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03 13:08:50

行政审批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1篇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入世后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政府在管理经济与社会的时候,需要通过审批才能实现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能再盲目地对经济和社会实行直接干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府过多的、不规范的行政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经济运行,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我国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给予审批者直接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力、自由裁量的空间较大,加之审批标准不公开、审批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透明度较低。笔者认为过去的行政审批制度与WTO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平等竞争、开放市场、非歧视性、公开透明等基本原则的要求有较大距离,不适应WTO的有关规则。WTO的基本原则及各项规定、协议都是基于市场导向基础之上的,内在要求各成员政府创造开放、统

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变过多的行政干预管制之抑制功能为一视同仁的服务保障功能。

由此可见,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入世后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应符合WTO的要求,与国际社会接轨,应按经济规律办事,减少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以统

一、客观、公正和合理的方式实施相关的法令、条例、判决和决定或从事管理活动,增强可预测性和透明度。所以,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必须按照WTO规则和中国的市场经济规律,有计划地依法进行改革。

2.依法公开、公平、公正行政的必然要求

目前政府审批事项过多、范围过广,再加上审批过程的过暗、过乱,行政审批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审批手续繁杂,存在多头、重复、层层审批现象,导致审批时间无限延长,群众和企业办成一件事往往要跑几十个部门,盖几

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图章,这就使得一些部门和个人很容易利用所掌握的审批大权谋取私利,进行钱权交易,助长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利用手中权力、索贿受贿。另外,大量的腐败现象由搞“暗箱操作”而滋生,审批人员根据经验、习惯、感觉甚至关系来决定是否批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损害政府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重审批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现象普遍。审批责任不明确,很多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员的审批行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审批后的执行情况也缺乏必要的后续监督,往往导致行政行为管理失控和市场秩序混乱。

由此可见,腐败严重损害了行政效率,妨碍了社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为了预防和治理腐败,依法进行公开、公平、公正行政,就必须改进工作作风,防止,减少消极腐败现象,就必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二、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体改办和中央编办《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以及改革应遵循的五项原则,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这就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2004年5月,国务院决定国务院部门第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495项。加上前两批已取消和调整的项目.国务院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实现了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

“市场是最好的裁判官”,“市场是一支看不见的手”,应该充分发挥这支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而我国的行政审批过多干预那些繁杂琐碎的具体事项,人为地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笔者认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应把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予以取消,市场竞争机制能自行调节的,交由市场去解决。二是由市场难以有效解决,但通过社会组织能有效解决的,应交由社会组织来解决。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社团等社会组织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美、日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挥好社团、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对建立高效有序的行政审批制度非常重要。

2.简化审批,强化监督机制

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目前,各地政府都陆续向社会公布了相当一批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但这些事项的落实情况如何需要行政监察部门的积极参与,采取强有力的约束监督措施,否则就会造成改革留有形式或大打折扣。

对行政审批工作监督的目的,就是监督改进工作,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竞争环境。一是健全审批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落实审监(审核)分离制度,加强部门内部监督检查,防止滥用审批权,建立审批人员定期轮岗和审批回避制度。二是健全纪检等部门的专门监督机制。有关纪检监督部门纪检监察要立足本职,广泛收集企业及服务对象对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反馈给有关部门。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机关在行使审批权过程中,不按规定的条件、程序进行审批甚至、,以及由于只审批不监督或者监督不力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行政审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应遵循“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四是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为了保证一部有效的法律能够被认真履行,不仅要建立起有效的司法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民众与社会的有效监督机制,这其中包括民众的有效申诉渠道、大众媒体的公开报道制度等。要建立和健全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以及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机制。使得社会监督机制有效建立起来,把有关信息通过媒体公示于众,使群众了解改革的意义内容、过程和结果,从而把审批事项纳入整个社会的视野。

3.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思想观念

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已势在必行,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职能,以制度的方式明确政府该做什么。

只有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了政府退出市场,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政府审批制度的膨胀在传统体制下,政府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则成为政府的附属。因而,经济活动是由政府组织、经济决策也是由政府通过行政审批程序下达的。这种情况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初期仍不会有根本改观。这是因为在市场制度很不健全、市场经济活动还受到传统体制的多方阻碍时,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市场经济开辟道路、“保驾扩航”。在当时情况下,政府审批甚至成为市场活动得以实现的条件。而当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微观经济主体被充分激活、经济的自组织功能逐步完善了以后,政府再用行政审批手段去管理经济、管住市场,就只能起到妨碍甚至阻碍市场发展的作用了。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必须及时转变职能,适当退出市场过程。

三、结语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2篇

行政审批是指政府为了达到某些自身所预期的目的,根据自设的标准,通过审查公民或法人的条件具备情况,决定是否允许其从事某种活动。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主要由行政许可(持续性的授权)、行政审批(一次性的授权)、行政登记(确认权利能力或行政能力)和行政认证(认证自然人的从业资格或法人的从业资质)四大部分组成,核心是解决“谁可以干什么”这一问题。行政审批制度的精神实质在于为政府主观中的公共利益而限制公民和法人从业的权利与自由,使公民和法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营利的或非营利的)符合于政府偏好的价值序列。它集中体现了管制行政的一些基本理念:①公民和法人并非天然地具有追求自身利益和幸福的权利,此种权利的获得毋宁说是法律授权(在实践中表现为政府授权)的结果。②公民和法人并不确知自己的利益所在,只要能够做到依权威之令而行,就可以经济有效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并增进他人及整个社会的福利。③政府是全知全能的,它具有完全理性、目光敏锐、理解力强,能够根据对所掌握信息的解读和研判作出前后一贯的选择,其选择总是能使社会效用或社会福利最大化。④公民和法人的目标函数必须与政府的目标函数相一致。政府的任何旨在维护根本利益的政策或努力都被认为是天然的或自然的“利国利民”。那么只有当公民和法人的目标函数与政府的目标函数相一致时,公民和法人的此种逐利行为才是正义的,从而被社会所相容。

因此,行政审批制度与以管制为本质特征的全能统制型行政模式具有十分紧密的内生联系。它的建立并非像有些人所想像的那样是出于政府扩权、寻租的原始自利性冲动,而是有深厚的制度背景和理论基础。如果说,全能统制是我国建基于计划经济基础上政府行政管理的体制内容,那么行政审批制度则是此种政府行政管理的体制形式,后者的建构实出于前者的逻辑必然。行政审批制度是管制行政的制度典型。

二、行政审批的价值预期

1.避免资源浪费,保持总量平衡,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政府作为一个权威中心,同时也是一个信息中心,它能够基于其对现有资源和需求的全面透彻性了解,编制一个括约整个经济生活的指令性计划,然后根据这一计划对企业、公民的个别性经济活动进行审批,从而确保资源的具体配置吻合预定的指令性计划,这样一来,资源总是恰到好处地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动,需求也总恰如其分地得到满足,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产业结构也保持在一个合理状态。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生活状况,需要理想化的条件,然而在现实中理想化的条件并不存在。

我们并非一定要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其实只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市场秩序——确受保护的分立的财产所有权、自由的意志表示以及灵敏真实的价格机制——就能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与运用,保证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保证产业结构的动态性合理化趋向。

2.控制经营风险,防止商业欺诈,避免恶性竞争。

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我国,控制经营风险、防止商业欺诈、避免恶性竞争的责任完全赋予了政府,而政府用以履行这一巨大责任的制度凭借就是行政审批制度。在行政审批制度的主张者看来,政府掌握着任何一个市场主体所无法想像也无法掌握的无比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也拥有在众多复杂利益关系中进行精确的权衡比较和公正合理取舍的理能力,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确定性因素,有效拒斥那些被认为不具条件或无责任能力的人进入市场,这样就从根本上控制了市场主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经营风险,并通过确保市场主体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来防止商业欺诈现象的发生。而政府的审批从源头上保证了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使恶性竞争成为多余,纵然发生恶性竞争也能及时制止。

然而,经营风险、商业欺诈、恶性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市场现象,是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本身造成的,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有逻辑地产生上述市场现象的可能性,行政审批制度非但无助于消除之,反而有可能使之更趋激烈。

第一,行政审批与经营风险,众所周知,经营风险来自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及其不可预测性变化。行政审批却剥夺了直接栖身于市场环境的利益主体的自主决策权,使其无法动用所掌握的不为他人所知的地方性知识实现对风险的规避与控制;且审批者远离市场环境,对市场环境没有类似市场主体的切身感受。藉此之故,它所获得的市场信息虽然可能更广泛、更大量,但也必然是更抽象更滞后,失去了信息价值之所在的具体鲜活性,这反而给审批同意的经营项目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第二,行政审批与商业欺诈。

消除商业欺诈的治本之策不是降低交易对象的流动频率,而是建立使人有恒心的产权制度和有助于交易信息传播的市场制度,如消费者投拆、信用登记、信誉调查和资质认证。有了这些自生自以的市场制度安排,交易信息的传递将十分迅捷普遍,任何交易人的第一次欺诈都将是他经营生涯的最后一次交易,利益主体惧此后果而抑制自己的欺诈冲动并转向注重诚信建设,以求交易的可持续性。行政审批制度则不然。它是一项非市场制度,它不当介入会破坏上述市场制度的作用。在审批制度下,市场主体交易权利的实现并不取决于其前期交易行为道德属性,而取决于政府意志。利益主体就没有兴趣和耐心去关心交易行为的合道德性,而是把自己的主要时间或精力(约占60%)以及相当一部分资源用于处理与政府各式审批机关的关系上。总之,政府部门的权力越大,企业面临的环境越不确定,坑蒙拐骗就越盛行。

第三,行政审批与避免恶性竞争。

在一个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恶性竞争并不普遍,因为私有产权的利益损失和自由的市场出入机制是恶性竞争的硬约束。但是在公有产权下,就很容易形成所谓的恶性竞争。对于抑制这种恶性竞争,政府行使审批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公有产权下,企业数量、经济产值都成了政府政绩的主要表现物,于是企业越办越多,远远超出市场需要。据说全国共有药厂630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16000多家(超出医院数量)。如此众多的企业为求生存,怎能保证不出此恶性竞争之下策?此其一。其二,企业的成本、价格核算相当复杂,且我们据以生产某项产品的那个最低成本是我们要通过竞争去发现的东西,由此决定,从一般情形来讲,一个局外人是不可能对何谓“适当的”投资回报、何谓低价倾销作出客观判断。因此通过审批给出的价格很难说就是一个与市场机制形成的价格相近的公道价格,它虽然表面上抑制了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但可能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离开了消费者利益,也就没什么民族利益。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更恶劣,后果更严重的恶性竞争。

3.控制外部性,降低社会成本。

政府审批的实践效果表明:行政审批并不是控制外部性、降低社会成本的理想制度安排。

首先,行政审批是一项高成本的管制性活动。为了实施审批,政府需要设置机构,配备人员,提供经费。而行政相对人要自行或委托他人递交材料、开展寻租,这些构成了行政审批的经济成本。除此之外,行政审批还可能导致道德成本和社会成本。

其次,行政审批使符合审批标准的外部性合法化。为了某种公共利益,政府在社会要求下针对某种市场交易行为的外部性制定一整套标准,据此标准对市场主体的交易申请进行审批,能够获得政府批准的交易行为具有了交易的合法性。然而交易的合法性并不意味着交易行为外部性的消失,也不意味着交易行为外部性的合理化。但市场主体却可能因此而失去进一步控制外部性的兴趣和积极性。许多污染企业一旦交了排污费或达到政府规定的污染排放标准,为不至于进一步增大生产成本,确实没有激励再进一步治理污染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是严格的管制与严重的污染并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行政审批有可能驱使政府以审代管,以罚代治。在审批制度下,政府往往可能把复杂的管理工作简单化为审批和收费,以为只要按标准审批和收费,并对违规或超标的交易行为处以经济处罚就解决了交易行为的外部性问题,尤其当此种经济处罚与执法者自身经济利益挂钩时,更易导致平时疏于管理,一俟违规行为出现则重施处罚,以求谋利。

三、行政审批的逻辑后果

由于缺乏行政审批方面的立法基础与司法控制,我国的行政审批无论是项目设置、程序建构,还是审批监督,都尚处于非法治状态,并产生诸多严重负面问题。

第一,限制创业自由,抑制行为自主性,弱化社会的内源个体性活力。

一个有权威而没有自由的社会,可以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但绝不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

行政审批是政府管制系统里的重要制度安排,其实质是把对市场机会的把握、资源的配置——一种“本属个人的权利”转移给了政府。就此而言,任何一种行政审批都是对选择自由的限制,而选择自由恰恰是自由的最本质规定。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如果是不自由的,那就不可能有积极主动和负责任的心态,就不可能调动起他的所有潜能,就不可能对其所拥有资源作最佳分析判断和运用,也就不可能有被人视为“民族之灵魂”的创新。

第二,导致权力腐败。

政府不外是一批以某种名义合法地垄断着强制权的理性经济人的集合。由此决定了任何名义下的政府都存在腐败的可能性,体制的优劣就在于限制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的能力。

行政审批制度是一种授权政府的制度,巨大的审批权在计划经济年代即已存在:仅仅因为缺乏交易对象和严格的控制机制而免于腐败。自从实行市场化改革,交易意识及行为模式迅速泛化并浸及政府行政管理。人们发现了权力的经济价值,于是在行政审批当事双方各自效用最大化的心理驱动下,权钱交易的寻租性腐败具有基于经济理性的逻辑必然性。因为这种交易对审批者和贿赂者来讲是个“帕累托改进”,而由寻租行为所引发的社会成本则会成为消费者的额外负担,这实际上是规制者与被规制者对消费者福利的共同剥夺。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及其内在缺陷成了有权者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条件。各国的经验均表明:只要存在着政府管制,腐败问题就会随之而来;管制越多,腐败越严重,腐败问题越难解决。

第三,破坏市场机制的作用。

历史地看,市场机制的萌发和定型是一个缓慢发育的过程,其中政府的正当作用不是创制规则,而是确保市场本身所孕发的规则得到良好的遵循,或者说“确使那个调整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机制得以正常运转”。然而行政审批制显然超越了政府的这一职能定位。①行政审批就内容而言是资源的权力配置,它深深地受制于政府的原则、价值偏好和目标函数,而政府的原则、价值偏好和目标函数又往往与社会、市场有别。一旦面临此种情况,政府就会打着维护公共利益或长远利益的旗号,利用强力压制社会、市场,破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市场趋于萎缩。②在市场环境中,行政审批几乎与腐败相伴而形影不离,而以寻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腐败是公平竞争环境的最大破坏力量。它造就了一种以政府为圆心的差序性企业地位结构。③市场机制是依靠灵敏的信息传递发挥作用的,但审批制却阻断了市场信号与市场主体的直接联系,使之丧失原有的价值意义。当市场信号失灵,市场机制也就失效。因此,审批制度覆压下的市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审批制度不革命,市场机制、市场秩序就断难建立。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构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科学概念的浮现,人们从市场经济角度对政府职能定位进行重新考察,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要求。

然而,审视各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不难发现,由于改革理论上的不透彻、行政审批的制度惯性以及既得利益和控制权收益的阻梗,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目前的改革大多是应急型、浅层型和减量型的,改革偏向审批项目数量上的压缩,有的地方甚至玩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数字游戏。

导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来自政府方面的观念制约、利益驱动和体制惯性。

在此过程中,首先确实一些基本的价值取向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改革就可能异变为没有明确趋赴的盲动。

第一,审批范围最小化。

行政审批作为一种管理行为尽管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市场主体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努力有时会损及公共利益,为此,政府必须通过审批规约市场主体的此种努力,为公共利益提供屏障。但必须明确的是,行政审批的适用范围必须最小化。凡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定位的行政审批事项,不符合政、事、企分开的行政审批事项,妨碍企业的自主经营、妨碍市场的开放、妨碍公开公正竞争的审批事项,都必须坚决裁撤。另外,审批范围也不能由政府单方面主观确定,而必须立基于市场社会的内生要求。市场通过一个试错过程终将逐渐型构出一种妥适的制度安排。

第二,审批程序最简化。

行政审批往往直接关涉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为此必须注重建立环节简省、侧重于保护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行政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机关和责任人员,告知提交审批所必须具备的有关要件以及各个环节的法定逻辑次序和审批时限,建构有关审批的听证制度和申诉复议机制。

第三,审批过程公开化。

暗箱操作是现行审批制度的一大弊端,是滋生腐败的适宜条件。因此,铲除腐败的一剂猛药是审批权力运行过程最大限度地公开化,增强审批制度的透明度,尽力压缩审批机关自由裁量的空间,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实现权力运行的规范化。

第四,行政审批法治化。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3篇

一、**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总书记关于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为总纲,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进一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三级审批机制创新”,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切实加强行政审批监管,努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推动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促进和保障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安排

(一)精简行政审批项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实现重庆大开放大发展的要求和“应减必减”的原则,适时取消或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认真贯彻《重庆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第四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决定的通知》(渝府发〔2007〕137号),保证国务院取消128项行政审批项目和调整58项行政审批项目落到实处;适应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新形势的需要,按照“简政放权、服务基层”的原则,深入实施市政府两轮(四次)区县(自治县)扩权工作,赋予区县(自治县)更大的行政审批权限,增强区县(自治县)统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牵头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政府法制办;协办单位: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二)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加快审批项目库建设。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权责统一、动态管理”的原则,对现行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认真研究各项行政审批项目,摸清行政审批事项的性质、特点,做好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分类管理工作,加快建设我县系统、全面的行政审批项目库,并实施动态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重庆市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建立行政审批的公开制度,健全行政审批的公开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牵头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政府法制办;协办单位: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三)理清行政审批流程,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针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明确各项行政审批的依据、条件、权责、时限、收费标准和相关申请材料等,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过程的随意性;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推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方便人民群众办事。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拓展网上服务项目,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责任单位: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四)总结改革经验,深入推进并联审批制度改革。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市建设领域“五段式”并联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并联审批工作中主协办联席会、超时默许等制度,完善并联审批措施,深入推进我市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牵头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政府法制办;协办单位:县监察局、县发展改革委、县建委、县国土房管局,有关单位)

(五)完善审批大厅运行机制,加强审批大厅建设。坚持以行政审批大厅为载体,着力于优化审批职能、充实服务职能、加强协调职能、强化监督职能、突出示范职能、体现纽带职能等六个方面,切实规范行政审批大厅运行方式;积极推进公示告知、否定备案、首受负责、窗口评价、超时默许、联席会议、缺席默认等各项制度,切实为企业和人民群众服好务、办好事。(责任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政府法制办)

(六)加快推进乡镇行政审批代办点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行政审批服务。充分认识行政审批代办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工作目标,制订工作方案,结合实际加快推进乡镇行政审批代办点建设;按照“统一受理、免费代办、限时办结”的工作要求,探索乡镇行政审批代办点工作机制,完善功能,规范运行,抓好监管,努力使乡镇行政审批代办工作成为服务群众的好方式。(责任单位: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政府法制办)

(七)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审批督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加快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创新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渠道;加强行政审批效能监察,探索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努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将行政审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引导和督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责任单位:县监察局、县督查室)

三、**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要求

(一)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性。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重庆大开放大发展目标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举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任务艰巨,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进一步增强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实效。

(二)努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创新。各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突出改革重点,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要按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要求,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方式、监管等创新,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水平,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能。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4篇

本文总结了北京从2000年以来行政制度改革的经验及成果,并就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思路,力求让北京经验为其他省市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北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北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

行政审批是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管理和干预的重要手段,北京市的行政审批制度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事务的宏观调控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加入WTO,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与北京市当前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全面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势在必行,成为政府重要的行政议程。北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体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0年到2003年,北京市依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成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发[2001]71号)为指导,先后发文京政发[2000]1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本市行政审批制度的通知》、京政发[2000]18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行政审批事项清理方案的通知》、京政发[2002]16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第二批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的通知》、京政发[2003]8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

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的通知》,对北京市范围内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50个工作部门及8个企业事业单位,对其承担的1304项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取消558项、下放85项,取消11项实际工作中按照审批方式运行的事项,调整7项行政审批事项。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进一步加快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主要包括:确立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责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审批行为,积极改进审批方式,加强审批监管。力图通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依法行政。第二阶段,2008年1月21日,北京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第四批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7]33号)要求,下发京政发[2008]2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取消有关部门承担的行政审批项目10项;承担国家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1项,其中新增3项,纳入本市现有项目管理18项;与国家规定同步调整行政审批项目8项,其中改变实施部门2项,合并同类事项6项;修改3个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此次行政审批改革重点围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这两方面的要求。北京市继续深化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图通过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管制约,依法规范审批行为,创新审批方式实现对行政审批的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能够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第三阶段,从2013年至今,北京市依据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相关要求,北京市政府先后下放京政发[2013]26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京政发[2013]36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的通知》、京政发[2014]19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京政发[2015]6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13项,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204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5项。这一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被国务院高度重视,现阶段由于全球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作为首都的北京在此次改革中,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审批行为,激发市场活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和法治政府。

二、北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果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三个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1.大幅削减审批项目,依法规范审批范围。北京市自2000年以来,共进行了8次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累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86项,其中取消797项,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289项,调整7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事项涉及:投资项目审批事项;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事项;单位和个人资质资格认定事项;行政性收费事项等。预计到2015年底北京市政府将再精简200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北京市积极构建一站式审批事项办理平台,于2015年10月正式对外运营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将绝大多数承担审批职能的部门集中到服务中心,使大多数审批事项可以一站式办理。结束了公众办理审批手续时,为同一审批事项须经过多个部门多个地点申报审批的问题。同时北京市加快构建线上审批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一个窗口受理,推行审批流程标准化作业。数据显示,以北京市从2013年开始对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中建设项目审批环节进行改革,审批环节进一步缩减,由80多个环节减少为50多个环节,审批时限也大大压缩,从3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109个工作日。全面优化了服务环境,显著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充分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投资热情。

3.强化审批责任制,健全公众监督。北京市积极落实审批责任制度,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国家行政机关及审批人员行使行政审批权时,明确其应当承担的审批责任,使其权责一致。同时积极构建审监分离体系,加强对相关部门内部的监督检查,做到审监结合。北京市开设行政投诉中心,在2012年开通行政投诉热线96160,统一受理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群众行政投诉电话,对审批行为开展群众监督。

三、进一步深化北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回顾北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历程,当前北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改革工作依旧任重道远,要实现预期目标面临诸多阻力和困扰。结合上述所论,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北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四条基本思路:

1.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拓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立足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精神的指导,大力精简审批事项、推进行政管理和服务事项下沉,进一步减少前置性审批和收费项目,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过去的改革侧重于经济领域,未来应重点加强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行政审批事项的精简清理,进一步放宽对这些领域社会私人资本进入的限制,扩大开放、公平准入、鼓励竞争。

2.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制度。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点研究深化投资领域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必须界定好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责任,全面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推进一证一码、多证联办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行政审批环节。

3.健全政务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机构改革。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政务服务规范化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责任;强化部门联动,统筹协调推进。通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实现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优化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依法审批,加快首都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4.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行政审批权监督机制。行政审批事项下放或取消后,为确保下放工作紧密衔接,必须加强审批监管,创新监管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深入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强化司法监督的作用,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参考文献:

[1]徐东升威海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几点探索[J].行政管理改革.2015(2):32-35.

[2]余佳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财政.2013(1):44.

[3]毛寿龙中美行政审批制度及其改革之比较[J].安徽决策咨询.2001(5):18-19.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能转变;行政审批;政府

涉及到行政审批制度的内涵和外延,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普遍来讲,行政审批指的就是国家行政机关被赋予一定的权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们对其他主体是否享有如经营权等方面进行评价、判断并最终确定是否给予其资格认证的一种制度。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成为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国家、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运行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现在国家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就必须加大转变政府职能,这也成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行政审批制度作为国家对社会和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它只是处于政府微观管理的层面,这一层面的管理在理念、规则、方式方法上都必然受到整个行政执行体制的理念、规则、方式方法的影响和约束。[1]政府机关是行政体制的执行者,对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中职能的研究有利于通过挖掘其弊端和特点来分析如何改进现有的行政审批制度,从而理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面临的方向和任务,从基本点出发,我国行政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就可有迹可寻并能有效提出一些解决的方式方法。

在微观层面上,许多分析忽视行政审批手段的合理使用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必要性,片面把改革看作是从数量上减少审批事项的比例。[2]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多种多样,毫无例外,行政审批也成为社会资源分配方式的其中一种,但是行政审批制度本质上是以国家权力为基础,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并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它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行政权力,联系了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之间的关系,若在行政审批方面处理不好,势必造成政府机关和被审批者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项目,若遭到阻滞,则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通过近年来一些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政府在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也在逐年加大力度,并且也取得一定成效。这有利于政府在应对市场缺陷和社会自律不足等方面发挥作用,提升市场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利益。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决不能中断,也不应忽视。

二、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机关在行政审批中拥有广泛自由裁量权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就某一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通过自己的判断,合法合理的采取某些行为的权力。[3]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拥有一定自由裁量权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按照自己的判断在一定范围和职责内对具体事项进行分析决策,通过这样的权限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快速而准确的对审批作出回应,减少资源浪费,也减少了行政机关和被审批人的矛盾。但是,很多时候在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实践时,大数需要具体实施的情况都是交由行政机关来考虑的,所以基于他们这样的职责不可避免他们就会拥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例如说,在某些特定领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出于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利用自身拥有广泛自由裁量权,通过改变行政审批实施的手段和条件,采取诸如增加审批事项、模糊审批条件等一系列做法来使得自由裁量权被无限制扩大,以至于简单事情复杂化、办理时间权限和行政审批削减权限被滥用,以及一些行政审批项目申请资料的设定被随意篡改滥用等问题出现,造成行政审批的自由裁量权无法真正起到对被审批者和社会建设有益的作用。

(二)改革触动利益,“博弈游戏”屡见不鲜

2014年11月24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1]国发[2014]50号。经研究论证,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58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19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将82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调整或明确为后置审批。[4]从这一点可以得知,在近年来我国在行政审批改革中对于行政审批事项太细的问题是有所考虑的,但是客观的来讲,中国仍处于名副其实的“审批经济”时代,不难发现,在现行行政审批制度中,行政审批范围不清、标准不明、审批事项仍然过细的问题依旧存在。在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提到在很多企业可以进行自主决策的情况下,政府还设置了许多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这样做明显是不符合原则的。可见在我国发展中一些必须执行的事项里,对行政审批的范围、标准以及审批事项的数量设定仍有欠缺之处,并且这些欠缺也是亟待改正的。但是,每一次改革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正如总理所说“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上下不对称”的现象常常存在,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地方政府常与中央玩“博弈游戏”,如对于削减的政策出现“中央放下去,省市捡起来”的问题,甚至有“有利不放,无利推让”的现象产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好的行政审批制度是“小政府,大社会”,若我国试图实行“大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必须要清晰界定何所为何所不为。

(三)利用审批乱收费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行政审批;职能转变;路径选择

党的十指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1]。在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上,新任国务院总理进行自己的首场“总理记者会”中也提出:“机构改革不易,转变职能更难,因为它更深刻。我经常在地方调研的时候,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办个事、创个业要盖几十个公章,群众说恼火得很。这既影响了效率,也容易有腐败或者叫寻租行为,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所以必须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当前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由此看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展历程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我国的开展始于1998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要做法分别是:首先,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数量。已经有国务院及各部委共六千项审批项目被取消和调整,占原总数的60%以上。二是加强审批后的后续监管工作。摆脱单靠政府审批的传统模式,考虑到市场,企业充分的自,并增加管理力度,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最后,采用创新的方式。实行政务公开,集中处理等手段。并建立了在当地的行政审批大厅,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各种形式的行政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使行政审批在阳光下,以利社会的有效监督。四是推进建设行政审批的法律制度的步伐。颁布了近30个法律政策文件[2]。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行政审批事项的分批次消减以及新的行政审批制度的创新,对于提高政府竞争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纠正行政审批权异化和加强政府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起着重大作用。

提高政府竞争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质上是政府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的过程,政府在实施行政审批时主动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取向,以简化审批层级环节为手段,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快捷的行政审批服务,有效降低社会成本和行政成本,加强两人政府部门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对政府部门原有审批行为、服务流程进行彻底全面整合、重新配置。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把政府不该管的交给企业、社会和市场,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减少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3]各级政府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纠正行政审批权异化。行政审批本是政府解决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的重要管理手段,但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呈现的问题日益复杂。在一定程度上,行政审批权曾经是我国官员的主要资本,近年来,通过自上而下强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缩了各级政府手中的行政审批项目,从而显著减少了官员的腐败资本。

加强政府管理创新。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路径选择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这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转变政府职能包括树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观念,切实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做政府该做的事。通过整合调整政府机构、理顺职责关系、规范内设机构设置、改革行政审批方式和转变机关作风等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二是进一步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体系。按照“集中审批,统一收费,综合服务”的原则,在保留不便于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建设,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并逐步向村、社区延伸。推动审批项目较多的国务院部门建立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做法,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

三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领域防治腐败工作。深入排查审批权力运行中的廉政风险点,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深化审批公开,推行“阳光审批”。加快推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违纪违法的案件。

四是完善行政审批部门绩效考核工作。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承担了大量的对外行政审批职能,所以其绩效管理区别于传统的单一的公共部门,具有关联性,统一性,长效性等特点,在其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长期战略目标,注重考核员工学习力的特点。

总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本身即是再造体制竞争力的过程,也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后,释放改革红利,简政放权,稳增长、推转型、促就业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2].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刍议[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6):38.

[3]周靓.流程再造理论与行政审批流程优化――以嘉兴市南湖区行政审批流程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0,(S1)

[4]马文.围绕大局稳妥推进改革[N].人民日报,2011-11-16.

作者简介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7篇

一、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就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倒逼中国开启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2012年初,来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消息,自2001年以来,国务院部门共取消调整审批项目2183项,占原有审批项目总数的60.6%。同时,各省(区、市)本级共取消调整审批项目3.6万余项,占原有审批项目总数的68.2%。

10年来,为指导和规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我国先后制定了40多个政策规定和相关文件,使改革工作有章可循。据统计,全国已建立行政审批配套制度8000余项。目前,以《行政许可法》为核心,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相配套的行政审批法规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同时,为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强化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目前各地已建立政务服务中心2800多个,省、市、县、乡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国31个省(区、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电子监察工作,浙江、湖南等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监察。

10年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一是加速了职能转变。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政府不该管的交给企业、社会和市场,逐步理顺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有所改变。

二是强化了依法行政。2004年7月,《行政许可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各地各部门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全面清理、废止和修订与法律相违背和不一致的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新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行政审批的法规、规章和制度,依法规范了政府的权限和履行职能的程序。

三是深化了政府创新。一些地方在引入现代企业优化业务流程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政府部门原有的审批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实现审批层次、环节的大幅精简,审批效率不断提高。各地还积极探索建立了政务中心或政务大厅,进行规范化管理,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普遍实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并联审批、服务承诺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利用高科技手段,发展电子政务,实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等,对于减少政府工作流程、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推动了廉政建设。行政审批是行政权力最集中的领域。建立健全有效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了行政职责体系和问责制度,遏制了滥用权力、等违纪违法行为和腐败现象的蔓延,推动了政府反腐倡廉建设。

二、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依然异常艰巨

在充分肯定改革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行政许可法》的法律支撑下,经过10年5轮的精简、砍掉超过60%的审批事项后,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依然不强,并未发挥其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行政权力依然很大,特别是通过行政权力设租、寻租的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当前改革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一是职能转变不到位。不该管的事没有完全放开,该管的事没有认真管好,特别是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政府集中了过多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权力部门化、利益化的问题依然存在,造成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较多,清理不彻底,特别是在投资和社会发展领域,许多审批事项还没有被有效清理。一些应该取消的审批事项被合并或调整为审核、事前备案等,虽然改变了形式,但并未改变审批的实质。一些审批事项程序烦琐、时限长、办事效率低下。

二是对行政审批设定管理不严。尤其是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大。一些部门和地区利用“红头文件”、规章等,以登记、备案、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形式,变相设置审批事项。

三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还不健全。一些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同时承担审批、执行、监督、评价职能,权力滥用、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屡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四是依靠政府自我限权的改革方式难保改革成果的最大化。现在仍有相当多的行政审批项目变相存在,并被行政机关普遍使用,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上依赖于行政机关的自我约束、自我限权。而行政机关依靠自身控制权力本来就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这种做法既妨碍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不利于调动市场和社会组织、个人的积极性。

五是改革力度和进程不平衡。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涉及的利益格局调整等问题越来越复杂,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而有些地方和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却出现了松懈现象,无论是“上改下不改”,还是“下改上不改”,都无益于改革的整体推进。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路

在经历5次较大规模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的改革后,仍按传统做法已无法解决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以新的思维、新的力量、新的探索来深化这一改革。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行政审批 制度改革 现状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在中国,由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影响,行政审批已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许多行政管理领域,对于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种国家管理行政事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及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而原有的行政审批制度又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行政审批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有些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因此迫切需要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

应该说,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无疑已经走在了前列。而我国,由于起步晚、经验积累少,与他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状,并虚心向其学习,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一、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状

研究发现,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遵循的是“行政法治”原则、“公共行政”原则以及“市场经济”原则。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在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展开的。[1]

(一)行政审批权下放

美国政府对于行政审批权力并没有管得太死。对于条件成熟的一些审批事项,他们敢于大胆放权,实施审批权力的下放,而下放的方向往往就是社会和市场。即,将原来由政府所承担的一些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还给社会和市场。放权于市场方面的主要体现是:解除不必要的经济型规制,给企业更大更多的自由空间,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改革效率。放权于社会方面的主要体现就是:向分散在社会中的一些中介组织进行放权。当然,这种放权也不是随机的毫无资质要求的,也会对相应组织进行考核与评定,合格的才会向其放权。[2]

(二)注重对效益成本的分析

一般来说,政府设立各项规制的目的是帮助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有效配置,但却常常事与愿违,容易产生“设租性规制”,从而违背了初衷。如何来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呢?在这方面,美国政府进行了有效的尝试,那就是“注重效益成本的分析”。如美国政府的12291号行政令就明确规定:1亿美元以上的经济项目都要实施“规制影响分析”,通过后才能做决定或予以实施;否则,就不能通过也不能实施。这样,就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保障。其意义自然是重大的。[3]

(三)积极调整,合理设置

一般而言,各类行政规制设立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市场与政府的有机互动和良性发展。虽然目的是好的,但实施过程中总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那么意外发生了该怎么办呢?改革。研究发现,美国对于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并非一味地减少政府的权力和职能,而是有选择性地来实施――该减少的减少,该放权的放权,该保留的保留,该增加的还要增加――是“有减有增”的,“前提”与“大原则”根据具体的需要来判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美国政府会把那些过时的、错误的、与实际需要不符的规制废除掉,同时把“存在缺陷的”、“不足的”,“需要增加的”规制予以完善与确立。这样,将能更好地促进市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依法依规严格规范行政审批

事实上,美国对于行政许可权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一般都是要先通过议会来取得法律设定的,任何人不能随意违背,否则必受严惩。在美国,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并不多,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事务方面的;另一方面是社会管理方面的。对于经济事务方面来说,大原则就是保护好消费者,维护好市场秩序。因此,只会选择对那些存在垄断、竞争过度、供求不平衡的事项设定行政许可[4]。对于社会管理方面,则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市场机制的负面弊端,如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这些方面,政府是会进行行政许可方面的设定的。除了以上这两个大的方面外,其他方面很少有设定。[5]

即便是在这两个大方面,美国政府也进行了改革性尝试。主要是:颁布新法案,据此对规制内容、标准实施“调整”与“松绑”。还有就是,及时有效复查、清理之前所颁布的所有规制条例,改掉不合时宜的部分,保留仍有价值的部分,添加需要的部分,以此来构建良性循环。

(五)确保行政审批的“公开、公平、公正”

研究发现,美国政府重视行政审批的程序,也做到了审批程序的科学与规范,并始终力求行政审批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公开是公平、公正的前提,公平与公正是追求的目标,而公开和公平又是保证公正的有效手段。[6]政府的行政审批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效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定。

1.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美国政府规定,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信息不便公开之外,其他信息都要予以公开,每个公民都有知情权。相应的政府机关有公开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要履行,要切实确保大众的相应知情权。这样可以大大避免相应责任和权利机关的“暗箱操作”,同时也能使美国向来所推崇的“阳关政策”得以落地。相关的法律有1966年的《情报自由法》、1976年的《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这些法律的颁布,为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7]

2.认真推行听证制度

行政审批方面的听证制度,在美国也是有着相应的法律支撑的。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4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包括核发、拒绝、吊销、修改许可证的裁决时,应当及时通知有权得到听证通知的人。在确定听证的时间地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当事人或其人的需要与方便。这样的法律支撑其实很重要。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申请人及利害关系者的利益,让他们的正当权益得到保护,为他们提供了发表意见、建议的机会。同时,也将行政决策、制度的制定放在公众的视野下进行监督,确保决策与规制制定更加具有合理性。

3.允许适度说明理由

“说明理由”制度是指,行政机关负有向被行政人说明行政裁决的理由的责任。这样,可以降低彼此之间的矛盾,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使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更加具有说服力。理由说明必须要有“事实上的理由”和“法律上的理由”两个方面。[8]这样既保证了“合法性”,也保障了“合理性”。这一制度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让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会首先考虑自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否则就找不到理由,也就不能行使相应权力。无疑,这为合理裁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由此可知,美国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效的・尝试,其中不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之处。下面,就谈一谈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给我们国家所带来的启示。

二、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启示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采取“渐进式”

毋庸置疑的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这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一边改革,一边用实践来验证;然后再改革,再验证……直至能够与事实需要相适应。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恰恰是实施了“渐进式”的策略,没有去统一要求,也没有去统一步骤,推崇着眼于个案,一件件地去落实,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这种务实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9]

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应该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避免激进行为,不要一味地等待高层的指示,“需要方”应该成为“发起者”,也不要上纲上线,制定统一步调、一刀切等。否则,就违背了改革的规律与事实需要。推崇渐进式改革,需要做到因地制宜,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此,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二)根据国情选择适宜的行政审批制度

中美两国虽然国体与政体均不同,但在行政审批方面却有很多相通之处。此外,在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方面也有很多是相同的。如:环境污染、安全消防、建筑物的抗震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些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相应的行政审批也就是相通的了。所以,美国的一些好的改革办法,都是可以借鉴过来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两国在存在很多相通之处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同。具体就是各自国情的不同,这就提醒我们不能对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采取“拿来主义”,若是直接拿来用,可能就会存在“水土不服”,届时利弊孰大孰小还很难界定。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国情选择适宜的行政审批制度。[10]

(三)强化“市场化”,加强科学规划与决策

鉴于现实的需要,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该像美国那样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同时,还要如美国一样加强审批的科学规划与决策,这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本质所决定的。此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需“依法进行”,决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否则必然难以成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给我国所带来的启示。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成效可圈可点。其主要做法有:行政审批权力下放;注重对于效益成本的分析;积极调整,合理设置;依法依规严格规范行政审批;确保行政审批的“公开、公平、公正”等。美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带来了有益的启示,例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采取“渐进式”;应根据国情选择适宜的行政审批制度;以及强化“市场化”,加强科学规划与决策等。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肯虚心学习,能始终积极致力于此,定能取得满意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周佑勇.行政法原论[M].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206.

[2] 杨眉.寻找新的定位――地方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主任访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 12- 20(05).

[3] 汪永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09):28.

[4]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1121―1122.

[5] 孙选中.服务型政府及其服务行政机制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12).

[6] 刘星.服务型政府:理论反思与制度创新[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03).

[7] 唐铁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沿问题[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04).

[8] 房文双.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研究[J].前沿,2012(17).

[9] 卢颂华.美国放松规制改革的发展与启示[J].行政论坛,2015(05).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9篇

根据粤府办〔*〕15号文“关于省政府重点抓好十件大事”的要求,省联审办及有关部门抓紧推进我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顺利。今年上半年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整理省直有关单位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结果。根据省府常务会议决定事项通知(粤办会函〔*〕35号)要求,省联审办集中力量整理省直有关单位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结果,为省政府起草了《关于省政府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代拟稿),《通知》(代拟稿)于3月6日送省政府,并于3月20完成了省政府拟公布清理结果的清样校对工作。省政府于4月1日发出《关于印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项目目录的通知》(粤府〔*〕30号),要求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省府直属有关单位执行。

2、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国发〔*〕5号)精神。按照该文的要求,省联审办为省政府草拟了贯彻意见的代拟稿,在征求省监察厅、法制办、编办意见后于3月21日上报省政府。同时,省联审办在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省直有关单位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和调整的意见。省政府于6月2日召开常务会议对清理和调整的意见进行了审定,原则同意省联审办意见。7月1日省计委根据会议纪要精神,上报了省政府下发有关事项调整的代拟稿。

3、做好有关宣传工作。为配合做好《关于印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项目目录的通知》(粤府〔*〕30号)公布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结果的宣传工作,省联审办为各大媒体提供了省政府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新闻宣传材料。5月27日,南方日报在头版头条中发表题为“603个审批项目取消或调整”的专题报道。同时,还发表了题为“实现制度创新规范政府行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6月4日,各大媒体又在重要版面报道了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国发〔*〕5号)精神,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的情况。

4、提出*省*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根据《关于我省*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工的通知》(粤责任制发[*]1号)要求,为省政府草拟*省*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省政府于4月21日发出《印发*省*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31号),要求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省府直属有关单位执行

5、对省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进行总结。为更好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改革工作,省联审办对一年多来省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意见。总结报告于5月14日上报省委、省政府(见附件)。

6、开展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情况检查。为了解省直各单位落实《关于印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项目目录的通知》(粤府〔*〕30号)的情况,以便下半年对省直各单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检查,省联审办5月14日印发了《关于报送对粤府〔*〕30号文落实情况的通知》,要求省直有关单位于6月10日前报送落实情况,目前,大部分单位已将落实情况上报省联审办。

7、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机构。为了继续做好今后省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省计委草拟了《关于省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机构的建议》,在征求省监察厅、法制办、编办的意见后,于4月29日上报省政府。省领导同意成立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计委。省计委在征求省监察厅、经贸委、财政厅、民政厅、外经贸厅、工商局、法制办、编办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向省编委上报《关于成立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请示》。

8、修改完善《*省行政审批管理监督暂行办法》。今年一季度,省联审办完成了《*省行政审批管理监督暂行办法》初稿,并分别于4、5、6月份组织有关人员对该稿进行讨论和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省联审办于6月23、24日分别将该稿送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征求意见。目前省直有关部门大部分已反馈意见。

9、开展“一站式”电子政务课题研究。省信息产业厅会同省府办公厅、计委4月份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于5月份进行了有关写作、研究单位的比较选择,确定了课题参与单位。6月7日,省信息产业厅、计委共同主持召开了省直有关部门、各市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企业参加的座谈会,就目前我省“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存在问题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研究。6月30日省信息产业厅、计委与中大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课题写作大纲。

10、开展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根据黄华华省长、许德立副省长在省政府办公厅督办小组《关于省工商局落实省政府十件大事的督办情况签报》上的批示,省计委同省工商局、编办对省直有关部门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三部门已于6月13日向省直有关部门发出了《关于清理企业登记前置审批项目的函》,要求各单位报送清理情况。目前部分单位已将情况报送。

二、*年下半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计划

1、加紧修改制订《*省行政审批管理监督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简化手续、公开办事制度,加强对各地、各部门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在征求各地、各部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省行政审批管理监督暂行办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送审稿,尽快上报省政府。

2、认真落实省政府清理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有关决定,对各地、各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计划在将各部门落实情况汇总上报省政府的基础上,于三季度组织检查。

3、推进“一站式”电子政务课题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关调研工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上报省政府。

4、对省直有关部门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上报省政府审定。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级市 行政审批 问题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行政审批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行政审批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逐渐不协调,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市场的主体活力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行政审批泛滥、职能部门设租寻租、专注审批而忽视了监督管理的现象不断发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1 地级市行政审批改革的主要举措分析

1.1 行政审批项目清理

在行政审批项目的实际清理中,有少数的行政审批清理工作只是一个形式,并未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也没有达到预想目标。其中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清理的目标并不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而往往是由地方政府领导直接确定取消多少指标。并且各个地级市都希望本市的行政审批数量最少,因此进行攀比。二是,各个地级市的行政审批部门把项目清理的真正科学意义抛之脑后,只为完成数量指标。甚至,有的行政审批部门图一己之力,将无利可图承担责任的项目取消,只保留对自己部门有利的项目。因而,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实际运行中的情况与报道的情况相差甚远,出现严重偏离。

1.2 行政审批流程再造

关于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存在一些问题。行政审批前置条件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随意性强。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不能被取消的要件在强制清理的命令下也不得不取消,这样导致审批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经常出现公布的条件是一套,但是实际操作所提供的是另外一套材料的情况,引起一系列纠纷。另外,尽管审批时限的压缩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部分涉及重大经济利益的项目的审批时限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压缩,审批时间过长,存在故意拖延时间增加申办人成本以谋利的现象。目前各地推行并联审批、全程代办,这些形式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且为政绩需要,弄虚作假少报审批时间的不在少数。

1.3 社会组织承担行政审批相关服务

首先是很多中介组织并不独立,隶属于行政部门。其次,中介服务市场由于中介组织不独立缺乏公平竞争。行政审批部门为了自身部门的利益,往往不推荐申请人选择独立的其他中介机构,往往会暗示申请人选择与自身利益挂钩的中介组织接受服务。一旦选择了这样的中介组织,后面的审批工作就十分好做,一路通关,但是如果没有选择推荐的组织,审批部门在审批上就会严关把守,故意给申请人增加成本。申请人为了避免高额成本,实现成本最小化,不得不选择审批部门推荐的中介机构。由于行政审批过程的不透明和行政审批权力的天然垄断,申办人被迫只能选择有背景的中介组织办理相关事项。

2 地级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2.1 明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的标准

在全市建立并公开行政审批的项目清理标准,有利于促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也对行政审批部门起到监督作用。首先,要明确并区分经济类、社会类审批,不同类别区别对待,不仅能够促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活力,变全能政府为服务政府。有限政府,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要注意对企业的适当保护,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引入竞争放在首要位置,不能对企业过度保护。要建立能够真正反映公众对行政审批的真实需求的公众参与制度,表达出公众的声音,最大限度的保证行政审批的服务质量的优化。

2.2 政府职能由重审批转向重监管

建立一个统一行使行政审批权类似于政务服务中心的机构,而原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则专职负责事后监管。这样将行政审批职能与行政审批事项事后监管职能剥离,由不同部门来承担。既能保证监管有效性及质量,又能对准入审批起到复核作用。对于行政体制来讲,这种改革是一种大幅度改变,阻力非常大,触及到既有部门利益格局,需要调整大部分职能。部门应该利用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契机,把更多的人力投入到行政审批之后的监管中去,合理调整内部人员配备,使监管工作真正起到实际意义,不再是敷衍塞责,起到防止公共利益受到侵害,防止市场失灵的作用。

2.3 组建专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队伍

个人对审批制度的改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改革、落实改革的基础。首先机构要独立于行政审批职权部门。其次,该独立机构的级别应高于拥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在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保证部门予以支持配合。如地级市一级行政审批职能部门为正县级,那么该独立机构级别必须高于正县级。再次,应注意避免该独立机构人员与行政审批职权部门关系过于密切,保证机构人员的独立性。

2.4 完善行政审批激励与监督机制

完善行政审批激励与监督机制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关系着整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有效防止激励与监督成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要保证审批质量,二要对审批人员进行较高的绩效奖励以促进审批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提高。增设工作岗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政成本,但是岗位竞争的提升,也提高了效率,带来积极结果。

另外,需要创立新的创造公众评价的机会的监督评议机制。首先要求在不涉及隐私或者泄露机密的情况下,行政审批的事项应保证其透明度,对社会公开,保证其质量;其次为保证公众能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建立切实可行的有反馈机制的意见反映渠道;最后要完善处理机制,要有效处理出现问题的审批人员,让发现问题的公众直接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魏臻.地级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

[2]赵德明.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4,02:32-33.

[3]姚春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4.

上一篇:三维测量范文 下一篇:环保审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