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20 12:45:18

行业技术

行业技术范文第1篇

2012年8月23日, “技术维新 预见未来”2012 IBM软件技术峰会在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召开。此次会议规模盛大,IBM全球最顶级科学家悉数到场。IBM在会上分享了移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敏捷开发的技术创新趋势,详细阐述了信息化技术革新对于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带来的商业变革。那么IBM如何通过技术,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当下为企业提供转型和持续增长的服务?《新智囊》就此采访了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

技术正在创造未来

《新智囊》:从之前的全球CEO调查到此次软件技术峰会,技术创新并推动企业转型变革以及持续发展,成为了IBM的主要议题。您怎么看目前的技术发展和对企业未来的影响?

王阳:IBM CEO罗睿兰女士履新时宣布: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计算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应用程序;任何人都可以是开发人员;任何人都可以访问信息;任何时候可随时交易或交互……这不仅仅是因为技术的革新和技术的变化,同时也是因为每个公司都在用新的技术来支持或者驱动新的业务模式,用这种信息做出更多的商业决定。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移动方法实施移动的应用,这种应用也改变了整个开发的过程。IBM希望和客户、开发者等等集合在一起,讨论现在和未来行业中重要的问题。

通常来看,每7-10年都会在技术上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和公司开始用新的技术发展业务,而谁抓住了这个机会谁就会在未来更有机会。移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敏捷开发为世界带来了这一轮的信息技术浪潮,越来越纷繁复杂的IT环境不仅让世界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也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并推动着商业模式的变革,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商机。作为将技术创新与商业发展紧密融合的行业推动者,IBM软件集团承载着对信息技术的革新,并致力于根据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前沿且高效的技术支持,从而加速企业在获得更高商业价值的同时实现智慧成长。

技术要服务于业务

《新智囊》:大家认同的一个说法是:企业要用“未来的视角做今天的选择”。IBM所预见的企业未来是什么样的?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

王阳:“不确定性”一定是伴随着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谁也不知道经济下行的趋势什么时候能够改变,谁也不知道再下一个新技术是什么?能够带来怎样的新变革?但如何抓住企业的核心本质,比如从客户需求出发,如何立足当下,比如用系统和创新的原则把握最前沿的技术为我所用,都是企业自己可以选择和实践的。

《新智囊》:IBM提出了技术推动企业商业变革和飞跃发展的观点,并且正在通过移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敏捷开发等技术解决方案提供服务,请问IBM具体是如何帮助企业实现业务突破和企业创新转型的?

王阳:移动应用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维度。借助移动应用,企业不但可以提高易用性,还可覆盖更多用户,借力持续交付、集成开发和运营原则以及SOA原则设计移动应用,实现以用户体验为主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早期生命周期分析。而云计算不仅简化了企业原有IT基础设施的复杂度,提升了企业IT基础架构标准化与规范化,更让企业享受到随需应用及低成本的计算资源,从而激发企业获取更高商业价值。此外,互联互通的交流和社会化应用的兴起,使得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奔涌而至,对海量数据的智慧分析洞察,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业务流程,还可以驱动企业迅速准确地采取决策和付诸行动,从而挖掘更多商业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敏捷开发则凭借其独有的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重新定义了高效的人员协作模式,优化了软件开发者的工作平台,以更节约的成本加快了企业软件交付速度,全面加速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新智囊》:具体操作和服务是怎样的?

王阳:在拥抱互联经济的时代,只有全方位部署并灵活运用移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敏捷开发等创新技术,企业才得以更充分地建立员工、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有效利用资源和信息准确获取市场商机和洞察,从而快速采取行动,推进企业在新商业模式运营下实现最佳收益和智慧成长。

比如,当我们谈云计算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谈及大数据方面,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于这样一些数据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生成新的视角和观点,来进行另外的应用。比如我们可以在开发阶段收集一些数据,帮助我们去了解,这是否是一个好的项目,好的项目的要素有哪些。也可以通过在网上流量的监测,帮助我们减少流量上的拥挤,帮我们改善这个系统。也就是说,信息、数据的分析是为了企业做洞察和商业决策用的。

我们讲大数据的时候,也并不是老跟人讲Hadoop这样的技术。而是讲这样的平台怎么做流计算,怎么挖掘出它的洞察,挖掘出它的知识,帮助用户去快速地做商业决策,如果讲到这层,我们非常骄傲的一点是,IBM跟别的厂家所讲的东西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我们会在流计算上花很多精力,这些数据会向不同的地方流,流的同时我就能抓到它的洞察,根据这个洞察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通过使用这些服务,企业能够更好地将产品进行定位和推出,所以我们看到这些趋势,包括移动应用、敏捷、大数据、云计算,就意味着对公司来说给了更多机遇,帮助他们更好地加速这个产品的设计、实施、投入以及服务。

行业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技术变迁;文化行业;行业分工;大文化体制;大部门制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30年来,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轨迹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有着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文化发展环境,国家文化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与国家政治体制、税制和财政预算体制、市场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且相辅相成,使文化系统沿着一种社会化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但在一直处于社会大转型中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作为30多年来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动力,扮演和发挥着重要的历史性作用。尤其是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及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整体性的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的文化发展随着中国大转型的进程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初级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如何让文化体制改革的“红利”继续注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中,必须对30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与达到改革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价值判断,寻找下一阶段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及其因应策略,重新确立下一阶段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动力来源。

我们认为,厘清文化行业间传统分工理念、技术类型和管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把当前文化技术变迁对于文化行业的作用放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构中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准确定位30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形成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化改革发展方向。

一、技术哲学视域下文化行业概念辨析

(一)我国传统文化行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般意义上,在我国所谓传统文化行业是指形成于计划体制时期的,以“专业分工—行业分类”为基本理念设计的相对封闭的文化事业行业部门,主要包括文化艺术行业、新闻出版行业和广播电视电影行业和文物博物馆行业。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就按照文化艺术行业、广播行业、出版行业的行业边界建构基本的管理结构,即由文化部管理文化、艺术事业,广播事业局管理广播事业(后延伸为广播电影电视局管理广电行业),出版总署管理出版业,国家文物局管理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尽管管理权归属在期间有所变动,如出版业的管理权曾在较长时间内划归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但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广播电影电视行业、出版行业的快速崛起,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三分天下”的管理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基本定型。

由于不同行业所依赖技术类型不同,21世纪以前我国四大行业的边界清晰、管理独立,行业区分度、分离程度高。依据20世纪90年代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统计资料》,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年鉴》、《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我们可以管窥传统文化行业各自的内涵和外延。文化艺术行业包括艺术业、图书馆业、群众文化业、文化市场、艺术教育业、文化科技、其他文化业等八个主要的细分行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的范围包括广播业、电视行业、电影业,具体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的制作、发行、播出等环节。新闻出版业的范围包括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和版权等行业。文物博物馆行业的范围包括博物馆纪念馆、文物考古发掘、文物艺术品交易等细分行业。虽然四大管理部门对四大文化行业的管理范围具有某些交叉的部分,但整体性的行业界限仍然泾渭分明。

(二)文化行业概念辨析:“大文化”与“小文化”

文化行业的概念具有内涵与外延上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用“大文化”与“小文化”来指称,导致了文化行业概念指称的混用。因此,有必要作一讨论。

“文化行业”有两种内涵:一是作为“领域”的“范围概念”,这一概念包含了所有从事精神文化活动主体、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是一种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精神生产领域的总称;另一种是作为“内容”的文化行业——这一概念对应文学艺术生产传播系统、广播电视生产传播系统、新闻出版生产流通系统、文物博物馆系统,是一种以国有文化单位(公益单位和文化企业)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生产和流通系统概念,具有意识形态的“内容管理”的基本特征。

作为“内容”概念的文化行业,业已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了——必须以一种更为包容性的概念来统领文化体制改革。

如果从概念与政策的配备性关系考察,作为内容的文化行业概念其实与国家对于大文化概念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党和政府提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将“文化”视作与经济、政治、社会相并列的一个宏阔领域,也就是作为“范围”存在的“文化行业”,要比人们所认同的作为“内容”存在的文化行业——“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行业——系统要大得多。

作为领域的文化行业与作为内容的文化行业,本质上的区别是文化主体和实体的不同。作为“领域”的文化行业概念,将所有从事文化生产、消费的主体和实体都包容其中,本质上是一种“大文化”概念;而作为“内容”的文化行业概念,仅仅将公有文化机构包容其中,客观上把社会自组织、独立自主和自治的文化主体排斥在外。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作为“领域”的文化行业概念同时必须得到文化主体、文化实体的填充,因为如果只有领域和范围,而没有文化主体和文化实体的存在,这个领域就可能是空的,其功能可能是虚置的,而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行业。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将“文化行业”作国家公共文化机构集合这种狭义的理解,文化行业显然难以担当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任务。

目前,中国学界和政府所使用的“文化行业”,主要是指作为“内容”的文化行业概念(即“小文化”概念),它直接对应传统的意识形态管理方式,是本文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基础概念。

(三)文化行业结构中的技术基础

在结构功能学派看来,所有行业都是一种社会分工结构,而技术是这个行业结构中的一个“内容”①,并且是行业范式的基础。按照经济学关于行业分工对应技术分类的分工原理,人类的身体技能、印刷和造纸技术、电子技术形成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大阶梯”,构成了传统文化行业定型的文化科技基础。

在农耕社会,文化科技领域的基础技术是各种身体技能,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行业也都基于人类自身的身体技能,如戏剧、绘画、雕刻、民间手工艺等,主要不是依靠工具等物质力量,而是要依靠个体的才智与技能。如传统戏曲的五要素“手眼身法步”,就是基于表演者的五官和形体。身体技能无法突破人类身体的物理局限并具有个体差异,这一类艺术产品在古代技术条件下难以复制和批量生产,因此,在农耕社会有“艺术个体户”和“家乐戏班”,但却无法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类型化和格式化的艺术行业。

18世纪中期,人类进入第一次技术革命时代。蒸汽机在各行业的运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使出版行业的技术基础——造纸术和印刷术——不断改进,催生出分工细化、规模生产的近代报业和出版业。在19世纪30年代,廉价的大众化报刊首先在西方出现,如美国的《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时报》,法国的《新闻报》、《世纪报》,英国的《每日电讯报》等,同时专业出版企业也纷纷出现,如德国的布罗克豪斯出版公司(1808年)、美国的哈珀兄弟出版公司(1833年)、法国的拉鲁斯出版社(1852年)与德国的施普林格公司(1842年)等。一批报业公司和出版公司的出现,使基于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版行业逐渐定型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行业。

19世纪中叶,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了声光电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促进了近代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形成。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由此突破了人类身躯的自然属性限制,使音像唱片行业诞生。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黑白默片电影,突破了人类表演艺术产品的过程性和即时消费性的局限,促进了跨时空传播的近代电影业的产生。1920年,世界上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美国KDKA广播电台——的出现,推进了广播在英国、德国、苏联等西方国家的发展,并在20世纪 30年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1884年德国发明家尼普科夫发明电视扫描原理,1925年贝尔德利用尼普科夫的机械扫描盘装置成功制造世界上第一台电视,1928年,贝尔德把伦敦传播室的人像传送到纽约的一部接收机上,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正式从伦敦播送电视节目。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机,电视不断深入千家万户。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推动下,广播电影电视行业形成。

基于不同技术类型上的文化行业,包括文化艺术行业、出版行业、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最为重要的三大传统文化行业。不同的技术类型成为文化行业发展定型的根本原因,也是各个文化行业边界分割的基本依据。但这一支持文化行业的技术环境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被打破,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发展推进到了“信息高速公路”上,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使网络文化行业如网络游戏行业、动漫行业兴起并定型。但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并不只是推动了新兴网络文化行业的崛起,它同时建立了一个将传统文化艺术、出版、广播电影电视都纳入新兴技术框架的通用性技术平台,文化艺术、出版、广播电影电视行业在这种技术力量的作用下出现了发展路径的转向。

(一)决定文化行业生产效率的内在因素:技术阶梯

在科技史学者的眼中,戏剧、图书、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按照其不同的技术特质从低到高构成了特定的“技术阶梯”。戏剧是用身体和语言建构起来的艺术形式,其技术基础是身体技能,以身体技能(所谓“唱念做打”)为基础嫁接简单的舞台道具,就构成了戏剧行业的技术基础,由此形成了以虚拟性为主要特色的传统戏剧行业。图书是基于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文化产品,出版行业的形成基于活字印刷技术。比较文书抄写的工作效率,活字印刷技术帮助人们挣脱了人类身体的局限,开创了书籍这类文化产品复制生产的新形式,形成了出版产业的技术基础。同样,广播电影电视是一种基于现代声光电技术之上的艺术形式,近代声光电技术构成了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基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构成了数字电视、数字电视和网络游戏、动漫产业等行业的技术基础。

仅从技术与人类文化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看,戏剧、图书、电影电视、网络产品之间构成了由低到高的“技术阶梯结构”,就如同古老的戏剧表达方式经过现代摄影技术的改造而构成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电影一样,电视、网络等都是由较低级技术向较高级技术不断演化的结果。建立在高级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形式对建立在初级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形式具有审美替代效应,具有一种天然的市场优势和效率优势。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以人的身体为介质的初级技术属性,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大规模进入娱乐市场之时,即已开始了其边缘化的历程。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新生的网络行业同样极大地冲击了电视和电影行业,使电视和电视行业不得不在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寻求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文化技术阶梯性进化特征的存在,使建立在高级技术基础之上的文化行业天然地存在着一种“势能优势”,借助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吸引优势资源向高技术势能行业领域汇集,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低技术势能行业由于资源不足而日益陷入边缘化的困境。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我国文化行业经历了一个高技术势能行业逐步中心化、低技术势能行业逐步边缘化的过程。研究显示,中国艺术行业(演艺行业)在20世纪30至40年代达到高峰,随后受到新兴电影产业的冲击而日益边缘化;出版行业20世纪40至50年代实现了第一次繁荣,在20世纪80至90年代达到第二个补偿性市场繁荣,21世纪初开始了缓慢的衰退过程;电影行业20世纪50至80年代达到高峰,90年代后受到电视产业的冲击而日益边缘化;进入21世纪后因为数字电影的兴趣再度繁荣;电视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保持市场繁荣景象,进入21世纪后尽管电视行业因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继续保持市场中心地位,但其独一无二的市场老大地位越来越受到新兴的网络游戏行业和动漫行业的挑战。

与一般物质生产行业的成长周期规律不同,文化领域内高势能技术行业对低技术势能行业的冲击,并不像物质生产领域那样体现为一种完全的替代关系,并不一定表现为一种行业对另一种行业的完全取代,而是一种碰撞、吸收、融合的交互式关系,一种艺术形式中的艺术基因进入到更高一级的科技平台上凡是会演化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如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用电影形式表现戏曲内容,是一部戏曲电影。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低技术势能行业的艺术基因不断被高技术势能行业吸收,低技术势能行业的边缘化进程将会加速。从文化市场的形式看,这一过程就是高技术势能行业逐步替代低技术势能行业的过程,但本质上看,建立在现代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上的文化行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科学的营利模式,具有对低技术势能行业的市场优势。

(二)文化行业之间“藩篱”的瓦解:信息技术的平台效应

基于不同技术类型上的行业融合首先出现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行业。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egrouponte用三个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会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②在不断的信息化进程中,数字化革命(即完全以重新安排1和0这两个数字组合为基础)将不同的信息形式统一起来,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都可以依靠1和0这两个数字的不同组合精确表达、迅速传递。这就使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个行业不同形式的产品或服务(语音、数据和视像)的差异性明显弱化,甚至消失。在数字化基础上,原先不同服务产品的提供方式及途径趋于同一,从而其业务边界开始发生交叉与重叠。③信息技术使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从各自专用技术平台转向非专用平台,从窄带要求转向宽带要求,实现了在互联网信息平台基础上的产业融合。④这种技术环境整体性变迁的影响业已深入到文化艺术领域的各个层面,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罗兰德·格林(Roland Greene)教授通过对全球诗歌现状的调查发现,数字化已经改变了诗歌的定义:“诗歌的媒介载体早已不是印刷物或舞台表演,而是建构在数字化王国中的媒介手段”。⑤

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的融合,成为了工业化时代普遍存在的产业分立向产业融合的历史性标志,文化行业之间全面而深入的融合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加深。当我们思考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电子书等究竟是属于电视业、电影业还是网络业的时候,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传统文化行业之间“藩篱”,促进了传统文化行业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深度融合,其结果便是产生诸多新的交叉性新兴产品和行业领域。

信息技术平台效应的发挥,最直接的结果是模糊了传统文化行业的边界。信息技术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渠道成本和交易成本,引起企业—市场分割边界的明显移动,即市场边界扩张、企业边界收缩。在文化行业内,这一过程体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文化企事业单位把许多内部生产转变为外部生产活动,如制播分离;二是市场交易方式侵入企业内部,诸多大型企业分解为若干法人,用较低的市场交易费用代替相对昂贵的企业管理费用;三是许多内部交易费用低、具有某种技术经营优势的中小文化企业快速成长,如民营性质的动漫企业、游戏企业、广告企业等。⑥信息技术使文化行业的结构边界呈现大市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信息技术的平台效应,同时引起了“政府—市场”之间的边界的移动。信息技术的强大信息收集与分发功能改变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分布状态,同时也重新定义“政府供给—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能够在一个相对透明的信息环境中进行生产管理,促使文化行业资源在新的技术平台上实现优化配置。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包容性技术平台是一种公共技术平台,突破了各个文化行业运行平台专用属性的局限,由各种传统技术类型所支撑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及其他文化行业的“技术藩篱”加速瓦解,界限清晰的行业区分技术基础逐步消失,文化行业之间的界限更多地依靠行政性或制度性识别系统加以维护。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边缘交叉领域成为快速发展的“蓝海”,形成了与行业纵向市场结构相对应的横向市场结构,并已形成新的生产链和新的价值链。在国家文化领域内,价值的创造及传递方式也不再是单向的运转而是多项流动回环,形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价值循环系统。这种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对传统的行业管理结构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要求。

三、文化行业的“大部门制”:

一种技术变迁的制度化表达一般认为,现实的科技结构影响甚至决定国家上层建筑的结构方式。同样,国家文化治理结构要依赖于文化科技结构,不同的技术基础会对应不同的制度化表达方式。⑦在前信息社会时期,国家实行“小部门制”以对应不同行业的专属技术,形成了“技术分类、行业分工”的文化行业结构。但信息技术的平台属性突破了不同技术类型的“专属性”,“技术分类、行业分工”的小文化行业结构的合法性基础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领域的治理结构主要体现为“大部门制”。“大部门制”是与“小部门制”相对立的政府行政模式。小部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大部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间职能交叉少。⑧

(一)技术变迁、市场结构调整与文化管理结构再造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行业组织的结构可分为技术层、管理层和制度层三个层次,行业的核心层是技术层,从事主要区别性“产品”的生产,在技术层之上是管理层,主要协调行业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最高层是制度系统,是行业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合法性地位的制度性规定。⑨按照这一理论,作为核心层的技术的变迁必然引起行业管理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制度层面的设计。

在文化行业,从身体技术到印刷复制技术、声光电技术和网络技术,每一次重大技术变迁都必然引发新兴文化行业的兴起与文化管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而在信息社会,文化管理结构的改革不能再像以往一样仅仅作部分的调整就可以实现对新技术环境的匹配。因为信息技术以其强劲的行业整合与融合创新力量,推动了戏剧、广播电视电影、出版、IT、通讯、互联网等行业实现行业间的深度融合,新的市场结构不再是行业边界清晰、技术属性专用、区别性产品竞争的状态,而是行业边界模糊、技术互渗、产品互补的新形态。因此,在现代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文化市场结构得到更新、整合并趋于一体化,文化治理结构面临着重构再造的时代要求。

技术变迁通过两种途径推进管理结构再造。一是由信息技术所引发的技术创新推动了新兴文化艺术生产和消费领域,突破了传统文化行业的管理范围,导致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行业的管理结构与传统管辖范围之外的新兴领域不匹配,出现了管理结构与市场结构之间的“错位”或者“缺位”。对于一些在行业交叉领域形成的新兴业态,会吸引各大行政主体进入,引发行业部门在一些新兴行业领域的权力博弈,业界称之为“上面三国演义,下面诸侯混战”。2009年文化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网络游戏“魔兽”审批权的争论,核心是新兴文化业态所引发的行业部门管理边界的移动⑩。二是技术进步对传统文化行业的改造和升级,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部门面临新的管理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产品的制作方式、传播渠道、经营模式、传播对象以及人们的消费习惯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造成了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文物等文化行业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同时,也从基础技术层面和市场结构层面迫使文化治理结构出现适应性变化,由此形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动力。

信息技术主导下文化行业内在结构、市场结构的深度变化,为大文化部制的实施奠定了社会基础。网络文化产业、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使以往文化艺术行业——文化部、新闻出版行业——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广电总局、文物博物馆——国家文物局的对应关系被信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一系列行业新变和融合所消减,基于现实文化科技结构的新型公共管理结构亟待建立。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大文化部制观念意识形态基础

信息技术在改变传统“小文化行业”制度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开始了重构“大文化行业”的制度意识形态化的进程。在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以及全球化挑战和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对社会生产方式、认知与理解方式、观念与思维方式都带来了深刻的观念意识形态冲击,使维护文化行业制度的传统观念进入到一个“消解—重构”的历史过程,并由此形成了“大文化部”制的制度意识形态基础。

1.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文化领域正在形成不同于传统文化行业分工下的文化观念形态。传统文化行业中的计划行政导向、“扶贫式”发展、“慈母式关爱”、“喉舌论”、精英文化取向等行业意识观念,在信息社会的交互式文化场域中,逐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型享受型文化消费等统合性、先进性的文化价值观所替代。社会主义新型文化观在经历中华民族政治复兴、经济复兴之后的文化复兴阶段开始逐步定型。

2.文化行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日益加深,在瓦解计划体制下森严行业壁垒的同时也瓦解了文化行业意识形态观念基础,“大文化”的意识形态日益显露。行业意识形态,是行业成员在产品生产、交换、消费和交往过程中“内生”出来的一种信仰体系或者价值体系。在文化行业内,由于行业技术基础、资源要素禀赋、权力结构差异的存在,不同行业之间就会出现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升降与落差关系,行业之间的各种利益差别也就应运而生,进而形成一整套维护其地位和利益的“话语系统”或“价值体系”,并逐渐合法化为一种社会共识。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冲破传统的行业壁垒,建国以来不断固化的文化行业意识形态隔膜开始渐续打破,“大文化”行业意识形态开始形成。

3.信息技术对管理体制同样是一种革命性力量。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平台技术对于国家文化管理体制的意义在于: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人类社会文化产生、文化组织和流通的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现代数字技术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结构之外的力量,通过重塑人们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方式,能够对现有文化行业结构进行“破坏性创新”,从而从根本上迫使国家改变对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控制方式,推动国家文化权力及信息权力结构的重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在形而下的器物层面改变着文化行业的技术基础、市场结构和管理机构,同样也在形而上的观念层面推动着大文化行业的意识形态的塑造,为改革文化行业管理结构、建立大文化部制构筑了意识形态基础。

(三)建立“果结构”形态的大文化部制

文化艺术、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网络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行业部门管理的大部制,在国外已有较好的经验示范。英国将多个文化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归于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韩国则统一于文化体育观光部。这种大文化部制的模式有效地规避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现象,有效地整合和统一了国家文化行业资源,有利于文化行业发展合力的形成。

1.用“文化传媒”代替传统的“文化、广电、出版、文物”话语体系。“文化、广电、出版、文物”等词在使用50多年后,事实上已在人们心中不同程度地贴上了行业体制的“标签”,具有意识形态化的色彩,形成了维护“文化行业”固有体制的观念基础,难以满足新时期深化文化改革、实现意识形态动员的战略要求。相反,“文化传媒”切合信息社会环境下文化借助传媒实现其内涵张力的时代特征,且具有中性基调和包容性意蕴,能够避开传统文化行业的制度意识形态色彩,用“文化传媒”替代“文化、广电、出版、文物”等话语体系,不仅以简明的表述方式实现了对宽泛的文化行业的范围性概括,而且在改革发展的深层意义上,它有助于超越传统行业部门分割和部门意识形态分离而形成一套新的文化发展话语体系,消减文化改革的阻力。

2.按照“异权分割”的设计原则重构政府文化管理结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在“同权分割”的设计原则之上,“同权分割”是对同一种权力形态在不同行业机构或上下级之间进行分割,相关组织之间有效行使权力的范围界限模糊,上下级成员之间权力空间交叉重叠,以“树结构或树果结构”组织形态为基本特征。而“异权分割”则是尽量把同一种权力形态相对完整地分配给相应的组织成员,相关行业部门及系统内的上下级之间各自的权力范围界限相对明确清晰,以“果结构或果树结构”组织形态为基本特征。建立大文化部制,要将当前基于同权分割设计理念的“树结构或树果结构”管理体制形态更新为基于“异权分割”理念的“果结构或果树结构”文化行政结构。

3.“大文化部制”建设需要配套完成“内部管理流程”重构。“大文化部制”改革不是简单加减法,核心是要重构“内部管理流程”。业务相近的多部门合并只是大文化部制改革的第一步,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是第二步。“小文化行业——小文化部门”制实行一种“业务分工——计划配置”管理流程,具有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行业内部循环的色彩。大文化管理流程的设计,必须贯彻“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的基本原则,形成有利于资源开放性配置、社会化大系统循环的职能管理流程。因此,在“大文化部制”使管理幅度得到拓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提升管理效率,完成内部文化政务的流程整合,规避传统行政职能分工中常见的“帕金森现象”、“孤岛行为”和“螺丝钉精神”,使政务流转从繁杂的横向联系实现有机的内部衔接。

①潘天群《技术与行业:对技术的一个“科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期。

②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

③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兼析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④Ono,R. and Aoki,K. Convergence and new regulatory framewoks ,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Vol.1998,22.

⑤[美]罗兰德·格林《全球化、数字化时代重新定义诗歌——新版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主编谈诗歌流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01月23日第04版。

⑥李晓兰《信息技术革命与经济制度变革》,《理论与改革》,1995年第2期。

⑦Winseck. Pursuing the Holy Grail: Information Highways and Media Reconvergence in Britain and Canada.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8,13.

⑧石亚军、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2期。

⑨斯格特《组织理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行业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叉车;液压技术;现状

中图分类号:TH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8-0031-02

随着最近几年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工业车辆市场也在以飞速发展,每一年车辆行业的发展速度都几乎可以达到30%,我国的工业车辆市场的巨大的产出率和需求率促成了车辆市场的一片大好景象,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叉车厂商都逐渐的被吸引到中国来,在中国的叉车市场上,世界上排名从一到十的名牌叉车屡见不鲜,因此从我国叉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就可以看出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叉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进一步推断出世界叉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1 国内叉车配套的液压技术现状

从技术方面来讲,叉车的液压系统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叉车的转向、起升和倾斜等等基本的叉车工作和作业的功能,叉车的液压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有一些叉车车辆的刹车制动作用也需要叉车的液压系统来参与其中来能达到功能的实现。液压系统作为叉车整个功能系统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液压系统的部件购买成本和整个叉车机器的购买成本相比起来,占到的比例并不大,因此赶上了叉车整个行业进行成本压缩较少的改革浪潮,叉车系统总的购买成本中用来购买液压系统的部分资金也逐渐的在大幅度的较少,仅仅保持现在的资金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在整个叉车行业进行成本资金方面的削减改革,这个方面还可以做出很大的努力。如果想要进一步的进行叉车制造设计方面的革新,资金不足改革和创新就无从下手。

除此之外,有很大一部分的重要车辆的液压系统的各个元件的功能都离不开液压系统的传动本身,其他方面的应用相比之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叉车系统的液压系统有几个主要的优点:液压系统的结构并不复杂,系统的基本组成是由泵、阀、缸的最基本的组合配置,除了这几个最主要的组成元件,其他起到辅助作用的机械元件就很少了。叉车系统的执行机构的运行速度的快慢全部是叉车系统的多路阀阀芯开口的大小改变才能得以实现。控制机构在进行设定的一系列工作时必须有足够大的工作进程,除此之外控制机构进行工作时还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因为以上的几个重要原因,叉车系统的液压系统在进行一系列的设定工作时还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啸叫声,而且系统的啸叫声是经常发生的,这种响声是主机噪声的一个重要来源。

还有一个方面,很大一部分的企业不具备液压研发能力,这一领域没有重要的专业人员,所以研发和改进工作都由部件制造商来完成。再加上很多工厂的价格不断的降低,因此更加打击了厂子改革的热情。不过也有特殊情况的存在,一些企业仍然有自己的液压系统实验室,积极进行一些实验来改进机器配置,不过多数的实验都是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加速试验,试验的深度和精度并不够,再加上主机厂难以进行机器核心技术的创新,这就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2 国际先进的叉车配套的液压技术水平

和国外的一些技术相比,外国的技术比我国还是要先进不少的,一些重要的先进技术的应用,叉车的操作舒适性和叉车工作的安全性都有很好的进步,经过一些积极有效的改进,叉车的自动平衡功能、安全问题等等都因为液压系统的改进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除此之外,随着国内和国外叉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叉车的标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对叉车产品性能水平提升的要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一些先进的改良后的产品可以达到一些有效的功能实现,更加的人性化和智能化,但是这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在国内进行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

3 叉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叉车技术的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叉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的叉车主要围绕应用先进的新技术来进行,积极主动的进行实验,将一些新的创新技术加以应用,更加的重视叉车驾驶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更加的重视叉车驾驶的安全技术,保证叉车在出现一些问题时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维修就回复使用,叉车的种类和专业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以此满足叉车行业的发展需要和客户们多种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因为叉车的多功能化,因此市场的需求也会大大的复杂化。

4 我国叉车行业液压技术应加大努力

针对以上叙述的几点,我国的叉车液压总体存在结构简单、叉车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的问题,叉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并不十分的明朗。因此一些叉车行业的专业人士积极号召各个企业之间要积极的相互配合,较少不正当的竞争;应该积极的改变主机厂的一些落后的观念,将行业竞争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创新方面,积极与各个部门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要看清发展形势,适当的增加液压系统采购资金,积极的进行一些叉车技术改革,并将一些创新进行真正的应用。而且要积极的进行一些实验工作,加大理论方面和技术实施方面的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和叉车部件的配套商积极建立友好密切的双赢关系,一些可以共同分享的技术和实验结果要慷慨的进行成果共享,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最好的发展环境和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企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国外叉车行业的发展带动下,一些出口车辆开始积极使用新技术和新设计理念,使叉车的使用效果和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促进了叉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不过有一点,因为叉车液压控制的核心技术大多数还是由国外掌握,一些制造叉车的制造企业只能在进行叉车制造时购选别人的产品,进一步的创新和研发工作就存在一些欠缺。

因此,这个行业就要求一些专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最重要的是进行液压系统研究的专业人员,他们应该更加注重基础技术的研究,主动的考虑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积极选用更加先进的设计思路,在创新思路的指引下进行叉车改造,并且积极学习先进的经验,加强合作与国内和国外先进叉车企业的合作,逐步的实现整个制造一条龙的体系,形成一个完整完善的制造模式,积极跟上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将一些核心技术攻破并且熟练掌握,从而制造出更加先进和优良的机器,在国内和外国的叉车发展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为整个叉车市场提供高水平的技术和产品,才能更好的在这个行业上立足。因为叉车自身具有的一些特殊的性质,在进行结构优化时可以进行的工作很少,叉车制造需要更多的考虑车子的人性化方面和舒适化方面,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叉车液压系统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叉车液压系统的发展和提升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各个叉车制造企业要积极的更新自己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积极主动的进行技术创新,逐步向液压控制的新方向发展,如果在叉车的液压系统上进行成功的改革和创新,叉车的整个系统才能得到实际的发展和提升,从而达到提升叉车国际竞争力的目的,除此之外,我国的叉车操作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就可以大大的降低,逐步的提高叉车的物流搬运效率,从而真正的实现我国从一个叉车制造大国转变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叉车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

[1] 刘化博,房生贤.混合动力技术是叉车发展的方向[J].叉车技术,2011,(3).

[2] 俞剑波,何仁.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混合制动技术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行业技术范文第4篇

杰弗・埃尔金(Jeff Elgin),美国企业家网站特许经营顾问,有20年特许经营从业经验。既做过受许人,也做过高级特许经营公司执行官。现为FranChoice公司CEO,这家公司为寻找特许经营机会的顾客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找到最能满足其需求的特许经营体系。

就我本人而言,大概算得上美国商业领域内最不懂得技术的人了。虽然我也了解微软Word的基本内容,最终也会完成一份E-mail;虽然那些网站我也去过几次,甚至有一次我还通过网站购买了短裤,但是,我认为整个过程对我充满了挑战性,几乎每一步我都需要借助帮助来完成。以至于我都不敢确定下次是否还愿意再尝试一次。

如果我准备去完成的事情需要借用的技术超过掌握的范围,我会立刻变得束手无策。这种情况,预示了信息技术行业特许经营体系的巨大商机。我知道,我必须生活和工作在今天的信息技术环境中,但是,我不懂信息技术,因为我的这种无知,使我变得越来越担忧和恐惧。

信息技术行业特许经营的出现会给我这样的人带来福音,其实,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是很多的。不管我遇到的问题和软件有关,还是和硬件有关,我都会束手无策,经常需要帮助。我现在有足够的能力为提供这种帮助的人付费,当我遇到问题时,我是多么希望立刻能找到帮我解决问题的人。

信息技术行业的特许经营目前有三种基本的模式。我把它们划分为以下三类:教育培训型、设计和创建型及维修型。每一类的基本属性如下:教育培训型。这类特许经营就是为人们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使人们通过学习从对信息技术的无知变得了解和掌握。这类特许经营通常都是集中于软件方面,通过特许经营体系的推广使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如何有效使用一般的计算机程序。例如,像基础类的Word、E-mail等,还有比较受欢迎的,如PhotoShop等。很多这类特许经营企业将孩子作为他们的初始市场。这些特许经营企业根据顾客需要,提供课程或者是一对一的辅导。这些企业的目标就是教会人们正确使用计算机程序,使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信息技术时,用自信替代从前的恐惧。

设计和创建型。与那些搞教育培训的特许经营企业不同,这些公司的基本业务主要是为今天大多数公司创建网站和提供基于网络的服务。这些特许经营企业为小公司建立起网站、E-mail系统以及其他一切为开展业务所需的后台支持体系。对顾客而言,无需知道这些运转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只要知道这些程序能有效使用就行了。

维修型。这个类型是我个人所钟爱的。这类特许经营体系是非常技术性的。顾客遇到的问题可能是硬件的也可能是软件的,但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他们都会以一个低价格把它修复好。大多数这样的公司都有一个较小的固定的门面,顾客将他们的电脑带到这里修理,或者他们为顾客提供上门服务。许多问题,在我这样的技术看来简直束手无策,对他们而言却是轻而易举就解决了。

在今天,信息技术行业开展特许经营有着良好的前景,从事它并不需要你是专门人才。信息技术行业特许经营体系的推广者并不需要找技术专家来作其加盟商,而且相反,他们要寻找的是一个商人,他能够通过雇佣技术专家来完成工作。

在信息技术行业特许经营体系中,作为加盟商,你的角色主要是专注于市场,将服务销售出去。可以这样说,加盟商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顾客带到技术专家哪里,让技术专家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些公司不需要你对计算机有多么丰富的知识,也不需要你对最新病毒知道得很清楚――他们最需要的是,你能走出去发现像我这样的人,让他们成为潜在客户。

在一些特许经营企业中,尤其是设计和创造型企业中,他们已经建立了把所有产品直接发送给顾客的体系,所以一旦作为他的加盟商,你甚至都不需要建立店面或雇佣技术专家――你只需要走出去寻找顾客和订单,剩下的企业自然会完成。

在教育培训类型的特许经营体系中,你可能知识渊博,自己讲授课程,或者成为某一个项目的私人顾问。但是这些公司的目标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在其实际工作中熟练使用各种软件,所以加盟商扮演的主要角色还是开拓市场,销售公司的服务产品。

加入信息技术行业特许经营体系,你不再需要东奔西跑。这并不是说加入信息技术行业特许经营体系一定保证成功,而是说孕育在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机会还在不断成长。

行业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再制造技术;汽车修理行业

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机械行业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当中。自从第一台汽车诞生以后,汽车的修理就一直伴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目前针对汽车修理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一种新的修理方法――再制造技术,以适应汽车修理行业的发展。再制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一些汽车修理当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1 中外汽车修理发展状态比较

目前,在我国的汽车维修厂内部配置的修理设备通常是十分完善的。除了日常修理需要的一些喷漆工具、电脑检测仪、锤子、螺丝刀以及一些常用底盘修理设备以外。一些配备齐全的高等修理厂还配置了一些常用发动机零部件的加工设备,例如:曲轴数控磨床、缸体镗床、以及常用的减速箱缸体修理设备等。尽管修理厂的配置齐全却会导致以下问题:

第一、汽车的维修质量不够高。在我国很多的汽车维修厂,针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都是一群维修人员围着汽车发动机,手中拿着扳手及钳子进行故障的诊断以及维修。这种粗糙的维修,用在制造的精密的发动机上面,怎么可能保证维修的质量。

第二、维修人员的修理水平和技能普遍较低。因为没有采用先进的维修设备,很多复杂的维修工作一般情况下都需要2-3天的时间进行维修。有时候需要的时间甚至更长些。

第三、资源浪费严重。对于一些换下来的零部件,很多维修厂都是不经过处理,直接换下零部件,这样子既浪费了资源也造成维修成本的上升。

而在欧洲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一些典型的汽车维修厂尽管只配备了一些常用的设备,但是对一些制造精密的设备都是交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维修和检测。另外,国外的维修厂都是坚持能进行维修的零部件,坚持不用新品,这样子既可以减轻维修费用,也可以节约资源。

2 再制造技术的含义及在汽车维修当中的优势

再制造技术是指对那些旧的设备和零部件进行重新加工,使其能被再次使用的技术。在制造技术采用专门的技术手段,在原来零部件制造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新的加工使得重新加工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不差于原来的产品质量。目前在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发达的国家,再制造技术以及是一门十分成熟的技术。在制造技术按照产品配置的种类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发动机再制造和零部件再制造两个种类。再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维修的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再制造技术使得汽车维修更加简单、精度更加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再制造技术的使用使得原来落后的加工手段逐渐被一些高精度、低成本的维修方法替代。再制造技术的检测精度可以达到0.001mm。再制造技术对零部件尺寸的检查精度甚至超过了原加工厂的出厂精度。再制造技术在对于那些出现严重磨损的零部件,可以采用纳米电镀技术、或者纳米喷漆技术。采用这些技术基本上可以达到对零部件表面完美修复的作用。

第二、再制造技术可以减少在维修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保持维修场地的干净,确保维修过程中产生的零部件可以有序的被回收再利用。再制造技术符合了现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第三、再制造技术提倡采用总成互换方式来对设备进修维修。这种维修方式提高了维修效率。维修人员之需要耗时几个小时即可以为客户更换上再制造的零部件。这种维修方式即节约了客户的时间,也最大程度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 再制造技术在在推广过程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因为我国本身制造技术相对其他发达国家发展时间就较晚,在加上我国制造技术现在仍处于落后技术,使得再制造技术在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推广举步维艰。因为再制造技术在我国尚处在一个刚发展的状态,很多客户对再制造技术仍然不太了解,国家对再制造技术的应用也仍处在摸索阶段,更加使得再制造技术的推广雪上加霜。

为了让再制造技术更快的被人们所接收,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提供政策性的支持,为那些使用再制造技术进行汽车维修的维修厂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另外,为了使得再制造技术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国家的有关管理部门可以进行相应的宣传,为再制造行业的普及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很多客户认为再制造技术只是简单的对产品进行翻新,企业在推广的过程中,频频受阻。改变客户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广大企业和国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宣传。除此之外,国家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企业应该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到发达的国家和一些优秀的再制造企业看看,学习并吸收一些国外先进的技术。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再制造发展技术。

4 结束语

在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以再制造技术为主的汽车维修公司,主要有上海大众、济南富强等公司。这些公司可以按照客户的需求提供方便快捷的再制造技术服务。这些公司是我国探索汽车维修新技术的先驱。伴随着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快速发展,相信在不久将来将会出现大批的以再制造技术为主的汽车维修厂。

参考文献:

[1]黄邦戈.陆宇衡.谢德锦 发动机曲轴再制造工艺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1(5).

[2]陆宇衡.黄德 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及产业发展 [J].装备制造技术,2010(12).

[3]石庆丰.发动机的再制造技术[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5(3).

行业技术范文第6篇

一、测绘技术应属于信息技术

传统的测绘技术领域包括大地测量技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地图制图与制印技术、海洋测绘技术以及测绘仪器制造技术等。当代测绘高科技主要是空间定位技术、航空和卫星遥感技术、地面一体化测量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通信技术和系统技术而带来的上述技术的集成。它是以研究地理信息为主要目的,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地理信息的几何物理性质的探讨,研究地理信息的度量方法,研究地理信息如何产生、提取、变换、检测、传递、存贮、识别和处理,以及研究如何表达和应用地理信息等这些均属于当代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凡是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信息打交道的技术均应称为信息技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测绘技术应该属于信息技术范畴。

二、测绘技术的现代化要以信息技术为发展方向

测绘工作重点向开辟信息市场转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测绘生产管理方式从生产事业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测绘生产单位承担指令性任务的比重逐步缩小,而计划外的开发性任务将大量增加,城乡建设与规划国土的全面规划与整治、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对测绘技术和测绘产品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这些因素必将导致测绘市场的活跃。测绘市场包括测绘信息市场和测绘技术市场两个方面。测绘信息市场侧重于测绘信息产品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内的交换和流通,测绘技术市场侧重于直接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有偿服务。可以预见,今后用户需要测绘市场提供的不仅是线划图产品,还要有影像产品;不仅是模拟产品,还要有数字产品、专题产品、硬件产品、软科学服务、动态信息等,这些都需要测绘行业去开拓。

三、测绘行业的主要技术政策

测绘高科技的发展,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导致测绘行业摆脱经典的测绘产业的组织和结构模式,但今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测绘新技术体系不可能完全替代测绘生产中的常规技术体系,常规测绘技术仍将在测绘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测绘单位和测绘科技工作者必须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常规测绘技术的改造放在主要地位,要在常规技术和新技术之间,建立起一种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过渡体系。实现测绘生产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变,不仅仅是将模拟图转换为数字图,而是实现基础地理信息从采集、存贮、管理到产品输出整个流程作业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系统的、整体的。所以,测绘单位必须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加以实现。当前,测绘单位要全面完成常规测绘技术向数字化和自动化方向过渡的技术改造。

四、测绘行业要组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1∶500―1∶10000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地籍测量、地下管线测量等需要的机助成图系统,应有数据库、图形库编辑功能,能够和野外观测电子手簿实现接口。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的更新基本图中,全面实现航测数字化成图(局部地区不排除全野外数字成图),并建立全站仪、电子手簿在野外直接对数字地图进行修测(大面积集中修测亦可采用航测数字修测),使数字化成图一体化。各类工程图施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放样,市政工程的定线以及各种工程的竣工测量等均应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系统,其数据格式应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接轨。

五、GPS定位技术在测绘行业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国防部于1973年批准建立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GPS技术的用途十分广泛,诸如海空导航、车辆引行、导弹制导、工程测量、动态观测、设备安装、时间传递、速度测量等许多方面,能为城市及各重点工程项目建立各等级的控制网和精密工程控制网,重点掌握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布网原则、精度要求和作业技术方法。学会网型的设计、仪器检验方法、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坐标转换、平差计算等问题的处理。在城市规划管理、市政管理、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灾害监测、气象学、土地管理等城市管理方面,GPS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机遇。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和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召唤,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测绘技术体系正在向以“3 S”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测绘技术体系转变,测绘行业也正逐步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过渡和转化。

行业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NOx 低氮燃烧器 分级燃烧 SNCR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十二五”期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要达到减排10%的目标。这就需要加大对电力、水泥、冶金等行业产生的氮氧化物进行控制。水水泥行业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15%左右,已是居火力发电、汽车尾气之后的第三大氮氧化物排放大户。工信部582号文件关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目标:到“十二五”末,氮氧化物在2009年的基础上降低25%。同时指出,新建或改扩建水泥(孰料)生产线项目必须配置脱硝装置。且脱硝效率不低于60%。因此,探讨水泥行业最佳可行的脱硝技术显得尤为迫切[1]。

1 NOx控制技术及应用分析

对水泥窑NOx的治理方法,可根据其产生途径和生成的烟气特点来制定,目前可采用的技术主要有分级燃烧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SNCR)技术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2]。

1.1 分级燃烧技术

分级燃烧是将燃煤的燃烧过程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减少煤粉燃烧区域的空气量,使煤粉在缺氧的条件下燃烧形成富燃区,燃烧生成CO、氮化合物(如CH、HCN等)和NO进行还原反应,抑制燃烧型NOx的生成量,同时也中和了部分回转窑生成的热力型NOx。第二阶段煤粉在富氧条件下燃烧,此时燃烧温度相对已较低,虽然有部分氮化合物会氧化成NO,但总的NOx的生成量是减少的。分级燃烧技术的脱氮效率在20~30%。氮氧化物的排放可控制在600mg/m3左右。

1.2 选择性催化还原(SNCR)技术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以下简写为SNCR)技术属于烟气脱硝技术,是将氨水或尿素等氨基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与烟气混合,在不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将氮氧化物还原成为无毒的氮气和水[3]。

当向燃烧烟气中喷氮而不采用催化剂的条件下,对于喷入点的烟气温度非常敏感,反应只能在850-1100℃进行。SNCR反应的关键因素有:反应温度、氨氮摩尔比、NOx初始浓度、燃气中氧浓度、停滞时间等因素。SNCR的脱销效率在40~70%,氮氧化物的排放可控制在300mg/m3以内。

在脱销还原剂的选择上,氨水属于危险化学品,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从运输。储存到使用较多严格的限制,使用中需采用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尿素与氨水相比,占用场地大,投资较高,工艺流程较复杂,反应时会产生N2O,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0倍。因此,目前普遍选用氨水作为SNCR还原剂。

1.3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是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还原剂(如NH3、液氨、尿素)来"有选择性"地与烟气中的NOx反应并生成无毒无污染的N2和H2O,反应在300-400℃进行。可在预热器出口的废气管道上安装SCR反应器,在反应器前加入还原剂进行脱氮。据国外应用数据显示,SCR的脱销效率在80~90%,氮氧化物的排放可控制在200mg/m3以内。

2 结语

结合以上分析,建议水泥企业的NOx减排工作首先选用SNCR和分级燃烧相结合的脱氮技术。在煅烧工况稳定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燃烧脱氮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在工况异常时,提高SNCR脱硝效率,保证NOx减排治理中已普遍实施了SNCR和分级燃烧相结合的脱氮技术,各水泥窑的综合脱硝率均达到60%以上。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减少企业对环境影响的同时,又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才会实现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11.

[2] 中国水泥网.《记2012第二届中国水泥脱硝研讨会》.2012(3).

行业技术范文第8篇

我国中型氮肥厂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以煤为原料的中型氮肥厂的合成氨装置主要采用我国自行开发的工艺技术,如常压固定层煤气化、拷胶脱硫、热钾碱法脱碳、往复式压缩、高压合成等;尿素生产主要采用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以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工艺也是国内开发的。只有以气为原料的部分厂采用引进技术。总的说来,我国的合成氨、尿素生产技术均较为落后,尤其是以煤、焦为原料的一些工厂,五六十年代建成,有些厂先天不足,设备陈;日,能耗高,运行了多年,更新改造力度不够。而且现有的中氮企业绝大多数单系列装置规模偏小(一般合成氨为6~8万t/a,尿素为13万t/a,公用工程潜力大,人员多,竞争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还有的工厂三废排放高于国家标准,急待改造。“八五”、“九五”期间,虽然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对中氮肥实行技术改造(如利用亚行、世行贷款在12个工厂新上12套8一131程,还有20多个工厂的技术改造主要是增加2~3万t/a合成氨、3~5万t/a尿素),但改造力度还不够大。在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利用近几年新开发的新技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中氮肥技术改造的力度,进一步扩大装置规模,降低消耗和成本,缩小和国外以及国内大型氮肥厂的差距,提高竞争能力,势在必行。究竟如何改造?综合大家意见,我想就此提出一些思路。

一、要突出技术进步

中氮肥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国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对它的技术改造也要紧紧依靠国内研究、设计和大专院校等科研部门所开发的新工艺、新技术。

1.合成氨工艺技术的改造

(1)造气造气炉采用新型炉底、炉箅,造气采用用微机控制、优化操作;采用过热蒸汽制气,提高造气废锅蒸汽压力,并改造造气风机,增加吹风强度,提高单炉产气量。

(2)脱硫采用喷射再生技术及新型填料等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及脱硫效果。

(3)变换利用现有设备进行全低变技术改造,并采用新型触媒。

(4)脱碳用苯菲尔脱碳技术的企业,可采用双塔变压再生、空间位阻胺、蒸汽喷射闪蒸等技术进行改造;用物理吸收技术的企业,可采用NHD等低能耗脱碳技术进行改造;脱碳富液采用水力透平回收能量。

(5)精制铜洗通过新型填料、新型塔板等进行技术改造,甲烷化采用新型催比剂。

(6)合成采用新型内件进行改造,如采用湖南安淳公司的ⅢJ一99型或南化NC一1200轴径向合成内件,中置废锅回收热量。

(7)压缩压缩机采用膛罐,增加副缸,改造气阀、填料等技术,增加打气量,防止泄漏,提高运行周期。

(8)氢回收可根据需要采用膜分离或变压吸附等技术进行改造。

2、尿素工艺技术的改造

要采用预分离、预精馏流程;设置一吸塔外冷器,增加吸收能力;改造一段蒸发、二段蒸发加热器;氨泵、甲胺泵等根据情况改为变频调速,更新改造;新增深度水解系统,回收尿素工艺冷凝液;造粒塔采用新型喷头。

在自动化控制方面,要采用DES系统优化控制。在公用工程方面,要采用新型横流冷却塔,新型填料等新技术改造冷却水系统;锅炉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掺烧造气炉渣,热电联产,能量多级利用。

二、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通过近几年化肥市场疲软的事实,我们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无论哪一项技术,哪一项工艺,哪一个设备,都要详细探讨和论证投入和产出,仔细地计算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我们一切工作(包括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等)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这一点,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中氮改造不能单纯靠增加设备来增加能力。要提高技术水平,改造装置中的“瓶颈”部分,挖掘潜力,以少投入多产出为目标,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挖潜改造与扩大规模相结合,实现系列化,规模化

目前,全国中氮肥厂的合成氨装置大都已达到8万t/a的规模,这在“八五”当时是经济规模,安阳化肥厂大胆探索,利用原来的设备,采用新技术,将原来的系统规模扩大到12万t/a。这是一条值得其它厂推广和借鉴的经验。1996年,化工部在安阳化肥厂召开过全国中氮肥行业发展研讨会,该厂就已提出过这种想法,但没有完全得到大家的认同。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他们这一想法已付诸实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吨氨能耗可以降低6.3~7.5GJ,尿素生产成本约降低20%。我国中氮肥装置的工艺和设备虽然各厂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可以参照安阳化肥厂的模式进行改造。若全国以煤焦为原料的中化肥装置先改造20套,即合成氨由8万t/a增加到12万t/a,尿素由12万t/a增加到20万t/a,那么,总共可增加合成氨能力80万t/a,尿素能力140万t/a,差不多相当于增加了3个30万t/a合成氨厂,而投资则要比新建节省很多。这是我国中氮肥技术改造的一条好路子。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一批小化肥企业脱颖而出,其规模已达到中氮肥的规模。如何进一步改造这批小化肥,方案需要认真研究,要尽量靠近经济规模。

关于原料路线的改造,各厂条件不同,情况各异,要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论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

四、重视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

我国中氮肥绝大部分都是运行了几十年的老厂,很多厂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产品,产品单一的生产厂很少,这就为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资江氮肥厂这方面做得就很好。该厂既生产为农化服务的混配肥,还开发了多种精细化工产品。

还有的厂氮肥产品相对单一,经不起市场风浪,即使搞了些产品,也形不成气候,在今后的技改中,必须重视发展多种经营,不能搞单打一。要化肥、化工并举,走以肥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但在确定产品方案时,需要认真研究。要注重两个问题:一是市场;二是技术来源。否则就会形成包袱。

五、握高创新和开发能力

很多中氮肥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厂利用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兄弟厂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本厂的技术改造。今后,中氮肥厂的改造也应加强与这些部门的联系。也可以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发展创新能力,搞些小改小革,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目前,我们的中氮肥采用新技术的力度不够,不够大胆,需要转变思想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有新技术,谁就会主动,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居有利地位,占领市场经济的制高点。

六、加强空观调控,维持公平竞争秩序

我这里是指整个氮肥行业。

1994年、1995年国内化肥市场走俏,各地各厂新上了一大批装置,国家也审批了一批项目,氮肥能力增加很快,加之国家又大量进口化肥,造成了目前国内化肥滞销的局面。应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化肥市场的宏观调控,控制化肥进口。要控制那些

仅是靠外延提高效益的项目。

近一个时期,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行业管理有所削弱,行业遇到一些新情况,如流动资金不足、企业三角债相互拖欠、市场竞争无序等,政府主管部问是不十分清楚的。建议国家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希望有关行业管理部问派出相关调查组到企业去深入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另外,行业统计不准确,有些数字水分大,宏观决策缺乏可靠的依据。化肥企业非常希望国家尽快通过《化肥法》,维护企业的利益,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的行业管理范畴。

七、要对中氮肥改造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化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用物资,解决化肥问题只能立足国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际化肥市场直接受我国化肥需求的影响,过份依赖进口化肥,必然会引起国际市场化肥价格的上涨。这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因此,国内不能因为效益差而放弃生产化肥。国家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化肥生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增加贷款力度,对“八五”、“九五”的项目,国家和地方的贷款要及时到位,尽快把项目建成,不能一拖再拖。贷款利率应适当优惠。

(2)对于引进的关键设备,应免证关税和增值税。

(3)对现有中氮肥企业在原料、供电、运输、税收等方面都应给予和小化肥同样的优惠政策,实行公平竞争。

(4)银行贷款担保、化肥技改项目应给予优惠政策(如企业自身担保)。

行业技术范文第9篇

这些充满戏剧色彩的新闻却冲淡了另外一些新闻:整个美国技术圈看起来都不太平,各种辞职、关张、裁员、股价下跌的新闻层出不穷。除了乐视和Uber,CEO不得不辞职的还有Pandora和TIDAL。

这两家公司陷入困境都已有一段时间了。

正在走关张流程的是Jawbone。这家公司的市值曾高达30亿美元,最著名的产品大概是色彩斑斓的无线蓝牙音箱,当年它还引来了大量的抄袭者。如今这家公司已经和乐视差不多,拖欠了供货商不少货款,不得不开始走清算程序,准备倒闭。

而正在裁员的公司有微软和SoundCloud。前者可能要裁员好几千人,以便向AI时代转型;后者只有420名员工,却会直接裁员173名,因为虽然产品深受用户喜爱,但管理者实在不知如何能赚到足够的钱。

还有在今年上市的独角兽们,无论是Snap还是Blue Apron,上市后没多久就跌破发行价,加入了由GoPro、Fitbit等组成的让投资人悲伤的技术股的队伍。还有特斯拉,这家公司的股价在半年内从200美元左右涨到了380美元,却在最近几周一下跌去了70美元。

人们开始怀疑伊隆・马斯克的神话是否能够一直持续下去。一个不甚精确,但也许合理的解释是,之前在硅谷或整个技术行业都笼罩在一种过分乐观,以至于有点疯癫的气氛。

人们习惯于将增长和扩张的标杆定位为Google、Facebook和亚马逊,创业者和投资人也都认为自己能做到和这几家公司一样。但他们通常忘了Google、Facebook和亚马逊是多年竞争中最幸运的那些,要保持这样的成绩实在是实力加运气缺一不可,这样的几率小之又小。

而且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和Facebook、Google等巨头在虚拟世界的扩张不同,一旦触及真实的物理世界,公司扩张的边界就会出现。

我曾是Jawbone蓝牙音箱的用户,但我不会像每天用iPhone手机一样每天都用蓝牙音箱;我也曾是Blue Apron的用户,很喜欢这种将食物原材料搭配好并送上门的服务,但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会有各种念头,例如,似乎价格有点贵,我是不是应该勤俭持家一点,或,每次的包装和冰袋真浪费真不环保。当这些念头多冒了几次,我在一次出差时停用了Blue Apron,之后我就再也没有重新成为它的用户。

当然对于技术圈的这些后起之秀,还有一大威胁,是他们视为榜样的那些技术巨头。Blue Apron的一个潜在威胁者是亚马逊,后者刚收购了深受美国人喜爱的有机零售超市Whole Foods Market;Snap的直接威胁是Facebook,后者毫不掩饰要杀死Snap的念头;SoundCloud的威胁是苹果,后者的Apple Music和Podcasts凭借着人手一个iPhone的优势,天然就收获了忠诚度极高(懒得换App)的用户。

对于所有这些,华尔街的投资者似乎比风险投资人看得更加清晰,也表现得更为理性谨慎一些。一方面是上市之后,公司需要有更详细完备的披露,因此也会暴露出更多风险和问题;另一方面,也许风险投资人并不过分重视这些潜在的风险,他们更关注近期的成长和利益,而不是中长期的发展。但我们提到的那些境遇不佳的公司,遇到的恰恰是中长期发展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这也许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分水岭。在这个分水岭之前,技术创业和传统行业的创业有着鲜明的差别:这是一个有大量疆域可以拓张的新大陆,因此成长速度更快,胜负见分晓的速度更快,未来可获得的不菲利润也让所有投资人向往;但现在,这个行业正在逐渐成熟,技术创业也会更像传统行业的创业。

行业技术范文第10篇

我国中型氮肥厂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以煤为原料的中型氮肥厂的合成氨装置主要采用我国自行开发的工艺技术,如常压固定层煤气化、拷胶脱硫、热钾碱法脱碳、往复式压缩、高压合成等;尿素生产主要采用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以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工艺也是国内开发的。只有以气为原料的部分厂采用引进技术。总的说来,我国的合成氨、尿素生产技术均较为落后,尤其是以煤、焦为原料的一些工厂,五六十年代建成,有些厂先天不足,设备陈;日,能耗高,运行了多年,更新改造力度不够。而且现有的中氮企业绝大多数单系列装置规模偏小(一般合成氨为6~8万t/a,尿素为13万t/a,公用工程潜力大,人员多,竞争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还有的工厂三废排放高于国家标准,急待改造。“八五”、“九五”期间,虽然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对中氮肥实行技术改造(如利用亚行、世行贷款在12个工厂新上12套8一131程,还有20多个工厂的技术改造主要是增加2~3万t/a合成氨、3~5万t/a尿素),但改造力度还不够大。在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利用近几年新开发的新技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中氮肥技术改造的力度,进一步扩大装置规模,降低消耗和成本,缩小和国外以及国内大型氮肥厂的差距,提高竞争能力,势在必行。究竟如何改造?综合大家意见,我想就此提出一些思路。

一、要突出技术进步

中氮肥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国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对它的技术改造也要紧紧依靠国内研究、设计和大专院校等科研部门所开发的新工艺、新技术。

1.合成氨工艺技术的改造

(1)造气造气炉采用新型炉底、炉箅,造气采用用微机控制、优化操作;采用过热蒸汽制气,提高造气废锅蒸汽压力,并改造造气风机,增加吹风强度,提高单炉产气量。

(2)脱硫采用喷射再生技术及新型填料等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及脱硫效果。

(3)变换利用现有设备进行全低变技术改造,并采用新型触媒。

(4)脱碳用苯菲尔脱碳技术的企业,可采用双塔变压再生、空间位阻胺、蒸汽喷射闪蒸等技术进行改造;用物理吸收技术的企业,可采用NHD等低能耗脱碳技术进行改造;脱碳富液采用水力透平回收能量。

(5)精制铜洗通过新型填料、新型塔板等进行技术改造,甲烷化采用新型催比剂。

(6)合成采用新型内件进行改造,如采用湖南安淳公司的ⅢJ一99型或南化NC一1200轴径向合成内件,中置废锅回收热量。

(7)压缩压缩机采用膛罐,增加副缸,改造气阀、填料等技术,增加打气量,防止泄漏,提高运行周期。

(8)氢回收可根据需要采用膜分离或变压吸附等技术进行改造。

2、尿素工艺技术的改造

要采用预分离、预精馏流程;设置一吸塔外冷器,增加吸收能力;改造一段蒸发、二段蒸发加热器;氨泵、甲胺泵等根据情况改为变频调速,更新改造;新增深度水解系统,回收尿素工艺冷凝液;造粒塔采用新型喷头。

在自动化控制方面,要采用DES系统优化控制。在公用工程方面,要采用新型横流冷却塔,新型填料等新技术改造冷却水系统;锅炉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掺烧造气炉渣,热电联产,能量多级利用。

二、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通过近几年化肥市场疲软的事实,我们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无论哪一项技术,哪一项工艺,哪一个设备,都要详细探讨和论证投入和产出,仔细地计算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我们一切工作(包括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等)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这一点,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中氮改造不能单纯靠增加设备来增加能力。要提高技术水平,改造装置中的“瓶颈”部分,挖掘潜力,以少投入多产出为目标,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挖潜改造与扩大规模相结合,实现系列化,规模化

目前,全国中氮肥厂的合成氨装置大都已达到8万t/a的规模,这在“八五”当时是经济规模,安阳化肥厂大胆探索,利用原来的设备,采用新技术,将原来的系统规模扩大到12万t/a。这是一条值得其它厂推广和借鉴的经验。1996年,化工部在安阳化肥厂召开过全国中氮肥行业发展研讨会,该厂就已提出过这种想法,但没有完全得到大家的认同。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他们这一想法已付诸实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吨氨能耗可以降低6.3~7.5GJ,尿素生产成本约降低20%。我国中氮肥装置的工艺和设备虽然各厂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可以参照安阳化肥厂的模式进行改造。若全国以煤焦为原料的中化肥装置先改造20套,即合成氨由8万t/a增加到12万t/a,尿素由12万t/a增加到20万t/a,那么,总共可增加合成氨能力80万t/a,尿素能力140万t/a,差不多相当于增加了3个30万t/a合成氨厂,而投资则要比新建节省很多。这是我国中氮肥技术改造的一条好路子。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一批小化肥企业脱颖而出,其规模已达到中氮肥的规模。如何进一步改造这批小化肥,方案需要认真研究,要尽量靠近经济规模。

关于原料路线的改造,各厂条件不同,情况各异,要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论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

四、重视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

我国中氮肥绝大部分都是运行了几十年的老厂,很多厂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产品,产品单一的生产厂很少,这就为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资江氮肥厂这方面做得就很好。该厂既生产为农化服务的混配肥,还开发了多种精细化工产品。

还有的厂氮肥产品相对单一,经不起市场风浪,即使搞了些产品,也形不成气候,在今后的技改中,必须重视发展多种经营,不能搞单打一。要化肥、化工并举,走以肥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但在确定产品方案时,需要认真研究。要注重两个问题:一是市场;二是技术来源。否则就会形成包袱。

五、握高创新和开发能力

很多中氮肥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厂利用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兄弟厂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本厂的技术改造。今后,中氮肥厂的改造也应加强与这些部门的联系。也可以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发展创新能力,搞些小改小革,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目前,我们的中氮肥采用新技术的力度不够,不够大胆,需要转变思想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有新技术,谁就会主动,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居有利地位,占领市场经济的制高点。

六、加强空观调控,维持公平竞争秩序

我这里是指整个氮肥行业。版权所有

1994年、1995年国内化肥市场走俏,各地各厂新上了一大批装置,国家也审批了一批项目,氮肥能力增加很快,加之国家又大量进口化肥,造成了目前国内化肥滞销的局面。应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化肥市场的宏观调控,控制化肥进口。要控制那些

仅是靠外延提高效益的项目。

近一个时期,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行业管理有所削弱,行业遇到一些新情况,如流动资金不足、企业三角债相互拖欠、市场竞争无序等,政府主管部问是不十分清楚的。建议国家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希望有关行业管理部问派出相关调查组到企业去深入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另外,行业统计不准确,有些数字水分大,宏观决策缺乏可靠的依据。化肥企业非常希望国家尽快通过《化肥法》,维护企业的利益,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加强的行业管理范畴。

七、要对中氮肥改造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化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民用物资,解决化肥问题只能立足国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际化肥市场直接受我国化肥需求的影响,过份依赖进口化肥,必然会引起国际市场化肥价格的上涨。这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因此,国内不能因为效益差而放弃生产化肥。国家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化肥生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增加贷款力度,对“八五”、“九五”的项目,国家和地方的贷款要及时到位,尽快把项目建成,不能一拖再拖。贷款利率应适当优惠。

(2)对于引进的关键设备,应免证关税和增值税。

(3)对现有中氮肥企业在原料、供电、运输、税收等方面都应给予和小化肥同样的优惠政策,实行公平竞争。

(4)银行贷款担保、化肥技改项目应给予优惠政策(如企业自身担保)。

上一篇:行政补偿制度范文 下一篇:宪法基础论文范文