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范文

时间:2023-02-27 09:44:54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范文第1篇

第一条 为了严肃行政机关纪律,规范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行为,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条例给予处分。

法律、其他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有规定的,依照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的规定执行;法律、其他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应当受到处分的违法违纪行为做了规定,但是未对处分幅度做规定的,适用本条例第三章与其最相类似的条款有关处分幅度的规定。

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补充规定本条例第三章未作规定的应当给予处分的违法违纪行为以及相应的处分幅度。除国务院监察机关、国务院人事部门外,国务院其他部门制定处分规章,应当与国务院监察机关、国务院人事部门联合制定。

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决定外,行政机关不得以其他形式设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事项。

第三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处分。

第四条 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与其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

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五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 处分的种类和适用

第六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种类为:

(一)警告;

(二)记过;

(三)记大过;

(四)降级;

(五)撤职;

(六)开除。

第七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为:

(一)警告,6个月;

(二)记过,12个月;

(三)记大过,18个月;

(四)降级、撤职,24个月。

第八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第九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不得再担任公务员职务。

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应当解除处分。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但是,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第十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同时有两种以上需要给予处分的行为的,应当分别确定其处分。应当给予的处分种类不同的,执行其中最重的处分;应当给予撤职以下多个相同种类处分的,执行该处分,并在一个处分期以上、多个处分期之和以下,决定处分期。

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受到新的处分的,其处分期为原处分期尚未执行的期限与新处分期限之和。

处分期最长不得超过48个月。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2人以上共同违法违纪,需要给予处分的,根据各自应当承担的纪律责任,分别给予处分。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分:

(一)在2人以上的共同违法违纪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

(二)隐匿、伪造、销毁证据的;

(三)串供或者阻止他人揭发检举、提供证据材料的;

(四)包庇同案人员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处分:

(一)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的;

(二)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

(三)检举他人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情况属实的。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并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应当减轻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有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本条例第三章规定的处分幅度以内从重或者从轻给予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有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应当在本条例第三章规定的处分幅度以外,减轻一个处分的档次给予处分。应当给予警告处分,又有减轻处分的情形的,免予处分。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经人民法院、监察机关、行政复议机关或者上级行政机关依法认定有行政违法行为或者其他违法违纪行为,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十七条 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依法被判处刑罚、罢免、免职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由行政机关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给予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章 违法违纪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

第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

(二)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的;

(三)违反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造成不良后果的;

(四)以暴力、威胁、贿赂、欺骗等手段,破坏选举的;

(五)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六)非法出境,或者违反规定滞留境外不归的;

(七)未经批准获取境外永久居留资格,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

(八)其他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

有前款第(六)项规定行为的,给予开除处分;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或者第(三)项规定的行为,属于不明真相被裹挟参加,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分。

第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负有领导责任的公务员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的;

(二)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的;

(三)拒不执行机关的交流决定的;

(四)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判决、裁定或者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决定的;

(五)违反规定应当回避而不回避,影响公正执行公务,造成不良后果的;

(六)离任、辞职或者被辞退时,拒不办理公务交接手续或者拒不接受审计的;

(七)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造成不良影响的;

(八)其他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不依法履行职责,致使可以避免的爆炸、火灾、传染病传播流行、严重环境污染、严重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或者发生的;

(二)发生重大事故、灾害、事件或者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不按规定报告、处理的;

(三)对救灾、抢险、防汛、防疫、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社会保险、征地补偿等专项款物疏于管理,致使款物被贪污、挪用,或者毁损、灭失的;

(四)其他、贻误工作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在行政许可工作中违反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设定或者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违法设定或者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法设定或者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行政委托的;

(五)对需要政府、政府部门决定的招标投标、征收征用、城市房屋拆迁、拍卖等事项违反规定办理的。

第二十二条 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三条 有贪污、索贿、受贿、行贿、介绍贿赂、挪用公款、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违反廉政纪律行为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四条 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殴打、体罚、非法拘禁等方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

(二)压制批评,打击报复,扣压、销毁举报信件,或者向被举报人透露举报情况的;

(三)违反规定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摊派或者收取财物的;

(四)妨碍执行公务或者违反规定干预执行公务的;

(五)其他,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二十六条 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泄露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七条 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八条 严重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懈怠、工作态度恶劣,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

(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包养情人的;

(四)严重违公德的行为。

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三十条 参与迷信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组织迷信活动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十一条 吸食、注射或者组织、支持、参与、、色情活动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三十二条 参与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为活动提供场所或者其他便利条件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在工作时间的,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屡教不改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挪用公款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利用索贿、受贿或者行贿的,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给予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规定超计划生育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四章 处分的权限

第三十四条 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给予处分,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以下统称处分决定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决定。

第三十五条 对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命的国务院组成人员给予处分,由国务院决定。其中,拟给予撤职、开除处分的,由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建议,或者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免职建议。罢免或者免职前,国务院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

第三十六条 对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给予处分,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

拟给予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人员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先由本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建议。其中,拟给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撤职、开除处分的,也可以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拟给予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人员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先由本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建议。罢免或者前,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遇有特殊紧急情况,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也可以对其作出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同时报告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并通报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十七条 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正职领导人员给予处分,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其中,拟给予撤职、开除处分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免职建议。免去职务前,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

第三十八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已经被立案调查,不宜继续履行职责的,任免机关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

被调查的公务员在违法违纪案件立案调查期间,不得交流、出境、辞去公职或者办理退休手续。

第五章 处分的程序

第三十九条 任免机关对涉嫌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调查、处理,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经任免机关负责人同意,由任免机关有关部门对需要调查处理的事项进行初步调查;

(二)任免机关有关部门经初步调查认为该公务员涉嫌违法违纪,需要进一步查证的,报任免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立案;

(三)任免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对该公务员违法违纪事实做进一步调查,包括收集、查证有关证据材料,听取被调查的公务员所在单位的领导成员、有关工作人员以及所在单位监察机构的意见,向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并形成书面调查材料,向任免机关负责人报告;

(四)任免机关有关部门将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处分的依据告知被调查的公务员本人,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并对其所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记录在案。被调查的公务员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予采信;

(五)经任免机关领导成员集体讨论,作出对该公务员给予处分、免予处分或者撤销案件的决定;

(六)任免机关应当将处分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受处分的公务员本人,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布;

(七)任免机关有关部门应当将处分决定归入受处分的公务员本人档案,同时汇集有关材料形成该处分案件的工作档案。

受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期满解除处分的程序,参照前款第(五)项、第(六)项和第(七)项的规定办理。

任免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及时将处分决定或者解除处分决定报公务员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 监察机关对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调查、处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四十一条 对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进行调查,应当由2名以上办案人员进行;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

严禁以暴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收集证据;非法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第四十二条 参与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调查、处理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回避申请;被调查的公务员以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其回避:

(一)与被调查的公务员是近亲属关系的;

(二)与被调查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被调查的公务员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第四十三条 处分决定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处分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其他违法违纪案件调查、处理人员的回避,由处分决定机关负责人决定。

处分决定机关或者处分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发现违法违纪案件调查、处理人员有应当回避的情形,可以直接决定该人员回避。

第四十四条 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自批准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决定;案情复杂或者遇有其他特殊情形的,办案期限可以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第四十五条 处分决定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被处分人员的姓名、职务、级别、工作单位等基本情况;

(二)经查证的违法违纪事实;

(三)处分的种类和依据;

(四)不服处分决定的申诉途径和期限;

(五)处分决定机关的名称、印章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解除处分决定除包括前款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五)项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当包括原处分的种类和解除处分的依据,以及受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的表现情况。

第四十六条 处分决定、解除处分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七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到开除处分后,有新工作单位的,其本人档案转由新工作单位管理;没有新工作单位的,其本人档案转由其户籍所在地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管理。

第六章 不服处分的申诉

第四十八条 受到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申请复核或者申诉。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处分的执行。

行政机关公务员不因提出复核、申诉而被加重处分。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理公务员复核、申诉的机关应当撤销处分决定,重新作出决定或者责令原处分决定机关重新作出决定:

(一)处分所依据的违法违纪事实证据不足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三)作出处分决定超越职权或者的。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理公务员复核、申诉的机关应当变更处分决定,或者责令原处分决定机关变更处分决定:

(一)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务院决定错误的;

(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情节认定有误的;

(三)处分不当的。

第五十一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处分决定被变更,需要调整该公务员的职务、级别或者工资档次的,应当按照规定予以调整;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处分决定被撤销的,应当恢复该公务员的级别、工资档次,按照原职务安排相应的职务,并在适当范围内为其恢复名誉。

被撤销处分或者被减轻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工资福利受到损失的,应当予以补偿。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有违法违纪行为应当受到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处分决定机关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退休的,不再给予处分;但是,依法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第五十三条 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违纪的财物,除依法应当由其他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的,由处分决定机关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应当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的,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属于国家财产以及不应当退还或者无法退还原所有人或者原持有人的,上缴国库。

第五十四条 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给予处分,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1988年9月13日国务院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新华社北京讯,5月9日《人民日报》)

国务院总理 2007年4月22日签署第495号国务院令,《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范文第2篇

1、处分法定原则。“非因法定事由、经非经法定程序,不受处分”。(三条)其间没有“非依法定依据”之玄机。

2、比照(类推)原则(第二条)。

3、违法乱纪行为与处分程度相适应原则。(第四条)。

4、吸收与限制加重原则。(第十条)。

5、处分救济与申诉不加重原则。(第四十八条)。

二、十一大重点或亮点

之一“一把手”不得改变集体的重大决定

十九条负有领导责任的公务员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把手权力太大、太专制,已经成为一些地区、一些部门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一把手独断专行,权力失去监督,许多应当集体研究的事项,应当经过民主协商的事项,应当集体处理的事项,都由一把手说了算;一把手强行执行,直接导致了权力失衡、决策失误、组织失调。《处分条例》的相关规定,应该是对一把手权力的有效限制和规范。

之二挥霍浪费国家资财将受处分

二十四条公务员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渎职个案平均损失是贪污的17倍。”这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宋寒松给出的数据。他说:“我们把贪污贿赂的犯罪和渎职侵权的犯罪做了一个比较,把所有办案涉及的金额除以案件数量,把每个案件造成的损失都统计了出来,得出了一个结论:贪污犯罪个案平均是15万元,渎职侵权犯罪的平均个案损失是258万元。”“不揣腰包”的腐败更甚,渎职比贪污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之三公款给予撤职或开除处分

三十二条对挪用公款进行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给予撤职或开除处分。条例同时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参与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公务员在工作时间的,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屡教不改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近些年,不断有公务员挪用巨额公款的消息见诸媒体,说明我们的制度在某些方面还有欠缺。《处分条例》规定,参与即受处分,挪用公款,非撤职即开除,表明政府治理公务员的决心。

之四情节严重的将被开除

二十条行政机关公务员不依法履行职责,致使可以避免的爆炸、火灾、传染病传播流行、严重环境污染、严重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或者发生的,将被处分。条例规定有以上行为之一的,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因为而造成的重大事故、灾难,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究其根源,在于我国长期有重廉政、轻勤政的倾向,缺乏对行为的谴责氛围。进一步加大处分力度,公务员在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的双重作用下,一定会减少行为的发生。

之五拒不承担赡养义务将可被开除

二十九条行政机关公务员如果有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行为,或者有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违公德行为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在《处分条例》中,行政机关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受到了很大约束,不孝敬老人等行为不但应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且也要受到法律的惩戒。

把原本属于道德范畴的内容写进《处分条例》,其实是伦理法治化的表现。伦理法治化,就是变道德的软约束力为法治的硬约束力,使道德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关于“孝”的问题,在《处分条例》之前,就有一些地方将不孝不能提拔写入红头文件。2004年,一此省也提出了干部选拔也要看其是否孝敬父母的意见。2006年,山西省河津市出台的干部提拔标准规定不孝敬父母、不善待配偶者不能当领导干部。此类政策的出台,对提高公务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

德乃人之本。遵守社会公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孝为德之先。“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什么时候都不应丢弃。“孝”的核心是“感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一名公务员,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怎么能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呢?怎么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呢?对行政机关公务员不孝敬老人、包养情人等行为进行惩戒是符合国情民意的。“孝”是德的根基。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才可能做到诚信有德、善待家人和配偶、不做不道德的事,才可能做一个好人、好官。这就是之所以将“孝”一类的道德范畴写进条例的意义所在。

本来孝道是每个中国人很自觉遵守的最普通的文化,很多人可能大字不识几个,但都会知道:“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国文化的特产。几千年来,我们都一直延续得很好。可能令老祖宗想不到的是,到了现今这个社会,孝道却需要喊着拯救的口号来维持了,算不算是时代的悲哀!要是将来在九泉之下,遇见老祖宗恐怕都要羞愧不已。

孝道,换一种方式说,就是给父母爱的一种回报!我们的身子孕育于父母,是他(她)们把你从牙牙学语拉扯到至今,这份无私的奉献,这一辈子只能注定欠他(她)们的。

为此,调皮的金圣叹先生曾给他儿子写过一封信:“我和你是朋友,最初你也没有指定要我做你的父亲,我也没有指定要你做我的儿子,大家是撞来的,因为是撞来的所以彼此之间,没有交情可谈,但是话要说回来,这个老头子和这个老太太,从替你揩大便小便开始,照顾了你二十年,这二十年,你去社会上找找看,还有没有比这两个老朋友更好的朋友?我们现在不要求你孝不孝,这些都是空话,只要求你把这两个老朋友照顾你二十年的感情,也同样照顾这两个老朋友二十年,就够了。”

算他金圣叹先生够滑头,够风趣,然而,他的游戏文字却包含着孝道的哲学,让现代诸多文明人看到,恐怕皆要羞愧不已!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忙着钻进钱眼里,常常听到在这个社会上诸多儿女们为了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相互打太极拳,你推来我推去,大家彼此都不肯认输,最后让年迈的父母伤心绝望而去!而宁可要钱不要父母,打骂而父母、公婆等恶劣事件也常见诸报端。

工作太忙,生活太累,常常是人们忘记了尽孝的理由。自然,有很多人满肚子装着尽孝的心,但却一直都没有尽孝的机会,待父母离开这个世界,方才去感叹原来和当初!据一份调查显示,在中国孝心最弱的地区,却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广州。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孝经》中孝敬父母还只是小孝,这只是尽个人的义务,而大孝则是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生身父母。自然,现今的社会,大孝这等壮举是不敢去奢求太多,但愿能将小孝发扬光大,也要多拜拜菩萨了

之六包养情人予以撤职或开除

二十条行政机关公务员有包养情人的行为,将被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将最重的两种处罚办法给予了包养情人的公务员,显然有极强的针对性。

何为包养情人?——是指在有配偶的情况下,与他人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为固定的性关系并为其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的行为。

无论是近期落马的、,还是之前的、李玉书等,都存在包养情人的问题。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室主任任建明的统计,落马官员中,涉及包养情人的占到九成以上。本条例的规定弥补了法与道德之间的真空地带。

之七公务员不得参与营利性活动

二十七条行政机关公务员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的,情节严重的将被开除。

公务员参与企业营利活动负面作用十分明显:一是影响《公务员法》的严肃性,二是损害公务员形象,三是冲击正常企业发展秩序,四是极易产生权钱交易腐败。公正廉洁、克己奉公应该是公务员的法定义务,这在《公务员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本条例对公务员参与营利性活动行为的量纪又做了详细规定。

之八公务员超生将给予降级、撤职或开除

三十三条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针对现实中公务员违反国家规定的超生行为,《处分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违反规定超计划生育的,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2006年12月,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建设局局长秦怀文因超生被、开除公职;2007年4月,辽宁省整治党政干部超生案件。这些都是对违反基本国策的公务员的惩戒。

之九公务员非法出境或违规滞留境外情节严重者开除

条例十八条规定,公务员有非法出境,或者违反规定滞留境外不归的行为,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之十公务员拒不执行法院裁判情节严重者开除处分

条例三十三条,公务员有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判决、裁定或者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决定的行为,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之十一调查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严禁采取暴力等非法方式

第四十四条规定,对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进行调查时,严禁以暴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收集证据。

条例中强调,监察机关对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调查、处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程序办理。严禁以暴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收集证据;非法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

条例还规定,对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进行调查,应当由2名以上办案人员进行,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范文第3篇

根据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实施意见》(达市府办〔〕129号)精神,为扎实推进全县机关公务员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贯彻《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促进我县机关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文明行政,现结合我县工作实际,提出如下贯彻实施:

一、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条例》的重大意义

《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行政纪律处分的专门行政法规,明确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在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各项纪律,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原则、种类、适用、权限、程序和申诉等作了具体的规定。《条例》的颁布实施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推进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建设,是公务员法制化的必然要求。全县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条例》,要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条例》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实施《条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要切实把《条例》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落实,进一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二、深入学习和宣传《条例》

各地各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条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全面部署,狠抓落实。要把学习《条例》列入本部门公务员学习培训计划,行政领导班子要带头学,要按照学用结合的原则,组织公务员学习有关行政纪律处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学习中要做好“三结合”,即与学习宣传《公务员法》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与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相结合,做到有笔记、有心得、有交流。要以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专题学习、考试、竞赛等形式丰富学习载体,提高学习效果。各地各部门要根据自身情况,加强《条例》的宣传工作,要通过单位宣传栏、党政网、局域网、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条例》,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正确掌握制定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和《条例》的主要内容,为《条例》的深入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同时,要以实施《条例》为契机,深入开展“清正廉洁、服务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警示教育,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以案说法、以案学法、以案普法,使广大行政机关公务员从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做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

*年,组织人事部门将把《条例》作为公务员任职培训、初任培训和专门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全县公务员中展开《条例》轮训工作,培训达到80%以上。培训结果将作为公务员定期考核的依据。

三、严格实施行政惩戒

正确实施《条例》,必须严明行政纪律,严惩违纪违法行为。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的部署并结合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切实抓好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行政惩戒工作,对机关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进行普查和自查,重点要加大对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员纪律的案件,领导干部、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案件,失职渎职、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案件,各种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的查处力案,对顶风违纪作案的要依纪依法从严惩处,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合法利益,切实维护《条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要切实保障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对公务员的处分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制为准绳的原则,准确处分,做到有错必纠,不枉不纵。要依法受理公务员的申诉,依法维护好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相关部门要结合贯彻实施《条例》工作,对处分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对不执行处分决定,擅自调整或者拖延执行上级机关处理意见,受处分人员工资、职级、职务调整不到位,在接受调理或者处分期间受处分人员被安排提职使用等问题要坚决予以纠正。对处分决定没有落实的,要督促落实。

四、做好有关政策规定的清理工作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条例》的要求,对以往制定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凡与《条例》相抵触或者不一致的,要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并不得以任何形式设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事项。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范文第4篇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7年4月4日经国务院第173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2007年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通知》(〔2007〕40号),对《条例》的学习贯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

《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处分的专门性行政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配套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条例》的公布施行,是我国行政机关公务员制度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严肃行政机关纪律,规范行政机关公务员行为,健全行政机关公务员监督约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条例》着眼于加强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确立了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明确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公务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各项纪律,对处分的原则、种类、适用、权限、程序和申诉等作出了全面规定,是开展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的基本依据和准则。制定颁布《条例》,是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法制化的重要标志,是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必然要求,是加强行政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人事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条例》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贯彻实施《条例》的责任感和主动性,通过贯彻实施《条例》,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促进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

二、认真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

各级人事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学习、宣传《条例》和人员培训的具体工作方案。各级行政机关公务员特别是领导职务公务员要带头学习《条例》,各级人事部门的同志要先学一步,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要把《条例》作为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分层推进,逐级展开,力争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将全体行政机关公务员轮训一遍,增强广大行政机关公务员的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全面提升各级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水平。要按照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强业务骨干培训,不断提高做好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的本领和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条例》,使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掌握制定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和《条例》的主要内容,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为《条例》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要以实施《条例》为契机,加强党纪国法和纪律教育,切实抓好警示教育,使广大行政机关公务员从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促进《条例》的贯彻落实。

三、严明纪律,严格执行《条例》的各项规定

严明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严惩违法违纪行为,是正确实施《条例》的必然要求。各级人事部门要严格执行《条例》的各项规定,努力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法规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真正实现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要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维护国家宏观调控的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严肃查处、、权钱交易的行为,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推进机关廉政建设;严肃查处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委托等行为,依法规范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行政执法行为,防止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公共资源违法乱纪、谋取私利;严肃查处环境保护、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着力解决行政机关公务员滥用权力或行政不作为,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严肃查处违规建设楼堂馆所,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准确量纪,正确实施处分,避免处分畸轻畸重。要坚持教育与惩处相结合,切实做到宽严相济,以体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重教育、重挽救的原则。要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努力规范立案、调查、决定、送达、归档、备案、解除等工作环节,使处分工作程序合乎规范。要依法公正、及时处理不服处分的申诉,保障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四、认真开展法规政策清理和完善工作

及时清理法规政策是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法制化水平的客观要求和重要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要对照《条例》的规定,抓紧清理现行有关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惩戒的法规政策。法规政策主要内容与《条例》相抵触的,或者已被《条例》所代替的,要明令废止;法规政策实际上已经失效的,要宣布失效;法规政策个别条款与《条例》不一致的,要予以修改。凡与《条例》不一致的有关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惩戒的规定,自《条例》施行之日起一律停止执行。

根据《条例》的规定,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决定外,行政机关不得以其他形式设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事项。除国务院监察机关、国务院人事部门外,国务院其他部门制定处分规章,应当与国务院监察机关、国务院人事部门联合制定。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对《条例》未作规定但应当给予处分的违法违纪行为以及相应的处分幅度作出补充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条例》的要求,严格遵守处分事项设定权限的规定,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对需要制定规章的,要抓紧依法制定。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出台的法规政策,不得违背《条例》的相关规定;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尚未作出明确规定的,须事先征求人事部的意见。

五、贯彻实施《条例》要同公务员法实施工作相结合

公务员法的顺利实施,要以严明的纪律为保证。各级人事部门要把《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同公务员法的实施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贯彻实施《条例》,严明组织人事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公务员法实施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对擅自扩大实施范围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的,滥设职位的,超编和扩大范围进行登记的,超职数配备人员的,违反录用、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等各项公务员管理制度的,要责令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纪律责任,确保公务员法顺利实施。要注意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严格用制度规范公务员的行为,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六、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条例》贯彻实施和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的领导

全面正确地实施《条例》,依法开展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是政府人事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要把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积极主动履行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一级抓一级,认真抓落实。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的宏观管理,加强纪律惩戒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要加强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是否组织开展了《条例》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是否严格执行了《条例》的各项规定,是否对有关法规政策进行了全面清理,处分决定是否真正落实。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的执行纪律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对违反规定实施处分、不执行处分决定或者擅自改变处分决定的,要及时、坚决予以纠正,并依法追究有关领导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切实维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备案制度,及时掌握纪律惩戒工作情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各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努力开创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惩戒工作的新局面。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范文第5篇

纵观该条例,笔者觉得各种规定较完备细致,只是在给予什么处分的时候,要视“情节轻重”进行自由裁量。那么,公务员违纪行为的情节轻重应由谁来判断呢?

怎么裁断?在法律史上经过了封建社会的“擅断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绝对法定主义”两个极端。“擅断主义”下的处分,国王或裁判官可以恣意、自由地斟酌决定;而在“绝对法定主义”下,法院和法官只能被动地执行法律,而没有任何自由裁量的余地。历史实践证明,“擅断主义”和“绝对法定主义”都存在种种弊端。到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已抛弃了这两种极端理念,普遍接受了“相对法定主义”,即在坚持标准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又允许情节轻重标准发挥作用,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现实的易变性、法律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具体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我国《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采用“相对法定主义”,是符合国际惯例和趋势的。

然而,“情节较轻”、“情节较重”、“情节严重”等模糊用语,在具体的处理中容易导致分歧。由于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又没有很好的权力制衡机制,因此有人说:“在中国,情节轻重没有具体的度量标准,也不需要去度量,就看关系跑得怎样,或者看你的运气怎么样。这一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因此,在出台《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同时,很有必要出台配套的“情节轻重”认定办法,可以从行为时间、次数、手段、方式、结果等方面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在尊重裁判官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对自由裁量的程度作适当的限制。

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这种自由裁量权完全赋予法官或者执法者,是引起百姓质疑的重要因素之一。难怪条例出来之后,马上就有人说:“条例好是好,关键看操作,严重有弹性,恐怕难执行!”因此,解决“谁监督,谁执行”的问题至关重要。根据国外的经验,自由裁量权,在相当程度上授给了由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团”,监督权主要在立法机关,即国会。这对我们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公务员违纪情节轻重应由谁来判断?显然,不能完全由行政机关自己来认定,否则就会缺乏公信力。可以考虑把“情节轻重”的自由裁量权交给人民来判断,具体方式可以是由利害相关人或者利害无关人组成“裁量组”来进行,或者把详细情节公布在互联网上,再加上IP限制等技术手段,由群众通过网络来判断。当然,也可以考虑把“裁量权”授给“人大”,因为人大既是民意机构,也是立法机构。监督权的归属,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它属于立法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范文第6篇

李某,公务员,某乡政府正科级干部,党员。2016年4月12日13时到14时,李某在上班时间与该乡街道居民王某和张某玩扑克牌“三带二”,赌注为五角钱一张,李某赢得现金18元。

分歧意见

对于李某的行为,该如何处理,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和他人玩扑克牌,赌注小,占用上班时间较短,违纪情节轻微,可对其批评教育,免予纪律处分。

第二种意见认为:李某和他人玩扑克牌,赌注为五角钱,未达到公安机关立案标准,未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关规定和构成罪,不应认定为。李某在上班时间玩扑克牌,造成不良影响,违反的是工作纪律和公务员职业道德,应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28条之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种意见认为:只要是以物质和金钱作为赌资的,都是,李某作为国家公职人员,上班时间打牌,同时带有彩头,李某的行为构成上班时间,应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32条第3款之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评析意见

首先,正确把握纪严于法。坚决把纪律挺在前面,纪检监察机关对党员干部的处理不应以司法机关是否处罚为依据。李某的行为虽然没有违反相关法律和构成罪,但已构成违纪。

其次,正确理解“”的含义。这里所谓的“”,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用钱财作赌注,采取斗牌、掷骰子等形式比输赢的行为。本案中,李某和他人玩扑克,赌注虽只有5角钱,但有输赢,有营利。

最后,正确适用纪律条款。《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32条第3款对上班时间有明确规定:“在工作时间的,给予记过、记大过或降级处分.....”,李某上班时间和他人玩扑克,营利18元,应按照该条款给予纪律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监察机关 职责 对人管辖 对事管辖 法律思考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II)10-0053-04

随着国家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监察机关在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要求、诉求面前,承担着越来越繁杂的工作,呈现较明显的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趋向。在这种情况下,以2010年修改的《行政监察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重新审视监察机关的职责范围,对于确保行政监察权的依法高效行使具有重要意义。

一、监察机关对人的管辖范围――监察对象

“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是国家行政系统内部自我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国家行政机关内的一个自律机制。”这意味着监察机关对人的管辖范围,即监察对象必须具有特定性。根据1997年《行政监察法》第2条的规定,监察对象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第2条对该条了扩大解释。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均被纳入行政监察的对象。所谓“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以委任、派遣等形式任命的人员。《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第2条的规定经适当修改后,被吸收进2010年修改的《行政监察法》第50条。与《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相比,《行政监察法》的规定更为科学严谨,后者将“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修改为“从事公务的人员”。此处的“公务”是指“公共事务管理”。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监察对象包括单位和个人。就单位而言,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处于监察范围之内;党委、派、人大、政协、审判、检察等国家机关不属于监察对象;非国家机关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不属于监察对象。就个人而言,作为监察对象单位的公务员属于监察对象,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工勤人员则不属于监察对象;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虽不在作为监察对象的单位而是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工作,也未必履行国家行政管理或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但仍在监察范围之内。另根据《行政监察法》第15条的规定推论,国务院及其组成人员本身不在监察范围之内。

分析表明,行政监察权对单位和对个人的管辖范围不是完全对应的,既不是监察有关单位所有的人,不具有公务员身份或者不从事公务的人被排除在外;也不是只监察国家行政机关的人,除行政机关外还包括特定组织、单位、团体中的人。作为监察对象的个人也不等同于公务员。2005年《公务员法》第2条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照此规定,党的机关、人大、行政、政协、审判、检察、派等机关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都属于公务员。但是,行政机关之外的公务员不存监察范围之内。此外,不具有公务员身份但属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却在监察对象的范围之内。

二、监察机关对事的管辖范围――监察事项

监察机关对事的管辖范围主要规定于《行政监察法》第18条。除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外,监察机关还履行下列职责。

1、检查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政府决定、命令中的问题,这是监察机关的第一项主要职责。检查的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而不是公务员个人,因为后者不能以个人身份从事执法活动,也不能承承担个人执法责任。检查的方式包括反腐败的廉政监察、促进勤政的效能监察和确保依法行政的执法监察。

根据检查的结果,对于拒不执行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应当予以纠正的情形,以及本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作出的决定、命令、指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应当予以纠正或者撤销的情形,监察机关可以提出监察建议。

2、调查处理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此为监察机关的第二项主要职责。行政纪律规范比法律规范的要求更高、更具体、更细致,内容上更广泛,但这不妨碍行政纪律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紧密联系。正相反,行政纪律规范完全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体现。如2005年《公务员法》第12条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等法律要求同时属于行政纪律的范畴。行政纪律规范大多由法律加以保障。如2007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是“为了严肃行政机关纪律,规范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行为,保证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而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也可以纪律的形式加以具体化,只不过行政纪律性文件是以处分规定为核心内容的。如2010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就是以《人民警察法》、《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为根据,对违法违纪行为的纪律责任给予处分的行政纪律性文件。

监察机关经调查后发现有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的,可作出监察决定或提出监察建议。对违反行政纪律的人,可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处分;对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有权予以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但依法应当由其他机关没收、追缴或责令退赔的除外。对于因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导致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需要采取补救措施,或导致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情形,以及对于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需要给予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问责处理,或需要完善廉政、勤政制度的情形,监察机关可提出监察建议,但不能作出监察决定。

3、受理对处分决定的申诉,此为监察机关的第三项主要职责。在受理对处分决定的申诉方面,监察机关发挥着对受处分的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提供法律救济的作用。监察机关的上述职权在相关法律中得到印证。如《公务员法》第90条第3款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又如《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48条规定:“受到处分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申请复核或者申诉。”

监察机关对其受理的涉及处分决定的申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复查决定,或者予以维持,或者在其职权范围内直接变更,或者建议原决定机关变更,或者在其职权范围内直接撤销,或者建议原决定机关撤销,决定撤销后,发回原决定机关重新作出决定。当监察机关建议原决定机关撤销时,是否要同

时发回原决定机关重新作出决定,在《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第42条中是不清楚的。从逻辑上推论,监察机关的建议未必一定能得到原决定机关的采纳,这意味着在建议撤销时,原处分决定的效力处于待定状态。考虑到第42条在文字上要求决定撤销后才发回,监察机关建议撤销时,无需发回原决定机关重新作出决定。是否需要重新作出决定,取决于原决定机关是否采纳监察机关的撤销建议;而在原决定机关采纳了监察建议后,对原处分决定的重新处理顺理成章,不必由监察机关提出要求。当监察机关建议原决定机关变更或者撤销原处理决定时宜采用“监察建议书”。《行政监察法》第23条规定,对于“录用、任免、奖惩决定明显不适当,应当予以纠正的”情形,监察机关可以提出监察建议。处分决定属于“惩戒”的范畴,故可对之提出监察建议。

4、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政务公开和纠风工作。2010年修改的《行政监察法》新增了监察机关在政务公开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纠风)方面的职责。前者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配套衔接:后者源于监察机关20年的纠风实践。

政务公开是近些年来我国各级行政机关推动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政务公开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2010年修改的《行政监察法》将该条例中规定的监察机关的职责引入到其第18条第2款中。《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0条原则上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第3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第34、35条规定了监察机关处理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为的权限,包括责令改正和依法给予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早在1990年8月,国务院就召开了“加强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电话会议。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纠风办),设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纠风室承担日常工作。全国省、市、县三级随后都普遍设立了纠风工作机构。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工作。”从此,“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改为“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2004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纠风工作由“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改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三、监察机关职责的科学履行

实践表明,监察机关承受着大量、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办公资源不充分、监察干部人员不足、专业知识面不宽、工作复杂化等困境越来越明显。因此,监察机关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1、正确把握监察机关对人的管辖范同。从理论上来说,监察机关所能管的人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或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单位或个人。“以前是以行政主体来确定监察对象,现在以是否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来确定监察对象……城管人员、从社会上聘请来协助行政机关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人员等,不再是行政监察工作的‘盲区’,都将接受监察机关的监察。”从实践中看,监察机关主要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开展监察工作,对其他单位或个人进行监察的业务比例较低。从作为监察对象的个人的角度看,2010年修改的《行政监察法》并没有把2005年《公务员法》所界定的公务员全部纳入监察范围。监察机关只是监察《公务员法》第2条所界定的公务员范围的一部分。“行政监察的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行政纪律、改善行政管理,如果对所有公务员进行监察,将改变现有行政监察体制。因此,不宜将公务员法规定的其他六类机关及其公务员纳入行政监察范围。”

2、妥善界定监察机关的事权。从2010年对《行政监察法》第18、23条修改的价值取向来看,要从法律层面减少监察机关不断增加的事权范围,近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具有较高社会威望的监察机关行将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反腐倡廉职责。但是,无论从内部机构设置还是人员数量上看,从中央到地方都呈现“倒三角形”。在职责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数量却不增加或者不成比例增加的情况下,监察机关肩负的重担和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鉴于此,监察机关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关系。依笔者见解,监察机关应重在“监督”、“督促”、“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牵头”上,而不能事事亲力亲为、包揽一切。在与其他行政部门职责发生交叉时,应尽量让位于其他行政部门。只有在其他行政部门不履行或者没有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时,才可行使行政监察权。这种认识不仅是基于监察机关任务繁重却人力不足的现状,也是基于监察干部不可能熟悉每一项行政业务、不可能精通每一部行政法律的事实,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行政监察权与其他行政部门的职权发生冲突。

3、不同监察方式有机结合。监察机关履行职责必须正确处理全面监察与专项监察、事前监察与事后监察、主动监察与被动监察的关系。全面监察是指履行《行政监察法》赋予监察机关的所有职责,是各级监察机关根据法律的要求主动采取的监察活动。专项监察是上级监察机关根据监察工作实际确定的监察重点,对下级监察机关而言,只能被动地服从。例如,《监察部关于2010年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工作的安排意见》确定的监察重点包括:一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监督检查;二是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三是围绕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开展监督检查。监察机关应当首先确保专项监察任务的顺利完成,在此基础上,兼顾监察职责的全面实现。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落实森林消防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全面促进森林消防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森林防火条例》和《*省森林管理条例》、《*省森林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机关公务员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中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

第三条森林消防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森林消防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主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森林消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森林消防责任追究是指森林消防指挥部、监察机关、林业部门对在调查处理森林火灾案件及森林消防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依法依纪追究森林火灾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作出纪律处分或者其他处理建议的行为。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签订森林消防工作责任、状,明确年度目标任务。

第六条森林消防工作责任追究坚持以下原则:

(一)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二)实事求是、分清责任;

(三)应负责任与责任追究相适应;

(四)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第二章森林消防行政领导责任制落实标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森林消防指挥部和负责日常工作的森林消防办公室。森林消防指挥部由负有森林消防职责的部门、当地驻军,武装警察部队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组成,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担任总指挥。森林消防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设在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有森林消防任务的乡(镇、街道)应当设立森林消防指挥所,由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

第八条森林消防指挥部要加强对森林消防工作的领导,明确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并加强督促检查。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林业和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消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森林消防工作需要。

第十条设区的市、有森林消防任务的县(市、.区)、乡(镇、街道)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大中型水库等单位,应当建立专业或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乡(镇、街道)、村还要建立巡查护林队伍,明确护林员的森林消防责任区域和工作职责。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健全森林消防工作责任制,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建立森林火险预警响应机制,加强火情监测,严格执行森林火灾报告制度和值班制度。在森林防火期内和高火险天气对重点区域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各级领导干部要分片包干,森林消防指挥部(所)要坚持24小时值班。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各级领导干部要立即赶赴火灾现场指挥组织扑救。

第三章森林火灾预防责任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森林防火条例》、《*省森林消防条例》等有关规定,做好森林消防工作,完成年度森林消防工作责任状规定的各项任务。

第十三条与建设工程相配套的森林消防设施,应当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森林防火期的野外用火管理,严格野外用火审批制度。遇高火险天气和火灾高发时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森林禁火令,规定禁火期和禁火区,禁止一切野外用火。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森林消防指挥部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森林消防工作的协调、指导与督促,对于存在的森林火灾隐患,要及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督促检查森林消防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森林消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

第四章森林火灾扑救责任

第十六条森林火灾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和森林消防指挥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迅速、及时、如实向上级指挥部报告火情;发生边界火灾时,应当按规定向毗邻地区的森林消防指挥部通报火情。不得迟报、瞒报和谎报火情。

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森林消防指挥部接到森林火灾报告后,必须按照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立即组织扑救。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和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必须迅速到达火场现场指挥扑救;明火6小时仍未扑灭的,县(市、区)分管领导必须赶到火灾现场指挥扑救;明火12小时仍未扑灭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必须赶到火灾现场指挥扑救;明火24小时仍未扑灭的,设区的市分管领导必须赶到火灾现场指挥扑救;明火48小时仍未扑灭或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的,设区的市主要领导必须赶到火灾现场指挥扑救。发生森林火灾时,应当安排有关领导在森林消防指挥部值班室值班,负责火情调度,并每隔2小时向上级森林消防指挥部报告火情,出现险情应当立即报告。

第十八条森林火灾的扑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扑救"的原则,确保扑救人员的人身安全。明火扑灭后,应当对火灾现场进行全面清理,并留有足够人员看守火场,明确责任,严防死灰复燃。

第十九条森林火灾发生后,县级以上森林消防主管部门必须立即赶赴火灾现场调查,对起火原因、事故责任和火灾损失进行认定,对较大森林火灾事故,监察机关要及时参与调查,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章表彰奖励

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森林消防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下一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内容之一;对认真履行森林消防工作责任制、完成年度责任目标的单位,以及在森林消防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政绩考核和晋级晋升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对因扑救森林火灾负伤、致残或者牺牲的人员,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救治、抚恤。对在扑救森林火灾中英勇献身,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六章责任追究

第二十二条违反森林消防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导致森林火灾发生并造成重大损失,构成违纪的,依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森林消防工作领导责任制不落实,发生森林火灾并导致本辖区年度森林火灾受害面积超过1‰或森林火灾发生率超过每10万顷25次的,视情节轻重,对县(市、区)领导及其他相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诫勉,构成违纪的,给予纪律处分。

第二十四条不依法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责任人相应处分:

(一)发生受害森林面积500亩以上(含500亩,下同)森林火灾的,视情节轻重,对乡(镇、街道)领导及其他相关责任人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二)发生受害森林面积1500亩以上,或者造成扑救人员死亡1人或重伤3人以上森林火灾的,视情节轻重,对县(市、区)领导及其他相关责任人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三)发生受害森林面积4500亩以上,或者造成扑救人员死亡3人以上或重伤10人以上森林火灾的,视情节轻重,对设区的市领导及其他相关责任人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第二十五条森林火灾发生后,有意隐瞒不报或者谎报、虚报灾情的,对相关责任人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第二十六条对上级森林消防部门下达的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不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从重处理。

第二十七条未按规定组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储备森林消防物资、设立森林消防专项经费或挤占、挪用森林消防专项经费的,对当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构成违纪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森林消防办公室、负有森林消防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违纪的,由主管机关或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一)贯彻国家和省的森林消防指示不力,敷衍塞责的;

(二)违法批准用火许可的;

(三)不重视火源管理,对林区违章用火不加以制止的;

(四)对森林火灾扑救行动迟缓,甚至见火不救的;

(五)动员残疾人、老年人、孕妇、中小学生和其他未成年人参加扑救森林火灾的或者发现后不加以劝阻的;

(六)对森林火灾案件不追查处理,对事故责任者不追究责任的。

第二十九条森林消防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不履行职责,造成重大损失或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范文第9篇

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条例给予处分。行政机关给予公务员处分应坚持公正、公平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并确保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种类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而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24个月。

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应当解除处分。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但是,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计生及工作作风:

公务员超生给予降级或撤职

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违反规定超计划生育的,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条例同时规定,公务员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懈怠、工作态度恶劣,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

条例还明确,公务员参与迷信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组织迷信活动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个人作风:

包养情人将予以撤职或开除

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有包养情人的行为,将被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这部将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条例还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吸食、注射或者组织、支持、参与、、色情活动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条例同时明确,行政机关公务员有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行为,有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或有严重违公德的行为,将被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挪用公款将被撤职或开除

条例规定,对挪用公款进行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给予撤职或开除处分。

条例同时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参与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公务员在工作时间的,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屡教不改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条例还规定,公务员为活动提供场所或者其他便利条件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公务员利用索贿、受贿或者行贿的,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扣压销毁举报信情节严重,开除

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压制批评,打击报复,扣压、销毁举报信件,或者向被举报人透露举报情况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条例规定,公务员有其他,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也将被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这些的行为包括:以殴打、体罚、非法拘禁等方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违反规定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摊派或者收取财物;妨碍执行公务或者违反规定干预执行公务等。

条例还规定,公务员有以下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负有领导责任的公务员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拒不执行机关的交流决定;违反规定应当回避而不回避,影响公正执行公务,造成不良后果;离任、辞职或者被辞退时,拒不办理公务交接手续或者拒不接受审计等。

选举:

贿选情节严重者将被开除

行政机关公务员以暴力、威胁、贿赂、欺骗等手段,破坏选举,将被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条例同时规定,公务员非法出境或者违反规定滞留境外不归,将被给予开除处分。公务员未经批准获取境外永久居留资格,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根据条例,公务员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违反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廉政:

贪污受贿情节严重者开除

行政机关公务员有违反廉政纪律行为的,情节严重的应给予开除处分。违反廉政纪律的行为主要有贪污、索贿、受贿、行贿、介绍贿赂、挪用公款、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

条例还同时规定,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将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等处分。

重大事故处理:

导致将被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不依法履行职责,致使可以避免的爆炸、火灾、传染病传播流行、严重环境污染、严重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或者发生的,将被处分。条例规定有以上行为之一的,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同样应给予处分的情况还有:发生重大事故、灾害、事件或者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不按规定报告、处理的;对救灾、抢险、防汛、防疫、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社会保险、征地补偿等专项款物疏于管理,致使款物被贪污、挪用,或者毁损、灭失的;以及其他、贻误工作的行为。

条例还规定,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造成不良后果的,也将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

调查违法违纪:

严禁采取暴力等方式调查公务员

对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进行调查时,严禁以暴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收集证据。

条例强调,监察机关对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的调查、处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程序办理。严禁以暴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收集证据;非法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条例还规定,对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进行调查,应当由2名以上办案人员进行,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新华社)

(4月30日《南方日报》)

样本

广东:党员干部公务员一律先免职后查处

广东省纪委、省监察厅4月29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严肃纪律,严禁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参与特别是境外活动。凡参与活动特别是境外活动的,一律先免职后查处。

《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禁止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参与活动规定和外出请示报告制度。外出不请示报告的,要查清情况,并给予严肃批评,做出书面检查;经查实确有行为的,一律先免职后严肃处理。因公出国(境)团组严禁出入场所,不得使用任何形式的资金参与活动,不准以任何借口自行或接受接待安排前往场所。同时,严禁进行网络。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健全责任制,“一把手”负总责。要将禁赌工作成效与党政相关负责人的政绩挂钩,对失职、渎职造成本行政区域内活动泛滥的,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凡本单位出现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涉及严重问题的,视情节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通知》强调,要严厉查处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参与境外行为。公安出入境管理、外事部门和港澳办,要严格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出国(境)证照的审批、签发和管理。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出国(境)审批和证照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参与,特别是境外的行为;对边纠边犯的典型案件,要进行通报,并在新闻媒体曝光。

要建立落实与公安机关的抓赌信息通报制度,发现有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参与的,要及时处理;要积极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通过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形成举报活动的社会氛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公安部门要高度重视举报信息,有告必理,有据必查,查实必处;对举报活动有功人员,要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通知》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总书记大力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坚决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洁身自好,率先垂范,抵制恶习,营造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

(4月30日《南方日报》)

[延伸阅读]

官员“私生活”,各国盯得都挺紧

美国:媒体监督无孔不入

在美国,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官员的职业操守从总体上进行限制,而对官员私生活的监督,主要来自新闻媒体。

去年9月底,美国广播公司率先报道说,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共和党国会众议员马克・福利曾发电子邮件对在国会实习的中学生进行性骚扰,福利随后因此宣布辞职。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联邦调查局和佛罗里达州的执法部门开始对这起事件展开调查,寻找对福利进行犯罪指控的证据。

福利的“电邮性丑闻”不仅使他本人不体面地结束了政治生涯,而且丑闻掀起的与伊拉克战争等问题一起,使共和党在当年11月的国会中期选举之中失去国会两院的控制权。“电邮性丑闻”之所以能够浮出水面,引起人们关注,并最终导致福利辞职并退出政治舞台,媒体可以说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美国,官员的私生活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尽管没有法律明文规定新闻媒体在监督官员私生活中应发挥作用,但无孔不入的新闻媒体报道,无疑对官员的行为形成了巨大制约,使他们因担心失去民众支持而不敢放纵自己。

总体而言,美国个人的私生活受到高度尊重。一个普通平民如果不触犯法律,他在妻子之外拥有多少情人,包养了多少“二奶”,政府和他人一般不会去干预,因为那也只是他个人的事情。但作为官员,特别是民选的官员,他们私生活的空间就小了许多,几乎完全暴露在民众眼前,接受民众的监督,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媒体和选民的关注。一个官员如果在任内制造了“绯闻”并被曝光,往往会受到严厉的追究和制裁,轻则丢官,重则身败名裂。

福利的“电邮性丑闻”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而更有名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时任总统的克林顿因“拉链门”事件遭到弹劾险些下台,尽管他最终侥幸过关,但美国民众和媒体对官员私生活的严密监督由此可见一斑。(潘云召)

以色列:“第三只眼”不可忽视

前段时间以色列政坛丑闻频出:总统卡察夫因涉嫌女职员被停职;前司法部长拉蒙因强吻女兵,被判从事120个小时的社会工作并罚款3500美元;总理奥尔默特自去年上台以来先后涉嫌4起腐败案件,司法审查仍在进行中。政界人士的斑斑污点最终得以昭示天下,以色列三套廉政监督机构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是国家总审计长。近日,以色列总审计长林登施特劳斯建议司法部门对总理奥尔默特涉嫌金融腐败案展开刑事调查。回顾以往多起官员腐败或刑事案件,总审计长的角色在媒体和大众中格外抢眼。根据以色列法律,国家总审计长的职责相当于“廉政公署专员”(或“反贪局局长”)。总审计长任期为7年,工作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但隶属于议会,与议会财政委员会的工作相互关联。总审计长有权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向该委员会提交调查报告,有权建议财政委员会指派专门的调查小组对当事人实施制裁。此外,总审计长也接受公众关于政府部门违纪行为的投诉。

二是议会“道德规范委员会”。2006年10月,以色列议会通过了一项“道德准则”法案,设置了“道德规范委员会”,还指派若干“道德规范专员”受理议员违纪行为。违反准则的议员或者行为不当者将受到严厉制裁。所谓“道德准则”就是议员的工作守则,而“道德规范委员会”更像是一个投诉中心。它不会对违纪行为“主动出击”,只有在接到公众投诉的情况下才展开调查程序。

三是民间“第三只眼”。拥有强烈政治观念的以色列大众在政坛以外起到了强大的监督作用。成立于1990年的“国家廉政运动”是以色列一家独立的非政府非营利机构,专门致力于提升政府廉政水平。“国家廉政运动”目前有会员和志愿者共1.3万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以色列最有影响力的民间监督机构。他们多次向以色列最高法院提交请愿书,公开官员的不当行为,为线人提供免费司法帮助。“另外,我们还开通了4条法律热线,召开关于廉政的研讨会,”帕特姆说,“我们还建立了‘政府廉政学会’,通过学校课堂和成教项目强化公众的反腐倡廉意识。”(马晓燕)

韩国:触犯“红线”后果严重

在韩国,公务员待遇优厚,选拔严格,韩国社会对公务员群体的期待也很高,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关注。而道德标准是衡量公职人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之一。对韩国公众来说,公务员尤其是高级公务员的学历、财产、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皆容不得有半点瑕疵。在几乎无孔不入的各种媒体面前,公职人员的不良行为很难逃脱公众的道德监督。因道德丑闻曝光,政客政治生命被迫终结和公务员生涯就此画上句号的例子在韩国屡见不鲜。

在这些政坛道德丑闻中,以韩国前总理李海瓒的“高尔夫球风波”最为引人关注。李海瓒2004年6月出任韩国总理,被认为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实权派总理”。去年3月1日韩国铁路工会罢工,导致韩国铁路交通瘫痪,近八成列车停驶。而作为国务总理的李海瓒当天却同工商界人士打高尔夫球,并涉嫌。媒体将这一消息曝光后,韩国举国哗然,李海瓒迫于各种压力,于两周后引咎辞职。

对于接触日常事务的普通公务员来说,民众对其工作的评价也十分重要。社会监督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红线”,约束着公务员的言行。 韩国宪法明文规定,公职人员应该为全体国民服务;公职人员总的伦理标准,是把国民利益作为价值基础。韩国宪法确立的行政伦理精神,在韩国《国家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中都得到贯彻。韩国政府还制订了一整套法律和行为准则,内容十分具体,如公务员酒后驾车等行为也会受到额外的惩戒。

此外,韩国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国家清廉委员会负责反腐败工作。李海瓒的“高尔夫球风波”之后,韩国国家清廉委员会专门出台了《关于高尔夫球和奢侈性娱乐活动公职人员行为准则的方针》,规定不论由何人承担打球费用,都不允许国家公职人员同民间岗位负责人一起打高尔夫球或参与奢侈性娱乐活动,以防止公职人员发生职务腐败行为。(干玉兰、李拯宇)

德国:假公济私代价很高

德国《联邦公务员法》要求,公务员“在执行公务和不执行公务时,其行为都应像其职业所要求的那样,保证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回顾德国政坛最近几年发生的大事,鲜能找到高级公务员仅因私生活不检点而受处分或被迫辞职的案例。偶有一两名高官身陷丑闻,那也是因为假公济私,所谓的“私生活”影响了公事。 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德国央行前行长韦尔特克。

韦尔特克在2002年圣诞节时接受德累斯顿银行的馈赠,带上老婆孩子在柏林最豪华的阿德隆饭店住宿4天,花销共计7661.20欧元。事情被揭发后,他马上把私人应出部分3200欧元补交国库。但有关部门和舆论都认为,韦尔特克所为从实质上来说是国家高级公职人员行为有悖公共道德的问题。2003年,韦尔特克又接受宝马公司的赞助赴蒙特卡罗观看一级方程式比赛。受贿案曝光后,他受到来自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压力,最终在2004年4月16日辞职。

齐斯格说,德国公务员的行为必须符合“不妨碍公务”、“中立”和“忠于国家”这三个原则。如果一名公务员在业余时间用自己的工资同情人约会而没有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这就属于私生活的范畴,而且由于历史和文化差异,拥有情人在一些德国人看来并非不道德的行为,因此法律对此没有明文禁止。但齐斯格也强调,韦尔特克和沙尔平的例子说明,私生活中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公私不分,也往往就会触犯法律法规,而必须得到相应的惩罚。(聂立涛)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范文第10篇

伍建设的一部综合性的重要纪律规章。《条令》赋予派驻同级公安机关监察机构对下一级公安机关违法违纪问题的调查权限,解决了长期制约公安监督工作的“瓶颈”问题,对进一步贯彻从严治警方针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体制上的创新

新颁布的《条令》在监督体制上有了新的创新,在《条令》第六条规定中明确指出:“监察机关派驻同级公安机关监察机构可以调查下一级监察机关派驻同级公安机关监察机构管辖范围内的违法违纪案件,必要时也可以调查所辖各级监察机关派驻同级公安机关监察机构管辖范围内的违法违纪案件。”“监察机关派驻同级公安机关监察机构经派出它的监察机关批准,可以调查下一级公安机关领导人员的违法违纪案件。”这是加强公安系统管理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既解决了长期制约公安监督工作的瓶颈问题,又延伸了公安监督工作的触角,拓宽了监督领域。

那么《条令》为何赋予上级公安机关的监察部门对下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调查权限时,我个人认为,此项规定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行政监察法》第十七条规定“上级监察机关可以办理下一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必要时也可以办理所辖各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这就为“下查一级”的规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公安机关是拥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权的执法队伍,对其管理和监督应严于其他的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二、对危害行为加大处分力度

通过学习,可以看出这次《条令》对公安机关内部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严明了执法执勤纪律,如第七条首先针对危害特别严重的行为,设定了“高压线”,即凡是有第七条规定行为之一的,一律给予开除处分。第八条至第十四条和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设置了32种行为,并明确规定有行为之一的起点就是记过处分,最高至开除处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参与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条令》规定:“参与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从重处分”。:

三、扩大适用对象

上一篇: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范文 下一篇: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