的现状,反映了农民工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政府对农民工的保障措施难以有效实施等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14年北京市申论考试的材料比较复杂,主题是关于网络发展带给社会生活的诸多利弊问题,重点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给青少年的正常成长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社会各界针对该问题采取的措施,同时提及了我国网络游戏的现状、发展空间、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附属问题。

2014年北京市应届毕业生申论考试材料反映的是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主要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及普通公民、企业的信任,侵害相对方权利,影响政府权威形象,进而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

2014年北京市应届毕业生申论考试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听证会制度。试题列举了关于听证的12段阅读材料,谈到广东价格听证会、立法听证会、美国听证会、听证的原因及历史、听证的四大领域等内容。

2014年北京市申论考试主要是围绕行业协会来命题的,材料给出了行业协会的概念和职能,列举了煤气、拉面协会、彩电价格涨价,牙防组的认证资质,湖北啤酒企业的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暴露出目前我国行业协会自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规律

经过对北京市公务员《申论》考试历年真题的研究、分析,总结出申论测试规律如下:

(1)测试形式灵活多样

北京市申论答卷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概括部分,二是方案部分,三是议论部分。就文体而言,概括部分可能是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中的某一种形式,也可能综合了多种文体形式;方案部分,则可能是应用文写作;第三部分则主要是议论文写作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论测试既考查了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测试形式非常灵活、实用。

(2)测试背景资料涉及面广

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国家公务员,因此十分注重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试。为反映这一要求,申论所给定背景资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且表述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偏差。

申论的背景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有定论,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结论。

(3)测试目的针对性强

申论测试考查的目的是明确的,针对性很强,即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从这一角度看,考查的目的与测试的命题是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目的具有针对性,试题也具有针对性;试题为测试的目的服务,目的则是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4)测试标准具有先进性和国际性

选拔公务员的申论测试,一开始就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仅注重对应试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而且也注重对应试人员将要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考查。在科目设置、考试形式上都是按国际标准设计的,在内容上体现了中国特色。

西方一些实行公务员制度时间比较长的国家的公务员考试,是分类分等、定时定期进行的,人员的选拔录用与职位紧密结合,采用不同的试卷,以满足不同岗位、不同职位对人员的不同需求。我国也逐步在申论试卷中,体现出中央国家机关和垂直管理系统在用人上的不同要求,逐步做到分类、分题、定期考试。

(5)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

申论测试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从资料背景来看,都是有关当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问题,有的已定论,有的尚未定论,完全要考生自己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提出对策或是对对策进行论证,都不会有一个确切、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

以对策部分为例,这部分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但是针对性和可行性是相对的,在不同地区以及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可能一样,更何况有的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合理的方案,因此哪一种更为合理,针对性与可行性更强,要对若干方案比较论证后方能确定。又比如论证部分,抓住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论证、采取什么方法与结构,要适合自己的特长,因而也决不会有一个具体唯一的标准。因此论证(作文)部分的评定,也只能是综合的、全面的、等级式的,不可能有确切的唯一的标准。

正因为申论测试没有确定的答案,这给了考生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同的考生完全可以较充分地展示各自不同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选拔者挑选到满意的人才。

(6)测试具有前瞻性

行政争议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裁判文书;民事判决书;改革;法院

一、 裁判文书的定义及民事判决书的地位

(一)裁判文书的定义

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适用法律,就案件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文书。我国现行的民事裁判文书包括民事判决书、民事调解书和民事裁定书三个类属,共49个具体文种。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可以说是整个司法文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特定时代、特定法律制度下法律文化的裁体。

(二)民事判决书的地位

民事判决文书是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书之一。一份质量高的判决书不仅是反映法官的办案质量、执法水平与判案能力的重要载体,也同时是一份叙事清楚,论理充分的边叙边议的议论文。民事判决书的制作是民事审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事审判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民事判决书记载了民事审判的重要内容和案件事实的裁判结果。主要包括,管辖和审理案件的法院,审理案件的审判员,原被告双方的具体情况以及所聘请的人,法院查明的案件事实经过和双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等。这些内容的记载是对法院和当事人对案件审理的过程的监督,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有效凭证,也是法院实施国家法律、法规的结果。

其次,民事判决书的制作也是对司法程序正义的有效体现。民事审判的过程不仅是确定争议双方实体权利的体现过程,也是程序正义的实践过程。

最后,民事判决书还将记录整个案件的处理情况,具有档案记录的功能。既反映了当前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实行的政策和法律现状以及执法水平及法治程度。将以民事裁判文书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以后进行研究和借鉴的宝贵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 我国当前民事裁判文书中存在的不足

民事判决制作包括格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我国民事裁判文书,缺乏案件的受、送达、财产保全、对管辖权异议的处理、变更程序或延长审理期限的说明、当事人的追加以及开庭时间和次数等案件审理的过程的说明。此外,也没有记载到庭协助工作的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勘验人员的介绍等。这样不仅不能体现和表明审判程序的合法性与公正性,也不利于当事人全面了解案件审理的全过程,易造成“暗箱操作”之嫌,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监督和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另外民事调解中缺乏法律依据的引用,法院调解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形式,法院的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相等的法律效力,但又由于调解书的协议是当事人在自愿的原则下达成的。目前现阶段的调解书往往忽略在调解书中引用有关的法律依据,这样不仅削弱了法院调解的合法性,也容易使当事人把法院调解与行政机关的调解、仲裁机关的仲裁调解以及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混为一谈。

裁判文书的格式也甚为重要,从文书格式可以反映出文书的宏观结构模式,但并不是文书的精髓。我认为我国文书的表现形式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内容问题更应得到关注。在审判实践中仍然存在将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所持理由作为适用辩论审判方式的一种“摆设”,在判决认定的“经审理查明”的事实和证据的陈述中,对当事人的主张和理由成立与否,判决所使用的证据是否经过质证,是如何认证的,以及法庭是运用和采信哪些有效证据认定事实的,这些内容在判决书上都没有反映,这使得程序的公正性得不到真正的体现,判决结果的形成也变为“空中楼阁”,而在判决书“本院认为”的理由部分又常常以“经查不实”为由“不予采纳”。这种只注重形式上的辩论式审判方式的做法虽然省事,但其结果是除法官以外的当事人和公众无法全面、客观地了解案件的事实真相,将会使法院判决缺乏公信力,也不利于判决结果的执行。

三、民事判决文书制作的完善

(一)增加程序性的记述

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是人民法院解决当事人纠纷,案件审理后的最终结果。最终实体的公正判决,都是由程序的公正作保证的。民事案件的程序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的因素,各步骤之间的联系,所有的诉讼参与人,包括案件审理人员都要受到它的约束。在以往的判决文书中,不能反映出诉讼活动的整个过程,不利于审判人员在诉讼中以及在制作判决书的活动中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自我约束,同时,也不利于当事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人民法院的诉讼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

所以,基于此种种原因,建议判决书中应加大程序性事项的记述。除以往已经表述的合议庭组成人员、受理时间、开庭时间、诉讼参与人的出庭情况、陈述及答辩情况外,还应当记述以下程序性的事项:(1)当事人有关诉讼行为及导致的后果,如原告是否撤诉、被告是否应诉、当事人申请管辖权异议、申请诉前保全、先予执行、要求回避、提起反诉的申请以及其法律效果,这种法律效果产生的原因。(2)有关审判人的活动及结果,如对当事人有关问题的审查、庭前证据的交换情况、审委会研究的时间等。

(二)加强事实认定部分的描述,完善文书内容

在判决书中,事实认定部分是整个判决书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判决书中,事实部分一般分两部分来写。前一部分为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解。后一部分为法院经过庭审和有关审判程序认定的事实,即在判决书中“本院审理查明”的部分。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当事人对已做出的主张和辩解应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所以,在记述原告人的诉讼请求及事实陈述时,不但要归纳记述原告人为支持自己主张所作的事实陈述,还要记述原告人为支持自己主张向法院提交的证据。同时,被告人的陈述及抗辩理由,也同样基于此要在判决书中记述。

现行的论述证据的取舍。我国现在进行的司法制度的改革,也将证据规则的运用,作为裁判文书改革的要点之一。要求对双方提供的证据,尤其是对案件争议焦点的证据,法官必须说明采信和不采信的理由,展示自己认定证据的心理过程,不能含糊的“不予认定”,而随意取舍。“立足于法律解释共同体的内部制衡和外部归责的这样的监督措施比院长旁听制更能抵制来自权力的干涉,比摄影机进法庭更能保障议论的严肃性和合理性,比直接追究法官个人的误判责任更能防止司法上的陋见和偏见。”因此,相对于判决书中适用法律的理由,对证据的认定更为基本。

对法院认定事实的记述,按照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为主线,结合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按此顺序表述是恰当的。关键是要加强对证据运用的论述,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边记述边论证,也可以在事实记述完整后,按照先后顺序,对证据进行排列,逐条阐释法官对证据采信以及证据优先的理由。如果当事人没有争议的证据,法官可以径直说明。在逐条认定后,法官还应该对证据证明何种事实进行陈述,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

(三)增强判决文书的通俗性

经过一系列的审判活动,最后由法官作出的判决书,将相当于一篇严谨的论文,它把法官的思考和推理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任何人都能因此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水平的差异,对判决书的认知程度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法官在制作判决书的时候,即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运用法律方法和相关法律术语,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去制作判决书,同时还要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甚至社会公众的整体法律水平。如果写的艰涩难懂就偏离了其实用性作用。

四、结语

总之,民事判决的说理应当遵循一定的方法。民事判决的说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法律理由的说明,应当是事实与法律之间的“往返流转”。 我们在民事判决说理时应当遵循法律解释的方法论的要求,法官不能随意解释。同时,也基于民事判决书主要面对的是普通公众,因而不应当是高深的理论调研文章,而应当是绝大多数公众能顺利读懂的普通读本。民事判决书的制作也更应做到浅显易懂,说理充分,使公众能够领会透彻,人文亲善的裁判文书。这样才能使“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得以最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潘庆云.民事裁判文书改革研究[J].现代法学,1998(10).

[2]卡尔·拉轮次.法学方法论[M].商务印书出版社,2003.

[3]高壮华.论法院档案中民事判决的制作规范[J].兰台世界,2009(10).[4]廖征.论民事判决书的说理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3.

行政争议论文范文第7篇

行政判决书是行政诉讼审判中法院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展示公正司法形象和法律正义的重要载体。本文针对现行行政判决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结合行政判决书制作的基本原则,从内容、体制和形式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了行政判决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措施,突出了理论推理的重要性和改善措施。

行政判决书是法院在行政案件审理终结时就案件实体问题的处理所制作的最终决定法律文书。它是行政诉讼案件所有程序、实体和适用法律的最终的集中体现,是衡量案件质量、法官业务素质的主要评判依据之一,是法院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展示公正司法形象和法律正义的重要载体。

我国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行政判决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行政诉讼法实施后、1992年最高法院文书样式(以下简称“1992年样式”)和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实施后重新制作的样式(以下简称“最新样式”)。论文百事通1992年样式及之前的行政判决书样式实已废弃,经过改革和探索,现在适用的最新样式已较规范和标准,制作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很多弊病。现笔者结合行政审判工作实践,对我国现存的行政判决书的模式,刍议几点粗浅认识。

一、现行行政判决书存在的主要弊端

与普通法国家或港、澳、台地区等行政判决书相比较,我们现适用的最新样式虽有简明扼要等特点,却仍有不能体现完善的法律程序,理论推定说服力不强,公开透明度不高等体例、内容上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行政判决书内容上不完整,体例不规范,不能真正体现文书的法律价值。

1、未能完整体现诉讼的全过程。对于向社会公布案件的所有程序和实体的表现形式,应完整地记载和反映诉讼全过程,如举证、证据交换、送达等时间不表述,超审限事由不明、财产保全、先予执行情况不作交待等,影响了案件诉讼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2、对行政机关是否享有行政管理职权的审查、对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遵循哪些程序和适用哪些法律的审查在查明事实部分得不到完整反映。

3、对事实认定中证据瑕疵尚缺少必要的分析认定。证据有瑕疵,某些时候也可作为定案根据,但对其缺乏分析取舍,证据与客观事实的联系亦缺乏严密逻辑判断推理。特别是对间接证据定案的,没有对间接证据间关系、证据缝合是否严密等问题进行论述。

4、说理部分过于僵化。大多套用一些法律术语和习惯用语,缺乏个案的针对性,不能反映法官的法理和文字功底,判决反映的理论性、专业性不强。

5、适用法律过于概括。一般只引用法律条文,不阐明适用法律的道理,缺乏法官适用法律依据的法理分析。

6、合议庭或审判委员会讨论记录对当事人保密,缺乏透明度,严重影响了行政判决书的公正和权威性。

7、判决书尾部缺乏当事人救济权行使的说明。

(二)表述形式上的缺陷。

1、整个判决书外观形式上过于单调,与一般打印材料无异,给人有法院判决也就“一张纸”的感觉,突出不了法律的权威性。

2、判决书字体不统一,标点符号使用不精确,数字用法欠规范。

(三)行政判决书制作效率不高。

法官作风拖沓,文书制作不及时,因此经常导致当事人的矛盾激化。

二、行政判决书的制作应遵循的原则

行政判决书的制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正原则。司法公正是审判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是人民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而“裁判文书是司法公正的最终载体。”(1)司法公正包含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一份优秀的行政判决书应始终围绕着这两个公正来体现法律的正义价值。

(二)公开原则。即判决书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是行政判决书改革完善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现行行政判决书存在的缺陷,即说明其尚不能完全体现这一原则,如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讨论分歧意见对当事人保密,明显缺乏审判的透明度,违背了公开原则的本意。“审判公开,只能做到裁判理由公开才是最终的,实质性的。能够把裁判理由阐述清楚,也是不容易做到的。长期以来,我们的裁判文书千案一面,缺乏认证断理,看不出判决结果的形成过程,说服力不强。这样,裁判文书即使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没有错误,有时也不能说服当事人,往往造成一些当事人缠讼,未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使一些法官撰写裁判文书的业务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2)

(三)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依法制作原则,制作行政判决书,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要求;其二,合法性审查原则,即行政判决书的制作围绕整个行政审判活动所突出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来进行。

(四)说理原则。行政判决的理由是行政判决书的灵魂,是将事实与判决主文有机联系的桥梁,是反映法官职业素质的重要窗口。判决通俗易懂,推理严谨,剖析隐微,说理透彻,使人无从怀疑其公正性与合法性,从而心悦诚服,这应是一份优秀行政判决书的至高境界。

(五)针对性原则。行政判决应侧重于各方的争议焦点,侧重于个案的实际情况,使判决有的放矢。

(六)效率原则。“公正与效率”是现代司法理念的主题与灵魂。行政判决书将行政诉讼全过程全面地展示给公众。则如何体现效率原则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

三、行政判决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措施

行政判决书中存在的问题,对行政审判工作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妨碍了法院“公正与效率”为主题的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故行政判决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乃必然趋势。现结合行政判决书制作的基本原则,从内容、体制和形式等方面,侧重于一审行政判决书的创新与完善拟提几点建议,供商榷参考。

(一)行政判决书内容和体制上的改革与创新。

1、首部:

最新样式已较1992年样式有较大突破,其将合议庭组成人员、当事人出庭情况,、受理及开庭时间列入判决书中,但仍不能反映所有诉讼活动和程序的内容。应作出如下修改:

(1)人栏,增设权限的说明;

(2)只注明、受理时间,而未注明送达诉状副本、通知答辩时间,显然难以体现判决公正性和透明度,应在“X年X月X日受理后”增加“X年X月X日向被告X送达状副本,并通知其十日内向本院提举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或根据具体案情拟定通知举证情况)。”

(3)依照最高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增加通知举证、当事人举证及证据交换时间。前面已提及通知举证在送达诉状副本时一并作出,则在“依法组成合议庭”后增加“X年X月X日,被告向本院提举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X年X月X日,原告向本院提举了证明被告违法的证据,X年X月X日,本院组织原、被告进行了证据交换。”在诉被告行政赔偿案件中,应在被告举证前添加“X年X月X日,原告提举了因被告行政行为而造成损害的

证据。”

(4)在“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后增设“X年X月X日,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评议”。经审判委员会讨论的,再增加“X年X月X日,案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

(5)另超审限的要注明超审限事由。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的,也要说明清楚。

(6)充实“原告诉称”内容。原告因被告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诉之法院,但很多原告文化素养不高,状表达不完整等情况存在,现判决书多对原告诉讼请求进行简单归纳概括,极易给原告造成法官偏袒被告行政机关的印象。故在表述原告请求时要完整地指出其事实理由和诉讼请求。

(7)将证据提交情况纳入正文部分,确保当事人陈述和举证、质证、认证、事实认定分别各自连成一体,形成连贯性。

2、正文:

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事实推定、理论推定和判决主文。由事实认定到理论推断、分析,从而衍生出判决结果。

(1)事实推定。事实推定主要是根据最高法院证据规定的举证、质证和认证来表述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其一,归纳争议焦点。其是有当事人诉辩主张和举证的衔接作用,这也是行政判决书制作的针对性原则所要求的。根据双方的诉辩主张,归纳出争议焦点。同样,双方的举证也紧紧围绕争议焦点而展开,故将最新样式中归纳争议焦点部分,从事实推定尾部移到当事人举证之前,对整个事实推定部分起到引导作用。美国法院的行政判决,如著名的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就泰国菠萝罐制工业有限公司等诉美国反倾销行政复审终裁决定案的判决书(3),即采取了这种方式。

其二,先由各方当事人举证,再笼统地将质证、认证融为一体,显然缺乏连贯性。故对该部分的表述,可就每一系列关联的证据由一方当事人举证,他方质证,法院认证,具体设定为“被告X在答辩中提举了以下主要证据”,对每同类型证据归纳出证明目的,“对此,原告提出质异,认为……,被告对原告质异予以辩驳,认为……,合议庭认为……。”然后,再由他方当事人举证,如此举证、质证、认证一气呵成,更清楚地体现了证据规则的要求。在其中的合议庭认证部分,对证据瑕疵也要作出分析认定,并确定瑕疵证据是否可以作为定案依据的分析说明。另外,在认证过程中,当庭认证的应记录在合议庭笔录之中,并允许当事人查阅,确保认证的公开、透明度。

其三,“本院根据采信的证据,确认以下案件事实”,是最新样式中认定案件事实的开头,但却对事实有主观臆断的之嫌,可将该部分更改为“上述经认定的证据,证明了以下案件事实”。认定事实过程中,首先要注明清楚对行政机关职权的审查结果,即对行政机关是否有管理职权进行审查。对事实的叙述,也不能过于简略,应结合相关确认的证据来进行。另外,为被诉行政行为所认定,而合议庭因证据等问题不能认定的也应阐明理由。

(2)理论推定。即“本院认为”部分,该部分是行政判决书的重点内容,与审查认证及判决结果呼应,是由事实到判决主文的纽带。理论推定要符合“七性”,即法律性、针对性、透彻性、确认性、逻辑性、规范性和全面性。(4)此前,因受大陆法系国家法官不得造法的禁锢,法官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法院的行政判决书的理论推定的透彻性、逻辑性和全面性等几个方面尚存有很大缺憾。如何克服行政判决书理论推定的弊端与缺憾,使行政判决不断创新与完善,是写好行政判决书的关键部分,也是难点所在。笔者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加强法官的政治、法律、文学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名优秀的法官,必能洞察案件秋毫,公开评断是非。行政判决书不仅包括法律的内容,还有可能涉及到文学、自然科学、哲学、逻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只有具备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善于把握案件的整个脉胳,法官才有可能制作出优秀判决书。否则,涉及到判案法官无法认知的方面,难以判明,更无从制作出好的判决书。法官素养是行政判决书的人的因素,也是优秀行政判决书必备的外部条件。

其二,破除固定化三段论式的论述。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法院判决内容具体、推理严谨,法官大量运用判例等说明认识过程和判决的合法性,由一具体案件的审判,阐述、归纳出一项具普通性指导意义的法的规则。由于成文法制度的背景约束,我国法官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判决只能是对适用法律的被动分析,一般采取大前提、小前提到结论的三段论式的脉胳,说理简单、笼统。故建议对理论推定部分,以说理充分、透彻、表达清晰为侧重点,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使法官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促使法官能竭尽能事,制作优秀的判决文书,且其对推进法律的完善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三,增加逻辑推理的内容。直到现行的最新样式,我国历来行政判决书均在理论推定方面大多应用法律推理,论证以法律术语和习惯用语为主,而基本上没有逻辑推理的内容,没有对裁判结果的唯一性和必然性等进行逻辑分析和充分论证,造成说理不全面、不透彻,甚至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

“逻辑推理指法官运用形式逻辑的相关法律,结合个案的事实进行演绎、归纳、类比等推理,从而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真实案情的结论。”(5)这一推理的运用就是我国与英美法系等国家行政判决书说理部分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行政判决书的理由部分因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的环节,只有几百字的法理说明,甚至仅几十字即可敲定全部内容,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而英美法国家的行政判决书融合了法律与逻辑推理的相关内容,给人“无可辩驳”的感觉,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当然讲求逻辑思维和推理,并非洋洋洒洒,将判决书写成议论文,而是要紧密结合案件的证据,“充分论证案情事实和运用法条的关联性,”(6)从而杜绝空洞的理论说教。

其四,增加法律、法规、规章等适用的解释、分析判断的内容。法律具有一定的确定和明确性,但正如美国波斯纳所说“法律的规则经常是含糊的,无底的,理由是临时的,有很多争论的。此外,不仅可以变更而且实际上也经常变更。”(7)法律概念、规则规定等具有模糊不清、含混歧义和笼统抽象等现象存在,这就赋予办案法官解释法律的责任。所谓解释法律,是指法官根据确认的案件事实,适用法律期间,而“法律概念或术语,法律规定或规则模糊不清,含混歧义和笼统抽象时,法官基于法律的逻辑分析,法律的历史考察,法律意图和目的的考量,法律价值的判断,以及社会习惯或惯例考察,社会利益或社会效用衡量,社会公共政策或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判断或选择等,对法律概念、术语以及法律规定或规则作出明确化、确定化或具体化的解释或推论,发掘其确切含义,消除其模糊、含混或疑义,从而获得判决的法律理由,建立裁判的大前提。”(8)通俗地说,就是阐明并确认所适用的法律。由于行政审判所涉及的法律适用较刑、民更加复杂,其不仅涉及法律、法规、规章的适用,还涉及各类效力不等的规范性文件参考运用和认定,且它们之间经常发生适用上的冲突,则对法律适用的解释,在行政判决书中尤为重要。

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适用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应注明法律涵盖力有限情况下适用司法解释的必要性。基于司法解释公布范围尚不能与法律并论,且有的已超越了法律规定的范围,则需对具体司法解

释的条文进行必要的诠释。2、对参照规章及以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应比对相应法律、法规等,并结合案件事实和合理性因素进行必要的评述,以确定是否作为依据使用。3、对法律概念进行解释,以推断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寻衅滋事行为作出必要的处罚规定,但对寻衅滋事在行政处罚中却难以找到明确具体的定义,那么,在对该类案件进行判决时,法官可比照刑法中关于寻衅滋事的规定,结合学理上的解释对寻衅滋事进行解释,再据此对行政行为中的寻衅滋事定性的合法性进行比对判决。再如尚待实施的《行政许可法》中许多概念,在法院适用时可先对其作出必要的解释,使行政相对人一目了然,增强法院判决的公信力。

其五,参考典型案例阐述理由。普通法系国家大多将判例法作为判决案件的主要参照依据之一,而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成文法典作为判决依据,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在我国行政判决中,也难以找到判例作为参照依据的案件。现存的法律状况,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而一些法律法规尚停滞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状况中,还有一系列新型案件尚无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基于上述情况发生,创造性地审判新型案件,并适当适用最高法院公布的一系列典型案例作为依据,则是目前法律适用上的补充。最高法院《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14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有关适用法律问题的典型案件,可作为各级法院审理类似案件阐述理由时参考适用判例提供了依据。

3、结尾:

(1)增加判决书签署人栏。判决书制作、审核、签发人,应在判决书中署名。

(2)增加说明当事人在案件生效后的救济时间和途径。

(3)注明判决的送达时间,明示行政判决书的制作、审核、签发、生效时间,并由送达人在送达给当事人的文书中签名,确保法官办案的公开、效率原则得以落实。

(二)行政判决书形式上的改革与创新。

判决书作为法律最直接的体现,除有公正、严明的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必要的形式要件也是体现法律权威性所必需要的。现有行政判决书形式上过于平溯,难以体现法律的严肃与权威性。笔者建议作以下完善措施:

1、增设判决书封面,上列“人民法院判决书”字样,中间印红色与金黄色相间的天平(胸徽)图样,下列判决书制作法院,简结明了地反映法院判决与一般文书的差别,突出法律的权威性。新晨

2、统一行政判决书的字体,准确规范适用标点符号和数字,确保判决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因此而受到影响和怀疑。

3、增设行政判决书封底,并将上述的判决书生效和救济问题及送达时间在封底内而说明。

(三)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1、杜绝行政判决书的打印和校对错误。行政判决书作为法院审理案件的最终决定文书,具有确定性和法律权威性的特点,其行文较其它文书更为严肃。其中出现校对和打印错误,将对判决书本身以及法院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要杜绝打印和校对错误,更不能加盖文书校对印章。

2、取消合议庭、审判委员会讨论记录保密制度。我国诉讼法均将合议庭、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列为不对外公开的内容,合议庭组成人员或审判委员会委员就案件发表的意见一般仅限于“内部掌握”的程度。这一规定明显与程序公开原则相悖,也可能造成当事人对公开判决内容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允许当事人查阅合议庭、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记录,接受社会的监督,对树立法官的公正形象和判决书的权威性,增强法官办案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是利多弊少的。

行政争议论文范文第8篇

2016年11月10日上午8点,学术爆料网站PubPeer留言,指控由张正琪为第一作者、刊登在2006年《国家癌症机构期刊》(JNCI)论文图片造假。

当天上午9点半,台大口腔生物科学研究所教授张正琪等人接到电话,彼端一个边啜泣边道歉的女声:“琪姊,那个时候我一直做不出来,先拿你的图去代表,后来就一直没有换下来……”。“那时候真的把我逼急了,做出这样的事情,我真的很抱歉。”

声音来源是台湾大学毒理研究所教授郭明良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查诗婷,也是张正琪的小师妹。

查诗婷说,她已经当了6年博士后研究员,却苦无突破,才“鬼迷心窍”,将实验结果套用张正琪旧论文的照片。这篇造假论文,声称找到大肠直肠癌新药的开发途径,因此刊登于2016年8月份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Nature Cell Biology),这是该领域最顶尖的国际学术期刊之一。

这篇论文,以及之后陆续在匿名爆料学术网站PubPeer被爆出的10多篇郭明良实验室涉造假论文,引发一场台湾史上最严重的学术风暴。

台湾学界的国际声誉也因此受损。美国著名学术期刊《微生物学》(mBio)更将台湾列为“争议论文偏高的地区”,甚至有台湾学者被期刊要求提供“诚信说明”。

郭明良毕业于辅仁大学食品科学系,后获得台湾大学生化科学研究所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成为台大教授,曾担任台大生命科学院院长、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生物科学发展处”处长、台大医学院副院长兼研发室主任、台大医学院毒理研究所所长等职。

调查发现,郭明良与现任台湾大学校长杨泮池交情很深,一路受到杨泮池提拔栽培,二人相互勾结利用。2001年,郭明良与杨泮池开始合作进行肺腺癌研究。杨泮池2007年选上台大医学院院长,郭明良是他指派的6个副院长之一,兼任研发分处主任。郭明良担任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生物科学发展处”处长(一位医学院教授指出,是杨泮池的推荐)时,推荐杨泮池担任“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总主持人。

经调查,郭明良担任“生物处”处长的3年期间,杨泮池来自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的研究经费暴增,2011年达3.5亿元新台币,2012年约1.8亿元新台币,远高过其他年度。其中包括,2012年开始,每年拨3500万元新台币经费,5年总计1.75亿元新台币的“跨国顶尖癌症研究中心”,也由杨泮池担任主持人。而郭明良自认,该计划是自己“生物处长”任内的重大成就。

台湾中研院基因体中心研究员阮丽蓉表示,杨泮池的研究经费在郭明良任职期间达到明显的高峰,“中间是不是有对价关系?这是政府(接下来)该查的”。

虽然杨泮池与郭明良两人都表示,双方只是单纯的基础与临床医学的合作,由杨泮池的实验室提供肺癌细胞株,供郭明良使用,但知情人士则称,两人关系是“策略联盟”。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最终认为,郭明良担任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期刊论文中,有7篇论文造假,认定违反学术伦理。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则认定,郭明良实验室团队18篇论文,发现共有11篇涉及违反学术伦理,遭质疑数据图表有40个,通过分析软件鉴定后,重复使用的图片有1个,变造或造假的结果则有36个。共有8人利用违反学术伦理论文,申请或取得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奖励和补助,涉假项目经费总计20亿元新台币,严重影响了台湾科研项目审查判断与资源分配的公正性。

公众质疑,为什么造假论文从2004年到2016年都有,一直到2016年才被揭露?

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解释:首先,很难看出造假。一般情况下,期刊编辑和同样领域的审查专家会相信投稿人在文章中提供真实数据,专家只负责判断数据分析是否有误、数据与图片、结论的逻辑是否一致、以及内容是否可信。论文作者的有意造假,很难被期刊编辑和专家发现。国际间顶尖的期刊编辑也会要求检查作者的原始实验纪录,但状况看不同期刊而定,大多是依专家审查的评语决定。

其次,匿名网站兴起。以往若发现论文有问题,学者专家通常直接寄信给期刊编辑,期刊编辑会要求原作者做勘误或提供数据、新的研究回复审稿人意见。若真的发现有问题,期刊编辑会要求撤稿。但因网络学界同侪匿名审议平台PubPee公开提出质疑,让大众得以公开检视论文的品质与问题,让外界开始关注郭明良团队产出的论文。

事情败露后,实验室负责人、当时借调担任高雄医学大学副校长的郭明良被台湾大学解除教授聘职,并遭到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停权10年,并追回其2005―2016年相关计划研究主持费约154万元新台币;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则撤销郭明良“学术奖”资格,并追回奖金60万元新台币

之后,包括台大医院副院长林明灿、台大医院金山分院院长谭庆鼎等多人都因名列造假论文而受到撤销行政级别等轻重不同的处分。张正琪教授等人也都被台湾大学解聘、5年不受理教师资格申请。而查诗婷是唯一坦承造假的当事人。

而令人不解的是,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事后认定的11篇造假论文,台大校长杨泮池竟有4篇列名共同作者,其中一篇更担任责任不轻的第二作者。但台湾大学的内部调查结果却认定杨泮池没有责任。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经调查认定,郭明良实验室团队有9篇违反学术伦理的论文,其中与杨泮池合著4篇,包括Cancer Cell(2006)、Cancer Res(2006)、L. Natl. Cancer(2006)、Cell Death Differ(2013),其列名排序自第二至第十二作者不等,但教育主管部门审议后认为,杨泮池仅提供肺癌细胞株,并没有实际涉及造假。但在行政责任上,杨泮池以合作者角色参与Cancer Cell(2006)论文有一段时间,尤其在这篇论文大量勘误的异常状态下,未能发现论文中伪造数据之操纵和呈现结果;甚至在2008年期刊二度勘误时任医学院院长,仍未能警觉调查并采取积极作为,有应注意而未注意的责任。

4个月后,在外界激烈的批评声浪下,伴随着哽咽声,台湾大学校长杨泮池挥泪宣布“不续任校长”,也就是校长任期到2017年6月为止。这也是台湾大学创校100多年以来,第一次以学术伦理理由开除教授,第一次有校长“辞职”,也是台湾生技医疗涉及最高层级的一次论文造假,而且是集体造假。

造假者的“发达之路”

要了解此次岛内学术造假风暴的来龙去脉,以及为何会延烧到续要全面检讨台湾生技产业政策?这可得从杨泮池的“发达之路”说起。

杨泮池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后获得台大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医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台大医学院附设医院内科部主任、台大医学院院长、台大基因体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提起年轻时的杨泮池,前台湾大学副校长陈泰然曾这样介绍他:“你有没有看过一个老师,在每个领域都非常杰出,又会教书、又会看病,又会做研究?”

杨泮池以前是台大医院胸腔科名医,44岁就当上内科部主任,在讲求辈分的台大医院算是“少年得志”。他更是所谓“天才型”学者,曾连得三次台湾科技主管部门颁发的“杰出研究奖”。2006年,他获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

2013年,杨泮池以压倒性的票数,当选台湾大学首位非官派校长。他与学生相处融洽,曾获得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杰出奖”,甚至在他宣布不续任后,台大学生会、台大研究生会各自发表声明支持校长。

杨泮池平时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演讲时,只有在说到30多年前,他在内科当住院医师的纪经历时,露出一丝得意表情。

当时超声诊断技术刚引进台湾。教科书写明,超声波无法用在充满空气的肺脏,但他发现教科书写得不对,因为胸腔科病人多半肺部里水、硬化或其他病变,这些在超声波之下一览无遗。传统医疗方法只能发现3厘米以上的肿瘤。杨泮池靠着不断精进的超声技术,却可以找到更小的肿瘤,因此救了不少人。

当时才30岁不到的杨泮池,竟因此改写全世界胸腔科的看诊指引。“我后来写了三、四十篇文章,全世界胸腔科医师都要学,”他演讲时说。然而,杨泮池当时的同事,却对这段经有截然不同的解读。一位曾与他一起在肠胃肝胆科受训的学长说:“他超级聪明,眼光很锐利,知道什么东西是他要的,什么是他不要的。”

台大医院在1975年首度引进超声诊断技术,日后的肝病权威许金川常带领一群学弟孜孜不倦地研究到半夜,当时在肠胃科当总医师的杨洋池也是其中一员。没想到几年后,杨泮池竟然选择转到冷门的胸腔科当主治医师。这在台大医院内科掀起一阵风暴。那位学长说道:“每个人都很生气,领导花时间栽培你学超声波,结果你跑到胸腔科去了”。

若留在人才济济的肠胃科,杨泮池只能跟在许金川、陈定信后面当小学弟。但他带着当时最尖端的诊断技术到胸腔科,马上做出震惊医学界的表现。“不得不佩服他投资的眼光之准,我们都觉得这个人好厉害,他知道什么是最关键的东西,哪里他最有可能出头,”杨泮池的学长说。

接下来,杨泮池果然在台湾生技业的萌芽期,站上关键位置。1988年,海外院士吴成文回台湾中研院筹设生技医学研究所,而杨泮池因缘际会地成为吴成文第一个本土博士学生。

吴成文野心勃勃,希望在台湾打造世界级的生技实验室,从美国邀请各领域的华裔杰出学者回台指导,每人待3个月。结果受益最多的是杨泮池,他跟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吴忍学细胞培养,跟下一个专家学化学染色,接下来又有单株抗体和免疫学家、影像学家陆续加入。“每个人都待三个月,把他们最强的教给我,因为只有我一个博士生,”杨洋池后来在演讲时笑着说。

在台湾中研院受过扎实基础医学训练的杨泮池,堪称典型的“医师科学家”。但当他要问鼎台大医院内科部主任时,吴成文却劝他作罢,担心他为了行政工作而误了研究。杨泮池则胸有成竹地回答老师,“我可以啦。”

他担任内科部主任时,甚至还受另一位师长、现任台湾副领导人陈建仁之托,到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兼任科技顾问室执行秘书。他也没耽误医师的看诊正职,影视明星林志玲2005年被马踢伤肋骨,就是由杨泮池担任主治医师。因此,每回有部属、学生抱怨当主管太忙无法做研究,他就会举出自己的例子,板起脸要部属“不要找理由了”。现在看起来,像杨泮池这样“二刀流”(意指医疗和科研二者兼修俱佳)、甚至“三刀流”的医师科学家,即便是最精英的台大医师,也不是人人能做到,至少,胃癌名医、台大医院副院长林明灿就做不到。

林明灿以国泰金控董事长蔡宏图的妹夫身份,为外界所熟知。在这次论文造假事件中,这位东京大学医学博士,竟然在4篇出自郭明良实验室、分别在2007年到2016年间登上知名国际期刊的造假论文里,挂上责任最重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

当台湾大学调查小组讯问林明灿时,他竟对某篇自己挂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内容一问三不知,调查小组才发现,该篇论文只是将郭明良实验室一位已毕业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改写后拿来发表。

“林明灿挂第一作者,但什么都没做,这在我领域里面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中研院基因体中心研究员阮丽蓉说。

豪门名医、启人疑窦的“合作关系”,不免令人联想到不久前揭发出的“买论文”案外案。曾经是台大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的严孟禄,自2003年起与郭明良共同,双方合作了10多年。严孟禄不时付钱给郭明良,从支票影印本来鉴定,2002年10月开始支付36万元台币,到2014年12月29日付20万元,前后共16张支票付给郭明良,总金额共718.4万元。台大医院盛传;教授升等有论文代工的“公定价”,按月缴款就保证升等,被媒体质疑是换取论文共同作者的“代价”,而严孟禄则一口咬定是借款。

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最终认定,林明灿在此次学术伦理案中负有重要责任,包括违反学术伦理的论文有4篇,涉及图片造假、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使用重复相同影响,使用非指导学生郭亦圻的硕士学位论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等;在JNCI(2006年)与NCB(2016年)列名理由与排序不适当。林明灿已被解除台大医院副院长职务,并遭到停权8年,不得申请或参与任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相关研究计划处分,追回2008―2016年相关计划研究主持费81万元新台币,勒令5年内不得担任岛内学术行政主管职务。

深刻反思教训

“这是制度的问题,特别是台大医院。”一位出身台大的私立大学医学院院长表示,在台大举校冲SCI的风气下,医学院对教授升等的研究品质要求越来越严,从质到量都要求,唯一没要求的是“真”,就变成医师为了升教授,在研究方面不择手段,甚至用“买”的方式。

“医师要看病、巡病房、动手术,还要做研究,”台湾中研院基因体中心研究员阮丽蓉说,“两种非常高压的工作,挤在一个人身上,就可能让某些人铤而走险。”

台大医学系内科特聘讲座教授陈定信也指出,现在台大医师的临床工作量比过去多出不少。“我们把医师逼得太紧了,”他说。当年他担任主治医师的时候,平均患者住院日是20天,现在是7天,光是病人翻床率就3倍,还有其他很多的新增工作量。他举例,美国最好的前20%医学院,教授每年只有两个月需要开刀、看诊,其他10个月做教学跟研究,他们有很多人,我们是一个人当5个人在用,都过劳了。

行政争议论文范文第9篇

厉曙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民众对营养知识渴求但得不到满足

有一次,在营养讲座上,听众问我:“有人说吃了牛奶要致癌,后来又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到现在也不知道牛奶到底能不能吃。”提问的人是一位博士。博士尚有如此疑问,何况普通人呢。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食品安全事件多发,有相应的行政部门负责应对,但长期以来没有部门主管营养知识传播,助长了营养知识传播的乱象。第二,作者和媒体未充分重视知识来源的可靠性,使错误信息有机会被“生产”。第三,营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普通民众并不了解各年龄段人群的营养需求差异。从上述三个方面去合理引导,人们的营养知识需求将会逐步得到满足。

蔡美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大众膳食营养需求的常见误区

大众常见的饮食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易极端化。认为有营养的东西就多吃,比如喝牛奶,成人推荐量每天一杯(250毫升),但有些人早晚各一杯,中午还要再来一杯,那就超量了。其实牛奶喝多了也会影响食欲、加重机体消化吸收的负担。有些人认识偏激,比如吃鸡蛋不吃蛋黄、不吃肉,天天吃粗粮,这也不好。②错误推广。当听说吃蔬菜和水果的皮营养好,就“开发”出黄瓜皮、苹果皮等蔬果皮,甚至连香蕉皮也要吃,这就属于错误推广了。③硬性比较人工和天然。有的看到人工添加剂就心生恐惧。其实,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天然的添加剂未必都好,比如天然β-胡萝卜素就很不稳定,所以,不要谈“添”色变。

葛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硕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卫生局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等社会任职。

肿瘤和糖尿病患者的营养误区多

肿瘤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属于饮食控制易走极端的群体。①肿瘤患者食谱过于单调,很多东西不敢吃,或只吃几种有抗癌功效的食物。许多人不吃鸡(台湾肿瘤患者不吃鸭)、不吃海鲜,甚至认为猪肉,羊肉和牛肉等“红肉”致癌,也不吃,这些做法都显得极端。就鸡肉和鸭肉的问题,我请教过中医专家,他们指出:体质虚寒者适宜吃温热属性的鸡肉,热性体质者适宜吃寒凉属性的鸭肉,肿瘤患者完全放弃这些优质蛋白质太可惜了。②糖尿病患者的误区体现在缺乏总热量控制的观念。他们只对血糖指数高的食物“忌口”,如不吃主食却吃很多零食;不知道无糖食物也有热量:因为卷心菜是甜的就不吃,其实卷心菜含糖量只有2.9%。

孙建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担任中国老年营养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营养工作者应发挥营养传播主动性

在林林总总的误区出现时,营养学工作者应适时站出来“说话”,避免一些问题被传得面目全非。营养传播首先要面向医生,通过医生来帮助患者纠正营养误区。比如,部分医生认为维生素D吃多了会中毒,但循证医学发现人们摄入的维生素D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国内外有关机构也在考虑提高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其次,营养传播要面向大众,这需要两个主体发挥主要作用,一是政府要适时澄清疑惑,二是媒体对有争议的观点要充分考证。呼吁营养工作者发挥传播主动性的同时,也希望大家理解他们的不足之处,比如本职工作很忙,能写文章的精力有限等。但是,营养工作者保有一份热衷传播的心,是必要的。

蔡东联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人民营养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把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的价值和难点

把科研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的价值是肯定的。比如我们用大豆分子蛋白和动物蛋白做动物试验,观察大豆分离蛋白对肾脏的影响,发现大豆分离蛋白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前,国外糖尿病、肾病的饮食指南已经建议这两类患者可适量食用豆制品,而国内的有关指南还没明确。我们这个研究的结果刊登在专业学术杂志,只有少数专业人员能看到,老百姓还不知道。但是如果写成科普文章,并且在《大众医学》这样影响力大的报刊上登出来,就会有更多人看得到。今后,这个研究还需要从动物试验向临床研究过渡,然后再向普通人进行宣传。从科学论文到科普文章,需要一个过程,还要经常写才能掌握。改写过程中,用词造句要进行调整,科普文章和论文的主要观点的描述需保持一致。

传播案例讨论

冲突的观点让大众不知所措

案例简述:某报标题《多吃粗粮你会更健康》,某网标题《警惕:吃太多粗粮易诱发胃癌》,类似这样相互冲突的观点让大众不知所措。

蔡美琴:我不赞同天天吃粗粮,但粗粮不是导致胃癌的原因。在我国,第一位致胃癌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情绪抑郁也是重要因素。食物本身没有好坏,就看搭配得好不好。胃功能较弱的小孩和老人,不适合总吃粗粮。但是,如果经常“大鱼大肉”,偶尔吃点小米粥、玉米排骨汤等粗粮就很好。

厉曙光:粗粮可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对控制体重有益。说粗粮吃多了会引发胃癌是对粗粮的误导。部分媒体消息时,不要把标题搞得危言耸听,反而会失去其本身的价值。

被引用论文不权威,转载还出错

案例简述:2009年某报刊登《科学家警告:维生素c不可滥用》,称“滥用维生素c可能会加快动脉硬化……每天服用500毫克维生素c,并且至少连用一年的人。动脉壁增厚的速度是那些不服任何补充营养剂人的2.5倍”。该文后被转载,原文提到的2.5倍变成了25倍。经考证,被引用的论文出自会议论文集,未正式发表。

蔡东联:参考论文应首选核心期刊,未正式发表的论文可信度无保证。推荐两本核心期刊供大家参考: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和英国《营养学杂志》。可信度高的论文要符合循证医学的原则,研究样本数至少120对以上。如果是对照试验,必须是有效的对照,对照还要符合医学伦理学的原则。

孙建琴:如果要我翻译这篇文章,我一定会去看原文,不会仅凭英文摘要就发表观点。而报社发表和转载时,更应注重来源的可信性。就本案例而言,2.5倍经转载变成25倍的失误不应该出现。

翻译后被误读和夸大

案例简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一项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该研究详情此处略),被国内媒体解读为“长期服用维生素增加死亡风险”,这与国内外主流研究观点冲突。

孙建琴:这个研究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过度引申了。这个研究其中一部分对象是已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有的已达心肌梗死,死亡风险高于普通人。在这种情况下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得出的死亡率结果不能推广到普通人群。我自己也在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它们是有益健康的。

厉曙光:学术研究可以百家争鸣,但明显有争议的观点不适合对普通大众传播。

行政争议论文范文第10篇

行政判决书是行政诉讼审判中法院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展示公正司法形象和法律正义的重要载体。本文针对现行行政判决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结合行政判决书制作的基本原则,从内容、体制和形式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了行政判决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措施,突出了理论推理的重要性和改善措施。

行政判决书是法院在行政案件审理终结时就案件实体问题的处理所制作的最终决定法律文书。它是行政诉讼案件所有程序、实体和适用法律的最终的集中体现,是衡量案件质量、法官业务素质的主要评判依据之一,是法院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展示公正司法形象和法律正义的重要载体。

我国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行政判决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行政诉讼法实施后、1992年最高法院文书样式(以下简称“1992年样式”)和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实施后重新制作的样式(以下简称“最新样式”)。1992年样式及之前的行政判决书样式实已废弃,经过改革和探索,现在适用的最新样式已较规范和标准,制作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很多弊病。现笔者结合行政审判工作实践,对我国现存的行政判决书的模式,刍议几点粗浅认识。

一、现行行政判决书存在的主要弊端

与普通法国家或港、澳、台地区等行政判决书相比较,我们现适用的最新样式虽有简明扼要等特点,却仍有不能体现完善的法律程序,理论推定说服力不强,公开透明度不高等体例、内容上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行政判决书内容上不完整,体例不规范,不能真正体现文书的法律价值。

1、未能完整体现诉讼的全过程。对于向社会公布案件的所有程序和实体的表现形式,应完整地记载和反映诉讼全过程,如举证、证据交换、送达等时间不表述,超审限事由不明、财产保全、先予执行情况不作交待等,影响了案件诉讼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2、对行政机关是否享有行政管理职权的审查、对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遵循哪些程序和适用哪些法律的审查在查明事实部分得不到完整反映。

3、对事实认定中证据瑕疵尚缺少必要的分析认定。证据有瑕疵,某些时候也可作为定案根据,但对其缺乏分析取舍,证据与客观事实的联系亦缺乏严密逻辑判断推理。特别是对间接证据定案的,没有对间接证据间关系、证据缝合是否严密等问题进行论述。

4、说理部分过于僵化。大多套用一些法律术语和习惯用语,缺乏个案的针对性,不能反映法官的法理和文字功底,判决反映的理论性、专业性不强。

5、适用法律过于概括。一般只引用法律条文,不阐明适用法律的道理,缺乏法官适用法律依据的法理分析。

6、合议庭或审判委员会讨论记录对当事人保密,缺乏透明度,严重影响了行政判决书的公正和权威性。

7、判决书尾部缺乏当事人救济权行使的说明。

(二)表述形式上的缺陷。

1、整个判决书外观形式上过于单调,与一般打印材料无异,给人有法院判决也就“一张纸”的感觉,突出不了法律的权威性。

2、判决书字体不统一,标点符号使用不精确,数字用法欠规范。

(三)行政判决书制作效率不高。

法官作风拖沓,文书制作不及时,因此经常导致当事人的矛盾激化。

二、行政判决书的制作应遵循的原则

行政判决书的制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正原则。司法公正是审判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是人民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而“裁判文书是司法公正的最终载体。”(1)司法公正包含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一份优秀的行政判决书应始终围绕着这两个公正来体现法律的正义价值。

(二)公开原则。即判决书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是行政判决书改革完善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现行行政判决书存在的缺陷,即说明其尚不能完全体现这一原则,如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讨论分歧意见对当事人保密,明显缺乏审判的透明度,违背了公开原则的本意。“审判公开,只能做到裁判理由公开才是最终的,实质性的。能够把裁判理由阐述清楚,也是不容易做到的。长期以来,我们的裁判文书千案一面,缺乏认证断理,看不出判决结果的形成过程,说服力不强。这样,裁判文书即使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没有错误,有时也不能说服当事人,往往造成一些当事人缠讼,未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使一些法官撰写裁判文书的业务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2)

(三)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依法制作原则,制作行政判决书,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要求;其二,合法性审查原则,即行政判决书的制作围绕整个行政审判活动所突出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来进行。

(四)说理原则。行政判决的理由是行政判决书的灵魂,是将事实与判决主文有机联系的桥梁,是反映法官职业素质的重要窗口。判决通俗易懂,推理严谨,剖析隐微,说理透彻,使人无从怀疑其公正性与合法性,从而心悦诚服,这应是一份优秀行政判决书的至高境界。

(五)针对性原则。行政判决应侧重于各方的争议焦点,侧重于个案的实际情况,使判决有的放矢。

(六)效率原则。“公正与效率”是现代司法理念的主题与灵魂。行政判决书将行政诉讼全过程全面地展示给公众。则如何体现效率原则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

三、行政判决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措施

行政判决书中存在的问题,对行政审判工作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妨碍了法院“公正与效率”为主题的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故行政判决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乃必然趋势。现结合行政判决书制作的基本原则,从内容、体制和形式等方面,侧重于一审行政判决书的创新与完善拟提几点建议,供商榷参考。

(一)行政判决书内容和体制上的改革与创新。

1、首部:

最新样式已较1992年样式有较大突破,其将合议庭组成人员、当事人出庭情况,、受理及开庭时间列入判决书中,但仍不能反映所有诉讼活动和程序的内容。应作出如下修改:

(1)人栏,增设权限的说明;

(2)只注明、受理时间,而未注明送达诉状副本、通知答辩时间,显然难以体现判决公正性和透明度,应在“X年X月X日受理后”增加“X年X月X日向被告X送达状副本,并通知其十日内向本院提举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或根据具体案情拟定通知举证情况)。”

(3)依照最高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增加通知举证、当事人举证及证据交换时间。前面已提及通知举证在送达诉状副本时一并作出,则在“依法组成合议庭”后增加“X年X月X日,被告向本院提举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X年X月X日,原告向本院提举了证明被告违法的证据,X年X月X日,本院组织原、被告进行了证据交换。”在诉被告行政赔偿案件中,应在被告举证前添加“X年X月X日,原告提举了因被告行政行为而造成损害的证据。”

(4)在“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后增设“X年X月X日,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评议”。经审判委员会讨论的,再增加“X年X月X日,案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

(5)另超审限的要注明超审限事由。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的,也要说明清楚。

(6)充实“原告诉称”内容。原告因被告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诉之法院,但很多原告文化素养不高,状表达不完整等情况存在,现判决书多对原告诉讼请求进行简单归纳概括,极易给原告造成法官偏袒被告行政机关的印象。故在表述原告请求时要完整地指出其事实理由和诉讼请求。

(7)将证据提交情况纳入正文部分,确保当事人陈述和举证、质证、认证、事实认定分别各自连成一体,形成连贯性。

2、正文:

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事实推定、理论推定和判决主文。由事实认定到理论推断、分析,从而衍生出判决结果。

(1)事实推定。事实推定主要是根据最高法院证据规定的举证、质证和认证来表述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其一,归纳争议焦点。其是有当事人诉辩主张和举证的衔接作用,这也是行政判决书制作的针对性原则所要求的。根据双方的诉辩主张,归纳出争议焦点。同样,双方的举证也紧紧围绕争议焦点而展开,故将最新样式中归纳争议焦点部分,从事实推定尾部移到当事人举证之前,对整个事实推定部分起到引导作用。美国法院的行政判决,如著名的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就泰国菠萝罐制工业有限公司等诉美国反倾销行政复审终裁决定案的判决书(3),即采取了这种方式。

其二,先由各方当事人举证,再笼统地将质证、认证融为一体,显然缺乏连贯性。故对该部分的表述,可就每一系列关联的证据由一方当事人举证,他方质证,法院认证,具体设定为“被告X在答辩中提举了以下主要证据”,对每同类型证据归纳出证明目的,“对此,原告提出质异,认为……,被告对原告质异予以辩驳,认为……,合议庭认为……。”然后,再由他方当事人举证,如此举证、质证、认证一气呵成,更清楚地体现了证据规则的要求。在其中的合议庭认证部分,对证据瑕疵也要作出分析认定,并确定瑕疵证据是否可以作为定案依据的分析说明。另外,在认证过程中,当庭认证的应记录在合议庭笔录之中,并允许当事人查阅,确保认证的公开、透明度。

其三,“本院根据采信的证据,确认以下案件事实”,是最新样式中认定案件事实的开头,但却对事实有主观臆断的之嫌,可将该部分更改为“上述经认定的证据,证明了以下案件事实”。认定事实过程中,首先要注明清楚对行政机关职权的审查结果,即对行政机关是否有管理职权进行审查。对事实的叙述,也不能过于简略,应结合相关确认的证据来进行。另外,为被诉行政行为所认定,而合议庭因证据等问题不能认定的也应阐明理由。

(2)理论推定。即“本院认为”部分,该部分是行政判决书的重点内容,与审查认证及判决结果呼应,是由事实到判决主文的纽带。理论推定要符合“七性”,即法律性、针对性、透彻性、确认性、逻辑性、规范性和全面性。(4)此前,因受大陆法系国家法官不得造法的禁锢,法官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法院的行政判决书的理论推定的透彻性、逻辑性和全面性等几个方面尚存有很大缺憾。如何克服行政判决书理论推定的弊端与缺憾,使行政判决不断创新与完善,是写好行政判决书的关键部分,也是难点所在。笔者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加强法官的政治、法律、文学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名优秀的法官,必能洞察案件秋毫,公开评断是非。行政判决书不仅包括法律的内容,还有可能涉及到文学、自然科学、哲学、逻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只有具备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善于把握案件的整个脉胳,法官才有可能制作出优秀判决书。否则,涉及到判案法官无法认知的方面,难以判明,更无从制作出好的判决书。法官素养是行政判决书的人的因素,也是优秀行政判决书必备的外部条件。

其二,破除固定化三段论式的论述。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法院判决内容具体、推理严谨,法官大量运用判例等说明认识过程和判决的合法性,由一具体案件的审判,阐述、归纳出一项具普通性指导意义的法的规则。由于成文法制度的背景约束,我国法官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判决只能是对适用法律的被动分析,一般采取大前提、小前提到结论的三段论式的脉胳,说理简单、笼统。故建议对理论推定部分,以说理充分、透彻、表达清晰为侧重点,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使法官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促使法官能竭尽能事,制作优秀的判决文书,且其对推进法律的完善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三,增加逻辑推理的内容。直到现行的最新样式,我国历来行政判决书均在理论推定方面大多应用法律推理,论证以法律术语和习惯用语为主,而基本上没有逻辑推理的内容,没有对裁判结果的唯一性和必然性等进行逻辑分析和充分论证,造成说理不全面、不透彻,甚至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

“逻辑推理指法官运用形式逻辑的相关法律,结合个案的事实进行演绎、归纳、类比等推理,从而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真实案情的结论。”(5)这一推理的运用就是我国与英美法系等国家行政判决书说理部分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行政判决书的理由部分因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的环节,只有几百字的法理说明,甚至仅几十字即可敲定全部内容,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而英美法国家的行政判决书融合了法律与逻辑推理的相关内容,给人“无可辩驳”的感觉,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当然讲求逻辑思维和推理,并非洋洋洒洒,将判决书写成议论文,而是要紧密结合案件的证据,“充分论证案情事实和运用法条的关联性,”(6)从而杜绝空洞的理论说教。

其四,增加法律、法规、规章等适用的解释、分析判断的内容。法律具有一定的确定和明确性,但正如美国波斯纳所说“法律的规则经常是含糊的,无底的,理由是临时的,有很多争论的。此外,不仅可以变更而且实际上也经常变更。”(7)法律概念、规则规定等具有模糊不清、含混歧义和笼统抽象等现象存在,这就赋予办案法官解释法律的责任。所谓解释法律,是指法官根据确认的案件事实,适用法律期间,而“法律概念或术语,法律规定或规则模糊不清,含混歧义和笼统抽象时,法官基于法律的逻辑分析,法律的历史考察,法律意图和目的的考量,法律价值的判断,以及社会习惯或惯例考察,社会利益或社会效用衡量,社会公共政策或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判断或选择等,对法律概念、术语以及法律规定或规则作出明确化、确定化或具体化的解释或推论,发掘其确切含义,消除其模糊、含混或疑义,从而获得判决的法律理由,建立裁判的大前提。”(8)通俗地说,就是阐明并确认所适用的法律。由于行政审判所涉及的法律适用较刑、民更加复杂,其不仅涉及法律、法规、规章的适用,还涉及各类效力不等的规范性文件参考运用和认定,且它们之间经常发生适用上的冲突,则对法律适用的解释,在行政判决书中尤为重要。

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适用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应注明法律涵盖力有限情况下适用司法解释的必要性。基于司法解释公布范围尚不能与法律并论,且有的已超越了法律规定的范围,则需对具体司法解释的条文进行必要的诠释。2、对参照规章及以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应比对相应法律、法规等,并结合案件事实和合理性因素进行必要的评述,以确定是否作为依据使用。3、对法律概念进行解释,以推断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寻衅滋事行为作出必要的处罚规定,但对寻衅滋事在行政处罚中却难以找到明确具体的定义,那么,在对该类案件进行判决时,法官可比照刑法中关于寻衅滋事的规定,结合学理上的解释对寻衅滋事进行解释,再据此对行政行为中的寻衅滋事定性的合法性进行比对判决。再如尚待实施的《行政许可法》中许多概念,在法院适用时可先对其作出必要的解释,使行政相对人一目了然,增强法院判决的公信力。

其五,参考典型案例阐述理由。普通法系国家大多将判例法作为判决案件的主要参照依据之一,而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成文法典作为判决依据,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在我国行政判决中,也难以找到判例作为参照依据的案件。现存的法律状况,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而一些法律法规尚停滞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状况中,还有一系列新型案件尚无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基于上述情况发生,创造性地审判新型案件,并适当适用最高法院公布的一系列典型案例作为依据,则是目前法律适用上的补充。最高法院《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第14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有关适用法律问题的典型案件,可作为各级法院审理类似案件阐述理由时参考适用判例提供了依据。

3、结尾:

(1)增加判决书签署人栏。判决书制作、审核、签发人,应在判决书中署名。

(2)增加说明当事人在案件生效后的救济时间和途径。

(3)注明判决的送达时间,明示行政判决书的制作、审核、签发、生效时间,并由送达人在送达给当事人的文书中签名,确保法官办案的公开、效率原则得以落实。

(二)行政判决书形式上的改革与创新。

判决书作为法律最直接的体现,除有公正、严明的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必要的形式要件也是体现法律权威性所必需要的。现有行政判决书形式上过于平溯,难以体现法律的严肃与权威性。笔者建议作以下完善措施:

1、增设判决书封面,上列“人民法院判决书”字样,中间印红色与金黄色相间的天平(胸徽)图样,下列判决书制作法院,简结明了地反映法院判决与一般文书的差别,突出法律的权威性。

2、统一行政判决书的字体,准确规范适用标点符号和数字,确保判决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因此而受到影响和怀疑。

3、增设行政判决书封底,并将上述的判决书生效和救济问题及送达时间在封底内而说明。

(三)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1、杜绝行政判决书的打印和校对错误。行政判决书作为法院审理案件的最终决定文书,具有确定性和法律权威性的特点,其行文较其它文书更为严肃。其中出现校对和打印错误,将对判决书本身以及法院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要杜绝打印和校对错误,更不能加盖文书校对印章。

2、取消合议庭、审判委员会讨论记录保密制度。我国诉讼法均将合议庭、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列为不对外公开的内容,合议庭组成人员或审判委员会委员就案件发表的意见一般仅限于“内部掌握”的程度。这一规定明显与程序公开原则相悖,也可能造成当事人对公开判决内容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允许当事人查阅合议庭、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记录,接受社会的监督,对树立法官的公正形象和判决书的权威性,增强法官办案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是利多弊少的。

上一篇:媒介规制论文范文 下一篇:公司治理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